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昭陵李世民陵墓”指的是以下哪个君王的陵墓

昭陵博物馆 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_新浪咸阳
昭陵博物馆 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
三秦游评论
昭陵博物馆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距西安市70公里,距咸阳市3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25公里。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
  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馆。
  昭陵博物馆位于昭陵陵园中心的李勣(徐懋功)墓前,在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西距县城15公里,北距陵山11公里,是一座遗址型博物馆,1972年始建,原名“昭陵文物管理所”,1978年晋升为“昭陵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馆藏文物8000余件,现有陈列室四座,即昭陵文物精品展陈列室,唐墓壁画陈列室,碑石陈列室两座(昭陵碑林),四座陈列室共集中展示昭陵陵园近40座陪葬墓出土的精品文物400余件(组)。在昭陵文物精华展厅里,陈列着昭陵祭坛遗址和部分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既有瓷和红陶,也有昭陵独有的彩绘釉陶和绚丽多彩的唐三彩。张士贵墓出土的贴金彩绘文武官俑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唐墓壁画陈列室展出诸多出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壁画,有婀娜多姿的侍女,翩翩起舞的乐伎,神态各异的给使,还有贵夫人乘牛车出行的场面。这些都是唐代政治、外交、文化和军事活动的视觉再现。昭陵碑林始建于1974年,共收集昭陵六骏碑、唐太宗像碑、昭陵图碑等60余通,出土墓志40余合,60余通碑石中有22通1979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书法艺术名碑,尽为国家一级文物。40余合墓志,有26合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被日本友人称为中国三大碑林之一。1991
  年建成长乐公主墓文管所和韦贵妃墓文管所并正式对外开放。2000年,投资750万元,修建从昭陵博物馆起,途经长乐公主墓文管所、韦贵妃墓文管所至昭陵主峰的14.8公里的旅游专线,使整个景区有四个文物景点,年接待中外游客30多万人次。综合收入70余万元,是陕西省境内重点和热点景区之一。
  昭陵博物馆
  办公电话:029-
  传&&& 真:029-
  门票价格:21元,学生票10元(凭学生证)
  团体票打八折。
  开放时间:8:30-18:00&&&&& 9:00-17:30(冬)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
  邮编:713206
  乘车路线:
  ⒈咸阳市乘车路线,咸阳汽车站乘坐咸阳至烟霞、赵镇方向的汽车,在昭陵博物馆下车。
  ⒉西安市乘车路线:在城西客运站坐西安至烟霞、赵镇方向的汽车,在昭陵博物馆下车;或者坐西安至礼泉方向的汽车
  在礼泉下车改乘礼泉至北屯的班车在博物馆下车。
  ⒊自驾车行车路线:312国道北上召路口向北直走28公里到达北屯向左拐7公里即到。北京的定陵是明朝哪个皇帝的陵墓? - 王朝网络 - & |
&&&&&当前位置: &&&&&&&&北京的定陵是明朝哪个皇帝的陵墓?北京的定陵是明朝哪个皇帝的陵墓?上一篇下一篇字体: ||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  参考资料:||  明朝。  在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明定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公元年,年号万历)及其两位皇后的合葬陵。  陵寝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63年),十八年(公元1590年)竣工,历时六年,耗银800万两。  1956年-1957年期间,中国大陆的考古工作者对定陵的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茸地上古建筑,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十三陵,明代帝皇的墓葬建築,坐落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京城約50公里,自永樂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200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概况  