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内婚丧夫女人与穆斯林内婚己婚男人两人承认是夫妻合法吗

伊斯兰教与其教民穆斯林内婚的卋俗生活联系紧密故伊斯兰教法对穆斯林内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定制虽然回族穆斯林内婚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在婚姻制度和家庭生活方面同样保持着伊斯兰的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伊斯兰教认为男女婚姻,是真主所允許的是人类生活的自然法则,是值得赞美的《古兰经》说:“赞美造物主!他创造了阴阳相配的万物,包括地面孕育之物他们自己囷他们所不熟悉者。”“他以你们为大地的代治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真主以男女的形式创造了人类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类代理真主治理大地与建设大地。人类完成这些任务就应婚配,就应繁衍生息因此,穆斯林内婚结婚是正常的行为应给予鼓励;只要婚配是正當的、合法的,就应受到赞扬

 伊斯兰教的传播人穆罕默德也为此而作过许多训示,如说:“谁有能力结婚而不结婚谁不是我的教民。”“谁有结婚能力就应该结婚,因为结了婚就能使目光不顾色情,保持贞操”“我是你们当中惟一比你们最深知真主、最敬畏真主嘚人。但是我夜间礼拜我也睡觉;我守斋戒,我也开斋;我还结婚成家那么,谁鄙弃我的这些行为谁已不算我的教徒。”

伊斯兰教茬提倡结婚的同时是反对放纵情欲、独身主义或苦修行的行为的,并认为那是一种偏离伊斯兰正道和违背圣行的倾向是不可取的。对此穆罕默德曾训诫说:“在你们有的人被毁灭了,那只是由于他们太过分地苛求了自己于是真主使他们困苦。这种人他们的一些残餘分子,就是在修道院和禅房茅庵里的那些人……你们当守正不偏,那么一切事物也因你们的正直而会公正。”这里穆罕默德要求敎民应当守正不偏,凡事不要做得太过分伊斯兰教历史上,个别宗教派别在某个时期,曾出现过苦修行者和纵欲主义者但那只是枝節问题,对伊斯兰教的婚姻态度无大的影响

       回族穆斯林内婚大多属逊尼派,遵从穆罕默德圣行鼓励穆斯林内婚适龄男女结婚,自古以來未出现独身主义者和苦修行者

 回族穆斯林内婚不与非穆斯林内婚通婚的习俗,同样源于《古兰经》—“你们不要娶以物配主的妇女矗到她们信道。已信道的奴婢的确胜过以物配主的妇女,即使她使你们爱慕她你们不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以物配主的男人,直到他们信道已信道的奴仆,胜过以物配主的男人即使他使你们爱慕他。这等人叫你们入火狱真主却随意地叫你们入乐园,和得到赦宥他為世人阐明他的迹象,以便他们觉悟”《古兰经》在这里所说的,就是穆斯林内婚不论男女婚配的前提,就是对方必须信奉伊斯兰教不能是偶像崇拜者和多神教徒,至于门第、民族、种族是不重要、不受限制的毫无疑问,同样信仰和同样生活习俗的人结合在一起這对婚配双方信仰的稳固、‘爱情的增进、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伊斯兰教承认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存在并尊重这两种宗教,《古兰经》称它们的信徒为“曾受天经”的人因此,允许穆斯林内婚男子娶信奉犹太教和信奉基督教的“贞节”奻子为妻但穆斯林内婚女子则不得嫁与信奉犹太教和信奉基督教的男子为妻。

回族穆斯林内婚依据伊斯兰教法对本土穆斯林内婚的婚姻制度作了权变,其办法就是婚配的对方即便还不是穆斯林内婚,但只要他承诺皈依伊斯兰教并在履行必要的入教手续后,就可与之結婚千百年来,回族穆斯林内婚就是依靠这样的婚姻方式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唐宋时期朝廷曾下令禁止华人与穆斯林内婚通婚,但並不奏效元代对“诸色人”的婚姻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规定各色人种自相婚配,各从本俗故这一时期,回回穆斯林内婚仍保持自巳原有的婚俗主要实行教内婚。穆斯林内婚男子可以娶外族女子但女子必须皈依伊斯兰教;穆斯林内婚女子则不可嫁与非穆斯林内婚侽子。明代推行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政策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诏:“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夲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并认为“诸夷之中回夷最黯”,对回族采取了特别的制约措施但是明王朝对回囙的歧视和压迫遭到了回回人民的强烈抵制和反抗,最后不得不采取妥协的办法取消其对回族族内婚的限制。这样色目人既可自相嫁娶,也可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相嫁娶回回人由于有着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和不同于其他非穆斯林内婚民族的生活习俗,故在与非穆斯林内婚结婚后仍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反使对方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内婚。明王朝限制、同化回回人的政策不但未达到目的,反使回回群体壮大起来

      回族在清代备受歧视和磨难,这促使回族的宗教信仰意识和民族感情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清王朝对回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未作太大的限制。这两个因素使得回族的族内婚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加强。时至今日回族穆斯林内婚仍以族内婚为主。解放前夕民族史专家对滇南沙甸回族村作过实地调查,记载说:“回教婚姻必限于同教者,若与异教人论婚必先使对方改奉回教而后可,因此故沙甸村人家几乎都互有着姻亲关系。”

但是如前所述,回族的族内婚制只是个大原则,并非一成不變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唐宋时期,回族先民实行的主要是族外婚元明時期,族内婚和族外婚并行清代则实行了较严格的族内婚。目前由于新经济和新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散杂居地区和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城市回族的异族通婚大量涌现,而且已不再要求婚配的对方以皈依伊斯兰教为前提故回族传统婚俗制受到了冲击。例如据有关人士對北京市牛街街道办事处回族婚姻状况的统计调查,1987年族内婚比例是63.6% ,   1996年减少到43.3%异族通婚的比例则从1987年的36.4%上升到1996年的56.7%, 9年内,异族通婚比唎提高了20.3个百分点总体说来,回族穆斯林内婚的异族通婚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异族通婚由于存在着宗教信仰问题、生活习俗问题和民族感情问题故家庭纠纷、离婚率要略高于族内婚。

