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封建专制社会专制时代的行政组织思想体系有哪些基本内容

自考行政管理学2014年4月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自考行政管理学2014年4月试题及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主要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继续开疆拓土的情况。一是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三是将西南夷纳入版图,秦王朝在这些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进行行政管理,并兴修水利工程和交通路线,发展经济,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数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秦朝的疆域图来讲解秦朝开疆拓土的情况。(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第一目“法令出一”,讲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来及其特征。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内容来加深对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5)、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一般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进步性。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设置”,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要给学生理清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关键是突出元朝行省设置的重大影响,同时还需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节主要讲述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之后设立内阁使大权进一步落入皇帝手中,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是本课需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教师因予充分重视。 (2)、第一目“内阁制度的形成”,主要讲述体现明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加强的两个方面,即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设立。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的问题分析明初朱元璋为何废丞相,而废丞相又是内阁设立的原因。注意两个区分:一是明代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需要补充材料;二是内阁制与丞相制的比较,可引导学生讨论。 (3)、第二目“军机处”,主要叙述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情况。军机处的设置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可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 (4)、第三目“清朝的边疆政策”,主要讲述清朝的边疆政策及其管辖边疆的措施,这部分内容从表面上看与整个教材内容不协调,但实际并不是为了单纯叙述清朝边疆政策,而是讲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清朝在边远的蒙古、新疆、西藏以及西南地区都能有效管辖,正说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5)、第四目“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主要讲述清末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腐朽败落。本部分重点应放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可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它在初建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作用则占据主导地位,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篇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四、讲授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材料分析: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武官师执掌军权,各类官职的主要职能划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商朝疆域图》和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材料说明:“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西周疆域图) 1.西周的分封制 (“分土封侯制”)(武王开始,周公继续)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总结: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四、知识与能力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商朝时,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官员是 A相、卿、师
B卜、祝、史C相、师、卜
D师、卜、史 2.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夏商的制度区别很大 B夏商的制度有继承关系 C商周的制度区别很大 D商周的制度有继承关系 3.史书中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所反映的是 A封建制度的建立B实行分封制C行省制度的实行D推行郡县制 4.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 5.周初实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排除异性贵族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巩固统治D掠夺地方百姓 6.《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A血缘
C信仰D出身 7.西周宗法制下,在诸侯领地内,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各子称为 A侯 B伯 C卿大夫 D士 8.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小宗必须服从大宗C嫡长子继承制D宗族内分大宗和小宗 (二)问答题 欣赏下列两幅图,回答问题:请回答:(1)两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两种政治制度?简述这两种制度的主要内容。 (2)依据上述内容,简要指出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一)BDBBCACC (二)(1)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内容: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2)特点:严格的等级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五、教后记: ①就“夏朝是如何建立的?”这一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说出“大禹治水”的故事。当看《戴冠冕的夏禹》这幅插图时,学生还试图从服饰和神态两方面来说明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这展示了学生看问题的多角度。 ②王位世袭制的产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题设问是上课临时让学生回答的,教师预先备课并没有考虑到,或者考虑到了,但认为学生思考有些困难,故未列入教学内容。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令教师喜出望外。应该说,学生思考得也较有深度。如:王位世袭制的产生,使中国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王位世袭制取代了民主选举的禅让制,这是进步的。(教师点评:阶级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③提出问题“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讨论较热烈,发言覆盖面也较广。 ④在讲到“分封制被破坏”这一内容时,教师临时设问“分封制是否有隐患?”,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迅速反应、讨论,从而正确理解分封制为什么导致王权衰微、诸侯争霸?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分封制的隐患以后是谁解决的?怎样解决?”从而为第2课“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埋下伏笔。 ⑤学生的疑问:什么是九族? 资料说明:族,表示亲属关系。“九族”之说最早见于《书?尧典》:“以亲九族。”九族所指,历来说法不一,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 (1) 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称之谓九族,具体的来说这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代。史载燕王朱棣(明成祖)率兵入京师,夺得大权后命方孝孺替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不听,被杀害。当时受株连而遇害的达847人,就是灭九族的。灭九族时,对已死去的要劈棺鞭尸。 (2)指异姓亲族,即父族四(自己本族四代),母族三(母亲同族三代),妻族二(妻子同族二代),这样合起来共九族。 [教学反思]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2、 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 专制皇权的作用。 3、 了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 盛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过程与方法 1、 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 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3、 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2、 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 教材分析 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因暴政短命而亡,但极具开创性,特别是通过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影响深远。 重点: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四、 教学方式 1、 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 2、 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讲授为主。 3、 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 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 在辩论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显示]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讲授新课] 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一、秦的统一原因 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国力强大。
思考: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什么意思?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秦之后的措施? 措施: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一)皇帝制度 请一位同学当秦始皇,说说他怎么样确立“皇帝”的称号? 古人都以“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朕觉得寡人完成了统一大业,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功高盖世,如果还以“王”来作为称呼,不足以显示朕的权势以及地位。朕曾让群臣商议过,但他们上的“泰皇”朕也不满意,所以朕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篇三: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曙光中学人民版历史教学设计
必修一全一册
