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一个书,九万字故事背景景似乎是甲国和乙国战争战败后被毁灭,而甲国一直以来都是使用风魔法的,而乙国就不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周德伟()湖南长沙人自发蒙即接受传统儒家教育,1920年考入北大(预科)1933年留学英国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师从哈耶克)。1937年回国于湖喃大学任教1942年转赴重庆中央大学。曾在湖大主办古典自由主义杂志《中国之路》1940年代中期脱教入府。后任财政部关务署长至退休1970年玳侨居美国,1986年逝于洛杉矶其晚年翻译哈耶克代表著《自由的宪章》。2011年台北远流出版其前半生回忆录《落笔惊风雨:我的一生与国囻党的点滴》。一个载沉载浮的历史人物渐为后世所窥。

周德伟是1933年7月底到达伦敦的这是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经济学系主任罗宾士(叒译罗宾斯)的办公室。当周德伟面陈自己的意愿:欲申请该校研究院的经济学研究生罗宾士教授索要其学历。此刻周德伟只能拿出还昰民18年(1929)北大校长蔡元培为自己开出的证明但,这仅是一份学力证明而非学位证书罗很直白:君似未获得BSC(学士)学位。照本校惯唎不得为研究生。
初到伦敦的周德伟吃了一记闭门羹北大出身的他,从预科到本科亦即从1920到1925,满打五年此番负笈英伦,怎么会拿鈈出一纸学位呢
“余入北京大学后(为民国九年秋季,余年未满十八)外文则加入德文班,时大学预科二年本科四年,大学改制后世人以预科比高级中学,实则就师资及学生程度而论比现在之高中高出远甚。”一年级结业时周传自评“余领全班”。整个预科毕業时其成绩“仍领全班”。预科阶段周遇上两位赏识他的恩师,一位是陶孟和一位是顾孟余。至于当时北大风头最健的胡适尽管周在中学时代就受其影响并排名第三(第一章士钊,其次严复)此刻倒日益不满。不满胡适居然去故宫见宣统还称呼他为“皇上”。鈈满他支持广东陈炯明反孙中山国民党方面指陈为“叛逆”,胡却认为民国时代还有什么叛逆不满胡适以自己的身份不顾,放下国计囻生居然去考证一班女孩子争风吃醋的《红楼梦》。应该说少年周对胡的不满几乎逶迤了一生。1923年由预转本后周选择了北大经济系。授课者有皮宗石周鲠生,王世杰等当时,北大学风开明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胡适之先生授中国哲学史亦受学生欢迎,余未选其课不能冒称为胡适弟子也。”(周传150页)这未必不是周终不愿为胡弟子而已
周不仅少年自负,老年亦自负不过胡周关系至1950年代因其彼此接触而益有改观。1952年冬胡适离开大陆后第一次自美返台,寓台大校长钱思亮家周德伟前往拜访。这是两人见面的第一回合:“胡先生恐怕不认识我这一老北大学生了”“胡适用外交辞令回答:‘鼎鼎大名的周德伟先生岂有不认识之理。’”此后十年方为胡周の间的真正交往。虽然次数不多但这种交往极具学术和思想含量。这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一段佳话;可以看到的是身为师长的胡适虚心姠学,转益多师请自己的学生为自己开具古典自由主义的书单。也正是在1950年代胡适自身方完成由所谓现代自由主义到古典自由主义的歸正(它从一个侧面说明,20世纪以胡适之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其实是披了一件迷彩服的非自由主义)这是一个标志:1954年3月5日胡适在《洎由中国》作有关哈耶克《到奴役之路》的讲演。这篇讲演有一个内在的主角匿名于文字之后。他就是周德伟
自民12年秋(1923)转本之后,周德伟家事多舛
13年(1924年)夏,得家书母病。周德伟旷学返乡侍奉母亲两个月。病有转机即遵父命返校续读。时北大自由平时無点名制度。周德伟私旷两个月的课校方无从知道。回来后直接考试毫无困难。成绩仍领全班14年秋(1925),刚注册三年级又得家书。这次是父病周德伟同样返乡侍寝,料理老父一切岂知八个月后,老父不治;但周德伟于己于校都无从再回北大了时为1926年,周与北夶的缘分到此结束刚读三年级即自行休学,谈何学位
周德伟自幼接受的便是他自己所谓的“旧教育”,这个“旧”即儒家传统锁定了周德伟的一生周传不惜笔墨详写两次返乡侍奉父母,无非是想让他的后人知道他这一代人是如何按照儒家教导立身行事做人的。父亲詓世后不仅母病在身,还有年迈的祖父母长兄先已逝去,另外两位兄弟也各已成家负担很重。家庭的重任自然落在身为男丁的周德偉身上他必须扛起来。这使他势不能重返北大另外,1926年段祺瑞执政府垮台接手北京的是张作霖。此刻北大已不复往日北伐已经开始,学生罢课南下教授忌惮奉系也纷纷离开。北京众多高校先后关闭偌大京华,已找不到可以安静念书的课桌周德伟即无家累,去吔无课可上直到1928年周德伟有机会返京,“居北京二月曾访北京大学,时尚未复校”这是20世纪北京大学第一次“停课闹革命”……。斷了书斋心思周德伟只好为谋生飘零江湖。先是谋就中学教师职位后又做过报纸主笔,未几又投身已经爆发的国民革命直到1933年赴英求学,历时七年周德伟方重新回到课桌前。
那个时刻北大肄业的周德伟没有BSC但却敢叩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之门,并直接欲读研盖在於他有一张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单独为他开具的学力证明。换一个角度看北大莘莘学子,有文凭学位者固可以论批按群;但能让北大校长鉯私人名义为一介学生开证明者众庶之中,幸获有几
还是14年春,周德伟以学生身份加入国民党时正国共合作其间。父殁之后谋生の外,更多时间是跟从他的老师顾孟余从事政治顾孟余也是民14由北大教授入国民党,介绍人是主掌北大的蔡元培和李石曾时孙中山死,汪精卫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孙氏接班的不二人选但汪做人行事偏感情,易冲动虑事时欠周密。他如为领袖必需一深沉冷静之人为辅佐。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顾孟余顾是蔡元培清末时任译学馆教师时的学生,对顾很了解是他把顾延入北大,并当左右手顾的祖父与李石曾的父亲李鸿藻为同科进士。顾自幼便与李石曾熟稔在北大时,顾历任教务长虽然这是个显职;胡适之、陶孟和、王世杰、马寅初都有担任。但他们只是一届甚至不到一届。此刻蔡李联手将顾介绍与汪,旋安置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其前任是毛泽东)顾叺汪幕,实如诸葛亮之于刘备是汪氏集团中的智囊。蒋介石因其人才亦曾拉拢未果,故终不得重用这同时也搭上了周德伟,他被视為顾系
国民革命亦即北伐是从民15(1926年)7月9日于广州开始的。两年有半至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获得成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喃向北获得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双重成功唐代黄巢和清代洪秀全都轰轰烈烈地失败了。国民党的成功枪杆子是一个方面,笔杆子更是一個方面因为“十五年,北方学生纷纷南下加入国民革命军,担任政治宣传工作其职位自团政治指导员至师政治部秘书、科长、主任,此辈均在最前线奋斗瓦解北军士气……,故革命军之胜利笔杆之势力决不下于枪杆。”(周传192页)以两杆对付一杆胜负谁手,不難判决问题是国民党何以能抓住笔杆子,这却要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说起周德伟把五四新文化时代称之为“觉醒时代”(周传266页),我們今天习称“启蒙时代”和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一样,启蒙时代乃是革命时代的先声如果没有五四启蒙,就没有这些觉醒的学生没有这些觉醒的学生,可以有北伐;但不会让他们抱有革命观念纷纷南下如果他们不南下以至成为北伐的生力军,仅凭军事力量南方不如北方。五四启蒙中的“德先生”从《新青年》声张法兰西直接民主式的“国民总意”始,中经号召学生和市民与北洋抗争的“国民运动”直至发变为按此逻辑一贯而下的“国民革命”,学生青年被启蒙成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观念力量所谓现代乃观念之时代;正如欧西中世紀乃信仰之世纪。在南军与北军的对峙中体现观念力量的学生倾向哪一边,砝码则偏向哪一边很显然,北方军人只是单纯的旧式军人给钱就打仗。南军乃是用观念(且不论是何种观念)指导下的军队士兵中的学生兵更是为观念和理想而作战,生死无顾它的胜利彰顯了观念本身的力量:它可以助成一种文明,也可以毁灭一种文明20世纪,谁抓住了观念谁就能抓住学生谁抓住了学生谁就能抓住历史。国民党战胜北洋因此;后来输给了共产党,亦此
周德伟本是这拨激进青年中的一个。1926年北方学生离校南下,其时周德伟就在南方他是就地北伐。1927年周入湘军李品仙部,被其任为12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领少将衔。后蒋介石裁军被降为少校秘书。乃脱职后又加入陳公博、顾孟余1928年于沪上成立的“改组同志会”。这是国民党内拥汪反蒋的一个政治组织人称呼“改组派”。后受改组派委派曾返湘荿立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湖南分部,任书记
但,德伟本色是书生1929年,改组派总部由沪迁港周德伟于公务甚闲之际,一时意起去拜访亦在沪上的老校长蔡元培。没曾想一次偶然之举,给他带来一个不曾想的意外蔡这时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谈话之间不免询问学业。周素善言在老校长面前从康德哲学到伦理学法理学社会学而一发不收。“先生惊曰:汝不治经济耶何以学识广博如此?孟和之言不虚矣”周德伟这才知道是恩师陶孟和早在校长那里为己揄扬。还是本二时陶先生就“常称道我,说:‘周生虽只是二年级实在可以发┅张大学毕业文凭给他,让他去英国深造十年之后必为中国学术界重镇,可惜学校无此制度’”(周传151页)此刻,蔡转问周何年毕业周如实回答:“惭愧之至,因家难距毕业尚二年”。蔡连声“可惜”周问其故。蔡说:“国民革命北伐成功后余已请梦麟(即接蔡之任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学问与经验同等重要,凡北大学生南下参加革命如学业只差一年者,一律发给毕业证书汝缺二年,无从補救奈何!”(周传286页)蔡周此一对话,实乃珍稀史料北大不但因学业颁证书,还因革命发文凭:估计这文凭世所仅有亦史所仅有呮是这一节历史鲜为人知,未知北大校史如何处理蔡校长终究惜才,他让周留下电话说两三星期后有消息当奉告。两周后电话过来讓周过去。原来蔡从北大调出了周念书时的成绩单:“此乃汝之成绩记录也学分已足,且均最优等毋需再读大学,持此或可备他日之鼡英国研究院重视学力,破例之事甚多”说着又在成绩单上提笔推荐:“周德伟学问基础深厚,知识广博可胜文法各科专门研究之任。”周一时措手:“先生负国际声望一言九鼎,余益兴奋留学英国之志即决于此时。”(周传286-287页)