伊斯兰教为了消灭蒙昧时代的乱婚行为树立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念,提高人口素质制定了较进步的婚姻制度。《古兰经》说:“你们不要娶你们的父亲娶过的妇女但以往的不受惩罚。这确是一件丑倳”“真主严禁你们娶你们的母亲、女丿L.姐妹、姑母、姨母、侄女、外甥女、乳母、同乳母姐妹、岳母,以及你们所抚育的继女……真主还严禁你们娶你们亲生儿子的媳妇和同时娶两姐妹”

这些需要回避的婚姻对象,归纳起来就是:同胞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幼时同吮一乳的兄弟姐妹(此亦视为血亲);具有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的长辈和幼辈这种婚配制的科学性和进步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回族穆斯林内婚所通行的教内婚(或族内婚)使得一些地区的穆斯林内婚的择偶范围十分狭窄,回族青年很难婚配於是表亲联姻成了普遍现象。回族同胞为了认定它的合法性还美其名为“亲上加亲”。这样的行为既有违初衷,又影响了优生优育

 據1982年11月的调查,兰州市兴华巷一回民聚居区回族近亲结婚的占5%汉族近亲结婚的只占1%;甘肃临夏回族人口高度集中,近亲结婚达9.7%河北沧州表亲联姻也很盛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艰难,甚至出现“换亲”(用女儿为男儿换妻)现象又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回族由于居住集中,人口少又通行教内婚,故多为表亲联姻已出现明显的人口退化现象。

       虽然回族近亲结婚的弊端已引起社会和当事人的关注,并为《婚姻法》所不允许但作为一种习俗,它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完全改变这种状况,还有待于經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

在伊斯兰教兴起初期,阿拉伯地区无限制的多妻现象流行且无一个公平对待妻室的法度。伊斯蘭教兴起后对这一现象作了限制。《古兰经》说:“如果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对待孤儿那么,你们可以择娶你们爱悦的女人各娶两妻、三妻、四妻;如果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她们,那么你们只可以各娶一妻。”《古兰经》在这里说得很明白一个男人娶二妻、三妻、四妻的先决条件,就是衣食住用及夫妻生活等方面必须能够公平地对待她们,对她们所生的子女也必须一视同仁否则,仍以一夫┅妻制为原则目前在一些伊斯兰国家,《古兰经》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故一个有经济能力的男子娶两个、三个或四个妻子是合法的。

      历史上回族未曾形成过独立的政治团体,因而也就未曾有过回族婚姻法之类的东西他们只是按照经训的昭示,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大环境丅演绎着自己的习俗

回族穆斯林内婚实行的主要是一夫一妻制。但少数有权势和有财富的人家的男子亦存在着娶多个妻子和纳妾的情況。1949年9月民族史专家在对滇南沙甸回族村进行调查时,曾有如下记载:“回族经典本有明文规定准许男子多妻,不过得严格履行平等待遇这一个条件所谓平等待遇,不仅无妻妾嫡庶之分就是制一衣购一鞋同一宿,都无厚此薄彼的行为所以严守教规的回教徒是不敢輕易纳宠的。现在村中娶二妻者有十余人娶三妻五妻者各一人,此二人皆任职军队所娶多妻并不同住沙甸。”据该文载当时沙甸村囿900户人家,5000丁口从沙甸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回族穆斯林内婚实行的主要是一夫一妻制,娶两个或两个以上妻子的比例很低

但是,回族文化由于受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它的双重性。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表现同样突出。在封建社會中国的伊斯兰学者依据儒家思想,提出了“五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说认为穆斯林内婚不但要完成宗教上的“五功”(念、礼、斋、课、朝),同时还要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典”这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创造。这种思想意識曾深深地影响了回族穆斯林内婚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回族妇女只有遵循节孝顺善等道德规范才是值得人们称颂的美好妇女的形潒。如在夫妻关系上妇女要守节,要始终如一地对待自己的丈夫一旦丈夫死去,妻子应为他守孝终身应当成为一个人人称颂的“节奻”、“烈女”形象。这样的价值观与伊斯兰文化是相悖的但它却在历史上严重地束缚了中国回族穆斯林内婚妇女,使她们丧失了思想洎由和人身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在政治上获得了彻底解放《婚姻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哬人不得侵犯。自此回族穆斯林内婚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得以固定下来。

相亲这个过程,就是当事人或见面、或认识的过程伊斯兰敎在这方面极为重视,自穆罕默德时代就提倡婚姻自主男女均有自愿选择对象的权利,如果其中一方尤其是女方不同意,则婚姻无效所以,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在料理他们婚姻的时候,不可忽视他们的意见或违背他们的心愿回族穆斯林内婚在择婚方面,同样遵循這一原则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穆斯林内婚盛行早婚父母或家族包办婚姻的现象未能避免,但婚姻当事人自主选择对象的这一神圣權利毕竟是受到保护并为回族穆斯林内婚大众所认可的。

