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届通城上届中纪委书记记

通城县_百度百科
通城县别称银邑,汉为地,故简称隽,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岳阳、九江金三角中心交汇点。境内有杭瑞高速、武深高速、、岳九铁路交叉过境;著名景点有“华中第一瀑”——,“江南药库”之称的,“道教第二十五洞天”的,绝美,道家等。素有“茶叶之乡”、“牲猪之乡”、“建筑之乡”、“云母之乡”、“砂布王国”、“天然药库”、“鄂南明珠”等美誉的通城县。位于幕阜山北麓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县名源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城”之意。三省通衢的隽邑大地上,承载和孕育着四十万勤劳、睿智、朴实、善良的隽水儿女。因母亲河、穿城而过得名的是通城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流中心。[1]
通城县历史沿革
通城县地名由来
通城县名源于通城镇,简称隽。“通城”名源向无确说。一说通城地处三省六县通衢,东可达南昌,南可通长沙,北可抵武昌,西连岳阳,四面通城,故而得名;一说取意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
最新通城县城全景图
通城县域内,远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居住。周为楚地,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下隽县,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隶之。三国时属吴,为周瑜封邑。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改隶巴陵郡。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江夏郡,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1]
通城县建制沿革
周朝属楚国,秦朝属。
汉朝,六年(公元201年)置;汉武帝时属;建武
同治通城县城图
十三年改长沙国为,下隽县隶之。
三国,属,为封邑。
,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今隽水镇)。
,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隶属上隽郡。
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属荆州夏郡。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南境置(今通城、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
,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为,属鄂州。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此为通城设县之始。
元朝,属武昌路。
明朝,属。
清朝,属武昌府。
中华民国,属江汉道,民国21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
949年10月,属大冶专员公署 。1952年秋后属孝感专员公署。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1960年1月属武汉市。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仍属孝感专员公署。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今属咸宁市。[2]
通城县人文历史
通城地居三省交界之处,其建城历史悠久,自西汉时期就设下隽县治。至今唯隽水镇的商贸活动集中,其间不管发生什么局势变化,商贸活动存在的历史达到一千多年,发展和能够设立通城县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上的县治也是几经周折,在南梁时期立“乐化”为县治《今塘湖》,到了南唐时期把县治立在白面山下《今磨桥》一带,后经历史朝代更迭变动,这些地方的城垣、县署亦毁。今塘湖镇还遗有“城墙山”“龙门坳”等地名。直到宋朝时期立通城县,升隽水镇为县治。至此,从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开始筑土门设城墙,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冬建成围绕县城《今隽水镇》的古城墙,花时达一百三十多年!当时
民国通城县城图
城垣周长为1683米,高5.8米,基座为4米,顶宽3米。基础下脚石有4 层,腰砖顶石。顶上女墙高1米,垛口为800余个,是一座砖石结构的雄壮威武的城堡。该城墙按方位设东~西~南~北四门,东门叫宾阳门〈今县政府4层宿舍楼处〉,南门为引熏门,〈今民主路和向阳路交叉口〉,西门叫乐成门〈今湘汉路与和平街相交处〉,北门叫拱极门〈今民主路和湘汉路交集处〉,门洞均为石拱建成,上面为楼房。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轰炸县城,城垣多处被飞机破坏。到1950年通城解放后,认为城垣有碍交通,被陆续拆掉,原城墙基座不是改为街道就是建了民房。到了1982年,一直藏在县政府里的唯一的古东门”宾阳门“为建住宿楼而毫不留情的被拆掉。至次,耗费巨大且具有五百年多年历史~历时一百多年~聚集了通城人民智慧和血汗的古城墙就这样销声匿迹了,而且也没有留下什么影象资料,上千年的历史就如没有发生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通城县行政区划
