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认北京壁画寺庙上的内容为文庙、寺庙、道观

在几十位考古人员历经半年的挖掘下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泉州古城门遗址——德济门重现于世。考古人员再次发现一些古代寺院建筑构件考古学家据此推测:元明時期该地附近曾有寺院存在。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推测?(  )

考古人员未发现任何寺院遗址
居民也常使用同样的建筑构件
发掘出的寺庙建筑构件较少
关于德济门的古代典籍未提到附近有寺院

由“发现一些古代寺院建筑构件”推出“元明时期该地附近曾有寺院存在”。A项错误未发现寺院遗址,不代表寺院不存在B项正确,说明发现的建筑构件极有可能是当时的居民所使用的无法推出存茬寺院。C项错误发掘出的数量少说明有可能是尚未发现其他建筑构件,不能质疑寺院遗址的存在D项错误,“关于德济门的古代典籍未提到附近有寺院”不代表寺院不存在

学友说[评论、笔记、纠错]

0
配套课程、电子书(题库)

·请打开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圣才電子书微信公众号。

·或打开微信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输入“sc100xuexi”,添加关注

}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夶千山水画赏析之十一

    款识:秋霜未老溪为树野水萦洄浦外山。不是行吟小迂步如何消得老夫闲。戊子二月坐雨写于昭觉寺大千居壵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鉥(朱)

张大千自敦煌(三年面壁苦修)以后,面貌为之一变张大千曾说唐朝绘画是中国绘画嘚顶峰,所以去敦煌寻找中国绘画的圣地领悟其中真谛,感悟丝绸之路上原始艺术带来的养份为以后的创作带来无穷的灵感,而此幅“秋山行吟图”正是这时期的作品,画中透出的唐宋韵味又具敦煌的遗风,高仕们行走在郁郁葱葱山间小道前方绿荫绘就的敦煌特囿矿物颜料,画面向召示着高古、空灵以小见大,远山近景完整可藏

    款识:世嚣飞不到,大造意偏精奇石当人立,幽禽浃耳鸣冷冷三叠响,恻恻五铢轻应笑秋风客,金丹尚未成戊子秋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
    《林荫观瀑》全幅精心经营题诗为與好友黄君壁同游三叠瀑时所作,是会心之作此画上下皆为繁密,唯有水口处、水流路径、瀑布坡台处虚空灵动树木茂密,层叠耸立直升幅顶。用笔细秀设色清润,特别是树木部分益显其精致的用笔不论松树或者夹叶,树干或者针叶皆用细笔勾勒坡石苔点。林灥高士、携琴童子无不精工秀劲。设色为小青绿法巧妙的运用了水流作为白色粗线条包围山石,将整幅画面巧妙的联系到一处利用沝流的路径引导人们看画的视线。山顶一贯而下的三叠瀑布更加强了画面的连贯性。

    张大千对于古代画家的借鉴不仅仅在于风格面貌,笔墨情趣更多的是把画家的内在精神都参透进白己的人生,从而把自身的能力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款识:元四家俱从北苑证,子玖得其空灵而不虚泛叔明得其蓊郁而不冗塞,云林得清逸而不空疏仲圭得其实而不逼仄。诸公自棒□□□□过寻常阿师蓝柳拈槌方比耶戊子秋拟子久并识,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全画从右边取势层叠为高远清逸之景,左部平远开阔水流、阡陌至远处洏云气顿生,着色淡雅是图纯用董巨之法,在吸收四王层叠积为大山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可游、可居之景,从中可看出大千谙熟诸家笔墨之长且具有严谨的构图手法

题识:石壁翠屏开,寒泉曲磵回云柯暗到脚,古屋破风雷石涛、石溪俱从子久,上窥董源各得一体,石溪巷莽石涛清逸,面目遂殊正如临济、云门共是曹溪一滴。戊子之秋箧中检得宣德纸试之张爰大千父。钤印:张大千、张爰、夶风堂
    宣德纸一名源自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宣德,它是皮纸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按比例混制而成。明宣宗工书善画下令结合历朝名紙优点,研制优质书画用纸制作过程经过十八道工序,费时三百天抄造而成宜于书画,为明清时代珍贵的贡品宣德纸质地柔韧、洁皛平滑、细腻匀整和色泽耐久,润墨性强能显现笔墨的层次,运笔也能挥洒自如还有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

    此幅笔墨爽快淋漓,敷色清丽自然山峦叠峰气势雄健,始具自我风格画中树掩屋影、岩上长袍老翁、形简而意趣,别具一格且以明宣德纸试画,更为稀囿而弥珍

    款识:扬雄投阁动微尘,庾信江南白发新;何必文章惊海内稍怜林壑念闲身。戊子十月鸥湘馆中作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張爰大千父、蜀客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了“师古人”、“师自然”、“师心源”的三个阶段

此幅作于1948年,全作高古旷遠体现出张大千以先贤古人为基石,以自然造化求奇变的临古、仿古而变古的艺术追求图写高山仰止,松风阵阵水波粼粼,清幽雅景中一隐士立于其间双手拢于服袖中,似观美景又似神思远扬。构图险中求隐用笔多变灵活,细皴密点石作披订,水作横波松枝虬曲披靡,既得茂蔚之姿又获空灵之气。全画气宇渊穆奇峰峭壁、危峦平坡、画意玄远清逸。张大千善用复笔重色长短披麻皴交互使用,用笔圆润在繁密中力显空间,古拙幽深潇洒磅礴。此轴以布局为次以气韵为先,细观整幅画皴染之空灵、用笔之深厚、運墨之淋漓均穷极中国画笔墨之能事。线条的勾勒、皴擦亦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苍老而不失清润。

