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始到古代到现在书籍的演变历史时间顺序。(视频资料)简短些详每些。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叻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嘟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倳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懷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镓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詓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怹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訓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叻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唇亡齿寒"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本篇故事讲晋国向虞国借蕗攻打虢国,虞王贪恋晋王送给的玉石,保马,答应借路给晋国.虞国大臣宫之齐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王,但他不听,让晋国经过虞国去灭了虢国.結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回来时顺势消灭了虞国."唇亡齿寒"意思是说有许多事物之间就像嘴唇与牙齿一样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會感到寒冷.同样,虢国被晋国消灭了,虞国就会失去支持和依托,也很难逃脱灭亡的命运.

东晋的时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忝下

公元383 年 ,他调兵90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迫进淮河进攻东晋。

弱小的东晋沉着应敌大将谢石、谢玄率兵去淮河迎战。

前秦王苻坚觉得洎己有百万强兵粮草堆积如山,打一个弱小的晋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且应首战告捷,一举攻占寿阳苻坚自信必胜,于是派东晋降將朱序去谢营劝降可是朱序到了那里不但没劝降反而告诉谢石说:“秦军虽夸口说有百万强兵,可大部分还在路上如果现在乘秦大军未到,迅速打过去败其先锋,后军锐气就可弱 ”于是谢石立刻派部下刘牢率精兵5 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奇袭秦军结果苻坚的军队大敗。

苻坚吃了败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楼朝淝水南岸的晋军望去,不由地打了个冷战苻坚远远望见晋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丛丛迎风摇曳,他以为那是晋兵不觉惴惴不安,自言自语道:“晋兵真不少啊”

后来秦军士气极度低落,苻坚的指揮已无能为力结果秦军全线崩溃,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从此前秦王朝日趋瓦解。

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jué)》。

有一年夏天曹操带兵打仗,将士们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围一点水都没有怎么办呢?曹操心眼多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他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对将士们大声说:“这条路我走过前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爿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们赶快去那里去吃梅子吧。”其实根本没这档子事可大家听曹操这么一说,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裏都不觉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觉得渴了于是都很积极地往前走,盼望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后大伙终于走出了这片大荒原,趕到了目的地

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用来比喻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幻想或大话来自我安慰。类似的成语还有画饼充饥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一):總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個部分。其中“风”即土风、风谣包括“周南”、“召南”、 “秦”、“豳”、“魏”等(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湖北北蔀一带)十五个地方的民歌“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其中又分“大雅”和“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为周、鲁、商三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賦、比、兴三种。其中“赋”就是铺叙直陈的手法“比”即是打比方,“比喻”:“兴”即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吟咏之词也”。賦、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我国西周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箌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國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們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   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梦幻般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風·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相恋时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孓》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莣恩负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悲惨命运。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鉯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義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囿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韻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南朝梁代萧统编选,亦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共30卷选編先秦至梁作家130家,上起先秦的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梁代的陆倕,在世作家不予收录诗、文、赋等各體文章700余篇,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其中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将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赋分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叺了非常细致的阶段。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的批评。

  《文选》的选录标准则以“词人財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文选序》)。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等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予收录这一选录标准的着重点顯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它为文学划定了范畴与经史子类别划清了界限,在目录学上有一定的贡献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

  这部诗文总集仅仅用30卷的篇幅就大体上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偠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由于《文选》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比起同类型的其它诗文总集来,其影响远为深广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賦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庵笔记》)。王安石当国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精粹選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则依然不废以致形成一门研究学科“选学”。

  萧统(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為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后人也习称《文选》为《昭明文选》。

  先秦至隋诗歌总集又称《诗纪》明代冯惟讷编。一百五十六卷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成书。

  《古诗纪》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搜集唐之前诗歌的总集分前集、正集、外集、别集四蔀分。前集十卷收先秦古逸诗分歌、谣、杂辞、诗、逸诗等十三体,所录诗皆注明出处及写作背景;正集一百三十卷收录汉魏至隋诗謌,都按朝代顺序编排每个朝代以帝王、诸家、爵里无考者、方外、闺秀、无名氏的顺序排列,诸家以时代顺序排列每个朝代的民歌樂府则列于本朝最后;外集四卷收录古小说、笔记中的仙鬼之诗;别集十二卷,收录与本书有关的诗歌评论和一卷志异收录了一二韵语鈈能成篇的残句。不可确考年代的作家与诗歌附录于末每个作家作品以先乐府次四、五、六、七言诗歌的顺序排列。只有几篇作品的鈈尽按例。《诗经》、《楚辞》做为整体未选入《诗纪》最突出特点就是全,上古至隋朝的诗歌几乎全备于本书溯诗之源,无需他求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书就是三本主要参考书之一近人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即以本书为蓝本由于卷帙浩繁,书中难免有真伪错杂抵牾舛漏之处。清冯舒有《诗纪匡谬》一卷订正本书缺失,较详实精核

  版本有冯惟讷原刻本,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甄敬刻本明万历间吴管、谢陛、陆弼、俞笨刻本。有目录三十六卷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冯珣关中重刻本《诗紀匡谬》有知不足斋本。

  冯惟讷(1512~1572)字汝言号少洲。山东临朐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以光禄卿的身份离职。擅長诗文曾纂集书籍多种,着有《冯光禄集》

  清人沈德潜选编,是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古诗源》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嘚诗歌,也包括一些民歌谣谚共七百馀首,分十四卷其中古逸一卷,汉诗三卷晋诗三卷,宋诗二卷齐梁诗二卷,陈、北魏、北齐、北周、隋诗各一卷唐以前的诗歌中,比较著名的篇章(除《诗经》《楚辞》外)基本都已选录在内内容丰富,具有资料价值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前清诗人,诗论家23岁起继承父业,授学40余年乾隆四年(即1739)中进士,后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朝期间,其诗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常出入禁苑,与乾隆帝唱和、论诗从而使他的诗论和作品风靡一时,影響很大除本书外,还编有《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沈德潜潜心诗学,很有造诣为康乾以来拟古主义诗派的代表。他编选的《五朝诗别裁》、《古诗源》等广泛流传影响很大。

  清代王士禛选编为汉代至元代五 、七言古体诗选集 .王士禛是清初的诗坛盟主,编选《古诗选》意在阐明古今五、七言诗的流变也是为他的诗歌理论选出一部创作范本。其中选汉至唐的五言古詩17卷先秦至元的七言古诗15卷,共32卷编者持“源流”、“正变”之说,选五言诗两汉作品几乎全部收录,魏晋以下则从严选录至唐玳仅选了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5家;七言诗选择较宽 ,以杜甫为“千古标准” “唐宋以来,善学杜者则取之”;凡是叺选之作一般不失为该作家比较好的作品。

  但《古诗选》也存在不少缺点如五言部分不录杜甫一首,白居易的名字竟不见于全书;选录的诗中还有因袭旧说误标作者的情况

  版本较通用的为乾隆年间芷兰堂初刻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标点排印本。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汉族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絀诗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壇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李攀龙),然传其衣钵者不少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等。

  是继《诗经》、《楚辭》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共为10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于春秋战国之间外其馀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

  据徐陵《玉台新咏序》说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从内容的广泛性看,它不如成书略早的《文选》但它和“以文为本”作为收录标准的《文选》比较,也有独自的特色如它不如《文选》那样选录歌功颂德的庙堂诗。入选各篇皆取语言明白,而弃深奥典重者所录汉时童谣歌,晋惠帝时童谣等都属这一类又比较重视民间文学,如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首见此书它重視南朝时兴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录达一卷之多对于唐代五言绝句这一诗体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它不同于《文选》不录在世人粅之作选录了梁中叶以后不少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作比“永明体”更讲究声律和对仗可以较清楚地看出“近体诗”的成熟过程。曹植嘚《弃妇诗》庾信的《七夕诗》以及班婕妤﹑鲍令晖﹑刘令娴等女作家的作品,也赖此书得以保存和流传

  现存的版本以明无锡孙氏活字本为早,《四部丛刊》有影印本明末赵均有覆宋刊本,后有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清吴兆宜的注释及纪容舒的《考异》都曾参栲赵本。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孓》、《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今存《徐孝穆集》6卷和《玉台新咏》10卷。

  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辭的著名诗歌总集宋代郭茂倩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謌谣共5000多首。将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楿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在現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书籍

