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古代木质建筑连接法抛石机如何做(图)

(12分)如图为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抛石机示意图,挡板P垂直固定在长木杆上,长木杆可以绕固定轴O在竖直平面_百度知道
(12分)如图为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抛石机示意图,挡板P垂直固定在长木杆上,长木杆可以绕固定轴O在竖直平面
/zhidao/pic/item/faedabcea55b3191c45,石块被抛了出去
(12分)如图为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抛石机示意图.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046def7ab1fbc10946a1b/faedabcea55b3191c45.baidu,现从图示位置在长木杆一端施加力F.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764a9ae73aac5/faedabcea55b3191c45.hiphotos.baidu?(2)抛出点与城墙的水平距离多远://b,使石块获得一定的初速度后抛出去,抛动过程中拉力至少要做多少功.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600d84ec56fbb2fb347ec9c//zhidao/wh%3D450%2C600/sign=54c1f6cb23afad66ad125e38/4afbfbedabeb7accda0.hiphotos.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hiphotos:///zhidao/wh%3D450%2C600/sign=54c1f6cb23afad66ad125e38/4afbfbedabeb7accda0.jpg" esrc="http://b?
速度多大./zhidao/wh%3D600%2C800/sign=600d84ec56fbb2fb347ec9c/4afbfbedabeb7accda0://b.hiphotos.baidu://b.hiphotos.hiphotos:///zhidao/pic/item/4afbfbedabeb7accda0
提问者采纳
hiphotos.hiphotos,设石块恰能抛到城墙上速度为
&nbsp.baidu.jpg" esrc="http。设初速度为
&nbsp://h.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66f3ab3d7c4/267f9e2f53a5bb99a.jpg" esrc="http.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
&nbsp.hiphotos://e.hiphotos.hiphotos.baidu://d.jpg" />
.hiphotos.baidu.hiphotos./zhidao/wh%3D600%2C800/sign=/zhidao/wh%3D450%2C600/sign=/zhidao/wh%3D600%2C800/sign=63af34defd466051aea64/e924e77a1c95f7a1.jpg" esrc="http.baidu://f://d.hiphotos.(2分)得
<img class="ikqb_img" src="/zhidao/wh%3D450%2C600/sign=/zhidao/pic//zhidao/wh%3D600%2C800/sign=8af96dabf03/377adab44aed2e73d8db87d6fa46;(2分)得
&nbsp.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hiphotos
(1)25m/s(2)30m(3)31250J
(1)抛出点到墙的运动可视平抛运动的逆过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抛石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七年级历史火炮是怎么做的_百度知道
七年级历史火炮是怎么做的
但早期的抛石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 相传抛石机发明于我国周代。公元757 年,以众多的弓奇手居高临下;二是抛射距离,抛射30千克重的石头可达200 步。公元1234年。当时,小土山成了打击的大目标,即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东 西计有数十里之长:一是抛物重量,打破袁军的远战优势,造出了装有轮子的抛石机——霹雳车, 叫霹雳车,点燃后发向敌营,可杀伤守城的敌兵,锐气受挫,痛失颜良,曹操讨伐袁绍时,大量弓弩手中弹丧命,企图以优势兵力迫使曹军决战,连中曹操用 兵之计。典型的靠扭力发射的抛石机由三部分构成,坚固 的高橹被砸了个稀巴烂,切断其与襄城的联系,使对方“谍碎楼坍”、撞车,唐军 连续12天用发石车。弹射时,在第一次东征作战中,一种带轮子的 抛石机应运而生,还可以抛掷圆木,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有时在弹射杆的顶端装一皮弹袋。这种发石车可以在作坊里制成,实际上与后来的火炮相近,并与横梁 撞击;而越过城墙进入城内的石弹,从作战形式上看,它实际上是一种依靠物体张力(如竹,顶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元军攻打汴梁,先用绞盘将 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使战场上的攻守与拼杀陡增 几分惨烈。 原始炮车 抛石机发明伊始,袁军在其营中 修筑土山,元军在进 攻南宋的关键一仗中。霹雳车为官渡之战中曹军的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造高橹。 衡量抛石机的作战性能主要有两点,袁军的 坚固工事损失惨重,李世民在东定中原战争中率军攻打东都宫城时,形成了与曹军对峙之势,并且利用夜色的 掩护和有利的气象条件、守城兵器。袁军兵至官渡、木板弯曲时产 生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射器,曾被称作“军 中第一攻击利器”。唐朝武 德4 年(公元621 年),给守敌造成了重大伤亡,弓弩争先”,普通抛石机需用40人。拽炮人数可根据目标 远近增减、文丑两员大将, 烧毁浮桥。为了稳定防御态势,一次可将 重达200 至300 斤的石弹射到300 步之外,正 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 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棉线等蘸 上油料裹在石头上, 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并配以威力大、金属等其它重物。在火器出现后,砸坏敌方城 墙和兵器,所发射的石弹几乎填平了北宋的护城河,突然在袁军营垒前展开,无数石弹飞人袁营, 史思明攻打太原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具有相当的威力。抛石机的 射程一般在50至300 步之间,当时叫做“抛车”,不需临阵架设。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顶牢支撑架上的横梁,操作 人员在敌人的弓箭射程内施工。弹射杆的 顶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它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埋设,架发石车数百只,依托沙丘修筑工事,于是变分兵进击为 结营紧逼。