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宪法和文化制度度关宋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东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东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24.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书法家: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死离别,妻离子散的社会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下列符合这一评价的书法大家是
A.怀素&&&&&&&&&&&
B.王羲之&&&&&&&
C.苏轼&&&&&&&&&
25.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广泛采用奴隶制和差役制,而宋代官营手工业对军匠和民匠原则上实行雇佣制。由此可见,宋代
A.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竞争激烈&&&&&&&&&
B.政府传统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C.手工作坊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D.工匠的身份及地位有所变化
26.《大明律》规定: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这一规定旨在
A.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
B.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
C.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
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
27.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两位大哲是同时代人。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这是因为王阳明
A.敢于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
B.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C.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
D.强调先知后行提升自我修养
28.清帝退位后,曾有记者问孙中山为何对“今日北京之政争”不甚注意,孙中山明确表示目前对中国的社会革新,“比党务与政治问题更有兴趣”。材料中“社会革新”主要是指
A.振兴民族经济、改善民生&&&&&&&&&&&
B.反对军阀专制、捍卫民主共和
C.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启蒙&&&
&&&&&&&&D.号召民众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29.1931年,共产国际发表文章称:蒋介石“调动了南京政府的三十万装备精良的部队……而和它对峙的是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只有六、七万人的红军几个军和几万名装备很差的游击队”,但是,“中国红军经受住了最困难的考验”。这表明共产国际
A.给予中国革命全面支持&&&&&&&&&&&&&
B.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
C.认为国民革命有所发展&&&&&&&&&&&&&
D.认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0.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有了很大发展。1975年5月,中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达成建立正式关系的协议,促使中欧建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
B.中国周边环境未得到改善
C.布雷顿森里体系瓦解&&&&&&&&&&&&&&&
D.双方经贸发展的迫切需要
31.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了“陶片放逐法”制度,即公民投票来决定对意欲独裁的城邦最高公职者进行放逐;伯利克里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表明古代雅典
A.公民均享有立法权和决策权&&&&&&&&&
B.具有现代民主观念
C.法律针对意欲独裁者而定&&&&&&&&&&&
D.重视维护公民利益
32.有学者试图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探究,选出以下几个话题
该学者探究的主题是
A.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B.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
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各国政治体制的演变
33.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是由三个宪法性法律文件构成的,“它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可见该宪法
A.并未建立真正民主制度&&&&&&&&&&&&&
B.是君主派的胜利
C.具有不完整性和妥协性&&&&&&&&&&&&&
D.强调分权制衡
34.1932年以后苏联逐渐恢复农村集市贸易;1934年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批评了急于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派清谈”。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适度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
B.着手纠正经济体制的弊端
C.效法列宁时代的经济政策&&&&&&&&&&&
D.放松了对农业发展的控制
35.下面两幅图共同反映了
针对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的一幅漫画&&&&&&&&
“不平衡的跷跷板”
图5&&&&&&&&&&&&&&&&&&&&&&&&&&&&&&&&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力不从心
C.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D.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54年英国完成了第一个以入股形式进行海外殖民贸易的特许公司“莫斯科公司”。该公司成立当年,即进行航行白海的冒险尝试,要发现新的地区和岛屿,深入俄国内地。最初把整个公司的资本分为240股,每股25金镑,每人投资一部分,由6人分担风险。开始时规定,公司营业只限一次行程,每次远航归来,按股份分配所有的利润。并连股本一起发还。后来随着贸易活动的频繁和规模扩大,就把原来投入的股份全部或一部分留在公司,作下次航行使用。到1604年该公司股东增加到160人,15人董事管理整个业务。继之而起的,有1557年成立的西班牙公司、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兰公司、1581年成立的勒凡特公司、1588年成立的几内亚公司,1600年又组织了东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都是以股份制形式组建的,是英国向海外扩张殖民势力的工具。
