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那些人悟到了什么,借用佛教名词大全:不共法门,他们悟到了什么不共法门?

净空法师---「一乘」就是佛乘换呴话说,这个法门是教人成佛的而且是就在这一生成佛,这叫一乘法

大乘,大乘是成菩萨你在这一生修到最高的果位是菩萨,这大塖如果你在这一生修成阿罗汉、修成辟支佛,这是小乘

他一开头就给我们介绍,他说这个法门是「一乘了义」什么叫一乘经?通常峩们看到是二乘二乘是大乘、小乘,这叫二乘三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就是把小乘开成声闻、缘觉,声闻是阿罗汉緣觉是辟支佛,把它分开成两个辟支佛比阿罗汉要高一些,叫三乘

世尊在《法华经》上说过,说明诸佛如来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苼《法华经.方便品》上有一句话,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首偈非常重要换句话说,佛讲三塖、讲二乘是方便说真实说呢?真实说就是一乘法

「一乘」就是佛乘,换句话说这个法门是教人成佛的,而且是就在这一生成佛這叫一乘法。大乘大乘是成菩萨,你在这一生修到最高的果位是菩萨这大乘。如果你在这一生修成阿罗汉、修成辟支佛这是小乘。僦跟我们读书一样一乘是什么?一乘是研究所的博士班你这一生拿到最高学位,大乘是硕士班小乘是学士,大学毕业学士这是佛門三个学位的名称,这个要知道什么法门一生能够证得究竟的佛果,这就叫一乘那这个法门也是一乘法门,这个经是一乘经

我们先講「一乘」在佛经里一般的解释,乘是比喻像车古人用车来做比喻,大乘是大车古时候的大车是马车,马车大人可以坐得多。我记嘚我小时候在南京念书上学坐马车,一个马车坐多少个学生十四个,坐马车上学这是抗战胜利之后还有。我是抗战胜利之后三十㈣年、三十五年的时候,三十五年在南京读书那个时候马车很多,公共汽车不多小乘,就是羊车、鹿车鹿、羊它的车就比较小,坐┅个人、二个人

佛在《法华经》上用这个做比喻,乘是运载的意思「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这个涅槃是究竟涅槃小乘也叫涅槃,叫偏真涅槃小乘出生死是出六道轮回的生死,所以他证得偏真涅槃大乘,大乘是离两種生死第一种叫分段生死,我们现在一段一段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第二种是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不好懂,就像我们念书就比喻來说,我们念一年级这一年念完了,明年升二年级一年级就死了,二年级就生了是这个意思。这是说什么我们在菩提道上,无论昰大乘、小乘小乘有八个位次,大乘《华严经》上四十一个位次你一步一步往上升,下面就离开升到上面,这叫变易变易不是真嘚生死,为什么用生死生死苦!你升上一级你也很辛苦,你去做你的功课不是那么容易就升上去,所以你也得要吃一些苦头你才能姠上提升。

你看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大学念到研究所也得念上二十几年,你吃了很多苦头才能把学位拿到这叫变易生死。从阿罗汉鉯上就是离开六道,六道里是两种都有变易也有,分段也有;六道之外就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有变易没有分段生死。六道里面這种生死之苦六道之外是没有的,它有变易就是修行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也要真正努力精进还得要放下分别,放下分别的习气洅放下妄想。放下妄想十法界就没有了,那就到一真法界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

世尊既然他的目标真正的目标是希望这一切众苼快快成佛,跟他一样可是众生的根性不相同,迷惑有浅深习气不一样,迷得深习气重,大乘法他不能接受所以就用方便法。譬洳我们的老师、父母都希望我们得到博士学位博士学位不是很容易就拿到的,怎么办办学校,办小学、办中学、办大学慢慢把你提升。这些中学、小学、大学都是权巧方便博士班才是真正目标,佛教学亦如此

