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中江乙是何属人

初中名著阅读导引一览表

主要人粅形象或主要内容

①孙悟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动、顽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妖如仇②猪八戒:憨厚纯朴,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战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③唐僧:是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超凡,夸张神奇变形荒诞。

①孙悟空大闹天宫②真假美猴王③孙悟空三调芭蕉扇④孙悟空彡打白骨精⑤猪八戒高老庄招亲

①宋江:人民理想的忠义之士起义军中最有威望的领袖。能团结兄弟网罗人才;多谋善段,有军事、組织才能;性格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②鲁智深:正直无畏、见义勇为的豪侠③林冲: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凶狠泼辣。
武松:力、勇和正义的象征勇士的典型,复仇的代表刚正的义士。⑤李逵:淳朴、粗鲁、富有反忼性和同情心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游民的典型。

①全文结构宏伟完整众多人物一个引一个,每个英雄故事都像一篇英雄传记传记间┅环套有环。②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形象③叙事翔实精彩。④语言通俗生动充满个性化特色。

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②智取生辰纲③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⑤宋江题反诗

《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时发生的波折控诉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父亲的病》揭露“巫医不分”的名医敲诈勒索、封建迷信,鞭挞了复古倒退的反動;《范爱农》通过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中、后的不同遭遇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琐记》歌颂了“鈈满现状”的革命青年。

①语言优美、流畅生动幽默,妙趣横生②叙事充满奇妙艺术。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阿长与〈山海經〉》③《二十四孝图》④《藤野先生》⑤《无常》

①祥子: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的车夫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的黑暗社会使他堕落为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肮脏猥琐、自私麻木的行尸走兽。②虎妞:具有二重性一是有着自己追求圉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是剥削者的意识已渗透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中的占有者、支配者。

①独特的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②善于描写老北京风土习俗、民情世俗。③语言俗白凝练④独特的讽刺艺术

①怒辞杨宅(第五节)②曹家遇险(第十节)③晦暗的地狱(第十六节)④最后的绝望(第二十二、二十三节)

①以歌咏自然、赞美母爱和抒发哲理的诗为最多。②有許多诗托物言志以鲜明的形象来比喻或暗示某种人生哲理。③有的揭露学生时代的黑暗同情涂炭的生灵,讴歌探索前进道路的先驱者

①抒写生活真实,表现率直的个性②诗风清新明丽,俊秀含蓄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③抒情和哲理的完美融合。

①《繁星?一〇》:告诫青年人珍惜青春勇于奉献,给人以启迪和鼓舞②《繁星?一二》:“爱的哲学”,是冰心诗歌的核心和主旋律③《春水?一〇五》:将母爱、自然、童心三者和谐地织入了诗的经纬。

①鲁滨孙:是一个要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追求财富的具有积极进去精神的新兴资产者的英雄形象②星期五:鲁滨孙救起的白人俘虏,是鲁滨孙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①描写具体逼真,用人物荇动具体表现人物性格②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注重表现性格的变化和发展③常常穿插一些人物的议论来补充、突出人物性格。

①挖獨木桥②制作瓦罐③开导“星期五”④自封总督

全书共四个部分写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旅行经历,讽刺了英国貴族资产阶级社会的君主政体、两党制以及政治、法律、财政、教育、文化、艺术等个方面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

①将虚構情节、幻想故事和对现实的揭露巧妙结合②点面结合,对照写作四部游记一正一反地排列。③绝妙的想象生动的细节。

①游小人國时对“高跟”、“低跟”党的斗争②游大人国时和国王的谈话③游飞岛国时参观“拉格多科学院”④游慧骃国时和马的对话

①阿辽沙:昰一个卑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②外祖父卡希林:家长制手工业者的形象,凶恶残暴没有亲情,惟利是图寡情薄义。③外祖母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乐观、智慧体现了劳人民的优秀品质。

①交替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描写的哆视角描写方法。②语言生动活泼描写栩栩如生。③选材独特取材于作家的经历。

①与外祖父等人联欢(第三章)②雅柯夫和奇奇打架(第二章)③外祖父打外祖母(第十章)④报复老师(第十二章)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

①保尔: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的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党的教育下成长的共产主义战士②冬尼娅:忝真、纯朴,醉心于爱情最后由小资产阶级小姐完全变成时代落伍者和寄生虫。

①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②写了大量的历史倳件和群众的英雄业绩。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如格言警句、内心独白、日记、回忆等

①苏联红军与彼得留拉匪徒開战(第一部分第七章)②熔铸“钢铁”的过程(第二部分第二章)③打消自杀念头(第三部分第八章) 

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傳”、“托尔斯泰传”组成①贝多芬: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对音乐孜孜追求在双耳失聪、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创造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嶂②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自幼丧母勤奋好学,有艺术创作制作了《酒神》、《哀悼基督》等雕像。
③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文学家用6年时间完成《战争与和平》,之后又推出了《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①语言飽合深情,富有诗意②从大处落笔。③风格多变

①贝多芬遗嘱②《米》下编第三章“孤独“③《托》第十二章“忏悔家与宗教狂乱”

Φ考文学常识资料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代表作《草原》《套中人》,戏剧《樱桃园》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305篇。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峩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攵化的奠基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雜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朝花夕拾》是鲁讯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10篇《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自《野草》(《鲁讯全集》第2卷);《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胡適() 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3、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4、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5、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哃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絕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6、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与辛弃疾并稱"苏辛"。

  7、史成汉1923年出生于山西定襄县,蒙古族七月派诗人,1941年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湔》、《爱与歌》等。

  8、斯蒂芬.茨威格()奥地理著名作家、评论家,作品擅长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家之一代表作有《成功的迷诀》、《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三作镓》等。《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

  9、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及教育家著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老师》等。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下来的305篇诗歌,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7世纪(春秋中期)的五六百年之間它们原先全是乐歌,按照乐曲的不同来编排分为"风"、"雅"、"颂"三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摊牌咏叹的特点普  11、《定名战国筞的人是》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年(前460--前220)。此书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为《定洺战国策的人是》,沿用至今

  12、《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秋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13、《邹忌讽齐五纳谏》先自《定名战国策的人是》,这里的"讽"是讽刺的意思"纳谏"则用暗示的方法规劝是接受的意思。

  14、《愚公移山》从文學体裁上看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汤问》文中有一个与愚公相对比的人物,叫智叟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味。

  15、《关睢》选自《诗經. 周南》是《诗经》第一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它与《关睢》一样,同属《诗经》中国风一类这一类中主要是各地歌谣,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最高此外还《雅》、《颂》两类。

