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排名王万清

书画同源两岸同心&湖北襄阳书画交流展开幕
来源:中华妈祖网
5月的襄阳,樱红柳绿、惠风和唱。13日,湖北襄阳·台湾新竹书画交流展在襄阳市政协书画院举行。台湾新竹书画协会交流团一行17人,襄阳市政协主席万桃元、襄阳市台办副主任赵文忠、襄阳市书画界代表、襄阳市书画爱好者、在襄阳台资企业代表等160余人参加了此次书画联展。
襄阳市政协副主席王万清主持书画联展开幕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政府副市长郭忠作了热情洋溢地致辞,他表示,襄阳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书画名城,此次,湖北襄阳·台湾新竹两地书画家在一起学习交流,能够共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薰陶和滋养,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书画艺术。
当天上午,台湾新竹书画家与我市书画家就书画艺术方面进行交流,与襄阳市书画家一同现场挥毫泼墨,并互赠作品留念。
此次共展出141幅书画作品,都是出自襄阳、新竹两地书画家之手。市政协主席万桃元参观时表示,这次书画展是一次精彩纷呈的展览,不仅展示了襄阳、新竹两地书画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礼赞,而且也将成为襄阳、新竹两地书画交流上的一段佳话。
新竹书法家庄明忠表示,襄阳、新竹两地书画交流,增进了两岸同胞的彼此情谊。希望借书画交流机会,在襄阳与新竹之间建立起文化、经贸等相互交流合作平台。(中国台湾网襄阳台办通讯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扬州文化旅游方案书
一、涉及篇目
二、文化内涵
三、旅游路线及景点
四、日程安排
张若虚这个名字,对于当今的诗歌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春江》诗),更是令人耳熟能详。然而,对于张若虚其人其事,人们知之甚少,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诗》第117卷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而在《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中也只附带了6个字:“若虚,兖州兵曹。”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张若虚,并在今后两天观看扬州的风景。
一、涉及篇目
张若虚(约660—约720),诗人。(今属江苏)人。曾任兵曹。生卒年、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在唐代,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是金子总有闪光时。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张若虚,不仅他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诗作也长期湮没无闻。在唐代,似乎没有他的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先生考证,今存十种、唐人杂记,宋代《文苑英华》、《》、《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然而这仅仅是作为乐府宫体诗收录的。直至明人杨高棅《唐诗正声》选本,仍然没有把他的诗选在“正声”之列。然而幸运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诗总算从唐代起被保留下来了。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作者抓住扬州曲江或更南津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
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商隐,挹其鲜润;、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无,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所作;或说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一首,张子容二首,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商隐,挹其鲜润;、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无,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代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这首诗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全诗艳丽工整,欲出之篱,似启之风,张若虚的诗风上承齐梁,下开盛唐,在诗歌的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家往往认为,是初唐四杰为盛唐诗歌的兴盛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开端。实际上,张若虚也是功不可没的一员。这首拟闺怨诗就是最好的证明。
诗人首句点题,为戍守关塞,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了。场景是凄清动人的,但作者仅仅是一笔带过,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他仅仅描绘了送别的尾声: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
