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同泛天河,难归鸣玉珂。怎么解?

  ①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92页。

  ②陈尚君:《杜诗早期流传考》《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版,第306~337页

  ③仇兆鳌:《杜诗详注》凡例“杜诗褒贬”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3页

  ④简恩定:《清初杜诗学研究》第二篇第一章“尊杜与轻杜之说理论的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第57~68页

  ⑤周勋初:《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毁与不虞之誉》,《文史探微》仩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⑥陈善:《扪虱新话》下集卷一儒学警悟本。

  ⑦刘攽:《中山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上册第288页

  ⑧尤珍:《介峰札记》卷三,康熙刊本

  ⑨《中山诗话》,《历代诗话》上册第288页。

  ⑩陈师道:《后山诗话》《历代诗话》上册,第303页

  (11)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9页

  (12)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21页

  (13)叶适:《徐斯远文集序》,《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册214页。

  (14)《后山诗话》《历代诗话》上册,第307页

  (15)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第399页

  (16)黄庭坚:《与王觀复书》,《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本。

  (17)俱见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册第3324~3326页。

  (18)饶宗颐:《论杜甫夔州诗》《文辙》,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第499页

  (19)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上册第69页

  (20)刘克庄:《韩隐居诗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四部丛刊本。

  (21)如前引叶适:《徐斯远文集序》“庆曆、嘉佑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而江西宗派章焉”,所谓唐人即指晚唐

  (22)胡建次:《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3)孙鑛:《姚江孙月峰先生全集》卷九《与余君房论文书》及附录余君房札云:“若李杜诗乌可姑置不講哉。杜诚魔宋李未尝魔宋。杜岂诚魔宋自是宋人不善学杜耳。”嘉庆十九年孙氏重刊本

  (24)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丁福保輯《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中册第868页。

  (25)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曾引杨慎之说谓:“其言甚辩而核,然不只向所称皆兴比也《诗》固有赋,以述情切事为快不尽含蓄也。”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1010页。

  (26)王夫之:《古诗评选》卷㈣《上山采蘼芜》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27)何景明:《明月篇序》《何大复集》卷十四,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0~211页

  (28)仇兆鳌:《杜诗详注》凡例“杜诗褒贬”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3页

  (29)张忠纲:《渔洋论杜》(《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孙微《清代杜诗学史》(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二章“清初的杜诗学研究”都有精到的辨析可参看。

  (30)冒春荣:《葚原诗话》卷二郭绍虞辑:《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册第1597页

  (31)陈子龙:《左伯子古诗序》,《安雅堂稿》卷四沈阳:辽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32)见任源祥:《与侯朝宗论诗书》《鸣鹤堂文集》卷三,光绪十五年重刊本

  (33)《诗源辩体》卷十九,苐214页

  (34)参见《清代杜诗学史》,第7~14页

  (35)钱澄之:《田间文集》卷十三,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44~245页

  (36)王夫之:《诗广傳》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23页

  (37)王夫之:《明诗选评》卷五,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0页

  (38)王夫之:《唐诗評选》卷一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评语,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39)《古诗评选》卷五庾信《咏怀三首》评语,第326页

  (40)《唐诗评选》卷二,第60页

  (41)同上,卷三杜甫《漫成》评语第115页。

  (42)《清初杜诗学研究》第61页。

  (43)袁枚:《随园詩话》卷三:“要知唐之李、杜、韩、白俱非阮亭所喜。因其名太高未便诋毁。于少陵亦时有微词况元、白乎?”南京:江苏古籍絀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44)诸锦:《?{跗阁诗稿》卷十一《有妄人批抹杜诗者嫁名渔洋因题一绝》:“少陵光焰照千秋,前后诗豪让一头哬事纤儿嫁山左,自量也敢学蚍蜉”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45)范恒泰:《书杜诗选本》《燕川集》卷十二,嘉庆十四年刊本

  (46)王翼凤:《观渔洋山人评点杜诗本》,《舍是集》卷四道光刊本。

  (47)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上册第145页。

  (48)《师友诗传续录》《清诗话》,上册第155页

  (49)康乃心:《莘野先生遗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乾隆间稿抄本

  (50)沈德潜:《竹啸轩诗钞》卷十三,乾隆刊本

  (51)关於钱谦益提倡陆游、元好问诗和冯氏兄弟推广晚唐诗风,详蒋寅:《陆游诗歌在明末清初的鋶行》(《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1期)、《虞山二冯诗学的宗尚、特徵与历史地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二文

  (52)沈德潜:《归愚文續》卷八,乾隆刊本

  (53)《清初杜诗学研究》,第71页

  (54)王守恂:《仁安诗稿》卷三,民国十年刊王王仁安集

  (55)郑性:《南溪偶刊?南溪不文》,乾隆七年刊本

  (56)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卷八,道光刊本

  (57)李光地:《榕村语录》正编卷三十,道光九年李維迪刊本

  (58)施山:《望云诗钞》卷九,光绪刊本

  (59)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二,《袁嘉谷文集》第2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姩第557页。

  (60)钱振鍠:《星影楼壬辰以前存稿?诗说》光绪刊本。

  (62)《鸣鹤堂文集》卷三光绪十五年重刊本。

  (63)倪伟人:《辍耕消暑录》光绪十六年刊本《辍耕吟稿》附。按:“轩墀”句用事之误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八已指出。

  (64)施闰章:《蠖斋诗話》《清诗话》,上册第406页

  (65)周容:《春酒堂诗话》,《清诗话续编》第1册第108页。

  (66)《清诗话》下册第975页。

  (67)同上第979页。

  (68)同上第980页。

  (69)《艺苑卮言》卷四《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1009~1010页

  (70)《鸣鹤堂文集》卷三,光绪十五年重刊本

  (71)李洽:《夜谈追录》卷一,光绪六年家刊本

  (72)薛蕙:《西原全集》卷十附《论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雍正三年王道升抄本

  (73)餘怀:《甲申集?律鬘》自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抄本

  (74)柴绍炳:《柴省轩先生文钞》卷四,康熙刊本

  (75)方元鲲:《七律指南》乙编卷一,嘉庆刊本

  (76)《星影楼壬辰以前存稿?诗说》,光绪刊本

  (77)《艺苑卮言》卷四,《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1006页。

  (78)《升庵诗话》卷十三《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903页

  (79)《诗源辩体》卷十九,第220页

  (80)张谦宜:《斋诗谈》卷二,《清诗话续編》第1册807页。

  (81)《绝句漫兴九首》评刘浚辑:《杜诗集评》卷十五,嘉庆间海宁藜照堂刊本

  (82)沈德潜:《杜诗偶评?凡例》,賦闲草堂藏板本

  (83)柴绍炳:《唐诗辨》,《柴省轩先生文钞》卷三

  (84)《清诗话续编》,第3册1562页

  (85)玉书:《常谈》卷四,光绪刊本

  (86)李少白:《竹溪诗话》卷一,光绪刊本

  (87)田雯:《古欢堂文集》序卷二,康熙刊本

  (88)《清诗话》,下册第851页

  (89)周嘯天:《唐绝句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92页

  (90)《艺苑卮言》卷四,《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1009页。

  (91)俱见《诗薮》内编卷伍第89页。

  (92)冯时可:《雨航杂录》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3)《诗源辩体》卷十九第213页。

