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烈士陵园。是什麽战役牺牲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_百度百科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朝鲜的掩映在崇山峻岭之中,烈士陵园就坐落在当年志愿军总部所在地桧仓郡高达150 米的山腰上,是朝鲜最大的一座志愿军烈士墓,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于1957 年建成。上海唯一的抗美援朝志愿军纪念广场于2012年在上海奉贤区内落成。广场包含、志愿军老兵墓地、影视放映厅。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历史简介
开城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掩映在崇山峻岭之中,烈士陵园就坐落在当年志愿军总部所在地桧仓郡高达150 米的山腰上,是朝鲜最大的一座志愿军烈士墓,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于1957 年建成。烈士陵园四周群山起伏,苍松翠柏环绕,山下溪水潺潺,花草丛生。陵园大门上用中朝两种文字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从此登上240级台阶,到达陵园的第一层。正面是一座中国古式的三门,上面挂着题写的“浩气长存”横匾。牌坊门内迎面挺立着一座绿瓦红柱、彩漆油画的六角纪念碑亭。亭里的白色纪念碑上刻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烈士永垂不朽”的铭文,亭子的横梁上,里外共有11幅彩绘图画,画的是朝鲜朴在根、中国国际主义战士、中国志愿军英雄、和特级英雄等人的。
在陵园第二层宽阔平坦的极为别致的小广场中央,
毛岸英烈士
矗立着一尊底座呈方型,由大理石砌成、高17米的志愿军英雄铜像。石座正面和背面有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和朝鲜内阁用朝文刻的碑文,正面的碑文是“在旗帜下用鲜血凝成的朝中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在志愿军铜像后有两面巨大的石影壁,壁面浮雕是朝鲜人民积极支援志愿军和志愿军英勇作战的41人群像。从影壁之间的台阶往上便可到志愿军烈士墓地,总共有134 名志愿军烈士安息在这里。在墓地前排正中,有一座较大的坟墓,高高的墓碑上刻着“烈士之墓”七个大字。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总理凭吊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总理在朝鲜凭吊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1958年2月,总理应首相的邀请,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17日,等在纷纷飞雪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敬献花圈。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温家宝总理
日上午,在朝鲜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代表团全体成员、中国驻朝使馆工作人员、在朝中资机构、华侨、留学生代表以及中国青年代表团和艺术团成员等300余人,专程前往凭吊。
温家宝总理在朝鲜凭吊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日,在陵园二层平台举行了庄重的凭吊仪式。温家宝、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在朝中资机构、华侨和留学生敬献的花圈摆放在志愿军战士铜像前。温家宝上前轻轻整理花圈缎带。缎带上写着“烈士永垂不朽”。全体人员肃立默哀。
随后,来到烈士墓前献上花束。他对着毛岸英的塑像说:“岸英同志,我代表祖国人民来看望你。祖国现在强大了,人民幸福了。你安息吧。”
在一个个志愿军烈士墓前,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碑
温家宝时而驻足沉思,时而饱含深情地说:“志愿军先烈们,半个多世纪了,祖国人民从没有忘记你们。今天,我们来到你们忠骨安葬的地方,专程看望你们,表达全国人民对你们的思念。”“你们的鲜血洒在异国他乡,你们伟大而崇高的精神留给了整个世界。你
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激励着我们把国家建设好。志愿军烈士浩气长存,英灵永在!”离开陵园前,温家宝依依不舍,驻足回望。
在桧仓,温家宝一行还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旧址。温家宝在留言簿上题词:“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不朽功勋和伟大精神与日月同辉!”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陵园地址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朝境志愿军烈士陵园
日,朝鲜停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成立了烈士陵园修建委员会,中国政府拨出专款,用于陵园建设,在朝鲜建起了八处志愿军中心烈士陵园。
位于朝鲜云山郡旧邑里。陵园内建有纪念碑、纪念亭、牌楼等建筑物。安葬在这里的是日至1950
周恩来总理在朝鲜凭吊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年11月5日,在中牺牲的烈士。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第一役,历时十天,歼敌15000余人,收复云山、博川、温井、、德川等重要城镇,初步稳定朝鲜战局。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1万余人,大部分安葬于云山烈士陵园。
