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观参考文献手机成瘾参考文献都有哪些

手机成瘾对大学课堂的影响及对策探析——基于商洛学院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商洛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手机成瘾对大学课堂的影响及对策探析——基于商洛学院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个案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 ,使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样本数据分析商洛学院大学生手机的使用,特别着眼于大学课堂中手机的使用时间、习惯、目的、动机等情况。力图通过调查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状况讨论手机成瘾对大学课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降低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重点探讨手机成瘾对大学课堂的影响程度、形成原因、应对策略等问题,积极建构大学生健康的手机使用模式,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42.4【正文快照】:
信息时代通讯和信息技术正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手机早已普遍成为大众的通讯工具。而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6月份智能手机已基本完成了对传统功能手机的替代[1]。3G、4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不仅使手机满足了人们基本的通讯需求,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小运;伍安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张朱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童正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杜琼;秦喆;;[J];教育与职业;2014年32期
;[J];互联网天地;2014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诗纯;李世国;;[J];大众文艺;2012年06期
何安明;惠秋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杨京钟;吕庆华;;[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辛宪军;张朋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19期
蔡淑芳;;[J];东南传播;2013年02期
徐翔;;[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陈明;;[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李萌;张梓群;;[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23期
张建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高海燕;;[J];时代教育;2014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爱祯;[D];山东大学;2005年
韩永佳;[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张红艳;[D];山西大学;2013年
郭洁琼;[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王正翔;[D];苏州大学;2013年
刘凤云;[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王锐烽;[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李苑文;[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夏领婕;[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李莹莹;[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金盛华,辛志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李岩;曾维伦;何海涛;;[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罗玉华;黄彦萍;游敏惠;;[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王欢;祝阳;;[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祝阳;王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梁娜;杨烁;;[J];东南传播;2009年03期
匡文波;;[J];国际新闻界;2008年06期
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2期
何安明;刘华山;;[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4期
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现刚;[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晓飞;;[J];教育与职业;2005年22期
骆洁嫦,郭钟宁,于兆勤,钱燕鸣,陈蓝;[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3期
刘欢;;[J];科技信息;2012年23期
杨宝钟;蒋建华;;[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年01期
李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王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刘吉珊;[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金秋,樊素芳,胡晓娟,赵士举;[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吴小鸥;[J];高教探索;2005年06期
郑红霞;;[J];阴山学刊;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梅冀蓉;;[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黄斌;;[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邹兆辰;邓京力;;[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李林英;;[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玉兰;[N];光明日报;2013年
蒋夫尔;[N];中国教育报;2013年
李益众;[N];中国教育报;2014年
本报通讯员
张林涛;[N];光明日报;2014年
姜明?通讯员
孟兆熙;[N];工人日报;2008年
本报通讯员
李婷;[N];山西日报;2013年
姜泓冰;[N];人民日报;2013年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讲师
史作杰;[N];经济观察报;2013年
蓝青;[N];中国老年报;2005年
武汉纺织大学 刘蕴一 杨丽田 刘俊;[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利娜;[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刘明龙;[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刘霞;[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吴睿珍;[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杨建艳;[D];山西大学;2006年
许玉茗;[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当前的位置: >
心理学硕士论文标签:
关于大学生手社交媒体依赖的讨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6 总的讨论
  6.1 关于大学生手社交媒体依赖结构
  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目前国内外对此现象的直接研究尚少,国外的研究多集中于几种具体的社交媒介,如facebook、twitter等,而国内研究更少,无法找到前人研究的结构模型。本研究通过借鉴手机依赖、社交媒体依赖、网络成瘾等相关研究,并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初步建构了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结构模型,共包括种七个因素:突显性、社交增益、强迫性、冲突性、戒断性、耐受性和神经性。
  根据初步理论构想编制出的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初始问卷,经过多次题目增删等修改,确立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包含了五个因素:突显性、社交增益、强迫性、冲突性和戒断性。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各项指标显示拟合程度较好,说明本研究所建构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构想模型稳定而可靠。
  6.2 关于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对于信度,本研究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Alpha系iO和分半系数(Guttman Split-Half系数)作为检验问卷信度指标。通过对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正式问卷的统计发现,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7,分半信度为0.925,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6&0.897之间,各因素的分半系数在0.739&0.874之间,由此说明,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对于效度,本研究采用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作为衡量指标。内容效度使用逻辑分析法,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做出判断,并进行试测以确定表达清楚、意思明确,因此本研究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使用逻辑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以及问卷的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探索出了问卷结构,再经由验证性因素分析,问卷结构拟合程度良好,因此,本问卷结构效度优良;效标效度采用自评依赖程度为效标,通过与总分的相关分析来确定。统计发现各维度与自评得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在0.610&0.671之间,问卷总分与自评得分相关为0.791,相关度均较高,且双侧检验极显着(pO.Ol),表明效标效度良好。