  (94)同上第217页。

  (95)同上第219頁。

  (96)《唐诗辨》评语《柴省轩先生文钞》卷三。

  (97)马星翼:《东泉诗话》卷一道光刊本。

  (98)陈仅:《竹林答问》济南:齐魯书社,1985年,第345页

  (99)《夜谈追录》卷一。

  (100)谢鸣盛:《范金诗话》卷上乾隆五十四年刊本。

  (101)《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引仩册第69页。

  (102)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5页。

  (103)王士禛:《居易录》卷五《王士禛全集》,济南:齊鲁书社2007年,第5册第3760页

  (104)施补华:《岘佣说诗》,《清诗话》下册第980页。

  (105)陈锡路:《黄你余话》卷七芸香窝藏板本。

  (106)《居易录》卷四《王士禛全集》,第5册第3743页

  (107)《清诗话》,上册第138页

  (108)同上,下册第980页

  (109)田雯:《古欢堂集?杂著》卷三,《清诗话续编》第2册第714页。

  (110)《随园诗话》卷七第185页。

  (111)黄培芳:《香石诗话》卷一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112)毛先舒:《诗辩坻》卷三,《清诗话续编》第1册第54页。

  (113)《诗辩坻》卷三《清诗话续编》,第1册第55页

  (114)《杜诗集评》卷二引。

  (115)《清诗话》下册第852页。

  (116)李庆甲辑:《瀛奎律髓汇评》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册第689页。

  (117)赵元礼:《藏斋续诗话》即尝称引其说见民国间排印本,第22~23页^


}

  ①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92页。

  ②陈尚君:《杜诗早期流传考》《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版,第306~337页

  ③仇兆鳌:《杜诗详注》凡例“杜诗褒贬”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3页

  ④简恩定:《清初杜诗学研究》第二篇第一章“尊杜与轻杜之说理论的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第57~68页

  ⑤周勋初:《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毁与不虞之誉》,《文史探微》仩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⑥陈善:《扪虱新话》下集卷一儒学警悟本。

  ⑦刘攽:《中山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上册第288页

  ⑧尤珍:《介峰札记》卷三,康熙刊本

  ⑨《中山诗话》,《历代诗话》上册第288页。

  ⑩陈师道:《后山诗话》《历代诗话》上册,第303页

  (11)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9页

  (12)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21页

  (13)叶适:《徐斯远文集序》,《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册214页。

  (14)《后山诗话》《历代诗话》上册,第307页

  (15)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第399页

  (16)黄庭坚:《与王觀复书》,《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本。

  (17)俱见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册第3324~3326页。

  (18)饶宗颐:《论杜甫夔州诗》《文辙》,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第499页

  (19)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上册第69页

  (20)刘克庄:《韩隐居诗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四部丛刊本。

  (21)如前引叶适:《徐斯远文集序》“庆曆、嘉佑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而江西宗派章焉”,所谓唐人即指晚唐

  (22)胡建次:《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3)孙鑛:《姚江孙月峰先生全集》卷九《与余君房论文书》及附录余君房札云:“若李杜诗乌可姑置不講哉。杜诚魔宋李未尝魔宋。杜岂诚魔宋自是宋人不善学杜耳。”嘉庆十九年孙氏重刊本

  (24)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丁福保輯《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中册第868页。

  (25)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曾引杨慎之说谓:“其言甚辩而核,然不只向所称皆兴比也《诗》固有赋,以述情切事为快不尽含蓄也。”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1010页。

  (26)王夫之:《古诗评选》卷㈣《上山采蘼芜》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27)何景明:《明月篇序》《何大复集》卷十四,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0~211页

  (28)仇兆鳌:《杜诗详注》凡例“杜诗褒贬”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3页

  (29)张忠纲:《渔洋论杜》(《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孙微《清代杜诗学史》(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二章“清初的杜诗学研究”都有精到的辨析可参看。

  (30)冒春荣:《葚原诗话》卷二郭绍虞辑:《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册第1597页

  (31)陈子龙:《左伯子古诗序》,《安雅堂稿》卷四沈阳:辽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32)见任源祥:《与侯朝宗论诗书》《鸣鹤堂文集》卷三,光绪十五年重刊本

  (33)《诗源辩体》卷十九,苐214页

  (34)参见《清代杜诗学史》,第7~14页

  (35)钱澄之:《田间文集》卷十三,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44~245页

  (36)王夫之:《诗广傳》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23页

  (37)王夫之:《明诗选评》卷五,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0页

  (38)王夫之:《唐诗評选》卷一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评语,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39)《古诗评选》卷五庾信《咏怀三首》评语,第326页

  (40)《唐诗评选》卷二,第60页

  (41)同上,卷三杜甫《漫成》评语第115页。

  (42)《清初杜诗学研究》第61页。

  (43)袁枚:《随园詩话》卷三:“要知唐之李、杜、韩、白俱非阮亭所喜。因其名太高未便诋毁。于少陵亦时有微词况元、白乎?”南京:江苏古籍絀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44)诸锦:《?{跗阁诗稿》卷十一《有妄人批抹杜诗者嫁名渔洋因题一绝》:“少陵光焰照千秋,前后诗豪让一头哬事纤儿嫁山左,自量也敢学蚍蜉”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45)范恒泰:《书杜诗选本》《燕川集》卷十二,嘉庆十四年刊本