袁绍初战失利、毒药弹 和爆炸弹,先对樊城发起总攻,亦叫做发石车,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昼夜猛攻辽东城,还有一种被称为炮的“远程”射击武器,用它可抛掷大块石头,容易导致伤亡,使用了发 石车。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石弹重量由数斤至上百斤不等。 抛石机在古代是一种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据《范蠢兵法》记载。为了削弱曹军的力量,打得 敌兵难以招架。 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用来抛射燃烧弹,烧杀敌人,使 曹军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接着兵分多路。顿时,每发石弹能伤数十人,威力极大。这种 炮就是抛石机,向城外大 量抛射石弹,抛石机已经被应 用于战事火炮的鼻祖 “两军相遇,大型抛石机需用200 人至300 人拉拽,这些石弹铺天盖地般向围城的守军袭来。公元645 年,抛石机并没有立 即从战争舞台上消失,在频繁的战争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历次攻守城之战几乎都有发石车的身影,当时用抛石机可将重达6 千克的石头抛至100 多 米的距离——这比徒手抛扔石块远多了,在抛石机的下面装了四个轮子,一根直立的弹射杆。春秋时期,袁绍率十余万步卒和骑兵攻占黎阳后,弩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在橹的防护下向曹营发射箭矢。 在官渡之战以后的千余年里。地上 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古代与弓弩共领风骚的。这 种抛石机除了抛掷石块外,最后只得收兵回营,它完全可以被认作是火炮的鼻祖,人们还利用它“力气”大的特长, 昼夜发射,用惯性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守将李光弼制造了用200 人挽索发射的巨型发石车。 抛石机的原理非常简单,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它种类的弹体。公元200 年,先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潜人水中沉木断索,曹操率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内)迎击袁绍军队 的进攻。 抛石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公元 1283 年正月,史称官渡之战,或用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七年级历史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古代抛石机研究
下载积分:890
内容提示:中国古代抛石机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18:10:45|
文档星级:&#xe60b;&#xe612;&#xe612;&#xe612;&#xe612;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古代抛石机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中国古代兵器_百度百科
中国古代兵器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鞭、、锤、叉、、戈。 而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短兵器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长兵器 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三种。 索击类暗器有绳镖、、、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
中国古代兵器历史起源
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兵器是指在中国古代从史前时期直到清朝末年,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这个历史阶段里面,中国古代军队、民间使用的各种兵器和总的装备情况。
十八般兵器
中外研究古代兵器都把火药用于兵器作为一个历史的分期阶段,即在火药发明以前,军队里使用的兵器我们称它为。火药发明以后,出现了火药制作的兵器,就是。这时候是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期。中国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史前时期,这个阶段是的兵器。
开始青铜冶铸后,这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这个时期的兵器为的兵器。人们懂得了金属的冶炼后,这时候军队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的兵器。
到了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兵器。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中国的军队是最早使用火药武器的军队。在北宋的《》里边讲了三种配方,即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火炮火药法。当时用火药做成了用抛石机发射的炮弹,抛石机最早的使用,就是炮的出现可能在东周晚期。
南宋时候出现了竹筒火器,陈规的《》里面讲到,开始用竹筒,里边放上火药能够往外喷火,或者能烧伤敌人。还有就是把长矛下边安上一个药筒,也可以喷火,当时也叫火枪。就是说开始出现管形的火器,这是出现最早的火器。
火药传到西方以后,有一个极大的发展。所以当时荷兰、西班牙这些商船到了中国,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枪炮过来,开始引进西方的枪炮的制作技术。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始练新兵,练新兵等等,开始引进新的西方的枪械以后,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兵器古代兵器
中国武术中的兵器
中国古代有“”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至于究竟是哪十八种,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在这十八种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经演变,像钺,原是古代的一种大斧,现在却变成一种小巧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个,如子午钺。
而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其总数恐不下百种。
中国古代兵器短兵器
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于观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以双刀著称,当时山中多狼,张兴德携刀三日内连杀九狼。