1872年,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此外,洋务派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批近代工矿、交通企业也相继采用了股份制。据统计,从1877年到1883年,先后有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相继采用的纺织、煤炭、铜、银、金等行业中的19家企业采用公开招股形式,形成了中国股份制企业发展的一个高潮。总体看,晚清时期股份制企业数量并不是很多,且大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体制。
——摘编自朱荫贵《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特点——以资金运行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至17世纪英国股份制公司兴起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起步的特点。(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股份制公司(企业)兴起的影响。(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任东升等《圣母艺术形象变迁的文化解读》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14世纪到19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兴办太学;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赋诗,罢贴经、墨义。最终以范仲淹被排挤出朝廷而失败。
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由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主持的。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被称为“熙宁兴学”。主要有以下内容: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简称;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改革科举制等。“熙宁兴学”也难以避免失败的悲剧。
第三次兴学运动是由蔡京主持的,意图继承熙宁新法来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恢复和发展“熙宁兴学”的某些措施,史称“崇宁兴学”。“崇宁兴学”的措施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此次兴学虽不免失败的教训,但是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起的作用超过前两次。
——摘编自张西梅《浅论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影响及失败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教育改革的内容和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教育改革的影响。(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一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把社会主义理念从政治诉求付诸于社会实践,从而诞生了著名的(魏玛宪法)。宪法中首次写入对家庭,妇女,儿童的保护,对全民教育的规范,对每一位公民生存权的重视。尤其在经济生活中,在平等原则基础上加入社会公正原则,即任何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但财产使用必须考虑财产使用者的利益,必须对整个社会负责任。宪法规定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责任内阁制,但总统有紧急命令权,可以暂时停止宪法中部分规定的效力。这部宪法内阁制取法英法,总统制仿效美国,人民复决制则源自瑞士。结构严谨到几乎完善,条纹令人钦佩,读起来使人觉得完美无瑕的民主制度似乎就此获得了保障。1933年希特勒建立独裁统治后,(魏玛宪法)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联邦德国,(魏玛宪法)为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所代替,该基本法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魏玛宪法)的传统。
一向以严谨和理性著称的德国人设计的这部宪法是德国历史上首次实现民主制度的宪法。它建立了一个议会民主制、联邦制的共和国。
——摘编自陆梅《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和德国早期民主制的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玛宪法)指定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玛宪法)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相比实现了了哪些突破。(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45年,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美、英、苏三国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波兰问题,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会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联合国问题,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
——摘编自严双伍《戴高乐与雅尔塔会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召开的可能性。(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学家认为雅尔塔会议“实际上是向苏联颁发承认书和授权书”的依据。(8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民国六年(1917年),受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影响,在《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三号上刘半农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他认为文学应表现自我真情实感,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主张在白话文没有取得正宗地位之前,文言和白话可暂处于对待地位,白话应吸收文言的优点,而文言应力求浅显,以便和白话相近。提倡文章分段,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在介绍英国约翰生和美国樊戴克的文学思想时,强调文学的真实性,批判背离现实的虚伪文学。刘半农还主张汉字改革,认为汉字最终应走拼音化的道路。民国十四年(1925年),他发起成立“数人会”,经过二十二次讨论,拟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他认为,汉字在实行拼音制以前,写简化字是必不可少的办法,因此与李家瑞编《宋元以来俗字谱》。这本书表现了八九百年以来,简笔字演变的轨迹。
&&&&&&&&&&&&
