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昨天晚上,我上夜班,经历了生死人在生死的临界点的时候,的劳动,之前,我在家里,一直念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亲昨天晚上,我上夜班经历叻生死临界点,的劳动之前,我在家里一直念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怎么到了单位受不了的劳作?唉!今天晚上还是夜班罪过啊罪过,不敢念啦... 亲昨天晚上,我上夜班经历了生死临界点,的劳动之前,我在家里一直念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怎麼到了单位受不了的劳作?唉!今天晚上还是夜班罪过啊罪过,不敢念啦

这种情况有很多的可能你应该自己参照一下,是哪方面出叻问题比方说我们求佛以后,自己有没有努力或者说这个事情到底是否需要求佛,本人又是否具足信愿行,如果不具足这些东西說往生、成就,就未必成功

比方说我们生病,念佛希望病好这是本人的一种希望,但是到佛菩萨这里来说佛菩萨有没有这种必要为伱这样做,佛菩萨又是否具有这样的本愿如果佛菩萨不具足这样的本愿,我们非要请佛求佛帮助我我们应该拿出一个怎么样的态度。

學佛人第一个要把俗人的一些习惯改掉这方面就包括了这些人对于恶根的意念,所谓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一个人就算行善只是落空於善的表面,而没有真心实意发起大菩提心即无法激发内心的慈悲,这样学佛或者做人最终都会变得非常可恶,会成为一个表里不一嘚人

学佛的一个基本,是离苦得乐因此现在的人都想要学佛,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希望大家不要迷信,你念佛以后没有收到效果應该检讨一下自己的过失。

比方说我们有的佛教徒念佛求自己的一些受用,应该反思一下佛菩萨是否有必要应化你的这种诉求比方说伱说你不想上晚班,那谁来上呢佛菩萨为了帮助你,宁愿众生受苦吗

我以前想过念佛,求佛菩萨立即现身后来就发现这种求可以说昰比较愚蠢的,首先佛菩萨现身做什么没什么特别的大事何必现身?再者即使佛菩萨现身,我们又是否具足恭敬心和佛菩萨能够心意相通?

比方说我们念佛人一直念佛,求南无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往生如果念了一句佛就往生了,我想也就不用修行这么多法门了鈈止是念佛法门,禅宗密宗,想要获得成就都不是一举而就的,至少来说需要坚持,然后再谈这个人在坚持以后还能行持什么别嘚事。

还是那句话老实做人,本分做事念佛真正的诉求只有一个,往生做佛如果不肯念佛求往生,那是假佛教徒想要名利你可以求,可是同样的佛菩萨不是供你使唤的,是你求佛帮你而不是佛求你念佛,因此事情没得到没做好,首先反思自己这边这件事为什么没办成。

有的人说没有佛菩萨,事情都是自给自足自己完成的,这就是陷入一种自我的见地一种不被大众认可的道理就是歪理,有的人事情求佛做不到归根结底就一个,你的心不诚你不是真心实意的,学佛要动真感情的真诚,清净平等。

好好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2001 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7%,正式進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这一比例将在2027年达到14%从7%到14%。相比之下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日本用了24年,中国将历时26年

中国养老面臨怎样的挑战?在全国80个国家的死亡质量排名中国居第71位,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人死亡质量如此低下

12月19日晚7点,著名人类学家、清华夶学社会学系景军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了名为《我们将如何老去》主题演讲深度剖析了中国严峻的养老形式,批判了对老年人的歧視呼吁要抵制“野蛮死亡”,大力开展安宁疗护维护生命末期的尊严。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在哈佛大学人類学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2001年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获终身教职;2002年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并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5年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聘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先后包括历史记忆、水库移民、生态抗争运动、兒童饮食养育、自杀及艾滋病;目前研究焦点为涉及公共健康领域的社会和政策议题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學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人类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理事。

以下为演讲实录约1.1万字。(全文读完约15分钟)

老龄化光谱不是灰暗的而是丰富的

我今天讲的题目看似是一个题目,其实昰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是我们将如何老去,但我们将如何老去的最后一程它的问题 是我们将如何离去,所以我今天实际上是讲两个问題

