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摄影构图书籍方面比较好的书?

单反摄影入门书籍有哪些?
按投票排序
第一步,先读三遍说明书,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读
第二步,《纽摄》,看这个是为了系统的打个基础,顺便了解一下胶片。
再看,迈克尔-弗里曼的《数码摄影完美曝光技法》《摄影师的世界》(他的书都可以买来看看),乔-麦克纳利的《瞬间的背后》《热靴日记》《雕刻光线》,其他的出版社为了赚钱攒的什么秘籍呀,大全呀,圣经呀,从入门到精通呀,通通去他妈的。
另外,拿起您的单反去拍,即是入门的另一个法门
纽约摄影学院教程
入门肯定是纽摄啦。这本很经典,不过初学者看可能觉得枯燥。可以无聊的时候随便翻翻看。我再推荐两本书,《瞬间的背后:乔·麦克纳利经典传奇照片解密》,《热靴日记:小型闪光灯的创造性应用》。前者偏人像,可以看到真正的摄影师是怎么构思创意的。后者偏闪光灯的运用,你知道,摄影其实是布光的艺术,除了要会运动自然的光线之外,肯定还要学会人造光的运用。最主要的是,两本书都有大量的图片,不会枯燥。特别是前一本,人像太妙了。然后这套丛书感觉也不错。《国际摄影基础教程》。贵,但我能从图书馆借,所以就都看了遍。也真的不推荐国内的书,特别是在什么博客,微博上炒作得很厉害的书。
说明书一定要好好看啊 国内的什么圣经大全就别看了 全都一个样 国内的书赵嘉编的都不错 一本摄影书 兵书十二卷 摄影的骨头 都很好
《完美摄影161法则》-中国青年出版社,是汇集了众多日本摄影师技巧的翻译本,通俗易懂且非常实用、全面. 这是本真正的摄影教材,有别于其他网络上大量的“单反XXX教程”但实际内容既无聊又无用的书籍.
纽约摄影学院教程=
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系列教材哟,可参考我以前的答案:
我赶脚吧这东西在网上学就行,非要买教材的话,看了这么多年中国人编的书了,那就看大学的教材吧,讲的还真是一步步来的,能算系统有个了解。纽摄没看过,不知道咋样,但一看那么厚就不想看。入门的话就是一些成像原理神马的在网上找找也就会了。更多的在于拍。
《数码摄影手册》1、2、3,都是实用技巧,绝对入门~
基础的基础就是相机说明书《圣经:DSLR数码单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数码摄影构图技巧大全》,第一本是用故事串起来的一本摄影基础书,读起来不乏味,不过相当的基础,仅仅是对说明书作了一点点补充。第二本结合图片来讲构图,很实用。这类书看的不太多,个人认为先掌握操作然后多看多拍,更多是靠实践。
摄影世界入门 by 爱否科技FView▌前言:大家好,有的人酷爱摄影,而有人觉得缺少天份今生与之无缘,我们呢,非常腹黑的希望通过努力把后者变成前者。当然不是为了教唆你穷三代、毁一生。也许大家可以通过我们的节目管中窥豹,对精彩纷呈的摄影世界了解一二,动不动心您自己决定。我们FView将来总要做数码相机的消费者报告,今天就聊一点摄影方面的入门知识以做铺垫。说深了,普通消费者可能会云里雾里,说浅了,又会被专家极客们所耻笑,这回也是试着挑战一下这个度。不过了解我们的朋友都知道:和技术细节比起来,FView更重视的是消费观点和理念的传播,本期你会听到关于单反、微单选哪个?器材党和技术流谁更占理?直出与后期PS哪个更重要?穷屌丝有没有机会逆袭……等很多独到的消费观点。▌一、打碎摄影的高端神话,爱好不分贵贱我们身边总有一小撮手捧几万的单反、坐拥N个镜头、满口专业术语、旅游时长枪短炮出尽风头的“贵族”,找他们请教的问题,言谈话语之间流露着巨大优越感。在他们眼里,我们的手机好像只能叫“捏个影”,他们那才是“摄影”,仿佛玩的不同一个游戏。