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国最大寺庙的寺庙在哪

扬州古刹寺庙的起源与历史(1)
扬州古刹寺庙的起源与历史(1)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蜀冈中峰,是扬州著名的古刹。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寺以年号命名。又曾有“西寺”、“栖灵寺”、“法净寺”之称。唐代高僧鉴真,曾为该寺住持。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1639)盐漕御史杨仁愿再度兴建。清乾隆三十年(1765)改为“法净寺”,今寺内保存有他亲笔题写的“法净寺”匾额。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同治年问重建。民国23年邑人王茂如重修。1957年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该寺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扬州唯一佛像未被捣毁的寺庙。1979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再次拨款对该寺进行全面整修,使其面貌一新。1980年4月,鉴真大师坐像自日本回国“探亲”时,恢复“大明寺”之名。
大明寺前,有一座古朴的牌楼,四柱三檐斗拱托顶,仰如华盖。下铺白玉石,牌楼上方正中篆刻“栖灵遗址”四字,背面有“丰乐名区”匾额。牌楼前一对青石石狮。其南为一高阜,高阜上苍松翠柏,草木葱笼。
大明寺山门殿开大门三洞,正门上端嵌砌唐代扬州书法家李邕题书的“大明寺”石额。山门殿又叫天王殿,面南三楹。正中设佛龛,正面供奉弥勒佛,背后站立护法神韦陀。两旁分列威风凛凛的四大金刚。
大雄宝殿坐北朝南,三楹三重檐,底层设走廊,二层檐下悬“大雄宝殿”横匾。屋脊嵌宝镜一面,迎面嵌砖刻“风调雨顺”四字,背面嵌砖刻“国泰民安”四字。大殿内正中佛坛上供奉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两侧供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北边分塑禅宗六大祖师坐像。三尊大佛背后是造型别致的观音海岛。
山门殿东侧偏后为平远楼,三楹三层。底层今为接待室,三楼画《秋山平远图》。平远楼前一株古琼花,为清康熙年间大明寺住持道宏禅师手植,现列为市级古树名木。
大明寺东侧有鉴真纪念堂紧密相连。此堂为纪念鉴真大和尚而建。鉴真为唐代著名高僧,东渡日本,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于唐广德元年(763)圆寂于日本奈良。为纪念鉴真,1963年4月,将大明寺的晴空阁改为“鉴真和尚纪念堂”,堂内供奉由中央美术学院用楠木雕塑的鉴真和尚像。1973年,仿照鉴真在日本所建的唐招提寺形制,正式建成纪念堂,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鉴真纪念堂由陈列室、门厅、碑亭、正殿四部分组成。陈列室在纪念堂的南面。室中陈列有: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绘制的鉴真坐像、描绘鉴真东渡历程的图片,日本友人送的品等。陈列室北为门厅,门中悬挂石绿色篆体“鉴真纪念堂”匾额,东墙上嵌有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纪念碑,碑上分别刻有森本孝顺和赵朴初的题词。碑亭在门厅北,碑亭正中横卧刻有唐代纹饰浮雕的须弥座,上为横式汉白玉纪念碑,正面刻着郭沫若书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镌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撰写的纪念鉴真逝世1200周年的长篇碑文。过碑亭穿过宽阔庭院,便是正殿。正殿建在石基上,堂阔五楹,南面三门,堂内藻井彩绘莲花图案,正中须弥座上,盘膝端坐按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复制的鉴真大师干漆夹芝坐像。像前设香案,上置铜香炉。四壁有扬州国画院画师绘制的大型壁画。
