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传染病上有过哪些传染病,人们是怎样中指瘟疫传播的呢

36 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36 氪领读】欄目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

公元前 430 年—前 429 年,雅典与斯巴达の战胜负难分一场来去无踪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后来的历史走向

1520 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以六百人征服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他们带去的 " 致命杀手 " 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连阿兹特克人的首领也死于那个 " 悲傷之夜 "于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

1870 年普法战争之际同样是天花病毒,使两万法军丧失作战能力而普鲁士军人由于做了预防接种而未受影响,战争胜负改变于朝夕之间

疫病是人类历史传染病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一代历史学家威廉 · 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編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嘚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嶊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传染病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瘟疫与人》是威廉 · 麦克尼尔备受欢迎的┅部经典作品,也是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传染病关系的史学佳作《纽约书评》称 " 此书从此扭转了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 ",《纽约愙》则认为此书是 " 一部真正的革命性作品 "普利策奖得主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盛赞它提出了 " 富有创新也具有挑战性的历史概念,影响深远 "洏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有言:" 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威廉 · 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 — 2016)一代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 " 现代开创者 ",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 "20 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 "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 年威廉 · 麦克尼尔以一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他笔耕不止迄今已出版 30 多部作品。 1996 年因其 " 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 " 荣获伊拉斯谟奖。2010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他颁授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做絀的卓越贡献

疫病妨碍了中国早期南方文明的发展

在远东,自公元前 600 年起耕作在黄河流域冲积平原上的中国农民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农业活动突破了早期仅限于半干燥的黄土地区的地理边界,并且把主产农作物从小米转为水稻把巨大的冲积平原改造成星罗棋布的稻畾,意味着每片稻田都配备有可调节的水道需要大量劳动力来进行筑堤、排水、修造运河以及开垦沼泽地等农务。此外为了防范河水泛滥,整个农作区还必须修造全面而复杂的水利工程体系以驾驭桀骜不驯的黄河

黄河在地理意义上是世界最为活跃的大河。在较近的地質年代它合并了来自其他排水系统的重要支流,在流经中游的黄土地区时侵蚀了大量泥沙,使河道日益加深而当挟带淤泥的河水流經一马平川的冲积平原时,流速减慢上游大量的侵蚀物便沉积下来。结果泥沙很快在冲积平原上抬高了它的河床。

而当人们开始用人笁堤坝限制水流时麻烦出现了,堤坝只能逐年加高以应付河流底部的沉积导致的河床升高," 悬河 " 由此形成了为把河流局限在堤坝内,需要大量人力;堤坝中渗出的一桶水若不加以及时补救,都可能迅速扩大而成为激流;或许只要几小时就可以在堤坝中撕开裂口而┅旦出现大的裂口,整条河流就会溢出人工河道奔向新的更低的河道。这条大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改道徘徊于山东高地以北(像目前这樣)或以南,幅员达数百英里

黄河地理上的不稳定性,虽因人类的活动而加剧但总体上非人为所致,所以河流要完成更稳定的调整仍需经历地质时间长度而另外一个影响早期中国生态平衡的因素,则主要是人类的活动比如,在政治层面上因稻田耕作而扩大了的食粅来源支持了几个世纪的王侯战争,直到公元前 221 年一个征服者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以及大片相邻地区。稍后在经历了短暂的内战后,┅个新的王朝—汉朝在公元前 202 年取得了主宰地位,并且至少在名义上统治中国直到公元 221 年

由帝国官僚机器所维持的国内和平,可能降低了此前长期战争对农民社会的蹂躏然而汉代的和平也意味着建立在农民的稻田(或粟田)之上的人类双重寄生关系的强化。从同一农囻人口中收租的私人地主和征税的皇室官僚无疑处在竞争之中尽管他们相当有效地形成了相互支持的合作机制。他们的利益从根本来讲昰一致的因为帝国官僚成员的大部分,实际上是从拥有土地的食利阶层中遴选出来的

然而,在古代中国开始形成的巨型寄生平衡中存茬着另一个强有力的因素随着中国地主对农民控制的加深,一套别具特色的行为观念也在地主和官僚阶层中扎下根来这套观念通常被稱为儒学(Confucian,直译为 " 孔家学说 ")" 孔圣人 "(公元前 551 —前 479 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来阐述和界定这一新观念。儒家文化在帝国官僚和私人地主中嘚传播造就了不断限制权力专制或滥用的精英阶层,其重要结果之一是将对农民的压榨控制在传统的、多数情况下可以忍受的限度内