呵呵,每当遇到这种人,你可以直接一个问题丢过去:“你知道什么是单反么?”如果他吱吱唔唔回答“就是能换镜头的相机”,那么你就能反戈一击嘲笑他了,因为同样能换镜头的“微单”并不属于单反。所有人都有资格玩摄影,它并不是只属于有钱人的专利、或者高不可攀的神秘之事。画画还要点功夫,摄影无非就是把当时你看到的场景咔嚓一下留下来,这谁不会呀。所以不要有崇拜感和畏惧心,只要有手机,人人都可以体验摄影的乐趣。打碎摄影高大上的神话以后,我们也不得不说:入门容易,要想精通还得苦心钻研。很多人都经历过与好友们开心出游后,看着别人一张一张精彩的瞬间,而自己攥着SD卡宁可说“忘了带”的那份羞辱。很好,这说明你起码已经有了追求上进的那份原始驱动力。照片不仅可以像流水账一样真实记录生活场景,好的作品还能把画面提炼和升华。大家看看这些优秀的作品,它所传达的意境可能比我们身临其境还要震撼。但注意:摄影的本质不是攀比和炫耀,而是随时随地记录身边点滴呀。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私人摄影师,你的故事只有你自己写才最精彩,不夸张的说:掌握一定的摄影技巧,所有生活回忆就不再是平淡黑白,而是绚烂多彩……此时你难道不应该耐下心来,听我们点破那其中奥秘么?▌二、相机原理入门一切的原点还要回到我们初中没有逃掉的那堂实验课上,请同学们翻开初中物理第二册的“小孔成像”。确实太神奇了,小孔、暗盒,就可以把远处的景物倒立着呈现在白板上。原理就不多讲了,事实上,你能想起这个实验我已经很感动了。这种自然界不起眼的现象,人们总觉得可以利用它做点什么,1827年,一个法国人发现了一种很牛叉的化学材料,这种材料只要用光长时间的照射它,它就会留下这些光的影像!这种材料叫感光材料,如果把感光材料放在小孔成像的位置会发生什么?对,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诞生了!感光材料就是“胶片”、小孔就是镜头,暗盒就是相机的机身啦,后来的相机越来越复杂,但原理一直没变,怎么样?So Easy吧?什么是单反?回忆下刚才讲的相机原理,你不难发现,这个小孔不能是一直开着的,不拍摄的时候要关闭,否则相机走一路拍一路,所有光线都混乱的照在胶片上就乱套了。那问题来了,如果小孔关闭,我们怎么取景?也就是怎么才能提前看到我要拍的画面?这需要加装内部反光设备来解决:红线就是光路,平时光线被一块反光五棱镜折射到取景器中,当拍摄的瞬间,反光镜弹起,让光线照在后边的感光材料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曝光后再落下,恢复取景状态。你按快门时候会听到“咔塔”一声有没有?那是反光镜弹起的声音呀。曝光的一瞬间你的取景器是黑的有没有?那是光线全照向了感光材料了呀!这就是“单反”——全称“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单镜头”是针对以前双镜头取景而言的,“反光式”指的是反光取景。现在的微单已经摒弃了反光式取景,全是电子取景,所以它不是“微型单反”,微单更应该是“微型单镜头电子取景式相机”的简称,更应该叫“单电”或“微单电”。什么是快门:在讲什么是单反的时候,其实连带出了“快门”的概念,它原指控制曝光与保持黑暗、挡在透光小孔后面的那个“门”,单反时代,它统指控制光路的那一套机械反光系统。快门速度:快门打开的时间长短,也就是曝光时长,这个时长通常很短,正常照相时快门速度一般在1/125秒左右,速度快的可达几千分之一秒,20分之一秒甚至长达数秒的长时间曝光,我甚至都觉得不应该叫“快门”了,应该叫“慢门”,这个时间里人手很容易发抖,感光元件可是会记录所有快门打开时候所进来的光线,照片就会虚掉,必须要上三角架。上了三角架相机是稳了,如果你拍照的景物是静止还好,万一是动态的,那不同速度的快门会对照片产生不同效果的影响。