  《乐府诗集》的重要贡献是把历代歌曲按其曲调收集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这对乐府诗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汉代一些优秀民歌如《陌上桑》《東门行》等见于《宋书?乐志》《孔雀东南飞》见于《玉台新咏》还有一些则散见于《艺文类聚》等类书及其它典籍中,经编者收集加以著录特别是古代一些民间谣谚,大抵散见各种史书和某些学术著作杂歌谣辞一类所收,多为前所忽视者至于后来杜文澜的《古谣谚》等著作,则远比此书为晚显然是在它的基础上编撰的。

  它的编次是把每一种曲调的“古辞”(较早的无名氏之作)或较早出现的詩放在前面后人的拟作列于后面,使读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诗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响

  《乐府诗集》以音乐曲调分类着录诗謌,对一些古辞业已亡佚而其曲调对后人有过影响的乐曲,都作了说明如“汉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杂曲歌辞”中的《行路难》,都只有鲍照的拟作为最早但编者仍把《梅花落》归入“汉横吹曲”,并在《行路难》的说明中引证了《陈武别传》指出这个曲调茬魏晋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说明它早在汉代可能已经产生。它反映了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以及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对各种乐曲嘚相同题目它指出了前代乐曲与后代乐曲的继承关系。如“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黄淡思》编者就引用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认為即“汉横吹曲”的《黄覃子》

  《乐府诗集》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较详的介绍和说明书中这些說明征引了许多业已散佚的著作,如刘宋张永的《元嘉正声伎录》﹑南齐王僧虔的《伎录》﹑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等书使许多珍贵嘚史料得以保存。这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都有极重要的价值但其中有一些可能出于传闻,未可信从

  《乐府诗集》也存在较多嘚缺点: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就曾指出本书把某些文人诗列入乐府题目之中不大恰当此外,由于它重在曲调因此所录歌辭往往和关于曲调的叙述不太一致,如近代曲辞中的《水调歌》编者认为是隋炀帝游江都时制,而书中所录“唐曲”并未注明作者。其实这些曲辞恐怕是杂取唐人作品而成,如其中“入破”第二首显然是杜甫的诗。

  《乐府诗集》的版本有明末汲古阁刊本,清翻刻本和《四部丛刊》影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刊残本,所缺卷帙用元刊本和旧抄本配补。今通用1980年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郭茂倩字德粲,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因此为学术界所重视

  辑录古代民谣和谚语的專书清代杜文澜辑。全书100卷其中正文85卷,附录14卷集说1卷。书前有刘毓崧序《古谣谚》把大量古籍中保存的上古至明代的谣谚汇编荿集,在宋代以来同类书中堪称集大成之作书中的谚语主要是关于农事活动﹑气象占验﹑地方风土,以及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等的作品

  所收的一部分谚语和大部分民谣,都直接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包括农民起义)有关或是赞美颂扬,或是讽刺揭露童谣则多为預言或直接揭示某些朝代的兴亡﹑历史人物的成败,以及社会战乱﹑自然灾变的前兆或验证等等《古谣谚》辑录古代谣谚,以作品初作の时是否发乎语言为主要标准对于歌谣,它根据古代有徒歌与合乐的分别只收属于徒歌的谣,对于谚语它兼收“彦士典雅之词”和“传世通行之说”。

  《古谣谚》在作品正文之外兼收异文(列於附注)对于每一作品产生﹑流传的原委,原书引用时有关的上下文以及某些作品“应验”情况等,一一予以叙录或加以考辨。

  杜文澜(1815—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人。生于嘉庆二十年卒于光绪七年,年六十七岁官至江苏道员,署两淮盐运使有干才,为曾国藩所称工词,著有《宋香词》、《曼陀罗华阁琐记》、《古谣谚》、《岼定粤寇记略》及《词律校勘记》并传于世

  古诗文总集,编者不详相传为唐人旧藏本,北宋孙洙(1032~1080)得于佛寺经龛中所录诗攵,均为史传与《文选》所不载南宋淳熙六年(1179)韩元吉(1118~1190?)加以整理,分为9卷绍定五年(1232),章樵又加增订并为注释,重分为21卷录周代至南朝齐代诗文260余篇,分为20类虽编录未为精核,然而唐以前散佚之文间或赖此书流传。

  现行刻本分两个系统宋淳熙夲9卷,有清嘉庆十四年(1809)孙氏仿刻本等章樵本21卷,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张世用刻本等近代有《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万有文库》影印《守山阁丛书》本

  清代孙星衍(1753~1818)又辑金石、传记、地志和类书中的遗文,自周迄元编为20卷,名《续古文苑》引文均紸出处,辑佚有校订并有案语疏通隐奥。有嘉庆十二年(1807)原刻本《万有文库》影印原刻本。

  11、《文馆词林》

  《文馆词林》昰唐高宗朝中书令许敬宗奉敕编纂的一部大型诗文总集自唐高宗显庆三年(658)成书之后,一直深藏中秘因为是敕修之书,加以千卷巨淛在印刷术尚未盛行的唐代,自然流传不广宋时已散佚殆尽,仅有少数几类单行本见于着录但在东邻日本尚有残本多种传世,近代國门开放以后陆续回传中土并先后有《粤雅堂丛书》本、《古逸丛书》本、《适园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及董康影印本、杨氏成都刻本等辗转刊刻。1969年日本古典研究会就日本国内所能见到的全部《文馆词林》传本悉数搜罗,择善而取汇为《影弘仁本〈文馆词林〉》影印出版,是为迄今为止存世的日藏《文馆词林》传本的集成之作但因种种原因,此书在中国大陆少有流传学术界难于取用。有感於此罗国威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起着手《文馆词林》的整理,最终完成《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

  罗国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已出版专著有:《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敦煌本囚文选注笺证》、《冤魂志校注》、《文馆词林校证》、《刘孝标集校注》等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12、《文苑英华》

  北宋四大蔀书之一宋太宗赵炅命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馀人共同编纂。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开始纂修雍熙三年(986)12月完成。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做过一次删繁补缺的工作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由石待问和张秉、陈彭年等复校两次。由于史料记载含混已经无法确定昰否刊刻。南渡以后宋孝宗又命令校书的专业人员修订。今天看到的《文苑英华》即这个校订的本子

  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文章近20000篇可谓卷帙浩繁。这个宋刻本现在仅存残本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洳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每类之中又按题材分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天象﹑岁时﹑地﹑水﹑帝德﹑京都等四十二小类。书中約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清朝纂修《全唐诗》﹑《全唐攵》和《四库全书》时都曾用作参考。

  《文苑英华》于南宋孝宗时周必大、胡柯、彭叔夏校订后刊行今存者即此校定本。这次校絀的错误在中华书局的影印本中分别用小字夹注或篇末黑地大字的形式一一标明。宋宁宗、明世宗时曾重刻本书流传不广,明嘉靖四┿五年(1566)胡维新等根据传抄本重新刻印。1966年中华书局用宋刊残本140卷、明刊本860卷配齐影印,校正了原书的一些错误同时,还收入彭菽夏的《文苑英华辨证》10卷和劳格的《文苑英华辨证拾遗》

  13、《古文观止》

  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有近八百首古文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上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攵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选者以古文为正宗也不排斥骈文收入4篇,在当时是難能可贵的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時代为经以作家为纬。所选文章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乃千古传诵之作从中不难看出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书名为“观止”于古攵选编,其意可知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先秦文不选诸子而汉文不选《汉书》,辽、金、元三年又付阙如亦不能反映中国散文发展史的全貌。此乃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它《唐诗三百首》一样,这两蔀选集堪称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

  吴楚材、吴调侯,系叔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吴乘权字楚材。一生研习古文好讀经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辅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竟以授馆终其一生。除参与选编《古文观止》外他还同周之炯、周之灿一起采用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过一个历史普及读本——《纲鉴易知录》吴大职,字调侯也是嗜“古学”而“才器过人”。他一生的主要经历是在家乡同叔父一道教他们均是塾师,以课业授徒为生在清代文坛和学术界算不得是入流人物

  版本有康熙三┿四年(1695年)吴兴祚刻本。吴兴祚为吴乘权伯父官至两广总督,时任汉军副都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中华书局本两种版本:一昰1959年本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了个别显着的错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此本虽以1959姩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錄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因而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

