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桌挂面能给佛家上供吗的荷花坏了怎么办

长乐佛教协会-佛教知识
& 佛教仪规-盂兰盆会
佛教仪规-盂兰盆会
&&& 盂兰盆会又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斋」、「盂兰盆供」,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的一种超度历代祖先的佛事。
&&&& 据《盂兰盆经》记载,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刚修炼得到六道(三乘之圣者得神妙不测无碍自在之六种智慧,称六神通,简称六通)时,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用道眼进行观察,不看则已,一看却令目犍连大吃一 惊,伤心不已。他看到自己的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中受煎苦,瘦成一幅皮包骨的形象。因此,目犍连马上用钵盛饭,借神通的力量,送给他母亲吃。他母亲接到钵饭,赶紧用左手遮钵,右手抓饭,谁知饭还没有送到嘴里,就在手中化成火炭,根本不能入口。目犍连看到母亲遭受如此之苦,而自己虽然具有一定神通,又不能救她,不禁大哭起来,赶紧跑去向佛祖求援,请求佛陀想法救拔自己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业深重,凭你一个人的道力根本无法救助,要使你的母亲脱离苦海,必须依靠十方众僧的道力。」目犍连询问佛祖,怎样才能会集十方众僧,来救拔他的母亲,佛祖告诉他:「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你应该在那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杖十方众僧的威神道力求你母亲脱离苦海。」目犍连谢毕佛祖,按佛祖所言在七月十五日,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后来,依靠十方众僧的威神道力果然救其母亲脱离苦海,不再生在饿鬼道。于是目犍连又问佛祖,佛的弟子以后是否也可以通过盂兰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亲呢?佛祖说:「从今以后,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时,佛欢喜日,筹措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为现生父母增福延寿,为过去父母离苦得乐,这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办法。」佛教徒举行的盂兰盆会就是根据这一记载而来的。
&&&&& 关于盂兰盆会的含义,《佛说盂兰盆经》的经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盂兰是梵音,意思就是倒悬;盆是汉语,指盛供品以为众僧之食的器皿。唐代慧净《盂兰盆经赞述》中就说:「名餐香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名盆也。」唐代宗密的《疏》也云:「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器。」一种说法认为盂兰盆三字都是 Ullambana 的音译,意为倒悬。南朝宋时著名僧人慧琳《一切经音义》就如此认为,该书卷三十四云:「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乌蓝婆,此译云:倒悬。案西国法,至于众僧自恣之日,云先亡有罪,家复绝嗣,亦无人飨祭,则于鬼趣之中受倒悬之苦。佛令于三宝田中供具奉施佛僧,佑资彼先亡,以救先亡倒悬饥饿之苦。旧云盂兰盆是贮食之器者,此言误也。」宋愚荣《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云:「经题者,梵语佛陀乌舍乌蓝婆门佐罗素缆,华言:觉者说救倒悬器经。」盂兰盆会者,即今大宋翻经者言,此皆梵语讹略也。具正应云『乌蓝婆』,孝顺义、供义、恩义、倒悬义。盆亦讹略,旧云:盆佐那。新云:门佐罗,亦云:门佐曩,华言救器。以义回文,名救倒悬器。」实际上,人间大多认为第一种解释是一种误解,只有第二种解释才与原意完全符合,因而是正确的。