这是慢快门的效果。这是快快门的效果要想达到这种效果,起码要1/4000秒要想达到这种效果,起码要0.6秒以上调整快门速度不光会产生这些的效果,还有一个连带的副作用要注意:快门时间越短,整体进光量越少,拍出照片来理论上会较暗;快门时间越长,整体进光量越多,拍出照片来也相对较亮。这个原理好解释,光可以想象成粒子,时间越长,通过的光粒子就越多可能你会想:啊?那我如果想用很快的快门拍摄很亮的照片怎么办?有办法,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光圈”来解决。什么是光圈:小孔成像里的那个小孔就是光圈。光圈都在镜头里,而不是在相机里。光圈这个小孔是可以调节大小的,光圈大小是用几分之f来表示,f/1.4、、f/2.8、f/4、f/8、f/11等等这样的数值来描述,注意:不要忽略分之这个分号,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f是焦距,类似一个定值,那么f/1.4是大光圈,f/32其实是很小的光圈。尤其是专业人士们沟通的时候经常省略这个分号,他们会突然对你说:“5.6光圈太大了,调小点吧”,你要是调成2.8的就闹笑话了。光圈大小对照片有什么影响?光圈就好比小黑屋里的窗户,快门就好比窗帘,窗帘打开时间越长,透光量越多;另一方面,如果窗户足够大,哪怕窗帘打开时间短点,也可以产生相同的透光量。所以控制透光量,是光圈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这个高手们是计算过、有定律的,譬如1.8光圈加1/500秒,4光圈加1/100秒以及8光圈加1/25秒这三个曝光参数组合所获得的曝光量是完全相等的!这个东西咱们普通人是背不过来的,知道原理就OK了。如果要是这样的话,岂不是光圈越大越好?要注意大光圈也会有一个副作用:光圈越小,远处和近处的景物都会很清晰,这叫景深广,照风光片,反映大场面的,就要用小光圈;光圈越大,只有你固定对焦的那个距离还能保持清晰,其它远点或近点的景物就很模糊,这叫景深浅。如果你的作品里想突显某个人或物体、虚化周围的景物,就一定得用大光圈。大家看:大光圈拍出的照片往往很有味道,非常适合拍人像美女。所以大光圈的镜头往往是爱好者们追求的极品。刚才那个问题再进一步:如果我需要抓拍,也就是快门时间很短,但我又需要小光圈尽可能的保证所有景物都能清晰,又想拍出明亮的画面怎么办呢?单反三剑客之最后一个出场的——“感光度”来啦~什么是感光度(ISO):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那个神奇的感光材料吧?“感光度”就是感光材料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在胶卷时代,感光度是由胶卷制造时采用不同的配方比决定的,那个时候,感光度是胶卷最重的一个指标。在数码时代,感光度是可以通过电子手段调节的。常用的感光度有100、200、400等,越高代表对光线越敏感。感光度对照片的影响是整篇教程的重点。感光材料对光线的敏感程度越高意味着很少的透光量就可以生成比较亮丽的照片,理论上高感光度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但高感光又有一个副作用:如果你没有控制好透光量,透光量一但超过一定程度,太敏感的感光材料反而会毁了照片——产生“噪点”更多数码产品评测报告,请访问为什么会产生噪点?这个就是我们数码相机上用的感光元件,简称CCD或者CMOS(CCD和CMOS的区别不在本文中解释)。CMOS上是一个一个感应光线的点传感器,密密麻麻的,记录着每一个点的颜色数据。那么一个CMOS上有多少个点?