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结庐在人境)》中脍炙人口的意思诗句?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陶潜的饮酒(结庐在人境)有哪几句诗句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饮酒诗是陶渊明仅存的116首五言诗中最能代表其个人思想的一首,饮酒这个题目下一共有20首诗,传唱得脍炙人口的也是这一首最胜.其实,这首诗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并不出名,也不为人所共赏,因为在那个诗歌只能被运用在歌功颂德和表达志向的年代,这是一首“划时代”的诗.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接下来作者将视角放到第三人称的角度,反问:“为什麽别人避开‘车马喧’,而你就能做到这样呢?(问君何能尔)”回答是:“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之中,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进而似乎连原来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变得偏僻起来.(心远地自偏)” 再来就是描述了在这样的心境中,生活也是恬静而悠然的,这是全诗最为人称道之处,用了两个地点,两个动作,把一种神仙般脱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点画得令人不尽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中气象,无论是早上还是黄昏,都是让人舒爽的.夕阳之下,在如此让人舒爽的气象之中,飞鸟结伴归林,再承接上文中描述的悠然地采菊、眺望南山的生活,作者觉得似乎这裏就包含著人生的至理,但再去细细追寻,却又无迹可辨了.这首诗很美,美就美在全诗没有一处是生硬的,这是完完全全纯自然地、无意识地在描述著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一幅画面,但更妙的是连作者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无我,也是一种对“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额...你脑残啊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赏析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艺术特色: 平淡而醇厚。 情景理的融合。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
送你一个有个性的评价:陶渊明之文,不如其诗。渊明之诗,又不如其酒矣。有诗为证:方其酣醉时,虚空一何有。试问学人心,有能如此否?
扫描下载二维码古诗词中的饮酒诗句
我的图书馆
古诗词中的饮酒诗句
古诗词中的饮酒诗句
【晋】陶渊明&  【原诗】
  结庐在人境,②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③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④
??【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清陶澍注《靖节先生集》是较好的注本。
??【注释】
  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 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山中对酌》&&&&&&&&&&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再一杯。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饮中八仙歌》&&&&&&&&&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劝酒》&&&&&&&&&白居易劝君一盏君莫辞,劝君两盏君莫疑,劝君三盏君始知。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天地迢遥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趁走。身后堆金拄北斗,不如生前一尊酒。君不见春明门外天欲明,喧喧歌哭半死生。游人驻马出不得,白舆素车争路行。归去来,头已白,典钱将用买酒吃。&&&&&&《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自谴》&&&&&&罗隐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饮酒》&&&&&&陆游我酒本小户,痛饮乃有时;意气不相值,终日持空卮。醉或能斋庄,不醉或狂逸,乃知老子狂,非自麴孽出。今日雪始晴,行歌官道傍,超然醒醉间,非庄亦非狂。&&《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桃花诗》&&&唐寅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后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开花落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马尘车驰贵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车马, 他的富贵我的闲。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与酒&&&&
夜暮了,秋风渐起,月光透过窗纱照到床前,酒过三巡,李白独坐床前,手端酒杯,望着一轮明月,愁绪满怀,思绪万千。于是,情不自禁地自言自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极普通不过的几句话,但这几句话让后来的人们不断吟诵之后,便成为了家喻户晓、最具魅力的五言绝句《静夜思》。李白压根儿就不曾想到,就是那几句简单的话,在一千多年之后,竟然会作为识字入门的经典词句,被人们一直所传诵,要是李白知晓的话,肯定会大笑不止。
提起唐诗,不能不提我国诗仙第一人———李白,而说起李白呢,我们又不能不提到李白诗中的酒。在他的生命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酒是李白心灵的慰藉,酒是李白诗作的源泉与动力。缺乏美酒的滋润,李白的诗便显得有些单薄与苍白无力。后人这样说道:“李白酒杯一端,文思如泉涌,一口下肚,运笔有神。”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李白的诗断不可离开酒,诗中的酒也离不开李白本人,即诗外的酒和诗中的酒已浑然融为一体,酒既成就了李白,也辉煌了唐诗。
后人谈论诗作的成就,言必称“李杜”,“李杜”宛如屹立于我国诗歌颠峰上的两棵奇葩。杜甫,诗学博大,力充气盛,无所不包。李白呢,他天性不羁,浪迹天涯,以诗酒自适。因此,王士祯称七言歌行子美如《史记》,太白似《庄子》。我想,这里边,或许和李白喜饮酒、信道教、好剑术是有些许缘源的。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人生难得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确,李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李白淡泊名利,恬适自然。他在长安供奉翰林,虽说不上是春风得意,却也是洒脱无拘,“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酣饮放歌,陶醉于一种无拘无束,心怡飘然的风味中,将人世间的机诈之心,一扫而空。
在酒的世界里,李白可尽情的游乐欢快,豪迈奔放,不受任何束缚,不向任何势力低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何等自在逍遥,李白的诗似一壶壶醇厚芳香的佳酿,多么沁人心脾啊!
李白不是那种特别擅长思乡的诗人,除《静夜思》和《宣城见杜鹃花》之外,我们几乎找不到其怀乡的诗文。无论是身处山水美景而雀跃,还是身心疲惫而伤感之时,酒总是时时陪伴在其左右。难怪,杜甫称其为“酒中仙”,的确名副其实!
