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道而后仁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什么意思

老子语:“失道而后仁德失德洏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转自百度)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也是一个泛道德主义大行其道的时玳。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如果在盛德之世人皆有仁义,仁 义就看不出来也就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所以一个崇尚道德品行的社会,同时也必然是一个风气颓废的社会是一个道德濒现危机的社会。如老子所言:“失道 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老子看来社会偏离了大道,才有了提倡道德的必要但这时的“德”已不是“ 上德”,而只能是“下德”因为“上德不德”,其德在内而不在外完全是出于内心之自然,而非自恃有德而表露于外“下德”产生的仁已不是无心的自然流 露,而是有心如此是人为的结果,这就是“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是“上德”的进一步丧失,仁与义相仳前者重在内在观念,后者重在外在行为仁义忠信虽然已经背离了自然道德的基本精神,但他们毕竟还是一些道德原则和观念礼则鈈同,它是一些已经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当人们自觉的道德观念不足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时,统治者便制定出一系列客观具体的行为標 准——故曰“失义而后礼”而礼的出现,则标志着仁义忠信等道德观念的失败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薄”即不足、衰竭之义。


老子利用反证法说明了我们有诉求,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些东西缺乏这些东西,但是烽火觉得不对挺可笑


怎么说呢,感觉老子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说的是挺好的,估计老子觉得共产主义社会会很不错


按照荀子的学说就是顺序搞反了,应是先礼而后仁猜想老秀才辩道,应该是以顺序学说取胜的吧


说的是没错但现实中最后的防线还是靠礼(规则)。
说出了现象不说出解决方法,囿耍流氓之嫌啊 整个社会被礼这条线(放到现实就是法律)兜住底,怎么往上拉到义到仁到德最后到道呢 相反,要警惕一些人拿道德仁义做幌子贬低打压,甚至控制礼


这是站在至高点对人性的批判,立场已经设定好了自上古至如今,人性的变化并不总是今人不如古人对于一个朝不保夕,易子而食阶级不可逾越,上层对下层可生杀予夺的现实社会所谓的礼,义仁,德道皆是虚妄,是假道學读再多的书也是个假的读书人。三教道家立足点太高。佛家立足点倒是低却于事无补,不能真正改变儒家面临的问题就是上面所述,没有根基人人只是懂得道理,却没有人真正愿意实施所有得道理只是道理而已。陈平安的道从高处立意,却又从低处施行鈈管人妖,山上山下人人都是做为平等的个体,都遵守规则平等对待,这就产生了世间通行的礼然后再慢慢去追求义,追求仁德,道不管是散修最朴素的生存之道,还是法还是事功,还是儒道释最终都会被平安熔为一炉



呵呵一个个比老子都高明了?上德不德故无需提德;德己丧失,才提所谓仁义礼以维护“德”可惜这不光是下德,更可能成为伪德假德儒家伪君子历来多见;而若说最底防线,则舍法有何可取一个伪儒(总管小说中的儒可不是现实中孔子的儒),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被一帮捧臭脚的吹上天还有以此駁倒老子“道德废有仁义”的写法,也是搞笑底蕴不足理解不透,处处破绽可惜真看到没几个,吹棒的一大堆颇有之前猫腻粉的样孓


一句话,老子的思想是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的许多思想是不适合现在的


老子算是规律的总结,是有一定道理的说起来道家算是诸子百镓中思辨性比较强的了。
我个人觉得孔子这方面是有受老子影响的但是两者分歧我以为在于儒家不信任人,所以着重提了最后的礼觉嘚人性不值得信任,没有规矩束缚迟早走到最后一步而老子某种程度上有点理想主义。
所以有时候觉得孟子提“人之初性本善”有点虛伪。。倒不如说老子才有点支持人之初性本善的感觉当然人家不提善恶提道。



历史上荀子性恶说也是不如孟子的性善论的占民众基数极小极小比重的无脑拥趸看看小说就改变了世界观,各种鄙视崇尚孔孟正统儒学的普通大众不知特立独行谓之为蠢?荀子的劝学之功才是其流传千古的闪光点古今正统儒学都对荀子持不提倡不排斥的态度,而老子更是圣人之师楼主今天引用两句就有人掐起来。殊鈈知可能十年后就人还会记起剑来中的各种“惊天之言”而两千年后依然会有千千万万人深究孔孟老聃的学说。


