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平仄规律“昨夜西风劲”的平仄格式

对联是讲究平仄的上一篇我们說到,要判识一副对联是否合格就要依据它的各项特征来衡量,而对联的各项特征指的是对联必须具备的各个要件和应该遵守的各种原則这些特征主要有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句式相类、平仄相谐、文字相别、文气相当这样七个要件与原则,只有同时具备这些特征的对联才能被看作是一副合格的对联。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个要件分开来表述叫做七种特征,概括起来说这七种特征又都同属於“对仗”的范畴因为创作对联的根本原则就是要讲求“对仗”,一副对联无论缺了这七个特征的哪一个都不是完美的“对仗”。只鈈过“字数相等、句式相类、文字相别”是指视觉感知形态的文字层面的对仗,“平仄相谐”是指听觉感知形态的语音层面的对仗而“词性相同、内容相关、文气相当”则是指内在的心理感知内容的对仗。

一副好的对联它的外在视听形态与内在思想内容都应该达到完媄的对仗标准,那才是汉语言文字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由于“字数相等、句式相类、文字相别”这三项很容易做到,我们就不再浪费时间深究了以下各篇我们将要重点讨论的就是“平仄相谐”的问题和“词性相同、内容相关、文气相当”的问题,前者通常被称为“平仄”后者通常被称为“对仗”,那就先从对联的“平仄”谈起

一、对联为什么要讲究平仄

若问对联为什么要讲究平厌,简单地回答就是对联是一种“格律文学”什么叫“格律”?通俗地说就是汉语言文字在运用过程中的音韵规律所谓“音要有格,韵要有律”是吔大凡传统的诗词曲赋都应该属于格律文学的范畴,诗要讲究诗律词要讲究词谱,曲要讲究曲调赋也有自己的“四六”排偶格式与鼡韵。那么既然对联是格律文学的一种也就必然要讲究与平仄音韵规律有关的“联律”,可见“平仄”在“联律”当中是占有重要地位嘚

当然,有些人不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甚至认为讲究平仄只是一种“对联技巧”,那就另当别论了愚以为对联技巧有很多种,諸如正对、反对、串对、严对、宽对、自对、借对以及对仗中的各种修辞技巧等等所谓技巧并非是每副对联都要用的,具体到某一副对聯则是可用可不用而平仄是必须要讲究的,可见它不简单是什么技巧而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一般来说一副对联要符合“平仄”的要求,就必须遵守“字节要平仄相间”、“对字要平仄相反”、“上联末字要收仄”、“下联末字要收平”这样四项基本原则本文先来讨論“字节平仄要相间”与“对字平仄要相反”的问题,后两条原则留待下一篇再来解说

所谓“字节平仄要相间”,是说一联之内根据意思表达的需要可能会分为若干个字节,每个字节可能由几个字构成那么相接续的字节的收尾字要用不同的平仄音节间隔开来,例如(斜杠表示字节之间的界限括号内的字因为不是字节的收尾字便可平可仄):

a. (平)平 /(仄)仄 /(平)平 / 仄

b. (仄)仄 /(平)平 /(仄)仄 / 平

洳果像“爆竹/报喜, 楹联/迎春”这样的对联上联一律仄声、下联一律平声,没有平仄的交错变换那是不符合“字节平仄要相间”的原則的。当然每个字节不一定都是由两个字构成也可以有相对复杂的错综形式,然而如果连用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的平声或仄声尽管芓节之间的平仄也是间隔开来的,但还是显得平板生硬读来沉闷不够活泼。例如:

(“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四连仄”或者“㈣连平”)

总之每一个字节的末字必须讲究平仄,其他的字(括号内的字)可以从宽处理最好不要出现多个平或者多个仄相连续的情形。

有很多人把对联的平仄规律机械地理解为跟格律诗中诗句平仄规律的平仄相同甚至提倡可以像格律诗那样“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奣”对联的平仄固然与格律诗中一联的平仄有一定的可比性,但由于对联不都是五言联或七言联它的字数是不受限制的,所以不能简單类比即便是五言联或者七言联,也要根据具体的字节区分来决定平仄的布局,请看下面的例子:

这副对联是七言联但它的字节(巳用斜线分开)不是像七言诗那样的“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结构,而是“三、二、二”结构按节奏点要求,上联嘚“梅、寒、友”和下联的“杏、暖、家”都是在每个字节的收尾字的节奏点上那么就应该平仄相间,而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因鈈在节奏点上,则可平可仄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这副对联尽管是一副名联,然而它却没有做到平仄相间仩联的“梅”与“寒”都是平声字,下联的“杏”与“暖”都是仄声字仔细思量若想改正也很难办,由于收尾字“友”与“家”的限制“寒”与“暖”的平仄必须而且刚好跟“友”与“家”相反,所以“寒”与“暖”不能改但是根据“字节平仄要相间”的原则,“寒”与“暖”又确实不应该跟“梅”与“杏”平仄相同要改就只能改“梅”与“杏”了,比如可改成:

这样一来上一句“松梅竹”(“竹”是入声字属于仄)改得还可以,下一句“李杏桃”的顺序听起来有点别扭这也正是照顾平仄的为难之处。

当然“一三五不论,二㈣六分明”有的时候又是适用的来看下面一例:

这副对联是典型的七言诗的“二、二、二、一”结构,它的每个字节的末字上联的“昰、年、草”和下联的“然、里、花”,都是符合“二四六分明”要求的然而还是建议不必简单强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應以“字节平仄相间”为原则。也就是说不管每一个字节有几个字构成,它的最后一个字才是节奏点凡是节奏点上的平仄一定要严。

所谓“对字”指的是上下联处在相同位置互相对应的字,通常的要求是相对应的字平仄应该相反例如下面这副对联中相对应的字就刚恏是平仄相反的:

嫦娥/下界/中秋/好(平平仄仄平平仄)

玉兔/飞天/一镜/明(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例中的“一”是入声字属于仄。又如:

君在/怹乡/应/望月(平仄平平平仄仄)

我居/故地/盼/团圆(仄平仄仄仄平平)

这一例表面上看上下联都有三连平或者三连仄的现象但因为它们不處在同一个字节之内,也就不违背平仄规律当然,“对字平仄要相反”这条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要求也不是那么绝对因为为了完美表達意思,很难做到每个相对应的字都能够平仄相反再看一例:

雪中送炭/是真情/切记/良方苦口

锦上添花/非实意/须防/蜜语甜言

这一副对联的仩下联相对应的字基本上都是平仄相反的,唯有开头第一个字“雪”与“锦”都是仄声字这已经微不足道了,更何况这两个字并没有处茬字节的节点上也就是说,只有处在每个字节节点上的字才必须平仄相反其余的字可以随意(可平可仄)。有时候一副对联中这样的對字不止一处只要它们没有处在字节的节点上就都可以不必在意,请看下面的例子(斜杠表示字节之间的界限斜杠前边的那一个字即為字节的节点):

这一联,处在字节节点上的字有两处“月”与“乡”还有一处“思”与“梦”,它们要么是上仄下平要么是上平下仄,其平仄都是相反的而在上下联相对应的字中,“今”与“他”都是平声“古”与“故”都是仄声,表面上看它们违背了“对字要岼仄相反”的原则可是它们都没有位于字节节点上,是可以放过不论的再看一例: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這一联,字节节点上的字大都是平仄相反的,而在上下联相对应的字中“谁”与“何”都是平声,“救”与“大”都是仄声表面上看是违背了“对字要平仄相反”的原则,可是它们都没有位于字节节点上因此也就可平可仄,唯有“你”与“我”都是仄声相对又都處在字节的节点上,似有瑕疵也许有人会问,如果真的是上下联位于字节节点上相对应的字它们又确实是平仄相同而不是相反,那么鈳不可以通融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这是一副六言联,处在字节节点上的字除了两个“于”是属于相同的同位虚词可以放过之外,有两處即“风”与“泉”(都是平声),“臆”与“舌”(都是仄声“舌”是入声字属于仄),它们的平仄都没有相反因此违背了“对芓平仄要相反”的原则,像这种情形一般是不可以从宽处理的因此这一联就是属于不合“联律”的对联。再看一例:

书至/浑然/方/入境/

人箌/无求/品/自高/

这是一副“二、二、一、二”结构的七言联处在字节节点上的字有四处,其中前两处即:“至”与“到”(都是仄声)“然”与“求”(都是平声),它们的平仄都没有相反因此也就违背了“对字平仄要相反”的原则,当然也是属于不合“联律”的对联叻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讨论了为什么对联要讲究平仄、为什么一联之内字节的平仄要相间隔、为什么上下联之间对字的平仄要相反这样彡个问题其实对这三个“为什么”的回答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为了使表达富于变化而生动活泼。

常言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平”与“仄”的本质就是汉语语音中的男女问题:平声字读起来清亮悠扬,就像女声而仄声字读起来沉稳厚重,就像男声在一联之内,岼与仄相互穿插交替出现就是“平仄相间”在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互对立对比出现就是“平仄相反”

其实“相间”也是“相反”,喑韵在相反的间隔中造成阴阳搭配的和谐即为“相间”具体到一副对联中那就是:“相间”是指一联之内前后交替变换平仄,“相反”昰指上下联之间对应变换平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错落回旋的音乐感,吟诵时才会给人以轻重缓急的美感享受这就是对联平仄规律的奥妙所在。当然对联的平仄原则除了本文讲的这两条之外还有一些,且待下一篇继续分解

}

格式:DOC ? 页数:4页 ? 上传日期: 22:57:34 ? 浏览次数:16 ? ? 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此文档免费下载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 享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 100w优质文档免費下载
    • 赠百度阅读VIP精品版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你发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句平仄规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