&&&& 《佛说盂兰盆经》是西晋时期翻译到中国的,由于盂兰盆会实质上是一个「孝亲会」,因此它一传到中国就立刻受到提倡孝道的中国人的喜爱。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次依据《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五三八),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义译《释氏六帖》卷四十五说:「《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由于梁武帝的大力提倡,民间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以报祖德。到唐代时,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献供各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记载此事说:「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与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不仅如此,唐代的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 倾城巡寺随喜,十分壮观。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种种杂物。宋元时代,盂兰盆会逐渐失去本意,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盆施鬼。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所载,北宋时,盂兰盆供「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著名词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这样,寺僧就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用纸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等),不断演变成了一种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民间习俗。
&&&& 盂兰盆会一般都是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元进行,时间一般为一天。其主要仪式可分为三个方面;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在这些仪式举行之前,还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在举行盂兰盆会前数日要建立三坛:佛坛(特称「中元坛」)、普施坛、孤魂坛。将大殿打扫乾净,准备各种供器。在坛上摆五行桌子,每行一张方桌,四张条桌。第一行方桌上供一锡钵盂饭,左右四张条桌并列十余盘果品;第二行中间供盂兰盆一座,以经彰名,表法殊胜,盂兰盆内叠放着甘美的熟蔬菜二十四色,两边的条桌上仍摆放果品;第三行中间方桌上供一大碗净水,碗内浸上几朵鲜花,两边的条桌仍然摆放果品;第四行中间方桌供一大瓶荷花,左右两边的条桌上依然摆放果品;第五行中间方桌供设香案,左右两边的条桌上搁放自恣僧的物品。在桌子的四边用木栅栏围住,防此食荤、酒人混入,南北两旁开小门,供参加盆会的僧侣和施主出入,在小门旁各派二人把守,犹今日之门卫,禁止闲人进入。在坛的四周贴上许多写有「此系清静供坛,恭迎三宝天神降临之所,各宣诚敬,凡饮酒契荤者莫入。」在山门上贴「盂兰盆胜会」的匾额。上述为建坛的仪式。
&&&& 早粥后,知客鸣大钟三下,禅堂用三板止静,这时所有参加胜会的僧人和施主搭衣持具进入坛内。二行者拿着引路旗,二悦众鸣引磬,首领执事八人执小旗,到方丈处分成两班,对面立定,鸣引磬四下,住持出来,不拜,二个引道旗的在小前,引磬在和尚前,一侍者执手炉,一侍者捧香碟,随住持后引道旗入坛,在坛的两角站定,住持到香案前拈香,维那举赞,众人唱和。这样盆会就正式开始了。