位于朝鲜中心的高地上,这里安葬的是日至12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西线作战中牺牲的烈士。在第二次战役的西线战场,志愿军激战八昼夜,歼敌23000余人。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30700人。与长津湖两个烈士陵园安葬着第二次战役牺牲的烈士。
位于长津湖畔,这里安葬的是日至12月24日,第二次战役东线长津湖之战牺牲的烈士。长津湖之战历时28昼夜,歼敌13900余人。
位于开城市松岳山下。开城是会场所在地,最初作为停战谈判会场的来凤庄和后来的板门店都在开城。这里安葬着日至日,中牺牲的烈士。此次战役历时9天,突破“”,占领汉城,将敌人驱至“三七线”以南地区。此战歼敌19000余人,志愿军伤亡8500人,大部分安葬于这个陵园。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位于朝鲜平康郡福溪镇。这里安葬着日至11月25日,在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是中最为残酷的战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此役共毙伤俘敌25000余人,志愿军伤亡11500余人。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著名战斗英雄。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除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等著名战斗英雄安葬于沈阳外,其余均安葬于烈士陵园。
位于金城地区,这里安葬着日至7月27日,在夏季反击战役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是志愿军转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敌坚固阵地发起进攻的战役,历时两个半月。志愿军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其第三次进攻即,一举突破敌人四个师的防御,突入敌纵深15公里。夏季反击战役共毙伤俘敌123000余人,收复土地240平方公里,有力地促进了停战的实现。志愿军在这次战役中伤亡54000余人。
位于朝鲜新,是为纪念铁路运输战线上光荣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园内有志愿军领导机关和朝鲜交通省分别竖立的纪念碑。志愿军铁道兵在中,面对敌人强大的空中力量,粉碎了敌人实施的绞杀战,建成了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作战地域广,战线拉得长,战场情况复杂,以上八处烈士陵园,不可能将志愿军烈士全部安葬,很多烈士仍分散葬在朝鲜各地。除以上八处外,朝鲜还修建了62处志愿军墓地,建有243个烈士合葬墓,将分散在各地的大部分志愿军烈士,集中安葬于这些烈士合葬墓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国内的志愿军陵园
国内安葬志愿军烈士及志愿军老兵比较集中的有四处,它们是、、赤壁市志愿军烈士墓群、。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位于沈阳市北陵公园的东侧,由原政治部修建,1951年8月落成,同年12月10日移交给管理。陵园占地24万平方米,地势居高临下,拾级而上,迎面矗立着一座23米高花岗岩砌成的四棱锥形纪念碑。碑体正面是董必武1962年9月题写的“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
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丹东市锦江山北麓,陵园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始建于日,当时是最早在修建的,也是最早的烈士陵园。
志愿军烈士墓群
在湖北省赤壁市城西南30多公里的茶山上,共计安葬着124名志愿军烈士。
位于上海奉贤。整个广场分为纪念墙、纪念馆、纪念林、四个部分组成。纪念
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广场
墙总长约100米,分为五块组成:一、纪念墙铜像有由著名雕刻家严友仁雕刻,原副司令员中将题词——“”。二、大事记记载了整个抗美援朝的各大战役。三、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所作的“”让人们永远记住英雄们的名字。四、所题的“燃烧的岁月、永恒的丰碑”让我们永远把这个历史牢记。五、志愿军签名墙上,当年和英烈们在一起战斗过战友们的签字,让他们继续把你们的故事代代相传。定陶烈士陵园_百度百科
定陶烈士陵园
定陶烈士陵园始建于1969年,座落在县城西关菏商与定张公路临界处,总占地面积30亩。是省级革命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
定陶烈士陵园主要展览
定陶烈士陵园定陶战役纪念碑
进入陵园,“定陶战役英雄广场”映入眼帘,“定陶战役纪念碑”赫然耸立广场中央,七个镏金大字闪闪放光,熠熠生辉,碑名由原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长杨德志同志1992年亲笔题写,此碑1993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修建,碑高16.2米,底座高1.95米,共八步台阶。2014年按照陵园规划后移24米,经过修缮之后的纪念碑挺拔雄伟,气宇高昂,如同傲然矗立的勇士,注目着日新月异的定陶大地。纪念碑两侧,1990年修建的六角式纪念亭各一座,分别命名为“王克勤亭”和“群英亭”,以示纪念在解放定陶战斗中牺牲的一等战斗英雄王克勤和无名英雄。[1]
定陶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
烈士纪念馆建于1969年,1987年在馆北面扩建至600㎡,2012年进行了重新布展与修整,馆存省级重点文物5件。馆内正中大屏幕能观看定陶战役影视资料,馆内分前、后两区,每区6块版面。前区展示1921年至1949年革命斗争史及烈士资料,在著名“定陶战役”牺牲的全国双百人物一等战斗英雄王克勤事迹展版历历在目。后区展示1949年至今牺牲的英烈资料;英烈屏风上书写着全县1000余位烈士的英名;下面的展柜分别陈列了不同时期的照片、遗物等史料;最后部分通过今昔对比,展示了定陶取得的重大成就图片画面等。[1]
定陶烈士陵园获得荣誉
是省级革命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1]
