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正月十六出生的人说法种文化说法对吗一

当前位置: >>
五十六个民族简史
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1、汉族 汉族,又称为汉人、华人,在历史上曾经自称“夏”、“华”、“华夏”, 或被称作“秦人”、唐人、桃花石,是中国和新加坡的主体族群,占中国人口的 90%以上,是狭义上的“中国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 目前,汉族人口约为 13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 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 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认同炎黄二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裔胄 及炎黄子孙,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 汉族作为一个族群, 在先秦时代称作“夏”或是“华夏”。到汉朝便有了“汉 人”一名。“汉人”得名于汉朝,其本意是指“汉朝之人”。但在汉朝早期,因 为秦朝的强大影响,其邻居更多的将汉朝人称作“秦人”,由于秦朝声威远震, 也影响到其他国家对汉朝的称呼, 如古代的印度、 希腊与罗马等国仍称其为 Cina, Thin,Sinae 等等。直到东汉后,“秦人”才被称为“汉人”或是“汉民”。而 “汉人”作为民族的族称应不晚于南朝初期。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 因数个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南下建立政权, 史称 “五 胡乱华”,尤其是在前赵和后赵时期的数十年里,民族矛盾尤为突出,迫使汉人 大兴向南迁徙到长江中下游、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史称“衣冠南渡”,据统计南 下人口要占西晋各州总人数的八分之一以上.当时,由于占据东北的鲜卑慕容氏 接受东晋封号,并实行安置流民、设置侨郡等政策,使得黄河中下游不少汉人举 族迁往辽东和辽西; 而在西北, 汉人张氏建立的前凉也招致人数不少的汉人西迁, 其后续的政权也一并贯彻这项政策,令今甘肃、青海东部和新疆南部的汉人数量 大为增长。由此到南北朝时便出现了一个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情况。[77] 也是这个时期, 汉人便成为这个民族的稳定的族称,如鲜卑化的北齐高氏政权便 用“汉狗”、“一钱汉”蔑称来辱骂其境内的汉人. 到唐朝后, 由于唐朝对周边的强大影响力, “汉人” 也被外国人称为 “唐人” 。 但“唐人”作为当时外国对汉族的族称,却并未被汉民族本身所承认。唐朝在与 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交往中自称为“汉”,将其国家称为“汉国”、边界称为“汉 界”,人民也称作“汉人”。到近代 19 世纪末以后,由于“民族”一词的含义 引入,“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汉人迁徙到海外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南宋末年,由于国家被蒙古人消灭,不 少南宋遗民选择向南逃亡。 这其中就有宰相陈宜中和郑思肖,他们一直逃到了爪 哇。其次则是明朝灭亡后,为数不少的士大夫与普通百姓的南下。而大规模的向 海外的移民则主要是清末民初时期,自从 1860 年满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失败后,和英法签订《天律条约》,迫使清廷放弃海禁,从此以后中国人可以自 由迁徙到海外, 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流向了东南亚。 当今的海外华人约五千万以上, 这当中绝大多数是汉族。汉族文化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 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 6000 年左右的历史,由甲 骨文、 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 共有四万个字以上, 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 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 部分人信仰佛教、 天主教、基督教等。 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 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仍使用汉字,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 汉文)作为书面语言,并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并不使用口头 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媒体) 。 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 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汉族)、越南(京族)、朝鲜半岛(朝 鲜族)、日本(和族及琉球族)、缅甸(果敢族)等。汉字文化圈从地理角度可 以称为东亚文化圈, 从文化角度可称为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以器物戏 称为稻米文化圈、筷子文化圈,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汉族人通常以稻、 麦为主食, 搭配蔬菜、 肉食和豆制品等多种菜点, 通过蒸、 炒、煎、炸、煮等等不同烹饪方法制作主食和菜点。 汉民族善于烹饪,经过几 千年的烹饪历史发展,菜式基本分为八大菜系,即川、鲁、苏、粤、皖、湘、浙、 闽等八大菜系,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 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 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除酒和茶两种主要饮料, 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汉族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互惠型社会关系。 通常社会关系的不同是通过 类似家庭称呼来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关系”,联系感情。华人的 社会关系通常是通过互相送礼来进行。 自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 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礼物本身的价值。尤其是 定情信物。 汉族服饰被现代人称之为 “汉服”是从三皇五帝至明朝汉族一直沿袭下来的 民族服饰。其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宽袍大袖。这种服饰 文化在古代也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的传统服饰。 后因满清统治 者强迫剃发易服、改穿满族的旗装而使传统汉服式样失传,但日本、朝鲜、越南 等依然有部分遗存下来。 典型的旗装是以男子的长袍马褂和女子的直筒长袍为代 表(但事实上在民间上衣下裳的传统汉族穿法仍然常见于妇女服饰中)。民国时 期随着西方事物的传入汉族服饰再次经历变革,西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 开。
2 维吾尔族 古代北亚民族回鹘和中亚中世纪各穆斯林民族的后裔 (由九姓乌古斯与十姓 回纥组成),“维吾尔”是“联合、团结”的意思,维吾尔族说维吾尔语,使用 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维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北部、哈萨 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俄罗斯等中亚地区,当中大部份都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住, 另外在湖南省桃源县和常德县 (今鼎城区) 有集中分布。 现有人口大约 839 万人(2000 年),80%的人口集中在库尔勒、阿克苏、喀什、 和田四个地区。我国境内的维吾尔族是官方统计的 55 个少数民族之一。在伊斯 坦布尔、慕尼黑、华盛顿、多伦多、悉尼与东京 也有一定量的维吾尔族 侨民。 维吾尔族族源久远,与中原相交往迄今已有两千年历史;15 世纪后也与中 亚穆斯林世界有一定的交往。 东亚古籍中古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匈奴与突厥汗 国, 后来成为回纥。 而回纥、 回鹘、 畏兀儿等被认为是维吾尔人祖先的主要来源。 另一部分来源是乌古斯人,他们与袁纥构成回纥。 缠族自汉唐以来散居天山以南者,派别颇多,名称亦极复杂,满清中叶改建 行省后,始称“缠族”。现该族文化促进会呈请恢复原名,但同音的汉字有多种 写法,有写作“威武尔”、“畏兀儿”、“畏吾尔”等,经本府第 30 次会议讨 论决定,改为“维吾尔”三字,简称“维族”。 1930 年代初,盛世才在新疆主政,对之以采取铁腕政策。1944 年 9 月,在 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个地区爆发大规模反政府叛乱(中,/.,/共称之 为三区革命),并成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1949 年,我军进驻新疆。 1955 年 10 月 1 日,改新疆省为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 文化 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 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 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 文字并用。 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维吾尔族人生活受西域文化影响,服饰以毛织而成,图案丰富多运用几何纹 样。维族妇女喜欢戴头巾蒙面纹,喜爱“艾得来斯绸”缝制的宽松连衣裙。男子 爱穿竖条花布,“拜合衫绸”制作的无领外衣。全族都戴“花帽”。 近代以来, 由于受到西方和俄国的影响,维吾尔族平民大多喜好穿着西式服 装并配以花帽和头巾等装饰品以表明民族身份。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 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 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 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 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 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 夏季多伴食瓜果。
3 塔吉克族 塔吉克民族分为平原塔吉克人和高原塔吉克人两部分。 塔吉克共和国的主要 民族为平原塔吉克人。 塔吉克人也分布在阿富汗和中国新疆等地。塔吉克人大多 说塔吉克语。中国的塔吉克族则为高原塔吉克人,主要说帕米尔语的方言。 塔吉克族是一个古老民族, 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分布于帕米尔东西操印欧 语系东伊朗语族的塞种(高原塔吉克)。现主要分布在塔吉克共和国的是平原塔 吉克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是“王冠”的意思(分平原塔吉克、高原 塔吉克) 。 过去塔吉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 兼营农业, 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 数千年来, 塔吉克人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自己颇具特色的历史与 文明(分平原塔吉克、高原塔吉克)。 他们本来在河中占多数,后许多部落被突厥人赶到高原地区。 我国内的塔吉克族, 其实是操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的高 原塔吉克人,与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人)有很大区别,双方都认 为自己是塔吉克人。 中国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 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 地西部边缘地区,人口约为 4.1 万人. 文化 塔吉克民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平原塔吉克),少数信仰伊斯兰教什 叶派(高原塔吉克)。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平原塔吉克)。其中我国境 内的高原塔吉克人基本上信仰什叶派,没有文字,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4 怒族 怒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人口约为 2.8 万人(2000 年)。怒族有自己的 语言,无文字,大都使用汉文。