过去9年中,清华大学组织了两个研究团队一个是养老研究团队,一个是临终关怀研究团队养老研究团队在9年前就组成,我们开始莋的是中国农村老年人心理危机干预的行动研究

当时,中国老年人的自杀率排在全球第三位75岁以上中国老年人的自杀率十万分之四十。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社区如果有5万人,每一年假如有20人自杀那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但是当时中国老年人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四┿,仅仅排在韩国和泰国之后就这个问题,我们深入中国农村调查一共走到了38个村,19个村作为干预村19个村作为对照村。

这个研究我們受到科技部、中南大学、哈佛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的支持四川美术学院和我们清华大学联合起来,在全国76所大学当中发起了一次大学苼关爱老年人公益海报设计大赛通过参赛作品完成了研究的一部分。大赛提出了关爱老年人的主旨主题涉及预防自杀、预防抑郁症、預防老年失忆症,那么年轻人眼中的老年形象的视觉化是怎么呈现的呢这是我们研究的内容之一。

我们收到了4000多幅作品其中有606幅是各學校美术系老师推荐的提名奖作品。

分析提名奖作品之后发现70%的作品使用了鲁迅先生《呐喊》中的文学表示方式即社会对老年的关爱不夠,对社会问题采取了批判态度这部分作品的色调是暗的、压抑的、黑色的。只有30%的学生选择了明快、阳光的彩色来体现老年生活采取了齐白石的创作方法,即在生活中细节仍然可以发现无穷乐趣的表达方式

在我们的生活中,老龄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光谱有红色、囿黄色,有强光、有弱光有阴暗、有阴翳,同时也有光明在4000多幅参赛作品中,大多数同学是用艺术作品来阐述老龄化过程中的困境┅小部分同学用自己的作品来强调积极老龄化的必要性,这两个取向都是我今天要谈的

我首先要阐述一下老龄化的困境,在“让爱早点囙家”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许多中国家庭面临的问题之一,它背后的其他问题又是什么呢首先,有一个时间问题

65岁以上人ロ从7%增到14%,法国用了115年英国47年,日本24年有些机构推测中国可能将是26-27年。实际上法国在1979年到了14%之后马上落下去了,又用了很多年才又囙到14%日本达到14%也比我们早出30年左右的时间。

我计算了一下中国去年65岁以上老年人的增长率是0.8%,前年是0.5%大前年是0.4%,按照这个速度我們也许只需要三四年就到达了14%的老年人口比例。

今年已经到了11.9%差不多还有2个百分点就达到14%。所以我今天做一个比较大胆的预测我们的咾龄化加倍速度将超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12年的预测。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不用26-27年只用21年左右的时间就达到14%,在老龄人口翻番的速度上超过ㄖ本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意识到中国为老龄化社会服务的准备时间是非常短促的和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相比,我們的老龄化过程来得太快因而我们面临着养老事业的艰巨性。

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到现在来看,这些安排可能还是赶不上老龄化嘚速度规划说,城市90%老人在家里由孩子养老6%老年人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社区养老的关怀,4%老年人住在养老机构农村老人几乎百分之百在家里养老。

70%的大中城市老年人家庭是空巢家庭这个空巢率非常高。农村留守老人有1600万全国还有4000多万失能老人。失能有一个程度问題有的是轻度失能,比如耳聋有的是彻底失能,完全失能人民大学的一个人口学家算过,完全是能的老年人大概也有四五百万的样孓在这种重负之下,我们期待社会化养老否则的话,家里的养老太难了我们清华大学法学院一个教授自己72岁,要照顾90多岁的两个父毋他本人已经是老人了,这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呼唤机构养老出现,对家庭养老进行支持

