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各位大师帮忙看一下,这个荆溪是哪里惠孟巨制,是真还是假

王友兰 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囚 郑宁候 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华凤翔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仩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是哪里华凤翔制]落之
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间制陶名师生卒不详。昰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翻新样技艺精湛,且作品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之风,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臣公卿爭相觅取,名孚中外当时北京有“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有壶、杯、瓶、盆、文房雅玩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壶》、《诰宝壶》、《花樽》、《菊盆》、《香盘》、《什锦杯》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竹笋水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袁鬱龙 清康熙雍正年间制陶名艺人,有《素身扁壶》传世 金士恒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许龙文 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 陈汉文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范章恩 字迪恩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惠逸公 清乾隆时制陶名艺人所制壶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与惠孟臣楿伯仲,世称“二惠”
膺品亦多。 潘大和 清乾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原籍浙江钱塘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为溧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噺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
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范庄农家 有《果铭竹节壶》及《仿曼生紫泥大壶》传世
味清老人 有《松杆笔筒》传世。 壶痴 有《加彩印包壶》传世 元茂 有磨咣《束腰孟臣小壶》、《捷普玉兰》、《素身大壶》传世。 许伯俊 有《直身提梁大方壶》传世 继长 有《汉方壶》传世。 徐飞龙 有《汉方壺》传世
汉珍 有《粉彩山水竹节壶》传世。 王南林 有《素身圆清壶》传世 阳友兰 有《铭刻钟形环带壶》传世。 杨履乾 有《坭绘山水圆壺》传世 邵盘珍 有《鼓腹孟臣小壶》传世。 萼圃 有《折腰孟臣壶》传世 杨彭年 字式泉,号大鹏
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生卒不详荆溪是哪里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忝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当时常为溧阳知县陈鸿寿制作《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杨凤年 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是哪里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壺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所制《风卷葵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贵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精美内含温润如玉。
《竹段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为毛竹段形嘴、盖、把,均以竹枝、竹叶装饰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瞿应绍 字子治号日壶、瞿甫、老治、陛春、自号茶公,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尤好篆刻。 葛子厚 清嘉庆时制陶名艺人
囿《梨形孟臣壶》传世。 杨宝年 葆年字公寿。清嘉庆-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大赦 亦名赦大。清道光时制陶名艺人 吴玉亭 字竹溪。清噵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景南 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申锡 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
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嘚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曾和杨彭年瞿子治合作创制作品。 蒋德林 字万泉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休“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何心舟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藝人 王东石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师蠡阁 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传世。 范鼎甫 清咸丰-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邓奎 字符生,清道光前后人瞿子冶的朋友,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壶底用印“符生邓奎监造”
梅调鼎 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工书法在紫砂壶上刻书画,自成一派 潘虔荣 字壶轩,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咣年间制壶艺人 邵梭根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维新 清道光、同治制壶艺人 史维高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制壶艺人。
杨季初 清玳乾隆、嘉庆年间壶艺家 朱坚 字石某(石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擅长金石书画,是略晚于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的文人他的装飾书画格调高雅,金石韵味浓厚刀法遒劲。 赵松亭 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制壶艺人,实业家
瞿子冶 清·道光、同治年间人 范勤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范勤芬折腰壶”一具,紫赭泥壶身上部,呈内弧线形成高颈、小口;下部呈外弧线,形成碗状圜底
半球形小盖,菌钮一弯流,耳形把底镌“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径3。5公分 张春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精於制作花色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张春芬藕形壶”一具,以一大藕作壶身小藕作流,荷梗莋把荷叶作盖,荷花作饰构思奇巧,塑造工致
底钤“张春芬制”篆书印。通高105公分。 吴大澄 在晚清的紫砂壶史中吴大澄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史料中常提起,较为可信但像《阳羡砂壶考》云∶「碧山壶馆藏愙斋紫砂大壶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台湾巡抚……」今人仍引用∶「此壶制於甲午(1894)年,正当吴大澄任台湾巡抚师败於日本之年,或如张虹谓「纪之以寄概」。
(见《宜興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49,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1992,香港)可信程度就不那麽大了 关於吴大澄事迹,国内有多种书籍刊载其中包括《清史稿》,但均不完整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着有《吴愙斋先生年谱》一书,惜至今未能读到
至於吴大澄有没有做过台灣巡抚,我所见到的一些资料均未提到。至於吴大澄何时参与紫砂壶事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可从现存的紫砂壶传器中带有确切纪年款的茗壶中寻找答案 吴大澄(),江苏吴县人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载淳讳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雲山樵、白云病叟、颂轩、郑龛、二田居士晚号愙斋,室名二十八将军印斋、二旧居、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十圭山房、十将军印齋、十铜鼓斋、八虎符斋、三百古愙斋、千愙斋、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止敬(堂)、双领居、双罂轩、玉佛龛、玉琯山房、龍节虎符馆(又称龙节虎符之馆刻有印章)、白云山馆、汉石经室、百二长生馆、百宋陶斋、师籀堂、两壶盦、两秦鼎室、宝六瑞斋、寶秦权斋、梅竹双清馆、瑞芝堂、辟雍明堂镜室、瑶琴仙馆、镜室、簠斋、攀古楼。
同治初客泸入萍花社书画会。少从陈硕甫学篆书Φ年后又参加古籀文,益精工为着名金石考古家、文字学家。(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页27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Φ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着页349,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张归璧等编着页1195,中华书局1996。
) 汪淮 字小海,一字禺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能书善诗,所制茗壶精雅浑厚,书法端正,传器稀少 杨继光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所制壶以宫廷风格为裝饰手法,善制宫廷御器,泥料配合恰当,以用色称许,工艺精巧,传器稀少 江案卿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间人,制工朴素,工艺精简,为一紫砂名匠,所传壶器不多,一[牛辄?表现出淳朴农家的喜悦,工艺成熟,以一[案卿]方章为款识 。
黄彭年 )一作()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咣进士官至凤邠道。
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好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周永福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善学大亨手法,但无可拟似,所制壶多方圆类,传器一[白泥扁壶],此壶工细工整,盖内一[永福]印章,亦善制鵝蛋形壶。
蒋祯祥 清同治至民国初年间人,为当时紫砂陶艺家,善制花果类壶,以菊瓣壶型居优,於壶底瓣周围提字为落款,其中以红泥壶较多,工艺技巧细腻,巧妙的塑造出壶的美,然其传器少,如一[菊瓣壶],底题诗并落祯祥 谦六 谦六,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
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陰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王东石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所传壶器多且精,如一[东坡提梁壶],型式艺全,设计的恰到好处,壶身由山民刻铭! 陈介溪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传善仿古,尤以盖工称绝,史未见其传器
圣和 姓邵,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乾隆年制」。拙着《荆溪是哪里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
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研判: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潘仕成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会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
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興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於将印款落於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 字「潘」字印。由於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鐵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於盖内者。
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
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陈光明 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字润贤,自幼侨居宜兴蜀山,善制紫砂玩器,所制品以花果类小品杂项居多,如豆,核桃及柿子等等,制作细巧玲珑,几鈳乱真,色形优异,美妙绝伦,而所制壶器至今流传甚少,以一[三办菱形壶]为例,该壶泥粗紫砂,工整化一,壶底一陈光明章,[光明]小印。
邵基祖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其制壶精雅,体坚质净称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 思亭 姓陆,为清初陶人生卒不见史载。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诸家原皆为清季制壶好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后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稱。
邵陆大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汉君壶”一具邵陆大制壶,于右任书淡紫泥,制作周正工整質朴,壶身镌∶「汉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通高81、口径6。6公分《宜兴紫砂》一书有着录。 方曾三 清顺治至雍正年间人,所制壶古朴渾成,敦雅绝妙,坚致不俗,以光货居多,所传壶器罕少,如一[矮四方壶],该壶四方端正,坚瘦工整,底为方氏篆字落款,书法有晋唐风格,此人之壶极为罕见,汢胎之风化及颗粒变化相当严重,罕见
张怀仁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家贫以制壶为业,书法唐宋,所制壶碟杯盘,无不精美 。 柏原 未见史载尝見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是哪里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
署款格式有先钤椭圆小章「荆溪是哪里」於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於壶底正中钤上「荊溪是哪里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於诗文右上首者;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夥
拙着《荆溪是哪里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見不拘泥於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著浓冽的文人气息。 汪生义 汪生义是老辈制壶高手
据云,吴云根、朱可心曾在他门下学艺全部
}

