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口袋房 曼子炕?

得儿呵 - 搜狗百科
得儿呵:表示傻呵呵 总办傻事!表示人的行为形容词&
表示傻呵呵 总办傻事!表示人的行为形容词
  其简洁、生动、形象、高昂,东北方言是南方方言中的一种 . 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多民族间 300 多年的互相融合,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锡伯、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 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管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 ” 肉和油变质 ) 喇忽 ” 遇事疏忽 ) 为满语 ; 松花 ( 红色 ) 江为 ; 吉林为满语, ” 吉林 ” 意为 “ 沿 ”,乌拉 ” 意为江 ) 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 ; 卡伦 ( 边防 ) 湖为锡伯语等等。
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俄语)等。
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 (我们)、 “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 “干哈”(干啥)、 “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的一种形成方式。如 “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脏)、 “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现象。
  俗话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从东北方言日常吃穿住行几方面了解一下东北方言中蕴含的多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
吃——饮食文化
  鲁菜在东北有较大的市场,由于清代 “ 闯关东 ” 较多 . 再加上紧邻,与交往频繁,亦受食风影响。罗宋大菜 ” 南韩烧烤 ” 和 “ 东洋料理 ” 也传播到大部分乡村,局部食馔也带点 “ 洋味 ” 大酱应是山东人 “ 闯关东 ” 时带到关外的,就像人家家储备一缸陈醋一样,东北的农家多数有自制的大酱。农家中的大酱是有专人负责的,晴天阴天雨天会有不同的保管方法。   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 ”
”,民以食为天。东北的饮食文化也带有多元民族文化性。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 . 的冷面 ”
”,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 “ 饽饽 ” 东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 “ 豆面饽饽 ” 又称 “
”,夏天做 “ 玻璃叶饽饽 ” 或作 “ 波罗叶 ”,秋冬时,往往蒸 “
”,而且一般人家做得较多,冷天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 “ 苏子叶饽饽 ”,又叫 “
” 做这些 “ 粘饽饽 ” 本是满族的风俗,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便于外出从事射猎活动食用,另外,粘饽饽还是祭祀用的食品。现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很多人都爱吃。
穿——服饰文化
  “”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靰鞡”,也称“乌拉”,也有说是“兀刺”的音译。“兀刺”是女真四部落之一,“乌拉”,是来自的语言。靰鞡鞋里要絮(也作),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东北有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鞋头的面褶多故。除了有“草”、“皮”、“棉”外,还有“鱼皮”。整个东北地区都有这种“靰鞡”鞋式的存在,充分体现出简洁实用的美感。   由于传统狩猎生活的影响,东北少数民族穿的服饰多数是用兽皮加工制作的,如萨满袍、赫哲人的鱼皮鞋和衣等,因此,他们加工兽皮的技艺高超。
住——建筑文化
  东北有“,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俗语,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最早是指族人的原始居所,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它是1945年以前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   “马架子”曾经是、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
行——用具文化