  可以看出,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说明本问卷可信度、可靠性均较高。
  6.3 关于编制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的方法学
  手机社交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前人对其研究较少,更没有针对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测量问卷,因此在文献综述方面,能够直接应用的资料非常少,本研究从社交媒体、手机依赖、社交媒体依赖、手机依赖量表、社交网络依赖量表等相关研究出发,来界定什么是手机社交媒体、什么是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等概念。在初始问卷的编制中也借鉴了手机依赖量表、社交媒体依赖量表、网络成瘾量表等量表的结构及题项。
  除了借鉴相关研究,问卷编制还采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相关文献综述,明晰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概念、影响因素、相关理论、维度建构;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式问卷及访谈,结合专家意见,了解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的相关情况,如使用时间、使用动机、影响因素、突出表现、造成结果等。通过这两种方式的结果,初步构想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维度及问卷题项。
  在正式问卷的编制过程中,按照传统的问卷编制方法,通过初始问卷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改问卷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等过程,最终确立正式问卷。可以认为研究方式合理,流程科学,结构可靠。
  6.4 关于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特点
  6.4.1关于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总体状况
  就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总体状况而言,被试回答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每天都使用手机社交媒体&及&周围的同学朋友都在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人数分别占59.3%、64.8%,这表明大学生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情况较为普遍,使用频率也较高,而达到比较依赖和严重依赖的人数占35.2%,并且报告因使用手机社交媒体而暂时中断学习、影响学习效率、减少睡眠时间、眼睛酸胀分别占33.0%、40.9%、44.4%和40.7%,说明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和依赖对为数较多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健康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学生、学校、家长、学界等相关方面的重视。
  就大学生手机应用的偏爱类型来看,社交类达到82.9%,其次为游戏类(33.0%)、学习类(32.8%)、咨询类(30%),所占比例相似,说明大学生最偏爱社交类的应用,而在具体的社交应用中,前三名依次为腾讯QQ (82.5%)、微信(46.6%)、新浪微博(32.8%),这与TNS (2012)在Tech in Asia上发布报告排名一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对手机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和部分依赖。
  6.4.2关于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性别及年级差异
  性别方面,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总分、突显性、冲突性并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而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因素中戒断性、社会增益、强迫性方面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在戒断性、社会增益、强迫性上男性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程度高于女性,这可能是男生有更强烈的通过手机社交媒体进行社交的需要,有时甚至会强迫自己使用手机社交媒体,而当无法使用时,他们的的负面感觉会更深。
  年级方面,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总分、突显性、戒断性、冲突性、强迫性上并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社交增益因素上年级差异显着,按均值依次为硕士〉大四〉大一〉大二&大三,可能是因为硕士或者大四毕业生越来越意识到社交在求学、求职等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强了通过手机社交媒体来进行社交活动,而大一新生需要面临全新的环境并融入进去,就需要他们展一系列社交活动,相对而言,大二大三学生的社交压力和社交欲望相对不是特别强烈。
  6.5总结论
  结论一: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是指大学生对手机上的社交媒体过度使用难以控制_,导致对身体、学习、工作、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痴迷状态。
  结论二: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结构包括五个因素:突显性、社交增益、强迫性、冲突性和戒断性。
  结论三: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满足心理测量学的各项要求,可以作为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测量工具。
  结论四:大学生手机应用使用最多的类型为社交类,社交类中使用率较高的为QQ、QQ空间、和微信。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比较普遍,而比较依赖的占35.20O/O。
  结论五:社交媒体依赖总分、突显性、冲突性的性别差异并不显着而戒断性、社会增益、强迫性存在性别差异。
  结论六:社交媒体依赖总分、突显性、戒断性、冲突性、强迫性上并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社交增益因素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存在显着差异。6.6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6.6.1研究A不足。。
  首先,未能实现全国取样。出于对时间和经费的考虑,问卷调查只在重庆地区大学生中进行,虽然取样尽力兼顾重点大学、普通大学、职业教育学校,但未能实现全国取样。
  其次,理论文献缺乏。由于国内外对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研究仍比较匮乏,缺乏相关文献资料来进行理论支撑,本研究只能通过一些对具体媒介,如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等使用情况的研究,以及一些相关研究,如手机依赖、网络成K等研究来获取理论资料。因此,包括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概念、维度、人口统计学的资料仍需进一步充实。
  再次,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常模亟待建立。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对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情况进行问卷编制,本研究虽通过理论加实证的方法加以编制,但问卷编制是一个不断验证、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本问卷还需接受不断的检验和修正,希冀能够科学准确的制定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常模。
  6.6.2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6.6.2.1针对研究不足进行改进
  随着研究相关研究的增多和深入,文献资料也会越来越多,需要我们集众家之所长,进一步明确相关概念和维度等理论资料。其次,进行更为广泛的全国范围内的取样,进一步验证问卷的结构和信效度。再次,通过不断的研究论证,最终建立起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常模。
  6.6.2.2推广至其它群体
  不仅大学生,目前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人数众多,年龄层、教育程度、收入状况、工作性质等跨度很大的人群使用社交媒体也很常见,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其他群体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情况,如中学生、白领、医务人员等群体,这些群体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
  6.6.2.3以此问卷作为工具,进行其他相关研究
  利用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为工具,可以进行大量的相关研究。如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人格的相关性、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心理机制、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干预对策等。  
  参考文献
  曹博林.(2011).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澉南广播培视丈学严47(3),65-69.
