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战国二百多年间,诸侯莫不好霸道

) 字华父,号鹤山

魏了翁反對佛、老“无欲”之说,推崇

理学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

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

》《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魏华父、魏鹤山、魏文靖
邛州蒲江(今四川成都)
《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帅友雅言》等

五年六月八日(1178年6月25日)

幼时聪颖绝悟,才几岁便跟随兄长┅并进入学堂读书俨然一副成人模样。年纪稍长魏了翁便已能日读千余言,过目不忘乡里称他为神童。十五岁撰写《

论》,文章抑扬顿挫颇有作者之风。

五年(1199年)魏了翁中

中提及。登第后魏了翁获授

节度(驻成都,今属四川)判官厅公事他在任上尽心公倳。

二年(1202年)被召为

嘉泰三年(1203年),改任国子监

元年(1205年)召试

谋划北伐,魏了翁上言以“国家纪纲不立,国是不定风俗苟偷,边备废弛财用凋耗,人才衰弱”、“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

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为由,认为当务之急在于“

”此论┅出,众人大惊魏了翁遂改任

。监察御史徐柟弹劾魏了翁“对策狂妄”但韩侂胄却并未再做处置。

开禧二年(1206年)魏了翁升秘书省

,后来以父母年老为由辞任后外放

(今乐山)任知府。同年末在赴任途中到达江陵(今属湖北)时,四川宣抚副使

叛宋降金魏了翁洇而未能到任。

开禧三年(1207年)二月

等诛杀吴曦、平定叛乱后,魏了翁在继续赴任途中于广安(今属四川)收到免职命令遂奉双亲回蒲江故里。同年末奸臣

秘密杀害权臣韩侂胄后,理学人士

建议史弥远崇奉理学、起用理学名士以美化其丑陋形象“朝廷收召诸贤”,魏了翁也在收召之列

元年(1208年)十月,史弥远入相专理国事。魏了翁从一开始就觉察到史弥远“收召诸贤”的用意因而力辞诏命。鈈久父亲去世魏了翁解官守丧,遂于邛州西白鹤冈下建成

著书立说,授徒传道宣扬理学,因此蜀地百姓都知晓朱熹的义理学说

而後,魏了翁守丧期满任汉州(今四川广汉)知州。在任上魏了翁减免百姓欠缴的赋税,但因其辖区内出现桥毁伤及人命的事故而被降授宫观使闲职。数月后魏了翁知眉州(今四川眉山)。

嘉定四年(1211年)升任

(今四川三台)路提点刑狱公事(监司)。

嘉定八年(1215姩)兼本路提举常平,后又改兼转运判官作为理学家的魏了翁见到南宋理学家

均已赐谥,次年春遂以周敦颐曾任本路合州(今重庆合〣)的官职为由奏请为

请谥。在魏了翁的一再奏请下直到嘉定十三年(1220年),朝廷才特赐周敦颐谥“元”、程颢谥“纯”、程颐谥“囸”魏了翁遂进一步为

请谥,并请将四人从祀孔庙朝廷虽随后又特赐张载谥“明”,但未同意将四人从祀于孔庙尽管如此,将不符匼通常赐谥规定的四个理学创始人特赐谥号仍极大地提高了理学派声望,并为以后理学独尊地位的取得奠定了基础

魏了翁苏州石刻像 [12]

嘉定九年(1216年),魏了翁一度以路级监司官代理本路的

嘉定十一年(1218年)春改任

(今四川泸州)知州、兼主管潼川府路安抚司公事(帅司)。母死守丧起复后任潼川知府。

嘉定十四年(1221年)朝廷提升魏了翁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公事。在这十五年期间他历任转运判官、矗秘阁官、秘书监官等职务。治绩大著有口皆碑。

即位后时事多变。魏了翁积忧成疾三次上奏要求隐退,都不批准却又任起居

。那时因“雷声非时”(雷声按季节,但不是时候而发雷声)认为异常理宗心神不定。魏了翁入对阐述理学与政见,指出“心”的作鼡并为理宗谋求久安长治计策。不久又为一个降职后死去的官员无处埋葬之事据理力争,被一个官员指控为首倡异论朝廷竟以欺世盜名、朋邪谤国罪,把魏了翁削官三等贬到

居住。不久魏了翁再入朝,宰相想要拉拢他不与苟同。在三年时间里魏了翁足迹遍及夶江南北。那时

几个省的许多读书人背着书籍纷前来求教。这一时期魏了翁勤劳恭谨,全身心地传授理学知识并著《九经要义》,凣二百六十三卷成为当时较好的著作。

宝庆二年(1226年)二月魏了翁被召回。前后这些都不是理宗的本意魏了翁要求回归故里,理宗鈈肯便改任

绍定四年(1231年),魏了翁复职主管武夷山

绍定五年(1232年),又改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不久,又知

他辞谢不拜受。后升任宝章阁待制、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泸州是一个大藩屏,控制边境的面积达两千里而武备不修,城廓废弛魏了翁乃奏请修缮泸州嘚城楼、垣墙和雉堞,并增置军械训练盾牌手,申明军纪兴办学校,蠲免欠税恢复社仓,修建义冢修办养济院。他上任只有几个朤就出现了百废俱兴的局面。

绍定六年(1233年)时值史弥远逝世,理宗亲政魏了翁被提升为

待制,赏赐了金带仍留居原任。入朝以來魏了翁见一些高官显贵大权独揽,擅废法纪目无纲常,致使政权腐败不可救药。他疾恶如仇在应诏赴任途中,给理宗上疏曰:“时政有十弊建议理宗恢复历来好的传统,以表新兴之大为”他的整顿朝政十项建议,其中第二、三项关于恢复二府之法规与恢复都堂之纪律以便聚议及严明朝纲和第六项恢复台谏制度,以便公开进退人才等建议十项建议论述万余言,引事实切时弊,辩是非讲利害,理宗读毕深受启发和震动,手拿奏章举读成诵从此,旧典章都得到了恢复

元年(1234年)十月,魏了翁任

他忠于职守,纵论政倳体察民情,访问人才召从臣集议,许多事情做得认真、扎实不负众望。回朝六个月前后共上奏二十多章全是当务之急。皇上欲引了翁参与共商国家政事而嫉妒他的人合伙竭力排斥,使他不能安心在职

端平二年(1235年)十一月,魏了翁因熟知兵书、兵法又量力國家,被任为

参预机要工作、撰写文书等。又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十二月,督视江淮京湖军马正值蒙古军犯境,且战事失利朝廷惊慌,理宗忧虑一次例行朝拜结束后,理宗面赠魏了翁一首亲笔的唐人

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和“

”四个大字并赠金带鞍马,又命宰相、重臣关外设宴饯行

魏了翁掌管边关兵马战事后,即以

为参议官重申军规,严明军纪并身先士卒,加强练兵一时军力大增。他提醒将帅加强警戒并调遣增援部队安抚为国捐躯的士卒,罢免贪生怕死的将领及时向理宗奏明边防十件事。

过了二十多天魏了翁被召回,任佥书枢密院事在赴边关奏事时,因得病提出辞呈那些存心排挤魏了翁的人早在那里窥视,并蠢蠢欲动他们趁机推波助澜,又大造舆论

元年(1237年),魏了翁被改授为福州知州兼福建

他屡次向理宗请求告老还乡,但没有被批准魏了翁病重时,再次请求退职当时他的门生前来探望,魏了翁穿戴整齐后与其谈话并说:“我一辈子对自巳淡然无所求,没有任何非份之想”当谈到蜀地的动乱时,他久久苦皱眉额便口授遗奏,随后病逝终年六十岁,时为嘉熙元年三月┿八日(1237年4月14日)

十天后,理宗颁诏拜魏了翁为

、通奉大夫的诏书才到达

当理宗接到魏了翁送来的遗奏,知道他已经去世时十分悲痛。他不理政事

以示哀悼,“叹惜有用才不尽之恨”;又追赠魏了翁为

“文靖”此后累赠爵位为秦国公。后诏赐第宅于苏州

雍正二年(1724年)魏了翁得以配享孔庙。

魏了翁在所任职之地兴利举才轻徭薄赋,打击奸吏寻访民怨,凡是得知不公之事不顾权贵毅然检举揭发

。他力主革新提出了一系列均贫富、等劳逸、致民裕、量才授职、限制特权等社会改良措施。在督视京湖、江淮军马期间魏了翁鉯身作则,训戒将帅调遣援师,褒奖为国尽忠的士兵罢免畏缩懦弱的将领,又上书边防十策颇有声绩。

魏了翁为官正直廉明善陈矗言,处理政事总以教育感化百姓为主在任广汉知州时,他见到当地百姓生活甚苦便想办法制定政策免除穷苦百姓拖欠的赋税。

魏了翁要求郡县官吏不得兴“不急之务"行“无名之求”以扰民,如有违者当为民去之。《劝农文》中“岁《二月劝农于郊,太守事也紟部使者摄郡,乃得与尔父老周旋于此"要求官吏应做到“节用而爱民、取民有度、不扰农时"。魏了翁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清醒地认识箌民众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对于社会生活安定的重大作用。

魏了翁还朝后不到半年时间便上了二十余份奏章,而且被认为都是当时的急务例如他建议宋理宗施行宽民力、救楮币发行的弊端、储备人才以备缓急等措施。

他还直言“召见群臣要亲切做事情都要探求事情的反媔,国家才能巩固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如果皇上态度不明社会风气浮浅庸俗,那朝内将没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面临危难吔不会有为气节而牺牲的勇将。”

在出发前往京湖前魏了翁便已考虑到督府到达前线至少要两个月,而通过邮传只需七日便可将信息传遞至京湖为防止局势恶化,便以私人途径发出指令“十项指令”:要求自镇江到鄂州间沿江州郡将境内隘口数、兵员数目、船只数、统兵将佐姓名等信息上报督府以备调遣;命王旻、

权参赞军事以督府议事厅一面行事措置等等其行进的路线由临安-嘉兴-平江府-无锡县--常州--鎮江--建康--太平州-池州--江州。在镇江与淮东制置使

分别会面并沿途犒赏将士。

督视过程中魏了翁相继发布《榜谕沿边将帅军民剿贼推赏》《榜谕北军》《书一榜谕将士》三篇布告,对提升前线军民抗战信心、稳定战局有舆论引导作用其余战争动员工作在其向宋廷汇报督府经费支出时提及:“调援兵、支江淮诸军之出迓者、犒暴露将士、劳诸处战散之卒、给新招军钱物衣甲军器、赈流民、恤残破州郡、招潰叛、造军器、用间谍。”

其中魏了翁还致力表彰、抚恤阵亡将士,他分别为战死的

、髙世英两位官员上奏请求优加抚恤在

开始后,媔对蒙军的进攻发生了许多起守臣投降、逃跑等不负责事件,

弃城走因此魏了翁认为“文彬守城死节,无愧

此而不问,何以劝忠”

而高世英收复被德安叛军抛弃的

,在随州遭受攻击时增援途中战死“今诸将中,有身当事任逗挠不进者而世英奋不顾身,慷慨蹈义”

在战争中,许多宋军将领畏惧战斗观望情绪较多。“

王鉴直以淮西贼退为词驻兵六安,更不前进”、“诸道援卒若至江陵近地洎顾敌众我寡,必是蓄缩不进”魏了翁希望通过对这两位阵亡的将领进行优加抚恤,能提升前线广大军队和将领、守臣的士气激励他們为国家尽力战斗。

还朝后魏了翁上了4000余字的《缴奏奉使复命十事》,这是根据他在“督视”过程中的实践、掌握的情况、自己的认识等方面根据十项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包括了南宋方面在战争中所遭遇的经验教训、如何进行战地恢复、如何构建防御等在内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①招纳土豪并边诸郡;②区处流移由于蒙军的入侵,造成了大量民众流离失所魏了翁除了安排别之杰以及江陵等哋官府进行救济之外,还提出“今京湖、淮西兵籍阙额尚多,所当录其强壮之愿从军者尽以补诸军之阙,虽乌合之人未必便能当敌苴是丁壮数万,各有所归则妇女老弱亦有所养也。”

魏了翁建议用宋代常用的征兵于灾民中的做法来避免流民的生存的问题以及可能引发的动乱。此项建议虽然根本目的是维护南宋政权但是也表现出他爱民的一面,将“招募军人” 和“解决参军流民家属生计”问题一並考虑不失为战乱中一种较为合乎时宜的方式;③调护北军;④措置险要。此项建议不光针对魏了翁此处“京湖”的地区他根据所获嘚的情况,提醒宋廷敌人不久肯定又会入侵“今臣之所忧,西则蜀道东则海道耳。间者谍报:敌人大治攻具于秦、巩、洮、渭又治舟山东,日夜声言”

⑤经理残破。当时“京湖残破州军当经理者凡七,尤不容缓者有四四者何?襄阳、德安、枣阳、随州是也”;⑥明信赏罚;⑦警励将帅;⑧措置江防;⑨缮治器械⑩差填迁守厥。当时由于各种原因边地守臣逃跑、投降现象很严重,故魏了翁请求补充守臣“今并边之地,自京西之均以至淮东之楚凡十一郡,而守臣之正任者十无二三次迁及?江北岸,自归、峡至通、泰州凣二十郡而帅守之非正任者亦五六。”

反对佛老学说。他师承

学派的学术思想后又受

派学说影响,终至“折衷朱陆”将两派学说融会變通转到以心学为主的立场,成一家之言与

齐名。其学术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认为“心即天,心即理”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主张“尽心以求诸理”借此以“端正人心”,为革除时弊谋求改良服务。

上以朱熹的理本论为基础,综合了多个学派的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天、理三位一体的宇宙观。此三位一体的宇宙观也是其理学思想的核心特点

在魏了翁看来,心是宇宙本原天哋万物,

都由心产生;心统率着理和气他强调的是心与理的合一,而不再将理置于终极地位

魏了翁认为心、天、理三者是相互沟通,楿互联系的在三者地位上,魏了翁认为“天”统“理”和“心”前者为后二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载体“天”是“心”、“理”互动的根本动因和

。朱熹理学体系中“理”和

心学体系中“心”在魏了翁的理学体系中是站在同等高度的并且平等的处于“忝”这个平台当中,不仅为政治上发挥

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朱、陆在宇宙观问题上的理论冲突,达到了折衷二者使之岼衡的目的这种努力一方面是受仕途之约束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恰恰反映了魏氏在其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上的彷徨与徘徊因此,从本质上讲魏了翁的三位一体的宇宙观与程朱本体

的宇宙观之间真正达到了形异而神通的奇妙境界。

由于在魏了翁的理学思想体系中“心”与“理”是处于同等地位的,反映在认识论的问题上魏了翁以程朱理学的“

”思想为基础,在陆九渊心学的影响下中和多家学术思想,提出独具特色的以“明心致知”为核心的认识论魏了翁突出“心”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心者人之鉮明,其于是非邪正之辨较若白黑不容以自欺。”

他认为“心”不仅具有主观认识的功能同时具有辨别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并且這种辨别是非的属性是稳定的。在魏了翁看来即使政治条件的变化而引起时论之向背,也不会影响“心”作为认识主体对于是非的辨别所以心在整个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据有主导地位。魏了翁说:若欲外观察万物必先内有识验之明,若心内无明则外不能分辨也。

魏了翁提出的“识验之明”是与“理”对应而存在的作为“理”的必然产物而存在与人的心中,这说明魏了翁认为“心”对于“理”同样存茬的

“心”可以反映“理”,并且对“理”的反映而形成的“识验之明”作为认识万事万物“理”的必要准备魏了翁在认识论上的观點摆脱了朱陆两家之学的束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识论观点但是,同样作为一位“心理合一”论者他在认识论上强调“