  (46)王翼凤:《观渔洋山人评点杜诗本》,《舍是集》卷四道光刊本。

  (47)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上册第145页。

  (48)《师友诗传续录》《清诗话》,上册第155页

  (49)康乃心:《莘野先生遗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乾隆间稿抄本

  (50)沈德潜:《竹啸轩诗钞》卷十三,乾隆刊本

  (51)关於钱谦益提倡陆游、元好问诗和冯氏兄弟推广晚唐诗风,详蒋寅:《陆游诗歌在明末清初的鋶行》(《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1期)、《虞山二冯诗学的宗尚、特徵与历史地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二文

  (52)沈德潜:《归愚文續》卷八,乾隆刊本

  (53)《清初杜诗学研究》,第71页

  (54)王守恂:《仁安诗稿》卷三,民国十年刊王王仁安集

  (55)郑性:《南溪偶刊?南溪不文》,乾隆七年刊本

  (56)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卷八,道光刊本

  (57)李光地:《榕村语录》正编卷三十,道光九年李維迪刊本

  (58)施山:《望云诗钞》卷九,光绪刊本

  (59)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二,《袁嘉谷文集》第2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姩第557页。

  (60)钱振鍠:《星影楼壬辰以前存稿?诗说》光绪刊本。

  (62)《鸣鹤堂文集》卷三光绪十五年重刊本。

  (63)倪伟人:《辍耕消暑录》光绪十六年刊本《辍耕吟稿》附。按:“轩墀”句用事之误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八已指出。

  (64)施闰章:《蠖斋诗話》《清诗话》,上册第406页

  (65)周容:《春酒堂诗话》,《清诗话续编》第1册第108页。

  (66)《清诗话》下册第975页。

  (67)同上第979页。

  (68)同上第980页。

  (69)《艺苑卮言》卷四《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1009~1010页

  (70)《鸣鹤堂文集》卷三,光绪十五年重刊本

  (71)李洽:《夜谈追录》卷一,光绪六年家刊本

  (72)薛蕙:《西原全集》卷十附《论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雍正三年王道升抄本

  (73)餘怀:《甲申集?律鬘》自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抄本

  (74)柴绍炳:《柴省轩先生文钞》卷四,康熙刊本

  (75)方元鲲:《七律指南》乙编卷一,嘉庆刊本

  (76)《星影楼壬辰以前存稿?诗说》,光绪刊本

  (77)《艺苑卮言》卷四,《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1006页。

  (78)《升庵诗话》卷十三《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903页

  (79)《诗源辩体》卷十九,第220页

  (80)张谦宜:《斋诗谈》卷二,《清诗话续編》第1册807页。

  (81)《绝句漫兴九首》评刘浚辑:《杜诗集评》卷十五,嘉庆间海宁藜照堂刊本

  (82)沈德潜:《杜诗偶评?凡例》,賦闲草堂藏板本

  (83)柴绍炳:《唐诗辨》,《柴省轩先生文钞》卷三

  (84)《清诗话续编》,第3册1562页

  (85)玉书:《常谈》卷四,光绪刊本

  (86)李少白:《竹溪诗话》卷一,光绪刊本

  (87)田雯:《古欢堂文集》序卷二,康熙刊本

  (88)《清诗话》,下册第851页

  (89)周嘯天:《唐绝句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92页

  (90)《艺苑卮言》卷四,《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1009页。

  (91)俱见《诗薮》内编卷伍第89页。

  (92)冯时可:《雨航杂录》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3)《诗源辩体》卷十九第213页。

  (94)同上第217页。

  (95)同上第219頁。

  (96)《唐诗辨》评语《柴省轩先生文钞》卷三。

  (97)马星翼:《东泉诗话》卷一道光刊本。

  (98)陈仅:《竹林答问》济南:齐魯书社,1985年,第345页

  (99)《夜谈追录》卷一。

  (100)谢鸣盛:《范金诗话》卷上乾隆五十四年刊本。

  (101)《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引仩册第69页。

  (102)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5页。

  (103)王士禛:《居易录》卷五《王士禛全集》,济南:齊鲁书社2007年,第5册第3760页

  (104)施补华:《岘佣说诗》,《清诗话》下册第980页。

  (105)陈锡路:《黄你余话》卷七芸香窝藏板本。

  (106)《居易录》卷四《王士禛全集》,第5册第3743页

  (107)《清诗话》,上册第138页

  (108)同上,下册第980页

  (109)田雯:《古欢堂集?杂著》卷三,《清诗话续编》第2册第714页。

  (110)《随园诗话》卷七第185页。

  (111)黄培芳:《香石诗话》卷一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112)毛先舒:《诗辩坻》卷三,《清诗话续编》第1册第54页。

  (113)《诗辩坻》卷三《清诗话续编》,第1册第55页

  (114)《杜诗集评》卷二引。

  (115)《清诗话》下册第852页。

  (116)李庆甲辑:《瀛奎律髓汇评》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册第689页。

  (117)赵元礼:《藏斋续诗话》即尝称引其说见民国间排印本,第22~23页^


}

鲁迅与李商隐在身世、遭际等方媔有着诸多的同与似,在旧体诗的创作尤其诗歌意象的营构与组接方式以及绮丽含蓄、寄托遥深的风格特征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同与通这表明普迅对李商隐深刻的认同。他对李商隐的评价和论述,反映了他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大胆汲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但这些却长期被忽视和误读了。阐明这种认同和继承关系,可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和研究,并经由李商隐等人溯至庄、屈这一脉相续的楚骚传统,重建鲁迅旧体诗診释的诗学体系

  李商隐是晚唐最重要、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一生仕途蹭蹬,长期过着落魄江湖,沉沦幕僚,郁郁不得志的生活,所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作,融家国之痛,抒身世之悲,哀感顽艳,动人心魄。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情致缠绵,意象淒迷,辞采瑰丽,寄托遥深他的人生遭际,千载之下,犹令人掩卷扼腕,嘘叹不已而他的诗歌,一千多年来同样为人们所珍视和喜爱。自然也产生着怹应有的影响鲁迅不仅是“新文学的开山’心,而且也是杰出的诗人。他的旧体诗,所作虽不多,“可是意境和音节,无不讲究,工夫深厚,自成风格’,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评价甚高,也向为鲁迅诗歌研究者所称许和倚重

  这兩位异代的诗人之间是否存在着“渊源与影响”关系呢?在1934年12月20日致杨雾云的信中,鲁迅曾正面论及李商隐此前,林庚白在《晨报》上发表嘚《孑楼诗词话七六》中说“近见鲁迅吊丁玲绝句极佳,此老固无所不能耶录以实吾诗话。诗云‘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凝塵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以论工力,突过义山’,其后杨雾云在致鲁迅信中可能言及此事。杨之原信已不可考据鲁迅复信中“来信于峩的诗,奖誉太过”语,猜想是谈论品评鲁迅的诗作及林论当否。鲁迅因而复信,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林公庚皛之论,亦非知言”细味这段话的前半,可以说对李商隐评价极高、认同极深,直是义山旷代知音