通城县辖9个镇、2个乡具体见下表:
街道、镇、乡
面积(平方公里)
下辖村、社区
银城社区、雁塔社区、新塔社区、旭红社区、湘汉社区、和平社区、秀水社区、白沙社区、宝塔村、东港村、桃源村、古龙村、柳峦村、石泉村、铁柱村、油坊村、利和村、上阔村、下阔村
石南社区、樊店村、牌合村、石马村、柏树村、仙姑村、花亭村、虎岩村、杨山村、梅港村、赛公村
长青社区、庄前社区、岭源村、大界村、桂家村、雁门村、枫树村、方段村、沉山村、横冲村、龙门村、贯青村
五里牌社区、何家村、磨桥村、大平坳村、堪上村、左港村、季山村、金塘村、湾头村、五斗村、治全村、锡山村、陈谷村、程风村、相师村、尖山村
推垅社区、何婆桥村、白竹村、马港村、毛段村、松港村、程坳村、石溪村、九岭村、踏水村、界上村、马洞村、中段村、彭段村、潭下村、黄鹤村、易段村、丁仙村、高峰村、平湖村、金山村、灵官桥村
官塘社区、关刀村、高冲村、八仙村、白马村、杨田村、五流村、八燕村、里港村、春雷村、水兴村、台源村、新建村、黄丰村、云水村、杨家村、高桥村、道上村、棋盘村、东山村
向阳社区、麦市村、七里村、井堂村、株树村、李段村、长冲村、西坳村、天门村、冷段村、陈段村、何段村、九房村、盘石村、卢段村、花园村、天岳村、金麦村、红石村
塘湖社区、石坪村、白沙村、望湖村、大埚村、润田村、获田村、龙印村、林湾村、南虹村、凉亭村、图垅村、阁壁村、狮子村、石港村、雷吼村、石门洞村
九井社区、沙堆村、堆山村、坪坳村、石冲村、港背村、瑶泉村、罗塘村、大柱山村、湾船咀村
南坪社区、岳姑村、草鞋村、来苏村、辉煌村、韩岭村、达丰村、墨烟村、沙口村、农林村、下畈村、、内冲村、花墩村、栗坪村、杨部村、易畈村、方仕村、水口村、青山村、大九房村
四庄村、新联村、寺背村、清水村、向家村、庙下村、五花村、小井村、大源村、上坪村、华家村、纸棚村、大溪村、龙潭洞村、守仙洞村[3]
以上数据均为2009年  
通城县地理环境
通城县位置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端,东径113° 36′~ 114° 4′,北纬 29° 2′~ 29° 24′。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最东端位于塘湖镇黄袍,最南端位于马港镇彭洞村,最西端位于北港镇贯青村,最北端位于沙堆镇方家湾。[4]
通城县面积
通城县版土总面积 1131.92平方公里 ,辖9镇2乡,人多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缺乏。
通城县地形
通城县东西最长约45公里,南北最宽约40.5公里。为丘陵起伏的盆地,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平坦开阔。高度由南向北递减,最高点是与江西省修水县、湖南省平江县交界处的黄龙山主峰只角楼,海拔1528.3米;最低点是四庄乡小井偏北边境,海拔78米。隽水河穿城而过得名的隽水镇是通城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流中心。
通城县气候
通城地处中纬度,四季分明,属亚热季风气候,光照适中,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C(山区)至16.7°C(城区)。7月最热,1月最冷,最高气温为39.7°C,最低气温为-15.2°C。无霜期为258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城区)至1600毫米 (山区)。主要灾害有低温、旱涝、连阴雨、大风、冰雹、高温。[4-5]
通城县地貌
县境东南西三面群山环抱,构成面积 488.7平方公里的中高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 42.84%。其中,海拔 250— 500米的 346.18平方公里, 501— 800米的 107.6平方公里, 801— 1200米的 30.19平方公里。 1200米以上的 4.73平方公里。东南边缘的黄龙山系属幕阜山脉。黄龙山系又分东北支,西南支和中支。东北支由黄龙山、白面山、南楼岭、苦竹岭、狮古尖、黄袍山等组成,县境东面及东北诸山皆有此支所出。西南支由凤凰翅、燕子岩、冬桃山、张师山、黄金山、白石山、古仑峰、相师山等组成,西南诸山都属此支。中支由黄龙山北麓又分出东西两分支,伸入县境中部。东分支由云溪山、大包山、九曲岭接鸡笼山;西分支由清凉山、黄鹤楼北接锡山,向西接九岭、梧桐山、尖山。
县境丘陵地区面积 5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 46.02%。按地势可划分为南部高丘陵区和北部低丘陵区。南高丘陵区包括东起塘湖镇东南至麦市镇,西南至马港镇、五里镇、石南镇和北港镇、隽水镇南部的丘陵地区,面积近 300平方公里,其间山丘分布多且密,除梧桐山海拔高于 300米,余处海拔高度一般在 150— 300米。北部低丘陵区包括东北部的四庄乡、沙堆镇,西北部的大坪乡、关刀镇、隽水镇北部丘陵区,面积 200余平方公里,山丘分布较高丘陵区少且地势低,除堆山、铁柱山两山海拔超过 150米,余地一般为 90— 150米。
县境内平畈多散布于河溪两侧和丘陵之间,俗称段、畈、垅。全县共有大小平畈 60余处,为本县水稻主要产地,其面积一般在 1— 5平方公里,总面积 127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 11.13%。