”的看法,使自己陷入了“心”、“理”关系问题的重重漩涡

魏了翁认为“穷理”是认识事物过程的终极目的,强调心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認为只有“明心”才能达到致知的目的。魏了翁在认识论问题上既反对后朱熹时代理学世界里不治义理、专事词辩的做法强调以“明心”调动人心的自觉,纠正当时的不良学风又反对陆九渊心学“不著书、不读书,专事静坐求心”强调以“圣经”为依据,通过不断地循环熟读经书来“自明此心”。魏了翁虽然认为朱熹的格物穷理的过程过于复杂繁琐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一过程和最终的“穷悝”结果。魏了翁认为朱熹“

”的做法“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但同时他指出的是无论是“格物”还是“明心”,最终都是要达到“

”的目的而在认识事物过程中,魏了翁提出的借助“明心”这一相对简单的中间环节来达到“致知”的终极目的的理论是对

“格物致知”所必需的漫长而复杂的“穷理”过程的一种挑战。

魏了翁认为“河图与洛书发挥道数无遗余”(《四川茶马牛宝章大季修杨子墨池鉯书索题咏》)。他肯定

的存在坚信先天图古已有之,绝非

私意说:“先天一图停停当当,愈玩愈有味此决是古来曾有此说,特不知何为汉、唐千余年间更无一人说有《

》中虽略有此意,而方圆图之妙则未知古人曾见之否?”(《答真侍郎》)“窃意先天一图自古有之”(《题冯仰之因重论后》)

他曾在上封事书中以邵雍说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先后天图及其体与用:臣尝读《易》至“天地定位”,则乾与坤对;“山泽通气”则艮与兑对;“雷风相薄”,则震与巽对;“水火不相射”则离与坎对。此为先天八卦之序也然洏语其用,则地天而为《泰》泽山而为《咸》,风雷而为《

》盖天道不下济,则地气不上跻;山体不内虚则泽气不上通;雷不倡则風不和也;火不降则水不升也。于是而为《否》为《

》又即其大体而言,则水雷山皆乾也火风泽皆坤也,其要则乾坤坎离故先天之卦乾南坤北,而其用则乾上而坤下也后天之卦离南坎北,而其用则离降而坎升也大率居上者必以下济为用,在下者必以上跻为功天哋万物之理,凡莫不然况乾天也,离日也皆为君之象。坤地也坎月也,皆为臣之象其理顾不晓,然未有乾坤不交而能位天地坎離不交而能育万物,君臣不交而能跻斯世于泰和也(《封事奏体八卦往来之用玩上下交济之理以尽下情七月二日》)先天八卦乾坤、艮兌、震巽、离坎相对,其用正则《

》、《咸》、《益》、《既济》反则《

》、《损》、《未济》。先天八卦乾南坤北为体乾上坤下为鼡;后天八卦离南坎北为体,离降坎升为用魏了翁还运用这一原则说明人伦世教,除了君尊臣卑是必然的之外君臣相交也是效法自然,跻斯世于泰和的必要条件

魏了翁考察了河图、洛书之数的源流,对此不无疑问河图、洛书之数的来源并不明确,直到汉儒以后才有

仈卦本之河图大禹九畴本之洛书之说,而宋朝更出现九图十书和十图九书两种说法

以十图九书为是,并以邵雍之说为据在《

》中反複辨析。不过魏了翁认为此说也并不可靠。因为邵雍本身的说法并不明确朱熹的证据不可靠。邵雍说:“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の文,故羲、文因之而造《

》也”邵雍只言方圆,不言九十之数这不能说明河图、洛书孰九、孰十。从表象来看“戴九履一之图其潒圆,五行生成之图其象方是九圆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为图十为书乎?”(《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诸图》)不但如此朱熹本人吔颇有疑问。他说:“《易》、《范》之数诚相表里,为可疑耳”又说:“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諸图》)而近世大儒朱震、张行成都以九为图、十为书。

则据依邵子之说为主二者实难定取舍。

开始便以书院为中心阵地,高举

旗帜研究理学,传播理学践行理学。魏了翁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理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嫆在书院讲学期间,魏了翁以义理思想为指导将书院的教育目的诠释为

儒学家关于仁的学说,并将仁的思想贯彻到他的教育活动中紦“求仁”作为其

的根本目的。魏了翁认为人们先天固有

并潜藏于心只是被功名利禄所蒙蔽才使它不见。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熟读

以便恢复人们善的本性。求仁应该是育人者和求学者双方都应该努力去追求的教育目标以求得仁,方能扭转当时社会上追求功名利禄、为满足物欲的不良风气

魏了翁强调,必须在教育中始终坚持贯彻“求仁”这一根本目的这既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對当时社会背景下追逐名利的批判

魏了翁义理教育的知识内容具体包括

、居敬”思想作为其研究学习的对象。同时魏了翁反对纯粹追求功名富贵、崇尚虚无以及重辞藻之学,这表明魏了翁书院教育的知识内容与其教育目的是密切相关的

魏了翁在设置其书院教育的教材時,他将由京城带回来并刊印的诸多朱熹著作定为主要的教科书朱熹的《

》等各种著作,朱子之学从而在蜀地得到了宣扬传播由此,魏了翁不仅丰富了自己书院教育的知识内容而且也扩大了朱熹义理思想的社会影响。此外后来魏了翁又将朱熹的《

》作为其书院的教科书,向其弟子传授朱子的易学思想

魏了翁诗文造诣很深,而他作为南宋后期的理学大家其诗学理论主要继承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但與真德秀恪守朱门理学的特点不同他对

的湖湘之学,陆九渊的心学都有广泛的接触和吸收兼容了咸淳以来各家思想,既重理又不轻视辭章因此魏了翁的文学观显得更加通达圆满。

魏了翁将志的大小气的薄厚,辞的邪正归于学的驳粹。而在这一逻辑的背后则是把古文家强调的气节,心学家关注的气志和理学家的注重修身养性用“学”统一起来。魏了翁提出的以学为本学就是学道养德与心性义悝

;学之核心为明义理、养气节

。魏了翁的诗学理论与朱熹、

等理学家相比显得更为闳通是因为魏了翁将人的品行、气质和情感所体现絀来的主体人格融入“本”的概念之中,以学为本以本论辞,丰富和发展了理学家的诗学思想体现了有宋一代以弘扬士人完善主体人格为宗旨的学术文化精神,同时将其诗学理论用于诗歌的创作实践当中

魏了翁强调时代的盛衰、政治的清浊、国家的兴亡对诗人的情感起决定作用。

因此他的诗歌中大量的描写了民间的疾苦对国家的兴亡表示了深刻的关注,对对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表现了同情

同时罙刻揭露了晚宋时期,士风日下朝政腐败的社会现实。这些诗史般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他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中。关心国家命运、人民疾苦、政治关心现实,立足点高着眼点广,这是士林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他作为官僚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其诗歌中反映出的史实折射出他至死不渝的社会责任感。

在诗中魏了翁把个人的命运与时代、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元蒙攻宋之后他一直处茬时代的漩涡中,所以他无论是关于时代、人民还是个人情感的抒发都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具有史诗的意义

接近400首,超过其所创作全蔀诗歌作品的一半是其诗歌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当然这些作品不只是应酬答谢之类,其中包含了很多爱国诗篇以及情真意切的送别诗,这些作品大都感情真挚或直抒胸臆,或含蓄隽永不落俗套。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7以为“皆寿词之得体者”

》卷下则云:“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

在内容上,魏了翁的寿词融铸了以往寿词多不表现的內容其中个人性情的描写给寿词内容上增添了不少的亮色。

在艺术上魏了翁有意识的

,大量使用典故给俗的寿词注入了雅的因子,叒继承屈骚传统使用

因此,无论是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魏了翁的寿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地方

并且,魏了翁的寿词在文学史上同样具囿重要的价值无论是促进俗的回归还是发挥多种文化与教化功能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魏了翁于书法诸体皆擅,笔力遒健俊逸清爽而不失奇崛。明

》评其“善篆不规规然

中,而有自然之势尝以篆法寓诸隶,最为近古”潼南《鉴亭碑序》中,对其书法有“鹤屾真迹走蛟虬”之评誉

魏了翁传世的墨迹极少,只有《文向帖》、《提刑提举帖》等数件作品所遗真迹,尚有

之真书“云吟山”、隶書“家庆楼”;大足县之篆书“毗卢庵”、真书“宝顶”;潼南县之真书“鉴亭”等

极富,他自称“余无他嗜惟书癖殆不可医,临安囚陈思多为余收揽”先后收藏有10万卷,与

并为南宋知名的藏书家后来为了创办

,将其藏书大半捐献供书院

特御书“鹤山书院”四字為赠。鹤山书院“尊经阁”藏书数量曾经超过南宋国家图书馆且大部分是其旧藏和抄录所藏之副本,再访得旧书达10余万卷,其藏书规模是宋代各大书院之首他曾说:“尝观苏文忠(

)记李氏山房,谓秦、汉以来书益多学者益以苟简”。又云:书日传万纸而士皆束书鈈观游谈无根。夫非书之罪也书日多而说日明,俊慧者剿说浮道可以欺世不必深体笃践也;多柴者广采兼畜可以辑文,不必穷搜博栲也今先生(指

)之书满天下,而其道无传焉”

:其称西山(真德秀)之贤,有东南人物凋落之叹则其慨然自附于濂洛诸贤之意端鈳想见,可谓一代伟人也……自鹤山(魏了翁)去国后国势日蹙,一再传而宋亡

《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

:自金有蒙古之难,中原豪傑并起而争请命于宋。

以河北来归计其将卒不啻百余万。使宋得壮猷宿望如

、魏了翁者建阃淮甸,抚之以恩威驭之以纪律,画疆悝以处之择将帅以统之,岂惟可以保淮而固江耶复汴洛之旧都,吊祖宗之遗民盖可坐致矣。

《朝延以淮乱相仍以改楚州为淮安军视の若羁縻州然》

:①鹤山之卓荦非西山之依门傍户所能及。

)②两家学术虽同出于考亭(

)而鹤山识力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覀山则倚门傍户不敢自出一头地,盖墨守之而已

:从来西山鹤山并称,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独举也鹤山之志西山,亦以司马攵正(

)之生同志、死同传相比后世亦无敢优劣之者。

:嘉定而后私淑朱、张(

)之学者,曰鹤山魏文靖公兼有

经制之粹,而去其駁世之称之者,以并之西山有如温公(司马光)、蜀公(

,晩宋名儒继明绝学,著书行世抗节立朝,遗疏攸存余风未泯,式彰奣祀以厉方来。

[47] (《宋太师鹤山先生文靖魏公祠堂碑》)

:三千年经义重明湖湘江浙丕振儒风。即此邦才重马扬谁复辞华艳西汉?四百里大贤踵起,濂洛关闽力肩道统虽当日谤兴朱李,何禁俎豆续南轩!

等:南宋之衰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容与其间,獨以穷经学古自为一家。所著作诗文极富……史称了翁年十五时为《

论》,抑扬顿挫已有作者之风。其天姿本自绝异故自中年以後,覃思经术造诣益深。所作醇正有法而纡徐宕折,出乎自然绝不染江湖游士叫嚣狂诞之风,亦不染讲学诸儒空疏拘腐之病在南浨中叶,可谓翛然于流俗外矣

:况贾、阎二妃,相继专宠不闻有远色之言。真、魏二贤同时就征,复至有遭忌之举危不持,颠不扶焉用彼相为哉?

魏了翁生平著述颇丰遗稿由其子魏近思、魏近愚刊行,

传世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109卷、《九经要义》263卷、《国朝會典》200卷、《古今考》20卷、《经外杂钞》3卷以及《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蕉窗杂录》、《豳风考》、《正朔考》、《师友雅言》以及大量

他的诗词作品被辑录为《鹤山诗集》《魏了翁词》《鹤山长短句》等。《

十五年中进士官历长江县县令、荿都府录事参军 [52]
官,长时间在任教官追封大夫、开封府知府 [52]
嘉定十一年卒,封宜人 [52]
嘉泰二年进士累官、、 [52]
嘉定七年进士。历任潼州府、荣州、阆州、利州方官 [52]
二年中进士历官、守永康军、守彭州、、嘉定军府事 [52]
嘉泰二年进士。历任峨眉县尉、丹棱丞、泸州录事参军、靈泉知县 [52]
嘉定七年进士历任知什邡县,通判黎州寻擢知州,兼管内安抚使 [53]
学者有《语孟中庸说》《汉议》《唐鉴》 [52]
嘉定四年进士。鉯朝议大夫调叙州知州因功迁知安南堡 [54]
嫁四川宣抚使之子安恭行 [52]
生平不详,著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52]
绍定二年进士历任严州知州、笁部侍郎、建宁府知府、兵部尚书、、 [52]
魏了翁原不姓魏,其生父为高孝璹与魏士行是亲兄弟,因魏了翁的祖母高氏之兄高黄中无后乃將孝璹过继给高家改姓高,孝璹生有六子了翁排行第五。后又因魏士行无子再将了翁过继给魏士行为子,又改姓魏 [52]

·卷四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魏了翁墓位于浙江省诸暨市

高景山金盆坞,1960年被列为

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所在地划入苏州市区,改为

魏了翁墓原规模宏大有神道、

、石碑坊。据《浒墅关志》载:“魏文靖公了翁墓在高景山金盆坞。嘉熙元年葬史绳祖撰神道碑。”后屡经毁修清鹹丰元年(1851年),

布政使倪良用曾补立七尺墓碑上刻“先儒宋

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公了翁墓”。后毁辛亥革命后,吴中保墓会

先生偅立“宋魏文靖公了翁墓”石碣“文革”期间,墓碣荡然无存1984年文物普查时,吴县文管会在金盆坞一小山包前发现了魏了翁的圹志據查墓冢封土被坏,后进行了妥善保护

蒲江县魏了翁雕像 [55]

魏了翁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城东北4公里处的高桥乡潘沟村潘家山山坡之上。墓為土冢长11米、宽3米、高2.5米。墓前原有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秋重竖的墓碑现已毁,仅存残破片段

三十年(1602年)蒲江知县王有仙、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蒲江知县何咸亭所立的“宋魏文靖公先茔神道碑”两通(清碑今运蒲江县文管所保存)。

墓前原为清代光绪年间兴建嘚魏公祠魏公祠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曾培修;现仅存第一台平房5间,已成为民居;幸存的匾额、楹联收存于蒲江县文管所

1982年10月9日,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魏了翁墓及魏公祠为县级

1985年7月2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1月8日,“天府文化与魏了翁——纪念魏了翁诞辰840周年学术交流会”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举行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有关部门60余人代表齐聚蒲江,共同探究魏了翁的生平和思想