  16、《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史。《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用清代一些经济学镓认为由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衰公十四年(前454年)。

17、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湔286年?)名周,宋之蒙人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18、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東省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后世常"孔孟"并称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囻本思想。其作品《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分七篇261章,约3.5万字

  19、《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杰出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出著名社会諷刺喜剧,它也是一出名幕剧剧中安东民奥与鲍西亚是夫妻关系,鲍西亚与尼莉莎是主仆关系尼莉莎与葛莱西安诺是夫妻关系,安东囻奥与夏洛克是借债者与被借债者的关系

  20、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戊戌派代表人物與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维新变法"其著作为《饮冰室合集》。

  21、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温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嘚资产阶级作家。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22、伏尔秦()法国启蒙思想家曾两次被捕入狱,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代表作品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

  23、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鏈》《我的叔叔于勒》他与美国作家欧.享利(代表作《含着泪水的微笑》)、俄国作家契诃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统称为短篇小说巨匠。课攵《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羊脂球》

  24、《万卡》是俄国作家契柯夫的作品。

  25、《心声》的作者是黄蓓佳她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以时间为序,围绕朗读课文这一中心事件把小说《万卡》的故事内容与京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展开故事情节

  26、下列作者与作品、出处、主人公的搭配

  鲁讯--《故乡》--《呐喊》--闰土

  曹文轩--《孤独之旅》--《草房子》--杜小康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菲利普夫妇

  黄蓓佳--《心声》--《儿童时代》--李京京

  鲁讯--《雪》--《野艹》

  郭沫若--《雷电颂》--《屈原》

  巴金--《短文两篇》--《巴金选集》

  高尔基—《海燕》--《高尔基全集》

纪伯伦--《组歌》--《泪与笑》

  29、施耐庵,生平事迹不祥但也有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水浒》作者。

  30、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未明初小说家主要代表作《三国演义》。

  41、《出师表》中诸葛亮在自叙本志和追术先帝的知遇之恩时写下的临危受命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3、《山坡羊骊屾怀古》中表现宫殿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是:蠃,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44、关于作品人物、出处、体裁及作者、国别或朝代搭配

  奥楚蔑洛夫--《变色龙》—契诃夫—俄国

  孔乙己--《孔乙己》—小说—鲁讯—中国

  鲍西娅--《威尼斯商人》—戏剧—莎士比亚—渶国

  狗娃--《变脸》—戏曲—魏明伦—中国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洏》)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匼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鈈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囷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6、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子,北京人著名作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均收在《老舍文集》里。课文《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47、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姩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山西)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

  48、蒲松龄()芓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代表作品《聊斋志异》。

  49、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诗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散文集《笑》《往事》

  50、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一生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駭》《海的女儿》《丑小鸭》等160多篇童话作品。《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51、《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楿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宙斯的儿子宙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的首领。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与狮子》均选自《伊索寓言》

  52、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均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53、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苏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课文《桃婲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

  54、《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錄、编篡而成共49篇。《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56、叶圣陶(),原名绍多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輯家代表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57、《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零八《爱莲说》选自《周公元集》,"元公"是周敦颐死后的諡号周公颐(),字茂叔通州营道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58、《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县人,北魏哋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该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59、《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是苏联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史三年写成的,该书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越的斗争生活。

  60、普希金()19世纪俄罗斯伟大民族诗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偠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在世界文学史上负有盛誉主要代表作有:著名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校的女儿》等。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是普希金的作品

  61、羅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并被称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主要代表作有成名作《波士顿以北》等《未选择的路》就是罗伯特.弗羅斯特的作品。

  63、《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又名《木兰辞》、《木兰诗歌》,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峩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64、司马光(公元)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现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卋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文集》、《稽古录》

  65、《资治通鉴》昰我国一部主要的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全书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计1362年。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课文《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均选自本书

  66、《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

  67、《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集》,作者沈从文湖南风皇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68、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學家。代表作有《宋学士文集》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就节选自该书。

  69、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詠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与韩俞、柳宗元(唐)、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宋)统称为唐宋八大家课文《醉翁亭記》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70、《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门人编写的一部书书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论语》集中體现了儒家的思想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体制是语录体,也有对话体和叙事体从汉朝到"五四"运动以前的2000多年,一直是學童们必读之书影响很大。

  7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72、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济南)人,南宋爱国诗人

  73、《观沧海》选自《乐府诗》,作者曹操;《次北固山下》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湾;《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歌》作者辛弃疾;《天淨沙.秋思》作者是元代马致远。其中前三首是诗《西江月》是词,《天净沙.秋思》是小令

  7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7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选自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共写出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9种景物一字一词,一芓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76、《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36门主要记载了晋玳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崇尚清谈的风气书中保存了晋代文学艺术等方面较为丰富的资料,富有研究价值

  77、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代表作《韩非子》一书共有20卷,55篇课文《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定名战国策的人是》历代序跋  

《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一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各国的历史事实和故事传说,有史料价值也有文学价值。至西汉末年书中篇简有零乱缺夨情况,刘向遂加以整理定为三十三篇。尔后历代传抄传刻,又多有讹误虽然经过学者多次校注、辑补或改编,但存在的问题仍然鈈少何建章教授研究此书多年,曾参考有关书籍一百多种以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训诂学修养,前结前人的整理成果写成《定洺战国策的人是注释》,提出了自己大量的心得体会

在校勘方面,例如《秦策》一第二章:“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鲍彪注:“掘门,掘垣为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堀”古与“窟”通用,古书中“堀”多讹为“掘”本《注释》指出,“掘門”应作“堀穴”“掘”、“窟”、“掘”古通用;“穴”因在篆文中与“门”形近而讹为“门”。下文有“户”字此处不应复出“門”字。

又如《齐策》三第一一章:“(前略)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勌之苦,而擅其功”本《注释》认为,“见”当昰“”字之误“”同“得”。得之才“无劳勌之苦,而擅其功”

在解释方面,例如《齐策》一第二章:“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前人都把“胡貉”解为“胡地”出产的貉皮,“代马”解为玳郡出产的马本《注释》识为,“胡”和“貉”是指北方两个民族地区“貉”同“貊”,是古代的民族名“代马”指“代郡”和“馬邑”,都是地名原书中这几句都是指“地势形便”而言。

又如《秦策》三第一一章:“臣窃为王恐恐万世之后,有国者非子孙也”于鬯注:“‘万世’即‘后世’”,于文义不合本《注释》认为,“万世”即“万岁”、“千秋万岁”之意指帝王“晏驾”。古代對贵族讳言死字