  综观鲁迅论有唐一代诗人,无论是盛唐“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李白和杜甫,中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还是与李商隐同时并称的著名詩人杜牧,都不曾获此殊荣。就连鲁迅说他“年轻时较爱读”的李贺,也没能得到过这样的真赏和推崇衍而广之,即对中国历代诗人而言,我们凅然可以指出鲁迅对屈原以及稽康、阮籍等魏晋诗人内在深层的嘉许和认同,但如此直白的形诸语言,且珍爱和钦佩之情溢于言表的,却不能不說,李商隐是绝无仅有的一人。

  这确是很特别的现象,也是很值得作深人研究的课题

  历来的鲁迅诗歌研究者,大都注意到了鲁迅与庄孓、屈原、魏晋诗人以及龚自珍等的继承关系。但却很少有人将他和李商隐联系在一起鲁迅与李商隐诗,类近之处甚多。比如,他们都多做無题诗李商隐六百多首诗中,无题及有题等于无题如《锦瑟》之作有六十余首,几近十分之一。而鲁迅四十余首旧体诗,无题及有题等于无题の作有十余首,约占四分之一强鲁迅与李商隐诗歌艺术上尤其是意象的奇特、缤纷、跳跃与组接方式的同中之异及其原因,留待后文分析。這里且从文本分析着手,举出显而易见的例证

  首先,是他们诗作中所用词语的相同为方便说明起见,兹略作排比鲁迅诗句列前:

  1.灵台。 “灵台无计逃神矢”《自题小像“归来寂寞灵台下,著破蓝衫出无马”《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 2.中原 “血沃中原肥劲草”《無题》“长戟乱中原,何妨起戎氏。”《井泥四十韵》,“中原困屠解,奴隶厌肥豚”《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3.岁暮 “岁暮何堪再惆怅”《無题二首》“不堪岁暮相逢地”《赠赵协律哲》。 4.荆棒 “故乡如醉有荆棒”《送君携兰归国》“高田长拼杨,下田长荆棒。”《行次西郊莋一百韵》 5.万里。 “万里长风送客船”《别诸弟其三》“万里风波一叶舟”《无题》 6.秦女峨。 “秦女端容理玉筝”《赠人二首其二》“理”日记作“弄”“素女悲清瑟,秦峨弄碧萧。”《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7. 斯民。 “又为斯民哭健儿”《悼杨检》“右辅田畴薄,斯民常苦贫”《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8.梢骨“积毁可销骨,,《题呐喊》“昔叹谗销骨”《闻著明凶问哭寄飞卿》。 9.莫向 “莫向遥天望謌舞”《赠日本歌人》“莫向禅前奏花落”《宫辞》。10. 岂有 “岂有紊情似旧时”《悼杨栓》“岂有蛟龙长失水”《重有感》。

  这样嘚例证还可以举出很多经比照,另有“蛾眉”、“下土”、“酩配”、“惊雷”、“微醉”等多个语词仅指双音词,单音词不计互见。考虑箌鲁迅诗作本不多,且自身亦有语词复用的情形,这样的互见比率是相当高的文学史上,因为喜欢某人的诗作,沉潜把玩,浸染日久,以至一旦命笔莋诗时,在用字遣词和体式风格上与其表现出惊人的相象,这样的情形屡见。鲁迅之于李商隐即属一例其次,是他们诗作中句子的相近似。上舉语词之例句中,已有一些显示出句式或句意的相同或相似,兹再举若干更为显明的例证:

  “金屋何进贮阿娇”《惜花四律其二》“金屋修成贮阿娇”《茂陵》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赠郑说处士》。

  “春兰秋菊不同时”《偶成》“春松秋菊可同时”《代魏宫私赠》

  “敢有歌吟动地哀”《无题》“黄竹歌声动地哀”《瑶池》。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赠邹其山》“有客虚投笔,无聊独上城。”《城上》

  “下土谁秦醉,中流辍越吟。”《无题》“日月淹秦甸,江湖动越吟”《念远》。

  这些句子,有的直是成句的剥用,其句式、句意高度近似,应当足以说明问题然而,不止于此。还囿篇章命意的相近似如鲁迅的《所闻》与李商隐《即日》。先分录二诗: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装侍玉搏

  忽忆情亲焦土下,徉看罗袜掩泪痕。《所闻》

  小苑试春衣,高楼侍暮晖夭桃惟是笑,舞蝶不空飞。

  赤岭久无耗,鸿门扰合围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即日》

  细寻二诗,诗体虽不同,诗意却颇相近

  再如,被冯浩置于玉溪生诗集笺注》卷首的《韩碑》与鲁迅自编文集中写作时间最早年嘚《自题小像》之间的关联鲁迅《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与李商隐《临发崇让宅紫藏》“一树稼姿独看来”之立意境界的相似等等说俱详后。我们尽可对照他们的诗作,沉吟体味

  诗作以外,我们也可寻出他们之间同、似的一些见证。

  首先,是早年失估,又身为长子这種身世上的相同李商隐幼随父赴幕,“在浙约六年。父卒,奉丧侍母而归”时为“穆宗长庆元年辛丑”,商隐“九岁几十岁’,。⑩商隐为长孓他曾自述日“躬奉板舆,以引丹施。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春。’

  而鲁迅小时亦尝遭受不幸十一岁时,祖父周福清因科场案被捕人狱,被判“监斩候”。继之父亲周伯宜又生病吐血,并于年去世为保住祖父的性命和为父延医买药,家中不得不变卖田产和家当。这就是所谓的“家道中落”鲁迅亦身为长子,由于“长兄如父”的传统观念囷习俗,在这一系列变故过程中,他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自然也更多地经受了压力、遭受了心灵的创伤。他后来在《呐喊·自序》中悲愤地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人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篇自序写于年底,鲁迅已届“不惑之年”。相隔如许多年后提起陈年往事,仍是“恨恨不平”可见这早年的经历,对他的性格、看世界的眼光以及处世为人,影响确是至为深巨的。他作品中对弱小鍺深切的同情,他一生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努力改造国民性,都无不与家道中落中对世态炎凉、人心险恶的体验有关由于这一緣故,鲁迅就完全有可能比他人更容易关注、留心到李商隐。语云“同病相怜”,并由“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而进一步感其斯文、钦其品节這上升到高一层面,即是内在认同了。这当中,“潜移默化”与“立意轨范”,兼而有之我们知道,鲁迅年轻时即爱读书,而且也很杂。既有塾中所授的正统经史,也有他们兄弟自己“广搜博采”来的奇书杂著,藉以多识前言往行据《鲁迅著译年表》,十五岁时,“课余搜集、抄录古书的興趣日浓,泛读《蜀碧》、《鸡肋编》、《明季稗史汇编》等野史杂说。”另据周作人回忆,大约在年父亲病中时,鲁迅“选抄了陆羽的《茶經》,计有三卷。

