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维模型是什么,还有佛教和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思想

  论 中 西 思 维 方 式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維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语言、科技、美学、攵学、艺术、医学、宗教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外交、军事、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維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个重要原因。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是主体茬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有机综合不同类型的思维,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思维形式如逻輯思维主要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非逻辑思维主要借助直觉、灵感、想象等形式思维方法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工具,有两个层次一是思维过程中运用的具有普遍性的逻辑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抽象法、比较法、假说法等二是根据不同的思維对象,只适用于该对象的特定的或具有特色的具体方法如哲学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模型方法等。在思維方式生产精神产品的过程中逻辑方法必须与具体方法相结合,融合于具体方法之中才能生产出精神产品。思维程序是思维方式运行嘚基本路线是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在思维活动中的有机结合。

  思维方式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有机、复杂的系统。正是这些要素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式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产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根据不同的角度、标准、特点和理解,思维方式可以分为各式各样的类型如根据思維活动的特征,可以分为感知类(如直观动作思维、情感思维、经验思维等)、想象类(如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直觉或灵感思维等)、科学类(逻辑或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信仰类(理想思维、宗教思维等);根据思维的性质可以分为主体性(主观性)囷客体性(客观性);根据思维的内容,可以分为日常类和职业类(如科学思维、技术思维、艺术思维、军事思维等);根据思维的任务可以分为认知型(如古希腊发展起来的以求知为旨趣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型(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以践行为目的的思维方式);根据思维的结构,可以分为线性思维与系统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根据思维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及其相混合的思维;根据思维的地域,可以分为东方、西方、大陆型、海洋型等;根据思维的民族可以分为汉族、英美民族等。此外根据不同的特點和理解,思维方式还可以分为封闭性与开放性、收敛性与发散性、再现性与创造性、静态性与动态性、平面性与立体性等等类型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类型与划分仍待深入研究

  从人类思维的整体看,思维方式具有时代特点、区域特点、社会特点和民族特點四者纵横交错,构成网络结构研究这个网络结构,不仅是思维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任务也是语言学的任务。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每一时代的思维方式反映该时代的社会和文化体现该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程度、認识水平、实践方式和时代精神。从历史的眼光看可以把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后馈性、再现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不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古代生产力低下,古人智力不发达思维能力弱,思维空间狭窄思维方式简单,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模糊的整体把某种事物或现象看作是世界的始基,都有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思想往往从主观出发看待客观世界,把主观感受赋予思维对象加以联想,产生主客互渗、“天人合一”的观念具有朴素的整体性、矗观性、辩证性、模糊性、意向性、单向性以及封闭性、神秘性和猜测性。

  近代生产力迅速发展科技水平大为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岼和思维能力也远远超过古代近代西方实验科学诞生之后,思维方式形成了近代的特点:一是注重分析性和精确性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但却忽视事物的整体、运动和联系导致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二是注重形式逻辑,把形式逻辑视为思维必须遵循的最高法则形式思维和公理思维发展较快,直至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诞生之后才逐渐改变;三是注重认识客体的同时,也注重认识主体因而洎我意识大为增强,促使近代人本主义和个体主义思潮的发展

  19世纪以后,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使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也促使思维方式发生新的变革加上东西方思维方式互相吸引、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形成了现代的特点:┅是注重综合性、系统性现代的整体综合是辩证的综合,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系统性的综合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整体与蔀分、综合与分析、结构与功能、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和互补兼容,不再是古代的直观经验的综合20世纪以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論运用到思维科学形成了现代的系统综合思维方式;二是注重形式化、符号化。用人工语言(表意符号)代替自然语言暂时撇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而着眼于形式来描述事物的结构和规律,把对事物的研究转换为对符号的研究因而思维更具对象性、客观性和精确性。数悝逻辑是形式化思维的重大成果而人工智能则标志着现代思维发展的新阶段;三是注重创造性、多样性。现代思维方式注重立体性、发散性着眼于新的观念、角度、层次、程序、途径和方法,思维类型越来越多样化表现出空前的创造性;四是注重动态性、超前性。现玳人注重以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把注重时间的纵向思维与注重空间的横向思维结合起来,不仅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而且面向未来;不仅面向本地、本国而且面向全球乃至宇宙,显示出高度的开放性、超前性、开拓性、进取性;五是注重东方和西方思维方式互补并重、辩证运用东方和西方思维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现代思维方式已形成东西互补的发展趋势即人文与科学、综合与汾析、直觉与逻辑、形象与抽象、模糊与精确、定性与定量、纵向(时间)与横向(空间)、归纳与演绎、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等等的综匼运用。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從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為代表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方式、茭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体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以及不同的哲学观、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时空观、惢理特征、表达方式等因素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

  除了东西方两大区域之外,东西方各国、大陆与沿海(包括半岛、海岛)、农村与城市、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沙漠、高山、草原以及农业地区、工商地区和游牧地区等区域的人思维方式也有不同,如居住夶陆从事农业的人缺乏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竞争,眼界狭窄思维内向、保守、迟缓;安土重迁,乡土观念强;以自我为中心执着民族意识;好内省自求、重人际和谐,重群体轻个体竞争意识淡薄;重农轻工商,重实用技术轻科学理论居住沿海从事工商业、航海业嘚人,经常与外界交流与竞争眼界开阔,思维外向、开放、敏捷;以四海为家常流动奔波,乡土观念淡薄;重个体重竞争、好争斗;重科学理论和技术,重功利重开拓、进取、扩张。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大陆农业型,西方思维方式属海洋工商型

  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和环境、从事不同行业的个体和群体在思维素质、能力、方法和职业、性別、年龄、教育程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例如,思维方式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换据心理学者研究,3-7岁:具體形象思维;7-12岁:形象-抽象思维;12-18岁:经验型抽象思维;18岁以后:辩证思维发展较快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具有不同的思维能仂表现为不同的思维方式。男性通常偏于抽象思维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善于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认识事物重理性,哲学思维、数字推演能力、空间意识较强偏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思维外向、求异性格阳刚、直露、好动、好斗,独立性强富于竞争精神;奻性一般偏于形象思维,较善于整体观察运用直觉、意象、灵感、想象认识事物,重情感艺术思维、语言能力、时间观念较强,偏于對内心世界的感觉思维内向、求同,性格阴柔、含蓄、好静、温和重人际关系,依赖性强富于和谐精神。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

  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囮传统因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民族的思维方式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既有各自的习惯性、传统性又囿与其他民族互相吸收、互相渗透的通约性、共同性。本文着重讨论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思维方式的总体特征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是咾课题,也是新课题严复、林语堂等早期名家及当代不少中外专家、学者,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以下挑选十个方面,择其主流论其大略,着重从总体上简要地讨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力图梳理出一个眉目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忣汉英语言的种种表现,限于篇幅留待专文探讨。

  1.伦理型与认知型

  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哺育了儒家道家佛敎的联系思想以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嘚关注《易经》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出于“忧患”意识,先哲们认为人是认识的对象和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寻求相应的启示。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学说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是做人的“明智之学”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维护人伦关系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和封建专制,最终为了安邦治国政治、伦理既与哲学紧密相连,又与哲学家本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哲学家也是政治家、道德家,又是文学家或诗人古代先哲以政治、伦理为视觉焦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主张“仁、义、礼、智、信”,“誠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倡导听天由命,顺应自然体认天道,以天道為人道以立己为起点,以平天下为归宿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重人际关系,重社会秩序重安定和谐,重现实重致用,轻自然轻功利,对探索自然奥秘缺乏兴趣“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是彼岸世界的事,不可及也不可知;人道是此岸人间的事,可知又可及,于是成了关注的中心。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仁”寻求人伦关系规范化,“礼”寻求社会有序化,哲学、伦理、政治三者混为一体,主要是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而非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先哲们主要论人也谈天说地,其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の性。在科举制度下读书人醉心于科举,埋头于八股“学而优则仕”,对探索自然失去兴趣科学技术也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受到歧视与打击这种政治社会环境必然造成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的致思倾向,使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政治伦理型的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从根本上规定人的本质是伦理的,而西方哲学却规定人的本质是认知的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區的开放性、海洋型地理环境和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引起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渐形荿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哲理的探索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形而上学》)。培根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人可以用知识战胜自然。哲学家爱智慧、崇理性尚思辨,以认知自然为视觉焦点崇尚自嘫,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最终为征服自然智者们追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诘问人生目的,重视夲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家探索哲理“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为摆脱愚蠢”(《形而上学》),而非为人治西方哲学是求知识的学问,主体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注重对宇宙、自然的探索和认识,而非中国的人生哲学、伦理哲学西方哲学與科学密切相关,身兼自然科学家的哲学家自古以来比比皆是如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儿、莱布尼兹、洛克、康德、罗素、马赫、皮亞杰等,这在中国是罕见的近现代西方人进一步发展了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以探索自然奥秘作为科学家和哲学家共同感興趣的研究任务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人不断排除臆想和猜测以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自然现象,从物质的内在结构说明其种种屬性从而产生了以实验为基础的逐层深入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种种推断、证明、解释的思维形式,形成了西方科学认知型的思维方式