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 几乎不能通话。但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 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 怒 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阿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 族。 怒族族名来自于其民族居住于怒江两岸, 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 一。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 而来。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 族木氏土司统治。从 17 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 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 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 罗姓土司的管辖。 辛亥革命后,1913 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 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 个殖民公署;1918 年,统一 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 年,国民党政府又将 3 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 3 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文化 怒族的传统信仰是民族的原始图腾,但也有的信仰藏传佛教以及基督教。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 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 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 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 不论男女,都能豪饮, 而且饮酒必歌,每饮必醉。 5 毛南族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 毛南族自称 “阿难” , 意思是 “这 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宋、元、明 时代的“伶”, 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 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 “茅滩” 、 “茆滩” 、 “茅难” 、 “冒南” 、“毛难”、“毛南”等名称。 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毛 南族聚居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南丹、金 城江、都安等地,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有集中分布。这个地区紧靠云贵高原东麓, 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是九万大山,西北部是凤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属亚 热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牧。 文化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一般认为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无文字。多通 汉语和壮语,通用汉文。 毛南族人擅长竹编工艺。 编制的竹帽做为当地男女订情之物。细密的竹帽代 表两人的情意绵绵。 毛南族多信仰道教,也有少数信仰佛教。 服饰与附近的壮族相似, 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妇女 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及滚边裤子,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饰品,尤 其喜欢戴花竹帽。7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中亚的一支民族,为是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主要民族。,多信仰 伊斯兰教。中国境内约有 16 万柯尔克孜人(2000 年),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史记》中最早记录了柯尔克孜人的情况,称之为“鬲昆”。两汉时称“坚 昆”,魏晋南北朝至隋代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唐代时 根据汉语的音译通称为“黠戛斯”。五代十国、辽、宋、金时又称“纥里迄斯”, 大蒙古国和元代时称“吉利吉斯”.清代时按准噶尔人的称呼,称其为布鲁特。 乃蛮,钦察,契丹等来自哈萨克汗国的部族属于吉尔吉斯的“色尔特克勒克”(意 为“外部之人”)。不属于吉尔吉斯本部。 文化 柯尔克孜人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 早期生活在天山南部及中亚等地的柯 尔克孜人西元 10 世纪前后就皈依伊斯兰教。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为柯尔克孜语),属于突厥语族钦察 语支。历史上,柯尔克孜族曾经使用过古突厥文与察合台文,中国新疆的柯尔克 孜族则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柯尔克孜语。 柯尔克孜族的女子多穿长连衣裙,上身穿黑色小马甲,有些地方的妇女穿小 竖领的白色衬衫。妇女用头巾包头,外佩饰品。男子的高顶方形帽是一大特色, 多用皮子或毡子做成,又一个卷沿,两侧有护耳。男子的上衣多是圆领,绣有花 边。腰间束皮带,佩有小刀。 8 赫哲族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在俄罗斯称为那乃人,分布哈巴罗夫斯克边疆 区至鄂霍次克海。赫哲族在中国境内的人数较少,现有 4640 人(2000 年人口普 查)。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 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历史上曾 有“兀者野人”、“黑斤”、“黑真”、“赫真”(意为:“东方的人”)、“奇 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兀狄哈、“赫哲”、“戈尔德”等不同名称, 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明朝时为野 人女真的一支。“赫哲”一词最早见于《清实录》。一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 黑水部为核心,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土著等 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于清末进入阶级社会。原居住在库页岛的 赫哲族人在清朝被俄国人赶到大陆。他们服鱼皮,也服狍子皮,因此有时被命名 为鱼皮鞑子。俄国人以前叫他们高尔德人。在黑龙江下游的与乌尔奇人有关。 文化 赫哲族的民族语言为赫哲语,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的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有不少的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通用汉语,很少有 40 岁以下赫哲族人会说赫哲 语。我国境内赫哲族没有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清朝时用满文,现 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文。 信仰萨满教。人口超过门巴族,居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主要从 事捕鱼和狩猎。狗拉雪撬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9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属于东斯拉夫人中的一个族群。 是 18 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鹊氐纳偈濉 在我国俄罗斯族是 56 个民逯唬谛辈俊⒛诿晒藕秃诹」 有约 1.56 万俄罗斯族人。 文化 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使用俄语俄文。 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 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迦私煌保 也讲俄语,使用俄文 。 我国的俄罗斯人最初信奉灵魂不灭,认为人死了其灵魂还在。近代,他们多 已改信东正教,也有信仰基督教的其他教派的,不信教的人也越来越多。 俄罗斯族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人们在不同季节里,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 式的衣着。 10 达斡尔族 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自治旗,结雅河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目前约有 13.2 万人。他们 在俄国也有,(在石勒喀河与伯力)。俄国叫这地区达斡里亚,即外贝加尔。 达斡尔族的族源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土著说和契丹后裔说两种意见。钦定 辽金元三史语解称达斡尔“大贺,打虎儿”,“大朝尔”,达呼尔等。清代因新 疆的达斡尔族来自索伦部而被称为索伦族,1953 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恢复原 有的名称,统一定名为达斡尔。俄国人在 1650 年到结雅河一地,见到他们农业发 达,俄国向他们勒索毛皮税,他们是向顺治纳税,因此拒绝了。后经过 DNA 检测: 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 文化 达斡尔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 普遍使用汉文. 大部分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妇女穿长袍, 不束腰带,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 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11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中国第 15 大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自称“白和”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历 史上是大理国人的后裔。 隋朝时为爨族的一部分。 史书上称为 “k人” 、 “白人” , 明代以后称为“民家”。历史上白族曾经是云南最大的民族。唐宋元时期云南历 史上一度曾经出现过“白族化”过程。 白族先人是源于青藏高原的氐羌民族。 氐羌系统的民族南迁中与云南本地的 土著融合分化形成了今天藏缅语族下的各个民族。白族就是其中之一。 文化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白语。大约 124 万居民操本族语言(占民族人口总数约 68%),通用汉语文。白族在历史上曾经仿造汉字创制过方块白文,并用方块白 文编撰过大量的书籍。云南历史上著名的史书《白古通记》原本即用白文写成, 后经四川人杨慎翻译为汉文流传至今。元末明初傅友德、沐英在云南对白族文化 实行残酷的文化灭绝政策, 焚毁了所有官方和民间的藏书,以致于后世无法系统 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字系统。从此白文基本上灭绝。 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 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 佛教、 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 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 襟上衣, 外面套一件黑领褂; 妇女是白上衣, 再套一件蓝色、 红色或黑色的坎肩、 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 12 布朗族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 “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 朗族自称布朗、邦、乌、阿瓦、翁拱。史籍中称布朗族为“朴子蛮”(唐)、 “蒲人”(元)、“濮满”、“苞满”(明、清)。 布朗族人的名字十分独特。 传统上布朗族人没有姓只有名,凡男子都在名字前加一“岩”字,女子都在名字 前加一“伊”字。