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传7官职一览张仲季最大官职是什么

司徒在汉代是多大官职?《三国演义》中的王允就是司徒,董卓虽为朝中掌权者但也要敬其三分.问:司徒在汉代是什么样的官职?和丞相有哪些区别?
司徒.为六卿之一.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我只知道这么多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很大的官职,三公之一。
“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这段话节选自《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由此可以看出丞相=司徒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徒相当于丞相。 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烦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为最尊。...
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担任这些官职的人一般都是大夫。在汉代,司徒大概在丞相之下,九卿之列,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副部级干部,因为在中央工作,与一把手皇帝接触多,而且为实权派,所以地位不低。但各个朝代其职能和地位在变化,不固定。...
三公之一,袁绍、袁术之所以牛就是因为他们家族四世三公(四代人里有当三公的)。
扫描下载二维码三国的李白是什么官职?_百度知道
三国的李白是什么官职?
结识了 “太子宾客(太子的属官)”贺知章,差不多就是一个 “科级干部” 。
贺知章和玉真公主把李白推荐给了唐明皇,他出生在武则天时代李白不是三国时期的人,所以李白又被称为
“谪仙人” ,深深地被他的人品才华所倾倒,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就是在翰林院听候差遣。
贺知章见了李白,唐明皇封他做了 “翰林供奉” ,说李白是
“天上谪贬下来的神仙” ,经道士吴钧的介绍到了长安,到了李隆基当皇帝的时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君王虽爱蛾眉好,“白璧竟何辜:“降辇步迎,颇为踌躇满志;以七宝床赐食:“仰天大笑出门去。天宝三载春,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被放还乡。李白应召入京时,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并待以隆重的礼遇,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如见绮皓,我辈岂是蓬蒿人,御手调羹以饭之翰林天宝元年秋
额,是唐朝李白吧?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汉族,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没错的(在现实中)。信我!
信你。给我钱不?
呵呵,额....................$_$
供奉翰林翰林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查看全文&&
三国哪有什么李白
李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三国演义中的主簿是什么样的一个官职?
三国的很多阵营都有主薄的官职,像吕布曾为丁原主簿,庞统为周瑜主簿,杨修为曹操主簿,杨仪为诸葛亮主簿,吕布这样的猛怎么能当主簿呢,主簿到底有多重要,和军师中郎将比怎样?
按投票排序
主簿是文官,类似秘书长,有的主簿还监管账目,军事中郎将是皇叔首创的名词,类似参谋,但有少量兵权,奉先虽然猛,可谁说猛人就不读书了,人家是有文化的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在地方上,郡府的僚属有:功曹,掌管郡内一切人事;主簿,掌管文书;督邮,主管纠察属县、监管本郡官民;掾、史‘分曹办理郡政,掾为正职,史为副职,每曹有办理文书的书佐。又设三老,帮助推行政施和教化。郡府僚属由郡太守自行聘用,其的位以功曹最高,依次为主簿、督邮等。
重要性的话自然还是军师中郎将重要。
一般主簿的字面意思是管文案的。但是在皇权衰弱的情况下,家臣主簿的职能有很大延展。一般来说,类似于中央办公厅主任。当然这个主簿不是拿皇粮的,而是拿丞相府或者其他主官的薪酬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再挖个大坑慢慢填)
  太常下属(以下某些官吏虽从属于太常,却不属于太常官署,通俗而言即不在太常所在的部门办公)  1.太常丞:一人,太常官属(官署属员),官秩为比一千石。丞为辅佐、辅弼的意思,引申为官职则为副职,某某丞就是某某的副职,因此太常丞也就是太常的副官。太常丞总管太常官署中各曹;在小规模的行礼和祭祀中,则代替太常安排各种事宜。丞的下属掾吏统称为员,太常丞的下属掾吏称为太常丞员,其他如尚书左丞的下属掾吏称为尚书左丞员,以此类推。《后汉书·百官志二》:“丞一人,比千石。本注曰:掌凡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其署曹掾史,随事为员,诸卿皆然。”  2.主簿:一人,太常官属。各官署中,主簿的职能基本相同,即辑录和审查府中各事。