鉴真纪念堂之东为东园。园内有栖灵塔、卧佛殿、藏经楼等建筑。
栖灵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原在栖灵寺(大明寺)内,塔高九层,高耸入云,最宜登临远眺。唐代著各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曾临此塔,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章。唐会昌三3),栖灵塔遭火焚。宋景德年间(),僧人可政曾募资在原地建一七层塔,取名“多宝塔”。经郡守王化基奏于朝廷,又赐名“普惠塔”。不久,塔身倒塌。此后,虽屡有重建之议,终未施行。本世纪80年代,大明寺僧众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准备重建栖灵塔塔。1993年9月动工,到1995年底建成。塔身呈方形,九层,高62.4米,成为扬州最高的建筑。塔的第三层四面各挂一块长方形“栖灵塔”蓝底金字匾,塔内每层都供有四尊坐式佛像,每层四角檐下皆垂风铃。自底层向上,还画有描写释迦牟尼得道经过的“五十三参”壁画。
栖灵塔之北有卧佛殿。坐北朝南,殿面五楹,四周设走廊,殿内正中石榻上卧_尊缅甸仰光市赠送的释迦牟尼玉佛像。日开光公展。
藏经楼位于东园的西北角,1985年4月,为完善大明寺,将通扬桥东南福缘寺的七楹寺楼拆卸移此而建,面南五楹二层,1986年8月落成。此楼重檐硬山,南面装落地槅。底楼东间为方丈室,西四间为敞厅。楼前筑平台,围以汉白玉石栏。
藏经楼之南有二层楼的斋堂。卧佛殿与藏经楼之间有14间上下、四合院的素菜馆。。
观音禅寺旧称功德山,位于蜀冈东峰、大明寺东首,与大明寺隔壑相望。山高32米,是古人称为“江淮南北,一览可尽”的胜地。相传为隋炀帝“迷楼”故址。后人为了记取历史教训,在迷楼旧址上建了“鉴楼”。宋绍圣二年(1095)晁补之在山上建造摘星亭,又名“摘星楼”。元代,申律和尚化缘在此建庙,明洪武十二年(1379),惠整和尚续建。初名“功德寺”,又名“功德林”,山亦名“功德山”。明末清初,因寺中主供观音菩萨,改名为“观音禅寺”,山名也改为“观音山”。清成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作战,观音寺遭毁。:顺治中期修复,光绪年间,寺庙又被大火所毁。后又由润之、至岸等和尚化缘,重建庙宇,再塑佛像。到解放时,观音寺有寺房95间,住僧15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观音寺内所有佛像全部被毁,仅留庙房。此后,庙房先后被改作扬州市“五七干校”、中共扬州市委党校、扬州唐代文物陈列馆。1985年起,由美籍华人李长科先生首倡在海外的扬州籍人士捐资,由方丈如浩主持,重修庙宇,再塑佛像,使古寺再换新颜。
观音禅寺庙门朝南,山门在山下。山门前有两座雄壮的石狮子,山门牌楼正面的大理石上,刻着“观音山”三个雄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有砖制嵌额“功德林”三个绿色大字。走进山门,有砖铺坡路向东北方向通往山上,坡路两边砌有半人高的砖墙,称为“小长城”。沿坡路而上,到半山腰有一个小殿,便是庙门,庙门上刻着“观音禅寺”四个大字,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从庙门拾级而上,到达“天王殿”,殿前有平台石栏。站在平台之上向南远眺,扬州城区可尽收眼底,长江及江南青山,亦依稀可见。石栏外有一焚香池,供香客向庙外诸神敬香,谓之“梵天香海”。“香海”的西面有一条石阶路直通山下,香客和游人从此路下山。
