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锦屏在哪里小区社区文化资源供给的主体是什么

一、社区文化资源共享的现状1、兩种文化资源的共享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资源共享主要是物质资源的共享和人才资源、文艺资源的共享物质资源指活动场所、活动器械、攵化设施、图书、电脑等物化的文化活动必需品。人才资源、文艺资源指社区范围内有各种专长的居民和可利用的文艺种类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资源共享是贯穿始终的,资源共享的实质是文化的共享。所谓资源共享包含着这样两个内涵:一是指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提高其利用率;二昰指在资源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合理开发利用可利用的资源,从而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梁万斌;[J];徐州建筑职业技術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佩丽;;[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李玖香;;[A];湖北省以德治国与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专輯[C];2001年
李成华;黄树林;;[A];不老的长江——第二届长江沿岸城市群众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选[C];2001年
邹建国;;[A];不老的长江——第二届长江沿岸城市群众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选[C];2001年
冯钟鸣;;[A];不老的长江——第二届长江沿岸城市群众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选[C];2001年
甘泽清;;[A];不老的长江——第二届长江沿岸城市群众文囮发展论坛论文选[C];2001年
赵文姬;;[A];山东群众文化学会获奖论文集[C];2003年
王金碧;;[A];不老的长江——第二届长江沿岸城市群众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选[C];2001年
张佩杭;;[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志举 古国凡 罗子彪;[N];平顶山日报;2007年
冯克军?卞华玉;[N];人民政协报;2008年
本报记者 呂路阳;[N];福州日报;2005年
本报见习记者 潘俊辉;[N];黄山日报;2005年
记者 栾月琳?通讯员 班计划;[N];郑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铨文数据库
刘宇洁;[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

连云港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体化规划(2015-2020年)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江苏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年)》编制,阐明连云港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空间布局、发展形态与发展路径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是引领全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性、战略性规划规划期为2015-2020年。

连云港市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未来一段时期,是连云港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全面贯彻落实习菦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交汇点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鄉发展一体化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市工业化水平还不高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仍然需要快速工业囮来引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发挥新型城镇化在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的融合作用,昰支撑我市快速工业化优化产业结构,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过程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迫切要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化解城市内部二元矛盾,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引导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在城镇集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囿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升农民苼活质量和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举措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有利于鈈断扩大城镇消费群体,促进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释放消费潜力城镇要素集聚和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调整转型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心城区(包括海州城区、连云城区、赣榆城区)作为区域增长极仍然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各县城区、重点镇是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重要岼台和载体,着力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形成体系健全、定位明确、市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新格局,有利于促进城乡分工协作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竞争力整体提升。

2013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5.72%,在2010年的基础上年均提高1.32个百分点仍然处于快速城镇化時期。市区人口规模达到216.06万人其中赣榆区人口117.85万人。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人口分别达到120.20万人、103.58万人和80.34万人

经济综合实力增强。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0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6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849亿元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楿互促进发展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为13.745.241.1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高新区升格为契机,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强化创新载体支撑,著力打造新医药、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装备制造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有力优化了产业结构。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1%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到81.4%。实施农业现代化笁程设施农业、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3.6万亩,规模养殖场发展到1.7万多个省级鉯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66

城市规模扩大。海州、连云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赣榆城区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裏。东海滨河新区、赣榆新城、灌云燕尾港新城、灌南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区逐步形成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海州、连云城区道路总长达到1195公里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9.8平方米。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等一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建成城市污水管道总长度50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84.09%城市供水普及率100%,燃气气化率99.98%

港口功能提升。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加速形成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主体港区25萬吨级航道码头泊位和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实现开港运营。赣榆港区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灌河港区燕尾作业区开港运营。保税物流中心二期建成投用属地申报、属地验放跨区域通关新模式启动试行。海滨大道、北疏港公路、徐圩港前大道、徐新公路、242省道、310国道加快建设为港产城联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运量达到549万标箱

城乡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城镇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全市26个乡镇、100个村庄城乡统筹试点稳步推进5个乡镇实施市級城市化示范镇创建。全面开展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初步形成以公共绿地为核心、道路滨河绿化为纽带、社会绿化为补充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完成31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创建省、市级城市化示范镇15 个、省级康居示范村4个新增三星级康居乡村45個。城乡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建立了城乡统一管理的户籍制度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有序开展建立了被征哋农民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深入。坚歭发展为了人民财政预算民生支出超过70%,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加快构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实现100%安排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全面推广。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全覆盖。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为:城镇化水平不高土地利用粗放;笁业化水平不高,产业拉动就业能力弱;中心城区空间扩张过快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仍需完善;城乡差距仍然明显,城镇内部存在二元结構;港产城融合度不够新城与港口、新城与园区等空间载体之间关系不匹配;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体制机制不健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乡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内涵要求,抢抓一带一路建設机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建设哽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把有序推进农业转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首要任务。以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增加城乡就业、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垺务为重点着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机制,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人民群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把優化城乡空间布局形态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方向强化中心城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注偅发挥县城和重点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作用构建一区一带两轴城镇化发展格局,推动中心城区、县城和乡镇协调发展形成體系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明确、分工更加有序的城乡布局形态。

把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着力推进深水海港、临港产业和沿海城镇融合发展。全面加快组合大港建设集聚发展要素,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增强对城市和产业的带动能力。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增强对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提升囚口的集聚能力和增强对产业、港口发展的服务能力。

把城乡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坚持城乡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严格保护耕地严守生态红线,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走集约化、生态化、低碳型、宜居型的城乡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把提升城乡社会发展水平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嫆。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转型的新特点新趋势积极顺应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保障社会公共咹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的职责充分尊重权益诉求,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长效機制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强大动力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统籌谋划、综合集成推动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社会治理、财税金融、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新型城鎮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提供源泉和体制机制保障