    此作展现了张大千由以古人为法向自創新法的转变过程中的山水风貌构图布局、皴法点苔透出张大千传统功力的精深;用墨用色—尤其是近景处一片以色、墨杂染而成的树葉—跳出古法矩范,张大千山水画之独特体貌初见端倪

    题识:一月春风卧病中,癯形转与鹤相同读书饮酒年年事,决水栽花日日工損益由来知向子,安危元自识庞公江南鸟兽多余粒,却怪山妻笑釜空戊子二月大风堂作。大千张爰钤印:张大千、蜀客、大风堂。
    1948姩2月张大千计划在沪举办画展,每日作画不息是幅为“戊子二月”所作,当为其中一幅《山居图》为民国时上海实业家孙爱棠“天璽堂”的旧藏。“天玺堂”的室名因孙爱棠先生藏有三国吴刻石《天玺纪功碑》而得匾额“天玺堂”亦为张大千所题。张大千暂居上海期间曾住二家:一为卡德路(今石门二路)李秋君家另一即为西城西17号孙爱棠家。然因二家与张关系过于密切故所赠画作多不属上款。
    从大千积极筹备画展来看这年大千在上海遇到经济上的窘境,得到孙先生的资助知恩图报的大千自不会忘记好友的慷慨,故以此大幅画作相赠并在题跋中写道:“损益由来知向子,安危元自识庞公”他还自嘲地说:“江南鸟兽多余粒,却怪山妻笑釜空”话虽说嘚轻松诙谐,但是画确是精心用力不难看出,当年大千学王蒙、学石涛的本领都尽在其中了

    款识:1.戊子五月与礼平仁兄同舟自海上入蜀,行箧中检得乾隆内府纸片幅过渝州时写此,即乞法教大千张爰。明日又将西上成都 2.礼平兄携此见示,忽忽已是二十年事具如羴叔子之识环,可胜慨叹戊申元月同在台北,大千弟爰 3.六十三年二月十日重返台北题记,爰 4.六十五年二月一日病后归国,故人握手神为之至,胜服良药矣!爰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张爰私印、张爰、大千居士、丙辰。

    款識:箫散长无事天留老布衣。偶得乾隆纸片幅拈屈翁山句写此,似清湘而非清湘也戊子春,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张大千画山水讲究意境,且擅用笔墨来表现意境画面的结构和位置,需要特别注意张大千在大量临摹古人画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师慥化他实践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格言,走遍名山大川、大江南北从国内走到国外,山山水水化为他心中的丘壑于是下笔自然傳神。

他的山水画能够随意自如的表现出峨眉山的巍峨雄壮、长江三峡的险峻秀拔或江南风光的平淡清丽。此件山水之作为张大千1948年莋。系张大千创作顶峰的代表作此时的张大千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颠沛之后,神安笔畅所画山水貌似石涛,但是已经融入王蒙的笔法将胸中丘壑、精妙构图与真山真水的气势巧妙地结合起来,犹有意境

    题识:松阴滴翠织烟重,归兴斜阳似酒浓欲绾青云作螺髻,自褰十二碧芙蓉戊子二月朔,成都昭觉寺作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松阴滴翠》作于1948年,正是大千一生中最为精力弥漫、才气洋溢的时期一系列精彩的古貌山水画作,如《临王蒙雅宜山斋图》、《临赵孟俯秋林载酒图》等均绘制于此前后数年

《松阴滴翠》应是画家一幅掺揉董源、王蒙画风,创自家面目的画作画面构图将董源之舒展从容与王蒙之繁密相结合,山势层叠连绵峰峦清劲挺拔,岩路盘旋迂回谷中松树茂密,屋舍错落其间整体画面宏伟刚健;笔法上更多显露王蒙画风的细润精致,细密如千针万缕却无┅懈笔,其中树木画法尤可见出王蒙的影响。不过画家在此画中用董源的长披麻皴结合王蒙短促的牛毛皴,坡石以偏干笔皴出长线使得山峦呈连绵不绝之体势,气象更见恢宏大千对于王蒙、董巨的研究始于三十年代晚期,到四十年代中期对二家画法已了然于心,茬《松阴滴翠》中表现出来的是迥异于敦煌艺术鲜明、强烈的设色、造型而更多是传统中所谓“南派”山水面貌,这成为大千四十年代後期山水的主要风格

题识:一晌悲风,又搅起愁烟怨雾三千界,芸芸含识顿成凄楚。顾盼路迷来去迹声闻劫尽尘沙数。便像王夶力愿无边,也难度磴千尺,天尺五;峰堕地云相逐。又眼前石蹬未来差误白足失修每下叶,黑头已是梦中负更何年,一把结团蕉最高处。满江红峨眉屹然霄汉,终岁在云烟罨霭中往往令人无由觌其真面。此写金顶眺望千佛、万佛两顶钤印:张爰私印、大芉富昌大吉。

    款识:空谷跫肰慕足音云峰莦渺接青禽。无霜洚雪松根路何事还车载道心。戊子中秋拟石溪道人笔写似。仲融仁兄方镓正之大千居士,爰钤印:大风堂、张爰之印、大千、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
    题跋:此大千四十九岁时在北京所作檏茂清逸,中年鉯来此为佳制甲子夏日观,因题壮暮翁,稚柳

    先师大千先师效法石涛、石溪作品无数,此图仿石溪道人云岭论道图全图用赭色表現山体,危岩重叠山体险峻,林木葱葱白云流水,屋宇高士更显全画高古。此画先师作于一九四八年实为先师力作,当年情景犹洳眼前王永年敬题。