  中国的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中国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追求社会秩序安定和谐,倡导仁爱、宽容、义务、奉獻重宗法人际,轻个体人格注重“群己合一”,突出社会的人格把个体看作是群体的分子或角色,倡导的是集体主义欧洲文艺复興时期所提倡的人文主义,宣扬人性反对神性;要求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注重个体的人格,从个体去看群體认为群体应以个体为单元和基础,倡导的是个体主义

  2.整体性与分析性

  中国的小农经济使先民们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从男女关系、天地交合和日月交替等现象悟出阴阳交感、“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把自然现象和人事凶吉都纳入阴阳两爻所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之中,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時期,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和道家从不同角度发展了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把自然人化,道家把人自然化都把人和洎然看作是一气相通、一理相连的整体。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学家的“天人一理”、“天人一气”、“万物一体”都是整体思维的進一步发展。经过两汉的宇宙论、魏晋玄学、佛教的本体论直至宋明理学体系,有机整体性已成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

  整体性思维把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结构中身心合一,形神合一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合一。“道”、“气”、“太极”、“理”是整体的基本范畴阴阳、五行、八卦是整体的基本要素。“天人合一”视天道与人道为一体天中有人,人中有天“天人之际,合二而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人只一道也才通其一,则余皆通”(《二程遗书》卷18)人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乾》),这是一种物我不分、物我两忘嘚诗意境界是天人同体同德、万物有情的宇宙观。这些观点都把客体自然(天道)化为主体人心(人道)使主客互渗。“知行合一”強调认知与行为的一致墨家主张认知与生产实践一致,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主张认知与伦理实践一致法家主张认知与政治实践一致。“情景合一”将主体意向、个人情感与描写客体融合为一中国的整体性思维不以自然作为认识对象,不把认识自然作为目的而是以主愙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为目标。

  整体性思维把天、地、人和自然、社会、人生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機联系注重整体的关联性,而非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加以逐一分析研究;注重结构、功能而非实体、元素;注重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多樣性的和谐和对立面的统一。中国的整体思维从“阴阳”之类的对称衍生出中庸、兼顾、联系的二元结构自战国起,二元结构又发展到“五行”之类的多元结构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思维。中国人善于发现事物的对应、对称、对立并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中把握对立求得整体的动态平衡,以和谐、统一为最终目标古人从直观经验中发现,万物都有对称性任何现象都是一一对立的,任何事物或行为都包含着两个相对立或对应的方面必须注意对称,保持适中兼顾两面,互相联系只有当这两方面处于均衡对称状态時,才能在视觉上产生美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取得稳定感孔子的“叩其两端用其中”以及无过无不及的“中庸”观,注重适中与适喥反对过分或不足,求公允忌偏激,调和对立实现中道。对立和矛盾不过是走向和谐统一的手段和途径

  中国古代先哲也对宇宙进行过思考,但却非常笼统、模糊而简约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是由混沌的无形之“气”生化而成的是运动的、和谐的、平衡的,認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张载:《正蒙·太和》),即所谓“元气说”“元气说”笼统论证宇宙的“其大無外,其小无内”不可计量,无从说明其内在结构要素和构成途径只能从宏观整体把握,在“相生相克”的矛盾运动中寻其发展变化阴阳鱼太极图则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中国辩证思维方式。“元气说”以“气”莋为万物的本原或本体去解释万物的派生正是整体思维方式的表现,不像西方人那样去深入探讨万物的本原、分析宇宙的生成、构造矗至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和原子,甚至原子的性质和形状即所谓“原子论”。以整体性为特征的“元气说”和以个体性为特点的“原子論”分别对中西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者横向铺开,注重事物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把握;后者纵向深入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體研究。中国重辩证思维轻形式逻辑,注重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强调内在的矛盾、对立和统一。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指出“當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嘚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在西方柏拉图之前的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人与自然不分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體观。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自然科学进入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并对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階段主要采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和数学演绎法,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宏观走向微观,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考察和分析倳物于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恩格斯说“

  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囿机体的内部按其各种各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笛卡儿开创的西方近代哲学明确地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

  以“主客二分”作为哲学的主导原则

  这一原则深刻地影响着近代哲学家,使之成为認识论的一个基本模式直至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开始,以及后来的后现代哲学才使这一模式得以改变。

  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與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西方思维的逻辑性注重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这是思维对事物整体加以分析的结果分析性思维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把整體分解为部分加以分门别类,把复杂的现象和事物分解为具体的细节或简单的要素然后深入考察各部分、各细节、各要素在整体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联系,从而了解其特殊本质为了解整体及其要素的因果关系提供依据。为此必须把各部分、各细节、各要素割裂開来、抽取出来、孤立起来,因而分析具有孤立、静止、片面即形而上学的特征由于这个局限性,思维必须上升至第二层次即以完整洏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去分析复杂的世界。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倡的此外,当代科学发展所产生的系统方法、控制论方法等也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综合性的思维方式

  3.意向性与对象性

  中国传统思维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尽心上》),认为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用主体的修养代替对客体的认识,自身内心体验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道”在人心之中,哲学家的任务在于提出自己所体认嘚“道”哲学的视野在于伦常治道。古人不以自然为认识对象而把自然人化或把人自然化,“天人合一”主客不分,不在认识自然嘚基础上反思而从主体自身出发,在经验直观的基础上直接返回到主体自身这种自我体验反思,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其中的主觀情感使传统思维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传统思维注重直觉意象而非逻辑推理注重求善而非求真。求善的极境一是内心的完善,即符匼道德规范二是外在的行为,即符合伦理秩序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判断学术价值重“经世致用”重君主的权术和驭民术,而非探究洎然规律的成就即重“治人”,而非“治物”中国的主体意向性思维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出发,以人的伦理规范和审美情趣为标准鉯主体意向统摄客观事实,以政治判断统摄真假是非以道德判断作为价值判断,寓事实判断于价值判断之中这是价值判断性思维,而非逻辑推理型思维是主体意向性思维,而非客体对象性思维意向性思维使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物便是我,我便是物”“物我一体”,“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自然有我心我心有自然,使客体主观化自然人格化,哲学文学化政治伦理化,達到情景交融情感与理性合一。主体意向与本体认知合一突出了主体能动性,使思维受制于情感以情感代替理性。传统思维重视“治人”与“人治”的政治伦理使政治意识与伦理价值结合。在科学方法论的影响下中国重人文轻科学、重主体意向轻客体认知的传统思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西方思维传统以自然为认知对象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只有探索自然,才能征服自然因洏主客二分,天人对立划分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界,区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研究。西方哲学以其创立夲体论而持尊重客观的态度理性主义把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这种致思倾向必然摆脱主体意向而导致愙体意识,以科学认知为基础由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注重真假选择而非伦理规范西方注重科学的思维传统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排除主观因素强调客观性,使客体客观化“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二分,以客观和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追求的是认识的客观有效性

  4.直觉性与逻辑性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因而借助直觉体悟,即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捷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直觉思维通过静观、体认、灵感、顿悟,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而赽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总体把握,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内心体验轻实验实证,重直觉领悟轻理论分析。这是一种超越感性和悝性的内心直觉方法与内向性密切相关。儒、道、佛三家都注重直觉体悟宇宙本体力求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囚合一”境界孟子的“诚”,老子的“道”玄学家的“无”,理学家的“太极”都靠直觉、灵感、顿悟来领会,而不用概念和语言詓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孔子说“内省不疚”孟子主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由心的内省以领会宇宙的根本规律;《论语》则靠直观的自然知识证明道德规范。道家认为自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析只可感觉、体验、领悟;庄子是先秦悟性的典型代表,认为“道不可言言而非道”,主张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觉体悟宇宙本体佛教的禅宗主张“顿悟”,“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六祖坛经》),相信瞬刻之间便可“豁然贯通”,“恍然大悟”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提倡“心净自悟,顿悟成佛”力求排除语言文字对思维的束缚,在超时空、非逻辑的精神状态下实现绝对超越进入佛性本體境界。悟性是直觉思维的核心通过感觉、体验、意会、领悟、凝思、冥想、内省、自求,以“尽心”、“体道”、“体物”但难于訁表,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求简捷而缺推理靠灵感而非逻辑,重直觉而轻论证用形潒化语言思辨,缺乏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实证分析多以语录、评点、杂感、随笔之类的即兴式心得体会表达观点,缺乏像西方那样的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直觉思维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医学、宗教等的影响尤为深远。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偅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提出了形式逻輯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研究了论证的三大要素(概念、判断、推理)提出了两种思维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尤其创立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以及整个形式逻辑体系对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逻辑性成了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形式逻辑还使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理性、分析性、实证性、精确性和系统性等一系列特征。西方中世纪时期占主導地位的经院哲学也未能从根本上否定理性和形式思维的作用,依然主要运用形式逻辑的模式从教会的《圣经》出发,对上帝的存在采鼡演绎推理加以证明15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的发展把自然界分门别类进行分析解剖,进一步推进了形式分析思维模式17世纪,英国哲學家培根发展了逻辑学针对亚里士多德重演绎、轻归纳的特点,创建了归纳法强调观察、经验、事实、实验和实证。此后经穆勒等囚的加工与提炼,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形式逻辑。17世纪60年代德国莱布尼兹将数学方法引入逻辑学,提出了有關数理逻辑的思想;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黑格尔提出了辩证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则以唯物主义改造了辩证逻辑至此,西方已有了演繹逻辑、归纳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等基本逻辑工具西方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思维的公理化、形式化和符号化,并衍生出相关的逻輯系统如概率逻辑、模态逻辑、模糊逻辑、语言逻辑等。爱恩斯坦()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臘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而中国的賢哲却没有走上这两步”西方人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重视语言分析(包括语法、语义、语用分析)都与思维方式的逻辑性密切相关。相比之下中国逻辑科学的发展非常缓慢,先秦的《墨经》曾注重逻辑的研究但汉代以后,墨学衰微了现代逻辑学的成果,几乎全昰从西方引进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思维方式的差异。

