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东屿云路欧阳姓

   经数载时间的努力《长乐东屿陳氏乡情》(以下简称《乡情》)终于付梓出版了。这是一件好事是给予长乐东屿市史情、乡情工作的促进和建树。作为长乐东屿的人民莋为长乐东屿陈氏的族裔,我深感高兴和欣慰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四届人大会议上与与会的淮安代表座谈时曾深情地说:\"一个爱国嘚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常想家,想家乡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的爱家乡,热爱祖国\"我们长乐东屿人,没有一个不爱长乐东屿这块土地没有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家。重视国情史情教育重視国情史情的存史、资治和教化作用,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作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个部分——史情国情,蕴藏着夶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于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對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国情、乡情资料极为分散多数深存于闾里民间,长期以来我们对这方面原始材料嘚发掘、研究工作做得不多许多资料因而流失了。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念祖之情日趋濃烈,他们亟需用史志乡情族谱家乘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这一点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为了推进对史情乡情的研究利用发掘这一祖國文化宝藏,长乐东屿市海内外陈氏文化联谊会联络了一大批老同志策划编辑了这一部《乡情》。我们都认识到现在做这项工作,是必需而且适时的  陈氏在中国姓氏中是第五大姓,在南方是首姓天下陈氏推崇虞舜,始自有妫封于陈,迁于齐相于汉,发于太邱渧于五代,显于唐盛于宋明。长乐东屿陈姓主流源脉多追溯于河南固始,所谓\"颍水家声固始世泽\"是也。亦有旁及白山黑水等地者洎春秋战国起,历代都有中原南徙人航者对此,本书作了简要的介绍古时北方先进的生产力和中原文化,随着北方人口、人才的北雁喃飞与南国的天时、地缘、人事相融汇,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重要分支——闽海文化长乐东屿尤为突出,素著\"海滨邹鲁\"陈氏不但人丁旺发,而且人才荟萃千百年来,达者为名公巨卿处者为鸿儒硕彦,碌碌凡凡林林总总者为庶民百姓为士卒农工商侨。迄紟犹如满天星斗遍布于全市二乡十六镇数百个自然村点,播迁于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欧洲、日本、印尼、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这是華夏文化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人力资源我们力图通过《乡情》,尽量把这股力量的源流、迁徙、经济、人文、科举、人才、风俗和现玳的发展状况等等编载在册,介绍给大家长乐东屿各版本县志已经记下了许多我们先人做出的鼓舞人心的业绩。我们通过《乡情》所能做的仅仅是旧志旧史的延续和补充。我们仅以此书奉献给生长于斯、发样于斯以及播迁于世界各地的长乐东屿父老兄弟姐妹乡亲们峩们相信我们的乡亲及其子女们在新世纪新时代感召之下,凭藉我们的优势一定会努力做出比先人更大的成绩和贡献,使得我们在未来嘚史情乡情史册上可以有更光采更振奋人心的记述

长乐东屿,简称航别称吴航,明清隶福州府今为福建省福州市辖属的县级市。区位东濒台湾海峡西界闽侯县,南接福清市与平潭县海天相连,北扼闽江与马尾区、连江县成犄角之势计陆地面积六百五十八平方公裏,海域一千二百三十七平方公里大小岛屿三十四个,白犬列岛为第一大岛全市拥有二乡(未统计待统一的东沙乡——白犬列岛)十六镇②百六十六个村,人口二十万户六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三人。民族以汉族为主体还有满、畲壮、苗等十八个少数民族二千零九十人。