观音寺内天王殿两侧,便是高大魁伟的四大金刚,又称四大天王。
天王殿后是圆通宝殿。殿前有一个三层“千佛宝鼎”(俗称“万年福鼎”),殿中主塑观音菩萨佛像,故此殿又名“观音殿”。观音菩萨塑像高高地站立在莲花台上,两旁侍立着善财、龙女。两厢有十八罗汉。背后有海岛,海岛正中,观音菩萨站在鳌鱼头上。
观音殿两侧有配殿。分别塑供眼光菩萨、火星菩萨、雷公、菩萨、痧神、痘神等神像。观音殿西有一小院,院北有一小殿,
殿中供奉一尊玉观音。殿前有紫竹林,传说观世音喜爱紫竹,所谓“紫竹林中观世音”,正是指此,故观音寺多植紫竹。
观音殿后面是“大悲楼”,楼上塑有“千手观音”像,楼下也有塑有观音像。大悲楼东边有“鉴楼”,楼上供有“送子观音”。
大悲楼后面有一池塘,叫做“天池”,据说清代乾隆皇帝曾用此池水泡蜀冈茶。
1985年重塑观音禅寺佛像后,寺中布局有所变动。天王殿正中增设一个描金佛龛,迎面供弥勒佛,背后是护法神韦陀菩萨。观音殿内的观音菩萨金身,高高地坐在莲花台上,两厢改为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即除主像之外的三十二化身),将十八罗汉移至观音金像背后的“海岛”之上。观音殿两侧的配殿内,不再是“杂神”,而分别是专司“理想”、表“大行”的普贤菩萨,专司“智慧”、表“大智”的文殊菩萨,救度地狱中“罪鬼”的地藏菩萨。这样,集四大菩萨(浙江普陀山的观音,山西五台山的文殊,四川峨嵋山的普贤,安徽九华山的地藏)于一寺,使香客进一庙可敬四山佛。“大悲楼”改为“藏经楼”,楼下改做佛教徒讲经说法的“法堂”,楼上为藏经楼并供奉千手观音。原供奉“送子观音”处,改供奉“南无正法明如来”佛像。藏经楼西边新建一座“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上首是观世音菩萨(男身),下首是大势至菩萨。殿前有一铁鼎。此外,为方便香客和游人就餐,又在藏经楼后面新建了一座清静幽雅的素菜馆。
观音寺平时香客不多,但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这天,都有盛大的香会。
六月十八日晚,即有朝山者上山敬夜香。十九日这天天刚亮,即有人赶到庙里烧头香。进香者身穿整洁的青色衣裤,膝绑草纸等软物,肩背写有“朝山进香”字样的黄色香袋(袋内装有线香、檀香、灯油和蜡烛等物),手持红色小木凳,口唱《朝山曲》,东路从长春桥,南路自五亭桥,西路从司徒庙,西南路自念四桥,涌向观音山,亦有乘船直抵平山堂山脚下的。不问从哪条路来,所有香客都按先来后到自行成队,各人用小木凳做拜垫,三步一磕头,一直磕到山门或庙门,再进庙燃烛敬香,躬身跪拜。敬过正香,有的给佛前长明灯施舍灯油,有的献长幡,有的献幔帐,有的给观音佛像献披风,以求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保佑安康。也有施舍素果、糕点等副食品给僧人的,谓之“结缘”。然后,到天王殿门外“梵天香海”去焚香燃烛,以敬寺外诸方神灵。最后,买上一束回香草带回,以示“回香得福”。
整个观音山香会期间,观音山上香火通明。特别是六月十八日晚到十九日晚,观音寺内外香客川流不息,通宵达旦。寺中香火红映,数里之外都可见。
观音山庙会,以1935年和1936年最为繁盛,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渐衰微。解放后,大规模的庙会已经绝迹,唯六月十九日的观音山香会仍然沿袭了下来,然规模已不如以前大了。1978年以后,观音寺内佛像逐渐修复,平时便常有香客和游人出入庙门,每逢农历六月十九日,前来拜佛烧香的香客和游人都在五万人以上,1989年的会期,香客曾达十五万之多。