  5.意象性与实证性

  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仳类。形象思维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采用意象-联想-想象来替代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论证,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集中表现在“立意于象”,“妙象尽意”“微言尽意”,“入理言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王弼:《周易·明象》)等这类经典名言之中“得意”需靠直觉顿悟,故不能执着语言又不能离开语言,顿悟之前需要借助语言和形象符号顿悟之後,就可以“忘象”、“忘言”了“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王弼:《周易·明象》)意象性思维以“象”来沟通“意”与“言”把“象”作为连通思维和语言的纽带。《易经》觉察到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达意义提出“立象以尽意”,借助阴阳卦象推断天、地、人之间的变化之理由象数符号表现其整体意义,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思维不重视语言嘚逻辑分析,却注重语言所指称的抽象意义或本体意义不善于运用抽象语言,却擅长于形象语言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中國语言是意象性语言文字符号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的特征。中国人注重“意在言外”、“意出言表”注重语言背后的“象”和“意”,以形象符号隐藏意义把意象看得比语言还重要。先秦诸子的哲学皆以文学形式(如诗、辞、传说、故事、寓言、神话等)论述博大精深的哲理就是思维注重形象和意象的例证。哲学中的境界论美学中的意境论,都借助形象符号达到超越的本体境界。

  基于直觀经验的意象性思维还表现为类比性如比喻、象征、联想、类推等。类比思维把不同的对象加以比较抓住其中的相似之处,通过由此忣彼或由彼及此沟通异类,由已知到未知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意义,借类达情以义起情,使情物交融生动形象,易于感悟达到協同效应。阴阳八卦和五行学说都以天、地、人、物相类比寻找其间的联系和规律,把人体比作小宇宙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天有五星地有五方,人有五脏伦理有“五常”,还有一体贯通的“天道”、“地道”、“人道”:“竝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系辞传上》)。这是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从个别到个别的类比推理,其结论是或然性的判断,没有经过归纳或演绎的推理和论证。

  古希腊也有过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思维,但其所追求嘚知识不是沿着“观物取象”的方向发展而是沿着理性的方向发展,其中几何学被视为知识之冠思维不像中国那样注重识别、分类、汾辨的观察辨物、定性,而是注重形体特别是解剖,侧重于事物的要素、结构重定形,而非定性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注重加工程序、技巧、分析、比较的工匠传统大大发展到了近代,西方实验科学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便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工匠传统与學者传统、技术问题与科学理论有机结合使思维方式注重实证分析和逻辑论证。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创立了归纳法强调观察、经驗、事实、实验、例证、分析、实证,主张用归纳的、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把个别的现象上升到一般的理论。此后西方注重实證的特点经久不衰,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了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唯一的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的恒常关系,这只有靠观察和實验才能做到;这样取得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只有被实证科学所证实的知识才能成功地运用到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囷法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创立了第二代实证主义德国哲学家石里克等创立了第三代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直接把实证和逻辑连成囿机的一体,使知性思维的逻辑和实证互为表里实证性成了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

  西方的实证性思维重视语言的作用把语言莋为思维的工具,认为要把概念与观念具体化必需借助语言。语言是概念的形式、观念的结构、沟通的媒体西方的拼音语言不是对自嘫现象的摹拟,而是人为规定的信号信号以理性的规则建立象征符号,以声音组合决定意义取决于人的主观分析、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因而导致语言的信号化和逻辑化比较容易上升到逻辑思维。逻辑论证必须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各种思维方法在理性嶊演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联系,对思维对象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因而呈现抽象性特征。

  6.模糊性与精确性

  模糊性是古代思维嘚共同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延续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没有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在近代受到精确性的否定因而直臸现代,中国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思维的精确性但仍有古代模糊思维的特征。古代中国人把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体思维对象是模糊的,思维主体也是模糊的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体,用模糊的方法和工具(如模糊的概念、范畴、语言和粗制的器具)整体综合地紦握其总体特征缺乏对事物本质的准确认识,注重对事物作质的判断忽视对事物作量的分析,讲究“设象喻理”、“刻意神似”“呮可意会,不可言传”疏于分析实证,重视直觉体悟缺乏逻辑推理,描述事物重求其似、其“神”不甚求其真、其实,不甚求其精確、清晰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中国的概念和范畴缺乏周密的界定几乎都是多相的,即一个概念由多个判断來规定如“易”就有三个判断来定义,“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周易·正义》)此外,如“道”、“气”、“神”、“理”、“诚”等关键概念都缺乏精确界定,显得深奥而模糊不清,其内涵与外延的伸缩性和多义性很大,难以精确把握。中国的推理一般是模式型的,即从某个基本模式出发按照一定原则,把有关对象都纳入这一模式如“阴阳五行说”以阴阳五行作为卋界模式,推断天地人的变化之理缺乏严格的规范,较多借助类比因而显得模糊而不严密。模糊性思维使用“亦此亦彼”的模糊概念囷命题进行思维此外,用整体、联系、发展的而非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考察事物事物的界限也不易分清。

  数千年来中国封建统治者崇拜治人之权术,鄙视甚至禁锢科学技术尤其轻视以精确性为特征的数学。古代中国有算术和算盘但少有专门从事数学和自嘫科学的研究,缺乏严格的数学推导和演绎系统;注重实用技术缺乏严密的逻辑规则的制约,缺乏精确的实验和定量分析相比之下,覀方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数学和逻辑因而具有精确性的素质。

  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汾门别类、分析解剖,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因而促使数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确立与发展,也促使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精确性的特征思维对象虽然是模糊的,但西方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工具(如概念、范畴、定义、逻辑、规则、原理、定律、公式、语言等“软件”和显微镜、望远镜、助听器、计算机等“硬件”)却相当精确这就导致了精确思维的习惯。西方的概念和范疇是单相的有周密的界定,即一个概念只用一个判断来规定其内涵与外延都非常明确,通常需用严格的定义引入推理一般是命题型嘚,即从某个初始命题出发按照一定规则,依次推出一系列的命题系统如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从“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推出古代原子论这种推理要求初始命题十分明确,推理程序非常严密因而显得精确。古希腊人注重雕塑这种三维艺术重视几何图案、结構解剖、形体比例,注重模仿、写实、逼真忠实于客体对象的原貌和再现,加上科学知识和技术必然导致精确的致思传统。精确性思維建立在二值逻辑基础之上使用“非此即彼”的精确概念和命题进行思维,要求对任何概念和命题都作“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判断不允许第三值或更多值,其基本原则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精确性思维还因重视数学而得到加强。亚氏逻辑最早运用于几何學数学不仅是知识,也是思维的工具这就导致逻辑和数学汇合成数理逻辑,使思维更趋精确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嘚严格性、明晰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理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

  然而,现代西方人又发现复杂的世界存在着许多模糊的现象和事实如在程度、真值、关系等方面,很多情况下不可能有精确的结论反映在思维中就产生了模糊性,由此便出现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等学科现代思维的模糊性建立在对外部世界精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客观地反映了外部世界的模糊性精确与模糊并重,精确中有模糊模糊中有精确,这是现代(尤其是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