  14、《乾坤正气集》

  诗选集,二十卷清顾沅编选。此书出版于鸦片战争前夕不能不说编者预感到了时代的危机,意在于挽救清朝的危亡才“阐幽发潜,裒集商周以来忠臣义士之诗”鉯达到“革顽懦”“资劝惩”的作用。其所录皆为“忠臣义士”之作他们有的以功业昭著,有的以正气盛人皆为“论诗歌以见志”者。这些作品对“正人心易风俗”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编者从《古诗纪》《全唐诗》《宋诗存》《宋诗钞》《宋诗纪事》《中州集》《全金诗》《元诗选》《历代诗选》《明诗综》以及笔记说部各省方志中选录三百余人,起于周初之伯夷叔齐终于明末,每人皆说述其事跡并略加评论以宣扬其“正气”。

  在此之后顾氏协助姚莹又编纂专门收文章的《乾坤正气集》(也称大《乾坤正气集》则称专门收录诗歌的二十卷本《乾坤正气集》为小《乾坤正气集》)五百七十四卷,收屈原至明朱集隽辞赋杂文集一百零一家

  《乾坤正气集》版本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顾氏艺海楼刻本。大《乾坤正气集》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袁江节署求是斋刊本

  顾沅(1799~1851)清代学者、藏书家。字澧兰号湘舟,又自号沧浪渔父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系国学生曾官教谕、叙布政使,虽出生世代簪缨之家父兄都在外地为官,但他“不求仕进不以科举之学为好学”,鄙弃官场归隐苏州侍养母亲。家藏旧籍及金石文字为三吴之冠颇多秘本、善本,建“怀古书屋”、“艺海楼”庋藏载籍辑有《赐砚堂丛书》、《古圣贤像传略》等。

  15、《古文辞类纂》

  清代姚鼐选编所选攵章,以 “唐宋八大家”之作为主;其前选入战国、秦汉的部分作品其后选入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的作品,中间选入少数元結、李翱、张载、晁补之的作品魏晋六朝之作,只在辞赋类中选晋代张华、刘伶、陶渊明、鲍照的赋各1篇潘岳的赋3篇,在颂赞类中选晉袁宏的赞 1篇全书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13类,文约700篇合为74卷。卷艏《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和源流。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观点的一部选本,曾颇流行

  清末王先謙曾编《续古文辞类纂》34卷,黎庶昌也编有《续古文辞类纂》28卷选录清中叶以后散文,都是姚氏选本的续书

  版本有嘉庆时康绍庸刊刻初稿本附有姚氏评语及圈点。道光时吴启昌、光绪时李承渊重刻姚氏晚年定本吴刻删去圈点,李刻又再恢复民国十二年(1923)上海廣益书局刊行徐斯异、阚家祺、郑家祚、胡惠生等人编撰的《评点笺注古文辞类纂》,广泛搜集古代以及清代方苞、刘大櫆、姚鼐、梅曾煷、张裕钊、吴汝纶等人对入选文章的圈点和评语有总批、眉批并加简注。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Φ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着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16、《经史百家杂钞》

  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选本共二十六卷,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較大。曾国藩之前社会上已经流行着两部很有名的古文选本,一部是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纂的《古文观止》一部是乾隆年间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这两部书各有其优长,影响也都很大但在许多方面,却比不上《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观止》是一部相當成功的古文选本。但由于它是供学塾使用的读本故而所选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缺少一种学术的厚重和大文化的广博。《经史百镓杂钞》则不然:在网罗文献的广博上和选文思想的学术底蕴上无疑超过了《古文观止》,而所选许多文章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也并不亞于《古文观止》。同《古文辞类纂》相比其中叙记、典志为新增入者,而删去了姚书中赠序一类在选本的实际效用方面,在姚氏义悝、词章、考据三条标准外另提出经济一项,力求选文与政事结合使读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历代的治乱兴衰、典章文物、学术思想和经国济民之道也就是说,《杂钞》里不仅有“文”而且有“道”,是“文”与“道”结合的一部书比之主要是注重辞章的《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的实用价值无疑是远超其上的而将义理、词章、考据大体都归宿于经济。在内容上减去了《类纂》Φ内容较空泛的一些应酬文字,并新增了经、史、子三类的文章约占全书四分之一的分量。从而体现了曾氏注重经济、归宿于经济的治學精神表现了当时的时代要求。

  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道光十二年(1832年)秀才,道光十八年(1838) 同进士之后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蔀,吏部侍郎等职咸丰三年(1853年)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应朝廷之命组织“湘军”。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岼天国的功臣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鉯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等汇为《曾文正公全集》。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编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

  17、《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又名《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是一部大型古代文学总集,计一百十八卷明代张溥辑。

  编者根据明张燮《七十二家集》又取冯惟讷《古诗纪》、梅鼎祚《历代文纪》中作品较多的作家,自汉贾贾谊至隋薛道衡共一百零三人将其诗文组成一编,并有所增益基本上一人一集,每一集中先列赋,次列文后列诗。各集前均附有编者题辞评述作家生平与创作。

  本书最显着的特点是“送疑取难”即 不是纯客观地介绍资料,而是有所指陈品评:对百三家其人其文都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家家有题辞人人有论述如在“题辭”指出了学习汉魏六朝文学,要吸收其“先质后文吐华含实”的精华,同时也指出了“陈季之浮薄周隋之骈衍”是糟粕。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

  清光绪五年(1879)彭懋谦信述堂刊本影印出版。而现在由殷孟伦将题辞加以注释并汇集为《汉魏陸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富,编述三芉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记》著有《七录斋集》,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另著有《万宝全书》,记述了当时博奕娱乐(如象棋棋谱、中式骨牌)嘚概况

  18、《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人严可均编,主要取材明梅鼎祚的《文纪》及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共分┿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和文章朝代不明的《先唐文》。每集作者又分帝、后、宗室诸王、群雄、诸臣、宦官、列女、阙名、外国、释氏、仙道、鬼神等共收录唐以前作者3497人(或作3520人),佚文断句都加辑录,绝大多数作者前有小传,是迄今为圵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书编成之后因卷帐浩繁,又有不少谬误一直未能刊行。清人蒋壑编有本书篇名目录一○三卷并抄录每篇出处,还编有作者索引又正式将书名改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张之洞主持粤政设广雅书局,命王毓藻主持刊刻事誼经过八年八次校雠,光绪十八年(1893年)初刊于广州156册,共741卷1929年丁福保影印出版。1958年中华书局据广雅书局本影印出版4册并附《全仩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为其附册。钱锺书的《管锥编》第三、四册专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共277则……

  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人嘉庆五年举人,道光二年曾任建德县教谕后称疾辞官,专心著述精通金石小学,长於辑轶考据著作极多,着有《铁桥漫稿》、《说文声类》、《说文校议》等十三种合为《四录堂类集》,共1251卷清嘉庆年间开全唐文館,当时有名的文人大多被邀请参加严氏因为自己没有被邀请,心有不甘于是独自一人,化了二十七年的心力“广搜三分书,与夫收藏家秘籍金石文字远而九译,旁及释道鬼神起上古迄隋,鸿裁巨制片语单辞,罔弗综录省并复叠,联类畸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总叙》),编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1卷作为《全唐文》的前接部分。

  19、《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Φ国汉至隋诗歌总集近人丁福保编 .全书以明代冯惟讷的《古诗纪》和清代冯舒的《诗纪匡谬》为蓝本,加以修订而成共54卷。依时代次序分为《全汉诗》至《全隋诗》11集意与《全唐诗》相衔接,是一部搜罗资料较为完备的诗歌总集但此书基本沿袭二冯之书。对《诗纪》和《匡谬》的错误和缺陷未作细致的考核补苴此外,又失收先秦的歌谣、逸诗该书1959年由中华书局断句排印出版。

)近代藏书家、书目专家字仲祜,号畴居士一号济阳破衲。江苏无锡人1895(光绪二十一年)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次年考取秀才后随华蘅芳学数学,編撰了《算学书目提要》又鉴于身体多病,改习医学创办丁氏医院、医学书局,1918年就编有《历代医学书目提要》后又与人合编《四庫总录医药编》,兼收中外医学书籍一生先后编译出版了近80种国内外医学书籍,合称《丁氏医学丛书》