&&&&& 首先是净坛绕经,即绕诵盂兰盆经。先由住持绕坛,诵经,曰:「目连启教,世尊宣扬,钵利罗饭利存亡,脱苦往天堂,妙乐无疆,孝行永流芳。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如此反覆三遍后,住持接手炉,问讯,侍者云::「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说三遍后,维那持净水杯,念净坛偈:「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坛秽垢尽蠲除,加持坛场悉清净。教有密言谨当持诵。」这时四悦众在旁边的四桌旁,合掌高声同诵,引道旗到大殿台下,对面而立,小旗前行,和尚随后,侍者捧着香碟随行,班首随后,大众各执事按着次序而行,从大坛的右边绕上殿,从佛的右边绕而下,持咒洒净一匝,不止步,即诵佛说盂兰盆经。诵此三遍,绕坛诵经即停止,这时前来集会的僧众依照课诵的位置排好,住持到香案前,从侍者手中接手炉,大众跪下,合掌,住持合掌,念祝词:「我等同孝志,修行净土因,忏除三障罪,报答二亲恩,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同生安养国,度尽众冤亲。」祝词完毕,僧众一齐起立,都合掌,维那举,「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拜;「南无文殊师利菩萨」三拜;「南无弥勒菩萨」三拜;「南无十方诸佛」三拜;「南无十方菩萨」三拜;「南无兰盆启教大目犍连尊者」三拜。跪拜完毕后,各自退回本处,收衣抽解饮茶用点。
&&&&& 饭茶用点完毕,稍过一会,只听得三下鸣钟之声,僧众都入坛礼佛三拜,住持拈香,维那举献供赞,众僧齐唱道:「兰盆会启,普度门开,恭迎三宝降临来,一一坐花台。唯愿慈哀,受我妙香斋。南无斋供养菩萨摩诃萨。」如此开始了「上兰盆供」的仪式。
&&&&& 这样开始后,经过反覆念诵,说明盆供的目的,表白心迹,并伴随着各种礼佛跪拜姿式,最后念「以此兰盆供善根,报答父母劬劳恩,存者福乐寿无疆,亡者离苦得超升。四生九有诸含识,八难三途苦众生,各各悔过洗瑕疵,尽蒙慈济出沉沦。」至此,「上兰盆供」仪式即告结束。
&&&& 最后是「众僧受食」仪式。上供完毕后,悦众将自恣僧物(佛教叫做「檀越所施之物」。如手巾、麻线鞋袜等类)安置在一处。这天斋堂外,铺设许多桌碗凳箸,以便客师受食,上供的普果菜,不论是来客还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斋堂的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开午梆,鸣大钟三下,住持搭衣持钵,先到斋堂坐下,大众搭衣持钵进斋堂坐齐,执事人先将果品分好,用完后,住持说:大众师先用供果。供果食用完毕后,才鸣云板。执事人将兰盆疏菜及供饭,匀入大众菜内。行堂将饭菜盛好后,大众举钵,先念「至当愿众生」,之后马上改念「过去父母,七世超升,现在二亲,永无病恼,自他饶益存殁沾恩,永离恶道,究竟当乐」。念完后,住持要求大家行禅定,然后受食。默坐一会后,住持宣布说:大众受食。大众吃完后,维那站起来,将自恣物,如手巾、袜底、线带之类,放在一和尚的位置前,顶礼一拜,然后再同悦众将自恣物分作两盘,东西各行,从上至下分给大众。分完后,维那与悦众即归位。结斋完毕后,僧值说:「大众所食供果及自姿物,各自藏钵,或置袖内。」大众全部起立捧钵,各自照归本处。整个分会仪式全部结束。
&&& 这里依据的是收载在清释仪润《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的《兰盆仪轨摘要》,其目的是想将奉圣贤与济饿鬼统一起来。所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济饿鬼,就是释仪润的两全之道,在这套仪轨之后,还附有兰盆会约二十一条,其中有「斯会不拘道俗,皆可入会,念佛听经,但不许年少尼女入寺,恐坏名闻故」;「此会佛教,唯供三宝,放内坛不似水陆,兼列下堂」;「凡供事但取诚敬,不必伪饰富盛,亦不得惜钱物,苟简太甚,随人贫富。诚心而行,可也。」等等。但是,对这套仪轨,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民间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