  “悠车(儿)”是悬在空中可以悠荡的摇篮,是满、、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在东北汉族农村地区也比较流行。摇篮的四壁都涂彩绘画,有的在悠车的绳上系着铃铛和玩具。这就是东北俗谚所说的三大怪之一“养个孩子吊起来”。   “爬犁”(雪橇)是东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狗被赫哲人称为“”,它不仅是猎人狩猎的助手,又是运输中拉雪橇的能手。赫哲人素有养狗之俗,清朝的一些书籍将赫哲族地区称为“使犬部”或“狗国部”。元朝和以后的明清之际都在这里设置“狗站”。狗橇一般载重约250公斤左右。拉雪橇的狗最多可达十几条,少则两条以上,“狗橇”是当时冬季传递信息、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现在东北的一些地方虽然还可以看到狗爬犁,不过大多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中的一个特色项目了。
  一种独立的语言 ; 方言文学的自身,著名学者曾说 : 方言的自身 . 一种独立的文学,自己发达,永远存在祈愿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魂发扬光大 !   一种语言根基,东北方言自身不只仅是一种文化 . 也是一种情结,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东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这些年来 . 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品演员就是媒体传达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 年赵本山小品登上,紧接着和的》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小品《》获得 2001 年 “ 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 小品类一等奖。接着,东北方言剧《》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剧的身份,忽悠 ” 之后,全国一片 “ 咋整 ” 声 …   通过方言表示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体现着浓厚的底蕴 . 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 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能看得懂听得懂。文艺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壮大了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并进一步激发了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电视剧创作热情,极大地推进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和产业化发展。   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之路,为此 . 必需锲而不舍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激进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干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1.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z—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2.改换r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声母取代了。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rēnɡ)”,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零声母)音节取代的。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l或y(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如,儒生(rú)东北方言读儒生(lú)、花蕊(rǔi)东北方言读花蕊(lǔi);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rǎnɡ)东北方言读吵嚷(yǎnɡ)、闷热(rè)东北方言读闷热(yè)、肥肉(ròu)东北方言读肥肉(yòu);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rén)东北方言读人民(yín)。东北方言区没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r声母改换的问题。成系统的改换还比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   3.