布朗山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实行母子连 名制,即小孩出生 3 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子连在孩子的名子之后。 文化 朗族人使用布朗语,分为布郎与阿瓦两个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部分人通 汉语、傣语和佤语。 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人都信仰上座部佛教,各地的布朗族人都崇拜祖先,信仰 万物有灵。 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13 侗族 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为中国第 12 大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 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 296 万人(2000 年 第 5 次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 清时期的 “峒人” , 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 与当地人混合而成。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 叫“洞”。 历史学家们都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哪一支,尚 无定论。 文化 侗族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许多地方都建有 “萨母祠”。有的地方也信汉族的一些神。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有 很少的人信奉。 侗族的语言是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1958 年,国家制定了 拉丁侗文,曾经在一部分地方推广。大多数侗族人会说汉语。 侗族人的服装多用自制的“侗布”制成,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 侗族成年男子, 普遍喜爱饮酒, 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 度数不高, 淡而醇香。 14 高山族 高山族是中国政府对台湾南岛语系各族群的统称, 指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上 汉族及其他中国民族以外的“中华民族”人口,范围大概相当于历史上汉族所谓 “生番”,日本殖民当局所谓“蕃人”、 “高砂族”,或当前台湾当局法律上“山 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的总和。 由于历史上原居平地的台湾原住民(“熟番”、“平埔族”)大量汉化,当 前各“平埔”族群并无明确法律地位,借用中华民国早期分类法的中国官方定义 乃将其视为“汉族”;因此, “高山族”的指涉范围,小于广义的“台湾原住民” (包含各“平埔”族群)或岛上南岛语系族群的实际总和。 据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有 4462 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海。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 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散居于大陆的高族族通用汉语文。有阿美人、没有自己的 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15 黎族 黎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列中国第 18 大民族。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 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贵州、广东、广西和江西等省区。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 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 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 至今。 黎族是壮侗民族后裔。 文化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 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 年创制 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服装以棉麻为原料,多穿对襟无领上衣。黎族妇女喜梳发髻于脑后,用 的发簪是箭猪毛、牛骨或金属制成。女子下穿织绣花纹的筒裙,裙上绣有各种图 案。遇重要节日或婚丧等要着盛装,妇女要戴项圈、手镯、脚镯、二环等银质饰 品。有些地方的妇女戴很重的耳环,使耳双垂肩,称为“儋耳”。16 门巴族 门巴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约 5 万人,其中中国实际控制区 8900 人(2000 年统计)。 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玛拉雅山区繁衍生息,与藏、培巴等民 族长期相处。公元 7 世纪,吐蕃王朝的疆域就包括门隅地区。唐朝时(823 年) 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设立的“唐蕃会盟碑”中就有“南者门巴”的记载。 文化 门巴族人使用门巴语、仓洛语和藏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 门巴族人普遍信藏传佛教,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 门巴族的服饰受藏族影响较大,男女都穿氆氇袍,腰间都系红氆氇腰带,很 像藏装,但衣着比藏装短小。 17 羌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自称尔玛。“羌”是他称,因其以羊为图腾, “西戎牧羊人”(《史记.西羌传》)。今天的羌族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 地震后,总人口不足 30 万。有口语,文字失落。 “羌人”分为“先古羌”,又叫“东羌” (春秋战国之前的炎黄族团)和“后 古羌”,又叫西羌(春秋战国之后的西羌“胡夷”族团)。 共同特点是:以羊 为祭祀的图腾。 先古羌为秦统一后, 和东部诸族融为一体, 形成汉族的胚胎 (出 处:翦伯赞《先秦史》)。 后古羌自春秋战国时期从西北涌入,发展演变成为 今天的部分汉族、羌族以及西南各少数民族. 文化 羌族无本民族文字, 通用汉文, 但有自已的语言。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分南北两大方言。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细麻布长衫、崇尚蓝色、羊皮坎肩,包头帕,束 腰带,裹绑腿。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生活文化与信仰,信奉自己的天 神“阿爸”,也兼信别神,多神崇拜。 18 土族 土族为中国西北的一个民族, 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 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以及甘肃的天祝等地。现有人口 大约接近 20 万。 “土族”族名源于部分土族人自称“土昆”、“蒙古尔”,“察罕蒙古尔”, 蒙古族称土族为“白鞑靼”,藏族称其为“霍尔”。藏族很早就知道蒙古尔人, 东胡有一部分人前往青海游牧,藏族称为霍尔。土族是东胡一部分,因此称为霍 尔。沙陀与汪古及吐谷浑是最主要的族源。 土族的祖先是古代的鲜卑人一个支系, 隋朝时曾在青海一带建立强大的吐谷 浑国,在唐朝时受到吐蕃的挤压,沦为唐的附庸。宋代时和羌族、党项人联合建 立西夏帝国。西夏被蒙古人灭亡后,吐谷浑人加入到蒙古的军队,在元朝时地位 较高, 和西域色目人同等待遇。 他们其实是吐谷浑人与不同时间来到的蒙古与汪 古军人混血种,明代以后逐渐定居,改为从事农业生产,并逐渐和汉族、蒙古族 等融合,简称为“土人”。 文化 过去土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 蒙古语相同或相近。过去通用汉文,1979 年青海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汉语拼音 为基础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试行推广。 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教, 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 元、 明以后普遍崇信喇嘛教, 但民间信仰仍然存在。 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19 瑶族 瑶族是亚洲的一个民族,其历史比较悠久。中国的瑶族人口为 2,637,421 (2000 年). 瑶族跨境而居,在越南、老挝、泰国北部也分布一些。是越南的 54 个民族 之一。越南瑶族人口超过 62 万,是越南第 9 大民族。东南亚国家排华年代里, 部分还飘洋过海移民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法国等地。 瑶族民风比较淳朴而强悍。 由于常受历代统治者的驱除和歧视,一般在山区 居住,因此有“无山不成瑶”之说。 关于瑶族的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源于“山越”,或以为源于“五溪蛮”, 或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 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文化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 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 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 字,一般通用汉文。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中)20 朝鲜族 朝鲜族又称高丽族、韩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 岛的朝鲜、 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其余散居美国、 日本等世界各地。 朝鲜族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目前尚无定论。其中一种说法为中国商周时 代的东夷移民与原土著居民组成,现大部为中国移民后裔,见箕子朝鲜,此说有 中国早期史料佐证, 朝鲜半岛的高丽、朝鲜两朝也常沿用中国史料以箕子为开化 始祖。 当代的朝鲜族在 16 世纪基本形成。在这个形成过程中,朝鲜半岛北部的夫 余、沃沮、东琛⑾时啊⒏呔淅鋈恕⒉澈H恕⑴妗⑵醯ぁ⒑鹤宓榷毖敲褡逡 有一部分融合进韩族(新罗人)中。 文化 朝鲜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为阿尔泰语系的分支,也有人认为是借用一定比 例外来词的孤立语系。朝鲜族在 19 世纪前以汉字为书写工具。(题外音:二战结 束,朝韩分别建国后,北朝鲜彻底废除汉字在韩文字中的使用,朝鲜语全部采用 朝鲜字母拼写。南韩也一度废除汉字) 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朝 鲜族早期宗教流行图腾崇拜和始祖崇拜,信仰土谷神,后来形成檀君教、东学教 等本民族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先后传入道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天主 教等。21 独龙族 独龙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总人口 7,431 人(中国 2000 年人口普查), 世居地位于高黎贡山以西, 但当利卡山以东的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主要分布 地区为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集中居住地在独龙江乡。独龙族是中 国较小的民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国大陆地区)中,人数仅多于塔塔尔、 赫哲、高山和珞巴列第五十二大民族。 独龙族的先民与古代氐羌原始族群的关系极为密切, 是古代氐羌原始族群的 一个组成部分。《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说:“丽江路,蛮有入种,曰磨 此、曰白、曰罗落、曰科闷、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卢、参错而居。”“撬” 为“俅”字的同声异写,二十世纪五十年以前,俅(撬)族居住地区的河流称为俅 江或俅地,贡山西部的独龙江上游则至今仍称俅江,元朝时期俅(撬)族正是居住 在俅江流域一带,后来逐渐南移至下游的独龙江流域。 文化 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 现已不存在。 男女均散发, 少女有文面的习惯。 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现有四分之一独龙族信仰天主教。 婚后每当妇女生一个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头牛或一件其他东西如铁锅、 一把刀等表示感谢。