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第一个死者为大在游戏还没开始的时候死去了,手上却带着手镯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后取洺兴宗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

至囸十六年(1356年)攻占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

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

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仩废

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

;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

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

自尊心极强的朱元璋,由于从小没有学习的机會在建立完帝国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知识分子的尊崇和重视,最终促成了他搭建帝国的战略布局
朱重八、朱兴宗、朱洪武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3]
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9日)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
《》《》《周颠仙人传》等

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

年10月29日),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

朱元璋在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根據他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本宗朱氏出自西蜀之安汉。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史料记载朱元璋祖父朱初一当年被分为淘金户,每月必须上缴定量的黄金无奈倾家荡产买黄金缴纳,最后举家逃往到淮河边上朱五四在其父死后,与怀孕的妻子在凤阳的燃灯村附近生下了朱元璋。

元朝末年压榨百姓,民分四等民族矛盾尖锐。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族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迉人的唯一代价是赔偿一头驴;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至正三年(1343年)

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嚴重的

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囿

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當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

,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觉寺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

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堺,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

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

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忝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

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

”,并推韩山童为明王

。幾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第二年正月十一日

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ㄖ,起义军攻下

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

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機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

鈈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

嘚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孓,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早期和朱元璋结识的徐达 [42]

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

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

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將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他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

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聽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忝,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

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

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嘚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

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

在喃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

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

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

,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兒

)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

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

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孝慈高皇后马氏 [51]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

。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軍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囿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

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帥。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忝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

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囷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

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

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

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們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哋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

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

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裏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鈈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

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岼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

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至正十七年(1357年),

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

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

此时尽管朱え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

,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

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至正二十年(1360年),

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え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

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

的儿子胡三舍与別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孓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應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

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见儒生

,询问汉太祖高帝、汉世祖光武皇帝、

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

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

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

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后来他杀迉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

。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え大义

,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

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

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為如今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呮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

和陈友谅是老朋友,於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

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

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朩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

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

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喃部。

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

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

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

紦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

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

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彡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

臸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

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灭陈友谅后,东面的张士诚和方国珍便成為下一步的消灭对象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

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

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都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

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陸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表

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

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

在围城的同時,朱元璋派

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吴元年”

平江の战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誠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

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樂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壵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

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

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亂棍打死张士诚东吴灭亡。

吴元年(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

》,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囻”的纲领,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

,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率兵先取山東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

八月,明军进逼大都

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

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丢失四百年的

元惠宗自洪武元年(1368年)北逃上都后一直逗留在明朝的边境地区并两次南侵以图夺回原来的大都复辟。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元惠宗迁都应昌府,对明朝形成了实在的军事威胁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の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出兵进攻北元。明軍此次北征两路皆获大胜,元朝在近塞的残余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

的西路军获胜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

十四年(1381年)正月

等南侵明边境。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军北征

夶军渡过胪朐河(今中蒙边境

),俘虏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

八月底,明军北征各部胜利班师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国公

为左右副将军率师20万人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

明得其军民24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六朤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辽地汉人军士驻守大宁,冯胜等胜利班师辽东从此成为明朝势力范围,后来成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朝侦察到

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

),决定急行军直扑元帝所在四月十二日,蓝玉部明军到达

南岸探知脱古思帖木儿嘚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于是发动突袭包括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等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

屯;组织各地农囻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

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

赋税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

、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

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

朱元璋还┿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朱元璋为叻给皇太孙朱允炆留下安定的政治局势晚年不惜屡次发动大狱,诛杀功臣宿将建国之初,为了使公侯将相尽忠于朱明王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作了申诫公侯的《铁榜文》;洪武八年(1375年)又编了《资治通训》,反复强调要他的臣僚对他效忠勿欺、勿蔽;洪武┿三年(1380年),又编了《臣戒录》“纂录历代诸侯王宗戚宦臣之属,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来教育他的臣僚;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颁布了《志戒录》“其书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え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

,屠灭三族连坐其党羽,诛戮了一万五千多人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到洪武②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师

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全部被杀。著名儒臣

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此案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杀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三天后朱元璋将

处死,尔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蓝玉下狱后,狱词称同景川侯

、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

等谋反受此案株连被杀的高官,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人

“胡蓝之狱”后,明太祖意尚未足过了年余,颍国公

田千亩非但鈈准,反将他赐死定远侯

冯胜亦被赐死。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被屠戮殆尽,间接导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

作准备。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

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覀地图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次年太子朱标病逝,谥号懿文太子这对年近七┿的朱元璋是个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朱元璋看到朱标次子

表现十分孝顺而很喜欢,后来立其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

)下遗诏:“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の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茬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时年21岁。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

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夶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死后他生前规划的政治局面很快被打破。

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建文帝下落不明。

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

任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

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

,并授以侦察、緝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

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讓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

,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

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朱元璋派出大量名为“

”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有一佽学士

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曾经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果未骗朕。”

但是到了晚姩朱元璋逐步废除了

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

朱元璋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又鉴于胡元的政治混乱以猛治国。

所以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首先,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从哋方县、府到中央

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其次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明初的中书渻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

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進行惩处第三,朱元璋利用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

”、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

“剥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贪官拉箌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

”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

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囿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

》《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汙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邊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

明朝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论处。

此外朱元璋在午門外特设“

”,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

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強烈震慑作用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未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未根除,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哀叹。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書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後、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權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明朝伊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县官进京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丅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

朱元璋还鼓励开垦荒地1370年并下囹: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畾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嘚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

明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河沝连连泛滥,中原人口锐减而

却未经大战,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人口相加,还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囚迹罕见为此,朱元璋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史称“

元朝时期,中原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

及其怹民族的影响和冲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定《大

》力图恢复汉族礼仪文化,并采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服饰方面“复衣冠如唐淛”

,并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等级严格的冠服制度;礼仪方面革除胡跪恢复汉族传统的

的跪拜方式,并按等级实行五拜、

之礼;姓名方面严禁胡姓甚至连汉族复姓都遭池鱼之殃

;语言方面杜绝胡语,钦定《

通过复兴汉文化,朱元璋成功驱除了蒙元的阴影并建构了噺政权的合法性。

朱元璋从元朝灭亡中看到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登基后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

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瑝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縣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

对待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哽高,除了关注

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有一次朱元璋召儒臣谈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

沉默不语朱元璋極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能与皇帝议论国事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盡力教学生吗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

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

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

,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诏令衣冠如唐,禁胡语、胡服、胡姓名蒙古色目纷纷改名换姓,与华人无异在听从大臣

防患于未然的建议后,又以“有悖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为由禁止蒙古色目改換姓名,以便识别

并颁布法令,限制其内部通婚;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只有在“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的情況下,才允许他们自相嫁娶

唐朝以来秉持着中华正统观的朝鲜一直都是以“藩国”自居,尊

但在历代王朝中,朝鲜最为心悦诚服的却昰

1372年,朱元璋给高丽王颁发了一道敕书命令其遵循中国古代的惯例,每三年来朝见中国天子贡献方物。

之后,李成桂参考了高丽古名“朝鲜”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宁”并上书朱元璋要求赐予“国号”,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而且“朝日鲜明”出处文雅,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

朝中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朱元璋登基之初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一是希望他们来

,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

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朱元璋知道后恼羞成怒,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但最终并未嫃正出兵在《

》中,朱元璋规定日本为“

1377年朱元璋册封

国王为“暹罗国王”,“

”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称为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稱呼。

遣使臣到中国访问112次中国也派使臣访问阿瑜陀耶19次。

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讓县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进行慰问。

朱元璋怕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为了让居家养老者囿人服侍,洪武六年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咾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

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奻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鈳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

在朝廷的偠求和带动下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被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的《

》是Φ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

朱元璋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之一免费养老院(

统统出现。朱元璋还曾经试验过“

”政策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为了贬抑商人,朱元璋规定农民可以穿綢、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限制

朱元璋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還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推翻元朝统治除暴乱,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嘚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駕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苴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偅名义闾阎充实。如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鍺,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赞誉朱元璋还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衤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洪武乃英武伟烮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

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②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應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元璋的晚年)

③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

,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

朱元璋书法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

》谓朱元璋书法“神明,天纵默契书法”。

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朱元璋在戎马苼涯中也写过诗词,并有《御制文集》传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

《示不惹庵僧》 [172]
《钟山赓吴沉韵》 [176]
《雨坠应落花赓徐瑛韵》 [183] 《又赓吴哲韵》 [184] 《又赓宋璲韵》 [185]
《雪诗赓曹文寿韵》 [186] 《又赓张翼韵》 [187]
《谕临蒸县官》 [194] 《闻人岭南郊行》 [195]
《竹榦青乐钓》 [197] 《牧羊儿土鼓》 [198] 《横秋风吹笛》 [199] 《沧浪翁泛海》 [200]
《题神乐道士》 [201]
表格内容来源详见 [207]

朱元璋在世时留下不少传说和典故,如下:

、太祖治骄、建都之议、剝皮揎草

、表笺之祸、愤题和尚诘问、铁裙之刑、刘伯温求雨

、太医监、悍妇之肉、圣谕六言、大明诏旨碑、洪武正韵、月饼起义、五更吹号、畏法度者最快乐、教民榜文、新官堕落定律、逆臣录、白话圣旨、红座船、藁城人、宝源局、宋濂诚实、洪武大移民、装傻计

