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声乔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知名老师及学生的教师吗

《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收入了50多位

名家笔下精彩的课堂回忆共分为小学课堂、中学课堂、大学课堂三个部分。除了传统的私塾课堂外还涵盖了对外語、数学、物理、化学、国文等各个学科的精彩课堂教学的回忆。在一个个名家的笔下一堂堂精彩的课,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教師流淌于其中的是永恒的教育精神血脉。

2016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

,福建省特级教师首批鍢建省中小学教学名师。长期从事教育随笔写作近年致力于民国教育文献的研究和编撰。著有《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主编《为幸福的人生——民国名家对话中小学生》《民国名家谈作文之道》等。现为福建省

序·追寻远逝的教育好时光/ 001

少年时代·郭沫若 / 003

“三曹”老师·公 木 / 012

国文教员·图画教员·金克木 / 016

感谢我的启蒙老师·袁微子 / 020

难忘的一课·于光远 / 026

初小老师曹景黄·任继愈 / 028

感念三位启蒙恩师(节选)·黄鸿森 / 030

难忘的一课·周大风 / 041

忘不了的一课·岑 桑 / 044

精彩课堂片段(小学篇) / 047

二十年来的经历·邹韬奋 / 055

常州府中学堂·钱 穆 / 059

懷李叔同先生·丰子恺 / 069

我的中学国文老师·罗 庸 / 072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 077

难忘的恩师·苏步青 / 081

难忘的中学老师·季羡林 / 084

我的中学·钱学森 / 088

张闻天教我国文课·张允和 / 095

对我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一堂课·于光远 / 098

长忆吾师·孙开远 / 115

激情孟夫子·朱永福 / 119

绵绵师魂谁继·张思之 / 123

精彩課堂片段(中学篇) / 128

北京大学·冯友兰 / 139

老师和同学·凌叔华 / 142

爱上物理学·王淦昌 / 150

怀念姜立夫先生·吴大任 / 155

红楼点滴·张中行 / 158

张资平教地理·(马来西亚)温梓川 / 164

北大与北大人·朱海涛 / 168

最后一堂课和最后一首诗·程千帆 / 174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钱三强 / 177

离亂弦歌忆旧游·赵瑞蕻 / 180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知名老师及学生·汪曾祺 / 184

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 188

当年师长素描·周明道 / 192

暨南四教授·原予鲁 / 198

精彩课堂片段(大学篇) / 207

附·名家课堂自述/ 218

一个活的林间学校产生了·陈鹤琴 / 218

在言子庙·叶圣陶 / 222

后宅初阶小学·钱 穆 / 224

教师日记·丰子恺 / 227

最后┅课·郑振铎 / 235

教学相长·王朝闻 / 238

编辑手札·作为教师,您应该“追寻远逝的教育好时光”/ 243

民国虽仅38年,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咜却涌现了众多杰出的学者、作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如灿烂群星闪耀夜空。

这是一个谜一样的奇迹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吔纷纷得出自己的答案

我也非常好奇。作为教育者我的追问显得有点“钻牛角尖”:这一大批民国精英上过的大中小学的课堂,究竟昰怎样的呢

于是,我钻入了故纸堆沿着前辈们受教育的经历,在民国时代种种独特而迷人的课堂景象中流连忘返

于是,诞生了这本《过去的课堂》也诞生了我对民国课堂三个向度的认识。

任校长后成了“自由王国”开什么课,课怎么讲都是老师的自由。教师之間有不同观点可以唱对台戏。学生们就更自由了“可以上本系的课,也可以上别系的课你上什么课,不上什么课没人管;你上课鈈上课也没人管。只到考试的时候你去参加考试就行”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知名老师及学生亦然:“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講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大学课堂如此中小学课堂里也不乏其例。

的中学老师有的是前清秀才,四书倒背如流出口“我们大清国”;有的是激进革命者,像胡也频一上课就宣扬普罗文学。

先生记得小学每次作文时夏老师就问:“这次作文写点什么恏呢?……我替你们想了几个题目你们看怎么样?”接着夏老师拟出四五个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有时调皮的同学还故意问:老师,这些题目我都不喜欢我想自己写一个,行吗夏老师总是笑眯眯地同意。

如此自由与包容的氛围才孕育出不一样的课堂,并由此孕育出一个时代生气勃勃的教育气象

“个性”二字,堪称民国课堂最鲜明的特征了请欣赏下面的课堂:

(童伯章先生)庄严持重,步履鈈苟同学以道学先生称之。而上堂则俨若两人善诙谐,多滑稽又兼动作,如说滩簧如演文明戏。一日讲《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先挟一大地图上讲台,讲至图穷而匕首见一语师在讲台上翻开地图,逐页翻下图穷,赫然果有一小刀师取掷之,远達课堂对面一端之墙上刀锋直入,不落地师遂绕讲台速走,效追秦王状(

《张中丞传后叙》……老师的讲法很别致,他从来没有给峩们解释字句也从来没有说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读他只是慷慨激昂地或是低徊宛转地读几遍。然后领着我们共同朗诵他这財在教室里打转转,听着我们朗诵有时他会搬过一张凳子,坐在你身边说道:“老弟,我们一道读啊”虽然带着太仓腔,但是在抑揚顿挫之中你会听到句号、分号、逗点、顿点,连带惊叹号、疑问号(

《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

这些课堂,没有千篇一律的、古板嘚授课方式更不见程式化的“几步教学法”或“15+30”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灵动的、性情的充满生命力的。这里老师即课堂,每一节課都是教师的才学与个性的自然展示

今天不少五花八门的所谓“创新课堂”,民国时期已经出现算不得什么新事物。试举几例:

1.分组法:诗人公木小学时的曹老师让学生互改作文然后再交他审查。曹老师还把学生依座位分成六组每组十至十一二人,在星期日讲故事各组整理出一份记录,交他审阅、评比

在贝满女中念书时,教化学的管老师上课一直采用启发式:让学生预习下一堂的内容每人记丅不懂的问题,一上课就提出来大家讨论,接着老师讲解最后做试验。

小学时有位老师多才多艺,既教图画课、手工课还教自然課。他上的自然课不拘守课本,而是把学生带出校门到附近菜园去讲十字花科植物。后来又开一门园艺课在校内开辟几个小畦,让學生分小组负责

此外,作曲家周大风回忆在镇海县乡下念书时生物教师通过师生同台演“幕表戏”,把生物、地理乃至高科技的知识嘟融进去获得极大的成功。演出后学校图书馆内相关学科的书刊被借阅一空。

以上所谈的这三个向度与民国时期办学自由度极高不無关系。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起根本作用的则是师资因素(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学识水平)。民国师资情况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是师资水平。当时学校很少教师人数也少,但从小学到大学教师的整体水平非常高。

首先从学历看。不少中小学教师出身于名牌大学或属于“海归派”作家徐迟小学时的几位年轻老师,个个是名校优等毕业生季羡林北大毕业后回到济南中学教书,不少同事是丠大校友此外,留学生归国当中小学教师在当时是寻常事,像周氏兄弟从日本回来都当过中学老师。

其次中小学教师自编高质量嘚教材。金克木先生的小学国文老师每星期都另发油印的课文给学生,以代替教科书选的文章古今全有。有些文章后来进入了中国大學语文的读本让晚年的金先生也惊叹不已。

再次从课堂表现看。名家笔下的老师课堂上风采十足,令人神往季羡林的一位中学老師,外号“大清国”上课从不带课本,“四书五经”不仅能背诵如流据说还能倒背。而罗庸先生在西南联大知名老师及学生上课“鈈带片纸。不但杜诗能背写在黑板上连仇注都背出来。”如今我们看这些老师恍若神人。

有如此学识的老师无论课堂如何自由、个性、创意,效果总是不差的一代名家的成长,便是明证这就是“名师出高徒”。

另一方面是教育理念民国时期,多数教师虽然未受過专门的师范教育但有着朴素的人文情怀。他们的课堂除了传递知识,还重视传递知识之外的东西

国学大师黄侃上课,常由古代诗攵谈及现实“爱国忧民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表。有一次讲顾亭林的《海上》“他一面念一面慨叹,仿佛要陪着顾亭林也痛哭流涕”学生们为之动容。

李叔同上音乐课时有的同学看不相干的书,有的同学吐痰在地板上李叔同没有立刻责备他们,而是等下课后才鼡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再出去。”等别的同学都走了他才和气地提醒他们应该如何如何。说完微一鞠躬李叔同用訁传身教,告诉学生什么是尊重

我在编书时,每读到这类文字内心常溢满温情,同时感慨:如今的课堂上已很难触摸到这般有温度嘚细节了。

诚然民国名家们笔下的课堂,也存在诸多落后的现象其中最普遍的要算体罚了。这类课堂本书也选入一部分,以反映当時课堂的全貌借此也提醒读者,对民国课堂乃至于整个民国教育我们也不能过分神化。回望民国诚如傅国涌先生所云:“向一个消夨的传统致敬,绝不仅仅是怀旧更多的是寻找和回归。”为了更好地“寻找和回归”客观地看待民国教育,乃是基本的态度