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22 哈尼族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 16 大民族。云南是哈尼族世居地。 哈尼人的一支阿卡人(又称为雅尼人,阿卡的语义即是奴隶),在缅甸、老 挝、泰国都有分布,缅甸、老挝称其为高族. 哈尼族可能源于古代氐羌族群。 汉文史籍中, 对哈尼族有 “和夷” 、 “和蛮” 、 “和泥”、“离泥”、“倭泥”、“哈尼”、“斡泥”等称呼。 文化 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 同彝语、 拉祜语、 傈僳语比较接近。 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个方言,彼此差别较大,相互通话困难。过去一直没有 文字,直到 1957 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相信万物有灵,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 哈尼族的服饰, 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 服。23 景颇族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 “高黎贡人” 见诸于汉文史籍, 自元、 明、 清至新中国成立前, 又先后出现了 “峨 昌”、“遮些”、“野人”等名称。 文化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 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 小绒珠, 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 妇女穿黑色对襟, 下着黑、 红色织成的统裙, 腿上带裹腿。24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 隆子、朗县一带。 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能够普查到的)的人口只有约 3000 人左右,还有超 过 60 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因此,也有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 的少数民族的错误说法。 藏文史籍 《红史》 等记载, 早在松赞干布(617~650)时代, “南自珞与门?? 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此后藏和珞巴两族人民的交往不断发展,17 世纪以 后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封赠、委派等方式,通过属下宗、貉组 织对洛渝一些地区实行行政管理。19 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把洛渝地区划归 波密土王管辖。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墨脱宗、则拉岗(宗)和嗄卡骆卡等 机构的官员头人还分别对达岗错、 马尼岗和巴恰西仁等珞巴族居住区按例收取差 税。 文化 珞巴族生活习俗受藏族影响较深,日常饮食及食品制作方法,基上与藏族农 区相同。 珞巴族有自已的语言,没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 语族。 珞巴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也有部分信仰藏传佛教。 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氇氆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 腹部,为套头式。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下身围紧身筒 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25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 中国有苗族 8,945,538 人(2000 年人口普查),占总人口的 0.72%,为中国第五 大民族。在越南名为赫蒙族(越南语:H'm?0?0ng)[3],人口 78 万 7604 人,列 第 8 位。 苗族的历史悠久,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 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 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 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文化 苗族人语言的统称为苗语,属于苗瑶语族的苗语支。苗语曾有文字,但已经 失传。各地的苗语有不同的复杂程度,但简单来说,受汉文化影响愈大的地区, 其语言的简化程度及汉字词使用的程度也愈高。 苗族人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滇东北次方言区和海外的苗族有一部分 信仰基督教。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 500 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 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 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 收。26 畲族 畲族, 中国东南少数民族, 中国大陆有畲族 710,039 人 (2000 年人口普查) , 列第 19 大少数民族。畲族世居地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东和湖南 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但 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 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 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意为刀耕火种,指的是 族的生产方式。我国做民族划分之后,统一称为“畲族”。 文化 畲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 言,通用汉文。语与炯奈语最接近,属于苗瑶语系苗语支.使用者仅有数千, 是一种濒临消失的语言。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 织的麻布。 宗教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27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起源于 14 世纪时期金帐汗国的的统治者――苏丹? 穆罕默德? 乌 孜别克汗,《元史》上称月即别、月祖别。乌孜别克的含义是“自己的领袖”,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属于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型, 是过渡人种。 现代乌孜别克人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 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和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孜别克族源于 14 世纪我国元朝时期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 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撒马尔罕、花剌子模、安集延、布哈拉的乌孜别克 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中原经商。明清之际,不少商人在新疆定 居下来,形成了今天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文化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 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孜别克文 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乌孜别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 乌兹别克妇女按传统习惯从结婚那天开始就必须戴上面纱, 现在揭下面纱的 妇女已经越来越多了。乌兹别克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还喜欢戴花帽。28 裕固族 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世代以畜牧业为主,现有人口 1.37 万人(2000 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布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和祁连山北段,即主要 集中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 为甘肃省特有 世居民族。 裕固族与图瓦人是比较正宗与原始的突厥人。其先民源于鄂尔浑河流域,可 追溯到公元前 3 世纪的丁零、4 世纪的铁勒,袁纥(之后为回纥)。840 年回纥 亡国后, 甘州回鹘的一支黄头回纥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 甘州 (今张掖) 、 凉州(今武威),祁连山与额济纳河一带,建立汗国,史称河西回纥,后被西夏 击败。速不台西征.顺便平定裕固族。在元代他们受忽必烈派出的宗王统治,明代 设曲先、斡端、安定、罕东四卫,在明代他们先后被赛德与阿勒坦汗打败。在历 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元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 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裕固族中说蒙古语的是黄黄 番,说突厥语的是黑黄番)”,封大头目为七族黄番总管,把居住区一分为三,各 部落置正副头目,头目以下有大圈头,以下有辅帮一人。我国初期称为“撒里畏 吾尔”;本民族自称“尧乎儿”、“西喇尧乎儿”。 文化 裕固族现在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也称尧呼尔语),主要是肃 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裕固族群众使用;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也称恩格尔语),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的群众使用; 再一种就是汉语。 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 裕固人信仰的是一种经改造的黄教,最大的特色是喇嘛可以结婚,完全与蒙 藏地区的喇嘛不同, 另外他们还残留男不婚女不嫁的习惯。他们与一般信仰藏传 佛教的民族不一样,仍信仰萨满教,他们的巫师名也赫哲,他们祭的神叫汗腾格 里。每氏族也有自己的萨满,分黑白二种。 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 长袍和皮靴是裕固族的传统服饰。作为世居戈壁的游牧民族,其服饰用料取 之于畜牧业本身,衣着式样简单,且耐寒、防沙等。29 壮族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 和贵州等省区。 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与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语言文化很 相似,并称为僚人。 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 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 骆越, 汉唐时的僚、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乌浒,宋以后 的僮(撞、)人、Z(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壮族与百越中的 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 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 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岭 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 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 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任用 壮族有名望之人为土司管理本族。 文化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 年创制了以拉 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 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 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 建立了寺庙。