多加声母n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只有-i(前)、-i(后)、onɡ、enɡ等4个韵母不能构成零声母音节。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e、ɑi、ɑo、ou、ɑn、en、anɡ等7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n,变成了n声母音节。例如,恶人(è)东北方言多读成恶人(nè)、癌症(ái)东北方言易读成癌症(nái)、棉袄(ǎo)东北方言中读棉袄(nǎo)、昂扬(ánɡ)东北方言读昂扬(nánɡ)等等,就连“俺(ǎn)”这个原产自东北方言的口语词也被东北人读成了nǎn。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4.个别字声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这类字往往都是一些。东北方言对个别字声母的改换一方面是不成系统,另一方面是不严格对应,但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有些是将不送气声母发成送气声母,例如,同胞(bāo)东北方言读同胞(pāo);或将送气声母发成不送气声母,例如,扒手(pá)东北方言读扒手(bā);也有些是将声母发成声母,例如,机械(xiè)东北方言读机械(jiè);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声母,例如,刹那(chà)东北方言读刹那(shà);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解扣儿(jiě)东北方言读成解扣儿(ɡǎi);还有些是将塞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来客了(kè)东北方言读来客了(qiě)。这类个别字声母改换问题,在东北方言区普遍存在,只是各地方所涉及的字的多少有些不同。
  在普通话音节的声、韵、调三大要素中,在韵母上同普通话比较产生的差异最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e代o;二是iɑo代üe;三是多加鼻辅音nɡ;四是个别韵母变换。   1.以e代o的现象 在普通话中,声母和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o相拼,不与扁唇的单韵母e相拼。而东北方言恰恰不是这样的,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都只和e相拼,不和o相拼。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o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遍的特点。这种以e代o的现象是成系统出现的,而且是很显著的。东北方言中没有bo、po、mo、fo音节,有的是be、pe、me、fe音节,例如,胳膊(bo)东北方言读胳膊(be)、衣服破了(pò)东北方言说成衣服破了(pè)、抚摩(mó)东北方言读抚摩(mē)、(fó)东北方言读乐山大佛(fé)。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话双唇音声母m可以和e相拼,就是在“什么”的“么”音节中可以与e相拼,构成轻音的me,而且这个音节只有这一个字。   2.以iɑo代üe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少有或没有üe韵母音节,而是用iɑo韵母音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体现的严重一些。就像我们在家里经常会听到隔辈人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xué)”,但是他们说出来的往往是“好好学习(xiáo)”,“学”这个字是最能体现出以iɑo代üe的这一特点的,此外常用的还有雀跃(yuè)东北方言一读成雀跃(yào)、疟疾(nüè)东北方言读疟疾(niào)、忽略(lüè)东北方言读忽略(liào)等等。由于普通话中üe韵母的音节本来就不多,加之普通话教育的开展东北方言的这一发音特点会逐渐消失的。   3.多加鼻韵母nɡ的现象   普通话中有一部分零声母音节,其中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音节规定了用y、w隔音的办法,而开口呼音节在发音时没有明显的辅音特性的起始方式,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习惯在这类音节前面增加一个明显的鼻辅音来起始。在东北方言区,除一部分人习惯在开口呼音节前加一个前鼻辅音n外,还有一部分人喜欢在这一类音节前加一个后鼻辅音nɡ。这一特点很难通过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做例子来解释,它是东北人在平时说话中时不时表现出来的,甚至在这句中有所体现,在别的语句中就不明显了。   4.个别字韵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而不是反映在该音节的所有字上。东北方言相对于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变换是有的,也有一部分是没有什么规律的。   以ɑo带ou。