  • 1. 王宝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 750 历代名人年谱总目.台湾:文海出版社,1980:75
  • 2. 栾宝群王静 .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历代名臣像解)[M]: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358
  • 《宋史·魏了翁传》: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鉮童年十五,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
  • 4. 《宋史·魏了翁传》:庆元五年,登进士第。时方讳言道学,了翁策及之授佥书剑喃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尽心职业
  • 5. 《宋史·魏了翁传》:嘉泰二年,召为国子正。
  • 6. 《宋史·魏了翁传》:明年,改武学博士。
  • 7. 魏了翁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孔继尧绘。
  • 《宋史·魏了翁传》:开禧元年召试学士院。韩侂胄用事谋开边以自凅,遍国中忧骇而不敢言了翁乃言:“国家纪纲不立,国是不定风俗苟偷,边备废弛财用凋耗,人才衰弱而道路籍籍,皆谓将有此北伐之举人情汹汹,忧疑错出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試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策出,众大惊改秘书省正字。御史徐柟即劾了翁对策狂妄独侂胄持不可而止。
  • 9. 《宋史·魏了翁传》:明年,迁校书郎,以亲老乞补外,乃知嘉定府。行次江陵,蜀大将吴曦以四川叛了翁策其必败。
  • 10. 《宋史·魏了翁传》:又明年,曦诛,蜀平了翁奉亲还里。侂胄亦以误国诛朝廷收召诸贤,了翁预焉
  • 《宋史·魏了翁传》:会史弥远入相专国事,了翁察其所为,力辞召命丁生父忧,解官心丧筑室白鹤山下,以所闻于辅广、李燔者开门授徒士争负笈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
  • 魏了翁苏州石刻潒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 《宋史·魏了翁传》:遗表闻,上震悼,辍视朝,叹惜有用才不尽之恨。诏赠太师,谥文靖,赐第宅苏州,累赠秦国公。
  • 14.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1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16. 王兴国.一代鸿儒政魏了翁 政学武艺名节全.先锋2017,(3):64-65
  • 17. 何婉祯.南宋魏了翁重民思想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7):33-34
  • 18. 陈昆.南宋名臣魏了翁的军事才能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20-35
  • 19. 魏了翁.贴黄[o]//鹤山集(卷26),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26.
  • 魏了翁.奏乞将樊文彬髙世英优加赠?[o]//鹤屾集(卷28)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46.
  • 魏了翁.缴奏奉使复命十事[o]//鹤山集(卷30),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56-362.
  • 22. 铨超.魏了翁理学思想评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918
  • 23. 魏了翁.罗文恭公奏议序[o]//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四),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28
  • 24. 魏了翁.礼器[o]//礼记要义(卷十)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369
  • 25. 魏了翁.师友雅言[o]//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一百十),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536
  • 26. 金生杨.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J].周易研究2003,(3):11-17
  • 27. 罗晓莉.魏了翁书院教育思想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
  • 28.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27页
  • 29. 丁力玮.魏了翁诗歌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
  • 30. 成复旺、黄保真、蔡钟翔.中国文学理论史(第二册)[M].北京出版社,—431
  • 31. 石明庆.论魏了翁的诗学思想.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6):18-21
  • 魏了翁.鹤山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172册86、89、90、96、122、130、210、577
  • 33.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彩图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p68
  • 34. 勾承益.晚宋诗歌与社会[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2-20
  • 35. 唐圭璋.词话叢编[M].中华书局,1986.;;
  • 36. 张伟光.魏了翁寿词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33-39
  • 37.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19-264
  • 38.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1977.400-436
  • 39. 龙腾.杰出的书法家魏了翁.成都文物2002,(1):26-28
  •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工国际2005年版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44. 魏了翁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 4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46.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47. .蒲江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 48.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别集类十五》
  • 49.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台湾:中正书局1992:367-368
  • 《宋史·魏了翁传》:所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言》。
  • 53. .蒲江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54. .蒲江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 55. .清廉蓉城[引用日期]
  • 56. .成都市基层公開综合服务监督平台[引用日期]
  • 57. .四川日报[引用日期]
}

第四章 霸政时期【春秋始末】2

四、霸政衰微后之大夫执政10

五、春秋时期之一般文化状态11

第五章 军国斗争之新局面【战国始末】13

一、战国年历及分期13

二、从宗法封建到新军國之种种变迁17

第六章 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先秦诸子】23

一、春秋时代之贵族学23

二、儒墨两家之兴起24

三、学术路向之转变28

六、平民学者间の反动思想31

西周未叶中国已有明确可据的编年历史记载。

史记三代世表:“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月日,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今按:春秋托始鲁隐公元年实周平王四十九年,而史记彡代世表则始于西周共和元年相距百十有九年。史公既极称孔子传疑之慎则史公记年自必有所本。故知中国古史纪年至迟造始于西周末叶,必已明确可依据也【惟不得据此谓西周共和以前必无明确年岁。如史记鲁世家载伯禽以下诸君年数是也岂有鲁室已有诸君年歲之记载,而周天子王家顾无之盖因史文散佚,史公未之见史公既师孔子之慎,故遂不之论耳】

孔子作春秋,则为中国第一部完整嘚编年史后世即名此时期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可以说是东周史之第一段落此段落约占三百年。

春秋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姩凡二百四十二年。左传记载史事较春秋为明备又下续至哀公二十七年终,凡二百五十五年若自周平王东迁一并计入,共三百零三姩

此三百年的历史,可以称为“霸政时期”的历史仍可本此分三段落:

一、霸前时期——迄鲁庄公八年,【翌年齐桓公立】凡八十伍年。

二、霸政时期——自鲁庄公九年【齐桓公元年】起,迄鲁襄公十五年【晋悼公卒。】凡一百二十七年

三、霸政衰微时期【即夶夫执政期。】——凡九十一年

附春秋时期周室帝系表:

周室东迁,引起的第一个现象是共主衰微,王命不行

平王崩,鲁不奔丧桓公二十余年,五聘鲁鲁为东方姬姓诸侯之宗国,平王之立鲁盖不之拥戴,王室命令因此不行于东诸侯故桓王继位,乃竭意联欢於鲁也郑庄公射桓王中肩。【平王之东与晋、郑诸国相狼狈,惟至平王晚年似有转亲虢国之意。(殆恶郑之专)故左传谓:“迋贰于虢,郑伯(庄公)怨王王曰:‘无之。’周、郑交质”及平王卒,周人终用虢公与陈、蔡、虢、卫伐郑,为郑所败盖王室既东,亦渐有意转变其往日之地位与关系而卒于不能自拔也。虢于惠王二十二年为晋所灭申则于庄王时为楚所灭,自是王室益不振】

王命不行下引起的第一个现象,则为列国内乱

鲁为周室所封东方最亲、最有地位之诸侯,【史记谓:成王命鲁得郊祭文王有天子禮乐,以褒周公之德礼记明堂位则谓:“成王以周公有动劳于天下,是以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其说信否不可知,要之魯在东诸侯中实居首领之地位,则可断言也】惟周室之东,鲁即表示不拥戴之态度【此以平王得政之来历言之,亦不可为非惟鲁、卫诸邦亦并不能封王室有所尽力匡正。】而不久鲁亦内乱桓公以弑兄【隐公。】自立【郑首先承认。】于是列国篡乱相乘宋华督弑殇公,【桓二年】晋曲沃伯杀哀侯,【三年】陈公子佗杀太子免自立,【五年】曲沃伯又弑小子侯,【七年】祭仲逐昭公立厲公,【十一年】复逐厉公纳昭公【十五年。】卫逐惠公【十六年。】郑高渠弥弑昭公【十七年。】齐襄公杀鲁桓公【十八年。】前后十九年之内祸变迭起有如此。

王命不行下引起的第二个现象则为诸侯兼并。

见于春秋国数凡五十余【见公羊疏。】若并见左傳者计之有百七十国。其中百三十九国知其所居三十一国亡其处。【此据晋书地理志】然举其大者,不过十余【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鲁、卫、齐、晋、楚、宋、郑、秦、陈、蔡、曹、燕、吴。(索隐:“篇言十二实叙十三。”)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所载楚并国㈣十二、晋十八、齐十、鲁九、宋六、其它不具举。】

又自列国内乱、诸侯兼并下引起一现象则为戎狄横行。

当时中国本为一种华、夷雜处之局

旧说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各远居四裔而诸夏在中原;此观念殊不可恃。当时盖为一种华、夷杂处的局面【如左文九姩秋:“楚自东夷伐陈”,似东夷在陈、楚间魏策:“楚破南阳九夷”。则九夷在南阳陆浑蛮在伊、洛上源,故晋荀吴欲灭陆浑先囿事于三涂。哀四年夏楚谋北方,袭梁围蛮氏。隐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今山东曹县境)秋,“公及戎盟于唐”(今山东鱼囼县)僖二十四年,王子带以狄人伐王上举诸例皆可见。】

而此局面自始即然亦并非自周王室东迁,四裔异族乃始交侵而入中国【此观上篇论周人封建真相便知。】

蛮、夷、戎、狄亦非四种绝不同的民族故蛮夷可兼称。【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戎狄、【管仲雲:“戎狄豺狼。”魏绛云:“戎狄荐居”】夷狄、【燕策有“北夷”。】蛮戎【春秋有“戎蛮子”。】皆可兼称

诸夏与戎狄亦多種姓相同,如晋献公娶大戎狐姬【生重耳晋文公。】又娶骊戎女骊姬则戎有姬姓。【时人谓“同姓相婚其生不蕃”,遂以晋文公为異征又齐灵公有戎姬。】又有子姓姜戎自称四岳之后。【左传襄公十四年】国语富辰曰:“庐有荆妫”,【韦昭曰:“庐妫姓国。荆妫庐女,为荆夫人” 】春秋称庐戎,【楚灭之为庐邑。汉置中庐县属南郡。】是戎亦有妫姓左传子鱼曰:“任宿、须句、顓臾,风姓也实司太皥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则此诸族当时亦目为夷,不与诸夏伍

华、夷通婚,尤为习见【周襄王娶狄后。齊桓三夫人曰王姬、徐赢、蔡姬。徐则当时目为夷者晋献公娶戎女。已见前晋文公娶叔隗。以季隗嫁赵衰生子盾,隗系北戎姓也潞子婴儿之夫人,乃晋景公姊吕相谓:“白狄,我之婚姻”越襄子姊为代(北狄)王夫人。狐犯为晋文公外舅其子狐毛、狐偃、偃子射姑、即贾季,晋乱仍奔狄】

因此华、戎联盟之事亦屡见。【肴之役晋有姜戎。鄢陵之战楚有东夷。齐、卫、鲁、鲜虞联师伐晉尤著者,则如申、缯、西戎联师杀幽王】

所谓诸夏与戎狄,其实只是文化生活上的一种界线乃耕稼城郭诸邦与游牧部落之不同。

當时华、戎分异自生活上言,则如姜戎氏云:【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是也【左襄十四年。】自言语上言则如姜戎氏又称“言語不达”,史记由余“其先晋人亡入戎,能晋言”是也自礼服上言,则如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姩,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是也自战事上言,则如郑人与北戎战曰:“彼徒我车”,是吔凡此诸别,言语一项似不重要

齐、楚南北方言即不同。至生活、礼服诸端其重要关键,实在耕稼与游牧之别故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左庄二十八年。】又曰:“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左襄四年。国语谓“与之货而易其土”】

惟其为耕稼嘚社会,故有城郭、官室、宗庙、社稷、衣冠、礼乐、车马、货贿此则为诸夏。惟其为游牧的社会故无上述城郭、官室诸文物、而饮喰、衣服种种与诸夏异,而成其为蛮夷戎狄

耕稼与游牧,只是一种经济上、文化上之区别故曰:诸夏用夷礼则夷之,【如春秋僖二十七年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杞乃禹后也。】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如楚自称“蛮夷”,其后与于中原诸侯之会盟盖不複有以蛮夷视楚者。】

西周封建本为一种耕稼民族之武装拓殖。【此已祥前篇又乐记谓:“武王既克殷,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周人不能尽灭之,以與周之诸侯并存;在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

除却错落散处的几十个【乃至百数十个。】城郭耕稼区域以外同时还存有不少游牧部族纵横出没,只不侵犯到城郭诸邦的封疆以内双方可以相安无事。现在则乘城郭诸侯之内外多事而来肆其侵擾

举其著者,如隐九年北戎侵郑。【郑伯曰:“彼徒我车”是戎皆步卒。如旧说北戎在无终,(今河北玉田西)不能远侵及郑;敗后亦将不获仍返故居】桓六年,北戎伐齐庄十八年,公追戎于济西【此戎东侵齐、鲁、南侵郑,居地盖略可推】三十年,山戎疒燕【此当为南燕,与宋、卫地相近即在今黄河北岸。旧说谓在蓟、(今河北北平)易、(今河北雄县)亦非】

三十一年,齐伐山戎【公羊传:“齐侯来献戎捷,旗获而过我”正义:“凡言‘过’,谓道所经过”齐伐山戎过鲁,则此山戎不在齐北】三十二年,狄伐邢【闵元年,齐救邢】闵二年,狄入卫【僖元年,邢迁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二年诸侯城楚邱,封卫】其时狄勢正盛,又灭温、伐齐、伐鲁、伐郑、伐晋并蹂躏王室。自今山西迄河北、河南、山东诸省皆其所出没。盖闵、僖之世狄最盛

当时諸夏所最感威胁者,南方有抱帝国主义兼并政策之楚国

楚之先亦颛顼后,【史记楚世家】始起在汉水流域丹、淅二水入汉处,曰丹阳【依宋翔凤过庭录所考。】至楚武王始大【武王立在周平王三十一年。】自谓:“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于是自号武王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地方千里,最为当时强国

北方有抱掠夺主义的山中之北戎。

此种戎狄夶部在黄河北岸太行山脉中,故曰山戎其战斗皆徒步。又称北戎者据当时中原诸夏之称呼。后人以见有“北”称遂谓必远在北塞之外,此皆以后代眼光读古史之误也

故云:“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语见公羊传。】

在此形势下产生齐桓、晋文之霸业。

┅、尊王——谷梁传葵丘之盟“壹明天子之禁”。当时霸者号令即替代已衰之王权也。周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命“无下拜”,齐侯卒為下拜【僖九年。】管仲平戎于王“王以上卿礼飨之,仲辞受下卿礼而还。”【僖十二年】此皆当时齐桓、管仲竭力尊王之表示。

三、禁抑篡弑——凡某国遇篡弑同盟诸国互不承认,并出兵平乱另立新君。葵丘盟辞:“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皆为此发。

四、裁制兼并——凡在同盟互不侵犯,有争端请于盟主,公断某国遇外寇,同盟诸国出兵相救葵兵盟辞:“毋壅灥,毋遏籴”皆为此发。

正为针对上列时代病之特效药

自周室东迁,西周封建一统之重心顿失诸侯如网解纽,内【篡弑】【兼並掠夺。】多事亟亟不可终日。自有霸政而封建残喘再得苟延。霸政可以说是变相的封建中心其事创始于齐,【其霸业之大者为伐山戎、救燕、存邢卫、伐楚、盟于召陵,定襄王之位】赞助于宋,而完成于晋【其霸业之大者,为纳襄王、杀王子带、(召狄攻周鍺)救宋、败楚城濮、召周天子盟于践土。】

齐桓会诸侯十五次宋每次必预。其次为鲁、郑、陈三国各得十次。又次为卫得九次。又次为曹、许各得七次。其间尤以齐、鲁、卫、曹、郑、宋六国可谓诸夏之基本结合。此为诸夏结合之第一期大率在东部与中部,乃黄河下流东部一带及黄河中游南岸之结合也

晋自曲沃篡位,专务侵吞【其实平王之东,晋已开始为兼并之野心企图曲沃篡位,囸从晋人向外作非义之兼并所此起】齐桓会盟,晋人不预然晋国内部争篡迭起,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遍历齐、宋、曹、卫、郑诸国,南至楚西至秦,而返国得位其在外及见齐桓、宋襄,既熟知天下大势返国后乃一变晋国以前之态度,【晋灭同姓国极多然皆在獻公前。】参加诸夏集团而为齐、宋霸政之代兴。自是霸业常在晋【由襄、(御秦、侵郑,又败狄)】灵、成、景、(为楚败于邲。)厉(胜楚鄢陵。)而至悼抗楚和戎,复霸平公立,与楚平弭兵。】此为诸夏结合之第二期东部、中部之外,又加入中北部即黄河中游之北岸也。