.定陶烈士陵园官网[引用日期]眉山市彭山区党史地方志 域名:
版权所有:中共眉山市彭山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革命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的一种,为了纪念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及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烈士们而修建的纪念性陵园。
革命烈士陵园
以革命烈士陵墓为主体,配有碑、塔、亭、馆等纪念建筑物的园林。在中国长期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无数革命先辈和爱国志士,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前仆后继,英勇献身。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一向重视褒扬他们的光辉业绩,用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教育启迪后人。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内务部1950年 12月 11日颁发的《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的规定,在全国各地先后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1100多处,并对革命烈士斗争史料进行搜集整理、陈列展览。 陵园有专人管理。 经常有人民群众、军队官兵、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等前往瞻仰凭吊。
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1]始建于1952年,总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是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响誉省内外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 烈士陵园位于孟良崮山脚,与主战场遗址战役纪念碑相距7.8公里,座北朝南,气势宏伟。园中央建有陈毅、粟裕汉白玉大型雕像,栩栩如生。雕像两侧建有碑廊,镌刻着国家、省党政军领导及知名书法家为孟良崮战役题字、题词77幅。纪念馆位于雕像后方,建筑面积760平方米,展示了整个盂良崮战役经过,陈列着许多珍贵的照片和文物。纪念馆后为烈上墓区,内行粟裕大将骨灰撤放处和迟浩川题字的英烈亭,安葬着在孟良崮战役牺牲的2859名革命烈上。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位于海拔567米的孟良崮主峰——大崮顶上,高14.6米,东西两面分别镌刻着陈毅元帅的诗和粟裕题写的“英雄盂良崮”。
 战役前奏 折叠
1947年初,莱芜战役以后,国民党为实施重点进攻计划,在山东战场上集中了约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吸取了以往分路进攻常被分割歼灭的教训,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计划第一步完全占领鲁南解放区,第二步实现其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的目的。3月下旬,国民党军集中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向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到4月上旬完成了第一步计划,随即稳步向鲁中山区推进。
孟良崮战役前夕,从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华东野战军在鲁南、鲁中地区主动出击,实行高度机动回旋,力求调动敌人,捕捉战机。但是由于敌人保持高度警觉,采取密集平推、稳步前进、不轻易分兵的新战法,除了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敌第72师主力外,其余大量歼敌的计划均未实现。原因是敌人"接受了屡次被歼的教训,改变了战法,不轻易为我调动",针对敌军这一心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给陈、粟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指示华野进一步向东北方向后退,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根据中央指示,我华野主力实施迷惑敌人战术,使蒋介石、陈诚心理上产生错误判断,他们误认为华野"攻势疲惫",可能继续向东北方向的淄川、博山方向撤退。遂命令各部兼程前进,跟踪追剿,以实现在鲁中山区与华野主力决战之目的。这样一来,就削弱了敌人的戒备心理,促使敌军冒进。尤其是南线的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贸然改变稳扎稳打的战法,不待第二、三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74师为主,整编第25、第83师在左右两翼配合,以沂蒙公路上的坦埠为主要目标,于11日自蒙阴东南的垛庄东西地区北犯。
 战役经过 折叠
1947年3月,蒋介石眼见其有生力量被解放军一点点消灭,转而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根据地扑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忽打忽停,寻机歼敌,但因敌军高度集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