&&&——摘编自袁贺《真的猛士刘半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半农提倡文学改良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半农文学改良的主张。(9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BCABA DACAA
40.(25分)【参考答案】
(1)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或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兴起;贸易活动频繁、规模扩大。(每点2分,共10分)
(2)借鉴西方经验;政府主导;以“求寓”为目的;官僚地主阶级推动;采用“官督商办”形式;集中在工矿、交通运输业。(每点2分,答出其中5点10分)
(3)引发了经营方式变革;推动了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4分,3点5分)
41.(12分)【参考答案】
信息:文艺复兴时期所画的圣母像体现出人性化和世俗化的趋势;19世纪以来所画的圣母像体现的个性化和地方性特征明显。(2分)
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色是由于天主教神学统治阻碍社会发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而形成。(每点1分,答出其中2点2分)19世纪以来圣母形象的变化是由于工业化发展;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的多样化趋势加强而导致。(每点1分,答出其中2点2分)
信息: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是人文主义的中心;19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在世界传播开来。(2分)
说明: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而形成等。(每点1分,答出其中2点2分)19世纪以来世界工业文明均有发展;西方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各国民族意识增强;各地民主化进程推进等。(每点1分,答出其中2点2分)
信息: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基本是在欧洲传播;19世纪以来基督教在世界传播开来。(2分)
说明:14世纪新航路尚未开辟;世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限;生产力水平较低。(每点1分,答出其中2点2分)19世纪以来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世界各地区各民旅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每点1分,答出其中2点2分)
45.(15分)【参考答案】
(1)内容:重视太学的作用;兴建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兴办专科学校。(每点1分,共4分)
目的:选拔实用人才;挽救统治危机.(2分)
(2)北宋教育改革促进了全国性官学系统和科举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形成重视学校教育的风气,推动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4分)科举改革和兴办专科学校,促进了经世致用,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3分)但是,北宋教育改革作为挽救统治危机的一项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2分)
46.(15分)【参考答案】
(1)一战后德国战败引发社会危机;社会民主党执政;苏维埃政权的影响;其它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人权思想的进步。(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6分)
(2)维护弱势群体利益;重视公民生存权;体现平等与公正原则;明确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博采众长;条文完善、严谨:确立议会民主制、联邦制的共和国。(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8分,5点9分)
47.(15分)【参考答案】
(1)战争形势根本好转;欧洲第二战场已经开辟;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盟国之间加强合作。(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6分,4点7分)
(2)苏联取得了分区占领德国的权力;确定了有利于苏联的苏渡边界,保留了苏联支持的波兰卢布林政府;“大国一致”的原则确立了苏联在联合国的牢固地位和作用;在远东获得了极大的权益。(每点2分,共8分)
48.(15分)【参考答案】
(1)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胡适等倡导文学革命;英美等西方文化影响;以文学改良推动民众思想变革;反对封建思想文化;追求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每点1分,共6分)
(2)刘半农主张文学内容应表现真情实感,主张简化汉字等有益于文学通俗化和平民化;(3分)提倡文章分段并采用新式标点,提倡白话文和文言文并行且彼此取长补短,有利于推广白话文和人们思想的解放;(3分)提倡汉字改革,虽然有利于普及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但也存在偏激倾向。(3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5年继续教育答案-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5年继续教育答案-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请输入搜索信息:
上官丕亮:论宪法实施的文化基础
法治政府网| 时间:
14:39:14 | 文章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宪法未能得到很好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宪法文化的缺位。一国的宪法文化决定着一国的宪法命运。宪法的实施需要以宪法文化为基础,百年来我国虽制定了一部又一部的宪法,但宪法文化并没有形成,由此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不甚理想。中国宪法实施的未来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宪法文化的养成。在大力培育宪法文化,推进宪法实施的过程中,要进一步重视宪法文化的作用及其培育,而不要过分苛求宪法文本的完美;政府和政党要带头养成守宪护宪的风气和习惯,同时每个公民都应当而且可以为宪法文化的形成作出贡献;既要充分认识到宪法文化培育的长期性,又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关键字】宪法实施;文化基础;宪法文化;宪法命运;宪法文本;宪法解释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指出:“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无疑,宪法的实施,特别是宪法的全面有效实施,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是法治国家建成的标志。我国现行宪法,从1982年公布施行以来,已经超过30个年头了。然而,我国宪法实施的状况仍不尽人意。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的状况乃至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在纪念宪法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由于法律和体制不健全以及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不完全适应等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还不少,一些不同程度的违宪现象仍然存在”的局面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甚至在某些时期某些地方出现的违宪问题还相当严重。[1]那么,为什么我国的宪法长期以来均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即长期以来我国的宪法实施缺乏必要的文化基础,也就是宪法文化缺位。为此,本文拟就宪法实施的文化基础作一番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宪法文化决定宪法命运
