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部落 美剧裕固属于哪个部落

需要改进的内容:
错误描述:
请您留下一种联系方式,或点击右上角的“登录”,便于我们反馈:
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德语助手》授权一个
添加笔记:
裕固族与图瓦人是比较正宗与原始的突厥人。其先民源于流域,可追溯到公元的、4世纪的,袁纥(之后为)。840年回纥亡国后,的一支黄头回纥迁徙到今甘肃的、甘州(今)、凉州(今),与一带,创建汗国,史称河西回纥,后被击败。西征.顺便平定裕固族。在元代他们受忽必烈派出的统治,明代设曲先、斡端、安定、罕东四,在明代他们先后被与打败。
在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称为“”,称为“撒里维吾尔”,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裕固族中说蒙古语的是黄黄番,说突厥语的是黑黄番)”,封大头目为七族黄番总管,把居住区一分为三,各部落置正副头目,头目以下有大圈头,以下有辅帮一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本民族自称“尧乎儿”、“西喇尧乎儿”。
1953年经裕固族人民协商,正式定用“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本民族正式、统一的名称,即用富裕巩固之意。中国裕固族与中国维吾尔族是不同的民族。但是二者的拉丁名都是uyghur。二者是有同源关系的。有趣的是是古回纥嫡语,比较接近索尔人与等东北突厥语。有4600人说,2800人说(恩格尔语),极少数说汉语或藏语。撤里畏兀儿是指说蒙古语的裕固族,西拉畏兀儿是指说突厥语的。撤里畏兀儿保留了很多已消失的东蒙古传统。他们中还有很多人被藏族同化了。
他们说天下的头目也姓安,有人说是来自一突厥部落。他们族源之一是古代蒙古人。
1958年大搬迁
裕固族在1958年被强制进行过一次大搬迁,这次搬迁对整个民族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损失。由于甘肃和青海两省草场纷争,是年两省决定调整边界,并对裕固族进行大搬迁,退出友爱农场(今属青海省)等裕固族传统祖居地,长途迁移至皇城滩,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政府也同时迁至皇城滩(今)。在经过数月搬迁和人员财产损失之后,在中央政府干预下被停止。在此之前,以反封建的名义,裕固族的文化受到冲击,对头人等民族上层人士进行了抓捕。
裕固族的房屋为帐篷,帐篷由六根或九根杆子支撑,用牛、羊毛织成褐子搭盖而成(有些是用白帆布做成),并且上面缀有传统图案。帐篷内部正上方为佛龛,进门右边为女宾座位,左边是男宾座位。
裕固人信仰包括一种经改造的,最大的特色是可以结婚,完全与蒙藏地区的喇嘛不同,另外他们还残留男不婚女不嫁的习惯;此外他们与一般信仰****的民族不一样,仍信仰,他们的巫师名也赫哲,他们祭的神叫。每氏族也有自己的萨满,分黑白二种。
传统饮食为手抓肉、、烧酒和。喝奶茶是裕固族人的重要习惯,裕固人传统上的饮食特点是一日三茶,以茶为饭,一般到晚间才吃一点面食。裕固族人喜好饮酒,多为烧酒,也饮青稞酒。裕固人待客,按照裕固族的传统礼俗,老人在门口把客人迎进帐篷,客人坐在左侧面朝门口的贴地板床上,这是贵宾席,该民族习惯于先用双膝跪坐,然后盘腿坐下,一般是按男左女右分坐。当主人招呼用餐时,无需站立和过谦,客人随意尽情享用。待客先是奶茶,如果客人喝够,必须将碗底的“曲拉”吃净,否则主人认为你还要,会继续为你添茶;茶后,是手抓肉和青稞酒。裕固族人敬酒一般是两杯;有时,主人家还会唱起祝酒歌敬酒,唱一支歌,敬两杯酒。
**为裕固族的丧葬习俗。人死后在家停泊一天,待僧人念经超度后,次日即送往**地点;**时,将死者外衣脱去,尸体放在一大石上或靠在三块石头上。请喇嘛念经后,亲属离去,让飞禽走兽吞食;**三日后,亲属再来探视若尸体已被吃净,便认为死者已经“升天”,随即堆坟,按家族辈份排列成行;若未被吃净,还要再请喇嘛念经超度。送死者的“头七”到“七七”,乃至周年。都要清三人以上念经超度,死者亲属在四十九天内,男不剃头,女不梳头,以示哀悼。
长袍和皮靴是裕固族的传统服饰。作为世居的,其服饰用料取之于畜牧业本身,衣着式样简单,且耐寒、防沙等。牧区的裕固族仍然穿长袍、皮靴,农农业区及城镇以穿制服为主,只在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传统服饰。其服装有礼服和便服之分。过去,裕固族男子有留长辫子的习俗,并将带有丝线辫梢的发辫盘在头顶上,现在多留短发。裕固族妇女的头饰很具特色,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据说这帽子是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一位被害女英雄的,红缨穗子代表其牺牲时头顶的鲜血。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左、右、后三条辫子,用三条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物的"头面"分别系在垂于胸前和背后的三条辫子上,每条"头面"又分三段,用金属环连接起来,上齐耳环,下以身高而定其长短。
关注我们的微信
下载手机客户端
赞助商链接
《德语助手》是最专业的德语学习软件。提供了完整详尽的德汉-汉德词典、德语变位参考、德语百科全书。是德语学习者必备的工具。soft.godic.net
如果您希望在《德语助手》网站上放置宣传广告,可以联系我们。www.godic.net
提供大量德语阅读听力资源的免费在线德语学习站点
同济大学门户网站www.tongji.net
德国华人门户www.kaiyuan.de
中国德语界