编委:覃业军李赛玲 目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备教师:覃业军 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主备教师:覃业军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主备教师:覃业军 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主备教师:覃业军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备教师:覃业军 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主备教师:覃业军 3、 伟大的抗日战争???????????????????????????????????????????主备教师:覃业军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 太平天国运动?????????????????????????????????????????????主备教师:覃业军 2、 辛亥革命?????????????????????????????????????????????????主备教师:覃业军 3、 新民主主义革命???????????????????????????????????????????主备教师:覃业军 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主备教师:覃业军 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主备教师:覃业军 3、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主备教师:覃业军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主备教师:李赛玲 2、 外交关系的突破???????????????????????????????????????????主备教师:李赛玲 3、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主备教师:李赛玲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主备教师:李赛玲 2、 卓尔不群的雅典???????????????????????????????????????????主备教师:李赛玲 3、 罗马人的法律?????????????????????????????????????????????主备教师:李赛玲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主备教师:李赛玲 2、 美国1787年宪法??????????????????????????????????????????主备教师:李赛玲 3、 民主政治的扩展???????????????????????????????????????????主备教师:李赛玲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备教师:李赛玲 2、 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主备教师:李赛玲 3、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主备教师:李赛玲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 美苏争锋?????????????????????????????????????????????????主备教师:李赛玲 2、 新兴力量的崛起???????????????????????????????????????????主备教师:李赛玲 3、 走向多极化???????????????????????????????????????????????主备教师:李赛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备教师:覃业军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指的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其核心是早期国家的产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及其特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联系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状况,理解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从神权与王权的关系、血缘关系和王权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思考。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史通史,本节课的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就是在此基础上对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进行阐述。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升华的作用,是本学科政治文明史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学的重点是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些概念性很强的内容,通过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背景、内容和作用的讲述或讨论,了解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2、目标解析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就是指要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原因、过程及其主要标志; (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就是要正确对待历史传说,善于从历史传说中吸收有价值的东西; (3)、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就是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中国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刚刚开始涉及政治专题知识,纵向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尚欠缺,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汲取历史传说中有关知识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1、无法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未形成文明史观,还没有掌握评价历史现象的科学方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导学生从力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必然性,进而认识政治制度的更新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中关键是要坚持生产力和社会进步标准。 2、无法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相互关系,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可能会混淆这两种制度的概念及其特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些概念性很强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联系早期国家特别是西周政治状况,运用比较和发散思维,找出两种制度之间内在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国家”“王”的再现和“家天下”的产生是历史的倒退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文明史观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下: 不是。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剩余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使社会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富裕的氏部部落显贵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开始建立早期国家机器。“国家”“王”“家天下”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反映了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 例题一:夏商时期,在国家最高权力的传承上都实行(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民主推选制D.嫡长子继承制 问题二: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在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历史地位 师生活动:先引导学生分析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再引导学生分析其历史地位 夏政治制度特点:王位世袭(家天下)制度的出现,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商政治制度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2、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3、残酷性 其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 ①夏朝开始实行的王位世袭制是我国古代社会存在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②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③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问题三:“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表述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各是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分封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归纳如下: 分封制。 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问题四:《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试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设计意图:了解分封制的特点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分封制的实施背景及其主要情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目的(巩固统治)、对象(多元化主要是同姓)、内容(授土授民)、方式(层层分封)等角度进行分析。 例题二: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D) 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问题五:我国民间普遍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现象,这种浓厚的情结源于古代的哪一制度,如何认识这一制度?设计意图:了解宗制的目的,含义或实质、内容、影响及特点 师生活动: 问题1: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关系如何? 目的: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关系:大宗与小宗是相对关系,“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群弟”,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问题2:西周宗法制有什么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例题三:下列对西周宗法等级关系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C) A.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B.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C.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D.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问题六:想一想,分封制与宗法制有哪些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了解其主要内容,把握其内在联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其主要内容,从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地位入手,着重说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与政治联系。 分封制是将王国的土地分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而宗法制则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族权和政权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具体表现在: 分封制是宗法制政治上的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宗法等级。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例题四: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特点在于它们( B ) 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D.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五、目标检测 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 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③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统一国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B) A、夏民后裔 B 、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3、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C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篇四: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⑵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⑶ 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 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2、过程与方法 ⑴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探究问题。 ⑵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⑶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⑵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讲授新课] 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国力强大。 2.统一: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思考: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什么意思?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秦之后的措施? 措施: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一)皇帝制度 请一位同学当秦始皇,说说他怎么样确立“皇帝”的称号? 学生:古人都以“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朕觉得寡人完成了统一大业,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功高盖世,如果还以“王”来作为称呼,不足以显示朕的权势以及地位。