  杜立操,梁杰华.(2012).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高等广授学叛f淳学社会科学版),27(12), 65-69.
  巩雪.(2012).成都高校学生对社交网络依赖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以人人网为例.新闻知识,8,62-64.
  韩登亮,齐志斐.(2005).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当代青年研究,(12) , 34-38.
  洪彬.(2012).基于社交媒体的沟通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
  黄时华,余丹.(2010).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生敦辟学,240),252-261
  李止庸.(2011).国内外&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综述.中国商品学会第十四届学术论坛暨中韩商品科学交流会议论文集(pp,128-132).
  刘红,王洪礼.(2011).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心理科学,34(6), .
  刘振声.(2013).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新闻大学& 117 (1) ,120-129.
  钱铭恰等.(2006).大学生网络关系依赖倾向量表(IRDI)的初步编制.北京大学学报网络版,1(2),1-6.
  师建国.(2009).手机依赖综合征.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2), 138-139.
  邵蕾蕾,林恒.(2010)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的编制.社会心理科学,775(10), 11 soil 54.
  王风仙.(2012).上海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行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
  王相英.(2012).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150{\2\ 59-63.
  韦耀阳.(2012).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5(4),91-93.
  吴明隆.(2010).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徐华等.(2008).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6(\), 26-27.
  熊婕,周宗奎,陈武,游志麒,翟紫艳.(2012).大学生手机成瘤倾向量表的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60), 222-225.
  阴良.(2010).孤独感、社会认同与SNS使用之研究--以人人网为例.新闻大学、106 (4) ,8-18
  余建.何旭宏.(2003).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张燕贞,张卫,伍秋林.(2013).医科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冲动性.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1(2\ 284-287.
  赵洁.(2010).论社交媒体一基于&受众&视角.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
  周挥辉,党波涛,蒋永红.(2011)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6),90-92.
  Adriana Bianchi., & James G. Phillips.(2005).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 CyberPsychological & Behavior, &5(1),39-51.
  Ahlqvist,Toni?,Back, A_,Halonen, M.,& Heinonen,8.(2008). Social media road maps exploring the futures triggered by social media. VTT Tiedotteita - Valtion Teknillinen Tutkimuskeskus. 9(5),24-54.
  Andreas M. Kaplan., & Michael Haenlein.(2010). Users of the world, 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 59(53), 59-68.
  Andreas M. Kaplan. (2012). If you love something, let it go mobile: Mobile marketing and mobile social media 4x4. Business Horizons, 55(2),129-139.
  Ball-Rokeach?,Sandra J?,& DeFleur, ML. (1976). &A dependency model of mass-media effec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 (1),3-21.
  Ball-Rokeach., Sandra J,,& DeFleur, ML.(1979). &A dependency model of mass-media effects&. In G. Gumpert & R.S. Cathart, (eds.),Inter/Media: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a media world,81-96.
  Ball-Rokeach., & Sandra J. (1985), The origins of individual media-system dependency: a sociological framework. Communication resaerch, 12 (4),485-510.
  Bianchi A.,& Phillips,J. G.(2005).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6,39-51.
  Cattell RB. (1966). Scree test for number of factors. Behavioral Research 7(2),245-276.
  Cecilie Andraessen.(2012), Development of a Bergen Facebook Addiction Scale.Psychological Reports, 110(2), 501-517.
  Daria J. Kuss.,Mark D.,& Griffiths.(2011).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and Addiction~A Re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8,.
  DeVellis,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SAGEDimple R. Thadani., & Christy M.K. Cheung.(2011). Online Social NetworkDependency: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Competing Models.Proceedings of the 44th Hc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Ezoe, S.,Toda, M,Yoshimura, K., Naritomi, A., Den,R., & Morimoto,K. (2009).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7, 231-238
  &Free Online Medical Dictionary,Thesaurus and Encyclopedia..&. Elsevier. Retrieved30 June 2012.
  Geser,H. (2006). Pre-teen cell phone adoption: Consequences for later patterns of phone usage and involvement. Sociology in Switzerland: Sociology of the Mobile phone. Retrieved from mobile/t_geser2.pdf
  Hakoama., & Shotaro Hakoyama.(2011). The impact of cell phone use on social networking and development among college studengts.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5, 1-20.
(温馨提示:查看本篇硕士论文其他章节,请浏览本页面左侧←【论文目录】导航)
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返回上级栏目: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大学生手机成瘾调查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恋爱观参考文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