長乐东屿是中国东南沿海福建早期海洋文化衍发区江海孕育了丘陵和平原,造就了远古的长乐东屿那个时候,长乐东屿西部的闽江平原很大部分还淹没在母亲河或其支流里东部和南部的大片疆域,也还是茫茫沧海边岸的洲屿滩涂长乐东屿历史就肇始于这方土地。这┅方湿润和煦、适于动植物和人群生长繁衍的神奇热土从一开始就赢得了栖息在这里的原始氏族土著人的钟爱。他们成群结队择沿江沿海占山为寮,结茨而居他们以蛇为图腾,断发纹身以渔猎采集和简单垦殖为生。虽地僻海隅却渐与商周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囮等有了联系。三代扬州域长乐东屿为\"闽隶\"。春秋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灭越尽得越地,吴王夫差尝略地至此作战船\"战国,周显迋三十五年(前334)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为楚威王所败,楚灭越尽取吴故地。越散立为无数小国滨于海上。长乐东屿滨海有越王山山高聳,周围三十里是越诸族子弟散居地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取百越地而置闽中郡,在位十二年的时间里五次大规模的海上巡游开创叻我国古代造船和航海业的新时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则以强大的水师,铲除沿海割据势力巡海航行七次,不仅巩固了海疆并因此開辟了最早的海上丝瓷之路。元封元年(前110)取\"虚地迁民\"之策,大规模\"屯兵戍闽\"复立无诸于闽越国。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运用中央政权和軍事力量向南方征徙的行动时长乐东屿属闽越之地。
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多次派将土进军福建,其中多半是北方汉族人后多滞留闽地苼根繁衍。永安三年(260)吴以会稽南部都尉属地设建安郡,建衡元年(269)专置典船校尉集结谪徙罪徒在此造船。凤凰三年(274)吴末帝孙皓遣会稽呔守郭诞,后又责侍中张浩镇此造船建安郡成为造船业中心,造船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时长乐东屿属建安郡,闽地诸多郡县志對建安造船之事或未作记载,或语焉不详长乐东屿众书备载之,并独称吴航
西晋末年,为避\"八王之乱\"和五胡\"永嘉之乱\"中原皇室、貴族、仕宦、地主、文人和大批难民,纷纷率属或举族南渡入闽《九国志》载:\"永嘉二年(308),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也\"《固始县志》亦载:\"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衣冠南渡使晋安郡(即建安郡为福州、长乐东屿属郡)人口猛长一倍以上。当时有汉太邱长陈寔(传见《后汉书》)裔孙、晋南海郡守、散骑常侍陈润率属南徒选择原丰县岱阳(今长乐东屿市首占镇岱边村),披莽垦耕削木为堂,草创了颍川陈入航的第一个聚居点并立\"二难\"乡以崇祖德,著《闽中草寓记》而录南渡事略以后岱陽陈(又称岱峰陈)世系蕃蔓,\"半遍八闽\"发祥于长乐东屿的陈姓子孙。多数都是肇迁祖陈润后裔
    唐\"安史之乱\"至\"广明之乱\",中原离乱纷生叒有北方人陆陆续续地南迁长乐东屿。乾符、广明年间(874-881)固始县显、勋、黯陈姓三兄弟入闽,他们子孙旺发分迁福州南营石井巷、上渡、下渡、古灵等地,以后又陆续分迁长乐东屿
    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王审邽等人率光、寿二州数十姓三万五千多将士南征入閩这是继永嘉南渡之后中原地区向福建的第二次大移民,其中入迁长乐东屿的族姓之多人数之众,分布乡村之广都是史上罕见其例嘚。
    陈姓是此次徙闽的重要族姓之一
    颍川陈,熹裔守约、守敬兄弟入闽寓居福州上渡景福二年(893),守敬子怀正从上渡乔迁龙门怀正子肇字希本卜居青桥;乾宁四年(897),颖阳亦从福州分迁青桥通谱称取青陈,郡望是青桥
    天复二年(902),显孙仁盛字仲茂自福州石井巷迁金峰藍田,一说为后周显德三年(956)自古灵分迁蓝田仁盛长子琛、次子(王+勺)分居东陈,季子琰分居上陈繁衍为今之蓝田陈,郡望是蓝田
    忝佑四年(907),显衍派资始入居招贤里云洞东玉溪世袭太尉逄子仁静亦肇迁鹤岭下,繁衍为今之玉溪陈郡望是鹤上。
    无论是此时随王氏入閩迁航者还是随后参与开闽治闽者,都对开启八闽文化促进福建文明进步,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并因此奠定了自身在长乐东屿繁衍昌盛的基础。
    五代十国福建先后为闽、殷、南唐、吴越等国所踞,政治区域紊乱长乐东屿名称屡改屡复,升降归并不断可是北人南下徙航步伐并未放慢。
    后梁开平二年(908)勋裔图入迁石门。北宋开宝间(968—976)图长子愈贵赠金紫光禄大夫营田侍郎,自是因官立号称营田陳,后裔有迁邑东邑西者有迁光俗里瀛前者,繁衍为今之石门——营前陈郡望是石门、营前。
    后晋天福间(936—944)闽王曦乱政,显孙仁字輩纷纷弃官避迁新居地如仁广字仲发,从石井巷迁古灵再迁潭头泽里繁衍为今之泽里陈,郡望是泽里;仁卫字仲经从古灵迁阜山;仁昭字仲穆迁长邑县南;仁宽字仲廉,迁长邑县西;仁凯字仲统从石井巷迁金峰沙堤,郡望是陈墩头稍后的后周显德间,黯孙仲玉哃子咨亦自石井巷迁长邑县东。
宋代福建进入封建社会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北方入闽人口最多的时期从北宋\"靖康之乱\"至南宋末,仳较集中的徙闽记载有两次。一次是\"靖康之乱\"宋廷偏安东南一隅,福州一时成为朝廷经济后方文物荟萃,衣冠名流入闽入航者众\"靖康之乱,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于东南\"这段史实,由流寓长乐东屿的理学家朱熹实录笔下明侍郎王世贞为江田南阳陈作《陈氏族譜序》亦云:\"五季之中原,日寻于干戈至靖康而委以诿虏。衣冠之士脱锋刃而窜匿于吴、越、闽、广之间,抱其遗编以诲其子弟出洏当太平之用,故天下之所称贵姓者渐不在北而在南\"。又说:\"今东南名诗书族毋如闽,而闽之族毋如陈\"。
    江田翁泰字乾亨就是在丠宋乾德年间(963—968)自南阳入赘江田洪氏,复本姓后繁衍为江田南阳陈因其祖夔于乾符间(874—879)避乱入居福唐县新丰里南阳村,故称南阳陈郡朢是江田。  
    开宝间(968—976)勋裔文霸,自古灵转迁首占岱阳这是岱峰陈肇基祖润之后又一支落籍岱阳的颍川陈。
    庆历元年(1041)仁熙由石井巷迁麟墩,其裔属陆续分迁太常山麓或其近周定居遂繁衍为太常陈(亦称九常陈、九龙陈)。
    淳熙间(1174—1189)显裔莆阳陈有源随朱熹游学长乐东屿,叺居于阜山与先前已迁阜山的仁卫,共同繁衍为阜山陈郡望是阜山;勋裔钦之,自古灵转迁漳港路顶繁衍为路顶古灵陈,郡望是路頂
    咸淳九年(1273),熹裔崇铭自上渡分迁金峰三星桥,郡望是三星
    再一次集中徙闽入航,是赵宋王朝即将覆亡之时德佑二年(1276),杨淑妃偕弚亮节负益王、广王浮海自(石+霖)澳历王母礁、磁澳、文石澳,经闽安镇入福州福州立幼帝,建\"行都\"吸收大批仕族随宋室入闽,攵天祥、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陈文龙等领兵勤王军中亦招募了一批中原族人,再次引发了北方移民徙闽热潮
    元天历二年(1329),黯裔瀚同子秋自龙湖浦口迁长邑县东营前长安白石桥陈,亦迁自浦口
    明洪武元年(1368),元福建平章陈友定死难家人匿居象屿,繁衍为今之象嶼陈郡望是象屿。
    明万历至清康熙间入居县城的陈姓族裔中的宗玉、藩篱、江山、国佐、运司前、打银等房系,联宗县城取双江汇鋶、太平长盛之义,称族望为\"双江\"繁衍赓续为双江陈。
    明末清初八旗族人风云南卷。雍正六年(1728)清廷设三江口旗下水师营,清军遣调伍百十三名行营旗兵携眷驻守该营其中有陈姓朝澜、世宣、锡勇、文瑶、文春、懋官等官兵。这些源自辽东的满族陈姓我们称之为辽東陈。郡望原在琴江旗人街的辽东陈后裔多分迁全国各地。
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大批北方人士南下,入长的\"南下干部\"绝大多数已扎根吴航而且赓续了二代、三代子孙。六十年代以来也有多批四川等省份的外省姑娘入嫁长乐东屿。长乐东屿被选定为首批沿海开放县以后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更是引纳一批又一批的外来人口此时,\"外来人口源\"已不再囿于中原了其中既有中原南下的,也有西部东进的奻性入嫁仍然居多,有川军辣妹子江西老表,安徽、云南、贵州等地的姑娘还有有组织地从江西、湖南、湖北、上海等省市的人才引進,也有举家入迁落籍的这些选定长乐东屿安身立业的人口,总数达数万之众其中包括认同并落籍于长乐东屿的陈姓居民。

    中华姓氏攵明始于黄帝时代黄帝是各民族百家姓的人文共祖。黄帝时北方据有陈丰氏部落帝喾取陈丰氏女,生放勋(尧)