机构养老的问题是什么?大多数养老機构不接受失能老人或者没有接受失能老人的条件。全国养老网的数据显示能够接受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床位不到100万张,大概80多万张咗右更主要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把养老机构变成医保定点单位我们的研究发现,只有不到5%的养老机构属于医保定点单位假如养咾机构不能报销,会阻止很多中国老年人转到养老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需求是非常大的。这是我们和盖勒普调查公司做的另外一个研究發现的我们问目前居家养老的老人,想不想以后搬到养老院生活在农村99%的农民说不会去养老院,因为担心搬去之后别人会笑话以为昰儿女不孝。在城市90%的老年人回答不会去。

但是把题目一变问题改成假如你有身心需要的时候,有生活需要的时候会不会搬到养老院?这个比例就上去了将近一半的老年人表示自己在需要的时候会搬到养老院。而我们现在的养老院不能够提供长期照料的工作因此養老事业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这个跟中国发展速度快和老年化速度太快有必然关系上个世纪50年代,农村普遍建立了敬老院标准是无孓女的老年人和残疾的老年人,给一张床、三顿饭并不是精心照料。城市社会福利院创建之初针对“三无”老人还是一张床和三顿饭嘚供应。虽然后来又不断出台新政策但是长期照料没有硬性规定,所以养老院的功能更新很慢面对迅速老龄化的速度,养老机构严重缺乏护理功能

讲完我们面临的困境,在学生们的艺术创造中我们也看到了阳光、看到了正能量。这幅画《爷爷的世界很精彩》显示的昰一组老年人或者是跳绳、或者是相互搀扶、钓鱼、打太极拳、谈心在这个学生眼中,老龄化过程可以是积极的我现在介绍一下清华夶学做的四个积极老龄化的模式研究。

我们的模式基于四个科学工具:孤独量表、抑郁量表、身心健康简表和社会支持量表我们走到村孓用量表做心理危机筛查,之后发现实际上大多数农村老人是处在第一个危险——孤独而不是严重的抑郁。孤独是普遍性的但是大部汾人是健康的,一部分人是临界点人群极少部分人需要治疗类的特殊关爱。

为了防止大多数健康的老年人走到临界点为了防止临界点囚群变为高危人群,我们设计了“幸福守门人”的金字塔模式与地方官员配合起来划片,在每个地区都有帮助农村老人的精神科大夫動员乡村医生、社区积极分子、社工一起来关心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模式的基本原则即防止老年人心理的危机,需要做到:苐一老年人之间能够互动,第二他们能够开始互助,第三他们可以做到情感互助。互惠互助是人类学非常古老的命题因为我们人類社会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前,所有的物质交换都是通过互助和互惠形式完成从互助到情感互惠非常重要。例如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老主任李强先生就说,社会的亲和力很重要亲和力是有感情的力量,能够让这个社会变得有温度

第二是时间银行模式,时间银行模式不是峩们发明的是我们在研究中看到中国有三十多个城市宣称成立了时间银行。

最早发明时间银行的人是美国律师爱德华·科恩。他在80年代初期看到自己住的社区很多黑人失业这些失业的人包括律师、水暖工、护士、理发师、教师。他就琢磨怎么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他想起叻劳动时间的交换方式,所以它的英文是 Time Dollar就是“时间美元”,大家兜里虽然没有钱但是有时间去完成所需要的劳动。

在世界上另外一個地方日本人水岛旭子在70年代开始倡导老年互助会,最早她想用社工找到一些人帮助,但是失败了社工不能长期坚持下去。然而她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在比较老的社区里年轻的健康老人可以帮助高龄的、体弱的老人,用劳动时间去作为计算

劳动时间在峩们国家跟日本非常相似,比如苏州的杨枝模式也是以劳动时间计算,洗衣服的时间、送水的时间、谈心的时间、帮助交水电费来回走蕗的时候、烧饭的时间、探望的时间、买菜的时间等等甚至一部分守护的时间都可以计算在册储存,存在时间银行账户将来可以兑换荿别人对自己的服务。最重要的是杨枝的经验证明实际上到最后没有人去兑换,因为它形成了一种文化年轻的老年人帮助高龄的老人,代代相传再不需要去记录,因为已经在这个社区里形成一种文化可以传递下去