朕曾让群臣商议过,但他们上的“泰皇”朕也不满意,所以朕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篇五: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专题一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专题一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选官制度的完善和监察制度的发展。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深刻了解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而努力。 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选官制度的完善和监察制度的发展。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有哪些体现及特点。 高考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演变的史实。 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专题一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知识目标: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教学难点: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高考考点:明朝内阁的设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专题二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知识目标:掌握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认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及危害。 能力目标: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了解列强五次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列强侵华的本质意图。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列强多种方式的侵略是中国民族危机始终存在的根因。 高考考点:了解列强五次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列强侵华的本质意图。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及危害。 易错点:认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及危害。
专题二第二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知识目标: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斗争的事迹: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是近代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分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手段、方法和形式。鼓励历史与现实结合,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情感目标:直观感受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教学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高考考点: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易错点: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表现。
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知识目标: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播放有关录象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教学重点: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 教学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高考考点: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表现、结果及影响。 易错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专题三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的建立、灭亡、特点、意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作用及影响。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太平天国企图用基督教改造中国,而洪仁\企图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都因为条件不允许而失败。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失败及意义。《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高考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易错点:区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专题三第二课
辛亥革命 知识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历史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高考考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易错点: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专题三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目标: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和过程及意义。了解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基本史实,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遵义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主要史实和意义。红军长征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能力目标:探究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探究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是最主要的原因。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和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条件。分析比较前三次反“围剿”的斗争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从中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注意对他们的激励:不忘五四精神,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和过程、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及重大的历史意义。 高考考点:五四运动的史实和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意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及重大的历史意义。 易错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知识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政协的作用和职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高考考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易错点:区分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专题四第二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知识目标:“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及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和提高。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高考考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易错点:“文化大革命”的实质。
专题四第三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知识目标: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及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内容、作用及意义。 能力目标: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归纳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 教学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高考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易错点:理解“一国两制”。
专题五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知识目标:了解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的内容。理解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式使学生产生历史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课堂热烈氛围。 情感目标:通过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确立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高考考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原因及三大外交方针。 易错点: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
专题五第二课
外交关系的突破 知识目标:掌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经过和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影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影响。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署。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成果。 能力目标: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与学生一起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对中国和世界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改善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认识到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策略。 教学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进程及原因。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对中国的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高考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易错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专题五第三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知识目标:识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把握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和基本依据,归纳在新外交政策指导下取得的成就。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与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认识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和作用。 能力目标:多方面收集有关新时期外交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的能力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主动探究。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通过对新时期外交取得的成就的学习,了解中国的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体会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贡献的理想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 高考考点: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和作用。 易错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
专题六第一课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知识目标:了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等基础知识。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采用讲述法、启发式、情景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情感目标:通过对希腊历史的学习,认识灿烂辉煌的希腊文明对于世界历史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 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的含义,认识世界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开放和包容的文化心态。 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西方的民主政治滥觞于古希腊的历史条件。 易错点: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