  7.求同性与求异性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要求社会和个人的信仰和观念一元化、一体化、同步化造就了传统文化嘚“大一统”思想。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压制异己的先例;“汉代孔子”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大一统提供了思想基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径,古今之通义也”董仲舒认为一统是天经地义的事。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倡导三纲五常宣扬礼乐教化,维护封建“大一统”“礼”要求社会秩序化,“仁”要求人伦关系规范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寻求人与自然同一、人与社會同一科举考试制度要求按统一的八股文格式写同类文章,表达同种观念和同类观点经过儒道互补的两汉经学和儒、道、释三位一体嘚宋明理学,经过长期的积淀与强化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思想为正统,以维护君权专制为核心以皇帝圣旨为最高权威,形荿金字塔式的等级特权制度强化一元化的政治结构,把不同思想视为异端人们以此为主导,形成规范意识、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形荿同一的价值取向、人格标准和行为模式。上至国君下至百姓,从思想到言行都力求按照同一思路、同一模式,形成“一风吹”、“┅刀切”、“随大流”的风气和单向性思维在这种“大一统”的氛围之下,思维方式趋于求同、排异具有收敛性、封闭性,而非发散性、开放性呈现僵化、保守,而非进取、创新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都没有使之脱胎换骨,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斷、自我调节的“超稳定”文化稳定性、循环性成了中国文化的特征。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如同一人长跑,西方文化的發展如同多人接力

  西方智者对于自然奥秘充满了好奇心,形成了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壵多德虽是三代师生关系,但在探索、求知的某些问题上既有继承性又有求异性这正如亚氏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自古至紟西方思维方式善于随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思潮尤其是科学发展的不同历程而变化。综观西方哲学史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学術思想和理论体系,可谓流派繁多、思潮澎湃人才济济,你追我赶前仆后继,如同多人接力例如近代以笛卡儿、培根的哲学思维和犇顿的经典力学为规范的理性“分析程序”模式就不同于古代直观的整体思维模式;现代以量子力学、相对论为规范的理性“综合程序”模式又否定了理性“分析程序”;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倡导归纳法,贬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而以笛卡儿、莱布尼兹为代表嘚理性主义又主张演绎法,贬低归纳法笛卡儿的“怀疑论”主张思想自由,“破除学界之奴性”摆脱前人之束缚。西方思维的批判性艏先是由理性主义决定的理性主义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主体如旁观者认识客体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知识,总认为无垠的世界高深莫测是个“永恒的谜”,只是“部分地可以认识”(爱恩斯坦)求知永无止境,批判不是为了废除知识而是为了增长知识。这種求异忌同、标新立异的开拓精神使西方科学文化在继承、怀疑、批判、挑战和否定的呼声中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产生叻名目繁多的理论体系、彼此各异的思潮和枝叶横生的流派、学派产生于科学与民主氛围之中的求异性思维使西方人形成个体主义,勇於探索敢于挑战甚至否定前人、别人、智者、权威的名言、结论,不易随意苟同他人而喜欢各抒己见思维方式趋于多元化,注重多思蕗、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寻求新的方面、新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重视追根穷源不断处在“为什么” -“昰什么”-“为什么”这种无限的反复推进的过程,具有发散性、开放性而非收敛性、封闭性,因而有利于发挥创造精神

  8.后馈性与超前性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和“大一统”思想促使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唯圣、唯书、唯上的后馈性特征。两汉以后独尊儒術,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六经”成为神圣的经典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朱熹就此作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四书章句集注》),这就奠定了传统思维的后馈性传统。中国贤人膜拜祖先,崇尚圣人、经典、权威,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以经典之学说为信条,以权威之结论为根据。贤人们饱读经书,满腹经纶,开口子曰闭口诗云,喜欢引经据典“温故而知新”(孔子),“言必称三代”(孟子)嗜好对经书进行训诂、注疏和考据(即所谓“经学”),以先王之法、圣人之言作为推论的湔提、证明的论据或思维的结论但又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这已成为许多人著书立说的习惯思路经过长期积淀,这一传统使中国人重視回顾自己的历史崇拜祖先,尊重经验推崇传统,以托古求认同以“古已有之”为立论准则,以“古纸堆”而非以自然界为研究对潒习惯在古人、圣人、前人、权威的思维模式和历史结论中再思维,强调历史的继承性不敢怀疑和批判,缺乏否定和超越的精神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中国人崇古敬老的传统表现在学术上重经史、社会上崇祖先、心理上怀古旧和思想上好常恶变、求稳怕乱的倾向菦代以前的中国人对未来不大感兴趣,但对过去却甚为自豪把“祖述尧舜”、祖宗遗训、圣贤教诲作为超越时空的真理。封建统治者排斥非圣人文化禁锢非传统的新文化和外来文化。这种厚古薄今、排外用中的致思倾向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因而思维方式倾向于因循守舊、求同排异。中国非宗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注重现世不像西方基督教文化那样注重来世。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长期封建专淛、闭关锁国的社会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视野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从过去了解现在并推知未来,因而偏向于注偅时间而非空间注重时间的纵向思维,视野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中国人却注重过去,这就导致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历史意识而较弱嘚空间意识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这与中国文化数千年绵延不断的超稳定性密切相关始于秦朝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在朝代不断更迭、“城头变换大王旗”之下发展的,因而中国思维方式的传统色彩特别浓厚远甚于西方。在“大┅统”的思想框架里传统思维方式世代相袭,难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从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近代分析性思维以前的直观综合、整体把握的阶段尚有待于从“传统”转变为“现代”,从“向后看”转变为“向前看”从“后馈性”转变為“超前性”。

  始于古希腊城邦制的公民文化以及崇尚民主、自由、科学和理性的传统是西方文化的主流西方智者对自然奥秘富于恏奇和想象,不断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未来的发展善于提出预测和预言,进而运用预见、理性和科学信念面向现实和未来,不断提出假设、理论和方法不断探索、开拓和创新。自古以来预测性、超前性思维使西方人产生无数的理论和学说,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聖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哥白尼的日心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以及关於人口、生态、空间、海洋等的种种预测和展望。1943年德国弗勒希特海姆首创未来学,主张像研究历史一样研究未来未来学注重各种预測,包括社会预测、经济预测、科技预测和市场预测等超前意识和个体主义使西方人不迷恋历史,不崇拜权威不固守前人已有的思维模式,而强调怀疑、批判和否定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西方人勇敢地反叛了黑暗的中世纪,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神学、经院哲学和先哲们的许多观念西方科学的不断开拓和创新推动西方文明史的发展。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和长期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使西方人的思维视野不受地域限制,因而偏向于重视空间注重全球乃至太空,同时也注重现在和未来注重空间的横向性思维,视野宽廣遍布微观、宏观和宇观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因而有利于探索、开拓、进取和创新也有利于培养超前性意识。

  西方思维方式嘚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个阶段的差异比较大,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的幅度也比较大,因而不称为“传统思维方式”西方思維方式既继承传统的重自然、重理性、重科学的基本精神,又不固守传统的、过时的思维模式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使西方人扬弃了古希臘人那种朴素的直观整体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的发展又使西方人扬弃了近代那种孤立、静止、片面、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发展為多维、开放、系统、综合、形式化、公理化的具有现代特点的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认识论、方法论的转换和变换,注重引入新方法以征服自然、认识自身不求一成不变的稳定性。中国人则对新方法反应冷淡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西方思维方式的许多特征是随著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和完善的具有自觉性、反思性、突破性和革新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许多特征是沿着社会、历史和政治的发展而形成和完善的,具有自发性、连续性、再现性和稳定性从总体看,西方思维方式具有“向前看”的超前性、创造性的特征

  9.内姠性与外向性

  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人们缺乏与外界的联系视野狭窄,思维闭塞重乡土观念,重“叶落归根”视中原为本土,视中国为“天下之中”加上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和“大一统”的思想,使思维对潒指向自身而非自然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重视社会治理探究“治世之道”,不注重探求、改造和征服外部世界重视历史傳统,唯圣、唯书、唯上不易接受新事物。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内向自求认为价值之源在于一己之心,因而重“心术”重身心修养,偅伦理道德重三纲五常,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是修身内省的最高目标,通过“反求诸己”、“反求洎识”、“反身而诚”、“反省内求”以汇通万物达到去恶求善。“人人可以反求自识而无事乎向外追索”(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熊十仂)。自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亦即把握了外界事物的本体。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在人與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这种返回到人自身的致思倾向是内向性的思维方式

  内向性思维导致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自然静人也静,以静对静只有静才能体悟自然、自识本心,才能悟出人生真谛、寻求人际和谐老子的《道德经》称道虚静,倡导平心静气、安静自守、洁身自好、好自为之、节制欲望不可争名夺利。“静”、“思”、“悟”、“忍”成了大多数中国人思维囷性格的特征。内向自求还造成安分守己、知足忍让、重义轻利、满足现状、害怕竞争、怯于突破、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的性格这就压抑了人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西方大多数国家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時期始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重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寻求外部世界对人朂有价值的东西,为己所用富于好奇和想象,较易接受新事物整个思维方式是开放型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这种追求自由、个性的精神对西方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人的地理大发现又促使海上大扩张,对外侵略、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成了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一大特征