明朝共有16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明孝陵”;继位的朱元璋长孙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因此没有帝陵;第七帝朱祁钰,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后来英宗复辟,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以亲王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3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后近20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永陵和万历帝朱翊钧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崇祯因为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日,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编辑] 风水布局  正门入口后的明十三陵十三陵属于太行山脉,西通居庸关,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成为十三陵及京师之北面屏障。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指:“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明代视此为风水地,陵区以常绿的松柏树为主。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享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陵墓规格相近,各据山头,陵与陵之间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亦有陵仿孝陵之制,称有一座叫“哑巴院”的建筑,或更设一座琉璃照壁作为屏幕障。  每座陵墓的陵门,设有碑亭,碑文记载皇帝生前的业绩,应由嗣皇帝来撰写,但从明仁宗为其父朱棣写了一篇3500字的纪功碑文后,再也没有嗣皇帝续写,所以现在除了长陵碑外,其余各陵都成了无字碑。  以规模较大的定陵(万历帝墓)为例,其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象征“天圆地方”,地面建筑占地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墓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等建筑物300多间,往后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编辑] 其他园寝  东井   西井   万贵妃墓   郑贵妃墓   世宗妃太子墓     [编辑] 耗费  明十三陵虽属皇家工程,但总体耗费并无全面的精准纪录,但部分陵寝的纪录仍可作参考。1584年动工的万历帝陵墓定陵,是十三陵中三大陵墓,1584年动工,历时6年,当时共耗用800万银两。  安葬朱载垕及三位皇后的昭陵,早年施工不周,完工后一年,建筑便出现了地基沉陷的问题。1574年,昭陵神宫监官陶金等上奏说:“六月以来,阴雨二日,本陵棱恩门里外砖石沉陷。”1575年正月,万历帝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陈一松等提督再修昭陵。第一次兴建地面建筑,共动用库银390932两,仍未计算当中木植、白城砖、大石窝等费用。后来又有户、兵二部动用110119银两,总计501050银两。其中;营缮司又用204422银两,虞衡司 13145两,都水司118854两,屯田司164628两。  第二次修葺的费用,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前后两次修建共享银150余万两。这还不算嘉靖时营建玄宫的费用。如算上嘉靖年间营陵的费用,其总用度至少在200万两以上,当时隆庆年间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亦只有230余万两。  由于营建昭陵需要庞大的钱粮开支,工部库银匮乏到了极点。万历二年八月修缮涿州桥,工部拿不出银两,兵部派不出军匠,最终辅臣张居正请求万历皇帝恳请母亲解囊捐银,雇工修建。  [编辑] 历任明帝墓  明朝历任16位皇帝,当中13人葬于明十三陵,但朱元璋葬于南京,此后追谥祖上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及朱世珍等。建文帝朱允炆失纵,无帝陵。  序号 陵  名 皇帝名称 年号 庙号 谥号 在位年代 世系 享年 祔葬皇后 陵址   1 祖  陵 朱百六
德祖 玄皇帝
太祖高祖 不详 胡氏 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乡   朱四九
懿祖 恒皇帝
太祖曾祖 不详 侯氏   朱初一
熙祖 裕皇帝
太祖祖父 不详 王氏   2 皇  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亲 64 陈氏 安徽省凤阳县西南   3 孝  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71 马氏 南京钟山南麓   4 长  陵 朱棣 永乐 成祖 文皇帝
太祖四子 65 徐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   5 献  陵 朱高炽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成祖长子 48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一岭下   6 景  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仁宗长子 37 孙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黑山下   7 裕  陵 朱祁镇 正统 英宗 睿皇帝