德国留学专业网站www.abcdvbbs.net  耿姓渊源  源流一  1.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国都耿邑、耿国,属于以地名为氏。  关于古耿国的建立,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商书?祖乙》中:“祖乙圯于耿,作《祖乙》。”可惜《尚书?商书?祖乙》的正文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序言的一句话。但尚书中的这一句话,首次将“耿”作为一个国都记载下来。  上古时期,黄帝的曾孙喾,将他的儿子契封于商,契当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经过十四代传至成汤,成汤推翻夏朝建立了商王朝,商王朝从汤到纣经历了十七代三十个君主,以耿为都的时代,是在商王朝君主祖乙执政时期(公元前1449——前1434年在位),即公元前十四世纪。祖乙是商王朝的第七代第十三位君主。  祖乙,名叫子腾,《卜辞》中称其为商中宗,与商太甲(商太宗子至)、商武丁(商高宗子昭)并祭,合称“商三宗”。他因苦于东南方夷人的侵扰,便将国都从相(今河南内黄)迁于邢乡(今山西河津),任用巫贤治理国政,并亲自坐镇指挥,平复了东夷,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使商族得以复兴。  关于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中丁迁于嗷。河亶甲居相。祖乙迁于邢。”  相传,祖乙迁至邢乡以后,就将国都定在那里,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山西河津龙门),祖丙建立了耿国,祖乙就立祖丙为耿国国君。因此在后来的耿氏族人中,多有尊奉祖丙为耿氏之祖者,在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日,都要供祭祖丙,并摆设柿饼,这是因为耿地方言称柿饼为“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后来,人们称柿饼中的上品为“耿饼”,即源于此。  耿地,据史籍《括地志》中的记载:“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另据《国家地名词典、河津词目专辑》中的记载:“距河津城关镇东南十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国国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称帝王村,村北洞门楼所书‘古耿名都’四字,数代不易。清初时因村中几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庆年间为昭彰古迹,正名王村,民国年间称帝王村,解放后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据说,山王村的中宫、金库、暗地、城前、城后等古耿国遗址至今犹存。  商王朝下传至第二十代君主商盘庚子甸时(公元前1328——前1300年在位),再由邢乡迁都至亳邢邑(今河南温县),后又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从此商王朝不再移都,直至灭亡。  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王朝的公族贵胄子孙们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地,留居邢地之公族即称居地为邢国,即后世所称之耿国,以地为氏,称邢氏。  在上古时期,“邢”与“耿”是否指同一个地方,在今天的史学界仍有争议,不过根据耿氏家族世代流传下来的说法,邢与耿不是同一个地方。但按史书的记载,“邢”字在古代即读作gěng(ㄍㄥˇ),与“耿”字同义通假,即指耿国。由于“邢”字写法与“邢”相近,到了西周时期,邢氏族人为了与周公旦第四子姬靖渊所传邢氏(古河内怀县,今河北邢台)相区别,便将自己姓氏的“邢”字改写为“耿”字,称耿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关于子姓古耿国的灭亡,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有所记载:“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这一段记载的是晋献公在晋西北地区扩张的情况,古耿国即灭亡于这个期间,具体时间是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亡国后末代国君太乙弃国归隐。  耿国从祖丙立国,到太乙亡国,共经历了商、周、春秋三个时期,先后共二十五代三十二位君侯,国祚长达七百余年。这与耿氏族人的《先祖君侯谱》中记载的“君侯三十二,国运七百长”是相符的。一个古代的诸侯小国,能够历经改朝换代以及时代战乱而衍延生息如此长的时间,足以证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国的业绩,也充分体现出耿氏族人的品格和智慧。  按《耿氏先祖君侯谱》的记载,邢国(耿国)世系为祖丙→日→月→星→昭→喜→伯勇→仲宁→叔平→旭升→大壬(康甲)→常→焕→炀→外乙→章→伯明→叔亮→昌→般午→太申→贤→重甲→整辛→灵→沃辛→祖癸→雍丙→元→恒→上丁→太乙。  邢氏与耿氏同宗同源,子姓耿氏族人皆尊奉祖乙为得姓始祖。  2.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末年耿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商王朝末年有耿国(一名耿乡城),为商王朝的附庸国,故址在今陕西省龙门县南部一带。  在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立周王朝时,耿国王族子孙中有逃奔楚国者,为楚国世传大夫,其后裔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称耿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姬姓耿氏不与子姓耿氏合谱。