离别之后,这位女主人公就陷入了漫长的苦思中,但也要强打精神来梳妆打扮。穿上了新衫,才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简单的梳妆后,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机盎然,花红柳绿。偶有燕子飞过,透过罗幕看看她。不知何时,有几只蜜蜂也打起了她那件“画衣”的主意。诗人在此著一生花妙笔,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这句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
春季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桃红李白,而女主人公的心绪却纷乱如麻。忽然从遥远的方向,传来了悠扬的乐声,大约是《折柳》吧!于是她让自己沉醉在其中,让自己的心飞向遥远的边塞,飞到丈夫的身边。
上面四句借对外物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笔锋一转,又转到了女主人公本人。她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该回来的人却还没有回来。夜渐渐深了,她进入了梦乡。但她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最后她醒了,重重的长叹一声,“唉——”在寂静的夜里,这一声长叹竟是回声重重。在重重的回声中,她无奈的再次把大门关上了。
作者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另外,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可称得起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如果要将这首诗翻译成为意识流作品,那就韵味大减。好比将一个曲曲折折的迷宫拉直,明了易懂,但趣味却荡然无存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颈联以病树和沉舟自喻,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至今被人引用。
二、文化内涵
扬州清曲是中国江苏既古老又有影响力的曲艺之一。清代康、乾年间是其鼎盛期,曾流传于全国许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源自本地小调,再次为“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及地域特性。曲词题材极其广泛,曲目十分丰富。
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谈到俗曲流行情况时说:“嘉、隆间,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桐城歌’‘哭皇天’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文中提到以扬州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如他所列出懂得曲牌,除个别曲牌已流失外,绝大部分至今仍然为扬州清曲经常演唱的传统曲调。而与此同时,余姚腔等戏曲声腔也流行于扬州,徐渭《南词叙录》说:“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处于俗曲、戏曲流行的旋涡,明代的扬州清曲迅速成熟。
清代,扬州清曲已进入一个全盛时期。清胡彦颖《乐府传声序》载:“自元以来,有北曲,有南曲。南曲习于南耳,故视北曲尤为盛行。然明之中叶以后,于南曲可以求之,别为‘清曲’,渐非元人之旧。”清代乾隆年间,李斗在其所著的《扬州画舫录》一书中,对当时扬州清曲的演出盛况有一段详细的记载:“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树百人。”表明当时扬州清曲已经流传到很多地方,在当时的昆曲发源地苏州就受到了听众的欢迎。
价值形态& 历史悠久的古典曲艺
在全国现存的曲艺曲种中,扬州清曲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典曲艺之一,许多明清的古代民间俗曲,特别是一些俗曲的原词在扬州清曲中得到了很好地保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古代民间乐曲、民间歌词的认识和研究,而且对当时的城市社会状况、城市市民生活也具有极为难得的认识和研究价值。
而且,扬州清曲为明清民间音乐、歌词的演变和传承提高宝贵的实例。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所载,辽宁“昆高笛曲”、湖北“恩施扬琴”、广东“广东南音”、江苏“徐州琴书”、四川“四川清音”、云南昆明“云南扬琴”,江西南康“赣州南北词”、湖南“常德丝弦”、河南“大调曲子”、江西“九江清音”、贵州“贵州文琴”、湖北“襄阳小曲”等等均受过扬州清曲的影响。扬州清曲作为一个地方曲种,能对这么多的曲种产生过推动和促进作用,在中国曲艺发展史上实为少见。同时,扬州清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不同时期的扬州清曲作品里,可以看到广大民众在各个时代所具有的世界观。民众的思想和情绪,均可从扬州清曲大量的曲目中得到最真切、最广泛的反映。
扬州清曲的宝贵遗产是明清()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数目可观的曲目,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其音乐,其中“五大宫曲”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唱曲牌,有单支和联套。从晚清到民国年间,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影响也日益扩大。在与外地说唱艺术的长期相互交流过程中,一方面有不少小曲曲牌流传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另一方面本地小曲也汲取了一些外地民歌,从而使曲牌较以前更为丰富,曲调更为多采。许多曲牌被本地吸收,丰富了扬剧音乐。在曲牌丰富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大量用多支曲牌连缀的“套曲”,以及由数首套曲组成的连本套曲,可以演唱有较多情节的长篇故事,表现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三国志》、《红楼梦》、《风儿呀》以及难度相当大、被认为可用作检测清曲歌唱水平高低的《九腔十八调》(即《俏人儿我的心肝》)等,一直流传至今。在演唱方面逐渐以男性居多,唱法上有了“窄口”与“阔口”的区分,前者指男性模仿女性声腔,后者指男性用本来声腔,伴奏渐趋统一用二胡、琵琶等丝弦乐器和敲打檀板、瓷盘、酒杯,更显典雅和富有地方特色。