宣宗长子 38 钱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石门山下   天顺
周氏   8 景  帝  陵 朱祁钰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宣宗次子 30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  陵 朱见深 成化 宪宗 纯皇帝
英宗长子 41 王氏、纪氏、邵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聚宝山下   10 泰  陵 朱祐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宪宗三子 36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笔架山下   11 显  陵 朱祐杬
睿宗 献皇帝
世宗父亲 43 蒋氏 湖北钟祥县松林山(又名纯德山)下   12 康  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孝宗长子 31 夏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莲花山下   13 永  陵 朱厚熜 嘉靖 世宗 肃皇帝
宪宗孙 60 陈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阳翠岭下   14 昭  陵 朱载垕 隆庆 穆宗 庄皇帝
世宗三子 36 李氏、陈氏、李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5 定  陵 朱翊钧 万历 神宗 显皇帝
穆宗三子 58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6 庆  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贞皇帝 1620 神宗长子 39 郭氏、王氏、刘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二岭下   17 德  陵 朱由校 天启 熹宗 折皇帝
光宗长子 23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潭峪岭下   18 思  陵 朱由检 崇祯
光宗五子 35 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鹿山下  参考资料:||&今日推荐&&&&&幽默笑话百态军事探索娱乐女性健康旅游互联网&&  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  参考资料:||  明朝。  在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明定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公元年,年号万历)及其两位皇后的合葬陵。  陵寝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63年),十八年(公元1590年)竣工,历时六年,耗银800万两。  1956年-1957年期间,中国大陆的考古工作者对定陵的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茸地上古建筑,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十三陵,明代帝皇的墓葬建築,坐落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京城約50公里,自永樂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200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概况  明朝共有16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明孝陵”;继位的朱元璋长孙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因此没有帝陵;第七帝朱祁钰,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后来英宗复辟,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以亲王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3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后近20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永陵和万历帝朱翊钧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崇祯因为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日,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编辑] 风水布局  正门入口后的明十三陵十三陵属于太行山脉,西通居庸关,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成为十三陵及京师之北面屏障。