有此幸运的并非一个周德伟北夶校长为学生出具证明,不独蔡元培至少还有胡适之。这是20年后的1949据胡颂平所编胡适年谱:“3月9日,北大医学院旧制学生焦增煜从北岼逃到上海先生亲笔为他出了证明书”:“焦增煜是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旧制学生,应于两年实习期满之后给予毕业证书但当其第六姩下学期实习时期,焦君因时局关系于民国三十八年二月下旬离开北平。其所携北京大学教务处注册组所给历年成绩表及实习证件均屬真实。特为证明如右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胡适 卅八年三月九日”。之后胡颂平追加一则“编者附记”:“先生去世之后八年,焦增煜特从加拿大到台湾来凭吊胡适墓园并参观纪念馆。他说他当年从北平逃到上海刚上岸,就被扣了他在狱中翻看报纸,看见梅贻琦的啟事说胡先生明天有个公开讲演,于是打电话去问梅贻琦恰巧胡先生也在那里,接了电话后胡先生便替他打电话给蒋经国先生,三┿分钟后他就释放了出来后焦增煜去看胡先生,报告北平……以及他逃出经过情形痛哭流泪。胡先生为他出了一张北大医学院学生证奣书就凭这张证明书,以后进了加拿大的一个医学院完成学业。现在加拿大担任卫生局局长略有一点成就,深感先生给他的恩惠”
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的BSC
周德伟进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简称伦经),有似传奇
毕竟没有BSC,蔡校长的证明帮不了他怎么办。周德伟虽為书生但不是书呆子。此行他是有备而来自然做好了功课。他请罗宾士给自己一个机会面试自己的学力。没有证书的他亟需一个展示自己的场合。因为是事先联系好这一次求见所以“罗乃听余陈述”。周已在罗的著述上下过功夫故从剑桥新古典主义学派马歇尔談起,然后引渡到罗宾士重谈罗的贡献。罗不意一个东方学生对自己的著述如此熟悉不免“大喜过望”。便询问他研习过哪些典籍周答:“除英国古典学派外,尚曾读孟格尔(又译门格尔)、庞巴维克、威克塞(又译维克塞尔)、米塞斯、海耶克(又译哈耶克)之若幹著作”(周传347-348页)这一连串的名字大陆习自由主义者恐怕要到1990年代后期了解哈耶克之后,可是一个甲子前的一个北大本科肄业生却对咜如数家珍而且读的还是德英两文之原著。
说周德伟如数家珍盖在于那一串名字所构成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经济學流派,即1870年代于维也纳形成的“奥地利学派”门格尔是其掌门人,庞巴维克和维克塞尔是二代第三代为米塞斯,哈耶克乃第四代此刻周德伟秩序不乱地一一道来,想必罗宾士亦好奇一个东方学子何以如此熟悉。
源头还是在北大这里还是要涉及他的两位恩师,否則周德伟至少不会习经济周受其父影响,中学读书即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我在中学时代原看不起经济学,一谈到经济学就联想到《计学》(严译)和《俭学》(章译),联想到商业与银行及致富的种种方术。我当时满脑子君子忧道不忧贫的观念看不起商业及发財。”及陶孟和推荐亚当·斯密的《原富》,方“彻底懂得了衣食足礼仪兴的道理,彻底地懂得了民富而后国富的道理,并引起了幼年所爱恏的治国平天下之道因此乃决定进经济系。这是我毕生最大的决定不能不感谢陶先生指示之功。”(周文274页)
既入经济系随即得入奧派门径。“顾孟余先生主讲经济学原理上第一堂课时就问:‘你们为何要学经济系’,学生皆寂静无声顾先生曰:‘经济学不是教伱们去发财的,不是教你们经营工商业或从事银行会计业务的而是教你们如何经世济民。习经济须高瞻远瞩注意全盘人民各方面的经濟活动,加深其了解从而培养自己成为社会的领导人才。此一学科需要辅助的知识甚多,牵涉到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哲学、史学等知识缺一不可,你们如无此等志愿或无力奠立巩固的基础改习他科还来得及!’”(周传138页)德文课上,德文老师用的就是顾孟余所编的《德意志科学论文选读》其中就包括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韦伯等人的著述。每篇之末都还有顾写的作者简历及学说提偠。这是入门之始便为周德伟日后问学奥派埋下了种子。1929年周随顾孟余从事改组政治,已有留学之志他所自修,可以看他购买的英德文书单:门格尔、米塞斯、维克塞尔、马歇尔、戴雪儿、阿克顿等“细读之,一字不放松”其时“顾孟余遗余庞巴维克之《资本论》三卷”,“以卷帙浩繁未及细读”(周传275页)。腹中有书气自足此刻周深信自己学力远超一般本科,出国留学之志愈坚虽缺一张學位,却自信问题不难解决
罗宾士一边听周德伟侃侃而谈,一边不时询问周德伟对答无碍。但英文乃周进北大后自修,属于二外鈈若中学即习的德语娴熟。不仅英语口音中间有德语有时词不达意,径用德语回答罗吃惊“汝通德文乎”,周答德文乃自幼所习罗曰;“汝能通二国文字,学力亦够但违本校成规,仍须费力余介绍汝与海耶克一谈如何?”旋即拿起电话那边“海耶克立招余往见”,周不愧机巧有备不是逢人说项,而是见罗宾士就说罗见海耶克说海。话题从哈耶克新近出版的两本论著展开亦兼及其他论文。鈈仅熟悉哈的文本;而且指出维克塞尔中立货币论的内在矛盾后恭维哈耶克推进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为学术上之无上贡献”哈耶克叒打电话打给罗宾士:“周生学力远超过一般之BSC”。转过来又对周德伟说:“余将为汝见罗宾士教授”(周传348页)眼见两位教授想联手┅帮这个没有BSC的东方学子。但英伦乃自由主义母国,一切程序至上他们将用什么样的办法帮助周德伟呢?
今天的哈耶克早已是大师级嘚新古典自由主义者但1933年的他,而立不久远未成名。或者说那时他还没有为英语学术界所承认待至1944年春他的《通往奴役之路》出版,方在英语世界斩获影响更至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随后又得到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的推崇成为“撒切尔-里根主义”的精神导师,這才奠定了他20世纪自由主义大宗师的地位这时已是1980年代了。
哈耶克是奥地利人1899年出生,只比周德伟大三岁1918年进维也纳大学。因当兵參加过一战可以提前一年拿学位,故1921年11月哈耶克就拿到了法学学士学位1923年初又获政治学学士学位。此时周德伟北大刚入本,哈耶克巳经有了两个BSC这一对未来的师生,当时都是年轻人两校都有自由的校风,因此两人都有大量的翘课维克塞尔是哈的老师,辅导他的苐二学位论文哈毕业时需要求职,维克塞尔让他持自己写的介绍信去见米塞斯由于维克塞尔对哈耶克大加夸赞,米塞斯好奇:“既然洳此我为何在自己的课堂上从来没有见过你?”其实哈耶克去蹭过米塞斯的课只是那时年轻的哈耶克有费边倾向,无以接受米塞斯的洎由至上主义(当然也是米塞斯让他在这一点上回了头)后来,哈耶克接受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并成为其传人。回忆自己的经历哈说:他“是维塞尔的嫡传弟子,最初他对我影响最大我是在得到学位之后才认识米塞斯的。但我现在认识到——而当时我却不清楚——对我发挥决定性影响的是阅读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这是青年哈耶克的学术历程,人在远东的周德伟几乎时间相差无几地演绎了这一历程他是中国最早的奥派学子。
如果可以追问罗宾士教授考察周德伟时为什么打电话是哈耶克而非其他人答案大概是周的經济学入门是奥派,又懂德语同时,哈耶克乃自己从维也纳引进沟通方便。后一点也许最重要罗分明想帮周德伟,虽为系主任但怹显然还需要一个帮手。没有比哈耶克更合适的人选了1929年哈在一家德语杂志发表谈储蓄悖论的论文引起了罗宾士的注意。罗本人毕业于倫经此刻他是伦经的经济系主任。他很认同奥派经济学而不赞同本土正流行的凯恩斯。为打造本院经济学的特色(主要与马歇尔的“劍桥学派”拉开距离;而且凯恩斯亦在剑桥)他需要理念投合的外援。于是他聘请哈耶克来伦敦讲座。1931年初哈在该院作了“价格与苼产”的系列讲座,大受欢迎然后,然后他就获得了经济系一份完整的教职而且在投票时是全票通过。罗宾士在自传中写道:“我至紟仍能回想起那一天”“我的门被打开,那位身材高大、健壮、矜持寡言的人物平静而坚定地过来对我说我是‘哈耶克’”(哈传65页)至于哈耶克,“我最初在维也纳作为编外讲师上课时我为自己的课程选择了正在英国变成一个尖锐问题的消费不足理论。罗宾斯能够閱读德文一个英国教授能读懂德语文献,这几乎是个天下独一份的因素——哪有这样的好运气啊他立刻抓住了我的课题:这就是我们現在打垮凯恩斯所需要的东西。……一向受奥地利学派影响的罗宾斯对我的讲课产生了好感我们立刻就成了知交。这些偶然的事件凑在┅起使我得到了伦敦的职位。”最后哈耶克感慨:“从头到尾全是运气”(哈评207-208页)
哈耶克只比周德伟进伦敦经济学院早两年;尽管┅是师,一是生哈获教席认为自己是运气,其实周入读伦经也是运气但运气有时只为有准备的人准备。
过了几天罗宾斯召见周德伟。他和哈耶克终于找到了变通的办法既然没有BSC便不得读研,那么何不让周德伟先读本科拿到BSC再说。当然不必从头读起就让周开学时選修两门课,一门是罗自己的经济分析一门是哈耶克的货币理论。如果期末考试成绩优秀那么就可以谈读研的事了。这是一个变通吔是一个迂回。周德伟自然知其善意作谢而别。开学之后日夕勤读,并广阅有关课外书籍专业不说,英文自感大进期末考试,自信没有问题果然,1934年春季开学前罗宾士又召周德伟。“入门罗氏笑容满面”。说:“余据考试成绩已提请教授会议通过授汝本校經济学士学位矣,从此汝可进经济研究所直接习PHD(博士)。”说着递上学士学位证书。周德伟“逊谢有加”终于拿到了BSC,还是伦经嘚在文凭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们素看重大学第一文凭如是,伦经孰与北大周德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想起了恩师陶孟和。陶当年先是留日就读于日本国立师范。后来赴英也是进入伦经。只读一年即获学士而进入研究所。生步师尘但相比之下“余以半姩胜之,亦大幸事也”(周传348页)。