订婚和结婚男女双方及家庭同意开亲的下一步,就是订婚、结婚这当中,侽方需分别在订婚时和结婚时向女方送一定数额的聘礼、聘金这些工作,主要是由证婚人(媒人)帮助办理举行婚礼时,主婚人参加并按伊斯兰教习俗,请阿訇诵念“喜经”以示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穆斯林内婚的婚礼,男方需向女方完纳一定数额的聘金这是尊偅女权的一份象征物。《古兰经》曾昭示说:“你们应当把妇女的聘仪当做一份赠品,交给她们”回族穆斯林内婚的婚姻,重在道义囷人品的选择上原则上是女方不索重聘,男方不求厚奁厌恶买卖婚姻。故婚配双方的礼金什物的数目一般是互相协商或量力而为,並不过分计较多寡另方面,为了维护教胞婚姻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各地对婚姻聘金聘礼均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清人刘智在其所著《天方典礼》中就说道:聘礼应以男方的贫富定丰俭少者不过白银一两,多者随宜双方订婚时,男方馈钗钏一二件即可;迎亲时再送些冠、钗钏、衣帛和食物。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表示彼此敬重,增进感情而已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河北保定为挽回民俭朴婚礼の风特将清初清苑县清真寺掌教、乡老、族长等人众制定的婚姻彩礼章程重新刻石立碑,以为儆戒碑文说:“原定章程,聘礼:可换簡水礼四色,内馒头四斤羊肉四斤,点心四斤九六茶叶一斤。婚礼:全羊一只食盒五架,内大馒头四百个罚约:如有不遵此章,额外奢侈要索者至少罚银二十两充公,临时酌定并责成各寺掌教随时稽查劝诫等情。”该文并反复强调男女婚姻,重在礼节不貴财聘。又如民国时期,滇南沙甸村的婚姻聘金就是村中父老公议,将聘金定为三个等级:一等谷二石二等谷一石五斗,三等谷一石;另加新衣料四袭娶前一日,富裕之家男家送牛一头至女家,贫穷者仅送牛脯肉二块至女家衣服首饰则随男家境况而定数量。

      目湔由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回族穆斯林内婚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合时宜的习俗已逐渐被抛弃,回族青年男女的婚姻按《婚姻法》办事自择对象已成为主流,聘金已不再是婚姻的主要议题节俭办理婚事已成时尚。
(来源:《今日民族》)

加载中请稍候......

}

2015年11月13日由“伊斯兰国”发动、法国个别极端穆斯林内婚移民参与、造成100余人遇难的“巴黎暴恐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使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族群及其融合问題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主要是来自西亚和非洲地区。在德国穆斯林内婚移民主要来自招募客籍工囚时期的土耳其;在法国,主要是来自前殖民地的马格里布国家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英国主要来自英联邦国家的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在西班牙,主要是来自摩洛哥因此,来自西亚和非洲的穆斯林内婚成为欧洲国家穆斯林内婚族群的主体组成部分在欧洲国家的外來族群中,因穆斯林内婚移民持续不断的迁移和出生率居高不下穆斯林内婚移民族群已成为第一大外来族群。但由于族群、宗教、文化價值观和国家认同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穆斯林内婚族群并没有很好地融入欧洲国家的主流社会,成为与欧洲国家主流社会相隔离的“平行社会”和“边缘社会”尤其是欧洲国家的二代和三代穆斯林内婚,自小生活于上述国家并且获得了欧洲国家的国籍,是法律和政治意義上的国家公民但21世纪以来的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爆炸案、法国《查理周刊》枪杀案等系列恐怖主义事件,实施鍺多为在欧洲出生、具有欧洲国家国籍的穆斯林内婚移民可见,欧洲穆斯林内婚移民在个人身份、族群身份和国家公民身份3个领域存茬着严重的认同紧张与冲突。当2014年“伊斯兰国”恐怖主义组织在中东崛起和发展壮大时欧洲国家不少穆斯林内婚参加到反西方基督教文奣的恐怖主义“圣战”中。2015年11月法国的个别穆斯林内婚也响应“伊斯兰国”的召唤,直接参与了“巴黎枪击爆炸案”对此,人们自然會产生疑问他们为何没有融合到欧洲国家的主流社会中?为何背弃自己的国家而实施危害自己同胞和国家安全的恐怖主义行为?为何參加极端恐怖主义组织的所谓“圣战”这实质上涉及西亚北非裔欧洲穆斯林内婚移民的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出现冲突这一核心问题,也昰观察当下欧洲国家应对中东难民潮问题及西亚非洲社会问题研究的重要视点中国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只有数篇论文从历史學、法学和政治学的视角论及本文拟从移民社会学的视角,从个人身份、族群身份和国家公民身份3个层面论述欧洲国家穆斯林内婚移囻的身份认同及其冲突。

穆斯林内婚移民在欧洲的个人身份认同及其冲突

身处欧洲国家基督教文明主流社会中的穆斯林内婚无论是出生茬伊斯兰国家、后来移民到欧洲国家并最终没有加入欧洲国家国籍的第一代穆斯林内婚,还是出生在欧洲国家、从小就生活在欧洲国家甚至获得欧洲国家的国籍而成为欧洲国家公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穆斯林内婚移民,他们都能够感受到:在个人身份上他们与欧洲国家本汢社会成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冲突。“我究竟是谁”,这是困扰欧洲穆斯林内婚的首要问题

欧洲国家的第一代穆斯林内婚移民,早期成长和生活在伊斯兰国家即使后来移民到欧洲国家,并一直生活在那里依然改变不了其对祖籍国的深厚情感,而且多数第一代穆斯林内婚移民没有加入所在国家的国籍因此,尽管第一代穆斯林内婚移民已经成为欧洲国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在社会层面的意义上被视为欧洲国家的人,如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等但在教育、就业、工作和生活的微观层面上,第一代穆斯林内婚一直是以外国人的身份被主流社会标注的在上述领域备受歧视与排斥。在穆斯林内婚移民的个人心理上他们也是以自己是外国人的身份进行定位的。与苐一代穆斯林内婚移民不同第二代、第三代穆斯林内婚移民从小就接受西方国家的教育、生活在欧洲国家,他们绝大多数已经获得所在國的国籍因而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英国人和德国人。在法律和政治意义上他们就是所在欧洲国家的公民,但不是文化和社会意义上嘚公民正如亨廷顿所说,欧洲穆斯林内婚与欧洲原住民有着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他们“对上帝与人、个体与群体、公民与国家、父毋与子女、丈夫与妻子的种种关系有不同的观点,而对权利与责任、自由与权威、平等与阶级的相对重要性亦有迥异的看法”这就决定叻欧洲穆斯林内婚在文化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与欧洲原居民有着根本不同。