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王室同姓贵族的封地,又为诸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耿地原为商王朝耿国,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吞灭耿国,之后有周朝王室贵族被封于其地,为姬姓小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作为自己姓氏者,称耿氏,成为耿氏家族的另一支。  源流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赓音氏,满语为GengyinHala,汉义“昭、明”,世居黑龙江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以其氏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冠汉姓为耿氏、赓氏等。  源流四  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记载:  朝鲜族耿氏,世居博川郡(今朝鲜平安北道西南部大宁江左岸的博川平原),后为满洲正蓝旗包衣,代表人物就是耿世尼,他的孙子耿赫森曾出任正蓝旗参领。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ngHala.  清朝中叶以后,朝鲜族、满族耿氏所冠汉姓即为耿氏。  源流五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耿氏,源出裕固族的各尔格兹氏族,本源出自西突厥阿史那部。  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多信仰藏传佛教,同时保留原始萨满教成分。裕固族文化基本属北方游牧文化。除汉文化之外,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成分。  裕固族现有人口一万五千余,主要聚居在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人聚居在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其余散居在兰州和新疆哈密、昌吉等地。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还有就是汉语。裕固族没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一般认为,裕固族主要来源于唐朝后期(公元九世纪中期)西迁到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鹘人。其族源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或铁勒,秦汉时期的丁零。他们初到河西走廊时,依附于当时统治这一地区的吐蕃,并在名义上归附于唐王朝。  约在唐昭宗李晔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前后,甘州回鹘人攻占了甘州城(今甘肃张掖),并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公元十一世纪初,该汗国被西夏吞并。在甘州回鹘人控制河西走廊的一个多世纪里,甘州回鹘人利用古代中西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不仅快速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同时为促进当时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甘州回鹘汗国灭亡以后,余部四散。一支投奔青唐(今青海西宁),后来融合于当地吐蕃;一支入居北宋境内,逐渐融合于当地各民族;另一部分回鹘人即甘州回鹘的主要组成部分则退处沙洲以南地区,继续过着游牧生活。此后直到元朝时期的裕固族先民的历史,在汉文史料中的记载十分稀少。仅有个别的记载说,大致在今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地区,活动着被称为“黄头回纥”的部落。历史研究表明:“黄头回纥”大体上就是唐末五代时期甘州回鹘的后裔,也是元代“撒里畏吾”人的先民。“撒里”(sara)即“黄色”、“黄头”,“畏吾”即“回纥”。  宋理宗赵昀宝庆二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蒙古大将速不台出兵攻下撒里畏吾地区。从此,在裕固族的形成过程中,开始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不仅撒里畏吾人被纳入到了蒙古汗国及元朝的长期的统治之下,而且,许多蒙古部落也随各宗王镇戍该地区而进入到了撒里畏吾人地区。蒙古族百姓与撒里畏吾人基本上在同一地区游牧,这样就使在裕固族先民创造的回鹘文化中,又融入了许多蒙古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文化融合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了明朝。  明朝史料中,称裕固族先民为“撒里畏兀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王朝遣使持诏谕镇守撒里畏吾人游牧地区的元宗室宁王卜烟帖木儿,后又封卜烟帖木儿为“安定王”,并陆续在撒里畏兀儿人地区设立了安定卫、阿端卫和曲先卫;在撒里畏兀儿人与蒙古族杂居的地区设立了罕东卫、赤斤蒙古卫、沙洲卫和罕东左卫,史称“关西七卫”。各卫的最高统治者仍然是元朝遗留下来的蒙古族及其后裔。在明朝,回鹘民族的一支与古代蒙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共同的“撒里畏兀儿”这一民族称谓下,这支回鹘人也越来越不同于从前的回鹘人。