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新道转迵,寻异景不延。乱流 下绝趋正绝,孤山与媚中川

表灵物莫赏 蕴真谁为传(观天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确切地说,谢灵运到了温州一带,其山水诗歌的写作才突然达到高峰,标志性的诗歌就是《登池上楼》《游南亭》《过白岸亭》《登江中孤屿》等。其中《登江中孤屿》又是这些诗歌中出类拔萃者:“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相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关于该诗,历代注解都很混乱,因而仍然有解说的必要。其大义是说:遍游江南已有倦意,江北好久也都没有游览。(所以他乘舟向北)寻找新奇景象的道路突然变得多么漫长,时间因
山水诗中的谢灵运石 厉《
版)山水映射了谢灵运的内心世界,在他的诗歌中翻江倒海。到了谢灵运,山水成为了中国诗人抒情写意最好的载体,也是寄放情思最好的处所。温州瓯江(又名永嘉江)中有一孤屿,当地人称作江心屿,曾经是晋宋之际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不羁的诗魂常常沉溺与耽游之地。也就是这样一个激流中的孤独岛屿,见证了1500多年前一位在历史深处留下诗歌绝响的诗人,曾经怎样将自己的心灵放纵于山水,放纵于世道,而岛屿不沉,人却一去之后杳然难寻。诗歌,无疑暗含了诗人与世界纠缠中最为隐秘也最为激烈的秘密。所以诗歌语义上的雄浑与晦涩,皆是诗人命运轨迹的呈现。决定一个人命途方向的,到底又是什么?杜甫在《送裴二虬作尉永嘉》中曾写道:“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扁舟吾已具,把钓待秋风。”诗中“故人”与“谢公”,都是指谢灵运;“绝境”一词是杜甫对谢灵运一生传奇命运的写照。杜甫这首诗歌沉郁厚重、善于用典,与他诗歌的总体风格一以贯之,我认为“绝境”一词正是杜甫由谢灵运写该岛的著名诗歌《登江中孤屿》中“乱流趋正绝”一句所化。谢灵运“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两句诗,将该诗的写景推向了一个高峰,同时也将诗人自己的境况和心境和盘托出,当然也将整首诗歌推至奇妙的境界,为中国山水诗歌完成了一次悲壮的铺垫,最终使这首诗成为中国山水诗歌崛起的标志。而杜甫将谢灵运的命运以“绝境”一词来象征和概括,不能不说是诗圣眼光的独到以及察史、阅世俱深的体现。人生的绝境,除了环境险恶外,可能真正是人自己心灵中的绝境。这也是佛教心学的大义,可惜参佛已至妙境、聪慧非凡的谢灵运不是不懂得,而是不愿懂得。他的《佛影铭》《维摩诘经赞》等文章,在当时影响颇大,尤其是他支持竺道生“顿悟”说的《辨宗论》一文,对后来禅宗理论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他研究佛学,却没能让自己的心身超然物外,这可能是谢灵运内心最大的秘密。过去许多人认为,谢灵运的命运与当时晋宋交替有关,这种判断不免失于简单。我认为,谢灵运短暂的一生,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是他将自己一步一步逼到了绝境,他率性而为,终于导致了他生命的悲剧。据《宋书·列传第二十七·谢灵运》载,谢灵运是“淝水之战”名将谢玄之孙,出身高门士族,晋末承袭了“康乐公”的爵位(时年十八岁),“食邑三千户”。他自少年时就聪敏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由于他出身与地位显赫,又颇有天分、学问极高,因此狂傲自大、不可一世竟成为了伴随他一生的风格。他在宋国任高官时,因擅自杀掉自己的门生(自己身边的仆从)被免官。东晋结束,宋高祖时代,将他“公爵降为侯,食邑五百户”,恐怕也与他先前擅自杀人有脱不开的关系。因此《宋书》上说:“灵运为性偏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不受拘束、狂暴风格的他,内心的愤慨自然就会表露出来。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忧思不解,情寄山水,自古都不乏例证。鲁迅曾在《从帮忙到扯淡》一文中描写屈原:“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鲁迅说得有些刻薄,但也有一针见血的透彻。谢灵运的狂傲不羁,在中国历史上的文人中可谓绝无仅有。正如杜甫所咏:“绝境与谁同?”他狂放桀骜,甚至与同时代的文人也不甚相睦。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载:“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明显是借古人曹子建来蔑视和自己同时代的文人,他认为他们全加起来,只能与自己持平。尽管在那个时代,至今还未发现有谁可与谢灵运的文才相比。谢灵运被贬,是他人生的大不幸,是性格导致的必然,但是,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大幸。确切地说,谢灵运到了温州一带,其山水诗歌的写作才突然达到高峰,标志性的诗歌就是《登池上楼》《游南亭》《过白岸亭》《登江中孤屿》等。其中《登江中孤屿》又是这些诗歌中出类拔萃者:“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相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关于该诗,历代注解都很混乱,因而仍然有解说的必要。其大义是说:遍游江南已有倦意,江北好久也都没有游览。(所以他乘舟向北)寻找新奇景象的道路突然变得多么漫长,时间因此也显得如此短促。(突然)江水在乱流中将要被截断,孤傲的岛屿(不得不)栖身于川流之中。白云与阳光交相辉映,天空和江水清澈通明。这些呈现出来的神奇,事物自己无法欣赏,蕴藏在事物中的本质又有谁能够予以传达?江心孤岛好像昆仑神山一样的容姿,人世间的事情也是那样幽深和缥缈。(因此)我开始相信仙人安期生的长生术,能够尽养有生之年。在晋宋交替之际,谢灵运时刻都有覆灭的危险,他就像坐落在大江之中的孤岛,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中,这正是谢灵运所面临的境遇的写照。谢灵运认识到这种危险,他没有想着超脱或隐居,没有像陶渊明那样真正隐藏于山水之中简淡出之,而是与大江川流进行搏击。大自然成为他情感发泄的对象,在人间这片土地上,当他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时,他俨然是一个疯子。他疯狂到对什么都傲然或漠然,他似乎用自己的生命在写诗。在永嘉太守任上一周年之后,谢灵运又辞官东归,纵情于会稽的山水之间。