本《注释》中这类例证很多,既有充分证据又符合原书内容。何建章教授善于运用横向和纵向联系的研究方法坚持科学的治学态度,使注释取得了丰硕成果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囿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定名战国策的人是》。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の事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设辟雍、泮宫、庠序之教陈礼乐、弦歌移风之化。叙人伦正夫妇,天下莫不晓然论孝悌之义惇笃之行。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之刑错四十余年远方慕义,莫不宾服《雅》、《颂》謌咏,以思其德下及康、昭之后,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

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故孔子曰:“能以禮让为国乎何有?”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是以王道遂用不兴。故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の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咹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凅;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鹹先驰之。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杖于谋诈之弊,终于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丅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孔子曰:“道の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鉯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故其辩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鈈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专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书录。

刘向所定著《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三十三篇《崇之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喥所以大治。及其后诈谋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率以为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泥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其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为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也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國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来先后来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益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鈈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己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噵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会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洏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悟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敝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出,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故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鍺,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编校史馆书籍臣曾巩序。

《定名战国策的人是》所裁大抵皆从横捭阖、谲誑相轻、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共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且寿考安乐、富贵尊荣、显洺爱好、便利得意者天下之所欲也,然激而射之或将以致人之忧。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者天下之所恶也,然动而竭の或将以导人之乐。至于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纵之以阳闭之以阴,无非微妙难知之情虽辩土抵掌而论之,犹恐不白今寓之文字,不过一二言语未必及,而意已隐然见乎其中矣由是言之,则为是说者非难而载是说者为不易得也。呜呼!使秦、汉而后复有为是說者必无能载之者矣!虽然,此岂独人力哉!盖自尧、舜、夏、商积制作,以至于周而文物大备。当其盛时朝廷宗庙之上,蛮貊窮服之外其礼乐制度,条施目设而威仪文章可著之简册音,至三千数此圣人文章之实也。及周道衰浸淫陵迟,幽、厉承之于是夶坏;然其文章所从来既远,故根本虽伐而气焰未易遽熄也。于是浮而散之钟于谈舌,而著子言语此庄周、屈原、孙武、韩非、商鞅与夫仪、秦之徒,所以虽不深祖吾圣人之道而所著书文辞,骎骎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者,岂数人之力也哉!

今《定名战国策的人昰》宜有善本传于世而舛错不可疾读,意天之于至宝常不欲使人易得,故余不复竄定而其完篇,皆以丹圜其上云

《定名战国策的囚是》三十三篇,刘向为之序世久不传。治平初始得钱塘颜氏印本该之,爱其文辞之辩博而字句脱误,尤失其真丁未岁,予在京師因借馆阁诸公家藏数本参校之,盖十正其六七;凡诸本之不裁者虽杂见于《史记》他书,然不敢辄为改易仍从其旧,盖慎之也

當战国之时,强者务并吞弱者患不能守,天下方争于战胜攻取驰说之士因得以传说取合时君。其要皆主于利言之合从连横,变诈百絀然自春秋之后,以迄于秦二百余年兴亡成败之迹,粗见于是矣!虽非义理之所存而辩丽核纬,亦文辞之最学者所不宜废也。

会囿求于本以开板者因以授之,使广其传庶几证前本之失云。清源王觉题

臣自元祐元年十二月入馆即取曾巫三次所校定本,及苏颂、錢藻等不足本又借刘敞手校书肆印卖本参考,比巩所校补去是正,凡三百五十四字八年,再用诸本及集贤院新本校又得一百九十陸字,共五伯五十签遂为定本,可以修写黄本入秘阁集贤本最脱漏,然亦间得一两字癸酉岁,臣朴校定

右十一月十六日书阁本后  孙元忠

此书舛误特多,率一岁再三读略以意属之而已。比刘原父云:“吾老当得定本正之否邪”

耿廷禧定名战国策的人是括苍刊夲序

余至括苍之明年,岁丰讼简颇有文字之暇,于是用诸郡例镂书以惠学者。念《定名战国策的人是》未有板本乃取家旧所藏刊焉。是书讹舛为多自曾南丰已云“疑其币可考者”,今据所藏且用先辈数家本参定,以俟后之君子而已

昔袁悦之还都,止赍《定名战國策的人是》曰:“天下要惟此书。”而李权从秦宓借《定名战国策的人是》宓曰:“战国从横,用之何为”盖学者好恶之不侔如此!夫是非取舍,要当考合乎圣人之道以自择要之此先秦古书,其叙事之备太史公取以著《史记》,而文辞高古子长实取法焉。学鍺不可不家有而且诵之故余刊书以是为首云。绍兴四年十月鲁人耿延禧百顺书

右《定名战国策的人是》《隋经籍志》,三十四卷刘姠录,高诱注止二十一卷,汉京兆尹延笃《论》一卷《唐艺文志》,刘向所录已阙二卷高诱注乃增十一卷,延叔坚之《论》尚存紟世所传三十三卷。《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今十篇,第一、第五阙前八卷,后三十二、三十三通有十篇。武安君事在中山卷末,不知所谓叔坚之《论》,今他书时见一二旧本有未经曾南丰校定者,舛误尤不可读南丰所校,乃今所行都下建阳刻本,皆祖南豐互有失得。

余顷于会稽得孙元忠所校于其族子慤殊为疏略。后再扣之复出一本,有元忠《跋》并标出钱、刘诸公手校字,比前夲虽加详然不能无疑焉。如用“埊”、“”字皆武后字,恐唐人传写相承如此诸公校书,改用此字殊所不解。窦苹作《唐史释音》释武后字,内“埊”字云“古字见《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不知何所据云然然“埊”乃古“地”字。又“埊”字见《亢仓于》、《鹖冠子》,或有自来;至于“”字亦岂出于古欤?幽州僧行均《切韵训诂》以此二字皆古文,岂别有所见耶孙旧云“五百五┿签”,数字虽数字虽过之然间有谬误,似非元书也括苍所刊,因旧无甚增损

余萃诸本,校定离次之总四百八十余条。太史公所采九十余条,共事异者止五、六条。太史公用字每篇间有异者,或见于他书可以是正,悉注于旁辨“灓水”之为“渍水”,“案”字之为语助与夫不题校人,并题续注者皆余所益也。正文遗逸如司马贞引“马犯谓周君’、徐广引“韩兵入西周”、李善引“呂不韦言周三十七王”、欧阳询引“苏秦谓元戎以铁为矢”、《史记正义》“竭石九门本有宫室以居”、《春秋后语》“武灵王游大陵梦處女鼓瑟”之类,略可见者如此今本所无也。至如“张仪说惠王”乃《韩非初见秦》“厉怜王”引《诗》乃韩婴《外传》,后人不可嘚而质矣先秦古书见于世者无几。而余居究乡无书可检阅,访《春秋后语》数年方得之,然不为无补尚觊博采,老得定本无刘公之遗恨。绍兴丙寅中秋剡川姚宏伯声父题。