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剑术也分单剑与两种,以单剑为多。清咸丰年间,开封有一少妇精于剑术,曾乘船,群盗乘夜色登船抢劫,杜宪英挥剑格斗,连杀三盗。江苏宜兴(1781年-1839年)词人,武功卓绝,曾击杀盗匪多人。有两个大盗不已,必欲除之而后快。周济因事路过山东,两盗尾随其后,而周济毫无察觉。当夜,两盗扑入旅店周室,周济仓猝应战,手无兵刃。危急间,一位少女执双剑飞步而入,双剑“夭矫若长虹”,片刻之间,将二盗刺死。周济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红蛾,原来她早就认出这,在危急之际出手救人。
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又称“剑袍”),称为“”。无剑穗的剑称为“”。剑穗长者较为难练。有人又在剑穗上串有铁珠,随剑穗飞舞,可击人致伤。
斧在今天也是一种短兵器。古代作战时用的斧多是长柄,俗称“大斧”,属于长兵器。另一种短柄斧,俗称“板斧”,即《水浒传》中所用之物。清代时,江西九江某公子精于此术,曾以双板斧震慑群盗。至今仍有板斧套路传世,以抡劈为主。
鞭有软硬两种。硬鞭为钢制,共十三节,俗称“竹节”,末端尖锐,以劈砸为主,亦可挑刺。软鞭俗称“”,由九节细钢棒或细铜棒连缀在一起,长度略次于身高,其动作以缠绕和抡圆为主。九节鞭便于携带,目前仍很流行,演练者多在鞭的两端系上绸块,时可呼呼作响,以增添观赏性。
锏为长条状钢质兵器,多为四棱,无刃,末端无尖,长约0.8米,也属劈砸兵器。另有双锏,每根长约0.6-0.7米。
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作月牙状,有尖有刃。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比较难练。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曾以双钩闻名。
拐是一种木质兵器,有短拐、长拐两种,短拐长约0.7米,长拐长约1.3米。拐的特点是在木棒靠近末端处置一横柄,成“丁”字形。拐可用来击砸,又可用来钩拉锁拿对方兵器。
杖与拐相近,但其横柄置于木棒末端尽头,亦成“丁”字形。杖长约1.2米,可单手使用,也可双手使用,其技法有钩、挂、崩、点、拨、撩、戳、劈、扫、击等。中有“达摩杖”一路。
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1.3米,杆梢略细,据说是从马鞭杆衍化而来。鞭杆短而无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流行于。
古代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0.6米,细长而扁,无尖无刃,以劈砸点戳为主,清代时还比较流行,目前已极为罕见。
中国古代兵器长兵器
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
在武林中,枪被誉为“百器之王”。俗语说“枪扎一条线”,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谓“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防”。以拦、拿、扎为主,兼有劈、崩、挑、拨、带、拉、圈、架诸法。唐末名将擅使铁枪,人称“王铁枪”。宋代名将、均是枪术名家。南宋时,山东潍州(今莱州市)人杨四娘自称“二十年梨花枪,”,但曾指出杨家梨花枪的缺陷。明末清初,峨眉枪法又曾冠绝一时。清咸丰年间,江苏无锡人陶某善枪,人称“陶家枪”,不料竟败于无锡守备蒋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蒋志善持枪起舞,“闪闪成白光”,犹如直径数丈的车轮在飞转。蒋志善令陶某向他泼水,谁知竟,反弹如雨,将陶某全身淋湿,而蒋志善身上毫无水迹。
棍是历史最悠久的长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时的殳有棱无刃)。棍有多种,从形制上分,有长棍、、三节棍、梢子棍等;从质地上分,有木棍、铁棍、铜棍等,以木棍最常见。
早期的棍多以枣木制成,取其坚实沉重。后来改用白蜡杆,取其有韧性,较轻便。棍法以威猛快速为上,多有及动作,打击空间较大,故称“棍打一大片”。、棍都是比较著名的棍法。
三节棍是将三节短木棍用铁环连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矫多变。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连一短棍,在应敌时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节棍和梢子棍都比较难练,稍有不慎,容易伤着自身。
大刀是将刀身后装上长柄,又名“”、“偃月刀”、“长刀”。唐代全长达3米,重7.5公斤,两面有刃,称为“陌刀”,当时军中专门组建有陌刀队。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种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长,也是双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传。
在长兵器中另外还有几种。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种流行兵器,有长柄单戟和知柄两类。短柄双戟属于短兵器。长柄单戟又分两种:在末端置有左右两个月牙的,叫“方天戟”;仅有一侧有月牙的,叫“青龙戟”。东汉末年,是使戟的能手,善于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练者。
叉是一种常见的兵器,古代多为猎户所用。末端分两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头叉”或“三角叉”,俗称“虎叉”。叉法本于,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拿对方兵器。晚近以来,练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演练时可哗哗作响。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滚动,俗称“滚叉”,颇具观赏性。
铲是一种不多见的兵器,最早是农村用的除草工具。铲杆的前后都装有兵刃,前端是一个弯月形的铲,内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个斧状的铲柄,末端开刃。相传铲最初是佛门兵器,又名“”或“”,演练时身法轻盈而别致,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击法,其招式命名也多与佛教有关。
钯也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兵器,其末端装九齿铁钯,齿锋利如钉。钯全长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击,亦可防御,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中利器。
镋属于罕见兵器。其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头,称为正锋,长约0.5米。正锋靠横一,月牙朝外,月牙上嵌着一排利刃。镋柄长达2.5米,尾端装有棱状铁钻,称为 “钅尊”。镋可用于击刺架格。由于这种兵器过于长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
中国古代兵器暗器
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中国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达于鼎盛,在使用极为普遍。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
暗器可分为手掷、索击、机射、药喷四大类,每一大类中均包括若干种。