&&&& 正因如此,在民间的盂兰盆会仪式就要简单多了。其程序一般是先立三坛,到七月十五日那天一清早,由六人组成的行法僧人,在以唢呐为主的吹奏声中,开始粉墨登场。最前面的是「导师」,即仪式主持人,手持铃(铎),坛上放有如意尺(戒尺);后面五位分别手持大鼓、木鱼、引磬、铛不、铪子、小手鼓等。首行开始「演净」,即先净坛后开坛。对佛坛诵真言如《大悲咒》《十小咒》等,外加《心经》 再念写在红纸上的疏文,求佛菩萨下界来指导。普施坛上供品最多,一般以读《心经》和该经后的《三真言》净坛。孤魂上设有莲位牌,多少不限,净坛后行「引魂」仪式,读写在黄纸上的疏文,引鬼魂入坛。读疏文后,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最后,由主办此会的功德主在开会的布告通知「榜」上用朱笔点一下,开坛即告完毕。
&&&& 接着「拜忏」,大多依照《慈悲水忏》中所载仪礼行事。此书分三卷,一般上午读上卷,下午读中下两卷,分三次进行。在这中间还穿插着中午的上供与斋僧。
&&&&& 晚上开始「普施」,其活动主要以放一台焰台为事。最后放河灯,烧法船,烧纸糊的「灵房」等,整个活动就在一片火光中结束。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鬼魂,河灯的形状一般为莲花瓣形,里面放置纸灯笼,在里面点上小蜡灯,放入缓缓留动的河水或湖水之中,一时间河中犹似繁星点点,摇曳闪烁,十分生动有趣,给整个法事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遐想。烧法船是为了让鬼魂依此升入佛国;烧灵房则是趁地狱门开、孤魂游荡之际,把亡人在另一世界生活的住房及仆人、日用品寄送过去。&&&&&&&&&&&&&&&&&&&&&&&&&&&&&&&&&&&&&&&&&&&&&&&&&&&&&&&&&&&&&&&&&&&&&&&&&& -菩萨行处--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为什么佛都坐在莲花中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莲花意象与禅的关系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1|
上传日期: 06:41:2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为什么佛都坐在莲花中
官方公共微信为什么佛教中佛都坐在莲花中_百度知道
为什么佛教中佛都坐在莲花中
踏进寺庙,低眉微笑的菩萨跏趺于莲花座上;救苦救难的观音脚踩花,对著大千火宅洒下甘霖。道场印制的善书,在商家店面外的骑廊随手可取,封面上一朵红莲伴著低垂的荷叶,少了开在湖塘的艳你,多了几分善意。志哀的白包上也赫然一组黑色线条勺勒的莲花莲叶,是告慰家属、也安慰逝者之灵. ■净土世界一莲花 《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只是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因此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于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视莲花,”日本老一辈佛教美术研究学者林良一在《佛教美术的装饰文样》中写道。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花落花开,花朵具有谢而又发的生命力,本是许多文化喜爱惜用的主题。但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明朝详述各种植物的书籍《群芳谱》就特别强调莲花“华实齐生”的特质。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佛说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研究佛教艺术多年的陆艳冰解释,对修净土宗的信徒,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后皈依处。在净土思想的代表经典《阿弥陀佛》中记载,众生若得善报,不再堕入胎生、卵生、湿生等轮回,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会有观音手持莲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莲花里“化生”为极乐世界一员,视个人业障、福报,莲花闭合时间长短不同,福报够的人可以提早“出关”,享受净土世界。 《阿弥陀经》中也记载,“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有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妙法莲花 佛教有不同派别,也让莲花生出各种意义。