同时,当地的元代蒙古族后裔也日益有别于早期的蒙古族。古代的回鹘人与蒙古人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日益接近,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部分蒙古人学会了回鹘语,同时,部分回鹘人也学会了蒙古语。由于各地蒙古人的势力不尽相同,因此,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古代回鹘人所受到的蒙古文化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却在明朝中后期基本形成。  公元十六世纪初,东部蒙古永谢布酋长入居青海并袭扰撒里畏兀儿诸部,加上吐鲁番伊斯兰教势力的不断东扩以及蒙古瓦剌部的南下袭扰,使得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部众不得不大规模东迁入居嘉峪关以内。裕固族先民陆续东迁后,明王朝就将他们安置到了肃州(今甘肃酒泉)南山和甘州(今甘肃张掖)南山地区,这大体上也是今日裕固族居住的地区。  清朝裕固族普遍接受了藏传佛教,并广泛吸收了藏文化,一批黄教寺院在当地兴起。清政府按裕固族各部落所处的地域,将裕固族划分为“黄番七族”即七个部落,封授了各部落的头目、副头目及“黄番七族总管”,并赐以黄马褂和红顶蓝翎帽,又称“锡拉伟古尔”或“西喇古尔黄番”等。但在清朝直至民国年间,裕固族的社会经济似乎趋于衰落状态,人口急剧减少。清朝初期划分“黄番七族”时,约有六千多人口,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所剩人口不足三千人,濒临民族消亡的边缘。  本民族自称“尧乎儿”“西喇尧乎儿”,为同源汉语音译词。1954年2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4月,黄泥堡裕固族乡成立。经过裕固族人民的充分协商讨论,一致同意用与“尧乎尔”音译相近的“裕固”(兼有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义)作为全民族统一的新的民族称谓。  唐高宗李治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春,唐朝派出两路人马向西突厥进发。一路由左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领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左骁卫大将军瀚海都督回纥首领婆闰等,为主力部队。另一路由早先归附唐太宗那步真为流沙道安抚大使,招集其旧部。当年即击败西突厥主力骑兵,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渡伊丽水西逃。苏定方追至碎叶水,尽夺贺鲁部众。阿史那?贺鲁及子阿史那?咥运逃至石国苏咄城(今塔什干),城主伊涅达干将他们逮捕,送往石国。石国王将阿史那?贺鲁父子交给唐军大将萧嗣业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国亡。  西突厥国亡后,各尔格兹氏族摆脱控制,迁至会宁一带(今甘肃永登东南部),在唐朝时期即有改汉字单姓为耿氏者,至明朝时期通称耿氏,世代相传,成为今裕固族耿氏的主源。  源流六  源于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羌族耿氏,为羌族中的耿家志。“耿家志”是一支房的名称。房,一种家族之称,为族名,类似一个分支部落。  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羌族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一部分羌族人信仰藏传佛教。  羌族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玉米、大豆为主。羌族人生活的地区峰峦重叠、河川纵横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主要产地。  古老的原始的羌族有自己的历法,传统的羌历新年是每年的农历10月,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届时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年轻人跳起节奏明快、舞姿雄健的“沙朗舞”、“皮鼓舞”等民族舞蹈,显示了羌族人勇敢豪迈的性格。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写过一首诗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便是羌族特有的传统乐器。  羌族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分五种土语。大多数羌族人都精通汉语。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使用汉字。过去羌族人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羌族现有人口约二十万,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少数人与汉、藏、回等民族杂居。  羌族中的耿家志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即流改为汉姓耿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蒙古族、土家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耿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耿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当代耿姓的人口约99万,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先秦时期,耿姓一直活动在河南、山西、河北一带。