买相机的时候,厂商会告诉你这台相机的像素分辨率是的,就是说CMOS横向有五千多个个取光点,纵向有三千多个取光点,总数约有1790万个,号称1800万像素。在一个火柴盒大小的面积上画1800万个点是什么概念?那意味着点和点距离非常非常近,密度极大。拍摄时,光就在这个CMOS上成像,光子就好像无数个不同颜色的小喷枪在上面作画,感光材料对光敏感,稍微一喷就上色了,对光不敏感,喷多点量也能上色,光除了是粒子也是波呀,喷的量稍微一大时间一长,就开始乱跑了(泊松分布),再加上电子传感器的点点之间由于温度升高电子更加活跃也会相互干扰,结果导致很多地方记录不准的颜色数据、产生噪点。这是我绞尽脑汁想出的这个比喻,严不严谨专家们就不要深究了。总之要先明白噪点是怎么产生的,才能知道如何去控制它。噪点是目前影响照片成像质量的最大敌人,是需要摄影师和摄像器材通力配合才能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噪点问题的解决有三个解决方案:方案一、降低像素数量,以保证像素密度没那么大,点和点之间不会被相互影响。这确实有效,但不是非常可取,降低像素数量也会牺牲画质,很多人会心有不甘。方案二、像素数量不变,增大CMOS面积,也可以让像素密度降低。这个方案靠谱,所以说买相机一定要买CMOS面积大的。方案三、如果像素数量不想降低,大感光面积的相机太贵了买不起,那么最好降低感光度来拍照。事实上当你买完一台相机后,才发现它的噪点控制不理想的时候,也只能用这个办法了。小结一下:快门、光圈和感光度是拍摄最重要的三要素,它们之间精妙的配合是决定照片成功与否的关键。讲快门时我们顺带讲了曝光时间对照片的影响、讲光圈时又说了如何虚实结合、ISO感光度里又重点讲了噪点和增大相机感光面积的必要性。那用一个练习检验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吧:A:我想抓拍一瞬间的动作怎么办?B:那么请您把快门调到很快A:可这样透光量不够,照出的相片很暗B:那么请您把光圈调大些A:可是我希望整个画面都尽量清楚,不能用大光圈B:那就提高ISO感光度呀A:可是ISO足够高的时候又产生了明显的噪点怎么办?B:那你就应该去户外阳光明亮的地方拍A:可是我只能在晚上光线不好的时候躲在暗处偷偷的拍怎么办?B:……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香港狗仔队的照片都是噪点严重、模糊不清的原因了吧?▌三、镜头镜头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种,单反也是因为可以灵活更换镜头才流行起来的,不同的镜头肯定是有不同的用处,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镜头最主要的作用是容纳了“小孔成像”中关键的小孔,小孔也就是光圈,光圈大小对成像的影响我们已经讲过。镜头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控制小孔与相机CMOS成像位置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焦距。焦距的调节原理和望远镜是一样的,焦距越长,你看到的距离就远,但范围就越小,焦距越短,看到的范围就越广,所以短焦距镜头也叫广角镜头。色友们所说的摄月打鸟,这些都得用超长焦镜头,你看赛场旁边的记者,他们都是远远地用大长焦,这样皮球下边草皮翻起来都能拍得一清二楚。如果你希望反映大场面,就要用广角,拍建筑物、广场、人群,如果你的视野范围不够照片就不行,你进的凡尔赛宫,没有广角镜头会让人郁闷死。所以光圈和焦距是镜头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海量的镜头群,也是因为焦距和光圈不同而不同。