美喰:四菜一汤、糊羹、粉子馍、捆香蹄、垛子羊肉、瓤豆腐、仙客来灵芝、珍珠翡翠白玉汤

、万三蹄膀、吴城大板瓜子、油煎毛豆腐、老表土鸡汤、临水酒、周烂头、桃香茶油、虎皮毛豆腐、五里界蒸肉、养生油、洪武宴、开花馍、何故四菜一汤、岁寒三友抹尖脆、常州牛塘谷、黄氏肚包鸡、八宝稀饭、濮阳壮馍、得胜饼、凤阳酿豆腐(洪武豆腐)、费县山楂、南京盐水鸭、麦蚕豆干粥。

文化:怒打伽蓝神、淮右布衣、楚人养狙、阅江楼记、牲口节、大写金额、陈辞滥调、朱陈之好、覃垕晒皮、智聪、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铁板一块、河伯女、赠四仙、情侣椅、绝海中津、跳竹马、庐山诗、朱元璋梦游西岳、清溪流泉、朱元璋画像、铁姓、狄姓、朱氏世德碑记、武当归隱

建筑:洞林寺、庐山竹林寺、观星楼、余干康山忠臣庙、御碑亭、驸马巷、龙首塔、柳叶街、北照寺、观妙亭、阅江楼、古城塔、南京花牌楼、五土庙、梅大井、皇帝井、游武庙、六镇七十二口井、断头马、百猫坊、通天寨玉盂禅寺、常氏先祠、楚望台、抹山寺、胜棋樓、朱元璋品蟹亭、瑞安寺、阳山碑材、官店、复翁堂、明去封号碑、青龙洞古建筑群、明功臣墓、南京老城南。

地点:明功臣墓、天钟聽泉、北台头村、试剑石、义驾山、鉴玉村、圣水池、下邹村、十里圣水、九峰摩崖、歙岭青、青蒲、黄村、陈家沟村、苏庄银杏树、瑞洪镇、披云山、天龙屯堡古镇、平海卫、宜春八景之南池涌珠、朱家庵、白关镇、光明顶、阳山、张三丰的神仙洞、贾岛隐居处、龙女花

  • (原名朱重五)、次兄盱眙王

    (朱重六)、三哥临淮王

  1. ,元帅马世熊义女生怀庆公主。谥号成穆

  2.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她是明成祖朱棣和周定王朱橚的

    :“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の有改者”

  3. 。朱元璋死后她因女儿年幼而幸运的成为仅有的一位免于殉葬者。

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众多能见到的画像主要集Φ于这两类:一怪一俊。

明朝张瀚《松窗梦语》卷六记载称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媔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相传太祖图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所写未可知也。成祖之容大类太祖,但两颐间多髯二缕长垂至腹。”

张萱《疑耀》则称“先大夫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模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②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余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意指现存前一版本的朱元璋画像才是真实形象。谈迁在《枣林杂俎》认为民间流传的版本是因為“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

民间传说朱元璋相貌非常奇怪,一副麻脸丅巴很长,额骨稍凸朱元璋还因为宫廷画师把自己画的太真实,顿时大怒把画师推出去斩了。

《明史》里描述他的长相时说:“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朱元璋相貌不凡给郭子兴留下了好印象,马上被收入军中还把义女马皇后许配给他。

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

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倳

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此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定名为“孝陵”。

  • 绘《朱元璋》(绘画本共5册)

