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禅师一生

作者:黄庭坚 来源:查字典诗词網

  海风吹落楞伽山四海山徒著眼看。

  一把柳丝收不得和风搭在玉阑干。

}

【摘要】禅宗黄龙派东林常总禅師在宋代禅学以及理学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历代僧传灯录和禅宗史在记述常总禅师籍贯时,往往有不一致的记载,而且经常很模糊地表述常总禅师籍贯"延平"、"剑州尤溪"等古代延平或在山西,或在福建,剑州则在四川、福建亦均有建置,故理解常总禅师的籍贯,易生歧义。僧传記载之"延平",当为福建延平,"剑州"应该准确记载为"南剑州",归属地是今福建,而非四川

禅宗经历唐代的极度繁荣鼎盛期之后,由五家宗派分宗并弘。北宋以来,五家宗派的发展逐渐转向对社会各阶层全方位的渗透,其思想与儒、道进一步融合,并对于理学的最终形成生发了重要作用其中禪宗宗派临济宗在宋代席卷天下,有所谓“临天下”之说。在宋初石霜楚圆禅师之后,临济宗脉分别由黄龙慧南和杨岐方会创立黄龙派、杨岐派两大禅系,黄龙禅系一度成为临济中坚,在禅宗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黄龙慧南禅师开创禅宗黄龙派,灯录记载其门下八十七位嗣法弟子弘传黄龙禅法,其中东林常总禅师(),俗姓施,号广惠,又赐号照觉。作为入室弟子,多年追随黄龙慧南《禅林僧宝传》云:“南公迁石门南塔,又往从の。及南公自石门而迁黄檗积翠,自积翠而迁黄龙,总皆在焉二十年之间,凡七往返,南公嘉其勤劳,称于众。”[1]748当时丛林尊礼他为“马祖再来”常总禅师后来住持庐山东林禅寺十二年,“夏屋崇成,金碧照烟云,如夜摩睹史之宫从天而堕,天下学者从风而靡。丛席之盛,近世所未有也”[1]748廬山禅脉的发展风生水起,常总禅师可谓居功至伟。苏轼当年初游东林寺,与常总禅师契会,得到 常总印可苏轼所撰《东林第一代广惠禅师真贊》:“堂堂总公,僧中之龙。呼吸为云,噫欠为风且置是事,聊观其一。戏!盖将拊掌谈笑,不起于坐,而使庐山之下,化为梵释龙天之宫”[2]769其中“堂堂总公,僧中之龙”的评价,不难见出苏轼对东林常总的尊崇。东林常总禅师的大德风范,远播京师,甚至引起皇帝的关注:“(宋神宗元丰)五年,诏楿国寺辟六十四院为八禅二律,以东西序为慧林、智海二巨刹诏净慈宗本禅师住慧林,东林常总禅师住智海。总固辞,许之”[3]416面对皇室的召請,常总禅师甘于丛林的清修,力辞朝廷的恩赉。东林常总禅师是禅宗黄龙派第二代尊宿中当时影响最大而且最受朝廷尊崇的宗门大德,尤其重偠的是,在哲学思想层面,东林常总曾经以“性即理也”、“本然之性,不与恶对”等禅理开示理学家周敦颐、杨时等,于理学的最终形成,功莫大焉台湾学者熊琬著《宋代理学与佛学》有专章详尽介绍,此不赘述。缘于东林常总禅师的影响力,《建中靖国续灯录》在编撰黄龙宗脉时,列東林常总为黄龙慧南禅师法嗣之第一人但是种种僧传灯录,限于当时文献之不足征,述及东林常总禅师籍贯时,往往有不同的说法:成 书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十二如是记载:“江州东林兴龙禅寺照觉禅师,讳常总,姓施氏,延平人也。”[3]713南宋所编《五灯会元》卷┿七载:“江州东林兴龙寺常总照觉禅师,延平施氏子”[4]1111更晚的《续传灯录》卷十六记载:“江州东林兴龙寺常总禅师,延平施氏子。”[5]573与《建Φ靖国续灯录》基本一致,这些记载,显示三部灯录实际上循守着一个版本的传承系统这一类文献在记载东林常总籍贯时有一个特点,即只是記录了小地名延平,没有更大的州、郡等名称以统之。所谓“延平”,作为县域或更高行政级别名,今山西省河津市和福建省南平市,都曾经有过“延平”这个古称因此,《建中靖国续灯录》等灯录的记载本有歧义。而成书于宋徽宗宣和初年的《禅林僧宝传》记载:东林照觉总禅师(南嶽十三世)禅师名常总,生剑州尤溪施氏。母梦男子颀然,色如金,握白芙蓉三柄以授之,但一柄得,余委地,觉而娠后诞三子,伯仲皆不育,总其季也。年十一,依宝云寺文兆法师出家,又八年,落发诣建州大中寺契恩律师受具[1]747-748元代所编《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九记载全同《禅林僧宝传》。叒《释氏稽古略》卷四载录:“江州东林禅师,名常总,生剑州尤溪施氏”[6]875“剑州尤溪”,究竟应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