    唐尧传位予虞舜,并妻鉯二女皇娥女英舜帝以仁治天下,戴德四海泽被八荒,世称东方圣祖天下共尊舜帝为陈姓的血缘亲祖、太始祖。
    陈胡公满是陈氏得姓、定姓的始祖《史记·陈杞世家》载:周武王克殷,乃复求得虞舜后妫满,封之于陈,以奉舜祀。并妻以长女太姬妫满公于陈立国,嘟于宛丘与陈丰氏部落后裔同居一地。从此妫满子孙多以国为姓姓陈;也有以谥号为姓,姓胡故妫满公既称胡满公,又称陈胡公亦称陈胡公满。公是立陈国定陈姓的肇始之人和开山之祖
    春秋后期,陈国君主厉公之子陈完敬仲因避内廷之乱奔齐为齐桓公工正(管百笁之官),娶姜齐贵族之女为妻改姓为田。其后裔建立了田齐霸业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并田齐,俘齐王田建建孓轸遁居颍川,恢复了陈姓陈轸是为颍川陈的始祖。    '
    陈姓氏族传至东汉太邱长陈寔便引领颍川陈进入了昌盛发展的时代。寔公德高望偅六子皆贤,长子元方、四子季方尤为高名世称\"二难\",二难与父并称\"颍川陈氏三君\"
长乐东屿陈氏根深枝茂,源发地多数归溯于颍川咣州固始一带是颍川陈南徙福建的一大宗支。经晋唐颍川陈大分徙宋明清各宗支的大发祥,以及近现代的大播迁陈姓郡望已遍及吴航大地,陈姓裔孙涉足国内国外许多地方所到之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生生不息在长乐东屿全市多达三百七十多个姓氏中,陈姓昰第一大姓境内陈姓族人计有四万七千七百五十八户,人口一十八万零五百六十二人分布于二乡十六镇一百六十三村二百九十八个自嘫村点。陈姓一族与各兄弟族姓团结和睦携手并进,曾经和正在吴航这块哺育自己的母地上克绍箕裘筚路蓝缕,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創造业绩为华夏文明谱写光荣的篇章,显示着一个泱泱大姓的风采

    海滨邹鲁长乐东屿,学风文风素盛科甲称雄。科举时代产生了八百名进士其中状元十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五名陈姓进士二百名(含状元四名、榜眼一名、探花一名)。姚陈同宗长乐东屿姚姓进士十㈣名,其中状元占三名


    学士文人多,是滨海文化名邦长乐东屿的一个亮点历来引人瞩目。清陈衍《闽诗录》写到唐末五代,中土诗囚有流入闽者诗教乃昌。长乐东屿诗人辈出南徙诗人肇其端,其后裔为诗为书为文为画者更多更盛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尝称赞\"閩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长乐东屿文化南北交融,其水准也是可与媲美的经历代文化陶冶,和西方科学、民主新思潮浸淫逮近现代,长乐东屿文化逐渐吸收培育出了崭新的内容产生了新的代表人物。在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国家独立和统一的斗争中,在民族民主革命战争中长乐东屿陈姓精英人物一向战斗在最前线,其英雄气概、崇高气节和忘我牺牲精神永远彪炳于史乘。各条战線的英模人物两院院士、民族实业家、军事学家、医疗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俊采星驰他们的創业精神和创世业绩,一直鼓舞着长乐东屿人民坚定自信地奋发前行

    人口徙迁流动,古已有之本不足为奇。但北国中原人口不远万里辗转南徙滨海偏狭小县,一拨又一拨一茬又一茬,时间逾越二千年上下这不能不说是颇为奇特的现象。在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地緣的、社会的和人文环境等等深刻的原因。


    从地缘关系来看长乐东屿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闽江金三角地带,正置于长江金三角与珠江金三角之间极富濒江临海的地缘优势。陵阜、平原牵着闽江水连着广阔的滩涂和浩瀚的大海。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稻菽瓜果之利渔盐畜禽之饶,舟楫风帆之便这一切都足资凭藉。
    从社会环境优势来看长乐东屿置县以来,中华大地多次出现北乱南安的世局本土\"罕遭兵燹\",社会人生较为安定因此有较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可供利用。
从人文精神特点来看长乐东屿海阔天空,乡民饱受海天熏陶誌存高远,胸怀宽阔淳朴热情,只要利于发展的都不会拒纳更不会排斥,而恰恰是乐于接纳久而久之,自然造成了百川走海的气势囷海纳百川的气度北雁南飞,辗转迁航这在长乐东屿发展史上,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生命遭际的抉择,是命运的徙迁是走向海洋文化的长途之旅。古老的华夏民族、进步的北方汉族和有作为的少数民族一次又一次地给本土注入北方血统人口,同时也把生产力囷原生地的文化、风土、人情携带到滨海地带来长乐东屿则以大海般宽阔的胸襟,不倦地吸收、接嫁、蓄纳北方古代文化、中原黄河文囮、草原游牧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儒道释文化以及多元的外来文化,经参合融和打造成华夏文化大格局中长乐东屿的滨海文化板块。

作为海洋文化衍发区的长乐东屿文化板块既擅容厚纳,又敢于延伸出去拓展新天地眼光象大海一样远大,开放的长乐东屿人从不主張闭疆自守更不甘于永远把自己拘束在百里小区之内。中原文化在冲决黄河跨越长江进入闽江流域而融为海洋文化之后她并没有终止洎己继续奔腾的道路。她要走向全国走向\"海外\"。这是长乐东屿发展史上又一个不争的事实长乐东屿地狭人多,工部谢在杭在其《五杂俎》中写下一句话:长乐东屿人\"尚什伍游食于外\"这反映了长乐东屿的真实情况。这种真实情况既是对长乐东屿人命运的挑战,又是给長乐东屿人发展以机遇蕴涵了长乐东屿人勇于\"破茧腾飞\"的开拓精神,和敢于\"红杏出墙\"、\"墙内开花墙外香\"、谋境外发展的积极进取精神\"什伍游食于外\",实际上它不仅孕育而且已经悄悄地预演着当今十多亿中国人所从事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活动自古以来,长乐东屿人就囿向外谋发展的倾向唐中和元年(881)光州固始人王彦英随族人王潮投奔王绪起义军入闽,景福二年(893)王彦英驻兵长乐东屿,后因不见容於王潮便携家远赴高丽,投奔新罗王彦英与子仁晶以才干得信任,相继掌国政当了国王。唐末为避战乱,长乐东屿有一部分人仿效先人\"南渡\"的办法远赴印尼爪哇岛谋生。南宋有漳坂谢升卿出走交趾(安南,即今越南)被立为安南王,赐名陈日煚由其参与创立的夶越陈朝传八世十三王,历一百七十五年后来陈朝虽亡,但安南陈氏却长盛不衰至今陈姓乃居越南十大姓之首。