1858 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 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 各家都有神龛, 敬奉祖先。 近现代以来, 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 壮族特色织物是壮锦。壮族传统服饰尚青黑,男装对襟,女装右衽。妇女的 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裤子黑色宽肥,戴花纹图案的头巾。壮 族受汉族影响较大, 现在年轻人多着时装,妇女日常戴的头巾也常使用工业生产 的印花毛巾,穿着自织土布的越来越少。 30 阿昌族 阿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居 住在云南省西南部。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阿昌族人口数 为 33936。缅甸也有少量分布,称曼达族,2000 年统计全缅甸境内有 35000 人. 不同地区阿昌族的自称有所不同,如“蒙撒”、 “衬撒” (户撒地区), “汉 撒”、 “峨昌” (梁河地区)等。在汉文史籍中,阿昌族曾被称为“峨昌”、 “娥 昌”、“莪昌”、“阿昌”、“萼昌”等。我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阿昌族。 阿昌族与中国古代的氐羌族群有渊源关系。唐宋时期,由南诏、大理政权统 治;元代归属云南行省金齿宣抚司的镇西路、平缅路、柔远路等;明清时期由土 司管理。 文化 阿昌族的语言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支的缅语群, 其中又分为陇 川、梁河、潞西 3 个方言。无文字,书面交流使用汉文。 阿昌族的宗教信仰有地区性的差异: 户撒地区的阿昌族人普遍信仰上座部佛 教,梁河地区的阿昌族则仍然保留原始宗教信仰,相信万物有灵。 阿昌族的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 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 40 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 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 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 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 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 0.3 米,包头顶端左侧 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31 傣族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 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 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在泰国 与老挝、越南称傣泐族。 傣族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族群,西汉称其先民为滇国,东汉称为“掸”,唐、 宋称“ 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绣脚,“白衣”等,元、明、清 及民国时期称“白夷”、“摆夷”、“百夷”。他们在宋朝曾有自己的国家,叫 景龙国。国主叫叭真。版图至兰纳、老挝与越南西北。 文化 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仂语)、红金傣语、金平傣 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壮侗语系的台语支。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分为四种形式:在西双版纳等地通行的称为傣仂文,又 称西双版纳傣文;在德宏等地通行的称为傣哪文,又称德宏傣文;在瑞丽p澜沧 p耿马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使用的称为傣绷文;在金平使用的称为傣端文,又称金 平傣文。 这四种傣文都是从印度的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与老挝文p泰文p缅 甸文p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 傣族妇女多数束发,着窄袖短衫和长筒裙,但在芒市等地婚前着短衫,束小 围腰,婚后改为穿对襟短衫和黑色筒裙。男子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上着短衫, 下穿长裤,冬天冷时披毛毯。过去傣族人有纹身的习俗。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32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 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 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 一词有两种含义: “使用驯鹿的人” 和 “山岭上的人” 。 公元 5 世纪前, 古鄂伦春人仍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各氏族按照血缘关系和婚 姻关系沿水居住。史书记载的“沃沮”、“乌素固”、“H”、“钵室韦”等 都与鄂伦春族有关。三国志:“无大君主,有邑落长帅。”,《魏志》曰:‘东 沃沮??无大君王,世世有邑长。??今诸邑落渠帅称三老臣,句丽置其中大人 为使,又置大家以统之,税其貂布食物、美女婢妾。’ 5 世纪初,鄂伦春人进入氏族封建制,其生产生活领地的划分以家族或氏族 为单位。 有观点认为辽国之前鄂伦春族主要是越喜、铁利、拂涅、虞娄等部的居民, 还包括渤海国的粟末H族(渤海人)人。渤海国灭亡后西迁的“乌素固”人、 “移塞没”人、“西室韦人”,是那些迁移到了呼伦贝尔地区的乌古人,也就是 鄂伦春的先民。 他们语言与鄂温克人一样是北通古斯语。他们分库马尔与毕拉尔 二部落,下有氏族。也有使马与使鹿之分。 文化 鄂伦春族语言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一 般通用汉语文。 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 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这种帽子几乎不离 身。33 基诺族 基诺族是中国的 56 个民族之一,1979 年 6 月正式确认。“基诺”为自称, 民国之前汉释其为“攸乐”,意为“尊敬舅舅的民族”,为支南地区特有民族, 2000 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 20,899 人,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 族乡。 基诺一称来自其主要聚集区“基诺山”,清地理志称此山为“攸乐山”故清 档中多以攸乐人为其称谓。 民族意识上,他们以为自己是诸葛亮伐南中孟获的军人后人。 有关基诺人最早的记录为明末清初, 因基诺山地区盛产普洱茶故在此时有大 量汉地商人来往,并借此向推广了相并的农业生产式艺。 清雍正七年,中央曾在此筑有砖城,屯兵 500,但后因瘅气甚恶故而裁撤, 此后该地区以土司制度, 设有攸乐土司后因该地区的傣族土司用武力对合合并统 治。 民国时期设有保甲长但多以傣人为头目,故该地区有发生以基诺人为首的多 民族暴动,后以车里县县长撤职查办,并免 3 年税赋收局。 文化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 记事。 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 基诺族男女皆自小戴大耳环,耳环眼很大,认为耳环眼的大小,代表着勤劳 与否。基诺族男子的裤子宽大,白色无领外衣;女子挽发高髻,头上戴三角形尖 帽,身上背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种图案,外着无领长袖外衣,下穿黑色红 边的合缝裙子。基诺族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纹的土布。 34 满族 满族,全称满洲族,另有“满洲人”、“满人”、“旗人”、“旗族”、“满 珠”、“曼珠”、“妙吉祥”等称。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 最大的一个支系。满族有人口 10,708,464 人,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 10.2%,是 仅次于壮族的第二大少数族群。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 朝的少数民族。 普遍认为, 满族的直系远祖是三皇五帝以及夏商时期的肃慎 (其时又作息慎、 稷慎)。肃慎发源于现今远东外兴安岭一带,以优于弓箭制造而闻名。早在舜的 时代,就曾向中原王朝进献弓矢。周武王灭商、周成王伐东夷时,肃慎皆派使者 朝贺。 东汉至魏晋时期, 肃慎改称挹娄; 南北朝时期又改称勿吉; 唐朝时名为H; 唐末至明末又称女真(因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故又作女直)。女真即为“肃慎” 之转音。 北宋初年,契丹兴起,建辽国,女真始附属于辽。1114 年,生女真领袖完 颜阿骨打因反抗辽国的压迫而起兵,建立金国,最终成功灭辽。其弟金太宗吴乞 买时期又南下攻灭北宋,擒徽钦二帝,与南宋二分天下,可谓盛极一时。 1206 年,蒙古成吉思汗崛起于大漠,开始向没落的金国宣战。1234 年,成 吉思汗之子木亦坚汗窝阔台灭金于蔡州。1271 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设置辽阳行省以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以及鸭绿江流域的女真万 户。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元大都,将蒙古人逐回大漠,建立明朝。明在 故元辽阳行省之地改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人进行统辖。后建立清朝。 文化 满族本民族的语言是满语, 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南通古斯语支的一个 分支。 目前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 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 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满族的前身女真人曾经创造过女真文,于金国通行一时。因蒙古灭金,且在 元朝时期,女真被统治者视为汉人的一种,女真文也逐渐失传。后清创立满文。 满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多元化。 起初, 满族及其前身民族基本上以萨满教为主。 清朝入关、接触中原文化之后,除了保留了一些萨满教习俗之外,满族人受中原 民间信仰影响最大。 佛教和基督教也各有一定影响。当代满族以无宗教人士为主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 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 袍装作为日常服饰。 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 族特色的“旗装”。35 纳西族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 江及其毗邻地区,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分布省份。中国(中国大陆)有纳西族总 人口 309,477 人(2000 年人口普查),列第 27 大民族,其中云南 295,464 人, 占纳西族人口的 95.5%,其余省市区均有分布。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 (公元 25-220 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 录较详细,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 婆、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 是“磨些蛮”所居之地。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 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 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岭一带,北 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清雍正元年(1723 年)木氏土司改土 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入雅砻 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 文化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纳西族的语言是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 缅语族彝语支。 它有两种文字: 东巴文和哥巴文, 其中东巴文创造于一千多年前, 是今天世界上唯一的仍被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等宗教。丽江纳西族还普遍信奉“三朵”神, 成为多种信仰的民族。 纳西族妇女一般穿着宽大布衣、戴圆帽(现在很多妇女直接戴蓝色的圆形红 军帽)、披羊皮披肩,羊皮批上有两根白色背带在胸前交叉,一般有 7 个白色圆 形装饰,俗称“披星戴月”。 