有别于净土,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经典名为《妙法莲华经》,莲华,即妙法。花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 古老的南传佛教圣典《经集》,也采用莲叶上的露珠与莲子,形容不为诸种情欲所污染的生命。莲蓬上成熟的莲实,必须剥去黑而坚硬的外壳,才是人们食用的白色莲子,“正如人的佛性”陆艳冰说。小小的莲房、莲子,在佛间弟子眼中,广阔无边,是人所探究,也是应认识的本心、佛性。莲蓬上供莲子居住的一格格莲室,曾被喻为人体的窍门。 佛陀讲经,要人行菩萨道,渡自己,也要渡众生,让人人成佛。莲花努力开花不只是为了开花,而是开花才能显出莲子。一片片的莲花瓣,正如佛陀以很多方便法门接引众生,通过不同法门,人们得显出藏在其中的佛性,进而成佛。 ■佛陀步步生莲 莲座,乃为佛陀结跏趺坐讲经开释而设。佛家在百花齐放中独生出莲花座,与荷花云锦可观,香远益清,足以代表力量也有关。“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大智度论》卷八记载了几个为何趺坐莲花的原因,除了莲花在众花中最大最盛、代表庄严妙法,莲花柔软素净,坐其上花却不坏,更可以展现神力。莲花其实已升华为天上之花,与人中之花有别,“人中莲花大不过尺,天上莲华大如九车盖,是可容结跏趺坐。” 佛陀不起分别心,拈花一笑,何必一定是莲花?因此陆艳冰认为“起于印度的佛教也受早于它的婆罗门教(早期的印度)、印度教,甚至民间思想影响。” “……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花,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大正藏》经典上记载,印度教创造神梵天王坐千瓣莲花上诞生,受此影响,佛教诸佛也在莲花上说六波罗密。“佛因随世俗,不得不采用梵天的莲华坐,”林良一在文中写道。 在佛教雕塑等各种图像中可以看出,佛陀座椅有金刚座、狮子座与莲花座三种造型,前两者由具威严的帝王宝座转化而成,佛陀与弟子谈话的非正式场合出现;但当世尊宣讲重要经典如《法华经》,“一定趺坐于莲花座上,”目前就读华梵学的陆艳冰说。 “佛也继印度教光明神的性格,成为莲华化生创造伟业的主人公。”经典里众生可以藉由“莲花化生”,乘著莲座进入净土,恐也由此一脉相传而来。今天信徒都知道,根据《佛陀本生传》记载,释迦佛生于二千多年前印度北边,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有天女为之散花。 ■其水清澄,众花覆上 莲花成为创生必备花朵,可以从生态上解释。在阿育王时代收集、也就是最早期的佛教经典里,提到世界起始的《起世经》记载:“彼诸山中。有种种河。百道流散、平顺向下。渐渐要行。不缓不急。无有波浪。其岸不深。平浅易涉。其水清澄。众华覆上。水流遍满……” 水涝不现,云雾消除,有清凉风的创世纪,山与山间的河流上,覆满莲花。志上第一个生命起源于水,今天植物学界已经佑道出水芙蓉是最出现地球的开花植物之一。是否人类老祖先也早掌握莲花是“活化石”的相关知识? 印度文化中,莲花是生的再生,但信仰上的意义之外,莲花集合了真善美所有的象徵。 美学教授蒋勋对佛教源起的印度,有这样的看法:作为一个热带地区国家,其文明正如繁密而多姿的植物,在潮湿而炎热的空气中,展现热带植物特有的慵懒与妩媚。修读梵文的陆冰也在经典里读到,在婆罗门教,不分男女,都可能被形容为眼睛黑白分明、手足如盛开柔软的莲花。源自印度的佛教故事听起来也就极为浪漫。 林良一更认为,佛教莲花所具象徵意义,除了源自古代印度宗教思想,远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甚或希腊都已广泛使用莲花象徵、出现莲花纹饰,并与佛教互相影响、变化。“若依照时间顺序,埃及莲花意涵创造、再生的能力更早出现,”陆艳冰也研究埃及文化里的莲花特徵。 ■生命如睡莲开合 当中国大地上一朵朵的荷花谢了,莲子成熟,水泽乾了,莲藕可掘,人们得享莲花带来的可口。不产莲花(荷花)的埃及,在泛滥的尼罗河畔开启文明,睡莲一朵朵漂浮于河畔与大河网系下的湖沼。在今天植物学者眼中,台湾自非洲进口的睡莲,仍是与落地生根一样“好生好长”的植物。 以睡莲为国花的埃反,视睡莲的开合,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统治尼罗河上下游的古埃及帝国,期望生命的不朽,将肉身制成木乃伊,幻想生命可以“如睡莲的开合”,因此睡莲常被用在葬礼,祈祝死者只是如睡莲暂时闭合,仍有复活希望。 