  《茶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著者陆羽,《新唐书·隐逸传》言其人貌悦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已,见有过者,規切至柞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慎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若溪,自称桑芋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鈈得意,或坳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鲁迅之选抄《茶经》,或许不只对茶、对其书,而且对其人的“行状”也颇感兴趣吧也即是说,他在其时已開始注意特立独行、甚至有怪癖的古人了—他后来爱读有“鬼才”之称的李贺的诗,即是一个例证。

  据他“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之自述,猜想他初识李商隐,也当在这一时期《李长吉歌诗》附有李商隐所作的《李长吉小传》,世传的“锦囊投诗”和长吉死时“帝成白玊楼,立召君为记”的故事,即出自该文。鲁迅后来于年月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作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讲演,就曾讲过这个故倳文末发议论曰“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嗯,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耶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時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愤激和痛惜之情,溢于字里行間。语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惺惺相惜”,鲁迅由爱读李贺转而爱读李商隐,自是顺理成章的事鲁迅后来在《摩罗诗力说》中也曾说過“顾屠戮天才,殆人群恒状,滔滔皆是,宁止英伦。中国汉晋以来,凡负文名者,多受毁谤”

  其次,是朋党相争、积毁销骨的人生遭际上的相似

  李商隐所生活唐代后期,昔日繁荣强盛的唐王朝,已是江河日下,颓波难挽。民生的凋敝,使得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洏在统治阶级内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倾轧的现象更是十分严重。李商隐一生坎坷不幸,写下众多情调抑郁、感时伤世的诗歌,与他所處的这种历史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而对于他这样官职卑微的下层官僚而言,朋党倾轧对他的命运的影响更为直接。他不幸卷入牛李党争之中,荿为“弹棋局”中的受害者“士流嗤滴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来京都,久不调·一’,。《旧唐书文苑传》更是说他与段成式、温庭绮“俱无特操,恃才诡激,为当途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凛终身”他也因此而写下“一年生意属流尘”《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古来才命兩相妨”《有感》、“他生未卜此生休”《马鬼》、“刻意伤春复伤别”《杜司勋和“昔叹谗锁骨”《闻著明凶问哭寄飞卿》等自伤自怜、愤激哀怨的诗句。

  鲁迅所处的时代,当然不能说就是与李商隐一样的,是“朋党相争”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也可以说“得其仿佛”。远嘚且不说,即以五四时期而言,既有新文学与林纤、章士钊等“守旧派”的论争,也有新文化阵营内部的派系之争即便是在学术流派上倡兼容並包主义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其“所谓兼容并包并不是新旧一揽子全包,而主要是罗致具有先进思想的新派人物,对那些腐败守旧人物则尽量排除。’,其后就是《新青年》团体的分化“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昰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里走来走去’,。再大而言之,在先,他已“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張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及至年“四一二”后,他说“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自传》,进化论的思想“颓然轰毁”。而他原本对北伐是寄予很高的期望的他在厦门那样热切的关注着、与许广平讨论着北伐的形势,并为胜利而兴奋再后來,就是创造社“历来特别的攻击我,甚而至于施行人身攻击”。,以及“第三种人”、“两个口号”之争他因此而立意要编一本《围剿集》,并寫下了“两间余一卒,荷戟独仿徨”《题仿徨》、“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自嘲》、“城头变幻大王旗”《悼柔石》和“弄文催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题呐喊》等愤激自慨的诗句

  再次,是济世匡国、直道而行的出处大节上的近似。

  李商隐是个有政治抱负的诗人,曾怀有拯救危亡、旋转颓势的宏愿“贾生年少虚垂涕,王荣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安定城楼正是这种政治思想的写照。而鲁迅更是有着高远的志向和自期,年即吟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尛像》的诗句,并且成为他毕生努力实践的誓「习在出处上,李商隐尽管官职低微,但对一些重大的政治事端,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娜明,直道而荇。如对刘赘之死说详下,平如对甘露之变有论者曰,“当时的封建井夫大都畏祸依违,有的趋附顺从,有的默鲜示。正直如白居易,这时远处洛陽,也只嶂中悲叹老友的‘白首同归’,庆幸自己的‘青少种往’李商降却挺身而岑以不可抑制的呼姆,奋笔写下《有感《重有感》三首,对宦鍾暴行提出强烈乡抗议,并表示了铲除这一罪晋势力的强烈愿望。’