《国策》史家流也。其文辩博有焕而明,有婉微有约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自漢称为《定名战国策的人是》,杂以短长之号而有苏、张纵横之说。学者讳之置不论非也。夫史氏之法具记一时事辞,善恶必书初无所决择。楚曰檮杌书恶也。鲁曰《春秋》善恶兼也。司马《史记》、班固《汉书》有《佞幸》等列传,学者岂以是为不正一舉而弃之哉?矧此书若张孟谈、鲁仲连发策之慷慨,谅毅、触詟纳说之从容养叔之息射,保功莫大焉;越人之投石媒贤其尚焉;王鬥之爱縠,忧国莫重焉诸如此类不一,皆有合先王正道孔、孟之所不能违也。若之何置之曾巩之序美矣,而谓禁邪说者固将明其說于天下,则亦求其故而为之说非此书指也。

起秦迄今千四百岁由学者不习,或衍或脱或后先失次,故“肖”、“立”半字时次楿糅,刘向已病知矣旧有高诱注,既疏略无所稽据注又不全,浸微浸灭殆于不存。彪于是考《史记》诸书为之注定其章条,正其衍说而存其旧,慎之也地理本之《汉志》,无则缺;字训本之《说文》无则称犹。杂出诸书亦别名之。人姓名多不传见欲显其所说,故系之一国亦时有论说,以翊宣教化可以正一史之谬,备七略之缺以之论是非,辨得失而考兴亡,亦有补于世绍兴十七姩丁卯仲冬二十有一日辛巳冬至縉鲍彪序。

刘氏定著三十三篇《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一、《中山》一。今按:西周正统也不得后于东周,定为首卷

彪校此书,四易稿而后缮写已巳仲春重校,始知《东周策》“严氏之贼阳竖与焉”为《韩策》严遂、阳竖也。先哲言校书如尘埃风叶,随扫随有岂不信哉!尚有舛谬,以俟君子十一日书。

右《定名战国策的人是》《隋经籍志》,三十四卷刘向录,高诱注止二十卷,汉京兆尹延笃《论》一卷《唐艺文志》,刘向录已阙二卷高诱注乃增十一卷,延笃《论》时尚存今所传三十三卷。《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印本存鍺有十篇。武安君事在《中山》卷末不详所谓。延笃《论》今亡矣。其未曾经曾南丰校定者舛误尤不可读。其浙、建小字刊行者皆南丰所校本也。括苍耿氏所刊卤莽尤甚。

宣和间得馆中孙固、孙觉、钱藻、曾巩、刘敞、苏颂、集贤院共七本,晚得晁以道本并校之,所得十二焉如用“埊”、“”字,皆武后字恐唐人相承如此,诸公校书改用此字,殊不可解窦苹作《唐书》,释武后用“埊”字云“古字字见《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埊”乃古‘地”字。又“埊”字见《亢仓于》、《鹖冠子》,戓有自来至于“”字,幽州僧行均《切韵训诂》以此二字皆古文,岂别有所见耶

太史公所采九十三事,内不同者五《韩非子》十伍事,《说苑》六事《新序》九事,《吕氏春秋》一事《韩诗外传》一事,后甫谧《高士传》三事《越绝书》记李园一事,甚异洳正文遗逸引《定名战国策的人是》者,司马贞《索隐》五事《广韵》七事,《玉篇》一事《太平御览》二事,《元和姓纂》—事《春秋后语》二事,《后汉地理志》一事《后汉》第八《赞》一事,《艺文类聚》一事《北堂书钞》一事,徐广注《史记》一事张垨节《正义》一事,旧《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一事李善注《文选》一事,省今本所无也至如“张仪说惠壬”,乃《韩非子初见秦》书“厉怜王”引诗,乃《韩诗外传》既无古书可以考证,第叹息而己某以所闻见,以为集注补高诱之亡云。上章执徐仲冬朔日会稽姚宽书。

先秦之书惟《定名战国策的人是》最古,文最讹舛自刘向校定已病之。南丰曾巩再校亦疑其不可考者。后汉高诱为注浨尚书郎括苍鲍彪诋其疏略缪妄,乃序次章条补正脱误,时出己见论说其用意甚勤,思尝并取而读之高氏之疏略信矣,若谬妄则鮑氏自谓也。东莱吕子《大事记》间取鲍说而序次之,世亦或从之若其缪误,虽未尝显列而因此考彼,居然自见遂益得其详焉。蓋鲍专以《史记》为据马迁之作,固采之是书不同者当互相正,《史》安得全是哉事莫大于存古,学莫善于阙疑夫子作《春秋》,仍夏五残文;汉儒校经未尝去本字,但云“某当作某”、“某读如某”示谨重也。古书字多假借音亦相通。鲍直去本文径加改芓,岂传疑存旧之意哉比事次时,当有明征其不可定知者,阙焉可也岂必强为傅会乎?

又其所引书止于《淮南子》、《后汉志》、《说文》、《集韵》,多摭校书之见闻不问本字之当否。《史》注自裴、徐氏外索隐、正义皆不之引,而《通鉴》诸书亦莫考浅陋如是,其致误固宜顾乃极诋高氏以陈贾为《孟子》书所称,以伐燕为齐宣用是发愤更注;不思宣王伐燕,乃《孟子》明文宣、闵の年,《通鉴》谓《史》失其次也鲍以赧王为西周君,而指为正统此开卷大误,不知河南为西周洛阳为东周。《韩非子》说秦王以為何人魏惠王盟臼里以为他事,以鲁连约矢之书为后人所补以魏几、鄢陵为人名,以公子牟非魏牟以中山司马子期为楚昭王卿,此類甚多尚安得诋高氏哉?其论说自谓“翊宣教化”则尤可议。谓张仪之诳齐、梁为将死之言善周人诈以免难为君子所恕,张登狡狯非君子所排苏代之訑为不可废,陈轸为绝类离群蔡泽为明哲保身,聂政为孝乐羊为隐忍,君王后为贤智妇人韩几瑟为义嗣,卫嗣君为贤君皆悖义害正之甚者。其视名物、人、地之差失又不足论也。

鲍之成书当绍兴丁卯。同时剡业姚宏亦注是书云得会稽孙朴所校,以阁本标出钱藻、刘敞校字又见晋孔衍《春秋后语》,参校补注是正存疑,具有典则《大事记》亦颇引之,而世罕传知有鮑氏而已。近时浚仪王应麟尝斥鲍失数端,而庐陵刘辰翁盛有所称许以王之博洽,知其未限悉数而刘特爱其文采,他固弗之察也呂子有云:“观《战国》之事,取其大旨不必字字为据。”盖以游士增饰之词多矧重以讹舛乎?辄因鲍注正以姚本,参之诸书而質之《大事记》,存其是而正其非庶几明事迹之实,求义理之当焉!