焦距是分段的,18-55是焦距在18到55mm之间,24-70就是24mm到70mm焦距,佳能比较有名的镜头组——大三元,就是16-35、24-70、70-200三款镜头,有了这三个镜头,就把大家平时拍摄所需的焦段都覆盖全了。而光圈是可以由大变小的,f2.8的镜头可以轻易调成f4、5.6、8等各种小光圈,也就是说一款f1.8的大光圈镜头是可以向下覆盖的,所以镜头的光圈每大一级,价格就要提升好多。外出游玩希望只带一个镜头实现一镜走天下不太现实,有个笑话:一个摄友在内蒙草原上发现罕见的马群远处奔腾而来,马上换上大长焦想拉近抓拍,等换好镜头发现马群已近,又赶紧换广角头想拍壮阔场面,等广角头换好以后马群已过,只能拍几张马屁股完事。即使是号称最强焦段的28-135,覆盖范围够多了吧,广角拍不出16焦距的场面,长焦远处的小鸟又拉不过来,也是高不成低不就。除了光圈和焦距这两个指标,老手口里经常还有个很玄的词叫“镜头素质”,镜头素质指哪些?沙占祥老师的七字真言“象清亮匀准适小”象:要真实反映,不能产生畸变清:细节清晰可辨,不能含糊不清亮:通彻透亮,透光率高匀:成像均匀,不能有中间强四周差的现象准:对光圈和焦距的控制稳定准确适:手动调焦阻尼要适中,太松太紧都会导致定位不准小:尽量选择小巧轻便的。比如市面上佳能镜头EF 70-200mm f/2.8L就很明确的标明了,这是一款佳能EF标准卡口的,焦距在70mm和200mm之间,光圈最大2.8的“L”级(高级)镜头。这也是被摄友们爱称为“小白”的一款经典镜头。参数可以一目了然,而镜头素质就很难形容,总之您大体记住,佳能的好镜头会带一圈红圈,尼康会带金圈,见到这两个圈,镜头素质都不会差。▌四、器材党和技术流大家在看到别人照出了好照片,心中潜意识都会归结为自己手中的设备不行,而不会想是技不如人,这也是人类常见的归因逻辑。于是就有烧钱买好器材的冲动。好器材到底对好照片能有多少影响?我们就分析下一张好照片的成功因素,看看有哪些是跟设备相关的。摄影第一件、也是最为重要的事就是,你要决定什么时候端起你的相机按下快门。成片质量和技巧运用都在其次,懂得时机和有发现美的意识才是最关键的。比如这张最著名的照片《时代广场胜利日》,有什么技巧可言?但是他把日本投降、二战胜利消息传来时人们喜悦的瞬间永远地凝固下来了。这是一张信手拈来,这样的景物,大街小巷、犄角旮旯俯首便是,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的,即使我们有了好器材,也可能一路下来都不知道有什么好拍的,最后拍几张集体照、抱着天涯海角举个“耶”完事。而很多有意义的事物此时已经从我们身边溜走,这是器材解决不了的。第二个要素是精巧构图。我见过拿着5D3拍标准旅游照还总把人放中间的例子。基本的构图技巧咱们必须要掌握一些。一般人到了景点是这样构图,有些则是这样。构图反应了你看待事物的视角,打破常规,独具匠心才是照片之所以成为好作品的原因。很多平凡之物,因为你换了个角度去看,就变得不再平凡。当别人这样去拍一个事物的时候,你能不能想到要这样拍呢?当你发现了精彩瞬间、也找到了合适的构图,其实呢……随便一个人到这个位置也能拍出和你一样的照片。那么在这两者之上,就是你就要进行你的艺术创作了。这种创作,就是你要思考如何对眼前的画面施加摄影技巧,这些技巧包括虚实怎么结合、长焦广角如何运用、色调和光线的拿捏,甚至有些时候要忘掉一切规则尽情发挥。清楚的照片谁都会拍,但主动选择哪些清楚、哪些不清楚,这就是作者对照片理解的体现了。虚实结合,能让主体更加突出,观众注意该注意的,而忽略该忽略的。月亮普通人拍下来就是一个小白点,但如果你用上超长焦把月亮充满镜头,再拿很远处的人或树作为参照物,这就是很好的利用了长焦的特点。想反映宽广宏伟,用再大的广角也再所不惜,甚至有时候变型了,反而会让观众感受到雄伟壮丽。不同的色调一定能给观众传递不同的情绪,主动删减选择色调能让照片更有意境。