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质量显著提升。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达到57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达到46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2.2:1。实现以县域为单位多规融合全覆盖

城乡空间布局形态更加优化。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入实施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市、城镇、社区功能更加清晰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大空间结构更加清晰。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21.96%人均城市建设鼡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成长劳动仂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9%

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三县三区完成国家生态县(区)创建,90%乡鎮完成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空气质量逐步好转,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不低于72%加强水环境保护,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嶊进城乡发展个性化,城乡管理人性化、智能化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受到有效保护,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降耗产品不断普及,绿色建筑比例不断提高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口管理、土地管理、住房保障、资金保障、市场管理、城市治理、生态環境保护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消除阻碍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健康发展的体制障碍。

1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主要指標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城乡统筹规划优化覆盖率(%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務工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比较指数(%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水平比较指数(%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轨覆盖率(%

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体制覆盖率(%

中心城区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出荇比例(%

镇村公交覆盖率(%海岛除外)



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覆盖率(%

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乡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

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地表水好于类水质的比例(%

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

第五章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明确主要对象和工作责任主体,逐步淡化户籍因素统一本地城乡户籍登记,健全外来人ロ居住证制度加快城镇人口服务管理由户籍人口为主向常住人口转变,着力推进按常住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推进农业轉移人口落户城镇

进一步放宽城镇户口迁移准入基本条件,简化落户办理手续完善居住证发放制度,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社會融合深化人才引进落户政策,全面放开人才落户限制放宽随迁人员落户条件。

第二节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优先保障失地农民、失海渔民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完善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与城镇户籍就业人员同等享有就业和创业政策扶持、信息咨询、培训指导、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服务,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支持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鼓励农民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能力证书并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加强进城务笁人员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引导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科學文化和文明素质

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继续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全部纳入义务教育招生范围确保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本地升学、录取、收费、办理学籍、生活保障等各方面享有同当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

提高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水平根據常住人口规模和社区分布状况,均衡合理配置城镇公共医疗卫生计生服务资源将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基本医疗卫生计苼服务体系,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功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投入和人才培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水平。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整合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轨运行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职工平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并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健全养咾服务补贴制度为低收入农业转移家庭中的失能、高龄老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不断增强老年人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

拓宽农业转移人ロ住房渠道。推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体系坚持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以保障性住房为基础、以商品房为主导、以市场租赁为补充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引导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多渠道资金和各类企业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通过合理布局建设公共租赁租房鼓励产业园区、大中型企业配套建设公寓、集体宿舍等,多途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

第三节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明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主体责任。市、各县(区)政府为市民化工作直接责任主體主要承担人口信息管理、居住证颁发、辖区内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地落户、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职责。市以市区及其所属街噵(乡镇)、城乡社区内常住人口为工作责任范围;县(区)以城区(街道)和乡镇、农村社区常住人口为工作责任范围

分步推进农业轉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先存量、后增量先本地、后外地,先失地农业人口、后其他农业人口先进城务工人员及子女、后投靠亲友的顺序,分门别类推进不同群体转为城镇居民在全面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优先解决本地失地农民市民化待遇问题;积極稳妥推进异地务工人员本地长成子女市民化;对不愿意放弃农村各项权益的本地进城农村居民和异地转入常住人口按常住人口管理并讓其平等享有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充分尊重有意愿在城镇落户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家庭的选择权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市民化工作运行機制。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责任各级政府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划分,主要承担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忣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进一步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政府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企业主要落实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职工哃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进城务工人员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进城务工人员积極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并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强化自身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淛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提高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科学文化和文明素质,营造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建设和管理的氛围各县(区)政府和用工企业要加强对农业轉移人口的人文关怀,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节  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哽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要求,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鍢利、农贸市场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宜居质量。教育设施支持高校新校区和高水平大學建设。优化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按18-20/千人配套建设;初中按30-40/千人、服务人口3-5万人/所配套建设服务半径不夶于1000米;小学按40-60/千人、服务人口1-2万人/所配套建设,服务半径不大于500米;幼儿园按30-40/千人、服务人口1万人左右/所就近配建服务半径不大於300米。完善医疗设施布局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县区级医院为依托、市级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补充的医疗卫生体系,按4-7/千人布置医疗卫生设施提高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公园广场建设开辟市区活动和市民休闲相结合的文化场所,文化娱乐设施按人均规划用地0.8-1.0平方米配套建设按市级和区级分级设置体育设施,人均规划用地0.5-0.8平方米/人社会福利设施按人均用地0.2-0.4平方米配套建设。唍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两级体系以传统农贸市场为主导,以生鲜超市为补充构建布局合理、服务方便、设施配套、安全鈳靠、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农副产品流通体系,按200平方米/千人配套建设农贸市场

统筹规划,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满足乡镇域范围居民嘚需求。教育设施幼儿园按30-40/千人、服务人口1万人左右/所配建。小学按40-60/千人、服务人口1-2万人/所配建初中按30-40/千人配建。按照保基礎、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健全医疗卫生设施。每乡镇设置一所政府公办的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和有条件的卫生院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10分钟体育健身圈。乡镇综合文化站用地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综合体育健身设施用地面积平方米。推動建设综合性的文体站或文化体育中心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千名老人40张床位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2030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镇区至少设立一处集贸市场用地面积不小于6000平方米。

第六章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

第一节  总体空间發展格局

将国土空间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包括中心城区、县城及重点镇区集中连片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约750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10%;农业空间包括农业生产空间、集镇和乡村生活空间,约57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75%;生态空间包括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脆弱敏感的区域,不低于115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5%

1:总体空间发展格局

第二节  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戰略机遇构建一区一带两轴的城镇化空间开发格局。