这期间,他常常带领数百门生,凿山浚湖、寻山陟岭,还发明了登山鞋(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过着醉生梦死的浪荡生活。会稽太守“事佛精恳”,他担心谢灵运填湖挖山,会残害山水间的生灵,曾劝阻过谢灵运,谢灵运嘲讽这位太守说:“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言下之意,你没有慧根,不可能得道,你死在我之前,成佛得道却在我之后。这自然埋下了被人仇恨的种子。这期间他还做过秘书监,但仍然是称病不起,散漫得没有形状,结果扔下撰写《晋史》的工作,请假东归,继续他昼夜不分的荒唐生活。据《南史·谢灵运》载,他与朋友在会稽千秋亭饮酒,脱光后大喊大叫,还是那位会稽太守派信使过问,谢灵运怒斥道:“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意思是我的身体自己要大喊大叫,关你这个傻瓜什么事?谢灵运回乡后不改放浪不羁本色,终被处斩。因而《南史》论曰:“灵运才名,江左独振;而猖獗不已,自致覆亡。”他的猖獗,需要他用自己的生命来抵偿。杜甫在诗歌《送裴二虬作尉永嘉》中高度概述了谢灵运一生命运的“绝境”后,又借用东汉梅福在乱世中隐于小吏能够长生不老、终成仙人的典故,来表明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人生境界,便是“扁舟吾已具,把钓待秋风。”这种本质上老成持重、沉卧尘世之中,惯看人生风云的不惊不恐,能在大自然中保持闲适自足的心态,正是谢灵运所缺少的,也可能是谢灵运所不屑的。但正是这种状态,才成就他的千古名作与不朽诗才。谢灵运以前,山水在我国诗歌中,只是一种点缀或背景,而到了谢灵运,山水不仅是诗歌的表现对象,还是诗歌的象征本体。山水就像谢灵运的内心世界一样,在他的诗歌中翻江倒海。从此,山水成为了中国诗人抒情写意最好的载体,也是寄放情思最好的处所。只是谢灵运以后的中国诗坛,似乎再也没有这样疯狂的诗人了,大江中孤耸无援的诗岛,似乎就是一种告诫,因而诗歌中的山水又复归于平静和萧索,不再像谢灵运的诗歌中那样大起大落。
[责任编辑:robot]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nbsp&&&nbsp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94353
播放数:124395
播放数:173975
播放数:82180
48小时点击排行《登江中孤屿》阅读答案鉴赏谢灵运
《登江中孤屿》阅读答案鉴赏谢灵运
《登江中孤屿》鉴赏谢灵运谢灵运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注】①“蕴真”,即蕴藏自然意趣(一说指真人、神仙)。②“安期术”,指传说中神仙安期生的长生道术。③养生,即长生。10.“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中“相”、“共”二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在把握诗句“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含意的基础上,理解“相”、“共”两个关键字的意思,并将它们置于诗句中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相”字写出了白色的云朵和金色的阳光相互辉映的情景;“共”字写出了天空与江水云天一色,澄澈空明的画面。学优网/11.诗歌最后六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诗歌后面的注释,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分析情感。【答案】最后六句通过感叹联想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厌世嫉俗的孤愤。析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熊 笃江南卷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此诗当作于景平元年(423),灵运时在永嘉(治所在今浙江温州)太守任上。题中的“江”指永嘉江。“孤屿”在温州南四十里,为永嘉江中渚,长三百丈,阔七十步,岛屿上有二峰。(见张云H《选学胶言》引《寰宇记》)全诗分为三层。首四句是第一层:写诗人欲游江北探寻新异胜景的急切心情。谢灵运于头年因受排挤而出任永嘉太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宋书》本传)区区永嘉诸景,不到一年便已“历览”,遂觉江南已无新奇之地,令人厌倦。而永嘉江北岸的奇山异水,诗人一年前赴任时只是匆匆路过,不遑周游(周旋),旷废既久,自不免向往,因而产生了“怀新”“寻异”即怀着探寻新异胜景的急切之情。唯其急切,故反觉道路迥远,时间易逝难延。清人吴伯其评曰:“凡人行过旧路,多不觉远,以怀新故,冀得见所未见耳。道路既远,则日便觉促,总是急急寻异,以见前倦于江南,非倦于历览也。”(《六朝选诗定论》)这四句极写迫切之情,为下文发现江中孤屿的惊喜之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衬托。五至八句是第二层:由发现孤屿的惊喜到对美景的描绘。“乱流”句脱胎于《尔雅?释水》:“水正绝流曰乱”。郝懿行《尔雅义疏》云:“绝,犹截也。截流横渡不顺曰乱。”“趋”,疾行貌。“媚”,妍美悦人。这二句谓,因为突然发现了江中孤屿,我便截流横渡十分迅疾,那孤岛巍然耸立江中,是多么妍美悦人。一个“趋”字,传神地写出登屿探胜的急切心情,回应前文;一个“媚”字,又活画出孤屿的妍美魅力和诗人的喜悦之情。“云日”二句则是对“媚”字的具体描绘:白色云朵沐浴在金色阳光之下,交相辉映,何等明媚秀丽;湛蓝的天空倒映在#from 本文来自 end#碧绿的江水之中,水天一色,多么澄澈鲜明!这四句可谓“以丽情密藻,发其胸中奇秀,有骨、有韵、有色”。(钟惺《古诗归》)前二句写得f削危竦,后二句写得壮阔奇丽。钟嵘所谓“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诗品》上)殆指此类。此等胜景的突然发现,较第一层“江南倦历览”的心情,大有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突转妙趣。对此,怎能不使诗人感喟万千、浮想联翩呢?于是诗笔自然转到第三层的感叹议论上。结尾六句通过感叹联想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厌世疾俗的孤愤。“表灵”,显现天地灵秀之气:“物”,这里指世人。“蕴真”,即蕴藏自然意趣(一说指真人、神仙)。“缅邈”,悠远;“区中缘”,即人世间的尘缘。“安期术”,指传说中神仙安期生的长生道术。养生,即长生。