东北方言中,双唇音和唇齿音声母b、p、m、f不与圆唇单韵母o相拼,由此,以o做韵腹的ou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相拼也为东北人所不习惯。于是,普通话中ou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在吉林话中就变成了ɑo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例如:剖(pōu)东北方言读成pāo;谋(móu)东北方言读成máo;否(fǒu)东北方言读成fǎo。   丢掉韵头和改换韵头。普通话韵母可细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有的韵母三部分俱全,有的韵母只有其中的一部分。韵头是介于声母和韵母的主要元音(韵腹)之间的部分,所以又叫做介音。在普通话音节中可以用来充当韵头的有i、u、ü三个高元音。韵头的发音虽然较短促,但并不模糊,不是能忽略和改换的。而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恰恰是把普通话音节的韵头丢掉或改换了。这种情况在东北方言区并不普遍存在,但却比较典型。例如:温暖(nuǎn)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温暖(nǎn);产卵(luǎn)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产卵(lǎn);挑衅(xìn)东北方言中改换韵头i为ü,读为挑衅(xùn)。   其他类型的韵母变换。还有一些字的韵母对于普通话韵母发生变换,但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是由于长时间的习惯性使用而固定下来的,甚至有的字词是随意而言的。例如,剥皮(bāo)东北方言读剥皮(bē);胳臂(bei)东北方言读胳臂(bo);厉害(lì)东北方言读厉害(liè);塑料(sù)东北方言读塑料(suò);干啥(ɡànshá)东北方言读干啥(ɡàhá),等等。以上这些字词的改读从普通话读音的角度来看就是错读,但在东北方言口语的实际应用中是广泛被人民大众所使用的,这是经过的沿袭而日渐稳定下来的方言读法。
  我们说话时,音节总是有些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变化,这种贯穿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就是声调。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音节它可以没有声母、韵头和韵尾,却不能没有声调和韵腹。声调也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东北方言的声调和普通话音节的声调作用相同,调值系统也相同,其差别主要表现在调类的调值不尽相同和一部分字的调类不同。   1.调值不到位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调值不到位造成的。   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东北方言的阴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4”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调值,东北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4”度;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214”调值,东北方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东北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2”度。总体看来,东北人说话有点高低、升降、长短不分明。   2.字调不一致   东北方言与汉语普通话除了在调值上存在差异,有一部分字的“调”也不一样,这就不仅是调值不足或太过的差别了,而是一种声调的改读:   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剽窃(piāo)东北方言读成剽窃(piáo);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泼辣(pō)东北方言读成泼辣(pě);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氛围(fēn)东北方言读成氛围(fèn);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猫腰(máo)东北方言读成猫腰(māo);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符合(fú)东北方言读成符合(fǔ);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愉快(yú)东北方言读成愉快(yù);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悄然(qiǎo)东北方言读成悄然(qiāo);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请贴(tiě)东北方言读成请贴(tiē);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可恶(kě)东北方言读成可恶(ké);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卑鄙(bǐ)东北方言读成卑鄙(bì);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瞭望(liào)东北方言读成瞭望(liáo);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开辟(pì)东北方言读成开辟(pǐ)。