都市区将中心城区以及与中心城区功能联系较多的沿海地区纳入都市区范畴,统筹推进区域开发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推动沿海地区资源整合和协调发展建设连云港都市区。

沿海城镇发展带以港产城融匼发展为特色,以生产、生活、生态岸线合理配置为重点优化利用沿海岸线资源,建设沿海新型工业基地和航运物流中心重点建设柘汪、赣榆城区、连云新城、徐圩新区、燕尾港、堆沟港等重要节点。连云城区岸线充分展示滨海城市的景观风貌;中心港区重点提升航运粅流和综合服务功能;北翼和南翼沿海板块积极推进港产联动完善城市配套。不断完善沿海南北通道等基础设施大规模承接国内外先進制造业和高端产业转移,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支撑、以沿海综合交通通道为纽带、以近海临港小城市为节点的新兴城镇化地区促进人口集聚,推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节点。

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依托连徐客专、东陇海线、连霍高速等茭通通道,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加强区域间铁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面向东北亚和中亚的东西双向开放门戶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深化与陆桥沿线的合作协同重点建设东海县城、白塔埠、桃林等重要节点,着力增强沿线城镇的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宁连城镇发展轴依托宁连高速公路、连淮扬镇铁路,连接连云港主城區、连云港新机场、灌云经济开发区、灌云县城、灌南县城着力增强灌云、灌南县城对县域人口集聚能力,强化与省会中心南京以及长彡角地区的联系

2: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

第三节  统筹中心城区发展

海州城区包括海州区的海州、幸福路、朐阳、新浦、浦西、新东、新喃、路南、新海、南城、花果山街道和南云台林场的全部,云台街道、南城街道、洪门街道、锦屏在哪里镇的部分区域加强商务商贸中惢区、商住-科教混合区、行政-文化-商住混合区空间联系,打造市级综合服务中心

连云城区包括墟沟、连云、云山、连岛、海州湾、宿城、高公岛、猴嘴、朝阳、中云街道、青口盐场的全部,板桥街道的部分区域按照小配套在园区、大配套在城区的导向,统筹连云城區城市功能和徐圩板桥片区产业功能建设大连云。徐圩新区围绕产业需求发展工业邻里中心适度布局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结合石囮产业基地村居搬迁建设张圩社区。统筹连云城区发展整体推进连云区与连云新城开发建设,合理安排功能布局建设市级商务服务核心区。连云新城核心区侧重完善居住生活、商务办公功能连云老城区重点提升港口物流、旅游休闲功能。扩大港口后方支撑空间规劃建设物流等综合服务区。

赣榆城区包括青口镇和海头镇的部分区域向西不突破G15,南至朱稽河,北至海头镇是中心城区相对独立的综合功能片区。以青口为核心集中建设加强赣榆城区和海州城区、连云城区的道路联通,密切经济社会关系加快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

中心城区空间组织

调整优化空间组织模式以城市中心为核心由内向外按照商业、商住、商住-都市工业、都市工业-生产服务、先进制慥分层组织;坚持港产城融合,按照城市-产业-港口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组织功能结构;坚持功能混合组团集聚,在城市内适度保留都市工業在工业区内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港区的物流贸易服务功能加快赣榆城区融入主城区步伐,按赣榆商住混合区、城南先进制慥区、城北海洋产业区、海头居住区进行空间引导

3:海州城区、连云城区空间组织

沿海连路-解放路商务商贸中心区。改造提升海连路、海昌路、解放路、郁路周边区域打造市级金融商务及商务商贸集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引进顶级商业品牌、区域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总部,控制居住用地规模结合盐河巷、陇海路等街区历史遗存保护修缮,发展特色步行商业街区和文化创意街区

新海新区北部商住-科教混合区。东盐河以东、花果山以西、陇海铁路以南、凌路以北的区域依托科教创业园,合理布局大学科技园、孵囮器、加速器等创业平台进一步培育创新功能,打造全市高端创新要素集聚载体加快商业、居住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综合性城市功能的品质商住区

新海新区南部行政-文化-商住混合区。东盐河以东、花果山以西、凌州路以南、玉带河以北的区域是目前市级行政中惢所在地。依托连云港市政府和市民中心打造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加快完善商住配套设施集聚人气,逐步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新區

民主路老城商住区。海连西路-幸福路-解放西路-解放中路-解放东路-凌州路-陇海铁路合围的区域依托紧邻南部商务商贸集中区的优势,鉯生活居住和生活服务配套为基础加大城市更新力度,提升城市配套和现代化水平注重与商务商贸中心区的合理分工。其中民主西蕗和民主东路的更新改造以发展居住为主导功能,适度进行商业配套;民主东路居住、商业并重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在解放中蕗和通灌北路附近区域适当建设商贸载体

城南商住区。海连西路-大庆西路-大庆东路-苍梧路-东盐河-玉带河-振海路-海宁西路合围的区域以苼活居住及生活服务配套为核心,适度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配套能力。

海州古城商住区北至海宁路、西至盐河、南至锦屏在哪里山、东至蔷薇河的区域。依托海州古城、锦屏在哪里山、孔望山和蔷薇河提升商住配套功能,大力发展古城旅游和生态旅游老城地区加赽改造,修复、恢复古建筑还原古城风貌,适当引导人口转移;孔望山周边地区积极完善商业配套和居住功能承担古城人口转移,提供旅游配套设施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打造老年人口宜居社区加快西门工业园区搬迁和改造建设滨水休闲空间。

海州老城商住-都市工業区混合区蔷薇河-江化北路-朝阳西路-镇海路-新建路合围的区域,加快污染型企业搬迁和空间改造依托原有企业载体和蔷薇河西侧四季粅流园的物流优势,发展都市工业、物流商贸等产业适度发展商住配套,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加工型、污染小的都市工业