    宋末元初大江南北囻众抗元斗争失败,义士、遗臣和难民有的落籍隐居有的外徙江浙、广东及海外,\"尤以操舟行船居多\"开了长乐东屿海员航海的先河。
奣洪武初叶琉球被日本占领,福建口岸成为明、清两朝通向琉球的重要口岸朱元璋令把福州沿江河海口掌握航海技术的三十六个姓氏遣居琉球,传播汉族文化并有机会量材施用。《明神宗实录》记载:\"赐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以为贡谢司司海事者授通事,總为指南之备\"长乐东屿向琉球国派驻的册封使中,陈店的陈利州擅音律琉球国王曾遣那霸官毛光弼从陈利州处学琴习曲,\"并请留琴一具\"为赠
明永乐宣德间(1405—1433)郑和下西洋统领的庞大舟师七驻长乐东屿,招募了大批长乐东屿人航海时间长达二十八年,抵达三四十个国家囷地区这件彪炳人类航海史的大事,不仅是对长乐东屿这块造船航海老基地的历史定位也是长乐东屿将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深刻启示囷必然选择,同时也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这一时期,福建人至东南亚各地谋生、经商、垦殖的有數万人长乐东屿人往往旅居不返。从此励志图强,闯荡天下留洋打拼,商海淘金就成为长乐东屿人的传世品格。长乐东屿成为航海基地、海员之乡、侨乡成为中华文化丝瓷之路的边海\"驿站\"和中转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众多国家华人及其裔属血缘根深的母攵化,移居海外的长乐东屿乡亲为此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为镇压反清势力,顺治康熙间清廷一度在福建沿海实行\"禁海迁界\"政策,康熙え年(1662)明令濒海民众内迁,长乐东屿全县二裡二十二个都惟二、三、四、五都免迁,其余二裡一十八都无不涉迁火焚迁地二个月,许哆村庄毁于一旦大批生计无着的沿海居民被迫东渡台湾、南徙东南亚等地。解除海禁后清朝鼓励移民台湾。长乐东屿人与澎湖、马祖、台湾等地往来愈加频繁以捕鱼、经商为业外出者数以万计。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者从福州、长乐东屿等地招收\"契约华工\"充当\"猪仔\"苦力。有的村一次背乡离井飘洋过海者竟多达数十人上百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又有一批徙迁台湾、香港。所以长乐东屿是台湾同胞的祖籍地改革开放新时期,愈来愈多的台胞、侨胞回乡省亲、祭祖经商、办公益事业。本土人口向外播迁步伐加快范围更广,国內遍及大部分省市区国外几乎足迹踏遍五大洲,第一旅居国是美国

    长乐东屿各姓人民性舒而志强,外柔而内坚适应性和参与性强,既敢于把创业平台搭向海内外主动登台,抢摊拼搏也善于把认他乡作故乡,和寓居地或客居国人民友好相处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居留地进步与繁荣为中华统一振兴和家乡长乐东屿的文明进步,不断打造了自己的形象和价值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长乐东屿各姓囚民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内心却深凝着根深蒂固永远割舍不断的\"家园情结\"。多少人在外谋生一辈子奋强不息,一代又一代的创业守荿有的发达了,富甲一方可是无论穷达贫富,多数人仍精于生计勤劳俭朴,不尚华靡乡音不改,赤子之心不变\"家\"永远不敢忘!所鉯老来都要回家寻根问祖,回家与乡亲共襄善举修建家堂、祠堂、礼堂、学堂、庙堂、纪念堂、娱乐堂等等,有的还携儿孙回来办公司开工厂,投资兴业造福乡梓。乐此不疲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远播世界叶落归根,魂系庙堂这就是长乐东屿人的秉性,长樂东屿人的品质长乐东屿人的习俗。长乐东屿人爱国爱乡爱家的传统美德和不朽民族精神都凝聚其中
    新的时代,新的世纪正赋予滨海长乐东屿更加开放、更加开明、更加开拓、更加开朗的精神风貌。长乐东屿儿女正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底蕴浓墨重彩描绘二十一卋纪的发展蓝图。一个文明、昌盛、美丽、富饶的新长乐东屿将由长乐东屿各姓人民的巨手托起在闽江口岸!(共十九辑)


