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美术选考除了海报,国画宣传海报还有哪些

想用考艺术分加文化分考大学现在有哪些可选考的艺术项目?_百度知道美术国画大学生看哪些书比较好_百度知道画家一般当然是有艺术天分的,这里的天才画家,指的是像天才音乐家那种年少成名、惊才绝艳、一朝成名天下知那种,比如莫扎特、里赫特等。
大家提到了很多著名的画家,我想提及一位以招贴画/插画出名的捷克籍画家:阿尔丰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初出茅庐不到20岁。34岁(1894年)时,临危受命给巴黎当红歌舞明星出演的歌舞剧吉斯蒙达(Gismonda)设计海报,一举成名!(引自(引自。表示一定要去看原画,网上电子版色彩已经有些偏差,细节也不够!)“这张海报大受巴黎民众欢迎,一时一张难求,以至于有意收藏者不得不出尽下策,不然就贿赂海报张贴工人,更有人选在夜深人静时,摸黑外出用剃刀把海报直接从广告板上偷割下来。”慕夏的招贴画风格明显,多以女性作为主题呈现的载体。画中的女性典雅高贵,多着新古典主义的长袍,姿态优雅、唯美;头发线条分明,自由流畅,圆形卷曲。背景则多出现拱门或者光环,并且多以各种花,植物作为装点,整体色彩缤纷而柔和。例如这一幅:(黄道十二宫,引自:(黄道十二宫,引自:)这一幅也是我最喜欢的画作之一,我也最后在慕夏博物馆买下了这幅画(的复制品)。或许是因为美术课本没有提及,很多国人都不知道慕夏,我也是。我是在捷克布拉格大街小巷逛的时候,被出现在明信片,书签,各种纪念品上的那些画吸引。向店主一打听,才知道幕夏这个人。虽然是初见,但是深深吸引了我,第二天就前往了旅行计划外的慕夏博物馆参观。慕夏36岁(1896年)为莎拉·伯恩哈特创造的一幅《茶花女》的海报被看作是图像的一个早期顶峰。(引自:(引自:)与一些画家在人物形体标准,形象传神,或画面宏大细腻下功夫不同。我们可以在招贴画上看到慕夏用了很多意象来暗示作品的主题。我们自顶向下来欣赏一下这幅画。茶花女背后的圆形拱门的上方两侧,有两个心形心脏,但是却被荆棘所缠绕,被花穿刺,被宝石所绑。是否暗示着茶花女被金钱和爱情所伤害着。漫天星星是不是就是阿尔芒给茶花女带去对爱情和生活的希望。左下角的盛开的花是不是就象征着爱情果实。但是却被阿尔芒之父(上流社会所谓的荣誉、脸面)之手所摘,是否就象征着这个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尾。慕夏还有很多著名的四联画:((四季。引自:)衡量一个画家的出名程度,对后世影响程度应该也算是一个角度吧。慕夏的画风虽然在其去世之后,他的画一度被认为是过时的,落伍的(很多画家也是同样遭遇吧)。但是 “慕夏这种特殊风格在1960年代再度流行了起来,1960年至1980年前,慕夏的作品在伦敦展出6次、巴黎13次、德国6次,美国2次,在伦敦、巴黎、苏黎世、布鲁塞尔、纽约、东京也有个展展出。”——维基百科最重要的是,他的画风一致影响之后的一些画家和设计品,直到现在。1. 诺基亚 L'Amour时尚手机系列(看那柔和弯曲的线条)(“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诺基亚 L'Amour系列时尚手机” -- (“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诺基亚 L'Amour系列时尚手机” -- ,图片引自网络)2. 日本动漫、游戏慕夏对日本,尤其是日本动漫、游戏的影响,从日本的各种动漫、游戏的类似画风中就可见一斑。(而日本人对慕夏的喜爱,从慕夏博物馆提供日语导览和资料(共五种语言),来幕夏博物馆参观的日本游客不少,就能感受到。我去的那天还遇见了一个日本旅游团集体参观。)1)游戏,美少女梦工厂(引自:(引自:)2)动漫,xxxHolic(作者团CLAMP,其中的Mokona主要负责女性角色设计,而她正是慕夏的粉丝。整个作品亦受到慕夏风格影响。“The artwork is also inspired by who Mokona is a fan of.” -- )(xxxHolic动漫音乐的CD,设计上,与慕夏为JOB香烟制作的招贴画(下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注意与两张图片人物妖娆抚媚的姿势与烟雾缭绕的感觉。图片引自网络)(慕夏给JOB香烟制作的海报。图片引用网络)(慕夏给JOB香烟制作的海报。图片引用网络)3)动漫,百变小樱(同(同xxxHolic,也是CLAMP作品,收到慕夏风格影响)3. Anna Sui 10周年纪念香水(注意女子背后圆形框与拱门,以及花朵的雕刻与装饰)(图片引自网络)(图片引自网络)其他彩蛋:1. Starbucks & Mucha?(图片引自网络)(图片引自网络)2. 美少女戰士 x 慕夏塔羅牌(引自:(引自:)3. 美少女战士 x 幕夏(引自:(引自:)4. 迪士尼 x 幕夏风(勇敢传说,引自:(勇敢传说,引自:)5. 宫崎骏 x 慕夏风(天空之城,日本画家Takumi将宫崎骏的动画用慕夏风格再演绎。引自:(天空之城,日本画家Takumi将宫崎骏的动画用慕夏风格再演绎。引自:)“The aim of art is to glorify beauty.” Alphonse Mucha“艺术是为了颂扬美。”慕夏参考和其他:更新与修改=====更新=====增加慕夏对后世影响的几个例子增加一个彩蛋=====更新=====小修订添加了一句慕夏的名言添加了慕夏基金会的主页
&img src=&/3cd9cbb84a9c706ba785eec68c752f7c_b.jpg& data-rawheight=&618& data-rawwidth=&4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7& data-original=&/3cd9cbb84a9c706ba785eec68c752f7c_r.jpg&&&p&(不是原创,多图预警,长文慎入)&/p&&p&(聊到画家,怎么可能没有达芬奇,以下摘选自无忌论坛,全文请移步 &a href=&///?target=http%3A///forum-viewthread-tid-798877-extra--ordertype-1-t-.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forum-v&/span&&span class=&invisible&&iewthread-tid-798877-extra--ordertype-1-t-.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1474年有人请达芬奇画一幅订婚肖像。画订婚肖像很简单,在当时是有约定俗成的格式,人物要么正面对观众,要么侧面,端坐在自家房间的四面围墙里,头上、身上、墙上画满各种贵重装饰、衣服和家具,表现主人的富有,比如下面这幅里皮的《女人肖像》。&br&&br&1440年里皮(Fra
Filippo Lippi)的《女人肖像》(Portrait of a Woman with a Man at a Casement),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p&&p&&img src=&/fb1f1efb6c2f63b8401b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4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4& data-original=&/fb1f1efb6c2f63b8401b_r.jpg&&按照旧格式画订婚肖像,省时省力,工钱照收,本来是件美差。只是达芬奇画画,从来就不看工钱,也不参照前人的格式。在他看来,仿照前人根本无须动脑子,有啥乐趣?他要么不画,要么就画出前人画不出的油画,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所以他画图,基本上是怎么费力怎么画。&br&&br&首先是构图。他觉得正面或者侧面都太呆板,异想天开地把订婚MM画成3/4侧面对观众,他觉得四面围墙太做作,统统不要,把订婚MM完全置身大自然之中,利用背景树木的深色调包围人物,反衬托出她白皙的肤色,造成视觉上的错觉。自然景观并不直接炫耀订婚MM的出身富有,但她身后的花草、树木、湖水、建筑都是精心挑选,间接隐晦地表达她的内在的美德、智慧等等,符号主义呼之欲出。对啦,这幅画就是《吉内弗拉*德*本奇》(Ginevra
Benci)。&br&&br&达芬奇的《吉内弗拉*德*本奇》,美国华盛顿DC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p&&img src=&/7b38be4fe0f6310bafec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6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8& data-original=&/7b38be4fe0f6310bafec_r.jpg&&&p&其次是细节。他觉得当时面对油画家最大的挑战就是逼真,无限逼近真实物体的逼真。他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变形得没边的人像、房间、物体,里皮这样的大画家都不求上进地把它们画出来卖钱。他觉得把所有细节画得和实物实景一样是可能做到的,并且就要在这幅画中做到。这个要求显然不是来自于雇主,而是达芬奇莫名其妙地给自己提的。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三处:&br&&br&1.