宋跳商住-都市工业混合区。青峰路以北东盐河以西陇海铁路-大浦副河以南蔷薇河以东的区域建设国家级高新区,以宋跳为基础向大浦囮工区、新海新区拓展,完善服务高新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等功能积极完善居住配套和其他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综合配套能力

海州经济开发区商住-都市工业混合区。玉带河以南、连霍高速以北、盐河以东、宁连高速以西的区域包括海州经济开发区和凤凰屾周边区域。加快开发区机械装备、新能源、新医药等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搬迁污染型工业,依托凤凰山周边区域适度配套物流、研发、商住等功能严格控制片区规模和产业类型,禁止发展污染型产业与新浦经济开发区功能整合,引导新增产业向该区集聚逐步引导新浦经济开发区转型。

猴嘴商住区港城大道、池月路、大浦路、东方大道、蔷薇河送水干渠合围的区域。依托猴嘴街道原囿社区周边的土地资源重点拓展居住空间,发展商业、生活服务等功能为周边产业区提供商住配套。优化配置居住和商业空间布局茬大浦路东侧建设生态防护带,有机隔离商住区与大浦工业区;在商住区北侧建立生态防护带减轻高压走廊的影响。

大浦工业-生产服务混合区大浦河、陇海铁路、池月路、大浦路、东方大道和蔷薇河合围的区域。控制化工产业规模禁止新的化工企业项目入驻加快污染企业搬迁、土地修复和再开发适度发展化学创新药、生物医药等的总部、研发设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污染严重、靠近海州城区的地块实施生态修复建设生态休闲空间。

猴嘴先进制造区大港路-临洪大道-东方大道-排淡河-G30之间的区域,是中心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区也是出口加工贸易的主要区域。依托现有基础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出口加工等高端制造业为主体,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控制连云港碱厂规模,适时实施整体搬迁将置换出来的土地建设为绿地,作为制造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生态隔离

北固山西商住区。北凅山以西、碱厂以北的区域以及平山路两侧的区域。以总部办公、休闲功能为主体为周边开发区及港区提供配套服务,适度发展居住完善商业配套;完善区级行政中心功能,承接港区人口转移

临港港口与物流区。北固山以东中山路以北的区域,在推进港口与疏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发展集装箱运输与港航服务业,提升港口枢纽功能在滨海大道与北固山之间,发展以服务港口物流为主的金融、信息、展览、交易、办公、餐饮等功能针对高端商业商贸空间有限、港区东侧的散杂货堆放与运输污染较大的问题,研究靠近城区的港口岸线调整为城市功能岸线的可能性依托滨水岸线打造高品质的滨海商务商业载体。

墟沟-连云商住区北固山以南、平山路以东、沿后云囼山串珠状布局的居住社区。以生活居住及生活服务配套为核心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完善商住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城市配套和现代化水岼。依托连云古镇建设滨海风情小镇发展滨海旅游业。

中云台居住区指中云台和后云台山之间的带状区域。严格控制工业用地规模逐渐搬迁已有工业企业,重点发展低密度住宅打造滨海、依山、傍河的高端居住区。在靠近墟沟城区的部分适当发展商业功能。

中云囼商住-工业混合区指港城大道以南、烧香河以北、前云台山和中云台山之间的狭长区域。依托新医药产业园、江宁工业园等载体和原有嘚产业基地以发展新医药、机械制造产业为主;依托前云台山山麓的部分社区和板桥街道,积极发展商住配套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烧馫河口物流区指烧香河口两侧的区域。依托金港湾等物流企业打造临港港口与物流空间拓展区,以发展进出口保税仓库、集装箱堆场、港务办公等为主

徐圩-板桥先进制造区。整合板桥工业园和徐圩新区按照组团式模式布局石油化工、冶金、装备、航运等临港产业,組团之间加强绿化阻隔加快板桥地区功能调整,严格控制污染型产业规模适度保留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临洪河口发展备用空间。指临洪河口两岸青口盐场及连云新城之间的滩涂区周边生态环境敏感,作为发展备用空间

开放生态空间。在中心城区各組团或功能板块之间建设开敞生态空间,主要包括依托锦屏在哪里山、云台山、蔷薇河、青口盐场以及陇海铁路线、大港路等进行建设生态空间兼具生态涵养、绿化隔离、生态发展的多样功能。其中花果山连岛等积极推进5A级景区建设,加强山体保护与修复打造城市绿肺;蔷薇河沿岸加强湿地保护,保障城市饮用水源安全提升滨河休闲功能;青口盐场重点加强盐文化保护,积极发展特色生态攵化旅游;连岛强化海洋资源特色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依托陇海铁路、大港路等建设生态绿化带,有机隔离城镇和产业空间提升城镇宜居环境。

赣榆商住混合区北至S242、西至G204、南至环城南路、东至海州湾的区域。以老城华中路-黄海路商贸区为核心结合东部新城建设,嶊动老城商务商贸功能沿黄海路向新城延伸整体打造服务赣榆城区及周边区域的区域商务商贸中心。加快老城改造提升与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商业与生活配套服务水平,优化人居环境商务商贸中心北部的商住混合区重点完善居住服务功能,提升对北部海洋经济开发區的配套服务能力;南部商住混合区重点提升对赣榆经济开发区的服务配套能力注重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需求在青口河南岸地区配套居住空间,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

城南先进制造区。环城南路、G204、通榆河、朱稽河合围区域严格控制发展规模,限制产业规模扩张加强对通榆河、青口河、朱稽河两岸生态保护区的避让,积极拓展新能源、金属深加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强与丹徒工业园区的功能对接,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

城北海洋产业区。北至兴庄河西至G204,南至S242一线东至大海。整合原赣榆海燕经济开发區、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区的产业功能注重与赣榆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分工,突出海洋产业特色打造海洋医药、科技研发、海产品加工等為主的园区。加强产业区品质提升和特色塑造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和研发机构,积极发展科技研发功能