安详宁静难道不该用蓝色表达么?旧时回忆,就应该是微微泛黄。这张反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对家庭的残害,黑白色调和点光源的运用最能使人震撼。而巧妙的用光以及光所产生的阴影,则能让拍摄物产生莫名的变化和味道。有些特殊时候,为了表达意境,你甚至要忘掉学过的些规则,大胆创新。比如谁都知道拍照最起码应该能照清楚,但我在拍这张日本街景的时候,脑子一瞬间感觉穿越到了六、七十年代,梦境肯定是模糊的,于是有了这张主动虚焦。事物就在摆放在那里,清晰记录不难,难的是给我们表达想法的机会只在这画面方寸之间,所以我们要高度凝练使用很多技法暗中传递我们想要展现的,让观众能Get到更多静止画面之外的东西,读懂我们,这才正是摄影的魅力所在。在这三个决定照片好坏的关键因素当中,“发现”和“构图”与你的器材好坏没任何关系,而第三项艺术加工再创作,更重要的也是你脑子里要先有想法和灵感,然后才看设备器材能不能跟上你的想法。可笑的是,很多时候你想要的画面你手中现有的简陋器材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只是你没有充分了解器材的使用,这时候归咎器材去买更好的,不怕还照成那德行连理由都没的找了么?所以摄影圈里有一个共识:相机后面的那个“人头”,永远比前面“镜头”更加重要。▌五、摄影器材的选择修炼完技巧以后,就要考虑器材了,但刚才我们已经讲过,永远不要指望器材来提升你的照片水准,而应该在“我本想拍成这样的效果,但器材实在跟不上”的时候再考虑投入升级。手机、卡片、微单和单反这四类相机,其实就是在追求简单便携还是极致专业的轴线上的不同定位。手机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外出携带设备,用它来拍照自然是不用付出任何负担。它讲究的是简单好用傻瓜化,最好自动适应各种场景,在此基础之上尽量顾及更好的画质的更多的调节选项。不要因为手机画质差些就看不起手机,对于突发的事件,手机拿起来就能拍的特性非常之关键,它不会让你漏掉任何想拍的瞬间。试想旅游中突然遇到小鹿跑过、蜜蜂采花、白鹭展翅,你的单反还得从包中拿出开机再打开镜头盖子,即使处在工作状态没准所有参数还是拍上一张照片时设定的,这时专业相机拍出的照片质量,可能还没有手机强。有个朋友懊恼地发现,每次出去玩,抓住那些有趣瞬间、有韵味的神态都是手机,单反拍的照片反而娇柔造作、缺少灵性。导致他都不知道以后外出该带什么了。卡片机只是在兼顾移动便携的同时,加强了点专业度,而在手机成像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卡片机大部分市场被手机、以及手机外加镜头替代是无法逆转的现实。下面说说单反和微单这类准专业的设备。它们和手机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能提供更好的成像质量,以及给你更多拍摄技法的选择。但价格也都要贵很多。记住这张FView消费曲线,价格和你获得的产品性能永远不成正比,产品越高端,你可能就需要花费几倍的价格,才能得到那百分之几的提升。相机就是遵循这个规律。解释一下“成像质量”,先声明,我说的成像质量,可并不是指清晰度,我知道清晰度也就是像素数是大家最容易懂的参数,1600万像素一定比800万的清晰呀,但实际上像素到一定程度就够了,你看哪个摄影大赛的评审是拿放大镜去看的?你朋友来你家翻相册,谁会在意相片细节上那几个像素点?成像质量更多的是指暗光处有没有噪点?亮光处有没有层次,也就是说:该拍出的细节是不是没有拖泥带水、浆糊一团很利落地表现出来了。这个不看像素数,而是要看COMS成像面积够不够大。这就是专业老鸟基本不看像素数,只有新手才攀比像素多少的原因,想入门?