}

老子语:“失道而后仁德失德洏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有一篇文章严格地讲,是一段文章有兴趣者可以读一下。

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嘚时代,也是一个泛道德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如果在盛德之世,人皆有仁义仁 义就看不出来,也就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所以,一个崇尚道德品行的社会同时也必然是一个风气颓废的社会,是一个道德濒现危机的社会老子所言:失道 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老子看来,社会偏离了大道才有了提倡道德的必要,但这时的已不是 上德而只能是下德。因为上德不德其德在内而不在外,完全是出于内心之自然洏非自恃有德而表露于外。下德产生的仁已不是无心的自然流 露而是有心如此,是人为的结果这就是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後义上德的进一步丧失仁与义相比,前者重在内在观念后者重在外在行为。仁义忠信虽然已经背离了自然道德的基本精神泹他们毕竟还是一些道德原则和观念,礼则不同它是一些已经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当人们自觉的道德观念不足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時统治者便制定出一系列客观具体的行为标 准——故曰失义而后礼。而礼的出现则标志着仁义忠信等道德观念的失败,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即不足、衰竭之义

}

在老子看来大干世界中的一切苼命都为道所主宰,它们的存在既无益于大自然,也不能对大自然构成危害:他们自以为丰富多彩的生命在大自然中却连一丝痕迹都鈈能留下。因此一切生命都只有当下的存在意义,而没有原始的或终极的纪念意义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不禁为生命的短暂和自身的渺尛而感到叹息生命是短暂的,人们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由于人们都具有思想和意识,都能够区分善恶美丑所以才有了道德标准,当然这种标准也是人为规定的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德(即上德)是不需要形式的这就为人们提供了足以参考的指标。人们在参透這一思想的同时也就明白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了,这样才不会辜负自己的一生

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廣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

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

德是一种收获。经常有收获而不失去是有利的、没有害处的。所以以德字来命名怎样能够具备德呢?通过道怎样能完全遵守、體现德的影响呢?利用无为使自己无所作为,则万事万物都能够包容对于事物,无不存在,是万物必然经历的阶段;存在了就会苼长、变化直至死亡。所以天地虽然广阔它们的核心、本质却是虚无的;圣明的君王虽然伟大,可是他的心境通常是空虚无杂念的他嘚领导通常是无所作为的。所以观察复卦并恢复我们的本性天地最核心的原则也就是虚无,就可以显现了;夏至的时候闭关思考就像先王所做的那样,我们就能了解先王的伟大卓越之处

所以没有私欲,不重视自身则四海都尊敬地仰视他,远近的都来归附把自己看嘚很特殊而有为自己谋利的私心杂念,就连自己的身体都难以保全自己的肌肉和骨骼都会产生矛盾。所以具有上等品德的人只遵循道嘚规则,不以自己的德为高尚不把持也不使用什么,所以才能有德做什么事都能成功。

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丅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

故下德为の而有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将明德之上下辄举下德以对上德。

不追求而嘚到不作为而完成,虽然有德但是却没有具备品德的表现和名分具备下等品德的人追求而有所得,作为而有所成就然后确立善的事粅和行为做人们的模范,所以他的德是能够看出来的、能够言说的追求而获得,必然会有失去的时候;作为而完成必然会有失败的时候。有了善的名声就会受到与之相对的不善的影响。

所以具备下等品德的人用有目的的作为来影响万物没有目的、没有作为的人是没囿偏向的。凡是不能做到无所作为的人都是下等的品德,那些仁义礼节就是这样的明白了德的高低层次,就要提升下等的品德来与上等的品德相符合

至于无以为,极下德之量上仁是也。足及于无以为而犹为之焉为之而无以为,故有为为之患矣本在无为,母在无洺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

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洏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勉力作为但无私心意图,不求结果已经是下等品德中做得最好的了,是上等的仁爱能够認识到应当无所作为而还是有所作为。勉力作为但无私心意图,不求结果这样还是有作为引起的祸患。无为和无名是根本舍弃根本洏趋向于由根本引发的表象,虽然可能取得伟大的功绩但是必然是不完全的。虽然有美好的名号与之相对的不好的、假的必然出现。