与此同时,一大批各具专长的小曲名家相继涌现。三十年代初,、、葛锦华、陆长山、尹老巴子等人的代表唱段,如《风儿呀》、《秦雪梅吊孝》、《小尼姑下山》、《活捉张三郎》、《武松杀嫂》、《宝玉哭灵》等,曾由上海百代、大中华、蓓开等唱牌公司灌制唱片发行。1940年,扬州一批小曲名家首次在扬州教场南首老龙泉茶社对外公演,为区别以往的小曲、小唱、正式挂牌“扬州清曲”
“《茉莉花》其实是地地道道的民歌”,清曲研究专家韦明铧告诉记者:“它的前身是[鲜花调],几百年来一直传唱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清人钱德苍编纂的地方集《缀白裘》,已收录了它的歌词。”一级作曲家戈弘请记者听一听,哪种方言听起来更有味。用“吴侬软语”唱,也好听,但一个“白”字、一个“戴”字,都不如扬州话妥贴,有韵味。一听,果然。
当总理听到前线歌舞团演唱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周恩来说:我13岁离开家乡。你们的美妙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没有回过的苏北老家。这首《茉莉花》,就是新四军文艺战士何仿根据扬州民歌[鲜花调]改编的。
“争这首歌是哪儿的民歌,没多大必要”,韦明铧说:“关键是要抢救它的‘老祖宗’。”
传承流派& “口传心授”传承脉络不详
“口传心授”是扬州清曲基本的传承方式,通过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至今600多年。由于扬州清曲在明、清和民国年间均不被当局所重视,官方史料有关传承的可考资料微乎其微,仅在各代文人学者的一些论著中散见关于艺人的记载,因而传承脉络在清代以前均不详尽。元人夏廷芝《青楼集》中已有维扬名妓李芝仪“工小唱,尤善慢词”记载,可依史据作为最早的传承者,以至像黎殿臣、牟七、陈景贤、潘五道士、朱三、郑玉本等人,仅在清乾隆年间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稍有记述,而从清代嘉庆至咸丰近60年间的几辈人,均已湮没无考。
建国后,所有扬州清曲艺术名家,均已相继去世。一支重要的师资队伍丧失殆尽,目前只能依靠他们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参与传授。
全国范围内,现仅有江苏扬州、镇江及上海市区一带尚有少量扬州清曲业余爱好者活动,也只有扬州曲艺之友社和上海市扬州清曲之友社两支业余团队,另在江都、镇江等地有极少数零星爱好者。上述全部人数已不足50人。
生存现状&& 在困境中歌唱
去年底,被列入“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首批保护工程”的扬州清曲首部专辑问世,这部名为“扬州清曲”的专辑,由扬州市东关文化站和广陵民间艺术团联合录制。长达80分钟的专辑,收集了清曲大师王万清先生的录音《满江红》“风儿呀”和为《茉莉花》故乡之争正本清源的“鲜花调”,以及失传100年的扬州清曲“五大宫曲”,即“劈破玉”、“软玉屏”、“黎调”、“南调”、“波洋”。全面介绍了不同时代扬州清曲的表演形式、唱腔及传统的伴奏民族乐器等,充分展示了扬州清曲的魅力。这是在扬州清曲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下,仅有的几位老艺人积极对失传的曲牌进行挖掘,整理成辑,为研究扬州文化保留下的珍贵资料。
扬州清曲目前所留存的曲目,除个别60岁以上的传人掌握较为全面外,爱好者实际掌握的曲目不及十种。同时,音像资料极不完整。扬州清曲的音像资料与扬州清曲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但其收集、整理归档和保护工作均匀没有跟上,唱片、磁带、音像保存、抢救迫在眉睫,而且爱好者群体渐小。
“十里歌吹是扬州”。《扬州画舫录》云:“歌船宜于高棚,在坐船前。歌船逆行,坐船顺行,使船中人得与歌者相融洽。歌以清唱为止。”瘦西湖上的扬州清曲应该不只是从古唱到今,还要从今唱到后。
【朱自清】()诗人、散文家、学者、教育家。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定居扬州。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中国公学等校。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的代表作家。1922年,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文艺术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后,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被选入中学国文教材。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6年闻李公朴、闻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险参加追悼会并演讲;是年10月,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他在呼吁和平宣言上签名,并亲往各院校征求签名,后又领衔发表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并为清华大学教授起草“反饥饿,反迫害”的罢教宣言。后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在胃病加剧、体重仅有45公斤的情况下,告诫家人无论如何不买政府所售的美国面粉。日在贫病中逝去。
江泽民:前中国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也是扬州人.