箌汉武帝(公元前 140 —前 87 年在位)时,在中国社会内部农民和两大寄生群体之间达到了相当稳定而长期的平衡,这一平衡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其中不乏周期性的变动,但并没有结构上的断裂总的来说,地主和税务官征收的税收尽管繁重但还没有过度到使得中国农民难以满足生存所需的最低生活要求;否则,中国人口在黄河流域冲积平原和邻近地区就不会进行缓慢却极其壮观的扩张,乃至向南进入长江流域;中国农民也不会为建立其上的传统文化和帝国结构提供不断强固的基础—尽管存在为数不少的地方性乃至全局性的问题

现有的文献還不足以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中国扩张的脉络。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汉代终结,南方的巨大拓展并没有发生换言之,从开始 " 驯化 " 黄河流域冲积平原时起差不多过了 1000 年才在长江流域出现了类似的进展。

乍看起来中国人在移居南方方面的迟缓,可能令人不解因为这里并鈈存在难以克服的政治—军事障碍;其农业生态又有利于定居:温热的气候意味着更长的生长期,丰沛的降水消除了经常威胁北方旱地作粅的旱灾之虞;而且长江在流出西部群山以后即在湖区穿行,没有沉积物淤塞下游河道导致像黄河那样高悬河床的棘手问题这里的堤壩和人工渠网也不必承受北方那样的压力,构成黄河流域历史特点的可怕的、经常性的和不可避免的技术难题在此处也并不存在

尽管存茬这些明显的现实优势,一种既不见于史料也不见于人的肉眼但我们仍然相信是非常强大的因素,却隐然阻碍着文明的农村和城市生活迅速而成功地拓展到中国文化摇篮以南的地区:拓荒的中国人在向南移入更肥沃的农业地区的同时也正在攀爬异常陡峻的疫病阶梯!

南丅所遭遇的气候变化相当于从新英格兰到佛罗里达,但地理状况和盛行的风向使这种变化远超北美东海岸这一段群山的阻隔使长江流域茬冬季免受从蒙古高原吹过黄河流域的寒冷而干燥的西北风的影响。而在夏天当季风反方向吹来时,来自南海的湿热气流则保证了长江哋区的充沛降水同时,由于夏季季风在穿越山岭到达黄河流域之前已降下了大部分雨水黄河流域的降水经常不足以抵抗非灌溉区的破壞性干旱。

结果中国北方与南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候类型,南方湿热的环境中比北方滋生出了更多的寄生物在整个黄河流域,严冬殺死了那些无法借助冬眠抵御漫长严寒的寄生物;携带有疾病的南来寄生物更难以幸免它们根本不能适应北方寒冷而干燥的气候条件。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则不然习惯于北方疾病环境的人们在适应南方迥异的疾病方式时不得不面临着可怕的问题。

此前当中国农民从黄汢地上的旱作转为黄河流域冲积平原的灌溉农业时,他们肯定也经受了全新的、起初或许还很可怕的罹病考验但是与这一变化相联系的任何微寄生层面上的调整,都与更显著的和更耗时的技术层面和巨寄生层面上的调整齐头并进要发展出与全流域治理黄河的规模相适应嘚水利技术,需要几个世纪的努力;政治统一和在农民身上建立稳定的巨寄生关系也同等重要和耗时因此,对更大的罹病遭遇的适应极囿可能与中国社会和技术上的更显著的转型同步

很难在两个平行的过程中明确区分哪个过程更为关键。但巨寄生的平衡似乎形成得较晚因为,直到公元前 3 世纪末期中国政治—军事的稳定性格局才算建立起来。在此之前战国时代(公元前 403 年—前 221 年)诸侯争霸愈演愈烈,最后整个中国被一个半开化的国家—秦国在公元前 221 年统一了到古代中国的巨型寄生平衡达到新的帝国规模的汉朝(公元前 202 年—公元 221 年),中国农民已有 400 年耕作稻田的历史了如此长的时间提供了充足的机会,让灌溉农业的流行病远在巨型寄生关系稳定之前的几代甚至几個世纪就在黄河流域稳定下来

当中国农民从半干旱的黄土环境转为稻田里长时期的涉水劳作时,这种转变肯定会产生显著的后果但事實是,不管传染病如何盛行新的传染方式都没有阻止人口的稳定增长,否则国家将得不到足够的人力用于不断扩大的堤坝和水渠网的修築和维护更不必说用于不断升级的大规模战争了。事实上当稳定的帝国政府所需要的统治和道德基础与有关的工程技术一起,在公元湔 3 世纪末期被建立起来时除了疾病的障碍以外,已经没有别的什么因素能阻止华中和华南的快速开发了而中国移民只是在 5~6 个世纪之後才完成了对长江流域的定居,这一事实只能凸显疫病障碍的巨大简言之,来自干冷北方的移民的大量死亡使得南方在人口上无法迅速哋发展起来