国民党军司令顾祝同见解放军东撤,即令各部“跟踪进剿”,并特命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领整编74师以及25师和83师,进军沂水。于是,我军就此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帷幕。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师长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在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过培训,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落下残疾,右腿跛行。此人仗着蒋介石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言:“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战役要图 折叠
华东野战军领导全面分析了态势后认为,应将主力置于坦埠及其两侧地区,可出其不意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加以围歼,完全可打有把握之仗。由于国民党军25师和83师不及时跟进,使国民党军王牌部队74师陷入了险境,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领导指挥第1、第8纵队利用地形掩护,穿插揳入74师纵深,割断了74师与其他国军的联系。经过了一天的激战,到15日拂晓,第1、第6、第8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和万泉山,完全截断了74师的退路,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
得知74师被围,蒋介石急令各部齐头并进,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遂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另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特别是李天霞、黄百韬的部队尽力支援整编74师,以期内外夹击,聚歼共军于孟良崮地区。陈毅命令各阻击部队坚决挡住国民党军,同时根据战场情况,重新调整部署,1纵从西,4纵从北,6纵从南,8纵从东,9纵从东北,5个纵队同时对74师发起了总攻。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矛盾,所以,在蒋介石的催逼下,他的整编83师只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弛援。而黄百韬的整编25师则是不遗余力地执行了蒋的命令。凭借武器之利,到14日上午他们已将战线推到了黄崖山、狼虎山一线。黄崖山距孟良崮6公里,两地隔一段开阔地带而相望,这道山峦自然成了整编25师通往孟良崮的最后障碍,甚至可以说,谁占有了黄崖山,谁就把握了这次大战的主动权。
此时,华东野战军6纵16师昼夜行军,开始了夺取黄崖山的行动。48团作为其前锋部队,克服疲累、饥饿之苦,一边行军,一边睡觉(这是在特殊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特殊能力);一边跑步,一边嚼炒米,终在15日的拂晓抢到了黄崖山主峰的山脚下,这时候,黄百韬的一支先遣部队也刚好开到了西面山脚下。胜败就在毫厘之间展开了比拼!“冲!”3营9连连长翟祖光毫不犹豫地带人从东坡攀援而上,国民党军则从西坡匍匐而进!比速度!比耐力!比毅力!50分钟后,当翟祖光他们登上峰顶,抢占了制高点时,这时国军离山顶仅有30米,1分钟的行程!“打!”翟祖光一声令下,百十支汤姆枪、步枪一齐朝国民党军扫去,打死一大片。黄崖山主峰因此控制在了48团手里,16师的其余部队则相继占据了黄崖山附近的猛虎山,万泉山等要点,尽管黄百韬随后出动营、团级的集团冲锋,企图夺回这些阵地,但地形上的劣势使他的一切努力都化作了徒劳,他只能听着整编74师在枪炮声中沦入灭亡而“爱”莫能助!32年后,当年的共军6纵司令员王必成在武汉回忆这一段历史时,对抢夺黄崖山之战仍然感慨不已:倘使国民党军先我1分钟到达山顶,阻击25师的战斗,乃至整个孟良崮战斗恐怕就是另一番场景了。
孟良崮上双方展开了争夺战,战况非常激烈。华东野战军23师夺取万泉山后,立即向74师中心阵地猛扑。副师长戴文贤从师警卫排和部分连队中,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突击小组。时任23师69团1营2连班长的葛兆田有幸入选,并担任主攻。每个突击小组7人,轮番冲锋,猛攻张灵甫的指挥部。不料,前几个小组都失败了。葛兆田一挽袖子,跟着副连长冲了上去。
张灵甫的指挥部是在一座山崖根儿里,前面用石头垒了道石墙以防流弹。等葛兆田冲上来,只剩下他、副连长和一名战士。葛兆田持枪高喊:“1营在东,2营在西,3营堵正面,告诉他们缴枪不杀,谁动打死谁!”这时听见敌军指挥部里有人喊:“别开枪,我们投降!”一群官兵随即从指挥部里走了出来。走在最前头的一个军官见只有3名解放军战士,端起冲锋枪就扫。这时副连长受了重伤。葛兆田一下子火了,也抱起冲锋枪“嘟嘟嘟”一梭子。这名军官和一串敌军士兵应声倒地,余下的敌人赶紧高喊:“别打别打,我们真投降!”葛兆田厉声命令:“一个一个地出来,把枪扔在门口!”待敌人全部走出后他数了数,一共83人。这时,葛兆田走过去看那个被打死的军官,身材高大,肩上有两颗将星,胸前还缀满了勋章。当山风掀起他的裤管时,葛兆田发现他的一条腿是橡皮假腿。当时葛兆田也闹不清他是谁,心想反正这个官儿小不了。
正在这时,副师长戴文贤率领后续部队冲了上来,一见躺在地上的国军军官,问道:“这个军官是谁打死的?”葛兆田还以为要受表扬,便得意而又虚伪地回答说:“我打死的。”不料,戴副师长发了火:“你为什么打死他?我要处分你!”葛兆田也来了犟脾气,一拧脖子说:“他打我,我不打他?蒋介石打我,我也敢开枪!”戴副师长也不好再说什么,对他说:“那好,你先把俘虏押下去吧!”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歼!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陈毅司令员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井冈山烈士陵园
1985年,在茨坪北山兴建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1987年10月即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创建六十周年之际,烈士陵园建成并对外开放。陵园的园标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战士宋任穷题写的。