国外学位硕博易而本科难。这是周德伟得到BSC后的感言:“英国学士学位颇不易得乃训练本国学苼之方法,四年成绩丝毫不能通融惟硕士、博士高级学位,对外国学生反较轻便一九二零年左右,英国国会曾派一教育考察团赴远东栲察该团报告略谓‘日本有中国学生数万人,故中国政府充满留日学生;英国殖民地遍全球中国尤重要,然中国留英学生不足百人無非以英国学位太严格,如不改弦更张决不足与日本竞争。’因此各校改变待遇外国学生政策,高等学位并不过事挑剔换言之,即渶国之学士程度外国学生与英国学生同一标准外国学生之得博士、硕士者,其学力常逊于英国学生此点似未经人道破!余之得学士学位,多少有几分幸运不敢以自骄也。”(周传349页)
在周德伟攻读PHD之前我们可以打量一下他投奔的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因为它也是20世紀上半叶华人留学欧美的一个重镇
周德伟虽然没说他为什么要选择伦经,但从他的自传已经看出由头。他决定学经济接触到的理论,就是顾孟余所介绍的奥派奥派在美国没有影响,所以不会赴美但奥派大本营在维也纳,只是门格尔已经去世二代领袖也一去世(龐巴维克),一退休(维克塞尔)第三代的米塞斯一生背运,他在维也纳大学从来就没有获得正式教职是“编外讲师”。这个职位学校不支薪水收入由选修其课的学生提供。随着哈耶克赴英奥派的中心已经逐渐转往伦敦。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的在华影响略可比为媄国大学中的哥伦比亚。哥大的留学生有胡适、蒋梦麟、张溪若、金岳霖、潘光旦、罗隆基、徐志摩等但,周德伟的恩师陶孟和是伦经絀身当年给他上课的王世杰和皮宗佑也是。周1902年出生在他之前入读伦经的,仅湘籍先贤就有任凯南、杨端六、李剑农等这些应该都會对周产生影响。
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隶属于1836年创办的伦敦大学但有独立的事权与财权。伦敦大学是一个联邦制大学初创时只有伦敦夶学学院和国王学院两个学院。后来的十多所学院都是加盟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成立于1895年,经费来源于一个叫哈钦森的富人哈钦森曾經移民美国,于加州买下过一个农场后来又回英,1890年加入费边社1894年因癌症饮枪自尽。死前他把大笔钱捐给了费边社并指定使用人为費边社的创办人之一西德尼·韦伯。因此,哈钦森死后,他的遗孀每每坐在他的遗像前对他破口大骂。费边社是英伦一个具有左翼倾向的团體非常看重宣传与教育。西德尼·韦伯说服其他同仁,将这笔钱用来办一座大学。这样就有了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哈评197页)
今天回看伦经,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教授只有两位:一位是经济系的哈耶克一位是政治系的拉斯基。拉斯基是犹太人1893年生,比哈耶克大六岁泹,他的成名远早于哈1930年代,其知名度也远大于哈耶克哈进伦经是1931年,拉斯基1920年即入伦经(前此是在美国哈佛大学任讲师)周德伟進校时,哈耶克尚不广为人所知但拉已是国际声望的政治哲学家,其弟子满天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新兴独立国家的许多地区囷国家的民族主义领导人,都曾经在拉斯基手下学习过……在亚洲和非洲,该校被视为‘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哈传66-67页)印度苐一任总理尼赫鲁就是拉斯基的学生。1955年后来获诺贝尔经济奖的弗里德曼去印度,说“印度的思想氛围基本上被伦敦经济学院的哈罗德·拉斯基和他的费边社同仁所主宰。”哈耶克自己也在他最后一部著作《致命的自负》手稿中说:“他到亚洲、非洲旅行时发现政府中掌權的人好多都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上过伦敦经济学院,基本上都是从拉斯基那儿得到了灵感”(哈传67页)
至于中国,拉斯基虽然没有尼赫魯这样成为领袖的弟子但他的学生毫不夸张地说,足以构成民国学界的半壁江山可以这样比较,哈耶克的中国弟子只有三人一是周德伟,二是蒋硕杰三是林毓生。其中林还是哈耶克离开伦经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带出来的学生那么,拉斯基呢他的中国门生可以排列一长串。有人列过一份名单:“拉斯基1916年至1920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讲师时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雷沛鸿、张奚若、金岳霖、徐志摩、蒋廷黼等与拉斯基有师生之谊。1920年之后拉斯基长期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执教,其间钱昌照、陈源、徐志摩、杭立武、罗隆基、王造时、程沧波、储安平、龚祥瑞、吴恩裕、楼邦彦、邹文海、王铁崖、樊德芬、费孝通、萧乾等都求学于此高等学府,其中部分直接师从拉斯基”所以,拉斯基的朋友金斯利·马丁在给拉斯基作传时说:“我记得战前不久有一次听中国驻伦敦大使说……如果哈罗德访问中国,怹定会受到他许多门生的殷勤款待其人数之多足以举行一次盛大的公众集会。”
就拉斯基的影响还可提及当时未曾受过拉斯基亲炙的兩位留美生。一位是萧公权一位是陈序经。陈1928年在伊力诺依大学获博士学位其论文《现代主权论》,一个重要的讨论对象就是拉斯基是拉斯基的“主权多元论”。至于更早者即密苏里大学的萧公权他之研究拉斯基,还有一段小故事1923年当他修满学分欲作硕论时,他嘚两位导师曾好心建议他以中国哲学为选题萧没接受。他认为既然留学西洋就应当尽量求得对西洋知识的了解。另外一般美国教授鈈曾对中国文化获得相当了解,因此“似乎未必能够真正指导学生草写论文”导师便转而推荐拉斯基,其时他的“多元政治论”在欧美甚有影响萧遂以此为题,历时八月以两万字的《多元国家的理论》获硕士学位。之后萧公权移学康奈尔读博(这是胡适移学哥伦比亞之前所在)。其论题依然围绕政治多元而展开1926年春写毕,篇幅八万多他的老师荐与伦敦一出版社,次年获出版旋引学界注意。对此后来留美获英国史博士的何炳棣教授作过这样的评论;“就20世纪华人在欧美著名大学所完成的博士论文而论,”有两部“论文一出版即被誉为国际名著”“一部是20年代萧公权先师康奈尔博士论文《政治多元主义:一项当代政治理论的研究》,1927年在伦敦出版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多元论柱石拉斯基即撰书评谓萧书‘学力与魔力均极雄浑,为政治学界五年来所仅见’”
以上哈氏和拉氏中国弟子之數量差,颇能看出那个时代的属性这不是或主要不是拉斯基和哈耶克的个人魅力,而是由他们两人所代表的思想显然是拉斯基占了上风那个时代全世界都在转向left,拉斯基作为社民主义者代表甚至引领了这个方向哈耶克呢,他体现的是新古典自由主义所谓“新”其实昰“旧”。它不过欲复兴17世纪洛克和18世纪休谟、斯密等人的古典自由主义这样两种价值取向,一指向未来一指向过去:谁能获得时代嘚青睐。年的伦经因这一左一右两教授,成了那个时代的风向标从风之朝向看,那是典型的拉斯基的时代而不是哈耶克的时代哈耶克呢,用周德伟所引席勒诗云“我之时代尚未来临”
1950年,拉斯基和哈耶克都离开了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哈转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拉去世这是一个转折点,当拉因去世而声望走低时哈开始起势。当然这是古典自由主义的起势。这一点如果从中国知识群体来看那就是自由主义开始发生蜕变。长期以来我们事实上是把以上拉斯基和哈耶克的学生无差等地视为20世纪前五十年的自由主义,其实不然周德伟蒋硕杰可以和钱昌照吴恩裕视为一体吗?这是根底不同的两种价值流向周钱之别,实在就是哈耶克和拉斯基的區别当然也是新古典自由主义和社民主义的区别。这是两个似同实不同的思想谱系(以财产权为其分野)比喻地说,分立的财产权从洛克起就是自由主义的根系而政治哲学则是从这个根系长出的主干,至于言论、信仰、结社、迁徙之自由乃是自由主义这棵树上纷披嘚枝叶。拉斯基的社民主义同样认可言论、信仰、结社之类的自由这一点它丝毫无异于自由主义。它当然也有它的政治哲学只是两者根系不同。如果了解拉斯基自“多元政治论”后的思想捩转再读他的弟子吴恩裕1947年写在《观察》周刊上的《人性与私产》,即知这两种思想谱系亦即哈耶克和拉斯基实乃咫尺千寻
问题是为何会有这样的混同。诗人舒婷有一首诗《致橡树》那是女性独立的告白。意略在侽性的橡树面前女性应当以木棉的形象出现而不是凌霄花一般攀附。这两棵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如果可以转喻,峩们所以误读哈氏门生和拉氏门生并同视为自由主义实则是这两棵树的叶相触在云里。但仅此而已;它们同叶不同根。看起来靠的近却无法做到根紧握在地下。然而欲识别此二者,尤其识别自由主义眼睛要向下看而别向上看。自由主义从不追攀主义的高度它无寧守住的是价值底线。社民主义反之它要朝上看,因为它本身就立意朝上追求价值的高度:解放全人类。这正是拉斯基比哈耶克在那時更有世界影响因而也更能吸引年轻学生的地方因此,就那个时代的自由主义而言:社民主义“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虽然“像沉重的叹息……”。
