格列佛游记每章概括和小人们语言不通通过什么交流

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
&&&&&&&&&栏目导航:&&&&
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
【日期:日&&
&阅读:13627】
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
南安市柳城中学  初中语文组  王薇
教学目标:(1)、了解《格列佛游记》的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的片段。(2)、学习这部小说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艺术。
(3)、与《鲁滨逊漂流记》进行比较阅读,提高阅读名著的能力。
(4)、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5)、认识《格列佛游记》的现实意义,感受作者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的片段;
(2)、学习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学习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策略:
(1)、课前准备: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游记"故事。
(2)、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请学生讲述自己读过的“游记”故事。
(一)激情导入: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看出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好孩子。最近,你们又读了哪些书,或者正在读什么书呢?(生说所读的书名,师相机评价。)
读了这么多的书,真好,让我们增长了许多见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今天,老师还要向你们特别推荐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出示句子)
A、它对英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其幻想手法、离奇描写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开拓意义。
B、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这本书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它列入其中。”
C、它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也为世界文学史揭开了光辉的一页。
D、自出版以来,它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文学爱好者的常备书。伏尔泰、拜伦、高尔基、鲁迅都非常推崇的讽刺作品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揭示:多么高的评价,一定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非常好看的书。这本书就是世界文学名著《格列佛游记》。让我们都来熟悉一下它吧。
(二)整体感知小说基本内容。1.小说是第几人称的?主人公是谁?2.格列佛的身份是怎样的?3.格列佛游历了哪些国家?――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勒皮他(飞岛国)、慧S国4.请学生分别讲讲格列佛在这几个国家的经历。5.格列佛游历的那些国家那一个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又如哪一个国家最有趣、最荒诞?哪一个国家你最想去?为什么?)
(三)教师展示精彩片段,调动学生兴趣。&&&&&&&&&&&&&&&&&&&&&&&&&&&&&&&&&&&&&&&&&&&&&&&&&&&&&&&&&
片段一、初到小人国的事;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片段二、大人国事情概述。(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随“冒险号”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风暴,船被刮到布罗卜丁内格(大人国)。格列佛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捉住。农民带格列佛到全国各大城市展览,最后来到首都。这个农民发财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场,把他累得奄奄一息。当这个农民眼看无利可图时,便把格列佛卖给了皇后。由于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宫廷中非常得宠,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鸟等动物的侵袭。面对国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绍了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及近百年来的历史,但被国王一一否定。格列佛在该国的第三年,陪同国王巡视边疆。由于思乡心切,他假装生病,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天空中的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救后,乘船回到英国。)
(四)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简介
①时代背景  本书成书于1726年左右,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  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早年生活艰苦,在亲友的帮助下才勉强上完大学。1688年,斯威夫特来到英国,曾先后做过乡村牧师以及贵族的私人秘书。《桶的故事》是他的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格列佛游汜》的构思源于与朋友的一次聚会,斯威夫特谈到当时政界种种贪婪无耻的行径时激动万分嬉笑怒骂间,信笔开始了《格列佛游记》第一卷的创作。成书后经过无数次的增删修改,终于1726年匿名发表,并立刻在英国社会引起了很大争议。200多年来,它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1872年被译作《谈瀛小录》登载于《申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甚至影响到后来《镜花缘》《老残游记》等作品的创作。    
②作者生平  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著名讽刺小说家和政论家。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出生前数月父亲去世,由叔父抚养。1686年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取得学士学位,1692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701年获三一学院神学博土学位。1689年受聘于远房亲戚邓波尔爵士,任私人秘书。邓波尔逝世后回到爱尔兰,任都柏林一教区长和爱尔兰伯克利伯爵一世的私人牧师。