吉内弗拉的金发在当时非常有名气,如瀑布,如卷云,闪闪发亮。画中看不出任何粗大的油墨块或者笔刷的痕迹,除了用极细的毛笔一根一根地精准描绘光线的反射和色彩变化,我想象不出任何其它用笔方法达到同样的精致。&br&《吉内弗拉*德*本奇》的细节:
金发。&/p&&p&&img src=&/4ff2f857cf420e3de1aa6e73bad71708_b.jpg& data-rawheight=&500&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4ff2f857cf420e3de1aa6e73bad71708_r.jpg&&2.
吉内弗拉的脸颊,涂着粉色的腮红,你能看出有多少种粉色吗?还有从腮红到眼鼻之间黄白皮肤有多少种过渡?有Photoshop的可以用吸管看一下吉MM脸上的色彩渐进过渡有多少个RGB数值。我无法想象达芬奇上了多少层微米级厚度的颜色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br&《吉内弗拉*德*本奇》的细节:
脸颊。&/p&&p&&img src=&/0e3e7f78b6b6be060a5ec875e1ade0a8_b.jpg& data-rawheight=&500&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0e3e7f78b6b6be060a5ec875e1ade0a8_r.jpg&&3.
吉内弗拉的衣襟,是透明的。这个我觉得达芬奇是在炫耀画技,表现自己不但掌握了反射光学,也掌握了透射光学,并且美妙地把光学原理在油画中体现出来。吉MM真的那么巧,刚好穿了一件薄纱衣襟的衣服摆造型?&br&《吉内弗拉*德*本奇》的细节:
衣服。&/p&&p&&img src=&/06729dfba6acc91025d3_b.jpg& data-rawheight=&500&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06729dfba6acc91025d3_r.jpg&&《吉内弗拉*德*本奇》是达芬奇第一次全面展现他在绘画上的创造力,虽然在笔法上还残留了韦罗基奥的影响,但他在多方面的突破是非常巨大的。可以想象,当时的画家看见这幅画时会有多么惊讶:
原来订婚像可以这样画?!人们纷纷效仿3/4坐姿的构图,效仿他钻研解剖学、光学、植物学等等,以画出和他一样可以乱真的肌肤、头发、衣服、花草。&br&&br&达芬奇:“笑一笑。”&br&吉内弗拉:“No.”&br&达芬奇:“你的金色卷发、褐色眼睛太美了,如果能够笑一笑就更美了。”&br&吉内弗拉:“No.”&br&达芬奇:“不是吧?我在做你的订婚油画哎,没有笑容怎么行啊?”&br&吉内弗拉:“No.”&br&达芬奇:“要不要我找个小丑来逗乐?或者找个说相声的?”&br&吉内弗拉:“No.”&br&达芬奇:“真的不给笑容?太不给我面子了吧,我老师是韦罗基奥,老板是洛伦佐哎。”&br&吉内弗拉:“No.”&br&达芬奇:“算你狠,我投降,就照你这样画了。记得告诉你爸付工钱啊,没笑容绝对不是我的错。”&br&吉内弗拉:“OK.”&br&&br&吉内弗拉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女性,她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达芬奇作画时她才16岁。她的订婚与否并不妨碍众多的佛罗伦萨男性名人写诗、写歌赞美她的美德、虔诚、金色卷发、褐色眼睛,表达对她柏拉图式的纯精神爱慕,居然连“华丽的洛伦佐”都为她写了两首桑奈诗(十四行诗)。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们认为,在精神上爱慕女性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能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看来文艺复兴的男人们,就算出轨,也出得有品味。有了这些信息,再看画的反面就容易理解了:
正中是棵杜松,左边月桂树,右边橄褴枝,缠绕三者的缎带上写“美丽装饰美德”(Virtutem Forma
Decorat)。杜松在意大利语中是ginepro,和吉内弗拉谐音。&br&&br&达芬奇的《吉内弗拉*德*本奇》反面,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p&&p&&img src=&/b8f409e04ee99df4d9d2da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6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8& data-original=&/b8f409e04ee99df4d9d2da_r.jpg&&因为是订婚肖像,所以接近正方形的油画尺寸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一般认为,这幅画应该是和《蒙娜丽莎》一样是长方形的,画面包括她的头、胸、和双臂双手。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大小,想来是一个不幸的事故(比如地下进水了)导致油画的下半部分(1/3左右的画面)被破坏,于是当时的拥有者不得不把这幅木板油画的损坏部分切掉。这个解释,引起了更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猜测被割去的部分是什么样子的。许多肖像画家都很懒惰,给不同的人物画像,往往是画脸很仔细,每个人都不同,但其他部分诸如衣服、装饰、手臂等等就经常雷同。如果《吉内弗拉*德*本奇》被割去的双臂双手部分和《蒙娜丽莎》雷同,就很让人们失望了。所幸的是,除了油画,达芬奇还给我们留下了相当数量的草稿素描,其中有几张手和手臂的素描能够确认到1474年。于是有人就猜测,这些素描是《吉内弗拉*德*本奇》的部分草稿。更有人拿着草稿企图复原《吉内弗拉*德*本奇》,比如2005年一个叫苏姗(Susan
White)的就做了一张。根据她的复原,《吉内弗拉*德*本奇》双臂双手部分和《蒙娜丽莎》完全不同。&br&&br&达芬奇1474年的速写《手的研究》&/p&&p&&img src=&/88f5a8b72d5bc32f166d4d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4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1& data-original=&/88f5a8b72d5bc32f166d4d_r.jpg&&2005年Susan Dorothea White画的《补全的吉内弗拉*德*本奇》&/p&&img src=&/09e23b8bf80a4ce9a0a4da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3& data-original=&/09e23b8bf80a4ce9a0a4da_r.jpg&&&p&《吉内弗拉*德*本奇》对美国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幅油画。达芬奇流传至今的画不超过20幅,每幅都被奉为文化瑰宝,除了一幅,都在欧洲。亚洲没有,非洲没有,中南美洲也没有,只有北美的华盛顿国家画廊有一幅,就是《吉内弗拉*德*本奇》。(当然堪萨斯的《美人费隆妮叶》的拥有者会坚决地反对这种说法。)一个博物馆,哪怕你拥有再多的凡高、莫奈、雷诺阿、达维、伦伯朗、凡戴克、委拉斯开兹、安格尔、普桑、鲁本斯、甚至拉菲尔、凡艾克,如果没有一幅达芬奇的油画,是很难厚着脸皮自称世界一流(西画)博物馆的。这也是为什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虽然藏品无数,却总是觉得自己比华盛顿的国家画廊矮一毫米。 &br&&br&美国从列支敦斯登以创当时油画售价记录的天价买入《吉内弗拉*德*本奇》,大西洋两岸的画评家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这幅画是否是达芬奇的真迹。反方最强有力的武器是《艺苑名人传》没有提及此画。但是正方说瓦萨里不应该是唯一的权威,因为有至少有三个文献,写到达芬奇确实在那时为吉内弗拉*德*本奇画过肖像,还有更多的文献描述了这幅画在此后5百年几次易手,从佛罗伦萨到维也纳到列支敦斯登,最后到美国。如果人们依然对《吉内弗拉*德*本奇》的真实性有所怀疑的话,最直接的证据可能就是画本身了,因为在这幅油画中我们可以找到达芬奇的指纹!是的,达芬奇有用拇指按平颜料的习惯,在他的存世之作中,目前至少有2-3幅能够看到他的拇指指纹,《吉内弗拉*德*本奇》就是其中一幅。&br&&br&《吉内弗拉*德*本奇》中达芬奇的指纹。&/p&&p&&img src=&/ae51b3aaefc_b.jpg& data-rawheight=&383&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ae51b3aaefc_r.jpg&&1473年-1475年(下)(略)&br&&br&1478年(上)&br&&br&根据达芬奇的手稿,这年他开始创作两幅“玛当娜”作品。所谓“玛当娜”,就是圣母。圣母圣子图在中世纪拜占廷是有标准构图的,一般是是圣母画出半身像,身体正面面对观众,脸侧向圣子;圣子被抱在圣母一侧,体态上平行于圣母。整个画面仿佛是圣母圣子在接受大众朝拜时故意摆姿势、拗造型。比如下面这幅乌戈利诺*迪*尼里奥(Ugolino