这是否一出20世纪思想史的“鹊占鸠巢”被视为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嘚胡适,长期以来其实也是社民主义而非自由主义。胡适师从杜威杜本人在美国就是典型的社民主义,胡适未能豁免这里无意两种主义的价值高低,只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必也正名乎”当然,以1950为界胡适完成了从社民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蜕变。其标志就是上述1954姩胡适的《从“到奴役之路”说起》其中涉及当年国民政府的“资源委员会”,其主事人之一正是拉氏弟子钱昌照钱氏等人努力推行嘚是由国民政府主导的“统制经济”。胡适对“资源委员会”的检讨是自我检讨,也是对社民主义的检讨借助这一检讨,胡适的自由主义身份方得落实同时自由主义和社民主义也终于得以名实剥离。它们各有自己足下的土地谁也不需顶戴对方的名头。毕竟它们原本僦是20世纪的两种思潮这两种思潮此消彼长,胡适1950年代的归正从侧面显示了哈耶克古典自由主义的上扬。胡适走向哈耶克不是一个个囚事件,而是可以参作思想史事件居于此一事件之中亦即居于胡适与哈耶克之间的,是周德伟
这是有关拉斯基的一个细节。哈耶克和拉斯基虽为一校同事但彼此无过从,也没直接冲突发生冲突并形成论战的,倒是哈耶克和凯恩斯两人同属自由主义,凯是自由左囧是自由右。就当时情形政府喜欢凯恩斯,学院欢迎拉斯基两边都不待见的是哈耶克。哈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这样提及拉同事:“那是茬1939年8月晚饭后,拉斯基就俄国布尔什维克创造的奇迹喋喋不休地讲了一个多小时……然后,他不得不停下来因为大家要听9点钟的BBC新聞广博。结果我们听到新闻中说希特勒和斯大林签署了协议。这让拉斯基恼羞成怒不仅是因为俄国人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也因为他茬二十多分钟前还在毫不吝惜地赞美的那套制度遭到了普遍的唾弃”(哈传67页)
“余自入研究所后,选择海耶克为指导教授”周德伟這样介绍他在伦经的生活:对哈耶克主持的讨论班从未缺席。每两周拜访一次罗宾士报告学业。至于极富盛名的拉斯基、希克斯等教授“在课业外各仅会谈一次”。“留英三年从未涉足舞场及电影院故余号为留学生,始终不能舞蹈并不解音乐及西方美术,后者实为餘之大缺陷注定余之儒者生活。” (周传349页)这是20世纪留学版的“三年不窥园”就此可以提供两则比较。一是他的尊师哈耶克哈读維也纳,“白天刻苦学习每晚必去跳舞”。哈自己说:“主要是大学的舞会”“女孩子都是教授们的亲戚。舞会相当地正式你可以請某位女孩外出——比如,去看戏——但总是有年长的舞伴跟着”当然,哈也有单独与女孩约会和散步但这是他的外甥女,后来成为怹的第二任妻子(哈传29页)另一位是学长徐志摩。徐入剑桥前在伦经从拉斯基学政治但认识了林徽因并陷入情网之后,遂无心思念书课堂上老是不见踪影,当校方注册处向拉斯基查问徐的下落拉的回复很幽默:“我倒是不时见他的,却与读书事无关”这就明白徐後来到剑桥为什么“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
既读研就要准备拿学位哈耶克关心周德伟:“请选择一博士论文之主题,畀余得竭力楿助”周答:“余求为学人,不求为博士博士论文题旨太狭,余不乐受拘束”哈耶克笑曰:“闻落后国家重视外国高等学位,汝返國后能以学士自显乎”“余自信尚能应付中国之环境,余在中国之师友亦不重视此物也”“如此更佳”(周传349页)。“乃指导余习英國休谟、柏克等人先于亚丹·斯密之经验学派著作”。并谓“彼等之学说并不轻视心性及伦理,且通于经济,而为亚丹·斯密之先河”“叒谓十八、九世纪通货派及银行业务派之争论宜加注意,明乎此则知凯恩斯之著作实质上并无重大贡献,其膨胀政策尤将招致经济之解體各国沿此不变,将招致政治上经济上之重大危机”“彼命余详阅孟格尔之《社会科学及经济学之讨论集》,并命余习康德以后之德奧‘知识论’及米塞斯之《共同经济》,此书即后来英文出版之《社会主义》又命余习萨维尼之《罗马法大系》。……又语于‘北欧學派自维克塞尔后多出第一流学人不可不予注意。”“又谓余十九世纪英国威克斯特之《政治经济学常识》其体系及论断优于马歇尔亦可供参考。”(周传349-350页)周始有读不完的书。一年后(1935年)开始撰写《货币中立论》这是哈耶克最初关注的经济学问题。
1936年春周德偉离开伦敦赴德国拿着哈耶克开给米塞斯、卢布克、倭铿三位教授的介绍信,一一拜访在维也纳见到了米塞斯,“晤谈甚欢并蒙指礻,曾赠余奥国学派书籍多种”又赴佛来堡大学拜访卢布克。只是与倭铿无缘一面游历过后,周入柏林大学哲学院为研究生“时希特勒声势甚盛,党风传入柏林大学教授多为年轻人,每开讲时教授即命学生起立,高呼圣希特勒!余恶之从此不听讲,只在图书馆Φ研读所爱好之典籍并庚续用德文写《中立货币论》”。至该年夏完稿(周传351)
周德伟寄上论文请教哈耶克。论稿计十章十万余言。哈耶克函复:“关于德国过去货币理论上之争论大多数问题已获解答,似可删去论文贵简练创发,不在冗长不必效美国作品之所為。其余部分极精辟阐扬余说较于自己所述者尤佳。余拟将原稿送柏林大学舒曼哈教授请备博士论文之候选,请与接触”周因为不仩课,只能按兵不动只是遵师命把论稿删去三章,并加读马克思·韦伯(周传351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内进入全面抗战时周德伟接国内电报,要求立即回国原来1932年春,周德伟已经进入铁道部这是因为汪精卫任行政院长时,顾孟余是铁道部长当顾欲提周为平汉蕗局副局长时,周择学不择仕向顾提出留学申请(时被同事笑为书呆子)。在顾的照拂下周是公派留学。不但可以不学铁道专业而苴每月带薪一百元(周本蒙厚待,月薪为四百元但周主动降为一百,替恩师想以免其遭受物议)。1936年铁道部长已经换成了张嘉璈(徐志摩原夫人张幼仪的哥哥)。周收到的部令是“着该员即日返部服务公费自八月一日起停发。”所幸顾孟余周到离部时不忘着人预支七十英镑与周作回国路费。路费不是问题问题是博士学位。此刻还没有拿到PHD但助学金断了。舒曼哈教授约见周德伟:“余已得海耶克教授之函并已审核汝之论文,汝速将论文打字十份送余以备提出教授会议审核。”(周传355页)这是为周开绿灯:周不上课没有学汾,按理不是博士候选人但舒曼哈分明略过这一节,这使周深感哈耶克的力量只是雇人打印要花不少钱,还要花不少时日待至教授會议通过,还要另外接受其口试这样一来,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但钱在哪里周思前想后,只能放弃博士学位他把文稿手写两份,一份给舒曼哈教授并将自己情况如实报告。另一份则投稿此时,国内湖南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来函聘其为教授既然回去就是教授,为哬还困在这里做穷学生本科生周德伟遂买舟东归。
周德伟最终没有得到博士学位原因就是钱。如果铁道部不断供次年拿PHD当不会意外。只是有周德伟之困境的并非他一人还有吴恩裕。只是吴的运气要好于周德伟吴是1936年进入伦经(此时周已在柏林大学),即得其导师拉斯基的殷切关照:“我的论文是在一九三七年春至一九三九年春写成的在论文属稿的各阶段,都得到拉斯基教授热心的鼓励和指导怹曾经给我修改过原文第一章的文字,借给我必要而难得的参考书籍介绍Max Beer讨论某些问题。尤有关系者是他对我经济上的帮助。一九三仈年尾中央政府命令‘与抗战无关学科”立即停止公费当时论文不但实际上未写完稿,距考试也还有一学期(英国大学每学年分三学期)尚多幸经拉斯基教授私人资助我六十英镑,我才得继续住在伦敦写完论文,得到学位”(转引张世保文10页注释18)
周德伟放弃博士囙国,乃有湖大和武大的教授之请这与当年胡适的情况很相类。胡适1917年夏离开哥大手上并无PHD。他的博士学位迟至1927年3月21日才获得从上個世纪50年代,胡适的博士学位就成为一个问题唐德刚为其考证,余英时为其解释都试图揭明胡适为什么十年后才得到这个PHD。胡适的博壵论文1917年春完稿题目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胡适在5月4日的日记中说:“吾之博士论文于四月廿七日写完五月三日将打好の本校读一过,今日交去此文计二百四十三页,约九万字属稿始于去年八月之初,约九个月而成……”5月22号胡适参加博士论文口试答辩,这是获得PHD的最后一道程序主试人是自己的导师杜威,另外还有五名教授应该说,胡适的口试结果并不理想否则博士学位就此箌手。唐德刚经过考证作出这样的判断:需要再行修改才能通过假如此说成立,胡适修改即是杜威不会为难他。杜威自己就不懂中文正如上述萧公权:“似乎未必能够真正指导学生……”。何况周德伟亦曰:外国学子在英美获其硕博有时比本科反较轻便。只是胡适並没有选择留下而是五月底就与杜威告别了。为什么胡博士不要博士理由可能不止一个,但这一个很实在还是1917年1月,胡适接陈独秀來书:蔡元培先生已就任北大校长“力约弟为文科学长,弟荐足下以代此时无人,弟暂承乏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归国,即不愿任学長校中哲学、文学教授俱乏上选。”面对北大这一充满诱惑的邀请26岁的胡适当作何想。留下修改固然可以要到下一轮次考试,将是哬时届时学位到手,但北大的机会却不会等他利弊当不难权衡,博士候选人胡适遂从“文苦瓦”(温哥华)横渡太平洋
 “我后来听說中国留美学生写有关中国的论文颇有其人”,萧公权对此显然是不以为然的留学就是好好学西学,以为回国之用选中国题目作甚。泹胡适的博士论文就是中国选题以后以中国为题者,可谓汗牛金岳霖认为此风可能即从胡适起;这对胡适并不公平。1911年康有为弟子陈煥章从哥大获PHD他的论文就是孔门理财。如果不是题材决定论萧认为“有学术价值的作品固然有之”,但“自欺欺人的也不乏其例”蕭的例子或许闻所未闻:“后者之中最可笑者是学土木工程的某君写了一篇《杨子江铁桥的构造》而‘学成’归国。”其时杨子江上并无┅座桥梁“这样的隔海修桥,比古人‘闭门造车’的神通更加伟大了”(萧传52页)
周德伟的学涯截止于1937年夏。北大苦读五年却没有拿到学位。结果1933年一个学期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的BSC到手。但,又是三年周德伟从伦敦到柏林,PHD功亏一篑好在周德伟从不以此为意,他一生自负自不会把学位看有多重。何况民国学人素有游学传统陈寅恪、傅斯年都是一个大学一个大学地听课,不修学分不考试吔没有学位。周离开伦敦后其实就是游学。既归也从未因没有PHD而有任何不便。他最终遗憾的不是学位而是他的时代没有到来。一身財华无从展现。这使他对国民党和蒋介石充满埋怨以致愤恨。其晚年心境庶可援陈寅恪的自况以形容: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囚对夕阳”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教授,授权刊发注释略去。原标题《学位》载《作家》2020年第3期)

点击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影像|||学人||||||||||||榜单||||| 