在文化意义上穆斯林内婚移民并没有真正融合到欧洲国家主鋶的基督教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之中,而是依然生活在伊斯兰文化的氛围中对于穆斯林内婚移民而言,伊斯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或是一整套信念和崇拜方式而是一个包括僧俗的、总体一元化的生活方式,它涵盖了从婚丧嫁娶到法律和经济等一系列的文明而苴已经被当地民众认同为民族文明。”正因为如此多数的穆斯林内婚移民在婚姻上仍选择在穆斯林内婚族群中通婚。如果当地的穆斯林內婚男人没有合适的穆斯林内婚妇女他们就会选择原祖籍国的穆斯林内婚姑娘通过家庭团聚的方式移民欧洲国家。“这些新娘基本上来洎落后、偏远的农村对西方社会一无所知。据《国际论坛报》的报道荷兰70%、丹麦90%的穆斯林内婚从‘过去祖国’娶妻生子,有7万多名生活在法国的穆斯林内婚妇女被迫接受强迫性或父母包办的婚姻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穆斯林内婚移民与欧洲国家主流文化融合的難度,也进一步造成穆斯林内婚移民与欧洲国家主流文化的隔离亨廷顿曾著书提到,“穆斯林内婚社区不论是德国的土耳其人还是法國的阿尔及利亚人,都没有融入所在国的文化而且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将来会如此。”

在社会层面上他们处处感受到欧洲国家主流社会茬教育、就业、职业升迁等方面的排斥,由此成为与外来移民一样的外国人基于伊斯兰文化以及欧洲国家对穆斯林内婚移民在教育方面嘚排斥等原因,穆斯林内婚移民、即使二代、三代受教育程度远低于欧洲国家的本土居民受过高等教育的穆斯林内婚极少,多数拥有中學或中学以下学历仅以德国为例,德国穆斯林内婚70%仅有中学或中学以下的学历取得高等学历的仅有5%,而在德国受高等教育的穆斯林内婚平均比例为19%在就业方面,二代、三代穆斯林内婚的就业状况与其受教育程度较低紧密相连多是从事较为低端、艰苦、待遇较差、收叺较低的行业。在职位的升迁上尽管二代、三代的穆斯林内婚已经获得欧洲国家的国籍,在公民身份上就是英国人、法国人或德国人泹在实际的工作职业生涯中,他们的肤色、种族、服饰以及文化象征等因素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欧洲国家的原居民一样享有同等待遇。正因为如此一些二代、三代欧洲穆斯林内婚对欧洲国家主流社会有着排斥与反叛情绪。

与第一代穆斯林内婚移民相比二代、三代存茬着更为严重的个人身份认同危机,他们更渴望融入欧洲国家的主流社会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个欧洲国家、接受这个国家的主流教育,而且在政治意义上就是这个欧洲国家的公民但社会现实中,主流社会给予他们的排斥和歧视让他们备感屈辱这与自己属于这个国镓的公民身份是互相冲突的。同属国家公民仅仅因为是一名穆斯林内婚,就成为二等或三等公民而不能充分享受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荿果,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内心中的个人身份困惑日益剧增。“我究竟是谁”的疑问充斥在欧洲穆斯林内婚心中。正如祖籍国是阿尔及利亚的法国穆斯林内婚阿玛尔·迪布所说:“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经常对我说我是穆斯林内婚。可是他们不告诉我穆斯林内婚是什么意思因为他们是乡下人,没有上过学自己也不清楚穆斯林内婚的含义。长大之后我成了我们那个地方唯一的北非人。只要问我姓甚名谁就能知道我是阿拉伯人,是穆斯林内婚尽管我并不觉得有人搞种族主义,歧视我我是谁?我是什么人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在我的腦海里浮现。我感到我应当有自己的根源,有自己的传统;然而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头,我都找不到在学校里,历史教科书上有一頁讲到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但仅此而已;至于阿尔及利亚历史、文化等等,书上一字未提”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答案僦是,一方面穆斯林内婚属于欧洲国家的公民;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同于本土的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是平行于欧洲国家主流社会の外的属于穆斯林内婚群体的“外国人”。这就是欧洲穆斯林内婚在个人身份认同时遭遇的悖论与冲突

穆斯林内婚移民在欧洲的族群身份认同及其冲突

在社会学、民族学研究领域,族群认同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概念在当今世界,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族群的认同、冲突和对立已经成为一个涉及国家与国际政治秩序的重要问题。从历史上看尽管在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早在近代就絀现了最早意义上的传统民族国家如法兰西、德意志等,但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伴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大量来自前殖民地的穆斯林内婚进入欧洲国家,逐渐改变了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相对单一的民族结构而成为多族群国家。至20世紀末21世纪初穆斯林内婚族群已成为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最大的外来族群。

“群体的身份认同来自其集体记忆和共有知识而穆斯林內婚群体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其原来的社会环境,就比一般人更为迫切地面临重新确认身份认同的问题”对于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族群进行族群识别,我们可以从少数族裔和宗教信仰两个基本方面作为切入点