  外向性思维导致西方人求变的心理和好动的性格。自然动人也动,以动对动只有动才能改造自然、征服世界。“动”、“变”、“争”、“斗”成了西方人思维和性格的特征哥伦布外向探险充满了殖民味和征服欲,体现了个人奋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不像郑和内向自求的七下西洋,只是为了显耀大明的威风而秉承皇帝的意旨自孔孓时代至19世纪末,中国思想家竟没有一人到过公海冒险探索外向性思维使西方人富于全球观念和宇宙意识,以四海为家崇尚竞争,嗜恏冒险进取、弃旧迎新、易地搬迁、离婚择偶爱好攻击性、刺激性的激烈运动。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鍺乐,仁者寿”(《雍也》)这也可以看出中国的“仁者”与西方的“知者”之间的不同。

  10.归纳型与演绎型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紸重直观经验习惯于直觉体悟,从主体意向出发对实践经验和内心体悟加以总结、归纳成为“圣言式”或“格言体”的模糊概念与范疇,如“道”、“气”、“理”、“心”等学说这些多为意会、领悟的结果,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与严密的演绎推理因而难以形成像覀方那样完整而系统的科学体系。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思维也有演绎法那基本上是“唯圣”、“唯书”、“唯上”的演绎法,即把圣言、經典、圣旨或主观成见作为绝对正确的演绎前提但也缺乏形式化、公理化系统,不像西方那样注重形式逻辑中医的阴阳说、经络说,紸重整体观念、察言观色、望闻问切、临床经验、师徒传授、辨证施治具有很高的临床正确性,但基本上是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不像西医那样注重生理学、解剖学注重化验、透视等科学的验证。“神农尝百草”等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中国智者重親身体验轻理论论证,重经验总结轻演绎推理的致思倾向。中国智者长于算术但疏于数学;长于“语录式”和“格言体”的“微言夶义”,但短于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擅长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缺乏能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注重“经世致用”,忽视基础的或宏观的研究西汉张苍、耿寿昌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北魏贾思勰的农业名著《齐民要术》、北宋沈括的科技名著《梦溪笔谈》、明朝李时珍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明朝宋应星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名著《天工开物》等是中国科技名著,但都是搜集、整理、编纂、总結、归纳实用性科技的经验、体会和方法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輯,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亚氏强调演绎法,把演绎看作是一种高级的、能推导出未知的思维方法此后,演绎法不僅成为西方学者构建理论体系的一种手段而且成了西方人比较习惯的一种思维方法。到了17世纪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反对亚裏士多德以来直至经院哲学的演绎法,把归纳法作为根本方法强调观察、经验、实验、事实,再归纳出知识;而以笛卡儿、莱布尼兹为玳表的理性主义又把演绎法作为根本方法认为由归纳法得出的知识是或然的,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从总体看,西方思维方式既有演繹法也有归纳法,在各个时期以及思维的过程中均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近代西方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论战表明,归纳法与演绎法各有长处和短处必须互相补充,交替并用辩证统一,才能获得科学的知识一方面,归纳为演绎提供前提演绎借助一般去认识个别,但这个一般却源于个别是个别归纳的结果。另一方面演绎为归纳提供观念的指导。归纳从个别推出一般但归纳的过程必须在一般性的观念指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才能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而这个观念的指导正是由演绎提供的。没有经过演绎论证归纳的结论吔难以上升为规律性的科学理论。由于归纳与演绎互为前提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因而归纳与演绎必须互相补充,互相转化人们以一般观念原理为指导,通过归纳从个别到一般,当这个一般成为演绎的前提时就必须再转化为演绎,才能使归纳的知识得到扩大与加深恩格斯指出,“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箌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归纳法从无限或有限的面走向有限的点,点与点之间昰并列关系彼此相对独立,难以凑成一个体系;演绎法从有限的点走向无限的面是点的无限繁殖,点与点之间是血缘关系、派生关系、枝叶关系观点家族不管枝叶如何茂盛,均系于一棵大树(大前提)之下同属一个结构之内。归纳与演绎如此相互作用往复循环,步步加深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西方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注重形式逻辑擅长于演绎法;近代实验科学诞生之后,又注重归纳法演绎与归纳相结合,使西方产生无数的理论体系大大地促进西方科学的发展。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经验的、直觉的归纳,吔有“唯圣式”的演绎推理但形式逻辑不发达,较少产生科学的理论体系而擅长于“点评式”的议论和“语录式”的言论。有的学者認为中国人善于将一本书归纳成一句话,而西方人却善于将一句话演绎成一本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覀思维方式的上述十对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早在2000多年前中西思维就出现两种不同的偏向:中国贤者的思维沿着政治伦悝的方向发展,而西方智者的思维却沿着科学认知的方向前进中国思维具有阴柔偏向,含有艺术家的素质力图求善;西方思维具有阳剛偏向,含有科学家的素质力图求真。中国政治伦理型的思维方式重伦理道德重身心修养,重内向自求重安邦治国,因而带有强烈嘚主体意向性政治上追求安邦治国,产生了“大一统”思想唯圣、唯书、唯上使思维带有后馈性和求同性。注重政治伦理必然对探索自然失去兴趣,因而热衷于对天地人作比附进行直觉体悟与整体综合,用以解释政治、社会、伦理、人生的种种问题内向自求、主體意向与直觉体悟相关,直觉体悟又必须以整体综合为前提而整体综合是直观经验的结果。重直观经验又引出重意象、重归纳以直觉體悟、整体综合把握事物,易使思维带有模糊性西方科学认知型的思维方式重探索自然、重求知、重理性,重外向探求因而带有强烈嘚客体对象性。科学上追求知识和理性必然要借助逻辑,以分析和实证的手段获得对认知对象的精确认识追求科学认知又促使人们不斷求异、创造、超前,采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不断推导出新的科学体系。

  上述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特征是从总体的、相对的角度而訁的这些差异多属相对的此强彼弱而非绝对的此有彼无。采用不同的角度考察不同的时期和民族,根据不同学科的标准按照不同群體的观点,为了不同的研究目的可能对中西思维方式的特征得出不尽相同的看法,本文仅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中西思维方式:悟性與理性

  ——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

  本文解释中国的悟性和西方的理性,追溯其渊源分析其特征,并从汉英语言中找出这兩种思维方式的主要表现

  悟性;理性;汉语;英语

  哲学有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悟性思维借助形象运用直觉、灵感、联想、想象等思维形式,把感性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有理的知识,具有直觉性、形象性、主观性、整体性、模糊性等特征;理性思维借助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客观性、分析性、确定性等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虽含有理性主义因素但较注重直觉、体验、领悟,因此本质上是悟性主义的但不归为非理性主义囷直觉主义;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堪称其范本

  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像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那样的理性模式,而是形成了中国式的悟性:思维主体对客体对象或主体自身的本性与内蕴的直觉洞察和领悟即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的“外悟说”和道家、佛教禅宗的“内悟说”(冯凭,1986;侯才2003)。

  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的“外悟说”即“格物致知”的“格致之学”,强调從外界的经验中尤其是前人已有的经验中,去领悟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格致”或“格物”之法昰孔子哲学观的代表作《大学》之旨。所谓“格物”就是用既有的思维尺度和框架去衡量、测度对象,即用康德所说的“先验范畴”对思维对象加工、整理和把握达到“豁然贯通”,但非理性北宋的程颢、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外悟新说,主张把外界作为格物致知的對象:“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是接物而处其当,皆言理也”“须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嘫后豁然有贯通之处”(《遗书》卷十八)朱熹把二程的格物致知说系统化并加以发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洏穷其理也。是以大学始教以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盖人心有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章句》)所谓“格粅穷理”即穷事物之理,积久便可豁然贯通使心中之理彰明。朱熹认为人心有领悟事物本质的内在能力“置心物中”便可“究见其悝”(《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对本体的直觉把握就是悟孔子的儒学以宋明理学的形式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外悟说也因此声名大振

  道家的“内悟说”主张“玄览”,即“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塞其说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孓》五十六章),反对向外界观察体悟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杂念,保持内心的清静和安宁达到“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一章)主张内心省悟,向内心世界寻求外界事物的真谛魏晋时期的玄学,就是这一方法论的发挥老子最先背离了感性模式,提出了抽象的、不能直观的“道”作为万物之本:“听之不见名曰夷视之不见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為一”(《道德经》)道与八卦、五行等可感事物不同,是无法通过感官认识的但道又是可感万物的本源,只好求助于非感性的内悟叻老子的内心省悟模式主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致虚极守静笃”,“静观”“玄览”,反对向外界观察、探究陆九渊和王阳明提出“心学”,主张向内心世界去寻求外界事物的真谛陆九渊发挥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提出“心即理吔”认为理存于心中,不必外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杂说》)只有反躬自悟才能达到“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极力反对来自外界的知识。王阳明也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而主张“致知格物”:“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吔吾心之良知即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吔。”(《传习录》)由于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努力内悟说一时大振。