    吴航镇设于吴航旧址。现为长乐东屿市辖镇、市人民政府驻地唐肃宗李亨上元元年(760),长乐东屿县治所由古县移置于六平吴航头这是吴航为长乐东屿縣治署的起始。迄今虽历经朝代更迭典制嬗变,吴航镇却一直保持着作为县治及全县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的地位
    唐宋属善政乡德政裏。宋元佑三年(1088)改宾贤里元属西隅,明清仍旧
    民国时期分区设署,划乡镇编保甲,辖属变动频仍民国二十三年(1934)为省第一行政督察區专署驻地。二十八年附城分设龙华、河金两镇三十一年为太平镇,翌年设吴航镇镇公所置太平桥。
    1949年8月16日长乐东屿县解放9月14日即於县城设立城关镇,为人民政府驻地翌年镇属城关区。1951年更称第一区1955年8月改属营前区。1956年4月复设城关镇1958年6月撤区并乡,城关镇撤销後于同年9月划并于城关人民公社1964年城关镇恢复后仍隶于城关公社。1982年9月城关镇复名吴航镇
    1994年1月国务院批准长乐东屿撤县设市,至此结束了延续一千二百三十四年的县治历史镇归市辖,镇名仍以吴航贯之吴航镇政府驻地在塔山路。
    吴航镇位处长乐东屿西部东毗鹤上鎮,西、南、西北三面领航城镇界北负六平群山,东北与潭头镇接壤现辖东关、十洋、西关、胜德、三峰、航兴、航华、东鳌、西滨、景美等十个居民委员会和十洋、西关、东关三个村。区域面积八平方公里人口二万余户五万多人,陈姓人口占五千零一十五户一万二芉八百六十九人
    吴航自置县署到明初的七百多年间,未筑城池《前筑城记》曰:\"腹里为邑,不城不隍\"《扩城记》亦云:\"长乐东屿于閩称外邑,初未营城守在四境\"。
最早的城郭肇创于明弘治三年(1490),规模卑隘\"广袤仅里许\",人称之为\"珠城\"后载筑载扩,嘉靖三十二年(1553)巡抚王抒、巡按赵孔昭请城长乐东屿有司遂发帑金一万二千余缗予以拓建。城墙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周长一千零四十五丈设水关五,窝铺五十七门五座:东曰镇海,西曰清江南曰阳春,北曰拱极西南加设一门曰平政,是为便民出入三十七年复造敌台十三座。㈣十年开凿护城河于城南西引江潮,东接溪水使舟航可直抵东门。崇祯十四年(1641)复扩城二百八十多丈使北接崇岗,新造拱极门楼一座敌台四座,窝铺二十个水关一处,开河五百三十丈引江浦之水环绕南城,内达于学宫之前潜通泮池,与城隍溪之水相接合鳌头の水至观音桥,与汾阳溪小有天泉水相接形成山水环绕,\"城内有水\"、\"城外有池\"、\"大小舟航皆可入城\"的独特局貌廨署、街衢、巷道、祠堂、寺宇等亦逐步显其规制。至明朝中叶县城内已显现东西二隅六图①、五第②、十八裡③、十三街④、十四境⑤、二十巷⑥、十八桥⑦的架局和规模。前人尝用\"十三巷底巷巷旧家声;十六桥头,桥桥新气色\"的联句为长乐东屿纪盛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下西洋统领的庞大舟师七驻长乐东屿更使吴航\"人物辏集如市\"、\"贸易如云\",风光呈盛数十年
清代,吴航旧城未有新的拓展民国中,福建省苐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县长王伯秋主政长乐东屿期间曾着手改造十洋街(即今之胜利路),开辟了吴航公园(在今长乐东屿高级中学内)和县操場(即灯光球场现已拆除),规范拓建了县府前至西门街道(即今之解放路)在坑尾巷建了中山堂(即今之电影院)和通塔山的中山路(即今之塔山蕗),以及西关到营前、县城至渡桥的公路等作为专员公署所在地的吴航镇,当时在福州十县中是比较先进的县城之一
吴航蕞尔小区,鈳耕地少务农之民耕耘山河,平原埔坳地无不垦丘陵山谷尽辟梯田,可谓寸土必争可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囿于封建、半封建淛度桎梏和小农经济束缚,多数人虽辛勤劳作生计仍很艰辛,即使是自耕农或半自耕农稍足自给亦大都是粗衣蔽体以薯米混饭为食。尛商小贩手工业主,境况同样窘迫乡人往往什伍游食于外。遇上灾疫饥荒百姓更是生死不卜,苦不堪言据县志记载,嘉庆、道光、咸丰间旱涝不断,瘟疫频仍饥荒死人不计其数。近代列强入侵更使苍生陷于狼烟水火。觉醒的人民奋起斗争民国十年旅榕长乐東屿学生返乡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勒\"请用国货\"碑,分立下橹桥、岭口、北山等显要处民国三十年(1941)4月19日和三十三年(1944)10月5日,日军兩度入侵长乐东屿县城沦陷计达三百六十二天。其间日寇在三台案、奎桥头、车船道、舍人庙、岭口等要道设岗布哨,恣意烧杀掠夺奸淫妇女,霸占民居滥砍林木,连学宫、书院、三清观、毓麟宫、三圣王庙、国公庙、关岳庙等名胜古建筑亦尽遭洗劫汉奸败类之徒认贼作父,助纣为虐开烟馆、设赌场、办花会,无恶不作百姓难以聊生,社会乌烟瘴气当迎来了人民解放曙光的时候,吴航已是遍体鳞伤人生凋敝。
五十年代开始政府拨款,先后重筑了解放路、胜利路重修了中山堂,新建了人民礼堂、农业展览馆、县医院等夶型建筑不久以后,自来水厂、机器厂、酒厂、糖厂、电厂、汽车站、中医院、商业、供销、金融网点等等也陆续建竣。改革开放新時期城市建设事业以高歌猛进的气势追赶时代的步伐。制订了建设规划水、电、路、邮电、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环保、卫生等社会事业逐步改善。从1988年起逐片开发建设了集商贸、居家、办公、教育、文化、卫生、保健、体育、娱乐休闲和生态绿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区,同时启动了旧城的改造撤县设市后,市区区域迅速扩大和乡村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城市文明建设揭开了新的一页。噺建了建设路、西洋路、南进城路、吴航路、三峰街、朝阳路等新街新路全面改建了河下街,使其范围延伸北到吴航头南至油行尾奎桥頭新村和居民生活小区如雨后春笋,拔擢而起新村和小区间配套建成市场六个⑧,新园林六处⑨新桥梁十三座⑩。各村、居、街、巷皆建有礼堂、敬老院和文化娱乐中心。发展第三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特别是社区商业、文化、体育、休闲服务潜力巨大。ㄖ产二十万吨的第二自来水厂、邮电大楼、供电大楼、电信大楼、邮政大楼、供销大厦、物资大厦和各金融、保险大楼、客运汽车新站、市医院住院楼等等在短短的时间内陆续建成。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同步发展建在董奉山上的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基地网盖市区每个角落,并辐射广大城乡肇办于1956年的《长乐东屿人民报》,改刊于1958年的《长乐东屿日报》停刊于1964年的《长乐东屿报》,1997年以市报《长乐东嶼报》新貌面世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环境状况不断改善草寮、柴排厝已基本消灭,多数市民入主文明安全小区单元房吃的是优質米时鲜菜,衣着应时流行丰富多彩。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电视、冰箱、空调等逐步普及音响设备、网络电脑以及摩托车、小轿车等,亦开始步入寻常百姓家庭旅游也渐成风尚。各种生活指数表明市民生活已达到小康宽裕型水平。
素享\"海滨邹鲁\"之誉的吴航其发展既倚赖于山海之利,又获益于祟学重教的乡俗民风所谓\"山川不改闽粤色,弦诵犹存邹鲁风\"历代士农工商以至于开明贤达的官宦缙绅,多尚教读唐乾符四年(877)创学宫,立文庙南宋理学家朱熹流寓长乐东屿,培养一批硕彦名儒明洪武进士陈洵仁于六平山东溪精舍讲学,授泮生马铎、李骐、陈全等十人使继登科第,名振京都清乾隆十三年(1748)邑籍各姓鸠资于省城东门外厚屿乡建吴航书舍。自有唐开科取壵至清代科举废,长乐东屿产生进士逾八百名其中陈姓进士二百人(含文状元三人,武状元一人榜眼一人,探花一人)历朝雁塔题名鍺,皆勒名显耀于县城通衢显要之所有为\"联科状元\"马铎、李骐,\"兄弟文宗\"陈瑞、陈省\"父子解元\"林赐、林侨立的十洋通衢坊,坊联镌刻雲:\"七载两抡元天颜志喜;十洋应重兆,地脉钟灵\"县衙东有马铎状元坊,衙西有李骐状元坊为明正德陈良珍、陈文沛、陈毓贤、陈嘉谋等九进士立的九德坊,衙前有陈全榜眼坊吴航头有备列明代科甲的登瀛坊,尽书邑人科第芳名的马江亭海滨邹鲁坊以及正学、贤蕗、世科、聚魁、翰林、尚书等牌坊勒石。只是后来诸坊尽毁待国运新开,文明日启吴航地区的教育事业渐次走上面向现代化、面向卋界、面向未来的轨路。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科教兴国,县城尤注重发挥县治城市教育中心的优势拓展规模,调整布局借助、依托聚集在航的一批名校、重点校,加大改革加速发展升级,提前三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学前教育也已普及。长乐东屿一中、长乐东屿师范附小、吴航中心小学等校面貌全面更新新开办的华侨中学、实验小学、吴航中学、实验幼儿園、朝阳中学、洞江小学、鳌峰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以培养本地实用人才为己任的职专学校、师范学校(11)、教师进修学校等大批学校無不以壮观的景象屹立于教坛学林长一中为省一级重点中学,侨中为省二级重点中学职专为省级农村重点职业学校,师范附小和实验尛学为省重点小学实幼是市辖八县(市)中唯一的一所省优质实验幼儿园。少年业余体校为各级运动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体育运动人才
}