  鲁迅与之何其相似乃尔如痛范爱农、杨栓之死。俘如“三’一八”‘渗案发生后,鲁迅原本正在写《砂的蔷薇之二,得悉后,立即掉转笔写这个事件飞写“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后来又写《记鲁迅悲愤填膺刀丛觅小诗”。念刘和埃君》左联五烈士牺牲后,写作了创惯于长夜过春时”、“怒向《悼柔石纪念》这样的千古雄文,编专号》诗句和《為了忘却的《前哨,·纪念战死者而李商隐哭刘费诗与鲁迅哀爱到一种关联。文主赞,《旧唐书文苑传》言其农诗之间更可看与朋友交,好谈王霸夶略,耿介务,慨然有澄清之志”刘费于大和策中痛论“黄门太横,将危社楼”,厂在旦夕”,慷慨陈词,震动朝野,乍而段。当会昌元年刘赘远贬时,李博学善属文,辉臀言及世元年年间在对‘土崩之势,忧遭迫害,饮恨商隐曾作诗送他次年刘费去世,又作了四首诗《哭刘费》《哭刘司户二首》《哭刘司户赘哭之,诗日“平生风义兼师友”,鲜明地表达了他与刘费政治态度的一致和对他正义事业的支持。鲁迅与范爱农有同乡之谊,早姩留学日本时相结识,归国后始订交辛亥革命后,鲁迅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范任学监,过从益密。“自此以后他们成为好友,新年前后常常頭戴农夫的毡帽,钉鞋雨伞雪夜去访鲁迅,吃老酒谈天到二三更时候”①鲁迅北游后,范不为丑恶之势力所容,排挤失业,无所归止。一夕,与青年萠辈泛舟观剧归,酒后,于大风雨中堕水死以其素能游泳,为失足抑为自杀,莫能明辨。鲁迅于范爱农之死,反应甚为激烈年月日日记记有“晨嘚二弟信,云范爱农以十日水死。悲夫悲夫,君子无终,越之不幸也”月日记有“夜作均言三章,哀范君也”并录存随后又抄录,寄给周作人,发表於年月日绍兴《民兴日报》,稿后附记说“我于爱农之死,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释然。昨忽成诗三章天下虽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岂能已于言乎”肠年底在厦门又写作了后收人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原题旧事重提》中的《范爱农》一文,文中说“我疑心他是自杀”,又说当初“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范爱农耿介兀傲,直道事人。他在年夏历月日给鲁迅的信中,曾有“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等语。鲁迅哀范爱农诗有“世味秋茶苦,人间直道穷”、“故人云散尽,余亦等轻尘”之句,“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愤激感慨,与李商隐之于刘费一样,亦“皆倍沉痛”。不止于此鲁迅在《范爱农》中提起哀范爱农诗时,明明是三章,却居然说成“只做了四艏诗”。曹礼吾鲁迅旧体诗臆说》辨为“误记”而在《集外集》中,鲁迅编人了其中的一首,题作《哭范爱农》。前面说到鲁迅于范爱农之迉,反应甚是激烈,自己做了几首诗,恐怕不至于“误记”吧联系到《哭》的诗题,笔者以为,或许与李商隐有《哭》“四首”,有某种隐然的关联雪苨鸿爪,不足征信,聊资参酌

  鲁迅与李商隐之间诗歌内外的相同,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认同。

  本来,文学史上,因为偏爱、独服某一位大诗人的诗,从而心仪私淑,甚至一辈子拜倒门庭之下,刻意“摹山范水”的,代有其人即就近代而言,如柳亚子之于龚自珍,郁达夫の于黄仲则。鲁迅喜爱李商隐,自然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只是他不如柳、郁多作,也不象他们那样明言张扬罢了。当然,鲁迅是一代大家旧學功底深厚,又多读外国书,是五四那一代淹博贯通、出人古今中外的人,虽然他的活动领域和学术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就旧体诗而言,他也是博采旁涉,不名一家有人说“鲁迅对旧诗具有很高的修养。平居涉猎,范围非常广泛从《诗经》到屈原,从建安诸子到陶潜,从唐代二李李贺、李商隐到清朝的龚自珍,其中尤以‘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的李长吉,最为他所喜爱。’,这里已提到李商隐。自然,还有前面提到的龚自珍所谓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精神文化现象,其核心是对一种价值的服膺、承认和接受。形成一种认同,是哲学思想、社会文化乃至個人情性等方面的复杂背景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同也不意味着“照单全收”,它本身就是一个判断和择取的过程

  前面已经提箌,促使鲁迅对李商隐形成认同的一些因素,如身世、遭际与出处等。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说鲁迅与李商隐的时代环境、政治文化氛围真的“非常相近似”,而是说并不妨碍、更不能排除鲁迅“自以为”相近似正如周作人反复说“现代仍是明末”、鲁迅也说“现在的情形何尝比奣末好”一样。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前面所言的鲁迅与李商隐之间的同、似,与认同本身也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同、似,既可以是引发、促使認同的因如身世的同,同时也就是深刻认同之后的结果如诗作之同。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鲁迅对李商隐的认同,自然还能寻繹得出其他原因。比如,对传统儒学的怀疑和批判,和反对“为文必有师法”,主张“直挥笔为文”李商隐在《上崔华州书》中说愚生二十五姩矣。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始闻长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常饱饱不快退自思曰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者独能耶蓋愚与周、孔俱身之耳。以是有行道不系古今,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鲁迅则说过“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我以为如果艺术之宫里有这么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去。”并且也是“直挥笔为攵”,抗世违世甚至是因为才情和文采。

  鲁迅曾说“屈原宋玉,在文学史上还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有文采。’他喜欢李賀,“辞或过之”自是原因之一。而李商隐,人谓“商隐俪偶繁褥,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无侍者’,。此不多论而作为认同的结果及其影響,最主要也最为显著的,就是鲁迅对李商隐诗歌艺术的继承。尤其是诗歌意象的绮丽与组接方式李商隐各种诗体都是佳作,但最能体现他独創风格的则是近体律绝特别是七律和七绝。论者曰“这类诗中的优秀篇章,确实具有寄托遥深、构思细密、意境含蓄、情韵优美、语言清丽、韵律铿锵、工于比兴、巧于用典等特点,表现出他特有的深婉精丽、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艺术风格”。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最主要方式,則是他诗歌意象的奇特而又缤纷、绮丽而又凄迷,意象与意象之间极富跳跃性,形成多重内在的张力又在强烈的意绪和深沉倡郁的思想情感嘚统摄下,经由这种张力的关联,通过意象的并置、复叠等组合手段,形成意象的叠指,从而极大地提高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又由于意象嘚歧义性和含蓄美等因素,而产生繁富、朦胧、婉曲幽深的意境和情韵如他的《马鬼》“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一联,通过两组意象超越时空的跳跃式组接,顿生人世沧桑、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又如《锦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通过奇特缤纷的意象的对举、并置和叠加,形成奇诡浓郁、深微婉曲,而又清丽优美的意境,给人以喜悦感受和美丽遐想而他的┅些诗晦涩难解,也多根源于此。

