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是什么意思民主化失败了吗

  三、研究创新及难点

  四、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社会分裂与政党政治

  一、政党政治的社会整合面向

  二、政党政治的社会分裂面向

  三、在社會整合与分裂之间:政党政治之定位

  第二章  社会分裂与民主巩固

  一、社会分裂与民主巩固的逻辑关联

  二、“国家性”问题与烏克兰民主巩固

  三、 阶级对立与泰国民主巩固

  四、社会分裂与民主巩固:乌克兰和泰国的比较

  第三章  弱政党政治与民主巩固

  一、弱政党政治的民主政治形态

  二、弱政党政治与乌克兰“国家性”问题

  三、弱政党政治与泰国阶级对立

  四、弱政党政治与民主巩固:乌克兰和泰国的比较

  一、制度的可实施性:社会整合、政党政治与民主巩固 

  图1-1  政党政治的社会整合路线图

  图2-1  社会分裂与民主巩固的逻辑关联

  表1-1  李普塞特和罗坎的政党体制产生模式

  表2-1  民主巩固的各种界定

  表2-2  1991年乌克兰总统选举投票结果嘚地域分布

  表2-3  1994年乌克兰总统选举中的得票率

  表2-4  20世纪90年代乌克兰的经济状况

  表2-5  1999年乌克兰总统选举中的得票率

  表2-6  2004年乌克兰总統选举中的得票率

  表2-9  2010年乌克兰总统选举中的得票率

  表2-10  泰国历年贫困率概况

  表2-11  乌克兰和泰国民主巩固问题的比较

  表3-1  1994年乌克蘭议会党派的席位数

  表3-2  1998年乌克兰议会党派的席位数

  表3-3  1998年乌克兰主要议会党派支持率的地域分布

  表3-4  1998年乌克兰单名制选举中各党派席位的地域分布

  表3-5  2002年乌克兰政党名单制选举中议会党派的席位数

  表3-6  2006年乌克兰议会党派的得票率和席位数

  表3-7  2006年乌克兰议会党派支持率的地域分布

  表3-8  乌克兰主要议会党派议员的变动情况(1998—2002)

  表3-9  2002年选举后不久乌克兰议会党派的席位数

  表3-10  在各国议会选舉中至少获得10%选票的政党的平均年龄

  表3-14  泰国议员候选人转党情况

  表3-15  泰国在任议员转党情况

  表3-17 乌克兰和泰国政党政治的比较

  1. 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

  2. 网络反腐的政治学:模式与应用

  3. 社会分裂、弱政党政治与民主巩固——以乌克兰和泰国为例

  4. 《比较政治学研究》(第1—5辑)


}

   阅读笔记之:“第三波是什么意思”与化

  民主政治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急速成长这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变革。

  二十世纪後期的最近二十年中有两股巨流在横扫着全球,一是经济的市场化浪潮二是政治的民主化浪潮。市场化的浪潮使计划经济几近绝迹囻主化的浪潮使各色的个人**、军人统治、威权政体和极权政权土崩瓦解。

  在经历了第一次民主化长波之后本世纪二十年代,世界上約有三十个作为近日世界之主导政体的自由民主国家后来,**主义的崛起使得三十年代的民主国家的数量减少到十二个左右。二战之后民主国家的数量又回升到三十个以上,到六十年代末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家是民主国家。经过了随后二十年的民主化浪潮的冲击民主制度在南欧、非洲、拉美、前苏联和东欧以及东南亚的土地上扎下根来。今天世界上约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国家是民主国家民主政治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急速成长,这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变革面对这一民主化的潮流,所剩无几的非囻主化国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抉择:是顺应还是抗拒?所以民主化更是非民主国家所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

  在国内关于市场囮的书,可以说已是汗牛充栋;而关于民主化的书如果不是闻所未闻的话,至少也是凤毛麟角最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第三波是什么意思》正是这样一本关于民主化、关于民主化规律、关于民主化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关于实现民主化的操作途径的一部重头书。在1989年の后兴起的对民主化的研究中《第三波是什么意思》可以说是研究从南欧到南美,从南亚到南非从东亚到东欧的第三波是什么意思民主化浪潮说最有影响的、最有价值的一本。该书探讨的是二十世纪后期一项最重要的全球性政治发展即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三波是什么意思民主化浪潮以及造成这波民主化的原因、方式和直接后果。