通城县人口结构
通城县总人口492007人。其中农业人口400395人,非农业人口91612人;男性255920人,占52%;女性236087人,占48%;县城隽水镇常住人口113700人;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口91903人;乡村劳动力198060人,其中:男劳动力99633人,女劳动力98427人;人口密度为431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6.93‰;人口平均寿命73.5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9.2%(以上为2009年数据)。
通城县总人口4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9.1万人,湖北省咸宁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通城县常住人口为380758人。
通城县经济发展
通城县工业
县工业企业通过深化改革,明晰产权,盘活了资产存量,同时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回归工程”建设,入园企业不断增多,涉及产业有电子基础信息、造纸、冶炼、轻工、粮食加工等众多领域。通城县共有工业企业
通城客运中心
382家,职工22355人,资产总额212244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家,职工人数8367人,资产总额198100万元,规模以下企业313家,职工13988人,资产总额14144万元。(2009年数据)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万元,同比增长32.69%,重工业生产增长快于轻工业,其中轻工业完成35115万元,同比增长27.8%,占全县规模企业生产总量的19.1%,重工业完成148748万元,同比增长33.0%,占80.9%。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17554万元,同比增长20.3%,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5%;集体企业完成16291万元,同比增长60.7%,占8.9%;股份制企业完成140556万元,同比增长29.3%,占76.4%;其它企业完成9462万元。(2009年数据)
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402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3200万元,同比增长28%,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同比增长16.98%,实现利税20256万元,同比增长11.73%,资产贡献率达到12.33%,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3.72%,资产负债率为46.2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达到2.2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68%,全员劳动生产率199526元/人,产销率达到96.9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7.7%。(2009年数据)
通城县农业
全县农业总产值195851万元(现价),其中种植业产值77346万元,占农业比重的39.5%;林业产值6914万元,牧业产值105974万元,渔业产值3177万元。林、牧、渔业占农业比重的60.5%,农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耕作制度以三熟制为主,二、三熟制比例达98.69%,耕地复种指数达271.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4.4%。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红薯、马玲薯、豆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中药材、蔬菜、田藕,主要油料作物有油菜、油茶、花生等。(2009年数据)
全县山地面积108.1万亩,其中林地98.4万亩,主要是楠竹片林12万亩,木本中药材5万亩,板栗3万亩,水果4万亩,油茶9.1万亩,茶叶5.12万亩,杉、松47.6万亩,其它13.2万亩,森林覆盖率57.5%,楠竹立竹1344万根,活立木蓄积量135.4万立方米。(2009年)
通城县牧业主要以生猪为主,家禽、奶牛、山羊等养殖业也有所发展。通城县是全国重点商品猪生产基地,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先进县”和“全国生猪品种改良先进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县生猪出栏率突破200%,居全省首位,成为湖北省生猪高产样板县。
全县放养水面3.6万亩,其中精养鱼池10000亩,水产品总产量3300吨,生产鱼种900吨,人工孵化鱼苗1亿尾,主要养殖品种有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和鲤鱼、鲫鱼、鱼、龙虾、泥鳅。近几年引进的名优品种有:乌鳢、建鲤、高背鲫、罗非鱼、彩虹鲷、麦鲮、淡水白鲳、澎泽鲫、斑点叉尾、南方大口鲶,鳜鱼,特种养殖品种有:甲鱼、美国青蛙、螃蟹、银鱼、鳝鱼。主要养殖方式有:网箱养鱼、网箱养鳝、网箱养、稻田养鱼、稻田养虾、塘堰养鱼、水库养鱼,栏汊养鱼、家庭养鱼。国有水面养殖以粗放天养转变为专业人工养殖,小一、二型水库和较大面积的塘堰,通过水产协会的横向联系采取集约式合伙承包、买断经营权及引进外来资金人才等经营方式达到精养高产。(2009年数据)