di Nerio)的《圣母圣子图》(Madonna and Child)。&br&&br&戈利诺*迪*尼里奥(Ugolino di
Nerio)的《圣母圣子图》,法国巴黎卢浮宫(Louvre, Paris)。&/p&&p&&img src=&/b2c1bade8db0f6fff39ff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4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7& data-original=&/b2c1bade8db0f6fff39ff_r.jpg&&达芬奇的第一幅圣母圣子图是《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The Madonna of the Carnation),又称《慕尼黑的玛当娜》(Munich
Madonna)或者是《花瓶边的玛当娜》(Madonna with the
Vase)。粉色康乃馨是天主教中一个大符号。传说基督耶稣受难当日,身背十字架上山,准备接受极刑。在场的有她母亲圣母玛丽亚,悲痛不已,眼泪落入身下泥土,长出世界上第一棵康乃馨。所以粉色康乃馨代表圣母对圣子无尽的爱。&br&&br&达芬奇的《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德国慕尼黑Alte
Pinakothek画廊(Alte Pinakothek, Munich)。&/p&&p&&img src=&/fdecefbd328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5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9& data-original=&/fdecefbd328_r.jpg&&显而易见,这幅画在构图上并不比前人创新多少,依旧是圣母的半身像,依旧是双人平行并列。比中世纪画出色的地方,是光线明暗的运用,衣服质感强烈,色彩鲜艳,人物描绘细致,非常有立体感。但是,人物的写实性,是达芬奇在4年前《吉内弗拉*德*本奇》里就已经完成了的突&br&破,在这里只能算重现辉煌,也没有什么创新。事实上,这幅画中人物过分立体,近乎雕像,圣母和圣子都面无表情,以至于原先人们以为这是他老师韦罗基奥的作品。(说国画画家像老师,是褒义,比如唐寅就号称“远攻李唐”、“近交沈周”。但西画画家如果被说成像老师就是贬义了,比如达芬奇之后的米兰派画家均被西方画评家贬成“一堆害怕创造、只会仿照达芬奇的懦夫”,而不是“深得芬奇真传”。)&br&&br&《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的细节:
达芬奇的圣母 vs. 韦罗基奥的《天使报喜》中的圣母&/p&&p&&img src=&/bf9b8f3fb6d4c6038686da_b.jpg& data-rawheight=&450&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f9b8f3fb6d4c6038686da_r.jpg&&此画唯一的亮点是拱窗外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达芬奇的山川不但色彩亮丽场面壮观,而且是取材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实景,从创意到执行都是彻底的现实主义。&br&&br&《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的细节:
窗外风景 VS. 北意大利的斯泰尔维奥国家公园(Stelvio National Park)。&/p&&p&&img src=&/105f72a83c87cc47b9253c_b.jpg& data-rawheight=&350& data-rawwidth=&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105f72a83c87cc47b9253c_r.jpg&&第二,达芬奇采用了新颖的“空气透视法”。油画中比较早出现的是“空间透视法”,以近大远小在二维画幅上模拟三维效果,许多先于达芬奇的画家都醉心于研究空间透视法中的几何学。而“空气透视法”以近清晰远模糊、空气对光线与距离成正比的削弱,以此模拟三维效果。这个方法是在达芬奇时代才出现的一个技巧,虽然他不是这个技巧的发明者,但他对这个技巧的数学原理有详细文字讲述,他的画使用这个技巧也最先出名。&br&&br&《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的细节:
窗外风景 VS. 《吉内弗拉*德*本奇》的背景&/p&&p&&img src=&/899a6eac19d2fc20fafff9c_b.jpg& data-rawheight=&550&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899a6eac19d2fc20fafff9c_r.jpg&&《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是德国最珍贵的油画之一,因为这是德国唯一的一幅达芬奇。&br&&br&1478年(下)&br&从《基督的洗礼》,到《天使报喜》,到《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达芬奇在宗教绘画上涉足多次,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必须循规蹈矩,沿袭前人画法。达芬奇可以说是郁闷到了极点,被压抑的创造力到了不能不爆发的地步。他的第二幅圣母作品,《班耐瓦的玛当娜》(Benois
Madonna),又称《拿着花的玛当娜和圣子》(Madonna and Child with
Flowers),终于横空出世。&br&&br&达芬奇的《班耐瓦的玛当娜》, 俄国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Hermitage Museum, Saint
Petersburg)。&/p&&p&&img src=&/c3cfcdeac8c3fdd1bbaf8e63cc83bcd5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4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7& data-original=&/c3cfcdeac8c3fdd1bbaf8e63cc83bcd5_r.jpg&&和《吉内弗拉*德*本奇》一样,在《班耐瓦的玛当娜》中,达芬奇首先在构图上打破前人传统。圣母不再只是半身像,而是7/8全身出现,呈坐姿3/4侧对观众,腿在前,身体在后,所以单画圣母一人就有了三维空间布局的挑战。圣子坐于圣母腿上,身体向外倾斜,和圣母身体远非“直立平行”地简单。圣母左手在他身后,右手在他俩手之间,右脚在他身体之前,两人的空间关系非常复杂,从而画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生动。与此同时,圣母的头、手臂、腿,和圣子组成一个稳定三角形,整个画面又是前所未有的稳定。如果说《吉内弗拉*德*本奇》是首创了单人肖像的经典构图,那么《班耐瓦的玛当娜》就是首创了母子肖像的经典构图。自此以后,欧洲画家们笔下的圣母圣子图的构图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如长江决堤,而《班耐瓦的玛当娜》就是决堤的第一条裂缝。&br&&br&其次是人物表情,圣母慈爱地关注着圣子,而圣子却全神贯注地企图抓过野花。如果抛开标题,抛开圣母和圣子头上的光环,这就是一幅农家女和她孩子的嘻戏图。“慈爱”和“全神贯注”应该如何画?这比《吉内弗拉*德*本奇》的金发反光或者皮肤层次要更加困难一个数量级。这不再是简单的用立体几何、光学原理、透视效果、色彩调配来“逼近物体真实”的问题,而是抓住人物表情瞬间的问题。&br&&br&可以想象,即使见过《吉内弗拉*德*本奇》,即使知道达芬奇的绘画本事,当时的画家看见这幅画时会有多么惊讶:
原来圣母圣子像可以这样画?!这幅画成为立刻的经典,效仿此画的画家无数,这就是为什么在1909年之前《班耐瓦的玛当娜》暂时失传的时候,现代人却对此画的长相大致了解的缘故
--- 流传至今的拷贝太多了。拉菲尔(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座高峰的最后一座,他的《粉色圣母》(The
Madonna of the
Pinks)就是效仿《班耐瓦的玛当娜》。这幅晚了28年的油画,画面风格不同,更加明亮,圣母也更加漂亮,但在表情刻画上似乎依然没有追上原作。&br&&br&拉菲尔的《粉色圣母》,英国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p&&p&&img src=&/cc30a5cf798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5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6& data-original=&/cc30a5cf798_r.jpg&&《班耐瓦的玛当娜》中的圣子 vs. 《粉色圣母》中的圣子&/p&&p&&img src=&/47888ac16dbdac2eb740d811bcd1e716_b.jpg& data-rawheight=&450&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47888ac16dbdac2eb740d811bcd1e716_r.jpg&&1480年&br&&br&1803年,拿破仑派遣他的继叔红衣主教费奇(Joseph
Fesch)去罗马任职,主要任务是维持和调解他和教皇之间的关系。这个费奇是个收集狂,一生收画多达16000幅,在罗马期间自然更是公私两不误,经常在罗马街头闲逛,购买收集意大利古画。比如,他在某家作坊里看见一个木箱子的盖子上(也有人说是木桌的桌面上),画了一个人体躯干,他就顺手买了下来。&br&&br&随着拿破仑的几起几落,他轮流居住于法国里昂和罗马之间,最终于1814年决定在罗马退休,继续他在罗马街头的闲逛和收集。某日,他在在罗马一家鞋店里发现一块用来垫凳子的木板上画了一个人的脑袋,看着似曾相识,就不动声色地买了下来。回家以后,翻箱倒柜找出多年前买的木箱子的盖子,两块木板居然可以拼接起来成为一幅画。更让他惊喜的是,这幅画居然是达芬奇的《圣耶柔米在野外》(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br&&br&耶柔米是一个伊利里亚(Illyrian)的基督教古教父,相传他在公元376年左右立志苦修,来到叙利亚的哈尔基斯沙漠(Chalcis)中野外生存。在学习和写作之余,他举石击胸,以痛苦来修行。更有传说他为一只狮子拔除了掌中的刺,狮子从而成为他忠实的野外伴侣。圣耶柔米有不少画家画过,包括达芬奇的的同学基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br&&br&基兰达约的《圣杰罗姆在书房》(St Jerome in his study),
意大利佛罗伦萨全圣教堂(Ognissanti, Florence)&/p&&p&&img src=&/eebbece934e66e1b1ec8e2c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4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2& data-original=&/eebbece934e66e1b1ec8e2c_r.jpg&&1480年达芬奇开始创作的《圣耶柔米在野外》,他希望表现的不是道袍岸然、经书满屋的耶柔米,而是衣衫褴褛、自己体罚修行的的耶柔米。在达芬奇的画中,举石击胸、狮子都清晰可见。耶柔米的头、颈、肩、胸一反常规的裸露出来,炫耀着达芬奇过人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仿佛在说达芬奇的画能够独步天下其实与笔法画技无关。耶柔米的外形是棱角分明的四边形,而狮子是柔软的S形,达芬奇肯定是企图突出两者的对比。(据说这只狮子是西洋油画中最早的画得符合解剖学的狮子,让人不仅联想起日本绘画中因为当地无虎而千百年来始终只能把虎画成猫一样的悲剧故事。)&br&&br&达芬奇的《圣杰罗姆在野外》(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凡帝冈博物馆(Vatican Museums, Rome)。&/p&&p&&img src=&/cbc94d18c3ffc72e06f4a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4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5& data-original=&/cbc94d18c3ffc72e06f4a_r.jpg&&最为此画粉丝津津乐道的,是耶柔米背后的岩石和更远处的山峰、河流,因为这和后来的巴黎伦敦大打口水仗的名画《岩间圣母》太类似了,简直是后者的泄密流出版啊。&br&&br&《圣杰罗姆在野外》的细节:
岩石与山川&/p&&p&&img src=&/bce4a4f234776bbecfea1b_b.jpg& data-rawheight=&493&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ce4a4f234776bbecfea1b_r.jpg&&可惜的是这幅油画只打了底稿,并没有完成。&br&&/p&&p&-&/p&&p&1481年&br&&br&1481年,达芬奇终于显露了他在油画上的一个致命弱点。万宝全书都会缺一只角的,绝顶高手也有他的命门。&br&&br&1481年佛罗伦萨的圣斯科培脱教堂(San
Donato a Scopeto)约请达芬奇画一幅《博士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的油画。博士来朝,根据圣经的故事,东方(东方在这里指近东、中东的波斯一带,并非中国、日本等等的远东)有三个博士(博士在这里的意思是能够观天象而推断时事的巫师、智者,不是学术学位)夜观天象,发现有一颗帝王之星,便跟随星星一路向西,直到伯利恒(Bethlehem),目睹耶稣在马槽里降生。然后三个博士向新生婴儿献上名贵的黄金、乳香(Frankincense)和末药(Myrrh),身后是许多慕名而来的人群。&br&&br&显然这个故事是圣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所以已经被数百位画家画烂。最早的《博士来朝》出现在达芬奇以前1000多年。36年前佛罗伦萨著名画家神父里皮(Fra
Filippo Lippi)和神父安奇里科(Fra Angelico)画过,5年前达芬奇的同学(Sandro
Botticelli)也刚刚画过,画里还出现了几个美第奇家族的人脸。&br&&br&神父里皮和神父安奇里科年画的《博士来朝》,美国华盛顿DC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p&&p&&img src=&/04a3f098cb5dd7013d34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7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9& data-original=&/04a3f098cb5dd7013d34_r.jpg&&波特切利1475年画的《博士来朝》,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Florence)。&/p&&img src=&/38e9a8e489e1c3539ba7ea_b.jpg& data-rawheight=&599& data-rawwidth=&7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3& data-original=&/38e9a8e489e1c3539ba7ea_r.jpg&&&p&《博士来朝》,达芬奇会怎么画?里皮把马厩下的圣母圣子画在一侧,把朝拜的人群画成排队长龙,如同世博馆门口一般。波特切利把马厩下的圣母圣子画在中央高处,把朝拜的人群分列左右,如同国王在中央大臣列两旁。达芬奇显然认为已经被画过数百遍的马厩如同传统订婚像里的四面墙壁,既呆板且过时。他要把圣母圣子从马厩里解放出来,放在野外的一棵棕榈树下。达芬奇用棕榈树达到了他把人物和自然风景融合一体的目的,但同时也满足教会的宗教要求:
棕榈树通常暗指圣母,也象征基督胜利。&br&&br&达芬奇1481年画的《博士来朝》,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Florence)。&/p&&p&&img src=&/ec5b2f4d575e8dbf1f8a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7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1& data-original=&/ec5b2f4d575e8dbf1f8a_r.jpg&& 既然圣母圣子已经从马厩里走出来了,人们也不必排队或者站位了,所以周围人群会以马蹄形展开,围绕着圣母圣子。这是怎么样的人群呢?。里皮的人群,每个人有不同的表情和动作,但是他的笔法太多中世纪的影子。波特切利的行笔比里皮流畅得多,而且堆砌了数位美第奇家族的权贵,但是他笔下的人物依旧难免千篇一律。而达芬奇的人物,无须名人捧场,表情动作一个比一个夸张、灵动、逼真。当其他人还在为如何学习《班耐瓦的玛当娜》的生动表情而费神的时候,达芬奇已经又一次超越了自己。如果只看画面,谁会以为波特切利和达芬奇是同学而不是相隔几代人?&br&&br&神父里皮和神父安奇里科的《博士来朝》的细节:
人脸群像。&/p&&p&&img src=&/12d72c0ec32df5e8fbf92a3_b.jpg& data-rawheight=&200&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12d72c0ec32df5e8fbf92a3_r.jpg&&波特切利的《博士来朝》的细节: 人脸群像。&/p&&p&&img src=&/4ff29a0dc5a_b.jpg& data-rawheight=&225& data-rawwidth=&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4ff29a0dc5a_r.jpg&&达芬奇的《博士来朝》的细节: 人脸群像。&/p&&p&&img src=&/de45ecdee8fb2db4c8f0666_b.jpg& data-rawheight=&225& data-rawwidth=&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de45ecdee8fb2db4c8f0666_r.jpg&&独特的构图,超前的人像,已经足够让《博士来朝》成为史无前例的优秀作品,但是达芬奇并未就此罢手,他把《博士来朝》的背景也规划得雄心勃勃。他画上了残垣断壁,代表马克森提乌斯教堂(Basilica
Maxentius)。传说马克森提乌斯教堂在圣子出生那天会轰然倒塌,这样的背景非常衬托主题。残垣断壁之上是人声鼎沸,马匹嘶鸣,骆驼盘地,雕像林立。古希腊罗马雕像,可以解释成为是达芬奇暗指基督教代替传统希腊罗马神,而奔马战斗的场面意义比较隐晦,至今没有很好的解释。&br&&br&&/p&&br&&p&马克森提乌斯教堂&/p&&img src=&/96c222a6a1ba5c509a6792_b.jpg& data-rawheight=&435& data-rawwidth=&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96c222a6a1ba5c509a6792_r.jpg&&&p&达芬奇为《博士来朝》画的草稿: 马克森提乌斯教堂&/p&&p&&img src=&/3ca804b95ad4a8105ec07b_b.jpg& data-rawheight=&455&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3ca804b95ad4a8105ec07b_r.jpg&&达芬奇的《博士来朝》细节: 残垣断壁&/p&&p&&img src=&/d8fe68be145af_b.jpg& data-rawheight=&400& data-rawwidth=&8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5& data-original=&/d8fe68be145af_r.jpg&&达芬奇的《博士来朝》细节: 古希腊罗马雕像&/p&&p&&img src=&/61082c9cca5ad8c40b80d5a66cf2cbe1_b.jpg& data-rawheight=&400& data-rawwidth=&8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5& data-original=&/61082c9cca5ad8c40b80d5a66cf2cbe1_r.jpg&&达芬奇的《博士来朝》细节: 骏马驰骋的战斗场面&/p&&p&&img src=&/5b5fe1642cce9fff218d53_b.jpg& data-rawheight=&400& data-rawwidth=&8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5& data-original=&/5b5fe1642cce9fff218d53_r.jpg&&前景中的近30个人物已经是打破常规的动作复杂、表情丰富,背景中数不清的人物比前景更加热闹。相对于画面正中平静祥和的圣母圣子,周围的人物一层比一层激动,一层比一层热情高昂,从前景到背景,整个画面仿佛是一团火,层层烈焰充满了激情。这幅画是如此的构思新颖、规模宏大完美,以至于它即使没有被完成,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油画作品之一。这是非常罕见的。&br&&br&把宗教题材如此世俗化,太前卫了,一般天主教堂可能是难以接受的。所以,达芬奇打完草稿没有继续完成这幅画,圣斯科培脱教堂的僧侣们反而可能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把达芬奇的底稿丢进柜子,请达芬奇的同学基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重起炉灶,设计这幅画,并由佛罗伦萨著名画家里皮(Filippo Lippi)(前文说到的神父里皮(Fra Filippo
Lippi)的私生子)最终完成。日后达芬奇的真迹在市面上价格节节高升,僧侣们才从柜子里翻出这幅画。于是人们在惊叹达芬奇天才构图的同时,也讥笑僧侣们眼俗不识货。&br&&br&2005年,一个叫塞拉奇尼(Maurizio
Seracini)的人,给这幅画添加了新的传奇。在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的首肯下,他花了三年时间研究这幅画,拍下了据称不下2400张局部高清红外线照片,穿透油画表层,显露油画深层的底稿。据他说,油画底稿和我们看到的表层完全不同,场面更壮观,人物更逼真。表层的人物许多只是照着底稿依样画葫芦,有些地方还描错,比如圣母的脚趾,严重违反解剖学,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在表层描葫芦的不可能是达芬奇本人,画底稿的才是。一时间阴谋论风声水起,第二年电影《达芬奇密码》问世。 &/p&&p&&br&有同学会问,说了半天,你对达芬奇只有溢美之词,他的命门呢?他缺的那只角呢?达芬奇在油画上致命的弱点是他不能完成大场面、多人物的绘画。《博士来朝》是第一幅这样的作品,但绝不是最后一幅。他对构图、场面太追求标新立异,他对每个人物、风景的细节太追求、生动和逼真,&br&以至于大场面画幅中,他在构思和草稿阶段已经耗费了他所有的精力,再也无法完成具体的添油加色。换言之,他的极优点导致了他的极弱点。在绘画教科书里,历代画家可以把《博士来朝》捧上天,但在我看来,未完成作品就是未完成作品。尤其是对于达芬奇,他的几幅未完成大场面油画,如果完成了每幅都将是登峰造极的,既然已经天降奇才,却不让他展示最高武功,大家的遗憾是永无绝期的。&/p&&br&&p&1483年&br&&br&日,达芬奇接到了来米兰后的首个订单。米兰圣母无原罪教会(Milanese Confraternity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请他画主祭坛画像,按照订单的合同,教会要求油画内容如下:&br&&br&圣父:
他的衣袍是群青色的金线锦缎。&br&圣母: 据中。她的披肩也是群青色的金线锦缎。&br&圣母:
她的裙子是赤红的金线锦缎。用油彩画,再上涂一层薄薄的蓝色清漆。&br&山和石: 用油彩,颜色很鲜艳的说。&br&众天使:
用镀金画众天使,用油彩画她们有褶皱的裙子,画法必须是希腊式的。&br&。。。&br&&br&根据合同,达芬奇画中间关于圣父圣母的大幅画像,米兰当地的画家普雷迪斯兄弟俩(Ambrogio
and Evangelistade
Predis)画左右两幅天使小画像,当年年底交货。&br&&br&结果年底达芬奇没有交货,第二年、第三年。。。,整整拖了23年!&br&&br&1483年&br&普雷迪斯兄弟:“两幅天使小画像完成了。看看满意不?”&br&教会:“嗯,不错。”&br&普雷迪斯兄弟:“那就付工钱吧,一共800里拉(lire)。”&br&教会:“工钱?中间那张大幅呢?”&br&普雷迪斯兄弟:“那是达芬奇的部分,和我们没关系噢。”&br&教会:“大幅画像不见踪影,要你两幅小画像有P用!不给钱。”&br&普雷迪斯兄弟:“不给钱我就告你们!”&br&教会:“我还要告你们呢!”&br&。。。&br&1490年&br&普雷迪斯兄死掉一个。&br&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给钱!”&br&教会:“不给钱!”&br&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不给钱我就告你们!”&br&教会:“我还要告你们呢!”&br&。。。&br&&br&1506年&br&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给钱!”&br&教会:“不给钱!”&br&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不给钱我就告你们!”&br&教会:“我还要告你们呢!”&br&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这回我告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二(Louis
XII)那里去。知道路易十二吗?他杀人如麻的!他还很欣赏达芬奇的!”&br&教会:“嗯,是这样啊。算我们输了,给你800里拉吧。”&br&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什么?800?是1200!”&br&教会:“合同上明明是800嘛!”&br&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800买画框都不够!给1200,或者取消合同,让我们卖给下家。”&br&教会:“这太欺负人了,我们情愿让路易十二砍头。”&br&路易十二:“我最近不想砍人头。达芬奇你就再给人家画一幅嘛,哪怕马虎点,哪怕是外包给你学生也行。200里拉,怎么样?”&br&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达芬奇:“成交。”&br&&br&第二年达芬奇交货,完成了这个合同。这幅画就是著名的《岩间圣母》(Virgin
of the Rocks)!&br&&br&1507年达芬奇的《岩间圣母》(Virgin of the Rocks),英国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p&&p&&img src=&/72f7c3bbb98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4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7& data-original=&/72f7c3bbb98_r.jpg&&1507年的《岩间圣母》在几百年中辗转多处,最后落户英国国家画廊。没想到,法国的芳丹白露宫(Fontainebleau)忽然又冒出一幅《岩间圣母》!原来达芬奇早在年期间就已经完成了《岩间圣母》,不知为什么就是不肯交给米兰圣母无原罪教会,情愿无休无止地打官司,情愿最后重画一幅。然后为感谢路易十二帮自己摆平这个官司,他把1483年《岩间圣母》送给了法国国王。艺术家的脑子有时真的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br&&br&1483年达芬奇的《岩间圣母》(Madonna
of the Rocks),法国巴黎卢浮宫(Louvre, Paris)。&/p&&p&&img src=&/8b8f8bcee6e753ffe52fa1ba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8& data-original=&/8b8f8bcee6e753ffe52fa1ba_r.jpg&&粗看之下,《岩间圣母》讲述的是一个圣经故事“逃亡埃及”+一个传说“路遇约翰”。画中四个人物,分别是圣母、圣子、施洗约翰(John the
Baptist)、和大天使乌利尔(Archangel
Uriel)。他们身处背后石壁、前面悬崖的一片土地上,地上长满各种花草,石缝间可以看见远处的高山流水。&br&&br&“逃亡埃及”说的是耶稣降生之前,有三博士跟随帝星来到耶路撒冷。犹太希律王(Herod
Great)从三博士口中得知一个婴儿即将出生,成为“万王之王”,非常担心自己的王位被该婴儿推翻,遂下令屠杀所有新生婴儿。圣母玛利亚在生下耶稣之后,为躲避追杀,带着耶稣跟随她的丈夫约瑟夫(Joseph)逃亡去埃及。&br&&br&圣经里有一个叫约翰的先知,是他为成年的耶稣施洗礼,所以人称“施洗”约翰。据说,他比耶稣大6个月;还据说他和耶稣是表亲。于是有人就想,希律王屠杀新生婴儿,耶稣要逃亡,大6个月的施洗约翰肯定也得逃亡啊,否则活不到施洗礼那天了。但是圣经里没说施洗约翰全家逃亡的具体过程。于是出现了传说,说施洗约翰确实也逃亡埃及了,带他逃亡的是大天使乌利尔。而且施洗约翰路上还见过耶稣,虽然当时两个都是婴儿。&br&&br&细看之下,问题开始渐渐露头。&br&&br&首先是四个人的身份。大天使乌利尔最容易确认,她是最右边的女人,带一对翅膀。所以居中的女人肯定是圣母。两个小孩的身份就颇有争议:&br&&br&-
按传说应该是圣母带着圣子,天使带着约翰,所以左边那个小孩是圣子,右边的是约翰。&br&-
但是很明显左边的小孩双手合十在膜拜右边的小孩,所以左边那个小孩应该是约翰,右边的是圣子。&br&-
除非你把右边小孩伸出的双指理解为向对方施洗,在这个解释下,左边那个小孩还是圣子,右边的是约翰。&br&&br&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细节:哪个是耶稣,哪个是约翰?&/p&&p&&img src=&/661c1ceb85dcbb4f31fd4e7bc01456c9_b.jpg& data-rawheight=&450&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661c1ceb85dcbb4f31fd4e7bc01456c9_r.jpg&&据说因为长年争吵不休,终于有人人品爆发,在1507年伦敦版的画中,给左边的小孩手里画上了十字架,强行规定他就是约翰。据说此人还给圣母、圣子、施洗约翰分别戴上了光环。
&br&&br&1507年伦敦版的《岩间圣母》细节: 除了天使,谁都戴光环。&/p&&p&&img src=&/e1c15914efff9abb63c18abeb91ae62c_b.jpg& data-rawheight=&300&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e1c15914efff9abb63c18abeb91ae62c_r.jpg&&其次是场景。这是什么地方?&br&&br&- 虽然每一块岩石、每一棵花草都维妙维肖,但是几乎可以肯定这并不对应于一个真实的逃亡埃及途中的任何地理地点。&br&-
虽然这个地点是达芬奇的想象,但是显然非常有他的深思熟虑。比如,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圣母右边的鸽形花(Aquilega)象征圣灵;而她左边的棕榈叶形似宝剑,象征她在耶稣死后痛苦如剑穿心。&br&-