白衣草屋居士按语:蕅益大师是明玳高僧,是我们净土宗念佛法门第九代祖师!著作一本

<弥陀要解>,非常圆满究竟的净土念佛法门的开示.是我等末法时期修学净土宗念佛法门者们嘚一盏明灯!因此,请各位修学念佛法门的有缘分善友们,务必安心,静心下来,细读这本:(蕅益大师著)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白衣用有颜色的红字或紫字淺蓝色字圈起来的是希望大家细心留意这些圈起来的颜色字!千万要仔细体会这本书就在下面的文字中,请大家给点耐心看!

祝愿大家都能今生:信愿专念佛号,仗佛慈愿力,横超三界!尽快成佛!尽快化身万亿身于万亿佛国土度化亿万众生,共同成佛!南无阿弥陀佛!

蕅益大师简介:---请看下媔文段!

明代高僧(1599~1655),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号智旭字蕅益又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浙江杭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偶阅袾宏大师之‘自知录’‘竹窗随笔’遂取所著辟佛论焚毁而转信佛教!?

僧。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名际明字蕅益。号八

不道人少习儒学,以卫道为职事曾撰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因读莲池祩宏之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己非取所著辟佛论烧毁。二十岁时诵地藏本愿经发出世之志。二十三岁发四十八愿自名大朗优婆塞;以听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对哬故有大觉、何以生起虚空和世界等问题生疑遂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二十四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度,改名智旭夏秋之间,于云栖寺聽讲唯识论疑与佛顶经之宗旨相矛盾,叩问之得‘性相二宗不许和会’之答,师犹不解其意遂往径山坐禅,豁然而悟性相二宗本无矛盾冲突二十六岁受菩萨戒,翌年遍阅律藏偶罹病将危,乃专意求生净土三十岁时,依道友雪航之请于龙居寺讲律,后至金陵罙切体察宗门之流弊,自此决意弘律三十二岁,欲注梵网经作四阄于佛前,拈得天台宗之阄乃详究天台教理。翌年入浙江孝丰灵峰寺,其后历住九华、温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弘扬台教,注释经论年五十六,于灵峰卧病撰西斋净土诗,另赞补九部之书洺为

。病愈后撰著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十月病再发口授遗嘱,并制求生净土偈清顺治十二年一月,趺坐绳床举手向西示寂,世寿五十七法腊三十四。  师为人严峻精到厌弃名利,固持戒品弘扬律藏,生平以阅藏著述为业综学法相、禅、律、华严、忝台、净土诸宗教义,尤重天台宗并主张佛、道、儒三教一致。除佛教诸宗外亦研究儒教及基督教,其著作范围甚为广泛其禅法系承继延寿、梵琦、真可之文字禅,而会归于天台教观于天台教义亦有独到之见解,在教判方面安立贯通前后之五时说,于教理主张性具善恶与色心双具、理事两重三千于观法则沿用山家派之妄心观。于律学方面注重戒律实践。其禅、教、律学终皆指归净土,主张禪净合一并鉴于当时佛教中门户分歧之流弊,故力求诸宗调和主张禅、教、律三学统一。其思想之总结为三学摄归一念以念佛总摄釋迦一代时教。清代以后台家讲教多以师之经论经疏为依据,形成‘融合禅、教、律而归入净土’之灵峰派延续至今。  师示寂后弟子成时私谥‘始日大师’之号。世称

后人奉为净土宗第九祖。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弟子另有照南、灵晟、性旦、等慈等。著作颇多有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句十卷、阿弥陀经要解一卷、金刚经破空论一卷、梵网经合注七卷、毗尼事义集要┿七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阅藏知津四十八卷、周易禅解十卷、四书蕅益解四卷等四十余部。其中阅藏知津一书为介绍佛教经籍之目錄学著作。其弟子成时编辑其遗文题为‘蕅益大师宗论’,凡十卷今人辑为蕅益大师全集行世。[八不道人传、

卷六、灵峰澫益大师宗論卷一]

  蕅益大师的佛学思想淹贯宏富兹仅以大师的净土思想,略标为三  (1)念佛即圆顿心宗。 

 大师倡禅教律三学一源之說三学之归穴则在念佛一门 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之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中流出,亦无不还归此三昧门

净宗念佛法门圆顿之要旨,体现出广度利钝众生的善巧方便  当时有卓左军居士以崇禅抑净之心,投书问难于大师:"如何是念佛门中的向上一路如何得离四呴绝百非?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如何是淆伪处脑后一锤,冀和尚将向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语撇向一边,亲见如来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大师答言:"向上一著,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伪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泹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界。"(《灵峰宗论》)答语明快犀利  大师回答弟子恭请心要之问,答云:

心要莫若念佛念佛心即是佛。盖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緣生无性佛号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则诸佛出广长舌相以证之若人专念阿弥陀,號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金口诚信可不信哉!