苏州才子唐伯虎
唐寅(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
(唐代诗人。于扬州居住数年)
(宋代文豪。为官数年曾任扬州)
(唐代诗人。于扬州为官十年,公事之余,流连于扬州的声色犬马)
“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将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对比,写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为人们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长堤春柳、荷浦熏风、四桥烟雨、梅岭春深、水云胜概、白塔晴云、春台明月、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诸胜,颗颗明珠镶嵌交织在玉带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体山水画卷,而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景区是这幅画卷的神来之笔。
瘦西湖风景区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扬州的重要对外窗口,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殊荣。近年来,瘦西湖风景区不断开发建设景区、景点,面积已达168.32公顷,食、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随着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的认证,将为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和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注入新的内涵。
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人文景观,独具风韵。瘦西湖正向八方游客敞开怀抱,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佳宾高朋。
扬州八怪纪念馆&
&“扬州八怪”是清代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扬州八怪纪念馆是宣传和弘扬扬州八怪艺术成就的专业纪念馆。纪念馆占地4452平方米。现存古建筑明代的楠木大殿,今辟为主展厅,展示十八世纪扬州的风土人情,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八怪”因此孕育而生。东西廊房及珍品陈列厅,陈列有“八怪”书画及扬州书
画家代表作,供游客品赏。还有金农寄居室复原陈列,展现“八怪”书画创作生活的历史氛围。馆内保存有
千年古树,增设了假山水池,绿草如茵,洁净清幽,是扬州独具特色的参观游览景点。
八怪纪念馆由西方寺改建,八怪的代表人物金农晚年即生活于寺中,以其故居为馆,实在难得。西方寺建隋朝,原为避风庵,面临大江,据说唐代时,寺前掘得三尊石佛,唐太宗敕赐“西方禅寺”,不久僧人智完迁建该寺于今址。兵燹战火,屡废屡修,所幸明代大殿巍然不动。大殿构架多为楠木制成,其梁架很有特色,柱顶做卷杀,成覆盆形式。梁架全部露明造,正中缝作抬梁形式,为月梁形制,山面为穿逗式。大殿内彩绘在扬州地区少见,因扬州梁架都精于雕镂,少施彩绘,但大殿内却遍施彩绘于梁架之上,甚至不用藻井,而以五彩遍装,从仅存的小片彩绘分明看出,梁檩枋的彩绘为宋代风格。而大片保存完好的则是明代早期彩绘风格:构图鲜明,多用连枝图案,花纹轮廓简单,色彩多用青绿及黄白互相衬托,表现花纹和底色。修复时采取了“以旧还旧”的古迹保护理论,尽量不损坏梁架造型及彩绘,使今人能窥见宋明的建筑艺术。王振世的《扬州览胜录》载:“清乾隆中,仁和画师金冬心先生游扬州,尝客寺中,后殁于世。”金农晚年信佛,专事画佛写经,如今的金农寄居室内复原了他的起居绘画的陈设。他在寺中曾题诗壁上:“无佛又无僧,空堂一盏灯。杯贪京口酒,书杀剡中藤。占梦今都应,谀人老未能。此处何所想?池上鹤窥冰。”看来当时境况甚为凄凉,画家孤灯独卧,形只影单,但可敬者“谀人老未能”,决不趋炎附势,宁可“池上鹤窥冰”,保持清雅和高洁,以其人品艺品方面赢得人们的缅怀。可以告慰先生的是,如今他的故居已成纪念他们的地方——八怪的纪念馆,其中八怪的身平业绩,飘香的翰墨都使后人瞻仰到八怪的赫赫风采
大明寺内古建筑群与景点
鉴真纪念堂 西园&
乾隆御碑亭
古城扬州北郊,蜀冈如卧龙般蜿蜒绵亘。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冈.古城扬州北郊,蜀冈如卧龙般蜿蜒绵亘。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大明寺及其附属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
沿着数百级舒缓石阶登上大明寺前的广场,迎面是一座庄严典雅的牌楼。牌楼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中门之上面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雄美。牌楼前面南而踞的一对石狮格外引人注目,石狮按皇家园林规格雕镌,造型雄健,正头,蹲身,直腰,前爪平伏,傲视远方。它们是扬州名刹重宁寺的古老遗物,60年代移至此处。&
 大明寺的山门殿兼作天王殿,正门上额“大明寺”三字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集隋代《龙藏寺碑》而镌,字体古风流溢。殿内供有弥勒坐像、韦驮天将和四大天王。过天王殿,但见庭院开阔,古木参天,香烟缭绕。东有百年桧柏,西有百年黄杨,中有宝鼎两尊。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前后回廊,檐高三重,漏空花脊。屋脊高处嵌有宝镜,阳有“国泰民安”四字,阴有“风调雨顺”四字。大雄宝殿内法相庄严,经幢肃穆,法器俱全。正中坐于莲花高台之上的释迦牟尼大佛,被尊称为“大雄”。大佛两侧是他的十大弟子中的迦叶和阿难,东首坐着药师佛,西首坐着阿弥陀佛。佛坛背后是“海岛观音”泥塑群像。大明寺内僧人甚众,香火不断,游人如织。每年除夕,寺内举行撞钟活动,中外嘉宾咸集,共祈平安多福。
大明寺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历朝历代不乏丽辞华章。山门外东偏壁上,面南嵌着一方石刻,上有擘窠书“淮东第一观”五字。此碑石立于清雍正年间,由扬州知府高士钥提议,用宋代著名诗人秦少游赞颂大明寺景观的句意书刻,字由金坛书法家蒋衡书字。北宋时,扬州属淮南东路辖区,著名文学家苏辙(子由)与秦观(少游)畅游大明寺,作诗唱和。秦少游诗末句为:“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自此,大明寺景区为“淮东第一观”而名闻天下。