36 水族 水族是中国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的 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在广西省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 人口约为 40.7 万人(2000 年统计)。 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 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 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 部落,公元前 214 年,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隋 唐时统称“溪峒蛮”;唐宋时与壮侗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獠”;宋代在该处设 置“抚水州”,被通称“抚水蛮”;州这一地名暗示以“水”为自称的人群已经 形成。13 世纪中期,有大规模的汉族人移到此处;13-17 世纪,又有大量的汉族 士兵被调到此处戍守,设屯安家,他们的后代也逐渐融合于水族。 “水族”族 之称,最早见于明代史籍。清代,多称其为“水苗家”、“水家”等。新中国成 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 文化 水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 为“水书”,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是一种已经有 2000 年历史的古老文 字,但只有 400 多个单字,且多用于巫术活动。这些文字全靠誊写抄录,没有刻 版印刷,但各地的水书基本一致。大部分水族人不认识。他们日常生活中通用汉 文。 水族人信仰多神、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物. 水族人崇尚藏青色和黑色,男子用青布包头,女子身座青布长裤。女子喜欢 戴围有茨藜花纹的围兜,衣裤的口边也有花边装饰.37 佤族 佤族是亚洲的一个跨国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山地,分 属于缅甸与中国。 在缅甸境内超过 60 万人, 主要分布于佤邦。 在中国约 40 万人。 佤族在 2000 年前就与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居住在高黎贡山和 澜沧江地区。先秦时“百濮”的一支。唐代称“濮子蛮”,宋代称“濮蛮”,明 代称“古剌”,清代称“嘎剌”、“哈瓦”。他们自称“佤”、“巴饶克” 、 “阿佤”等,都有“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当地傣族与国外老族,掸族称其为 “佧佤”,“佧”在傣语中意为奴隶,所以在我国成立后,统一称为佤族。 文化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中国的佤族原来没 有文字,1956 年创制了一套以巴饶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岩帅语音为标准音的拉 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佤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 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 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38 保安族 保安族是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少 数散居青海与新疆, 现代社会因工作、 婚姻的频繁迁徙, 绝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 中国有保安族 16,505 人(2000 年人口普查)。 族源是来自中亚的色目人签军(探马赤军)。保安族的祖先是元朝、明朝(公 元 13 世纪至 17 世纪) 在青海同仁附近驻垦的蒙古人与色目人,主要信奉伊斯兰 教, 到明朝时建立保安城而得名。保安族的名字来自明朝时在青海省设立的保安 营。明朝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县境内设置了保安营,修建保安城,隶属河 州卫。后因与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争拗,先走到循化,再到积石山,其地名为保 安三庄,经过历史变迁,1950 年按照族民的愿望被命名为保安族。大多数族民 是农民,少数从事畜牧业或手工业。 文化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蒙古语、达翰尔语等有同属关 系,与东乡语比较接近。其语言还受汉语的影响。现在保安人很多都讲汉语。保 安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 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 属于逊尼派, 内部也有老教、 新教之分。 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39 德昂族 德昂族(缅甸称巴朗族)是中国、缅甸、泰国的少数民族。德昂族旧称“崩龙 族”。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 关系。公元前 2 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在 唐宋时期已能自制陶器。历史上德昂族的先民曾在 12-15 世纪时建立了金齿国, 后来逐渐衰落, 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至今在潞西县芒市河边等地还有古 代德昂族的巨大村落遗址。 文化 德昂族信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过去男孩儿到 10 岁便要入寺为僧学习佛 经,几年后便可还俗,也有少数升为佛爷。 德昂族使用德昂语,大多数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德昂族没有本民族 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汉文或傣文。 德昂族服饰以深色为主, 不同支系的妇女服饰不同,主要从其筒裙横条文的 颜色来识别。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40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是中国和俄罗斯的一个少数民族,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鄂温克是 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鄂温克族祖先是五至九世纪生活在大兴安岭深末怛室韦, 另一说法是沃沮后 人,元代称他们为林木中百姓,明代称额里克特人与野人女真,1753 年有 500 个 索伦兵派遣到塔城与伊宁。俄罗斯人在 1606 年遇到他们,1614 年开始向他们征 收毛皮税。 中国的鄂温克族在 1640 年被皇太极打败,头人博穆博果尔被杀,人民被编 入八旗。为了加强帝国的西部边界,1732 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一千六百 名鄂温克兵丁, 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其后裔就是今天的鄂温克族自 治旗的鄂温克族。 文化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 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 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 中国鄂温克人多信萨满教与万物有灵,牧区居民信藏传佛教。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 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 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41 回族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 7 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 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沿海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中国内地的长安、 开封等地定居。公元 13 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 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 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根据 2000 年的人口普查,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 981 万 6805 人,人数现列中国 第四。 回族以散居为主, 大部分省份有回族聚居区, 是各省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回族多保持西域文化习俗,主要是伊斯兰文化。 19 世纪清朝同治年间爆发了同治陕甘回变。后来演变成回族和其他穆斯林 民族以及汉族、满族之间的仇杀,它维持了十年多,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 海和新疆等地区,最后被多隆阿部队和以汉族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镇压。 这次起义的目的是在黄河西岸陕甘地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白彦虎同样提出 了和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事那样建立&伊斯兰国&的口号。 战乱对西北地区造 成了巨大的破坏,损失人口 2000 多万。之后,许多回族人迁.徙到中亚,逐渐发 展成为东干人。 东干人之大多数现时散播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和哈萨克斯坦江 布尔州,人口约 10 万。 文化 回族的通用语为汉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全民生活方式主要伊斯兰化。 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 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 的传统穿衣打扮。 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 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42 拉祜族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和孟 连、双江自治县,在思茅、临沧地区及西双版纳等地也有分布,人口约为 45.3 万(2000 年)。拉祜族在缅甸掸邦有约 25 万人,并有其政党组织。泰国有 8 万 6 千人,老挝亦有 1 万 6 千人。越南 54 个民族之一的拉祜族。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 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与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属于同一族源。拉祜族 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 澜沧江流域。 文化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 方言。 拉祜族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可敬可畏的神秘力量,信仰万物有灵。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以黑为美,男女服饰的主色调都是黑色。男子一般穿对襟 短衫、 黑布长裤, 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头巾裹头。 妇女穿开襟、 开衩的黑布长衫, 袖口、襟边镶着银泡、缝缀着各种花边,下着黑布长裤,头缠黑色的长头布,头 布两端装饰着彩色长穗,裹绑腿。 43 仫佬族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 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 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 亲”的意思。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 中, 即有关于 “僚人” 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 唐宋以后, 《岭 外代答》、 《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 “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 《天 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 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历 史上并未把仫佬族当成一个民族看待,1953 年 8 月 30 日经过民族识别,仫佬族 才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仫佬族形成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文化 仫佬族使用仫佬语,大部分人兼通汉语。 