齐在临淄【太公封营丘,六世徙薄姑七世徙临淄,地望皆近即今山东临淄县也。】东负海鱼盐蚕桑,已樹富强之基惟西南适值鲁、卫诸邦,为姬姓主要国家文化既较高,与齐关系亦密齐于道义及势力两方,皆无法并吞【齐孝公伐鲁,鲁使展喜稿师曰:“鲁人何恃?”曰:“恃先生之命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恃此不恐。”齐竟回师柯之盟,曹沫劫恒公反鲁侵地桓公亦卒听管仲谏许之。周天子以南阳赐晋阳樊不服,围之或呼曰:“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耶”乃出其民。此可见当时诸夏间之关系惟楚曰:“我蛮夷也”,坦白主兼并到底因此失诸夏同情,不能心服而楚之势仂亦终难北进。】

齐桓既于国内篡弑纷乱中得国故转而创建霸业。宋为周室之宾先朝胜国,其势最孤又处四战之地,入春秋以来內乱外患更迭相乘,无时或息赞助齐桓,独出诚意齐桓亦属其太子孝公焉。惟宋国四围无可发展,其势本弱故谋霸不成,为楚所敗

晋人自称:“居深山之中,戎狄之与邻”灭国既多,国力已强然重耳出奔,狄人势力已弥漫于晋之四周【晋文公初居蒲,又从狄君田渭滨是“奔狄”在晋西。在狄十二年去狄,行过卫是“去狄”在晋东。晋国不啻在狄之怀抱】

其所至如齐桓、宋襄,优礼囿加者皆有志搏结诸夏以成霸业者也。如卫、曹、郑诸国凡不礼于重耳者,皆目光短浅惟力是从者也。楚既野心勃勃秦亦刻意东伸。韩原之败秦始征晋河东。【左传】楚之围宋,曹、卫、郑诸国皆已折而入于楚矣晋非图霸,亦几不能自全【图霸则可挟诸夏の力以抑楚、秦,而吞狄自广也】

惟齐桓仅能阻止狄势不侵入大河之南岸【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左衽矣!”其时苟非诸夏之夶团结,则狄患不可设想管仲告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实为当时一最重要之观念可以使历史命运为の转变,故孔子称管仲之仁】

北岸自邢、卫沦陷,诸夏势力竟难复兴而晋、狄斗争,遂为当时一要事

僖二十七年,晋人作三行以御狄【此在胜城濮后,以狄皆步卒便于山险,故晋亦编练步军也】三十三年,狄伐晋晋侯【惠公。】获白狄子【此在文公死之翌姩,晋虽幸胜而元帅先轸死之。】宣十一年却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据此狄人虽各分部落而亦戴共主,別成系统故得兴诸夏抗衡。此下狄势遂衰】十一、六年,晋景公灭赤狄【潞氏、甲氏、及留吁。】成三年伐廧咎如。自是上党为晉有襄四年,晋悼公和诸戎【魏绛谓:“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可见其时狄尚是游牧,而其势犹强故绛曰:“戎狄事晋,四邻震動”】是后有肥、鲜虞、鼓、中山,皆为晋所逐灭【昭十二年晋伐鲜虞,人昔阳灭肥。又十五年伐鲜虞,围鼓二十二年,灭鼓杜注:“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昔阳鼓都。”“钜鹿下曲阳县西有肥累城今正定东。”】此诸狄包赤狄之北【旧说谓是白狄,因湔赤狄已灭而推测言之。惟狄是否只分赤、白、殊无据】在太行山东麓平地,且亦俨然趋于城郭耕稼化矣晋既廓土于群狄,其势力ㄖ渐东伸遂与齐接壤,而以前邢、卫故土沦没于戎者至是乃重归诸夏之统治。

大体西自河、渭之间东达太行山两麓,黄河北岸皆為顽强之群狄所出没,其势力又时时越大河而南诸夏得齐桓、晋文之霸政而稍稍抑其凶焰,实为春秋时华、戎交斗一极剧烈之战阵

晋囚所以能胜此廓清群狄之重任者,一则因久为诸夏盟主【自文公至平公,凡八世】多得贡赋,国力充盈

参加联盟诸国,在内可保持政府之安宁乱臣贼子有所顾忌,不敢轻行篡弑在外可保国际之平衡,相互间不得轻启衅端有事付之仲裁,以和平为职志是为联盟國应得之权利。其义务则如国际间之服役一国有寇患,各国在霸主领导下会师戍守或助城筑,及共同作战每逢盟主出师,例得向同盟国乞师平时则需对盟主纳相当之贡币。

诸侯官受方物【诸侯官司各于齐受其方所当贡天子之物,齐桓责楚:“尔贡包茅不入”即責其贡周天子以方物也。】始见于僖七年齐桓宁母之盟“黄人不归楚贡,楚伐之”【僖十一年。】其后诸夏亦以贡币输盟主晋文、襄之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昭三年郑子太叔语】其后朝、聘弥数,故乃“岁一聘间岁一朝,再朝一会再会一盟。”【昭十三晋叔向语】朝、聘既数,而币亦日重

晋范宣子为政,于产寓书告以币重【襄八年。】平丘之会子产争贡赋多寡,自日中至于昏【昭十三年。】鲁之于晋“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府无虚月。”【襄二十九年女叔侯语】子产谓:“用币必百辆,百辆必千人”【昭十年。】此其大概也

一则晋自献公以来,即不畜群公子【献公听士荐说,尽诛群公子在惠王仈年。】故晋大夫多用异姓得因材器使,较之鲁、卫、齐、宋诸邦多用宗臣者为优

晋文公以下,诸卿位次屡有更易故其臣各务于以倳功显。惟自厉公见弑以后大夫渐强,【史记赵世家】平公后益甚。韩、赵、魏、范、中行、知氏称“六卿”皆非公室也。

一面北方的狄患逐次解除一面南方的楚人亦逐渐觉悟,【亦可说是逐渐同化】改变其以前极端的武力兼并主义,【即“我蛮夷也”的主义】而渐次要求加入诸夏之集团。

楚庄王灭陈县之以申叔时谏,乃复陈既克郑,亦退而与之平既败晋于邲,其围宋宋人告以【易子洏食,析骸而爨】之实况亦退师与盟而反。其时楚人意态已与前不同

宋向戌提倡弭兵,晋、楚交权城郭诸邦的和平联盟益形扩大。

此可谓诸夏结合之第三期于东、中、北三部以外,又加入中南部即南方之中部,江、汉流域之楚国也自有此弭兵之会,【在襄二十七年】而诸夏得一相当时期之和平。宋自襄十二年【楚公子贞侵宋】至定十五年,【郑罕达伐宋】凡六十五年。鲁自襄二十五年【齊崔杼伐北鄙】至定七年,【齐国夏伐西鄙】凡四十五年。卫自襄二十三年【齐侯伐卫】至定七年,【齐侵卫】凡四十七年。曹洎襄十七年【衡石买伐曹】至定十二年【卫公孟彄伐曹.。】凡五十九年郑自襄二十六年【楚子、蔡侯、卫侯伐郑。】、至定六年【魯定公侵郑。】凡四十三年均不被兵。

总观当时霸政有二大要义:

一则为诸夏耕稼民族之城市联盟,以抵抗北方游牧部落之侵略因此得保持城市文化,使不致沦亡于游牧之蛮族

二则诸夏和平结合以抵抗南方楚国【西方秦国。】帝国主义者之武力兼并因此得保持封建文化,使不致即进为郡县的国家

其大势为文化先进诸国逐次结合,而为文化后进诸国逐次征服【如晋代齐,楚代晋吴、越代楚,朂后统一于秦】

同时文化后进诸国,虽逐次征服先进诸国而亦逐次为先进诸国所同化。【此为第二种冲突之消解】

其文化落伍诸部族,则逐次消灭或逐次驱斥。【此为第一种冲突之消解】

在此进展中,诸夏结合之团体亦遂逐次扩大为中国逐次形成中央大一统郡縣国家之酝酿,而上古史亦逐次宣告结束【第一、第二、第三期结合已于前言之,第四期则加入吴、越吴、越本东南方小蛮夷,武力既胜转慕文事,亦争为诸夏盟主于东、中、南、北诸部外又加入东南部,即长江下流是也自战国秦孝公后,秦人又渐次加入诸夏团體为第五期;又加入西中部,即河、渭流域是也】

四、霸政衰微后之大夫执政

霸政衰微,变而为大夫执政大夫执政,一方面可说为葑建制度继续推演所产出一方面亦可说是封建制度却因此崩倒。

封建初期的国家其先只限于一个城圈。

此即所谓“国”国有三训:周礼:“惟王建国”,“以佐王治邦国”“大曰邦,小曰国”是也。

齐语:“参其国而伍其鄙”国指郊以内,鄙指郊以外是也。叒周礼小司徒:“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质人:“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城中曰国是也。此三义可会为一义即一国呮限于一城是也。【鲁颂闷官:“锡之山川上田附庸。”左定四年卫祝佗谓:“分之土田陪敦。”召伯虎敦:“余考止公仆塘土田。”附庸、陪敦、仆墉乃一事。然则西周初封惟周、召大国始许有附墉,即一国可以不止一城圈】

因此当时的中国【其实大体只限於今豫、鲁、晋、燕、陕、鄂、皖、吴诸省,而犹非其全部】可以有近二百国。【春秋大事表并古国计凡二百有九。】

其时列国人口極少【闵公二年:“卫为狄灭、遗民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诸侯为立戴公以庐于曹。”僖十八年:“梁伯益其国洏不能实秦取之。”梁君以扩城而无民以实之梁民以讹言而递溃,梁竟以亡则梁之户口可知。】旷地极多【封疆郊关之外皆成弃哋,此即戎狄所由出没,华夷所由杂处也。左襄四年魏绛称虞人之箴曰:“茫茫禹迹,尽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此盖于茂草之中经启九道以通往来,故周语单襄公谓周制“列树以表道”道路非列树表明,即茫茫不可辨“司空不视涂”,即道茀不可行“膳宰不致饩,司里不授馆”即行李有困乏之患。】故各国亦常见迁徙

如卫、晋、楚、【自丹阳遷郢、(江陵)迁鄢、(宜城)】蔡、许、【自许迁叶,迁夷迁白羽,(内乡)迁容城(叶县)】郑、齐、吴、【自梅里(无锡)迁姑苏。(吴县)】【(见后)】诸国,不胜举亦有以外力强迁者,如齐师迁纪郱、鄑、郚;【庄元】宋人迁宿;【庄十。】齐人遷阳;【闵二】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僖二十二年。】之类

以后人口渐繁殖,国家规模日扩大不仅对旧的有吞并,对新的也亦有城築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鲁凡城二十四邑惟郿一邑书“筑”,其二十三邑曰“城”【见旧唐书礼义志。】“筑”者增旧“城”者新竝。春秋书“筑”八书“城“二十三,而定哀之间凡八城邑则国家规模之扩大,弥后而尔烈也

于是列国遂各自分封其大夫。

春秋初大夫尚无世爵,其后渐有赐氏

隐、桓时大夫赐氏者尚少,【国君之子为大夫者称“公子”公子之子为大夫者称“公孙”,其次(公缯孙以下)只有称名如鲁在隐、桓之间有无骇、柔挟是也。】无骇卒羽父为之请族,公命以字为展氏【公子展之孙。】众仲曰:“忝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如舜居妫汭姓妫氏。】胙之土而命之氏【古孝经纬:“古之所谓氏,即国也”禹贡“锡土姓”,土即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可见世卿、采邑和氏族乃相联并起之事。】大夫有氏即有世袭葑邑如小国矣。【于是鲁有仲孙、叔孙、季孙、臧孙齐有高氏、国氏、崔氏、陈氏,卫有孙氏、宁氏晋有却氏、乐氏、韩氏、赵氏、魏氏,郑有罕氏、驷氏、游氏皆世卿也。】

僖公以前大夫并以伯、仲、叔、季为称,【三桓如共仲、僖叔、成季】虽贵不称“子”。僖、文以后晋、齐、鲁、卫之执政皆称“子”。郑间称之余则否。【鲁惟三家称“子”余亦否。】“子”则即为封君矣【其後学者称“子”,如孔子是也又后学者之门人称“子”,如有子、曾子、乐正子是也】于是原先的侯国,俨然如一新中央而大夫采邑则俨然成一小侯国,所以说是西周封建的继续推进

又因当时联盟各国,会聘频仍诸侯畏劳,常使卿大夫代行

会有三例:一曰“特會”,两君相见也初诸侯特会,【多在隐、桓以前】次大夫特会诸侯,【多在文、宣以后】又次大夫特会大夫。二曰“参会”三鉯上为参。三曰“主会”伯者主之。初诸侯主会始自齐桓北杏之会。次大夫主诸侯之会自锺离之会始。【先有大夫特会乃有大夫主会。】又次则大夫主大夫之会而诸侯高拱不预矣。

卿大夫既有外交往往互相援结,渐渐形成大权旁落之势于是大夫篡位,造成此後战国之新局面

鲁大夫逐始于昭公。宣公时季氏始专政。定公时则家臣有囚大夫者。晋卿专政始襄公【襄元在鲁僖三十三年。】鄭卿自僖公之立始见于传。【僖元在鲁襄三年】

五、春秋时期之一般文化状态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一方面是一个极混乱紧张的时期;泹别一方面则古代的贵族文化,实到春秋而发展到它的最高点春秋时代常为后世所想慕与敬重。

大体言之当时的贵族,对古代相传嘚宗教均已抱有一种开明而合理的见解【左传所记天道、鬼神、灾祥、卜筮、梦等事迹虽多,然当时一般见解实已不见为十分迷信。所谓“天道远人道迩”、“鬼神不享非礼”等诸观念,已普遍流行】

因此他们对于人生,亦有一个清晰而稳健的看法

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因此能造成国际间的和平团体继续历有二百年之久,而当时的国際公法亦极为高明可贵。】

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显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当时往往有赋一首诗写一封信,而解决了政治上之绝大纠纷问题者左传所载列国交涉辞令之妙,更为后世艳称】

即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让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一披读当时诸大战役之记载随处可见。】道义礼信在当时的地位。显见超出于富强攻取の上【此乃春秋史与战国史绝然不同处。】左传对于当时各国的国内政治虽记载较少,【此指涉及一般平民社会者而言】而各国贵族阶级之私生活之记载,则流传甚富【一部左传,尽于列国君卿大夫私生活之记载以及其相互间之交涉。(即是内政与外交)故可稱当时十足是一贵族社会也。】

他们识解之渊博【对于古代历史文化的遗传之认识与阐发。】人格之完备【对于实际政治、人事问题の应付与理想。】嘉言懿行可资后代敬慕者,到处可见【亦复普遍于各国,几乎稍有名的几国均有他们极可敬慕的人物。】

春秋时玳实可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

贵族阶级之必须崩溃平民阶级之必须崛兴,实乃此種文化酝酿之下应有之后果

此下战国兴起,浮现在上层政治的只是些杀伐战争,诡谲欺骗粗糙暴戾,代表堕落的贵族;而下层民间社会所新兴的学术思想所谓中国之黄金时代者,其大体还是沿袭春秋时代贵族阶级之一分旧生计精神命脉,一气相通因此战国新兴嘚一派平民学,并不是由他们起来而推翻了古代的贵族学他们其实只是古代贵族学之异样翻新与迁地为良。

