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火攻东京 纪录片赤壁的书名是?

古诗咏赤壁李白这首诗哪两句真切地再现了赤壁之战中火攻的情状?_百度知道
古诗咏赤壁李白这首诗哪两句真切地再现了赤壁之战中火攻的情状?
提问者采纳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相比,在写作内容上有什么异同点?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赤壁之战用的是连环计_百度知道
赤壁之战用的是连环计
赤壁之战用的是连环计
我有更好的答案
却说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也;家贫好学,与人佣工,尝借人书来看,看过一遍,更不遗忘;口才辨给,少有胆气。孙权召为参谋,与黄盖最相善。盖知其能言有胆,故欲使献诈降书。泽欣然应诺曰:“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公既捐躯报主,泽又何惜微生!”黄盖滚下床来,拜而谢之。泽曰:“事不可缓,即可便行。”盖曰:“书已修下了。”泽领了书,只就当夜扮作渔翁,驾小舟,望北岸而行。
是夜寒星满天。三更时候,早到曹军水寨。巡江军士拿住,连夜报知曹操。操曰:“莫非是奸细么?”军士曰:“只一渔翁,自称是东吴参谋阚泽,有机密事来见。”操便教引将入来。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问曰:“汝既是东吴参谋,来此何干?”泽曰:“人言曹丞相求贤若渴,今观此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
赤壁?杜牧|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赤壁》由创作,被选入《》。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古诗今译】
&&& 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之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倘若当年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恐怕就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被曹操深锁铜雀楼,春恨无限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只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认前朝&,本来可以写对这场战争的回顾,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史评价,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按照许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山名。共有五处,皆在湖北省境内。其中有两处最为著名,一处是今蒲圻县赤壁乡,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军队于此;另一处是在黄冈县城西北,亦名赤鼻矶,因唐杜牧与宋苏轼先后在此写下《赤壁》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而闻名。
  这两首诗词虽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但仔细揣摩,不难发现其在选材立意上的共同之处&&寄托了他们怀古的幽情,抒发了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到见解。两人都是才华横溢、志向远大,却仕途坎坷的文人,他们都为自己空有抱负得不到重用而烦恼。杜牧生性倜傥慷慨,喜议论,好谈兵,而不为时所用,在任黄州刺史时曾登广武山,观黄州赤壁,以《赤壁》诗讥讽周瑜侥幸而成大功,并暗含阮籍当年登此山时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见《晋书&阮籍传》)之慨叹。而苏轼则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累被贬黜,仕途失意,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被贬黄州,游览黄州赤壁,虽心知其非三国古战场,但想到三国周郎年纪轻轻就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华发早生,却功业无成,不免有感而发,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共同的遭遇,使他们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了共同的兴趣,并在这一历史人物及其事件上悟出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挖掘出历史给后人的启迪作用。杜诗言&周郎亦侥幸成功,设当日东风不竞,则二乔丽质,将归铜雀台中,在宫女分香之列,安得女儿江山,流传名迹乎?&(见俞陛云《诗境浅说》),一吐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气。而苏轼诗,则神游故国,仰慕英雄,感叹人生如梦,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愤懑之情。
  如上所述,杜牧、苏轼因共同的人生遭遇又先后在赤壁为官,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了共同的兴趣,但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自然不同。杜牧认为周瑜侥幸取胜,出言讥讽;苏轼对周瑜满怀仰慕,行文奔放。