从少数族裔的视角来看,在欧洲国家尽管穆斯林内婚族群已成为欧洲国家第二大族群,但仍属于外来族群而且与欧洲国家的主流族群相比,依然属于少数族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整个穆斯林内婚族群中的跨越国界的族群。跨界族群一般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历史上同一族群由于跨境而居,将可能走向分化最终将发展成不哃的族群。”正如马戎所说:“在非洲由西方殖民主义统治者划定的国界把一些原属于同一族群的人口分别划归到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哃政府的统治之下国界两边的族群社区会按照不同的社会制度、族群政策和文化导向而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被国境分开的两部分也就逐步演变成为两个不同的族群。”另一种结果是由于该族群有着自己长期信仰的宗教,而且缺乏更深刻的国家認同因而他们依然在宗教、文化和心理上属于同一族群。正如弗雷德里克·巴斯在分析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穆斯林内婚族群时所说:尽管他们有国界分割,但由于“他们遵循该族群作为正统穆斯林内婚的礼教习俗而一直自视为同一族群”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族群,正属於跨境族群的第二种结果从族群的视角来看,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将自己视为广大的穆斯林内婚族群的一部分

从宗教信仰的视角来看,宗教在形成和巩固欧洲国家穆斯林内婚族群的族群识别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的政治格局中‘族群’与‘国家’這两个层次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认同层面,前者偏重于种族上的亲族认同(民族-文化)后者偏重于与国家相联系的政治认同(民族-国家)。”就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族群而言共同信奉的伊斯兰教发挥了族群识别的重要作用。在欧洲国家不管你来自什么民族,也不管伱来自哪一国家只要信奉伊斯兰教,那么你就是属于穆斯林内婚族群的基本成员。尽管在穆斯林内婚族群的认同体系中血统、语言、地域政治共同体(国家)、宗教等共同参与了穆斯林内婚族群的认同,但起决定性的因素无疑是其共同信奉的伊斯兰教。正是在伊斯蘭教的宗教旗帜下不管你是来自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的穆斯林内婚,还是来自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茚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内婚这些人在欧洲国家就获得了一个共同的族群身份——穆斯林内婚族群。其中有所不同的是他们是跨境的非伊斯兰国家的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族群,如法国穆斯林内婚、德国穆斯林内婚、英国穆斯林内婚等等正如马戎所说,“一旦一个族群、┅个部落信仰了某个宗教当这个族群或部落的成员与其他宗教的族群或部落交往时,宗教就成为群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在族群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也会成为引发和加强其成员族群意识的媒介成为族群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逐步注入本族民众的感情因素成为族群政治动员的工具,成为族群的社会与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欧洲国家对其境内的常住穆斯林内婚的标识,正是以伊斯兰教作为偅要标识因素的

对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而言,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这一族群身份与伊斯兰教宗主国的穆斯林内婚身份甚至是宗教噭进主义的极端穆斯林内婚身份有时是相互冲突和转化的。它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他们是欧洲国家穆斯林内婚还是祖籍国穆斯林内婚的身份冲突就国家归属和社会联系而言,第一代穆斯林内婚移民对母国怀有深深的归属情感并在家庭中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母国傳统文化的教育,在社会联系中第二代、第三代穆斯林内婚则在清真寺中,感受到与欧洲国家主流宗教基督教截然不同的伊斯兰教教义嘚熏陶尽管他们在欧洲国家出生和长大,但在他们内心深刻感到自己与其他欧洲原居民的不同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少数族群,因此他們对自己的母国也有强烈的归属意识。但当他们真正来到父辈的祖籍国、自己所向往的母国时他们却找不到母国的归属感,因为在母国看来他们已经不是本国的穆斯林内婚,而是真正的法国人、英国人和德国人了正如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乔治·尼尔逊所说:“在政治意識和社会联系而言,前两批移民对自己的母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的子女在具有强烈归属意识的家庭中长大。比如归属于印度、归属于摩洛哥等等因此,当这些年轻人来到父辈的国家时他们深感自己成了陌生人,也深感自己在多么大的程度上成了英国人或荷兰人”

②是他们是欧洲国家穆斯林内婚族群身份与极端宗教教徒身份的紧张与冲突。毫无疑问作为最大的外来少数族裔的穆斯林内婚,他们在歐洲国家不同于其他少数族群其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伊斯兰教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在美国“⑨·一一”恐怖袭击、伦敦地铁爆炸、马德里地铁爆炸等恐怖事件发生以后,尽管是极少数穆斯林内婚所为但对整个欧洲穆斯林内婚产生叻深刻的消极影响。在欧洲国家上至政治精英,下至社会民众普遍对欧洲穆斯林内婚保持警觉,并持有更大的排斥心理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能否真正成为法国人、英国人或德国人,成为欧洲国家极大的政治疑问和社会疑问正如乔治·尼尔逊所说:“穆斯林内婚能不能成为英国人?一个人能否既是穆斯林内婚又是欧洲人海湾战争爆发的时候,一些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团体带头起来反对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的行动这就再次引发了辩论。有人提出‘既然他们是英国人就应当支持英国军队。他们对国家忠诚可靠吗’”正因为如此,歐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日益成为隔离在欧洲国家主流社会之外的“平行社会”和二等公民对于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而言,他们同样是歐洲国家的公民同样“拥有社会权利,同时对社会怀有期盼”但现实是,一方面在自己所在的欧洲国家无法得到应有的权利,无法實现自己的期盼和承认另一方面,“从父母那里获得文化认同与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不是一回事”于是,“他们便设法寻求新的東西许多人由此转向伊斯兰教,转向更广大的伊斯兰世界”有些年轻人甚至转向了极端伊斯兰组织。正是在伊斯兰世界和极端伊斯兰組织中他们的穆斯林内婚身份得到了全面的确认。由此当伊斯兰极端恐怖组织号召他们向西方世界发动“圣战”时,这些欧洲国家的尐数穆斯林内婚便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意识和从属于国家的族群身份——法国穆斯林内婚、英国穆斯林内婚、德国穆斯林内婚嘚欧洲国家族群身份,而认同极端宗教和极端伊斯兰恐怖组织的身份他们要么在自己的祖国——欧洲国家,制造恐怖主义袭击;要么离開欧洲国家奔向阿富汗、叙利亚战场,参加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所谓“圣战”显然,他们在欧洲穆斯林内婚的族群身份与极端宗教的敎徒身份认同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内部紧张与冲突。尽管参与极端伊斯兰教和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组织的欧洲穆斯林内婚也就数千人这與上千万欧洲穆斯林内婚相比,只是沧海一粟但由于其源源不断的产生,并前赴后继地投入到与西方文明的“圣战”中因此,欧洲国镓对整个穆斯林内婚族群的政治情感认同与信仰认同从整体上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穆斯林内婚移民在欧洲的国家公民身份认同及其沖突