观音寺旧称功德山,位于蜀冈东峰、大明寺东首,与大明寺隔壑相望。山高32米,是古人称为“江淮南北,一览可尽”的胜地。相传为隋炀帝“迷楼”故址。后人为了记取历史教训,在迷楼旧址上建了“鉴楼”。宋绍圣二年(1095)晁补之在山上建造摘星亭,又名“摘星楼”。元代,申律和尚化缘在此建庙,明洪武十二年(1379),惠整和尚续建。初名“功德寺”,又名“功德林”,山亦名“功德山”。明束清初,因寺中主供观音菩萨,改名为“观音禅寺”,山名电改为“观音山”。清成丰年间,清掣与太平军作战,观音寺遭毁。:嘲治中期修复,光绪年间,寺庙又被大火所毁。后又由润之、至岸等和尚化缘,重建庙宇,再塑佛像。到解放时,观音寺有寺房95间,住僧15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观音寺内所有佛像全部被毁,仅留庙房。此后,庙房先后被改作扬州市“五七干校”、中共扬州市委党校、扬州唐代文物陈列馆。1985年起,由美籍华人李长科先生首倡在海外的扬州籍人士捐资,由方丈如浩主持,重修庙宇,再塑佛像,使古寺再换新颜。
观音禅寺庙门朝南,山门在山下。山门前有两座雄壮的石狮子,山门牌楼正面的大理石上,刻着“观音山”三个雄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有砖制嵌额“功德林”三个绿色大字。走进山门,有砖铺坡路向东北方向通往山上,坡路两边砌有半人高的砖墙,称为“小长城”。沿坡路而上,到半山腰有一个小殿,便是庙门,庙门上刻着“观音禅寺”四个大字,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从庙门拾级而上,到达“天王殿”,殿前有平台石栏。站在平台之上向南远眺,扬州城区可尽收眼底,长江及江南青山,亦依稀可见。石栏外有一焚香池,供香客向庙外诸神敬香,谓之“梵天香海”。“香海”的西面有一条石阶路直通山下,香客和游人从此路下山。
观音寺内天王殿两侧,便是高大魁伟的四大金刚,又称四大天王。
天王殿后是圆通宝殿。殿前有一个三层“千佛宝鼎”(俗称“万年福鼎”),殿中主塑观音菩萨佛像,故此殿又名“观音殿”。观音菩萨塑像高高地站立在莲花台上,两旁侍立着善财、龙女。两厢有十八罗汉。背后有海岛,海岛正中,观音菩萨站在鳌鱼头上。
观音殿两侧有配殿。分别塑供眼光菩萨、火星菩萨、雷公、菩萨、痧神、痘神等神像。观音殿西有一小院,院北有一小殿,
殿中供奉一尊玉观音。殿前有紫竹林,传说观世音喜爱紫竹,所谓“紫竹林中观世音”,正是指此,故观音寺多植紫竹。
观音殿后面是“大悲楼”,楼上塑有“千手观音”像,楼下也有塑有观音像。大悲楼东边有“鉴楼”,楼上供有“送子观音”。
大悲楼后面有一池塘,叫做“天池”,据说清代乾隆皇帝曾用此池水泡蜀冈茶。
1985年重塑观音禅寺佛像后,寺中布局有所变动。天王殿正中增设一个描金佛龛,迎面供弥勒佛,背后是护法神韦陀菩萨。观音殿内的观音菩萨金身,高高地坐在莲花台上,两厢改为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即除主像之外的三十二化身),将十八罗汉移至观音金像背后的“海岛”之上。观音殿两侧的配殿内,不再是“杂神”,而分别是专司“理想”、表“大行”的普贤菩萨,专司“智慧”、表“大智”的文殊菩萨,救度地狱中“罪鬼”的地藏菩萨。这样,集四大菩萨(浙江普陀山的观音,山西五台山的文殊,四川峨嵋山的普贤,安徽九华山的地藏)于一寺,使香客进一庙可敬四山佛。“大悲楼”改为“藏经楼”,楼下改做佛教徒讲经说法的“法堂”,楼上为藏经楼并供奉千手观音。原供奉“送子观音”处,改供奉“南无正法明如来”佛像。藏经楼西边新建一座“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上首是观世音菩萨(男身),下首是大势至菩萨。殿前有一铁鼎。此外,为方便香客和游人就餐,又在藏经楼后面新建了一座清静幽雅的素菜馆。
观音寺平时香客不多,但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这天,都有盛大的香会。
文峰寺以文峰塔出名。位于扬州南郊古运河畔,在城东乡文峰村境内。寺门朝西迎运河而开。这里原称三湾予,文峰塔建成后,改称宝塔湾。寺内的主体建筑文峰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是在当时地方官吏的赞助下,由僧人镇存募建的,为砖木结构,七层八面,高30多米,同时建寺。塔建成之后,由在任的邵姓御史题名日“文峰塔”,寺亦名“文峰寺”。明兵部侍郎王世贞有《文峰塔记》记其创建经过。文峰寺的规模不大,故寺以塔出名。到解放时,文峰寺房分前后两进,加上两边的厢房共16间,形成四合院。住寺和尚9人。