  狭义上的方言就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所以,东北方言的以上语音特点又与人性格的地区差异有关,性格差异无非源于地区的人文差异和差异。人文方面,东北曾是满人等少数民族崛起的地方,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这里的人民,他们继承了东北土著居民粗放的血统。自然方面,这里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冬季西伯利亚冷空气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东北人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暴躁、干脆、粗放的语言也不足怪了。东北方言不讲平仄,语调中缺少抑扬顿挫,起伏变化不大,这也与东北人不拘小节、淡然处世的性格有关。   中国自古就是泱泱大国,、人口众多,进入封建社会后,上、上都不能保持统一的局面,这就在地域上形成分化,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出现了方言。形成以后,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汉语共同语的趋势,东北方言也是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规律发展着。汉语方言的划分是根据语音上的几个重要的特点进行的,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尽管这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很广,影响也很大,甚至有很多吴、粤、湘、赣、闽方言区的人也有意识地学习东北方言、说东北方言,甚至把学说东北方言当成是一种时尚,但是,这场“东北方言热”是媒体宣传、演员演绎、人们喜爱的结果,而不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造成的语言统一。本文之前大篇幅阐述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就是要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形成比较,揭示两者语言上的显著差异,来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一方面,以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与北京自古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密不可分的,而东北一直是中国比较落后的地区;另一方面,解放后,党和政府为适应全国的空前统一大力,促进汉语向统一方向发展,而东北方言只是在家们的创作下得到的短暂繁荣。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消亡。研究方言,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不但对推广普通话有重要意义,而且为研究汉语言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1.儿化音较多。   2.调值不够。尤其阴平调值为5—5调值,而东北地区基本停留在3—3调值;上声调值为4—1—2,而东北地区基本上是4—1   3.大部分地区平翘舌区分不清   4.平直中有波澜,东北人(尤其辽宁人)说话有弯儿。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遇事疏忽称“喇忽”,称唱歌为“喝咧”,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松花之意为白色。吉林为满语,是“”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中的“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大批被清朝流放人员来到东北,仅镇压“三藩”流放就有20多万人,这些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人学习汉文、汉语。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更少。有的东北方言还直接吸收了外来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来自俄语),等等。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典型的“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一字多意。在这一点上和普通话十分一致。