诗人首先喟叹:此等山水皆为表现天地的灵秀神异之气,然而世人却不知欣赏它的价值,则其蕴藏的自然意趣又有谁能为之传述呢?接着诗人又驰骋飘逸的想像,由江屿的灵秀联想到那昆仑山的仙灵,顿觉自己离世间尘缘之事是那样遥远,仿佛遗世独立一般。最后议论:我现在终于相信了,领悟了安期生的长生之道,从此可以安心养生、以终天年了。诗人在这一段中,触景生情而又缘情造境,神思逸荡,理趣横生,故虽是议论,却仍然意象飞动,而不觉其枯燥,可以说是情、景、理三者妙合无痕了!这首诗描绘了江中孤屿秀媚幽丽的景色,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孤高傲世的性格、遭受排挤的幽愤和厌世求仙的思想情绪。谢灵运本来出身士族高门,更兼“文章之美,江左莫逮”,“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宋书》本传)但在庶族军阀刘裕的宋王朝建立之后,他的地位便一再降跌,直至被排挤出京,出为永嘉太守。本来就恃才傲物,加上仕途上的再三挫折,其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期仙求道,便不难理解。就在写此诗当年的秋天,任永嘉太守刚好一年,他便称病辞官,回到会稽始宁南山经营庄园,与隐士名僧谈玄说法去了。所以,他的迷恋山水神仙,正是他的内心失意郁结情绪的外化。正如白居易《读谢灵运诗》所云:“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有奇趣……岂为玩景物,亦欲摅心素。”此诗运思精凿丽密,取势婉转屈伸,可谓匠心独运。欲写江屿之秀媚神奇,先写江南胜景历览之倦,一抑一扬,对比鲜明。然后又一笔宕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遥想昆仑山仙人姿容,神会古代安期生道术,进一步烘托和神化了孤屿的幽丽神奇。如此前皴后染,虚实交错,不仅突出了孤屿之美、之奇,也有效地寄寓了自己孤傲不遇的主观情感。结构绵密而意脉一贯,情景相生而物我融一。其次是语言精丽工巧,表现在遣词用字的锻炼、传神,如倦、旷、趋、媚、灵、真等词的恰当运用,旧使全句意态飞动而蕴含深厚;而乱流、孤屿、云日、空水等意象,亦无不f峭奇丽。再是用了不少的对偶句,不仅十分精工,大致符合后来律句的平仄,而且皆能出之自然。这在声律学尚未建立之前,不能不令人惊叹诗人的神工巧铸、鬼斧默运了。阅读答案:
热门阅读:温州记忆——第十九集《诗之岛》江心屿四面江水环绕,岛中有湖,湖中有园,园中有山,景象独特,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就常来岛中游历,他被优美风光深深打动,写下了大量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这首诗歌被历代人们千古传诵,也开启了江心屿作为中国诗之岛的旅程,让孤屿从此有了文化和生命。……孤屿美景不仅深深吸引了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他之后,大诗人李白、杜甫、韩愈、孟浩然、陆游、王十朋、徐照、文天祥、章伦、袁枚、阮元、郭沫若等历代文人墨客、或循迹而来,或留下大量珍贵的诗词歌赋。仅仅清朝嘉庆年间修订的《孤屿志》,就收录了历代270多位诗人描写江心屿的诗篇,在全国还没有第二座岛有如此大量的诗词文化积淀。……千年诗脉,绵延不绝,2004年,距离谢灵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500多年,一块刻着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墨宝的“诗之岛”巨石,开始矗立在江心屿西塔山下,这一年,江心屿举行了中国诗之岛揭碑仪式,这个石碑将古代和现代、古人和今人、历史和眼前联系在了一起,告诉人们,我们今天行经的这个孤屿,曾经是历史上的诗词盛地。▲(日晚6点《百晓讲新闻》播出)温州记忆——第二十集《天开孤屿涌双峰》江心东塔位于孤屿东峰山,始建于唐朝咸通10年,距今已经1100多年。历史上,东塔曾毁于战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重建,元朝至正年间、明朝万历年间、清朝乾隆年间又多次重修,塔身由青砖围砌,塔高约28米,站在塔顶,可以俯瞰瓯江澎湃,饱览旖旎风光。如今的东塔看上去是一个筒形的模样,但历史上,东塔并不是这样。 ……东塔内,原本有扶梯,游人可以顺着梯子登上塔顶,但如今塔内已成空心,再也不能攀登。塔心空了,举目望去,让人惊奇的是,塔顶斜生着一棵榕树,遒劲有力,仿佛在见证和述说着过往的历史。一些曾经登过塔顶的人员介绍,实际上,塔顶根本不止一棵榕树。 ……和东塔相比,位于西峰山的西塔,保留得更为完整,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比东塔整整晚了100年,西塔塔身是阁楼式青砖仿木建筑,共有六面七层,每层都有窗和飞檐。 ……东西双塔屹立于江心孤屿,遥相呼应,它们像似水年华的时间指针,历史家园的岁月坐标,不仅成为温州的标志,更是在滔滔江水的陪伴下,见证着瓯越大地的变迁。1981年,东西双塔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保单位。 ▲(日晚6点《百晓讲新闻》播出)
温州记忆——第二十一集 《双塔凌霄古航标》 东西双塔是江心屿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它们犹如瓯越大地上古老而沉默的见证者,一千多年来,任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终年耸立。双塔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航标之一,为了保护双塔,温州有关部门出台的维修方案也是慎之又慎。2006年,温州文物保护部门决定对东塔进行建国之后的首次大规模修缮,但是在修缮过程中却遇到了问题,东塔的塔顶斜生一棵大树,这株大树长在无水无土的塔颠,堪称奇观,但随着树木的越长越大,树木对塔身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修整加固东塔,文物部门曾想,不再保留塔顶的树。。。。。。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对一座城市的回忆会凝聚在古塔、古桥、古街,这些特定的建筑上,这些独特的风景构成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情感,对温州人来说,东西双塔就是温州的地标之一,它不仅存在于江心屿,也存在于“天下温州人”的记忆中,远离的游子,他们在对故乡的思绪中,总会出现塔影绰绰的情景。可以说,塔是一种让人心灵安宁的标志,塔也是一种方向,引导着人们心灵向往的方位。望着东西双塔,水路道途的来往行程就有了目标,望着东西双塔,内心深处就会涌起家门港湾的脉脉温情!