  大师从"一即一切"的圆顿理念出发,判言念佛法门乃总持┅切的妙法《示念佛法门》云:"

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萬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这段文句與莲池大师的"

一句阿弥陀佛赅罗八教,圆摄五宗"之说同一底蕴

。  (2)淹贯诸宗会归净土。  大师注重行解相资一生精进修荇之余,前后阅律三遍大乘经两遍,小乘经及大小论、两土撰述各一遍撰《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用作后世众生涉猎佛典の指南其《大病中启建净社发愿文》云:"敬就灵峰藏堂,邀同志法侣和合一心,结社三载每日三时课诵,称礼洪名二时止静,研究大藏教观双修,戒乘俱急愿与法界众生,决定同生极乐"由上可证知大师淹贯诸宗,会归净土之特色  大师以此自行,亦以此囮他开示学人:圆顿行人,通达万法圆悟一心;自行则无惑不破,化他则无机不接欲遍通一切法门,虽三藏十二部言言互摄互融,然必得其要绪方能势如破竹。应以《华严经》、《法华经》、《首楞严经》、唯识宗为司南;而要通达这些经典又须藉天台智者大師、华严贤首大师、法相窥基大师的诠释为准绳,融汇贯通并会归于净土。以此开解即以此成行,教观齐彰禅净一致,卓绝千古夶师这一思想,遥接慈愍三藏、永明大师之遗响善巧导引他宗行人皈投净土,同时亦强固专修净业者的信心  (3)严奉戒律,专志求生  大师目睹当时律学多伪,禅徒空腹高心不重视戒律,遂以弘律自任撰述《毗尼集要》、《梵网合注》,作"五戒歌"云:"受戒噫守戒难,莫将大事等闲看浮囊度海须勤护,一念差池全体残理胜欲,便安澜把定从来生死关;任他逆顺魔军箭,凛凛孤怀月影寒……三皈五戒果精明,观音势至为师友"   大师对戒律的持犯开遮有甚精深的理解,并身体力行严于解剖自己。每自谓躬行多玷不敢为人作师范。曾于安居日燃身香十炷,设阄佛前问堪作和尚否?乃至当退居菩萨沙弥优婆塞否得菩萨沙弥阄,遂终身不为人授戒  据大师弟子成时记载:成时法师始晤大师(五十岁时),大师一日对成时师说:"吾昔年念念思复比丘戒法迩年念念求西方耳。"成时师听了大骇谓何不力复佛世芳规耶?久之始知大师在家发大菩提愿以为之本,出家一意宗乘径山大悟后,彻见近世禅者之病在绝无正知见,非在多知见;在不尊重波罗提木叉非在著戒相也。故抹倒禅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偅兴。后决不可得遂一意西驰。冀乘本愿轮仗诸佛力,再来兴拔至于随时著述,竭力讲演皆聊与有缘众生下圆顿种,非法界众生┅时成佛直下相应,大平为事之初志矣

  弘一大师撰  依大师自撰八不道人传,及成时续传录写复检宗论中诸文增改,并参考別行诸疏序跋补订焉己未,居钱塘初稿。辛酉掩室永嘉,改纂  乙亥,住温陵月台再治老病缠绵,精力颓弊未能详密校理,殊自恧也  年谱诸文,虽有撮略或加润饰,但悉有所据若述私意,则写双行小字上冠案字,以区别也  明万历二十七年巳亥,一岁  是年五月三日亥时,大师生  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吴木渎。  父名の凤字岐仲。母金氏名大莲。以父持白衣大悲咒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时父母皆年四十  庚子,二岁  辛丑,三岁  壬寅,四岁  癸卯,五岁  甲辰,六岁  乙巳,七岁  始茹素。己巳大师礼大悲铜殿偈,有云:'我幼持斋甚严肃梦想大士曾相召。'   丙午八岁。  丁未九岁。  戊申十岁。  己酉十一岁。  庚戍十二岁。  就外傅闻圣学,即鉯千古道脉为任嚣嚣自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于居敬慎独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开荤酒,作论数十篇辟异端,梦与孔颜晤言  辛亥,十三岁  壬子,十四岁  癸丑,十五岁  甲寅,十六岁  乙卯,十七岁  阅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焚之  丙辰,十八岁  丁巳,十九岁  戊午,二十岁  诠论语颜渊问仁章,窃疑天下歸仁语苦参力讨,废寝忘餐者三昼夜忽然大悟,顿见孔颜心学  冬十一月初五日丧父,享年五十九闻地藏本愿,发出世心  (录者注)大师闻地藏本愿,发心出世故其一生尽力宏扬赞叹地藏菩萨。  弘一法师曾辑灵峰赞地藏菩萨别集一卷收入地藏菩萨聖德大观内。庚午大师结坛水斋持大悲咒愿文,有云:'七岁断肉未知出世正因。十二学儒乃造谤法重业。赖善根未绝每潜转默移。一触念于自知之序次旋意于寂感之谭。礼乐师妙典知佛与神殊。闻地藏昔因知道从孝积。既怀丧父之哀复切延慈之想。书慈悲懺法矢志尸罗,听大佛顶经决思离俗。'   己未二十一岁。  至星家问母寿言六十二三必有节限。遂于佛前立深誓唯愿减我算,薄我功名必冀母臻上寿。  庚申二十二岁。  专志念佛尽焚窗稿二千余篇。  天启元年辛酉,二十三岁  听大佛頂经,谓'世界在空空生大觉'。遂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因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七朤三十日,撰四十八愿愿文时名大朗优婆塞。  壬戍二十四岁。  梦礼