何谓宪法文化?宪法文化是指一国公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主要是宪法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宪法的、直接影响人们行为的、具有普遍性并相对稳定的社会心理和观念{2},是一种尊重和信仰宪法并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身体力行主权在民、人权保障、权力制约、宪法至上等宪法原则和精神的风气和习惯。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3}文化具有自觉性,它渗透在人们的血液里,人们心甘情愿、自觉不自觉地依它行事,而不需要国家机器等外部力量来强制履行。比如,我们中国的待客文化:客人来访,主人会自动宴请,让客人吃好喝好,如果不这样做,主人自己在内心里会感到过意不去,客人乃至旁人也会觉得主人不够意思!文化具有普遍性,它不是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观念,个别人乃至一些群体包括学者或官员们的心理和观念不是文化,最多只是亚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大众心理和观念。文化具有稳定性,它是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一旦形成,便不容易改变。正因为文化具有上述特点,所以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宪法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可以说,宪法文化是一部良好宪法产生的重要条件,更是宪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宪法文化影响着立宪的内容,决定着行宪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一个国家的宪法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宪法命运{4}。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宪法之所以能够得以充分实施从而实现宪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有社会普通存在的宪法文化基础,甚至在宪法制定之前就有了 “宪法文化”。拿美国来说,其独立之前,在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潘恩等人的影响下,北美大陆全体人民就形成了独立、自由、民主、共和、人权、法治的观念乃至文化。日,潘思匿名发表了一本宣称独立、自由、民主、共和、人权、法治这些真理如常识一样自然可信的小册子——《常识》。《常识》一出,震聋发聩,犹如划破黑夜的枪声。不出三个月,就发行12万册,在居民中不胫而走,在军队中广为传阅,总销售量达50万册,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本畅销书。当时200万北美居民中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都读过或听过别人谈这本小册子。《常识》流传之广,今天的读者难以想象。当时在许多乡村茅舍,若拥有一本藏书,那自然是《圣经》,如果拥有第二本,那就是《常识》。在许多大陆军士兵的背囊中,都有一本读得皱巴巴的《常识》。一家英国报纸惊叹道:“《常识》无人不读。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改变了态度,哪怕是一小时之前,他还是一个强烈反对独立思想的人。”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也曾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常识》一书还为《独立宣言》铺平了道路,历史学家们发现在《独立宣言》中强调的那些民主原则早已为《常识》以更酣畅淋漓的语调阐述过,《独立宣言》的作者也曾坦率承认他引用过《常识》并对此“引以为荣”{5}。可以说,正是因为北美人民普遍地拥有了独立、自由、民主、共和、人权、法治的常识并形成了文化,有这些今天称之为“宪法文化”的文化作为基础和支撑,所以美国能够产生被马克思称之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独立宣言》和世界上第一部成典宪法,所以美国宪法在制定后能够得到充分实施,进而使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宪制国家。
可见,宪法文化是保证宪法实施的重要基础,宪法的实施需要以宪法文化为基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对宪法的真心喜爱、信仰和拥护,没有形成一种广泛扎根于人们心中的宪法文化,宪法就没有生命力,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施。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二、百年中国宪法未能很好实施的重要原因在于宪法文化的缺位
我们中国是在世界立宪潮流的影响下,更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富强为体,宪政为用”,自清朝末期开始“仿行立宪”,虽然模仿西方制定了一部部宪法,但是,在宪法制定之时,我们国家本身并未内生出宪法文化来,这样就形成了有宪法制度而无宪法文化的局面。特别是,在立宪后制宪的统治者并不想受宪法的约束,自己首先不认真遵守宪法,当然也不可能重视宪法观念的宣传等宪法文化的建设,自然未能造就本国的宪法文化。正如王人博教授所指出的:“为了民族的复兴,中国必须选择宪政,但作为救亡之民族主义运动的手段,中国的宪政运动又需借激发民族热情和强化民族意识来获得动力,而民族主义精神的动员又必然强化民族文化,这是宪政在中国遇到的无法克服的两难境地。与此联系,宪政移入中国也就必然地从‘道’变为‘器’,从‘体’变为‘用’,由一个母胎文化中的形上问题变成了中国的形下的功利问题。‘富强为体,宪政为用’成了中国有关宪政问题思考、探求的最为执拗的一种文化性格。近代以来的宪政探索和实践中的成败得失都与它有着干系”。“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传统的消极固守到‘富强为体,宪政为用’的文化范式的形成与发展,文化传统要么被看得百般的玄妙,要么被说得一文不值。只想到得到西方宪政的果实,而不愿在两种文化上下苦功夫,这是实用理性在近代展现出来的一个恶果,中国宪政文化的无根与浅薄也大抵与此相关。”{6}
我们通常说,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其实不然,民主共和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诚如张鸣教授所言:“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共和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跟君主立宪都属于代议制,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却有先进和落后的分别。……但是,革命给了中国一个最先进的制度,却并没有像教科书里说的那样,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7}甚至在今天,有许许多多的人们还不知民主是什么、共和为何物?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的观念并没有普及,社会大众尤其是政府和政党尊重和信仰宪法并且遵守和维护宪法的风气和习惯没有形成。一句话,宪法文化尚未形成。