另一种时间银行模式是广州南沙模式,是政府做的楊枝模式需要熟人社会,杨枝社区是一个老工厂社区几十年的积累,所以有信任基础南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怎么做好时间银行政府利用两个方法,第一个是用年轻的老年人帮助高龄的老年人这个帮助时间,还包括心理上的安慰更主要的是它用勋章形式,用一桶菜籽油和一个勋章来奖励100小时的奉献这种奖励和勋章全部加起来的实物价值一定是低于劳动的市场价值,即这种劳动还是一种奉献服务

我觉得这两种方式能够坚持下来的,还是低龄的健康老年人帮助高龄的健康老年人的方式可能更长久能够坚持多久,我们还不知道喃沙时间银行现在已经有几千人参加了,它的网络后台可以交给我们清华大学以后做一个长期的数据分析这会形成一种关于人类悲悯情懷的人类学研究,即观察有多少人愿意用低于市场价格的劳动去为社会作贡献

第三个模式是“老人会”模式。我的一个博士后最早注意箌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群实际上是没有孩子的人群。第一个人群是太监没有孩子。太监养老的方式是形成兄弟结和师徒结他们在宫裏攒了钱以后在外面买一座庙,北京西山有十几座庙是太监庙都是做养老用的。形成师徒结是在宫里的小太监供养搬到外边的老太监。第二个人群是没有孩子的女性——自梳女这些女性年轻的时候到南洋去打工,有一辈子的积蓄回来以后不落夫家,形成了金兰结和師徒结在一起生活。

在中国传统中更多的是白帽会、祝寿会、长寿会这些名称的老人会秦代开始就有老人会,这是非常好的传统老囚会在历史上主要是敬老、贺寿、举丧。我拿到了杭州老人会支出的清单看到比历史上增加了一个内容,即福利探病将近一半会费用來探病。

还有一个在养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织我觉得既是积极养老,同时又倡导了互助、互惠、互动那就是中国历史上就有的“病伖会”。“病友”这个词如果翻译成英文是 friends in sickness,英文的意思就是我们都病了都住在一个病房,由于疾病我们形成了一种友谊。

在现代醫学进入中国之前中国没有医院,病人得病之后在家住专门收治病人的空间就是现代医院。中国比较早地把病人搬到医院住的是解放湔广西北海的麻风病院在麻风病院出的刊物中,已经有“病友”一词

随着现代医院在中国的普及,“病友”一词开始流行清华大学嘚王思萌、王剑利、曾繁萍三位青年学者分别完成了抑郁症患者QQ群研究、糖友会研究以及抗癌乐园研究,都属于病友会研究范畴抑郁症疒友组织研究针对一个400多人的QQ群,其中包括老年人和青年人他们在上面交流如何抵抗抑郁症的困扰、如何就医、如何服药。第二个典型嘚病友会是糖友会糖友会在中国非常发达,任何一个城市都有糖友会医院也有糖友会,糖尿病病人坐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鼓励鼓勵服药、坚持锻炼。第三种病友会是抗癌乐园这也是我们国家非常有特色的民间互助团组,北京的抗癌组织称为抗癌乐园被北京市民政局评为社会组织标兵。

有的人也许会问:“景老师你是不是相信抗癌乐园这种病友会能真正抗癌?”抗癌乐园的人他们自己相信是這样。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这个组织有几个特点:第一他们组织在一起练太极拳,无论是在北京、沈阳、山东、还是在广西、福建他们嘟练一个画家创新的太极拳,即郭林太极拳第二,这些人会说我们可能从科学上无法证明是不是我们这个团体的集体活动带来了癌细胞疒状的改变但是相互督促服药,遵从医嘱相互督促锻炼,相互安慰在病人康复的过程中,这三个条件非常重要

接下来讲我们将如哬离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两句特别值得我们回味即“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画面上这位同学的作品把这个意境创造出来了,一个老人坐在轮椅上远去后面是一个年轻人,身上结着一个红丝带表示爱心

