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上海退休工人数万人集聚在北京市信访办办门口,是真的吗?

上海退休工人抗议视频是真的吗?_百度知道
上海退休工人抗议视频是真的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是真的,上海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
  近日,网上流传一则消息要求广大群众到某市某政府机关门口集会呼吁公平,并称“公安出动警力引导游行”。经核实,公安机关既未接到相关集会的合法申请,也未批准相关申请,更不会出动警力引导游行。对于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造谣许多都是别有用心的,挑拨社会矛盾,必须提高警惕。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上海如果少一千万所谓的「外地人」会怎么样?
大城市人口的拥挤让人又爱又恨,一方面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完善给予我们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人口的过度集中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教育,医疗,交通都人满为患。假如上海或者北京的人口突然流失一半(流失的主要是外地人,而且以后不再回流),这座城市是否还能持续发展下去,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本题已被收录至知乎圆桌 >>,欢迎关注讨论。
按投票排序
345 个回答
2013年,上海总人口为2415万人,其中拥有上海市户籍的人口1432万人,外来人口983万人。题主想要知道上海人口突然流失一半的后果,那么不妨假设这983万人口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紧接着上海产生了结界,只有停留一个月以下的出差、旅游人员和物流能够进出上海。而外来人口若想进上海常住,就不行了——这个只出不进的结界很重要,如果外来人口仍然能够进入上海常住,这个问题的背景就和春节没什么两样了。大量人口消失,最直接的影响出现在劳动力市场。按照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普查给出的从业人员比例,2415万人中正在工作的人口有134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5.5%。其中,本地户籍的从业人员有635万人,外来户籍的从业人员有706万人。也就是说,本地户籍人口有44%在工作;而外地户籍人口有72%在工作。分行业的情况如下:分行业的情况如下:上两张图的单位都是万人。从总劳动人口看,外地户籍人员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半壁江山。分行业看,一些行业已经完全离不开外来劳动力,典型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上两张图的单位都是万人。从总劳动人口看,外地户籍人员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半壁江山。分行业看,一些行业已经完全离不开外来劳动力,典型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人口消失一个星期在以上外来人口占比较多的行业中,和人们生活最直接相关的是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前两者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理发、清洁工、修理维护四类。这三大类行业中,四分之三到八成劳动力是外地户籍人员;如果他们消失,那么首先能让人感觉到的是:1,许多餐馆因缺少服务员而关闭,不能下馆子了。2,商店、便利店和超市缺少营业员,超市的收银出口也减少许多,线下购买东西变得很不方便。绝大部分快递员也不见了,网上买东西只好使用仍然有本地户籍工作的EMS,隔天到变成半月到。3,钟点工消失、没有地方理发、街道楼宇没有人清扫、垃圾筒满溢也没有人清理、修车、配钥匙的地方消失。这差不多是春节时的上海,但毕竟不是所有外来人口都会在春节时离开上海,因此上面的情况要比春节更严重一些。人口消失一个月一些人说,这些现象只是阵痛,上海在90年代的时候没几个外地人,不是也过得好好的?如果某岗位缺人,他就提高工资,自然会有人干。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在外来人口消失一个月后,许多餐馆关门大吉,而剩下的餐馆在不那么激烈的竞争下,提高了服务员的工资和产品价格,让户籍人口补上了劳动力短缺。有人认为,虽然餐馆减少了,但是吃饭的人也少了,所以短缺的问题不会太严重。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人口随机少了一半,那么这个判断是大致正确的。但问题是走掉的人有72%是生产者,留下的只有44%是生产者。