  3.博士祭酒和博士:《后汉书·百官志二》:“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仆射,中兴转为祭酒。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博士祭酒的前身为博士仆射,光武中兴(东汉建国)后改为博士祭酒,官秩为六百石,晋朝以后多称为国子祭酒。石数之前未加“中”、“比”,则都为“真”(中、真、比详解见开篇)。博士的官秩为比六百石。  博士祭酒和博士都是太学之中的教学官员。太学又称国子学(多为晋朝以后的称谓),类似现在的大学,只不过当时天下间就这么一所大学,而且设在京师。太学始建于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汉书·武帝纪》:“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东汉太学大为发展,汉顺帝时太学规模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汉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又名太学生;博士弟子的人选由郡县向中央推荐,再由太常经过挑选而定,大多数的博士弟子都为贵族、世家子弟。东汉末年,博士弟子甚至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两次党锢之祸就与太学生有关。  博士一职源于秦朝,本义为博古通今之人(《汉书·百官公卿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博士和博士祭酒负责教授和课试(考试)博士弟子,博士弟子通过考试者,可以递补为官。另外皇帝在国家大事上可咨询博士和博士祭酒。《后汉书·百官志二》:“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本四百石,宣帝增秩。”所以博士虽然官秩不高,但实际地位却很高,而且颇受人敬重。  博士祭酒是太学的主官,由博士之中聪明有威望之人担任。《大唐六典·卷二十一》(唐朝法典,官修,唐玄宗时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后汉以博士聪明有威重者一人为祭酒。”《通典·魏官品》中博士祭酒和博士一样都是第五品。
  汉末知名的博士我就查到卢植一人,汉灵帝建宁年间(一六八到一七二),卢植以布衣的身份被朝廷征为博士,熹平四年(一七五年),卢植被拜为九江郡太守,同年因病辞官回乡(涿郡,刘备的同乡)。卢植辞职后,收了刘备和公孙瓒为弟子。《后汉书·卢植传》:“州郡数命,植皆不就。建宁中,征为博士,乃始起焉。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以疾去官。”《三国志·蜀书二》:“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另,郑玄、荀爽、陈纪、申屠蟠等人虽被董卓征为博士,却都没有应征。《后汉书·卷五十三申屠蟠传》:“中平五年,复与爽、玄及颍川韩融、陈纪等十四人并博士征,不至。”
  4.太史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掌天文和历法。具体职责有三;一,在年末的时候,太史令要向朝廷上交下一年的年历(记录年月日的历本);二,太史令在大丧、大喜(皇帝、皇子迎立皇后、妃子,公主下嫁等)、祭祀的时候,负责为皇帝挑选吉辰良日,并向皇帝禀明当前时令有何禁忌之事;三,太史令负责记录国家之中的祥瑞之事和天灾异变。《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  太史令的前身为太史,先秦(秦朝以前的朝代)各国和秦朝皆有太史一职,负责为朝廷掌管文书。西汉初年设立太史令一职,汉武帝时又改太史令为太史公。太史公官秩两千石,地位尊崇,首任太史公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次任也是最后一任太史公为司马迁。司马迁去世后,汉宣帝又改太史公为太史令。《史记三家注》(集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注解的史记):“汉旧仪云‘太史公秩二千石,卒史皆秩二百石。’”  西汉的太史令是史官之长,除天文历法外,还要负责撰史。而东汉的太史令则不负责撰史,东汉撰史这一职责更多地是交给兰台和东观的令史、中郎。兰台和东观为东汉宫廷的藏书之所,著名的《汉书》编写者班固就是兰台令史。兰台和东观请看下文详解。  太史令属下还有三丞和三十七名待诏(待诏为有一技之长的属吏)。三丞为太史丞、灵台丞、明堂丞,官秩皆为二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二》:“丞一人。明堂及灵台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候日月星气,皆属太史。……汉官仪曰:‘太史待诏三十七人,其六人治历,三人龟卜,三人庐宅,四人日时,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许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请雨、解事各二人,医一人。’”太史丞为太史令的副官,灵台丞掌灵台(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类似天文台),明堂丞掌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灵台丞和明堂丞之下又各有数十名待诏。  熹平五年(一七六年)左右,单飏担任太史令一职。  一九六年左右,王立担任太史令一职。《裴注三国志·魏书一》:“侍中太史令王立曰:‘自去春太白犯镇星於牛斗,过天津,荧惑又逆行守北河,不可犯也。’”《后汉书卷九》:“袁宏纪曰:“时未晡八刻。太史令王立奏曰:‘晷过度,无变也。’朝臣皆贺。”  二二零年左右,许芝任太史丞一职。许芝在史书中唯一的创举就是把“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语(预言)中的“当涂高”解释为“象魏”。《三国志·魏书二》:“辛亥,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曰:‘……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曹丕称帝后,许芝被晋升为太史令。
  太史令的前身为太史,先秦(秦朝以前的朝代)各国和秦朝皆有太史一职,负责为朝廷掌管文书。西汉初年设立太史令一职,汉武帝时又改太史令为太史公。太史公官秩两千石,地位尊崇,首任太史公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次任也是最后一任太史公为司马迁。司马迁去世后,汉宣帝又改太史公为太史令。《史记三家注》(集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注解的史记):“汉旧仪云‘太史公秩二千石,卒史皆秩二百石。’”  =======================================  我记得太史令东汉秩600石,西汉秩千石,太史公自序中以千石比下大夫.  太史令应该是中2000石太常的手下吧.西汉到东汉间在600石===1000石.  原来还说位在丞相上,百官表中没有记录,觉得不太靠谱.  报任安书中记录西汉太史令秩1000石,印象挺深的.  老兄三国整理的好,原来没注意过.看来是兴趣所在,花过大工夫的,呵呵.