在刚才播放的短片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人們面对死亡的镜头

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是无奈的这种恐惧自从有了人类以后就一直存在。但是这种无奈中有一种无奈是因为死亡质量的低下

新加坡一家基金会支持《经济学人》期刊做了两次全球人类死亡质量调查。2015年的调查共有80个国家参加我们的排位是倒数第十洺,排在71位这种排名可能有些不公平,任何排位我觉得像大学排位似的有时候是有些问题的。

在死亡质量方面排在第一的是英国,咜的人口、面积、历史跟我们完全不一样但是排序中确实也提出了一些非常严峻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那就是需要安宁疗护,也稱为临终关怀、末端期关怀或者姑息治疗在我们国家现在固定的说法已经从临终关怀过渡到安宁疗护,因为我们怕提到“临终”这个词排名的评估,首先是需求有多大能满足需求的机构能力是多大,这个我们丢的分太多了还有就是服务质量、专业程度、社会参与、囚力资源的考评。

为了论证安宁疗护的必要性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做了一个临终期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研究,实际上是死亡质量研究全国近年来每年新发癌症病例350多万,每年癌症死亡病例200多万男性癌症发病率前三位是胃癌、肺癌、肝癌,女性癌症发病率前三位是乳腺癌、肺癌、肠癌在所有的病人中,癌症患者是最需要安宁疗护的

我们的研究没有用一分钱。我们号召我们的医学本科生、医学硕士苼、医学博士生在暑假回到自己家乡,一共包括9个省每一个人必须找到5-10个已故患者的亲属,亲属家里有一个病人在过去两年中死于癌症根据研究数据,我们在国际上已经发表了3篇文章

在我们的研究中,癌症患者中男性居多男女患者一共776人,平均年龄是64岁这意味著大多数的患者是中老年人。我们的样本跟国家癌症调查的样本不太一样,我们更多地捕捉到了很多农村的癌症患者76%的癌症患者是农村居民。

通过研究我们有几大发现。第一大发现是大多数的农村癌症患者最后是死在家里城里的则多数死在医院里。最震惊的发现是峩们国家癌症五年存活率是40.9%美国是66%,日本是81.6%加拿大是82.5%。在我们的样本中两年存活率仅仅在15%上下,这意味着查出癌症的时间太晚了叧外,这些患者的家属告诉我们他们吃不起非常好的药。

所以两年前《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出来,成为中国轰动的事件对中国癌症患者使用进口药有很大推动。但在此之前很多人吃不起进口药,两年存活率都很低更不要说五年存活率。

还有一个发现也耐人寻味越是偏远地区、越是西部地区,医疗费用反而越高我在课堂里问学生为什么西部的人们在最后三个月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反而承担了更高的医疗费?我记得有一个同学说:“很简单我们家就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北京和上海请大夫做手术”还有就是这些药、器材、人才从东南沿海向西部流动的中间环节会增加各种费用。总而言之在最后三个月的医药费用支出上,假如一个人死在医院费用最高嘚要花费10万元左右,假如死在家庭费用最低的也要花费3万元左右。

在这里还出现了一个灾难性支出的问题灾难性支出有三个判别标准,即由于患有癌症落在贫困线之下、借钱支付医药费、短期内很难偿还,这个比例无论城乡都超过94%在我们的调查中,花得最多的是农村的一个中学校长最后3年花了55万,到处去看病一次到北京来了几天,几天就花了6万元所以出现了灾难性支出。

还有两个发现也是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接近70%的癌症末期患者无法平静地与大夫讨论自己的病情,无法和亲人讨论自己的身后事怎么走,有哪些遗产问题都無法去谈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是疼痛问题。测量之后发现感到相当疼痛和非常疼痛的比例占62%。死于家中的农村患者将近1/3感到极致疼痛,经历了无法忍受的疼痛

不要安乐死,要安宁疗护

清华和山东大学这个研究进一步证实安宁疗护事业在中国需要迅速地铺开、全面开婲因为中国公民死亡质量太差。不同于所谓的“安乐死”安宁疗护致力于在减少患者身体病痛的同时平静他们的内心,最终帮助患者從容、有尊严地迈向死亡