李白二十五、六岁出蜀,曾漫游各地,天宝初年,贺知章敬仰其文才,推荐给唐玄宗,后司职翰林,作为侍从草拟公文。不足两年,因怃杨贵妃被谗言而辞官离京。途中李白彷徨苦闷,乘着酒意,一篇传诵甚广的力作《月下独酌》便应运而生。诗人独自在外,于月色满地的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邀月对影,结伴成三人,时而同饮,时而欢歌,载歌载舞,宛如友人聚会放歌畅饮,不亦乐乎。与月光、影子成群同饮共舞,这,当然是诗人的一种幻觉而已,或许李白喝了不少酒而酩酊大醉,开始梦游了吧。然而,李白当时毕竟是“暂伴月将影”,而非“行乐及春”、“永结无情”,因此,诗中字里行间显露其“借酒浇愁”、“抽刀断水”的伤感之情。
李白从小抱有“辅弼天下”的志向,但一直不得志,于是,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愤激之情,面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美酒佳肴,竟萌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情。李白能喝酒“斗十千”,也许,这有些夸大其词,或许古代酒杯尚浅,所乘之酒甚少。但能饮“斗十千”者,想必也是海量了。
当李白遭受了一连串挫折之后,回望曾经所走过之路,个人抱负仍无着落,才华不得舒展,因而“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对人生前途豁达仍溢于言表。李白与鲍照的一味悲愤决然不同,李白始终坚信自己必然会有远大前程,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总有一天会施展其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但命运似乎偏偏同他开了个大玩笑,一生终不得志。
李白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安史之乱,辅佐永王璘而受牵累,流放于夜郎,中途遇赦东归,晚年流落江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于其族叔李阳冰家中。南唐后主李煜成天不问国事,天天沉迷于诗词酒色,词填得可谓精妙绝伦,甚是了得,但最终却落得个家亡国破,自己也沦为囚徒的悲惨境地。倘若李白仕途一帆风顺,实现其政治抱负,他还能否拥有那份天生与之俱来的浪漫情怀?我也怀疑,是否还能欣赏到李白曾留下的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杜甫与酒
中国的诗歌历来是和酒连在一起的,从最早的《诗经》里面即可找到许多和酒有关的诗句,后来又有曹操的“对酒当歌”
和曹植的“斗酒计十千”等,到了陶渊明,则一口气写了一个饮酒诗系列。竹林七贤没有不饮酒的,其饮酒佳话迭出,引人入胜。&&&&&
诗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黄金时代,这时诗和酒之密切关系也差不多到了黄金时代,以李白为首的饮中八仙所特有的酒脱超迈以及豪放飘逸正是这个黄金时代的写照,他们的绝代风采,也正是盛唐气象的一种折射。&&&&&
但人们在论及诗与酒之关系时,往往只知道诗仙李白之为酒仙,而忽略了诗圣杜甫也是一位饮中高人。严格地讲,杜甫与李白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双星交辉,在饮酒上也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我们从杜甫的诗中得知,他从少年时代就开始饮酒。其《壮游》诗云:“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这里的一个豪字,一个嗜字,一个酣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杜甫不仅从小就饮酒,而且还很有级别。&&&&
杜甫的名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千年以来几乎妇孺皆知,然而与之相对仗的上一句“酒债寻常行处有”和前两句“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却不大为人所知,而我以为前三句恰恰更个性化一些。杜甫已经到了天天都要典当衣服来买酒,而且每天都要大醉而归的程度,甚至除了典当衣服,他还要到处赊帐喝酒,走到哪里都有酒债。我想,即使是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也不过如此。&&&&&
这里,我们不妨把杜甫与李白之饮酒作一个比较。&&&&&
李白是“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是“方外酒徒稀醉眠(赠毕曜)”;&&&&&
李白是“ 会须一饮三百杯”
,杜甫是“径须相就饮一斗(赠毕曜)”;&&&&&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杜甫是“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
这种相映成趣的例子还很多,在李杜诗集中时时可见。&&&&&
最有趣的是,杜甫和李白这两位诗中泰斗曾经快乐地在一起豪饮,而且喝醉后同盖一床被子,这记在杜甫的诗中:“&&&&&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氏隐居)”。李白后来回忆起这段美好时光,曾赋诗:“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而杜甫在怀念李白时也深情地说:“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这中间反来复去咏叹的“醉别”、“金樽”、“手中杯”、“一樽酒”,都是在说酒,足证杜甫和李白不仅在诗中是知音,在酒中也是意趣相投的。&&&&&
但杜甫最出色的饮酒诗,却是他的《醉时歌》。诗中写他和郑虞痛饮狂歌,“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最后将司马相如,杨雄,孔丘,盗跖统统抬出来论证喝酒的必要性,结论是“生前相遇且衔杯!”一气读下,真是慷慨激昂痛快淋漓。我以为这首《醉时歌》是可以和李白的《将进酒》交相耀映,并列为中国酒文化之极品的。&&&&&
杜甫从少年饮酒一直饮到老年,他56岁那年在夔州参加剌史柏茂琳的宴会,乘兴纵马飞奔,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跌伤,朋友们看望他,提了许多酒来,于是杜甫忘了伤痛,拄着拐杖又和朋友们到山溪边去大喝起来,杜甫即席赋诗曰:“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毫竹。共指西日不相待,喧呼且覆杯中渌。(醉为马坠,诸公携酒来看)”&&&&&
这种风采,恐怕只有李白可以比肩了。&&&&&
酒伴随杜甫一生,最终伴随他平静地走完了人生历程。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漂泊到湖南耒阳,当地县令素仰诗人大名,送来牛肉和白酒,杜甫“饮过多,一夕而卒(明皇杂录)。”此说向来有争议,为热爱杜甫的人不愿接受,但联系其终生饮酒,当亦在情理中。&
馆藏&54613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饮酒结庐在人境赏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