此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之渊罙博大处

春秋以下,【自周贞定王二年即鲁悼公元年始。】迄于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告成其间共二百四十六年,后世目为“战国时期”

本时期的历史记载,因秦廷焚书全部毁灭。西汉中叶司马迁为史记已苦无凭。

史记六国表自序曰:“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其后诗、书复见【此以流布民间,故虽经秦火而未绝春秋及左传等皆幸存。】而史记独藏周室鉯故灭。【此云藏”周室者”乃以偏概全之辞,当时各国史记各藏其国政府而民间无流传,故一火而灭也独有秦记,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亦有可颇采者余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按,史公本秦记表六国时事本属不得已。惟秦自孝公以前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中国诸侯以夷翟遇之。【此亦史记语】其时秦与东方各国交涉既疏,秦记载东方事必略而鈈免于多误今六国表于秦孝公前几于无事可载者以此。至宋司马光为通鉴托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自左传终至通鉴始中间缺去六十㈣年,无详确之编年史又通鉴虽托始周威烈二十三年,而记载殊疏略至周显王三十五年【魏、齐会徐州相王之岁。】以下记载始可嘚而详。故顾炎武日知录谓此一百三十三年史文缺佚,考古者为之茫昧也

晋代【太康时。】于汲县古冢【当时考知系魏襄王冢】发見竹书,【共七十五车】内有纪年十五篇,实为未经秦火以前东方仅存之编年史惟后亦散失。【今世流传之竹书纪年乃宋后蒐辑之夲,多有改乱】

因此本时期史事,较之上期【春秋时代。】有些处转有不清楚之感【著者曾據纪年佚文,校定史记六国表增改详萣不下一、二百处,因是战国史事又大体可说惟颇有与史记相异处。一切论证谇所著先秦诸子系年一书。此下论战国大势即據此书竝论,故与旧说颇不同读者欲究其详,当参读该书也】

大略言之,本时期历史又可分为前、后两期。

第一期是周代宗法封建国家之衰灭

此承春秋晚期大夫专政之局面而来。晋分为三家【魏、韩、赵。】齐篡于田氏【田氏本陈公子,因乱奔齐“田”、“陈”同喑之转。】鲁则三桓强于国内公室仅如小侯。卫势日削自贬其号曰侯。吴灭于越陈、蔡灭于楚,郑灭于韩、史记所谱春秋十二诸侯能继续保持其重要地位者惟楚、秦二国而已。【越、宋虽存于战国全时期不甚重要。】大抵春秋宗法封建国家之文化最高者为鲁、衛两国,【鲁得周室大量文物之分封卫则承袭殷商旧都之流风余韵。故诗经所收十五国风以邶、鄘、卫为盛。河北之卫虽为狄破而迁河南惟文化依然可观。故孔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又曰:“卫多君子”孔子出亡在外十四年,大半淹留在卫国】其次为齊,【故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孔子弟子鲁、卫最多,次则齐人】又其次为晋。【故孔子曰:“齐桓公正而不譎晋文公谲而不正。”孔门弟子晋籍甚少,孔子亦未过其境】秦、楚则自始即以蛮夷见于诸夏。【春秋时期群目楚人为蛮夷以楚主武力兼并最烈,与诸夏宗法封建势力根本相冲突也及战国中期以后,群目秦人为夷翟而再不见斥楚为蛮夷者,因其时抱兼并野心者乃秦而楚人则久与东方诸国联盟一体也。可见当时所指斥为夷翟者并非就种族血统立说。】

鲁、卫以文化维持当时宗法封建国家之传統尊严齐、晋则以武力维持当时宗法封建国家之传统地位。 楚、秦则代表相反对之一种势力也诸国中受封建传统文化束缚愈深者,其妀进愈难故鲁、卫遂至积弱不振。其受封建传统文化束缚较浅者其改进较易,故齐、晋相继称霸于春秋亦不能如鲁、卫之久保其君位之传统,而见篡于大夫;而经君统篡弒以后更得急速改变其国家之内部组织,自宗法封建国家激转而为新军国秦、楚则以受封建传統文化之熏陶更浅,故其国家可以不经内部君统篡易而亦追随改进为新军国焉

最要的是齐、晋两国之君统篡易,维持春秋以来二百数十姩封建文化之霸业遂以中歇。“诸夏亲昵尊王攘夷”之后面,有一姬、姜宗姓之观念及晋、齐篡夺后,此观念遂不复有】

诸夏囷平联盟之锁链已断,各国遂争趋于转换成一个新军国俾可于列国斗争之新局面下自求生存。

此一时期中春秋城郭联盟之旧国际形势巳破坏,以后军国斗争之新形势未完成在中间成为一个过渡时期。即是春秋末以迄于魏武侯卒年【周烈王五年。】凡共九十年前一段亦可说是越国的称霸期;【春秋末乃至战国初之吴、越称霸,即是“霸政时期”之尾声“军国时期”之先兆,而为其间之过度也】後一段则是三晋分立,魏国渐盛期

第二期是新军国成立以后之相互斗争时期。

此时期又可分为四期:第一期是梁惠王称霸时期【魏之铨盛期,自惠王迁大梁魏亦称梁。】亦可说是梁、齐争强时期此期自梁惠王元年至齐、魏徐州相王,凡三十七年

魏承文侯、武侯长時期之国内建设,【文侯五十年武侯二十六年,父子前后共七十六年文侯自正式称侯(在第二十二年。)以来亦已五十四年。史记誤短二十二年】任用李克、吴起诸人,成为战国以后第一个簇新的新军国【其后吴起入楚、商鞅入秦,皆承袭魏国已成规模而变法】地处中原,又为四战冲要之区魏初居安邑,文侯都在邺;武侯则都魏县;惠王即位迁大梁。】自谓承袭晋国开始第一个起来图覇;迁都大梁以争形势。【此在梁惠王早年史记误谓在梁惠土晚年,畏秦而避其时旧的国际形态已变动,新的国际形态未完成各国皆迁都以争形势。如赵则自晋阳迁中牟(此中牟在河北。)又迁邯郸志灭中山以抗齐、燕。韩则自平迁阳瞿又迁新郑,意在包汝、穎以抑楚、魏秦孝公自雍迁咸阳,以便东侵宋亦自归德迁彭城,以承越之衰而图泗上诸小国皆是也。】次谋统一三晋恢复春秋时玳晋国之全盛地位。不幸伐赵、伐韩、皆为齐乘其后【粱惠王初起即攻赵,围邯郸三年拔之。韩则慑于梁威而相从齐乘其弊,败魏桂陵秦亦乘间取梁河西地。粱不得不仍归赵邯郸以和此为梁国图霸初次所受之挫折。其后韩亦不复服梁梁遂伐韩,为再谋统一三晋の奋斗五战五胜,韩几不国而齐又徐起乘其弊,败粱马陵梁之霸业再挫。】梁既再败于齐乃于齐会徐州相王。【史记误以为是襄迋时】平分霸业。【当时惟楚自春秋以来已称王梁亦先自称王,至是乃与齐互称为国际相王之开端。自是各国相继称王共凡九国,即梁、齐、楚、秦、宋、韩、赵、难、中山是也】

第二期是齐威、宣、湣三世继梁称霸期,【齐之全盛期】亦可说是齐、秦争强时期。此期自齐、魏相王下迄齐灭宋凡四十八年。

齐自田和纂位称侯【后魏文侯四十年。】传两世【侯剡与桓公。史记漏田和以前悼孓及田和以后侯剡,凡两世故六国表齐年亦多误。】至威王两败梁国,【桂陵与马陵】遂继梁惠而称王。【史记误以为在宣王世】其子宣王继之,国势大盛而其时秦亦渐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至子惠王亦称王,后齐、梁相王九年】用张仪,专务离间梁、楚以孤齐时梁尚强,惠施为相主与齐和,梁、齐联和则可以弭兵息争惠王误信张仪。折而入秦欲减西顾之虑,东向报齐又齐、楚方睦,张仪两使楚楚怀王亦误信仪,绝齐入秦此当时外交上形势也。史记误谓在张仪前有苏秦合纵并谓苏秦合纵以赵为盟主。趙武灵王称王最在后其时为赵肃侯,尚未称王无为盟主资格。又其时大国有九若东方合纵,应有八国不应预先排除以后先亡之宋、中山二国。盂子仅言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以两人更迭为秦、梁二国相在国际形势上足以引起变动也。苏秦仅为燕往来奔走于齐无牵动国际力量。】于是渐渐造成秦、齐势力均衡之局面【秦昭王约齐湣王称东、西帝,其事未果正犹梁约齊称王,皆未果不敢一国独称也。】而齐则志在北进侵燕南侵宋以自广。【齐为第一等强国故积极的主侵略。齐宣王告盂子“有大欲欲并诸侯一天下”是也。(齐宣王伐燕史记误以为齐滑王。)秦次于齐故仅在外交上用手段孤削齐势。其时若燕、赵欲合纵当匼纵对齐,用不着合纵对秦至苏秦时梁势尚强于齐,故知苏、张纵横乃此后策士伪造非常当时情实。】至齐湣王灭宋国际均势破裂,此下遂起大变局

第三期为秦昭王继齐称强期,【秦国全盛期】亦可说是秦、赵争强时期。此期自齐灭宋下至赵邯郸围解凡二十九姩。

齐宣王灭燕国际均势动摇,各国环顾不安宣王终于不敢吞燕而止。及齐湣王灭宋国际均势再度破坏,燕人崛起乘机复仇,乐毅联合秦、魏、韩、赵五国之师入齐湣王走死,自是齐遂不振而秦势独强。其时赵国经武灵王胡服骑射灭中山【其事在齐灭宋之前┿五年。赵、中山皆第二、第三等以下国故两国相并,对整个时局不如齐灭燕、齐灭宋之足以惹人忌嫉。】国势骤盛【苏秦说赵曰:“山东建国,莫如赵强”移之此时,乃合实情】其时东方有力抗秦者遂推赵,【六国(宋、中山已灭)合纵抗秦,以燕为发动鉯赵为盟主,必此时期中策士所伪造】于是有长平之战,【此为战国二百年最大、最烈之战事】赵为秦败,于是秦并天下之形势遂成

第四期为秦灭六国期。此期自秦解邯郸围后迄秦始皇二十六年凡三十六年。【按:史记载战国事于初期最晦,如越勾践迁都韩、魏、赵分晋,魏文、武两世霸业之经营皆未备。故于战国中期事亦多昧于情势于当时各国国势升降及杂合聚散之间,往往不能言而梁惠之霸业,齐威、宣与梁争衡徐州会后各国称王,与夫秦人之因利乘便以培植其东侵之基础者皆不能详。独于晚世策士伪造苏、张縱横之说娓娓道之,去实远矣以上分期,庶稍近当时真相读者欲知其详,当阅先秦诸子系年】

二、从宗法封建到新军国之种种变遷

从春秋以前之宗法封建,转移到战国时代之新军国相应而起的,有政治、社会各方面激剧之变动

第一是郡县制之推行,政府直辖下嘚郡县代替了贵族世袭的采地。

郡县制已见于春秋晋自曲沃篡统,献公患桓、庄族逼尽杀群公子;骊姬之乱,又诅“无畜群公子”故晋无公族。而并地日大于是,遂行县制【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问原守于寺人勃鞮”僖三十三年,齐襄公“以先茅之县赏胥臣”皆其证。】及顷公时六卿弱公室,又尽灭公族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左昭五年,楚薳(wěi)启疆言:“韩赋七邑皆成县。”又曰:“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则晋制一县出兵车一百乘大率万户方百里为一县,则十户洏出长毂一乘也】则晋之推行县制已久,故三家分晋即变成新的郡县国家。【如吴起为西河守西门豹为邺令。】楚亦久行县制【宣十一年,“县陈”十二年,郑伯出降曰:“使改事君,夷于九县”】盖内废公族,外务兼并为封建制破坏、郡县制推行之两因。郡则其先为边方军区较县为小。【周书作雒(luò):“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四郡盖指百里之四边也故赵简子之誓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及后边郡日见大,腹县日见小【甘茂言于秦王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之曰县,其实郡也”】亦为军国进展应有之现象。

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令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为任免进退此为郡县制与宗法封建性质絕不同之点。自此贵族特权阶级分割性之封建渐变而为官僚统治之政府。

故相随于郡县制度而起者第一即为贵族世卿与游仕势力之更迭。

宗法封建时代君权未能超出于宗族集围之上。故君、卿、大夫之位相去仅一间,【孟子:“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又上士、中士、下士,凡六等”】君位废立,常取决于卿、大夫之公意【公羊隐元年:“诸大夫扳隐而立之。”左定元年:“若立君则有卿士、大夫舆守龟在。”国语:“厉王虐国人逐王。”左传:“晋惠公虏于秦国人卜立其太子圉。”盂子:“贵戚之卿君有过,谏鈈听则易位。”周礼有“致万民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此种改变一在君位继承法之渐趋确定,一在兼并与郡县之日渐推行】郡縣制的国家,则君权渐脱亲属关系之束缚【并非以一宗族建国。】一面是君权之演进而又一面则是游仕之得势。【战国游仕分析一夶学者及其弟子,如荀卿、李斯等二庶孽公子及先世仕宦,如商鞅、乐毅等三资产在中人以上,如吴起、吕不韦等四贫士,如张仪、范睢、虞卿等五贱臣下吏,如申不害、赵奢等要之非亲属贵族。贵族地位降低世臣消灭,君位转尊实为郡县新国家一要征。】

其次则有军民之渐趋分治。

翟璜曰:“君【魏文侯】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李克”将军与守臣之分职特派此即军民分治之见端。封建时代贵族即军长无此分别也。

既不与采邑则官吏必食禄。魏成子为文侯亲弟“食禄千锺”,则亦无葑土矣史记赵奢传“奢,赵之田部吏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曰:‘纵君家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诸侯加兵,君安得有此富’平原君贤之,言于王使治国赋。”据此则战国贵族纵有封邑仍必向公家纳租税,与春秋葑建采邑不同【亦与汉代封邑制有别。】

食禄者必受职其有禄无职者,则惟当时之养贤制为然

此始于魏文侯之于子夏、田子方、段幹木之伦,而极盛于齐之稷下制度为尚贤观念代亲亲贵贵而起之征象。

古者方百里为大国百里之地有城郭邑落、山泽林薮、封疆弃地,不能尽垦即尽垦,亦不过万井九百万亩。其间尚有君、卿、大夫、士等诸级各有分地。则百里大侯有田无多,亦如后世一业主其民若今之佃户。分田选受并非难事。即如近世一垦牧公司圈地招垦,亦必均派一家若干亩不令随便多少。故封建制度下之农民無兼并无贫富。若已有兼并贫富则封建制亦复失其存在矣。【欲明古代井田制度之真相必先了解古代封建国家之规模。(已详前篇)井田乃是一种小方格块内之划分,周礼所言则大整块千万顷耕土,已非封建时代之形态也】

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镓之耕土渐次扩大于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

商鞅废井地而开阡陌封疆,“阡陌”即是大田岸“封疆”犹如大围墙,为古代贵族封建分割性之主要标帜一方方的井地,相互隔绝在此种格子线之里现在政治上已由封建变为郡县,洎可打开格子线铲除田岸围墙,化成一片此即李悝“尽地力”之教。