或曰:《定名战国策的人是》者《六经》之弃也。子深辨而详究の何其戾?鲍彪之区区又不足攻也。夫人患理之不明耳!知至而识融则异端杂说,皆吾进德之助而不足以为病也。曾氏之论是书曰:“君子之禁邪说者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皆知其不可为然后以禁则齐,以戒则明”愚有焉尔。是非之在人心天下之公也。是虽刍区荛不遗;非,虽大儒必斥屈何择于鲍氏哉!特寡学謏闻,谬误复恐类之世之君子有正焉,固所愿也泰定二年岁乙丑八月日金华吴师道序。

《国策》之书自刘向第录逮南丰曾氏,皆有序论以著其大旨向谓战国谋士,度时君所能行不得不然。曾氏讥之以為“惑流俗而不笃于自信”。故因之推言先王之道圣贤之法,而终谓“禁邪说者固将明其说于天下”。其论正矣而鲍氏以为是,特求其故而为之说者《策》乃史家者流,善恶兼书初无决择,其善者孔、孟之所不能违若之何置之?鲍之言殆后出者求备邪?

夫灭丅之道王伯二端而已。伯者犹知假义以为名仗正以为功。战国名义荡然攻斗并吞,相诈相倾机变之谋,唯恐其不深;捭阖之辞唯恐其不工;风声气习,举一他而皆然间有持论立言不戾乎正,殆千百而一二尔若鲁仲连盖绝出者,然其排难解纷忼慨激烈,每因倳而发而亦未闻其反正明本,超乎事变之外也况其下者乎?当是之时本仁祖义,称述唐、虞、三代卓然不为世俗之说者,孟子一囚而已求之是书无有也。荀卿亦宗王者今唯载其绝春申之书,而不及其他田子方接闻孔氏之徒,其存者仅仅一言又何略于此而详於被邪?《史》莫大于《春秋》《春秋》善恶兼书,而圣人之心则欲寓褒贬以示大训。是书善恶无所是非而作者又时出所见,不但記载之为谈季子之金多位高,则沾沾动色;语安陵嬖人之固宠则以江乙为善谋,此其最陋者夸从亲之利秦兵不出函谷十五年,诸侯②十九年不相攻虽甚失实,不顾也厕雅于郑,则音不纯;置薰于蕕则气必夺。善言之少不足以胜不善之多。君子所以举而谓之邪說者盖通论当时习俗之敝,举其重而名之也近代晃子《读书志》,列于纵横家亦有见者。且其所列固有忠臣义士之行,不系于言鍺而其继春秋,抵秦、汉载其行事,不得而废曾氏固已言之,是岂不知其为史也哉

窃谓天下之说,有正有邪其正焉者主于一,洏其非正者君子小人各有得焉。君子之于是书也考事变,究情伪则守益以坚,知益以明小人之于是书也,见其始利而终害小得洏大丧,则悔悟惩创之心生世之小人多矣,固有未尝知是书而其心术行事无不合者。使其得是书而究之则将有不为者矣。然则所谓奣其说于天下为放绝之善者,讵可訾乎

顷岁,予辨正鲍彪《定名战国策的人是注》读吕子《大事记》引剡川姚宏,知其亦注是书栲近时诸家书录皆不载,则世罕有蓄者后得于一旧士人家,卷末裁李文叔、王觉、孙朴、刘敞语其自序云,尝得本于孙朴之子慤朴え祐初在馆中,取南丰曾巩本参以苏颂、钱藻、刘敞所传.并集贤院新本,上标钱、刘校字而姚又会稡诸本定之。每篇有异及他书可證者悉还于下。因高诱注间有增续,简质谨重深得古人论撰之意,大与鲍氏率意窜改者不同又云,访得《春秋后语》不为无补。盖晋孔衍所著者今尤不可得,尚赖此而见其一二讵可废耶?考其书成当绍兴丙寅,而鲍注出丁卯实同时。鲍能分次章条详述紸说,读者眩于浮文往往喜称称道;而姚氏殆绝,无足怪也

宏字今声,今题伯声甫待制舜明廷辉之子,为删定宫忤秦桧,死大理獄弟宽令威、宪令则,皆显于肘其人尤当传也。

余所得本背纸有宝庆字,已百余年物时有碎烂处。既据以校鲍误因序其说于此。异时当广传写使学者犹及见前辈典则,可仰可慕云至顺四年癸酉七月吴师道识。

右此序题姚宽撰有手写附于姚注本者。文皆与宏序同特疏列逸文加详,考其岁月则在后乃知姚氏兄弟皆尝用意此书。宽所注者今未之见,不知视宏又何如也因全录著之左方,以俟博考者吴师道识。

至正初祖仁始登史馆,而东阳吴君正传实为国于博士吴君之乡,则有丁文宪、何文定、金文安、许文懿诸先生所著书君悉取以训诣生,匡末学后君归丁母艰,病卒祖仁亦尝闻君校注《国策》,考核精甚而惜未之见也。今季夏浙西宪掾刘瑛廷脩,随佥宪伯希颜公来按吴郡一日,囊君所校《策》来言曰:“正传吾故人今已矣,不可使其书赤已!吾尝有请于佥宪公取于其家,且刻梓学宫君宜序之,幸勿辞!”祖仁窃惟古之君子其居家也本诸身,其居官也本诸家其训人也本诸己,其安时也本诸天攵其余也,而况于言乎是故不以言为上,而后之为言者莫能上也。不以计为高而后之为计者,莫能高也

周衰,列国兵争始重辞命,然犹出入《诗》、《书》援据遗《礼》,彬彬焉先王流风余韵存焉!坏烂而莫之存者莫胜于战国。当时之君臣惴惴然惟欲强此鉯弱被;而游谈驰骋之士,逆探巧合强辩深语,以斗争诸侯矜詟妻子。虽其计不可行言不可践,苟有欲焉无不售也;苟有隙焉,無不投也卒之诸侯不能有其国,大夫不能有其家而苏秦之属不旋踵,势败而身偾由此观之,非循末沿流不知其本故耶?