通城县第三产业
通城县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做从业人员2.5429万人,完成增加值12.7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2%。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一是场所分布由离散型发展为聚集型;二是三产业内部的规模不断扩大;三是从事第三产业的领域不断延伸。
通城县共有个体私营经济户6968户,其中个体户6693户,私营企业275户。从业人员22638人,其中个体户17534人,私营企业5104人。个私经济户产值达到26948万元。
通城县共有市场12个,建筑面积82100平方米,投资1.115亿元。按种类分:综合市场1个,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投资额为100万元;农贸市场6个,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投资额1210.5万元;小商品市场1个,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投资额2500万元;蔬菜批发市场1个,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投资额20万元;水果批发市场1个,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投资额120万元;服装市场1个,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投资额1200万元;建材市场1个,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按结构分:室内市场5个,顶棚市场7个;按交易形式分:零售市场8个,批发市场4个。(2009年数据)
通城县外经外贸
县通过举办外贸出口培训班,提高企业外贸出口人员业务素质,积极为企业办理自营进出口权和出口退税,帮助企业申报并落实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强化外贸出口服务,促进了全县外贸出口的快速发展。全县外贸出口企业达到28家,完成外贸出口额1532万美元,其中工业外贸出口企业26家,完成出口额1465.2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额的99.1%。同时,在引进外资上取得了一定突破。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成招商引资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后引进外资创办了咸宁新力织造有限公司、新宇云母制品有限公司、通城麦卡电工材料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2009年全县引进外资67万美元。
“三争”工作成效明显,全县共储备项目935个,列入国家和省、市项目库项目545个。全年共争取上级投资项目48个,到位补助资金1.68亿元,争取资金总额居全市第三位。(2009年数据)
通城县交通枢纽
全县拥有公路1245公里,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1.085公里,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国道25.67公里,县道70.62公里,乡村道680公里,全县现有等级公路242.42公里,有二级公路74公里,有高级、次高级公路118公里。构成了城通乡,乡通城的全方位公路格局。
通城交通地图
县城北靠武汉,南极长沙,西去,东通九江。武(汉)长(沙)公路,通(城)临(湘)公路,通(城)修(水)公路,,通平高速,沟通了通城与周边各大中城市的联系。
全县256.5公里列养里程。经总段验收,年平均优良里程到176.8公里,年平均好路率达到68.9%,分别超计划4.8公里,0.2个百分点。
1990年始,采取民工建勤,车辆建勤,干部职工义务投劳以及组织集镇道路建设大会战等形式,对城区各主要干线公路及106国道拓宽改造,铺设高级,次高级路面。
1994年,隽水镇城区公路总长比1949年增长64倍,其中水泥路面、次高级路面占80%以上,从而拉开了中等城市建设的框架。在拓宽改造干线公路的同时,城区重点交通设施也相继动工兴建,先后修成了隽水大桥,县长途汽车站,扩建了通城大桥。106国道二期重点建设工程推垅大桥和路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实现简易通车,新铺银城西路,民主北路,沙堆集镇水泥路面1.9公里;内环南路土方和新塔大桥水下工程全面完成。完成政府大院水泥场地硬化2500平方。
2001年共铺筑水泥路面248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4700多万元,投工570多万个,新修公路六条32公里,改造公路6条55公里,新修、翻修油路37公里,新铺设水泥路面38公里,新建桥18座580多米,全县所有乡镇100%通等级公路,占72%,99.2%的村通公路或机耕路。
常岳九铁路和通城至嘉鱼高速公路已列入2011年全省重点前期推进项目。
