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绝句律诗平仄表二十行讲不讲平仄的。

格律诗写作常识_百度文库
格律诗写作常识
1、古体诗——和绝句、律诗相对的诗体称呼,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四言诗——始于《诗经》,汉代以前的主要诗体形式,音节单纯,表意复杂。代表作《关雎》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不论平仄、对仗、句数、押韵,唐以前的五言诗均称为五古。代表作《述怀》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其它与五古类似。代表作《饮中八仙歌》
杂言诗——句式长短不一,形式自由灵活的一种诗体,不论平仄、对仗等格律。代表作《蜀道难》
乐府诗——最早始于秦,乐府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人们把此机构制作的可以和乐而歌的作品,成为乐府诗。代表作《陇西行》
歌行——不入乐,也不沿袭乐府古题,音节、韵律比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代表作《琵琶行》
骚体诗——源于《离骚》,后人把楚辞称为骚。句式不整齐,句数无限制,用韵不严格,句尾多助词。
三言诗——起于先秦。代表作《代春日行》
古绝——只有四句的古体小诗,多押仄韵,不受平仄、对仗等约束。代表作《春晓》
2、格律诗——又名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立,对诗的平仄、对仗、押韵和字数都有很严格的规定。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字。代表作《春望》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句七字,每首八句,共五十六字。代表作《蜀相》
五言排律——排指铺排。即五言律诗的延长,又称五言长律。每首至少十句。代表作《赋得花发上林》
七言排律——又称七言长律。每首至少十句,其余和七律相同。代表作《清明二首》
三韵小律——每首只有六句,共三韵,五言三十字,七言四十二字。只有中间一联必须对仗。代表作《李员外寄纸笔》
六言律诗——简称六律,每句六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八字。代表作《送万巨》
第1 / 10页
贡献者:昨日黄花雨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请问古诗歌的平仄规律是怎样的?宋词讲不讲究平仄关系?请各路高手指点:
古诗歌(如唐诗)的平仄规律是怎样的?唐诗的绝句和律诗又是如何分类的?宋词讲不讲究平仄关系?
另外再帮我重点在平仄方面指点指点,修改修改我写的下面两首所谓的"诗"(不胜感激):
晓来春意寒,月落醒孤烟。落红无尽时,独坐空镜边。
长空一烟竹颠低,短河中流复向西。秋雨斜织湿黄草,小屋略掩红色衣。
古诗重意还是重律,这个问题好像争执很多年了吧我个人觉得意更重要当然,意能表达的很好,格律又很工的自然精妙但为了律工而妨碍本身意的表达绝对不可取至于具体规律如何,你可以搜索相关网站看看,因为我本身也是门外汉,不敢说,呵呵搜搜很多的入门启蒙啊类似的网站绝句是4句,一句五字叫五绝,一句七字叫七绝律诗一般8句,同上分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好像也有六言宋词相对来讲平仄上更严格因为它每个词牌对每个字都规定了几乎固定的平仄对你的诗第一首每句诗最后一字都是平吧?晕,别扭第二首这个,我也是门外汉,还是少说两句吧,哈哈个人认为,写出来的东西一要有点意思,二要上口易读,韵律我想本来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吧。就像对联,讲究仄起平收,诗的最后一韵一般也是如此吧纯属个人意见,诗词对我来说是一个爱好,本人很业余,呵呵哪里有不对的地方还请网友指正,不胜感激!刚刚搜索了一下,格律方面的东西,你可参考下面这个帖子:诗词格律基本常识/f?kz=6834107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成绩考试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联系文章,下面对“汉语的处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大赛,不仅缺乏最好的译文,评不出一等奖,而且二等奖还被外国选手拿走,这种尴尬局布面让人反思。
国内选手相当多的翻译作品言不达意,其中文字符号的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母语面临危机。
与“全民学英语”热潮想比照,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这说明对于母语的忽视。
虽然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我们的后人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汉语危机”不断的呼声却使我们不能尽展欢颜。
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主单调的状况。
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就让作者百感交集,忧心不平,看来作者思索这种问题已有时日,显示出作者的文化责任心。
“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受到冷落,产生危机,因此,我们应把对母语对外主事的重视程度颠倒过来。
由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词藻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
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说明汉语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文、拉丁文基本死了,说明活着的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下题。
&&& 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同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