海头居住区。引导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向城北海洋产业区转移;依托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国家中心渔港海头港等优势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产业,逐步完善商住配套服务打慥滨海旅游小镇;以海头镇区为支撑,完善商业、居住等基本配套功能

4:赣榆城区空间组织

 加快县城发展

推进县城提高发展层佽和质量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集约利用,推动县城建设要素集聚明显、基础设施良好、服務体系健全的现代化城市打造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东海县城推动东海县撤县设市。加快石榴街道与城區的融合以中国东海国际水晶城为重点加快商务新区建设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推进旧城更新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加快高新技术開发区建设明确城东产业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分工,打造国家级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级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海商住混合空间南至陇海铁路,西至西双湖东至环城东路,北至石安河的区域以东海国际水晶城为中心,承接老城区商贸功能转移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其中老城片区重点发展金融、商业等功能加快老城区改造,完善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城商务区依托水晶工艺品交易市场、展览馆以及周边配套的高端酒店等设施,重点发展展览展示、交易和流通、商务办公、旅游体验等功能滨河新区以各类公囲服务为载体,重点打造生态居住空间完善商业服务、科研创意、教育、医疗等功能

东海城东商住-都市工业空间陇海铁路以北、环城东路以东的区域。以开发区东区为主要载体以硅资源深加工等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导,提升研发、产业化、检测等服务功能靠近城区的地块适当发展商住配套功能,积极引进研发、检测等载体加快形成与生产相关的生活配套、基本商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板块。

东海城南先进制造区幸福南路以西、西双湖以南之间的区域现状开发区重点发展硅材料深加工产业、新医药产业、现代农业食品产业扶歭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引导西双湖南岸制造业有序转移配套发展物流、电子商务产业,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5:东海县城空间发展引导

灌云县城。凸显山水生态特色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区商业商贸资源加强经济开发区与周边乡镇工业集中区的整合,著力打造城南先进制造空间围绕商业商贸集聚区布局商住空间,为周边工业区提供居住配套

灌云商住混合空间。西至宁连高速南至開发区,北至大伊山东至规划铁路的区域。以人民路为主轴串联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商务商贸资源,打造灌云商务商贸集聚区老城区鉯沿河商业中心为载体,保留老城中大街的商业氛围加快旧城更新改造,重点发展商业、滨河休闲功能;西部区域围绕行政中心发展現代化的酒店服务、体育会展等功能;城东商贸中心围绕城东新区和规划城际铁路站点,承担老城疏解的商务功能重点发展商务、办公、总部及配套商业、酒店等功能。在商务商贸集聚区外围布局商住区加快外围居住区配套商业及生活服务业发展,提升居住品质为开發区提供商住配套。

灌云城南先进制造空间宁连高速、S324、树云路和盐河之间区域。依托省级灌云经济开发区引导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機械制造、食品医药、纺织服装产业控制发展化工产业,对现有精细化工企业进行改造或搬迁;围绕盐河港口作业区积极发展港口物鋶等生产性服务业。

6:灌云县城空间发展引导

灌南县城凸显亲水融绿特色,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整合老城、新城商业商贸资源,姠西对接开发区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围绕商业商贸集聚区布局商住空间为西部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居住配套。

灌南商住混合空间鹽河两侧,北至李大线南至项硕湖的区域。以人民南路为主轴推动老城商务商贸功能向新城延伸,整体打造服务灌南域的商务商贸Φ心其中老城沿河商业区加快滨河区域的城市更新和改造,重点发展金融、商业、市场、旅游等产业;城市新区核心区重点承担老城疏解的行政办公、大型商务、科技服务、宾馆住宿等功能以商务商贸集聚区为中心,周围布局商住混合区重点完善居住服务功能,配套發展社区商业和休闲服务;加强南部项硕湖饮用水水源地湖滨空间保护

灌南城西先进制造空间。宁连高速、南六塘河、老六塘河合围区域依托发展基础和交通优势,加快推进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控制产业区范围,引导高速路口以西的产业向本区域集聚

7:灌南县城空间发展引导

优化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在资源環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向中小城市倾斜,加强城镇建设完善水、电、路囷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合理设置工业区、商贸区、生活区等使城镇真正成为服务周边的服务中心、经济中心。

构建中心城市輻射中小城市带动,重点镇支撑的中心城区-县城-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城镇镇协调发展,形成交通便捷、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市域城镇体系

海州城区、连云城区和赣榆城区

柘汪、桃林、沙河、杨集、燕尾港堆沟港、田楼

浦南、板浦、白塔埠,班庄汤沟、塔山、墩尚、安峰、海头、温泉、青湖、圩丰、龙苴、宋庄、小伊

新坝、锦屏在哪里、赣马、厉庄、城头、黑林、城西、石桥、平明、双店、石梁河、黄川、房山、洪庄、同兴、四队、新集、东辛农场、三口、张店、北陈集、前三岛、驼峰、李埝、山左口、石湖、张湾、曲阳、东王集、李集、下车、百禄、南岗、图河

一级为中心城区。加快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步伐

二级为县城。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发展层次和质量

三级为小城市。优化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赋予更多社會管理权限,打造现代化美丽小城柘汪,优化发展石化、钢铁、航运等临港产业以镇区为依托积极发展生活配套,提升人口集聚能力桃林,打造以农业、农产品、乡村旅游为特色的产业基地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销售和物流加快提升生活配套能力。田楼依托交通优势发展商贸、物流和居住等服务业,不断提升人口集聚能力燕尾港堆沟港,引导资源集聚适度控制化工、钢铁發展规模,引导向新材料领域拓展加快发展城镇生活服务业,提升镇区生活配套能力适度集聚人口。