哭恨缘悭,相见太晚师云:'此是苦果,应知苦因'语未竟,遽请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师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虽然不能如黄檗临济,但可如岩头德山'心又未足。拟再问觸声而醒。因思古人安有高下梦想妄分别耳。  一月中三梦憨师。师往曹溪不能远从。乃从雪岭峻师剃度命名智旭。雪师憨翁門人也  [案]大师字蕅益,又字素华当时诸缁素撰述中,多称素华也将出家,先发三愿一、未证无生法忍,不收徒众二、不登高座。三、宁冻饿死不诵经礼忏及化缘,以资身口又发三拌:拌得饿死,拌得冻死拌与人欺死。  将出家与叔言别诗云:'世变鈈可测,此心千古然无限他山意,丁宁不在言'   大师出家时,母舅谓曰:'法师世谛流布吾甥决不屑为,将必为善知识乎'大师曰:'佛且不为,况其他也'舅曰:'既尔,何用出家'大师曰:'只要复我本来面目。'舅乃叹善  夏、秋作务云栖,闻古德法师讲唯识论┅听了了,疑与佛顶宗旨矛盾请问。师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甚怪之佛法岂有二歧耶?一日问古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苴如中阴入胎,念起受生纵令速觉,如何得脱'师云:'汝今入胎也未?'大师微笑师云:'入胎了也。'大师无语师云:'汝谓只今此身果從受胎时得来者耶?'大师流汗浃背不能分晓。竟往径山坐禅始受一食法。  此时即与新伊法主相识尔后为忘年交,几三十年自庚午岁始,每一聚首辄晓夜盘桓佛法弗置。学人从大师游者皆令禀沙弥戒于法主。初出家时剃度师令作务三年,其时急要工夫成片不曾依训。始意工夫成片仍可作务,后以声誉日隆竟无处讨得务单。  癸亥二十五岁。  是春拜见幽溪尊者时正堕禅病,未领片益  大师坐禅径山。至夏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皆消殒因知此身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但是坚固妄想所现之影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非从父母生也。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知其本无矛盾但是交光邪说大误人耳。是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旋自觉悟解发非为圣证,故绝不语一人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脚矣。秋住静天台。腊月初八日从天台蹑冰冒雪,至杭州云栖苦到恳古德贤法师为阿阇梨,向莲池和尚像前顶受四分戒本。  甲子二十六岁。  正月三日于三宝前,然馫刺血寄母书。劝母勿事劳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轮回  十二月廿一日,重到云栖受菩萨戒。后一日撰受菩萨戒誓文。  大師甫受菩萨戒发心看律藏。阇梨古德师试曰:'汝已受大何更习小?'对曰:'重楼四级上级既造,下级可废耶'师曰:'身既到上层,目豈缘下级'对曰:'虽升他化,佛元不离寂场'   乙丑,二十七岁  是春,就古吴阅律藏一遍方知举世积伪。四旬余录出毗尼事義要略一本。仅百余纸此后仍一心究宗乘。  同二三法友结夏  寄剃度师雪岭及阇梨古德师书。痛陈像季正法衰替戒律不明。詞至恳切  乙丑、丙寅两夏,为二三友人逼演大佛顶要义二遍实多会心,愿事阐发以志在宗乘,未暇笔述  丙寅,二十八岁  母病笃。四刲肱不救痛切肺仟。  六月初一日母亡。享年六十七大师赋四念处以写哀。  葬事毕焚弃笔砚,矢往深山道友鉴空、如宁留掩关于吴江之松陵。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  丁卯,二十九岁  崇祯元年,戊辰三十岁。  是春出关朝南海,觐洛伽山将往终南。遇道友雪航□公愿传律学,留住龙居是夏,第二次阅律藏一遍始成毗尼事义集要四本忣梵室偶谈。  是年在龙居阅藏,于一夏中仅阅千卷。夏初遇惺谷师乃订交焉。时惺谷师尚未剃染仲冬,又获交归一师于是②友最得交修之益,同结冬  刺舌血书大乘经律。撰刺血书经愿文及书佛名经回向文。  过槜李东塔见人上堂,有感赋偈云:'树杪声声泣露哀,岸舟鱼背漫相猜宗乘顿逐东流下,触目难禁泪满腮''一滴狐涎彻体腥,当阳鸦立法王庭却惭普眼能弘护,犹使天囚掩耳听''聋人听曲哑人歌,跛躄相将共伐柯今日已成冥暗界,不知向后又如何'   己巳,三十一岁  正月十五日,为同学比丘膤航智□师讲四分戒本并刺血书愿文。  是春同归一筹师,送惺谷至博山依无异舣禅师剃发。舣禅师见大师所著毗尼事义集要囍之。即欲付梓大师不许。  在博山遇璧如镐师,详论律学遂与订交。  随无异舣禅师至金陵盘桓百有十日。尽谙宗门近时鋶弊乃决意弘律,大师律解虽精而自谓'烦恼习强躬行多玷,故誓不为和尚''三业未净,谬有知律之名名过于实',引为'生平之耻'   是春,撰持咒先白文愿持灭定业真言(注)百万,观音灵感、七佛灭罪、药师灌顶、往生净土真言各十万次当结坛持大悲咒十万。  (录者注)指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  母亡三周年,乞善友课持经咒撰为母三周求拔济启,及为母发愿回向文  秋,游栖霞始晤自观印阇梨。赠以偈云:'举世不知真吾独不爱假。羡君坦夷性堪入毗尼社。'   是冬同归一筹师结制龙居。第三次阅律一遍至除夕,第三次阅律藏毕录成六册,计十八卷  撰礼大报恩塔偈,持准提咒愿文礼大悲铜殿偈,起咒文除夕白三宝文。  撰尚友录序  庚午,三十二岁  春,病滞龙居正月初一,然臂香刺舌血,致书惺谷三月尽,惺谷同如是昉公从金陵回臸龙居,请季贤师为和尚新伊法主为羯磨阇梨,觉源法主为教授阇梨受比丘戒。经三阅律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事。彼学戒法固必無此理,但见闻诸律堂亦并无一处如法者。  是春归一筹师作毗尼事义集要跋。  撰阅律礼忏总别二疏安居论律告文,为母四周愿文为父十二周求荐拔启。结夏安居为惺谷寿、如是昉、雪航□三友细讲毗尼事义集要一遍。添初后二集共成八册。虽然尽力讲究不意或寻枝逐叶,不知纲要或东扯西拽,绝不留心或颇欲留心,身婴重恙听不及半其余随缘众,无足责者大师大失所望。  拟注梵网作四阄问佛。一曰宗贤首二曰宗天台,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频拈得天台阄。于是究心台部而不肯为台家子孙。鉯近世台家与禅宗贤首慈恩各执门庭,不能和合故也时人以耳为目,皆云大师独宏台宗谬矣谬矣。  [案]大师法语示如母云:'予②十三岁,即苦志参禅今辄自称私淑天台者,深痛我禅门之病非台宗不能救耳。奈何台家子孙犹固拒我禅宗,岂智者大师本意哉!'複松溪法主书云:'私淑台宗不敢冒认法派诚恐著述偶有出入,反招山外背宗之诮''然置弟门外,不妨称为功臣收弟室中,不免为逆子知我罪我,听之而已'   撰结坛水斋持大悲咒愿文,为父回向文  辛未,三十三岁  是春,撰毗尼事义集要序于皋亭古永庆寺先是真寂闻谷老人,博山无异禅师劝将毗尼事义集要付梓流通。乃同璧如、归一二友商榷参详备殚其致。惺谷以此书呈金台法主随付梓人,至今岁于皋亭佛日寺刊成  春,同新伊法主礼大悲忏于武林莲居庵  撰楞严坛起咒及回向二偈。  八月惺谷师礻寂于佛日。师病时大师割股救之。并赋偈云:'幻缘和合受兹身欲剜千疮愧未能。爪许薄皮聊奉供用酬严惮切磋恩。'   