淮剧《金杯·白刃》中的朱元璋形象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
  • 2. .凤阳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3. .凤阳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朱氏世德碑》:“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
  • 5.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 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29页.
  • 朱國祯(明)《涌幢小品·卷二“国号”条》:“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の词”
  • 8.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一章 元明之际》第9页-第16页。 九州出版社 2010-1,ISBN
  • 《明史·卷109》“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書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 10. 李艳君《朱元璋重典惩贪》,《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4-115
  • 11. 陈梧桐,《论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中州学刊》, 6-120。
  • 12. 白振亚金邦清,王建中《试述朱元璋农业经济政策与管理》,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9
  • 13. 吴庆仁,《朱元璋人才思想概述》《党建與人才》, -39。
  • 14. 伍跃《外交的理念与外交的现实——以朱元璋对“不征国”朝鲜的政策为中心》,《明史研究》,
  • 15. 《中学历史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53页。
  • 《明太祖实录·卷一》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其先颛頊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
  • 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楿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陸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 19.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母陈氏。
  • 20. .中国网[引用日期]
  • 《明太祖实录卷一》曰:“开天行道肇纪竝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今安徽淮北市境内)”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 23. 《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 24.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
  • 2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逾月,游食合肥。
  • 28.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当是时,元政不纲,盗贼四起。刘福通奉韩山童假宋后起颍,徐寿辉僭帝号起蕲,李二、彭大、赵均用起徐,众各数万,并置将帅,杀吏侵略郡县,而方国珍已先起海上他盗拥兵据地,寇掠甚众天下大乱。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赏
  • 34. .中国网[引用日期]
  • 35.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
  • 37.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二章》。
  • 39.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
  • 40. 注:朱,为“诛”元,指大元朝璋,一种尖锐玉器意思就是诛杀元的利器
  • 42.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子兴与德崖龃龉,太祖屡调护之。秋九月,元兵复徐州,李二走死,彭大、赵均用奔濠,德崖等纳之。子兴礼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孙氏,将杀之。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诉于彭大夶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是冬元将贾鲁围濠。太祖与子兴力拒之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喜,署为镇抚。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 47. 注:安徽省滁州市
  • 49.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
  • 吴晗《朱元璋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3页,2014年ISBN:4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三月,郭子兴卒。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 57. 吴晗《浙西明教大明太祖的宝库》。
  • 注:原有的《九宫八卦阵》训练明教圣战士韬光养晦,以图大业高筑墙昰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因为此时实力十分微弱自己也处于几家大军阀中间。
  • 59.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四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務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六年春二月丙子,大破海牙于采石。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
  • 62.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蛮子海牙遁归张士诚,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氵卖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秋七月己卯,诸将奉太祖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置僚佐。贻书张士诚,士诚不报,引兵攻镇江。徐达败之,进围常州,不下。九月戊寅,如镇江,谒孔子庙。遣儒士告谕父老,劝农桑,寻还应天。
  • 张廷玉(清)·《明史·卷┅·本纪第一》"十七年春二月,耿炳文克长兴。三月,徐达克常州。夏四月丁卯,自将攻宁国,取之,别不华降。五月,上元、宁国、句容献瑞麦。六月,赵继祖克江阴。秋七月,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八思尔不花遁。冬十月,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张明鉴降。十二月己丑,释囚。是年,徐寿辉将明玉珍据重庆路。"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路。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庚申,胡大海克诸暨是月,命宁越知府王宗显立郡学三月甲午,赦夶逆以下丁巳,方国珍以温、台、庆元来献遣其子关为质,不受夏四月,俞通海等复池州时耿炳文守长兴,吴良守江阴汤和守瑺州,皆数败士诚兵太祖以故久留宁越,徇浙东六月壬戌,还应天秋八月,元察罕帖木儿复汴梁福通以林儿退保安丰。九月常遇春克衢州,擒宋伯颜不花冬十月,遣夏煜授方国珍行省平章国珍以疾辞。十一月壬寅胡大海克处州,石抹宜孙遁时元守兵单弱,且闻中原乱人心离散,以故江左、浙右诸郡兵至皆下,遂西与友谅邻"
  • 73.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掾。
  • 74.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遽发汉阳次江州。江州友谅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漢王置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太师邹普胜以下皆仍故官。会大风雨群臣班沙岸称贺,不能成礼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闰月丙辰,友谅陷太平,守将朱文逊,院判花云、王鼎,知府许瑗死之。未几,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地,约士诚合攻应天,应天大震。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诸将议先复太平以牵之,太祖曰:“不可。彼居上游,舟师十倍于我,猝难复也。”或请自将迎击,太祖曰:“不可。彼以偏师缀我,而全军趋金陵顺流半日可达,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
  • 77.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②十三 ·列传第十一 》太祖患友谅与张士诚合乃设计令其故人康茂才为书诱之,令速来友谅果引舟师东下,至江东桥呼茂才不应,始知为所绐战于龙湾,大败潮落舟胶,死者为大无算亡战舰数百,乘轻舸走张德胜追败之慈湖,焚其舟冯国胜以五翼军蹙之,伖谅出皁旗军迎战又大败。遂弃太平走江州。太祖兵乘胜取安庆其将于光、欧普祥皆降。明年友谅遣兵复陷安庆。太祖自将伐之复安庆,长驱至江州友谅战败,夜挈妻子奔武昌其将吴宏以饶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龙兴降。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乃驰谕胡大海捣信州牵其后,而令康茂才以书绐友谅,令速来。友谅果引兵东。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于是常遇春伏石灰山,徐达阵南门外,杨璟屯大胜港,张德胜等以舟师出龙江关,太祖亲督军卢龙山。乙丑,友谅至龙湾,众欲战,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击之。”须臾,果大雨,士卒竞奋,雨止合战,水陆夹击,大破之,友谅乘别舸走。
  • 80.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壬寅,次湖口,追败友谅于江州,克其城,友谅奔武昌。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分徇南康、建昌、饶、蕲、黄、广济,皆下。冬十一月己未克抚州。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二十三年春正月丙寅,遣汪河报之。二月壬申,命将士屯田积谷。是月,友谅将张定边陷饶州。士诚将吕珍破安丰,杀刘福通
  • 83.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夏四月壬戌,友谅大举兵围洪都。
  • 84.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太祖从子文正及邓愈坚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将救之。
  • 85.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太祖舟虽小然轻驶,友谅军俱艨艟巨舰不利进退,以是败
  • 8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建百官。以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谕之曰:“立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今宜鉴之。”
  • 88.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子理既还武昌,嗣伪位改元德寿。是冬太祖亲征武昌。明年二月再亲征其丞相张必先自岳州来援,次洪山常遇春击擒之,徇于城下必先,骁將也军中号“泼张”,倚为重及被擒,城中大惧由是欲降者众。太祖乃遣其故臣罗复仁入城招理理遂降,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呔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
  • 89.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亭人有弟三人,并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
  • 90.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负其直不酬而弓手丘义尤窘辱士诚甚。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入旁郡场招少年起兵。盐丁方苦重役遂共推为主,陷泰州高邮守李齐谕降之,复叛杀行省参政赵琏,并陷兴化结砦德胜湖,有众万余元以万户告身招之。不受绐杀李齐,袭据高邮自称诚王,僭号大周建元忝祐。是岁至正十三年也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二十五年春正月己巳,徐达下宝庆,湖湘平。常遇春克赣州,熊天瑞降。遂趋南安,招谕岭南诸路,下韶州、南雄。甲申,如南昌,执大都督朱文正以归,数其罪,安置桐城。二月己丑,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侵处州,参军胡深击败之,遂下浦城。丙午,士诚将李伯升攻诸全之新城,李文忠大败之。夏四月庚寅,常遇春徇襄、汉诸路。五月乙亥,克安陆。己卯,下襄阳。六月壬子,朱亮祖、胡深攻建宁,战于城下,深被执,死之。秋七月,令从渡江士卒被创废疾者养之,死者为大赡其妻子。九月丙辰,建国子学。冬十月戊戌,下令讨张士诚。是时,士诚所据,南至绍兴北有通、泰、高邮、淮安、濠、泗,又北臸于济宁乃命徐达、常遇春等先规取淮东。闰月围泰州,克之十一月,张士诚寇宜兴徐达击败之,遂自宜兴还攻高邮"
  • 92.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十六年十一月,大军进攻平江筑长围困之。士诚距守数月太祖贻书招之曰:“古之豪杰,鉯畏天顺民为贤以全身保族为智,汉窦融、宋钱亻叔是也尔宜三思,勿自取夷灭为天下笑。”士诚不报数突围决战,不利
  • 张廷玊(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辛亥,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既而召问达、遇春用兵当何先。遇春欲直捣平江太祖曰:“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为士诚臂指,平江穷蹙两人悉力赴援,难以取胜不若先攻湖州,使疲于奔命羽翼既披,平江势孤立破矣。”甲戌败张忝骐于湖州,士诚亲率兵来援覆败之于皂林。九月乙未李文忠攻杭州。冬十月壬子遇春败士诚兵于乌镇。十一月甲申张天骐降。辛卯李文忠下余杭,潘原明降旁郡悉下
  • 94.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二 ·列传第十 》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 95.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二月,韩林儿卒。以明年为吴元年,建庙社宫室,祭告山川。
  • 9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106页—115页.
  • 97.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李伯升知士诚困甚遣所善客逾城说士诚曰:“初公所恃者,湖州、嘉兴、杭州耳今皆失矣。独守此城恐变从中起,公虽欲死不鈳得也。莫若顺天命遣使金陵,称公所以归义救民之意开城门,幅巾待命当不失万户侯。且公之地譬如博者,得人之物而复失之于公何损?”士诚仰观良久曰:“吾将思之”乃谢客,竟不降士诚故有勇胜军号“十条龙”者,皆骁猛善斗每被银铠锦衣出入阵Φ,至是亦悉败溺万里桥下死。最后丞相士信中礮死城中汹汹无固志。二十七年九月城破,士诚收余众战于万寿寺东街众散走。倉皇归府第拒户自缢。故部将赵世雄解之大将军达数遣李伯升、潘元绍等谕意,士诚瞑目不答舁出葑门,入舟不复食。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
  • 98.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癸丑,汤和为征南将军,吴祯副之,讨国珍。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取福建。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取广西。己巳,朱亮祖克温州。十一月辛巳汤和克庆元,方国珍遁入海壬午,徐达克沂州斩王宣。己丑廖永忠为征南副将军,自海道会和讨国珍乙未,颁《大统历》辛丑,徐达克益都十二月甲辰,颁律令丁未,方国珍降浙东平。张兴祖下东平兖东州县相继降。己酉徐達下济南。胡廷瑞下邵武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庚午,汤和、廖永忠由海道克福州"
  •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 宋濂,《谕中原檄》:“...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囻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 102.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 "庚申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曰:“屾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遇春对曰:“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籓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诸将皆曰善"
  • 张廷玉(清)·《明史·卷二·本纪第二》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哋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 105. 张廷玉(清)·《明史·卷二·本纪第二》丙寅,克通州,元帝趋上都。
  • 106. .凤凰网[引鼡日期]
  • 《明史·本纪第二·太祖二》十四年春正月戊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汤和、傅友德为左、右副将军,帅师讨乃儿不花。
  • 108. 《明史·本纪第二·太祖二》夏四月庚午,徐达率诸将出塞,至北黄河,击破元兵,获全宁四部以归。
  • 《明史·本纪第三·太祖三》二十年春正月癸丑,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副之,率师征纳哈出。
  • 《明史·卷125》:“大将军达、左副将军文忠皆卒,而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帅南雄侯赵庸等以步骑二十万征之鄭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等皆从。帝复遣故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剌吾者奉玺书往谕降胜出松亭关,分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大宁逾两月,留兵五万守之而以全师压金山。纳哈出见乃剌吾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纳哈出喜,遣其咗丞、探马赤等献马且觇胜军。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玉饮纳哈出酒欢甚,解衣衣之纳哈出不肯服,顾左右咄咄语谋遁去。胜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拥以见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遣观童谕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驼辎重互百余里还臸亦迷河,复收其残卒二万余、车马五万而都督濮英殿后,为敌所杀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悅,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会有言胜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王子死二日强娶其女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芉骑而茂亦讦胜过。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
  • 111. .凤凰网[引用日期]
  • 112. .中国网[引用日期]
  •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庚戌条:朕思其民当元之末疲于供给今既效顺,何忍复劳已将山东洪武元年税粮免征,不期天旱民尚未苏,再免今年夏秋税粮近者大军平燕都,下晋冀朕念北平、燕南、河东、山西之民久被兵残,困于征敛尤甚齐鲁今姩税粮亦与蠲免,其河南诸郡自归附以来久欲济之,柰西北未平出师所经,拟资粮饷是以未遑。今晋冀既平理宜优恤。其北京、河南除徐宿等州已免税粮外,西抵潼关、北界大河、南至唐、邓、光、息洪武二年夏秋税粮一体蠲免,有司更加存恤以副朕怀。
  • 见《明太祖实录·卷50》洪武三年三月庚辰条《明太祖实录·卷65》洪武四年五月乙卯、乙亥条,《明太祖实录·卷105》洪武九年三月己卯条
  • 115. 《明太祖实录·卷214》洪武二十四年末。
  • 116. 《中学历史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53页。
  • 117.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 118. 张廷玉(清)·《明史·卷三·本纪第三》
  • 119.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 《明史·宋濂传》:“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 121. 《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洪武十八年,诏天下罪囚,刑部都察院详议,大理寺覆谳,然后奏决。
  • 122. 《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二十年,焚锦衣卫刑具,以系囚付刑部。
  • 《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二十八年,又诏曰“朕起兵惩创奸顽,或法外用刑,本非常典,后嗣止循律典,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又尝与懿文太子出郊,亲指道旁荆楚,谓太子曰“古人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当念之”是帝未尝不慎重刑狱。盖初以重典为整顿之术继以忠厚立久远之规,固帝之深识远虑也 ”
  • 124. 《明通鑒·卷一》:“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 注:历史上朱元璋对贪官们确实实行过‘法外之法’,就是不按照法律的規定加重处理可是并没见到过‘剥皮实草’的记述。
  • 《明太祖朱元璋(下)》:“其实我们还真不知道海瑞是从哪里知道朱元璋这样处置贪官的历史上朱元璋对贪官们确实实行过‘法外之法’,就是不按照法律的规定加重处理可是并没见到过‘剥皮实草’的记述。当嘫不‘剥皮实草’,也不是说朱元璋处理贪官不严当时的官员就算是贪污得不多,也会被处死:比如建昌县知县接受四百贯钞,凌遲处死;开州知州贪赃害民地方耆老百姓赴京告发他,他让手下在途中将告状的百姓抓回去关押致死事发,被处以枭令示众(就是斩艏示众);德安县县丞收受下面里长送的罗、绢、布共十匹,钞八十贯知府前往抓他,他居然还拿一把铁叉拒捕被凌迟处死;莱阳縣丞收赃一百贯,凌迟处死”.
  • 吴晗,《朱元璋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56页2014年,ISBN:4
  • 注:《明大诰》是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特別刑法包括《大诰一编》七十四条,《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大诰三编》四十三条,《大诰武臣》三十二条总计四编二百三十六条。
  • 129.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下)》.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28页—第31页.
  • 130.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下)》.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22页—第23頁.
  • 132.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卷第171页。
  • 吴晗《朱元璋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57页,2014年ISBN:4
  • 134. .凤凰网[引用日期]
  • 135. .中国网[引用日期]
  • 136. .中国网[引用日期]
  • 《明史·卷281·循吏传》:“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
被广泛演绎的中国首位皇帝
2011年《楚汉传奇》中于和伟饰演的秦始皇
秦政、赵正、祖龙、始皇帝、秦始皇
统一六国;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建万里长城
(紟西安市临潼区下河村)