手掷类暗器有标枪、金钱镖、飞镖、掷箭(甩手箭)、飞叉、飞铙、飞刺(包括三棱刺、峨眉刺)、飞剑、飞刀、飞蝗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蜍、梅花针、镖刀(三尖两刃)等。
索击类暗器有绳镖、、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
机射类暗器有袖箭、弹弓、弩箭、紧背花装弩、踏弩、雷公钻等。
药喷类暗器有袖炮、喷筒、鸟嘴铳等。
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四类,如吹箭、手指剑、钢指环、手盔、匕首、手锥等。
吹箭是将细小竹箭藏于吹管之中,临敌之际,用力在吹管一端一吹,竹箭即从管的另一端射出。吹管为竹制,短吹管长约25厘米,长吹管长约50厘米,两端开口,外观光洁,刻有纹饰,也可当短棍使用,旧时武林中颇为盛行。
手指剑是套在指头上的微型短剑,钢指环是套在手指上的钢质圆环,手盔是套在手背上的钢套,有突起处。匕首属于短兵器,旧时武林中人常把匕首藏在腰间,或掖在鞭筒里,可随时拔出用于袭敌,于是又成了暗器。手锥用铜或铁制成,末端呈三角形,后边有柄,全长约20厘米,可藏于袖中,出其不意击人。清代喇嘛多随身携带铜质手锥。
此外,还有一些兵器介于常规兵器与暗器之间,如手杖刀、铁扇之类。手杖刀又名“二人夺”,杖身中空,内藏窄身一把。杖柄上装有机括,如遇人夺杖,按动机括,即可抽刀刺敌。手杖柄即为刀柄,为便于实战,手杖刀的杖柄多为直形,而不像普通手杖那样做成半弯形。铁扇的扇骨为纯钢制成,扇面为绢质,打开可作普通扇子用,合住即可劈砍点戳。手杖刀和铁扇目前仍比较流行。
在所有暗器中,手掷类暗器应用最广泛,式样也最多,下面择要介绍几种。
飞镖,又名“脱手镖”,有三镖,有三棱、五棱、圆柱等形状,前面均为尖头。镖长约10厘米,重约0.2公斤。镖的末端常系有红绿绸布,叫做“镖衣”,长约8厘米,有助于镖稳定飞行。相传飞镖源于西域,北宋时,四川僧人性圆家得此技,后传至。到了清代,武林中几乎人人都学此技,至民国时依然流行。
金钱镖,即把旧时的当镖来用。一般的,多是将铜钱的周边磨得锋利,犹如刀刃,掷出时飞旋而前,仗恃其边刃伤人。功力深者,可不用磨刃,直接凭腕力而掷出伤人。但铜钱分量极轻,能练好此技殊非易事。清末民初,银元为通行货币。银元分量较重,平时多有携带,因此也有人以银元代替铜钱作为暗器。
掷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须甩腕发出,故名。掷箭完全用细竹制成,箭杆浑圆,前端削尖,后不加羽,犹如一根削尖的竹筷。因此物取材甚易,制作简便,所以武林中人学者极多。艺成之后,又可举一反三,凡细短之物,如筷子、树枝之类,皆可顺手掷出御敌。但竹箭轻飘,练成不易。一般是先练较重之铁箭(重约0.3公斤),再练装有铁镞之竹杆箭(重约0.1公斤),最后才能练竹箭(重约0.01公斤)。相传掷箭源于,至清初才流传到社会上。
飞蝗石是有棱角的细长状坚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虫,所以叫“飞蝗石”,飞蝗石每块重约0.2公斤,平时贮于袋中,悬于腰间。鹅卵石就是河滩上的椭圆形石块,因其外形、重量都和鹅卵差不多,所以叫“鹅卵石”。和鹅卵石都是易见之物,可谓,因此在十分流行。
梅花针也是一种罕见暗器。其构造是五枚钢针在根部相连,击中敌身后,分刺五点,状如梅花五瓣。针的长度约为3厘米。梅花针在武林中的历史相当久远,但今日已近绝迹。
乾坤圈是铁制圆圈,直径约15厘米,内外沿全部开刃,抛出后以旋飞击敌。艺精者可一手抛出两圈,但练成不易。曾有人掷出一圈,将丈余外的十支蜡烛一下齐腰截去,令观者大为赞叹。
如意珠即人们随手把玩的钢球或,也可用山核桃。今日武林中人所用的,多为形制较小的钢珠,重量较轻,便于携带,多取于废轴承之中。
在索击类暗器中,最常见的是绳镖、流星锤、飞爪、软鞭四种。
绳镖是在钢镖尾部系一长索。钢镖比普通飞镖略大,长约0.2米,重约0.3公斤,头尖尾广,尾部为圆形,有一,用以系索。绳索长约6.7-10米。平时可将绳镖缠于腰间。绳镖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劲将镖发出,可击较远之敌,发出后又可立即收回。只是由于绳索较长,取准不易。清末民初时,河南(府治在今卫辉市)有一董姓镖师颇精此技,曾在煤油灯的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铜钱,董某于两丈外骤放绳镖,应声击中铜钱,而灯罩完好无损。民国初年,有个叫孟继永的武师专门表演绳镖。孟继永是河北人,当时六十多岁,也是镖师出身,他把绳镖叫做“甩头一子”。
流星锤是将长绳末端系上铁锤,掷出以伤敌。铁锤外形,或作浑圆,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约1.5-2.5公斤,最重者可达4.5公斤。铁锤后部有两眼,穿以,长绳即系在铁环上。绳长约7-10米。因铁锤冲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麻绳,多用蚕丝、人发及鹿细丝混编而成,使长绳既柔且韧,不易断裂。民国初年,陈萝夔善用流星锤,曾于两丈外击石柱,每发必中,接连击断四柱。陈萝夔所用流星锤,是以铸成,重3.5公斤,长绳粗过拇指。陈萝夔对友人说,他练此技已有十年,但仅右手尚可,左手取准稍差,还需苦练。
飞爪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爪为钢制,略似手掌,有五个,每个爪又分三节,可缩,其最前一节末端尖锐,犹如鸡爪。钢爪掌内装有机关,可控制各爪。钢爪尾部系有长索,与机关相连。以飞爪击人,只要将长索一抽,钢爪即猛然内缩,爪尖可深陷入肉,敌人万难摆脱。清代时,山西荣康以此闻名,号称“飞爪天王”,后将此技传给天津镖局毛某。毛某艺成后,走镖时竟不插,只在镖车上悬一飞爪。群盗一见此物,即自行退避。民国以来,武林中所用飞爪已无机关,只是固定的三爪或五爪,多用于爬越高墙。
机射类暗器以袖箭最为常见。
袖箭有单筒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这两种袖箭都是将箭筒缚于小臂处,筒之前端贴近手腕,用衣袖遮盖。箭筒内有弹簧,筒上装有机关,一按机关,筒内小箭即向前射出。单筒袖箭每次只能装入一箭,射出后必须再装箭。梅花袖箭一次可装入六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围五箭,排列成梅花状,可连续发射。袖箭的箭杆用细竹削成,长约20厘米,前端装铁质箭头。单筒袖箭的箭筒长约24厘米,直径约2.4厘米,用铜铁铸成,筒顶有孔,为装箭处。筒前开孔,为箭射出处。梅花袖箭的箭筒稍粗,直径约3.5厘米,长度也是大约24厘米。筒内装有六个小管,每管可装一箭。
袖箭用机括发射,取准既易,力道又猛,而且极难防范,所以最受武林中人欢迎。相传单筒袖箭为北宋(今属四川省)白鹤宫霞鹤道人所创。清末民初,徐石荪精于此技,人称“小”。徐石荪先向空中射出一箭,旋即装箭再射,第二支箭正好击中第一支箭的箭镞,第三支箭又击中第二支箭的箭镞。连发五箭,箭箭如此,人称“对口箭”。梅花袖箭相传为明人刘纟延 所创,从此风行武林,山东李儿洼的最精此技,有李天寿号称“神箭”。李天寿的七世孙李佩更是技艺惊人,凡死靶活靶,无不。早年曾入绿林,后改行保镖,群盗震慑,呼之为“”。
雷公钻是一种笨重暗器,今日已经绝迹,这里也附带介绍一下。
雷公钻由锤、钻两部分构成。锤为铁质,长约17厘米,木柄长约20厘米,锤全重约1.5-2公斤,与普通小铁锤相似,只是柄较短而锤较重。钻为钢质,有四棱,前尖后粗,前端极为锐利,末端最粗处为正方形,边长约3厘米。钻的重量在0.5-0.75公斤之间。使用时,用左手执钻,右手执锤,自后猛击钻底,钻子即可飞出。因为钢钻有棱,敲击时震力之大,所以左手必须戴上软皮套子,以防受伤。发射雷公钻时,必须两手并用,而且锤钻两物本已笨重,在攻敌时缺乏隐蔽性,所以旧时武林中也很少有人练习此技。但雷公钻发射之力甚大,在15米内可重伤敌人,其威力又是许多暗器比不上的。
药喷类暗器以袖炮使用最广。
袖炮是一种混用火药的特殊暗器。它由古代的前膛火炮演变而来,实际上是一种小型前膛火器,因其细小,故名“袖炮”。袖炮用一根酒盅粗细的竹管制成,长约40厘米,竹管外加三道铁箍。竹管一端为炮口,周边包以薄铁皮;竹管另一端为药凹,也套以薄铁。先将火药填入竹管,务要,再将石珠(黄泥珠也可)填入。使用时,左手持竹管,用右掌猛击药凹部,激发火药爆炸,石珠即疾射而出,有较大杀伤力。清末民初时,们常使用袖炮,镖局中也有人用。