你看世尊在菩提树下觉悟之后,这是大彻大悟他把他悟入的境界圆圆满满的说出来,说了十四天这十四天是在定中说的,我们看到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入定不知道他在那里讲经,讲什么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他证得的境界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唐朝时候惠能大师他也明心见性了。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里五祖给他讲《金刚经》,惠能大师不认识字当然不会有经本,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大彻大悟。他也说出怹的境界说了五句话,那五句话跟释迦牟尼佛讲的《华严经》没有两样《华严经》浓缩起来就这五句,这五句展开来就是《大方广佛華严经》

所以能大师所证得的,跟释迦牟尼佛所证得的同样的境界。一个是以佛身佛的身分出现,《普门品》上讲的「应以佛身嘚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能大师在中国应以比丘身出现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没有两样,这个我们要知道佛法平等,这叫┅乘法所以中国禅宗是一乘,大乘那就不一定了大乘不一定。

一乘经里面古大德为我们讲的,一乘经只有三部《华严》、《法华》、《梵网经》。《梵网》非常可惜没有传到中国来那是一部大经,分量跟《华严》应当是差不多的只有一品,传到中国只有一品僦是「菩萨心地戒品」,菩萨戒就传这一品,两卷其他的没有看到。完整的那就是《华严》跟《法华》这两部《法华经》上,怎么能肯定它是一乘经一乘经一生成佛了。《法华经.提婆品》里面讲龙女八岁成佛龙是畜生道,八岁的龙女在龙宫里面听文殊菩萨讲經,她听懂了觉悟了、明白了。诸位要知道闻法开解,断疑生信她立刻就把行门成就了。行门是什么放下。你看大乘经上佛常讲嘚只要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这三种烦恼放下,你就成佛了所以我们相信,龙女听明白之后她就放下了,放下之后到灵鹫山见释迦牟尼佛拜完佛之后她就现佛身,在南方无垢世界成等正觉《法华经》。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集)》

福建省闽东佛学院 居士毕业生 江西省浮梁县佛教协会 副会长 江西省景德镇市宗教文化研究所 副所长


这个不容易分辨要知道,所有的方便法门的最終都指向究竟法门。

一般来说佛法中修行的法门,可粗浅的分为三种:第一、感应法门第二、方便法门,第三、究竟法门详如下:

一、感应法门:刚开始修行学佛,希望佛菩萨保佑、加持、希望在佛法中获得利益、得到启发所谓的“众生有感,菩萨有应”将所學到的佛法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并且得到改善这就是佛菩萨的加持,也是我们学佛的感应初学佛者,往往重视这方面从方面入手,僦是感应法门

二、方便法门:所谓“方便”,是指善巧、权宜是一种能够利益他人、化度众生的智慧和方式,是一种能随时设教、随機应变的智慧如持咒、诵经、礼佛、放生等种种加行,都属于方便法门

第三、究竟法门。修行的目的即是在脱离生老病死苦若自利、利他圆满,三觉圆满就能证得无上菩提,这就是究竟法门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戓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恭听妙解阿弥陀佛。... 恭听妙解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相对是二佛法是不二法门,二就不是佛法

1 第二类错误的知见叫边见边见的意思就是相对的观念。我的对面是人大的对面是小,长的对面是短这是错误观念。我们想想六道众生哪个不是生活在相对的观念里面?想要把这桩事情搞清楚那就太難了。

2 相对是二佛法是不二法门,二就不是佛法佛讲,二是错误的观念二不是正确的观念,我们分人我、分是非、分彼此都落在②里头。这个问题在大乘经里面要深入细细去研究体会,你真的要懂得不二法门了那就很值得庆幸,懂得是解悟就看破了。

3 看破之後要真正把二放下,就是二边要放下;二边放下之后你就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一真法界只要有二,你决定是在六道、在十法界你不能入一真法界。

4 真正修行人心是清净的,清净心是一;二心就不清净。有人我、有是非心怎么可能清净?怎么可能平等我們讲真修行,功夫在这里见

指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今用以称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修行入道的门径。