▲(日晚6点《百晓讲新闻》播出)温州资讯(wzrltw)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人们经常用这句话来形容萝卜在冬季的食疗保健价值。那么在寒冷的冬天, 一对情侣只花了7块2毛7分,买到了一套别墅
温州记忆——第三十七集《三十六坊之百里坊》关于百里坊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个是说这里原名“百里芳”,古代温州记忆——第三十四集《北宋三十六坊》温州的巷弄夹儿又多又古怪,长的短的宽的狭的有直也有弯,想老早看现在讲讲 温州记忆——第三十一集《南戏故里》戏曲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剧种繁多,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
浙江苍南籍,在职研究生学历,师从中国音乐学院王士魁教授,2008年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歌舞团温州历史年表(二十三):南宋[3]温州记忆——第五十五集《三十六坊之绣衣坊》早在汉代,我国就有“绣衣直指”的官职,也称“绣衣御史”。以后,“绣温州记忆——第五十二集《三十六坊之五马坊》
说起温州哪条街最出名,我想很多人都会说五马街,确实,五马街温州记忆——第四十九集《三十六坊之儒志坊》今天的《温州记忆》我们来说一说北宋温州古城三十六坊之一的 儒志坊,温州记忆—— 第四十六集《三十六坊之竹马坊 》在康乐坊和瓦市殿巷之间,有一条长不过几十米,宽不过三四米,却有温州记忆——第四十集《三十六坊之容成坊》老城老街老屋,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然而温州城几生变易,城市面貌尽改。旧温州历史年表(二十四):元代祝您一路發12個月你们是否想这样去爱一个人,不论他的长相身材如何,不论他的贫富贵贱与否,只是爱上了,然后就努力爱,深深去爱,爱到地老天荒。衣服大家都会洗,但是真想洗干净,光是把衣物丢进洗衣机里是不行的,你还得get一些小技能!省钱又实用的洗衣技巧全部在这里啦,赶快收走吧~不用谢 O(∩_∩)O~温州记忆——第六十一集《三十六坊之双桂坊 》
北宋温州三十六坊中有一个坊名叫双桂坊,这个坊的位置温州记忆——第五十八集《三十六坊之袭庆坊》
袭庆坊,就是现在江心码头对面樊宅巷这一带,明代时曾称很多人对古镇、古村情有独钟,在我们的真爱粉中对于古镇、古村的偏爱,也是从每日的留言中看出。它们独特的味道令人欣喜,无法忘却。温州历史年表(二十五):明代[1]楠溪江最新开发的百丈瀑景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户外拓展、航空运动、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成为许多祝大家:猴年大吉!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展期为5月3日至31日【醋的13个夏季妙用】
醋除了调味,还可以搞定夏季13种常见小毛病,收藏好,因为99%的人都会用到。涵养是一种发之于内、显之于外的修养,体验在人的言谈举止之中。怎样才叫有涵养?下面这十点,是起码的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体内产生的毒物、废物,吃进去的毒物、有损肝脏的药物等等也必须依靠肝脏解毒从几个方面可以分析并了解到:
10年以上不换号的请传起!
我够资格,所以我传走!舞一双纤手,碾一池墨香。6月1日,温州书画院组织我市书画名家走进墨池小学,向师生传授书画技艺温州记忆——第四十三集《三十六坊之简讼坊》温州三十六坊之一的简讼坊对现在的温州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按温州记忆——第五十五集《三十六坊之绣衣坊》早在汉代,我国就有“绣衣直指”的官职,也称“绣衣御史”。以后,“绣温州记忆——第四十九集《三十六坊之儒志坊》今天的《温州记忆》我们来说一说北宋温州古城三十六坊之一的 儒志坊,温州记忆——第五十二集《三十六坊之五马坊》
说起温州哪条街最出名,我想很多人都会说五马街,确实,五马街温州记忆—— 第四十六集《三十六坊之竹马坊 》在康乐坊和瓦市殿巷之间,有一条长不过几十米,宽不过三四米,却有温州记忆——第四十集《三十六坊之容成坊》老城老街老屋,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然而温州城几生变易,城市面貌尽改。旧温州历史年表(二十四):元代1、邮票涨跌就如同大海里的波浪,浪是主力造的,没有主力就没有大的涨跌, 没有主力,再好的题材,再好的概念,再 不管什么季节,对于女人的保养,是一道永远不能停的学问,没有凭空而来的年轻美丽,时光总会夺走我们的青春,所以 很多人都知道日常要多喝水,不过不少人就有疑问了,怎么我每天喝那么多水,也感觉不到有什么保健功效啊? 其实喝现代医学认为:玉能杀菌消炎,排毒养生,延年益寿,长期使用,可以起到加速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可见经常佩  身体每天要呼进成分复杂的空气、吃下各种各样的食物等等,虽然很多营养被我们吸收,但是也有很多杂质一起被摄入温州历史年表(十九):北宋[3] 号(长按复制):bfzyw168 一位健康专家说:晚餐的作用,四分之一是维持生命,四分之三是维持医生的收入 苏东坡曾说,“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齐全。”早在南宋,西湖美景就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
这车NB,全球首台,中国制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我们赵之谦著述考戴家妙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同治元年(186注意!朋友圈广告别随便帮人转!否则,你可能被罚!钱!最!高!100万!没事就翻看朋友圈的你肯定经常见到这句话wzrltw温州资讯(温州人论坛)——为温州人建立的交流平台,提供温州资讯、生活资讯、产(商)品展示等服务。无论你身居海外,还是国内的一角,温州资讯平台将使找到家乡的感觉。