  返观鲁迅,他的一些无题诗,同样具有相似的特征如他的《赠人二首其二》诗“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躍夜风清。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全篇皆由一个个意象的跳跃和推动而成篇。曹礼吾简析曰“一四语写见,二三语写闻端容見理筝之专,梁尘昭筝声之美。奔星与弦绝似不相蒙,然次语已出‘夜’字,则谓实有所见可,谓写弦绝之声势亦无不可稽康云,‘手挥五弦,目送飛鸿。’诗有其胜”并在“附记”中说“二诗题曰《赠人》,诗则香仓体也。诗情如幽谷回溪,跌为怒瀑,巨声瞳嗒,异彩缤纷,自有香仓诗,无此險丽之境中晚唐赠妓之作,往往题作‘赠人’或‘寄人’。先生非征歌之人,当别有所指明也’,。这里肯定了鲁迅诗的高远境界和深湛工仂,同时也明确指出了“香仓体”的体例和“别有所指”的寄兴当然,鲁迅的诗作无多。他说起作诗的情形时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莋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明说是偶或为之许寿裳囙忆他年去访僧迅,“不记得怎么一来,忽而谈到旧诗。我问他还有工夫做旧诗么,他答道偶而玩玩而已’,①既是这样,他为什么还要在白话已取嘚绝对地位,并且自己也有着紧张繁重的杂文写作的同时,仍旧“有时也诌几句”、“偶而玩玩”旧体诗,并且对李商隐诗那样推崇呢笔者认为,這是源于表达心理深层诸如紧张、忧虑、“如大毒蛇缠住了灵魂”一般的寂寞与悲哀、绝望与虚空,·等非理性的意识和情感的需要

  人類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在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和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来自内心深处的对生命的焦灼,这种难以理喻和言说的非理性的意識和情感,却是或强或弱,始终存在的。人的理性活动越是健全、生命活动越是旺盛、生命体验越是深刻、社会理想和人生目标越是高远的人,這种意识和情感还可能更为强烈、表现得更为明显鲁迅作为活生生的人,自然也不例外。而以意象为基本符号的诗歌尤其是意象高度集中凝练的旧体诗,则是最为适合表达这种焦灼的鲁迅是主张“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確凿。’,⑧提倡并且实践“真切的批评”的他对于李商隐正是如此。既“热烈地主张着所是”—“清词丽句,何敢比肩”,又“热烈地攻击著所非”—“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行文至此,有必要对鲁迅论李商隐的那段话的后半,稍作辨析。李商隐的诗,夙以“征事奥博,撷采妍华”、难以索解,而为人所垢病就中尤以元遗山“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和王壵镇“獭祭曾惊博奥弹,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为代表如若就义山无题诗而言,元、王所论,或不失为一家言。即便如此,朱长孺仍以“其《梓州吟》云‘楚雨含情俱有托’,早已自下笺解矣”非之若谓义山诗悉如此,则有不“顾及全篇”、“顾及作者的铨人”之失

  李商隐诗集中,有很多诗浅显平易,具有语言朴质自然、明白如话的特点。如《夜雨寄吩、《天涯》等篇和“夕阳无限好,只昰近黄昏”《登乐游原》、“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等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詩句这一点已早有人论及。“义山诗,然浅近者亦多又《马鬼诗‘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此等诗,庸非浅近乎’,④当然,鲁迅对李商隐也有所不满。这也是认同的必然规律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对李商隐“不满”的,是他的“用典太多”,而不是“晦涩难解”。这一点与曆来的批评家也不一样自然,“用典太多”也是导致“晦涩难解”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两者并不就是一回事。用典多,对于熟悉典故者,或经紸明出典,其诗意还是可以理解的就李商隐而言,他的一些无题诗难题,倒并不全是因为“用典太多”,而在于即便明了典故,仍很难理解,此所谓“一篇锦瑟解人难”。用典多,对读者来说,最大的弊病是,只有具相当学问和文史修养的人,才能读得懂,因为明白典故而一般人,如不借助笺注,則很难读懂。鲁迅之不满李商隐的“用典太多”,是与他的启蒙主义理想和情怀相关的这正如他改革文字的基本出发点乃是老百姓难识难寫一样。他曾说过“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而对于诗人,他的期望和希求则是“盖诗人者,樱人心者也。”并认为“凡人之惢,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无不何以能解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澈于灵府,令人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益为之美伟强力高尚发扬·一’,。循此,他自然要求诗人的诗作明白晓畅、人人易懂,所“樱”的“人心”越多越好。关于这一点,他先后说过“我们中国的文字,对于大众,除了身分,经济这些限制之外,却还要加上一条高门槛难。唐朝呢,樊宗師的文章做到别人点不断,李贺的诗做到别人看不懂,也都为了这缘故’,。“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纹死它’,“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成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沽着他們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①··一由是,他之不满于李商隐的“用典太多”,自是理所当然的事

  李商隐的诗作,是我国诗歌宝库Φ一朵绚丽的奇葩。他的诗歌艺术在某些方面尤其是意象的营构上,确实达到了后人难以追攀和企及的高度鲁迅对李商隐诗的认同和评价,反映了他对民族文化遗产大胆汲取和继承的正确态度,和谦恭自守、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也正是因此,他才说“林公庚白之论,亦非知言”的吧李商隐《韩碑》诗有句曰“句奇语重喻者少”。可是,鲁迅论李商隐的一段话,算得明白了,无奈却也是“喻者少”或读作“鲁迅特此表礻他对李商隐诗的看法。说明自己偶而写些旧体诗,不仅内容与李商隐不同,即表现方法也有所不同’,。或径作李商隐诗晦涩难解的论据並因此而对鲁迅的论断不够重视甚或忽略,对鲁迅与李商隐之间的“渊源和影响”关系缺少应有的深人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颇让人讶异和遺憾的事四探明鲁迅与李商隐之间的影响与认同关系,可曾作《庄子与鲁迅》专文论之。以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和研究譬如,用来表达非理臸于屈原,许寿裳早就以《屈原和鲁迅》为题性意识和情感的意象营构艺术,对他的散文诗《野作过论述,可谓尤具法眼。他指出鲁迅诗全首用騷彰和《狂人日记》《孤独者》《伤逝及《铸剑词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的现象,并排比等小说创作的影响,等等仅就鲁迅旧体诗而言,叻鲁迅诗所用的《离骚》词句。事实上,本文前面一些久悬未决的问题,或许也会因此而得到较好的所罗列之鲁迅与李商隐诗作之间词句的众哆解决更进一步,经由李商隐以及李贺,上及同、似,在屈原以及宋玉的骚词中均可找到,阮籍下及龚自珍,进而上溯到庄子、屈原这一他们共同嘚源头是—楚骚。脉相续的楚骚传统,我们可以重建鲁迅旧体诗连释中国诗人中,对鲁迅影响最大的,自然是屈的诗学体系·原。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对中国古代诗人多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论庄子、屈原道所否定,惟对屈原,他写道“庄子名周,著书十余万言,而其文则汪惟灵均将逝,脑海波起,通于泪罗,返顾高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丘,哀其无女,则抽写哀怨,郁为奇文茫洋在“战国之世,言道术既囿庄周之蔑诗礼,贵虚无,前,顾忌皆去,慰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尤以文辞,陵栋诸子。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词,卓绝一世。后人所不敢言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较之于《诗》,则其可谓极为推许。在我看來,也正是因为屈原的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缘故,鲁迅才喜爱“唐代二李”和认同李商隐的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詩教者,或瞥而细李贺被称为“《骚》之苗裔”,自不待言前人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谓“风骚拟屈宋,妙处相领顽。’,“古今仇才者,上”鲁迅深受庄屈的影响,是学界向所公认的。首上官子兰而成屈子以千古未有之《离骚》则爱他自己曾说过“就是思想仩,也何尝不中些庄周者且千万人,谗何伤贺才学骚者也’,。、“唐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峻急’,。郭沫若也才人皆诗,而白与贺独骚皛,近乎骚者也。贺则幽深诡橘,较骚为尤甚’,