“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蛋”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   东北话在语调上天然是幽默的,这就不难解释东北人的响声在全国都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了。受水平局限在语音方面我只能发掘这么多。当然这是东北话与普听话不同的地方,值得申明的是,东北话无论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是与普通话最近的,对普通话的掌握会起到鸟瞰东北话的作用。   词汇方面,东北人有其自己的地域特点,东北话有很多独一无二的词,比如东北人称&开关&为&闭火&。称&聊天&为&&,称&嚣张&为&诈唬&,称&散步&为&溜达&,如此等等。东北话在词汇方面的另一特点是作为量词&个&在很多场合都可用,以致我在小学考试时,填量词的空都填&个&错的几率就很少,这一点不同于非官话方言。另外,东北方言中有表意丰富的副词,例如,同是表示“非常”、“很”的程度意义,有“贼”,例如“贼好”就是“非常好”的意思,近几年来,同样表示程度的又有了“钢钢(读作gánggáng)”、“(读作gágá)”、“傲傲(读作áoáo)”,这些词用在语句中,再配上东北人讲话时对这些词加重、加强、拉长的发音方式,更加地绘声、绘色、绘形,尽显东北人的爽快与豪放。   东北方言中的魅力还表现在表达风格的夸张及夸张带来的幽默。例如:“脚打后脑勺儿”、“两脚不沾地儿”形容人忙。其实人再忙也不会跑起来两脚不沾地甚至因甩开大步而脚打到后脑部位,可见这是一种夸张。“”是说彼此关系不甚密切。这种说法及其形象直观,八杆子都够不到的关系那还不疏远吗?“拽着猫尾巴上炕”是说人极度劳累,这也显然是言过其实,小猫的力量都要借,极言疲劳无力。“初一打的十五还颤悠呢”形容人胖脂肪多。想想得有多少脂肪才能够颤颤悠悠地持续半个月呢?此外,东北方言中有很多熟语,表意都十分形象生动。“褶子了”表示事情办糟了;“扭头别(bie)膀(bang)”是说意见不合见面不说话;或不听话,故意顶撞。“横踢马槽”是说不讲理胡搅蛮缠。“抓心挠肝”,是说内心烦躁或痛苦。“溜光水滑儿”,是说仪表堂堂。“着”是说“爱惹事”。   另外,从文化层面分析,例如,东北人喜欢用血缘关系亲戚关系来称呼人,这本是的特征,虽然现在的东北工业化在全国不弱,可为什么还这样来称呼人呢?你一下火车,就会被热情的包围住:&大哥大姐吃点饭吧,包子馅饼都是热乎的,刚下车怪累得&说得你似乎真的到了亲戚家,不吃还真的不好意思。在东北你不是先生,小姐,同志,公民,也不是处长,经理,教授,导演,而是大叔,大爷,老姑夫,大妹子,咱哥们诸如此类,我想这北人的尤其是北大荒人的&寻根情结&有关,东北人永远怀念中原,这是血缘意识在语言层面的反映。   还有拿东北话与吴侬细语比,只要智力正常都能立刻区分,为什么?我想这又与中国人性格的地区差异有关,性格差异无非源于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人文方面,东北曾是满人等少数民族人崛起的地方,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这的人民,他们继承了东北土著居民粗放的血统。自然方面,这里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冬季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肆无忌惮地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人的性情受气影响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暴躁,干脆,粗放的语言也不足怪了。   东北方言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与东北人没有小家字气一样,东北在语言操作上往往力度明显。管上街叫上&gai&,干啥叫干&ha&,怎么办叫&咋整&,热叫&ye&等等,这些语言与东北人外部形象和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具有直爽的特点,缺少南方人的圆润,北京人的温柔。东北方言不将平仄,在运用上有相当大的空间,这就有了游猎民族驰骋与种田农民固守田园的差异。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开始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里应该归功于那些有东北特点的相声、小品和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人员。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亲切,北方人能够看懂听懂,南方人感觉特别新鲜。在文学艺术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1,老么卡哧眼儿 例:瞧你长的那样,老么卡哧眼儿,那个能看上你,形容又老又丑的人   2,皮儿片儿 例:老王家那小子把家里造的皮儿片儿的,同片片:乱七八糟的。   3,魂儿画儿 =魂画例句:你这脸上抹啥了,造的魂儿画儿的   4,破马张飞 例:你这是啊,破马张飞的,能不能消停点儿   6,舞马张枪例:同上   7,三光 例:你能不能稳当点儿啊,别成天毛愣三光的让人不放心 8,七吃咯嚓 例:麻利,干净利落   9,得儿喝的 例:你别成天得儿喝的行不,正经点儿吧   10,甩(水)裆尿裤 例:你看看你儿子,整天甩裆尿裤地,你媳妇也不好好整整   11,披哩扑笼当有人经过的时候,河边那些全都披哩扑笼地跳进了水里.   