那么外来人口消失必定会造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尤其是对于餐饮、家政服务来说,外来人口消失,会导致五分之四的供给走掉,但是餐饮和家政的需求减少了五分之四吗?不是,总人口只减少了40%,剩下60%的人还是需要吃饭的。于是,钟点工、服务员快递和理发师重新出现,只不过价格出现了显著提升,一部分人只好放弃了钟点工服务,下馆子时加付服务费并额外给服务员小费、忍受半个月才到的网购或者在网购时加许多钱选择「顺丰隔天到」、减少理发频率或者自己理发、自己学会擦车和修车——于是就这样过上了北美留学生的生活。人口消失半年制造业工人消失五分之三,对大众汽车、振华港机等产品具有差异化的企业,可能可以提高工资招工。但另外一些产品竞争激烈的企业,提高工资则意味着失去竞争力,例如外来员工超过6万的广达上海制造城,可能可以收缩流水线支撑个半年,但时间更长,也会难以为继。在哪儿生产不是生产呢?大量制造业企业会选择关闭上海的厂,转移到其他劳动力充裕的地方去。不仅劳动力价格上升会带走企业,企业本身的流出也会带走许多企业,例如一些企业虽然苦于上海市的高工资水平,却因与上下游企业进行低成本运输的集聚优势才留在上海,但如果相应的上下游企业流出上海,这个优势消失了,剩下的企业就会加速流出。此时的上海,是一个劳动力不足且资本严重过剩的地区,资本过剩,就会导致低回报,而资本的流动性很大,一旦无法得到应有回报,就会选择流出,资本外流的过程直到人均资本存量与之前相同的情况下才会停止。以制造业为例,上海市2013年共有9075家销售额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他们贡献了870亿增值税,450亿企业所得税以及912亿营业税,扣除上缴国库的比例,仍然为上海市贡献了1300亿的利税,略少于上海市总税收收入的一半。如果这部分收入突然减少60%,会导致财政收入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当然,由于人口减少,需要公共服务的人员也减少了,所以乍一看起来利税减少的负面效应竟然也没那么可怕了。人口消失一年2013年,上海市共出让1230亿元土地。有了未来数千亿元土地出让和土地回报的抵押下,加上杠杆,2014年,上海市各级政府负债5194亿元,其中3704亿银行贷款、826亿建设-移交项目以及360亿政府债务。土地价格上升,政府可以卖地赚钱;有了土地做价格稳定的抵押物,融资平台公司可以贷款,可以借新债还旧债;商业发达,租金充沛,政府就可以稳稳地接手BT项目而不用担心无法付钱。这一系列美梦,得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土地价格需要保持稳定。但是在人口消失的前提下,一系列连锁效应逐渐产生:1,建筑工人减少四分之三,原本一年可造好的商住楼,需要五年竣工;原本三年不到即可修好的地铁,需要十年才能竣工,商业用地产生回报的期限拉长。便利店、餐馆减少70%,商业设施无法获得租金回报。商业用地的吸引力下降。2,消失的1000万外来人口,每户2.49人,约有400万户家庭。这些家庭中,拥有自己房产的仅有12%,除去居住单位住房的人口,还有70%左右需要租住私房,根据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每个租住私房的家庭平均每月缴纳房租月658元。也就是说,每年支付221亿元的房租。这部分房租消失,导致一些贷款购房的家庭无力偿还贷款,开始抛售房产,居住用地的吸引力也下降。3,制造业企业流出60%,许多工业用地荒废,转卖却无人接手,只好继续压低价格。工业用地价格下降。这三个现象加在一起,土地便失去了价值。一旦土地失去价值,上面所说的一切都成了泡影,政府会卖不出地,也无法用土地抵押贷款。2014年,上海市政府的欠款5194亿需要在一年内归还四分之一左右,也就是1300亿。而上海市的总税收原本是2700亿元,劳动力减半、企业大量关停后,税收减少至少一半——也就是说,上海市一年的税收,不考虑任何公务员工资、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全部用来还债,也才刚刚好收支相抵。而如果不还债,又无法展期,上海市政府可能就此破产。人口消失三年后把博物馆、动物园、地铁运营权以及各种上海市国资委下属企业全部卖掉,再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上海市政府最终偿还了五千多亿债务。松江、奉贤、青浦和嘉定四区人口减少6至7成,原本在这四区的工业企业也关停过半,通勤需求大幅度减少,由于仍然需要节省开支,政府无法维持大范围的公共交通,于是只有中环以内才有稳定的公交地铁和不那么残破的道路。由于郊区人口密度下降,商业活动无利可图,会向人口密度仍然比较高的市区转移。因此,一部分原本在郊区居住的人会向市中心区域迁移,另一部分无力搬迁者,则继续居住在没有商业活动、没有公共交通也没什么人烟的中环外。三年后,上海重新变成了一个稳定的城市,虽然城市竞争力下降,虽然产业出现了大失血,商业和服务业也不再像先前那样发达,虽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再,但是上海仍然挺过来了,仍然可以继续运转。但是,这样真的能持续下去吗?人口消失三十年后当前,上海市户籍人口的老龄化比例高达27%。2010年以前,上海市城镇养老保险并不覆盖外来人口,养老金收入每年上升14%,在2010年达到了707亿元。