通城县社会体制
通城县城市建设
累计投资1.05亿元,完成了宝塔大道建设,启动了工业大道、中心商务城、
通城银山广场
隽水公园、行政中心、通泰建材市场、银山广场、城关初中搬迁等重点工程;继续推进了垃圾处理场、秀水花园、玉立花园、、东方等续建工程;完成了银山大道与解放东路的交通对接,完善了一批事关民生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麦市、北港、马港、沙堆等重点集镇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功能日益增强。累计投资9070万元,完成了城西客运站、村级公路、双龙至药姑、沙堆至虹桥公路等交通建设项目110个。至2010年底,杭瑞高速通城段即将全面竣工,武深高速嘉通段,通平段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通城县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率达到92.26%,计划生育工作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总量控制目标全面完成。全年共关闭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小塑料厂等“新五小”和“十五小”企业20家,查处环境信访案件46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国土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全面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一定程度得到遏制;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盘活国有土地资源取得较好成效;完成市级以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7个,耕地占补动态基本平衡,节约集约用地“通城新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
通城县教育事业
学校现有教学班62个,学生4100余人,教职工456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中高级教师124人,省管中青年专家1人,市管中青年专家2人,市级名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研究生学历13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通城第一中学为着力打造省级示范学校,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扩大办学规模。为此,
新一中全景
新建了通城一中,2004年实施整体搬迁。新校园总面积342亩,建筑面积61000平方米,投资近亿元。第一期主体工程包括教学楼、科技实验楼、逸夫图书馆、美食中心、学生公寓等。
创建于1970年的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位于风景秀丽的脚下,
隽水河畔,共投资1500余万元,三次扩建使校园面积扩大到120余亩,总建筑面积达48000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开办音、体、美特长班,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新路。拥有标准化的教学楼、科技楼、音乐楼、图书馆、体育馆、田径运动场、灯光球场、学生公寓。
通城县风俗民情
通城县地方风俗
通城花鼓戏
通城又名通城提琴戏,源于湖南今,是以岳阳花鼓戏“琴腔”为主旋律,融合湖南部分腔调和曲牌以及通城,本地山歌、夜歌、民间道教音乐。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以及广泛而又深厚的群众基础。唱腔曲调有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反十字调(打采调)等及各种花腔小调。因通城花鼓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的“琴腔”为主调,也据说是为了和原来流传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戏(今荆州花鼓戏)”所谓的“通城花鼓戏(打锣腔)”区别开来所以称其为“提琴戏”。
通城县花鼓戏剧院演出
后又因与长沙(益阳)花鼓戏其相互融合,故复名“花鼓戏”,民间剧团奇特地称其为“提琴花鼓戏”。 但并非是指所谓的流传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戏”(通城打锣腔)。[6]
通城山歌民歌题材广泛,旋律高亢优美,句式变化不一。有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童谣、摇儿歌等。1981年,普查收集了400多首。其中,收入《湖北民间歌曲集成》的64首,编入《咸宁地区民歌集》的72首。
大体可分高腔、平腔、急口令、牧牛歌4种。高腔山歌,在县东南部最为流行,以5句式为主,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高亢悠扬。平腔山歌,流行全县,以4句式为主,节奏规整,旋律平缓,长于抒情。急口令,流行于云溪、塘湖、黄袍、大青、清水、锦山、北港等地,节奏松紧结合,速度较快,似说似唱,旋律与方言声调结合,风趣诙谐。放牛歌,节奏明快,旋律轻松,县南群山环抱,峰岭相对,村童上山放牛时,往往对唱取乐,称“对山歌”。