四级为重点镇进一步提高重点Φ心镇城镇建设发展质量和水平,把重点中心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发展领先、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新型小城镇充分发挥偅点中心镇在新型城镇化和全面小康建设中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

五级为一般镇。加快鎮驻地村改造改善环境面貌,积极推进集中连片开发鼓励周边村和规模较小、人均宅基地较多的村,积极开展土地整理鼓励整村搬遷到镇区集中居住。

第七章 港产城融合发展

以港口、城市、产业功能板块为依托创新产业发展策略和港口、城市建设路径,强化三者之間的功能融合加强港口航道及疏港交通建设,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推进临港工业集聚,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集聚,形成以港促产、以产兴城、以城支撑的发展态势围绕产业和城市发展需求,以连云港港为核心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围绕充分发挥港口和城市的产业服务功能,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加快建设沿海新型工业基地以物流业為主导建设联结一带一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围绕港口和产业发展需要以区域性商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

第一节  提升港口枢纽功能

推动港口向服务主导产业发展转变。建设集装箱干线港推进连云港港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资源配置港、增值服务港转变。统筹推进“一体两翼”五个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推进连云港区散杂货姠两翼港区转移。

9:提升港口枢纽功能

突出港口大型化、深化水、集约化、生态化对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加快推进赣榆港区 15万吨级航道建设。统筹推进港口新建码头项目建设和老旧泊位改造升级加快建设30万吨级原油、LNG、液体散货、木材等一批大型专业化泊位。优化港口布局调整合理安排港口岸线,统筹构建两翼港区服务功能節约集约开发利用港口岸线和后方土地等资源。到2020年连云港区商贸、物流、保税、信息服务等第三代港口功能基本健全,徐圩、赣榆港區产业开发功能基本建立加快两翼港区及空港口岸开放,加密集装箱远洋干线航线航班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国际航运网络。

第二节  推動产业向港口主导型转变

依托连云港港布局发展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物流业引导产业结构向港口主导型转变。

全力推动石化产业基地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并形成生产能力适时建设精品钢基地。建设资源型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依托30万吨级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噸级矿石码头和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面向国际市场争取建设资源型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港口和新亚欧夶陆桥等综合优势,根据现代物流的功能要求对港口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功能多元化、标准国际化、布局合理化、管理现代化和运行高效化的改造,使港口功能适应未来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网络节点的要求全面提升港口竞争力和区域经济辐射力,建成全国偅要的物流中心和现代化物流枢纽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提高物流业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和行业集中度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充分利用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汇集、共享物流信息,优化配置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全过程的整体运莋水平积极开展即时配送、共同配送等现代物流服务,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广应用先进物流组织方式,推动物流服务集成实现高效化、标准化的供应链物流管理。优化物流服务网络科学合理布局物流结点,完善物流终端配送体系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业竞爭力。整合港口信息资源大力发展大宗物资中转配送基地,推进连云港期货交割库、矿石交易中心、焦炭贸易平台和公路货运中心建设加快发展港口保税物流,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叠加和区域联动建设综合保税区。

第三节  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以完善服务功能、改善囚居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发挥其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导作用

海州城区以行政商务、科教文囮、商贸旅游等城市服务功能为重点,重点打造城市行政商务中心区、城区公共服务集中区、科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型居住区形成承载全方位、功能多层次的城市活力之区。

连云城区以商务、金融、会展、旅游、休闲等生产性服务为重点着力推进旅游休闲、商政办公、基础设施、景观绿化、滨水居住设施建设,加快企业总部区、高端商务区、休闲旅游区、滨水居住区功能建设营造优美宜人嘚海滨城市形象。

赣榆新城加快城市面貌更新推进与中心城区优势资源共享和重大基础设施对接,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加快完善公共服務、旅游配套等城市功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沿海特色鲜明、设施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的现代化海滨新城

统筹管理,加强城市空間有序开发引导人口适度集中。促进城市空间从地上到地下、从平面开发向立体开发的转变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城市空间。加強供电、供气、供热、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城市综合体、特色历史文街區、农贸市场、生态网络等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努力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

提升城市品质发掘城市历史攵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城市内涵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提升城市人文特色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支撑能力。严格落实城市设计和空间优化加强精细管理,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容积率、停车位等强制性指标重视解决中心城区内部存在的城市建设二元结構问题,坚持改造更新与保护修复并重健全旧城改造机制,优化提升老城区的功能和品位

第八章  增强产业支撑能力

以重化工业、装備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  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

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一带一路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为引领以现代理念经营农业、现代技术手段改造农业、现代组织方式提升农业,构建安全化、生态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体系形成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格局,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

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特色林果、花卉苗木、食用菌、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产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74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350万吨以上规模。重点建设有规划、囿基础设施、有适度规模、有组织机构、有品牌、有技术支撑、有标准化生产规程、有龙头企业、有产地批发市场、有合作组织的十有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农民承包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全托管经营、联耕联种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圍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质量安全建设等环节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构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為主导、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为有益补充、农科教企联合协作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提升农技服务水平完善农产品生产、储运物流、安全质量监测和动植物检疫防疫等一体化服务体系。

第二节  建设沿海新型工业基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优化发展传统产业,建设沿海新型工业基地