2011年,由于纳入了外来人口加入养老保险的缴纳行列,上海市的养老金收入骤升28.5%,至909亿元。随着养老保险在外来人口中的覆盖面扩大,2013年,养老金总收入已经上升至1437亿元,平均每年上升27%。外来人口的补充极大地缓和了老龄化的压力。突然间,外来人口全部消失了,这将使得上海的养老金立刻出现超过400亿元的缺口,由于税收减少,政府无力进行财政补贴,上海市的老年人口退休金需要下降三分之一才能保持社保金的收支平衡。在极重的养老负担下,年轻人更加无力生育,上海的极低生育率0.7可能会保持下去。按照这个生育率,在35年后的2050年,如果退休年龄不变,上海将会只剩下770万人,其中400万退休人口,145万工作人口。这是什么场景呢?如果想要深刻体会,可以参考这篇文章:。那时,上海就是一座需要学着如何死去的城市了。注:人口结构数字来自产业和税收数字来自政府负债数字来自养老金运行数字来自、、、版权申明:在3DM上的并没有经过我的授权。请删除文章。公众号“政商内参”已经获得我的授权。
我们的表姐表哥就要重新端起餐盘、拎起拖把、拿起搓澡巾,或者骑上电动车送外卖
基本移民都是两类,一类做本地人不愿做的事,一类做本地人做不了的事。你说会发生什么
3 4年前在上海呆过半年多,14年回国飞上海为了见朋友们也呆了一个星期,现在在一个德国的小城市读书,我是吃省人。。以上是自我介绍---28.02 更新----这是第一次认真写的答案,有一些也是自己最近在思考的问题。觉得可能通篇都是个人经历,没直接点题,被评论区一些同学提了一下,我来点一下题1.我其实是反对大家说的外地人都走了上海会变得更好。这个外地人定义为一切非上海户籍的人,如果再严格一点,就是祖宗三代都在上海出生并成长的人。并不针对上海,我说的是一切大城市。但是我学艺不精,没能力摆数据,这只是我的一个个人观点2.关于素质问题。每次说上海或者广州怎么样的时候,就会有人把北京拿来比较。以下是我的观点:1)素质不仅仅是“不随地吐痰,不插队”这样的我们在儿童时期经常读的校规了。也不是受教育水平高就是有素质。而是在能在这个城市里生存下去的前提下(不偷不抢),我们有能力感知周遭环境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的改变。大概就是情商吧。同样的行为,在北京可能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上海就不被接受。或者在上海被接受的,在广州不通行。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作为客人,或者作为一个公共空间里的人,我需要按照我身处的环境的游戏规则去玩这个游戏(如果不违反我个人原则的话,万一有一个地方是以随地吐痰为美的,我就不要去了=v=)。在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会不断的观察身边的人的行为,他们怎么和人打招呼,怎么买东西,怎么点菜,用多大的声音说话。然后模仿。可能有时候笨拙,模仿得不好,但是一般没出现什么问题。2)会有一些人喜欢上海有一些人喜欢北京有一些人喜欢广州,还有人喜欢东京纽约伦敦,这是个人性格和这个城市性格合不合的问题,这些城市大概是没有具体的可比性的吧。3.我其实是反对标签化的,“xx人”“白富美”“屌丝”“高帅富”等等。我希望认识我的人,首先认识我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是把我变成这些词来物化我这个人。如果非得给我贴标签,我希望是美女哦!虽然现在不美,被贴多了就美了哦!(●°u°●) 」4.我的小表弟,几乎不能讲粤语。问题是他的普通话也有口音。刚开始我也是对这个情景生气,后来想想,我不能要求一个小孩离开他的环境(他的学校)去迎合我对文化的要求。我跟他见面机会不多,每次见面,我会坚持要他跟我讲粤语。如果他不知道这个叫什么,我就告诉他。可能没什么用,但是我尽我的能力。我大学四年把普通话练得几乎没有广东口音,北方的朋友也都说我普通话是听过的广东人里比较好的,我也能讲台湾腔。英语德语也一样。我并不是非得没口音,我只是希望和朋友交流无压力。在上海的时候,也有朋友为了开玩笑,就在我面前讲上海话。我听不懂,就开始讲粤语。然后大家都笑成一团。他们在边上拿上海话讨论青色的茄子和紫色的茄子的名字叫什么,我在一边唱歌,讨论完了之后告诉我结果。其实很好玩。我个人觉得,一个没有被冲击过的文化,就像是幼年时表现过的善良,都是不扎实的。至少我相信,广东的文化是不会因为这些冲击而消失的。毕竟,大家都是吃货=v=实在不行,我吃了你啊!大概应该可能没有想说的了吧。废话很多。谢谢各位看客。-------原来的答案在下面-------------改一下顺序:很多上海人都说上海变成3 4线小城市无所谓,可是我没办法想象广州深圳变成3 4线城市会怎么样。很多上海人都说外地人快点走吧无所谓,可是我大概想了一下,如果把外地人变成“特别有素质的外地人”,至少对于广州来说,我会觉得,快点来吧快点来吧求你了。现状的国情是:人多的地方=素质参差不齐。可是这真的不是你我骂外地人可以改变的。我曾经是外地人,我现在是外国人,我估摸毕业也不会回广东了所以我大概永远是外地人。如果中小城市的医疗系统和教育体系得到改善,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也就意味着所有我们在讲的“外地人”素质都会提高。也许这个时候,我们并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哪里人,而是,我是一个人,我可以在这个地球上一切地方生活。