1957年7月,扬州市政府对文峰塔进行了整修,重修了塔院廊房。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12月交市园林部门管理整修,1980年10月辟为文峰公园,对外开放。同时,在公园门前立一石碑,上书“古运河”三个大字。据传,唐鉴真和尚第二、四、六次东渡,均由此人长江。清康熙、乾隆皇帝几次南巡,都曾由此经过。文峰寺寺房尚保存完好,园内广栽树木,遍植花草,山石玲珑,修竹千株,满园青绿,是扬州塔、寺、园合一的景点之一。
旌忠寺位于仁丰里旌忠寺巷内。相传萧梁时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在此编集《文选》30卷,故其楼称“文选楼”。陈宣帝太建年间(569~582),天台僧人智颧大师来扬弘法,兴建寺庙,在文选楼处建寂照院。隋大业年间(605~618),智额弟子智藻弘扬天台宗教义于院中,隋炀帝亲临听讲,使寂照院成为当时名刹。南宋隆兴年问(),为祭祀忠武王岳飞,改名为功德院,咸淳年间(),赐名“旌忠寺”。
元代至治年间(),僧人千峰重建大殿。明景泰元年(1450),僧人惠钦增修。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五楹大楼,供祀文昌帝君和昭明太子。康熙十四年(1675)重建。此后屡有修建。光绪年间(),朗照、无量、镜如等僧人,先后置斋田,修山门,建厅事房、廊房、僧舍、厨房、浴室等设施。寺额旧题“文楼旌忠”四字,光绪三十年(1904)僧人镜如在疏理沟道时,得宋代人隶书“旌忠寺”三字石额,遂易今名,又在寺外立圈门,上嵌“古文选里”额。民国初年,文选楼将圯,寺僧法权募巨资升高重建,并在楼上塑供萧统像,楼前悬“梁昭明太子文选楼”匾额,楼下题“六朝遗迹”额。1945年法权圆寂,由妙安任住持直至解放。
解放初,旌忠寺只有僧人两名。1950年万寿寺改作扬州师范学校后,将所藏《龙藏》经(即乾隆版《大藏经》)七千余卷,连同二十一只樟木经柜,一并移至文选楼。故楼又称藏经楼。
“文化大革命”初期,日,一百多名红卫兵拥进旌忠寺“破四旧”,捣毁全部佛像,砸碎庙门口石狮及寺中匾额,只有《龙藏》经因经柜上贴满了毛主席像和语录,才得以幸免。此后,寺宇被扬剧团等单位占用,佛事活动亦停。
旌忠寺196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为扬州开放寺庙,僧众陆续回寺修持,佛事活动恢复,住持僧为印波,后经多方募化,自1984年起开始全面修建,1991年9月竣工。
重修后的旌忠寺寺门朝南,寺前一爿照壁,上书“佛光普照”四个金色大字。照壁前的石座上置一座三足铁鼎,鼎上铸“旌忠律寺”四字。寺门前置一对石狮,寺门建风火墙式门楼,大门上方嵌砌一块刻有“旌忠寺”三个金色隶字的石额,两侧各开一洞圆窗,寺门设朱红色半截木栅门,平时不开。三间山门殿内正中设一佛龛,正面供戴毗卢帽的弥勒佛坐像,背面供韦驮菩萨站像。两侧供高大威武的四大天王。殿后砌一长方形焚香池。第二进是大雄宝殿,面阔三间,重檐翘角,上悬一块蓝底金字“大雄宝殿”横匾。殿内东悬钟,西架鼓。正中佛台上塑供毗卢、梵王、帝释三尊大佛,佛前悬挂绣有两条金龙的大红缎合门帐,正中上方悬挂一盏木雕宫灯,两侧各悬挂一个筒幢。佛台前置一张两头翘起的香几,香几前的福田柜上置一座钵盂形铜香炉。筒幢前方及两侧悬挂八盏宫灯、六面小幡、四面大幡。钟、鼓之北各塑十尊菩萨,称为“二十周天”。佛台左右及上方的梁柱上,木雕许多小菩萨,称为“千佛绕毗卢”。佛台背后浮塑观音海岛,海岛对面开一洞后门。后门内东侧塑供关帝菩萨,西侧塑供地藏菩萨。大雄宝殿,东、西各建一座三层六面的小砖塔,作焚纸亭。第三进是上下各五间的楼房,上悬一块蓝底金字“藏经楼”横匾。藏经楼前置一铁鼎和一长方形香炉,西南植一棵银杏树。原藏经楼1994年遭火焚毁,所藏珍贵经卷化为灰烬,楼前银杏树亦受火伤。随后复建,并再次从北京请来《龙藏》经。现今的藏经楼,上层藏经,下层作为为施主做佛事场所。