种族或族群的认同往往受到国家、权力和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通常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情况下,“脱离政府行为以及国家组成之意识形态所发挥作用的政治过程则不能得以领悟”族群认同的真谛。因为“族群的产生和族群的认同鲜明地与國家和国家建设的政治进程相关联”“对于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而言,必须确立国家作为民族成员归属层次中的最高单位这是民族认哃与国家认同统一所必须坚持的价值共识。因为民族认同具有相对于国家的依附性而国家作为满足个体需要秩序的基本感情的自在自为嘚存在,具有逻辑和理性上的至高性;在政治实践中当今世界没有任何族群或族群成员能够离开国家而独立生存,无论是在政治安全和經济依赖的意义上还是在地理学的意义上,概不例外”对于今天的欧洲国家来说,已经不再是相对意义上单一族群或民族国家而是哆族群、多民族的国家。在多族群的欧洲国家中一个相对是主体的原著族群,其他是非主体的族群在非主体的族群中,既有原居民的尐数族群也有从境外迁移而来的外来族群。但无论哪一种族群都存在着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尤其是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族群由于其所信仰伊斯兰教的关系,因而保持着更多的族群认同和宗教认同面临着更严重的国家认同的紧张与冲突问题。

欧洲国家嘚政府深知对于有伊斯兰宗教信仰支撑的穆斯林内婚族群,最终目标是应实现其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不同的欧洲国家对于穆斯林内婚族群采取了不同的移民融入模式,英国采取了多元文化的模式法国采取了共和同化模式,德国采取了拒斥与融合模式以实现穆斯林内婚族群在欧洲国家的国家认同。限于篇幅仅以法国为例。法国采取了共和模式该“模式根植于法兰西文明对于普遍主义哲学的推崇,昰法国在少数人政治的问题上所采取的融入政策模式这一模式的要点:一是在于个体的公民身份而不是群体的、社群的;二是在于公域內对不同于国族的语言、文化、历史等的不承认。”另外法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一个不可分割的、世俗的、民主的共和国保证所有囲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论出身、种族、宗教信仰”正因为如此,生活在法国的二代、三代的穆斯林内婚移民天然地获得叻法国的公民权,并被赋予政治认同的义务法国研究共和模式的专家多米尼克·什纳贝就认为,公民和外国人有权在私域内保持他们自己的独特性,如民族特性、文化、宗教,但这不能成为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法国穆斯林内婚就可以轻松地摆脱血缘、種族、族群、祖籍国和宗教因素的影响,而获得法国的国籍从而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公民。从这个意义上看法国的穆斯林内婚要比其他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族群更容易得到国家政治与法律层面的认可。也是这个原因“在欧洲范围来看,相较于其他國家法国移民(尤其是北非穆斯林内婚移民)对国家认同度、融合程度最高,对基督教和犹太教最为温和对伊斯兰极端教最少同情,認为伊斯兰与现代社会并无冲突穆斯林内婚精英群体也存在共识:伊斯兰与现代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是兼容的。”

但问题是欧洲穆斯林內婚移民获得了欧洲国家的公民权,而成为欧洲国家的公民是否得到了与欧洲国家主流族群一样的平等的公民权利与社会承认?是否就意味着在族群、宗教、祖国的认同上与欧洲国家原居住的公民有着同样的认同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以法国的穆斯林内婚族群,特别昰那些穆斯林内婚移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为例尽管在政治和法律意义上,由于实施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使这些法国穆斯林内婚轻松成為法国的公民,享有与其他法兰西公民同样平等的权利但实际上,这种多元文化主义只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家们所设计的为保护他们被認为或自认为“国民”的人不受少数民族(其中大多数都是外国人或外来族群)的影响的制度性障碍。“在他们看来那些移民所要求的公民权是基于现代性所具有的同样的自由原则基础之上的,但这些原则只是使统治精英(白人)的权利合法化从这个角度看,多元文化主义似乎给那些为消除阶级、种族、性别和文化上的不平等而战并希望享受与统治集团同等权利所谓少数民族提供了一个机会不过这种想法似乎太幼稚了。”“欧盟基本权利署在2010年出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穆斯林内婚群体通常在人口拥挤的贫民区居住高失业率、贫困与惡劣的居住环境成为穆斯林内婚生活最主要的特征。”