不久,他返回伦敦,结交执政的辉格党的知名人士。1704年他的《―只澡盆的故事》、《书战》和《圣灵的机械作用》等3篇讽刺文章汇集出版,批判宗教和学术领域中的腐败现象和非国教徒的礼拜与布道,模仿学究的迂腐文笔,讽刺尖锐辛辣。1707年11月写了《鲍席斯和菲利蒙》叙事诗和政沦《对1708年的预言》与《比克斯塔夫先生第一个预言的应验》(1708),表现了他的远见、诙谐和机智。1710年,他任托利党《考察报》主编。
当时英法因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而长期交战(),人民蒙受苦难,统治集团却大发:国难横财,斯威夫特写了―系列反战文章,其中一篇《联盟军和前任内阁发动和进行这场战争的行为》(1711)揭露了骇人听闻的贪污行为,举国哗然。对1713年英法签订和约产生了直接影响。当时斯威夫特成为哈利首相的亲信,安妮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大小廷臣都想方设法巴结他,但他两袖清风,仍然是个穷人。他在伦敦期间结识了一批文人如蒲柏、约翰?盖依等;他给定居在爱尔兰女友艾斯特写了大量情深意切的信札,后人《给艾斯特的信》发表,成为英国书札文学的珍品。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托利党内阁垮台,斯威夫特被赶出伦敦,回到爱尔兰任副主教,积极参加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
他先后发表了《关于普遍使用爱尔兰纺织品的建议》(1720)、《布高德莱比尔的信》(1724)、《格列佛游记》(1726)、《爱尔兰状况的浅见》(1727)等政沦,杂文和小说。斯威夫特为爱尔兰自由独立所进行的斗争,赢得了爱尔兰人民的尊敬。1737年11月,整个爱尔兰用钟声、营火和酒,庆贺他70寿辰。斯威夫特死于精神病的瘫痪,葬礼极其简单。他早在1735年写好墓志铭:“如今,狂想再也不能折磨他的心,去吧,过路人,如有可能,请你学习他的榜样,为保卫人类的自由而奋斗!”  
(五)阅读方法指导
1、讨论:请大家谈谈阅读小说名著,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在内容上,一要弄清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作者的背景;二要弄清故事情节,这是重点;三要揣摩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四要感受作家的情感。在形式上,一要揣摩作品的艺术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想像、讽刺等等);二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选读、精读、泛读、诵读、跳读、速读等等)
3、教师点拨: “读书三步走”(略读、精读、悟读)
①略读:就是粗略地快速地全书。其目的是明确背景,抓住线索,了解梗概,把握主旨。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②精读: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故事的方法。精读的目的在于全面掌握书本内容,把握作者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③悟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是阅读的理想状态。“悟”能悟出文本的内涵,悟出文本的滋味,悟出心中的“哈姆雷特”,悟出人生意义。
(六)课堂小结,完成读书卡片。
&&&&&&&&&&&&&&&&&& &页码:001&&&& 书名:《&&&&&&& 》
&&        作者:______________
&&        精彩情节:______________
&&      &&& 妙语摘录:______________
&&&&&&&&&&&&&&&& 我的领悟:______________
&&&&&&&&&&&&&&&& 阅读收获:______________
(一)导入:
检查小说的阅读情况,提出这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整体把握,交流读书心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复述《格列佛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并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实质目的。
小人国(利立浦特人)――讽刺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和各个统治阶级集团之间的矛盾。
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人)――批判与抨击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不合理的政治社会制度。
飞岛国(巫人岛、拉格多、拉格奈格王国)――无情地嘲讽科学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
慧S国(马,纯理性代表)――批判英国的统治集团的罪恶和社会恶习。
2、读了这部作品后,你对书中的哪一个情节有很深的印象?请谈谈你对这一情节的感悟和理解。(任学生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肯定。)
3、你认为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可能的回答:想象奇特、荒诞不经、夸张有趣……
4、了解小说的表现手法和主题。
明确:――反讽、影射、象征、寓言
(1)、运用反语进行讥讽。例如作者本来对人类利用火药的威力来发动战争、掠夺财富、残杀同类非常愤怒和鄙视,但他却在小说中用“对政治一无所知”等一系列反语来形容对火药嗤之以鼻的大人国国王;
(2)、以类似漫画的夸张技巧描写各种怪涎的事物,如耶胡、勒皮他人和长生不老的人等等;
(3)、他以一本正经的严肃态度、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小人国的生活和斗争,极为成功地影射出当时英国的现实;
(4)、作者善于用严肃认真的口吻叙述渺小无聊的事情,关于利立浦特的历史的叙述就是极好的例子;
(5)、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他善于通过具体的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和矛盾关系,并且往往能指出其某些本质。同时,斯威夫特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含沙射影地融合进书中各国的政治斗争当中,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英国政坛的黑暗和对外的残酷掠夺。
(6)、结合书中所选小说章节,进一步认识作者对英国社会的讽刺,对人性的批判。
5、说说你最想与大家分享的妙语及理由。
例: ★盲目可以使你增加勇气,因为你看不到什么危险。
★我永远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
说明:这一环节是任学生发挥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肯定。
6、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请你谈谈格列佛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给你的人生启示。