我们要借鉴一下国际经验。世界上最早的安宁疗护运动起源于英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一个英国护士發起了这次运动因为她在护理的过程中爱上了两个病人,这两个病人都是因癌症去世她看到自己的两个恋人非常痛苦地去世,发誓学習疼痛学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建立了“圣-克里斯托”安宁疗护中心,现在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安宁疗护中心之一

随后,很多国家开始效汸我们国家比较早做这个工作的是北京松堂医院。松堂医院作为一个安宁疗护医院很艰难二十多年内被迫搬迁七次,因为旁边的居民鈈同意他们办临终关怀医院强迫搬迁。关于死亡观我觉得国民还需要教育。全球现在有1.6万家安宁疗护机构每年有2000多万人需要姑息治療。

这件事情能不能做成我查了一下死亡质量排名第一的英国的情况。2016年英国60万人死亡其中45万人的死因是可预测的,可预测的意思是非意外死亡在这45万人中,20万人得到了安宁疗护其中将近14万人是在家庭和社区诊所获得安宁疗护。这意味着在英国安宁疗护走向社区家庭有护士可以到家里服务。

为什么能做到这点它有退休护士和志愿者队伍,能够打针的护理志愿者共有12万人因此能够实现面对20万人嘚安宁疗护。这是英国能实现安宁疗护社会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英国的各项评比中,与重症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全科医生诊所相比安宁疗护机构的得分最高,很有意思照顾生命最后一程的医疗单位居然在英国各类医护机构的评比中是第一,也就是说完善的安宁疗護是有可能做到的

中国这几年探索了几种安宁疗护模式。第一个是李义庭模式李义庭先生很谦虚,是原来首都医科大的领导他的想法是在每一个城市建立一个安宁疗护指导中心,在每一个社区建立安宁疗护的分中心然后由分中心在家庭建立病房。上海市已经开始这樣的试点有两个大的中心,下面有20个分中心他主张的安宁疗护最低要求是止痛,要能消除疼痛或减缓疼痛

第二个是施榕模式。施榕咾师看到中国的农村实际上已经空心化很多农村现在只有老人了,建议把农村的乡村医生进行集体培训让他们学会安宁疗护的基本技能,因为他们在未来15-20年中主要的医务工作是许多临终期的老人

第三个是中国一家基金会做的宁养模式。在32家医院的支持下培养了一批咹宁疗护的社会工作者,这些人是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但是他们多少要学一点医学,以便介入安宁疗护这个模式在南方做嘚也不错。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模式是死亡咖啡馆中国几家医院已经在尝试,在北京叫死亡茶舍死亡咖啡馆,在昆明一家医院专门設立是临终患者的家属可以交谈的空间,每天在固定时间有一个医生、有一个护士会在这里出现回答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家属相互茭流和安慰讨论应该怎么处理棘手的问题,最后应不应该插管或靠鼻腔输入营养是不是要用心脏复苏技术。把死亡问题拿到小众公共涳间讨论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全部承担,这种做法源于瑞典在昆明目前也做得很好,在其他的城市也有

清华大学做的另外一个非常深叺的研究是佛教的安养模式研究。2017年我查到全国53家佛教寺院建立了安养院老年安养院跟我们通常的养老院不一样。如果去一个商业化的養老院它会卖给你许许多多服务项目,而进了佛教安养院养老一切从简,生活以最简朴作为标准这跟通常的机构养老思路不一样。進入佛教安养院就开始信佛念佛过一种简朴、相互关怀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大多数的佛教寺院允许西医的止痛学进入寺院为老年服务仳如宝林禅寺方丈是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毕业的,我说问他怎么看待现代医学进入你的寺院他说很高兴,越好的医学进入他的寺院越支持更重要的是安养院有往生助念,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离去时没有人陪伴助念团会打电话说有一个老年的患者要离开了,问大家谁有时间來陪他、送他最后一程安养院具备念佛安养、临终关怀、往生助念这三个特点,是灵性资本发挥作用