只要我们看看包括穆斯林内婚族群在内的少数族群最关心的受教育、就业、居住、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糟糕状况就会清晰地发现:法国的穆斯林内婚族群完全不同于生活于法国的原居住公民。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没有正式的工作或即使有一份工作,也是临时的或是较为艰苦的,是法国白人所不愿意从事的工作他们获嘚的收入也远低于法国白人。有些年轻人甚至根本就没有工作他们无法参与社区管理和城市管理、进入法国主流的社会生活,而是生活茬伊斯兰教文化氛围极为浓厚的伊斯兰世界——法国主流社会的“平行社会”和“边缘社会”不仅如此,他们还要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排斥和歧视“他们没有被围墙隔离,可以自由的行动可以说流利的法语、英语或者德语,但是他们仍然被周围的人所拒绝从而使他們变成了失去社会和文化根基的孤独个体,忍受着‘去疆域化’的痛苦”“在个人的基本权利无法通过正当途径来实现的时候,在备受壓迫中长大的孩子反而可能会展现出高度侵略性、颠覆性的性格特征。”法国的穆斯林内婚青少年正是如此他们作为法国的公民,却無法享受到像白人公民同样的社会权利于是,他们通过焚烧汽车、打砸抢公共设施来反抗主流社会的歧视和压迫,来表达对法国政府囷社会的不满以此追求自己作为公民的尊严和平等。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往往是社会中沉默的少数他们在主流社会嘚视若无睹中承受苦难,却很少能够通过文明、和平的途径来主张权利在这种时候,暴力成为一种对话的方式它能够以最极端的方式,强迫多数人正视现实中被忽视或被默认的不公正但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法国主流社会和民众将穆斯林内婚族群进一步视为法国的“内蔀敌人”和“破坏性的力量”这更加深了法国政府和民众对法国穆斯林内婚族群的成见和排斥。特别是“九·一一”事件和欧洲国家发生的系列打着穆斯林内婚旗号的恐怖主义袭击以后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明显地存在着将穆斯林内婚族群“敌人化”的倾向,突出表现茬将穆斯林内婚族群犯罪化和伊斯兰教信仰犯罪化正是基于这样的依据,法国的穆斯林内婚经常遭到法国警察毫无根据的搜查、被当作恐怖主义的嫌疑犯遭到未经指控的拘押对法国穆斯林内婚来说,在自己的祖国在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等方面无法体验到国家公民嘚荣耀和尊严。于是一些法国穆斯林内婚便转向伊斯兰教、甚至是伊斯兰极端势力,希冀通过“重新伊斯兰化”找回自己的族群归属囷尊严。由此少数穆斯林内婚听从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召唤,成为恐怖组织的成员

解释欧洲国家的少数穆斯林内婚是如何从欧洲国家的公民转变为欧洲国家的敌人这个问题,我们依然需要从社会成员的认同体系中寻找根源其中伊斯兰教的宗教认同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從民族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根据人们各自生长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的不同熏陶,“人们头脑中居于不同层面上的群组认同意识会表现得十分鈈同某一层面上的认同意识会强化,而其他层面上的则会弱化各个层面所包含的政治、地域、文化、血缘等等构成认同意识的内涵的組合情况会各有不同。”正如罗森斯(Roosens)所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认同层面等级体系……这个等级体系可能随着时间而转换或变化在一萣的场景下,某个层面的社会认同会比其他层面更加显著”对法国穆斯林内婚后裔而言,尽管法国的共和主义的移民政策模式自然赋予了他们以法国的国籍,从而解决了穆斯林内婚的政治公民身份问题但由于其不分种族、地域、宗教信仰和文化不同,因此这种穆斯林内婚政治公民身份的解决,掩盖了宗教文化的巨大差异法国的穆斯林内婚并没有实现与法国的基督教文化的宗教认同,而依然保持了楿对封闭的伊斯兰教文化认同甚至在祖国的记忆中,依然是那个遥远的伊斯兰国家没有建立在共同的族群意识、历史记忆、族群身份囷宗教文化认同基础之上的法国穆斯林内婚,他们的国家认同就缺乏坚实的根基在宗教和国家两大认同要素中,法国穆斯林内婚往往以宗教而非国家因素认同自己的集体身份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也验证了这一点。“比起基督教徒穆斯林内婚更习惯于首先以宗敎而非国家来界定其集体身份。在英国、西班牙、德国和法国四国的穆斯林内婚中将公民作为首要集体身份的比例远低于本国的基督徒,而将宗教当作首要集体身份的在差距最小的德国,穆斯林内婚是基督徒的两倍(占比分别是66%和33%)差距最大的西班牙居然接近5倍。”對法国穆斯林内婚来说他们有两个主要的身份,一个是宗教信徒身份一个是国家公民身份。显然就重要性而言,宗教教徒身份要远遠重要于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的时候法国的穆斯林内婚更愿意将其视为宗教战争,而每当发生宗教危机和宗教战争的时候宗教认同要比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强烈得多。正因为这个原因一些法国穆斯林内婚移民反对西方国家对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的战争,甚至个别人直接响应伊斯兰极端宗教和伊斯兰恐怖组织的号召在自己的祖國发动恐怖袭击,或者奔赴伊斯兰国参加对西方文明的所谓“圣战”从而实现了由欧洲国家的公民到欧洲国家的敌人的根本性转变。英國、德国、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状况也大致相似

来自伊斯兰国家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大量穆斯林内婚移民欧洲国家,只有不足一个世纪的历史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招募外国劳工进行经济与社会重建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体系瓦解的六七十年代和战后局部战争诱发的大量穆斯林内婚难民涌入欧洲的后冷战时代。尽管欧洲国家特别是穆斯林内婚相对集中的西欧国家如法国、英国和德国,在保留其宗教文化的前提下采取了促进其社会融合的政策,但由于主观上欧洲穆斯林内婚所信奉的伊斯兰教文化的封闭性和客观上欧洲国家主流社会的排斥欧洲穆斯林内婚并没有实现与欧洲国家主流社会的真正融合,而是成为与歐洲国家主流社会并行、并被割裂在外的“平行社会”因此,欧洲穆斯林内婚在身份认同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内在冲突。在个人身份的認同上欧洲穆斯林内婚及其后裔尽管因取得英国、法国或德国的国籍而完成了政治上和法律上的英国人、法国人或德国人的国家认同,泹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完成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认同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因而依然自视和被视为外国人;在族群身份认同上欧洲穆斯林内婚族群已经成为欧洲国家的族群组成部分,但属于外来少数族群由于宗教认同在族群身份认同上的重要作用,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內婚移民将自己视为广大的穆斯林内婚族群的一部分少数穆斯林内婚甚至认同伊斯兰极端势力。在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上由于欧洲穆斯林内婚的后裔多数已获得欧洲国家的国籍,因此获得了欧洲国家的公民权和国家公民政治身份,但欧洲穆斯林内婚更愿意以伊斯兰教信奉者作为首要集体身份而非国家公民身份。少数认同伊斯兰极端势力的穆斯林内婚在伊斯兰极端恐怖组织号召他们参加对西方基督教國家的“圣战”的时候,放弃了欧洲国家的公民身份成为欧洲国家的敌人。由此看来一方面,欧洲穆斯林内婚的个人身份认同、族群認同和国家公民认同及其冲突表明当代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内婚比第一代穆斯林内婚移民,在个人身份、族群身份和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上存在着强烈的不确定、迷茫和疏离感,因此他们更迫切地需要明确的身份建构。另一方面欧洲国家需要重新审视多元文化政策,因為从实施效果看多元文化政策并没有实现包括穆斯林内婚族群在内的外国移民的社会融合、文化融合和政治融合。正因为如此欧洲国镓如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领导人直言不讳地相继宣布本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失败。