先说3 4年前上海给我是什么感觉。以前从来没有在一个外地城市呆满半年的小孩(去北京最多也呆过一个多星期),当时上海给我的感觉还是蛮震撼的。因为去上海是为了学语言,身边的朋友也都是重本里的学生,认识的朋友里上海的外地的都在上海有一席之地。我无意贬低吃省,我爱吃省,可是上海的那种良性竞争,很好的学习氛围,路上还有商场里感觉到的人口素质,( 酒吧的质量(∑(?Д?) 喂喂 ),商场的规模(女孩子喜欢逛街有什么错?_?),反正好多好多,都让我回吃省之后不断跟朋友说,“上海真好呀,以后毕业了也想去上海工作生活呀” 这样。然后半年前回上海,上面的感觉没了(也不知道跟时间长短和去的地方有没有关系)。一个经历是,我跟好朋友去水族馆,她上海人,我们其实就想找个凉快一点的地方走一走。可能这种“景点”类的地方本来就外地旅客多吧,从买票,到进去看鱼的时候,我俩的内心充满了一切骂人的话。所有开放式鱼缸都写着“不要伸手捞鱼”,结果无论是大人小孩都在捞,还有家长看着孩子捞鱼,大吼,哎呀太可惜了没捞着。请允许我卖弄一下我知道的唯一一句上海话:侬们(只有ná!!!!)脑子(究竟是有多)瓦特(才看不懂字)啊?!还有一个经历是,三年前每次我去国金,大概因为自己是学生吧,国金到处都是西装革履的人,陆家嘴又是金融中心,所以我看谁都是“西装革履的金融人”。大气不敢喘一喘哪还敢放肆啊。这次回国有个朋友叫我去国金碰面,先喝个下午茶再吃饭,就在prada还是lv边上那个咖啡店(你们都是土豪吗这么贵的店竟然我都找不到位置坐下来(╯°□°)╯︵ ┻━┻)。坐下来等朋友的时候边上一只是熊孩子尖叫的跑来跑去,更囧的是有穿“淘宝款”的两个人走过,就在那店门口,保安面前大吼了一句“买不起还不给我看吗!!!!”。。。难为那保安还面无表情的站着。。我感觉国金都快变菜市场了。。在那瞬间其实我挺同意所有上海人的回答的,你们走吧 求你们了。。我现在在德国一个小城市里读书,小,人不多,该有的都有,医疗系统教育系统和大城市的差不多,而且特!别!有秩序。人的素质特!别!高。我曾经想过,如果中国小城市都差不多像我生活这个城市这样,估计不太会有这么多人希望去北上广深还有香港。所有这些国内大城市争论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可是这个小城市依然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小,提供的工作岗位少,laboratory也少,刚好这个地方是属于某些领域特别出名“工业城市”,也就是说,如果你读的是文科,或者商科,或者其他跟这些领域没什么关系的自然科学(譬如我认识的德国人里头读地理科学和生物或者制药一类的),你依然没办法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而相比柏林,我认识的德国人和去过柏林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喜欢这个城市的。中国人说,去柏林就像回国一样。德国人说,如果我去柏林读博,我就不想带我女儿去了,所以我不想考虑去柏林。可是柏林有大城市有的一切特点,就业机会多,选择也多,于是依然有很多我的朋友,选择去了柏林或者慕尼黑读书。说这么多只是为了对比。相比起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小城市,国内的一些3 4 5线城市(不知道这个几线究竟是怎么分出来的),并没有这么好的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生活并没有北上广深或者省会城市这么方便。我自然也可以去大理生活(因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可是万一我有了家庭小孩呢,万一我或者我重要的人有了急病,不可否认大城市就是有更好的教育条件和医疗条件,就这么一想,也许我也会选择回到这些城市里生活。哪怕真的很累压力很大。有段时间我过得很辛苦,一个上海的姐姐跟我说,如果可以,谁想要离乡背井?因为这句话我哭了2个小时。这么一想,外地人和本地人究竟都是什么鬼标签啊,优越感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啊,地域歧视真的是很无趣的。个人拙见:)
如果上海或北京的人口突然流失一半,结果就是这座城市会慢慢衰落下去,从一线城市变二线城市,再从二线城市变三线城市,肯定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的。虽然很多人尤其是北京上海的一些原住民抱怨外地人涌入导致城市越来越挤,但这一情况在中国开始老龄化,人口即将负增长的今天是不可能减缓的,而且只会愈演愈烈。事实上,在一个工业国家,当总人口开始减少,人口开始老龄化时,这个国家的一线大城市的人口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在日本和俄罗斯都观察到了这种现象。