旌忠寺山门殿东侧建四间房作厨房,厨房之北建三问斋堂,斋堂东侧连围墙,西侧直到藏经楼砌一道隔墙;斋堂之北还有四进各三间的寺房,前两进分别作念佛堂、会议室,后两进为扬州市佛教协会办公处所。会议室与市佛协之间的东侧建一间传达室,并开一侧门通仁丰里;西侧开一圆门通楼、殿,门内建一小门楼,门楼东面设屏风,南北为通道。
山门殿之西南开一侧门,建两间传达室;传达室之北有排各三间的老瓦房,作为尼宿舍。尼舍之北建两排各六间坐西朝东的平房,前进为客堂,堂前走廊上悬挂木鱼和火扁;后进为僧舍,天井的南头建一间焚化间,专供施主做佛事时焚烧纸扎品。两排平房之北建一座上下各四间、坐北朝南的楼房,楼北建六间与楼平行的平房,两座房作僧寮等用。藏经楼与后平房之间开一后门,建一间传达室。
旌忠寺计有房屋70多间,住僧众20多人,住持印光、果成。
莲性寺位于瘦西湖公园凫庄西南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原名法海寺,又名白塔寺。始建于隋,重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玄烨南巡时,赐名“莲性寺”并御制《上巳日再登金山诗》一首,书唐人绝句一首,临书董其昌绝句一首,赐“众香清梵”匾,皆勒石建亭,供奉寺中。此时寺中多柏树,诸建筑皆隐于树间。乾隆时,岛上有得树厅、银杏山房、春雨堂、夕阳双寺楼、云山阁、白塔、菱花亭、歌台、观音堂、关帝庙等。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年间重建。重建后的莲性寺,山门五楹朝东北,中三问为天王殿,内设佛龛,前坐弥勒,后站韦驮,两侧置四大天王。两次间为楼房,系僧人居室。山门外两翼筑八字墙,门前两层平台,设甬道通湖滨大路,平台两端栽桧柏、梧桐。天王殿后栽对松。寺中佛殿亦面朝东北,殿门两侧各植一株银杏,北雌南雄。佛殿五楹,前后两进相连,中有天井,两侧围墙各开一圆门,北通“云山阁”,南通关帝庙、观音堂旧址。前进为二层楼房,两山侧脊置马头墙。楼下中间原供观音菩萨,两厢供脱胎十八罗汉坐像;二楼及两进次间为僧舍。后进为平房,作客堂。佛殿之北有五楹云山阁。寺西南筑一座面朝东北的半间碑亭。寺西侧有清乾隆年间仿北京北海喇嘛塔建造的白塔,塔高30多米,四周围以石栏,栏柱头皆雕石狮。寺左有莲花桥,寺右有藕香桥。
莲性寺共有寺房30多间,解放时住僧两三人,住持道善。解放后,莲性寺一度改为由尼姑经营的素菜馆。
1996年起,莲性寺进行重新修建,现已翻建好山门殿。新建的山门殿前为两层平台,下一层作花坛,上一层平台边缘两侧建白石栏杆,每根栏柱上都雕有石狮,每边八个。平台上有两棵老桧柏,正中置一长方形铁香炉,香炉上铸“莲性寺”三字。山门殿两侧砌八字墙,山门上方嵌一块“法海寺”石额,门旁设一对莲花门枕,黄墙红门,上盖绿色琉璃瓦。殿宇三间,正中长方形佛台上塑供弥勒佛和护法韦驮,两侧塑供四大天王。山门殿后有两棵银杏树。再后便是佛殿楼和客堂,均破旧待修。中轴线两边的旧寺房均已拆除,正在兴建新的殿房。现寺内有尼姑约10人,住持宽敬。
高旻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在邗江县三汊河,形家以为“扼三汊洪流,踞九龙真脉”的风水宝地。清顺治八年(1651),南河总督吴惟华念维扬黎庶频遭水患,发心购地备材,在三汊河创建一座七级浮屠,名“天中塔”,藉以镇锁风水,纾缓水患。顺治十一年(1654)秋,塔成。又在塔的左偏营建梵宇三进,名日“塔庙”。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玄烨第三次南巡至扬州,见天中塔年久倾圯,欲颁内帑修葺,为皇太后祝麓祈福。两淮盐商得到消息,在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倡导下,争相捐金,修缮天中塔并扩建塔庙。
康熙四十二年(1703)第四次南巡,皇帝亲临降香,见旧刹式廓鼎新,庄严宏敞,凭高远眺,旻天清凉,玄气高朗,因赠额“高旻寺”。次年又御制《高旻寺碑记》,颁赐内宫药师如来脱沙泥金佛一尊。高旻寺又在正殿后建金佛殿和御碑亭。其后,曹寅等又在寺院西侧建行宫,规模数倍于寺。康熙第五、六次南巡及以后乾隆帝的六次南巡,均曾驻跸于高旻寺行宫。