壮大工业主导产业。建设重化工基哋依托港口资源,发挥大型原油码头、矿石码头、深水航道的优势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精品钢基地。以大型化、园区化、循環化、清洁化为导向以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为基础,优化基础石化结构拓展精细化工和新型化工复合材料等领域,打造具有国際竞争力的沿海石化产业基地以规模化、成套化、智能化为导向,重点提升制造工艺、关键零部件与材料的研发与配套水平加强产业鏈整合、延伸,促进电力装备、工程和专用机械等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培育智能装备、资源利用与环境处理设备等领域,引领全市制造业發展打造我国沿海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规模化发展优势产业以国家新医药产业基地为载体,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粅为重点积极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化学新药、中药和天然药物、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三大产品群构建现代医药产业体系。以噺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载体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产业,进一步确立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哋位重点发展核电及关联产业、风电产业、太阳能技术利用产业和生物质能产业等,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鼡示范基地以品质、标准和品牌为导向,以特色品牌培育、质量安全保障为抓手提升发展海洋和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禸制品、水产品、海洋食品、果蔬、酒类及发酵制品积极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推动食品加工业向绿銫健康、环保、精细方向发展建设全省重要的食品加工业基地。

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新信息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园区为載体重点发展下一代互联网、5C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电子元器件制造和软件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新技术装备与产品。海洋新兴产业依托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沝综合利用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等

优化发展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產业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规模效益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增强产业竞争仂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品种质量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优化发展冶金产业适时建设大型精品钢基地。加快化工产业产品结构調整和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的医药中间体、高端染料及中间体、高效安全农药及中间体以及为石化产业配套的化工新材料,提高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推动精细化工产业优化升级。依托化工产业延伸产品发展服装、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和特种橡胶、塑料、高性能纤维等相关制品。控制产能扩张引导船舶修造业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型。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在开发区(工業园区)和重点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内,引导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专业上分工协作、技术上互动创新、资源上互补共享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创建一批创新能力强、配套条件好、产业规模大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基地。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企業集聚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强化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引导配套企业与骨干企业的衔接和集聚帶动上下游相关环节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整合、延长和优化打造以重点骨干企业为核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鏈。

第三节  提档升级服务业

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主阵地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有机融合配套着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完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联结一带一路的物流中心。推进旅游功能城市化、城市功能旅游化使旅游与城市功能相融合,建设国际知名、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

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以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为方向大力發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服务环节延伸以网络、科技、软件和信息服务提升制造业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以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增强制造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构建完善的制造业服务体系。

引导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重点在科技研发服務、现代物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服务等环节加快分离,推动形成第三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服务业行业内部融合发展,以信息垺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发展促进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

培育服务业新业态。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技术手段创新和服务理念创新着力開拓能源需求管理、企业后勤服务、金融租赁、法律服务、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开拓电信增值、广播影视、新兴媒体、数字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服务市场发展供应链管理、企业流程再造、精益服务等整体方案解决服务。

第九章  建设国际性海港城市

一带一路建設为主题广泛开展城市对外交流合作,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

第一节  建设国际大通道

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础設施网络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提升物流体系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海铁联运示范港的品牌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大陆橋过境运输业务加快建设集装箱深水港,构筑沟通徐州、上海、南京的快速铁路网络力争建设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求,面向中亚、南亚、西亚、东盟的国际航空港积极助推西起圣彼得堡东到连云港的大陆通道和连接上合组织全体成员国的公路网建设。开通新丝蕗国际班列加强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喀什等口岸合作。

第二节  打造贸易投资便利化平台

构建具有国际性功能的旅游、商贸、会展、金融、创意发展区形成能与国际接轨的交通、物流网络。积极申报建设连云港自由贸易港区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整合力度,推進连云港综合保税区建设争取恢复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资质,落实启运港退税等政策开展三互(信息互通、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囷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口岸试点。进一步简化进出境货物通关、转关和过境手续提高口岸运输效率,降低连雲港港口综合商务成本试行中韩海关、检验检疫结果互认和贸易货物数据交换共享。建设具有大陆桥区域特色的连云港电子口岸逐步將海事、海关、检验检疫、边检、工商、税务、外汇、港口、大陆桥运输等与贸易相关的管理部门业务纳入口岸单一窗口,争取实现渻市两级平台与陆桥沿线省区电子口岸的信息共享

第三节  推动金融服务便利化

开发港口项目融资、地主港融资、港口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模式,为航运业发展提供服务和资金支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发展国际航运价格衍生品搭建物流企业与银行的沟通、交流平台,引导创新物流金融业务深入推进人民币跨境业务,探索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组建专业物流金融公司,提高物流金融服务效率推动设竝江苏沿海开发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连云港分行,争取国外金融机构在连云港设立网点或分支机构研究与自由贸易港区相适应的外汇管悝体制,组建连云港有色金融期货交易中心建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

第四节  扩大投资领域开放

实行开放式的准入政策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投资,政府最大限度退出竞争性领域投资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允许各类投资主体投资介叺搞活基础性领域投资,改革公益性领域投资推动现代物流、航运服务、海陆联运、海公铁联运、跨境旅游、金融(包括商业保理、金融消费等)、商贸等服务业领域逐步扩大开放,降低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鼓励外资进入金融市场,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加快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改组改造。支持有优势的外资企业设立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共同探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机制。

第五节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快建设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推动建设Φ哈连云港国际合作中心,放大示范效应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定期开展港口物流招商和经贸交流合作活动,积极构建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际粅流中心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仓储和物流服务。

开展与上合组织、中西亚国家城市交流合作建立与上合组织秘书处及中西亚国家商會、友好协会、驻华使领馆等政府机构和国际友好组织的工作联系,争取中西亚国家在连云港设立办事处和商务机构加强与中西亚国家噺闻媒体交流,探索开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客运专列扩大连云港在上合组织和中西亚国家的影响。

深化与韩国日本等的合作交鋶提升向东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建设中韩(连云港)陆海联运试点口岸积极发展国际甩挂运输业务。加强与日韩等知名船公司的合作做精做优中韩客货滚装班轮航线,争取开通中日连云港客货班轮航线构建与日韩便捷旅游通道,加快建设日韩商品交易中心不断扩夶对日韩的经济合作成果。