&&& 元曲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散曲,它是勃兴于元代的一种新兴的诗歌样式,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曲;一是杂剧,即由散套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科介,专供舞台演出。
&&& 元代散曲与杂剧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多种复杂的原因。
&&& ①一方面,是由文学尤其是诗歌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文学传统继承与发展的结果。②曲是由词演化而来的。③词在发展初期,饱含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愿望甚至隐情。④但是,词发展到晚期,由于词作家远离社会现实,作品的内容日趋广泛,题材日渐狭隘,又由于作家一味堆砌辞藻,走上了形式主义的绝路。⑤再者,金元时代,随着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各民族在政治、军事上的斗争,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⑥辽灭金兴,金亡元起,北京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地区流行的语言,逐渐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的语言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语言体系,从而为金元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语言材料。⑦同时由于新词汇不断出现,双音、多音词日益增多,而宋词的格律对变化着的语言,已成了一种严重的束缚,加上南北语音、声调的差异,方言俗语的迥别,由北方首先产生元曲这样一种新诗体就成了势之必然。
&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由元代的社会现实所决定。蒙古贵族在统一和统治中国的90年间,对汉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科举考试废而不行70余年,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地位顺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下,知识分子中一部分人依附蒙古贵族,追求荣华富贵;一部分不做元朝的官,彷徨苦闷,隐居民间,过着贫苦的生活,抗议民族压迫,表现出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元代的特殊社会形态,也动摇了旧有的精神意识,传统的习惯和信仰,加上城市经济的发达,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文学从旧的思想和束缚中获得了解放与发展的新契机,被正统文学轻视的市民文学,即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曲子和歌剧,以新的形式和精神茁壮地发展起来,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力量。
&&&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
&&& 小令也叫“小叶儿”,是独立的支曲,每首只有一段,很像一首单调的词,也有点像一首句式参差不齐的小诗。如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曲套(又叫散套或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官调相同的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套曲少则两曲,多则二三十曲,没有定数的限制,但必须一韵到底。套曲在体制的灵活变化上弥补了小令表情达意相对单调的不足。
&&& 散曲和词都是长短句,词“调有定路”,曲有“正谱”。可是,散曲不像词那样严格要求“字有定数”,可以极尽长短句变化之能事,允许作者在正谱范围内加入“衬字”。所谓“衬字”,这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衬字不受格律的限制,即不讲平仄,不拘字数。它的作用,或者是补足语义,或者是加强声情,或者兼而有之。例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内《黄钟煞》中一节“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你子弟谁教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其中加点的字,便是衬字。若去掉衬字,这个曲子就黯然失色了。
&&& 散曲的用韵和词的用韵也有所不同。曲用韵较密,几乎是句句用韵。不论小令还是套数,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即使篇幅较长的杂剧,一折也只能押一个韵部的字,但平韵、仄韵可以互押。而词则要求“韵有定声”。词中如用平韵,则全词皆平;如用仄韵,则全调皆仄;若用平仄二韵,则必须换韵。相对来说,散曲的用韵走的是一条自由之路。
&&& 散曲体裁在句子长短变化和押韵上的解放,使作者可以写得更加生动活泼,曲尽其妙,同时使音调节奏富于变化,浅唱高歌更为悦耳。所以说,散曲不仅为众多文人——作者使用,也为广大群众——读者乐于欣赏。
“于是,广大人民群众呼唤着新的文学样式的诞生。”这个句子是从第四自然段中抽出来的,第四自然段由七个句子组成,已用①……⑦一一标出来,那么这个被抽出来的句子,应还原于哪两个句子之间?
第五自然段第二句提到“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出来(35字以内)。
第五自然段“使文学从旧思想和束缚中获得了解放与发展的新契机”中的“新契机”指的是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出来。(40字以内)
第八自然段“弥补了小令表情达意相对单调的不足”中的“单调”的意思是什么?