热门文章最新文章wzrltw温州资讯(温州人论坛)——为温州人建立的交流平台,提供温州资讯、生活资讯、产(商)品展示等服务。无论你身居海外,还是国内的一角,温州资讯平台将使找到家乡的感觉。怀新道转迵,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指什么生肖。_百度知道独出秀色小孤山
滚滚长江势无阻,一路呼啸欲入吴。未成始料有砥柱,江中突现一小孤。万里长江自格拉丹冬始发,一路接纳无数细流江河,汇聚无穷水势,浩浩荡荡,以无可阻挡之势向东而去。沿途不知有多少暗礁险滩,也不知有多少峡谷石矶,造就了长江两岸无数美景奇观,却唯有一座小孤山,呈砥柱中流之势,孑然兀立于烟波浩淼的长江之中,任凭江水冲刷着自己的身躯,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打磨出令人羡慕的雄厚底蕴,闯出傲然于世的绝代风姿,成为长江绝胜,第一奇景。因孤峙而称孤山,小者,为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因山形似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小孤山与长江南岸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据传,小孤山乃小姑的化身,小姑为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故又称“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南与江西彭泽县仅一江之隔,距彭泽县的龙宫洞、湖口的石钟山、鄱阳湖的大孤山(鞋山)只有几十里。小孤山,秀峰独立,原是长江中一座石屿,开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相传大禹治水,至此刻石记功,秦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奇景”等,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而舟行江中,船身移动,山貌渐变。故云:“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如撞钟,北观啸天龙。”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有一首著名的《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于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陆游说:“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孤比”(《游小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们所青睐,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况、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游、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画家们则纷纷将小孤山入画,唐代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上的大孤山。然而,由于小孤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门第一关”。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与炮台,驻有戍兵。每逢战事,这一带江面便战火纷飞,楼船冲撞,涛声伴着杀声,震天动地。朱元璋与陈友谅、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王阳明与朱宸濠……都曾在这一带江上血战。小孤山斜对岸的马当,更是长江上的雄关要塞。抗日战争中,为阻挡日军军舰溯江而上,中国军民实施了马当封江工程。千万军民不顾敌机的轰炸扫射,夜以继日,在马当江段上,凿沉了满载石块的20艘大轮、驳船、趸船,600多艘帆船,滞缓了日军的进攻。如今已是国泰民安,战火硝烟已远离这里,小孤山完全成为了一座游人览胜的去处,慕其美名,日上午,我们登上了这座孤峙小山。小孤山虽属安徽,但就交通而言,外地游人多从江西九江而去。从九江乘客车,一个多小时便顺利到达彭泽县汽车站,出站乘公交车至二号码头,大约二十分钟一班的客船,直达小孤山脚。乘于船上,远远望去,大江之上云蒸霞蔚,不时有大型货船或客船擦身而过。几分钟后,一座孤山隐约可见,似立于大江之上。从船上远望,小孤山就像一幅山水壁画悬挂在长江边上,又像是滔滔江水托起的一个浓缩无限山水的盆景。船至近处,小孤山竟像一枝精美的象牙雕刻,竖立在浊黄的江水之中。总之,无论是远看近看,小孤山都是卓然独秀,堪称神貌奇特。不时,船已停靠在孤山下。登岸绕山细观,此时孤山已不在江水之中,差不多三面临水。由于淤泥沉积,河道南移,枯水季节山体与陆地连为一体。只有洪水季节,奔腾的江水才能把小孤山四周全部淹没,那时的孤山,远远望去,似出水芙蓉,兀地而立,独立不依,煞是壮观。而这种场景,我们只能用大脑的想像力去营造了。从山脚向上仰望,山体悬崖峭壁,山势隽秀险要。细观孤山四周,东侧山麓为火峪石构成,西则山峦土附石上,草木森森,山体四周均悬岩绝壁,有如刀削斧劈。半山悬壁绝处有宏阁高悬,壁塔耸立。惟有山的西北处石罅间,有一线通途,迂回曲折,自下而上,壁行365级石阶可达山顶。弃舟登岸,抬头可见石壁上镌有“海门第一关”五个大字,末署“元俞瀚书”。这一带峭壁嵯峨,摩崖石刻较多,大部份湮没难辨,统称为“海门天柱石刻”。