先从改变这个观点开始吧。好相机自然有更大的成像面积也就是画幅,甚至画幅大小可以说是区别相机档次的重要依据。那一台全画幅相机是不是就成功了80%呢?呵,更贵的相机除了画幅,可能还在以下这些地方表现更优异:好相机会有更广的感光度范围,可能支持ISO两万以上;更好的控噪技术,在ISO一万左右也很少噪点;更快的快门速度,可达八千分之一秒,这可以拍子弹了;更多的对焦点,画面上想让哪里清楚就点哪里;更快的对焦速度,当你抄起相机按下快门的那一刻,焦已经对好了,而不用调来调去的拉风箱;更快的连拍速度,按下快门像机关枪一样,把急流勇进入水一刻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拍下来,连拍要是够快,总有一张能拍好;最重要的是,拥有质量更高的镜头群,比如你喜欢用50mm焦距1.8大光圈拍人像,那这个相机的50f1.8镜头素质怎么样?会不会被网友诟病?拍风景,这相机用的16mm广角镜头是不是足够经典?这些都在你买相机的那一刻已经决定了。此外随着最新科技的渗透,有一些很实用的功能,比如WIFI,可以用手机远程监控画面之外,而且拍得怎么样小屏看不清,直接就能在Pad上打开放大查看了。旋转屏幕,如果你想来一个超低视角,本人又是女生穿着裙子的话,就知道这个功能有多实用了。录像防抖和实时对焦,有了它就能让你的单反也成为一台非常赞的摄像机……这么多的功能和提升,非常遗憾的是:狡猾的商家并没有高大全的集中放在某一款机型上。很多人说:我想买台相机,需求是平时出游拍拍景、看见鸟了打打鸟,再拍拍家里小孩宠物、偶尔也扫扫街,拍个小资情调抓拍个美女,应该选什么相机?对不起,砸多少钱也没有一款相机能让你一但拥有,别无所求,残酷的现实是经常一台相机什么都好,就是某项不行。所以选择相机的过程,就是认清自己需求,内心反复煎熬和取舍的过程。你要问自己到底平时拍什么片子多,内心热爱的是美景还是人像?喜欢反映生活细节还是想体现建筑物、大场面。必须要确定一个,国际上的摄影大师,往往也都只敢说自己精通某一方面的摄影。第二要深谙各个设备的优缺点,这就要平时多看论坛多看我们评测。第三要跟从内心,往往一些冷门的逻辑能指引你做出最正确决策。比如一个朋友一定要买大个单反,我说你选这入门单反还不选如微单呢,他说不,理由是姑娘见着你拿微单衣服都不带脱的。我喷饭之余,除了深深自责对用户需求的把控还不够之外,也非常认可他的逻辑,这就是对他来说最正确的选择。还有很多朋友选择尼康或佳能的某款相机,就是因为周围朋友有很多可以适配它的镜头,有需要的时候拿来就用,不用额外投资,这多么明智呀。再比如我们团队的需求是天天棚拍产品,就选择了一款全画幅里最入门的,带WIFI随时查看照片,再有点钱呢,就投在微距和定焦镜头上。这款相机外出携带太沉、对焦很肉、录像时不跟焦、镜头不够广,所以外出旅游和摄影时都不太适用。但根据你的需求有所得也有所舍,这才是最适合的选择。对那些刚刚入门,还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朋友怎么办呢?我建议您:手机永远是您最忠实的备机,此外选择一款2、3千的入门级微单拿来练手。微单可以让你充分研究快门、光圈、ISO、焦距对画面的各种影响,反复试验找找感觉,当你把微单的功能玩精吃透了,就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相机了。有人担心微单是不是比单反要差呀,其实我们讲原理时就说了,微单和单反就差在“反光式取景器”,可是怎么取景与成像质量及功能性能没半毛钱关系呀。所以这里告诉您,现在微单的成像质量绝对不输同价格单反,而且在便携性、外出携带欲望上,都是单反望尘莫及的。当然,两、三千块钱的微单肯定被七、八千的单反秒杀,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呀。