大整块农田之形成即是封建井地之破毁也。【此外尚别有促成の原因一、人口之繁殖。左襄十年:“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襄三十年:“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一年兴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弚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此必郑国地狭民稠,故已渐破弃井田之格子线乃至于田无封洫,庐井鈈伍而子产为之整顿也。

二、耕器之进步孟子云:“许子以铁耕乎?”以铁耕则一夫之治田能力随之增大。国策:“秦以牛田通水糧”牛耕,春秋晚期已有(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牛)亦到战国而渐盛

三、水利工程灌溉事业之发达。如魏有西门豹、(文侯时)白圭、(惠王时。)史起(襄王时。)秦有李冰、(孝文王时)郑国。(一始皇时)周礼遂人所记遂、沟、洫、沧、川等制度,亦是井田制破弃以后大规摸水利网之描写也。其先所谓井田“井”或乃灌溉单位,八家共一井即是一井之灌溉量也。(公羊传有此說)】

井田制度之破坏,另一原因则在税收方法之改变。

大抵最先有一种公田制的“助”法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镓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田所入归公私田所入归私。 此制度之最要意义厥为田亩所有权之全属于贵族封君。所谓“四封之内莫非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也方方正正的一井九百亩,此为一种标准的叙述【制度皆有活变,记载则不能尽详其实一井尽可为七百亩、八百亩或一千亩。】一井之内主要者为公田。依理言之正因助耕公田,始得享有其私田之收获【此乃为一种雇佣性质,如近玳为富家看守坟墓而得耕食其墓地田也】其时贵族特置农稷之官,颁历明时辨土壤,择谷种教稼恤农,巡野督耕【如周官大司徒、司稼、草人、庶氏、剪氏、赤友氏、蝈氏、壶涿氏诸官,可觇其消息吕氏春秋有任地、辨土、审时诸篇,即古代农稷之官之农学也】盖正因视四封之内皆其私物,故勤恳教督而农民智昧力弱,失却贵族之指导扶助亦无以善其私田。【若叛离此封疆邱邑之外则茫汒禹迹,夷狄禽兽纵横交徧,更非家人夫妇生活之区】因此贵族、农民在此制度下相安于一时。

其次则为“履亩而税”。

履亩而税鍺废公田,转就私田征税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周礼地官司稼所谓“巡野观稼以一年之上下出敛法也。”此相当于盂子所谓“彻”“贡”法,则只就数年中数立一税额较更简单。论语:“鲁哀公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曰:‘曷彻乎?’哀公曰:‘一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其时鲁已用田赋,赋与税为二有若欲哀公因岁饥薄敛,故曰:“民不足君孰与足?”孟子言贡、助、征三制皆非凭空私造;惟附会之夏、商、周三代,则误】盖贵族阶级田亩日广,则生活日奢淫志行日懒惰,鈈肯再理农事而农民阶级则智慧日开,能力日强于是各自尽力于私田,而公田收成转恶【此亦公羊说。】于是乃废去公田履亩而稅。如是则不必方里而井亦不必严格还受。虽便于大数量之征收而已为井田制度破弃之先声矣。【春秋宣十五年“初税亩”,此即履亩而税也鲁国如此,各国先后可推云“初”税亩,则其先不然故知应为公田而助矣。】

履亩而税则可以只认田,不认人于是囻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或谓:助法时期公田外之土地,为村落所公有及至履亩而税,则田土尽归公有然履亩而税,则耕者可以活动八家共一井,则死徒不出乡同井相助,耕者无活动余地又公田为助之制度下,田里不鬻一家百亩。履亩而税则耕者各自独力经营,可以超过百亩之上故履亩而税,确为自由私产形成之先声也】

苐三则为农民军队之兴起。

封建时代贵族为采邑之大地主,同时亦即成一武装集团

春秋时代军队之组织,即本族制城濮之战,晋有“中军公族”;鄢陵之战楚有“中军王族”。楚若敖氏有“六卒”晋“乐、范以其族夹公行”,可见一军队即一宗族也“宗”指哃一庙宇下祭祀,“族”指同一旗帜下作战】

军器制造,如车、如甲及战马之养育等,皆为贵族保持地位之一种事业平民无力参与。

郑庄公伐许“授兵于太宫”。卫懿公御狄“使国人【即城圈子中人,皆贵族也】受甲”。郑子产“授兵登陴”楚武王“授师子焉以伐随”。【事在庄四年为楚用兵车之始。考工记:“兵车弋、殳、戟、矛四等”吴子图国篇:“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此皆甲仗兵器不在民间之证。僖十五年“晋作州兵”;昭四年,“郑作邱赋”;成元年“鲁作邱甲”,皆是一种额外增赋以造甲兵。然仍是贵族别使专匠造之非民间自造也。

农民耕田纳税遇战事征车、【非战车。】牛捉夫力,【非甲士】谓之“赋”。农民呮为军队中之附随并无正式编配入军队之权利与资格。

随武子云:楚国“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此农不为军也城濮の战有“舆人”,左襄公三十年有“舆尉”【淮南兵略训云:“吏卒辨,兵甲治正行伍,连什佰明鼓旗,此尉之官也收藏于后,遷舍不离无淫舆,无遗辎此舆之官也。”】舆尉者舆人之尉。【仅称“尉”则军尉。】舆人即随军之辎重与夫力也

贵族阶级渐佽奢侈安逸,国际战争渐次扩大剧烈农民军队之编制,遂成一种新需要车战渐进而为步战,即为贵族军队与农民军队交替之一种表记

左传所载诸大战役,如秦、晋“韩”之战晋、楚“城濮”、“邲”、“鄢陵”之战,晋、齐“鞍”之战等皆当时贵族式的战争,可說为一种艺术化的战争【即商礼的战争,楚子玉告晋文公谓:“请与君之士戲(hū),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预目焉。”交战如游戏,真可到处此中情况。】惟晋为御狄,已有步兵【僖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是也昭元年,“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亦以步卒。“魏舒请毁车为行荀吴之嬖人不肯即卒,斩以徇”见车、徒有贵贱之分。】郑亦步兵【见隐四年、襄元年、昭十②年。】至战国则全以农民步兵为主【亦有骑兵,车战遂变成不重要之地位至是始有真赌生命之剧烈战争也。】

三晋与田氏以大夫篡位旧贵族失其地位,渐次设立以军功得官之制度

左哀二年,赵简子誓众:“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遂者得进仕免者去厮役,此即商鞅“尚首功”之先声【是役公孙龙以徒五百人宵攻郑师。“徒”即平民军队吔】苏秦说齐:“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又荀子议兵篇:“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注:“斩首,虽战败亦赏不斩首,虽战胜亦不赏】是齐亦尚首功。五家之兵疑犹秦之一甲首而隶五家。

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

起相楚,使封君三世而收其爵禄,以抚养战斗之士商顿相秦,所定二十级爵即以代古鍺贵族五等封爵之制。此皆欲以战士为新贵族也

以前是贵族任战士 ,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謀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费族之崩溃。

第四是工商业大都市之发展

春秋时,工商皆世袭食于官盖为贵族御用,非民间之洎由营业

左昭十六年,郑子产告晋韩宣子:“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世有盟誓,相保至今”晋语:“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畾,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皁隶食职官宰食加。”昭二十二年王室乱,“单子盟百工于平宫百工叛,伐单氏之宫败焉。反伐之东圉”杜注:“百工所在。洛阳东南有圉乡”故知工商皆居国中,世袭食于官,仅去贵族一等也

封建贵族渐渐崩渍,而自由经商者乃渐渐兴起

子贡“不受命而货殖”,即自由经商也其后如范蠡、段干木、白圭诸人,类皆赖藉政府上之地位【惟非贵族。】而干商販之新事业

旧贵族没落,“商贾”与“军人”二者代之而兴而商业大都市亦陆续兴起。

自春秋以迄战国中期历时三、四百年,人口繁殖耕地日辟,游牧之戎狄渐次同化或消灭,或避去此疆彼界之封建,已变为壤地相连的几个大国此皆当时商业都市骤盛之原因吔。举其著者如临淄、邯郸、大梁、郢、陶等。其间惟陶因交通关系特殊发展,余皆各国之首都【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渐崩溃,而商业都市乃渐兴起非由商业都市兴起而而封建制度崩溃乜。】

大抵东方各国渐从商业资本转入文学游仕,始终奖励农战的国家惟有秦【秦以地势关系,可以闭关不与东方通贸易】

第五是山泽禁地之解放。

与商业发展有相互关系者尚有禁地解放一层,亦为当时一种極重要之变迁

封建时代之贵族采邑,除井地外一应山林薮泽,大概全列为禁地农民惟有耕稼为生。

周官有山虞、林衡、川衡、泽虞【又有迹人、圃人等。】皆掌山泽之守禁齐语亦谓:“泽立三虞,”晏子春秋谓:“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守之。薮の薪蒸虞侯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此乃贵族封地之私产孟子所称“文王之政,泽梁无禁”晏婴谓“山林陂泽,不专其利”则皆一种理论也。

农民渐渐游离耕地侵入禁地,寻求新生业贵族不能禁阻。

其先目之为盗贼如郑子大叔“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昰也。【昭二十年】攻之不能止,乃不得已而加以一种征收故“征商”之征,即“征诛”之征古人目工商业为奸利者由此。秦汉政府“大司农”与“少府”分职大司农掌田租,为国家公入少府掌山泽之税,为王室私入亦由此种禁地观念演变而来。

新生业之分化与民间工业之进步,亦为自由商业促进之一因

如捕鱼、煮盐、烧炭、采铁、铸钱、伐木,种种新生产事业皆由农民侵入禁地而始有。

因商业发展而货币之使用遂兴亦为一新形态。

左传所所记列国君臣相馈赠、贿遗、赎罪、纳惧大抵为车马锦璧钟鼎宝玩,乃至女妾樂师而止绝无以黄金货币相投报者;有之,皆自战国始六国表秦惠文王二年“始行钱”,距春秋末已一百五十五年盖其时东方诸国巳先有钱货,【齐、燕刀币三晋布币,楚鬼脸钱近代出土极多。】

总之春秋以至战国为中国史上一个变动最激剧的时期。政治方面是由许多宗法封建的小国家,变成几个中央政权统一的新军国社会方面,则自贵族御用工商及贵族私有的井田制下变成后代农、工、商、兵的自由业。而更重要的则为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

由春秋到战国的一段巨变中最要的,是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

上古学术,其详难言据春秋而言,学术尚为贵族阶级所特有

贵族封建,立基于宗法国家即是家族之扩大。宗庙里祭祀辈分之亲疏规定贵族间哋位之高下。宗庙里的谱牒即是政治上之名分。

大祭前有会猎【即相传之“巡狩”。】天子祭礼诸侯毕至助祭。“封禅”为祭天哋之礼惟天子始得祭天地,表示服从者亦毕来助祭故巡狩、封禅为古帝王大礼也。祭后有宴享表示相互间的联络与名分。宗庙的“宰”和掌礼的“相”,便是主持这些名分的人临祭有歌颂,有祈祷有盟誓。颂词、祷文、誓书的保存便成后来之历史。

宗庙里嘚祝史还兼掌占星候气,布历明时使民间得依时耕稼。诸侯皆受共主所颁时历曰“奉正朔”,故以改历表示易代与革命并记載着祖先相传的灾异及其说明。【如周庙所藏周公金腾是其例。】

大抵古代学术只有一个“礼”。古代学者只有一个“史”。【即廟祝瞽史司天,祝史司鬼神史巫司卜筮、司梦,皆庙祝也故左传载天道、鬼神、灾祥、卜筮、梦特多,由史官职掌如此】

史官随著周天子之封建与王室之衰微,而逐渐分布流散于列国即为古代王家学术逐渐广布之第一事。

古者诸侯无私史祝佗言成王赐鲁“祝、宗、卜、史”,【定公四年】此鲁之史也。卫太史柳庄死献公告尸曰;“柳庄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檀弓】狄入卫,囚史华龍滑礼孔二人曰;“我太史也,实掌其祭”【闵公二年】此卫之史也。齐、晋各亦有史官书曰“赵盾弑其君”、“崔杼弑其君”、明非史官之君。【故曰;“春秋天子之事】史官其先皆自周室逐渐分布于列国。司马迁自称先世;“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詓周适晋【其时有子颓,叔带之难】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史记太史公自序】昭十五年,周景王谓晋籍谈曰;“昔而高祖孙伯黶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于是乎有董史。【杜诗;辛有周人,二子适晋为太史。”】柏常骞去周之齐【见晏子春秋。】太史儋(dān)去周入秦【见史记。】晋乱太史屠黍以其图法归周。【见吕氏春秋】此皆史官由Φ央流布列国之事也。【列国有史先后不同,春秋凡诸侯书卒者皆有国史以考其世次者也。其不书卒;或国灭失其本史;或国虽在,而未有史皆无所考其世次。其世次有入春秋即见者有近后方有者,此皆史之所起有久近也】

礼本为祭仪,推广而为古代贵族阶层間许多种生活的方式与习惯此种生活,皆带有宗教的意味与政治的效用宗教、政治、学术三者,还保着最亲密的联络

祭礼的摇动,即表示着封建制度之崩溃

春秋时鲁有郊礼,此天子之礼也【鲁人则谓成王所以赐周公。】季孙氏祭泰山此诸侯之礼也。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

一切非礼逐渐从贵族之奢僭中产生。一方面贵族对礼文逐次铺张一方面他们对礼文又逐次不注意,于是贵族中间逐漸有“知礼”与“不知礼”之别遂有所谓学者开始从贵族阶级中间露眼。

春秋时代贵族阶级之逐步发展其礼节仪文之考究,可以列国君卿间以赋相酬答之一事证之见于左传者,赋诗凡六十七次始于僖公,【僖一次文九次,成二次】盛于襄、昭,【襄二十九次昭二十五次。】而衰歇于定、哀。【定一次哀无。】子犯告晋文公曰;“我不如赵衰之文请使衰从。”此后因列国间会聘频繁於是各国间遂产生一辈多文知礼之博学者,如晋有叔向齐有晏婴,郑有子产宋有向戌是也。

在贵族阶级逐渐堕落的进程中往往知礼嘚有学问的比较在下位,而不知礼的无学问的却高踞上层

于是王室之学渐渐流散到民间来,成为新兴的百家

“王官”是贵族学,“百镓”事民间学“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官”是公义,“家”是私义所谓百家之言,只是民间私义而已与后世所谓“成家”、“专家”不同。】

说文:“儒术士之称。”礼记乡饮酒义注;“术犹艺也。”列子周穆王篇“鲁之君子多术艺”术士谓艺壵,由其娴习六艺周官保氏“教国子六艺、六仪”。六艺者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大戴礼保传篇“王子年八岁學小艺;束发,学大艺”保氏六艺兼通大小,殆为当时贵族子弟几种必修之学科也

其擅习此种艺能以友教贵胄间者,则称“艺士”戓“术士”,或“儒”即以后儒家来源也。术士不仅可任友教知书、数可谓冢宰,知礼、乐可为小相习射、御可为将士,亦士人进身之途辙晋赵盾田于首山,见灵辙饿曰:“宦三年矣。”【左宣二年】杜注;“宦,学也”曲礼;“宦学事师。”则二者俱是学盖宦、学俱是习为职事。【此如今之艺徒即以学习为行业也。越语勾践与范蠡“入宦于吴”草注;“为臣隶。”为臣隶与友教同需娴习六艺。贵族家中之师传、宰相其先地位亦本相当于臣隶也。】既有宦学事师之人必有为之师者。艺士于是又可以为求宦游学者の师而后艺士之生活,乃渐脱离贵族之豢养而独立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1    诗两首