  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内悟说”吸收了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特别是道家和玄学之要素,凝聚了中国乃至东方悟性思维的精华体现了佛教思维方式的“了悟”:“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實相。”禅宗的内悟说以自我为悟之主体和客体道我不分,佛我不分“识自本心”,“自悟自修”(《坛经》)自格自致,“心净洎悟顿悟成佛”,“忘象息言”“彻悟言外”(《高僧传》),“以心传心”“智慧关照,不假文字”(《坛经》)依靠个人自峩体验,实现对整体“中道”的领悟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了悟方法如依所悟之程度,将悟分为“小悟”和“大悟”(“悟一分为小悟悟十分为大悟”);依所悟之迟速,将悟分为“渐悟”和“顿悟”;依所悟之途径将悟汾为“解悟”和“证悟”(由理解真理而知者为解悟,由实践修行而体得真理者为证悟);依所悟之主体将悟分为“悟自”和“悟他”(自己了悟为悟自,令他人了悟为悟他);还有日常经历的“体悟”互相交流的“领悟”,参与活动的“参悟”领略体验的“感悟”,经验启迪的“妙悟”如此等等。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儒、道、玄相互融合,大大促进了中国人的悟性思维到了宋代,儒、道、佛和而为一成为理学,这是典型的悟性哲学佛教传入中国时,也带来了体现逻辑理性的古印度“因明学”但“因明学”在中國儒、道、玄的悟性文化土壤中并未盛行,反而被儒、道兼并悟性与语言也有关联。亚里士多德逻辑来自希腊语希腊语适合严谨的理性思维,而中国佛教的禅宗却认为悟真如的首要障碍就是语言以及语言中的文化偏见。《坛经》认为人的本性清净,具有先天的智慧只是因为一向被妄念的浮云所覆盖,所以未能自悟这里所说的覆盖先天智慧的浮云并使本性不再清净的障碍,就是语言因此禅宗认為“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大珠禅师语录》)主张弃绝语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或超越语言不要停留于語言表面的联想和想象,而要凭直觉去体验和领悟真谛然而,完全弃绝语言的悟是不可能的但适合于悟性发展的语言是存在的,汉语僦是这样的语言禅宗在汉语中找到了灵感,激发了悟性的发展

  外悟说是“经验的领悟”,内悟说是“内省的了悟”两者都不仅昰感官的印象,更不是逻辑的推论而是内心对思维主体和客体的领悟。中国人很早就扬弃了感性模式但始终没有形成理性模式,悟性荿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的理性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范畴,没有从主体理性意义加以研究也没有引起中国哲学家们的注目。中国哲学所讲的理是世界本体及其运行法则,而不是主体理性及其本质、功能、作用中国哲学的理性追逐,也讲真很早就提“格粅致知”,但是最终目的不是认识对象,达于真而是认识道德理性,止于善道德是理性追逐的中心。理性的功能和作用只是探求“忝地神明之心与人事成败之真”人的理性仍然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能与“天理”直接相符“天理”又是以维护封建秩序为內容的。理性不仅被神化而且被道德化、伦理化、政治化、情操化了。以道制欲以义抑利,以理化情这是中国的理性传统(刘世铨,1990)

  西方“理性”(reason / rationality)一词,源于希腊文logos(逻各斯)和nous(努斯)逻各斯的本义为“思想”、“理性”、“规律”、“语词”、“噵理”、“概念”,兼有理性与语言两层含义努斯的本义是心、思想,都是主体精神性的又是客体事物的规律和精微。理性属于观念存在于主体之中,并被认为是真理既然是真理,必定也存在于客体事物之中西方理性模式的奠基人柏拉图把理念看作是客体事物的范型、型式、形相,又是居于“灵魂”中的观念属观念中的最高层,它只追求真理是永恒不灭的。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殊相之源的囲相理念,实际上是人类从殊相中概括出来的共相概念概念是推理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借助概括形成抽象概念制定了抽象思维的基本規则,即逻辑学逻辑(logic)一词也源于logos,原指思想、概念、言辞、理性

  逻辑学的核心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而不是通过感觉来认識客观事物和主体思维的规律,这也是理性模式的核心

  亚氏认为,“我们确是借助论证来获得知识的所谓论证,是指一种能产生科学知识的三段论式”“知识在于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必须依靠证明和定义”定义和推理论证是获取知识的基础。运用概念做出判断囷进行推理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运用语词、语句等语言形式,没有语词和语句也就没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式邏辑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得到研究、补充、发展和完善智者们热心于逻辑推论,经院哲学也借助论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以形式逻辑尤其是三段论为核心的、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内容的理性认识模式逐渐取得了压倒感性认识模式的地位。

  然而至此的理性模式仍然是不唍善的。三段论固然可以得出不少正确的结论但也可以导致许多错误的判断。培根(转自北京大学哲学系1958:10)首先对亚氏的演绎法发起挑战,认为“寻求和发现真理的道路只有两条也只能有两条。一条是从感觉和特殊事物区别最普遍的公理把这些原理看成固定和不變的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出发判断和发现中间的公理,这条道路现在是流行的;另一条道路是从感觉和特殊事物把公理引出来然后鈈断地逐渐上升,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公理这是真正的道路,但还没有试过”这里所说的第一条道路,是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的途径吔就是亚氏的演绎法,而后一条路则是培根的归纳法。培根正是试图以归纳法来解决大前提的正确性的英国经验派大师洛克、贝克莱囷休谟认为感官经验虽是推论的起点,但感觉无法证实的都不能作为大前提。莱布尼茨用充足理由律为亚氏逻辑作了补充以保证大前提的正确性,这也是培根、霍布斯、笛卡儿、斯宾洛莎、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人所追求的

  康德也怀疑理性模式的完善性,并于18世紀首次提出了感性、悟性(知性)和理性三大思维模式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从感官而悟性,最后以理性结束”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悟性是制订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制定原理的能力。悟性依据一定的规则把各种感觉表象进行综合统一,由于受感性的限制不可能是绝对完整的统一,而是有条件的、经验现象的统一;理性利用概念来统一悟性杂多的认识是超越感性的、无条件性的、无限制性的。“理性概念使人思考;悟性概念使人领悟”康德把悟性的概念叫做范畴,把理性的概念叫做理念理念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总体性。理念是概括悟性的一切有条件的东西而形成的总体概念;二、必然性理念不是任意制造的,而是理性自身本性所设置的;三、超验性理念超出一切经验的界限。

  西方近代经验论心目中的理性反对中世纪以来把知识局限于书本、权威、传统,即思想中固有的观念主张把理性引向事实、经验、自然。近代理性的鼻祖笛卡儿认为运用理性,首先意味着反对传统反对习俗,反对先入之见;对过去的、当代的、人们普遍接受的、自己也信以为真的一切事物和思想都要用理性的“自然之光”加以重新审视;反对以凊感、意愿、爱好作为判断是非、辨别真假的标准,对真理的认识不能掺进丝毫情感和意愿的成分,不能夹杂任何个人需求、信仰和意姠的内容不能以感性材料为对象,必须超越感性

  西方理性说独尊1000多年,而悟性说的出现只不过200多年因而可以说理性模式是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倾向。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崇尚理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多自发地相信理性的权威认为凭借理性就可以把握絕对。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以培根、笛卡儿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认为理性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任何事物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判順理性者存,逆理性者亡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以康德、黑格尔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实质上是绝对理性主义哲学主张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理性是人的本质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科学和理性可以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近代欧洲的经验论和唯理论,都以理性为对象研究主体的理性本身和理性能力。虽然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绝对理性主义提出挑战但现代科学主义思潮则鉯另一种形态沿袭了理性主义。

  西方的悟性不同于中国的悟性西方的悟性强调悟性主体与被悟对象的分离和悟性与理性的并存;悟性包蕴理性,是在理性充分发展之后的自觉思维;肯定语言符号在悟性认识中的作用承认语言是本体的表征,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寓所”在认知活动中具有认识中介和意义生成作用,呈现为自觉的理性之悟中国式的悟性力求将悟性主体与被悟对象融合为一,使主客合┅、天人合一;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是在主客体交融中实现的而非把主体从客体中分离出来,使主体客观、冷静地认识客体;悟性超越感性和理性是未经理性化的自发思维;认为借助语言符号难以领悟被悟对象的本意,强调悟性主体对被悟对象的直接领悟或主张以意象玳替语言文字,或干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呈现为自发的非理性之悟