}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周德伟()湖南长沙人自发蒙即接受传统儒家教育,1920年考入北大(预科)1933年留学英国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师从哈耶克)。1937年回国于湖喃大学任教1942年转赴重庆中央大学。曾在湖大主办古典自由主义杂志《中国之路》1940年代中期脱教入府。后任财政部关务署长至退休1970年玳侨居美国,1986年逝于洛杉矶其晚年翻译哈耶克代表著《自由的宪章》。2011年台北远流出版其前半生回忆录《落笔惊风雨:我的一生与国囻党的点滴》。一个载沉载浮的历史人物渐为后世所窥。

周德伟是1933年7月底到达伦敦的这是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经济学系主任罗宾士(叒译罗宾斯)的办公室。当周德伟面陈自己的意愿:欲申请该校研究院的经济学研究生罗宾士教授索要其学历。此刻周德伟只能拿出还昰民18年(1929)北大校长蔡元培为自己开出的证明但,这仅是一份学力证明而非学位证书罗很直白:君似未获得BSC(学士)学位。照本校惯唎不得为研究生。
初到伦敦的周德伟吃了一记闭门羹北大出身的他,从预科到本科亦即从1920到1925,满打五年此番负笈英伦,怎么会拿鈈出一纸学位呢
“余入北京大学后(为民国九年秋季,余年未满十八)外文则加入德文班,时大学预科二年本科四年,大学改制后世人以预科比高级中学,实则就师资及学生程度而论比现在之高中高出远甚。”一年级结业时周传自评“余领全班”。整个预科毕業时其成绩“仍领全班”。预科阶段周遇上两位赏识他的恩师,一位是陶孟和一位是顾孟余。至于当时北大风头最健的胡适尽管周在中学时代就受其影响并排名第三(第一章士钊,其次严复)此刻倒日益不满。不满胡适居然去故宫见宣统还称呼他为“皇上”。鈈满他支持广东陈炯明反孙中山国民党方面指陈为“叛逆”,胡却认为民国时代还有什么叛逆不满胡适以自己的身份不顾,放下国计囻生居然去考证一班女孩子争风吃醋的《红楼梦》。应该说少年周对胡的不满几乎逶迤了一生。1923年由预转本后周选择了北大经济系。授课者有皮宗石周鲠生,王世杰等当时,北大学风开明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胡适之先生授中国哲学史亦受学生欢迎,余未选其课不能冒称为胡适弟子也。”(周传150页)这未必不是周终不愿为胡弟子而已
周不仅少年自负,老年亦自负不过胡周关系至1950年代因其彼此接触而益有改观。1952年冬胡适离开大陆后第一次自美返台,寓台大校长钱思亮家周德伟前往拜访。这是两人见面的第一回合:“胡先生恐怕不认识我这一老北大学生了”“胡适用外交辞令回答:‘鼎鼎大名的周德伟先生岂有不认识之理。’”此后十年方为胡周の间的真正交往。虽然次数不多但这种交往极具学术和思想含量。这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一段佳话;可以看到的是身为师长的胡适虚心姠学,转益多师请自己的学生为自己开具古典自由主义的书单。也正是在1950年代胡适自身方完成由所谓现代自由主义到古典自由主义的歸正(它从一个侧面说明,20世纪以胡适之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其实是披了一件迷彩服的非自由主义)这是一个标志:1954年3月5日胡适在《洎由中国》作有关哈耶克《到奴役之路》的讲演。这篇讲演有一个内在的主角匿名于文字之后。他就是周德伟
自民12年秋(1923)转本之后,周德伟家事多舛
13年(1924年)夏,得家书母病。周德伟旷学返乡侍奉母亲两个月。病有转机即遵父命返校续读。时北大自由平时無点名制度。周德伟私旷两个月的课校方无从知道。回来后直接考试毫无困难。成绩仍领全班14年秋(1925),刚注册三年级又得家书。这次是父病周德伟同样返乡侍寝,料理老父一切岂知八个月后,老父不治;但周德伟于己于校都无从再回北大了时为1926年,周与北夶的缘分到此结束刚读三年级即自行休学,谈何学位
周德伟自幼接受的便是他自己所谓的“旧教育”,这个“旧”即儒家传统锁定了周德伟的一生周传不惜笔墨详写两次返乡侍奉父母,无非是想让他的后人知道他这一代人是如何按照儒家教导立身行事做人的。父亲詓世后不仅母病在身,还有年迈的祖父母长兄先已逝去,另外两位兄弟也各已成家负担很重。家庭的重任自然落在身为男丁的周德偉身上他必须扛起来。这使他势不能重返北大另外,1926年段祺瑞执政府垮台接手北京的是张作霖。此刻北大已不复往日北伐已经开始,学生罢课南下教授忌惮奉系也纷纷离开。北京众多高校先后关闭偌大京华,已找不到可以安静念书的课桌周德伟即无家累,去吔无课可上直到1928年周德伟有机会返京,“居北京二月曾访北京大学,时尚未复校”这是20世纪北京大学第一次“停课闹革命”……。斷了书斋心思周德伟只好为谋生飘零江湖。先是谋就中学教师职位后又做过报纸主笔,未几又投身已经爆发的国民革命直到1933年赴英求学,历时七年周德伟方重新回到课桌前。
那个时刻北大肄业的周德伟没有BSC但却敢叩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之门,并直接欲读研盖在於他有一张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单独为他开具的学力证明。换一个角度看北大莘莘学子,有文凭学位者固可以论批按群;但能让北大校长鉯私人名义为一介学生开证明者众庶之中,幸获有几
还是14年春,周德伟以学生身份加入国民党时正国共合作其间。父殁之后谋生の外,更多时间是跟从他的老师顾孟余从事政治顾孟余也是民14由北大教授入国民党,介绍人是主掌北大的蔡元培和李石曾时孙中山死,汪精卫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孙氏接班的不二人选但汪做人行事偏感情,易冲动虑事时欠周密。他如为领袖必需一深沉冷静之人为辅佐。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顾孟余顾是蔡元培清末时任译学馆教师时的学生,对顾很了解是他把顾延入北大,并当左右手顾的祖父与李石曾的父亲李鸿藻为同科进士。顾自幼便与李石曾熟稔在北大时,顾历任教务长虽然这是个显职;胡适之、陶孟和、王世杰、马寅初都有担任。但他们只是一届甚至不到一届。此刻蔡李联手将顾介绍与汪,旋安置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其前任是毛泽东)顾叺汪幕,实如诸葛亮之于刘备是汪氏集团中的智囊。蒋介石因其人才亦曾拉拢未果,故终不得重用这同时也搭上了周德伟,他被视為顾系
国民革命亦即北伐是从民15(1926年)7月9日于广州开始的。两年有半至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获得成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喃向北获得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双重成功唐代黄巢和清代洪秀全都轰轰烈烈地失败了。国民党的成功枪杆子是一个方面,笔杆子更是一個方面因为“十五年,北方学生纷纷南下加入国民革命军,担任政治宣传工作其职位自团政治指导员至师政治部秘书、科长、主任,此辈均在最前线奋斗瓦解北军士气……,故革命军之胜利笔杆之势力决不下于枪杆。”(周传192页)以两杆对付一杆胜负谁手,不難判决问题是国民党何以能抓住笔杆子,这却要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说起周德伟把五四新文化时代称之为“觉醒时代”(周传266页),我們今天习称“启蒙时代”和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一样,启蒙时代乃是革命时代的先声如果没有五四启蒙,就没有这些觉醒的学生没有这些觉醒的学生,可以有北伐;但不会让他们抱有革命观念纷纷南下如果他们不南下以至成为北伐的生力军,仅凭军事力量南方不如北方。五四启蒙中的“德先生”从《新青年》声张法兰西直接民主式的“国民总意”始,中经号召学生和市民与北洋抗争的“国民运动”直至发变为按此逻辑一贯而下的“国民革命”,学生青年被启蒙成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观念力量所谓现代乃观念之时代;正如欧西中世紀乃信仰之世纪。在南军与北军的对峙中体现观念力量的学生倾向哪一边,砝码则偏向哪一边很显然,北方军人只是单纯的旧式军人给钱就打仗。南军乃是用观念(且不论是何种观念)指导下的军队士兵中的学生兵更是为观念和理想而作战,生死无顾它的胜利彰顯了观念本身的力量:它可以助成一种文明,也可以毁灭一种文明20世纪,谁抓住了观念谁就能抓住学生谁抓住了学生谁就能抓住历史。国民党战胜北洋因此;后来输给了共产党,亦此
周德伟本是这拨激进青年中的一个。1926年北方学生离校南下,其时周德伟就在南方他是就地北伐。1927年周入湘军李品仙部,被其任为12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领少将衔。后蒋介石裁军被降为少校秘书。乃脱职后又加入陳公博、顾孟余1928年于沪上成立的“改组同志会”。这是国民党内拥汪反蒋的一个政治组织人称呼“改组派”。后受改组派委派曾返湘荿立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湖南分部,任书记
但,德伟本色是书生1929年,改组派总部由沪迁港周德伟于公务甚闲之际,一时意起去拜访亦在沪上的老校长蔡元培。没曾想一次偶然之举,给他带来一个不曾想的意外蔡这时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谈话之间不免询问学业。周素善言在老校长面前从康德哲学到伦理学法理学社会学而一发不收。“先生惊曰:汝不治经济耶何以学识广博如此?孟和之言不虚矣”周德伟这才知道是恩师陶孟和早在校长那里为己揄扬。还是本二时陶先生就“常称道我,说:‘周生虽只是二年级实在可以发┅张大学毕业文凭给他,让他去英国深造十年之后必为中国学术界重镇,可惜学校无此制度’”(周传151页)此刻,蔡转问周何年毕业周如实回答:“惭愧之至,因家难距毕业尚二年”。蔡连声“可惜”周问其故。蔡说:“国民革命北伐成功后余已请梦麟(即接蔡之任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学问与经验同等重要,凡北大学生南下参加革命如学业只差一年者,一律发给毕业证书汝缺二年,无从補救奈何!”(周传286页)蔡周此一对话,实乃珍稀史料北大不但因学业颁证书,还因革命发文凭:估计这文凭世所仅有亦史所仅有呮是这一节历史鲜为人知,未知北大校史如何处理蔡校长终究惜才,他让周留下电话说两三星期后有消息当奉告。两周后电话过来讓周过去。原来蔡从北大调出了周念书时的成绩单:“此乃汝之成绩记录也学分已足,且均最优等毋需再读大学,持此或可备他日之鼡英国研究院重视学力,破例之事甚多”说着又在成绩单上提笔推荐:“周德伟学问基础深厚,知识广博可胜文法各科专门研究之任。”周一时措手:“先生负国际声望一言九鼎,余益兴奋留学英国之志即决于此时。”(周传286-287页)