格列佛:是十八世纪英国的普通人,他热爱劳动,刚毅勇敢,心地善良。他在游历之中,洞察到社会现实的日趋堕落,得出英国社会并不文明的结论。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作者将自己的种种美德赋予笔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对别人关怀备至。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总是坦率地叙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优点则只字不提。他谦逊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现实。他从不自暴自弃,纵使将他当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观赏,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严,以平等的姿态与大人国的国王交谈。他勇于帮助小人国抵抗外族入侵,但断然拒绝为小人国国王的侵略扩张政策效劳。(启示:略。)
(三)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将这部小说和《鲁滨孙漂流记》进行比较阅读,会有什么发现?
(一)导入:“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句俗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中学生在阅读中,如经常采用比较法,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读物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在阅读时,一定要学会这种比较的方法。例如观日出,许多作家都写过,可以把有关文章找来阅读。象巴金的《海上的日出》,刘白羽的《日出》,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同样是观日出,但各人写法都不同,观察的角度、观察的粗细、立意和风格等等,都不一样。这样多看多比较,就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有利于启迪思维。
(二)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
1、比较的内容: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等;
2、比较的方法:抓共性,找规律;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三)《格列佛游记》与《鲁滨孙漂流记》比较阅读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明确:
反映相同的时代,具有现实意义;格列佛与鲁滨逊一样,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故事都是以游记方式体现。
《格列佛游记》的立场是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具有强烈的讽刺性,《鲁滨孙漂流记》的立场是肯定现代社会的文明,具有一定的歌颂性。说的通俗点儿,就是笛神“唱戏”,斯威夫特“拆台”。
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不同:格列佛个性更具有反叛性和对真理的渴求性,鲁滨孙个性更具有不服输的韧性和敢于面对挑战的坚强。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人苦难史,是历经磨砺的过程。 格列佛游记是一个人游历的经过,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很多奇遇,整个氛围要轻松一些。
格列佛是18世纪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鲁滨孙,与鲁滨孙不同的是格列佛每漂流到一个地方,必然去认识那里社会种种形式的政治生活,如果说笛福通过笔下鲁滨孙进化的结果,终于承认了英国现存文明和话,那么,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却完全否定了笛福所肯定的那些所谓文明的东西,从而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
(四)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再读小说精彩部分,写一篇读后感。
附:以上教学设计围绕语文版教科书八年级(上)附录一名著引读学习设计。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文苑巷 邮编:362300
传真:8 Email: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Copyright (c) 2007.4《格列佛游记》的写作目的是什么?_课外阅读交流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1贴子:
《格列佛游记》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语言幽默,作者辛辣地写出了英国当时的特点:贪婪、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阴险和野心。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地被金钱奴役,不是浪费就是贪得无厌。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对名著中人物和情节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格列佛的君子之风博得了利立浦特王国皇帝和朝臣们的欢心.当地人也不太害怕他对他们会有什么危险.在听和说王国的语言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B.在小人国里.格列佛看到这里的党派之争是以鞋跟高低来划分阵营的,在慧骃国.格列佛发现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 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C.主人公格列佛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鲁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对名著中人物和情节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格列佛的君子之风博得了利立浦特王国皇帝和朝臣们的欢心,当地人也不太害怕他对他们会有什么危险,在听和说王国的语言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B、在小人国里,格列佛看到这里的党派之争是以鞋跟高低来划分阵营的;在慧骃国,格列佛发现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 ”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C、主人公格列佛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鲁滨逊,但与鲁滨逊不同的是,格列佛每漂流到一个地方,必然去认识那里社会种种形式的政治生活. D、《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写实的情节描写了格列佛游历大人国、小人国、飞鸟国、慧骃国的故事,揭露批判了当时美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D【解析】试题分析:D中“写实”说法有误。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江阴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①首句的景物描写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②末句通过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A.