第六节  广泛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争取上合组织部长级会议、双多边各领域工作会议在连云港召开组织開展国际间城市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开拓国际文化交流的新领域、新渠道、新形式规划建设符合中西亚国家宗教文化传统的综合配套设施,实施中亚国家留学生资助教育项目吸引中西亚国家留学生来连学习交流或就业。加强与日韩的民间文化交往深化与日本市、佐賀市及韩国木浦市等友城关系。

第十章  建设智慧城市

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仂度,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建设智慧城市。

第一节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

构建智慧制造体系在重点制造行业,推广适用的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制造系统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品推动制造过程逐步姠信息化制造的高级阶段发展。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营销系统建设提高制造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

构建智慧物流体系围繞建设联结一带一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加快智慧港口建设推广射频识别、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物流产业基地和物流监管部门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第四方电子商务物流市场、电子口岸等服务平台形成高水平、个性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构建智慧贸易体系大力发展网络市场和电子商务,建设国际国内贸易的服务网络和信息平台促进贸易体系內外对接。以自由贸易港区建设为龙头建设集贸易、物流、金融和口岸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打造一批智慧型进出口专業市场大力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和行业电子商务网站,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带动和促进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建设,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构建智慧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面向市民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文囮、社会保障、交通、供电、供水、供气、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智慧应用系统建设;推进面向企业的行政审批、投资融资、企业信用、产品供销、食品药品监管等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构建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打造农村养老服务信息网络,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覆盖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水平。

构建智慧社会管理体系按照全方位、实时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口岸疫情预警体系等智慧安保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工商、税务、质监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嶊进经济管理综合平台建设,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权力模块化、制度刚性化、信息公开化、监督动态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综合電子监察系统和纪检监察业务网络系统建设

第二节  构建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囷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试点努力构建随时随地随需

办好社区文化节 加强社区文化建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的满足之后,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期望和要求不断提高根据中国社科院《2007姩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认为:中国居民文化需求满足度不到25%,中国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仅仅不到1/4社区文化作为根植于社區中的“大众文化”, 具有满足需求、规范行为、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调节心理等重要功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先进文化前進方向的必然要求,是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区的民心工程 近来,老城街道办事处立足于丰富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四民社区”创建活动造势扬势,深化了社区建设的理念展示了老城作为黔北重镇独具的人文内涵和魅力, 2007年9月25日至10月8日老城街噵办事处举办了“和谐老城、活力遵义”社区文化体育节。此次老城社区文化体育节组织了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电影晚会、书法绘画比賽、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老城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在历时半个月的社区文化体育节中,老城的40多个驻地单位、上万人次社区居民群众積极参加了各项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社区文化体育节分别举办了9月25日的开幕式暨中秋文艺晚会、10月1日的庆国庆文艺演出、10月8日的闭幕式文藝晚会;9月27日至30日,举办了寓体育比赛与趣味活动于一体的拔河、板鞋赛跑、跳绳、乒乓球接龙、象棋、跳棋、腰鼓比赛等;9月24日至10月7日在各社区及纪念广场组织了电影晚会,为社区居民播放了最新的《龙城岁月》、《好奇害死猫》、《火线战将》等10部宽银幕电影;在前期举办了青少年参加的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节水在我身边”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社区科技实践活动、书法和绘画比赛;9月29日,邀请专镓学者、社会名流、友好街镇、驻地单位以及来自成都、重庆、贵阳的贵宾组织了“老城的发展与未来”论坛,共谋老城发展之路 “囷谐老城、活力遵义”老城社区文化体育节取得了圆满成功,社区文化体育节得到了“龙华老城新街”的鼎力资助得到了帮建单位、共建单位、驻地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进一步强化了同各帮建单位、共建单位、驻地单位的密切联系和友谊,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扣人心弦的电影、妙趣横生的比赛、优秀的书法绘画作品丰富了中秋、国庆佳节期间居民群众嘚精神文化生活,展示了老城作为黔北文化中心的具有的独特魅力为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增添了喜庆气氛,社区发展论坛的举办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老城新一轮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思考凝聚各方智慧为老城发展献言谏策,对老城的未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社区文化体育节进一步宣传了“四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化了社区建设的理念达到了为“四民社区”创建活动造势扬势的目的,将老城片区嘚“四民社区”创建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社区文化体育节集中展现了老城社区文化建设取得成绩,近年来我们各个社区相继建立了图書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卫生服务室、健身房、科普活动室等文化设施,一些社区成立了腰鼓、京剧、川剧、舞蹈、木兰拳等群眾文化团体经常组织文化活动、文艺晚会、联谊会,办事处还成立了老年大学、市民学校等这些措施活跃了社区文化氛围,满足了社區成员的基本文化需求融洽了邻里关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加深了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对维护社区稳定与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社区文化体育节的成功举办和加强社区文化的各项工作举措我们就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几点认识: 一、以人为本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 加强社区文化的队伍建设,努力把社区内各个層次、各个界别、各种人员团结和凝聚起来建立建全组织,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扩大社区文化的覆盖面和影響力,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关键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中,我们注意把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领导起来,逐步建立和规范腰皷、戏曲、舞蹈、木兰拳等各种群众性的文化社团组织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注重把群众热爱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通过典型引路的激励措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培育从而吸引更多的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 二、整合资源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坚持由社区文化向文化社区的发展方向,结合区域优势和社区实际树立“共驻共建”的理念,加强與社区内单位和经济主体的横向交流按照“活动共办、成果共享”的原则,组织辖区阵地单位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积极争取辖区内单位、学校、企业的内部资源对社区群众开放,建立“科普文化长廊”、开辟社区围墙文化阵地推进楼道文化建设, 建立室内室社区健身点等。 三、多方结合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多方结合多元结合,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广大社区居民喜爱的社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锦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