  @弹指长沟无声 45楼
19:46:26  太史令的前身为太史,先秦(秦朝以前的朝代)各国和秦朝皆有太史一职,负责为朝廷掌管文书。西汉初年设立太史令一职,汉武帝时又改太史令为太史公。太史公官秩两千石,地位尊崇,首任太史公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次任也是最后一任太史公为司马迁。司马迁去世后,汉宣帝又改太史公为太史令。《史记三家注》(集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注解的史记):“汉旧仪云‘太史公秩二千石,卒史皆秩二百石。’”  ==============......  -----------------------------  我这里写得是东汉末年,所以都按东汉。太史公又有人说并非官职,司马谈和司马迁一直都是太史令。我的目标是整理出一篇白话之中最靠谱的官制,目前看来应该如此吧。
  5.太祝令:一人,官秩六百石。太祝令在祭祀的时候,负责读祝告(祝告即向神灵祷告)文和迎送神灵。太祝令之下还有太祝丞一人,太祝丞官秩两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二》:“太祝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凡国祭祀,掌读祝,及迎送神。丞一人。”  6.太宰令:一人,官秩六百石。太宰令掌祭祀用的餐具和祭品的屠宰、烹饪,并在祭祀的时候负责陈列餐具。太宰令之下还有太宰丞一人,太宰丞官秩两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宰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凡国祭祀,掌陈馔具。丞一人。”从百官志中的注解来看,太宰令属下也有明堂丞,官秩两百石。此明堂丞负责明堂之中的祭物和餐具,和太史令属下的明堂丞职能应该不同。汉以后的朝代不再设置太宰令一职。  7.大予乐令:一人,官秩六百石。大予乐令前身为大乐令,东汉明帝之时改称为大予乐令。大予乐令掌伎乐(音乐舞蹈);祭祀、天子大宴宾客之时,大予乐令在合适的时机向皇帝请求奏乐,并安排乐曲的曲目和顺序。大予乐令之下还有大予乐丞一人,大予乐丞官秩两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二》:“大予乐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掌其陈序。”  8.高庙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汉朝的高庙即西汉各帝王的宗庙(《后汉书·光武帝纪一》:“汉礼制度曰:‘光武都洛阳,乃合高祖以下至平帝为一庙,藏十一帝主于其中。元帝次当第八,光武第九,故立元帝为祖庙,后遵而不改。’”)。高庙令负责高庙的巡视和打扫,高庙令之下无高庙丞。《后汉书·百官志二》:“高庙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守庙,掌案行扫除。无丞。”  9.世祖庙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汉朝的世祖庙即东汉各帝王的宗庙(《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于原陵。有司奏上尊庙曰世祖。”)。世祖庙令负责世祖庙的巡视和打扫。世祖庙令之下无世祖庙丞。《后汉书·百官志二》:“世祖庙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如高庙。”  10.陵园令:汉朝各个帝王的陵墓都有陵园令一人,官秩六百石,负责陵墓的巡视和打扫。陵园令之下还有陵园丞和校长(校长为一队士卒的长官)各一人,官秩两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二》:“先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守陵园,案行扫除。丞及校长各一人。本注曰:校长,主兵戎盗贼事。”  11.食官令:除陵园令外,汉朝各个帝王的陵墓还有食官令一人,官秩六百石,负责在每月的望日(月中之日,即十五日)和晦日(月末之日,即小月二十九日,大月三十日)祭祀各自陵墓的先帝。《后汉书·百官志二》:“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望晦时节祭祀。”食官令之下还有食官丞一人,官秩三百石。
  辛苦贴,整理资料很费功夫的哦!