另外有人担心拿微单逼格是不是不够呀,也不一定,微单做为新鲜事物,社会认知会越来越高,人群中别人用单反,你用微单,迟早会被识货的人认出来。综上,你只需要考虑一分钱一分货就行,脑子里不要再有微单和单反的门户之见,他们本质上就是一类。▌六、直出还是后期?有些人认为原始照片才是能叫摄影,而有些人认为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后期。很多摄影大赛都是严禁后期PS的。而英国摄影师Rosie Hardy说,自己拍照从来只是拍原始素材,一切照片都是等着在电脑上慢慢处理。谁对呢?其实对于我们不搞新闻纪实的普通人来说,没必要坚持一定原片就要非常完美,好的后期能增色,也能挽救不少前期拍坏了的片子。那些反对后期PS、强调真实的人,其实他们手中相机常用的HDR、色调风格、主动降噪等功能本质也都是相机里内置的PS。一边用着一边还反对后期调整就有点顽固守旧了。我身边一个最古老的胶片玩家,也对我手机里拍集体照时可以随便换头的功能很感兴趣。既然PS非常万能,有噪点可以后期降噪、曝光差可以后期调整、光圈错也能后改虚实、色彩淡就再丰富一下呗……那是不是我们完全可以不用买好相机、好镜头,一切靠后期来搞定呢?也不是,有些过曝、太暗、脱焦、大逆光、取景不全的片子,后期就是神也弥补不了。把丑女PS成美女不是不行,甚至你凭空画出一个美女都没问题,但这样有意思么?如果后期处理脱离了真实,就失去了摄影的意义,所以这个度,取决于你对“真实”的理解。▌总结:今天的结论就是没有结论,本期报告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即不是教大家怎么拍照,也不是告诉大家买哪款相机,而是对摄影器材很多原理性的东西和经常争论的问题进行浅显的梳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原理明白、思路理清了其它的一切才会水到渠成。今天讲的东西我们在未来相机报告里不会再赘述,请大家尽可能深入理解。希望本期节目能为那些有心的人开启了一扇窥探精彩摄影世界的大门,也能给那些还处在迷茫选择中的朋友一双更亮的眼睛。▌尾巴:其实摄影和练武一样,水平高到一定境界,就会大象化于无形,更在意照片的“灵魂”而不流于形式。触动人心的永远不是照片本身,而是照片背后的那个故事。比如这张,乍一看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但稍加解释告诉你,秃鹫习性是守在濒死动物的旁边准备猎食,这个非洲女孩本应是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却再也忍受不了饥饿。照片没有章法、不讲构图、却深深地触动每个人的灵魂,甚至作者在“后来到底救没救人?”的追问声中不堪压力自杀身亡。这张照片也是平淡无奇,它没有情节没有高潮也不是瞬间,但让每个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感慨:“那夕阳下挥洒的汗水,就是我们逝去的青春”。呵,现在想想,如果能有一张与曾经爱过的人开心吃雪糕的合影,即使色彩差、构图烂、没技巧、被所有人嘲笑……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摄影的目的是触及灵魂,这时草木皆是利剑,你就不会在意器材那一点点的优劣了。所以现在,拿起你身边一切能拍照的设备去发现美好吧,不为成名不为攀比,只为告诉八十岁还翻看相片的自己:“哥的人生,是一段段精彩的传奇”。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摄影构图的书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