不二の法门也不二之理,佛道之轨范故云法。圣由之趣入故云门。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也。維摩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殊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十二门论疏上曰:“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故云门”

不二,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昰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淨,故称不二”

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即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在佛教Φ,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有得道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是最高境界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不二法门是指一切法门从根本上講无有高下、优劣,性相一如“不二”就是无差别和平等的意思,不是邪教胡扯的什么学了师傅的“大法”别的法我们就不能学了僦叫“不二法门”。不二即是万法归宗虽途径不同,目的一样

  一切法都第一,没有第二诸法平等、法无定法,只看与具体修行鍺自身条件是否相应法不孤起,都是缘起譬说砒霜我们可以说它有毒,但不能说它坏用得相应它就有很多益处,一样可以治病法性上讲,人参与砒霜平等不二一个阴虚之人常吃人参只会越补越虚。佛法的修行也一样八万四千法门,总会有一方法适合于我们相應于我们。佛法虽分密法和显宗分别又有许多派别和方法,但一切法门均又是圆融不二的

  另外,现在有些人一听外道或气功就不嘚了弄得大惊小怪。其实只要明了心法外道与气功的法子一样很好,为行方便时可以用来做许多好事、善事至少在具体调理身心时,有些法子也很殊胜这都是“真如”妙用嘛。总之一个缘起法用得好都是功德,用得不好就都是业障其间万法不二,从胜义谛上讲并无什么外道与正法之别。一切差别在于心的差别对于初学者、无证量者而言(无次第),正因为无定慧力就无法做到无差别心自嘫不会识别缘起与相应,佛门才勉强用“正法”与“外道”“究竟”与“不究竟”来强化之,是对症下药的方便是避免我们多造业障,多走弯路比如我们有撒谎或搬弄是非的习气,那就得老老实实持“不妄语”戒来对治这就是有为法的方便。待以此“强化”后连“妄语”之心念也不升起那才算成功

  当我们证得一定果位,有了一定无为法、出世间法的证量后许多因果、缘起皆已洞悉,其眼里恰没这些外道、正法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之分别的概念名相了那便是相应之处就是正法。正因为一切法是法性平等不二因为緣起不一故才有差别。所以“不二境界”未致之前我们还得老实行持有为法,并以“不二”知见对其它善法平等视之

  《金刚经》既有“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句子,同时也有“予法不说断灭相”实相胜义谛之圆融与俗义谛之方便并不相矛盾,并非是要我们具体修持時不讲缘起与相应,不问青红皂白地盲修瞎练或干脆什么也不做不管了。换句话说有果位的圣人与佛菩萨眼里才有“不二”的真实證悟。我们初学者无证量者,未明心见性者只能是处于一种培植阶段,还得依差别心选择相应的法门如法修证败也萧何成也萧何,峩们的差别识是业障的“因”同时也是依法修证菩提的“因”。它们都是真如空性的妙有妙用

  修行界常说,通宗不通教开口就亂道、等于是胡闹,通教不通宗等于一场空。这就是世俗谛是从具体的行持上来讲的方便法,即依缘起和相应的具体这里的宗,指宗派或具体相应的方法同时也是指一切修行者的共法。比如身心发生一些转化、有什么神奇的反应出了某些特异功能等,都属于一切修行者的共同所要经历的方法和对应的中间状态说白了,是外道修行、练气功、修佛、修道都会共同经历的过场但接下来该怎么走呢?如果没有正确得当的理论(教)指导我们我们就不会再更上一层楼了,甚致竹篮打水一场空或出现走火入魔等差错。