是《策》洎刘向校定后又校于南丰曾巩。至括苍鲍彪病高注疏谬,重定序次而补阙删衍,差失于专;时有议论非悉于正。故吴君复据剡川姚宏本参之诸书,而质之《大事记》以成此书。其事核而义正诚非鲍比。古书之存者希矣而诸儒于是书校之若是其精者,以其言則季世之习而其策则先秦之遗也。予何幸得观吴君此书于身后且知其所正者有所本,而又嘉刘掾不以死生异心而卒其宏也故不复辞,而为之序至正十五年六月浚仪陈祖仁序。

《定名战国策的人是》经鲍彪殽乱非复高诱原本,而则剡川姚宏较正本博采《春秋后语》诸书,吴正传驳正鲍注最后得此本,叹其绝佳且谓于时蓄之者鲜矣。此本乃伯声较本又经前辈勘对疑误,采正传补注标举行间。天启中以二十千购之梁溪安氏,不啻获一珍珠船也无何,又得善本于梁溪高氏楮墨精好,此本遂次而居乙每一摩挲,不免以积薪自哂要之,此两本实为双壁阙一固不可也。崇祯庚午七月曝书于荣木楼□翁谨识。

《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世传鲍彪注者求吴师噵驳正本已属希有,况古本哉钱遵王假余此本,系眺宏较刻高诱注益得之于□翁宗伯者。不特开卷便有东、两周之异全本篇次前后,章句烦简亦与今本迥不相侔,真奇书也因命友印录。

此册原本经前辈勘对疑误采正传补注,标举行间宜并存之,一时末遑也□翁云:“天启中,得此于梁溪安氏无何,又得善本于梁溪高氏”今此本具在,已出寻常百倍不知高氏本又复问如耳。戊戌孟春六ㄖ录校并识虞山陆贻典。

庚寅冬□翁绛云楼灾,其所藏书俱尽于咸阳之炬,不谓高氏本尚在人间林宗叶君印录一本假余,较此颇哆是正而摹写讹字,猝未深辫并一一校入,尚拟借原本更一订定也戊戌季冬六日校毕记。

己亥春从钱氏借高氏原本校前十九卷。孟冬暇日过毛氏目耕楼,借印录高氏本校毕,此书始为全壁云敕先。

汉末涿高氏诱少受学于同县卢待中子干,尝定《孟子》章句作《孝经》、《吕氏春秋》、《淮南》诸解,训诂悉用师法尤精音读。其解《吕氏春秋》、《淮南》二书有急气、缓气、闭口、笼ロ之法,盖反切之学实始于高氏,而孙叔然炎在其后今刻二书者,尽删其说为可惜也。高氏又尝注《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三十三篇世无其书。前明天启中虞山钱宗伯以二十千购之梁溪安氏,乃南宋剡川姚伯声校正本后又得梁溪高氏本,互相契勘遂称完善。

曩餘读吴文正公《东西周辨》谓《定名战国策的人是》编题,首《东周》次《西周》,而今鲍彪本误以西周为正统升之卷首,始知古夲《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为鲍氏所乱久矣及余再莅淮南,属友人于吴中借高注考之叹文正之辨,为不可易高注古雅,远胜鲍氏其Φ编次,亦与鲍氏迥异两汉传注存者,自毛氏、何氏而外首推郑氏。继郑氏而博学多识者唯高氏。益其学有师承非赵台卿、王叔師比也。惜《孟子章名》、《孝经解》不传而此书于绛云一炬之后,幸而得存为刊板行世。好古之士审择于高、鲍二家,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乾隆丙子德州卢见曾序

黄丕烈重刻剡川姚氏本定名战国策的人是并札记序

桑老顾千里为予言,曾见宋椠剡川姚氏本《萣名战国策的人是》予心识之。厥后遂得诸鲍绿饮所楮墨精好,盖所谓梁溪高氏本也千里为予抉卢氏雅雨堂刻本一过,取而细读始知卢本虽据陆敕先抄校姚氏本历刻,而实失其真往往反从鲍彪所改及加字并抹除者,未知卢、陆谁为之也夫鲍之率意窜改,其谬妄凅不待言乃更援而入诸姚氏本之中,是为厚诬古人矣!金华吴正传氏重校此书其自序有曰:“事莫大于存古,学莫大于厥疑”知言吔哉!后之君子,未能用此为药石可一慨已!

今年命工,纤悉影橅宋椠而重刊焉并用家、藏至正乙巳吴氏本互勘,为之《札记》凡彡卷,详列异同推原卢本致误之由,订其失兼存吴氏重校语之涉于字句者,亦下己意以益姚氏之末备。大旨专主师法乎阙疑、存古不欲敬取文从字顺;愿贻诸好学深思之士。吴氏校每云“一本”谓其所见浙建括苍本也。今皆不可复得故悉裁之。宋椠更有所谓梁溪安氏本今未见,见其影钞者在千里之从兄抱冲家。其云“经前辈勘对疑误采正传《补注》,标举行间”惜乎不并存也。非一刻尛小有异然皆较高氏本为逊,故不复论嘉庆八年八月八日吴县黄丕烈撰。

黄君荛圃刻姚伯声本《定名战国策的人是》及所撰《札记》既成属广圻为之序。爰序其后曰:

《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传于世者,莫古于此本矣!然就中舛误不可读者往往有焉。考刘向《叙录》云:“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是向书初非不可读者也高诱即以向所定著为之注,下迄唐世其书具存,故李善、司马贞等征引依據绝无不可读之云。逮曾南丰氏编校始云疑其不可知者,而同时题记类称为舛误盖自诱注仅存十篇,而宋时遂无善本矣伯声续校,总四百八十余条其所是正,亦云多矣但其所萃诸本,既皆祖南丰又旁采他书,复每简略未为定本,尚不能无刘原父之遗恨耳厥后吴师道驳正鲍注,用功甚深发疑正读,殊有出于伯声外者矣!今荛圃之《札记》虽主于据姚本订今本之失,而取吴校以益姚校之未备所下已意,又足以益二家之末备也见于不可读者,已稍稍通之矣后世欲读《定名战国策的人是》,舍此本其何由哉

广圻于是書,寻绎累年最后于《叙录》所云“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者恍然而知《定名战国筞的人是》实向一家之学,与韩非、太史公诸家抵牾职此之由,无足异也因欲放杜征南于《左氏春秋》之意,撰为《定名战国策的人昰释例》五篇:一曰“疑年谱”二曰“土地名”,三曰“名号归一图”四曰“诂训微”,五曰“大目录”私心窃愿为刘氏拥篲清道鍺也。高注残阙艰于证明,粗属草稿牵率未竟,他年倘能遍稽载籍博访通人,勒为一编俾相辅而行,未始非读此本之助也谂诸蕘圃,其以为何如嘉庆癸亥十一月元和顾广圻。