喷筒也属于药喷类暗器,它的构造类似孩子们玩的喷水唧筒,也是用竹子制成,前有喷孔,后有推杆,筒内装石灰粉。向前猛推推杆,石灰粉就从喷孔喷出,可迷住敌人眼睛,使其失去抵抗能力。但此技卑鄙拙劣,属“”勾当,武林中人大多不屑用之。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暗器都可以喂上毒药,击中对方后,毒药可随血液流布全身,迅速致人死亡。但武林中讲究的是堂堂正正的打斗,凡在暗器上喂毒者,凡使用薰香致人昏迷者,无不被视为败类,为武林同道所不齿。旧时,即使是那些,也极少使用喂毒暗器和薰香。
中国古代兵器古代名器
古代十八般兵器说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战国时代军事家孙膑、所创。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吴起时代要久的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
到了商代,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时代,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战国时代,民生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要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基本上已完备定型。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肇 《五杂俎》,清代《坚 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 集》两书所载,“十八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挡的。 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兵器铲
铲为古兵器,属薄体阔刃的长兵器。铲头似弯月,朝上,装以长柄,刃与柄呈丁字形。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石铲,商代铸有青铜铲,战国晚期开始使用铁铲,明代出现了月牙铲,一般刃部成凸弧形,均以銎装柄。铲后来演变成武术器械的一种,在民间流传,僧侣多用铲,平时可代替扁担负重,或供开路使用。铲的种类有月牙铲,铲、莲花铲等,其击法有推、压、拍、滚、铲、截、挑等招势。有童子拜佛、、二郎担山、出山门等。演练时多走身法,风格别致。
中国古代兵器槊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在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槊的各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因此槊在现代武林之中已近失传,练槊的人。
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正字通》一书中云:“矛长丈八谓之槊”,所以古代也把丈蛇矛称为“铁槊”。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武备志》载:“棒首刃,下作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用铁爪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本末均大者为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
一种。”《水浒传》中“百胜将”用的是一杆槊;番将乌利可用的是一杆纯钢;别外,还有指槊,掌槊,双槊,衡槊及槊等。
传统演练的套路称为“单槊”,练法与大刀相似。它的用法有劈、盖、截、拦、挑、撩、云带、冲等。尽管槊较重,但也可演练许多招式,如“泰山压顶”、“刀劈华山”、“横扫千军”等等。
中国古代兵器弹弓
弹弓是暗器的一种,弓杆以竹制,内衬牛角,外附牛筋,全长为练习者的18拳。弓弦用丝、鹿脊筋丝、人发杂丝制成。普通弓的硬度为二力半即可伤人。用于发射的弹丸有三种:(1)泥丸:用粘土和胶捣匀,搓成圆球形而成;(2)槐砂丸:用洋槐子粉、砖面、细铁砂等混合制成;(3)金属丸:以铜、或铁、或铅铸成。弹弓的用法与弓箭相仿。开弓时,顺步站,一手握弓附,一手开弦。弓须拉圆成前臂平举,上照鼻尖,下照脚尖。后手贴近同侧眼耳之间,发弹时须屏息。《弹弓谱》概括其练法要领为《八法歌》:“未开弓先看拿手,未掿弹先看扣手,未开弓先看拉手,未定式先看入手,开圆弓先看后手,打完弹先看前手”。后来发展成一种武术器械。发射弹丸有很多架式如:单凤朝阳式、野马上槽式、天鹅下蛋式、滴水垂崖式、拨草寻蛇式、双飞雁式、怀中抱月式等。当今习此艺者极少。简易的铁丝作架,橡筋为弦的弹弓,已成为儿童玩具。
中国古代兵器匕首
匕首,短剑,是一种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如剑而不及剑长。始于原始社会的石匕首。商、周以后改为青铜或钢铁制造,为近战防身之用。亦有在刃部淬以毒药,刺及人身即能致死。汉代匕首与长剑并用,骑士配备尤多。晋代剑首为环形,状似纱帽,剑格向下分,剑茎宽平,柄近刃长,与先秦的形制显然不同。晋代曾写过《匕首铭》:“匕首之设,应速用近,即不忽备,亦无轻念。利以形彰,功以道隐。”唐代匕首盛行。李白诗《侠客行》说:“少年学剑术,匕首插,由来百夫勇,挟此生雄风。”宋代以后,匕首作为武术器械之一种流传至今。其用法有击、刺、挑、剪、带等。演练时有“单匕首”和“双匕首”两种形式。现代中,多为两手各持一匕首进行演练。对练有“匕首进枪”、“夺匕首”、“双匕首进枪”以及三人“双匕首质牌单刀枪”等。
中国古代兵器弓
弓是一种利用弹力射出弦上的箭,杀伤远距离敌人的兵器。二万八千年前原始人类为狩猎获取生活食物,将树枝、金属棒弯起来和绳索等绷紧而成。自有战争 以来即成为主要兵器之一。至春秋战国,选材形制均有较大改进,王弓、弧弓弓长131.4厘米,用于田野狩猎和射飞鸟;、大弓弓长119.46厘米,用于习射。汉代有虎贲弓、周任弓、角端弓、疆弓等,均镶有铜饰或玉饰。唐代分长弓、角弓、梢弓、格弓,分别为步兵、骑兵和皇朝禁卫军所用。宋代有、白桦、黑漆等弓。元代有“马克打”、“长蛮”等大弓。明代有开元、小梢等弓。清代有桦皮弓等。至19世纪中叶为鸟枪代替。
中国古代兵器流星锤
流星锤是一种以绳索一端系住锤体,另一端握于手中,用力向目标抛击的暗藏武器,现属软兵器类。又名飞锤、飞锤、流星锤。流星锤是由远古狩猎工具“流星索”发展而来的,后作为兵器用于战斗。战国时代水陆攻战图上就有双手施放流星,以袭击敌人的形象。清代民间跑江湖卖艺人,常使用流星锤“”。流星锤不仅能缠住对方,还可以打击对方。四川民间流行着一首歌谣:“流星、流星,专打鼻子,不打眼睛”。
流星锤分锤体,软索,把手三部分。锤头各异,有浑圆头、瓜形、梭形。锤身大如饭碗,重量依用者体力而定,一般为4至5斤。锤身末端留有象鼻眼,以蚕丝、人发、鹿丝编成的软索系于铁环,粗如手指,长800厘米有余。运动方法有缠、抛、抡、扫等,演练时可以巧妙地把绳缠绕在自己的腰身、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上,然后抖,抛击出去。
中国古代兵器戟
戟是器械的一种,始于商周。系由古代兵器演变而来。戟有“一条龙”的说法,即龙头、、龙身、爪、龙尾。其头能攒,口能刁,身能贴、靠,爪能抓,尾能摆。有、入洞、懒龙翻身、乌龙摆尾等。戟分马上戟和步下戟,双手执这,还可一手握杆,另一手握于内的铁梁上。长戟杆长于,有能,谚称“剑无缠头,戟。”戟可左右手前后换把使用,其出之势如同戳棍,故叫“戟扎戳势”各派戟法差异较多,以戟法为最佳。戟最基本用法有贴、靠、剁、片、钩、搂刁、提等。
戟分为长杆单戟和短柄双戟。长戟分为方天戟(戟头有两个月牙,杆上有戟形,如画字,朱漆为饰,故名画戟。还悬有彩绸,上系金钱,叫金钱五色幡),青龙戟(单月牙,杆上画有盘龙,朱漆为饰,悬系彩钺叫金钱豹尾子)、蛇龙戟(戟刺为蛇形,余同青龙戟)、月牙戟、东方戟、护神戟和戟镰、常胜戟等。短柄分单月牙(练者多),双月牙。也系有彩缨球,今皆系红缨。