绕山向西,可见孤山西南山麓,距一天门不远有一石,名龙角石。相传小孤山为啸天龙的化身,而此石则是龙头上一角。仰观这一苍然巨石,矗立于崖前峭壁之外,高约七米,上尖下粗,呈龙角状。角旁镌有“龙角石”三个大字。角上峰芒毕露,怒触云空,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之气势。峥嵘眩目,黑崖层层,若悬若倒。角下端与山崖相联,接一天门上的阳台。沿石阶而上,首先要过的是一天门,这是登山览胜,直达东西两峰绝顶的唯一门户。这里峭壁高耸,群岩叠立,原本是一天然石洞,险不可攀。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宿松前邑宰孟瑄,依洞就势,构建了这座山门。山门造型奇特,垂拱浮雕,古色古香。门首横额曰“启秀寺”,为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总督高某奏请重修时所制。洞门深处,碧苔上刻有明代安庆知府叶梦熊的登山诗句。在此小憩,颇有“丹邱未必人能到,独立苍苔听鸟啼”的韵味,宛若进入一座神秘的洞府。 山门后端照墙神龛内,供有王灵官立像。神像塑为三只眼睛,赤面、红胡须,周身金黄铠甲,手举钢鞭,威风凛凛。其斜面台阶上,立着两个怒目圆睁的水神,形象更加凶恶古怪,给人以阴森恐怖之感。据说这两个水神,从前在江上兴风作浪,残害人民,后被天妃林小姑遣灵官收伏,改恶从善,护国佑民。神龛上有副意味深长的楹联:“到此何须害怕,回头不必耽心。”过山门,沿青石铺就或依山崖开凿的阶梯拾级而上,历史老人沉重的步履在眼前闪现,那重重叠叠的山崖洞穴景观和修旧复古的建筑,如丰厚的历史史记,娓娓叙述古往今来。山门之后的半山腰便是小孤山的主要建筑启秀寺。小孤山的寺庙,始建于唐代。当时,中国佛教兴盛,禅宗马祖道一(公元709~788年)云游天下名山,行脚至江西龚公山,宿松灵隐山一带传授佛法,后以小孤秀过灵隐,便至此开山建庙,曰“启秀寺”。其弟子“百丈清规”的创始人怀海,世称百丈禅师,于唐德宗时曾到此寺讲法,传下了《禅门规式》。故《山谱》上有“马祖开山,百丈传规”的记载。
相传,唐时山上寺庙很是狭小,内仅朔一男形神象,姓氏不详,且无从考记。庙在盛唐之后,日见荒芜,从顾况的“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大孤山远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的诗句中即可想见当时的概貌。晚唐时,几经兵乱,寺庙一度破毁。北宋时期,庙重建。改名“惠济寺”,始祀海神妈祖,即现在所称的小姑娘娘。据《清一统志》称:“天后,宋莆田林愿第六女,始生有祥光异香,长能乘法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升化后常飞翻海上,专司救助海难。宋、元、明、清时,累著灵迹”。故宋代在此立庙祀之,并对女神一再加封,给她以“助顺安济广济惠济夫人”的称号。如此一来,由马祖开山变成了妈祖,像由男形变成女形。南宋绍兴初,魏国公张俊从湖湘还,曾对小孤山寺庙加以修葺,扩建为六重,规模宏敞。庙前额曰“惠济”神号“安济夫人”,并有碑载其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江洲守臣厉文翁又在山巅上建“牧羊亭”并筑有石级可登。 元代以海运效灵,又对小孤山寺庙略加修葺,赐额“广济”给女神加封“显灵”称为“显灵广济夫人”。廷佑年间,虞集登此山,见路毁亭荒,即鼓励安庆府判李维肃新修此亭。天历年间,又在庙南山门侧立一铁柱,长约三丈有余,系有铁索,让舟人攀援渡险。   明代是小孤山寺庙鼎盛时期,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遣良工派官员,对寺庙进行维修和致祭,封女神为“天妃圣母”。永乐年间,封山神为“护国佑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并遣官致祭。官致祭文曰:“维神下奠巨浸,砥柱中流,吴楚之镇,畿甸之候。延搅万里,享祀千秋,利有攸往,唯神是求。迄今祭奠,以迓神庥,尚响”。为安南兵事,成祖遣成国公朱能,英国公张辅,先后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七月二十二日,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二月五日祭山。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二月七日,又遣龚良上山致祭。弘治时期,邑令陈恪,施溥均对庙宇重新修葺。嘉靖九年(公元1532年)安庆知府叶梦熊予以维修,并刻诗文记述其事,至今尚存。亭改名“梳妆亭”,被誉为天妃圣母梳妆处。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因山小庙隘。敕别建天妃行宫于山西里许处,其砖瓦皆各地所献,每片都刻有督造官的姓名。名曰:“护国寺”,一进九重。中为“天妃殿”,规模庞大,雕梁画栋,形制宏巨,俨若王居。院内有“御碑亭”,刻有嘉靖的父亲兴献帝诗一章。落成后,派官员致祭,有:“在昔二圣曾此经过。顾览神栖式展处,敬重以御题勒石,妆葺庙庭。珍器尚藏,用充……豆”等语,使小孤山名盛一时,可谓达到顶点。小孤山成为不是五岳的五岳,佛教活动也相应地发展起来,进入昌盛阶段。后因岁久江坍,护国寺水毁无存,仅有部分碑文、石刻存于山上。清代对此山庙宇,不断加以修葺。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邑令孟宣兴建小孤山山门和关帝阁。庙内住持宝慧,经过多年募资,把重楼余庑修制一新。康熙初年,知县王民皋,重建“护国寺”于故址东北处,与山上寺庙相互辉映。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诏令天下省州县皆为天妃立庙,加封女神为“天后”。乾隆年间,山上寺庙日渐圮毁,总督高某奏请核准,庙于巳酉(公元1765年)重建,门首镌有御书“灵昭江屿”,亭由邑国子孙王传璋重修。