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以下哪个部门属于职能部门是什么意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各学院介绍_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9,885贴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各学院介绍收藏
一楼度娘,更新完成之前请不要回复...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育,教委特批报考中心,主考院校直接招生点,报名条件限制少,1.5年毕业!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育,颁发名校学历,国家终身认可,全网可查!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主要院系之一,共有教职员工117人,人才荟萃,拥有多位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其中院士6人,教授57人(包括博士生导师35人),副教授3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3.64%,具有硕士学位的占24.24%。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正在成长,他们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和国土资源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0多年来,我院培养了大批的高级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近20名,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和管理专家,有的还担任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领导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学院初步建成了以地质、资源为主要特色,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目前有学科10个,包括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第四纪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技术史。其中矿物学岩石学与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化学4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3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本科招生有4个专业: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察工程(固体矿产)、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院在16个学科约150个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此外学院还接收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研究人员。学院现有本科生781人,硕士研究生399人,博士研究生327人,另外工程硕士512人。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11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的配套建设,学院在战略上重点发展地球物质科学、地球动力学及全球事件和矿产普查与勘探3个学科群。
学院下属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地球化学、矿物与岩石、矿床与勘探、地学信息技术、第四纪地质7个教研室,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岩石与矿物、地质信息技术(地理信息、遥感)4个教学实验室和生物地质与沉积学实验室、构造过程定量化研究实验室、第四纪生态环境实验室、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验室和地球化学实验室和矿物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此外,还有结合“211工程”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国土资源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开放实验室,教育部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国土资源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与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在学校领导之下,通过学科专业调整和资源优化,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全体师生正以新的姿态,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努力拼搏。
工程技术学院简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建立于1998年,是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由1954年成立的原北京地质学院探矿工程系、工程地质教研室联合组建而成的。近50年来,一直承担着探矿工程、地质工程等学科专业的高等学历教育。其中探矿工程是我国最早一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也是我国第一批建设的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在2001年的最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地质工程学科再次通过评审。目前,我院拥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建筑工程、钻井工程、安全工程五个博士点和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建筑工程、钻井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电工程、安全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十个硕士点。本科专业四个: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全院教职工65人。其中教师58名: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讲师8人、助教及其他17人。教辅人员7名:实验技术人员4人,行政管理人员3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5人。有博士学历者27人,硕士学历21人。迄今,学院的相关学科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大学本科生5000余名,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后近10名。多年来,我院培养毕业的学生一直广受社会各界欢迎,其中应届毕业生的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5.5左右。几十年来,我院培养的许多毕业生在国土资源、石油、冶金、有色、煤炭、铁道、水电、建筑、城市建设、建材、民航、航天、核工业等十几个行业,以及相关的科研、教学、工程建设及国家政府部门担任了重要角色,为国家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截止到2005年6月底,我院共有在校本科学生1015人,硕士研究生174人,博士研究生生64人。学院下属机构有:(1) 教学机构:勘查工程教研室,土木工程教研室,机械工程教研室,安全工程教研室, 力学教研室。(2) 研究机构:科学钻探国家专业实验室、表面工程研究所、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岩土工程与地热工程创新基地、安全研究中心。(3) 服务机构:院办公室、学工办公室。学院在岩石破碎理论、钻探工程计算机控制、环境钻探、软岩工程、爆破治灾、金属表面强化技术、岩土体稳定性、区域稳定性、安全经济与信息工程等科学研究方面居国内先进,并多年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九五”和“十五”期间,我院的相关学科获得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攻关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过去的几年中,获得国家级科研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年均发表科研论文60篇。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将以地质工程优势学科为基础,发展科学钻探、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机械工程、安全工程技术等相关学科;以工为主,产学研相结合。把学院办成地学工科国内领先、相关学科协同进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学院,为国家的基础经济建设,为人类的地学工科发展,为我国的地质工科高等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努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培养跨世纪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矿物岩石材料开发应用国家专业实验室(我国唯一从事矿物岩石材料开发应用的国家级实验室)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下设材料工程、物理、化学教学实验室和物质结构、化学分析、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研究实验室。学院现有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博士点两个、硕士点八个,每年可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工作人员50-60名。自93年9月以来,学院已招收了新型矿物材料、晶体结构与矿物材料、新型陶瓷与矿物材料工艺学、矿物材料结构与性能、环境矿物材料、矿物化学分析、宝石学等研究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一百五十余名,招收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矿物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自动控制)、无机非金属材料(宝石学)、材料化学专业的本、专科生数百余名。是我国最早招收矿物材料学方向和宝石学方向本专科生的院校之一。此外还承办有装璜艺术设计成人教育专科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我国实验岩石、工业岩石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博导,也有一批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又有计划地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人才,使学院教师队伍的学历、专业和年龄结构更趋合理。