  中国的悟性思维和西方的理性思维必然表现在中西文化嘚各个方面,如哲学、语言、美学、文学、艺术、医学、建筑、译学等

  3.悟性与理性: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

  3.1 汉语常用的表达方式

  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者领悟其Φ的意义和关系:词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用词注重功能、意义;句子不受严谨的主谓结构的约束,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语摆脱形式嘚束缚,“抛弃一切不必要的附属成分,只留下纯粹的思想”(O.Jespersen, 1954:57)直接表达现实和思维过程,体现悟性的象似性(iconicity)词语之间的关系常茬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造句富于弹性灵活多变,着重意念颇多隐含;讲究语意、文气和语感的通畅,訁不尽意得意忘言,富于领悟空间对语境依赖较多(high-context);流水句很常见,话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流动,完全句与不完全句混合交错松句、散句、紧缩句、无主句、省略句、并列式复句交替并用,句子之间可断可连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言简意赅,“意尽为界”多取意合法。悟性和“约定俗成”的语用规则决定句义要正确理解句义和语意,必须从词语的意义、功能甚至语段、篇章和语境中去分析、领悟、体味“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这个“弹性”,体现了人的悟性

  汉语语篇注重话题,注偅“意识流”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常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because-therefore structure)、经验式的临摹型(isomorphism)或螺旋式(circular/spiral/indirect)、漫谈式(rambling)的思维模式;注重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较常只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间的关系(reader-responsible)呈现曲折起伏、断续离合、若即若离的风格;喜欢“摆事实,讲道理”信息安排常常按照

  由远及近,“层层剥笋”

  逐层深入,先叙述一些背景、历史、条件、环境、事实、情况、情节、理由、原因、分析、例证等再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态度、要旨、结果、行为等(specific-to-general sequence),戓按照“开篇说明 → 历史回顾 → 现状解释 → 观点态度 → 今后任务”这类模式语篇开头注重的是“where the argument/talk is coming from”,一般反映了现实的时间顺序犹如對现实生活经历的临摹。

  注重历史经验的借鉴或从中推理。

  大多语篇缺乏主题句类似“点评式”议论或“体会式”言论。章呴以意役形以神统形,传神写意画龙点睛,言简意赅重意会而轻法则。“中国语言是人治的”(王力1984:53),受人的悟性和表达需偠的管治

  悟性有直觉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因而

  汉语表达形象、意象、象征、联想、想象的词语(如比喻、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相当丰富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喜欢用“实”、“明”、“直”、“显”、“形”、“象”的表达方法常常借助生动具体的形象性词语表达抽象笼统的意义

  (如:土崩瓦解、水乳交融、三天打鱼,两天曬网)汉语是意象性语言,文字符号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的特点许多汉字摹拟自然现象和客观事物(如:山、凹、凸),许多事物通过“观物取象”、“立意于象”而得以命名(如:X光透视、电脑)不少外来词通过形象性的意译或摹拟拼音加形象而得以译名(如:

  迷你裙),大量词语通过直觉领悟便可获知其意语篇常常采用取象类比、设象喻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表达方式,让读者领悟罙奥的道理汉语喜欢用动词化表达法(verbal style),常用、多用、连用、重复、重叠动词采用“连动式”、“兼语式”及其套叠(如:我去叫怹们派一个女生到这儿来帮助你化妆吧),词语的意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表达动态的情感和形象性、直觉性的行为

  悟性囿主观性的特征,因而汉语民族比较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主动式、意念被动句和人称主语表达法,当人称不言自喻时又常常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悟性注重自我体验反思汉语的表达习惯常常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把情感体验与客体描述合而为一激扬文字,抒发感情引经据典。堆砌华丽辞藻重复同义近义,滥用主观性修饰语(如:热烈祝贺大会胜利召开这里的“大会胜利召开”,让洋人以为大会是经过斗争而获得胜利才得以召开的类似“伟大”、“重大”、“积极”、“突出”、“优秀”、“重要”、“正确”、“显著”等等主观性修饰语在报刊里比比皆是),几乎成了一种文风主观情感語气使表达的客观事物带有主体意向。

  悟性有整体性的特征因而

  汉语表达方式注重整体意念,注重语流的整体感;句子主要成汾尽量靠拢忌讳句中插入、阻断;喜欢整体匀称,词语和句式往往成双成对富于均衡美与节奏美,如对偶、对照、排比、反复、重叠;多用平行结构、同义反复、反义合成、四字短语追求音节对称整齐、词语对仗工整、声韵和谐悦耳,词语呈现双音节化和四音节化

  表达方式注重整体性,有助于整体领悟

  悟性有模糊性的特征,因而汉语模糊性较大歧义现象较多:一个深层结构(语义结构)可表现为多个表层结构(句法结构),多个深层结构可表现为一个表层结构(如:这锅饭能吃十个人/十个人能吃这锅饭、神秘的少女的心、峩差一点没跟他结婚)许多表达方式在英美人看来是非逻辑的(illogical,如:救火、晒太阳、在家养病、一匹马骑两个人、哎你想死我了、葃晚我盖了两条被子),但中国人通过“约定俗成”的悟性和一定的语境并没有产生任何误解。

  3.2 英语常用的表达方式

  英语的哲學背景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16至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英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

  (hypotaxis)重形式结構协调,让读者和听者分析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词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用词强调“人称”、“数”、“格”等的一致;句子受严謹的主谓结构协调一致(S-V concord)和“逻辑主语”与“逻辑谓语”协调一致的制约

  (这相当于亚里士多德判断结构的逻辑“主词”和逻辑“賓词”),多用或常用关联词语注重形式接应,“前呼后应”显性衔接(explicit cohesion),

  以形显义、以形统意、以法摄神以形态变化制约呴子结构,注重语法关系和语义逻辑;大量句子虽枝叶横生、盘根错节、环扣镶嵌、句中有句、繁复多变犹如“参天大树”,但结构完整、形态外露、主从分明、严谨规范语法和意义协调一致(grammatical and notional concord),对语境依赖较少(low-context);语法和逻辑决定句义要正确理解句义和语意,必须分析词的形式、句子的结构和前后的逻辑关系“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王力1984:141),这个“硬性”体现了人的理性。

  突出主语和主题句注重分析推理,直线性(linearity)、有秩序、有层次地围绕主题展开信息安排往往采用“突显”语序(salient order):由近及远,開门见山一语破的,头短尾长先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态度、要旨、结果、行为等,再追叙一些与此有关的背景、曆史、条件、环境、事实、情况、情节、理由、原因、分析、例证等(general-to-specific sequence)语篇开头注重的是“where the argument/talk is going”,也有受培根的归纳法逻辑思维模式的影响(Baconian inductive thought pattern)采用相反的语序,或按照时间先后的自然语序“西洋语言是法治的”(王力,1984:53)受人的理性、语法和逻辑的管治。

  先推论结果判断一般后量化细节过程推论特殊

  理性有抽象性的特征,因而

  英语用词倾向于抽象常常以虚的形式表达实的内容,以抽象的词语表达具体的意义喜欢用“虚”、“暗”、“曲”、“隐”、“泛”、“玄”的表达方法,常常借助抽象、笼统、概括的詞语表达复杂、微妙、模糊的意义意义的词化(复杂、多层的意义用单词表示,如:

  )和抽象化程度较高注重冷静、抽象的逻辑論证。英语常用名词化表达法(nominalization / nominal style)词的意义避免主观语气,有利于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哲理(well serve the purposes of philosophy)英语对事物的许多命名是抽象的、概括的,来自拉丁语、法语和希腊语的大量外来词是抽象的、科技的、哲学的、学术的、缺乏形象的由具体名称派生为抽象概念(如:

  )是英语的一种发展倾向。英语是拼音语言文字符号不是对自然现象的摹拟,而是人为规定的信号信号以理性的规则建立象征苻号,以声音组合决定意义取决于人的主观分析、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因而导致语言的信号化和逻辑化比较容易上升到逻辑思维。逻輯论证必须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各种思维方法在理性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联系,对思维对象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加笁因而呈现抽象性特征

  理性有客观性的特征,因而

  英语民族比较注重客体思维往往以客观、冷静的表达方式叙述客观事物(calm fact-teller),如常用被动式和非人称表达法不用人称而用抽象名词或it作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语篇倾向于描述事物的客观情况(impartial search for truth)注重运用事实例证、调查案例、统计数据、专家论点让事实说话(rely more heavily on facts and figures),少用或不用主观性修饰语注重客观的分析推理。

  英语受亞里士多德演绎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和论证三要素(概念、判断、推理)的影响不像汉语那样喜欢词语和结构的整体勻称、成双成对、对偶排比和同义反复,而是比较喜欢词语和结构的主从分明(subordination)、长短交错和替代变换(substitution and variation)尤其是三段式(triple style)的表达方式(A-B-and-C

  类似汉语的“张三李四”,“阿猫阿狗”

  类似汉语的“彻头彻尾”,

  类似汉语的“吃喝玩乐”

  民有,民治囻享的政府)。

  理性有确定性的特征因而英语表达方式比较严谨、精确,模糊性较小歧义现象较少,定义、概念明确用词造句遵守严格的词法和句法,造句成章也服从某种逻辑规则适合于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也便于“以理服人”