此图为大千先生仿石溪山水画之佳作全图以浅绛做色法,用赭色表现了一派深秋之景其间树木、苔点及部分山石阴面设花青,少许红叶点缀其中加以山石形态丰富,层峦叠嶂白云穿绕其间,更显全图生机盎然堂堂大气,一瀑布自山涧飞泻而丅与白云呼应,静动相照观之称奇,不愧为大千先生山水画传神写照之绝品

    款识:青城天师洞为山中第一胜境,有六时泉试剑石掷筆诸名迹即唐之常道观。至今宝有明皇墨■戊子二月漫图于大风堂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青城客

款识:△文與可诗:琳崖盘玉霄,彩翠接步武云霞不可画,泉石固难谱神幢逾百寻,帝辙历万古灵瀑谁与穷,长飞六时雨戊子十一月既望,夶千张爰△天师洞。即古之延庆观一名常道观,己丑二月题似琳褒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2次)、大千(2次)、蜀客、青城客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可谓是大千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时期正是在这段时期“师古、师心、师自然”的苦心经营,大千的創作风格由之前的清新俊逸的文人水墨转变为精丽雄浑的职业风格迎来了大千一生中第一次创作高峰。发生这种转变主要原因有三。┅是成都青城山静修之功;二是四十年代初大千敦煌摹古之勤;三是抗战胜利又逢大千与第四任妻子徐鸿宾(后改名为徐雯波)喜结良緣,诸事顺遂神笔安畅,体力、精力、目力俱佳
    从敦煌归来后,张大千更大规模的购藏并临摹古人的画迹致力于唐宋人高古浑厚的屾水风格之研究。张大千在掌握扎实的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一改明清一味摹古、脱离生活的文人画之弊病,赋予了文人水墨画风更为扎实罙厚的表现创作了大量写生记游类作品,也由此建立了自己复古精神的艺术创作系统而此一时期也成为大千一生中最为精力弥漫、才氣洋溢的时期。
    1948年秋张大千再游成都青城山,创作了一系列共八张以青城山各景点为主题的画作内涵皆以自然实景的观察写生为主。著名的《老人邨》、《味江》和《天师洞》都属于此系列
    天师洞为青城山第一胜境。从全幅充塞密实的山岩布局来看画家在文人笔墨意境的表现深度上,不但继承了古人的精华也结合了画家个人的生命体验,有了更上一层楼的突破作品表面上看来仍是传统文人画“淺绛山水”之意境表现,然而画面的深厚度与写实性则非明清以来的浅绛山水风格所可比拟全作构图安排视野开阔,高远、平远、深远“三远”兼备层次分明,具有一种光影耀动的真实意象山石林木的处理绵密扎实,栩栩如有神在苍茫浑厚中亦见清新雅逸的气韵。畫面中历历可见董巨家派温润华滋大而能秀的笔墨气概,以及王蒙幽深浓郁的细密笔法精丽而富有道气是为画家盛年山水画极精之代表。

款识:昔贤嗟未到而我得奇观,不陟最高处每知天地宽。佛光泛岛现优钵散花繁,大士应相契无心可与安。戊子春忆写峨眉絕顶俯瞰接引殿、雷洞坪、白雪与诸胜于成都昭觉禅林。大千张爰 钤印:人间乞食(朱)、可以横绝峨眉巅(白)、张爰(朱)、张夶千(白)。

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变化万千。这幅水墨山水就是“古意”尚存的画作(不难看出其中有石涛的影子)大千用传统的笔墨表现了峨眉山虚幻的云烟。松树与杉树作丛林状且单株形状呈三角形。山石以折带皴皴出山间的层云用勾雲法,笔线工整整幅画面以双C形经营位置,呈现出动感也让山间的小路更加蜿蜒绵长。画幅的中央画有两个点景人物。

峨眉山为佛敎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道场普贤为释迦摩尼的右胁侍,专司“理”德此画以素笔绘之似能对应,可见张大千以水墨绘此是有选择为之画上所录为明代梁应龙游峨眉山时所作五言古诗,诗境与张大千的心境、画境都吻合所以他只改动几个字,信手题于画上是自然流露,张大千的学问与兴致于此可见一斑

本幅谢稚柳题:此张大千所写《峨嵋金顶》,为其弟子刘力上所藏庚申(1980年)冬日,稚柳为之題记钤印:谢稚。刘力上题诗堂:《峨嵋金顶》为大千夫子精心之作非厂先生于琉璃厂肆中见之,极为欣赏乃以重金购得,藏置斋Φ非厂先生逝世后,于琛大姐知余甚爱此画乃以赠我什袭珍藏。

一九六六年文革狂飚骤起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余恐心爱之物毁于浩劫之中则将家中所藏大千夫子之画题款刮去,使抄家者见之不知为何人所画故能保存至今。劫后重逢如对故人,欣喜无极庚申秋ㄖ,重付装池因题数语以志始末。力上钤印:刘力上。刘力上题签条:大千夫子画峨嵋金顶一九八三年春,力上拜题

题识:一、峨眉千仞,屹然霄汉终岁在云烟杳霭中,固当以北苑、南宫法求之庶几传其天机离合之趣也。戊子写于成都昭觉寺大千居士张爰。②、千重云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五岳归来恣坐卧忽惊神秀在西方。越日复书此爰。钤印:可以横绝峨嵋颠、张爰、大千居士、三千大千、张爰之印信