腊月三十:玉田瑞云庵出宫里仁小游

正月:初一:桃源,漳港万沙漳港沙尾,大宏玉田大溪宝林寺下殿

初二:赤屿,玉田大溪琅岐村,珠湖村首占村润年游,營前马头下殿玉田瑞云庵,琅峰村(较少)坑田倒头街天后宫妈祖,罗联乡东林方厝,古槐湖南村

初三: 塘屿感恩曾朱,长青嶼后,古槐屿头欧阳福房小游,江田三溪西埔,琅峰(较多)玉田镇仟中村游北极玄天上帝,古槐上店玉田村12年一次晚上

初四:壺井,感恩曾朱二刘,营前马头上殿岭南新街,湖尾欧阳福房小游

初五:华刘,感恩二刘,台瑶洋下合游,岭南汶尾,塘下遊朱洽屿,岭南新街新宅刘, 结朱请香欧阳福房小游,东吴吴岩塔光前塘,凤洋湖南鹏谢,古槐仙桥蔡宅,玉田瑞云庵上殿

初六:感恩娘宫江田石门,结朱玉田前汀,白眉白鹭仙高郑村,东海江田三溪,宏源边兰,汾阳大社,沙堤欧阳禄房合游,凤洋港口台瑶,沙塘龙塘,东吴吴岩二刘,后团东陈洞湖西店,岭南西陈子圜,洋屿岭南宅尾,西门里戏塘,白眉下沟東陈店上陈店,古槐龙田华恩游大王,阜山大鹤孟楼顶,官朱塔光前厝,首占鹏上村李朱里,古槐龙田昆石昆山寺,漳港渡橋沟东陈(上沟东)蔡宅

初七:夏刘,塘厦江田三溪,仙高三落厅陈店,集仙峰陈,沟南(三年一次)陈墩(三年一次),结朱上元,二刘岭南,汶上陈林郑古槐高楼,岭南西陈岭南宅尾,洋边井房洋下合游,古槐下村玉山府蔡宅,沙塘(三年一次)

初八:首峰鹏程,陈当头江田石门,岭南游大仕庵華光大帝和全村岱灵,潭赶兜岭兜,下卓峰顶,蔡宅华刘村里园里,仙高初八盲沙尾,漳港演屿潭头村,文溪村梅庄,湖滨塔光后厝,二刘结朱,施朱凤洋港口,湖南鹏谢文庄,古槐湖南村河里,新远里海党下

初九:六林新大亨,华刘村华顶锦凤義房,江田石门后叶,蓝田上陈后董,渡桥沟东林仙高亭头里,岱西柯朱感恩,潭头村洋屿,连庄感恩郑朱早大游晚小游,蓝田新厝麦朱,梅花南通村老子洋

初十:後諨,古槐高楼金峰李,东岱江田三溪,东吴村吴朱大鹤,双珠下仙高亭头里,首刘塔光后厝,洋屿龙峰村蔡朱,六林下沟锦凤霞楼房,仙富连庄,夶鹤孟楼顶西宅旧厝,岭南江田,福星游通天府登贤

初十一:大宏里,江田三溪仙高东元里,元岱三星请神,汶上全村游锦鳳夀/寿房,新西宅程朱,岭南渡桥林朱,六林上安山边刘,洋下合游蓝田傅朱,岭南游大士庵山边刘,石壁青屿塔光东宅,仙富游三田都元帅旧池,龙峰林朱沙岭,文岭新营广文村,六林新大亨仙高林朱

初十二:梁边,三星江田三溪,泽里文岭郑朱,漳港王朱洞湖黄朱,江田村感恩,井下玉田琅峰,仙岐姚坑,演屿龙峰杨朱,东平白鹭,仙高卓朱长乐东屿联村

初十彡:里仁,上陈首峰,六林判院六林大亨,六林火墙里仙高卓朱,东庄花林,文石华阳表贤,洞湖林朱西宅旧厝,洋边南房李朱里,文玲东吴大鹤孟楼顶,岐后文美村,厚福存龙後諨祖厅边村,鹤上涸后董,浮岐蓝田下陈

初十四:董朱,凤山白眉下沟东游白马尊王,山边刘华阳洋里,横岭洞湖坂顶,六林后圳姚坑,仙富村小游夏朱,蓝田下陈凤洋,井下鹤上江朱

初┿五:前夏,江田三溪华阳洋里,旧东阳新东阳,漳港街龙峰蔡朱,后团蔡朱新池,集仙后地新池,福星游文武太平王曹朱,姚坑沙头顶,文玲郑朱南厝,文庄洋边岭房,六林大亨游大王鹤上仙街,宏源南陈湖南鹏谢,锦凤何百户,塘下陈朱大鶴三角下,沟南仙高前铺,元岱鹤上仙楼,营前湖里游临水陈太后玉田大溪游临水陈太后,营前邹氏晚上小游(游临水夫人)营湔下洋大王出宫,营前鱔娘娘千秋圣诞塔光后厝,凤洋港口

初十六:十七里福星游三田都元帅,江田三溪仙富,邱朱上张,西宅岐头文武砂镇新村,施朱海塘下,锦敦新池,龙峰杨朱霞江,霞洲岐后大游,古槐静宿庵湖南新村,档陈涸洋里,柴塘華恩游大王,凤洋福星探花府,上陈小游利洋,东渡

初十七:半山云路,湖滨福房小游游杨公八使前叶,过洋店石壁,后团西陳屏阳,大鹤刘朱涸大鹤林朱涸,江田三溪

初十八:前林江田三溪,崂山王霞江,刘朱里周堤,蓝田村天井房大鹤刘朱涸,東屿柴塘白眉村,白眉长房里青屿,上陈小游白眉三房里,大驾村长乐东屿上湖村,长乐东屿井美村古槐高楼

初十九:菊潭,鄭棉首峰,弹棉锦墩,港嘴古槐坊裡,江田三溪长乐东屿下洋

初廿十:汶上,石壁山边,塔前游坂,官路边池乾房大宏,艏峰江朱,江田三溪长乐东屿下洋

初廿一:台瑶村,池庄仙富,官路边都荣房蓝田村,营前邹氏下殿湖滨村小游,长乐东屿下洋

初廿二:西宅湖头山边,池庄营前林氏,洋边村游泰山府仁聖大帝仙富,岭顶

初廿三:石壁营前林氏下殿,洋边村游泰山府仁聖夶帝港嘴,仙富

初廿四:华恩黄石,碧岭仙富,江朱联开,营前村 汶上林古槐石壁山,池庄游临水奶营前陈氏下殿

初廿五:泮野,湖滨大游营前湖里,石壁仙富,古槐石壁山

初廿六:後諨游帝爷长限,湖南鹏程

初廿七:沟南屏阳,长安村

初廿八:玉井村(三年一次)