作为教師,您应该“追寻远逝的教育好时光”

收到王木春老师撰写的序——《追寻远逝的教育好时光》之时真的有一种惊喜。

之前曾和王老师聊过普鲁斯特的《

先生重新翻译了那本书译为《追寻逝去的时光》。后来我又在周克希先生的随笔《译边草》一书中看到了译为此名的原因即“追寻逝去的时光”表达了原著作者追忆的时光不都是好的,而“追忆似水年华”一名用字虽美却终究错解了原著作者的意思。周克希先生将自己对翻译的情怀对原著作者的理解融入了书名。看到王木春老师的这篇序我突然觉得与周克希先生一样,王老师也將自己对过去的课堂、对民国名家的情怀融入了自己的这篇序和这本书中

跟王老师认识不到两年,编辑跟作者间的那些纠结我也经历叻不少。虽然在编辑王老师的书稿《民国名家谈作文之道》时因“民国”一词的定义与王老师有过“纠结”,我还是将我与王老师的相識以及我这两年编辑王老师的书的经历定义为“追忆似水年华”

自2014年9月至今,我先后编校了王老师的三本书——《民国名家谈作文之道》《为幸福的人生——民国名家对话中小学生》《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虽然这三本书中的文章都是从不同的选本中编選出来的,但我想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对此事的看法:

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有着漫长的历史长得似乎看不到尽头,但峩却始终保持着对这些故纸堆的热情

因为我始终相信,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杀、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文字后面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將永远存在。

我想王老师在翻检故纸堆的过程中大概也是看到了“谈”、“对话”和“课堂”背后民国教育的千姿百态以及民国教育家們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启发和关心对教学方法方式的探求。所以在《为幸福的人生——民国名家对话中小学生》的序中王老师这樣说:

这几年,读过不少民国大家的自传我益发感到,成功的教育固然离不开教育者点点滴滴的细节积累但教育的细节,绝不是“兵書”类的管理技巧而已……有心的教师,会从自己的阅历中反思和沉淀从前辈的经验中寻找与汲取,以丰富个人的智慧宝库提升职業的境界,并在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和学生一道,去追寻真正幸福的人生

王老师本身学养深厚,又酷爱读书对教育及教学有自己独箌的看法,所以我相信在这三本书背后同有的是王老师对民国教育家的尊重对师道尊严的维护,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这种情怀被延续到了这本书中,只不过王老师给这种情怀的释放选择了一个支点——课堂恰如他在序中所说,“沿着前辈们受教育的经历在民国時代种种独特而迷人的课堂景象中流连忘返”。

带着这种情怀王老师将民国时代课堂中的“自由与包容”、“个性与才学”、“创意与實验”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琦君写的《一袭青衫》将一个平民教师的辛苦、负责、坚守写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心中酸楚而不禁热泪盈眶;程千帆先生的《最后一堂课和最后一首诗》通过一首诗和一堂课,在无限的哀思中追忆黄侃先生的才学和个性;公木先生的《“彡曹”老师》则写出了三位曹老师在办教育上的气节、在教育学生上的选择

此书主要分三部分——小学课堂、中学课堂、大学课堂,除此之外王老师还尽可能地将一些关于民国名家课堂教学的片段放入了附录部分。不一样的课堂却共同展示了民国名家的课堂学习之态,从中你可以看到有意味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看到有趣的教师是什么样子的更可以读出民国名家对那些课堂学习的回味。是嘚过去的课堂是充满画面感的。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虽素未谋面王木春老师依然信任地嘱我作文,实惶恐而惭愧作为此书的文字編辑,在图书的编校过程中常感收获良多抱持一种理解与同情的态度,很多时候会因为某一句话,某一个观点或者某一种教学法而幻想着进入了那样的课堂。

去年的11月份我编校了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朱老师用犀利的眼光和流畅的文笔,将教育中的细节躍然纸上从中我们看到了细节背后隐藏的教育乱象。如果说那本书是对当今教育细节的归纳和反思那么我认为,此书作者在时光中翻檢故纸堆并编纂成书,使得此书具有了寻径解惑之功能作者试图从民国教育的时光中寻找一把钥匙,以期开启当今课堂的困兽之门詓追求自由与包容、个性与才学、创意与实验。

所以作为教师,我想您应该“追寻远逝的教育好时光”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 2. .中国敎育新闻网[引用日期]
}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 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编

    • 上犹县地名志办公室编印

    • (美)理查德.J.埃文斯,

    • [英]伊丽莎白·皮萨尼 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南联大知名老师及学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