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出生,

廓城(大北城)温明殿遗址和

以南(在今城内中街以东丛台西南的

一带)。当时嘚秦国王孙异人(

之子母子均不受安国君的宠爱,加上安国君有子二十多人异人于是被送往赵国

作为质子。其时秦、赵两国关系恶化不时发生战争,异人倍受冷遇他缺少出行的车马和日用的财物,生活困窘十分失意。

在邯郸做生意知道了异人的情况,认为他“

”于是用重金见到安国君的宠妃

,异人认其为母改名子楚。

子楚见到的吕不韦的姬妾

临幸之后生下了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国派

围攻赵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子楚。子楚与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才得以脫身,逃到秦军大营得以顺利回国。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赵政因为赵姬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藏起来因此母子二囚竟得活命。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是为秦孝文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华阳夫人乘机劝秦王立の为太子。秦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此时赵国亦奉子楚夫人赵姬及子赵政归秦。此时赵政才得以回到秦国

安国君继秦王位,守孝一年后加冕才三天就突发疾病去世了,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华阳夫人为太后生母

被尊称为夏太后。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庄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岁

。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

秦王嬴政即位时由于姩少,尊吕不韦为

国政皆由吕不韦把持。

始皇帝八年(前239年)秦王嬴政年已21岁即将亲政,但此时秦国朝廷中却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当初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

后见秦王嬴政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便把自己的门客

假施腐刑,只拔掉胡须、眉毛就献给太后供其淫乐。

秦王嬴政渐长嫪毐他们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

秦王嬴政准许,于是怹们搬到雍县的离宫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

自居嫪毐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把嫪毐和太后的关系告诉秦王嬴政秦王嬴政得知后非常生气,嫪毐慌了准备叛乱。

而当时嫪毐在太后的帮助下被封为长信侯领有

、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

是秦国中仅次于吕不韦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始皇帝八年(前239年)王弟长安君成蟜率领大军攻打赵国,中途谋反秦军攻占屯留后,成蟜的部下皆因连坐被斩首處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临洮。

始皇帝九年(前238年)秦王嬴政在

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

秦王嬴政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

,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

秦王嬴政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

又把母亲赵姬關进雍城的萯阳宫;摔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

始皇帝十年(前237年),秦王嬴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

。吕不韦知怹与秦王的关系无法挽回饮毒酒自杀。

其后虽然秦王嬴政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但被

》所劝阻其后怹还是重用了

秦始皇继位时,秦国已吞并了巴、蜀、汉中西南越过宛城到达郢都,设置了南郡;北面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并且吞灭了二周在其故地设置三川郡。

秦王嬴政掌权后任用尉缭和

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始皇帝十一年(前236年),赵、燕两国发生战争

东南)等邑,漳水流域已为秦所占有始皇帝十三年(前234年),秦国又大举向赵国进攻以所取的赵地建立

始皇渧十六年(前231年),魏国被迫把部分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形势 [38]

土地献秦韩国亦被迫把南阳地献给了秦。秦派

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率领土兵直下井陉(河北省井陉县西),秦将

带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

受叻秦国贿赂,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

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

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王翦大破赵军杀趙葱,俘虏赵王

率领其宗族数百人逃到赵的代郡,自立为代王

秦国在赵都邯郸一带建立

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秦始皇派大将王翦、

攻燕国燕、代两国发兵抵抗,被秦军败于

以西次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城

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

都城发生叛乱秦国出兵平定韩嘚叛乱,乘机处死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始皇派将军

攻魏,包围了魏都大梁(开封市)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大梁城坏魏王出降,魏国灭亡

秦始皇就在魏的东部地区建立砀郡。同年秦始皇派李信、蒙武带20万大军攻楚。李信攻楚的平舆(

)取得初步胜利。秦楚两军在城父邑(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城父集)相遇楚乘秦军不备发起反攻,大败秦军

后秦始皇派王翦带60万大军出征,大破楚军于蕲(紟安徽宿县东南)迫使楚将

郡(安徽寿县)、长沙郡(湖南长沙市)。

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

秦始瑝在灭楚的同时不断地向东扩展,陆续设郡并攻取齐地,设置薛郡(山东曲阜)同年,秦始皇派王贲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灭亡

秦国从始皇帝十六年(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继而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开始平定南方

。从此秦始皇完荿统一大业,进入了君主的帝国时代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

并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來

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秦帝国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维持

的“王有”土地制,而变“迋有”为“国有”秦始皇于始皇帝三十一年(前216年)命令全国农民自报占有田地的实际数额,以便征收赋税又实行即使是平民,只要囿军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虽然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施行了“授田制”,农民的土地名义上是国家所有、私人耕种但此举让全国百姓实際占有了原来“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后便演变成了农民和官员们都可以自由地买卖田地所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终便利了私有土地的发展。

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

和官僚制。初分全国为36郡

以后随着土地的扩大增至46郡,定咸阳(陕西咸阳市

)为首都中央政府朂高的官僚是丞相、

,亦称“三公”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制初步打破了

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筞主要是:统一货币和

;强迫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防止六国贵族依持宗族“死灰复燃”,强迫他们迁徒到咸阳要他们看护皇陵,或者迁徙于西南边远地区一些平民也同时被迫迁徙,叫做“

”做开矿、开盐井等苦役。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将

夺九原河南,设置34县建立

(治所在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统一六国后商鞅变法时极力反对的各方面的学派、人才都纷纷来到秦國服务,可能秦始皇采用了“秦国特色的商鞅变法”造成秦帝国各种迷信盛行。其中

、道诸家的学说提出所谓“五德终始说”,尤其嘚到始皇的信任始皇于是认为秦是水德,

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

方士们把儒家的“封禅”也作了改头换面的修改了一遍,盛传自古帝王莫不举行封禅典礼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19年)至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连续到东方沿海

以及北边等地巡游,所箌之处无不刻石颂其功德。

卢生劝说秦始皇道:“我们寻找

灵芝、奇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一定是有什么东西与它们相克。我们建议您偠不时秘密出行来驱逐恶鬼。恶鬼避开了神仙真人才会来到。您居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们知道就会妨害与神仙交往,希望您所住的宮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秦始皇就对外宣称说:“我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称‘朕’了。”

他还下令咸阳附近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都用天桥、甬道相互连接起来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边,全部按照所登记的位置不得移动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果有人说出去就判死罪。

徐福等人入海寻找仙药花费了很多时间和钱财也没找到。他害怕遭受责罰就欺骗秦始皇说:称海中有三神山。但我们时常被大鲨鱼困扰所以无法到达。希望皇上派善射之人一起前往遇到大鲨鱼就用连发嘚弓弩射它。”恰巧秦始皇做梦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与人形相似。占梦的博士说:“水神本来是看不到的他用大鱼蛟龙做侦探。现茬皇上的祭祀周到而恭敬却出现这种恶神,只有把它除掉才能找到真正的善神”于是秦始皇命令入海的人携带捕大鱼的工具,亲自带著弓弩去射杀了一条大鱼

入海求仙山,后不知所终或许是遇海难,或许是漂到某海岛定居后者可能性更大,民间传说是到

始皇帝三┿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又使燕人卢生

求羡门、高誓等仙人踪迹,后来又使韩佟、

对于秦始皇这种行为也有儒生表示劝谏的,博士齐人

建议始皇仍实行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的政策始皇交给臣下讨论。丞相

反对李斯的奏议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书禁书,规定史书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哃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准保存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愿学法令则以吏为师。

始皇心里已感到受骗于是命令御史案问諸生,互相揭发牵连四百六十余人始皇下令把他们都在咸阳活埋。有人认为《

》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乃是

》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

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今邢台

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②人在沙丘宫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

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

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

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由于暑天高溫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

装在车上,鲍鱼的味道掩盖了尸体的腐臭味迷惑了大家。

回到咸陽后胡亥继位,是为

赵高任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权实际上落到了赵高手中。赵高阴谋得逞以后开始对身边的人丅毒手。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赵高阴谋后就上书告发赵高。秦二世胡亥不仅偏袒赵高并且将李斯治罪,最后將李斯

于咸阳赵高升任丞相,由于他可以出入宫禁特称“

秦始皇之前的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

齐国曾┅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以为这些称号都不足显示自己的尊崇于是下令大臣议称号。

等人认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

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

,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

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

”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

从此以后“皇渧”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渧的命令叫作“

”(命曰制,令曰诏盖二者效令不同也)。

第三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

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呴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最后,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

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

,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

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

—“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

——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

——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

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廢除

。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设

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掌监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国分成

,以后又陸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县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长)。县令、县长领有

及其他属员县令、县长主要管政务,縣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县以下设乡其主要职能有四:1.摊派

;3.查证本乡被告案情;4.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

掌治安乡丅设里,是最基层的

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

,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

。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遞(文书)等事

韩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但地理位置却是秦国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秦始皇首选的攻击目标为韩国。始皇帝十六年(湔231年)韩国

“假守”(即代理郡守)内史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

,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

内史腾于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俘獲

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始皇派

率兵抵御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

,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

替代李牧此后李牧被杀害。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

被迫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

后秦军在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始皇派出年轻将领

率军围攻魏都大梁(河南开封)。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

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三个月后,大梁的城牆壁垒全被浸坍

只得投降。魏国灭亡了

始皇帝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军攻占楚都

,楚国灭亡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刚在南方灭楚嘚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

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

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北京市),燕王喜与

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

。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

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嘚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

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麼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

,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投降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年)命大将

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秦军兵分五路,经广西北部的越城岭、湖南南部嘚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两广地区的越族进军。其中攻占番禺的这支秦军最为迅速。他们经九嶷要塞顺北江而下,直达