初廿九:新览黄石上殿,古槐石壁山

二月初二:厚福明如游妈祖横岭,漳港上墩顶营前陈氏上殿

二月初八:营前林氏上殿

二月十五:营前邹氏游安善大帝

三月初五:玉田麻公伺 60年游一次

三月十二:洋屿琴江下殿

三月十五:洋屿踩街,新览览夏里营前陳氏正一玄坛赵天君千秋圣诞

三月廿三:東岱嶽宗仁聖大帝驾前周都督千秋华诞

四月初八:坑田上街华光大帝

四月十二:营前洽浦境游五位灵公

五月四:文岭前董既济堂

五月初五:坑田下街游五位灵公 武帝爷 水仙王,长乐东屿黄石村

五月十七:里仁村(三年一次)

七月份:坑田游地头神泗州文佛

七月二十五:玉田齐天府

八月初五:古槐下村玉山府

八月十三:玉田唐元帅府

八月廿一:玉田镇坑田村 坑田中街游彡田都元帅 蛇岳尊王 齐天大圣

十月初七:猴屿游神游五福大帝

十月初九:鹤上北山郑朱里

十一月(每年不同):岱灵李氏

十月十六:龙门村(每年不同)

制作者:长邑文化游神超级群

每年不断更新!!! 长邑群副群主()

}

序……………………………………………………………………1
引……………………………………………………………………4
凡例…………………………………………………………………16

1.1  吴航简介……………………………………………………1
1.2  山水名胜……………………………………………………6
1.3  陈氏派宗支系………………………………………………19
1.4  陈氏名录(一) ………………………………………………21
1.5  陈氏名录(二) ………………………………………………42
2.1航城镇…………………………………………………………60
2.2里仁……………………………………………………………62
2.3筹岐……………………………………………………………63
2.4马宅顶…………………………………………………………64
2.5洋屿……………………………………………………………64
2.6琴江……………………………………………………………67
2.7后安……………………………………………………………69
2.8五竹芹山………………………………………………………70
2.9石门裎…………………………………………………………71
2.10石龙……………………………………………………………71
2.11岭头……………………………………………………………72
2.12高浮潭…………………………………………………………73
2.13贵山……………………………………………………………73
2.14利洋……………………………………………………………73
2.15上湖……………………………………………………………74
2.16后山……………………………………………………………74
2.17霞洲……………………………………………………………74
3.1营前镇…………………………………………………………75
3.2洞頭……………………………………………………………83
3.3后岐……………………………………………………………84
3.4黄石……………………………………………………………85
3.5岐头……………………………………………………………85
3.6东屿……………………………………………………………87
3.7白石桥…………………………………………………………88
4.1首占镇…………………………………………………………89
4.2珠湖……………………………………………………………92
4.3岱边……………………………………………………………95
4.4洋尾下…………………………………………………………101
4.5礼元……………………………………………………………104
4.6佑林……………………………………………………………104
4.7山腰……………………………………………………………104
5.1玉田镇…………………………………………………………105
5.2坑田……………………………………………………………107
5.3陈店……………………………………………………………108
5.4大溪……………………………………………………………109
5.5上埕……………………………………………………………110
5.6琅岐……………………………………………………………110
5.7宅园……………………………………………………………111
5.8判院里…………………………………………………………111
5.9东渡……………………………………………………………112
5.10上元……………………………………………………………115
5.11阡砷……………………………………………………………116
6.1罗联乡…………………………………………………………117
6.2三山……………………………………………………………120
6.3大坪……………………………………………………………120
6.4马台……………………………………………………………121
6.5宝桥……………………………………………………………122
6.6下蔡……………………………………………………………122
6.7下張……………………………………………………………123
6.8上张……………………………………………………………123
6.9蕉岭……………………………………………………………123
6.10洋中……………………………………………………………124
7.1鹤上镇…………………………………………………………126
7.2仙街·新览·岐阳……………………………………………129
7.3云路……………………………………………………………140
7.4 垅下……………………………………………………………142
7.5峰陈……………………………………………………………142
7.6下沟东…………………………………………………………144
7.7沙京……………………………………………………………145
7.8上陈……………………………………………………………147
7.9打银陈…………………………………………………………149
7.10石马……………………………………………………………149
7.11叶厝……………………………………………………………150
7.12运司前…………………………………………………………150
7.13青桥……………………………………………………………150
7.14岱岭……………………………………………………………156
7.15环山……………………………………………………………157
7.16东仓……………………………………………………………158
7.17湖山……………………………………………………………159
7.18塘边裡…………………………………………………………161
7.19程陈……………………………………………………………162
8.1古槐镇…………………………………………………………163
8.2高楼……………………………………………………………174
8.3前塘……………………………………………………………177
8.4井门……………………………………………………………177
8.5下村……………………………………………………………180
8.6娘宫裡…………………………………………………………181
8.7陈朱……………………………………………………………182
8.8仙屾……………………………………………………………182
8.9湖南……………………………………………………………183
8.10坊里下陈………………………………………………………184
8.11港尾……………………………………………………………185
8.12福利……………………………………………………………185
8.13大新路…………………………………………………………186
814汶头陈…………………………………………………………186
8.15上舍……………………………………………………………187
9.1江田镇简介……………………………………………………191
9.2山水名胜………………………………………………………194
9.3陈氏名人录……………………………………………………197
9.4长林……………………………………………………………212
9.5下沙……………………………………………………………215
9.6石门……………………………………………………………216
9.7南阳……………………………………………………………223
9.8溪湄……………………………………………………………225
9.9下丁……………………………………………………………228
9.10桥里……………………………………………………………228
9.11克明……………………………………………………………229
9.12溪山……………………………………………………………231
9.13官定……………………………………………………………233
9.14巴头……………………………………………………………233
9.15洋头尾…………………………………………………………233
9.16坝头陈…………………………………………………………234
10.1松下镇…………………………………………………………235
10.2松下……………………………………………………………238
10.3寨下……………………………………………………………239
10.4珠山……………………………………………………………240
10.5牛山顶…………………………………………………………240
10.6前连陈朱………………………………………………………240
10.7长嶼……………………………………………………………241
11.1文武砂镇………………………………………………………242
11.2东海……………………………………………………………244
12.1漳港镇…………………………………………………………246
12.2新街陈…………………………………………………………250
12.3路顶……………………………………………………………251
12.4洋边……………………………………………………………251
12.5关湖边…………………………………………………………254
12.6沟东……………………………………………………………254
12.7半岭……………………………………………………………256
12.8新塘楼…………………………………………………………257
13.1湖南镇…………………………………………………………258
13.2鹏陈……………………………………………………………260
13.3墩陈涸…………………………………………………………261
13.4沙岭……………………………………………………………261
13.5丹同……………………………………………………………263
13.6江田涸…………………………………………………………263
13.7鹤上涸…………………………………………………………263
13.8九陈涸…………………………………………………………264
13.9七小姓…………………………………………………………264
13.10丕宽顶…………………………………………………………264
13.11三角下…………………………………………………………264
13.12乾流蚱…………………………………………………………265
13.13过洋店…………………………………………………………265
14.1金峰镇…………………………………………………………266
14.2三星……………………………………………………………270
14.3后团……………………………………………………………272
14.4蓝田……………………………………………………………274
14.5陈店……………………………………………………………276
14.6陈墩……………………………………………………………278
14.7陈墩头…………………………………………………………279
14.8塘下……………………………………………………………280
14.9上陈……………………………………………………………280
14.10使漆裡…………………………………………………………281
14.1l西畴……………………………………………………………282
14.12文石陈…………………………………………………………282
14.13宏泉裡…………………………………………………………282
14.14表贤……………………………………………………………282
14.15前厦……………………………………………………………283
14.16池墘……………………………………………………………283
14.17官路边…………………………………………………………283
14.18双朱下…………………………………………………………284
14.19欧阳……………………………………………………………284
14.20南陈……………………………………………………………285
14.21井兜……………………………………………………………285
14.22沙塘……………………………………………………………285
14.23宏源……………………………………………………………285
14.24塔前……………………………………………………………286
14.25东宅……………………………………………………………286
14.26大洋陈朱………………………………………………………287
14.27沙尾……………………………………………………………287
14.28沟南……………………………………………………………287
15.1文岭镇…………………………………………………………288
15.2阜山……………………………………………………………290
15.3墩尾……………………………………………………………299
15.4东庄……………………………………………………………299
15.5棋山……………………………………………………………300
15.6前陈……………………………………………………………301
15.7高塍……………………………………………………………301
15.8石井……………………………………………………………301
15.9港嘴……………………………………………………………302
15.10石壁……………………………………………………………302
16.1梅花镇…………………………………………………………303
17.1潭头镇…………………………………………………………310
17.2岭南……………………………………………………………313
17.3泽里……………………………………………………………319
17.4文石……………………………………………………………327
17.5福星……………………………………………………………331
17.6潭头……………………………………………………………332
17.7江塘……………………………………………………………333
17.8石马……………………………………………………………333
17.9大宏……………………………………………………………334
17.10汶上……………………………………………………………334
17.11祠西陈…………………………………………………………334
17.12水磨陈…………………………………………………………336
17.13新塘……………………………………………………………336
17.14寺下……………………………………………………………336
17.15洋旁……………………………………………………………336
17.16上园……………………………………………………………337
17.17鲍陈……………………………………………………………337
18.1 猴屿乡…………………………………………………………338
18.2 象屿……………………………………………………………339
附表一:长乐东屿市陈氏村人口数一览表………………………………342
附表二:长乐东屿市陈姓状元榜眼探花表………………………………347
附表三:长乐东屿市姚姓进士表…………………………………………348
附录:长乐东屿市陈氏联谊会会址建置献资芳名录……………………349
后记……………………………………………………………………365
《长樂东屿陈氏乡情》编纂机构及人员组成……………………………369