鉴真纪念堂
大明寺古刹名僧辈出,其中唐代律学大师鉴真最为著名。
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他接受任务后专程赴日,参观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筑,回国后,又对我唐代庙宇建造风格进行研究,精心设计这座纪念堂,体现了1963年中日两国商定的精神:不仅从意义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要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纪念堂分为两组,一组为四松堂构成的清式四合院,南为纪念馆,北为门厅,由游廊周接,天井内有四棵古松,廊悬云板、木鱼,精舍巧建,清幽雅洁。另一组为仿唐式四合院,由纪念碑亭、纪念堂,再由超手游廊将两建筑周接,园内植佳兰芳卉,其中樱花为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探亲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这两组纪念堂一为清式,一为唐式,分之为二,但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又合之为一。
纪念碑是梁思成一夜之间设计而成的,他设计成功后,高兴地告诉陈从周教授,说是我国传统的纪念碑以竖碑为多,碑面光滑,天花饰边框,而鉴真纪念碑采用横式,周围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写的文章。这就打破传统格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了时代感。底座的花饰采用莲花座作底,莲花座托碑,因莲花独具神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枝不蔓,且莲的丝长(思长),象征佛教思想天下众生,所以莲花一直成为佛教的象征。莲花座之上有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原来梁思成在快设计完毕时感到“唐”这个字不好体现,陈从周立刻提议用该草为纹饰,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体建筑金堂样式,只是型制由七楹变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筑风格,又揉和了日本当时建筑的特点,现在纪念堂又仿照金堂,其用意当然是体现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特点。
纪念堂座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正殿中央坐像为鉴真干漆夹像,是我市雕塑艺术家刘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结跏趺坐,合闭双目,神态安祥。殿前石灯笼是鉴真大师象回故里时,现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长老所赠,已经十多年,长明不灭,站在灯前,不由使我们想起郭沫若先生对鉴真的赞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大明寺内的西园,是全国罕见的寺庙园林,在扬州园林中别具一格。
西园亦称御苑、芳圃,位于平山堂西侧,固名。原塔院西廊井旧址。清乾元年(1736)汪应庚筑,乾隆十六年始修。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修。清末曾有修缮。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拨款维修大明寺时,同时整理西园。1963年4月,在池中岛屿迁建市区壶园船厅一座,在井亭上复建“坐井观天”之美泉亭;亭旁叠山,上嵌望澎题“天下第五泉”石额;维修康熙碑亭、乾隆碑亭、待月亭;同时收集园内散乱黄石,在康熙碑亭西侧临水处,由扬州叠石世家王老七在云根据地形和景观,堆叠大型黄石假山,整理沿地黄石池岸小品。后因“文化大革命”暂停。1979年3月,再于西园水池南岸临水处迁建市区辛园柏木厅三楹,在水池南岸临水处迁建市区辛园柏木厅三楹,在水池西北阜上迁建市区南来观音庵木厅三楹,在水池西侧阜上新建方亭一座,同时切除美泉亭通往听市山房(柏木厅)池梗,完善康熙碑亭西侧临水处的黄石大假山,在待月亭东侧叠山筑洞,开辟环园石径。年经多次修缮,西园日臻完善。西园占地数十亩,中部一泓池水,碧波涟漪;四周冈阜起伏,层峦叠翠,植物品种丰富;建筑依山傍水,有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听石山房、船厅、天下第五泉、美泉亭、佛光宝殿等名胜古迹。
座落于古城扬州得胜桥的富春茶社,是一座闻名中外的百年老店,始创于1885年。百余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精心经营,逐步形成了花、茶、点、菜结合,色、香、味、形俱佳,闲、静、雅、适取胜的特色,被公认为淮扬菜点的正宗代表。扬州人宴请宾客的常用方式,就是去富春吃茶。古城的过往客人都以品尝富春菜点为莫大享受。
富春茶有特色,富春茶名为"魁龙珠",它是用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加上富春自家种植的珠兰配制而成。用扬子江水泡沏,汇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于一堂,浓郁醇厚,茶色清澈,香气诱人,难怪使中外嘉宾流连忘返。
富春茶社的淮扬细点,经过几代人的不断继承和创新,已成为扬州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历史悠久,制作精细,造型讲究,馅心多样,风味佳美闻名于世。传统名点三丁包被誉为"天下一品",千层油糕与悲翠烧卖堪称"扬州双绝"。上述名点曾中国烹饪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富春茶社制作的淮扬菜肴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注重本味,讲究火工,清鲜平和,浓醇兼备。富春狮子头圆润膏黄,咸鲜隽永;拆烩鲢鱼头肉质腴嫩,汤汁鲜美;大煮干丝刀工精细,绵软入味;肴肉透明晶莹,红润酥香;清炒虾仁洁白如玉,鲜嫩爽口……。2000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富春的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大煮干丝为中国名菜。近年来,富春成功推出了"春晖宴"、"夏沁宴"、"秋瑞宴"、"冬颐宴"四季淮扬宴席.