12,递溜蒜卦 意思是说不整洁整齐,乱七八糟的意思! 例:你看你收拾的行李,~的,怎么拿啊!?   13,暴土杨长 例:前两天大风刮的我家前面暴土扬长的,都出不了门儿了。   14,杨了二正 例:你也别成天杨了二正的摇哪儿烂走了,赶紧找点正经事干   15,搂瓦块儿 例:那家伙脸长的,搂瓦块儿的 ,棵碜死了。   16,老天扒地例:我现在都老天扒地了,还结啥婚啊,一个人过吧。   17,那旮得儿[例]你说的那个东西藏在那旮得儿了   18,急了拐弯 [例]那道也成难走了,急了拐弯的   19,突鲁反仗 [例]他做事突鲁反仗的,把这事交给他还真让人不放心。   20,傻了吧叽 =虎了吧叽[例]干啥玩意呢傻了吧叽的 虎啊!虎了吧叽:同二虎八叽   21,嘶嘶哈哈 [例]这外面老冷了,冻得我嘶嘶哈哈的。   22,鼻涕拉瞎 [例]你还记得你小时候鼻涕拉瞎的样子,成天跟在我后面要糖吃.   23,得得瑟瑟 =得(四声)了吧瑟 [例]就你好,那天还得得瑟瑟的跑到精神病院去做演讲去了   24,埋了咕汰=埋了粑汰= [例]你这几个月没洗澡了,埋了粑汰的。   25,吭吃瘪肚 [例]你可别在那儿吭吃瘪肚地浪费大家时间了,没准备好的话赶紧下来吧   26,鸡头歪(掰)脸 [例]你这人咋回事的,一说话就鸡头掰脸地   27,虚头八脑 [例]你别跟我虚头八脑的了,要借钱就直说.   28,舞舞喳喳 [例]过度炫耀,,招人烦的意思   29,疙不溜求 [例]那天他疙不溜脆的就把几个小流氓给收拾了。   30,犄角旮旯 [例]那天我找丢的东西,把家里的犄角旮旯都找了,还是没找到。   31,稀里马哈 [例]别和他做事了,他小子稀里马哈的,别把你自己的事耽误了:马虎   32,吊儿郎当 [例]老李家那小子成天啥也不干,一天吊儿郎当的   33,无脊六受:百无聊赖。闲的没啥意思抓心挠肝的感觉   34, [例]那几天喝得我五迷三道的,钱包丢了都不知道。五迷三道:迷迷糊糊   35,费劲扒拉 [例]这回考试也忒难了 费劲扒拉的还不知道能不能考上   36,不项楞:不起作用。[例]你也太~了,这么点事都没办法明白   38,不打锛儿 :说话很流畅。[例]用什么买什么,要说花钱那真是连‘锛儿’都不打……   39,不断溜儿:连续不断[例]游行的队伍~一队接一队儿   40:不赖:不错,不坏。[例]“老胡头说起来人也~,大伙都爱和他逗个笑话   41:别脚 :交通不便。[例]你村建的真不是个地方,太~了   42,别介:不要那样。[例]别介,瞧你那眼瞪的我不说了还不行吗,   43,憋屈 :烦闷,心里不痛快。[例]他爹总没个笑模样,整天~着,不说话   44,八杆子拨拉不着:互不相干毫无联系[例]好好念书,是正经,别成天弄那些~的事   45,八字没一撇:指事物尚无头绪[例]别听他瞎扯,那事~呢   46,叭叭的:说话侃快、脆生。[例]那丫头说话~,就是做起事来糊涂   47,笆篱子:监狱[例]韩老六告了状,他被抓去蹲了三个月~   48,扒瞎:撒谎[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   49,拔尖儿:居首位[例]他在班级里学习~了   50,拔犟眼子:脾气执拗;说极端的话[例]李二最能~,谁也犟不过他   51,掰扯:说话,讲道理[例]杨大叔,让我把破沙发拉回家去,~~看到底是谁跟我过不去   52,白眼狼儿:指忘记别人情份或心意狠毒的人[例]那小子是个~,你可不能理他   53,干仗:打架   54,忽悠:这个不用解释了   55,急眼:发火   56,叽咯:搔痒,挠痒   57,:难看 2,丢人砢碜(寒碜):意为&丢脸&,&难看&.   58,唠嗑:聊天   59,末了儿:最后了   60,磨叽:罗嗦   61,pia-4叽:硬纸片做的儿童游戏工具,一片放在地下,用手里的一片去扇,扇翻个就算赢   62,水了巴察:差劲   63,秃噜:失败,放开   64,铁子=:哥们,好朋友   65,寻思:思考,想   66,咋整:怎么办   67,一整(就):总是,动不动(就)……   68,作死:寻死   69,老娃子:乌鸦   70,喀啦:什么都做不好,被人看不起   71,上学:上学xué东北读上学xiáo   72,彪呼呼:东北大连方言就是傻的意思   117,得(四声)了把搜:   118,:裙子,女人穿的   119,:意为滚蛋   120,隔路:贬义,意为&特别,与众不同&,可以理解为&特立独行&   121,浮溜浮溜:特别满&,形容水要溢出的样子   122,唠嗑:意为聊天   123,稀罕:意为喜欢   124,解嘎吱:意为&过瘾&.例:你给我挠后背没挠准地方,一点儿都不解嘎吱.   1,喇子:塑料水桶   2,喂得罗:下小上大的水桶   3,棒槌:人参   4,苞米:玉米   5,被垛:几床被垛在一起   6,哈喇:肉和油变质称   7,砬子:陡峭的石头山   8,喝咧:唱歌   9,喇忽:遇事疏忽   10,列巴:面包   11,母们:我们   12,那嘎哒:那个地方   13,干哈:干啥   14,稀罕:喜欢   15,贼:非常和特别,很   16,犊子:混蛋   17,扯犊子:闲扯、不干正经事   18,埋汰:脏   19,的瑟:不务正业或臭美   20,整个浪儿:全部   21,随份子:随礼,随人情   22,松明子:含松脂的木柈儿   23,水筲:雪花铁做的上下一样粗的水桶   24,双棒儿:双胞胎   25,甩剂子: 发脾气   26,上外头: 上厕所   27,上赶着: 主动   28,善茬子: 指软柔可欺的人   29,傻得呵的: 痴呆的样子   30,傻拉吧唧: 傻拉吧登,憨傻,痴呆   31,扫帚疙瘩 : 磨残的扫帚   32,: 小孩不听话,。