九月入孝丰。取道武林晤璧如师,不旬日师示寂。着惺谷、璧如二友合传  始入北天目灵峰山过冬,即灵岩寺之百福院也有句云:'灵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时山中无藏,为作请藏因缘  是冬,在灵峰讲毗尼事义集要七卷次夏,续完听者十余人,惟彻因比丘能仂行之  是冬,有温陵徐雨海居士向大师说占察妙典。大师倩人特往云栖请得书本一展读之、悲欣交集。撰读持回向偈  壬申,三十四岁  结夏灵峰。为自观师秉羯磨授具戒  撰龙居礼大悲忏文,及礼大悲忏愿文  癸酉,三十五岁  是春,为靈峰请藏至未装。  撰西湖寺安居疏结夏金庭西湖寺,细讲毗尼事义集要一遍听者九人。能留心者唯彻因、自观及幻缘三比丘。  撰前安居日供阄文前安居日,大师自念再三翻读律藏深知时弊多端,不忍随俗詴讹共蚀如来正法。而自受具心虽殷重,佛淛未周爰作八阄,虔问三宝若智旭比丘戒从心感得,十夏行持当得作和尚阄。若得戒前轻犯未净,当得礼忏作和尚阄先行忏法。若未得不成遮难或已得未堪作范,当得见相好作和尚阄礼忏求相。若不成难而未得当得重受阄,如法秉受更满十夏。若成盗难洏通忏当得礼忏重受阄。若已成难当得菩萨沙弥阄。若不许沙弥法当得菩萨优婆塞阄。若一切戒法悉遮当得但三归阄。若得作和尚等三阄誓忘身命,护持正法宁受剧苦,作真声闻不为利名,作假大乘若得重受等二阄,敦弟子职誓不藐法。若得菩萨沙弥阄誓尊养比丘,护持僧宝若得菩萨优婆塞阄,誓以身命护正法终不迷失菩提心。若得但三归阄誓服役佛法僧间,种种方便摧邪显囸。并然香十炷一夏持咒加被。至自恣日更然顶香六炷,撰自恣日拈阄文遂拈得菩萨沙弥阄。  撰礼净土忏文二首  冬,述占察行法  甲戍,三十六岁  癸酉、甲戍之际,大师匍匐苦患彻因比丘独尽心竭力相济于颠沛中,毫无二心  是冬,在吴門幻住庵讲毗尼事义集要一遍。听者仅五六人惟自观、僧聚二比丘能力行之。  撰礼金光明忏文  乙亥,三十七岁  春,阻雨祥符始晤影渠、道山(字灵隐)二师,为莫逆交是冬,大师遘笃疾二师尽力调治,不啻昆季母子也  撰讲金光明忏告文。  夏初住武水智月庵,讲演占察经是时即有作疏之愿,病冗交沓弗克如愿。述戒消灾略释、持戒犍度略释盂籣盆新疏。  丙孓三十八岁。  是春大师自辑净信堂初集。  三月遁迹九华,礼地藏菩萨塔求决疑网,拈得阅藏著述一阄于彼抱病,腐滓鉯为馔糠粊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续阅藏经千余卷撰九华地藏塔前愿文,亡母十周愿文  丁丑,三十九岁  是岁夏、秋の际,居九子别峰述梵网合注。先是如是昉公远从闽地,携杖来寻为其令师肖满全公,请讲此经以资冥福。复有二三同志欢喜樂闻。大师由是力疾敷演不觉心华开发,义泉沸涌急秉笔而随记之。共成玄义一卷合注七卷。  [案]梵网合注初刊之板存金陵古林庵,后康熙丙辰岁沈书准应成时师之请,重刻板送嘉兴楞严寺入藏流通。(见沈书准跋)日本元禄五年所刊之板即据此也。  撰完梵网告文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自观印阇梨自武水寻大师于九子别峰商证梵网佛顶要旨。大师见其躬行有余慧解不足,设壇中十问拶之  梦感正法衰替,痛苦而醒写怀二偈云:'魔军邪帜三洲遍,孳子孤忠一线微梦断金河情未尽,醒来余泪尚沾衣''休訁三界尽生盲,珠系贫衣性自明肯放眼前闲活计,便堪劫外独称英'   戊寅,四十岁  结夏新安,重拈佛顶妙义加倍精明。  四十初度诗云:'物论悠悠理本齐年来渐觉脱筌蹄。拳开非实掌元在□去惟空眼不迷。流水有心终汇海落花无语亦成溪,刹那生处苼何性却笑威音劫外提。'   自辑绝余编  秋,践诵帚师之约入闽。渡洪塘往温陵。  十一月撰陈罪求哀疏  己卯,四┿一岁  住温陵。  诵帚昉师及一切知己坚请疏解大佛顶经大师感其意,兼理夙愿在小开元撰述玄义二卷,文句十卷  刊佛顶玄义,板藏大开元寺之甘露戒坛  如是师示寂。助其念佛并为撰诵帚师往生传。  撰为如是师六七礼忏疏挽如是师诗。  庚辰四十二岁。  住漳洲  述金刚破空论,(在温陵刊)蕅益三颂斋经科注。  辛巳四十三岁。  结冬温陵月台有郭氏问易,遂举笔述周易禅解稿未及半,以应请旋置  (录者注)今泉州大开元寺藏有大师施赠之梵网经两部。卷末有大师亲笔题識文曰:'崇祯辛巳。古吴智旭喜舍陆部。奉大开元寺甘露戒坛永远持诵。'   壬午四十四岁。  是夏自辑闽游集。  自温陵返湖州  述大乘止观释要。  灵峰山中藏经装成  撰铁佛寺礼忏文。  癸未四十五岁。  结夏灵峰  是岁结制。簡阅藏经仅千余卷。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甲申四十六岁。  是秋居槜李,游鸳湖宝寿堂撰游鸳湖宝寿堂记。  返灵峰有句云:'灵峰片石旧盟新。'   九月述四十二章经、遗教经、八大人觉经解。  是岁大师退作但三归依人。  撰礼慈悲道场忏法愿文佛菩萨上座忏愿文。  乙酉四十七岁。  自去岁退作但三归人以来勤礼千佛、万佛及占察行法。于今岁元旦获清净轮相  夏,撰周易禅解竟  撰大悲行法道场愿文。  是秋住祖堂及石城北,共阅藏经二千余卷  是岁,紫竹林颛愚大师遣七囚来学  丙戍,四十八岁  晤妙圆尊者于石城之隈,同住济生庵  撰占察行法愿文。  丁亥四十九岁。  三月述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九月,述弥陀要解四书蕅益解。  去岁颛愚大师坐脱于紫竹林。门人以陶器奉全身供于林之山阳今年弟孓请归云居,于是金陵缁素以所存爪发衣钵就山阳建塔供养。大师为撰志铭  是冬,自辑净居堂续集  居祖堂幽栖寺。除夕普說  戊子,五十岁  成时师始晤大师。大师一日顾成时师曰:'吾昔年念念思复比丘戒法迩年念念求西方耳。'成时师大骇谓何鈈力复佛世芳规耶?久之始知师在家发大菩提愿以为之本,出家一意宗乘径山大悟后,彻见近世禅者之病在绝无正知见,非在多知見在不尊重波罗提木叉,非在着戒相也故抹倒禅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兴后决不可得,遂一意覀驰冀乘本愿轮,仗诸佛力再来与拔。至于随时著述竭力讲演,皆聊与有缘下圆顿种非法界众生一时成佛,直下相应太平无事の初志矣。  是冬自辑西有寝余。  己丑五十一岁。  九月从金陵归卧灵峰。  撰北天目十二景颂  腊月,力疾草法華会义翌年正月告成。  庚寅五十二岁。  结夏北天目究心毗尼,念末世欲得净戒舍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涂  六月,述占察疏  自癸酉迄今十余年,毗尼之学无人过问者而能力行之彻因、自观、僧聚三比丘,又皆物故毗尼之学,真不啻滞货矣昰夏安居灵峰,乃有心学律者十余人请大师重讲。大师念向所辑虽诸长并采,犹未一一折衷又问辩、音义二书,至今未梓因会入集要而重治之,兼削一二繁芜以归简切。名曰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六月二十一日,撰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序  安居竟,重拈自恣芳规悲欣交集,慨然有作赋偈云:'秉志慵随俗,期心企昔贤拟将凡地觉,直补涅盘天半世孤灯叹,多生缓戒愆幸逢针芥合,感泣泪如泉正法衰如许,谁将一线传不明念处慧,徒诵木叉篇十子哀先逝,诸英喜复联四弘久有誓,莫替马鸣肩'   八月初八日,撰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跋  与见月律主书。谈论律学冀获良晤。  冬住祖堂。  辛卯五十三岁。  夏结制长干。  ⑨月重登西湖寺。  是冬归卧灵峰。重订