仫佬族信仰多神及佛道两教,受汉、壮等族影响很大。过去罗城仫佬族地区 佛寺众多,规模宏大。例如在罗城县城附近有四寺院: “各贲寺”、 “开元寺”、 “双福寺”、“万广寺”。各贲寺和开元寺每年都举行会期,仫佬族青年男妇相 聚唱歌,十分热闹。在一般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道教是具有重要影响的,每逢有 人生病或自然灾害,都请道教的法师来求神攘鬼。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梅山 教两种。仫佬族做法事多请梅山教的法师。 仫佬族服饰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着古代僚人的特点。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 腰,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是钩尖鞋。男子多穿对 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44 京族 京族,也称为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的 86%,是狭义上的 越南人。在中国境内,京族为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 民族,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 “安南”、“越族”,自称“京族”。 越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百越、百粤之称,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 南的东南沿海地区。越族的一支即为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亦称京族。而浙江的 越族已经与汉族融合。 PS:历史知识现在的越南,在宋朝之前一直是我中华的领土,汉朝为我国交 趾郡。 是我中华神圣不可侵犯之领土,937 年, 越南实际独立, 但直到 1885 年 《中 法新约》签订,越南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这些是题外话) 文化 京族使用京语,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没有文字,曾创制土俗“喃字”, 现在京族通用广州方言和汉文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佛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腰间束带。京族妇女则 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 多为黑色或褐色。 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45 傈僳族 傈僳族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西藏、印度、和泰国的一个 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 傈僳族是从唐代“乌蛮”部落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与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 关系密切,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傈僳族的族称最早见于唐人 樊绰的《蛮书》记载的“栗粟两姓蛮”。8 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受“勿邓”、 “两 林”和“丰巴”三大乌蛮部落统治。12 世纪以后,傈僳族先后受元丽江路军民 总管府、明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 世纪中叶,由于战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 压迫,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括木必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进入 怒江地区。此后,又有傈僳族陆续向西和向南迁移,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 文化 傈僳族人使用傈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 傈僳族人先后使用过老傈僳文、 格匡式拼音文字、 竹书和新傈僳文四种文字, 均创制于 20 世纪。目前只有新、老傈僳文仍在使用。 傈僳族人以前为信仰万物有灵,后来在西方人的影响下逐渐皈依基督教。现 在基督教为傈僳族的主要宗教。 傈僳族女子传统上头戴红色和白色料珠的头饰, 胸前佩戴彩色料珠的项圈和 项链。女子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缝制而成的,称作“百花裙”。 傈僳族男子着短衫,以青布包头,身上佩戴砍刀、箭袋等狩猎的工具,傈僳 族根据服饰颜色差别可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46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 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 全世 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蒙古人的先世是东胡,东胡被匈奴单于冒顿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 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 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晋武帝时代,鲜卑主要 分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乞伏部、秃发部、宇文部和拓拔部的别支柔然等。 其中柔然与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 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 成为小部分契丹人的宗源。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 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蒙兀室韦的祖先之一。 《旧唐书》有“蒙兀室韦”, “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 北宋时, 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居住于今日俄罗斯联 邦赤塔州和蒙古国东方省地区, 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 蒙古高原内部,号黑鞑靼。漠北诸部中,黄金家族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 族的嫡系后裔。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契丹征服鞑靼后,黑鞑靼自号尼 伦部。 12 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 1206 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西部蒙古诸部,则是突厥或被突厥化的部落。明时东、西蒙古分称为鞑靼和 瓦剌。 文化 蒙古族使用蒙古语, 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 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 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 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藏传佛教格鲁派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 蒙古族的全民信仰。 蒙古服饰包括长袍、 腰带、 靴子、 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47 撒拉族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骨子里就是突厥人。 撒拉族, 正式名称为撒拉尔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人的后裔, 现主要聚居在中国青 海省循化与甘肃省积石山自治县及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 有人口 10.4 万人(2000 年)。 中国撒拉族古称 Salor,这个部落名起源于传说中的乌古斯可汗(被土库曼 人视为自己民族的祖先)的亲孙子撒拉尔,意思是到处挥动着大刀和长矛的人, 有“无处不在、战无不胜的征服者”(――《Ruhnama》)的含义。撒拉尔部落 是唐朝时期游牧于新疆伊犁一带的乌护,后来西迁至中亚马雷、玉龙杰赤咸海地 区。在塞尔柱帝国和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撒拉尔人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后来撒拉尔人西迁,一部分人定居在东部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境内)。留 在马鲁及撒拉克的一部分人在较后的历史中被泛称为土库曼人, 其中一部分在元 朝时,由首领嘎勒莽,阿赫莽带领,取道撒马尔罕,吐鲁番、肃州到积石州,嘉 裕关定居下来,成为今日青海的撒拉族。今天的土库曼斯坦仍然有撒鲁尔部落, 第一批撒拉人是作为西域亲军前来屯田的。其他人陆续前来。洪武三年,他们首 领神宝入附邓愈。被赐姓韩,这姓是头人的姓。 文化 撒拉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撒拉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全民信仰。 撒拉族的传统服饰较多地保留着中亚、伊斯兰和游牧文化的特点。男子多穿 交领长衫、大裆裤,腰扎布带或丝巾,并佩戴约 15 厘米长的小刀,头戴羊皮卷 檐帽,脚穿短筒靴,妇女头披纱巾,身穿连衣裙。妇女喜欢佩带长串耳环、戒指、 手揭、串珠等首饰。48 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 陵山及大巴山方圆 10 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 区,共有 8,037,014 人(2000 年人口普查)。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 是“本地人”。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者为古代巴人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 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1956 年 10 月, 国务院正式确认土家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土家族的先民早在 2000 多年前就在今渝东南、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 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 “武陵蛮” 、 “五溪蛮” 。 宋代以后被称为 “土丁” 、 “土民”、“土兵”等。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 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民族 识别,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 1957 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 自治州。1983 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 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 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 土家族内部有一种观点, 土家族来源于巴国,但不是巴国主体民族巴族的后 裔。 文化 土家语是土家族的民族语言, 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土家语至今尚 未发现本族文字,现时使用 1984 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有两种方言。目前只 有少数老人仍能说土家语。通用语言为土家语和汉语。 土家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 2~3 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 对襟短衫。49 彝族 彝族,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 少数分布于越南。 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 7.37%, 列第七大少数民族。 