秦汉时期,耿姓已经东迁山东地区,并于唐宋时期南下江南。  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  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时巨鹿(今属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此支耿姓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弇、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  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  东汉末期,此支耿姓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灵寿西南)。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  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  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  清康干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宋朝时期,耿姓近1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五位。耿姓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这二省的耿姓大约占耿姓总人口的60%,河南是耿姓的第一大省,约占总耿姓人口的32%。其次分布在湖南、陕西、山东、山西、江苏等地。  明朝时期,耿姓7万2干多,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六十位以后。当时山东、河北、河南为耿姓比较集中的地区,大约占耿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安徽,云南、湖北、山西、江苏等地。山东为耿姓第一大省,大约占耿姓总人口的34%。  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耿姓人口增加率呈V形态势。目前耿姓的第一大省为河北,大约占全国耿姓人口的24%,河南、河南、江苏、山东、安徽是耿姓的主要分布区,五省耿姓大约占全国耿姓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黑龙江、北京、内蒙古、辽宁,这五省区市又占耿姓人口21%.全国基本上形成以冀豫为中心的耿姓分布区。  耿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晋冀豫鲁、京津、湖北北端、皖苏大部、云南东部、陕西北端、内蒙古大部、辽吉、黑龙江大部,耿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15%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25.6%,居住了大约75%的耿姓人群。在黑龙江东段、陕甘大部、宁夏、青海东部、川渝黔鄂大部、皖苏南部、上海、浙赣湘北部、云桂西部,耿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05%——0.15%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6.4%,居住了大约19%的耿姓人群。  如今,耿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为多,这八省之耿氏约占全国耿氏人口的75%以上。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该公众号其它文章  裕固族,源出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因内受大雪天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扰,外受黠戛斯族袭击而崩溃,部众分途西迁。其中一支迁至河西走廊的沙州(今敦煌)、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受吐蕃政权统治,史称河西回鹘。851年,沙州汉人张议潮乘吐蕃内乱之机,领导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河西吐蕃守将,据有瓜、沙、伊、肃、甘等11州之地,归附唐朝。河西回鹘遂依附张议潮。872年,张议潮死。后来,河西回鹘攻占了甘州城,立了可汗,所以河西回鹘又被称为甘州回鹘。875年,回鹘从合罗川(今额济纳河,在张掖西北)遣使入贡,唐赠绢10000匹。当时,唐朝本身已很穷困,还能应贡使要求馈赠绢匹,充分表现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到了10世纪,吐蕃势力衰弱,甘州回鹘逐渐强盛,进一步控制了兰州、河州,扼制着唐和西域的交通孔道。后来又击败瓜、沙等州的汉族统治者,使瓜、沙二州实际上成为它的附庸。
  甘州回鹘建立政权后,统领河西各回鹘部落。最高统治者为可汗,同时还采用汉族官制,设有宰相、枢密使等职务。可汗统领下的部落中设有首领,&分领族帐&。按照《宋史》记载,当时有瓜、沙二州回鹘、凉州回鹘、贺兰山回鹘、秦州回鹘、合罗川回鹘、肃州回鹘等。