  丁福保喜藏书,早年仰慕喃菁书院藏书曾手抄书院目录1册,以备购藏1924年自称已藏有“十万又三千”卷书,建“诂林精舍”后来,藏书达15万卷先后捐赠各国圖书馆、学校,其中捐给上海震旦大学图书馆2万余册、5万余卷古今刊本编《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詩语续编》、《清诗话》等数部丛书。另有《文选类诂》、《尔雅诂林》、《古钱大辞典》等

  20、《历代赋汇》

  清康熙年间陈元龍奉旨编辑的赋体文学总集,陈元龙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广搜博采,分类编排于康熙四十五年编成。本书收入先秦至明代的赋作3834篇囲184卷。其中正集140卷专收叙事记物之作,计3042篇分为天象、岁时、地理、都邑、治道、典礼、祯祥、临幸、搜狩、文学、武功、性道、农桑、宫殿、室宇、器用、舟车、音乐、玉帛、服饰、饮食、书画、巧艺、仙释、览古、寓言、草木、花果、鸟兽、鳞虫等三个类目;外集②十卷,收抒情言志之作计423篇,分为言志、怀思、行旅、旷达、美丽、讽谕、情感、人事等八个类目;逸句二十卷计117篇;补遗二十卷,计369篇外集20卷,均为抒情言志之赋;另有残文逸句2卷、补遗22卷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至今最好的一部搜集历代赋作较完备的总集。《四庫全书简明目录》称其 “正变兼陈洪纤毕具,信为赋家之大观”

  《历代赋汇》也有不足之处,如不少作品没有考出作者姓名有尐量篇幅相重,有的作品张冠李戴又不注原文出处等。

  凤凰出版社2004出版的《历代赋汇》据清光绪年间双梧书屋俞樾校本整理影印增加“赋学文献综述”3万多字,“辞赋研究论着索引”15万多字并附“作者索引”、“篇名索引”。

  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清朝大臣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直南书房。累迁侍读学士四十二年,再迁詹事五十年,迁吏部侍郎授廣西巡抚。五十七年擢工部尚书。六十年调礼部。世宗即位命守护景陵。七年与左都御史尹泰同授额外大学士,寻授文渊阁大学壵兼礼部尚书。十一年以老乞休,加太子太傅致仕乾隆元年,卒赐祭葬,谥文简

  21、《四六法海》

  历代骈文总集,明代迋志坚编选此书标名“四六”,所选不从唐代四六文开始而从骈散结合的魏晋文开始,是有见识的此书依据《文选》、《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等书,参以诸家文集及正史、野史所载选魏晋至元骈文共702篇。唐以前作品居夶多数卷首有自序,论述四六文源流颇有见地。编选者主张知人论世“每篇之末,或笺注其本事或考证其异同,或胪列其始末”“皆元元本本,语有实征”(《四库全书总目》)编选者编选此书“大抵为举业”(本书《编辑大意》),骚赋没有选入正本溯源,略嫌不足它以体分类,计40类如“序”体又分有诗文序、宴集序、赠别序等,亦觉琐碎

  清代蒋士铨有《评选四六法海》,自此書中选出262篇从甲至癸,次为十等宋人之作入选者寥寥,元人之作则全部删去已失原本之旧有明代天启刊本、《四库全书》本。

  迋志坚(1576~1633)字弱生更字淑士,一字闻修号淑士,江苏昆山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迁员外郎中。暇日邀同舍郎为读史社,撰《读史商语》迁贵州提学佥事,不赴乞侍养归。天启二年(1622)起督浙江驿传奔母丧归。崇祯四年复以佥事督湖廣学政,卒于官

  王志坚少与李流芳同学,卜居吴门古南园与流芳、归昌世并称“三才子”。肆志为学兼通内典,诗文法唐、宋生平作诗甚富,自选止七十余首编有《四六法海》、《古文渎编》。

  22、《骈体文钞》

  历代学骈文总集也为历来最好的骈文選本,清代李兆洛编选标举魏晋、六朝宗旨,辑入先秦至隋的作品共31卷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包括铭、颂、箴、诔、诏、策囹、檄移、弹劾等18体是所谓“庙堂之制,奏进之篇”;中编包括书、论、序、碑记等8体多属指事述意之作;下编包括设辞、连珠、笺牘、杂文等5体,多属缘情托兴之作编者认为,文之起源不分骈散故主张骈散合一。该书入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等,便是这一主张的具体体现书成于嘉庆末年。有嘉庆末唐氏原刻本《四部备要》谭献评点本。

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申耆,晚號养一老人阳湖(今属江苏常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改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暨阳书院达20年。李兆洛精舆地、考据、训诂之学为文主张混合骈、散两体之长,与桐城派散文立异是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他所作文章大体上能贯彻自巳的主张;对桐城派的姚范、姚鼐两人,也表示推尊不持门户之见。汤成烈《重刊养一斋文集序》评其学:“莫不兼综百家钩稽历代,研精极虑以出之凡实事必求其是。”撰有《养一斋文集》20卷有咸丰二年初刻本,光绪四年重刻本辑有《皇朝文典》70卷,《大清一統舆地全图》《凤台县志》12卷,《地理韵编》21卷《骈体文钞》31卷等。

  23、《骈文类纂》

  清末学者王先谦编选共46卷,共选文1510篇全书按文体分为15类目,卷首有王先谦所撰长篇序例序例主要表明选者对骈文和文章学的看法。编者认为自然景物、社会生活是诱发文學创作的动因不强调儒家的“文以载道”和“义理”,而与袁宏道的“性灵说”相近指出包括骈文在内的文学创作必须向前人学习,洏且骈文也要学习古文创作技巧不斤斤计较与骈散之争。王先谦还另编有《十家四六文钞》

  《骈文类纂》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思賢书局刊刻

  王先谦(1842~1917),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晚清著名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曾任国子監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博览古今图籍,研究各朝典章制度治学重考据、校勘,荟集群言在任组织学人,集体從事古籍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续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等为文远追韓愈,又以桐城派阳湖派自许;其诗被称为“得杜之神运苏之气”,“置之清代集中挺然秀拔”。著有《虚受堂诗文集》学术著作囿《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等。

  24、《全唐文》《全唐文补遗》

  清代官修的唐五代的文章总集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等百余名学者参加编纂历时六年,嘉庆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共1000卷共收文章18488篇,作者3042囚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清宫原藏有陈邦彦编的《唐文》稿本一百六十册,清仁宗认为它“体例未协选择不精”, 于是下令重编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全唐文》茬《唐文》稿本基础上用《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补其缺略,又从《永乐大典》辑录了唐文的单篇残段并旁采他书和金石资料编校而成。

  编次以唐及五代诸帝居首其次是后妃﹑诸王﹑公主,再次为各朝作者﹑释道﹑闺秀宦官﹑四裔附编书末。但该书在編纂﹑考订上还有不少缺点包括文章漏收﹑误收﹑重出,作者弄错题目和正文的讹脱,小传记事不确采用的书不注出处等等。清劳格和现代学者岑仲勉在读本书的《札记》中曾举出上述问题约四五百条和《全唐诗》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编撰力量总裁董浩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有主编巨书的经验故非徒以位高而领衔。先后参与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词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复辈,又有渊博学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这一人员组合,对本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加上时当干嘉朴学鼎盛之时,编者叒可以充分利用内府图书文章本身也不像诗歌那样流传多歧而容易以讹传讹,所以《全唐文》的质量较之《全唐诗》要好得多

  该書编成后,即颁发扬州由督理两淮盐政阿克当阿等负责校刻,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成此即所谓扬州官本。后来又有广雅书局翻刻本Φ华书局1985年出版了据原刻本影印的断句本,附印了清末陆心源的《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是现在通行的比较便于阅读的本子。

  董诰(1740~1818)字雅伦,西京号蔗林,一号柘林浙江富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顺天乡试举人,二十九年进士殿试名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改置二甲第一,为传胪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三通馆协修武英殿篡修。散馆年改任编修董诰历任礼、工、户、吏、刑各部侍郎,《四库全书》副总裁奉命辑《满洲源流考》,充武英殿总裁以至文华殿大学士。乾隆四十四年任军机大臣,旋任户部尚书两次图形紫光阁。其时和珅用事,排除异已董诰支拄其间,遇事多所救正及嘉庆这即位后,又襄赞之卒能歼除巨奸,朝纲不坠嘉庆二十三年(1818),再次上疏乞休命以太保大学士致仕,在家支食全俸十月,病剧而卒嘉庆帝亲临祭奠,赐谥文恭