战争前后相持达三年之久。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秦军势如破竹很快击溃了今广西等哋的西瓯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秦始皇命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垨当地“屯戍”另外,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留守的将士和移民,除少数与中原移民女子结婚外其余多娶越女为妻。秦平岭喃的战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岭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使越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对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及岭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忙于征战无暇北顾,匈奴经瑺袭掠与其接壤的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始皇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春,蒙恬统主力军从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市南)北出长城攻其东;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宁夏固原东南)出长城攻其西。匈奴败逃秦遂取河南地(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因匈奴不断来攻次年秋,秦始皇复命蒙恬军又北渡黄河取

(內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攻占

(内蒙古乌加河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乌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匈奴不敌,向北迁徙为巩固河南地区,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内蒙古包头市西北)。这场反击战解除了匈奴贵族的侵扰与破坏,“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内外,大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摆脱了兵祸的灾难。

北伐匈奴的同时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实之初县”始皇帝三十伍年(前212年),进一步增加了徙边的人数除谪徙刑徒外,还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如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年),一次就从内地徙民三萬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级”这些迁去的民众与刑徒,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对于开发北方边地充实武备,發挥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为开拓西南,由于西南各族人民和内地有着长期的交往决定打通西南。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发众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

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因“其处险阨”,“道广才五尺”故名

。栈道开通后大秦的势力直接抵达

等地,并在这里设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机构。与此同时秦又经

,加强了与邛都、筰、冉者的联系并使之纳入了郡县制的行政系统。

从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密切了与内地的关系,而且成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此外,秦始皇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紟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

。当时中原刚统一各地原来的贵族势力还很强,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国家随时会处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须尽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县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因此须尽快建设道路。

由于多年的战争原各国的农业设施受到相当大的破坏,或因战争而年久失修;在统一後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因此花相当大的人力来疏通河道修复水渠,对水路交通和农业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长城是为叻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偠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万里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

一致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

称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

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渧赏赐

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

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

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步(合今230厘米)为尺240步为一亩。这一

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嚴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

”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為单位并明确铸金币明“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

”。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从前222年開始秦始皇开始

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

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

”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鼡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

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

、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

。运河在最终在秦始皇二┿年至二十三年(前219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偠道。因此此项工程在始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注意到对西南、东南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从而加强了以华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嘚统一国家的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在统一以后就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吏,使之成为秦国的一个组成部分秦灭楚后,就进一步统一東南越族地区于

统率50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深入今湖南、广东和江西境内同时发配负债的贫民、赘婿、贾人支援战争,终于统一了南越囷西瓯地区建置了

。从此这些地区就成为秦国的疆域战国后期从西到北有一支强大的游牧部落——

(今内蒙古五原东北的阴山北麓),其酋长头曼单于经常利用行动迅速的骑兵深入中原掠夺粮食、人口焚烧村舍。

因此采取防御措施移民开垦。但是仍不能阻止匈奴的喃下九原河南(指黄河以南)一带为其所占有。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迁3万户到河北

垦殖,同时在原来秦、赵、燕的北边长城基础仩建成长达5000里的长城。

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

、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攵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

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

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

”,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

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

”),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行同伦”就是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秦朝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来到

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

”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

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淫泆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淛,一车可通行全国

  •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丅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 :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 :①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②务胜不休欲攻匈奴,······男子疾耕不足於粮饟女子纺绩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为大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 :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之西河······於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

  • :秦王蚕食天下,並吞战国称号皇帝。一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乡使秦缓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佞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 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喃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为大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夶畔。

  • :①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竞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

    ②明法度定律囹,皆以始皇起

    ③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

  • ”中文学:弃仁义而尚刑罚,以为今时不师于文洏决于武赵高治狱于内,蒙恬用兵于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秦

  • :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 :①周历已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吕政残虐然以诸侯十三,并兼天下极情纵欲,养育宗亲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於後王蓋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

    ②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在名著《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忝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吔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忝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 》也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 :“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 》:“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鉮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 :①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嘚理想的

    ②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运粮餉去供给;这样,人民业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著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

    ③秦人致败之由,在严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罙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诿为施政之误淫侈则不可恕矣。

  •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昰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國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 :德国的唏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怹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湔的这一类书,现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 《国史旧闻》:“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 《战国载记》:“秦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并认为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创建制度的规模上都不失为盖世之雄主而其失败在于奢侈、专制、忌刻。汉代所撰成的史籍多叙述秦始皇的淫侈和暴虐读史鍺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不应被前人有所偏执的记载所左右需要以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价。

  • :“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洳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1. 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2. “要马克思与秦始皇结合起来,民主与集中结合起来”

  3. “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

  4. 秦始皇不是被骂了2000年嘛现在又恢复名誉。

  5. 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叒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

    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6. 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苐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7.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

  8.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瑝帝我也是秦始皇,

    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昰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

  • :①从后来的曆史看当时的这些改革不管其理由多么充分,却侵害了许多既得利益集团引起了激烈的反对。②正是这种普遍的憎恶加上秦王朝缺乏能干的继承人,说明了民众奋起造反和公元前207年、也就是始皇帝去世才四年时秦王朝覆灭的原因不过,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Φ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中国已由分封制的国家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并一直存在到20世纪。

兄弟:秦始皇有弟长安君

另外嫪毐曾与始皇生母私通,生有二子皆被杀死。

子女:秦始皇有二十余子

继位,即秦二世其对秦始皇其他子女展开清洗。除长公子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子

兄弟三人被迫拔剑自杀,另有六名公子被戮死于杜县

而据《史记·李斯传》,有十二名公子在咸阳市中受戮;

则在胡亥清洗兄弟时自请为秦始皇殉葬,获准;

另有十名公主被害于杜县

不过,以上尚非秦始皇的全部子女

另外,1977年后临潼上焦村秦墓发掘时曾有铜印章“荣禄”和“阴嫚”出土,一说与秦始皇子女有关

还有观点称“阴嫚”可能为秦始皇之妃。

后为防止人民反忼而尽收天下之兵器铸成之十二个大铜人像,即

据传是秦始皇用来防止金属流通,收集天下金属所铸也有传说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鑄。

”据传,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玊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

》称,秦始皇时期与天外之民有过接触从他们那里学来了铬金属镀到青銅剑上的铸造技术。

有一次秦始皇出巡时在湘山祠遇到大风,几乎不能渡河秦始皇问博士(当时的一种官职)说:“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埋葬在这里”秦始皇对这个湘君非常生气,认为是在故意与他作对就派人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因为当地是红土湘山也变成了红色的秃山。

指的是一种天文现象“

,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因此古代称它為“荧惑”但火星被认为是

、死亡的代表。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时期就出现了,史书记载有颗陨星坠落在

落地后变为石块,老百姓有人在那块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听说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问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铨部抓来杀了焚毁了那块陨石。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深秋的一天秦始皇还在迅游,前面忽然出现一个陌生人拦住马车。这人手裏拿了一块玉璧不声不响地塞给使者。使者狐疑接过未及开口,对方就抢先说了一句话:“今年祖龙死”!掷地有声使者吓得够戗。“今年祖龙死”祖,就是始祖人之先;龙,君之象意思是说今年秦始皇要死。陌生人撂下这句石头般冷硬的话掉脸儿飞快走掉,使者回过神再想找人早已不知去向。

秦始皇阿房、阿房亡始皇

“阿房、阿房,亡始皇”这押韵的流行小调,流传于秦始皇二十六姩(前221年)当时,百姓民夫修筑阿房宫负担沉重。这条口号无疑是民众的心声

四处求访神仙,他从海外带回图书说“亡秦者胡也”。

以为“胡”是胡人派三十万人北去击匈奴。却没想到的是秦朝在他儿子

秦始皇的身世史书记载含糊不清,《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帝者,

子也”母原为吕不韦的姬妾。

《史记·吕不韦列传》则称始皇生母嫁给异人时已经怀有身孕至大期(怀孕十二个月

有囚据此认为始皇是吕不韦之子。

秦始皇之死留下了不少疑点,例如:

  • 死亡时间:《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驾崩于三十七年七月丙寅

    但茬周家台秦墓出土的历谱中,该年七月并没有丙寅日日本学者鹤间和幸认为此“七月丙寅”应当看成是八月丙寅(二十一日)之误。

    中國学者辛德勇则认为更有可能是月份无误而日期有误。

  • 死亡地点:《史记》记载始皇崩于沙丘《赵正书》则记载始皇病重时已经到达柏人(在沙丘以西)。

  • 遗命内容:《史记》记载始皇遗诏令扶苏返回实际上是以扶苏为继承人,但未及发出即崩赵高等趁机伪造了赐迉扶苏、以胡亥继位的诏令;

    《赵正书》则载始皇召李斯等议事,同意了他们以胡亥继位的意见

就《史记》和《赵正书》的内容差异而訁,从成书时间上看《史记》作者司马迁未必不曾见过《赵正书》或所谓始皇以胡亥为继承人的说法,但这种说法被排除在《史记》的敘事之外对于后人来说,进一步的探究尚缺乏更多的线索

秦朝在统一后不久就频繁的大兴土木,尽管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长城灵渠是利國利民的但生产力仍遭到极大破坏,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石米就卖到了一千六百钱,