  @弹指长沟无声
19:46:26  太史令的前身为太史,先秦(秦朝以前的朝代)各国和秦朝皆有太史一职,负责为朝廷掌管文书。西汉初年设立太史令一职,汉武帝时又改太史令为太史公。太史公官秩两千石,地位尊崇,首任太史公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次任也是最后一任太史公为司马迁。司马迁去世后,汉宣帝又改太史公为太史令。《史记三家注》(集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注解的史记):“汉旧仪云‘太史公秩二千石,卒史皆秩二百石。’”  ==============......  -----------------------------  @wowo605 46楼
22:42:28  我这里写得是东汉末年,所以都按东汉。太史公又有人说并非官职,司马谈和司马迁一直都是太史令。我的目标是整理出一篇白话之中最靠谱的官制,目前看来应该如此吧。  -----------------------------  一般应该是太史令,太史公据说是司马迁对其父司马谈的尊称,后来年长后又自称,慢慢就流行了.  郡国地理人口志之类的整理费功夫,但相关制度理顺了,会突然间恍然大悟,原来制度不变的框架下,人事的变动到是次要的.人事纷扰中制度到有条清晰的主线.  时常青灯枯坐,倒也乐在其中.呵呵.
  不错不错
  @江上苇 48楼
23:28:56  辛苦贴,整理资料很费功夫的哦!  -----------------------------
  光禄勋:  《后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勋,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进退之。郊祀之事,掌三献。丞一人,比千石。”  光禄勋官秩中两千石。光禄勋有两大职责:一,负责皇宫(包括宫门)的守卫,为皇宫的卫士(执戟)安排值班表。二,总管朝廷中除尚书郎、侍郎以外的各种郎官(郎官是京官之中人数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下文详解);皇帝召见三署郎(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所属的郎官,下文详解)和三署郎进见皇帝,都要通过光禄勋;光禄勋也负责各种郎官(除尚书郎、侍郎)的选拔和任免。此外在郊外祭祀的时候,光禄勋负责三献(三献礼中的第三献,即第三次向祭祀的对象敬酒)。  光禄勋的前身为郎中令,郎中令为秦朝所置。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一零四年),郎中令更名为光禄勋。《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建安十八年(二一三年),曹操在魏国(汉朝的诸侯国)之中设置了郎中令,曹丕称帝后,延续了汉制,仍为光禄勋。另,汉朝各诸侯王的下属也有郎中令,此郎中令和光禄勋极易混淆,如受董卓指使毒杀汉少帝的李儒是弘农王的郎中令,而非汉朝的九卿。《后汉纪·卷二十七》:“李傕举博士李儒为侍中,诏曰:‘儒前为弘农王郎中令,迫杀我兄,诚宜加罪。’辞曰:‘董卓所为,非儒本意,不可罚无辜也。’”  一八七年五月,灵帝以光禄勋丁宫为司空。丁宫之后,刘弘任光禄勋一职。  一八八年八月,灵帝以光禄勋刘弘为司空,荀爽继任为光禄勋。  一八九年十二月,献帝(实际为董卓)以光禄勋荀爽为司空,赵谦继任为光禄勋。  一九零年二月初五,献帝(实为董卓)以光禄勋赵谦为太尉,赵谦之后,刘渊应继任为光禄勋。《资治通鉴卷六十一》:“(一九五年)三月,丙寅,……汜留杨彪及司空张喜、尚书王隆、光禄勋刘渊、卫尉士孙瑞、太仆韩融、廷尉宣璠、大鸿胪荣郃、大司农朱儁、将作大匠梁邵、屯骑校尉姜宣等于其营为质。”刘渊此后并无记载。  刘渊之后,邓泉(《后汉书》中名为邓泉,《资治通鉴》中名为邓渊)继任为光禄勋。一九五年十一月,邓泉在李傕等人和杨奉等人的交战中被杀。《后汉书卷九》:“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舆,战于东涧,王师败绩,杀光禄勋邓泉、廷尉士孙瑞、廷尉宣播、大长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俊。”李傕、郭汜为祸朝廷之时,京中形势动荡不安,官吏任免无常,关于这段时间的史料也多有遗失。  邓泉之后,郗虑为光禄勋。郗虑于二零八年(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被献帝(实际曹操)任命为御史大夫。同年九月左右,曹操以蒯越为光禄勋,二一四年,蒯越病逝。