本文的核心、主旨是___________。
A.谈元散曲的形式和体裁特点&&&&&&&&&&&&&& B.元曲的形成和宋词没落的原因
C.元曲和宋词体裁特点的比较&&&&&&&&&&&&&& D.曲的产生和发展及曲与词的比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同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
  元曲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散曲,它是兴起于元代的一种新兴诗歌样式,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曲;一是杂剧,即由散曲套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科介(15),专供舞台演出。
  元代散曲与杂剧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多种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文学尤其是诗歌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文学传统继承与发展的结果。曲是由词演化而来的。词在发展初期,它饱含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愿望甚至隐情。但是,词发展到晚期,由于词作家远离社会现实,作品的内容日趋空泛,题材日趋狭隘,又由于作家一味堆砌词藻,走上了形式主义的绝路。[A]再者,金元时期,随着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各民族在政治、军事上的斗争,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辽灭金兴,金亡元起,北京成了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地区流行的语言,逐渐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的语言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语言体系,从而为金元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语言材料。[C]同时由于新词汇不断出现,双音、多音词日渐增多,而宋词的格律对变化着的语言,已成了一种严重的束缚。加上南北语言声调的差异,方言俗语的迥别,由北方首先产生元曲这样一种新诗体就成为一种势所必然。[D](16)(17)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由元代的社会现实所决定。在蒙古贵族统一和统治中国的90年间,他们对汉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18),科举考试废而不行70余年。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地位顺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下,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人依附蒙古贵族,追求荣华富贵;一部分不做元朝的官,苦闷彷徨,隐居民间,过着贫苦的生活,抗议民族压迫,表现出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元代的特殊社会形态,也动摇了旧有的精神意识,传统的习惯和信仰,加上城市经济的发达,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文学从旧的思想和束缚中获得了解放与发展的新契机,(19)被正统文学轻视的市民文学,以新的形式和精神,茁壮地发展起来,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力量。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
  小令也叫“小叶儿”,是独立的只曲,每首只有一段,很像一首单调(20)的词,也有点像句式参差不齐的小诗。如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21)
  套曲(又叫散套或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套曲少则两曲,多而二三十曲,没有定数的限制,但必须一韵到底。套曲在体制上的灵活变化弥补了小令表情达意相对单调的不足。
散曲和词都是长短句,词“调有定格”,曲有“正谱”。可是,散曲不像词那样严格要求“字有定数”,可以极尽长短句变化之能事,允许作者在正谱范围内加入“衬字”。所谓“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数字之外所增加的字。衬字不受格律的限制,即不讲平仄,不拘字数。它的作用,或者是补足语义,或者是加强声情,或者兼而有之。例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内《黄钟煞》中一节“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你子弟谁教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22)其中加粗的字,便是衬字。若去掉这些衬字,这支曲子便黯然失色了。
  散曲的用韵和词的用韵也有所不同。曲用韵较密,几乎是句句用韵,而最大的特点是平韵、仄韵可以互押。不论小令还是套数,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即使篇幅较长的杂剧,一折也只能押一个韵部的字。而词则要求“韵有定声”。词中如用平韵,则全词皆平;若用仄韵,则全调皆仄;若用平仄二韵,则必须换韵。相对来说,散曲的用韵走的是一条自由之路。(23)
  散曲体裁在句子长短变化和押韵上的解放,使作者可以写得更加生动活泼,曲尽其妙,同时使音调节奏富于变化,浅唱高歌更为悦耳。所以说,散曲不仅为众多文人——作者所热爱,也为广大群众乐于欣赏。(24)(25)(26)(27)
1.解释下列两词(2)
(1)宾白:________
(2)科介:________
2.“于是,广大人民群众呼唤着新的文学样式的诞生。”一句是从第四自然段中抽出来的,它应还原在[A][B][C][D]中的哪个位置?(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词这种文学样式走向衰微的原因有哪四条?(2)
(1)________;(2)________;
(3)________;(4)________。
4.“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是指________。(2)
5.这个“新契机”指的是(2)
A.蒙古贵族统治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
B.一部分知识分子对黑暗统治不满和忧国忧民。
C.旧有的精神意识被动摇,传统的习惯和信仰,加上城市经济的发达,外来文化的影响。
D.被正统文学轻视的市民文学茁壮地发展起来。
6.这里“单调”的意思是:(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写出与白朴这首小令内容相近的马致远的另一首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汉卿曲中这两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提到了词创作的三条要求,这三条要求是什么?(3)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四种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
A.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艺术高峰。
B.元曲的产生和发展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一是社会原因。