西元前一千三百六十一年完成的埃及但克哈门王陵墓,在一九二二年被挖掘出土,这个埃及少数未被破坏的古墓葬,彷佛睡莲王国:莲形的神殿柱头;死者航行于幽冥大海的模型船,摇桨亦是支半开的睡莲;墙壁上,做埃及艳后般打扮的美丽女子,手执含包半放的睡莲,回头往坐其后方的女伴鼻上递送过去,被视为线条僵硬严谨的埃及雕刻,因为这样的动作,彷佛传出了柔软的睡莲香味。特别的是,大部份睡莲造型都含羞半开,是在特意强调睡莲开合的能力? 由水中深处冒升至水面的睡莲,像造物主潜藏的生命力,暗示著创造的本源,不仅许多神话与莲花有关;崇拜太阳的埃及王国,也出现太阳神以童子之姿坐莲花之上的图案。 ■谁影响谁? 让人好奇的是,有人认为莲花座的产生,与荷花有平面的莲蓬、方便盘坐有关。只是从生物学上看来,埃及不产有莲荷的蓬花,因此,是原本不产荷花的埃及受到印度影响,才出现莲座?或是埃及睡莲创生的想法传进睡莲、荷花俱生的印度,丰富了人们想像,印度神只才开始盘坐荷花之上?甚或三千年前的埃及其实是有荷花的? 甚至今人认为佛教受到它之前的宗教影响,又有没有可能是佛教建立后,回过头去影响印度教、婆罗门教?为了凸显与佛教的关系,婆罗门教就有释迦牟尼佛是其主要神九次化生的说法。 根据佛经描述的莲花,有白有青有赤有黄,不同颜色有不同意义,如白色代表“深”;青色是“善”;赤色是“觉”。亚洲只有一种开白色系的莲花,从事佛教艺术研究者认为,佛经中提到的莲花,是许多不同品种。如“众生于七宝莲花中自然化生”里的七宝莲花,是由两种荷花、五种睡莲组成。 根据佛书描述,如常被比喻为清明目光的青莲花,就被推断为花瓣形状比荷细长的睡莲。但佛经中的黄色荷花,会是只产在北美洲的黄色荷花?那又是如何到了印度,成为天上莲花的一员? 荷花为避免被小虫啃食,茎上长满小刺,佛典为与睡莲分别,还称荷花为“有棘的莲”。譬如“睡莲、有棘的莲,在水中、在泥中、正如在欲海里。” 今天佛教信徒以“莲友”相称、交谈时“口吐莲花”……,信仰生中提到莲花,其实已经是睡莲、荷花不分。对信徒,是睡莲、是荷花,并无大碍,因为这些“天上莲花,能随缘,视需要开花,让众心喜悦,说它们是假却又是真,其实都在一心,所以称之为妙莲华,”翻译自佛经上的记载。 ■色虽鲜好,出处不净 荷花:皎洁;信用;佛;君子。历史博物馆副长黄永川的《中国插花艺术》书上简洁的写著。 佛教进入中土后,原本喂养众生的荷花渐渐确立洁净的象徵。在魏晋出现许多《芙蓉赋》,所谓“浴灵沼之清漱,结根柢于重壤。”士大夫的莲花超逸脱俗,洁身自处,虽与当时社会人心因有清明社会相关,正好也与佛教“不著世间如莲花”思想契合。 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至今仍影响著中国人,文中莲花出污泥而染喻君子,民国文人钱锺书就认为作者的“灵感”得自佛家说法。佛教探求解脱人生苦难,人生是苦海、是火宅,成佛,是最高理想,莲花出污泥而生鲜美花叶,正如佛教解脱过程。《中阿含经》里,释迦也说“以此人心不生恶欲恶见而往。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花。水生木长出水上不著水。” 中国文人认为莲花是身心俱洁的清凉世界,根据《剑南诗稿》记载,宋朝诗人陆游七十八岁那年,曾梦一故人对他说:我为莲华博士,专管镜湖。如今我要离开了,你能代我掌管月光风露,维护莲花吗?每月你将得到千壶酒作报偿,陆游从此不曾忘怀莲花博士的美梦。几年后陆游病重,又做起莲花梦,梦中,果真行走在万顷荷花中。陆的故事可以说是佛、儒、道的结合吧。 ■污泥是“福田” 相对于文人的出污泥不染,佛教莲花出污泥的意义更广。 大乘佛教,强调在世间寻求解脱,在五浊世界行菩萨道,菩萨以众生为福田,污泥就是福田,所谓即此即彼、即恶即善、即染即净、不离两边,因此大乘佛教体悟到“高原陆地,不生此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花与根其实融合为一,无染与净之别。 在内修、静定、沉思的修行之外,污泥其实也是锻练,是非理性的忍辱、牺牲,如经地狱炼火,才能完成宗教性的崇高与升华,迸发出生命最惨烈而华丽的光焰。不经火焰,如何化为红莲? 中国莲花再生的故事也在《封神演义》里活生生上演。李哪吒触犯天条国法,罪及自身、祸延父母,为了赎罪,剃骨还、割肉还母,灵魂却在师父太乙真人帮助下,由莲花所化,脱胎换骨,就此乘著风火轮,成为不朽之身,“再生”成民间崇拜之神。 莲花的自身属性再综合各家说法,正如大乘经典《华严经》三字,一朵莲花,已经成为一个庄严世界。在信奉佛教的土地上,莲花“图像”四处可见,是很自然的了。 