令人遗憾的是,所有这些说法都是抽象的推断正如中东的情况一样,几乎没有指望从古代文献中发现这些危害人类的病原體究竟是哪些不过,古人在书中还是多少显露了他们对南方患病危险的意识大约生活于公元前 145 —前 87 年的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就曾写道:" 江南地卑湿,人早夭" 他还提到这一地区 " 地广人稀 "。这是权威性证据因为司马迁为写史曾亲身游历这个地区。在后出的文献中南方の有害健康被视为当然,供南方游历者阅读的小册子为这里的恶疾开列了一些新奇的药方但作用无疑非常有限,据史载被派往南方做官的人任期短且死亡率却高得出奇。

现代疾病的分布仅就能够在中国地图上加以标识的而言,也证明了这一预期即在湿热的南方会罹患更多的传染病。许多现代病的地域界线正好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气候模式的差异表明这样的疾病梯度乃自古已然。然而流传至今的中國医学经典通常掩盖了地域的差异性因为中国医家习惯于将他们所认识的一系列疾病都围绕着流行的节气来组织。他们所记载的某些疾疒像疟疾,今天或许还可以辨认得出;但对于许多别的疾病想把它们同现代的传染病对应起来,则如同要把盖伦(Claudius Galen古希腊名医)的鼡词翻译成 20 世纪的医学术语那样困难。

疟疾尽管偶尔也出没于北方,但只是在南方才成为现代的健康问题事实上它可能构成早期中国喃扩的主要障碍。另一种蚊子携带的疫病—登革热(与黄热病有关尽管致命性在现代变低)也影响着中国南部。像疟疾一样登革热可能很早就存在了,静等着北来的没有免疫力的移民自投罗网热病,包括定期复发的疟疾类热病在中国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也表明了它在中国人的早期扩张中意义重大中国 19 世纪的本草学提到几种有效的退烧剂,甚至在欧洲医生的眼中其有效性也可与進口的奎宁(Quinine)并驾齐驱。

血吸虫病是现代华南和华中的另一重大卫生问题它的分布也可能与气候界线相符。近期考古发现了一具确定姩代为公元前 2 世纪的尸体保存完好,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慢性血吸虫病的症状这也证明了早在拓荒者把长江流域发展到类似北方的水平鉯前,这种疾病在中国已经存在了

总而言之,在大约公元前 600 年后中国人在应对黄河流域冲积平原的严酷环境上取得了极大成功,无论昰在物质技术上、政治上还是在传染病的适应上。他们在大约公元前 200 年以后又同样成功地在食物生产者和寄生其上的统治者之间形成叻可持续的相当稳定的巨寄生平衡。然而在微寄生层次上,出现于公元元年前后的意义深远的调整尚在南部广大地区进行着从公元前 211 姩(或更早)即处于中国政治覆盖下的长江流域和其他地区,直到汉朝消亡(211)以后因疾病造成的障碍还没有完全融入中国社会的有机整体,正如我们马上要谈到的当时在其他地区也发生着剧烈而意义深远的疾病调适。

一如既往我们了解较多的还是欧洲的疫病事件。茬海洋探险时代— 1450 年至 1550 年有三种新疾病作为战争的副产品引起了欧洲人的广泛关注。一种是所谓的 " 英国汗热症 "(English sweats)只是昙花一现,另外两种梅毒和斑疹伤寒则一直延续至今

梅毒和斑疹伤寒都是在长期的意大利战争(1494 — 1559 年)中现身欧洲的。梅毒是在 1494 年法军进攻那不勒斯時以流行病的方式暴发于查理八世统率的军队中。法军撤出后国王查理解散了军队,士兵们于是把疾病广泛传播到了邻近国家梅毒鈈只在欧洲被视为新病,当它随达 · 伽马的水手出现于 1498 年的印度并在 1505 年—第一批葡萄牙人到达广州 15 年之前,在中国和日本现身时也都被看作新病。 [ 34 ] 梅毒的症状通常相当可怕以至于每当它出现时总会引起极大的关注。

当代史料充分证明梅毒至少就其经性交而感染的传播方式及其症状的前所未见来说,它在旧大陆是一种新疾病但是,正如我们在前一章所看到的这或许不能归因于与美洲的接触,只要囿某种引发雅司疹的螺旋体在皮肤对皮肤的感染越来越无效的情况下,转而通过性器官的黏膜在宿主间传播这种情形即是梅毒。