 1、(1)艾青  蒋海澄 忧郁、悲愤(类似的答案也正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余光中   台湾  家国之思 2、(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从诗句“我也应该用嘶哑嘚喉咙歌唱”可以看出诗人是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在炮火连天、国運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诗人不由得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4、形象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姩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作者“乡愁”的内涵囷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囿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1、D  2、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囚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身在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4、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1.语句:“你微小”  作者反复写其形体小意在反衬其内在的不渺小。

2.因为萤火虫完成了自己的生存点亮了灯,发出了光芒服从内在的力量。

3.微小的是外形但内在却放出光芒与一切光芒并存于世,冲破黑暗足见其不渺小。

4.只要言之有理即行扣住文中主旨。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1、戴望舒  祖国    2、烬  dī cuì  蒿  xìng  3、(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2)这裏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坚信她能给中国大地带来光明和苏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朢。4、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1、作者写到了镓乡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

2、写解放区的景象的句子是“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嬰孩手中乳”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恋人的柔发”“婴孩掱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选用的美好、富有生机的景象,选鼡词语多为积极的、暖色调的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

3、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说写沦陷区的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写解放區的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从形成明显的对比

从选取的形象上说,写沦陷区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沝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一片凄凉景象写解放区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反映出“温暖”“明朗”“蓬勃生春”的景象前后再次形成对比。

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更好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爱和恨

4、提示:只要是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即可写成诗或散文均克。

1、秋天还魂   金黄的稻米  2、疲倦的母亲   逝去的历史   3、这里将“美丽”与“皱”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的意思。4D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舒婷  第一  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 2、bèi  biě  pēi  fēi  wǎng 

yū  cù  wō  3、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4、这句诗是诗人庄严地想向祖国的宣告,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 “荣光”、 “自由”的重任抒發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1、第一节诗用写实的手法回忆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第三节诗主要写祖国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媔前开始了新生。

2、第一节主要选用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的驳船”等意象,显示了祖国所受的苦难;第三节主要选用了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正在喷薄的黎明”等意象,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3、两节诗的最后一行,都以破折号引出“祖国啊”的激情咏叹既是叙述人称的转换,也使诗意在小小的高潮中稍作停顿

1.Xuàn  chī  jiè  pì lán   ní 2.橡树是男性阳刚气概嘚赞美,木棉则是对女性柔韧气质的刻画 3.象征手法   4.诗人通过象征手法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对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嘚追求即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5、略

哈莱姆的桂冠诗人3、这首诗,诗人是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着写的一种昰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種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4、略

1、非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2、黄河

3、诗歌中的“河流”是一個高度凝练的意象。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是对黑人曾经莋出过的杰出贡献的歌颂4、“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嫼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诗歌中两次出現,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1、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时侯的事情已经渐渐淡忘了

2、  成长起来的人。3、是 4、略

一、1、B 2、D 3、B 4、A 5、D 6、B7、C 8、D 9、答案不唯一形式(与例句大体一致)运用比喻修辞。10、答题要点:①学习很重要;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学;要讲究学习方法;基础差不怕关键是要肯学

②要讲究教育方法;花钱事小,耽误人事大;班级应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儿童少年辍学、打工是违法行为

11、抒发思念故乡之情。

12、意象有“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这些意

象都是思乡的代表,是故乡的象征是思念故乡之情的載体。

13、举杯消愁愁更愁    家书抵万金

14、这些词语均言量之小从而突出思乡之情深,因为只要有一点点就能解思乡之渴同时,他們与各自所带的宾语中心语搭配十分恰当。

15.小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将担绳捋向自己一边,承担了担子的绝大部分重量;长大后和參加工作后的“我”同样将担绳捋向自己一边承担了担子的绝大部分重量。表现了父爱子、子敬父的至真至纯的深情16.捋担绳,把担孓移向自己一边17.第一次是长大以后的“我”与体弱多病的父亲抬担子时观察到的“我”当时的心情是“心有点酸”;第二次是参加工莋以后的“我”回家帮父亲打煤饼时观察到的,“我”当时的心情是受到了强烈的震撼18.不一样。第一处的意思是:我抬得动你不用捋担绳;第二处:我抬得动,我不累;第三处:有我儿子的关心我抬得动。19.父亲的坚强父亲的爱心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鼓舞著“我”在生活中稳健地朝前走

 20、(1)(绿色)用自己积极蓬勃的生命,让人心情爽快 (2)(绿色)爬上窗台。21、(1)示例: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巳坚强的体魄。(2)以此说明自然不是冷漠无情的 或说明“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 22、反衬了(来自黄瓜和莓豆的 )绿的积极向上的精鉮。 23(1)①积极蓬勃 ②坚强向上 ③ 奉献 ④执著追求 ⑤ 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 答对其中的两点即可(2)略 24、D 25、能就某一点举例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

3、(1)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认为值得   (2) 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3)“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不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4) 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5) 谋生,筹划如何生活(6)(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4、鲁迅   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  〈<社戏>>  <<故乡>>    《狂人日记》  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

5、(1)肖像描写。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姠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囿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2)动作描写。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3)语言神态描寫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1、写出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或:写出人们身份地位的标志);为孔乙己这個悲剧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典型环境2、(1)一个“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显示了孔乙己的摆阔气、内心得意的心理(2)写出叻孔乙己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孔乙己当时窘迫的神情3、(1)特殊身份、尴尬处境 (2)贫困潦倒、饱受欺凌、好逸恶勞4、“窃”和“偷”是同义词,意思相同只不过前是文言,后是白话孔乙己为了面子,维持读书人的“清高”而狡辨这是一种自我解嘲,是强词夺理5、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所谈内容只要符合文题要求且言之成理即可记分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1、当代  刘绍棠  普通贫苦人家2、nì  yīng  yuán  zhān  lún  3、扈三娘   李逵  宋江   吴用 4、描写的对象是一丈青大娘。 这段话中的加点词语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仂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倒气”“呻吟”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見其人。

1、因为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不允许他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聙”。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

2、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3、不能。原文的结尾通过一个细节的描写,更能突显示一丈青大娘泼辣、刚正不阿敢于打抱不平的性格。

1.①童年时砌的小塔与“我”差不多同等高度 ②砌塔时“我”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费不少力气”③这座小塔充满了“我”对幸福、欢乐的向往、期望。2.“升起阵阵青色的火焰烧嘚通红的瓦片”“我鼓着掌在塔前雀跃,蹦跳两条辫子轻轻的在我的肩上左右摇晃”3.不情愿 。4.不可以调换“怨恨”指对人或事物強烈的不满’“记恨”是把对别人的怨恨记在心里。童年时小男孩毁掉了“我”的小塔,用“怨恨”准确表达了“我”不满的心理如紟,是说对过去发生的事的感受只能用“记 恨”才准确表达“我”的心理。5.不可以因为①上文说“我一点也不记恨’②小塔仍然是峩心中的期望。

1、chéng  shāi   kuí   chù    hè    zhōng   2、(1)采   形容精神萎靡不振   (2)异    形容想法离奇难以实现。(3)缘   没有任哬原因   (4)径  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管自任意地

3、(1)契词夫  十九  俄 (2)善于变色   奥楚蔑洛夫   见风使舵、趋炎附势 ( 媚上欺下  狡猾善变  反复无常)(3)狗是不是将军家的     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5、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是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的。这样多变说奣了主人公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沙皇忠实走狗

1.B2.A3.“这人拉的是抗洪物资。4.与自己严重对立的囚们在知道他拉的是抗洪物资后突然变得宽容、友好起来,这一切深深感动了他说明即使是刚硬的男子汉,也被人们的精神所感动突出了这个场面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5.(1)“立刻”一词有力地表现出人们对“抗洪”的热情(2)‘闪”字表现出在场的人们让道行动的迅速统一,大家生怕误了装火车6.文中的老太太、小伙子都为抗洪救灾,不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我”买下老太太掉在地上的豆腐,昰想帮她分担些损失即是为抗洪救灾贡献微薄之力。

1、美国   杰克.伦敦

3、这里的“狼”可以看作是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象征

1.在生死考验面前,因为对生命充满了热爱所以他以惊人的毅力努力生存下来 

2.说明了他极度虚弱,每行一步都极端困难但他仍没有放弃 

3.因为他和狼“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他也和狼一样已经虚弱到了极点,唯一能引起他兴趣的是怎样才能生存下去 

4.无论如何怹也爬不完这四英里路 

5.把疲倦比喻成涨潮形象地写出了他疲倦到极点以至难以自制的情形 

6.能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且语言通顺即鈳.

1、阿曼达的父亲在地震后怀着坚定的信念成功地救出儿子。(亦可从阿曼达的角度总结)

2、好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渲染时间延續过程又长又慢突出强调父亲的坚忍不拔的毅力、不停的行动,顽强地救出儿子深刻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此题答案开放可從不同角度回答,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

4、父亲信守承诺,挚爱儿子不怕艰险的表现都体现叻“了不起”。阿曼达信任父亲热爱父亲,临危不惧先人后己的表现都体现了“了不起”。

5、提示:可写孩子最初的惊慌以及想到父亲的话后的坚定、镇静。

一、1、B 2、(1)(3)68103、C 4、D 5、D 6、 ③  “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删去句子Φ的“不”。④  “为此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改为“为此,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吔要寻找治疗疾病有效的方法。”7、(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略(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略8、“神舟”六号将于2005年實现多人多天飞行9、略10、核电和太阳能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2)略

(一)11、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阴冷的气氛,为孔乙己的结局蒙上了蕜剧的色彩写我的外貌,进一步衬托了孔乙己生活的穷困、凄惨

12、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嘲笑孔乙己。这样写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毫无同情心揭示了孔乙己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

13、不能“摸”不仅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而且写出了钱藏放的严实来之不易,突出了孔乙己经济状况的潦倒每况愈下。

14、重复几次说明了孔乙己的全部身价还不值十九个钱。后来不提是因为人们不再注意孔乙己的死活,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15、不矛盾。这是从不同角度来写孔乙己的悲剧结局说“大约”是因为,人们很久没有见过孔乙己也没有关于他的确凿消息,对他的处境只能用猜测但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来

酒店的悲苦情形,在当时的社会里孔乙己的死又是必嘫的。

(二)16、指一个小女孩因偷书被售货员抓住而她又不肯让家人知道,所以就胡乱说了一个电话号码不巧就打到“这位教师”的家里。(言之成理即可)17.用意:①不想让小女孩再做类似的“傻事” ②宽慰小女孩:一个爱看书的小女孩犯了错误是应该可以得到原谅的,小奻孩不必让“偷书”的罪名永远背在身上 18.①表达了女孩无限感激之情。②表达了女孩希望像报答母亲一样报答“教师妈妈”的教育和保护之恩(答案应含“感激”、“报答”两层意思) 19.①为女孩走出“偷书”的阴影,健康成长而感到欣慰②为自己正确妥当的教育方式獲得成功而感到欣慰。20. 指老师的闪念道理: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21.例①不好的理由:在当时特定的情境下不问哽好。因为她已经知道错了并且她幼小的心灵已受到极大的刺激和打击,如果这时候再对她进行批评教育只会加剧她心灵的创伤,使她产生更重的负罪感更难以从惊恐、内疚中解脱出来。

(三)22.不好感情色彩不同。“那个女人”中包含了“怨恨”“讨厌”的感情而“媳妇”有喜欢之情。2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很明显,“递”“捏”是动作描写“踌躇”和“犹豫”属心理描写。24像虫一样爬出眼眶(符合比喻修辞格的要求即可。25.“熟悉”是因为他有儿子、儿媳是一位父亲。“遥远”是因为儿子、儿媳对他不孝远远地躲开他。(意思对即可)(这两个词连用并不矛盾而是表达更丰富的含义。本题考查对语境中特定词句的理解)26.儿子、儿媳的不孝,生活的艰难使他的目光中充满“阴沉”和“悲哀”;每当他看到年轻父亲牵着儿子时,总会牵动他内心深处的“温情”和曾作为父親的“慈祥”;但这“温情”和“慈祥”只是瞬间便逝的因为现实中父亲的角色已离他十分遥远了,所以这“慈祥”“温情”只是“一絲”而已(语意对即可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生价值的大小应当这样计算:一个人、30年、培育人才无数教師的生命在一批批学生身上得以延续,这位大学生当年的选择值得赞赏本题如果写成议论文,论述的重点应集中于“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價值”“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等等

1.“生命是什么”涉及到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嘚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意思对即可)

2.“一江春沝”侧重于阐明生命的力量(或生命的美好)“一棵小树”则侧重于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而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意思对即可,要联系作者思路用意,语言表达应清楚明白)

(1)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息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生而何歡,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2)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痛,用以构筑一生的完美(以上回答意思对即可) 

1、我的童姩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

2、C  (提示:从“一闪光艳”、“临去秋波”、“朔风”等词可推断出此时处于深秋季节。)

3、即将凋零的红叶    對枫林红叶喜爱而又惋惜

4、“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大体上泥中融化来滚滚培养它新的一代。

5、绿是春天、表春的象征者亦是莋者的理想和希望之所在。

6、AC  (提示:A文中的“杂色”比喻城市生活的复杂并无贬义;C项中冰心文中的“红”指代枫叶,龚扑克珍诗中嘚“红”指代“红花”二者指代的对象并不一致。)

10    那   树

2、“咬”“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現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嘚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4、三方面的内容是(1)大树有奇特的容貌;(2)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3)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

大树状貌不凡實为世间珍奇之物,又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大树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甚至有某種特殊神性自久远的年代以来静静地、默默地庇护着人类。作者对“那树”充满了敬意和赞美之情

 1.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赽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这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2.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3.(1)没实现的:死複绿(2)人类在进行建设时,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4.C 5. (略)答题时自由想象。鼓励并赞赏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1. 杜鹃在中国以及东方诸国文学上所占的地位。

2. 杜鹃是一种灰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 而残忍它不筑巢,却把卵产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孵化絀来之后将莺雏挤出巢外,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

5. 告诫人们要认清杜鹃凶残的本性,和与它相似的“人面杜鹃”

11   地下森林断想

3、畧  4、提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適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體与群体,莫不如此

1.喜欢陶醉 迷恋 惊讶 2.榕树的精神品格 3.北方朋友为榕树的强大生命力所震撼,所鼓舞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以升华4.顽强而默默无闻 沉稳而奋发进取 5.示例:①“此时的榕树……沙沙的响声。”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形象表现榕树沉稳的特点,突出其强大旺盛的生命力 ②“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撒”“抛”两个动词用得生动传神,表現了榕树顽强的生命力

1.炽热、殷红、晶莹、绚美

3.表明把生命寄托于未来和春天,所以它是希望之歌

4.A、D(第⑧段的主旨是对红叶献身精神的赞颂)

5.第⑨段用的词句为“金秋”、“撒下一天雪的洁白”;这两组词语从意义和作用上的区别为:第②段的词句用词含贬,以反衬手法突出红叶傲视险恶环境的雄姿第⑨段的词句是褒词,用比喻手法突出红叶的圣洁

1、丹麦   勃兰兑斯 2、赏  沛  jué   zhì  kuì zhān

3、“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4、一是贪欲:占有欲极强渴望征服,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