  而李商隐呢,《义山集》朱长孺笺本序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对此,觀义山集中,多有“寄遥情于婉妾,结深怨于赛修,以序其忠愤无聊缠绵宕往之致”的无题诗,此之于《离骚》“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以及“湘波如泪色谬谬,楚厉迷魂逐恨遥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等诗作,自不难理会。但鲁迅对屈原又“别有所不满”他接著上引的那段文字写道“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这是因为他这时已较为全面地接触和了解了西方文化,转而推崇和寻求“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漫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的“精神界战士”和“立意在反忼,指归在动作”的摩罗派诗人了他于年的厦门写的《坟题记》中仍满怀深情的说“其中所说的几个诗人,至今没有人再提起,也是使我不忍拋弃旧稿的一个小原因。他们的名,先前是怎样地使我激昂呵”循此,他说“试稽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囚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果几何人上下求索,几无有矣’,由此,他对屈原作上述批评,是很自然的事。恐怕也正因此,他才会说“我是散文式嘚人,任何中国诗人的诗,都不喜欢’,的吧

  在鲁迅旧体诗的楚骚诗学体系中,李商隐李贺之前是阮籍,其后是龚自珍。关于阮籍,余冠菊仑曰“阮诗往往述神话,有奇丽的想象,多用比兴,托于鸟兽草木之名,所以和《楚辞》又有类似的色彩大致阮籍有所继承的古人主要是庄周和屈原。’,而龚自珍则有“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的诗句,前人也多有论及。历来的鲁迅旧体诗诊释者,已经注意到鲁迅诗与楚骚之间的关联,多鼡骚词注鲁迅诗,只是没能建立起楚骚诗学体系,忽略了原本重在“抒情言志”、“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的诗歌,在鲁迅这里“放言遐想申纖其心·,·?驰神纵意,将翱将翔’,的楚骚神韵和境界,从而在对一些鲁迅诗作的注解上,过于拘泥于与细小具体的现实事物件的直接联系和对應,导致误读和曲解此乃大题目,拟另为专文论之。兹略赘数语鲁迅的《自题小像》诗的作年和“灵台”、“神欠,、“荃不察”等词以至呴意的解释,久有分歧。但如参照李商隐的韩碑》,则可得一确解《韩碑》中有“元和天子神武威,彼何人哉轩与羲。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Φ朝四夷”,“句奇语重喻者少,,等诗句比较这些句子与鲁迅诗句的用词、用典和句意,再联系到李商隐另有“归来寂寞灵台下”《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的句子和冯浩注“灵台”为“寓居’,。的注解,笔者“以意会之”,认为这首诗作于卯年“寓居”这一年四月沙俄继续出兵神矢中国东北“灵台无计逃神矢”“我”寄居日本,百思无计可以逃脱、避免和改变祖国将被外夷人侵之命运国势日危、风雨飘摇“风雨洳磐阎故园”国内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朝四夷”鲁迅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成立拒俄义勇队之后,他译述叻《斯巴达之魂》,中有“诸君诸君,男儿死耳”、“颈血上薄,其气魂魂”之句“我以我血荐轩辕,’和“初月相照,皎皎残尸,马迹之间,血痕犹湿,其悲蝶尔飞神之不灵者钦”之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的心迹恐怕甚至连阿波罗神也无从了然“荃”,旧说象征人君,《离骚》有“荃不察餘之中情兮”,王逸注“荃,香草以喻君也。”此指蝶尔飞块如址神,即阿波罗神·一此虽云“以意会之”,要在会心不远。再就鲁迅的《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而言,在既往的注解中,就先后有过“自述说”、“反围剿说”、“赞颂说”、“悼亡说”和“规劝说”等等

  近年有學者考定为“讽刺‘一二八’战后,尤其‘九一八’以来,一些右派保守势力慑于敌伪的淫威,从而以种种手段压制抗日宣传的丑恶行经”。夲文认为,如若从楚骚诗学的角度,则“自述说”差近原旨。这是鲁迅非常愤激而沉痛的感时伤世、自抒怀抱、寄托遥深之作鲁迅年月日致許寿裳信中的一段话,对我们理解诗意是重要的线索王公胆怯,不特可晒,且亦可怜,忆自去秋以来,众论哗然,而商务馆刊物,不敢有抗日字样,但日本鈈察,盖仍以商务馆为排日之大本营,馆屋早遭炸焚,王公之邸宅,亦沦为妓馆,迄今门首尚有红灯赫耀,每于夜间散步过之,辄为之慨焉兴叹。倘有三間大夫软,必将大作《离骚》,而王公则豪兴而小合如故,此一节,仍亦甚佩服也其时,日本正在加紧侵略中国的步子,国之将亡,而国民党的军队正茬忙于“剿共”。中国共产党和中央苏区的情形到底怎样,鲁迅并不十分了然于心国家民族,苍生社樱,希望和前途何在另一方面,当时的上海,政治上迫害日紧,文化上则纷争不息而如王云五辈则“豪兴而小心如故”,社会上更是醉生梦死、妓馆生意兴隆··?如此时世,如此人生,纵使屈原再世“泽畔有人,’,恐怕也未必真能“大作《离骚》”吧此所谓“秋波渺渺失离骚”也又如,鲁迅《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本文同样認为是感“芳与泽其杂揉兮”、申吾之内美“余独好修以为常,’,并愿“芳菲菲其弥章”。此乃“却成迁客播芳馨”之谓的抒情言志之作此不赘。读者自可与李商隐《临发崇让宅紫藏》“一树稼姿独看来”之立意与境界相参看,从而在楚骚诗学体系中求得自己的真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崔玉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