  关于“祭酒”,与楼主的意见相左。“祭酒”,指参谋人员;“××祭酒”,则表明参谋人员的级别。一等参谋为军师,如荀攸、钟繇等,二等参谋为司空军祭酒或称军祭酒,如郭嘉、董昭等,三等参谋为军师祭酒,即军师的助手,属普通参谋人员。  早年读过军校教材《现代军队司令部》一书,书中说道:参谋人员,自古有之。最先将参谋组织制度化的,当属曹操,时间在公元198年(《三国志》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当时的参谋人员分为三等......(时间久远,具体的官职名称俺忘了。)  可以肯定,祭酒并非如楼主所说的那样,是资历较深的参谋人员。郭嘉初次出山,一见曹操,即被任命为司空军祭酒一职:可见《三国志-郭嘉传》: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如若避讳,《三国志-武帝纪》就不应出现:“(建安)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  曹操任司空之时,其军中已有军师一职,由高才且为心腹之人担任;同时又置司空军祭酒一职,由高才之人担任。建安三年,又置军师祭酒一职,具体由何人担任,俺看《三国志》时倒没注意,应该是一些无名小辈吧。
  楼主这段话有误:相国和丞相大同小异,除了名字有别以外,相国的地位应该高于丞相。《史记·萧相国世家》:“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可见相国高于丞相。另外,整个汉朝,冠以相国这个称谓的只有萧何和董卓二人。萧何是开国元勋,而董卓是亡国元凶,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楼主若看《史记》,53卷为萧相国世家,第54卷即为曹相国世家。汉朝初年,即有两人先后为相国。  窃以为,相国与丞相,大不相同。相国,即身为一国丞相,同时又受封诸侯国(诸侯王与诸侯均可受封国土,建其社稷)。(集解 徐广曰:“以谒者从定诸侯有功,秩举萧何功,故因侯二千户。封九年卒。至玄孙但,坐与淮南王安通,弃市,国除。)——据集解所言,萧何所受封的诸侯国,至其玄孙时,才被取消。
  @萧萧二三竹 56楼
22:16:04  如若避讳,《三国志-武帝纪》就不应出现:“(建安)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  曹操任司空之时,其军中已有军师一职,由高才且为心腹之人担任;同时又置司空军祭酒一职,由高才之人担任。建安三年,又置军师祭酒一职,具体由何人担任,俺看《三国志》时倒没注意,应该是一些无名小辈吧。  -----------------------------  关于祭酒,你说得蛮有道理,我的那个是通典里面的说法。  担任军师祭酒的不都是无名小辈,我上面文章里有提及,绝大部分算是曹操的重要谋臣。  晋初严格避讳的只有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三人的名,师字避讳不严,因为师字用处很多。军谋祭酒、军祭酒皆为避讳应该是史家公认。
  @萧萧二三竹 57楼
22:37:35  楼主这段话有误:相国和丞相大同小异,除了名字有别以外,相国的地位应该高于丞相。《史记·萧相国世家》:“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可见相国高于丞相。另外,整个汉朝,冠以相国这个称谓的只有萧何和董卓二人。萧何是开国元勋,而董卓是亡国元凶,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楼主若看《史记》,53卷为萧相国世家,第54卷即为曹相国世家。汉朝初年,即有两人先后为相国。  窃以为,相国与丞相......  -----------------------------  对的,这点是我错了,我不久之后就修改了,因为这里无法编辑原帖,所以就晾在这里了。  另,严格来说,还有一个相国-吕后的侄子吕产,不过这个相国很短命就是了。
  小可一介民工,小学文化程度,早年喜欢看《三国志》、《史记》。今日闲得无聊,来挑楼主的刺儿,望勿笑,且见谅!总体,还是向楼主学习的。
大家还爱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群英传1官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