陵园占地面积400亩,坐北朝南,分纪念堂、碑林、纪念碑、雕塑园四个部分。顺山而有两组台阶,第一组有49级,象征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级有60级,寓意烈士陵园是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10月建成。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是以革命人文景观为主体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融合独特类型的风景名胜区。茨坪是风景区的中心景区,是一块四面青山环绕的山中盆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以下称“陵园”)是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
井冈山烈士陵园的主要景点
北岩峰,山体犹如一座罗汉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神坛。陵园按“佛”型山体因山就势兴建,占地面积400亩。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
这是陵园的主大门!人们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烫金大字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题写。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陵园后山东侧筑有小型公路,以备年老体弱者和残疾人登山观瞻之用。陵园的绿化配制主要是采用柏树、桂花、杜鹃、翠竹为主配以山体自生的松、杉、山樱花等。主大门前栽种的大树是日本冷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台阶两侧林廊和雕塑园配制的是香柏、黄杨。全园四季绿树常青,素花点缀,显得庄重而肃穆。
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
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而留下来作为纪念的。
瞻仰大厅左侧陈列室展览的人物是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的挂像。目前有51位。他们当中有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环、陈毅;有军队中的一大批将帅;如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大将谭政、粟裕、黄克城。上将陈伯钧、赖传珠、杨得志、朱良材。中将杨梅生、毕占云、张国华、谭家述。少将龙开富等;有建国后调离军队,到党政部门担任领导的。目前有13位,他们是何长工、贺敏学、贺子珍、陈正人、彭儒、曾志等。
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在井冈山斗争时的老红军、老干部。这组烈士挂像目前有54位。其中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历史照片,有的是根据他们的亲属和战友的回忆画下来的。还有的烈士无法征集到照片,这里就用党旗和青松代替。
瞻仰大厅后为吊唁大厅。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对在井冈山斗争中还有许多为革命而牺牲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陈列时就在这里为他们立了一块无名碑,以示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从吊唁大厅后侧上楼为忠魂堂。忠魂堂是为安放老红军灵柩而设的。目前己安放五位老红军的骨灰,他们是张令彬、何长工、温玉成、贺敏学、陈云中。每年的清明节,他们的亲属、好友就会到这里来吊唁他们。
首先我们看到的“井冈山碑林”五个烫金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原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他是江西东乡人,也是一位老红军。1998年去世。他的字体作为一种汉字字形己输入电脑,全球通用。
井冈山碑林(下称“碑林”)为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采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分为碑廊、碑亭、碑墙三种碑刻陈列形式,因山就势,高低错落,配以亭、台、楼、阁相结合的整体建筑造型。
碑林分两期工程建成。第一期1989年建成。第二期1992年建成。两期碑林都是由黄河碑林、石家庄、苏州碑刻研究室几家碑刻单位支援,并代聘名家高手前来雕刻的,碑林的碑石全部用的是江西玉山县的罗纹石。此种碑石材质细腻、光滑、耐磨,属碑石中的上等石料。
碑林一共陈列有138块精湛的书法碑刻,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井冈山视察时的题词;二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三为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和知名人士热心赞颂井冈山的题词。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从各个方面热情讴歌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业绩与壮丽河山相互辉映的独特的风景名胜。全廊寓革命传统教育于书法艺术之中,是集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现代人文景观。她给人们启迪思想,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奋发向上。