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指:“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明代视此为风水地,陵区以常绿的松柏树为主。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享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陵墓规格相近,各据山头,陵与陵之间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亦有陵仿孝陵之制,称有一座叫“哑巴院”的建筑,或更设一座琉璃照壁作为屏幕障。  每座陵墓的陵门,设有碑亭,碑文记载皇帝生前的业绩,应由嗣皇帝来撰写,但从明仁宗为其父朱棣写了一篇3500字的纪功碑文后,再也没有嗣皇帝续写,所以现在除了长陵碑外,其余各陵都成了无字碑。  以规模较大的定陵(万历帝墓)为例,其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象征“天圆地方”,地面建筑占地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墓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等建筑物300多间,往后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编辑] 其他园寝  东井   西井   万贵妃墓   郑贵妃墓   世宗妃太子墓     [编辑] 耗费  明十三陵虽属皇家工程,但总体耗费并无全面的精准纪录,但部分陵寝的纪录仍可作参考。1584年动工的万历帝陵墓定陵,是十三陵中三大陵墓,1584年动工,历时6年,当时共耗用800万银两。  安葬朱载垕及三位皇后的昭陵,早年施工不周,完工后一年,建筑便出现了地基沉陷的问题。1574年,昭陵神宫监官陶金等上奏说:“六月以来,阴雨二日,本陵棱恩门里外砖石沉陷。”1575年正月,万历帝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陈一松等提督再修昭陵。第一次兴建地面建筑,共动用库银390932两,仍未计算当中木植、白城砖、大石窝等费用。后来又有户、兵二部动用110119银两,总计501050银两。其中;营缮司又用204422银两,虞衡司 13145两,都水司118854两,屯田司164628两。  第二次修葺的费用,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前后两次修建共享银150余万两。这还不算嘉靖时营建玄宫的费用。如算上嘉靖年间营陵的费用,其总用度至少在200万两以上,当时隆庆年间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亦只有230余万两。  由于营建昭陵需要庞大的钱粮开支,工部库银匮乏到了极点。万历二年八月修缮涿州桥,工部拿不出银两,兵部派不出军匠,最终辅臣张居正请求万历皇帝恳请母亲解囊捐银,雇工修建。  [编辑] 历任明帝墓  明朝历任16位皇帝,当中13人葬于明十三陵,但朱元璋葬于南京,此后追谥祖上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及朱世珍等。建文帝朱允炆失纵,无帝陵。  序号 陵  名 皇帝名称 年号 庙号 谥号 在位年代 世系 享年 祔葬皇后 陵址   1 祖  陵 朱百六
德祖 玄皇帝
太祖高祖 不详 胡氏 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乡   朱四九
懿祖 恒皇帝
太祖曾祖 不详 侯氏   朱初一
熙祖 裕皇帝
太祖祖父 不详 王氏   2 皇  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亲 64 陈氏 安徽省凤阳县西南   3 孝  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71 马氏 南京钟山南麓   4 长  陵 朱棣 永乐 成祖 文皇帝
太祖四子 65 徐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   5 献  陵 朱高炽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成祖长子 48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一岭下   6 景  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仁宗长子 37 孙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黑山下   7 裕  陵 朱祁镇 正统 英宗 睿皇帝
宣宗长子 38 钱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石门山下   天顺
周氏   8 景  帝  陵 朱祁钰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宣宗次子 30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  陵 朱见深 成化 宪宗 纯皇帝
英宗长子 41 王氏、纪氏、邵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聚宝山下   10 泰  陵 朱祐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宪宗三子 36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笔架山下   11 显  陵 朱祐杬