学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功能陶瓷、碳素材料、耐火材料、矿物及无机材料结构、材料设计与制备工艺、环境矿物材料等领域。近年来正在开拓矿物材料化学、材料物理、人工晶体、矿物复合材料等新的研究领域,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建院以来,学院已取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十余项,获得专利权三项。如“富钾火山岩提钾及综合利用工艺研究”已获得了两项专利,正在进行中试;“结晶矿物学研究新进展”项目获原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三等奖;“无机非金属材料(矿物材料)新专业教学与建设”项目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地质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污水处理矿物新材料”已进入扩大实验阶段;等等。   
矿物岩石材料是我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是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五大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担着全校物理和化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因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的重点建设单位。学院的矿物岩石材料学科、矿物岩石材料开发应用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物理、化学基础实验室建设在“211工程”的有力支持下,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经过建设的物理、化学教学实验室已率先通过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合格实验室评估,矿物岩石开发应用国家专业实验室的各项建设也已取得重要进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未来,我们坚信,通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通过“211工程”建设,学院必定会在未来的材料科学领域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必定会对我国的科技现代化和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能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成立于1952年建校之初,历经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系、可燃矿产系、地质勘探系等演变,现由石油地质、石油工程和能源与环境三个模块组合而成。现有教职员39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15人(博士导师14人),副教授9人。师资力量充足,既有德高望重的院士与老教授,又有一批积极进取的中青年骨干。中青年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并曾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荷兰等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留学或进修过,有获全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1人,获优秀教师成果二等奖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进入原地质矿产部跨世纪人才计划的1人。集能源勘探开发和利用为一体,能源学院是我国能源开发领域高级人才的摇篮,教学特色明显、学科优势较强。现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学博士后流动站、矿产普查与勘探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油气田开发工程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及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能源学院每年在上述专业相应招收博士研究生100多名、硕士研究生50多名,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石油工程”、“石油地质”和“能源与环境”三个专业招收本科生。有教学、科研模块3个,另有能源综合实验室(包括石油工程、计算机房、有机地球化学、岩矿显微镜分析、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能源信息分析工作站等)。综合实验室拥有比较完整与配套、相对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颇有研究价值的实验标本,除了为正常的本科生教学、研究生论文提供服务外,还可为各类科研课题的完成提供有力的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科研促教学。能源学院拥有厚实的科研实力,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攀登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以及横向合作项目 几百项。年均科研经费在1000万以上。许多项目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评价,先后有1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进入SCI、EI及ISIP三大检索系的论文40多篇。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1952年,由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地质工程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合并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建院的同时成立了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1992年,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改名为环境科学系。1998年,校内院系调整后,称为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2002年,又更名为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简称水环学院)。  学院现有专业横跨四个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生物学)。目前本科招生专业三个: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和环境工程,每年约招收140名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有四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水文学与水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和地质环境与工程,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约90名、博士研究生30名和30名工程硕士。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一级博士授权,“水文学及水资源”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为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授权。学院现有教职工37人,其中教师31人,包括15名教授和11名副教授。  学院现有11个实验室,其中的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包括7个分室:分析仪器实验室、水分析与环境监测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数值模拟实验室和土质土力学实验室。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几十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1952年至1971年期间,培养的各类本科生约3700人,1993年恢复本科教学后至2008年,又培养了1400余名本科生。八十年代初我国建立学位制度后,我院共培养博士近200名,硕士700名。在所培养的学生中不少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如中科院院士汪集旸和程国栋、工程院院士卢耀如等。  近几年,学院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得省部级二等以上奖3项,在地下水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裂隙水渗流、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资源评价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广泛开展了与美国、日本、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荷兰、南菲等国家在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水资源与环境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学院的全体师生将以此为发展方向,为建设地下水特色的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中心而努力奋斗。
人文经管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成立于1993年,经过了“创建期”、“稳定发展期”、“跨越式发展期”和“转型期”四个发展阶段。在十八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以学校的地学优势为依托,已发展成为覆盖经济、管理、法学三大学科门类,以资源环境经济、资源环境管理和资源环境政策法规学科群为特色的学院。
学院设有1个办公室,7个教研室,5个实验室,9个研究所,1个挂靠研究单位。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4人,高级职称比例达53%,硕、博学位比例达75%以上。 学院本科专业5个: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个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博士学科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共建点:资源产业经济、资源管理工程;6个一级硕士学科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学;28个二级硕士学科点。具有8个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授权点:MBA、MPA、资产评估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MPAcc)、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项目管理、工业工程专业)。