如果这个场景真的充满深意,充满符号主义,那么四人背后的巨大岩石象征着什么呢?四人面前的悬崖又是象征什么呢?为什么圣母把耶稣放在距离悬崖只有一厘米的地方?岩石远方的高山流水仅仅是达芬奇又一次炫技吗?&br&&br&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细节:
鸽形花和宝剑叶&/p&&p&&img src=&/e0fde3ac708b10dcdfdb_b.jpg& data-rawheight=&400& data-rawwidth=&4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5& data-original=&/e0fde3ac708b10dcdfdb_r.jpg&&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细节: 悬崖&/p&&p&&img src=&/21bec6bcea12262c4cab2ae_b.jpg& data-rawheight=&400& data-rawwidth=&5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21bec6bcea12262c4cab2ae_r.jpg&&1507年伦敦版的《岩间圣母》细节: 高山流水&/p&&p&&img src=&/cb724a0b3bec223c564fbbbe6e8f6256_b.jp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cb724a0b3bec223c564fbbbe6e8f6256_r.jpg&&问题最多的,就是四个人的表情和举止了。粗看之下,四人的构图是达芬奇的又一妙笔。圣母左手笼罩圣子,右手扶住约翰;天使手扶圣子,眼望约翰;圣子手指约翰,约翰遥拜圣子。从圣母的头顶,到约翰的右脚,到天使的长裙,构成了一个稳定的正三角形。而圣母、天使发亮的脸庞,和圣子、约翰发亮的躯体,又明显构成一个不规则四边形。所以画面既显得稳重又非常生动,四人构图成为立刻的经典。&br&&br&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构图&/p&&p&&img src=&/31b5027dfefd2ceb874be8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6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7& data-original=&/31b5027dfefd2ceb874be8_r.jpg&&现在让我们来仔细观察每个人物:&br&&br&圣母:
她在看哪里?她的视线似乎是朝着耶稣的方向,但又似乎在耶稣和约翰之间。她的表情是什么?似乎她全无表情,但又似乎她把极大的感情压在了冷漠之下,而那股极大的感情是喜还是悲,很难确认。她的左手是什么动作?五指张开罩在圣子头上难道有什么深刻含义?而且,卢浮版和伦敦版的《岩间圣母》中,圣母的眼神、表情、甚至手势都是不同的。这仅仅是版本间的误差,还是达芬奇有意为之?&br&&br&《岩间圣母》的细节:
圣母&/p&&p&&img src=&/2a428f1e767a_b.jpg& data-rawheight=&550&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2a428f1e767a_r.jpg&&&br&圣子:
在描绘婴儿时期的圣子的油画中,婴儿的动作向来是没有特别含义的。就算是《班耐瓦的玛当娜》把圣子画得活灵活现,圣子也只是去抓一朵花而已。这里圣子手指约翰,明显是一个成人化的动作。那么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是圣子告诉约翰他必被砍头的命运?还是告诉约翰自己的受洗要他来执行?&br&&br&《岩间圣母》的细节:
圣子&/p&&p&&img src=&/40b694cc53a14c1f7af311b650a32180_b.jpg& data-rawheight=&550&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40b694cc53a14c1f7af311b650a32180_r.jpg&&约翰: 这个的疑问最少,约翰向圣子顶礼膜拜,比较顺理成章。&br&&br&《岩间圣母》的细节: 施洗约翰&/p&&p&&img src=&/09fa8051ece4b40a310b088bdb1761fc_b.jpg& data-rawheight=&550&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09fa8051ece4b40a310b088bdb1761fc_r.jpg&&天使:
问题最多就属她了。首先是她的眼神,仔细看,1507年伦敦版的《岩间圣母》中,她是看着约翰的。但在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中,她居然是看着观众的!前面说过,形神互动,是达芬奇四人构图的典范之作。但卢浮版中,天使是和观众互动,不再是和另外三人互动,整个构图被打破了!达芬奇这样的绘画天才,绝对不可能如此犯错。他如此牺牲构图的完美,只可能是因为天使目视观众能够表达比构图更加重要的信息。可是,达芬奇想传递的信息又是什么呢?&br&&br&其次是她的嘴。仔细看,1507年伦敦版的《岩间圣母》中,她是抿着嘴唇的。但在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中,她似乎是张嘴说话的!她在说什么?&br&&br&《岩间圣母》的细节:
天使的视线和嘴唇。&/p&&p&&img src=&/08489a5bde36be06adab_b.jpg& data-rawheight=&550& data-rawwidt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08489a5bde36be06adab_r.jpg&&第三是她的右手。1507年伦敦版的《岩间圣母》中,她的右手藏在身侧,没有画出来。但在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中,她的右手非常明显,抬到水平,伸出食指,似乎是遥指约翰。如果天使遥指约翰,耶稣遥指约翰,圣母也手扶约翰,加上天使直盯观众的眼神,整个画面的重心就是约翰了。这显然违反常理。(除非我们把约翰和圣子搞错了,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刚才说过的小孩身份问题。)&br&&br&《岩间圣母》的细节:
天使的右手。&/p&&p&&img src=&/af1ad691d44d0a1f02dac63a4fbba025_b.jpg& data-rawheight=&450&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af1ad691d44d0a1f02dac63a4fbba025_r.jpg&&天使的右手,有另一种解释。我们不难发现,1507年版圣母左手位置较高,五指张开,在遮盖圣子;1483年版圣母左手位置较低,五指下扣,像九阴白骨爪!更仔细看,1483年版中,圣母的白骨爪和大天使的手指之间,刚好能够容纳一个人脑袋。换言之,是圣母左手抓住一个人脑袋的同时大天使右手在割喉。而被割喉者,当然就是圣经里说过的抹大拉的马利亚(Mary
Magdalene)。因为当年耶稣逝世把教皇传位给的是马利亚,而不是彼得。如果彼得不是正统教皇,那么世世代代以彼得为鼻祖的教皇也不是正统的了。所以天主教世世代代都在掩盖这个秘密。作为圣殿骑士的达芬奇,其毕生心愿是保护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后代免遭天主教的追杀,同时又通过1483年版《岩间圣母》向世界揭示这个惊天大秘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达芬奇在1483年没有交画。其实达芬奇当年完成了油画是交给米兰圣母无原罪教会的,结果修女们一眼识破达芬奇的隐意,大吃一惊,坚决不敢接收油画挂上祭坛。达芬奇出于无奈只好再画1507年版,去掉了割首的隐意。这个故事很牵强吗?那你就再去仔细看看这两幅画吧。达芬奇是天下第一油画家,即使是指甲的反光都能够捏拿得分毫不差,他把圣母的手画成九阴白骨爪,鬼才相信不是故意而为!