C.元曲是在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词到晚期走进了死胡同。
D.元曲是应运而生的新的文学样式,因而在艺术价值上高于宋词。
11.将曲与词作比较,与本文意思符合的一项是(2)
A.都是长短句,都有固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字有定数”,词有词牌,曲有曲牌。
B.词和曲都讲究平仄,都要押韵,全调若用平韵,皆用平韵;若用仄韵,都用仄韵,必须一韵到底。
C.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套曲是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只曲联缀而成,各曲必须一韵到底。
D.词没有套曲,没有小令,但有中调和长调,也和套曲相当。
12.本文的核心是(2)
A.谈元曲的形成和体裁特点。
B.元曲的形成和宋词没落的原因。
C.元曲和宋词体裁特点的比较。
D.曲的产生和发展及曲与词的比较。
13.根据本文的分析,简要概括散曲的体裁特点。(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 审美特征是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根本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作品抒情言志的内在意蕴、文体风格和语言风采中。中国文论往往近取诸身,以人喻诗文。情、貌、言既被作为评人的三个方面,又被作为对文学作品评价的重要方面,也是文学审美尺度的三个重要方面。其中所谓情,是指作品中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意蕴;所谓貌,是指作品中外在的感性风采;而所谓言,则指作为作品肌肤和载体的语言表现形态,在形和声两方面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审美愉悦。
&&& 中国文学是以抒情性为主的文学。表情达意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历代的文学作品都
是文学前辈们受自然、社会感动过的情感的记录,是他们人生情感历程的表现。《诗经》中的怀春之思、黍离之悲等,莫不是情感的表现。中国文学的抒情性不仅表现在诗、词、曲中,而且贯穿在散文、戏曲和小说中。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甚至认为:“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把抒情性看成是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情感尺度始终是人们创作和批评的重要标准。《诗·大序》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吟咏情性”等对《诗经》作评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貌”,主要指作品中由描写和结构等所创构的意象,表现在体裁和风格等方面的独特风采,它们最终体现出作品的内在神采。文学不只是语言的堆砌,体裁和风格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体表现为作品的独特体貌。宋人倪思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体裁蕴涵着作品的审美特质,不同的体裁的作品正体现了各自独特的风貌。作品的风格是作品感性风采和审美情调的具体表现,其中有时代的差异,也有地域的差异,有个人先天气质的差异,也有后天阅历形成的趣味差异。文学作品的体貌特征是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作家的群体与个体的精神风貌,都体现在作品的感性风貌上,它同时也是审美尺度发展历程的重要标识。
&&& 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最终通过作为作品肌肤的语言来实现。优秀的作家往往会通过语言的
象征性、多义性和寓意性,以及那或典雅流丽、或音韵铿锵的语言声色,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情韵与风采。如《文心雕龙·丽辞》说:“造物赋形,支体必双。”把对句看成自然规律的体现,并举出《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等为例,认为这些对称带来了视觉之美。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在于视觉的辞采之美,更在于听觉的音色之美。中国的文学评价中,对音节、平仄、双声、叠韵乃至押韵的重视,都是对音色之美的自觉追求。
&&& (节选自《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作者朱志荣,《文学评论》2008年5期)
下列对“情”“貌”“言”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所谓情,是指中国诗文中所传达的以作者人生情感历程表达为核心的内在意蕴。
& B.所谓貌,指由描写结构等所创构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在体裁风格等方面的内在神采。
& C.所谓言,指作为“情”、“貌”载体的语言具有视觉的辞采之美和听觉的音色之美。
& D.“情”、“貌”、“言”,既是中国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也是人们评价作品的审美尺度。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文章第二段所引用的闻一多的话语,直接证明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情感尺度是人们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审美标准。
& B.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最终要通过其情感内涵来实现,优秀作品的情韵风采往往通过语言的象征性、多义性以及语言声色来传达。&&
& C.《文心雕龙·丽辞》认为对句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并举《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等为例,认为这些对称带来了音色之美。
& D.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注重视觉与听觉双重审美效应,中国文学评价中对平仄、押韵等的重视体现了作家对音色之美的追求。&&&
下列表述不能说明“体裁蕴涵着作品的审美特质”的一项是&&& (& &&)
& A.文学不只是语言的艺术,体裁和风格也是作品的要素,表现为作品的独特体貌。
& B.宋朝人倪思说:“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
& C.作品的风格是作品审美情调的具体表现,其中有时代、地域、个人先天气质的差异。
& D.不同历史阶段、地域、作家群体的作品的不同体貌特征,是审美尺度发展的重要标识。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作为文学作品审美要素的“言”既是“情”、“貌”的表现,同时又有独立的审美特征。
& B.《史记》是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在情、貌、言方面具有审美价值,所以又被看作史书。
& C.陆机说“诗缘情”,刘勰说“五情发而为辞章”,都有着《诗·大序》评价尺度的影响。
& D.中国文学评价强调语言的平仄、对偶等音色之美,对唐宋诗词的繁荣有着重要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言律诗平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