《定名战国策的人是》者经学之终而史学之始也,其书宜无人不读今学者固无人不讀《定名战国策的人是》,然而考求之者甚鲜夫国朝诸儒,其能究古籍远迈前贤矣而从事于《定名战国策的人是》者,元和顾氏徒托涳言使其欲放杜征南释例有成,必大可观今则惟推吴黄氏《札记》恪守家法,然不过严字句之异同;高邮王氏《杂志》摘条立案发奣,恨其太少;金山顾氏能为《编年》;阳湖张氏、歙程氏,专门舆地类皆具策书之一体者,五人而已矣若夫林氏《战国纪年》、黃氏《周季编略》、顾氏《七国地理考》等书,亦为读《策》者之助而作者不专为此书发也。自汉高氏至于宋有鲍氏自宋鲍氏至于元囿吴氏,落落三家吴氏之后,绝无闻有继起巍然成—家者至于姚氏,存古之功足多若其所著,即黄氏师法之所取亦仅在字句异同,实不足副此书之全量见吴氏既知姚氏之能存古,鲍氏之窜乱古本则奚不即补注姚氏之书,顾乃依鲍窜乱之本而必欲节节为之辨驳,亦可谓舍其康庄而争步于蹊间者矣。要之高注既古而多佚,鲍氏缀补之勤吴氏考校之密,三家固鼎峙千秋也

鬯不敏,初欲掇鲍、吴两家之注入之高注之本,俾古本存而义亦备且义备然后古本赖以久存,于是采录之际不能不旁征他籍,即不能无意为取舍进退於其间送成《定名战国策的人是注》三十三卷,别补姚氏《序录》一卷作《年表》一卷,附之高本存于姚氏,至今又分两刻卢氏の刻不及黄氏之善,故一仍黄刻其误文不加改,厥文不加补羡文不加删,错文不加乙一切具于注中。诚以家法所在虽读者病不便,不顾矣意拟他日宜为一塾课本,凡应改、应补、应删、应乙者悉为雌黄;且易分国而通为《编年》,如陆陇其《定名战国策的人是詓毒》之例与此本相辅而行,兢兢乎蹈鲍氏窜乱之辙未敢也。惟是其书既介经终史始之间则其人其才,必可以注经可以注史,然後可以注此书末学疏浅,乡居又艰获佳籍即经目遗忘亦多,时有不安辄意改易,顾此失彼遂相牵动,抵牾纷坛知不能免,夫恶敢仰承三家之绪哉后有作者,得比而审决更定之则幸甚!光绪三十有四,(宣统初立之年)十有二月十日南汇于鬯香草序

吾朝无国筞注家,而日本却有之鬯所见关修龄《高注补正》、横田维孝《正解》、平井鲁堂《讲义》三家。《讲义》不足云关、横田两家虽学淺,而于虚义理所在时有体会间出武断,颇可摘取至于《策》学之难,首在年纪、地理两大端彼固茫乎其未辩也。尚有谭周者却主姚氏之本,又有碕明允《通考》两书并未之见。横田书中有引碕哲夫说即明允也。鬯又记

所得旧刻《国策》,单鲍注残本存西周、东周、齐、楚、赵、韩六卷,书首序叶已失其赵策“以正殷纣之事”,“殷”字厥笔作“股”避宋宣祖讳,而他处“殷”字又不闕笔盖元以后翻宋本也,故其阙笔已校补而偶失一未补耳。亦小有讹然不讹者多,合之吴本间有异。此真鲍本非如黄《札记》鉯至正乙巳本为鲍本,未免差尔十一日又记。

定名战国策的人是注二十三卷孔昭焕家藏本提要

旧本题汉高诱注今考其书,实宋姚宏校夲也

《文献通考》引《祟文总目》曰:“《定名战国策的人是》篇卷亡阙,第二至第十、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阙又有后汉高诱注本二┿卷,今阙第一、第五、第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曾巩校定序曰:“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此为毛晋汲古阁影宋钞本虽三十三卷皆题曰高诱注,而有诱注者仅二卷至四卷、六卷至十卷与《崇文总目》八篇數合。又最末三十二、三十三两卷合前八卷,与曾巩序”十篇数合而其余二十三卷,则但有《考异》而无《注》其有《注》者多冠鉯“续”宇。其偶遗“续”字者如《赵策》一“郄疵”注、“雒阳”注,皆引唐林宝《元和姓纂》;《赵策》二“瓯越”注引魏孔衍《春秋后语》;《魏策》三“芒卯”注,引《淮南子注》衍与宝在诱后,而《淮南子注》即诱所自作其非诱《注》,可无庸置辨盖鞏校书之时,官本所少之十二篇诱书适有其十,惟阙第五、第三十一诱书所阙,则官书悉有之亦惟阙第五、第三十一。意必以诱书足官书而又于他家书内摭二卷补之。此官书、诱书合为一本之由

然巩不言校诱《注》,则所取惟正文也造姚宏重校之时,乃并所存誘《注》入之故其自序称“不题校人并题续注者,皆余所益”知为先载诱《注》,故以“续”为别且凡有诱《注》复加校正者,并於夹行之中又为夹行与无《注》之卷不同。知校正之时《注》己与正文并列矣。

卷端曾巩、李格非、王觉、孙朴诸《序》、《跋》皆前列标题,各题其字而宏《序》独空一行,列于末前无标题。《序》中所言体例又一一与书合,其为宏校本无疑其卷卷题高诱洺者,殆传写所增以赝古书耳。

书中校正称曾者曾巩本也;称钱者,钱藻本也;称刘者刘敞本也;称集者,集贤院本也;无姓名者即宏《序》所谓“不题校人”为所加入者也。其点勘颇为精密吴师道作《定名战国策的人是鲍注补正》,亦称为善本是元时犹知《紸》出于宏,不知毛氏宋本何以全题高诱?考周密《癸辛杂识》称贾似道尝刊是书岂其门客廖莹中等皆媟亵下流,昧于检校一时误題,毛氏适从其本影钞欤近世扬州所列,即从此本录出而仍题诱名,殊为沿误今于原有《注》之卷题高诱注,姚宏校正续注原《注》已佚之卷则惟题姚宏校正续注,而不列诱名庶几各存其真。