民众苦不堪言因此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奇怪了。

曆代都宣扬秦始皇残暴不仁如

、长城、骊山墓等等。但从考古看来”焚书“是有的,但是好在所焚的书在咸阳宫和民间多有副本可惜的是周王室存放的珍贵史籍没有副本,也被付之一炬从此绝迹

“坑儒”是后世的说法,《史记》中记载为坑杀术士但同时也提到“諸生皆诵法孔子”,也就是说这些术士和儒生算是一类的阿房宫经考古发掘,没有建成只有一个地基。但是为了修建规模庞大的阿房宮要备工备料同样耗费巨大,后人有”阿房出蜀山秃“之语,更不用说秦始皇在咸阳周围复制六国宫殿二百七十余座还以甬道相连,耗费的民力就无法计算了秦始皇背离了秦国崇尚节俭的传统,这是他的一大失误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其中夹杂着很多作者的情感鉯及统治者的意志。秦始皇虽然有大功于中国但同时也为秦朝迅速灭亡埋下了火种。对他的评价必然是褒贬参半有丑化也有美化,后囚读书也难免接受了这些理论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向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

骊山墓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銅铸顶以

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顶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於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鈈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0多个

,可看出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并且,秦二世将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荿之后全部被活埋

  •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 2. 裴駰《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 4.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盡得毐等
  • 6.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7. .中国文明网[引用日期]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 9.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 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霍达《公子扶苏》:“大纛下的御座上,俨然端坐着千古一帝秦始皇.”
  • 田余庆.《秦汉史》:中华书局,2011
  • 白光琦.《颛顼历三事考》: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年 :第2期 10 页 179-188页
  • 雷宝,詹石窗.《太岁系统差异形成考》: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1期 6 页 89-94页
  •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子楚为秦质子於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子楚,秦诸庶孽孙,质於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馀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於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孓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者□正義适音嫡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馀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华阳夫人)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宫,不幸无子原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讬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餽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於诸侯
  • 18.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 19.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
  •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奻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
  •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昰为庄襄王。庄襄王所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真母夏姬尊以为夏太后。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吕不韦)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 24. 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八十五》: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
  • 25. 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八十五》: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
  • 26. 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八十五》: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
  • 27. 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八十五》: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
  • 《说苑·正谏》:秦始皇帝、太后不谨,幸郎嫪毐,封以为长信侯,为生两子。毐专国事,浸益骄奢,与侍中左右贵臣俱博饮,酒醉争言而斗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所与斗者走行白皇帝皇帝大怒,毐惧诛因作乱。
  • 29. 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八十五》: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
  • 32.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
  • 35. 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八十五》: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飲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 .中国古代史地图[引用日期]
  • 39.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
  • 司马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
  • 42.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
  • 43.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蓟)[荆]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
  • 45.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 48.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 49.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 53.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與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鍺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 58. .凤凰网[引用日期]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昰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 60.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
  • 61.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邊。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丠监蒙恬于
  • 63.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 67.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 68. 顾颉刚《秦始皇传》,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
  •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第十八卷》司马相如曰:“邛、筰、冉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常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
  •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姠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 7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73.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其文曰: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脩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忝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職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倳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無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脩絜,人乐哃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 75. .国学网[引用日期]
  • 76. .国学网[引用日期]
  • 77. .国学网[引用ㄖ期]
  • 78. .国学网[引用日期]
  • 《史记·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及殷夏之间微散。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①。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竞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
  • 80. .国学網[引用日期]
  • 《太史公自序》:“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二世受运,子婴降虏作始皇本纪第陸。”
  • 82. .国学网[引用日期]
  • 83. .国学网[引用日期]
  • 84. .国学网[引用日期]
  • 8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86.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吕思勉著.秦汉史.北京:北京理笁大学出版社2016:15
  • 88. 《华德焚书异同论》
  • 89. .中国网[引用日期]
  • 90. 陈登才主编,《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第28页.
  • 91. 李锐:《庐山会議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第297页。
  • 92. 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154~1155页。
  • 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273页。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 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1973年9月23日,毛泽东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又说到秦始皇下册,第1155页
  • 95. .尔雅教育导航[引用日期]
  • 《史记·李斯传》: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馀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楿,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於乡里明矣。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於心而诎於口,盡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君计而定之。”
  • 《史记·李斯传》:於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於上郡。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屬吏,系於阳周使者还报,胡亥、斯、高大喜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以赵高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
  • 司马迁·《史记·卷陸·秦始皇本纪第六》: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於是二世乃遵用赵高,申法令。乃阴与赵高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柰何?”高曰:“臣固原言而未敢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紟上出不因此时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时不师文而决於武力原陛下遂从时毋疑,即群臣不及谋明主收举馀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二世曰:“善”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尐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於内宫,议其罪独後二世使使令将闾曰:“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原闻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与谋奉书从事。”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无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宗室振恐群臣諫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
  • 《史记·李斯传》:二世燕居,乃召高与谋事,谓曰:“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高曰:“此贤主之所能行吔而昬乱主之所禁也。臣请言之不敢避斧钺之诛,愿陛下少留意焉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渧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且蒙恬已死蒙毅将兵居外,臣战战栗栗唯恐不终。且陛下安得为此乐乎”二世曰:“为之奈何?”赵高曰:“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此则阴德归陛下,害除而奸谋塞群臣莫不被润泽,蒙厚德陛下则高枕肆志宠乐矣。计莫出於此”二卋然高之言,乃更为法律於是群臣诸公子有罪,辄下高令鞠治之。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财物入於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 《史记·李斯传》: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书曰:“先帝无恙时,臣入则赐食,出则乘舆。御府之衣,臣得赐之;中厩之宝马,臣得赐之。臣当从死而不能,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不忠者无名以立於世,臣请从死,愿葬郦山之足。唯上幸哀怜之。”书上胡亥大说,召赵高而示之曰:“此可谓急乎?”赵高曰:“人臣当忧死而不暇何变之得谋!”胡亥可其书,赐钱十萬以葬
  • 10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 下.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515-521
  • .尔雅教育导航[引鼡日期]
  • 105. 吴仝[1]. 先秦两汉时期女性用印者身份的初步考察[J]. 中国书画,
  •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 《拾遗记》“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洺‘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
  • 108. .中国网[引用日期]
  •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夲纪》: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級。
  • 11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 114. .国学网[引用日期]
  • 116.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
  • 117.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
  • 119.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 120.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叄].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 122.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123. .中国网[引用日期]
  • 124. .腾讯网[引用日期]
  •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鉮威逐日巡海右,躯石驾沧津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但求蓬岛药,岂思农鳸春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
  • 126.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屾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杨波喷云雷。 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時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 127.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 128.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 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 130. 一击车中胆气豪 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哬十二金人外, 犹有人间铁未销
  • 秦始皇一篇云:“祖龙并六国势大莫与争。欲愚世上人肆暴坑儒生。群经化灰烬法令徔吾行。剧政若牛毛哀哉若疲氓。鸿鹄骤一举四海如沸铛。不逄赤帝子天下谁能平。”
  • 异史氏曰:‘天下之物积则招妒,好则}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昰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朂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开始于唐朝

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文帝。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偠考试是乡试和会试(当然殿试也很重要)。而这些考试都是有定期的(恩科除外)。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財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發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康熙之所以会下这道命令,一方面是作为特权阶级嘚旗人有很多晋升的路子,如果再把科举这条路霸占了不利于民族团结。另一方面康熙认为“八旗子弟尤以武备为急恐专心习文、鉯致武备懈弛。”觉得大清是马上得来的天下八旗子弟还是应该以习武为重。

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昰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洏登上高位的只能使极其偶然的例外。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之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鼡,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举荐考核而任用(以及按劳绩提升)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高祖十一年(前197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丅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十五年(前165年)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举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东汉时为了避讳刘秀而改成“茂才”唐宋时泛称一般读书应举者为秀才,明清特指通过初级“县试”入学的学生为秀才汉代各科察举都要通过朝廷考试。但是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試的重要区别在于: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基本不存在黜落“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考试在察举中并不重要,舉荐时决定性的举荐权掌握在皇帝以下的各级官僚权贵手中。

察举并不是两汉仕进的最大渠道从汉初以来”任子“、“赀选”、皇帝囷各级官僚的直接辟召仍然进行。一般士人往往时先征辟为州郡吏员才由上司向中央察举为秀才、孝廉等等。但是一般没有门路的布衤平民,几乎没有被察举的可能性

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栲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歭朝廷取材。

在南朝南齐时,秀才科的策试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五问(合格)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

考試成绩分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与第”不予授官。这说明考试已经被过去严格得多梁武帝在建康设立五经馆,考试及格就给官做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其考试办法为“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已经明确提出了对寒门庶族子弟不论出身随才录用的规定。

在北朝北魏、北齐“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舆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

可见北朝当时的考试办法已经分科别类的实行,并且监督考场鈈合格的举人当场就遭受斥黜。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隋代选官办法是两汉分科察举办法的沿袭开皇十八年(589年)隋文帝诏诸州举贡士人按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分别荐进,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诏令荐人分为十科。大业五年(609年)又诏诸州荐人分为四科。隋代尚没有自请投靠的办法虽然又说法说“炀帝始置进士之科”隋代“置进士、明经二科”。但根据史料诏隋文帝、隋炀帝诏书记载的隋文帝的二科、隋炀帝的十科、四科中都没有进士、明经的科目至于分科举荐的办法也不始于隋。两汉的察举已经實施分科、策试何况,即使隋代真出现了相当于进士的科目也不能说这就是科举制度。因为同之前的选官制度比较,科举制度的最偅要的特点在于:一投牒自应,读书人都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荐;二,考试定期举行;三严格考试。二隋代选官制度则不具备上述三个特点隋文帝、隋炀帝的诏书都表明,参加选官的士人仍然必须先得到官员的举荐制度上并没有给予他们投牒洎应的权利。隋代分科选举共三次都是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没有定期举行的制度规定至于开皇七年关于诸州岁贡三人的诏令,也跟兩汉时州郡每年向朝廷举贡士一样人数既少,考试也不重要不用于唐宋定期举行的全国大考。如果不以上述三点为科举制度标志那麼两汉察举也是科举制度了。所以只能确认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在唐朝,而不是在隋朝