分载禾、耘禾、斫柴歌3种。前两种,全县流行;斫柴歌,流行于麦市、水兴、云溪一带。众人斫柴,一个击鼓,唱歌鼓动。内容,或见事即兴而成,或唱人物故事、山歌。
多为农村少年儿童游玩、劳作时唱的顺口溜,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县内广泛流传的有《黄花菜、菜花黄》、《八哥子飞下田》、《麻鸡婆、尾巴拖》、《张打铁、李打铁》等。此外,还有儿歌、摇儿歌,反映儿童生活情趣和母爱之情。
《张家十伢的故事》是流传于湖北通城地区的系列民间故事,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以张家十伢这个人物形象为核心发展成内容丰富、幽有趣默的系列故事。其中典型的有《张家十伢的出生》、《初一拜观音》、《顶笼鸡》等。
张家十伢,智慧的化名,正义的使者,汉族的“阿凡提”,.群众的代言人。聪明机智不畏权势,其故事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在通城流传不衰,为广大群众所乐道。《张家十伢的故事》作为民间文学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咸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
通城,每当华灯初上的时刻,万家灯火里便看见三五亲朋好友围成
一桌,个子之“战”便已开始。打个子也有诸多规律,如胡牌最少得有七个个子,人数非得有四人,除打个子的四人外,一般都有观“战”者在旁,旁观者有时比打个子的人都急,遇到好牌,便欢呼雀跃,碰上“肖脚”便连声责怪,但决不伤和气。
通城县宗教信仰
在清末以前通城民间百姓均敬奉儒、、道教。通城古代曾经是道教名县,
通城白云观
在唐代时有著名的道教真人罗思;黄龙山就是佛教、道教名山,晋葛洪在此山修炼,得养生驻颜之术。大坪药姑山建有道教庙宇“白云观”;还有民间的诸多传统习俗都与儒、佛、道教息息相关。但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流入和影响,很多民众大多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等外来宗教,通城也不例外。由于外教的势力的迅速扩张,使得道教、佛教徒人数锐减,很多寺庙道观得不到保护和修缮已不复存在。
全县主要宗教为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四大宗教。[6]
通城县方言俚语
通城话大体上可定为是方言的一种,属于赣语。以通城话为母语的人分布在湘鄂赣三省交汇地区,使用人数在40—80万之间,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市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是赣语与交汇现象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通城话有17—20个,72个,6(7)个,保留有古汉语的入声(有的地方分阳入、阴入,但有的只有)。[6]
在外地人看来确实有些复杂难懂,40乘40公里大的通城县,通城话会跟西边北边的或许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究其原因还是地处交界,受周边口音影响。而且历史上的通婚也对此会有很大影响。根据县内次方言的差异,大体可分为东区次方言(代表点塘湖)、西区次方言(代表点北港)、城区次方言(分别简称为东区、西区、城区)。[6]
通城县地方特产
甑蒸糕:蒸糕素为本县小吃佳品,老少皆喜。此糕以粘米、糯米、
通城甑蒸糕
红糖、芝麻为原料。其做法以10斤米为例,取粘米7斤,糯米3斤混合浸泡10小时后,靡成米浆,包好压干,再用手搓成粉粒,上笼 ( 甑 ) 蒸熟。蒸笼采用小竹筒或圆木筒穿孔,高约10公分,直径4公分,内套活塞。上蒸时,先将壶水烧开,再将小甑置于壶口,壶口以湿布密封,然后将粉粒、红糖、芝麻投入甑内蒸,均1分钟即成,香甜可口,别有风味。[1]
麦市干子:咸宁通城的麦市干子,至今已经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采取独特的制作工艺,做出百味豆腐干,口感纯美,不失旅游消遣的最佳食品。
通城麦市的麻辣干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民间传统手工制作到现代的流水线生产,如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制作的原材料包括黄豆、香料、
通城麦市干子
食盐、鸡精、辣椒油等,在保证传统豆制品高营养的同时,运用了特殊的卤制技术,溶色香、味美、辣、脆于一体。其浓郁的农家风味成为大街小巷的一大特色小吃。
自从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后,通城麦市麻辣干已上了流水线生产,真空包装、微波杀菌,现已热销广东、江西及湖北各地。因其开袋即可食用,也可作烹调配菜。如今麻辣干子已成为众人心中居家、旅游、馈赠亲友的佳品。[4]
鄂南糍粑:鄂南糍粑是鄂南人民喜庆普遍使用的传统食品
,以上等糯米蒸熟捣烂做成锅盖大小的园饼晒干已被储存,用时切成条块。既可做副食糕点用,又可当主食;既可煎、蒸、烤,又可做汤;既可甜食,又可咸食或淡食。[5]
通城县旅游景点
红色景点:罗荣桓元帅纪念馆、湘鄂赣黄袍山革命烈士陵园、英雄母亲黄菊妈陵园、湘鄂赣党校旧址、通崇修县政府旧址、红军洞、八百壮士墓群等。
自然景点有:黄龙山[8]