戟初为兵器,后深化为仪仗和装饰物。如帝王驾前卫士执戟。明代民族英雄的《漫题屋壁》诗末两句曰:“门前无列戟,错认野人家。”列戟是官爵的象征。富户条案上古瓶中插银戟,取戟与“给”谐音,象征富贵、自给自足。墙壁上挂有戟图,上画之戟,中为双青龙戟,两旁斜插有单月牙青龙戟。
中国古代兵器钩
钩是一种多刃的兵器,系由古兵器戈演变而来。戈、钩、戟并用,从卫墓出土的铜钩来看,钩的形状似戟,只是戟上边为利刃,而钩上边为一线钩形,故名钩。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上用钩者颇多。两晋时,的就“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者三百余级”。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双钩、钩、虎头钩、护手钩等。技法有推钩、挫钩、撕钩、提钩、钯钩、分钩、搭钩、行钩、云钩、托钩、献月等。演练进要求有起伏吞吐的身法来配合,因此有“钩起浪势”之说
当我们远离古战场刀光剑影、血火交并的嘶杀呐喊,尘封几千年的斧钺勾叉、刀枪剑戟把我们的思绪拉回了久违了的战火弥漫的岁月。古代兵器见证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迁。
中国古代兵器古代书籍
《中国古代兵器》陆敬严.著
中国古代兵器基本信息
出版日期:1993年12月
ISBN: 页数:323
包装:平装
是第一部论述中国古代兵器、战争器械与装备的专着;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冷兵器、战车、城防体系与防守器械、侦察器械、远射兵器、攻坚器械、火药与火器等兵器、装备、设施的起源、发展、基本原理、使用方法、性能与作用,并穿插介绍了一些与兵器发展有关的著名战例和事件。
中国古代兵器冷兵器历史
人类社会的发展初期,工具和兵器是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的复杂化以及工艺的进步,工具很自然地因用途的不同而有了形形色色的改变,兵器于是在此时产生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它与猎具、工具所不同的是:兵器专门意指人与人武力斗争的器具,扮演着令人又敬又怕的矛盾角色,千载之下,“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感叹。到目前为止,人类似乎仍脱离不了战争,古代的刀剑却已然脱离了战场(军用刀除外),尽管如此,与生俱来的狩猎本能,仍使我们对刀剑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情,或许,这也是尊崇古人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吧,促使我们不时回顾,并从中得到启发。为了与后来的枪炮火箭等产生热能的火器有所区分,一般将兵器分为分热兵器和冷兵器两种,本文只针对冷兵器-特别是刀和剑的部份来加以简单的介绍,并将中国古代刀剑的发展大略区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兵器前期
殷商之前,由于使料及实物的缺乏,我们对当时的战争型态与兵器的运用方式仍少有了解,因此直至目前为止的研究一般均以殷商为起点,并将我国早期的战争型态分为车战、步战与骑战三个过程,春秋中期之前以车战为主,战国时期则以步战代之,秦至汉初逐渐转为以骑兵主导战场;从对战争型态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刀剑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对刀剑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商朝的步兵单位采十进位制,称“什”(战车甲士则以三人为一单位),此制延续至周初,之后以五人为一基本的编制单位,称“伍”,每五个“伍”(即二十五人)形成一个方阵,称“两”,“两”即是最基本的战术编组,在每一伍中,成员彼此熟悉,平时一起下田劳动,战时互相呼应支援,这是生死与共的紧密关系,也形成了军队牢不可破的基础。伍并不单凭个人的技艺或体能,它是一个组织化的武装力量,个人发挥手中兵器的最大效能,而达到最高的整体战力;按“”所言:“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短兵在前,长兵在后,分别是:戈手、戟手、矛手、殳手、弓手,其中戈和戟、矛和殳是可以互换的,前四人所持的兵器足以互相支援,戈最短而殳最长,最后的弓手以前四人为纵深,可以不断地以箭射远,同时指挥全伍,这些步卒根据现有的战国图案,是都佩有铜剑的,可在近身肉搏时用以刺杀敌人。
中国古代兵器青铜的使用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进入了青铜器时期,在中国也不例外;由于铜加入了铅和锡之后形成青铜合金,硬度高而熔点低,容易加工,逐渐取代了石器,人类的工具从此进入以金属为主要素材的阶段。依据&&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工匠以累积了足够的经验,能充分的掌握冶炼青铜的技术,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铜与铅、锡比例也有所不同,“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居二,谓之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斧斤、戈戟要求一定的硬度与韧度,而大刃则硬度更高,但韧度稍差一些,上所提出的比例,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是相当正确的。还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青铜器氧化后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氧化层,对器体反倒有保护的功用,虽经千年的埋藏,仍大致完好;而铁器除了极少数经过表面处理的,往往锈蚀殆尽,使得我们在考证出土的文物时相当困难,这是如今对唐宋兵器的了解远不如战国兵器的原因。
中国古代兵器青铜刀剑发展
青铜的特点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证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颇为原始,单刃曲背,若作为攻击性武器的话,恐怕稍嫌单薄脆弱了些,事实上,当时的刀作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还大于护身,真正作为兵器的,应该是长于刺击的剑。早期的青铜剑约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仅长十余公分,直脊双刃,剑身扁阔,柄以木片夹束,亦无剑格,而后发展出固定的形制,除了两段收束的剑身外,并有了格、茎、箍、首的完整握柄,长度在四十公分之内,剑柄以丝麻筋皮等物缠绕,方便持握,主要以木作鞘;在未来的千年间,这种剑的造型逐步迈向成熟,并作为步兵的基本武器而活跃于战场上。青铜剑的盛行与中国古代战争的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商代到春秋之时,正式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接战的范围、回旋的空间较大,因此战车上的“士”较常用的武是戈或矛,剑只在近战或肉搏时使用,而剑能刺能砍、两面开刃的特点以当时的条件来说,的确具有优势,随着锻冶技术的发展,剑的长度逐渐增长到五、六十公分,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
中国古代兵器吴越的名剑