一、本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力图客观真实地记述长乐东屿市陈姓乡情风貌坚持详今略古而又不薄古饰今,既努力挖掘历史的渊源和文化积淀又重点反映近现代的发展变化,体现陈姓文明的传承性和时代感
二、本书记事,溯上不设限下迄公元二OOO年。
三、本书涉及内容包括长乐东屿简况、长乐东屿陈姓源流、世系、郡望、村居、播迁、沿革、山川、形胜、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科举、人才、乡风、民俗等等。细分到乡(镇)、村(居)、自然村(居民點)等层面
四、本书记述史志,原则使用发生时地名古今不同者另在括号内注明现名。区域名称和宗族支系的标法冠题上一般省略乡鎮、村居和自然村点等内文已标明的文字。如“吴航镇东关村岭岱自然村”只冠“岭岱(今岭沙)”。本书沿用里隅乡都境等旧称并加注現名,是为播迁全国和世界各地宗亲和族裔寻根访祖提供原始的依据
五、本书人物传略或列名简介,旧志书已录者原则上予以转录;未录者予补,科班以举人、官宦以县令为下限清以后的近现代人物,供职于党政军警部以县、团级为限,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以省、蔀级为限专业科教人员以副教授为限,侨胞或外籍长乐东屿宗亲以侨领为限,还有著名企业家、艺术家、社会贤达名流等亦据选送汾别予以列名。所录人物今人仅取其最高学位、职称、职务、警衔、军衔、荣誉等作简介。限于篇幅学历大专到大学,学位学士职稱工程师、经济师、农艺师、小学高级教师,党政科局级供职人员等本书未及予以收录。
本书收录或涉及古今人物称呼上不妄加政治性或其他随意性褒贬饰语,避免含混不清的代词如“先生”、  “女士”、“同志”、  “主席”、  “该人”、  “X某”等。集中介绍陈姓名囚直书名,不书姓姓别、族别,男姓及汉族不加注女姓及少数民族加注。祖籍地记述到村点村点不详者,记述到乡(镇)乡(镇)不详鍺暂收录在第一辑吴航篇。
前辈人物除引文转录外,皆直书其名名字后—般不加“公”称。
六、本书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沿用历史年号,在括号内加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采用公历。表年份书全称如1999年,不写成“99年”公元前的,加“前”如秦(前221—前207);公元后直书,不加“公元”如“1949'’。若以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时间断限可写为“中华民国(前或后)”或“Φ华人民共和国(前或后)”,不称“建国(前或后)”;若以当地解放为时间断限可称“1949年X月X日X县解放”,以及“解放(前或后)”特殊的,亦采用以事件为时间纪年如“辛亥革命”,  “人民公社化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等。标世纪所属年代省略常用的“二十世纪”,洳九十年代即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他世纪则不略
七、本书引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力求客观简要突出重点与特色,对发展变囮的数据如产值、利税、人均收入等,一般不予表述
八、本书各篇编排,乡镇参照政府机关行文排序以“篇”冠之;村居、自然村点排序不分先后
九、本书采用规范的语体记述文,规范的简化文字第三人称。
十、本书引用文献资料加注取篇末注法,取于县志的一般不加注取于谱牒经稽核的亦不再加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乐东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