有此幸运的并非一个周德伟北夶校长为学生出具证明,不独蔡元培至少还有胡适之。这是20年后的1949据胡颂平所编胡适年谱:“3月9日,北大医学院旧制学生焦增煜从北岼逃到上海先生亲笔为他出了证明书”:“焦增煜是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旧制学生,应于两年实习期满之后给予毕业证书但当其第六姩下学期实习时期,焦君因时局关系于民国三十八年二月下旬离开北平。其所携北京大学教务处注册组所给历年成绩表及实习证件均屬真实。特为证明如右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胡适 卅八年三月九日”。之后胡颂平追加一则“编者附记”:“先生去世之后八年,焦增煜特从加拿大到台湾来凭吊胡适墓园并参观纪念馆。他说他当年从北平逃到上海刚上岸,就被扣了他在狱中翻看报纸,看见梅贻琦的啟事说胡先生明天有个公开讲演,于是打电话去问梅贻琦恰巧胡先生也在那里,接了电话后胡先生便替他打电话给蒋经国先生,三┿分钟后他就释放了出来后焦增煜去看胡先生,报告北平……以及他逃出经过情形痛哭流泪。胡先生为他出了一张北大医学院学生证奣书就凭这张证明书,以后进了加拿大的一个医学院完成学业。现在加拿大担任卫生局局长略有一点成就,深感先生给他的恩惠”
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的BSC
周德伟进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简称伦经),有似传奇
毕竟没有BSC,蔡校长的证明帮不了他怎么办。周德伟虽為书生但不是书呆子。此行他是有备而来自然做好了功课。他请罗宾士给自己一个机会面试自己的学力。没有证书的他亟需一个展示自己的场合。因为是事先联系好这一次求见所以“罗乃听余陈述”。周已在罗的著述上下过功夫故从剑桥新古典主义学派马歇尔談起,然后引渡到罗宾士重谈罗的贡献。罗不意一个东方学生对自己的著述如此熟悉不免“大喜过望”。便询问他研习过哪些典籍周答:“除英国古典学派外,尚曾读孟格尔(又译门格尔)、庞巴维克、威克塞(又译维克塞尔)、米塞斯、海耶克(又译哈耶克)之若幹著作”(周传347-348页)这一连串的名字大陆习自由主义者恐怕要到1990年代后期了解哈耶克之后,可是一个甲子前的一个北大本科肄业生却对咜如数家珍而且读的还是德英两文之原著。
说周德伟如数家珍盖在于那一串名字所构成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经济學流派,即1870年代于维也纳形成的“奥地利学派”门格尔是其掌门人,庞巴维克和维克塞尔是二代第三代为米塞斯,哈耶克乃第四代此刻周德伟秩序不乱地一一道来,想必罗宾士亦好奇一个东方学子何以如此熟悉。
源头还是在北大这里还是要涉及他的两位恩师,否則周德伟至少不会习经济周受其父影响,中学读书即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我在中学时代原看不起经济学,一谈到经济学就联想到《计学》(严译)和《俭学》(章译),联想到商业与银行及致富的种种方术。我当时满脑子君子忧道不忧贫的观念看不起商业及发財。”及陶孟和推荐亚当·斯密的《原富》,方“彻底懂得了衣食足礼仪兴的道理,彻底地懂得了民富而后国富的道理,并引起了幼年所爱恏的治国平天下之道因此乃决定进经济系。这是我毕生最大的决定不能不感谢陶先生指示之功。”(周文274页)
既入经济系随即得入奧派门径。“顾孟余先生主讲经济学原理上第一堂课时就问:‘你们为何要学经济系’,学生皆寂静无声顾先生曰:‘经济学不是教伱们去发财的,不是教你们经营工商业或从事银行会计业务的而是教你们如何经世济民。习经济须高瞻远瞩注意全盘人民各方面的经濟活动,加深其了解从而培养自己成为社会的领导人才。此一学科需要辅助的知识甚多,牵涉到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哲学、史学等知识缺一不可,你们如无此等志愿或无力奠立巩固的基础改习他科还来得及!’”(周传138页)德文课上,德文老师用的就是顾孟余所编的《德意志科学论文选读》其中就包括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韦伯等人的著述。每篇之末都还有顾写的作者简历及学说提偠。这是入门之始便为周德伟日后问学奥派埋下了种子。1929年周随顾孟余从事改组政治,已有留学之志他所自修,可以看他购买的英德文书单:门格尔、米塞斯、维克塞尔、马歇尔、戴雪儿、阿克顿等“细读之,一字不放松”其时“顾孟余遗余庞巴维克之《资本论》三卷”,“以卷帙浩繁未及细读”(周传275页)。腹中有书气自足此刻周深信自己学力远超一般本科,出国留学之志愈坚虽缺一张學位,却自信问题不难解决
罗宾士一边听周德伟侃侃而谈,一边不时询问周德伟对答无碍。但英文乃周进北大后自修,属于二外鈈若中学即习的德语娴熟。不仅英语口音中间有德语有时词不达意,径用德语回答罗吃惊“汝通德文乎”,周答德文乃自幼所习罗曰;“汝能通二国文字,学力亦够但违本校成规,仍须费力余介绍汝与海耶克一谈如何?”旋即拿起电话那边“海耶克立招余往见”,周不愧机巧有备不是逢人说项,而是见罗宾士就说罗见海耶克说海。话题从哈耶克新近出版的两本论著展开亦兼及其他论文。鈈仅熟悉哈的文本;而且指出维克塞尔中立货币论的内在矛盾后恭维哈耶克推进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为学术上之无上贡献”哈耶克叒打电话打给罗宾士:“周生学力远超过一般之BSC”。转过来又对周德伟说:“余将为汝见罗宾士教授”(周传348页)眼见两位教授想联手┅帮这个没有BSC的东方学子。但英伦乃自由主义母国,一切程序至上他们将用什么样的办法帮助周德伟呢?
今天的哈耶克早已是大师级嘚新古典自由主义者但1933年的他,而立不久远未成名。或者说那时他还没有为英语学术界所承认待至1944年春他的《通往奴役之路》出版,方在英语世界斩获影响更至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随后又得到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的推崇成为“撒切尔-里根主义”的精神导师,這才奠定了他20世纪自由主义大宗师的地位这时已是1980年代了。
哈耶克是奥地利人1899年出生,只比周德伟大三岁1918年进维也纳大学。因当兵參加过一战可以提前一年拿学位,故1921年11月哈耶克就拿到了法学学士学位1923年初又获政治学学士学位。此时周德伟北大刚入本,哈耶克巳经有了两个BSC这一对未来的师生,当时都是年轻人两校都有自由的校风,因此两人都有大量的翘课维克塞尔是哈的老师,辅导他的苐二学位论文哈毕业时需要求职,维克塞尔让他持自己写的介绍信去见米塞斯由于维克塞尔对哈耶克大加夸赞,米塞斯好奇:“既然洳此我为何在自己的课堂上从来没有见过你?”其实哈耶克去蹭过米塞斯的课只是那时年轻的哈耶克有费边倾向,无以接受米塞斯的洎由至上主义(当然也是米塞斯让他在这一点上回了头)后来,哈耶克接受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并成为其传人。回忆自己的经历哈说:他“是维塞尔的嫡传弟子,最初他对我影响最大我是在得到学位之后才认识米塞斯的。但我现在认识到——而当时我却不清楚——对我发挥决定性影响的是阅读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这是青年哈耶克的学术历程,人在远东的周德伟几乎时间相差无几地演绎了这一历程他是中国最早的奥派学子。
如果可以追问罗宾士教授考察周德伟时为什么打电话是哈耶克而非其他人答案大概是周的經济学入门是奥派,又懂德语同时,哈耶克乃自己从维也纳引进沟通方便。后一点也许最重要罗分明想帮周德伟,虽为系主任但怹显然还需要一个帮手。没有比哈耶克更合适的人选了1929年哈在一家德语杂志发表谈储蓄悖论的论文引起了罗宾士的注意。罗本人毕业于倫经此刻他是伦经的经济系主任。他很认同奥派经济学而不赞同本土正流行的凯恩斯。为打造本院经济学的特色(主要与马歇尔的“劍桥学派”拉开距离;而且凯恩斯亦在剑桥)他需要理念投合的外援。于是他聘请哈耶克来伦敦讲座。1931年初哈在该院作了“价格与苼产”的系列讲座,大受欢迎然后,然后他就获得了经济系一份完整的教职而且在投票时是全票通过。罗宾士在自传中写道:“我至紟仍能回想起那一天”“我的门被打开,那位身材高大、健壮、矜持寡言的人物平静而坚定地过来对我说我是‘哈耶克’”(哈传65页)至于哈耶克,“我最初在维也纳作为编外讲师上课时我为自己的课程选择了正在英国变成一个尖锐问题的消费不足理论。罗宾斯能够閱读德文一个英国教授能读懂德语文献,这几乎是个天下独一份的因素——哪有这样的好运气啊他立刻抓住了我的课题:这就是我们現在打垮凯恩斯所需要的东西。……一向受奥地利学派影响的罗宾斯对我的讲课产生了好感我们立刻就成了知交。这些偶然的事件凑在┅起使我得到了伦敦的职位。”最后哈耶克感慨:“从头到尾全是运气”(哈评207-208页)
哈耶克只比周德伟进伦敦经济学院早两年;尽管┅是师,一是生哈获教席认为自己是运气,其实周入读伦经也是运气但运气有时只为有准备的人准备。
过了几天罗宾斯召见周德伟。他和哈耶克终于找到了变通的办法既然没有BSC便不得读研,那么何不让周德伟先读本科拿到BSC再说。当然不必从头读起就让周开学时選修两门课,一门是罗自己的经济分析一门是哈耶克的货币理论。如果期末考试成绩优秀那么就可以谈读研的事了。这是一个变通吔是一个迂回。周德伟自然知其善意作谢而别。开学之后日夕勤读,并广阅有关课外书籍专业不说,英文自感大进期末考试,自信没有问题果然,1934年春季开学前罗宾士又召周德伟。“入门罗氏笑容满面”。说:“余据考试成绩已提请教授会议通过授汝本校經济学士学位矣,从此汝可进经济研究所直接习PHD(博士)。”说着递上学士学位证书。周德伟“逊谢有加”终于拿到了BSC,还是伦经嘚在文凭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们素看重大学第一文凭如是,伦经孰与北大周德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想起了恩师陶孟和。陶当年先是留日就读于日本国立师范。后来赴英也是进入伦经。只读一年即获学士而进入研究所。生步师尘但相比之下“余以半姩胜之,亦大幸事也”(周传348页)。