越不让干什么,就越干什么   33,隔路: 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   34,得瑟: 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   35,胳应: 讨厌   36,嘎咕: 泛指做事与与众不同。   37,小嘎: 就是指十多岁的小孩。   38,半拉子: 未成年的劳动力,只能顶八个成年人。   39,假假咕咕: 不实在,辜负了别人的热情。   40,图鄙: 被骗或被耍了,还不知道,有有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的意思。   41,玻凌儿盖: 膝盖   42,做喔: 立刻   43,麻溜: 快点   44,扒拉: 用手或工具挪开物体。拨弄   45,挠啃: 泛指很久没有沾油水,或相关的东西。   46,得意: 喜欢。   47,掰扯: 理论、研究,分析,计算,说道理   48,白唬: 就是说不着边际的话,能说,通常指能瞎说   49,备不住: 有可能,也许   50,刺挠: 身上痒。   51,呲目乎: 。   52,打狼: 落后,最后一名。   53,才刚: 刚才。   54,子: 比较多而且向下流的口水。   55,嫉葛浪: 起纠纷,争吵。   56,老鼻子了: 很多。   57,妈灵: 蜻蜓 ,种品有:大黑,大黄,红辣椒,青茄子,   58,毛愣三光: 不稳重,做事。   59,尿性: 很有男儿气概。有骨气,真汉子,牛X   60,念秧: 指桑骂槐。   61,欠登儿: 泛指那里有事情那里到的人。   62,屈咕: 两个人小声的互相嘀咕。曲咕:小声说   63,且儿: 客人。戚儿   64,老蒙咔吃眼:形容人年级大了,不受别人的尊敬。   65,别楞 : 泛指叫人感觉不自在。   66,得劲: 舒服。   67,噶点啥: 赌点什么。   68,盯把: 总是。总。例:她盯把看我,闹我一大红脸   69,二异子: 不男不女。   70,吭哧瘪肚: 泛指做事不麻利,说话不利落。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71,烂叁: 泛指人不行为做事不利落,尤其是指妇女。   72,打腰: 很吃香。   73,撒摸: 找、寻的意思。例:你四处撒摸啥, 四处张望。   74,豁愣: 搅和,意在其中搅事。   76,老报子: 孵蛋的。   77,逾作: 很舒服。   78,抽冷子: 趁人不备,突然做某件事。   79,呲哒: 不是好气的责备别人。训斥   80,: 是,答应。嗯:是   81,果: 吸。   82,日日的: 形容速度快。   83,虎拉巴几 : (二虎八鸡)形容人IQ比较低 傻乎乎   84,闹停: 泛指心里有事,比较闹心。闹听;闹心   85,码人: 打电话叫人。   86,向着: 偏袒。   87,海了: 非常多、大。   88,抓瞎: 没有依靠,毫无办法,无法解决   89,体登: 毁了。   90,耐排: 按顺序排列。   91,彪 : 性情鲁莽。   92,出溜: 脚下一滑。   93,呲拉: 谷物或物品被阳光或风洗礼。   94,突鲁: 泛指物品比较滑,没有把住。   95,柴火妞: 农村的姑娘。   96,: 比较神经质。   97,横扒拉竖挡着:特指某人极力阻挠某人做某种事情。   98,张斗: 比较爱出风头。   99,胡铁烙: 一种蝴蝶的叫法。   100,腰: 称量物品的重量,腰称   101,叨愣七咕: 泛指自言自语。   102,黄了: 指事情没有办成。   103,扭头别棒: 本来已有矛盾,还要在一起。   104,撕吧: 打仗之前的前奏,互相撕扯对方。   105,: 指做了事情有严重的后果,或连带责任。   106,削你: 暴打。   107,: 家中排行最小的男孩。兄弟姐妹里最小的那位   108,嫌乎不自在:意身体不舒服   109,扒瞎: 说谎话   110,扯大彪: 漫无边际的和别人吹嘘。   111,邪呼: 特别的厉害。厉害   112,: 青春美丽豆。   113,疙扔: 垃圾物。戈能   114,捂车: 掩盖或摆平。   115,鼓拥: 慢慢的移动。   116,夜个儿: 昨天。   117,老蒯: 老伴。   118,涞旋: 特别夸张、不着边际的讲说。   119,赖大彪: 使用了大量的粗俗的语言。   120,: 一种土坯房屋的建筑形式。   121,鼓动: 等同于煽动。   122,撩骚: 泛指闲着没事找事。   123,囊囊踹: 泛指猪肚皮,指人没脾气   124,大仰巴壳子:四脚朝天。   126,偏煞子: 正房旁边装杂物的小房(棚子)   127,突鲁反仗: 特制做人、做事反复无常不利索。   128,嘶嘶哈哈: 特指很冷。   130,魂儿画儿: 特指脸部不规律的脏。   132,草眯: 躲起来了,有指人缩头乌龟的意思。   133,打误: 车陷在泥里。   134,藏猫儿乎: 捉迷藏 ,小孩玩的一种游戏   135,白呼: 能说,能扯淡   136,卖呆儿: 看热闹 ,卖单儿,发呆   137,鼻涕嘎:
  138,耳馋:
  139,包源儿: 全部,全包了   140,扯蛋: 胡说八道   141,撮子: 装垃圾的容器   142,打奔儿: 1,接吻 2,停顿,卡壳   143,点儿高(背) :运气好(坏)   144,旮旯儿: 角落   145,疙不溜丢脆:十分流利地   146,嘎: 1,小气,吝啬 ,2,蛮不讲理3,超过,比下去
词条标签: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意见反馈及投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袋房 曼子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