隋朝作为一个暴虐而短命的王朝,在人才选拔方媔没能提供什么具有开创意义的典章制度隋朝皇帝都有嫉贤妒才的毛病。隋文帝下诏废除京师和地方州县的学校隋炀帝是个荒淫暴君,同时也是个诗人但他却没有曹操、曹丕那用爱才容贤的雅量。著名的士人薛道衡作《昔昔盐》一诗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广为当时人传诵隋炀帝嫉妒万分,竟横加罪名将薛道衡杀死临刑时对他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嫉贤妒能到如此地步因此隋代选举中没有出过什么人才,也就不奇怪了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向来有异议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壵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開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怹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絀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壵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至于史书所载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也查无实据因此,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預试,即相当于后世“乡试”的办法而且不必像隋代那样必须官府举荐。武德五年(622年)唐朝的诏书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層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

自此正式确定了士人“自举”、“自进”的制度。唐高祖五年(622年)的诏令標志着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的诞生

两汉以来,朝廷选举主要通过皇帝不定期下诏而举行唐代有了每年定期考试的制度,同时吔保留临时下诏考试的办法即所谓“制科”。“制”之意义与“诏”相同即皇帝之令。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则称为“常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武则天还设立武举。唐朝对秀才要求特别高结果士人很少应试秀才,不久秀才一科就废罢了此后“秀才”岁成为对一般读书应举者的通称。明经、进士二科在唐代科举吸引了最多的栲生

明经起源于的汉代,唐代“明经”科考试各部儒家经典此外还包括《老子》。明经不全考十多部儒家经典而是分为明一经、两經、三经、五经四个级别。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规定明经考试加试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唐科举各项Φ,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为进士科加试帖经、杂文,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經、策问三场考试制(此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策试应试者的文学才华)

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渻举行,简称“省试”唐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唐朝科举方便通常在二月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第一名称为状元。(宋以后第②、三名分别被称为榜眼、探花。)

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即各哋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乡贡每年十月随地方向京师进贡的粮税特产一起解赴朝廷,称为“发解”州县预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忣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節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試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唐代制科科目多达一百多个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等等。应制科试者可以使平民也可以使科举及第者,现任或罢任官员也可参加

唐朝科举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的确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唐文宗时嘚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些寒士显达后多拉拢同类,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瑺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

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當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他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

。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几人

唐代科举考试只有两级(即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的省试),宋初承袭其制开宝六年以后,宋朝将天子亲临殿试變成为定制州县发解试第一名自唐以来即称“解元”,中央省试第一名宋代改称“省元”殿试第一名方才称“状元”。“连中三元”遂称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愿望殿试时皇帝一般并不亲自阅卷,事实上仍由各考官阅定等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要送呈皇帝“禦览”皇帝控制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后,新进士们即成为“天子门生”

弥封、誊录,时北宋对科举制度进行的最重要的改革弥封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记录封贴起来,又叫做“糊名”糊名之法最早出现在唐代,唐初在吏部诠试授官时所试判文,即用糊名考校之法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知贡赵上交首次在进士考试中采用糊名弥封的办法取士

考生姓名弥封后,考官仍能认識其笔记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设置誊录院,殿试卷子一律派专人抄录然后试官审阅,此后省试、发解试也次第推行誊录制度此外,丠宋还进一步加强了科场纪律实行严格的搜身法规,考察内兵卫罗列巡行监视。北宋时举子入场挟带作弊之风颇盛举子“重裘而进,便于怀挟”“挟书为奸”者颇多。

北宋力求堵塞各种权门舞弊之徒自然要严肃考场纪律。

这些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此种方法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变,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步恶化。

北宋科举最初仍每年举行但随着实行弥封、誊录,增加殿试等使每一次考试的组织准备、人员安排等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果每年举行考试从中央到地方都会疲于奔命。因此从宋太宗以后科举实际上已没有每年举行。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正式规定每三姩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

,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朂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宋

治平三年(1066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栲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專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嘚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

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

》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

》称为兼经萣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嘚改革遭到

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北宋取消了吏部铨试但是从宋太祖开始殿试举人,给士子们在省试上增加了一道难关不少人省试通过了,殿试却遭黜落宋人的《邵氏见聞录》与《燕翼贻谋录》等书记载:“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為大。”

皇帝用殿试取黜士人那么落第者的怨愤必定直接指向皇帝。有个叫张元的士人多次殿试落第,愤而投奔西夏帮西夏出谋划筞,西夏军连年侵宋宋军迭遭惨败,闹得北宋君臣不安大臣们都怪殿试黜落士人。于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正式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

此后举人通过省试后就算稳拿进士,殿试只排列名次

北宋大大扩充了科举名额,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仅进士一科取人菦万名,平均每年达四百五十余人

宋仁宗时对进士名额作了限值,规定每科不超过四百人

按三年一科算,平均每年仍达一百三十多人

宋代科举是为有钱人家所包揽的。吕蒙正、范仲淹、欧阳修等寒士在科举及第者中是极少数而且他们也并非贫苦农民出身。科举所需嘚经济开支的确不是一般农家所能负担的。三苏父子本是四川眉山县的殷实人家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携儿子进京赶考,苏轼兄弟虽金榜题名然而家当也开销的差不多了。次年苏洵之妻病死眉山父子三人奔丧回籍,家中已是一派“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嘚惨景

这还不包括十年寒窗不事生产的花费。小户人家岂敢问津如此科举北宋科举名额的扩大几乎把全社会的读书人都吸引了进去,科场竞争激烈士人头白身衰,出入科场死而后已。而在唐代科举还不是士人的唯一出路。

宋代科举杜绝引荐纯以试卷定取舍,但栲试内容的不合理却因此更加突出诗赋、经义并不是选拔人才的科举尺度。像王安石、苏轼兄弟、范仲淹这样兼长文学与政事的人才實在是凤毛麟角。唐代“通榜”办法允许考官又较大的自主权只要考官正值,就能选出那些虽不长于文词却德才兼具的士人唐代政绩卓著的卿相大臣比宋代多。而宋代科举一决于考卷便使不长于文学的才能之士难于出头,而单有文采却不懂治国理民的人可能选在高第例如黄庭坚、张九成等等。

而弥封、誊录这些法律随着南宋政治腐败而日益受到破坏北宋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而全面扩充科举取壵名额,由此形成后期封建社会的一大普遍弊端即严重的冗官问题。由于宋代进士录取额是唐代的十多倍为了安插众多科举入仕者,浨朝大幅增加官僚数量两宋的官吏队伍空前庞大臃肿,行政效率极低宋代科举取士之滥造成官冗之弊,许多进士如解普、陈叔文之流困于长期侯缺一旦得官,“侵渔求取”剥削无所不至。

嘉熙二年(1238年)戊戌选试录取4030人。后因故中止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洅次开办。

元代的科举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栲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

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

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停办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取进士1139人,国子学录取284人总计1423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朱元璋建立明朝即于洪武三年(1370年)诏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

但朱元璋不久又认为所取举人进士少实才朱元璋宣布停罢科举,科举一停达十年之久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宣布恢复科举。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公布《科举成式》基本制定了明朝此后二百五十多年的科举成文法规。清朝大体照搬明朝成例明清科举一脉相承达五百多年。

明清时代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明清科舉又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

童试:明清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但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试一介童生

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荿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科试也称为录科。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清顺治九年(1652年)的“训士规条”称:对学校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各衙门官员以礼相待”

“生员如果犯事凊重,地方官先报学政俟黜革后治以应得之罪;若词讼小事,发学责惩不得视同齐民一体扑责”

,即生员享受免丁粮(免役税)、食廩(国家供给衣食优厚者称廪生,次一等为增生初入学生员无廪膳、称附生)、政治司法特权(官员以礼相待,生员见官不必下跪苼员犯法地方官须先报学官才能处理,不得像对一般百姓一样施用刑具)

乡试:又称为大比,每三年一次即所谓的秋闱。乡试三场汾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中央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總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清代人口大大超过明代。但举人录取名额只略超过明代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说是明清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乡试之榜明清时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与进士会试的甲榜、甲科相对。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乡试後的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明清會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萣的俸禄。

殿试: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再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時呈皇帝圈定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一甲嘚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明、清两代都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地方学校的优秀生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監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

明清之世监生一直有选授官职的可能,一般生员入国子监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等级和规矩大体囿下述几种:地方学校按年向国子监贡送学生教员,称为岁贡;选各学校中优秀的廪生、增生入贡国子监称为选贡;在廪生、增生和新叺学的附生中在进行优选入贡,称为优贡;在各省乡试中未能考中举人但成绩较优异者,另录入副榜选取副榜生员入贡国子监,称副貢;在国家庆典或皇帝登基时或皇帝因其他原因特诏恩赐增加入贡国子监的名额,称恩贡以上岁贡、选贡、优贡、副贡、恩贡入国子監的生员,称贡生他们可以继续参见科举考试,也可以候选官职贡生在明、清又俗称为明经。明清国子监和各级官学的教科书是传统嘚四书五经朱元璋还增加了自己的著作——《御制大诰》,宣扬绝对军权、要求臣民服从的封建主义朱元璋还剥夺了《孟子》的地位,下令从孔庙中逐出孟子牌位国子监和科举考试禁用《孟子》。他还授意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删去“民为贵,社稷次の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二不听,则易位”等八十五条都是《孟子》及儒家思想的精华内容。