  杜牧一反常人所见,别出心裁,从反面设想要是当时没有东风帮助周瑜,孙刘联军败了,那么东吴二乔将被曹操锁进铜雀台,历史将会是另一回事了。短短四句诗,把赤壁之战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起的作用,曲折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见解精辟,发人深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中,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胸怀,睥睨古今,英气夺人。周瑜不过侥幸而得东风之助,自己空有旷世之才,却不得重用。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这首咏史诗从小处落墨,小中见大,匠心独运,从沉埋在沙中的一把折戟入手,引发出思古之幽情,巧妙地将诗意引向著名的赤壁之战,引向这一重大战役的主要人物。后两句设想孙刘联军战败,则用二乔被捉的小事表达,因为二乔,非但是东吴有名的美女,更重要的是她们分别是东吴政绩显赫的孙策与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建于邺城,曹操晚年携姬妾歌伎住于其间,二乔锁铜雀,孙刘联军失败,不言自明。这样以小见大,贴切而含蓄。也正因为这首诗不同一般的构思,历代对其褒贬不一,评论颇多,宋许凯《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死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对此清人何文焕批驳说:&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彦周未免错会&(《历代诗话考索》)。
  苏诗在构思上则将写景、怀古与抒情融为一体,大开大合,纵横古今,意境宏阔,气势不凡:长江滚滚向东奔流,陡峭错落的山崖直穿天空,汹涌的浪涛拍打着江岸,卷起了千万堆雪白的浪花。作者的思绪也随着这奔腾的浪涛驰向历史的长河,想起当年的赤壁之战,想到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联系自己的处境不禁感慨良多,这些内容,亦如滚滚长江汩汩滔滔,喷涌而出,内涵丰富,无论是写景还是咏史,都能抓住特征,略加点染,便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入其境。最值得称道的是起笔几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恢宏,引人遐思,笼盖全篇,作者把所怀念的历史人物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下,赞美之情不言自喻。在奔腾的大江、雄伟的赤壁衬托下,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登场了,诗人选择英雄的气质、风度、才干等简笔勾勒,塑造了一个青年儒将的生动形象。然而,诗人的笔墨却不止于此,他神游故国,想到自己空有一身抱负,一生几上几下,屡遭贬谪、流放的严酷现实,怎不慨叹&人生如梦&!通观全诗,无论写景,还是咏史,实质都是为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服务的。相比之下,苏轼的诗远比杜牧来得直率,来得豪放。难怪古人称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了。
【作者介绍】
杜牧【d& m&】(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与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英汉对照】
折戟沈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BY THE PURPLE CLIFF
On a part of a spear still unrusted in the sand
I have burnished the symbol of an ancient kingdom....
Except for a wind aiding General Zhou Yu,
Spring would have sealed both Qiao girls in CopperBird Palace.
------分隔线----------------------------
唐诗三百首相关文章
元稹的《遣悲怀?其三》是一首自伤身世不幸的诗。是悼亡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全诗可谓言...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由韦应物创作,这是一首写与文士宴集并抒发个人胸怀的诗。诗...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名著阅读:①&在《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火攻”的精彩战役,如“火烧赤壁”就是其中的经典,除此之外,你还记得哪些?请写出其中一例,简述主要情节(80字左右)。  ②&格列佛在大人国都经历了哪些惊险的事情。请举出两例。
未成年LN72
①示例1:火烧博望坡。曹操派夏侯敦攻打驻扎在新野的刘备,刚出山的诸葛亮设下埋伏,令赵云诱敌深入,在博望坡用火攻大败曹军,打胜出山第一仗,令关羽、张飞折服。示例2:火烧新野。博望坡失利后,曹操派曹仁再次进攻新野。诸葛亮留下空城,在民房屋顶藏引火之物,曹兵入住民房后,埋伏在城外的刘军往城里射火箭,城内起火,曹兵逃出城又遭刘军截杀,大败而归。示例3:火烧连营。刘备为替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吴。时值炎夏,蜀军扎营密林处,连绵七百里。东吴大将陆逊,趁东南风起,发动火攻,烧尽蜀军营垒。蜀军溃败,刘备得赵云救应才逃回白帝城。示例4: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六出祁山,将司马懿父子引入上方谷中,烧断谷口,引发地雷,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抱头痛哭,忽然来了一阵大雨,将火扑灭。孔明只好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违也。” 另:火烧乌巢,火烧藤甲兵等。②示例:(1)两只老鼠爬上床,与老鼠格斗。(2)一只比牛大3倍的小花猫,使格列佛大吃一惊。(3)农民把格列佛带到集市,强迫他做各种姿势赚钱。(4)被一周岁的小孩子塞进嘴里。(5)被一只猴子抓住,当成小猴子。(6)住在箱子里,被老鹰叨走。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攻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