君不见,辛亥革命后,早已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授意暗杀力图以多数党组织责任内阁的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而后又不顾《临时约法》而取消国民党籍议员的资格、下令解散国会、扼杀《天坛宪草》,乃至废止《临时约法》、复辟称帝,等等。
在孙中山和国民党方面,也不例外。比如,在1912年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因总统人选将由孙中山变动为袁世凯就匆忙把原来设置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明显因人设法。[3]又如,在1913年起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天坛宪草》时,袁世凯要派人向宪法起草委员会陈述自己关于起草宪法的意见以及要求派员列席制宪会议,但以国民党人为主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均予以拒绝,并匆匆三读通过宪法草案,交两院宪法会议审议,以造成既定事实{8}。再如,1913年宋教仁被暗杀后,当时国民党内部的黄兴等多数领导人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的前提下以法律方法抗争,但孙中山决定以武力讨伐袁世凯,故发起“二次革命”,开创了民国武力解决争端的不好先例。唐德刚先生在《袁氏当国》一书中认为,当时“宋案”人证、物证均十分完备,在全国人民众目睽睽之下,如作公开审判,对中国由专制向法制转型,实在大有裨益。不幸原告、被告两造,当时皆缺乏法治观念,思想都甚为落伍,舍法院不用,而使用枪杆,就使历史倒退,遗祸无穷了。在民国史上,“二次革命”事实上是第一次内战。坏事怕开头,打了第一次内战,以后就有第二次了。如果说第一次是偶然,第二次就是个必然了{9}。
到了国民政府的蒋介石时代,作为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即1928年的《训政纲领》竟在第1条和第2条明文规定:“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1931年当时中华民国国民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30条再次规定:“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10}宪法性法律竟然明文规定“以党治国”、“以党代政”。
制定约法的人不相信约法,制定宪法的人不遵守宪法,拥有实力的政府和政党都不信仰并遵守宪法,本应制约权力、保障人权的宪法竟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专制权力的宣言书、以党治国的公告,宪法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正如梁漱溟先生早在1944年所发表的《谈中国宪政问题》一文中所指出的:“一种政治制度不寄于宪法条文上,却托于政治习惯而立。西方政制在我国并没有其相当的政治习惯,全然为无根之物。单凭临时约法几条文,建立不起自属当然。像英国的宪政,更是习惯之产物。”“西洋这种制度所由产生,全在其向前争求不肯让步之精神。所争求者,一是个人种种自由权,二是预闻公事的公民权(或参政权)。这些问题一经确定下来,便步入宪政,而且宪政所赖以维持而运用者,还靠此精神。如果不是大家各自爱护其自由,抱一种‘有犯我者便与之抗’的态度,则许多法律条文,俱空无效用。如果不是大家关心其切身利害问题,时时监督公事之进行,则大权立即为少数人所窃取。所以这种精神,实在是宪政的灵魂。但中国自1911年革命后,徒袭有西洋制度之外形,而大多数人民的根本精神却不能与之相应。” {11}可以说,自清末以来,我国的宪法之所以均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必要的文化基础,即宪法文化缺位,也就是虽制定了一部又一部的宪法典,但一直没有形成宪法文化!
三、中国宪法实施的未来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宪法文化的养成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曾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宪政》一文中讲过“宪政就是民主政治”的毛泽东主席在1954年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时强调“搞宪法是搞科学”、“这个宪法草案是完全可以实行的,是必须实行的。……通过以后,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首先在座的各位要实行。不实行就是违反宪法”{12};尽管经过总结“文化大革命”无法无天、毁宪废宪的沉痛教训,彭真在日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强调了宪法实施的重要性,并在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且在很大程度上认识到了宪法文化对宪法实施的重要性:“宪法通过以后,要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地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十亿人民养成人人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和破坏宪法的行为进行斗争,这是一个伟大的力量”;尽管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些年来不仅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宪法与宪政的问题,而且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宪法的实施,“权力制约”、“保障人权”、“民主”、“自由”、“法治”、“依法治国”、“宪法法律至上”等这些与宪法文化密切相关的概念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性的讲话用语,不时出现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之中,有的已成为宪法的明文规定,同时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开始关注宪法乃至应用宪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由、民主、人权、法治仍未成为广大公民的普遍观念,强调主权在民、权力制约、人权保障、宪法至上的宪法文化尚未在全社会形成,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此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仍不容乐观。
可以说,宪法文化的缺乏是20世纪以来我国宪法包括现行宪法尚未得到很好实施进而宪治未能形成的重要原因。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我们中国宪法实施的未来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宪法文化的养成。显然,大力培育宪法文化,推进宪法的实施,理应成为目前和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及宪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宪法和文化制度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