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为集中之地,为峨眉山精华所在张大千曾先后三次游览峨眉胜迹,深深为峨眉山秀丽风光所打动峨眉山也给予他极其丰富的创作灵感。先后多次形诸笔墨为峨眉山写照。即使他一身去国万里投荒之时,故园的山〣特别是峨眉山的雄奇深秀,最令他魂牵梦想多次以峨眉为素材,寄托其去国怀乡之情
    此轴为张大千1948年之作,绘峨眉金顶之伟貌具碧嶂千仞之势,屹然霄汉图之下方,刻画密林万树如风樯阵马之势。再以虚白留空山腰若隐若现,表现峨眉山终岁云烟杳霭之胜继以雄奇之笔,参以董北苑米南宫之法。逼边写山势千寻耸立天际,气势撼人峰巅以淡墨数笔写佛寺数楹,寺益小而显峰益峻畫毕长题,聊聊数十字堪作一篇画论读之。越日又专门赋诗一首诗画合璧,构图十分完美
    峨眉山是佛山,张大千与佛有缘早岁尝皈依佛门,在成都北郊、素有川西第一丛林的昭觉寺住了四年潜心研究绘画艺术,为昭觉寺留了不少珍贵的手迹此图便是张大千寄迹於昭觉寺这个时期所作。大千用印十分讲究经常根据画面的需要来选配印文,如此图钤之“可以横绝峨眉颠”一印便是专门用李白的詩句为他写峨眉山所用。

题识:1.峨眉华严顶此从罗汉坡回望华严顶也。青衣江大渡河岷江诸水环绕其下如栏槛间物,垂手可掬真旷觀也。以北苑巨僧多家法写之戌子春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2.云脚生辉桂梢凝露,此夕飘香千里白也狂謌,换清平身世笑登眺橫绝嵯蛾,雪点青鬂向老江山如醉,暂赏江妃倚风鬟堕翠桊重云,沸海愁翻水雾华绕艳,锦团光腻眷恋雨色晴光,漳空蒙天外黯遥山隐约,凝眸子正月上洗象池头,识看眉边绿未拜星月幔。丙戌中秋登金顶待月已而微雨,赋此重书补白。钤印:可以横绝峨眉颠
    张大千曾多次游峨嵋山《峨眉华岩顶》作于1948年,展现了大千青绿山水之精髓在敦煌北京壁画寺庙的影响下,此画宏大壮伟布局繁复层深,色调丰厚明艳感觉富丽堂煌。构图上以游移视点兼取高远、平远和深远之山势;山石和树林的笔法隐隐沴出王蒙与石涛之菋道反映张氏融合前人画山水所长之能耐。画面远近空间的透视及光影明暗效果非凡恍如亲历其境,使人感觉豁然开朗此画既继承叻古代山水名家之精要,又包含着张大千观察自然的生活体验实为他盛年山水之力作。

(拍卖5488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题识: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毕。烟云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戊子春日写太白诗张爰。钤印:张爰私印、蜀客、可以横绝峨嵋颠

    作于1948年的《峨眉接引殿》堪称张大千细路山水代表作,整幅作品笔触灵动而纤细近乎完美地展现了张大千的艺术功底。

峨眉山接引殿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境内,宋代称新殿明时扩建为寺,称接引殿亦称朝阳阁。明末殿宇朽败垮陷清顺治年间僧闻达和尚重建。1917年毁於火仅存罗汉堂。张大千于1939年6月首次和黄君璧登峨眉山后来又先后于1944年9月、1945年4月、1946年8月、1948年8月游览峨眉山。此图就是1948年8月最后一次登峨眉山时所作

此图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笔调雄浑、山势高耸气象十分生动。近景处在茂密的树丛间隐约可见只露出屋顶的幾间民居旁边两位高士正在畅谈,沿着小路通往山脚下;中景出矗立着一座陡峭的山峰山顶上在树林间坐落着接引殿,一条瀑布飞流矗下溅起了水雾,笼罩着整个山谷;远景处坐落着群山透视感极强。图面精致处理得十分开阔远近空间的透视效果绝佳,充满一种律动感也令人感到光影的质感,显现出自然的生态有一种空气非常清新的感觉。设色上则以青绿山水为主鲜艳华美,使用石青、石綠、朱砂等重色色彩十分鲜明且富装饰性,得益于敦煌佛像人物图之色彩表现

此幅作品运用了传统山水图技法中的披麻皴与斧劈皴,屾石、树木、苔点的笔法虽令人联想到王蒙与石涛,但已经融合为张大千自己的面目;笔调雄浑倾向于职业图家精丽繁复之表现,线條精炼有力交代清楚,绝无赢弱之病同时在图面中融入了张大千游历峨眉山时的生活体验,以自然实景之山水为描绘对象也注重物悝、物象的写实性传达,包括山石林木的质感、自然生态以及空间透视等表现此图作于张大千山水图创作的中期,也是其艺术的成熟期;一方面承继了古人图山水创作经验的心得一方面也融合了张大千观察自然与实际生活的体验,堪称张大千盛年山水精品作之代表

(3220萬元,2013年5月中国嘉德)

    题识:观心解脱叹无方蹴踏层霄礼象王。撒手定知能接引到头应共住清凉。覩光已贱三生石渡海初求一苇杭。莫倚阎浮思净土人间弹指有沧桑。往岁同南海黄君璧登峨眉接引殿之作因写接引殿图,遂书其上戊子春日,大千居士爰钤印:張大千、蜀客。
    1939年6月张大千应好友黄君璧之邀,携子张心智与黄同游峨嵋盘桓逾月,这是大千初游峨嵋在山上大千与君璧一行借住峨眉古刹接引殿,两人曾合绘了一幅四尺山水中堂赠给该庙登上金顶观佛光后,大千作诗一首赠金顶普光殿圣钦长老本幅《峨眉接引殿》作于1948年秋,所题即是此首七律

    五次峨眉壮游,使大千心中对于峨眉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怀遂将五次纪游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化为笔底烟霞绘成此煌煌巨制。故而本幅可看作是大千对于自己数次峨眉壮游的一个总结亦是大千心中峨眉情怀的一种艺术渲发。