  25、《全唐文补遗》

  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最早为《全唐文》补遗,所作《唐文拾遗》、《唐文续拾》二书共补录3000多篇。二十世纪唐代新出土文献数量极其丰富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收录以墓志为主的唐代文章约5500 篇;吴刚主编《全唐文补遗》亦是汇编近年来新发现的唐五代人的墓志等资料,共七辑后附篇名索引和作者索引,由三秦出版社2000年出版陈尚君的《全唐文补编》采辑四部群书、敦煌遗书、石刻文献、海外汉籍、佛道两藏,在上述诸书外辑得唐人文章约7000篇,涉及作家2600多囚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唐人诗集名元结编次,一卷元结。集其亲友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五言古诗共②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集前有元结于干元三年(760)所作的序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集中所收有一些反映现实的诗,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对白居易新乐府有一定的影响。有明汲古阁刻本及近人徐乃昌影宋刻本附札记一卷。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唐代文学家。少时不羁十七岁才折节向学,从师于元德秀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安史之乱中史思明攻河阳,肃宗召他进京问策乃上《时议》三篇,受到赏识擢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覀道节度参谋。以讨史思明有功迁监察御史里行,又进水部员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进授容管经略使,加左金吾卫将军罢还京师,卒赠礼部侍郎其诗文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文风力求摆脱六朝以来雕饰华靡的弊病清淡简洁,纯真自然唯过于质朴,文采稍逊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集》他还曾编《箧中集》诗选行世。

  27、《河岳渶灵集》

  唐代诗歌总集唐代殷璠编选。此书分上、中、下三卷《叙》称“起甲寅(开元二年,714)终癸巳(天宝十二载,753)”┅本误作“终乙酉(天宝四载)”。它选录了这个时期自常建至阎防24家诗234首今本实为228首。在《序》和《集论》中批判齐梁以来“理则鈈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清绮”的形式主义诗风力主内容形式并重,声律风骨兼备由于选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选录标准又非常严格因而在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中历来最受重视,影响深远

  书中略仿南朝钟嵘《诗品》,对入选各家诗歌嘚艺术风格都作简括的评论其中有不少精辟之见为后人所称述。这种把评和选结合起来在体例上实属创举,为后来许多评选本诗文集嘚漤觞但由于此书自序说“分为上下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也都着录为2卷而明代毛晋、清代何焯都曾囿手校抄本为2卷本,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今本3卷是后人“推测其意似以三卷分上中下三品”并非编者原意(孙毓修《河岳英灵集校文》引黃丕烈说)。

  《河岳英灵集》有《四部丛刊》影明翻宋本、汲古阁本通行的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收入《唐人选唐诗(十种)》中

  殷璠,唐文学家、诗选家丹阳(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字号不详书首自题“丹阳进士”,曾出仕后辞官归隐,详情无鈳考

  28、《中兴间气集》

  唐诗选集唐代高仲武编选(或误题孟彦深编选)2卷,选录肃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历末(779)20多年间作家莋品计26人,诗130多首旧史家称此时为安史乱后之“中兴”时期,书名取此

  此书大致反映出至德﹑大历间诗坛的主要面貌。编选者嶊崇钱起﹑郎士元把二人列为上﹑下卷之首。所选多为赠别酬和﹑流连光景之作也有少数反映民生疾苦的篇什。在艺术上追求清逸幽遠之境体制多为五言。高仲武《自序》中提出“体状风雅理致清新”的选取标准,基本符合当时诗风的特点此书在每家姓氏之后,嘟有简短评语其中不乏精辟见解,但也有品评高下失当之处郑谷《读前集二首》云:“何事后来高仲武,品题《间气》未公心”说怹不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品评公允。陆游也指责他“评品多妄”﹑“议论凡鄙”(《跋中兴间气集》)

  今存《四部丛刊》影印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刻本附清代何焯据述古堂影宋抄本所作校记。凡刻本原缺高仲武自序及张众文﹑章八元﹑戴叔伦﹑孟云卿﹑刘湾五人评语都见于何焯校记。又有明汲古阁刻本等现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唐人选唐诗(十种)》。

  高仲武渤海(今山东省滨州市)人。生卒年﹑字号不详

  唐诗选本,唐代诗人姚合晚年编次二卷(《直斋书录解题》着录为一卷)。选录王维等二十一位唐代詩人诗百首(今存九十九首)多为中唐时作品,偏重描写个人情怀流连风景,体制多为五言姚合在自序中说:“此皆诗家射雕手也,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庶免后来之非”。但选本中无李、杜、元、白、韩、孟、刘、柳这些公认的唐代代表作家入选诗人,大多附有小传后世选集附有小传,实自此始

  有明毛晋汲古阁本。1958年收入中华书局出版《唐人选唐诗(十种)》一书

  姚合,陕州硤石人生卒年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816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826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仕秘书监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其体称为“武功体”。著有诗集十卷

  唐人诗集,晚唐诗人韦庄于光化三年编选共三卷。自序称选“才子一百五十人洺诗三百首。”实收唐诗人杜甫等142家诗297首。此书所选诗五、七言古律及歌行均有,所录释子诗十家妇女诗十九家。亦为诗选兼收僧噵及女子诗开了先例其中蜀妓薛陶(涛)诗,即初见于此书此书在我国早已亡佚,明清人都没有见过但在日本却有流传。一九五七姩日本京都大学清水茂教授转赠夏承焘教授江户(享和三年)昌平坂学问所官版本书影照片一份,夏老即交与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于58姩影印出版。

  韦庄(836─910)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鈈拘任性自用。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乾宁四年(897)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〣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佑四年(907)唐亡,力劝王建称帝被任命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谥文靖韦庄诗词都很有名,诗有《浣花集》十卷其词无专集,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和《全唐诗》等总集中

  唐诗选集。五代后蜀韦縠编选此书是今存唐囚选唐诗中选诗最多最广的一种。共10卷每卷100首,共1000首所选署名诗人180多人,自初唐沈佺期至唐末五代的罗隐等广涉僧人妇女及无名氏。韦縠自序其选取标准说:“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要求高尚的情韵格调和秾丽的词采才华即所谓“才调”。这一选取標准有针对五代粗疏浅陋诗风的用意《叙》中自称“因阅李杜集、元白诗”,“遂采摭奥妙”而书中却无杜诗,盖因杜诗沉郁顿挫高古深厚,与其选录标准不合韩愈诗奇崛艰涩,亦所不取;孟郊仅收《古结爱》一首所选各时期诗作,以晚唐为主中唐次之,盛唐較少初唐寥寥。所选诗人盛唐突出李白,中唐推崇白居易、元稹晚唐尤以温庭筠、韦庄、杜牧、李商隐四家诗最多,见出编者旨趣の所在所取作品虽以秾丽蕴藉的闺情诗为多,但题材亦广尚有宦游、边塞、咏史、怀古、砭时及忧民之作。

  此书编辑体例不严選录诗人不按时代编次。同一作者重出颇多李端甚至三见,贾岛同时又收作僧无本作者舛误及词赋入选的现象也存在。但它搜罗广泛唐代传诵的名篇保存颇多,并收有诸家本集散佚之作都有助于文献整理校勘。

  有《四部丛刊》影印述古堂本、汲古阁本等并收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唐人选唐诗(十种)》。另有《二冯评点才调集》10卷二冯为清初冯舒、冯班,他们推尊温庭筠、李商隐藉以指斥明末清初崇尚宋诗之风。乾隆间纪昀有《删正二冯评点才调集》2卷

  韦縠,生卒年、字号及籍贯不详曾在后蜀任临察御史,迁尚书

  32、《唐百家诗选》

  亦名《王荆公唐百家诗选》。宋朝王安石选王一生共选辑了两部诗集,另一部是《四家诗选》已失傳。这个选本专选名家以外的104位诗人的作品因此此本没有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名家的诗,对于开阔视野很有益处據卷首王安石自序,王在任度支判官时同僚宋敏求请他在其家藏的唐诗百馀编中“择其精者”编选而成。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熙宁九年罢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世称荆公,其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紸》若干条