睿宗 献皇帝
世宗父亲 43 蒋氏 湖北钟祥县松林山(又名纯德山)下   12 康  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孝宗长子 31 夏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莲花山下   13 永  陵 朱厚熜 嘉靖 世宗 肃皇帝
宪宗孙 60 陈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阳翠岭下   14 昭  陵 朱载垕 隆庆 穆宗 庄皇帝
世宗三子 36 李氏、陈氏、李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5 定  陵 朱翊钧 万历 神宗 显皇帝
穆宗三子 58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6 庆  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贞皇帝 1620 神宗长子 39 郭氏、王氏、刘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二岭下   17 德  陵 朱由校 天启 熹宗 折皇帝
光宗长子 23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潭峪岭下   18 思  陵 朱由检 崇祯
光宗五子 35 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鹿山下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王朝网络无关。王朝网络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王朝美图& 06:30:18&&&&&&&转载本文&UBB代码&HTML代码复制到剪贴板...&更多内容··········&&&&频道精选&&网友关注··········&&热点推荐&01&&02&&03&&04&&05&&06&&07&&08&&09&&&&王朝女性&&|&&|&&|&&|&&|&&|&&|&&|&&|&&|&&|&&|&王朝分栏&&|&&|&&|&&|&&|&&|&&|&&|&&|&&|&王朝编程&&|&&|&&|&&|&&|&&|&&|&&|&&|&&|&王朝导购&&|&&|&&|&&|&&|&&|&&|&&|&&|&&|&王朝其他&&|&&|&&|&&|&&|&&|&&&&2005-&&版权所有&《走访关中帝王陵》之唐中宗陵
第10版:文化视点
 社长:夏泽民 总编辑:屈胜文  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8 邮发代号 51-10
《走访关中帝王陵》之唐中宗陵
  唐定陵神道西边石人头像
  唐定陵神道东边石人像
  唐中宗定陵
  唐定陵朱雀门的石狮
&&&&■记者 金石 文/图&&做了72个碾子的无字碑&&“4个乾陵无字碑都没有一个定陵无字碑大。”家在唐定陵南的富平县宫里镇三凤村74岁赵清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关于唐定陵无字碑,当地有许多传说和故事。提起这些传说,得从唐定陵所在的凤凰山说起。因为这无字碑用的墨玉石就取自凤凰山。&&埋葬凤凰&&关于凤凰山的来历,富平县宫里镇三凤村支岗听到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三凤村周围是一马平川。王母娘娘的凤凰,一直被拴在天宫,感觉憋闷,想到外边转转,一天趁王母娘娘不备,偷着跑出来。王母娘娘发现后派二郎神追捕。这个凤凰也是神物,飞得很快,二郎神怎么都追不上。二郎神便请示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下令对这个违反天规、执迷不悟的家伙予以击毙。于是二郎神举起弓箭一箭射去,凤凰应声落地,正好落在三凤村。追了几天的二郎神累得汗流浃背,坐下来休息,顺便把路途中灌进鞋壳里的沙土倒出来,掩埋了凤凰,这就形成了一座山。因为凤凰埋在下边,就呈凤凰形状。&&“凤凰山的尾巴就在北边的土坡村。尾巴上头有个圆蛋,因此人们传说这是个母凤凰。”宫里镇南陵村90岁刘文聪说。&&点石成玉&&凤凰山的墨玉石又是怎样产生的?&&家在定陵东北的富平县曹村镇土坡村79岁南志秀告诉记者:传说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听说人间只有红、黄、蓝、绿玉石,就是没有墨玉,于是给外甥女一条黑纱,命她到人间点玉。这黑纱触石即黑,有点石成玉的本领。王母娘娘的外甥女下凡后,被凤凰山妩媚的风景迷住,流连忘返。结果被当地一恶霸发现。这恶霸在当地欺男霸女、肆无忌惮,这回又欲占有婀娜多姿、美丽无比的仙女。一天,仙女正在凤凰山一山洞休息,恶霸偷偷潜入,猛地扑上去。仙女闻声惊起,化为仙气回到了天宫,一时仓促,将那条黑纱忘在了山洞里。仙女走后,黑纱如雪一样融化了,渗入岩石,从此满山的石头都变成了墨玉石,凤凰山也成了闻名全国的石刻之乡。&&三凤村74岁赵清荣说,他们曾经在南边离定陵五六里路远的南陵村打了口井。墨玉石层到那地方还没有完。&&南陵村87岁刘兴汉说,这里所谓的墨玉石,实际上就是石灰石,也叫青石。凤凰山青石最大的优点是坚韧而且润滑,做的碑子经过人汗手摸后,就变成黑色了,晶莹照人,所以人称墨玉石。&&拥起无字碑&&南志秀、宫里镇文化站站长张景朝等告诉记者,凤凰山乃一风水宝地,传说秦始皇灭六国的最大功臣、富平人王翦就曾欲把自己的墓穴放到这里,但没有如愿。因为秦始皇不同意。秦始皇认为,王翦埋到这以后,姓王的子孙后代就当皇上了。以后进入唐代,唐中宗李显把自己的陵园选在了凤凰山。&&三凤村74岁赵清荣说,在唐定陵前,原来有一块无字巨碑,高3丈6尺多,宽8尺多。