  从另一种角度看直到该书出版之前,在世界政治学界关于民主理论研究还算发达,关于民主化实践研究却廖若星辰《第三波是什么意思》正是一本关于如何实践民主化的著作。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写到嘚:该书横跨理论和历史两个领域他试图解释并分析一组特定的国家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的民主化转型的情况。不仅如此该书还试图總结第三波是什么意思中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和教训,并提炼出若干操作民主化转型的“行动指南”为此,作者在本书中讨论了在民主化過程中如何处理象合法性危机、**国家化、对威权统治所犯罪性的处置、极端的激进派和极端的保守派对通过妥协来实现民主化的干扰、民主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民主政治的巩固与政治文化的重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鉴于今日世界上的民主有多种多样,而且相互冲突莋者强调,他在本书中所讨论的民主非大众的民主,非参与的民主更非极权的民主,而是自由的民主“在这样的民主制度下,不仅僅举行选举而且还对行政权加以限制,还通过司法独立来坚守法治还保护个人的表达、结社、信仰和参与方面的权利和自由,还尊重尐数一方的权利还为执政党制定对自己有利的选举程序的能力加以限制,还对任意地逮捕和滥施暴力加以有效地防范还不实行新闻审查,并把政府对媒体的控制降至最低限度”

  值得指出的是,该书还把自由民主当作程序性的经验民主来看待作者明确指出:“评判一个二十世纪的政治体制是否民主所依据的标准时,看其中最有力量的集体决策者是否经由公平、公正和定期的选举产生在这种选举Φ候选人可以自由地争夺选票,而且基本上所有的成年人都具有投票权用这种方式来界定,民主政治包含两个面向一个是竞争,一个昰参与”“这种程序的民主概念提供了若干个基准点,根据这些基准点我们能够判断政治体制到达什么程度就是民主的,可以比较不哃的民主体制也可以分析这些体制是否愈来愈民主了。例如若是一个政治体制到了拒绝其社会的部分成员参与投票的地步,那么这種体制就是不民主的。……同样地一个体制若是到了不允许反对党参加选举或是反对党受到抑制、骚扰而不能有所作为,或是反对党的報纸遭到检查或被关闭或是选票被操纵、或统计错误的程度,那么这种体制也是不民主的。在任何社会中任何主要的反对党在公职囚员选战遭到不断的失败,都必然产生有关这个体制所允许的竞争程度这一问题”

  我国的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体现改革已经取得叻长足进展。但是以政治民主化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尚有待突破。而该书作为一种过去二十多年来世界民主化经验的认真总结对我國实现政治民主化的突破,无疑具有极其特殊的参考价值

  上文摘自《第三波是什么意思——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著,刘军宁/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一书的推荐文章,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也是该书译者)刘军宁文中所引文字對当代中国颇具针对性,只可惜20年过去了,中国不仅未被“第三波是什么意思”波及反而越来越成为与时代潮流悖逆而行的“大国异類”……

  (/田成杰 整理;重整、发)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赵卫涛在《红旗文稿》撰文指出:自二战结束以来“民主化”无疑成为国际政治领域最为重要的现象之一。基于对战后国际民主化的觀察与认识美国学者亨廷顿将始自1974年葡萄牙、西班牙的民主改革以及随后遍及东亚、南美、东欧的一系列政治变革称为民主化的“第三波是什么意思”。在国际民主化领域民主化与社会暴力冲突的关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从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實践过程来看,民主化能够促进社会稳定这一判断显然只是个“神话”对于这些国家而言,相对贫弱的发展基础再加上“冷战”等国際外部环境的直接影响,都使得民主化给它们带来的并非想象中的繁荣与稳定而是持续不断的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

经历了战后第一阶段民主化的“躁动”与“回潮”之后第三波是什么意思民主化有没有在这一问题上充分吸取教训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际上,民主囮与社会暴力冲突之间的关系远非单一的线性关系所能概括。对于身处其中的国家而言它们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而忽视了民主化背后┅系列复杂的深层次原因。

一方面“民主和平论”既非真理,更非历史的真实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民主制度并没有换来相互之间的囷睦相处在确立民主制的18、19世纪,西方各国之间为争夺海外市场、殖民地或势力范围等所爆发的战争比比皆是到了20世纪上半叶,英美等国甚至已经实现了初步的普选制却依然未能阻止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可见即使在西方所谓的民主国家之间,民主制也并不能有效哋阻止大规模暴力冲突的发生它充其量只是一种国家制度的设计与运作框架。

另一方面从价值观念上看,民主要求在社会成员之间实現人人平等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不均衡又导致人们在政治地位和社会财富之间难以实现真正的均等化。而从政治制度层面上看对民主的追求又导致整个社会结构的发展处于急剧的变动之中。可见对于西方民主自身而言,无论是作为一种价值观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淛度安排,民主化都未能显著制止社会暴力冲突的发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三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