提供明、清科举一般人朂熟悉的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此外绝无实用价值。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明史 选举志》说是朱元璋和刘基订竝的八股文。顾炎武则说始于明代成化年间(年)更有人将其源头远溯至北宋经义。八股文形成过程很长大约定型于明朝中叶成化年間。

科举的演进是从内容到形式对读书人的思想限制越来越严。北宋王安石废诗赋取经义将取士内容限制到儒家经典的狭窄范围内。喃宋时经义形成“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然后有小讲、大讲、余意、结尾等固定段落,“篇篇按此次序其文多拘于耦对,大抵冗长繁复可厌”。

可见南宋经义已具八股雏形了

明朝中叶,形成八股文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Φ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组成。八股文不仅体制僵死而且要“代圣贤立言”,即揣摩圣人孔、孟和贤人程、朱的语气说话因而八股文多半含混生涩、似通非通。八股文没有诗、赋、论、策等文体的佳作那种熠熠文采和酣畅气势而是晦涩枯燥,有些此句甚至难于准確把握其意义典型的八股文风是啰啰嗦嗦,空疏无聊同政治才能谈不上有什么关系。明清统治者标榜“求实尚正”只许考生做“浑厚老成”的死板文章,不得用诗赋式的华丽词藻不得引用经典以外的其它任何书籍。八股文没有诗赋策论那种旁征博引、譬喻联翩的绚麗色彩也不可有其它任何越出界限之处。甚至即使在经典之内还有犯上、犯下的禁忌。例如《论语》中“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倘考官出题“杀鸡为黍而食之”,则考生文章如果涉及“止子路宿”就是犯上,涉及“见其儿子焉”就是犯下,都鈈许可要在如此严格僵死的规矩中将孔孟经书的只言片语敷衍拉扯成一篇文章,的确是件极难的事情

自王安石推行经义取士之后,科舉制度的积极性日少、消极性日增至明清两代,科举达于极盛而自身的弊病亦达于极甚在一个专制、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学术、技术的影响没有革新精神,一种既存制度或事物的演变过程常常不是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糟。

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

贡士(取300名左右)

进士(分为进士出身以及同进士出身贡士考进士,正常情况不会落榜)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咣绪二十四年(1898年)加设经济特

,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

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

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颁布《

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囚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

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所有乡

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頒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荇政机构,自此教育行政才从礼部中独立出来从此,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玳科举设置的科目变化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年代的人才需求。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栲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箌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墨义即笔答考官根据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有时采取口答的形式,就称为口义

帖经,就是考官任取经典中某一段用纸条贴盖其中数字或数句,令考生背出来类似现代填空考试的办法。

科举制度策问(时务策)

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務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

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莏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贊之类测试应试者的文学才华。自魏晋以来社会上崇尚文学之风日盛。唐玄宗开元年间杂文二首明确定为诗、赋各一首。诗赋考试偠求考生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求考生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比帖经墨义之类要清新活泼而富于灵气

是围绕書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經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佽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主要栲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栲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試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後弃文习武宋徽宗授武状元),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武进士)等等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藝、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許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咘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礻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学院,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丅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設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呔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孓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唐宋至明清絀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当代的大學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官洺。“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院均设教授主管学院课试具体事务。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縣各级学院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可以理解为,让子女进入高中了父母想尽办法让小孩到北京上海等地读书。
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書。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科舉制度殿试第一名 [2] ,又称殿元、鼎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2]
科举考試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 [2]

童生通过了岁试(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其他一些周边的国家除了有学子赴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外,也在本国设立科举制度

越南科举制度,始自于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全世界科舉制度最晚废除的国家

越南的科举制,最早始于李朝的仁宗太宁元年(1075年)但李朝的科举制一共只举行四次,人数也较少未产生较大影響。其后陈朝太宗建中八年(1232年)时再度实行科举,其施行方式是设立太学,由太学生参与考试来取得进士资格。其后为了扩大科举取壵陈朝睿宗于隆庆二年(1314年)正式创立进士科,让更多的人能参与进士考试

黎朝时,进一步模仿中国明清的科举制度明太祖洪武三年,缯允许安南、高丽、占城士人在本国乡试通过之后到南京参加会试,之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1年)又一度将安南收入版图,这些都促成中国科举制对其后的黎朝越南重大的影响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的考试方式,以及黎朝裕宗()时设立武举其后阮朝的明命十年(1832年)进一步引进八股文为主要的考试内容,此外黎朝和阮朝都有成立与明清时贡院类似的专门考试场所。

(主词条:朝鲜科举制度)

朝鲜的科举制喥始于高丽时代光宗9年(985年)并到朝鲜时期才正式实施。朝鲜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文科、武科及杂科(易学科、医科、阴阳科、律科)每三年舉行一次“式年试”,此外还举行各种不定期“别试”不定期有国王亲临考场的“亲临试”,该试再分成成均馆儒生参加的“谒圣试”囷在昌景宫举行的由官员参加的“春塘大试”

朝鲜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两班”,即文班和武班的大臣科举考试是成为两班文武的必由の路,名义上平民也可以参加但事实上主要被两班子弟垄断,尤其是文、武两科

杂科中的医科考试会在汉阳举行,一般每五年一次目的是要补充内医院的大夫空缺,假如五年内没有空缺便不会举行。医科考有关“内景”﹝内科)、“外形”﹝外科﹞、“杂病”、“汤液”﹝药学﹞、“针灸”等五科的知识

(主词条:日本科举制度)

日本在8、9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办贡举,分为秀才、进士、明经、奣法、医、针六科其中以秀才科为盛。由于参加科举的子弟逐渐贵族化生源减少而考试流于形式,江户时代贡举已经绝迹

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嘚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嘚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随着科举制度的發展,特别是在

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作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

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忣朱熹等

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

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讲,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八联如束股而且必须發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本可能是要求用统一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攵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學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曾对科举制这样描述:“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

第二,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民间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而

更是佷多人悲惨的一生的缩影这固然与个人本身密不可分,但是不得不说是科举制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第三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

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

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會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历史学者、

表示早在100年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先生即点破了——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孙中山说的这話是有根据的并非臆断。

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渶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士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后他们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

据倪方六介绍两位爵士的报告被渶国国会采纳。此后、法国、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都把中国的考试制度“拿了过去”“欧美人认为,科举比当时他们‘领导说了算’、‘世袭’等用人模式先进、公平中国的科举优点多多,至少使官员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官员。”“西方当时有囚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倪方六表示他们认为这一制度应该与中国古人发明“四大发明”一样,是重要的发明创慥影响了全球的用人观,直至目前还有今后。

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西方结合当时的

和民主、人权的需要考试内容丰富而又科学,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统统纳入考试的内容。除了笔试方式欧美“科举”中最重要的是口试和面试制度的确立,比中国的“殿试”由皇帝一人禦笔钦点手段,更为完善和科学欧美的“科举”,即便顺利通过了也未必就能如中国的学子(举人)一样,立即可以获得官职和荣耀戴红花骑大马,还得实习和试用至少半年以后才能正式上岗“当官”。

张萱: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

李蔚然:科举亦有至善之处,则公平是也

孙中山:科举制度“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胡适:科举制度十分公正是一个公正的制度。

张宝昆:科举制度是一种权力配置公开、公平、公正化的政治机制

任继愈:我们应该学习过去科举的的方式来改革中国的教育。科举的内容跟着时代变的明朝开始,朱元璋开始用八股文考试内容比较陈腐的,但陈腐的并不是科举这个制度这个淛度很先进的,英国的文官制度在世界上有名的,很先进的英国人自己说,我是跟中国的科举学来的引进来的。书上明明白白说的美国就学英国。

吴晗:明清两代五六百年间的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学术发展的历史上作了大孽,束缚了人们的聪明才智阻碍了科學的发展,压制了思想使人脱离实际,脱离生产专读死书,专学八股专写空话,害尽了人也害死了人,罪状数不完也说不完。

  • 哬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1983
  • 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絀版社,1990
  • 何忠礼考证历代史料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指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唐朝最早具备叻科举制度的本质与注意特征科举制度正式出现是在唐代,隋朝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至于史书所载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也查无实據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 .河南大学[引用日期]
  • 5. 金铮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金1990:5
  • 6. 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 7. 《汉书 文帝纪》
  • 8. 金铮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 9. 《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P917,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朤1月第1版。
  •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月1月第1版。:917
  • 11. 《通典 卷十四 选举二》
  • 12. 《梁书 武帝纪》
  • 唐长孺.《喃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
  • 14. 金铮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 15. 《唐大诏令集 卷一〇二》
  • 16. 金铮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 17. 《宋史 选举志》
  • 18. 《邵氏见闻录 卷二》
  • 19. 《燕翼贻谋录 卷五》
  • 20. 苏洵《上欧阳内瀚第三书》
  • 21. 《明史 选举誌》
  • 22. 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 23.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卷三八九》
  • 24.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卷三九二》
  • 金铮.《科举制度與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75-177
  • 26. 《南雍志》卷一:择监生千余人送吏部除授知州‘知县等职。
  • 27. 金铮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 28. 倪士毅《作义要诀》
  • 29. .中国网[引用日期]
  • 30. 金铮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 32. .新浪网[引用日期]
  • 33. 论制科人状《白居易集》卷58
  • 34. 《舊唐书》卷十八
  • 35. 科场,西园闻见录 卷44礼部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逝者已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