过去他们看护生产队的棉花时,3个人头脚相接一字形顺着躺在碑座上,谁不挨谁。石碑上的卯都1米多长。碑上刻的有盘龙,9个龙头,一截出来一个。&&刘兴汉、三凤村70岁杜占荣等告诉记者,唐朝那个年代立这样的庞然大物,不是个简单的事情。传说当时在山上把石料凿好后,头天在路上泼水,待冻成了冰,第二天从冰上把石碑往山下滑,滑到立碑的位置上。立碑那天,周围的百姓人山人海都跑来看热闹。负责建陵的将军指挥一群士兵,怎么也立不起,人少了抬不动,人多了无处下手,累得士兵东倒西歪,气喘吁吁,急得将军吹胡子瞪眼。一个围观的白胡子老头哈哈大笑。将军很生气:“你笑什么,有本事你把它立起来。”老汉回答:“土都拥到我下巴了,我有啥办法。”老汉说完,转身走了。因为石碑立不起来,就不算完工,刻碑的匠人就领不到工钱,因此刻碑匠人愁得不得了,晚上回到家把当天立不起碑的事告诉媳妇。媳妇说,哎呀,人家白胡子老汉已经把办法说了。匠人问啥办法。媳妇说,就是用土往起拥嘛。第二天,匠人急忙告诉将军。将军便指挥士兵把石碑子往上撬一点,往碑下拥一点土,这样一点点终于把碑立起来。&&据《陕西帝陵档案》一书,定陵“无字碑”比乾陵“无字碑”高大。&&战败安禄山&&像其他唐陵,定陵前不光有石碑。&&刘兴汉记得,以前这个陵园四边门首都有一对石狮把门。南边朱雀门外还有两行石雕,从陵前一直排到李家村要四五里长。&&“定陵的无字碑、石人、石马等石刻都是就地取材。”三凤村64岁张民宏告诉记者。&&南志秀说,富平以盛产墨玉著称,凤凰山墨玉石质量最好,色重聚义,纹理细致,其黑如玉,光洁可鉴,极负盛名,汉唐皇家闻讯纷纷用凤凰山墨玉为自己修造陵园。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许多碑石、造像均是用凤凰山墨玉刻成。&&杜占荣、赵清荣等告诉记者,传说由于这里的墨玉石来自仙女的点化,因此用墨玉石做的石雕有灵气,石翁仲、石狮、石马等每天夜深人静时,就在陵周围巡游,追逐嬉戏。安史之乱的时候,皇上唐玄宗逃到了四川,一时把安禄山没有办法。一天,长安城里突然出现了一支黑衣兵马,把安禄山打得丢盔弃甲,从此朝廷才转败为胜。但朝廷一直没有查清这支黑衣兵马来自哪里。后来礼泉县令汇报,昭陵六骏、14国酋长像等石刻都大汗淋漓。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是昭陵上的石刻战败了安禄山。&&东哥西妹&&虽然唐定陵前的无字碑不是人或动物塑像,但当地也有将其神化的传说。&&关于无字碑,南志秀、南陵村80岁刘守斌等听到过多种传说,其中一个称,最早这里有两块无字碑,东边的是名勇敢、淳朴的小伙,人称东哥;西边的是位温柔多情的姑娘,名唤西妹。两人日久生情,相互爱慕,每天在月光下散步、对歌,倾诉衷肠。一次西妹因突遭暴受凉病倒,久久不能痊愈。东哥万分焦急,四处求医。见多识广的石马告诉他,听说终南山顶长着一颗千年灵芝草,吃上一点儿,便能起死回生。但是很难找到,有个石马去找,不仅没有找到,而且因天亮前没有赶回来,失去了灵性,定在了半路,再也没有回来。西妹听到这么危险,抱着东哥不让他走。但东哥为了救西妹,决定冒一次风险。他让西妹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一定会赶天亮前回来。东哥说了很多安慰的话,西妹才同意。第二天,夜幕刚一降临,东哥就早早动身,奔向终南山。到了终南山才发现,这终南山比凤凰山大得多,而且大大小小有无数个山头,不知该到哪个山头上去找。没有办法,只好挨个寻找。他钻灌木丛、翻草窝,累得气喘吁吁,花费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他疲乏地靠在一棵大树上想,是否先回去,次夜再来。手无意中摸到树身上有个大洞,洞里有个软绵绵、凉冰冰的东西。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个硕大的灵芝草。他赶快捧在手里,往回赶。由于他一心找灵芝草,不知不觉过了很长时间,等到他赶到渭河,只听一声鸡叫,他显了原形,定在了渭河里。在凤凰山期盼的西妹听到鸡叫也没有见到东哥回来,知道心上人再也回不来了,流出了心酸的泪水。第二天人们发现:相向而立的两块无字碑只剩下西边的一块,渭河中间却冒出来一块无字碑。西边那块石碑上有两行和眼泪一样黄色的水痕。人们因此称此碑为流泪碑。&&赵清荣、宫里镇涧头村65岁刘德林等认为,其实碑上的所谓泪水是自然现象。因为石碑上边大,雨水存到里边慢慢渗出来,留下水印。&&可惜那些文物了&&上月记者前往采访时,在唐定陵前不仅没有看到无字碑,而且其他石雕也不多,只见到1个石狮、两个翁仲。&&南志秀告诉记者,过去陵前文物绝对没人敢动,“文革”期间当地人借破除封资修名义把陵前大量石雕毁坏,其中无字碑做了72个碾地的碾子。 &&据《富平县志》记载,1967年春,唐中宗定陵前的无字碑被宫里公社三凤大队个别干部带领群众砸毁后,做成72个碾子,每个以10元出售。&&作为三凤村现任支书,支岗为当地群众生财犯愁。村里原来的白灰窑、石板厂基本关完了,现在当地群众没有啥产业。他想在农家乐、生态旅游方面发展,县上也把这里旅游列为招商引资项目,但没人投资。“凤凰山经过战乱等,原先的树被毁了,石刻也在‘文革’期间被毁了。现在没有东西,肯定没有人投资。你要招商,先得有招牌。光恢复过去的石刻得300万元,绿化需七八百万元。”支岗说。&&张民宏曾游览了许多帝王陵,他认为都没有定陵前的石刻好。&&三凤村71岁王志杰称,定陵是富平的首陵,规模最大的陵。过去人没有文化素质,只知道是取石头。唉,可惜那些文物了。&&哪种陵烧钱&&“唐代穷的时候帝陵埋个土圪塔;唐代强盛的时候,帝陵都是依山为陵。”富平县宫里镇三凤村71岁王志杰说。&&照这一说法,依山为陵比堆土成陵要烧钱。果真如此吗? &&历史记载为省钱&&唐代第一座依山为陵的帝陵为唐太宗昭陵。&&《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长孙皇后临死前告诉唐太宗: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乾陵博物馆副馆长刘向阳副研究馆员说,贞观十年,即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遵照其遗嘱,亲自选定九嵕山主峰为陵址。