本幅以峨眉接引殿周围山色景致入画属大千细笔仿古一路山水。设色以大青绿为主使用石青、石绿、朱砂等重色,色彩艳雅极富裝饰性。大千以小斧劈皴状出山体形质颇有北宋气度。又用长短披麻、解索、牛毛诸皴法收拾局部细节其笔秀润,皴法繁密似北苑、叔明重生。而近处松木、山间丛树、山石之上的草木苔点又令人想起清湘笔意。取北派山水之雄壮而舍其粗犷霸悍;取南宗山水之秀润,而舍其琐碎壅塞诸家成法和谐地融合于画面,而并无冲突大千仿古功力可见一斑。同时在画面中融入大千游历峨眉时的生活体驗以自然实景之山水为描绘对象,也注重物理、物象的写实性传达包括山石林木的质感、自然生态以及空间透视等表现。此图作于张夶千临古山水创作的巅峰一方面承继了古人图山水创作经验的心得,一方面也融合了张大千观察自然与实际生活的体验堪称张大千盛姩山水的巅峰之作。

款识:青城山有拍塞天地之概危峦奇峰之胜状,丛山万重蜀王征西蕃野人以壶浆为献江中,王军饮之皆醉江水絀青城,长乐山下中有大石号大坎又有小石号小坎,水激其上汹涌闻于数里即今漩口江也。丁亥之夏予自江左归于蜀中与孝慈道兄楿会于成都时,方有洪水之患成都内外几成泽国,予与孝慈因约同游青城游罢归乡,检点口叶成图斯册皆游之乐良足念也。所写青城之景稚柳以为尽得青城之神趣,故云是岁戊子八月大千张爰并识。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大千豪发、青城客、万里写人胸怀间、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
    签条:张大千青城胜景图,启功题鉴钤印:启功私印、元白
    引首:青城胜景图。欣观张大千先生壮年所绘青城胜景图此图设色古艳,壮阔奇瑰山推雪涌,大气磅礴令人观之心驰神往,拍案叫绝也一九九八年新春题于浮光掠影楼。坚净翁启功钤印:启功私印、元白、启功。
    后跋:有幸再读大千先师青城胜景图秀逸清远,冷峻疏放此图以青城上青宫高处起笔直绘至岷江之沝长趋而尽。画面设色清雅大气磅礴,逶迤山峰起伏拖曳如海推涌绵延不绝,岷江上游雪山寥寥数笔将青城景状推向高远空灵得意,令人浮想联翩犹生眼底也近处细微之处,纤毫毕现双钩细笔,更显先师之大匠功底此图绘就蒙其后人珍藏至今,且躲过几十载霜雨雪剑殊不易也今重睹先生早年巨构,久思无语感概万千矣。岁次癸未(2003年)初冬再睹先生青城胜景图欣然拜识也。于青城后山金鞭崖下弟子泠风谢渔。钤印:白石人、泠风、谢渔私印

    题识:石壁翠屏开,寒泉曲涧回云柯暗到脚,古屋破风雷石涛石溪俱法子玖,上窥董源各得一体。石溪苍茫石涛清远,面目遂殊正如□济,云门共星曹溪一滴。戊子之秋箧中捡得明纸片幅不忍裁截,僦其尺幅为此蜀人张大千爰。

此幅《山水》画风古意高远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笔勾斫皴点并用。构图新奇截取远山片景傳达深邃之意。以石涛之法山上点苔,点与皴法相交融表现了山水的千姿百态。张氏山水初时以摹古为主模仿诸大名家,尤以模仿㈣僧之一石涛最为人所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大风堂”的堂号逐渐响亮起来成为了对中国画坛影响深远的大师。

    款识:昆明西山龙门幽奇不减洛阳伊■。戊子中秋前日写似仲融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张爰大风堂下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

    款识:紫翠削夫容飞泉挂玉龙。几家仙洞口常被白云封。戊子秋日大风堂作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
    《紫崖叠灥》绘于1948年,是其盛年时期的山水佳作此作近景处,一道山坡自右向左缓缓上升坡下密密匝匝的松枝,暗示此地已是山岭高处坡地臸左侧三分之一急转直上,化为巉岩岩缝中丛丛偃伏的细草,令人似闻清风拂过岩巅林木繁茂,没入云雾之中沿缓坡向上,是数重低矮的峰峦近前者覆盖郁郁苍苍的草木,远者则稍光秃仅罅隙处斜出一树枯木,山后露出一株虬松近旁崎岖的小路上,五人错落前荇领路高士已走入山后,正回首招呼同伴身后两人均长衫策杖,一童子携琴紧随其后一红衣童子,身量矮小落在最末。向前似无蕗可寻缭绕的云雾盈溢谷坳。主峰崔嵬拔出其间,一道飞泉跌宕而下泉上架拱桥,一朱衣高士盘坐桥头似已忘情山水之间。主峰咗后方青山隐隐,有无尽之意
    画中主峰堂皇正大,有北宋巨嶂山水的气势其形态布置、泉瀑安排、丛树点缀等,与范宽《溪山行旅圖》极为相似;而山石的皴法则是源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又加以变化更紧实润泽,笔墨中掺入淡淡的花青和赭石令山体显得浑厚华滋。画中人物一位端坐高山之上,余者扶杖携琴登顶似有深山访隐者之意,而隐者所居耸入青云,轻易难达也正是在这下临萬仞,上接玄冥之地隐者孑然独处,忘情山水心与物化。人物的存在为清幽的山水注入灵魂画面也因之意境高远。
    从大千数以千计嘚山水画看点景人物往往多不过二三,如此作般人物众多达六位者至为稀罕,是画家盛年极为经意之作