学院围绕学校“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科学、人文、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同步,在学校率先试行了三大改革,即“教师岗位聘任制”、“学分制”、“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开放式的联合办学模式”——国际合作、企事业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开放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加强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年,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20项,纵向、国际合作、横向项目213项,2010年实到科研经费达到1044万元,校内基金、教学改革项目100项,出版著作、教材9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EI检索45篇,CSSCI、CSCD130多篇,中文核心320多篇。学院学生工作实行“党政领导下的学工组负责实施的辅导员负责制和导师指导制”的工作体制。学生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是一支生力军,办有经济管理协会、大学生法援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笛萧协会等学生社团,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学院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拨经费支持大学生科技项目立项,由学生主持的课外科技项目,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年,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获全国奖项7项和4项,北京市奖项42项和20项。
学院先后获得多项荣誉:、2010年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2005年获得北京市总工会“群众性教育创新工程”先进集体,2006年度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集体, 年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总支”,学工组多次评为学校“先进学工组”等荣誉称号。
人文经管学院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这个以理工科为优势的学校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在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建设地大精神家园,培育经管法人才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
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北京地质学院测量教研室,由一批测绘专家、归国学者和同济大学的毕业生组建而成,我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周卡教授担任首届教研室主任。1994年成立测绘工程专业,1999年成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先后相继获得测绘科学与技术、土地资源管理等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成立土地科学技术系,2006年成立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现下设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2个教研室,土地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与国土资源部共建的“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与建设部共建的“城市生态与土地研究中心”3个研究机构,土地与测绘实验室管理中心和院办公室等7个二级单位。
学院目前拥有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2个本科专业;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学、资源管理工程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土地资源管理、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资源管理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测绘工程、公共管理(MPA)2个在职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以测量学、3S技术、土地生态学、土地经济学为基础,以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全数字摄影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为特色,构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管理的学科体系,成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的学科增长点之一。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硕士学位教师11人。另外,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等部门的10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研究方向齐全、稳定。于2004年组建的土地利用工程技术平台与创新团队,为学科的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承担着国家863项目、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培育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项目40余项;与全国10余个省市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合作研究。近五年出版各类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学院具有测量工程、数字摄影测量、土地信息技术、MAPGIS工程、土地利用工程5个实验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建筑面积500m2, 拥有国际领先的GPS动态RTK测量系统、2秒及5秒级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及测距仪、精密水准仪等仪器设备336台(套);建有北戴河地质认识教学实习基地、周口店测绘与土地综合实习基地、南方公司测量教学实习基地、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山西晋城产学研基地5个稳定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院。为全院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今后学院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国土资源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宗旨,贯彻学校“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学科体系,强化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提升信息技术、测绘技术、土地利用技术的教学科研水平,扶持自然、社会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成立于2009年6月,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贯彻中央16号文和中宣部、教育部5号文件精神,加强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举措。
学院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下设三室两所即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德育三个教研室,应用心理学、高等教育学两个研究所。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10人,聘请了校内外兼职教师15人。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科技哲学(已招生)、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未招生)五个硕士学科点,在校研究生70人。
学院领导:院长由校党委副书记刘志方教授兼任,邹世享副教授任党总支书记,申健教授任副院长。
继续教育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大学。是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内地学教育的排头兵和国际地学界的知名学府。 2008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为可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的69所试点高校之一。2009年5月,中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将其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培训工作等各类继续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坚持突出品牌和特色,在 “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指导下,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和“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办学思路,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的继续教育开放系统。学院教育教学设施先进,教学网站功能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学支持服务。学院实行与学校一体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在招生、学籍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等环节,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主,由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院系积极参与,共同承担、实施完成,保证办学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成人学历报名,2017年自考学历查询入口985/211名校招生简章,2017年成人学历重大改革,报名通道,点击进入
有几个实在弄不进来,度娘说是广告....