以日本为例,目前东京都市圈总人口超过3500万,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圈,近28%的日本人居住在东京都市圈,而且东京圈的人口还在继续上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当人口萎缩,人口老化的时候,随着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国家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必须以越来越少的劳动人口维持整个社会的运作,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对于一个工业和服务业占主导的国家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让人口居住的更集中,一线城市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高于三线城市,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城市有更大的人口规模,高人口密度使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下降,使效率提高,就拿碳排放来说,引用由于大城市有条件设置更发达的公共交通,经济学人的文章提到了这幅图即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人均通勤造成的污染越低。这篇文章也发现,城市人口密度与出租车碳排放、公共汽车碳排放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每平方千米增加1000人会减少全年平均每户家庭出租车碳排放0.424
吨,减少公共汽车碳排放0.837吨。城市增大,看似该城市的总污染增加,但由于人均污染减少,对于全国来说总污染反而减少了。所以对日本来说,虽然总人口在不断减少,但为了维持日本正常运转,东京的人口还得努力增加才行。估计到本世纪末,日本全国的大部分人口都将集中到东京圈和大阪圈,九州、四国和北海道恐怕会成为无人区。回到中国的问题上,现在中国随便一个城市,只要你能叫得上名字,其生育率都在世代更替水平以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城市,要维持现有的城市规模不变,就必须引入外来移民。可问题在于,整个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即将负增长,而中国的城市化率也已突破50%,也就是说已经有一半的人都住在城市里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每个城市都必须依靠外来移民,那到哪儿去找这么多年轻人呢?所以,我估计不久的将来,中国将爆发一场人口争夺战,在这场战争中首先失败的就是广大三四线城市,因为相比于大城市,这些城市缺乏人口规模效应,劳动生产率低,就业机会少。失去了年轻劳动力的青睐,结果就是小城市会面临房价崩溃,财政崩溃,人口大量减少,在经过长时间萧条后,这些小城市有可能从地图上消失。现在本人大开脑洞:如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上海领导集体脑抽,突然出台了某项政策把一半(1000万)的上海外地人都赶了出去,毫无疑问,上海的竞争力将比北京广州大幅下滑,要知道,中国可不止上海一个一线城市,从上海出来的劳动力很多都会涌入北京广州,这一减一增,上海有可能会掉出一线城市行列,随之而来的恐怕就是上海房价暴跌。如果上海政府继续这种不合理的政策,上海财政可能会濒临崩溃。紧接着上海本地的年轻人也可能离开上海,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北京广州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基础设施,北京广州的房产在升值,上海的房产在贬值。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上海又将从二线城市掉到三线城市。以上
排名前几个答案的作者们,你们以为上海就2000多万人口?真是太天真了。
上海市委书记韩书记
浙江慈溪人上海市市长杨市长
浙江杭州人上海市人大主任殷主任
浙江苍南人上海市政协主席吴主席
江苏扬州人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
浙江仙居人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
湖北鄂州人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书记沈晓明
浙江上虞人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泽洲
江苏泰兴人上海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侯凯
辽宁沈阳人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平
浙江杭州人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沙海林
江苏徐州人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弘
浙江湖州人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何卫东
江苏东台人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