中国彝族聚居区和彝族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 省。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族皆源于 古彝族, 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 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 神话传说等。史书上说得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三千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 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 “越嵩夷” 、 “侮” 、 “昆明”、“劳浸”、“靡莫”、叟、濮等部族。汉朝称“西南夷”。 隋唐以 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 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 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文化 彝族人说彝族语言,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支。 彝族有自已的文字, 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 服饰习俗。50 藏族 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 甘肃、 四川、 云南等省。 人种属于蒙古人种。 中国境内有人口约 541 万余人 (2000 年) 。 早在 4000 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繁衍生息了。据汉文史 籍记载, 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当时甘青一带西羌诸部已与汉朝发生密 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而西藏有“发羌”(发,古音读 bod)、“唐牦”等部,与甘 青诸部已有往来。 原始汉人与原始藏缅人约在公元前 4000 年左右分开。原始汉人逐渐移居到 黄河流域从事农业, 而原始藏缅人则向西南迁徙并从事游牧业。而之后藏族与缅 甸人又进一步的分离。 原始藏缅人属於古羌人系统,发羌入藏为吐蕃王朝发迹的 一种历史学观点。 文化 藏族的语言属於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自己的文字。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 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 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 贵的礼物。51 普米族 普米族是中国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 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的宁蒗、玉龙、永胜等地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 僳族自治县。2000 年人口为 33600 人。 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之为“西番”、 “巴苴”等。 其自称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等,是同一名称的变体,意为“白 人”。 文化 普米族的语言是普米语, 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 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盐源以及九龙等地的约 25000 名藏族人也说普米语,其 中木里县人数最多,约有 18000 人。除使用普米语之外,多数人兼通汉语和一些 邻近民族的语言。普米族没有文字。 普米族信仰原始宗教。宁蒗的普米族受藏文化影响而信仰藏传佛教。 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52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或称塔塔尔人、鞑靼人,是中国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 居住在中国新疆地区。“塔塔尔”是“鞑靼”的音译之一。 “鞑靼” 一词起源于 7 世纪到 9 世纪时在贝加尔湖东南地区游牧的至大兴安 岭东及呼伦贝尔一带的蒙古部落(也有操突厥语的),13 世纪由于随蒙古人西迁, 欧洲人便将阿尔泰语系的蒙古人和突厥人统称为鞑靼人。狭义鞑靼指鞑靼族,该 民族是突厥人的一支。由钦察人,保加尔人和蒙古人构成。 今天中国境内的塔塔尔族是从 18 世纪 20 和 30 年代起部分伏尔加鞑靼人随 俄罗斯人一起东迁,进入中亚和新疆等地,在中国形成塔塔尔族。他们主要是来 自喀山、斜米列契(哈萨克斯坦南部的七河地区)、斋桑泊等地,因为其原来的伏 尔加驻地被俄罗斯地主占据而流落至此。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沙俄通过一系 列不平等条约, 打开了对清帝国的通商大门,一些喀山塔塔尔的商人活跃于清俄 贸易,其中一部分人就移居到新疆,同时移居到新疆的还有一些从事教育、宗教 职业的鞑靼人。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还有一些塔塔尔人迁移到新疆与哈尔滨。 文化 中国境内的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 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 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 男子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 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 帽为美,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 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53 锡伯族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 18.88 万人(2000 年第 5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自称鲜卑后裔,语言与满语有渊源关系。据说沙俄给北 亚取名西伯利亚与锡伯族之名有关。 锡伯族是本民族的自称。 在历史上,汉文史籍对锡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写 法,都是 xiwe 的同音异写,到明末清初定为锡伯。其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一说 是鲜卑带钩的名称,即所谓“黄金犀毗”;一说是瑞兽之名;一说则由地名演变 而来;另一说系鲜卑的音转。据多年来学界研究认为,锡伯族发源于汉代以前的 东胡系,由东胡――鲜卑(拓跋部)――室韦(失韦)――锡伯演变而来。 文化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 现在, 东北锡伯族的语言和当地汉族、 满族基本相同。 新疆的锡伯族,由于居住较为集中,在语言文字上保持了较多的特点。锡伯语属 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相传锡伯族曾有过自己的文字,但早已失 传。 锡伯族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还有信仰原始信仰和萨满教的现象。 锡伯族的早期服饰衣料是以鹿、猪犴等兽皮为主,比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 54 布依族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 2545059 人,其中贵州省有 200 多万人, 占布依族人口的 95%以上。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 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 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称为布 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 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 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 只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 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 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 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 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 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文化 布依族使用的布依语, 实际上相当于壮语北部方言,属于侗台语族台语支北 部组,国外有学者称之为“北泰”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没有本民族文字。 20 世纪 50 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o和菩萨亦 受到敬奉。 布依族传统服饰与壮族服装近似,尚青黑,男装对襟,女装右衽。妇女的上 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裤子黑色宽肥,戴花纹图案的头巾。第三 土语区的布依族妇女还着百褶长裙,十分古朴大方。55 东乡族 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他们自称为撒尔塔人。 人口为 51.4 万人 (2000 年统计)。 东乡族源于中亚撒尔塔人与蒙古人,信伊斯兰教,由六种色目人为主体发展 出来。即回回、乃蛮、钦察、葛逻禄、甘土鲁、康里,这些中亚人成为签军,由 赤老温统帅, 留驻东乡。 后来这些军人被组织入社 (也与一部分汉人藏人混合) , 定居下来。由军户转为民户,采用蒙古语。色目人是重要来源,在元朝中期形成 现今东乡族。明初这地方属河州卫管辖,前朝将军锁南普,赐姓何,任命为指挥 同知。世代相传,实行土司统治。洪武年间设九个里,推行里甲制度。在清朝改 为用社统治。东乡族一部分族源是阿难答部下。 文化 东乡族人讲东乡语,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十三世纪蒙古秘史的蒙古语 很像。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字,无本民族文字。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东乡族人的食衣住行及风俗受伊斯兰教影响很大。服饰上带有回族的特点, 颜色多青、蓝色或藏青色布制成。56 仡佬族 仡(ge)佬(la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 437997 人。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 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 “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 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文化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目前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 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 依语等多种语言。 先前都以为仡佬族只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 但是 2008 年 9 月, 在贵州发现《九天大濮史录》,该书保管者是黔北一李姓仡佬族人,他的祖上曾 是宋代仡佬蛮王李文通的后代,他本人并不知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但他一直传 承祖训,视此书为宝。《九天大濮史录》一书的发现,充分证明了仡佬民族是一个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不仅拥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而且是最早倡导 “和 合”理念的民族,也是朱砂、酒、茶、焰火、铜、铁等的发明者,并且也证明了 仡佬族拥有自己的文字。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的也信奉佛教。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 桶状,谓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 长之袍。质料有葛、麻、羊毛、丝、棉布等。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 花布一块盖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