春秋时期,互为世仇的两国却同以铸剑精良闻名于当世,我们由现存的实物可以充分证明此点,其技术之精湛、工艺之华美,可称举世无匹,尤其是剑身的表面处理,不但具有神秘华丽的花纹,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锋锐如新,这种处理技术至今仍然是个谜。此时,钢铁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许对于青铜兵器的锻冶技术已累积了足够的知识,又或许摺叠钢的技术本来就承袭自打造青铜兵器的经验,无论如何,这个时期的钢铁兵器,其水准的确领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铸剑大师如:、干将等人,炼就一批千古名剑: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钩、、太阿、工布、鱼肠等,即使实物不存,它们的赫赫威名仍令我们心驰神往;‘吴越春秋’中记载薛烛评纯钩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以及:龟文、缦理、列星、溢水、冰释、高山、深渊、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剑身上的摺叠花纹而言,当我们看到古代刀剑上的花纹时,才能体会古人所言实非虚语。
中国古代兵器秦朝的长剑
战国后期的已经是青铜剑、铁剑并用,同时剑的型制也有变化,长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剑身狭长,表面经过仔细地研磨,并有一曾铬盐氧化物,显现着乌黑的光泽,能防蚀防锈,陕西秦墓出土的诸多长剑几乎有如新制,而其他兵器如:铍、矛、殳、镞等也都是应用此法。这种长度的青铜剑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于青铜硬而脆的性质,过长的剑极易折断,因此剑的长度历来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长剑硬度一如经过处理的中碳钢,却能具有这种长度,出土之后颇令人不敢置信,经过学者的研究,发现其剑身有规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剑身宽度逐段变窄,而厚度则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达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据说出土时有过大量碎片压住青铜长剑的实例,移开碎片后,长剑立即反弹恢复原状,可见这种青铜剑韧性之优良;此时可说是青铜兵器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峰。
中国古代兵器铁剑取代青铜
钢铁兵器正式装备部队后,因为硬度和韧度都明显地优于青铜,也由于骑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冲锋陷阵、马上接战的战术需要,对兵器的强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汉末年时,钢铁兵器几已完全取代了青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数百年的交替期间,同时也是青铜兵器的发展巅峰,无论长度、硬度、韧度,在历史舞台上展现其最后的灿烂风华。
中国古代兵器中期
秦朝统一六国,其军容之壮盛、装备知优良,从兵马俑的实证中可以窥见一二;从秦开始,战场逐渐由骑兵主导,以强大的军力、高度的机动性,控制着越来越庞大的帝国。
中国古代兵器剑的没落
骑兵既然成为军队的功击主力,伴随而来的是战术的改变与装备的革新,由于骑兵冲锋的速度极快,单手施力的长剑固然仍能直刺敌人,予以重创,但冲力之大也足可把骑兵拉下,陷入挨打的困境,因此,马上的短兵显然要特重其切削的性能,加上强韧的铁器也已相当成熟,长剑于是渐渐为长刀所取代,并在汉代末期完全退出战场,但是它的象征意义却从未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褪过色,甚至还结合了道家的神秘色彩,被盖上一层玄之又玄的厚厚面纱。这个时期的长剑常以玉石为装具,千年之后,长剑已朽,却已其精美的质地与纹饰为人珍爱,成为玉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品目;除此之外,剑术也一直受到重视,不论王公贵族、武林豪侠,仍然喜欢练剑、佩剑,我们可以说:剑虽然在战场上没落了,但在民间它始终保有王者的地位。
中国古代兵器环首铁刀
这种在西汉时期发展的新兵直身而单刃,剑首成扁圆的环形,一般称之为“环首铁刀”,没有明显的剑格,柄以木片夹束,再紧缚粗绳,因长于砍劈而迅速地取代长剑,也由于需求量大增,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地设立铁官,专管铁器生产,而冶炼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东汉时使用百链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使之更加强韧锋利,随着汉朝对四方的经略,东及日本、西达西域,可说威名远播,这种形制也一直延用到。当时的日本对环首铁刀全盘接收,并着手仿制,对后来日本刀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保有不少实物可兹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双附耳式的佩系法,改变了配刀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另外,此时也发展出新的刀型,刀身略弯,刀尖前锐后斜,更适于劈砍,其形制与后世的刀型已十分接近。
中国古代兵器西域民族的刀
这个时期是一个十分开放的时代,各民族交流频繁,中亚的“大马士革钢”(又称为“乌兹钢”)经由丝路在此时传入,这种乌兹钢并非一般的摺叠钢,呈现着特殊的细碎花纹,制作方法至今成谜,自古以来,得之者视若至宝,它的锋利、强韧、耐蚀直可傲视古今;唐代与西域的关系极其密切,取得这种宝刀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知是否取得这种技术?当时波斯、大食人来华者颇众,其中可有能匠?又或者彼国视为密技、不许外传,然而中唐时与大食的征战,也有可能俘获亦未可知?凡此种种,有待未来专家学者的研究。
中国古代兵器后期
五代至宋之间,新的战争型态又蕴酿成形,由于火药的发明与使用,热兵器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宋代战争的一大特点,此时的骑兵战力相当有限,主要以步战、城池攻防战与水战为多,在短柄兵器上,则吸收了西北少数民族的风格,形式庞杂,有鞭、棒、锤等,在接战时配合长刀使用,以破解敌军的铁甲,而长刀也变化为刀身微曲、刀头较宽、厚脊薄刃、并带有护手的型式,坚重有力,从出土的少数宋刀得知,此时也运用了纯熟的夹钢技术。在长柄的兵器方面,则有大刀、戟、斧、钩、锤等,可说无奇不有,这些都是为了战术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军中以很少用剑,只作为军官的佩饰,短刃厚脊钝锋,样式重拙,不利击刺,显然象征多于实用。
蒙古与阿拉伯的交会
元朝虽是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但流传下来的兵器实物却非常的少,蒙古军长于骑战,人人马术娴熟,行动飘忽而快捷,使用利于砍削的马刀或腰刀是很合理的,同时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以如此强大的军事队伍而言,其兵器的质量必有可观;文献中曾记载蒙古军征服阿拉伯时,曾掳掠当地的能工巧匠随军征战,以当时“大马士革钢”冶炼技术之精湛,其兵器之形制、制作工艺等,必定因此有所改良或提升。另一个旁证是:其他的文献也提及,女真兴起之时,因与蒙古谛盟,获得蒙古的协助,兵器的制作技术遂得以大幅进展;以蒙古在明代的不振,却能以精良的技术支援女真,说是元朝所遗是相当可能的,此点相信在未来必可由考古实物得到佐证。
戚家刀与抗倭战争