江苏徐州人上海市副市长赵雯
安徽安庆人上海市副市长周波
上海市人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
浙江宁波人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
安徽阜阳人上海市副市长蒋卓庆
浙江慈溪人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
陕西西安人资料来源于人民网。-
居然有人以为只是缺少清洁工,保姆!会少一半医生,护士,教师的!看来有些上海的土著对此毫无概念,2015年上海增加了6名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的陈芬儿(复旦大学)、钱峰(华东理工大学),医药卫生学部的宁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孙颖浩(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张志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工程管理学部的柴洪峰(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宁光,内分泌科专家,山东人;孙颖浩,泌尿外科专家,山东人生于福建;张志愿,口腔颌面外科专家,江苏人……在上海的医学专家还有很多很多所谓的“外地人”,希望他们如你们所愿都“滚回老家,建设家乡”,然后你们就“永远健康”吧。
对我们大多数土著而言,其实挺好的,楼上说人走了,房价就跌了,土著的资产就缩水了,大多数土著房子没你们想的那么多,一套够住就可以了,跌的话,置换大的房子压力也没那么大。大多数上海土著是感谢外地人为这个城市做的贡献,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是农民工兄弟建造的。大多数上海人也觉得如果没有外地人这个城市日常的运转也会出问题,比如买菜,比如买早点。我也不太喜欢有的回答里说把上海土著卢瑟赶走这个城市会更好。我不知道说这种话的人是什么境遇和心态,其实真正去了解一下,上海大多数阿姨爷叔的退休工资和全国水平差的不多,但是上海的消费水平真的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我父母这个年纪,除了家里拆迁有几套房的,或者有商业头脑在90年代停薪留职下海经商的,或者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退休金维持原有工资的,其他差不多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受惠于全国的政策最多,所以上海土著也受惠于政策,所以你们这些优越感还不是国家政策所致?你们还想公投独立啦?90年代之前,上海可以说是中国的工业重镇之一,之前的年代工人是铁饭碗,但是上海是改革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最猛烈的城市之一,产业改革升级,一夜间之前的很多国企关门,工人下岗,那个时代那批人,几十年做同一个工种一夜之间你的技能没有了用处,不是说现在企业关门了,我换家公司继续,而是整个厂和整个产业可能都搬出上海,一夜之间就没了工作。然后产业升级需要人才引进,第一批新上海人就这么在这座城市落户了,伴随着的是原有工厂的工人大批下岗失业,这些人在你们眼中是卢瑟,但是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大多初中高中文化,三四十岁时,之前所学技能已经无用,要么被迫继续学习要么就被这个社会淘汰,我依然记得我母亲在我小学四五年级时学了办公自动化,练了打字,那个五笔速度,啧啧啧…就是为了在一家外贸企业谋一个单证员的工作…当时如果企业裁员的话,如果夫妻都在一个厂,可以留一个回去一个,如果企业关门的话就比较惨,我有几个初中高中同学父母双双下岗,生活比较拮据。我可能跑题了,但是我想说在这个城市奋斗留下的新上海人不要觉得土著吃不起苦,不奋斗只会抱怨的卢瑟,你们今天的奋斗大多数都化作了财富,是有所回报的,你们可以规划着自己的职业发展,那是可期的,但是你们眼中的那些卢瑟,他们年轻时候的奋斗不会比你们少,大多数却没能化作财富,你们融入这个城市的过程,是伴随着他们这个群体的利益牺牲,你们说上海老龄化严重,不引进外地人才是不行的,但是你们想想,你们有没有兄弟姐妹,是不是独生子女?上海人为什么都是独生子女?如果上海执行计划生育没有那么严苛,现在真的不至于老龄化的如此严重,也真心不需要外地的兄弟来为上海排忧解难。顺便插一句,当年实行计划生育,听我父母说基本上有二胎工作就没了,而且那个年代也不会找到其他工作了,在计划经济中一个人没有工作,多了一张嘴,没有定额的粮票,脑子想想也没人会多生…
不要觉得外来人口做的都是低薪工作好吗?金融业,IT,高等教育,医疗,这些人也多是外地人所以,还有就是金融市场的崩溃,互联网行业向浙江和江苏移动,复旦交大同济的教授不见了大半,医院没人给你看病这些漏,又怎么来补呢?外来人口中生产者占72%,本地人口中仅占44%不仅老太太们要去扫大街了本地人也要逃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人学校门口开餐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