我不是吧主...
小吧不可以的啊?
珠宝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我国最早开展宝石学教育和开办宝石学专业高等学府之一。1995年9月我校正式成立珠宝学院,学院组成机构为院办公室、党总支及学生工作组、宝石教研室、首饰设计教研室,教学实验室由宝石鉴定实验室、钻石分级实验室、宝石加工实验室、学生画室、平面设计室、雕塑室、首饰设计室、首饰制作室等组成。  目前,珠宝学院有两个本科专业:宝石与材料工艺学、艺术设计;一个博士点:宝石学;两个硕士点:宝石学和艺术设计学,在校学生600余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不仅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而且也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教授、副教授的比例占整个教师队伍的40%以上,全部任课教员大多具有硕士以上的学位,其中有6位老师获得全国注册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资格证书。学院教师队伍的学历、专业和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化。  自1988年我校招收宝石学专业学生以来,已培养了宝石学专业、首饰设计专业本科生、专科生及其它专业技术人员二千多人,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60名,为我国珠宝行业输送了大批宝石学各个层次的专门人才。此外还承办有宝石学、首饰设计等成人教育专科班。    学院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宝石学、宝石改善、宝石材料的设计与加工、宝石鉴定、首饰设计、宝石矿床学等领域,已取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累计发表论文100多篇,编写教材和专著10部以上。承担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发表数十篇教学法论文和设计作品,获得很多项教学成果奖,如“拓宽理科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成果获中国地质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借助我校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重点学科发展的优势,使宝石学专业成为全校乃至全国最有特色的专业之一。目前学院开设的《宝石鉴定和欣赏》、《首饰设计》等课程成为学校和北京市学院路地区16所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每年有千余人选修。学院建设的“珠宝首饰鉴定与设计实验室”已成为北京市教委合格实验室,逐步向珠宝界及社会开发。  宝石鉴定研究所于1992年成立以来,承接了社会上委托鉴定的各种宝石鉴定业务,并于1998年正式通过了国家实验室的计量认证工作。  珠宝学院的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活动异常活跃,从由学生组织的“珠宝文化节”、“首饰的起源”,到科技创新活动,再到“璀璨宝石”、知名教授、学者、专家举行学术座谈、首饰设计展览、首都高校珠宝知识巡回展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且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001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北京市首届大学生“挑战杯”获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中国青年报》、《全国宝玉石报》等给予了跟踪报导,为学校和珠宝界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  展望学院未来,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的挑战,结合我国珠宝行业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点,贯彻“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知识创新和培养“五强”人才为目标,构建“大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好现有的宝石与材料工艺学、艺术设计(首饰设计)专业,争取申报珠宝商贸及服饰设计本科专业,为繁荣中国珠宝首饰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进一步进行珠宝科技研究;出版面向学生及社会的精品教材或专著;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研水平高、满足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引进国外先进的珠宝教育体系和技术,选派教师出国访问学习,与国外宝石学方面的著名学校和学术机构联合办学。使学院总体办学水平保持全国同类高校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
你们是不是珠宝跟资源在一起的? 哎...要是地学院跟珠宝学院合在一起就好咯,就像长城学院那样
这想法好。。。
估计要幸福地院的孩纸。。。
@cugb吧务组
其实各地招收分数线什么的也上来吧。。。
连人文都木有……
学院是学院
教学楼是教学楼
不是一个概念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经办部门职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