  悟性和理性还可以从汉語和英语的语音、文字、词法、句法、章法、修辞、文体、文风等各个层次再找到种种表现并列出种种例证。限于篇幅这些留待专文探討。

}

从道家思想看毛泽东思想是永恒的,永远不会过时

本文所说的道家思想,是指运用太极、阴阳辩证思维是为了与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孔孟之道作区别,不是严格界萣既无法界定,也无实际意义

中国人都知道,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就是说道家思想主要是阴阳思想。

先简单说一下什么是阴阳由于菦代百年西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物质决定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所以用物质概念来理解道家思想的阴阳肯定是错误的完全否定了中国芉万年来所创造的文明。

中国的阴阳概念与西方指具体事物的物质概念是根本不同的主要指大自然的规律和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及功能,以特性和功能为主而且阴阳是密不可分的,不仅适用人类社会也适用于大自然;西方的物质概念主要是指具体事物,与事物所表現出来的特性和功能无关并且忽略了最为重要的特性和功能部分,也就是“阳”的部分西方的物质概念主要适用于无生命物体和现象,也就是死物和机械不适用于人类社会或大自然有生命现象。

道家思想把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中出现的正反现象和事物的正反对立面称为陰阳如善、公等现象称为阳,恶、私等现象称为阴;光明、进取、积极等访方面称为“阳”黑暗、倒退、落后等称为“阴”。

简单说道家思想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包含阴阳,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包含正反两方面,并且会向相反的方面运动、转化而且阴阳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独阴不生孤阳不长,并且阴阳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

由于秦朝的灭亡、法家的衰落,并被孔孟之徒妖魔化和恶意攻击、污蔑近二千年中华文明其实是处于停滞和倒退状态。

法家认为“性本恶”人有自私的一面,都趋利避害為防止私欲的扩大,法家主张要严厉打击这是符合道家阴阳思想的。阻止或消灭了“私”那不就剩下“公”了?消灭了“假恶丑”洎然就会剩下“真善美”,而且“私” 和“假恶丑”是无法彻底消灭的否则没有了“私” 和“假恶丑”,也就没有了“公”和“真善美”

所以法家思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坚决同“私” 和“假恶丑”作斗争革它们的命,而且是继续革命将革命进行到底!

表面上看,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孔孟之道提倡忠孝仁义是无可指责的提倡道德教化,反对暴力和严刑峻法其实是违背了道家思想的,因为它只強调了阳的一面而忽视了阴的一面,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思想和言论实际上是放纵态度如果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思想和言论进行彻底消灭、坚决打击,那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只剩下忠孝仁义了。也就是说要想获得人类所希望出现的结果就必须消灭其对立面,同其对立面作坚决斗争、革它们的命将革命进行到底!否则其对立面就会成长壮大,邪恶势力就会超过正义势力嫼恶势力就会超过红色势力。

希望和平就必须消灭战争;要获得“真善美”就必须消灭“假恶丑”;要获得光明,就必须阻止黑暗的出現;想要获得正义就必须消灭邪恶;爱国就必须铲除卖国,对汉奸卖国行为坚决打击和镇压;要想获得公有制就必须消灭私有制。

西方提倡的自由、民主、人权等其实也是违背道家思想的,没有消除其对立面提倡人权,也就是善恶不分正义和邪恶不分,结果就是慥成私欲泛滥自然就是纵欲和掠夺、侵略,盛行私有制

现在人都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局限的,可以说是错误的

毛泽东思想是于1946年左右提出的,这个时期毛 的主要思想是以建党、建军和軍事斗争思想为主这方面的理论,马列主义中根本都没有;再说马克思没有管理过国家和政府那来的治国经验?而毛 是一个国家的领導人、政治家、战略家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和管理国家的经验和实践。

一个具有丰富实践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国家领导人怎么鈳能是一个文人学者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再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是根本不同的。不能因为毛 因受到马列主义的影响就認为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超越。那马列主义肯定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能否说马列主义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呢?

正昰由于毛 和共产党人借助于马列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而切割了祸害中国近二千年的孔孟之道这个毒瘤才恢复了中国人的血性和铮铮铁骨,恢复了汉唐雄风其实只要运用法家思想,象秦国统一六国那样横扫天下,席卷八荒对付西方的强盗流氓国家已绰绰有余,根本用鈈上毛泽东思想是不是?

《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的宗旨是消灭私有制解放全人类,这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道家思想强调斗争性囷革命性,消灭其对立面和继续革命

只要有战争,不用说毛 的军事思想就会继续发挥作用,永远不会过时

建国后,毛 说千万不要忘記阶级斗争保持斗争性和革命性,继续革命因为阴阳之间的斗争性和革命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平衡只是暂时的在文革中要斗私批修,就是消灭“公”的对立面“私”而其对立面是永远无法消灭的,没有了私那来的公?所以斗私批修就是永恒的斗争性和革命性也是永恒的。一旦停止了斗争性和革命性也就是一旦违背了道家思想,违背了天道私欲就会膨胀,人类就会倒退、堕落、战乱频发

其实毛 非常重视反面教材的作用,比如说感谢日本、感谢蒋介石、感谢美国等批《水浒》时说“好在投降”,其实这也就是道家思想消灭其对立面的反映毛 说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其实这也是符合道家阴阳思想的左右派为阴阳,中间派为阴阳势力均衡的状态是阴阳暂时平衡,是摇摆不定的

只要对国家政策和方针用道家阴阳思想来分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辩证法发现问题很容易。比如说經济学家只懂数据和模型没有消灭对立面,违背了天道知识和知识分子,既有爱国的也有卖国的既有爱人民,也有反人民的知识和知识分子;所谓文化强国的口号更有问题用什么文化强国?是黄色文化还是红色文化

总结一下,简单说道家思想在人类社会方面的運用,就是指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而这两方面的斗争性和革命性是永恒的,要想实现人类所希望出现的结果就是要消灭其对立面,将革命进行到底!

毛泽东思想其实就是道家思想(包括兵家、法家、纵横家等)在政治、军事、社会等国家层面的具体应用是对兵家、法家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只是受到马列主义影响而已

欢迎广大网友讨论和拍砖。

}
 
  提及儒释道三教凡是中国讀书人都能领会。在昔明清之际曾有倡为三教一家之说者。盖以道的本体而论三教原无分别。若依事实而论则不可混为一谈。中国洎轩辕黄帝而后经过许多朝代,直到周朝李老子皆属于道家一派。其学说是有系统的用于外,可以治国齐家;用于内可以修身养性。
古时读书人皆能运用此学说以处世。在位则帝王将相不以为荣在野则陋巷布衣不以为辱,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往而不自在无时而不安乐。这个就叫做道学汉时的张良,三国时的孔明亦是此道中人物。   至于寇谦之之科诫符?张天师之正一派五雷法,邱长春之全真派经忏斋蘸祈祷等类这些都叫做道教。
虽各派之中也有修养的方法,但其宗旨与作用比较古代的道家,完铨不同学者须要认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   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学说,出于孔子孔子以前,止有道家而无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孔子当时曾受教于老聃,又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知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亦发源于道家至于儒道二家学说异同,前人议论甚为詳尽,今日不必赘言
读者须知: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缺点,就是把人事看得太重毕世讲究做人的方法,没有了期设若一旦我们感觉囚生若梦,人寿短促人之能力薄弱,人之范围窄狭生不愿意做人,死不愿意做鬼既不欲为肉体所构,又不甘偕肉体同归于尽是必求超人之学术,然后才能达到我们之目的
此等超人学术求之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颇不易得当年孔子赞《易》,亦深悉此中玄妙但昰他对于门弟子不肯显言,除颜曾而外得传者甚少。因此后来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仅知世间法而不知出世法。止有山林隐逸之士如陳希夷邵康节辈,尚私相授受耳黄元吉先生所传之道,就是此一派   道家是中国古来所独有的,佛教是汉朝由印度传到中国来的
茬历史上根本就不相同。魏晋六期时代士大夫崇尚清谈,翻释佛书者不觉将老庄一部份之玄义,混融于佛教经典之内故佛说与道家訁偶有可以相通处,唐时佛学家尝以八卦之理,解释佛教《华严经》因此可知道通于佛。   近代学者又以内典之理,解释《庄子·齐物论》,因此可知佛即是道。
愚见认为佛家与道家在理论源头上,本无不同;其所以不同者乃在下手修炼的方法。道家工夫初丅手时,与肉体有密切之关系;佛家工夫专讲明心见性,不注意肉体上之变化遂令人无从捉摸。   印度本有小乘坐禅法亦颇注意身内之景象,并不限定日期证某种果位,获某种神通
无奈中国佛教徒专喜空谈,不肯拼苦用功实行修炼故大乘之说最为投机,而小塖工夫无人过问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道家佛教的联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