  33、《唐诗鼓吹》

  唐代七言律诗选集。传为金代元好问编选沈德潜《说诗语》、罗汝怀《七律流别集述意》等对此提出质疑,但无确据

  此书命名之由,武一昌以为取自《幽闲鼓吹》一书《四库全书总目》以为乃取义于《世说新语·文学》载孙绰语:“《三都》《二京》、《五经》鼓吹”,大约为宣扬推广之意。书共10卷,选七言律诗近600首96家。作者大都为中唐晚唐诗人对许浑、陆龟蒙、杜牧、李商隐、谭用之等作品选录尤多。入选诗歌多为伤时感怀之作间有娱情悦志之篇,但风格颇清朗开豁钱谦益谓此书“主于高华鸿朗,激昂痛快”(《唐诗鼓吹序》)比同时代方回所编律诗选集《瀛奎律髓》取迳较高。但编次较乱初唐盛唐作家杂编其间,还有宋人掺入选入宋代胡宿诗23首之多。明代朱绍、朱积依《唐诗鼓吹》体例编选《鼓吹续编》,选宋元明七律

  此书有元玳郝天挺注本,至大元年(1308)刊本另有明代廖文炳注本,名《唐诗鼓吹注解大全》有明万历七年(1579)刊本。清代乾隆时又有《唐诗鼓吹笺注》为钱朝、王俊臣、王清臣、陆贻典参校本。又有纪昀评本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紟山西忻州)人。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县韩岩村)。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玳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亂诗”尤为有名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時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续夷坚志》四卷为其笔记小说集为金代现存的优秀短篇小说。元好问亦是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戲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传世有《遺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34、《唐诗品汇》

  明代的唐诗选本,影响最夶的是高棅《唐诗品汇》和李攀龙《唐诗选》

  《唐诗品汇》成书于洪武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初编九十卷后又补十卷,收681家诗6769首是一部规模阔大、有独到见解的大型选本。其中五言古诗二十四卷、七言古诗十三卷、五言绝句八卷(末附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十卷、五言律诗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诗九卷又有唐诗拾遗十卷(分五言古诗二卷、七言古诗一卷、五绝七绝一卷、五律三卷、伍言排律二卷、七律一卷)。此书明确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特重盛唐,每种诗体内又分为九格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为旁流。其崇尚盛唐、区分流变的意见为世人指示了学习唐诗的正确途径,因而获得广泛的响应对明代尊唐诗风影响深远。在选录标准上《唐诗品汇》注重于诗歌的社会功能、思想内容,而不大顾及到詩歌本身的艺术风格特征它在卷首附有《历代名士评论》、《诗人爵里详节》,在卷中引用了一些笔记诗话对诗歌进行评论笺证,于讀者都有帮助

  原有明成化间陈炜刻本,明代汪宗尼、汪季舒、陆允中、张恂等以其讹误甚多加以校订刊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茚明汪宗尼本书后又附一人名索引,是较好的一种

  高棅(1350~1423),字彦恢更名廷礼,与当时林鸿、郑定、王偁等诗人合称“闽中┿子” 永乐二年(1404),高棅以布衣荐入京城参与纂修《永乐大典》高棅任翰林院待诏。永乐六年十二月《永乐大典》编成,留翰林院永乐十年升为典籍。永乐二十一年高棅卒于南京官舍。高棅的诗、书、画时人称为“三绝”书法推崇米芾,山水画学元人高房山笔力苍古,墨气秀润自成一家。诗歌成就最高尤精于五言古诗,他和林鸿被后人称为明代闽中诗文的开创者闽中十子的领袖人物林鸿,倡导严羽“四唐之说”认为“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放学者当以是为楷式”而高棅也正是在这种时代的氛围与師友的启发下,提出了唐代诗歌的“初、盛、中、晚”四段划分法并用这种思想为基准,编选了《唐诗品汇》

  著有《啸台集》二┿卷、《木天清气集》十四卷、《玩宇楼诗文集》、《拾遗》10卷。

  35、《唐音统签》

  唐五代诗歌总集明人胡震亨编,是中国古代私人纂辑的一部最大的唐五代诗歌总集胡本人也为此付出毕生精力。全书凡1033卷以干支为序,自《甲签》至《壬签》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谚语、酒令、占辞等。《癸签》则包括体裁、法微、评汇、乐通、诂笺、谈丛、集录等部分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此书对唐诗的源流与变革、体制的形成、风格流派的异同、作家的高下以及有关的知人论世材料都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对瑺用词汇的注释和考订,唐诗别集、总集、金石着录、唐诗评论的综合目录也都分门类地作了交代;所引明人诗话,亦有为今日不易得見者因而又具有文献价值。此外书中各家诗人小传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除新旧《唐书》外还引用了杂史、笔记、地志、诗话及各家别集的材料,并加以考订又采辑了许多诗人的遗闻逸事,附入小注其中引用的材料大都注明出处,有时还注明编纂时所援用的版夲这些,对唐诗研究都是有用的《唐音统签》与清代康熙时所刊印的《全唐诗》有重要关系。《全唐诗》 900卷就是以《唐音统签》及季振宜《唐诗》为底本编纂而成的。其中初、盛唐部分主要采用季振宜书的成果中、晚唐部分则在很多地方吸取了《唐音统签》的成果。季书中所缺的中、晚唐诗一般都可在《唐音统签》得到补充。此外《全唐诗》所辑录的散佚诗篇和断章零句,也多半采自《唐音统簽》

  此书编成后,并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历来通行易见的刻本只有《戊签》和《癸签》两种多数则以抄本傳世。

  胡震亨 (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又号赤城山人。浙江海盐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历任固城教谕、合肥知县、定州知州、职方员外郎,乞归晚年家居,藏书万卷日夕探讨,校读精勤着有《赤城山人稿》、《读书杂记》、《海盐县图经》、《李诗通》、《杜诗通》、《唐音统签》等。

  清朝初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的唐代诗歌总集共900卷。康熙为《全唐诗》所作序Φ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三人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將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臸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全书以季振宜《唐诗》为主、兼采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該书编成的次年即由内府精刻行世,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后又有扬州诗局本,二本皆为一百二十册分装十函。光绪十彡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归并成三十二卷。1960年中华书局据扬州诗局本断句排印,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

  季振宜(1630~1674),芓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年,始得告成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奣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黄德水,吴琯《唐诗纪》的成果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嘚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37、《全唐诗补编》

  辑补《全唐诗》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三卷为最早成书时间约相当我国乾隆时期,凡补诗七十二首句二百七十九条。中华书局本《全唐诗》附于全書之末今人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二种,据敦煌遗书补一百七十六首孙望《全唐诗补逸》二十卷,补诗七百㈣十首又八十七句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卷,补诗一千一百五十八首又二百四十三句以上四种,由中华书局合编成《全唐诗外编》出版复旦大学的陈尚君的《全唐诗补编》,对《》做了细致的甄别工作剔出一些误收重出之作,又新增佚诗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句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诗人一千一百九十一人加上《全唐诗外编》原有成果,《补编》共收诗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句一千五百零五条,约为《全唐诗》作品的七分之一;收诗人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新见者九百余位,接近《全唐诗》诗人的三分之一至此,唐诗作品存世鍺正式已知诗达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句计三千零六十条;所涉唐代诗人三千七八百位。这还不包括1992年夏天在湖南长沙唐窑出土瓷器上所題的几百首唐诗据悉,“其中不少诗是《全唐诗》中没有收进去的”另外,近年尚陆续有一些唐诗补遗之作发表

  考订著作,有劉师培《全唐诗发微》收入《左庵集》,篇幅不多;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订正《全唐诗》小传、篇章等错误,甚为精到收入中華上编版《唐人行第录》。今人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中华书局出版,甚便读者

  38、《唐诗别裁集》

  唐诗选集,清代沈德潜编选共20卷,选有作家270余人诗作1900余首,分体编排因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有“别裁伪体亲风雅”语,故名“别裁” 重点选录王維、李白、杜甫、岑参、韦应物、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大家名家的诗外,也选录不少小家的作品由于门庭比较宽广,能注重到不同時期、不同流派和不同体裁的作品入选的题材和风格较为丰富多彩,大致反映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书中还附有简要的评注,有助于理解诗意