借:即使 B.令:命令 C. 固: 本来 D. 宁:难道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无锡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5分)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须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② 孟于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得到的实情。谚语 “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成钢”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明以上道理。③ 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 论语》 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是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④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⑤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选自杨绛《 走到人生边上》 ,有删改)1.文章开篇讲“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的用意是什么?( 2 分)2.第② 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其他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7分)本学期同学们学习了《气象物候》专题,相信有不少收获吧,请运用你所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积累的常识解决下面的问题。(1)谚语、诗句中有一些是反映气象物候的。请写出反映气象物候的谚语、诗句各一个。谚语: 诗句: (2)“云是天气的招牌”。过去,只能从地面上看云,看到的范围并不大,而且每当低空阴云密布时就难以观察到上面云层的情况。20世纪60年代气象卫星的出现,开创了天气监测和预报的新纪元。从看云识天气到用卫星测天气,说明人类已进入了现代科技观测天气的时代。因此,有人认为有了高新技术测天气,就没有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你认为有必要吗?说说你的理由。(2分)(3)今年入夏以来,我国部分地区连续遭遇暴雨袭击,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还发生了多起泥石流灾害。假如你是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的记者,让你去采访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吴淑琪女士,你将如何采访?(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初三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B、他每次考试都能在年级名列三甲,学习状态可谓登峰造极。C、也许是在为自己的“早晚”这一信念而进行的搏斗中,溪水分道扬镳了:一部分水说,这一条路会早一点到达目的地,而另一部分水认为另一边是近路,于是它们分开了。 D、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无锡市九年级上学期高效课堂调研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作文题
作文:哦,原来这才是____________(哦:表示惊喜、惊奇、领会、醒悟、感叹等)(60分)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卷上,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否则扣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无锡市九年级上学期高效课堂调研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13分)【甲】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乙】陈胜王凡①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②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③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④,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⑤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⑥。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⑦!涉之为王沈沈⑧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⑨,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⑩,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注释】①凡:总共。②故人:旧相识,老朋友。③扣:敲。④辩数:反复解说。⑤遮道:拦路。⑥这句的意思是,陈胜和他同乘一辆车回去。⑦夥颐:意思是“真多呀”。夥:多。颐,语气助词,相当于“呀”。⑧ 沈沈:形容宫室高大深邃,富丽堂皇。⑨夥涉为王:这是当时流传的口头语,意思是一朝得志就变得十分阔气。⑩发舒:放肆,随便。 颛:通“专”。妄言:胡说。引去:自动离开。引,退。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1)苟富贵 苟:___________ (2)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_____________(3)陈胜王凡六月 王:___________ (4)之陈 之:_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辍耕之垄上 涉之为王沈沈者B.陈涉乃立为王 自辩数,乃置C.扶苏以数谏故 言陈王故情D.遮道而呼涉 夺而杀尉3.用现代汉语翻译划横线的句子。(2分)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4.联系【甲】文,再读【乙】文,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新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姥姥的端午(12分)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长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1.第②段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2.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3分)3.说说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3分)4.文章为什么以“姥姥的端午”为题?(4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列佛游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