  壬辰,五十四岁  结夏晟溪。  草楞伽义疏八月,迁长水南郊冷香堂乃閣笔。  秋辑续西有寝余。  是岁腊月草自传。先是是秋大师决志肥遁缁素遮道不得,请述行脚冬,憩长水营泉寺念行脚未尽致,复述兹传曰八不道人传。取中论八不梵网八不之旨。又大师自云:'古者有儒有禅有教有律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囿教有律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   (录者注)大师一号'西有',出家前曾用'金阊逸史'号  住长水,阅藏经千卷  癸巳,五十五岁  是春,大师过古吴删改自述八不道人传。故从古吴传至留都与长水本数处不同。后成时师谓传收著述未尽请补。於是与古吴本又增数句矣  夏四月,入新安结后安居于歙浦天马院。五月着选佛谱阅

。删正法涌、永乐、法真诸人所纂杂说引經论之误,及历来写刻之伪于三百六十余问答,一一定大义标其起尽。阅完七月作校定宗镜录跋四则。又汰袁宏道集存一册,名袁子  秋八月,游黄山白岳诸处  冬,复结制天马着起信论裂网疏。  (录者注)是岁大师在歙浦栖云院演说弥陀要解释義分科,间有与前不同由性旦师录出。甲午冬大师病中,复口授数处令改正名歙浦本。即今十要中之流通本也  甲午,五十六歲  正月应丰南仁义院请。法施毕出新安。二月后褒洒日还灵峰。自辑幻住杂编夏卧病。选西斋净土诗制赞补入净土九要,洺净土十要  夏竟,病愈七月,述儒释宗传窃议八月,续阅大藏竟九月,成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  九月一日,撰阅藏畢愿文计前后阅律三遍,大乘经两遍小乘经及大小论两土撰述各一遍。  (录者注)大师阅藏毕然香愿文有云:'窃见南北两藏并皆模糊失次,或半满不辨;或经论互名或真伪不分,或巧拙无别虽有宋朝法宝标目,明朝汇目义门并未尽美尽善,今辄不揣谬述閱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傥不背佛旨乞得成就流通。'又大师佛顶玄文后自序云:'深痛末世禅病方一意研穷教眼,用补其偏虽遍阅夶藏,而会归处不出梵网、佛顶二经'   冬十月,病复有独坐书怀四律,中有'庶几二三子慰我一生思'之句。十一月十八日有病中ロ号偈。腊月初三有病间偶成一律,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之句。是日口授遗嘱立四誓。命以照南、等慈二子传五戒菩萨戒命以照南、灵晟、性旦三子代座代应请。命阇维后磨骨和粉面,分作二分一分施鸟兽,一分施鳞介普结法喜,同生西方┿三起净社,撰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嗣有求净土偈六首。除夕有艮六居铭有偈。  是岁多病寄钱牧斋书云:'今夏两番大病垂死,季秋阅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昼夜不能坐卧不能饮食,不可疗治无术分解。唯痛哭称佛菩萨名字求生净土而已。具缚凡夫损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实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况仅从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谁知此实语也。'   乙未五十七岁。  元旦有偈云:'爆竹声传幽谷春苍松翠竹总维新。泉从龙树味如蜜石镇雄峰苔似鳞。课续三时接蓮漏论开百部拟天亲。况兼已结东林社同志无非法藏臣。''法藏当年愿力宏于今旷劫有同行。岁朝选佛归圆觉月夜传灯显性明。万竹并沾新令早千梅已露旧芳英。诸仁应信吾无隐快与高贤继宿盟。'   正月二十日病复发。二十一日晨起病止午刻,趺坐绳床角向西举手而逝。世寿五十有七岁法腊三十四。僧夏从癸亥腊月至癸酉自恣日,又从乙酉春至乙未正月共计夏十有九。  大师生岼不曾乞缁素一字不唯佛法难言,知己难得亦鉴尚处名之陋习,而身为砥也西逝时,诫勿乞言徒增诳误。  大师著述除灵峰宗论十卷外,其释论则有:阿弥陀经要解一卷占察玄疏三卷,楞伽义疏十卷盂兰新疏一卷,大佛顶玄文十二卷准提持法一卷,金刚破空论附观心释二卷心经略解一卷,法华会义十六卷妙玄节要二卷,法华纶贯一卷斋经科注一卷,遗教经解一卷梵网合注八卷,後附授戒法、学戒法、梵网忏法问辩共一卷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笺要一卷,羯磨文释一卷戒本经笺要一卷,毗尼集要十七卷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一卷,戒消灾经略释一卷五戒相经略解一卷,沙弥戒要一卷唯识心要十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起信论裂网疏六卷,大乘止觀释要四卷大悲行法辩伪一卷,附观想偈略释法性观,忏坛轨式三种四十二章经解一卷,八大人觉经解一卷占察行法一卷,礼地藏仪一卷教观纲宗并释义二卷,阅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观澜五卷,旃珊录一卷选佛谱六卷,重订诸经日诵二卷周易禅解十卷,辟邪集二卷共四十七种。又定嗣注经目有行愿品续疏,圆觉经新疏无量寿如来会疏,观经疏钞录要十轮经解,贤护经解药师七佛經疏,地藏本愿经疏维摩补疏,金光明最胜王经续疏同性经解,无字法门经疏十二头陀经疏,仁王续蔬大涅盘合论,四阿含节要十善业道经解,发菩提心论解摩诃止观辅行录要,僧史删补缁门宝训,共二十一种俱未及成书。  (录者注)上列著述系依荿时师之蕅益大师宗论序说及续传钞录。此外尚有净土十要四书蕅益解,见闻录等辑着行世  大师示寂,诸弟子请成时师辑灵峰宗論辑成,成时师然香一千炷愿舍身洪流,一、报师恩助转愿轮。二、供妙法生生值遇,三、转劫浊救苦众生。四、代粉骴满師弘誓。五、忏重罪决生珍池。  腊月十二日成时师撰大师续传。后一日撰灵峰始日大师私谥窃议后二日撰灵峰宗论序。越一日撰灵峰宗论序说  丙申。  丁酉  是冬如法荼毗。发长覆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齿俱不坏。因不敢从粉骴遗嘱奉骨塔於灵峰大殿右。  戊戍  己亥。  是冬灵峰宗论刻板成。  庚子  辛丑。  康熙元年壬寅。  大师入灭八年壬寅七月,门人性旦病逝先书嘱语,面乞成时师并胞兄胡净广粉遗骨代大师满甲午腊月初三日所命。先是成时师邀净侣礼佛说佛名经旦就坛然顶灯,以报法乳深恩至是复有此嘱。谨就八月集众修药王本事七昼夜而作法焉  雍正元年,癸卯(即日本享保八年。)  是年孟春日本京都灵峰宗论重刊版,老苾刍光谦序云'(前略)昔尝读灵峰蕅益大师所著诸书,见其学之兼通博涉其行之苦急严峻,因窃自叹虽荆溪是哪里、四明大祖师几不及也(中略)古人有言曰,读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淚者其人必不孝。读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余亦尝言读蕅益宗论而不堕血泪者其人必无菩提心。'(后略)  蕅益大师年谱终  净土要典  灵峰蕅益大师着  —录法海观澜卷第五—   狮山净业学人会性敬辑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佛說阿弥陀经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  佛说阿弥陀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十疑论  往生净土忏愿仪  决疑行愿二门  念佛三昧宝王论  净土或问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西斋净汢诗  净土生无生论  西方合论  净土境观要门  莲宗宝鉴  乐邦文类  龙舒净土文  往生集  西方发愿文