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又为天后加封“显神赞顺”四字。山僧西照还募砌石阶于山麓,修石级至殿门,以便泊舟登山。咸丰年间,庙因年久失修又遭兵燹,狼籍不堪。丁巳七年(公元1857年),彭玉麟视师江表,与彭友胜等,重修小孤山庙,碑记序云:“本来巾帼,灵爽千秋。道造无极,威镇中流。水绕而曲,山峻而幽,江南妙境,此争上游。年代已久,古刹云休,修理复旧,抑又何求”。并扩建了外舍,献制了铁香炉,匾对和石刻。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七社集资,增修山寺北处的“护国寺”。后三年又将湮没的御诗碑复制重建。移置小孤山绝顶梳妆亭后。此后二十多年中,山僧龚明道还不断化缘募资,对山上的庙宇作过多次增建和维修。1949年建国后,政府对山上庙宇和文物石迹实行保护,1964年安庆行署派工程队前来,将山上的庙宇亭阁修葺一新,并添置了不少文物。1967年“文革”中横扫“四旧”,山庙的建筑、佛像和文物屡遭破坏,宗教活动基本停止,只剩山上启秀寺一座。此后十几年中,山上寺庙全由僧人常闻、果成等人看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恢复了宗教政策,由江西省调来的匡成老和尚与常闻、宏印、行义等人,把信众供奉的香火钱积累起来,购置佛像、法器,新建大雄宝殿,并于圣母殿东边山腰修建一座水塔。特别是1996年以后,住持匡成老和尚带领监院释行义,四处募集资金,新建藏经楼和僧舍,并对山上危楼进行大量维修。1998年释行义接任住持,他又带领僧众,省吃俭用,攒下一点一滴的香火钱,建造平台,维修山路,并在山门前增放一对三米多高的巨狮。2004年,他又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筹集资金,银行贷款修新复旧的新建大雄宝殿、圣母殿、娘娘殿。至此,这座千年古刹在历代僧侣和他的护持之下又焕然一新、初具规模。
由于启秀寺位于长江绝岛,山神被视作船只航行的保护神,又有一些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因而游客、香客不断。特别是古历三月二十三日,小姑娘娘诞辰这天,游客、香客更是络绎不绝的上山朝拜,以求平安,更给千年古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小孤山启秀寺为省级52座重点寺庙之首,山上石刻也被列入重点保护文物。这座古刹,历经千年,在列朝政府和山僧的护持下,又恢复了昔日的雄姿。小孤山,名不虚传,实在很小,山高不过百米,山周仅有里许。但名胜却是满山点缀,观不胜观。毫不夸张的说,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上问蓬莱!”从一天门内半腰右折而上,出小阁楼后门,则见陡消的山崖。崖上有上下两穴,曲折幽深。两穴相连,状若龙耳的外壳内巢,故名龙耳洞。龙耳洞的上穴,曲经嵌空,苔藓满壁,洞口宽约两米,长数十米,置身其中,只见岩壁多孔,瑰异多姿;时而岚光闪现,时而清泉滴答,凉气袭人。下穴洞口较窄,颇似螺旋坠地,侧身步入其内不远,便可听到怒涛跌宕有声。民间传说其下可通江南岸的小孤洑。正因险不可测,洞内早被封住,改成龛形,坐一泰然自若的佛像。在关圣殿的后院,有阁危崖半倚,凌空而建,飞檐翘角,画壁雕檽,名曰“弥陀阁”。阁中面积不大,就势造一佛龛,供有弥陀坐像,两边刻着“我香如是;佛寿无量”的楹联。弥陀面带笑容,悠闲自如,手指远方,颇有指点迷津、安渡海门的神态。阁下走廊旁,砌有花墙。墙上苔痕泛绿,草色摇青;崖畔古木蟠蜿,群芳滴翠。信步亲游在这所幽静异常的露天庭院里,仰瞻弥陀阁,俯瞰龙耳洞,细数江上孤帆,静听林中鸟语,确有其妙趣。回头再看关圣殿后门上端“琼崖滴翠“的石刻,更觉妙笔生辉,造物天工。 在天妃殿前面,临江轩西边,与关圣殿隔廊相连,有座楼阁,名“先月楼”,原名天柱阁,又叫外舍,因是登山赏月的佳地,取“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诗意而名。此楼依山临江而建,高约五丈,翘角飞檐,雄踞在半山腰,恰好与凌虚阁、天妃殿叠为三层。构筑奇特,前虚后实,东西各立廊门,有石级穿通上下,漫步其中,并不知楼上有阁,阁上还有规模宏伟的大殿。 登楼入内,但见窗明几净,俯瞰长江,一览无余。壁上有清代朱书《春江赋》的石刻残迹,和彭友胜《重建小孤山外舍小引》的碑文,与“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的楹联。由先月楼西廊而上,穿过凌虚阁东行数十步,便见竹木葱茏的山崖旁,立着一座丈余高的玲珑小塔。塔身半边隐入岩壁,半边露出三方五层,故名半边塔。上有圆顶,下有门窗,造型奇异,檐栱雕饰精美,似出自神匠之手。民间因殿内供有小姑娘娘,传说是观音再世,常有不少善男信女,前来塔下膜拜求子,遂又呼它为“送子塔”。 半边塔右侧石壁上,刻有唐代卢仝、后梁释定法咏小孤山的诗句。再上石台,则可看到海社龛。龛内就石笋刻一鸣凤,展翅欲飞,饰以彩色爪羽,颇似《海上纪略》年描写的石天妃社的化身。 塔前有一幽石,若立若蹲,刻着元代傅若金、明代刘伯温的诗句。石旁有一曲折逶迤的小路,穿过深谷,可上东峰绝顶,俯窥拦江石、一滴泉和海眼诸景。塔下不远,便是峭壁危崖,直入江底,盘涡翻滚于其下,声响如雷,真是“峡束千雷怒击撞,危峰屹立压惊泷”,与对面澎浪矶相呼应,震慑长空。天妃殿供奉的是“天后圣母”,又称“天上圣母”,当地俗称小姑娘。这也许是“小孤”与“小姑”同音,故山亦名小姑山。就因为这个“小姑”,苏轼赋诗说:“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陆游也赋诗曰:“世间枉然奇男子,砥柱还须让小姑。”诗人是就地形而言,小孤山屹立江北,彭郎矶相峙江南,于是就有“小姑嫁彭郎”之戏称,其实小姑至今未嫁,她立在江风之中,任凭江水从脚下流过,依然是天地之间至善至美的一份孤独,这份孤独已持续数万年,并且还将继续着这份孤独。在天妃殿和关圣殿之间,拾级而上,迎面即望见“界潮祠”三字,高悬龛檐,两旁刻有清代石圣历所撰书的楹联:“潮回海眼涛声壮;柱砥江心浩气孤”,联下注道:海潮止小孤为界,舆志皆云,故立界潮祠以襄山川灵气。