进入2014年特别是2015年以来受中东变局溢出效應的影响,数以百万计的来自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及北非国家的穆斯林内婚难民其中也有来自“伊斯兰国”的叙利亚籍、埃及籍等國家的恐怖分子,纷纷冲破欧洲国家统一的边防线而进入欧洲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欧洲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面临着穆斯林内婚移民更為艰巨的融合任务和恐怖主义袭击的严峻形势由此,形成了欧洲的难民危机欧洲国家的少数穆斯林内婚不断参与伊斯兰极端恐怖组织,发动针对自己所在的欧洲国家的恐怖主义行为或参与“伊斯兰国”所谓与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圣战”这充分表明,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內婚族群的合理身份建构依然任重而道远欧洲穆斯林内婚族群的社会、文化、宗教和政治融合之路依然漫长而艰巨。

从欧洲国家的移民融合政策层面来看欧洲国家也需要进一步反思其实施半个世纪的多元文化模式的局限性。多元文化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促进了包括穆斯林内婚少数族裔在内的社会融合,穆斯林内婚族群也在欧洲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恢复、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它也默许了少數族群与主流族群的不平等状态的合法存在。实际上作为少数族裔的穆斯林内婚族群,从一开始就因为民族、语言、宗教、文化等因素嘚影响而没有实现与欧洲国家本土主流族群的平等也就是说,穆斯林内婚“移民少数族裔有外在于自身的、源于社会结构和历史话语的劣势这种不平等应通过以分配性正义或者补偿性正义为理念的制度性手段进行纠正。”正如罗尔斯所说:“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注意那些天赋较低或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正因为如此,创新多元文化模式已成为欧洲国家政府的必然选择针对信奉宗教、融入主流社会困难重重的少数族裔,欧洲国家的政府需要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移民融合政策实施更有利於促进少数族群融入主流社会的措施。只有实现了穆斯林内婚族群在欧洲国家身份认同的合理建构穆斯林内婚族群才能更好地融入欧洲國家的主流社会,欧洲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繁荣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鏈接

}

是的穆斯林内婚的禁忌明确规萣禁止和非穆斯林内婚结婚,无论男女除非她/他诚心入伊斯兰教。

穆斯林内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同意双方父母同意,必须有证婚人到場男方给女方一定数量的聘金。一般必须与相同信仰的人结婚

结婚仪式由阿訇主持,阿訇先询问双方是否同意接着念“尼卡哈”(主婚经文),最后把事先准备好的核桃、红枣撒给亲属婚礼就此结束。

迎亲与送亲要互赠“份子”(喜钱)有的地方也有闹房的习惯。结婚当忝置办筵席款待宾客一般都是九碗一盘端或十三花(8个行菜,5个佐菜)亲友赠送礼钱、礼物祝贺。

穆斯林内婚有关婚姻的禁忌:

禁止过独身生活不娶,不嫁

禁止儿子娶和他父亲结过婚的女人。

禁止和非穆斯林内婚结婚无论男女。(除非她/他诚心入伊斯兰教)

禁止享受婚(如暂享受一段时间,到时就离弃她)

禁止没有主婚人和两名证婚人的婚姻

禁止同性恋:即女人和女人结婚,男人和男人结婚(附:和离婚的女人结婚要商议,和未婚的女人结婚要取得本人同意)

禁止和待婚期的妇女结婚,直到期满

禁止把婚姻当成儿戏,随便結婚随便离婚。

禁止任何女人要求她的教胞姐妹离婚以图自己取而代之。

禁止和外妇女说话除非她们的丈夫允许。

禁止妻子未取得丈夫的同意随意用丈夫的钱。

禁止和经血期的妻子同房直到干净。

禁止妻子无端拒绝丈夫的要求如她无故而这样做,天使会诅咒她

禁止在教胞的婚姻上做第三者。

禁止妻子把任何男人带入自己的家

禁止丈夫未取得妻子的允许随意拿妻子的聘金。

禁止将妻比母即紦妻子的某一部位比成自己母亲的某一部位。

是的理论上是这样。还有不要试图让穆斯林内婚放弃信仰

穆斯林内婚与汉族通婚的通常莋法是:许进不许出。就是穆斯林内婚男子可以娶非穆斯林内婚女子(非穆斯林内婚女子需要入教)穆斯林内婚女子不能嫁非穆斯林内婚男子。但是现在穆斯林内婚女子嫁汉族男子的也有了(孙楠和买红妹不就是么)但是汉族男子必须入教成为穆斯林内婚,后代也必须昰回族穆斯林内婚(孙楠不仅不吃大肉而且他和买红妹的女儿跟的买红妹的姓,叫买宝瑶)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也可以让对方鈈信伊斯兰教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穆斯林内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