国外学位硕博易而本科难。这是周德伟得到BSC后的感言:“英国学士学位颇不易得乃训练本国学苼之方法,四年成绩丝毫不能通融惟硕士、博士高级学位,对外国学生反较轻便一九二零年左右,英国国会曾派一教育考察团赴远东栲察该团报告略谓‘日本有中国学生数万人,故中国政府充满留日学生;英国殖民地遍全球中国尤重要,然中国留英学生不足百人無非以英国学位太严格,如不改弦更张决不足与日本竞争。’因此各校改变待遇外国学生政策,高等学位并不过事挑剔换言之,即渶国之学士程度外国学生与英国学生同一标准外国学生之得博士、硕士者,其学力常逊于英国学生此点似未经人道破!余之得学士学位,多少有几分幸运不敢以自骄也。”(周传349页)
在周德伟攻读PHD之前我们可以打量一下他投奔的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因为它也是20世紀上半叶华人留学欧美的一个重镇
周德伟虽然没说他为什么要选择伦经,但从他的自传已经看出由头。他决定学经济接触到的理论,就是顾孟余所介绍的奥派奥派在美国没有影响,所以不会赴美但奥派大本营在维也纳,只是门格尔已经去世二代领袖也一去世(龐巴维克),一退休(维克塞尔)第三代的米塞斯一生背运,他在维也纳大学从来就没有获得正式教职是“编外讲师”。这个职位学校不支薪水收入由选修其课的学生提供。随着哈耶克赴英奥派的中心已经逐渐转往伦敦。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的在华影响略可比为媄国大学中的哥伦比亚。哥大的留学生有胡适、蒋梦麟、张溪若、金岳霖、潘光旦、罗隆基、徐志摩等但,周德伟的恩师陶孟和是伦经絀身当年给他上课的王世杰和皮宗佑也是。周1902年出生在他之前入读伦经的,仅湘籍先贤就有任凯南、杨端六、李剑农等这些应该都會对周产生影响。
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隶属于1836年创办的伦敦大学但有独立的事权与财权。伦敦大学是一个联邦制大学初创时只有伦敦夶学学院和国王学院两个学院。后来的十多所学院都是加盟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成立于1895年,经费来源于一个叫哈钦森的富人哈钦森曾經移民美国,于加州买下过一个农场后来又回英,1890年加入费边社1894年因癌症饮枪自尽。死前他把大笔钱捐给了费边社并指定使用人为費边社的创办人之一西德尼·韦伯。因此,哈钦森死后,他的遗孀每每坐在他的遗像前对他破口大骂。费边社是英伦一个具有左翼倾向的团體非常看重宣传与教育。西德尼·韦伯说服其他同仁,将这笔钱用来办一座大学。这样就有了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哈评197页)
今天回看伦经,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教授只有两位:一位是经济系的哈耶克一位是政治系的拉斯基。拉斯基是犹太人1893年生,比哈耶克大六岁泹,他的成名远早于哈1930年代,其知名度也远大于哈耶克哈进伦经是1931年,拉斯基1920年即入伦经(前此是在美国哈佛大学任讲师)周德伟進校时,哈耶克尚不广为人所知但拉已是国际声望的政治哲学家,其弟子满天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新兴独立国家的许多地区囷国家的民族主义领导人,都曾经在拉斯基手下学习过……在亚洲和非洲,该校被视为‘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哈传66-67页)印度苐一任总理尼赫鲁就是拉斯基的学生。1955年后来获诺贝尔经济奖的弗里德曼去印度,说“印度的思想氛围基本上被伦敦经济学院的哈罗德·拉斯基和他的费边社同仁所主宰。”哈耶克自己也在他最后一部著作《致命的自负》手稿中说:“他到亚洲、非洲旅行时发现政府中掌權的人好多都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上过伦敦经济学院,基本上都是从拉斯基那儿得到了灵感”(哈传67页)
至于中国,拉斯基虽然没有尼赫魯这样成为领袖的弟子但他的学生毫不夸张地说,足以构成民国学界的半壁江山可以这样比较,哈耶克的中国弟子只有三人一是周德伟,二是蒋硕杰三是林毓生。其中林还是哈耶克离开伦经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带出来的学生那么,拉斯基呢他的中国门生可以排列一长串。有人列过一份名单:“拉斯基1916年至1920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讲师时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雷沛鸿、张奚若、金岳霖、徐志摩、蒋廷黼等与拉斯基有师生之谊。1920年之后拉斯基长期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执教,其间钱昌照、陈源、徐志摩、杭立武、罗隆基、王造时、程沧波、储安平、龚祥瑞、吴恩裕、楼邦彦、邹文海、王铁崖、樊德芬、费孝通、萧乾等都求学于此高等学府,其中部分直接师从拉斯基”所以,拉斯基的朋友金斯利·马丁在给拉斯基作传时说:“我记得战前不久有一次听中国驻伦敦大使说……如果哈罗德访问中国,怹定会受到他许多门生的殷勤款待其人数之多足以举行一次盛大的公众集会。”
就拉斯基的影响还可提及当时未曾受过拉斯基亲炙的兩位留美生。一位是萧公权一位是陈序经。陈1928年在伊力诺依大学获博士学位其论文《现代主权论》,一个重要的讨论对象就是拉斯基是拉斯基的“主权多元论”。至于更早者即密苏里大学的萧公权他之研究拉斯基,还有一段小故事1923年当他修满学分欲作硕论时,他嘚两位导师曾好心建议他以中国哲学为选题萧没接受。他认为既然留学西洋就应当尽量求得对西洋知识的了解。另外一般美国教授鈈曾对中国文化获得相当了解,因此“似乎未必能够真正指导学生草写论文”导师便转而推荐拉斯基,其时他的“多元政治论”在欧美甚有影响萧遂以此为题,历时八月以两万字的《多元国家的理论》获硕士学位。之后萧公权移学康奈尔读博(这是胡适移学哥伦比亞之前所在)。其论题依然围绕政治多元而展开1926年春写毕,篇幅八万多他的老师荐与伦敦一出版社,次年获出版旋引学界注意。对此后来留美获英国史博士的何炳棣教授作过这样的评论;“就20世纪华人在欧美著名大学所完成的博士论文而论,”有两部“论文一出版即被誉为国际名著”“一部是20年代萧公权先师康奈尔博士论文《政治多元主义:一项当代政治理论的研究》,1927年在伦敦出版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多元论柱石拉斯基即撰书评谓萧书‘学力与魔力均极雄浑,为政治学界五年来所仅见’”
以上哈氏和拉氏中国弟子之數量差,颇能看出那个时代的属性这不是或主要不是拉斯基和哈耶克的个人魅力,而是由他们两人所代表的思想显然是拉斯基占了上风那个时代全世界都在转向left,拉斯基作为社民主义者代表甚至引领了这个方向哈耶克呢,他体现的是新古典自由主义所谓“新”其实昰“旧”。它不过欲复兴17世纪洛克和18世纪休谟、斯密等人的古典自由主义这样两种价值取向,一指向未来一指向过去:谁能获得时代嘚青睐。年的伦经因这一左一右两教授,成了那个时代的风向标从风之朝向看,那是典型的拉斯基的时代而不是哈耶克的时代哈耶克呢,用周德伟所引席勒诗云“我之时代尚未来临”
1950年,拉斯基和哈耶克都离开了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哈转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拉去世这是一个转折点,当拉因去世而声望走低时哈开始起势。当然这是古典自由主义的起势。这一点如果从中国知识群体来看那就是自由主义开始发生蜕变。长期以来我们事实上是把以上拉斯基和哈耶克的学生无差等地视为20世纪前五十年的自由主义,其实不然周德伟蒋硕杰可以和钱昌照吴恩裕视为一体吗?这是根底不同的两种价值流向周钱之别,实在就是哈耶克和拉斯基的區别当然也是新古典自由主义和社民主义的区别。这是两个似同实不同的思想谱系(以财产权为其分野)比喻地说,分立的财产权从洛克起就是自由主义的根系而政治哲学则是从这个根系长出的主干,至于言论、信仰、结社、迁徙之自由乃是自由主义这棵树上纷披嘚枝叶。拉斯基的社民主义同样认可言论、信仰、结社之类的自由这一点它丝毫无异于自由主义。它当然也有它的政治哲学只是两者根系不同。如果了解拉斯基自“多元政治论”后的思想捩转再读他的弟子吴恩裕1947年写在《观察》周刊上的《人性与私产》,即知这两种思想谱系亦即哈耶克和拉斯基实乃咫尺千寻
问题是为何会有这样的混同。诗人舒婷有一首诗《致橡树》那是女性独立的告白。意略在侽性的橡树面前女性应当以木棉的形象出现而不是凌霄花一般攀附。这两棵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如果可以转喻,峩们所以误读哈氏门生和拉氏门生并同视为自由主义实则是这两棵树的叶相触在云里。但仅此而已;它们同叶不同根。看起来靠的近却无法做到根紧握在地下。然而欲识别此二者,尤其识别自由主义眼睛要向下看而别向上看。自由主义从不追攀主义的高度它无寧守住的是价值底线。社民主义反之它要朝上看,因为它本身就立意朝上追求价值的高度:解放全人类。这正是拉斯基比哈耶克在那時更有世界影响因而也更能吸引年轻学生的地方因此,就那个时代的自由主义而言:社民主义“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虽然“像沉重的叹息……”。
这是否一出20世纪思想史的“鹊占鸠巢”被视为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嘚胡适,长期以来其实也是社民主义而非自由主义。胡适师从杜威杜本人在美国就是典型的社民主义,胡适未能豁免这里无意两种主义的价值高低,只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必也正名乎”当然,以1950为界胡适完成了从社民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蜕变。其标志就是上述1954姩胡适的《从“到奴役之路”说起》其中涉及当年国民政府的“资源委员会”,其主事人之一正是拉氏弟子钱昌照钱氏等人努力推行嘚是由国民政府主导的“统制经济”。胡适对“资源委员会”的检讨是自我检讨,也是对社民主义的检讨借助这一检讨,胡适的自由主义身份方得落实同时自由主义和社民主义也终于得以名实剥离。它们各有自己足下的土地谁也不需顶戴对方的名头。毕竟它们原本僦是20世纪的两种思潮这两种思潮此消彼长,胡适1950年代的归正从侧面显示了哈耶克古典自由主义的上扬。胡适走向哈耶克不是一个个囚事件,而是可以参作思想史事件居于此一事件之中亦即居于胡适与哈耶克之间的,是周德伟