、、、药姑山、黄袍山白水崖瀑布、水帘洞、怪石峰、插剑岩、巨乳石、仙人埂、玉泉宫(又名大泉洞)、神龙洞、燕子岩群洞、痴情谷、大泉仙谷、夹井峡谷、佛家圣地嫦娥山白玉寺、道家古石屋遗址等等。
人文景点有:一门三尚书遗址、北宋抗金英雄大元帅岳飞之师——方琼墓地、明朝进士汪润田故居、黄庭坚退隐黄袍山的“鲁直第”、夜珠窝“文定世第”、秦汉时期张良创办的伐桂书院、幕阜书院遗址、华罗山寨古兵寨遗址等。
寺庙道观:、、胥林寺、、张良道观、八仙道观。
通城县著名人物
少将,徐水香(): 男,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特级飞行员,湖北省通城县人。 葛玉虎 大校,通城黄袍人,16岁初中毕业后在黄袍公社任接线员等,相当于秘书。同年参军,军涯三十年,参军后在部队完成了高中学业,后又在军校荻得了大学学历。   上校 1965年出生,湖北通城县人,1981年入伍,上校军衔,现任河南省嵩县人武部政治委员。2004年、2005年被省军区、军分区评为“好主官”,2005年,荣立三等功。2006年,被洛阳市委、市政府评为“感动洛阳十大人物”。,通城县麦市人,历任中国工程院筹备组办公室主任,中国工程院秘长等职。胡金木 男,汉族,1958年9月生,湖北通城人,198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财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男,汉族,1948年生,湖北通城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湖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董事长、总裁,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副秘书长。吴国珍(),通城人。工农红军第三师副师长,夜袭汀泗桥阵亡。 将军级人物(官方公布的抗战期间牺牲共产党军队将军级人物 ),湖北省通城县黄袍荻田学堂屋人,出生于贫农家庭。幼时读私塾,后因父亲早逝而辍学。12岁从师学艺(理发),走村串户。 男,1961年生,湖北通城人,中共党员,1980年湖北省商业学校物价专业毕业。,女,汉族,湖北通城人,1968年8月出生,在职大学,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1月入党。曾任任咸宁市政府副秘书长、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   男,汉族,日出生,湖北通城人,1991年1月入党,1991年7月参加工作,中南政法学院经济法系经济法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法学学士,管理学硕士。,男,汉族,1965年7月出生,湖北通城人,研究生学历,1984年12月参加工作,198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2月任副县职级,现任咸宁市政府副秘书长、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中共咸安区委常委。,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湖北通城人,研究生学历。1987年8月参加工作,199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2月任副县职级,现任咸宁市公安局副局长、党委委员,中共咸安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与监理公司经理,男,1966年4月生,湖北通城人,2000年12月入党,工学学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通城黄袍人,中共通城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书记。 男,1966年9月出生,汉族,湖北通城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曾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分党委委员。现为同济大学教授,上海金属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全国疲劳学会理事,四川省热处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年)上将。湖北通城人。号惕园。北平民国大学法律系毕业。历任军事委员会处长、国防部秘书、主任,国家安全局副主任及委员等职。李麟 湖北通城人,中将。 毕业于黄浦军校 历任上校大队长,第九战区挺进第十支队中将司令()少将。字藻萍,湖北通城黄袍山望湖洞人。()少将,军长。字希程,湖北通城黄袍山人。魏希文 (日~ 日)湖北通城人 国防部新闻局少将, 教育专员,作家。,湖北玉立砂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涂附磨具专家,优秀乡镇企业家。
.荆楚网[引用日期]
.中国通城网[引用日期]
.行政区域网[引用日期]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通城县志》方言卷()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
.咸宁新闻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届中纪委书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