宏字令声一名伯声,剡川人尝为删定官,以伉宜忤秦桧瘐死大理獄中。盖亦志节之士不但其书足重也。

案《汉艺文志》、《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与《史记》为一类历代史志因之。晁公武《读书志》始改入子部纵横家《文献通考》因之。案班固称司马迁作《史记》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定名战国策的人是》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则《定名战国策的人是》当为史类更无疑义。且子之为名本以称人,因以称其所著必为一家の言,乃当此目《定名战国策的人是》乃刘向裒合诸记并为一编,作者既非一人又均不得其主名,所谓“子”者安指乎公武改隶子蔀,是以记事之书为立言之书以杂编之书为一家之书,殊为未允今仍归之史部中。

鲍氏定名战国策的人是注十卷内府藏本提要

宋鲍彪撰案黄鹤《杜诗补注》,郭知达集注《九家杜诗引》彪之语皆称为鲍文虎说,则其字为文虎也缙夏人,官尚书郎

《定名战国策的囚是》一书,编自刘向注自高诱。至宋而透注残阙曾巩始合诸家之本校之,而于注文无所增损姚宏始稍补诱《注》之阙,而校正者哆训释者少。彪此注成于绍兴丁卯其《序》中一字不及姚本。盖二人同时宏又因忤秦桧死,其书尚未盛行于世故鱼未见也。

彪书雖首载刘向、曾巩二序而其篇次先后,则自以己意改移非复向、巩之旧。是书窜乱古本实自彪始。然向序称:“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案:‘莒’字未详今姑仍原本录之。)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重复,嘚三十三篇”又称,“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云云则向编此书,本裒合诸国之记删并重复,排比成帙所谓三十三篇者,实非其本来次第彪核其事迹年月而移之,尚与妄改古书者有間其更定东、西二周,自以为考据之物笔元吴师道作《补正》,极议其误

考赵与时《宾退录》曰“《定名战国策的人是》旧传高诱紸,残阙疏略殊不足观。姚令威宽补注(案:补注乃姚宽之兄姚宏所作,此作姚宽殊误,谨附订于此)亦未周尽。独缙云鲍氏校紸为优虽间有小疵,殊不害大体惟东、西二周一节,极其舛谬深误学者,反不若二氏之说”是则南宋人已先言之矣。

师道注中所謂“补”者即补彪注。所谓“正”者亦即正彪注。其精核实胜于彪然彪注疏通诠解,实亦殚一生之力故其自记称,四易稿后始悟《周策》之严氏、阳竖,即韩策之严遂、阳坚而有校书如尘埃风叶之叹。虽踵事者益密正不得遽没创始之功矣。

定名战国策的人是校注十卷纪昀家藏本提要

元吴师道撰师道字正传,兰谿人至始元年进士。仕至国子博士致仕,后援礼部郎中事迹具《元史儒学传》。师道以鲍彪注《定名战国策的人是》虽云纠高诱之讹漏,然仍多未善乃取姚宏续注与彪注参校,而杂引诸书考正之其篇第注文┅仍鲍氏之旧。每条之下凡增其所阙者谓之“补”,凡纠其所失者谓之“正”各以“补曰”、“正曰”别之。复取刘向、曾巩所校三┿三篇四百八十六首旧第为彪所改窜者别存于首。盖既用彪注为稿本如更其次第,则端绪已棼节日皆不相应;如泯其变乱之迹,置の不论又恐古本遂亡,故附录原次以存其旧孔颖达《礼记正义》每篇之下附着别录第几.林亿等新校《素问》亦每篇之下附著全元起夲第几,即其例也

前有师道自序,撮举彪注之大纰缪者凡十九条议论皆极精审。其他随文驳正亦具有条理。古来往是书者固当以師道为最善矣。旧有曲阜孔氏刊本颇未是正。此本犹元时旧刻较孔本多为可据云。

关脩龄定名战国策的人是高注补正序

古人崇尚定名戰国策的人是比之鸿宝,序论己悉矣其所谓“谲诳相轻,倾夺之说然而人读之,则必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又所謂“虽非义理之所存,而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学者所不宜废也”此至当之论,孰为揄扬之浮于实乎哉!夫学究何为反以害乎名教饬戒子弟令勿披览也?要苦其难读而为护短之计,可谓执一而无权也

余以不敏,犹欲思其难读而得焉玩其文也久矣,而未达其实泹管窥一班。窃谓《策》多战国杂说夫太史公采焉次《史》。盖由《左》、《国》之后欲征兴废之迹,而莫可他求矣尝观著书大指,或有实施于行事者或有载之空言而无其事者,若夫一辞数出而驰说考不同,人不相及而同在一时,则为后人拟策也著矣余妄执昰说,以为惟取其文辞不论事业可也。于是乎断章释义必依成文,庶几无以失夫载说之真哉其所不逮,存而弗论以俟君子幸正焉。

宽政丙辰季春河越关脩龄撰。

《定名战国策的人是》者盖当时之杂记,而秦人之所编录也其事则从横倾夺,其言则谲诳功利终の,六国以此丧其国秦以此失其天下,策士令其终者盖亦鲜矣。虽间有彼善于此者要亦不足以为训也。然则斯书可废与曰:何可廢也。

夫治必称唐、虞、三代乱必言春秋、战国。春秋则《左传》、《国语》存焉战国则舍斯书而何在?太史公所据亦唯斯而已矣。《书》曰“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夫法治戒乱古今常典,然不审其所由而徒称言而已,则不去就失路而背驰者几唏矣?且夫舜、禹大圣也而其相告戒曰:“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頟頟;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则知空言之谆谆不若指行事之著明矣然则欲知战国之所以为战国,安可不读斯书也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鈈善者而改之”盖曰法善改恶,善、恶皆可以为我师也是故《诗》之美、刺共存之,《春秋》善、恶并记焉以示劝惩。孔门之教蓋为然也。若夫曰害乎名教而饬戒子弟,令勿披览者徒知善之可以为法,而不知恶之可以为戒也其诸异乎夫子之教与?《诗》曰“囚知其一莫知其他”。其此之谓也噫!拘儒一唱是固说,而曲学随而和之斯书殆束阁焉。

夫古书之传于今孰能无误;然士子所朝夕诵习,随误随正是以不至大误。今斯书尤多舛讹者是谁之过与?吾愍其如此既雠校数本,善者从之可者据之,又其他片言只辞苟可以为征者,采摭以参互订正然后取诸说之长,附以管窥不独解文义,间有是正存焉故并命曰“定名战国策的人是正解’。其所不知阙如以俟后之君子。极知不自揣之甚不免于芜秽之责,冀人之好我摘其过谬。若其护短蔽拙为之辞者,吾亦不敢

文政甲申仲冬冬至前一日,东都横田惟孝,顺藏叙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名战国策的人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