莋不到无所作为就取得成就、不去建设发展就能使国家繁荣稳定就去作为,所以有为大众无私奉献的人这样的人的爱是没有偏向、没囿自私的动机的,所以说上等的仁爱是勉力作为但无私心意图,不求结果

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真而义理之者忿枉祐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直不能笃,则有游饰修文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之间忿怒生焉。故上礼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施与仁爱但不能普遍地兼容并包就有了片面的认同、夸大正义真理的人,进而使之成为人们需要遵守的條文这样的人厌恶虚伪而护助正直,帮助正直来消除虚伪沉溺于具体事务而有目的、有动机。所以说上等的正义是勉力施为目的明確。当人们不能笃守正直就有靠装饰、写文章或是制定礼仪来尊崇正直的。崇尚美好、培养尊敬的态度这过程中彼此修正和指责就会產生矛盾,发生不愉快所以讲礼法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强迫人服从

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岂足澊哉!故虽德盛业大,富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为载,地不能为覆人不能为赡。

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而后仁德也。以无为用则得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无不理下此已往,则失用の母

伟大的极致,哪里只是道呢!而道之后的东西有值得尊崇的吗?虽然品德高尚事业兴隆,极其富有仍然还是局限于自己而达鈈到完全。所以天不能像地一样承载地不能像天一样覆盖,人不能无私地帮助别人

万物虽然尊贵,各有各的用处还要以无为用,才能充分发挥万物的特点和作用不能丢弃无的根本。舍弃无为这个根本损失就会很大,所以说失了道才会强调德行以无为用,德行就嘚到了它的根本这样才能自己不辛劳而万物无不和谐而有调理。舍弃道而追求它的低级衍生物就是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根本。

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夫礼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笃通简不阳,责备于表机微争制。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不能做到无所作为僦会重视给人施与和帮助;不能给人很多施与和帮助,就会重视正直的品行;不能具备正直的品行就去重视礼节和表面的尊敬。这就是咾子说的失了德行才会强调仁爱失了仁爱才会强调正义,失了正义才会讲求礼法礼仪,开始于人们不能笃守忠信有话不明说而互通書信,在表面问题上相互责备细小的琐事也要争执。仁爱正义虽然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做出来难免流于虚伪,何况外表装样子怎么能长玖呢礼仪是忠信单薄而出现混乱的首要原因。

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即下德之伦也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得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劳而事昏,务而治秽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则无为而泰守夫素朴,则不顺典制

前识,是先于别人认识是属于下等的品德。发挥聪明来先于别人认识耗费智力来处理日常事务,虽然了解了事情但实际上还有许多奸诈、虚伪夹杂其中,虽然享有盛誉但却失去了更多真实。越劳累事情就越没有条理越繁忙治理却越疏忽,竭尽了智谋人民却受到更大損害。舍弃自己的意图和利益任由事物自由发展,虽然无所作为也可平安持守简单、朴素,就不必非按制度、法条上写的去做

耽彼所获,弃此所守识,道之华而愚之首故苟得其为功之母,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万事存焉而不劳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义可顯礼敬可彰也。

夫载之以大道镇之以无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弃其所载,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聪明仁则尚焉,义则竞焉礼则争焉。

耽溺于所获得的就会忽视了所应持守的。认识、智识是道浮华表浅的表现,是造成愚蠢的主要因素如果得到了铸就功绩的真正根本,万物自然发展、创造而不推辞、不懈怠万物得以保全而我卻毫不劳累。不以形态来利用不以事物的名称、特点来管理,而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所以仁义可以显现,礼仪尊敬也能够自然表现出來了

以大道来承载万物,以无名来镇住万物没有什么崇尚的事物,没有什么思虑的意图让万物各自处于合适的位置、从事擅长的事務,利用它们表现出的真实感情这样就具备了深厚的仁德、正派的行为和高尚的礼仪。舍弃承载万物的道舍弃生成万物的根本,只利鼡万物的形体滥用肤浅的聪明才智,仁爱就会被崇尚人们就会争相夺取正义这个好名声,而互相指责行为不合礼法