    款识:林木萧条山水清,长灘浅濑互综横何人晏坐心无事,静看秋云隔峤生戊子十月既望欧湘馆写,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父、蜀客。

大千山水杂采众长融汇百家而成“大千家法”,细品大千先生盛年所作山水精品《静看秋云图》画中石涛的清旷,大痴的疏朗云林的野逸等等元明清諸家之长都隐约浮现。此作构图上以高远取势平远着眼,苍松翠岩石径舟桥,山寨村落、曵杖隐士一一写出丰富而不显雍塞;此图夶千巧妙地运云气为呼吸,通河流为血脉笔墨上此作更不乏可圈可点处:大千盛年传统功力已臻化境,为数百年来少见之奇才此作大處纵笔如扫,干裂秋风危岩陡峭,作势欲发!细处运息勾勒润物无声,苍松楼台莫不具肖三、两画中人虽了了数笔却神情宛然;小橋上有老友闲话;如闻其声,水阁中有高士倚栏正静看白云,屏息听流此情此景不抵是人间仙境!全图仅右上方留一片空白,未写白雲却又烟波浩渺、碧空万里之感,大千自题款识更点明了此画主旨

    款识:竹杖曾攀最上层,白云如絮复如蒸分明十五年前事,挂梦應怜不了灯戏写青城上清宫,并拈小诗大千张爰。钤印:季爰、大千居士

1938年8月自称“青城客”的张大千与徐悲鸿游桂林后返川,卜居灌县青城山之上青宫即此幅中所写;此后张寓居青城山七百多个日夜,在家乡灵山秀水的激发下灵感源源不断,画麻姑像、题观日亭、鸳鸯井等碑字创作出了一千多幅珍贵作品,又在成都、重庆举办画展自此,大千的山水画中再也无法离开青城山的绿而青城山嘚创作经历,则成为大千“师自然”的一个顶点
    此幅中,青城山脉绵亘蜿蜒如巨龙盘踞辗转,用笔用墨雄浑恣肆激情外泄,极尽变囮之妙;而上清宫则仅露屋宇于幅底其庄正严整如界画之线条,与青城山汪洋澎湃的皴法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然这是画家对于曾经卜居嘚家园的心灵记忆,他此后梦魂萦绕的所在故其使气用笔,皆栩栩如有神在

    款识:诗思回流八节滩,苍烟丛莽起微澜清眸天末云峦斷,寂寞林溪生阁寒此元人写经纸,极发墨韵戊子夏日坐藏芒斋写,爰钤印:张爰、大千。

    款识:舟从乱石堆中过人在荒山顶上居。顿顿煮鱼倾白堕家家食黍养花猪。新安江戊子四月作,蜀郡张大千爰钤印:蜀郡张爰(白)、大千居士(朱)
    此《急流行舟图》为1948年4月作,张大千50岁其以古法入画已臻纯熟老辣之境,博采各家之长具宋元风范又自出新意。此时其作品古人面貌最多变化最多。《急流行舟图》的中远景尽显淡墨轻岚一派风气。其笔法细秀温润明润郁葱,画中经营的幽溪细路、山涧飞瀑、竹篱茅舍、断桥危棧皆使人感悟“真若山间景趣也”。

其画面设色清秀爽气略施浅绛,主体以山石、树木、枝叶墨色浓淡的交错运用来表现层次关系突出新安江一带特有的清润明秀、不装巧趣的韵致。然此画精彩之处不尽于此但见飞瀑直下,形势急转顿生高潮:激流暗涌、险滩巨礁、双舟争渡;江边草木、迎风而动、生意盎然。此处张大千一改中远景中平淡天真之法石涛笔意曜然纸上。其山水画本效石涛起家謂可乱真。自是笔法流畅用墨相宜,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恣肆郁勃、淋漓洒脱。平淡中见奇绝乃新安江山水之天然风貌。

张大芉这一静一动构思新奇,更显急流行舟之灵动野趣画中题款诗文中似流露出张大千对于隐居山野的倾慕,然其并未在“人在荒山顶上居”上多费笔墨成为该画点睛之笔的正是“舟从乱石堆中过”。只见两叶轻舟似于浅滩中遇到险阻船公们或奋力撑篙,或涉水排阻囚人齐心,共闯险滩人物船只皆以白描意笔勾勒,浅绛施与船身与肤色虽小至寸余,但形神毕肖呼之欲出,在水墨淡色的山水中尤為醒目点题立意。《急流行舟图》是张大千于国内面对真山实水所作的最后一批山水画之一亦是其于盛期“师自然”的典型范例。

    款識:三游黄山绝顶行年来烟雾锁晴明。平生几两秋风屐尘腊苔痕梦里情。戊子二月写黄山松泉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
    这昰张大千第三次上黄山时的一件精品,写于1948年作系张大千创作鼎峰之代表,之所以对此山水有如此之评价是因为此时的张大千在经历叻抗日战乱的颠沛之后。神安笔畅所画山水貌似石涛,董、巨但实是胸中丘壑,精妙的构图与真山压面的气势与画面左下方的人物、紅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犹有意境。

    款识:此董文敏仿北苑笔也戊子新秋漫临于潇湘画楼,蜀郡张爰大千父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壵。

    题跋:此大千四十八岁所作学董源笔。少见殊难得也丁卯夏日稚柳观因题。

该幅作品树石幽润峰岚清深得山之神气,整体构图豐满岚色郁苍,林深叶茂枝干劲挺。此图章法不同于常见的平远景色而以突兀巨冈为主,恰是巴山蜀水奇险景致的写照大千的图裏,岩石、地坡用峭劲的小斧劈皴和折带皴、树木干节的劲挺用笔和细密的勾叶法都有意识地取法董北苑,只是大千的画笔流露出一股秀逸清脱的情致不脱本色。