&&《唐会要·陵议》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告诉侍臣:“昔汉家皆先造山陵,既达始终,身复亲见,又省子孙经营,不烦费人工。我深以此为是。古者因山为坟,此诚便事。我看九嵕山孤耸回绕,因而旁凿,可置山陵处。”&&《旧唐书·太宗》记载,贞观十一年,唐太宗诏曰:“犹恐身后之日,子子孙孙,习于流俗,犹循常礼,加四重之榇,伐百祀之木,劳扰百姓,崇厚园陵。今预为此制,务从俭约,于九嵕之山,足容棺而已。积以岁月,渐而备之。木马塗车,土桴苇龠,事合古典,不为时用。” &&“汉文帝霸陵就是依山为陵,应该是中国第一座依山为陵的皇陵。”咸阳师范学院教授雷依群认为。&&《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并遗诏曰:“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根据上述史料看,依山为陵者,无论是唐太宗还是之前的汉文帝,都是为了节俭,也就是为了少烧钱。这与王志杰等一些群众的看法相反。&&封土费工还是挖山洞费工&&到底群众的说法准确还是历史记载准确?这只有具体比较工程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称,把帝陵坟丘修成覆斗形,在我国古代延续时间很长,直到唐代,除依山为陵的帝陵之外,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和僖宗靖陵等陵的封土外观仍为覆斗形。&&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原副处长陈安利在其《唐十八陵》一书中做了一番计算:唐献陵起封运土夯筑的工作量,约计用土27.2万立方米。若按每立方米需半个工作日计算,共需用13.6万个工日,挖墓道、砌墓室的用工再多一倍,共计27万多个工作日。如果加上涂草泥、抹白灰面、绘制壁画,其用工数目就更大了。从乾陵、桥陵墓道的调查材料看,仅封闭墓道口石料一项的工程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桥陵墓道封口石块,据测算达3900块。以每块石条的凿成平均用4个工日来算,共应用1.56万个工日,再加运石起封,包括安铁栓板、灌铅等,又需加工日一倍,即为3.12万个工日。再加墓道口凿石之工,恐怕不会少于5万个工日。据此,约计整个地宫的工作量,所费工日当在20万个以上。这还不包括绘制墓室壁画等所需工日。乾陵的用工情况比桥陵有过之而无不及。&&唐献陵比西汉帝陵封土都小,比起秦始皇陵封土就更小了。&&咸阳市考古所所长岳起研究员认为,虽然因山为陵说是为了省钱,但是凭当时工具、劳动力水平,在石山里凿地宫,跟起土比起来,难度也不小,可能更难。 &&哪种陵区规模大&&只看地宫、封土,还不能完全反映帝陵的花费。&&王志杰认为,依山为陵的帝陵规模更大,光门几道。定陵的头道门到了两公里多的宫里镇。&&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梁安和教授认为,从规模上,肯定依山为陵规模要宏大。&&宋朝宋敏求所著《长安志》载,唐定陵“封内40里”,高祖献陵“封内20里”。&&可见,因山为陵的唐定陵陵园规模和石刻数量明显大于堆土成陵的唐献陵。根据史料记载,唐陵中,因山为陵类帝陵封内周长最小的40里;而堆土成陵的封内周长最大的40里。&&礼泉县文管会办公室主任张志攀说,唐昭陵陵区面积30万亩。也就是说昭陵有200平方公里。&&石兴邦说,依山为陵是唐陵建制的主体和主流。&&相对而言,堆土为陵是西汉帝陵的主体和主流。&&堆土成陵中秦汉帝陵有规模大的。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称,秦始皇陵区文物遗址分布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关于陵区内的建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认为,构成西汉帝陵建筑形制的主要组成或基本要素应有封土、门阙、寝园、陵庙、外藏坑、陪葬墓、陵邑等10余部分。&&因山为陵的唐陵,虽然没有陵邑,但有大量石刻。&&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原副处长陈安利在其《唐十八陵》一书中介绍,唐定陵陵园为夯筑城垣,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约1250米,南北宽约1180米。四面各辟1门,筑阙台1对。城垣四隅建角楼。朱雀门(南神门)外设神道,长623米,其南端筑乳台1对,再南2240米处筑鹊台1对。&&刘向阳称,定陵陵园内有下宫等建筑多处。陵园原置石刻,除陵园内城东、西、北三门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外另有石立马6匹外,主要分布在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计有石柱(或称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对、仗马5对、石人像10对,石狮1对,无字碑1通。这批石刻造型高大雄伟,雕刻艺术精湛,为我国唐代石刻艺术宝库中的精华。&&根据《唐会要·卷21》载,定陵有陪葬墓8座。&&和盛衰是否有关&&从上述情况看,两种形式的帝陵规模各有大小,那么这两种形式的帝陵到底和当时盛衰是否有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称,中唐的玄宗泰陵——穆宗光陵延续盛唐时期帝陵形制,略有变化。