明代的火器发展已渐成熟,远射的火炮已基本上取代了炮与床弩,但单兵使用的火器如鸟铳等,因装填费时,未至完全实用的程度,所以刀、矛、弓箭等传统兵器仍为步兵之基本装备,并因倭寇的侵扰而有重大的变革。当时的军队在接战倭寇,时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磕折,死伤极重,尔后发展出厚背砍刀相抗,虽不再易断,但一经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伤敌,况且器又沉重,远不如日本刀的灵动沉猛;为长久之计,抗倭名将戚继光遂上书建议,向日本政府订制军刀一批,其形制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但制法却是日本风格,这批为数数千的中日混血军刀在战场上有优异的表现,戚继光于是以此进行仿制与改良,称“”,刀形狭长,具有优美弯弧,护手与刃的相接处装有吞口,面长背短,可增加刀的强度,清代腰刀一度保留了这个特点。日本刀的影响还显现在另一种长刀上,这种刀长约二米,具有长柄,以利双手握持,颇似,由步兵使用,杀伤力极大。
中国古代兵器龙泉剑
虽然剑在战场上已无用武之地,但正式场合仍以佩剑为主,民间亦多习练剑术者,即使文弱书生,也总喜欢在书房挂上一把长剑,以示文武双全,道教更以之为法器,配合穿凿附会的传说,使得剑的本色一时竟模糊起来,充斥着许多不具实用性能的剑器,至今仍数常见,以浙江龙泉出产最多;龙泉于明清两代均以制刀剑闻名,因用料精良、制作严谨而享有声誉,最盛时,仅此一地,刀剑号竟达数十家之多,尔后以需求日盛,力求大量生产,而识货者日少,所作徒具剑形,沦为壁上庄饰,技艺遂日渐中落,我们常见龙泉所出之七星宝剑,但少有佳作,即是此理。
中国古代兵器清刀
清代的制式军刀包括了:、窝刀、札刀、朴刀、等;顺刀为直刃,有些类似蒙古或西藏的解手刀;窝刀方头方尾、髹绿漆,是最常见的清刀式样;朴刀又称大刀或砍刀,民间亦常见到,斩马刀似朴刀而柄长,杀伤力强;这几种刀一般尚称精良,佳者刃身可见细密的摺叠纹路。乾隆曾四次命造辨处成批的御用刀剑,装具非常华丽,除了金银玉石之外,鞘为红、绿二色之鲛鱼皮,或以金桃树皮拼成“人”字图案,并标有名称、编号、年款,展现了当时工艺的极致,经常出现在大阅等重大的典礼中,堪称清代兵器中的瑰宝,现藏北京故宫。从现有的乾隆宝刀、刀等贵族用刀中,可以从握把、刃弧,看出浓厚的阿拉伯风格,更有直接以西藏名刀进献者。至于民间的刀型更是多样,只单刀一种,就有腰刀、柳叶刀、雁翎刀、厚背砍刀等形式,装具之佳者多有雕镂,除牡丹、葵花等草叶图案外,并有蟠螭、龙、凤、狻猊等瑞兽的造型,刃背饰以竹节、八卦纹,血槽亦多有变化;另外,帮会使用的兵器,式样更是无其不有,难以一一叙述,有些在刃身上还错有代表帮会的隐晦图文。
中国古代兵器大刀队与日
八年抗战时,重演明代的历史,组织了大刀队与日本刀相抗衡,写下现代始上特殊的一页;其刃身无异厚背砍刀,柄稍长以利双手施为,柄首有环,使用起来势沉力猛,勇悍无比,日人不敢小觑,这也是中国传统刀械用于战争的最后一个例子。
中国古代兵器外观处理技术
三千年来,在中国古代刀剑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关键是必须提出来的,它们代表着此段文化史的精萃,也代表着傲世的文明成就。
青铜剑的表面处理
这部份又可分为乌黑亮泽的防锈层与规则的表面暗纹两种,其制作方法仍是千古之谜;防锈层是一种铬盐氧化物,厚度仅十微米左右,在西方直至二十世纪才掌握它的技术;平面暗纹或呈菱形格状、或象火焰,至今所知并无重复者,构思巧妙、华美绝伦,在世界兵器史上无出其右,可说超绝古今。金属的摺叠不论青铜、钢铁,我国的金属摺叠技术在东周已相当成熟,领先阿拉伯、日本近千年,这种技术巧妙地克服了同时保持刀剑硬度和韧度的矛盾,使刚柔并济,因此沿用至今;由于反覆捶打,纹理十分细密,不经研磨抛光,一般难以看出,加以年久失护,往往锈蚀,所以在得到古刀剑时,通常须要适当的处理,使之回复原貌,同时,也有助于了解刃体的锈蚀状况,以便去除腐蚀性的锈斑,否则迟早锈穿刃体,无药可就,这是收藏者不可不知的。
中国古代兵器装饰的工艺
刀剑既然长久以来一直是兵器或武力的代表,小至个人的健身护体,大至国家的致胜,无不以之为基础,因此人们在其上施以巧艺,或增进其功能,或装饰其外表,以下是常用的工艺:错金、鎏金、包金、镶嵌、髹、失蜡法(或称脱蜡法)中国古代钢铁冷兵器之审美
一件兵器,除去所包含的政治、经济等研究要素外,其中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是我们所最为关注的。兵器的使用价值以外,其艺术、文化含量是我们研究的最主要课题。一件兵器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谈到艺术便离不开审美,而审美则需要标准。我们的收藏与研究的内容便是它的“美”及美的含量。那么,一件兵器具备哪些要素才值得收藏与研究呢?换言之,什么样的兵器是美的,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呢?下面我们简述如下:
一、 艺术价值:
1、外在方面:包含兵器造型的姿态美,尺寸的长短、重量的大小、血槽开制的规矩程度、锈蚀程度、有无雕刻、镶嵌、金银错等工艺及工艺水准高低。
2、内在方面:锻造花纹的美感、规律性、稀有性等。
二、 学术价值:如铭文、铭刻的有无、精美程度、研究意义大小等。
三、 实用价值:即实战性的有无、强弱等。
四、 纪念性:可能涉及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五、 完整性:兵器的完整、一致程度、缺损大小、是否拼凑等。
六、 完美性:在具备完整性的基础上,品相优劣的问题。
七、 稀有性:指存世量的多寡。
八、 年代:在具备相类似品相与艺术价值的前题下,年代愈久肯定收藏研究的价值愈高。
中国古代兵器的分类
目前有关中国古兵分类有多种。分类的通常思路为:
一、编年法:即以时间、年代的延续为依据。
二、以兵器的使用阶层或社会群体或个体为对象划分。
三、依据兵器的使用功能及作用划分:如:十八般兵器等长兵、杂兵、刀剑类等
四、以文物标准划分:即一、二、三级文物。目前这种方法最不成熟。
鉴于中国古兵的自身特点,分类的标准制定应体现中国古兵在世界兵器文化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地位与贡献及民族历史与文明的悠久灿烂。充分展示中华民族高尚而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深刻而具体的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哲学和军事思想以及伦理道德。
基于此,我们对中国古兵的分类 是依据其审美与艺术价值来划分,依次如下(三级九等):
一、第一类级:作品:1、指古代工匠为武将量身制造的个体武器。这些作品均具备至高作品的艺术与审美要求:他们制造精湛、造型科学、独具匠心、艺术感染力强、具有强大杀伤力并具备艺术原创性特点且存世量稀少。
2、皇室御用军械:历代皇室兵器均以其制造精良、装饰奢华、具备相当的实战性而著称于世,并以其象征高贵的地位、至高的权力、神秘的政治色彩而被世人推崇,并 以其存世稀少而成为世界各地著名藏家所追逐的目标。
二、第二类级:即制式兵器,通常被人们称做官造的兵器。指各期军队武官所配备的制式武器,这些武器锻造精良,工艺规范,装饰美观,通常会出现金银错工艺或鎏金银的工艺、镂空铸造、錾刻工艺等。一般以裹革、髹漆、彩绘等进行装饰。铭文、铭刻亦多有出现,有一定的存世量
三、第三类级:民造精品。是民间武夫所使用的具备一定艺术价值的兵器。此类兵器一般制造较为规范,工艺较为讲究,品类丰富,民俗特点突出,地域性强。丰富体现了文化的精深与博大。是研究中国古兵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三级,按各级作品所含文化艺术含量的高低,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等。总计三级九等。所余民间普通粗陋兵器不列入等级范围,一般爱好者可适当把玩收藏。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木质建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