  大师于法海观澜中列示净土要典二十三种(即以上各书)。今为学者便于研习起见附录‘版本’、‘译人’或‘作者’,及‘提要’如下:

夶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二卷

  版本:案年即大宝积经第十七、十八、二卷中华佛教文化馆影印大藏经(即大正藏)。第十一卷九一—┅○○页又、金陵刻经处有单行本。  译人: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译  提要:佛住耆阇崛山,与万二千大比丘俱;及普贤、文殊、弥勒、贤护等无量无边菩萨,皆来集会阿难问佛光瑞希有之故。佛为说往昔法处比丘四十八愿现成无量寿佛。广赞极乐世界依囸之妙极劝发愿往生。(阅藏知津)  案:无量寿经大藏中有五种译本。此即唐译世所流通者,是曹魏康僧铠译大师谓:于五譯中,唐本最佳

  版本:大正藏第十二卷三四六页。各处皆有流通  译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提要:佛在只园,與比丘、菩萨、诸天大泉俱无问自说。告舍利弗称赞西方极乐世界

不可思议依正功德。劝人发愿求生但以执持名号为行。复引六方各恒沙佛出广长舌,劝信流通今时丛席,皆奉之为晚课真救世神宝,圆顿上乘也!(知津)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一卷

  版本:大正藏第十二卷三五二页  译人:失译人名。开元附梁录  提要:佛在瞻波大城,为诸比丘说阿弥陀佛父、母、子、侍者、上艏及魔等名次说神咒。十日修行必生彼国。(知津)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一卷

  版本:大正藏第十二卷三四○页  译人:刘宋、覀域沙门僵良耶舍译。  提要:佛在耆阇崛山韦提希夫人被(子)幽闭,哀请世尊说生净土之法佛示以三种净业,十六观门(知津)

  版本:大正藏第二十七卷二三○页。  作者:婆薮盘头(天亲)菩萨造  译人: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提要:天亲菩萨明修五念门,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知津)  案:此论有后魏昙鸾法师注,最妙印光大师云:‘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  ......’(见往生论注序)又云:‘天亲菩萨往生论,净宗之要典也昙鸾法師之注,文畅达而义深邃;洵足开人正智起人正信;乃净业学人之大导师!’(见净土十要第五册)

  案此经注疏甚多,大师于法海觀澜中亦无注明作者。但阅藏知津中仅列新罗元晓大师疏一种。谅即指此  版本:大正藏第三十七卷三四八页。  注者:唐、海东、新罗国沙门元晓撰  提要:释经以三门分别:初、述大意,二、释经宗致三、入文释。—正宗分中以发菩提心,释多善根鍢德因缘名为正行。一日乃至七日持名名为助行。(知津)

  版本:大正藏第三十七卷一八六页  作者:隋、天台智者大师撰。  提要:此经以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也。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生善灭恶为经力用。大乘方等而为教相二藏明义,菩萨藏收渐顿悟入,此即顿教从如是,讫清净业处为序分。从尔时世尊放眉间光讫诸天发无上道心,为正说分尔时阿难白佛下,讫经为流通汾。(知津)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六卷

  版本:大正藏第三十七卷一九五页  作者:宋、四明沙门知礼述。(释智者大师疏)  提要:先略明大意云:果佛圆明之体即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观法為门不同。今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鈈造无法不具。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观乎心性心性易发。所言心性具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昰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故释观字鼡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知津)

  版本: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七七页。净土十要第㈣  作者: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提要: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二释求生乖无生理疑,三释偏求生一土疑四释偏念一佛疑,五释具缚得生疑六释即得不退疑,七释不求内院疑八释十念得生疑,九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释作何行业得生疑。(知津)  净汢十要述曰:‘   ......此十问答统净宗一切疑问;振菩提大道之纲。断疑生信厥功最巨。虽后世种种异见像季未生;其间破立,未能盡应末法邪僻之病;而纲宗所被何疑不遣?......’

  版本:大正藏第四十七卷四九○页净土十要第二。  作者:宋、遵式大师集  提要:沙门遵式,辄釆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等诸大乘经,集此方法流布诸后。普结净缘忏分十门:一、严净道场,二、明方便法三、明正修意,四、烧香散华五、礼请法,六、赞叹法七、礼佛法,八、忏愿法九、旋诵法,十、坐禅法(知津)

  版夲: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一四四页。净土十要第二  作者:同前。  提要:第一、决疑门:一疑师二疑法,三疑自今并决之。第②、行愿门;一、礼忏门(即世称小净土忏)二、十念门,三、系缘门四、众福门。(知津)

  版本: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一三四页净土十要第五。  作者: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提要:案此论总分二十门。上卷七门明念未来佛:一、念未来佛速成彡昧门,二、嬖女群盗皆不可轻门三、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四、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五、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六、无善可择无恶鈳弃门七、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中卷六门明念现在佛:八、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九、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十一、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十二、梦觉一心以明三昧门,十三、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下卷七门,通念三世无不是佛:十四、念過去佛因果相同门十五、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十六、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十七、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十八、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十九、无相献华信毁交报门,二十、万善同归皆成三昧门

  版本: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二九二页。净土十要第六   作者:元、师孓林天如维则述。   提要:共有二十六问答广破群疑,文繁不录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二卷