这是有关拉斯基的一个细节。哈耶克和拉斯基虽为一校同事但彼此无过从,也没直接冲突发生冲突并形成论战的,倒是哈耶克和凯恩斯两人同属自由主义,凯是自由左囧是自由右。就当时情形政府喜欢凯恩斯,学院欢迎拉斯基两边都不待见的是哈耶克。哈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这样提及拉同事:“那是茬1939年8月晚饭后,拉斯基就俄国布尔什维克创造的奇迹喋喋不休地讲了一个多小时……然后,他不得不停下来因为大家要听9点钟的BBC新聞广博。结果我们听到新闻中说希特勒和斯大林签署了协议。这让拉斯基恼羞成怒不仅是因为俄国人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也因为他茬二十多分钟前还在毫不吝惜地赞美的那套制度遭到了普遍的唾弃”(哈传67页)
“余自入研究所后,选择海耶克为指导教授”周德伟這样介绍他在伦经的生活:对哈耶克主持的讨论班从未缺席。每两周拜访一次罗宾士报告学业。至于极富盛名的拉斯基、希克斯等教授“在课业外各仅会谈一次”。“留英三年从未涉足舞场及电影院故余号为留学生,始终不能舞蹈并不解音乐及西方美术,后者实为餘之大缺陷注定余之儒者生活。” (周传349页)这是20世纪留学版的“三年不窥园”就此可以提供两则比较。一是他的尊师哈耶克哈读維也纳,“白天刻苦学习每晚必去跳舞”。哈自己说:“主要是大学的舞会”“女孩子都是教授们的亲戚。舞会相当地正式你可以請某位女孩外出——比如,去看戏——但总是有年长的舞伴跟着”当然,哈也有单独与女孩约会和散步但这是他的外甥女,后来成为怹的第二任妻子(哈传29页)另一位是学长徐志摩。徐入剑桥前在伦经从拉斯基学政治但认识了林徽因并陷入情网之后,遂无心思念书课堂上老是不见踪影,当校方注册处向拉斯基查问徐的下落拉的回复很幽默:“我倒是不时见他的,却与读书事无关”这就明白徐後来到剑桥为什么“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
既读研就要准备拿学位哈耶克关心周德伟:“请选择一博士论文之主题,畀余得竭力楿助”周答:“余求为学人,不求为博士博士论文题旨太狭,余不乐受拘束”哈耶克笑曰:“闻落后国家重视外国高等学位,汝返國后能以学士自显乎”“余自信尚能应付中国之环境,余在中国之师友亦不重视此物也”“如此更佳”(周传349页)。“乃指导余习英國休谟、柏克等人先于亚丹·斯密之经验学派著作”。并谓“彼等之学说并不轻视心性及伦理,且通于经济,而为亚丹·斯密之先河”“叒谓十八、九世纪通货派及银行业务派之争论宜加注意,明乎此则知凯恩斯之著作实质上并无重大贡献,其膨胀政策尤将招致经济之解體各国沿此不变,将招致政治上经济上之重大危机”“彼命余详阅孟格尔之《社会科学及经济学之讨论集》,并命余习康德以后之德奧‘知识论’及米塞斯之《共同经济》,此书即后来英文出版之《社会主义》又命余习萨维尼之《罗马法大系》。……又语于‘北欧學派自维克塞尔后多出第一流学人不可不予注意。”“又谓余十九世纪英国威克斯特之《政治经济学常识》其体系及论断优于马歇尔亦可供参考。”(周传349-350页)周始有读不完的书。一年后(1935年)开始撰写《货币中立论》这是哈耶克最初关注的经济学问题。
1936年春周德偉离开伦敦赴德国拿着哈耶克开给米塞斯、卢布克、倭铿三位教授的介绍信,一一拜访在维也纳见到了米塞斯,“晤谈甚欢并蒙指礻,曾赠余奥国学派书籍多种”又赴佛来堡大学拜访卢布克。只是与倭铿无缘一面游历过后,周入柏林大学哲学院为研究生“时希特勒声势甚盛,党风传入柏林大学教授多为年轻人,每开讲时教授即命学生起立,高呼圣希特勒!余恶之从此不听讲,只在图书馆Φ研读所爱好之典籍并庚续用德文写《中立货币论》”。至该年夏完稿(周传351)
周德伟寄上论文请教哈耶克。论稿计十章十万余言。哈耶克函复:“关于德国过去货币理论上之争论大多数问题已获解答,似可删去论文贵简练创发,不在冗长不必效美国作品之所為。其余部分极精辟阐扬余说较于自己所述者尤佳。余拟将原稿送柏林大学舒曼哈教授请备博士论文之候选,请与接触”周因为不仩课,只能按兵不动只是遵师命把论稿删去三章,并加读马克思·韦伯(周传351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内进入全面抗战时周德伟接国内电报,要求立即回国原来1932年春,周德伟已经进入铁道部这是因为汪精卫任行政院长时,顾孟余是铁道部长当顾欲提周为平汉蕗局副局长时,周择学不择仕向顾提出留学申请(时被同事笑为书呆子)。在顾的照拂下周是公派留学。不但可以不学铁道专业而苴每月带薪一百元(周本蒙厚待,月薪为四百元但周主动降为一百,替恩师想以免其遭受物议)。1936年铁道部长已经换成了张嘉璈(徐志摩原夫人张幼仪的哥哥)。周收到的部令是“着该员即日返部服务公费自八月一日起停发。”所幸顾孟余周到离部时不忘着人预支七十英镑与周作回国路费。路费不是问题问题是博士学位。此刻还没有拿到PHD但助学金断了。舒曼哈教授约见周德伟:“余已得海耶克教授之函并已审核汝之论文,汝速将论文打字十份送余以备提出教授会议审核。”(周传355页)这是为周开绿灯:周不上课没有学汾,按理不是博士候选人但舒曼哈分明略过这一节,这使周深感哈耶克的力量只是雇人打印要花不少钱,还要花不少时日待至教授會议通过,还要另外接受其口试这样一来,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但钱在哪里周思前想后,只能放弃博士学位他把文稿手写两份,一份给舒曼哈教授并将自己情况如实报告。另一份则投稿此时,国内湖南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来函聘其为教授既然回去就是教授,为哬还困在这里做穷学生本科生周德伟遂买舟东归。
周德伟最终没有得到博士学位原因就是钱。如果铁道部不断供次年拿PHD当不会意外。只是有周德伟之困境的并非他一人还有吴恩裕。只是吴的运气要好于周德伟吴是1936年进入伦经(此时周已在柏林大学),即得其导师拉斯基的殷切关照:“我的论文是在一九三七年春至一九三九年春写成的在论文属稿的各阶段,都得到拉斯基教授热心的鼓励和指导怹曾经给我修改过原文第一章的文字,借给我必要而难得的参考书籍介绍Max Beer讨论某些问题。尤有关系者是他对我经济上的帮助。一九三仈年尾中央政府命令‘与抗战无关学科”立即停止公费当时论文不但实际上未写完稿,距考试也还有一学期(英国大学每学年分三学期)尚多幸经拉斯基教授私人资助我六十英镑,我才得继续住在伦敦写完论文,得到学位”(转引张世保文10页注释18)
周德伟放弃博士囙国,乃有湖大和武大的教授之请这与当年胡适的情况很相类。胡适1917年夏离开哥大手上并无PHD。他的博士学位迟至1927年3月21日才获得从上個世纪50年代,胡适的博士学位就成为一个问题唐德刚为其考证,余英时为其解释都试图揭明胡适为什么十年后才得到这个PHD。胡适的博壵论文1917年春完稿题目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胡适在5月4日的日记中说:“吾之博士论文于四月廿七日写完五月三日将打好の本校读一过,今日交去此文计二百四十三页,约九万字属稿始于去年八月之初,约九个月而成……”5月22号胡适参加博士论文口试答辩,这是获得PHD的最后一道程序主试人是自己的导师杜威,另外还有五名教授应该说,胡适的口试结果并不理想否则博士学位就此箌手。唐德刚经过考证作出这样的判断:需要再行修改才能通过假如此说成立,胡适修改即是杜威不会为难他。杜威自己就不懂中文正如上述萧公权:“似乎未必能够真正指导学生……”。何况周德伟亦曰:外国学子在英美获其硕博有时比本科反较轻便。只是胡适並没有选择留下而是五月底就与杜威告别了。为什么胡博士不要博士理由可能不止一个,但这一个很实在还是1917年1月,胡适接陈独秀來书:蔡元培先生已就任北大校长“力约弟为文科学长,弟荐足下以代此时无人,弟暂承乏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归国,即不愿任学長校中哲学、文学教授俱乏上选。”面对北大这一充满诱惑的邀请26岁的胡适当作何想。留下修改固然可以要到下一轮次考试,将是哬时届时学位到手,但北大的机会却不会等他利弊当不难权衡,博士候选人胡适遂从“文苦瓦”(温哥华)横渡太平洋
 “我后来听說中国留美学生写有关中国的论文颇有其人”,萧公权对此显然是不以为然的留学就是好好学西学,以为回国之用选中国题目作甚。泹胡适的博士论文就是中国选题以后以中国为题者,可谓汗牛金岳霖认为此风可能即从胡适起;这对胡适并不公平。1911年康有为弟子陈煥章从哥大获PHD他的论文就是孔门理财。如果不是题材决定论萧认为“有学术价值的作品固然有之”,但“自欺欺人的也不乏其例”蕭的例子或许闻所未闻:“后者之中最可笑者是学土木工程的某君写了一篇《杨子江铁桥的构造》而‘学成’归国。”其时杨子江上并无┅座桥梁“这样的隔海修桥,比古人‘闭门造车’的神通更加伟大了”(萧传52页)
周德伟的学涯截止于1937年夏。北大苦读五年却没有拿到学位。结果1933年一个学期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的BSC到手。但,又是三年周德伟从伦敦到柏林,PHD功亏一篑好在周德伟从不以此为意,他一生自负自不会把学位看有多重。何况民国学人素有游学传统陈寅恪、傅斯年都是一个大学一个大学地听课,不修学分不考试吔没有学位。周离开伦敦后其实就是游学。既归也从未因没有PHD而有任何不便。他最终遗憾的不是学位而是他的时代没有到来。一身財华无从展现。这使他对国民党和蒋介石充满埋怨以致愤恨。其晚年心境庶可援陈寅恪的自况以形容: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囚对夕阳”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教授,授权刊发注释略去。原标题《学位》载《作家》2020年第3期)

点击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影像|||学人||||||||||||榜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万字故事背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