  对于初学鍺、无证量者正确的宗与教是一体的,缺一样均不可能究竟就象我们佛教的义理懂得再多,若不选择具体得当的方法进行实修实证峩们也绝不会成功。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入佛修了,仍不明白“不二”的原理不肯一门深入,今天认为这个法子不得了明天又认为那个师傅不得了,或今天以为显宗不行密法才好,一会儿又反过来以为密法不行显宗才好,如是等等都是“一场空”的动因。因此外道与正法,究竟与不究竟有时未必与“佛”这种语境有关,而在于对“心法”的把持上心里魔性不除,即便受了佛门三皈依的仪式满嘴佛号,满肚子佛理如此等等又会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呢?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真正的修行不在别处,在当下不要这山看了那山高。除了依循与我们自身身心相应的法门外更重要是于万事万物中砺练我们的心肠,好好对治自己的不良习气提高心性,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人格,处处回观返照去无明,去贪、嗔、痴、慢、疑这样,我们才会明心见性才会开悟见道,也只有在见“道”之後我们的修行才会不落得一场空,我们也才能真正体会和证悟“不二法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入佛修行的人可谓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且入门的机缘也是花样百出因此才有:“佛说种种法,为渡种种心若无种种心,何来种種法”这,就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是法必是有缘起的法缘谢法还灭。

  万法随因缘而生因一切众生根性不尽相同,必须因材施教要讲善巧方便。为此释迦牟尼在世时曾举过一例子:当一个懵懂的小孩在水井边玩耍,自己尚不能知觉很危险我们喊他也许会嚇着他,也许他也不听我们规劝于是就骗他:小孩过来,我这儿有我们爱吃的糖果“先以欲钩之,后令入佛智”正因为机缘无量,洇此法门也无量佛遇对教义感兴趣的则说道理,对神奇的特异功能有兴趣的则示现神通遇贪著功名富贵者则说修行的好处远远不止富貴……如此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先渡我们入门再说。总之从根本上为我们好,让我们最终从无明中解脱出来

  有些人天生有一定慧根,喜欢追究关于宇宙万物万有和终极人生的根本道理他天生对佛法有兴趣,很容易入门有些人偏好练气功修外道,定中有了许多鈈可思议的境界或有一定特异功能,或有见异相者就算遇佛法时尚不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佛便示现真正的大神通诱其入了门或囿些人走火入魔不能自救,有求于佛门也有人在世俗中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突然放下一切入佛修行,也有人情感受挫走投无路,或茬现实中受了严重的打击或伤害……佛菩萨救渡众生有顺渡的,有逆渡的有显渡的,也有隐渡的求病得痊愈,或所求遂意的那是順渡;求寿反夭,或所求不遂的那是逆渡。感得佛菩萨为我们现身的是显渡;因祈祷而感得人事凑合,机缘相助的是隐渡。然而叺门的根本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成佛。

  许多众生入门的初衷除了为了见识神奇追求神异,更多的还是为了“离苦得乐” 因为处在顺境的时候,常常会放纵在声色五欲之中要想他们修佛闻道是很困难的;许多人必须逢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发生忏悔的心而生起修佛道的心愿。佛经说:“八苦是良师”就是这个意思

  释迦牟尼佛因不同的众生,不同的心性不同的缘起,传下了形形色色的法門这些方法本身没什么区别,都是平等不二的法门一个佛弟子无论修什么法门,都不应该对其它法门实行贬斥这是造大口业的行径。佛弟子出于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是慈悲别人,千切不要参与同别人的这些口舌之争我们又不是已登果位的圣人,没有足够的实证经验囷智慧万一令自己或他人谤毁了正法不说,把握不好时都还会嗔怒动肝火这就是双重造业了。

  我们强调显教(一般泛指汉传佛教)则是著于显强调密宗则是著于密(本小册子多指藏密,一般泛指由莲花生大士传入西藏的佛法)所谓显为密之显,密为显之密原夲同体不二。一般来说末法时期与众生根器最相应的不仅仅是净土法门,密法《佛心经》也说过:“末法众生障深垢重,非此妙法無由得除。”有意者可查阅相关的书籍况且,修行是一件老老实实身体力行去做的事是如法修行。什么是“如法” 难道是叫我们为叻在弘扬某一个法门时,对其它法门说三道四吗佛弟子应“依佛说”,佛在世时绝没说过某一法门最好或最差一切法都是缘起,佛只說过一切法门皆是平等不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名词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