富春菜点之所以名闻遐迩,是因为他们有一支过硬的厨师队伍,淮扬名师严长山、张广庆、朱万宝、杨玉林、董德安、徐永珍、陈春松等相继在富春主厨和不断创业。
分峰造石当为扬州叠石的一大特色。个园是这方面的代表。该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于明寿芝园旧址重建。清时为马曰璐兄弟二人别墅,小玲珑山馆,二马是安徽祁门人,虽经营盐业,但雅好书画,尤其不惜重金收藏典籍,家中藏书百橱,积十余万卷,《清史列传.儒林传》谓其“藏书甲大江南北”。家中有丛书楼,觅句廊、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至今旧制尚存,故名仍袭。全祖望曾写《丛书楼记》,称:“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过之。”可见其藏书之丰。可贵者马氏并非将典籍深藏秘阁,宁饱蠹虫,不轻易借人,而是编成《丛书楼目录》,方便文友查阅,使书尽其用。诗人卢雅雨,学者惠栋,藏书家赵昱都曾借抄马氏秘籍,而全祖望、厉鹗都曾长期寓此写成了学术专著。如惠栋所赞:“玲珑山馆群疆俦,邱索搜较苦未休。”
黄虽为巨商,但也喜爱文化,人称主人“性爱竹”,自号“个园”,以号作为园名。
该园据说出自石涛的手笔,他一生多游历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使之在个园设计中取材自然,却又敢破常格,因而以四季假山汇于一园的独特叠石艺术闻名遐迩。
未入园门,只见修石依门,筱竹劲挺,两旁花台上石笋如春笋破土,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微风乍起,枝叶摇曳
,只见墙上“个”字形的花饰不断移动变换,“月映竹成千个字”(袁枚),你会不自觉地叹出“活了”!
过春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夏山,全是用太湖石叠成,秀石剔透,夭矫玲珑。步入曲桥,两旁奇石有的如玉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雀登梅,笑迎远客;远处眺,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过曲桥入洞谷,
洞谷如屋,深邃幽静,左登右攀,境界各殊。山涧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窗前阶下,雨打芭蕉玉立亭亭。人行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是眉须皆碧了。
秋山最富画意,山由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堆就,其石有的颜色赭黄,有的赤红如染,其势如刀劈斧削,险峻摩空,山隙间丹枫斜伸,曲干虬枝与嶙峋山势浑然天成;山顶翼然飞亭,登峰远眺,群峰低昂脚下,烟岚飘隐其中,虽是咫尺之图却有百千里之景的磅礴气势。
如果夏景是以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犷豪放的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一具北方山岭之雄,一兼南方山水之秀,峻美、秀美风格迥异,却又在咫尺之内巧以楼前立体长廊相连,浑然一体而不突兀,和谐统一极富画意诗情。
从黄石东峰步石而下,过“透风漏月”厅,是用宣石堆起的冬景。宣石中含有石英,迎光闪闪发亮,背光皑皑露白,无论近看远观,假山上似覆盖一层未消的残雪,散发着逼人的寒气。山畔池旁,冬梅点点,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霜高梅孕一身花”(袁枚),真是“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
有人说景石四标准:“透、漏、险、瘦”,似乎已成定论。不!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已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你看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路随景转,景随路换,叠山之外,园中又因势散散落落布置一些厅馆楼台、石桥小院,配上联对匾额,更有鸟啭莺啼、蜂舞蝶恋,恰到好处,点到人心,构成美的和谐。
四、日程安排
第一天 上午参观瘦西湖
下午参观扬州八怪纪念馆
第二天&& 参观大明寺
第三天&& 上午在富春茶社吃点心,一边听清曲
&&&&&&&&&&
下午游个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家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