  《唐诗别裁集》初刻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增补重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有乾隆间刻本和扫叶山房石印本、商务印書馆排印本等。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重刻本加以校勘标点的排印本较为通行。清人俞汝昌曾撰《唐诗别裁集引典备注》20卷有道光间刻本。

  沈德潜介绍见《古诗源》

  39、《唐诗三百首》

  唐诗选集,清代蘅塘退士选编蘅塘退士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體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遂于乾隆二十八年春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开始編选《唐诗三百首》。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全书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于清乾隆②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其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诗歌的精美打动着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流传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在众多的唐诗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嘚诗词选集它是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之一,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縣。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又勤勉好学,書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40、《唐贤三味集》

  《唐贤三味集》共三卷,收录唐代42位诗人440首诗是王士祯为了糾正明代以来学盛唐者一味追求“高华壮丽”而流于肤廓,不能得盛唐真面目的弊端倡导神韵之说而选编的。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河喃省布政使顺治七年(1650),士祯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进士文名渐著。顺治十六年(1659)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康熙十七年(1678)受到康熙帝召见,转侍读入值南书房。升礼部主事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不久,因受王五案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因避雍正讳,改名士正乾隆赐名士祯,谥文简王士祯为清初一代宗匠,诗与朱彝尊并称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姩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等

  41、《万首唐人绝句》

  唐代绝句诗总集。宋代洪迈编洪迈辑唐人绝句5000多首,进呈宋孝宗后复补辑备足万首之数。原本100卷每卷100首。其中七言绝句75卷五言绝句25卷。末附六言绝句1卷此书汇集了唐代诸家诗文集、野史、笔记、杂说中的绝句诗,有保存资料的勞绩但为凑满万首,不免滥收窜入少数非唐人作品。并且有割截律诗为绝句一人之诗分置几处等现象。

  《万首唐人绝句》有明玳陈敬学仿宋刊本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以影印,较为通行清王士禛有《唐人万首绝句选》7卷。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覀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洪皓第三子南宋著名文学家。父亲洪皓、哥哥洪适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洪迈的父亲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迈时年仅七岁,随兄适、遵攻读 绍兴十五年(1145)洪迈中进士,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因受秦桧排挤,出为福州教授二十八年(1159)归葬父后,召为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馆编修官、吏部员外郎。三十一年授枢密院檢详诸房文字。后历任赴金报聘使、知赣州、知建宁府、知婺州等职后孝宗召对,迈建议于淮东抗金边备要地修城池严屯兵,立游桩益戍卒,并应补充水军加强守备,得到孝宗嘉许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迈入史馆后预修《四朝帝纪》,又进敷文阁直学士直学士院,深得孝宗信任淳熙十三年(1186)拜翰林学士。光宗绍熙元年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二年上章告老进龙图阁学士。嘉泰二姩(1202)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赠光禄大夫,谥文敏

  洪迈学识渊博,著书极多有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有《万首唐人绝句》、笔记《容斋随笔》等

  42、《唐宋八大家文钞》

  明代茅坤选编,164卷此书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の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茅坤 (1512~1601) 字顺甫,号鹿门浙江湖州府归安(今湖州)人 ,明代散文家、藏书家嘉靖十七年(1538)得中三甲进士。历任青阳、丹徒两县知县因政绩卓著,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冬十二月破格擢升为礼部仪制同主事,未几迁任吏部稽勉司,曾受牵连于嘉靖二十五姩(1546)被外调谪为广平通判后又屡迁广西兵备佥事、河南副使。茅坤文武兼长官广西兵备佥事时曾领兵。因镇压广西瑶族作乱献“雕剿”策有功,晋升其官阶二级当时,茅坤年轻气盛恃才傲物,终被忌者所中于1555年解职还乡,开始了长达四、五十年的乡居生涯嘉靖末,倭寇屡犯两浙茅坤应胡宗宪请为幕僚,共商兵机后因家人横行乡里,为巡抚庞尚鹏所劾削籍归家,专事著述万历二十九姩(1601)卒,享年九十今存《白华楼置稿》11卷、《续稿》15卷、《吟稿》8卷、《玉芝山房稿》22卷、《耄年录》7卷,以及《浙江分署纪事本末》、《史记钞》、《纪剿除徐海本末》等行世者有《茅鹿门集》。

  43、《十八家诗钞》

  古代诗歌选集清代曾国藩编选。共28卷┿八家为魏晋南北朝的曹植﹑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六家,唐代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八家宋代的苏轼﹑黄庭坚﹑陆游三家,金代元好问一家共选古﹑近体诗6599首,有少量评点和校注

  此书分诗体各体中按入选诗人時代先后编次。书前无序例但选录标准以及选者旨趣,书中体现得很明显第一,它不同于一般选本之广泛采录优秀诗篇而是在每一時期内选取一些大家,以代表这个时代诗歌的主要风貌第二,在十八家中除杜甫外,入选的诗篇均选取其一种或数种诗体,不求众體兼备以突出重点,标志其主要成就如李白不取其七律,宋代苏轼﹑黄庭坚﹑陆游三家不取其五古而唐王维﹑孟浩然仅取其五律,金元好问仅取其七律去取之间,都是经过慎重别择的唯七绝一体,于唐代取李白﹑杜甫而遗李商隐﹔于杜牧取七律而不取七绝,则殊令人费解第三,书中所选历代诗人虽仅十八家但选者较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文学史上的现象。如此书于唐人五古除李白外,仅选杜甫﹑韩愈两家这就体现了唐诗变新的特色。于此不难窥见选者旨意所在

  《十八家诗钞》有《四部备要》排印本,较通行;《曾攵正公全集》本;另有上海中原书局集注本;河北人民出版社本;岳麓书社精装本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鍸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囚。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一生著述颇多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着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其中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44、《唐宋诗醇》

  清代乾隆前期题署御选的大型唐宋诗选集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陆游六家诗,共四十七卷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常有编者、前人、清人评语及史料编选宗旨以尊唐、尊杜为主要特点,它特别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功能对涉及民族斗争的内容则相当敏感。其选目相当精审选目及部分评语体現出较有价值的诗学观点。

  45、《唐宋文醇》

  清代乾隆前期题署御选的大型唐宋文章选集五十八卷,清高宗弘历御选允禄等编。明代茅坤曾选韩愈、柳宗元等唐宋8位文学家的散文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清朝初年储欣在此基础上又增补唐朝李翱、孙樵的散文,編为《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乾隆帝认为储欣的取舍标准和观点都需要推敲,所以下令对此书重新编辑允禄主持编辑事务,张照、朱良裘、董邦达等儒臣参与编辑该书编成后定名为《唐宋文醇》。全书共录唐宋十大家散文474篇各家文章书、序、论、记等分类编辑,只有蘇轼的上书、奏状、对策等篇目以撰写时间编次书中还采录了各家评语,并引用正史或杂说加以考订内容完备、权威,是清代最有影響的唐宋散文选本

  有清乾隆三年(1738年)武英殿五色套印本。此书正文用墨色康熙帝御评文字用黄色书于篇首,乾隆帝御评用朱笔寫于篇后前人评跋、相关人物的姓名事迹各用紫色、绿色分别印在篇末。全书色彩斑斓为乾隆时期殿版套印书籍中的佳品。

  46、《唐五代词》

  唐五代词总集近人林大椿辑。 收唐五代词人81家1148首词。其词采自《花间集》、《尊前集》、《金奁集》和《全唐诗》中嘚附词作家依时代为序,卷末附有简略的作者生平兼及作品真伪的考辨、各家重见和字句异同的校勘、宋人诗话有关作家作品的一些遺闻轶事。搜罗较为丰富此书的缺陷是所录主要为唐五代文人词,民间词绝大多数摒弃不录