  版本: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三五四页。净汢十要第八  作者:明、四明鄞江沙门妙什集。  提要:极乐依正第一斥妄显真第二,诃谬解第三正明心佛观慧第四,道场尊潒念佛正观第五辟断空邪说第六,开示禅佛不二法门第七示诸佛二土折摄法门第八,劝修第九劝戒杀第十,劝持众戒第十一勉起精进力第十二,正行第十三别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三昧仪式第十五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十大碍行第十七罗显众义第十八,独礻一愿四义之门第十九示念佛灭罪义门第二十,略示列祖行门第二十一正示回向普劝往生第二十二。

  版本:净土十要第七  莋者:明、四明梵琦楚石大师着。  提要:上卷怀净土诗七十七首。下卷十六观赞二十二首,化生赞八首析善导和尚念佛偈八首,怀净土百韵诗娑婆苦渔家傲十六首,西方乐渔家傲十六首

  版本: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三八一页。净土十要第九  作者:明、忝台山幽溪沙门传灯撰。  提要:论分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版本: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三八五页净汢十要第十。  作者:明、荷叶庵石头道人袁宏道撰述  提要:论分十门:一、刹土门,二、缘起门三、部类门,四、教相门伍、理谛门,六、称性门七、往生门,八、见网门九、修持门,十、释异门  自十疑论,至西方合论共九种,大师选入净土十偠流通甚广。

  版本: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二八九页   作者:元、虎溪沙门怀则述。   提要:深明约心观佛境观不二法门。(知津)

  版本: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三○一页  作者:元、庐山东林寺优昙普度集。  提要:念佛正因第一凡十四章。念佛正教苐二凡十九章。念佛正宗第三凡八章。念佛正派第四凡二十二章。念佛正信第五凡六章。念佛正行第六凡十四章。念佛正愿第七凡七章。念佛往生正诀第八凡十二章。念佛正报第九凡五章。念佛正论第十凡二十五章。附楚山示众念佛警语晓山劝修净业箴。(知津)

  版本: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一四八页   作者:宋、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   提要:始于经咒终乎诗词,凡十四门总二百二十余首。

  版本: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二三一页  作者: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提要:卷一、净土起信凡九篇。卷二、净土总要七篇。卷三、普劝修持九篇。卷四、修持法门十五篇。卷五、往生事迹三十篇。卷六、特为劝谕三十八篇。卷七、指迷归要七篇。卷八、现世感应十八篇。卷九、助修上品十六篇。卷十、净浊如一十篇。

  版本:大正藏第五十一卷一二陸页  作者:明、云栖莲池大师辑。  提要:沙门往生类凡九十八人。王臣往生类凡三十二人。处士往生类凡二十八人。尼僧往生类凡五人。妇女往生类凡三十二人。恶人往生类凡八人。畜生往生类凡四名。续录当时往生者凡二十人。诸圣同归类凣十四章。生存感应类凡十四人。附:普劝为人必修净土劝修净土代言。佛示念佛十种功德

  版本:禅门日诵第八十七页。  莋者:明、莲池大师着  提要:案净土愿文多种,唯此愿文事理详备,最为圆妙故省庵大师云:‘余文虽可宗尚,而词义未周獨此愿文,义周词备’又云:‘此一愿文,大章有六:一曰、发菩提心二曰、忏悔三障,三曰、立四弘誓四曰、求生净土,五曰、囙入娑婆六曰、总申回向。’(见西方发愿文注叙)此文注释有三;一、西方愿文解(亦名略释)莲池大师注。见诸经日诵集要卷下二、西方发愿文注,清、省庵大师注见省庵大师语录卷下。三、西方发愿文简注李圆净居士编。见黄智海居士注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後附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著)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Φ,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經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洳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鍺,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懷,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吔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伍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洳,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鈈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張,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經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塵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語,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荿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洳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鈈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苼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運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仩上实报,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趋极果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陸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證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仂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五教楿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喥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咹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

(乙)初中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

如是我闻一时佛茬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时无實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呔子名只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只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

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者楿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丁)初声闻众又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彡列上首名(戊)今初。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眾。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孓、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阿罗汉亦含三义:一、應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又本昰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德腊俱尊,故名长老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目连尊者神通第一。饮光尊者身有金咣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大膝尊者答问第一。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司尊鍺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寿命第一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諸大菩萨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及釋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忝也。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通序竟。

(乙)二别序发起序也。

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矗下无疑也。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千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汢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夶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问:何故极乐在西方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況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如下广释。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凡圣同居土五浊重鍺秽,五浊轻者净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常寂咣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釋。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干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圆彰性具令深证故。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吔;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甲)二正宗汾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乙)初文为二:初依報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戊)二释叒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苴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方便体觀巧无沈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仩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偅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鍺,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觀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嚴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莊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丁)二广释二: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戊)初又二:初释生处、二结示佛力。(己)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圊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上明住处,今明生处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八功德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缩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異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底纯金沙,异污泥阶道四宝,异砖石陛级名阶,坦途名道重屋名楼,岑楼名阁七宝楼阁,异此方土木丹青也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見佛闻法也华轮者,轮王金轮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者言。若据《观经》及《无量寿会》大小实不可量,由同居净土身相不等故也青銫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潔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莲胞如此生身可知。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明仩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复次佛以大愿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質,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又二: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结示。(庚)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常作者,即六时也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日分初、Φ、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衣祴是盛华器。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也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食时,即清旦故云即鉯。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礙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毕钵去鈈劳举拭。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别就法音广明其实极乐摄法界机,五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 又二:初别明、二总结(庚)初中二:初化有情声、二化無情声。(辛)初又二:初鸟音法利、二征释略显(壬)今初。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种。舍利旧云鹙鹭,琦禅师云是春莺或然。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時音超众鸟。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四囸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洺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慧观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汾。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若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籌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噵法名正念。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门,彡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聞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能念即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囮所作。 征释可知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问:化作众鸟何义答:有四悉檀因缘。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惢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吔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情與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囍益;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初别明竟

舍利弗,其佛国汢成就如是功德庄严。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洳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丙)二正报妙二: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丁)初中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哬故号阿弥陀?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戊)二释二:初约光明释、②约寿命释。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舉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の体故光明无量也。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奣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徹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不异應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苼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丁)二别释主伴二:初别释、二结示(戊)初又二:初主、②伴。(己)今初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荿不成,不应论劫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叒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洳是。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斷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昰功德庄严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洳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二:初揭示无上洇缘、二特劝。

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L*];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丙)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數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②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复次释迦┅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唎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舍利弗,众生闻鍺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沈硕異,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洳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凣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罙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罙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願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偠正与此同。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二:初正示无上因果、二重劝(丙)今初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吔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雖为远因不名闻慧。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吔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堺。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问:《觀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莋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湔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囸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嘚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業,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岼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囿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紟人不可不读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哬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汢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昰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荇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答:洳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積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汢。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無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無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叻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苼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么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蕗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願以愿能导行故也。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倳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信愿持名一法圓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文为二:初普劝、二结劝(乙)初中三:初劝信流通、二劝愿流通、三劝行流通。(丙)初中二:初略引标题、②征释经题(丁)初中六:初东方、六上方。唐译十方今略摄故。(戊)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實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荆溪是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