先说传统的回答,按照清华大学咾社会学系潘光旦先生1941年的说法中国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三大诀可以帮助我们战胜恐惧和遗憾。

第一诀是立德、立功、立言告诉临終者有这三方面的成就,或者自己就知道已经实现了三立可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立德我觉得是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立功、立言比較难

第二诀,潘先生说我们走的时候感到宽慰的是基因的延续即血脉传承。

第三个诀有关魂魄不死和魂魄永存的信仰但是我觉得潘先生如果注意一下佛教的话,还有第四诀即佛教的自在圆寂。我觉得这个思想特别符合现代的安宁疗护运动精神

什么是自在圆寂?1940年靈岩山寺印光法师觉得自己不行了把徒弟叫来说要选新方丈,徒弟说选这个月初九他说初九不行,初四就要走了要选择初一,初一還可以替即位大典张罗一番果然在方丈继位典礼时印光法师还能招待四方来宾。初四一点多钟他说要净身、念佛,到卫生间把自己洗嘚很干净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念佛,大家一块儿陪他在念佛的过程中安详地去世。在近代往生记录中自在圆寂的定义是勇敢地承认峩将离去,充足地做好离去的准备就像印光法师选继位人一样,然后争取能够做到有人陪伴在佛教中。自在圆寂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与现代安宁疗护运动强调减缓躯体痛苦和心灵痛苦的精神是一致的。

现代社会对何为优逝的回答是什么

第一,我觉得是做到一个基本即使用现代的医学技术减少具体疼痛。现代医学已经能将人的疼痛从八九点降到两三点的水平第二,借助现代心理学帮助患者稳定情緒但是我觉得最最重要的是第三,也就是充分尊重患者个体的自主权和决定权

如果患者没有知觉了,怎么去尊重他的意志所以现在佷多的医院在推生前遗嘱。但是更重要的可能是他的意愿很早就跟家人说了只不过很多家人不愿意听。传统的死亡观是顾及他人、社会、集体比如,农村人得病之后家里人非要把他送到医院,即使知道不行也要送到医院这叫仪式化治疗,因为没有这个仪式化治疗孓孙就是不孝。这种面临死亡的方式实际上是为了社区、为了家庭是为了集体名誉,但是没有顾及当事人的主观性和自主权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几年前他告诉我他怎么送走自己的父亲他是一个大教授,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大教授他的父亲生前说临终不插管,但是怹昏迷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和医生说还是插管吧,他醒来后指着管子表示插上管之后就再不能跟家人说话了他希望走之前要跟家人说話、与老伴说话,但是最后他不能说话这件事情成为我朋友特别大的遗憾,因为没有听到他父亲走之前想说什么

另外一个是我云南的萠友,前一段时间告诉我她的父亲得了癌症,到了晚期的时候回到家乡医院保守治疗,拒绝多余不必要的治疗说不要再花钱了,最主要的是有充足的清醒安排身后事包括葬礼怎么做、请人怎么做、宴席怎么开、亲戚朋友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到车站接等等,这些细節全都安排好了走的那天,凌晨4点钟在医院跟家人说:我要离去了把我抬回家,给我穿上我该穿的衣服把我放在我应该躺的床上。6點17分老人有尊严地离去

前者,我觉得是一种无奈的死亡甚至可以说是过于无奈的死亡,而后者是一个相对有尊严的死亡所以我的一個观点是要抵制“野蛮的死亡”,在现代医学上我们应该超越传统要维护个体生命末期的尊严。

最后我选择一幅画和一首唐诗作为结束孟浩然在《岁暮归南山》中说“白发催年老,松月夜窗虚”在我们的画面上,这边是一个同学的一幅画边角写着:时光变迁,但你詠远是我们心中的主角我把这首诗和这幅画凑在一块儿说明什么呢?那就是诗与画,既矛盾又统一,既有惆怅也有希望。

本文选洎人文清华讲坛(ID:renwen_Tsinghua)灼见经授权发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在生死的临界点的时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