仪式丰富的密宗佛修道场,莲花是观想的对象。一般佛堂里被供奉的持莲观音,双眉下垂凝视手中莲花,内心世界圆觉无碍,莲友认为常念持莲观音名号可远离欲望。观音多种化身里,还有卧于莲花丛中的莲卧观音,可以助人脱离世俗苦海。 佛教来到“东土”之前,由或文物上已出现荷花图案。如出土的周朝莲花造型壶、青铜器上有莲瓣花纹。受佛教影响,魏晋与唐朝器物、雕饰、佛像更几乎都佐以莲花纹饰,因而开出壮丽的莲花纹时代。发表过有关佛教莲花纹饰报告的陆艳冰表示,中国艺术里的莲花形式非常多样,与古埃及较为单一的睡莲造型有很大不同。 敦煌、云冈的一座石洞里,四面就是一朵巨中莲花围成,一片巨大的花瓣前一个个静定的佛像;荷花花瓣、叶片形状特殊,因此造型被拉长、压平、塑成方形,总可以看出是莲花纹饰。莲花纹、莲瓣纹、莲叶纹,甚至文物上的海石榴纹、西番莲纹、葡萄纹饰,“都是由莲花延伸演变或加入莲花纹的综合体,”陆艳冰说。 ■白莲下凡,万民翻身? 禅宗在中国开花结果,荷花重要性不减,但佛教生活题材不再华丽,莲花图案化色彩也减低。 宋朝之后,民间的生活情趣和生命力更让莲花的宗教意味转向民俗意味。工艺品里肥胖婴儿手持莲叶或莲花手舞足蹈,是在祝福人连生贵子。莲叶下护藏著金鱼,要人连年有余。民间流布的莲花图案,也难以断定与信仰毫无瓜葛。比如唐代佛教神只里有所谓“化生儿”,手持莲花嘻耍,每年七月七日乞巧节,市井小童跟著模仿。他与连生贵子有无关系?也让研究佛教艺术的学者产生兴趣。就连“中国的插花也是源自北朝佛教『供养花』的义式,”黄永川在插花艺术书上写道。 到今天,中国人即使不懂《妙法莲华经》等禅理,却都知道盂兰日要点莲花灯;送子娘娘也让金童玉女坐著莲花投胎人间。一小方莲座可以消业障、超渡、助人修行,也就不难想像。明朝以来的白莲教也以莲花为其教派名称而高喊:“白莲下凡,万民翻身”呢! 只是,佛家是为帮助修行而出现各式莲花图案,以之代表佛号、或在仪式中使用,若因此执著于佛号,反而失却修行本意。“佛典从未叫人抢著订购莲座!”一位师父说,净土教派认为人人只要念“阿弥陀佛”,都可以进入净土。 ■香色俱妄保清净 真要计较起来,植物学者还会说佛家对莲花的解释,有许多已背离真正莲的生命形态。莲花开时,胚珠,即莲蓬,形态虽约略初具,其实尚未发育成果实,这朵虫媒花还须媒人帮助受粉,才得以成熟莲子,因此说它华实齐生,不尽然正确。研究水生植物的杨远波表示,莲蓬平台状的特殊造型,是要方便虫儿站、接触花粉,当然不是为了刺激人们想像安坐其上的。 至于睡莲、荷花的闭合,含羞草不也有相同的“功能”?研究睡莲的台大园艺所研究生陈沁源说,植物的开合,是因为身上运作顺利的水份,受到外界天候、乾湿度、甚至人的碰触等干扰后的反应。 虽然少了对植物精确的认知,可能让人想像更丰富,但《金刚经》要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勿在妄念、现象上产生我执、牢牢不放。 放下莲座,正如只有舍舟才可能登岸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在佛经中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因为它生长于污泥,绽开于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一层涵义。而莲花除了莲瓣,还有莲蓬、莲子,莲瓣、莲蓬可观赏,莲子可食用;莲子又可生长,栽培更多的莲花。莲花开放于炎热夏季的水中,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也就是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这都是莲花所表征的美德。所以,比喻从烦恼得到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人,都是莲花化生的。
三界的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则是以莲花而化身,因此,莲花表示清净的功德和清凉的智慧。对于圣人而言,是无形的,颢现于凡夫之前,便以人间所熟悉的形象来表现。所以,我们所见的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中的圣贤,都是以莲花为座;或坐、...
荷花中间有莲蓬,可以坐下,其他花都没有地方坐啊~!
不要随便相信
佛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荷花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