唐人句中有“浔阳江上不通潮”,即指此处。出界潮祠后门北折东上,左有悬崖,右有峭壁,石木斜生石罅,拳石危危欲倾。游至此处,只觉山路断绝,险隘难登,以前则凭借一条铁链,悬空攀挽上下,惊险无比。如今已在峭壁悬崖之间,修成梯形石道,左边砌有护墙,可容一人,手攀铁链,脚踏石磴,匍匐而行。前人有副对联,告诫游者:“从此云梯稳步;切莫撒手悬崖”。梯旋磴转,又见恬适的竹林。掩映在梳妆亭和启秀寺之间的竹林,倚坡穿石,迎风摇曳,叠翠翻青,真可谓绿云绕岫,碧玉缠腰。登山至此,在竹林中小憩,或寻野草,或觅芳踪,或抚瘦石,或攀古藤,或逐鸣蝉之清唱,或悦琴鸟之佳音,大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之意境,顿觉心境另开,清新俊逸,乐亦无穷。 继登云梯,逶迤曲折而上,就到达了小孤山西峰绝顶上的梳妆亭。亭为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江州知州厉文翁始建,原名牧羊亭。相传南北朝时,有一隐士结庐牧羊于此。亭畔有一群色泽光润的山石,如群羊俯仰倚偎,人呼卧羊石。迨至元代,此亭渐趋荒圮。延祜五年(公元1318年),安庆府判李维肃新修,改名“一柱亭”。亭内石上刻有“独立华表”四字,与金碧辉煌、柱立云天的亭台相映,装点了一山之胜。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亭由安庆知府叶梦熊重修,始改名“梳妆亭”,一作“妆亭”,被称为小姑梳妆处,亭名出自明解缙的诗句:“小姑昨夜巧梳妆,秋月半帘玉梳小”。从而把亭台同殿内神女之传说融为一体。此后,清乾隆年间,邑国子生王传璋又加重修。近百年来,亦作过多次维修。 亭有六角三层,琉瓦饰顶,石柱撑檐,翘角飘铃,构筑美观大方。站在亭楼或平台上,眺望大江南北,则见远山叠翠,近水扬波,帆樯上下,云霞出没,水光山色,秀丽媚人。若从“梳妆”的特定意境欣赏,南望胭脂港,西观镜子山,北视娥眉州,城乡似锦,烟柳婀娜如织,新妆时抹,江山更加多娇。历代文人名士,到此留下不少楹联佳作。现亭前楹联是:“梳长生鹤发;妆不老峰头”。亭内抱柱楹联是:“江光铺白开妆镜;峰影浮青上哓鬟”。站立亭外纵目观望,层林尽染,秋意浓浓,天高云淡,大江澎湃,樯帆逶迤,长江两岸青山如黛,沃野千里。江之对面澎浪矶悄然跃立,似彭郎含情脉脉的目光正穿越江水顺着江风,撼动足下山岩,跌宕头顶云翳。岁月如歌、斗转星移,“小姑”、“彭郎”这对隔江相对的“情人”,好比隔着银河的牛郎织女,面面相觑却难以相聚,真是天上人间,千古绝唱。绕至梳妆亭后,可见一亭,名御碑亭,又名御诗碑。原为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敕建护国寺时所立的碑亭。碑在亭内,亭在寺前,卧柱龙绕,构筑堂皇壮观。后因江坍寺毁,御碑仆没草中,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四月,重镌诗碑,移至现在位置。碑高七尺,顶上饰以砖栱瓦瓴,雕塑精美。顶下嵌有“圣旨”二字,双龙环抱。正面镌有明嘉靖皇帝的父亲(死后追尊兴献帝)的御诗一章,音节铿锵,咏述此山形势的奇秀,字亦庄重遒劲。其下立有龟趺,背面刻有重建御诗碑的碑记。 碑后紧接龙口,壑险岩危,似虬龙开口向天。灌木丛生在峭壁上,迎风呼啸,枝桠摇空,又似龙须倒悬。此情此景,颇与御诗中所描绘的“寒光溜碧空,峻势凌江壤,松挂紫虬髻,石垂玄虎掌”相似。小孤山的顶上,有很多名贵的树种。其中有一种叫做长生树,(亦称梭罗树)的特别繁茂。而且长生树大多长在山顶峰崖的缝隙中,在山石缝隙中生根成长。御碑亭后的一棵长生树最为特别,树从石罅中长出,高壮葱茂,酷似月亮里的神树。风雨寒暑,世纪百年,数百年过去了,这棵长生树却依然还是那么高大遒劲、挺拔茂盛,仍在江风云雨中傲然挺立。似乎象征着小孤山永远地居傲在长江之畔,经风沐雨而雄姿不改。翻过山顶,从东峰而下,至半山有一亭,名观涛亭,又名半边亭,建于1989年。亭建在悬崖之上,绝壁之下便是江水,是观赏拦江石和海眼的最佳处。拦江石位于山麓东北角,距海眼不远。民间传为女娲炼石补天时遗落在长江中的一块石头,又有“禹犁题柱”之传说。大禹治水,舟行至此,本欲疏凿,奈因石根稳立江底,铁犁辄试,坚不可摧,遂作为奇石留存下来,并刻石记之,至今石笋上端半截,尚有犁痕残迹。这块奇异的石头,深长多少,谁也无法得知。由于这块拳石突兀卓立,下抵江心,挡住汹涌澎湃的波涛,故称为拦江石。宋代文学家王十朋诗称:“小孤之石锐以高,削立江岸当洪涛,滔滔逝水东流去,拳石崔嵬屹天柱。” 拦江石距小孤山约数米,两崖夹涧中波平浪细,可容一小舟缓缓摇入,如扣水府龙门,鸢飞鱼跃,龟落蟹爬,俊鹘在上空盘翔,水花从石罅喷出,四周殊景,有色有声,若隐若现。石上有一古树,虬首偃枝,迎风孑立,日栖云影,夜枕涛声,与孤石为伴,傲骨多姿。 民间因此石紧偎在小孤石壁旁,若离若合,朝夕相依,便把小姑与彭郎为爱情而献身的有趣故事移植于此,称之曰“郎君石”,并记载于《彭泽县志》,这些传奇佳话,有助游人雅兴。 在拦江石北面不远,山麓下有一群石生物化石,斜倚其旁,涸水季节方能看到,岩石断层剖面,露出各种树轮、竹笋形状,大者直径二三米,小者一米多,大部份为植物化石,这群化石经过万千年的冰川凝结和洪水冲洗,对长江流域石生物学的研究,对小孤山的历史形成与考证,有很大价值。站立观涛亭,望石棱北转处,峭壁撑天,直立江心,与对岸的澎浪矶相峙,水面极其狭窄。江流至此回旋澎湃,形成了斗大的盘涡,径入江底,宛如其下有门,可以通海,故称之曰“海眼”。宋代谢枋至此赋诗曰:“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说的就是此处壮景。山高、川险、江窄、流急。时而雪浪飞花,时而银涛涌壁,卷地浮天,吞风泻雨,有排山倒海之势。 小孤山,屹立江中,风景如画,名胜古迹遍布。风姿秀逸的山色和娓婉动听的凄美故事,吸引无数游人前来瞻拜。看,石阶两旁的石板护栏上,刻有历代帝王将相、文臣墨客的诗词楹联数百首(条),灿若星辰的石刻,点缀着山的风景,演绎着山的文化。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秃的水乱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