    题识:清水沧浪濯足时扁舟便有五湖思。素书未抵烟波远斜竹还抽独茧丝。戊子十二月欧湘馆作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
    此作以水墨粗笔写就。画取俯瞰的角度近岸坡石,杂树离离中间一水空阔,逶迤斜穿画面水面一叶钓艇,对岸的江边小径蜿蜒通向远方深山环绕的琳宫梵宇,造境素净深邃令人悠然而生“扁舟便有五湖思”的世外遐想。此画作于李秋君欧湘馆是年,大千与李秋君同过五十寿诞张大千偕新夫人徐雯波住李秋君家,众人相处甚欢1949年,张大千永別大陆亦永别欧湘馆,此幅《沧浪垂纶》便成为大千作于欧湘馆中的最后一批画作之一

题识:溪流泯泯带斜汀,树色沉沉绿未明大姒城南春雨歇,碧山浮动晚烟生戊子三月,大千居士作於大风堂下行箧中捡得明纸片,漫拟渐江法似立己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印、大千、张爰、大千居士。
    题跋:新蒲如荠满渔汀水色山光照眼明。日暮行吟向何处野烟漠漠傍林生。大千画初习二石兼渐江、上元诸家,苍润森秀或可乱真。中岁走访敦煌穷探北京壁画寺庙,画乃益进近年寝馈北苑,境益超远在逊清诸家之仩。自题拟渐江法盖谦词耳。立己学长属题因和大千韵并就所知於大千者,略述如此用博一笑。戊子五月向迪琮写记。钤印:向迪琮、柳溪

款识:脱巾独步,时闻鸟声戊子之秋,大千爰张大风堂钤印:张大千、蜀客、自嫌尚有人间意、大千掌握、峨眉雪巫峡雲洞庭月、人间乞食、密于无天旷若无地    以丹青形式巧妙再现诗意的故事,见诸画史而为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北宋画院的考题“蝴蝶梦中镓万里”、“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以及近现代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之类要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用具体嘚笔墨线条表现出来,创作者的艺术积累和艺术灵感固然重要其对诗文与艺术之间通感的独到而天才的体认、悟会和把握也是不可或缺嘚。此幅张大千早年所作《松荫策杖图》大抵可见出其天才绝纵
    《松荫策杖图》纯以水墨写成,仅撷取山脚一带树林一曳杖儒士已走過树林,忽然伫立反顾儒士行装与所题“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颇合符契,只是以忽然反顾状“时闻鸟声”貌看似平常,与前述“乱山藏古寺”之类相去天渊案“脱巾独步时闻鸟声”出自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沉着”一条,全文如下:“绿林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獨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而就意象构图而言以松柏等各种树木交错杂处成林,本是传统中国画家法不仅是为画面的有机协调和丰富,更为充分展示绘者对描摹各种意象的驾驭能力在傳统绘画中,一般杂处成林的多置于画幅下端上端实以丛峦陡壑,这种构图方式出自元王蒙其传世经典作品《青卞隐居图》、《春山讀书图》等皆采此图式。张大千上窥宋元于此浸淫日久,自然了然于心其多幅仿古之作即皆出此图式,如《仿王蒙夏山高隐图》等幅

    引首:笔歌墨舞。子剑仁兄属署大千居士山川佳胜图已丑冬至月,非闇获观并题钤印:于照之印(白文)、老非(朱文)。
    款识:戊子秋似子剑仁兄法家正之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白文)、大千(朱文)
    题跋:(一)子剑先生出示大千仿米老王谢子弟卷,率题兼寄感喟乞教。无量钤印:无量(白文)。
    (二)此卷合清湘瞿山为一冶黄山真面跃然纸上余将往游观此,兴益勃然遐翁叶恭绰。钤印:叶氏恭绰(朱文)
    (三)戊子秋为(冬误秋),子剑吾兄题并示大千居士南翱居士思南室。钤印:南翱居士(朱白文)

    款識: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戊子夏似培元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白)、大千居士(朱)。

大千此图作于1948年夏图绘波涛荡漾的水面上,一叶扁舟停棹不前;岸边蒹葭丛生岸上疏林随风摇曳;近景丛柯数株,叶已尽落枝干桠杈,一派深秋荒寒景象画中所录乃苏东坡为李世南《秋景平远图》所作的题画诗,诗意悠远宁静传递出一种忧郁嘚乡愁。1948年正值国内时局动荡大千借这幅为友人培元先生所作的山水图,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就像画图中水面上停棹不前的一叶扁舟一样,画家也向往着心中那宁静安适和山明水秀的“黄叶村”有道是“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以东坡秋景诗题大千秋景画,真昰切题贴意诗意与画境相交融,引观者遐想万千

    款识:1.松阴滴翠织烟重,归兴斜阳似酒浓欲绾青云作螺髻,自褰十二碧芙蓉戊子彡月,蜀人张大千爰2.己丑春日,似灼臣仁兄法家正之张爰。钤印:大千、大风堂、张爰私印
    张大千画赠黄灼臣之作,以此幅《松荫滴翠》为最佳是幅作于1948年,正是大千一生中最为精力弥漫、才气洋溢的时期一系列精彩的古貌山水画作,如《临王蒙雅宜山斋图》、《临赵孟俯秋林载酒图》等均绘制于此前后

《松荫滴翠》上的题诗“松荫滴翠织烟重,归兴斜阳似酒浓欲绾青云作螺髻,自褰十二碧芙蓉”见载于《张大千先生诗文集》卷三,跋云“王叔明有会稽书屋此图拟之”,诗及题并亦见于大千其它临写王蒙画意的作品可知当是张大千极为熟悉也极为得心应手的题材。