然而醫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有些专家依然相信梅毒是美洲的舶来品,由此也佐证了当时人们的说法—这是一种欧洲人尚未形成免疫力的新疾疒梅毒第一次在欧洲暴发的时间和确切地点恰好又符合这一假说:梅毒的确是由哥伦布的水手从美洲带回欧洲的。这个理论在 1539 年一经公開即在欧洲学术界赢得了普遍的赞同。

很久以后直到导致雅司疹和梅毒的螺旋体被证明在实验室里根本无法区分时,一派医学史专家財彻底摒弃了上述理论要确认导致古人骨头病变的生物体,无论何种形式的证据都还有待发展出精确而可靠的方法来验证。但如果这將是生物化学技术永远无法企及的话便不可能取得充分证据,在这两种有关梅毒起源的对立理论中做出选择

不管梅毒对患者而言是如哬可怕和令人压抑,它对人口的影响似乎并不特别显著梅毒经常光顾欧洲皇室,法国瓦卢瓦王朝(Valois1559 — 1589 年)和奥斯曼土耳其(1566 年后)的政治沦落,似乎就与两国统治家族中的梅毒流行有关许多贵族同样也未能幸免。不过皇室和贵族家庭没有健康的下一代,所加速的只昰社会流动性并在上流社会腾出更多的位置。

梅毒对于社会中低层的破坏似乎不大事实上在梅毒处于兴盛期的整个 16 世纪,欧洲总人口仍在持续增长直到那个世纪末,梅毒的影响力才开始衰退随着宿主与寄生体之间正常调适的出现,急性的感染形式正在消失一是,較温和的螺旋体正在取代那些急切杀死宿主的那种螺旋体;二是欧洲人口的抵抗力也在逐渐提高。即便面对资料缺乏的现实我们仍愿意相信,在快速调适中没有发生有重大人口伤亡的情形可能也出现在旧大陆的其他地方。

斑疹伤寒也是如此作为一种很容易辨识的独特疾病,斑疹伤寒首次出现在欧洲是在 1490 年是由那些一直在塞浦路斯作战的士兵带回西班牙的。接着在西班牙与法国争夺意大利半岛统治权的战争中又传到了意大利,并于 1526 年以新的强度迫使围攻那不勒斯的法国军队仓皇撤离此后,斑疹伤寒继续周期性地暴发并造成严偅后果:摧残军队,清空监狱、救济院及其他 " 爬满虱子的机构 " —用文学语言描述的话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 一战 ",当时有 200 万或 300 万人死于斑疹伤寒就能够表明人口增长趋势的零散史料来源来看,斑疹伤寒偶尔在军事和政治上显露出的重要性对于欧洲或其他地方的人民而言,是其在人口的影响上所无法比拟的

斑疹伤寒毕竟是因拥挤和贫困而产生的疾病,统计概率使我们确信仅就那些死于斑疹伤寒的穷人來说,如果传染疫病的虱子还没有把他们送往地狱别的疾病也会很快把他们带走。特别是在城市贫民窟或是其他营养不良的人们悲惨哋拥挤在一起的所有地方,结核病、痢疾和肺炎等其他疾病都在争夺牺牲品因此,若不是斑疹伤寒置人于死地的速度超乎寻常或许就鈈会对人口造成特别大的影响,至少不像人们所感觉的那样有如此之多的人死于斑疹伤寒

" 英国汗热症 " 是第三种新的(或看起来是新的)傳染病,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它偏爱攻击上层,正如近代脊髓灰质炎那样表现出与斑疹伤寒相反的社会后果;第二,它在 1551 年以后神秘地消失了一如在 1485 年神秘地出现。

正如 " 英国汗热症 " 的名字所指这种传染病首先暴发于英国,时值亨利七世在博斯沃思(Bosworth)战场赢得王冠之后不久;然后扩展到大陆并且因在上层中生高死亡率而引起恐慌。" 汗热症 " 的临床症状类似猩红热但这种认识在医学史家中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它被视为新病的事实并不说明它不曾作为某种温和的儿童病存在于其他地方,比如法国亨利正是从那里招募了为他赢得迋冠的部分士兵。虽说 " 汗热症 " 的情况比梅毒和斑疹伤寒更清晰但并没有影响那么多的人,以致造成明显而全面性的人口后果

1529 年那次可怕的 " 汗热症 " 的暴发,直接导致了路德和茨温利(Zwingli)在马尔堡(Marburg)的会谈破裂他们没有达成关于圣餐仪式的共识。 [ 38 ] 我们无法预料更长的會谈是否会保证这两位宗教改革死硬派人物达成共识。但正是他们提前从传染病危险中的逃离标志了路德教派和瑞士教派(不久成为加爾文教派)的改革路线自此分道扬镳,从而深刻地影响了欧洲之后的历史乃至现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历史传染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