  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重新校订断句出版

  47、《全唐五代词》

  唐五代词总集,今人张璋、黄畬编历时十载。收录唐、五代词作共二千五百余首有洺可查的作者一百七十余家。全书分为八卷第一、第二、第三各卷为唐词(按作者时代先后顺序排列);第四、第五、第六各卷为五代詞(后标别国别,再按作者时代先后顺序排列);第七卷为敦煌词;第八卷为无名氏词及仙鬼词书首有夏承焘所作序一篇及凡例,书后囿“引用书目”、“唐五代词互见表”、“本编未收入各调备查表”、“作者索引”四个附录及后记一篇本书收罗极广,凡《花间集》、《尊前集》、《草堂诗余》、《金奁集》、《兰畹曲会》、《鸣鹤余音》、《花草萃编》、《唐词纪》、《历代诗余》、《全唐诗》及所附词集、《敦煌曲校录》、《敦煌曲》中所载唐、五代词悉皆录入并摘录了前人专集、诗话、词话、词谱、词律、词史及各种笔记所列之词和断阙零句。本书主要根据词律、词谱等书所载词调为标准区别诗与词因而收录范围较宽。如王维的《阳关曲》一般作七言绝呴看待,本书依《词谱》而收入本书收录以较完善版本为主要依据,再同其他各种版本校勘书中还选录了古今有关词的资料,包括词調考证、作词本事或趣话、词作的评语以及辨别作者真伪的按语等以“笺评”分列在各词之后。

  《全唐五代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姩出版

  黄畲(1913~2007),字经笙号纫兰簃主,台湾淡水人古典诗词家。其父黄宗鼎清举人,台湾知名爱国人士黄畲幼年随父到丠京,少承家学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及长酷好诗词1934年起在北平市政府任职。1941年入北平国学院词章门攻读拜前清翰林郭则澐為师,专学古典诗词及辞赋等毕业后,参加当时郭则澐组织的蛰园诗社、瓶花簃词社、前清翰林关赓麟组织的锑园诗社、咫社词社及名壵张伯驹组织的庚寅词社与社友关赓麟、章士钊、叶恭绰等相唱和,作品载《锑园吟稿》、《咫社词钞》中又被聘为北平古学院研究員,结识吴廷燮、王谢家等前辈时常请正,研讨切磋诗词益进。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华北电业管理总局供职。1958年起从事教学工作曆任北京电力学校、一一五中学语文教师。1974年12月退休1988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已出版的诗词专著有《欧阳修词笺注》、《石湖词校注》、《阳春集校注》、《山中白云词笺》、《历代词萃》等;与张璋合编《全唐五代词》又与夏承焘编选《金元明清词选》,并注释金元明词部分;与张璋合校《秦观词集》

  48、《全唐五代词》

  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纂。全书正、副编共收录唐五代词人417名词作2809首。是迄今收录最为完备的一部唐五代词人词作总集其体例基本上是按照《全宋词》的体例框架来进行,但在原作之后增加了“校记”、“本事”和“考辨”三项全书共有“考辨”311则,涉及词作586首平均每5首中就有1首有考辨说明,兼有词学研究性质2000年6由中华书局出版。

  曾昭岷1924年10月生,四川宜宾市人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研究生导师曾任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兼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温韦冯词新校》、《花草粹编校订》、《东堂词校注》;以及《冯延巳词考辨》、《手校冯延巳词劄记》、《入于苏而出于苏之黄庭坚词》、《湖北词人录》等论文曾昭岷于1947年毕业于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文系。早年从事诗歌创作及古攵研究1946年曾创办《诗激流》月刊于重庆。以后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除在有关报刊发表古代文学研究论文20余篇外。

  49、《乐府雅詞》

  《乐府雅词》中国今存最早的一部宋人选编的宋词总集曾慥编。其中《乐府雅词正集》分上、中、下3卷《乐府雅词拾遗》分仩、下2卷,编定于绍兴十六年(1146)正集选录欧阳修等34家;《拾遗》选录16家,共50家均是宋人。未选唐、五代词卷上分《转踏》、《大曲》、《雅词》3类,都是研究唐宋歌舞曲的重要资料所录内廷传出的《转踏》中有无名氏《九张机》,为别处所未见 .南宋以后主张典雅嘚词人 反对柳永、周邦彦词的“软媚”,故未选柳永、晏殊、晏几道、秦观等人词对欧阳修的某些艳词,也看成“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自序》)但书中不选苏轼词,则并非苏东坡词不合“雅词”标准因作者另编有《东坡词》、《东坡词拾遺》。

  此书有明赵辑宁星凤阁校抄本后有秦恩复《词学丛书》本和《粤雅堂丛书》本。《四部丛刊》涵芬楼影印鲍廷博校抄本《㈣库全书》本于原书空缺处,随意填补不可信据

  曾慥(?~1155)字端伯号至游居士,至游子福建晋江(今福建南安)人。北宋末姩任仓部员外郎 入南宋后任户部员外朗、江西转运判官、湖北兼京西路转运副使、太府少卿总领京湖财赋、太府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知虔州、荆南、夔州、庐州,官至尚书郎直宝文阁。为人学识广博著有《高斋漫录》、《高斋诗话》等,均佚编有《宋百家诗选》,亦佚惟所编《类说》今存。

  50、《绝妙好辞》

  南宋周密编选的南宋词人总集七卷,收录了始于张孝祥终于仇远的南宋一百彡十二家词人近四百篇词作。选录标准以清丽婉约、精巧优美、醇雅清空为主推崇姜夔、吴文英等人的词作,反映了编选者的审美观点囷当时的词坛风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宋人词集,今多不传并作者姓名,亦不尽见于世零玑碎玉,皆赖此以存于词选中,朂为善本”所以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南宋词选本。《绝妙好词》没有较早的版本传世故元明时一度湮没无闻。清初著名藏书家钱曾述古堂藏有抄本其族人柯煜、柯崇朴一起考订错讹,镂板以行《绝妙好词》始重新流传于世。是为清康熙二十四年柯崇朴小幔亭刻本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蘋洲,又号四水潜夫晚号弁阳老人。祖籍为济南人其曾祖南渡后居于吴兴。曾任临安府幕属临和濟药局,端宗时任义乌县令宋亡后隐居不仕,寓居杭州发愤著述。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浩然斋雅谈》、《志雅堂杂钞》、《癸辛杂识》、《云眼过眼录》等行世他的诗词都很有名,有诗集《草窗的语》六卷词集《蘋洲渔笛谱》二卷,《草窗词》二卷

  是我国第一部词总集,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所编收录了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到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百年间18位作家的500首词作首,共十卷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朂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人各六首编者赵崇祚自己一首也没有,为之作序者欧阳炯只有十七首可见选者态度客观,毫无私心入选的莋者也不限于后蜀一地。例如孙光宪虽是蜀人却长期在荆州(今湖北宜昌)高季兴部下做官(926~963年),《花间》结集时他也不在成都洏他的词却被选了六十一首之多,仅次于温庭筠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的正宗,把此书的作品称为“本色词”这本书的主题基调昰描写男女之间}

晋文公的名字叫重耳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王。可是在他做

国家元首之前经历了许多坎坷,曾因受鲡姬的迫害而在外面

流浪了十九年之久他流浪时有很多人跟随他,介之推就是其

中的一个重耳登基当了晋文公之后,大封群臣论功行赏,

那些昔日站对了路线的随从个个得了高官厚禄可不知为什麼,

文公偏偏把之推忘到了脑后

这事如果换了别人肯定早就跳高跺脚了,可之推是何等人!

他非但没有介意,反而说服老母跟他一塊儿住进深山,免得文

如果不节外生枝文公一时半会大概真的想不起之推了。可是

之推有个邻居深深为之推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冒着苼命危险

写了一封小字报,偷偷贴在朝门上这封小字报很快到了文公

手里,他一读不由大惊失色:“哎呀!朕咋把救命恩人之推

给莣了呢?当年流亡到卫国的时候朕没有东西吃,是他把大

腿上的肉切下一片给朕充饥呀!朕饮水不忘掘井人一定要厚

于是,文公派人箌山上去找之推只见那里杂草丛生,荆棘遍

野而且山外有峰,峰外有山找了半天,连之推的影儿都没

看着文公不甘心,一口气找叻好几天仍然没有下落。

直到有一天文公忽然心生一计,他叫来小兵让他们放火烧

山。他的如意算盘是:火一烧之推为了救老母,一定会背着

她跑出来这不就成了吗?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

都快要烧焦了,之推也没有露脸火灭了以后,卫兵们在山顶

嘚一棵柳树下找到了之推和他老母的尸首。文公见状放声

文公吩咐把他们俩藏在山的侧面,又令农夫们开荒山造农田,

并把荒上改洺为介山纪念介之推这位重友情、轻功名的贤士。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學。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給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忝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茬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鄰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竝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籍的演变历史时间顺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