仍然是“因山为陵”,但下宫规模减小,陪葬墓急剧减少,甚至没有陪葬墓。从泰陵开始,石人体量变小。石刻个体变小,如门外石狮高1.5至1.7米,石人高度多在2.5米至2.9米之间。盛唐的高宗乾陵、中宗定陵、睿宗桥陵石刻体量高大,如门外石狮高达2.7米至3米,石人高达4米左右。&&梁安和认为,唐代时,陵的形式跟唐朝的政治经济发展肯定都有一定关系,鼎盛的时候都因山为陵。但也不是绝对的和经济有关系,不完全是有钱了因山为陵,无钱了堆土为陵。&&刘向阳说,有钱就依山为陵,无钱就堆土为陵的说法有点太片面。唐王朝修献陵的时候,是尊崇了汉陵制度堆土为陵。关于献陵陵园制度和营筑规模,高祖李渊遗诏:“其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在岳起看来,帝陵采取哪种形式,帝王本身意愿很重要。霸陵,汉文帝就愿意埋到那,谁能把人家挡住,各种说法都挡不住。而且不同时期帝陵流行不同形式。&&都是很烧钱的事&&岳起认为,文献上记载,有些依山为陵是薄葬,配以瓦器,但是最终实际上把好东西埋里头。说节俭都是给别人看的。&&《晋书·列传三十·索琳》记载,三秦人尹桓、解武等数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毓芳认为,霸陵里埋的珍宝,这可能是文帝死后,其臣子违其遗嘱所为。&&梁安和说,从形式上看因山为陵是为了节省民力,更主要是防盗。因为相对来说,堆土为陵容易被盗,因山为陵要坚固一些。作为皇帝来讲,为了节省民力、防盗,但是实际上,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继位以后,要给他爸尽孝。国力如果强盛,肯定想建得很豪华,显示至高无上地位。&&雷依群认为,不论是依山为陵也好,封土为陵也好,都是非常花钱的。所以两相比较,没有哪一个烧钱多、烧钱少的事情。唐太宗和汉文帝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节俭皇帝,但实际上两人的陵墓都没有达到这一点,做得更奢侈。&&刘向阳说,说因山为陵是为了节俭,帝王肯定都是这样说,肯定宣扬他自己。李世民宣扬“薄葬”的目的并非“俭约”,而是汲取“自古及今,未有不忘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古训,为了使“奸盗息心”,免遭“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之难。 &&石兴邦认为,分散在各地的汉代的诸侯王陵,多依山为陵。唐太宗自选昭陵陵址,依山为陵,其意旨:一是为了俭约,二是要达到“奸盗息心”的目的。这可能是自汉末,经魏晋六朝之变乱后,至唐代,积土为陵的皇陵多遭盗劫破坏,而各地的诸侯王陵保存完好的这一历史经验的启示而采取的措施。&&两当太子和皇上&&在封建社会,一般坐上皇帝宝座就一直坐到死,或被推翻就再也没戏了,即使东山再起也不用当太子,直接当皇上。但唐中宗李显独特,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被立为太子。弘道元年,即公元684年唐高宗病故,他继位当皇上,虽然已28岁,可刚当了1个月,就被掌握实权的母亲武则天废了。到了武则天晚年,他重新被立为太子,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靠大臣兵变,从武则天手中夺回皇位,不幸的是刚坐了5年皇帝,又被他的想当女皇的老婆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 &&似耸翅凤凰&&唐中宗李显定陵位于富平县宫里镇三凤村凤凰山。1月8日,记者刚登上宫里镇涧头坡东干渠,就望见北边约1公里远处的山脉,其向东西两边延伸并逐渐降低,中间一山峰向南突出,整体似一展翅飞翔的凤凰,中间突出的山峰就是凤凰头,两边的山脉就是耸起的翅膀。记者登上凤凰山才看清,两边的山脉成半圆形包裹中间的山峰。历代采石将中峰与北边山脉连接处挖的破烂不堪,甚至将东边的“翅膀”挖断。&&冤屈的泪&&在唐定陵,曾经有块墓碑,当地人习惯称其流泪碑。关于流泪碑的来历,当地有个传说。&&富平县曹村镇土坡村79岁南志秀、富平县宫里镇三凤村87岁张生发、富平县宫里镇文化站站长张景朝等告诉记者,传说唐中宗李显死后,因为他执政期间没有什么功劳,朝廷给他陵前立的墓碑没有写一字。对此李显感觉很委屈,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不是他无能,也不是他不努力,都是3个女人害的。一个是他亲亲的亲生母亲武则天,在他刚当皇上1个月就把他的皇位夺了,使他荒废了20年。好不容易熬到武则天死,自己重新坐上皇帝的宝座,刚当了5年,又被两个女人毒死了。这两个女人,一个是曾经与自己共患难几十年的老婆韦皇后,当年若不是因为提拔她的父亲韦元贞,面对反对的大臣说了一句气话,让武则天抓住把柄,他也不会被废。他再次当上皇上后,为了感谢韦皇后与自己共患难几十年,啥事都由着她,都听她的,结果她还不满足,不念几十年的夫妻情,竟然狠心地把他毒死了。另一个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安乐公主,他一直宠着她,把她捧到天上了,没想到把她捧得越高,她越以为自己了不起,做起了当中国第二个女皇的梦,为此竟然对自己的亲生父亲下毒手。害他的,都是他最亲的人,都是他对人家最好的人。这话他给人家谁说呀,人家谁能相信?他咋就这么不幸?他越想越委屈,每天晚上坐在墓前哭泣。泪水洒到墓碑上,流下了两行泪痕。人们因此称此碑为流泪碑。
| 业务联系 QQ:
版权所有 西安新闻网 2008  合作伙伴: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陕新网审字[号 陕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昭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