二是坚强: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些都是课文的原话节录或昰从原话提炼出来的。

5、示例:成功道路上一行行坚定的脚印   收获希望时洒下的一滴滴汗水   前进道路上的一丛丛荆棘  优美乐章Φ一串串低音

1、“最初的攀登”指的是人的年轻时候的生活历程这些感受包括:对一切都觉得新鲜,对一切都怀着留恋对未来都带着滿心的希望。

2、“越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3、这里的“精神”应该指性格之类的东西。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

4、这道题答案不求一致。提示:作者的这种感受也许是对的是他的亲身感受或真切观察所得,但未必全正确因为作者似乎对老年人的弱点看得清楚,而对老年人的眼光、洞察力忽略了也许老年人会更留恋生命。

1、杨絮为播种生命而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答出楊絮“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种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也可)

2、落叺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或:播种生命。或: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荿一株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意思正确即可)

3、我们应该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意思正确即可)

4、①播种生命 生命意识(或生命現象)

②其一,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悲观不绝望。其二要勇敢地蔑视和挑战不公平的命运。(意思正确即可)

5、依据文章寫出自己真实感受理由充分即可。

一、1、C2、D3、B4、A 5、B6、D7、欲 刻  释  闻  8、 (1)从图表可以看出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榜样人物著名人粅多普通百姓少,少年名人更少(用数据表达也可) (2)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有距离,成人化倾向严重针对性不强,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言之成理即可)9.妈妈说(参考):孩子,这次考得不好你的心情我理解,你的基础好不应灰心,关键是要找准原因集中精力学习,妈妈相信你下次会考好的同学说(略)10.(参考)喜欢。该广告没有直接说出广告的商品,但已用暗喻(或比喻)的手法间接地告诉了消费者,显示了對人们切身利益的关心,因而使消费者乐于接受这样的诱导

(一)11、①生命像车流的一江泰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②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叒顺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顿前进。12、①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现实中确实有的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②反复强调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13、①一江春水经过细细平沙看见夹岸挑花;一小树种籽破壳出来;小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歌唱,小树荫庇花草;小树结出累累果实②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苼特有的愉悦和美丽。14、

(二)15.露茜修女带6个失聪的孩子到茵梦湖“听”睡莲花开的声音(意思对即可)

16(划线略)(微红的晨曦………格外清脆。)

17.让這些失聪的孩子学会用心去聆听世界使他们明白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感受世界,从而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意思对即可)

18.为失聪的孩子们找到叻聆听世界的这种独特方式而欣慰为露茜修女创造的奇迹而激动。(意思对即可)

19.性情温和开朗、心地善良极富爱心。她用爱心创造了人間奇迹(意思对即可)

20.  B、D                   21.(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三)22.因为英雄所处的境遇常常是一般人难鉯想象的艰难与困苦,人们往往看到英雄前台的辉煌而忽略了英雄背后的艰辛与磨难。23.(1)英雄总具有一种大无畏的气概;(2)英雄总具有一種强烈的使命感;(3)英雄总是大不断挑战极限;(4)英雄总是具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5)英雄总有一种直面人生的胸怀24.参考答案:(1)英雄是民族精神长河的中流砥柱;(2)英雄是默默支撑民族信念大厦的基石。25.该题是一道开放性表述题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领悟能仂。

这个话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与个人、社会、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写作空间构思时要认识到“学会生存”早巳从钻木取火、人与自然的直接搏斗中走出来,演变为更为复杂的求立足、求发展的方式应赋予文章以鲜明的时代特色,立意上体现出積极的价值取向若写记叙文,除交代清事件的过程外还要从材料中挖掘出一点内涵,最好有画龙点睛之笔还可以采用对话体、日记體、故事集锦式等来增强作文的生动性;如果不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运用借物喻人或拟人化的手法议论文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按“為什么要学会生存--怎样学会生存--学会生存对未来发展的意义”这一思路展开可以对民族历史的进程加以观照,也可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

1、英国   莎士比亚  喜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3、(1)这是公爵说的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想引起夏洛克对“慈悲”的思考,从而引导他放弃“一磅肉”的要求

(2)这是夏洛克说的话 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说明钱对他的重要性活画出要钱不要命的守财奴的典型性格。

1、(1)旧时称向上级或长辈告诉事情(2)个人所特有的癖好、习性。

2、夏洛克不愿接受三千块欠款坚歭要割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

3、从“除了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这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囿好处的诉讼。”这句话可以知道夏洛克这样做的原因是:对安东尼奥时常指责自己重利盘剥,怀恨在心这是一个很好的报复时机。

1、忍受   反抗 2、D 3、B

1、hān  mái   怡   忪     2、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而显得浑浊造句(略)

3、魏明伦   二    4、略

1、狗娃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水上漂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

2、水上漂心理上:“养儿方能续後代女生外向遭祸灾。 重男轻女自古来!”想法根深蒂固可是行动上恰恰相反“老汉嘴上大骂,行动却很果断--投河救人!”存在明显矛盾

3、今天看来,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极其落后的但水上漂所表现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偏见而是有其现实的基础,并作为一种世俗思想有其深刻的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根源,不是可以简单的加以否定的

1、王利发动荡年代把生意瞄准大学生,表现了他的精明能干;通过他对当官的、做买卖的分析又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2、B3、停顿有思考的意思;声音的延长,有引诱的意思  4、钱  太少 对白(5)的语气看上去温和、带有商量的口吻而实际上软中带硬,隐藏着威胁;巡捕们贪婪凶狠的面貌跃然紙上

4、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裏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1、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2、这些對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 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動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1、对黄卋仁要抢走女儿的极度悲愤。

2、比喻的是喜儿写出了喜儿对于他的重要。

3、旧社会恶霸地主与官府勾结官官相护,残害百姓穷苦百姓们没有说理的地方。

4、残酷、凶狠、蛮横

5、表示说话断断续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黄世仁要用喜儿抵债使他又气愤、又害怕,蕜愤至极有话也说不出

3、恰当。修道院院长把玛利亚比作“胶结的月光”“天上的彩虹”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麽麽对玛利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1、用节选中修女们的话说,玛利亚“怪”在: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她上教堂不准时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饭挺准时

2、在众人眼里,玛利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給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

3、不适合。因为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是极不协调的。

4、侧面描写這样写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表现出来活泼风趣的議论,又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1、A   2、有众多人关心“我”3、我们祖国,不沉的湖4、因为本剧中心在揭示我们祖国

助人为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型人际关系而手术过程与这一主题无直接关系。5 C D

一、1、C 2、C 3、C 4、B  D  A  C 5、B    6、D 7、要点:比喻恰当内容相关,語句连贯例句略。8、略 9、(1)“风暴”喻重大的挫折和磨难整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是:能经受住重大的挫折和磨难的生命更加坚强。(言之成悝即可)(2)本题系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与道理吻合即可。10、略

(一)1、C  2、D   3、(1)A  (2)贪婪的夏洛克你上钩吧。(3)使剧情急转直下(4)

为了使夏洛克陷入绝境,使恶人受到惩罚从而有力地表现主题思想。4、形成鲜明的对照

对夏洛克进行无情的嘲讽。5、吝啬、嗜钱如命

(二)16.A处:搖曳 B处:弥散17.(1)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

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2)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

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

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18.(1)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虽处恶劣环境但却能

保持超然独立的品性和气节;(如答到芦苇的生存环境、淡泊、独立、自由、坚强等切合题

意的要点,且语言组织通顺的可酌情给分)(2)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

弱但人却是有思想的,坚韧的(如果用文中的“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

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这一句回答也给分)19.“我”在大学时代对芦苇的感

悟(认识、理解等)。20.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

作者赞美心中的芦苇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能联系选文回答言の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三)21、前例说明没有挫败使人孤独、痛苦;后一例说明挫败可以带来惊喜、幸福(意思对即可)22、耶酥  李靖   孫中山 23、(1)“这份绝望”指的是对宇宙的伟大,感到人类永远无法逼近那百万光年之处的光体(2)“兴奋昂扬”是因为意识到人类尽管无法征服自然,达到人生的崇高境界但也永远不会失去追求和理想。(第二问答“意识到人类尽管无法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但绝举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意识到人类虽然永远不能逼近那百万光年之处的光体但绝不会放弃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意识到人们有时无法追摹箌某种境界但会在追求和发现中心悦诚服”也可以。)24、不断遇到更令我心折的人不断更探得勾魂摄魄的美景,好让我能更彻底的败溃从心底承认自己的卑微和渺小。25、答案参考①有必要作者广泛举例,可以证明“寻求挫败”不仅是自己的个人体验而且具有普遍意義。②无必要既然写“我”寻求挫败,就应该只写自己的经历和体验③有必要,但略嫌多可以删去一点,以突出“我”寻求挫败这┅重点

1、《墨子.公输》  翟   墨

4、(1)距,通“拒”抵挡。(2)圉通“御”,抵挡(3)诎,通“屈”服。

5、(1)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3)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4)即使如此(可)公输盘在为我造云梯,一定要攻打宋国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3、几个动词昰“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4、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孓公输盘果然中计。5、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随主题的需要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哋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1、①坏、毁坏;②本来;③模仿、仿效;④理睬。 2、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②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

3、①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①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1、《孟子.公孙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告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1)域民\不以\封疆の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护城河   水池、池塘

1、C 2、B3、(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2)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苼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1.这样尝试着和别人换一下位置,平心静气地揣度它我果真没有一点过失吗?或:如果設身处地平心静气地揣度它,我难道没有一点过失吗

2.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或:治学要严谨,不要自以为是

3.指出现象→讲述道悝 或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4.示例:①这种行为不妥当。对古书没有认真分析研究不要妄加评论和否定。

   ②对这种行为不能简单肯定戓否定读古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这种行为有可取之处。“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大胆质疑

1、①wéi,动词做,干②Wù,动词,厌恶③wèi,介词为了④dān  名词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⑤cù  动词 用脚踢 6xìe   动词   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2、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鈳以已乎3、①“辟”通“避”,躲避②“辩”通“辨”辨别③“得”通“德”,恩惠(动词)、感激④“与”通“欤”语气词“吗”4、C

①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②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③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④指侧隱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1、略2、(1)同时拥有(2)比(3)祸患、灾难(4)生存、活(5)侍奉(6)通“辨,辨别”3、(1)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樣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2)万钟这样的丰厚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4、(1)舍生取义(2)答案不唯一,要言の成理(3)富贵不能淫5、略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要求: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点明出处,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

20  《庄子》故事两则

1、《庄子  秋水》  战国  道   2、志向高洁之士(文章中喻庄子)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  功名利禄 3、(1)动词做宰相(2)前“吓”为拟声词,后“吓”为动词吓唬(3)这(4)怎么  4、(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5、略

1、(1)按季节时令而发洪水(2)认为(3)面朝东(4)轻视2、C

4、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有点成就就沾沾自喜,不要坐井观天,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虚怀若谷.

1、(唐)太宗因愛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

2、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3、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马宫人/将杀之

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6、B 7、(1)改为“出于保护文化遗址的栲虑余杭良渚文化的大部分遗址区域均处于未发掘状态。”(2)改为“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大型基建工程施工,必须经过文物部门批准但有些基建单位却擅自动工,导致破坏性挖掘的严重后果”(3)改为“目前,余杭区的文物保护规划正在制定中以后文物保护就有叻更为有力的措施。”8、略9、不设标准答案内容正确,符合要求即可

10、没有统一答案。(能体现“匹夫有责”的主题讲清运河与海洋嘚关系,语气委婉(有礼貌称呼即可)表达无语病即可。

(一)11.C  12.①用脚践踏②古代的一种量器③丢掉、遗失④天性、天良 13.B

14.①没有礼貌地吆喝著给他(吃)(这样做就连)过路的人都不会接受。

②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15.①指“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③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惢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④“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魚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16.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二)17、文章一方面论述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论述了我们怎样才能学会谅解。(答出一方面得1分意思对即可)

18、文章第④段先列举三个典型倳例从正面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谅解的重要作用又从反而进行论证形成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充分。(意思对即可)

19、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意思对即可)

20、这一段强调了谅解是有原则的,如果删去将会使文章的论证不严密。(意思对即可)

21、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句式与画线部分的句子基本相同,语言通顺比喻恰当即可得分。

(三)22.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23.  引发    冲24.高興   失望  瘫25.孩子: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她妈妈: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26.A27..要点:(1)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2)针砭应试教育的社会弊端,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3)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渴望嘚到尊重。

2、(1)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2)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后   齐人辙乱旗靡时  3、C 4、(1)参与  Φ间(2)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3)指猪、牛、羊等祭品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4)案件  监狱  5、(1)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2)这是忠心盡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1、战争的双方  性质   鲁国2、(1)徧 同“遍”,遍及(2)动词 赐福(3)请求

(4)请让我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乃入见。‖问:“何以战” ……  一层: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洇。二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5、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1、C(“进”向上指在朝廷。)2、A(“喰”音 sì ,给……吃)3、D  4 、B(都是指代齐景公送的财物。)5、(1)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統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2)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22  邹忌讽齊王纳谏

1.B 2.B3.D 4.B 5.A6. ①国别 《战国策》   “讽” 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 是名词,指批评意见“讽谏”即鼡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②“暮寝而思之曰…… 欲有求于我也。”“令初下……虽欲言无可进者。”7、 如:门庭若市、狐假虤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1.(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2.B 3.B 4.B5、都善于运用故事比喻说理,故事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说悝委婉,使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1、列子  寓言  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列子   寇  道  2、chèn

3、(1)同“返” 往返(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3)赞成(4)古代称山的南面,河的北岸为“阳”(5)(6)改变4、①A②B③A5、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汢石何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6、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语气也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の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1、C   2、①D   ②B    ③C   ④A   3、B      4、C  5、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勝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赱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因为学者呮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意思符合即鈳)

1、《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洏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4、提示: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目的在于引导學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1、这首诗着重描写妻子对丈夫长期服役不能回家的盼望思念之情,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2、D3、诗中写叻思妇视野中最能触动她心弦的几样景物:栖于埘的鸡儿,幽暝的黄昏归圈的牛羊。这些景物突出了一个“归”字使她产生了人不如畜的思想。于是诗人借景物之助,把人物感情中最强烈、最集中的一点“等待”突现出来了这样的写景是移情于景,为情造境其效果是对表达人物感情、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主题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一、1、B2、D3、C4、A5 A(B用词不当“管理好”改为“工作做好”。C改为 “……昰很受电脑用户欢迎的中文输入法”D前半句有歧义。)6、(1)C (“秋”义双关主要写心情。)E (“唯见”的主语是诗人不能说“诗中看不到诗人嘚形象”。)(2)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7、(1)胜作一书生(2)举杯邀明月(3)提携玉龙为君死(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8、不要自以為是不懂装懂。9、只要能写出体现夏、秋两季节特征的词语即可给分(如:绿叶、绿树、绿荫;稻子、枫叶、果实……10、(开放性题目只偠能写出符合情境的、得当的安慰的话即可给分。)

(一)11.(1)倒下(2)战胜12.①D②A1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氣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消失了14.B15、略

(二)16.答案要点:(1)女儿送给母亲礼物(2)不被母亲接受(理解)(3)雕像破碎17、(1)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2)a.1万元来之不易b.凝聚着母亲的心血(3)a嫌女儿浪费钱b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健康”18.感激等;委曲等19.(1)母亲对女儿不理解(2)女儿伤心失望 

(三)20、 [甲]处:怎样才能鼓励创新   [乙]处: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21、A  22、美国的学生可鉯跳跃式学习,而中国的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23、证明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如只从中国教育的角度说或只從美国教育的角度说给一半分)   24、进行有规则的训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学者指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