清代中叶的高旻寺建筑完备,规模宏大,皇帝临幸,名僧辈出,为其鼎盛时期。寺内天中塔曾于乾隆三十六(1771)遭飓风袭击,吹落金项,打损塔身。经两淮盐商集资重行修建,于次年上顶合尖。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天中塔再次倒塌,此后即未重建。高旻寺也自此衰微。咸丰年间,寺与行宫均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寺僧锐意修复,虽未尽复旧规,但也粗具规模。至民国年间,乃大振宗风,以禅规整肃闻名于世,与镇江金山、宁波天童、常州天宁并称,号为禅宗四大丛林。又有“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之说,并为长江流域禅宗四大丛林。
高旻寺为临济宗道场。自开山以来,一脉相承恪遵禅宗要旨,但以坐香息想,正审思虑为主。康熙四十三年(1704),曹寅、李煦等以扬州文武官员及商民人等名义,具启延请时在马迹山焚修的纪荫法师入寺,开法坐香,悟禅打七,是为高旻寺第一代住持。后有临济宗龙池法派玉琳国师法裔天慧和尚于雍正十三年(1735)奉诏入主高旻寺。他阐扬宗风,严明规约,身体力行,深受各大丛林推崇,远近尊为“天祖”。继天慧住持高旻寺者为际圣,也是闭门修行一高僧。著有语录六卷。乾隆南巡时期,昭月住持了高旻寺多年,守戒律,阐宗风,名振遐迩,与无锡南禅寺静荪和尚齐名,有“南静北昭”之称。继昭月者为方聚,住持寺庙总持有道,播扬宗风有超卓之见,著有《方聚语录知》30卷,《方聚年谱》1卷。此后,一灯不灭,代有名僧,相继住持高旻寺的有道圆、三德、慧庵、德慈、绍珠、严光、智福、朗辉、普照、月朗、楚泉、明轩,直到近代高僧来果和尚。来果住持高旻寺30多年,扩建寺庙,整顿寺规,严明宗约,不做大小经忏佛事,摒除一切外来干扰,安心参禅悟道。国内外僧众纷来坐香投止,僧俗弟子以数万计,远近奉为活佛。高旻寺亦以其规矩清严成为禅门中流砥柱。
建国后,高旻寺为保留寺庙之一,佛徒常有百众。1966年,高旻寺受文革冲击,佛像全被捣毁,文物、法器被抄一空,僧众被赶出寺门。其后,工厂、学校入驻其中,旧时殿宇任意改建,连大雄宝殿也于1975年被拆除。1980年,原高旻寺僧众要求落实宗教政策,回归寺庙。1982年,高旻寺被列为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之一,政府拨款数百万元,先后迁出寺内的邗江丝厂、运西中学、古版库等,恢复原寺,并迎请原在高旻寺任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的德林大和尚回寺住持。德林大和尚以重建高旻寺为已任,“扶刹竿于既倒”,得到十方信士、海外檀越的信任和支持,纷纷捐施,共襄盛举。十多年来,已先后于1989年建成大禅堂,1997年建成大雄宝殿,1998年九层宝塔合尖。同时,还相继兴建了法堂、上客堂、大斋堂、讲经堂。来果老和尚纪念堂等。此外,罗汉堂、藏经楼、山门殿、水阁凉厅等也在筹建之中。百废待兴,十年奋斗,而今一座崭新的、庄严宏丽的高旻寺已经矗立在三汊河畔。僧众已达120人。重建高旻寺的十年,也是高旻寺重振宗风的十年。德林大和尚继承来果大和尚衣钵,阐扬宗风,整肃规约,坚持参禅悟道,僧众每年于十月十五至腊月十五坐禅打七,海内外信纷来依止,参与打禅七。近年来,复用结夏安居之期,于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集众讲学。先后由当代名僧茗山;法师讲解《楞严经》,由德林大和尚讲解《法华经》,有:300名僧众与居士听讲,成为佛门一大盛事。冬禅夏学,道风整肃,高旻寺宗风不坠,重又享誉海内外。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扬州寺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