... 更多阴谋论,可参见《达芬奇密码》。 &br&&br&主题、选址、构图、神态、姿势、林林总总说了这许多,你是否开始领会到达芬奇的意图?还没有?OK,让我更加直白地告诉你。直到来米兰之前,达芬奇超越前辈,是以“多”取胜。前人用透视,他画得更三维;前人用色彩,他层次更多更细;前人画花草,他画得更逼真;前人画人像,他表情更生动。这种逼近到厘米毫米分子原子级别的现实主义,逼近到毫秒微妙级别的神态凝固,已经达到极限。来到米兰后,达芬奇一改风格,《岩间圣母》是他第一幅以“少”取胜的作品:&br&&br&《岩间圣母》选择在一个不知所谓的地方,留给观众去想象具体的地点在哪里;&br&圣母圣子被放在高岩和悬崖之间,周围布满宗教符号的花草,引导观众去想象巨石和悬崖的符号意义;&br&圣母和天使在雾化技法(sfumato)下似笑非笑、欲言又止,让观众自己想象她们的神情是什么;&br&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中天使的眼神、嘴唇和手指,更是达芬奇赤裸裸地抛出谜语,挑逗观众的想象力。&br&&br&整幅油画,无论在何种尺度、何种层次,粗看似乎是完全的写实,细想却总是模棱两可,捉摸不定。这就是为什么《岩间圣母》既可以理解成正统圣经故事而当作教堂主坛画像,也可以理解成大逆不道的阴谋论,反叛正统圣经。你可以用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形容词来概括这幅画,唯一大家都认可的,可能只有“神秘”二字。也许,这就是达芬奇所要表达的,否则为什么背景主色调那么阴暗和低饱和度,前景却如此高光,和恐怖片一样阴森森呢?&br&&br&达芬奇画得越内敛,越少,观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大。(现在你也就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大家公认1507年伦敦版的《岩间圣母》中后加的的光环和十字架是败笔吧。)&br&&br&当然,《岩间圣母》有一个比别的油画更加优势的加分是,由于历史原因它有两幅,而且刚好分别在英法两国,可以想象口水仗会打多少年!当英国人为1507年的《岩间圣母》是当年履行合同的正式版本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法国人却说卢浮宫的那幅更早,是原版。并且说英国的那幅是拷贝,不是达芬奇的手笔,可能是他学生做的。还有人专门写文章,说从地质学角度都能看出来,英国版本中的岩石不如法国版的逼真,达芬奇绝对不会画那么差,等等。英国人当然极为生气,多年来运用各种科学和非科学的手段,鉴定并重申英国版《岩间圣母》完全是达芬奇画的,倒是法国版有可能是达芬奇和学生的合作版。2005年,英国人宣布,红外线照片显示英国版《岩间圣母》画下有画,底稿的圣母是手托圣子,也是达芬奇的手笔。哦,还有一点,这两幅画的英文名字也是不一样的,直译英国版是《岩间处女》(Virgin
of the Rocks),法国版是《岩间玛当娜》(Madonna of the Rocks),表达了英法两国人民世代仇视的决心。 &br&&br&口水越多,油画自然越有名。&/p&&br&&p&1487年&br&1487年达芬奇在他的手稿中画下了著名的素描《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是1500年前(公元前80年)的一位罗马帝国的工程师,写过一部建筑学巨著叫《建筑十章》(De
Architectura)。文艺复兴时期此书和其它古罗马书籍一起被被重新翻出来,达芬奇为此书写了文字和这幅插图。&br&&br&这幅图据说是解释了如下的人体比例:&br&&br&手掌(palm)宽度
= 4个手指(finger)宽度&br&脚(foot,即英尺) = 4个手掌宽度&br&手腕(cubit,即腕尺) = 6个手掌宽度&br&步伐(pace) =
4个腕尺&br&身高 = 4个腕尺&br&双臂伸展的长度 = 人的身高(man's height)&br&发际到下巴的距离 = 1/10
身高&br&头顶到下巴的距离 = 1/8 身高&br&发际到头颈底部的距离 = 1/6 身高&br&双肩的宽度 = 1/4 身高&br&头顶到胸的中部的距离 =
1/4 身高&br&手肘到指尖的距离 = 1/4 身高&br&手肘到腋窝的距离 = 1/8 身高&br&手的长度 = 1/10 身高&br&鼻尖到下巴的距离 =
1/3 头高 (length of the head)&br&发际到眉毛的距离 = 1/3 脸高 (length of the face)&br&耳朵长度 =
1/3 脸高&br&脚长度 = 1/6 身高&br&&br&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p&&img src=&/fe168d2948ba0aab1646ec6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5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5& data-original=&/fe168d2948ba0aab1646ec6_r.jpg&&
(不是原创,多图预警,长文慎入)(聊到画家,怎么可能没有达芬奇,以下摘选自无忌论坛,全文请移步 ) 1474年有人请达芬奇画一幅订婚肖像。画订婚肖像很简单,在当时是有约定俗成的格式,人物要么正面对观众,要么侧面,端坐在自家房…
update:怎么全都是西方的画家啊,真有一种文化被碾压的感觉。好难受。&br&奋斗一把,再更一个中国的。&br&&b&明代的天才画家。&/b&&br&&br&&b&他的天才在于,他压根不是个画家,但他却开创了一个流派,甚至某种意义上算是现代国画的奠基人。因为他独辟蹊径地走出了一条有别于院体山水(见下文盛懋)、文人山水(见下文吴镇)的第三条路——泼墨山水。&/b&&br&他的山水画不多,但花鸟画极多。&br&&img src=&/dcdb363bfdfa99d8d5ab220bd6861a2d_b.jpg& data-rawwidth=&893& data-rawheight=&18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3& data-original=&/dcdb363bfdfa99d8d5ab220bd6861a2d_r.jpg&&&img src=&/703d37548eed5d260c3201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703d37548eed5d260c3201_r.jpg&&从以上两幅图不难看出,画作既不以工丽称道,也不以笔法取胜,通过墨线的勾描和墨色的浓淡形成画面质感,质素写意。而这种画法,由他首创。&br&&br&这一手法在他的时代从未流行,因为彼时还是院体画苟延残喘文人画鼎盛风行的时候,但他以天纵之才却在这条路上从未回头。直到明末清初的石涛,从他的画作中汲取营养,才终将泼墨写意发扬光大。之后,郑板桥、傅抱石、齐白石都曾对他推崇备至。&br&&br&他不是家喻户晓的唐伯虎,也不是青出于蓝的仇英。&br&他从来未曾以画家自居,但他却是绝对的天才画家。&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徐渭,徐文长。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当之无愧。&/b&&br&&b&—————————————————以下为原文————————————————————&/b&&br&&b&盛懋。&/b&&br&顺便讲个故事。&br&元代人,年少成名。其绘画工丽非常,曾经火到“洛阳纸贵&的地步。史载称,“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而其实际的画作,也确实精彩至极。盛懋的天才在于,其年纪轻轻便对山水画中的技法信手拈来,炉火纯青。&br&&img src=&/bdeca3faaf_b.jpg& data-rawwidth=&483& data-rawheight=&9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3& data-original=&/bdeca3faaf_r.jpg&&《山居纳凉图》&br&放一张我最喜欢的作品。整幅图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偏偏又细节备至。既可远观,又可细赏。其笔法技巧,布局堆叠,可谓巧夺天工。这是典型的院体画风格,有着细线勾描,淡彩填充,以工丽取胜。甚至可以说南宋的院体画风格到了盛懋这里已经登峰造极,几乎是后不见来者了。由此也可以理解那么多人求画若渴的原因了。&br&&br&&b&故事来了。&/b&&br&盛懋有一个邻居,也是学画的。但跟盛懋走的不是一个路子,天天穷的揭不开锅。邻居的妻子看到盛懋赚钱赚到手软,就只能痛骂他丈夫,都是画画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你丫还能画不能画啊?他丈夫也不示弱,拍着胸脯说,“待过几年,我一定胜他。”&br&几十年后,那个邻居成功跻身了“元四家”之列,而盛懋,名落孙山。&br&那个邻居名叫:吴镇,文人山水画的奠基人之一。&br&&img src=&/770ceafcf74a25e28c4ae2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2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770ceafcf74a25e28c4ae2_r.jpg&&&br&这是吴镇后期大成之作《中山图》。整幅图抛却了所有的勾描技巧,以简单的平衡构图,干笔湿笔的交叠营造出肃穆萧索的群山之景。这是典型的文人画类型,以笔法和意境取胜。吴镇没有盛懋的天资纵横,但却走出了大拙若缺的画路。历史中和他并肩而立的是:黄公望、倪瓒、王蒙。&br&&br&如果一定要给这个故事一个结尾,那就是盛懋一生衣食富足,而吴镇至死贫病交加,死后才得以跻身元四家。&br&&br&所以,每每想到他们我都会喟叹,天才,有时也会是枷锁,无论是盛懋还是吴镇。
update:怎么全都是西方的画家啊,真有一种文化被碾压的感觉。好难受。 奋斗一把,再更一个中国的。 明代的天才画家。 他的天才在于,他压根不是个画家,但他却开创了一个流派,甚至某种意义上算是现代国画的奠基人。因为他独辟蹊径地走出了一条有别于院体…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成长期码农/爱好心理学/迷茫探索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画展海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