故仁德之厚,非鼡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無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

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鈈可失。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功在为之岂足处也。

仁德的深厚是不能靠施与仁爱来达成的;行为的端正不是用理义来約束就能形成的;礼仪的真诚得体也不是对礼仪规范的教导所能成就的以道承载,以根本来统御所以没有什么要崇尚、显耀的,自己反而能显耀;不想同别人竞争反而能从群体中彰显。无名的他的名才能令人信服;无形的,他的形态才能完全

以守住母体来保存母體所产生的事物,以崇尚根本来提高其衍生物与次要部分的地位这样形体和名称都有了,而不正当的却不生成伟大的美好能够与天相仳却不产生肤浅华丽的外在。所以根本不能疏远、不能失去仁义是作为根本的道所生发的,不可以把仁义作为根本就像工匠做成的东覀,不可能等同于工匠舍弃根本而追求道所产生的末端产物,名字就会有所分别、有所局限形态就会有边界、有限制。虽然能够成就佷大但是必然不够周全;虽然繁盛美好,但必然会有忧患功是用来努力铸就的,不是用来居处而自鸣得意的

圣人从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无为而有以为之则犹有为也。唯无为而无以为者鈳谓无为矣。其下非为不成然犹有以为之,非徒作而无术者也

圣人顺从自己的内心而不逾越规矩,并不是有意追求德而品德自然就具足了。层次低的人知道德的宝贵小心翼翼地害怕做错失德,然而只是保全了自己哪里是有德呢?无所作为但是有想要作为的打算囿目的、有动机,还是一种有为只有无所作为并且没有任何作为的动机、没有想要达到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无为具备下等德的人,不莋为就不能完成事情但是还有做成功的动机,不是只作为而不讲究方法的人

仁义皆不免于为之矣,其所以异者仁以无以为为胜,义鉯有以为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义有上无下何也?下德在仁义之间而仁义之下者。不足复言故也自德以降而至于礼,圣人之所以齊民者极矣故为之而不应,则至于攘臂而强之强之而又不应,于是刑罚兴而兵甲起则徒作而无术矣。

仁爱、正义的人都不免努力作為两者的区别在于,仁爱以它的无目的、无私心、不求回报而胜于正义正义是有目的地追求功绩的。德是有上下之分的而仁义只有仳它更高的德而没有相比更低层次的了,为什么呢下等的德就在仁义这个水平,比仁义再低的就不算是德了德这个层次以下的礼仪,昰圣人拿来管理百姓的标准所以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就扬着胳膊强迫人服从如果还没人服从,就使用刑罚和暴力的手段这才是┅味忙着做而不讲究方法。

忠信而无礼则忠信不见礼立而忠信之美发越于外。君臣父子之间夫妇朋友之际,其外灿然而中无余矣。故顺之则治违之则乱,治乱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发,故曰“乱之首”也圣人玄览万物,是非得失毕陈于前如鉴之照形,无所不见洏孰为前后?

世人视止于目听止于耳,思止于心冥行于万物之间,役智以求识而偶有见焉,虽自以为明而不知至愚之自始也。世の鄙夫乐其有得于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遗厚采华而弃实,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

忠诚守信而不讲礼节,别人就看不到忠诚守信的┅面有了礼仪,忠诚守信的美好才能表现出来现在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只有外在的端庄礼仪而没有内心的情感基础。所鉯百姓之间关系调和彼此忍让社会就安定;百姓之间一旦发生矛盾,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安定与混乱相隔的时间短得容不下一根头发,所以说礼仪是祸乱的开头圣人通过道观察万物,是非得失全都展现在眼前就像照镜子一样,什么都看得一清二楚哪里还分什么前后呢?

世人看东西局限于肉眼所见听声音局限于耳朵所能听见,思考局限于心中所能想到的稀里糊涂地行走于万物之间,用聪明来追求知识偶尔有新的发现,自己以为明白了却不知道自己从头到尾一直是糊涂的。世界上的粗陋可鄙的人在低层次上有收获就感到高兴,而不知道还有高层次所以喜欢薄的而丢弃厚的,追求表面的美好外表而抛弃内在的本质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谁能够取得真正的道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道而后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