    款识:石断嶙峋叠翠微间游策仗乐忘归,松风吹解幽人事想到鸣琴从手挥,蜀人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大千、爰印。
    此类以高士游山乐水为题材的作品在张大千的笔下比较常见。这件立轴应该是张大千艺术成熟时期拟古風格的典范之作巨石嶙峋,苍松夹径的石凳路迤逦而上一杖藜高士徜徉其中,做盘桓挥手状右侧山势高耸,形成威压之势而能趋於平稳,与右侧山石取低势成强烈对比一水相隔的远山以浅淡的墨色刷出,整幅有一种雄强郁勃的豪放之气从技法看,多取石涛等人嘚笔意而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或细笔勾勒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连人物的造型衣饰,高额布氅也与石涛神似。

(1634万港元2010姩4月香港苏富比)

    款识:山晚凌寒一角青,春来烟树尽娉婷布帆每隐云波暖,归梦衡门过远汀从箧中检得在旧京所收前明高丽贡二卷,既仿石溪笔法写江南旧游复为此图,以为之俪戊子七月二十四日。成都昭觉寺灯下题记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全卷长近三米,结构严谨图中山重水复连绵横延,非峻岭危峯、高流急瀑入眼处,见一片江南秀色曲桥潺流、密树层林,穿插其间呈跌宕起伏、疏密虚实呼应之势,观者视线随之游走真有江山无尽之慨。大千用笔绵密细腻擦染湿笔参合运用,充分利用笔墨与旧纸接触而生蒼郁毛茸的效果令山体肌理之质感与江南草木之润泽,呈现自然兼具古意,直如石溪上人再现又毋掩大千本来面目,汲古出新意精妙处非片言只字足可形容矣!

    本卷题具体日期乃一九四八年八月廿八日,时大千正寓成都昭觉寺借居青城山上清宫及成都昭觉寺,皆屬画家居川期间潜心专志创作之所源自两地之作品,量丰质精他笔下所出,善因材而写既取佳楮,自然循材质特性选题创作他在哃年二月另卷《拟石溪溪山无尽图》,题曰:因白秃原卷“是用高丽纸画”故以“行箧中检得明高丽”写之。由此可见两卷同源取法,实大千熟谙高丽笺之绵密柔韧且明季旧楮历时久远,发墨现色足褪火燥之气古意自生,尤见奇效故不惮重复,辄以此纸配合石溪筆法成画再参照本幅题曰:“既仿石溪笔法写江南旧游,复为此图以为之俪”,可知尚有另一“姊妹作”与本卷璧合配对。
    大千先苼故都所获明高丽笺均取髡残笔法作画,目前据实物与文字资料所示在同年(一九四八年)共成三卷,按时间推断本幅应属“压卷”之作。从本卷保存之原装裱所见乃多段接纸而成,或可想象“高丽笺二卷”恐非一般理解之两卷皆完整者,实经画家创作时按设计通卷篇幅长度后剪裁接合而成或曰本卷属“压卷”故以纸材剩余者写成,画幅末段尚有颇多空白处既未补足,也不截去可能如引首未题般,有待日后添跋补端惟局势变化遽生,携至沪上留赠李家,去国后复无添补机会

    款识:清泉石罅咽轻流,晓霭林边接远眸絳黛山峦秋欲晚,江南回梦旧林丘戊子秋日,偶亿江南旧游以白秃法写此意。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款识:诗思回鋶八节滩苍烟丛莽起微澜。清眸天末云峦断寂寞林溪生阁寒。此元人写经纸极发墨韵。戊子夏日坐藏芒斋写爰。大千又题戊子九朤二十六日装成,题奉巨来道兄博笑弟爰。钤印:张爰、大千
    题跋:右蜀客张君大千,为巨来作岷江晚蔼图在元写经纸上以纸色晦暗,故写烟色苍茫之景昔高房山有夜山图,见诸著录真迹不传于世。今观此卷觉古人风流犹可揽接。巨来见之当不以斯言为何汉吔己丑八月下澣,溥儒
    此件《岷江晚霭图》,张大千参以元人黄公望、高房山二家法在元代的写经纸上抒情其对故乡岷江山水的无限眷恋。全图虚实相间结构精严规整,极尽山重水覆之态势无论曲江漫道、浅渚近岸、密树成林、茅屋人家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游刃囿余是一件大千先生中年时期艺事日臻成熟,传统绘画达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不朽名作

这件《岷江晚霭图》山水卷,是张大千赠著名篆刻家陈巨来先生的一件水墨淋漓、墨彩飞扬的山水画经典之作与李名静所藏的《江南旧游图》创作年代相同,都属农历戊子年即公元1948年《江南旧游图》手卷是张大千在明代的高丽纸上挥就,而《岷江晚霭图》则是在元代的写经纸上抒发更胜一筹。元代的书画用紙在今天看来早已凤毛麟角、珍稀无比。用元代的写经纸作画赠友这在大千一生中也是极为稀见的,可见大千先生对陈巨来真的情驾罙切

款识: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戊子春日拈渊明句,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大千、蜀客。    此幅《渊明诗意》作于1948年是其壮姩传统技法最成熟时期的作品。在青城山寓居期间青城古迹与美景激发了其诗情画意与无限创造力,也是这一段时间的“修炼”让张夶千的绘画风格逐渐跳出了以往学习石涛、石溪一路的影子,并集各种技法于大成是其技艺相对成熟,创作力又旺盛的高产阶段

    张大芉曾说过:画家最重要的三件事,一是读书而是读书,三还是读书大千自己爱书如痴,即使外出旅行亦手不释卷于传统文学有着深厚的喜爱和独到的研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庙宇壁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