井冈山雕塑园(下称雕塑园)座落于陵园东侧山头,于1987年10月兴建。她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雕塑园园标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肖克上将题写。园内塑造了十九尊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的主要领导和著名人士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谭震林、陈正人、张子清、王尔琢、宛希先、李灿、何挺颖、王佐、袁文才、蔡协民、伍若兰、何长工、罗荣桓、滕代远、贺子珍等人的光辉形象。这19尊雕像分别由全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叶毓山、程允贤、潘鹤、曹春生等以青铜、汉白玉、花岗岩为材料创作塑造,集南北雕塑艺术之精华,再现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一代先驱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具有历史观瞻和雕塑艺术的双重价值,是难得观瞻到的雕塑珍品。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以下称纪念碑)位于“佛”型山体脸部,陵园的最上方。于1993年筹建,199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碑造型为全国著名雕塑家程允贤、王中设计。
纪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一楼的休息室、会客室和二楼的展厅组成基座部分,全部采用本市长坪乡生产的花岗岩砌成。
主碑是用镀钛的不锈钢制作的。它高达27米,意含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它有着儿层含义: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视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主碑的基座部分,采用“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1997年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建成。碑座的碑名“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在北京亲笔为纪念井冈山革命烈士题写的。碑座上三组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汉白玉浮雕,为中央美术学院曹春生教授设计
正面组浮雕的主题为“荟萃井冈”,展示井冈山红军于1928年4月名扬天下的“朱毛会师”和同年12月的红四军与红五军会师的情形以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领导人的英姿气概。
东面组浮雕主题为“红色割据”。展示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即开展土地革命、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的生动场面。
西面组浮雕主题为“浴血罗霄”。这组浮雕通过反映井冈山斗争著名的龙源口大捷等战斗和以茨评为中心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及其五大哨口以及九陇山军事根据地,展示红军以非凡的毅力,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军事“进剿”和“会剿”以及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纪念碑前还设计建造了一尊“母亲”雕像,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按照党的七大精神,为纪念牺牲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八路军总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一二九师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革命烈士,1946年3月由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决议修建的,于日落成。
韩国游客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谒陵
韩国游客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谒陵
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共和国首座宏大革命纪念建筑,是我国建设较早、规模较大、建筑艺术较高、环境较美的全国著名革命烈士纪念地。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点景区。[1] 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该园位于具有三千多年光辉灿烂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市中心,分南北两院,总面积二十一万三千平方米。主要纪念建筑有烈士纪念塔、人民英雄纪念墓、陈列馆(晋冀鲁豫革命史迹陈列)、烈士纪念堂(晋冀鲁豫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左权将军纪念馆、左权将军墓、四八烈士阁、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烈士公墓等。安葬有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张兆丰,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一等杀敌英雄赵亨德、王克勤等二百多名为国捐躯的优秀指挥员和战斗英雄。园内纪念建筑,高大壮观、气势雄伟,园区环境恬静优雅,松柏苍翠、草坪葱郁、鲜花争妍竞秀。
陵园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亲莅陵园,对陵园的建设和发展都作过重要指示,并亲笔题词赋诗。二万一千余件园藏文物、珍贵历史图片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之多、成为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地之最。园内展馆常年开放,年平均接待国内外观众达45万人次以上,是独具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圣地。}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