  河西回鹘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以甥舅相称。到北宋时,甘州回鹘可汗时常派遣使者来贡土产,宋朝呼为&甘州沙州回鹘可汗外甥&,回赠内地特产。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和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甘州回鹘可汗曾数遣重要官吏到宋朝京城朝贡,献橐驼、名马、珊瑚、琥珀 。
  11世纪中叶,西夏与河西回鹘发生战争,攻破甘州,甘州回鹘政权崩溃,从此河西回鹘成为西夏附庸,各部落迁到嘉峪关外放牧,但仍与宋朝有联系。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回鹘使者又来朝贡,求买金字《大般若经》。1073年,使者称回鹘人口有30余万、丁壮20万。这一支人口逐渐繁衍,成为河西一带的重要土著。1227年,蒙古军攻灭西夏后,河西回鹘也就被蒙古人直接统治了。
  从11世纪中叶到16世纪,是裕固族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河西回鹘的一部分同周围蒙古、藏、维吾尔、汉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融合,逐步发展形成为一个共同体。《宋会要辑稿》称之为黄头回鹘,《元史》称之为撒里畏吾,《明史》称之为撒里畏兀儿,就是今天的裕固族。今天的甘、青、新交界地区是他们活动居住的共同地域。在这段时期,河西回鹘中也有许多人融合到其他民族共同体之内去了。
  元末明初,嘉峪关外一带的吐鲁番、哈密、瓦剌等地方封建集团互相争权夺地,不断发生战争。明朝乃先后在关外设立了安定、阿端、曲先、沙州、罕东、赤金、哈密等几个带有军事性质的&卫&,统治各族人民,裕固族也被置于&卫&的统治之下。但不久,各卫由于统治者之间的相互攻伐,外受吐鲁番政权及蒙古右翼封建主的侵袭,相继崩溃。明朝为了便于统治,将关外诸卫迁入关内安置。裕固族这时也东迁入关,在肃州附近及甘州南山地区定居下来。
  东迁入关是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至今,裕固族民间中还流传着关于东迁的传说。据说,在几百年以前,裕固族的故乡遭受很大的风灾,狂风卷走牲畜,沙山吞没帐房,连黄金筑成的经堂也被淹没在沙山底下了。又说他们遇到了别的宗教的压迫,在故乡不能立足,开始东迁。&走过了千佛洞,穿过了万佛峡,酒泉城下扎营帐。沿着山梁走上那高高的祁连山,望见了八字墩辽阔的牧场。草绿花香的八字墩草原,变成了裕固族可爱的家乡&。这首历史民歌大致反映了裕固族东迁的路线和经过。
  裕固族原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史载五代各朝和北宋政府所需战马,主要从回鹘购买。甘州、西州回鹘每年都不止一次以进贡名义送马匹到开封,五代或北宋政府都&估值回赐&,付以价款。宋太宗乾德三年(965年)年初,甘州回鹘一次就贡入北宋政府&名马&1000匹,另有橐驼500只 。东迁后,裕固族在经济生产方式上逐渐发生变化。黄泥堡地区的裕固族在同汉族相互往来和影响下,学会了农业生产技术,并逐步代替畜牧业。肃南地区仍从事畜牧和狩猎业。由于汉族地区铁制工具和武器的输入,裕固族农业、畜牧业和狩猎业的技术有了提高,生产力得到发展。
  明崇祯元年(1628年),在今张掖西南设立梨园堡,派兵驻守,作为统治裕固族人民的据点,并曾发给裕固族大头目管辖草原的执照。
  清初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占据南疆并威慑甘青西部,迫使祁连山地区的裕固族(清代称&西喇古尔黄番&)向其纳税称臣。准噶尔部在裕固族地区派驻有专门的收税官员。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清朝消灭准噶尔蒙古主力,裕固族归附清朝。
  为了加强对裕固族地区的统治,清朝将裕固族划为&七族&,分封部落头目,赐给世袭职衔。大头目被封为&七族黄番总管&,赐给黄马褂和红顶蓝翎帽。将居住在甘州南山的裕固族部落,划归梨园营都司管辖,凡有大事,均由甘肃提督呈报理藩院。高台附近的裕固族部落,划归红崖营守备管辖,受肃州镇总兵节制。在黄泥堡裕固族地区,则设乡约、农官进行管理。
  清政府规定&以茶易马&的制度,裕固族各部落每年必须上交&茶马&113匹。起初,清朝还给部落一些茶叶,后来,就变成了只见交马不见给茶,&茶马&成为一项沉重负担。此外,还要给地方衙门送鹿茸、麝香和皮毛等贡物。黄泥堡的裕固族每年要向朝廷交纳粮银。
  民国初期,裕固族地区分别由甘州镇守使和肃州镇守使管辖。1931年以后,马步芳的青海军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和西部。从此,裕固族处于马家军阀的统治下,前后长达十年之久。1942年以后,国民党河西各县政府开始在裕固族地方编查户口,设立保甲,旨在将裕固族置于各县的直接管辖之下。在国民党&分而治之&的政策下,裕固族聚居区被分割得四分五裂,分属于张掖、酒泉和高台等县管辖。裕固族地区由此陷入长时间的纷争之中。
  新中国成立前,裕固族地区长期实行封建部落制度。清初,裕固族有7个部落,到民国时期分化为10个部落(又称&家&),即大头目家、东八个家、杨哥家、罗尔家、四个马家、五个家、曼台部落、西八个家、亚拉格家和贺郎格家。前七个部落居住在东部,说恩格尔语;后两个部落居住在西部,说尧呼尔语。各部落有自己的放牧范围。在今康乐乡境内的是大头目家、东八个家、杨哥家、罗尔家和四个马家;在今大河乡境内的是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八个家和五个家。明花乡东西海子地方也属于亚拉格家和贺郎格家的牧地。曼台部落的牧地在黑河和八宝河的夹角地带。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建立过友爱乡,习称友爱地区(现属青海祁连县)。
  据清朝康熙年间颁给&七族黄番总管&的执照,黑河上游的整个八字墩草原都是裕固族的牧地。1959年,甘肃、青海两省对祁连山地区省界进行大调整,八字墩和友爱由甘肃划归青海省祁连县,这里的裕固族&千里大搬家&,迁居青海划归甘肃的皇城滩(今皇城镇)。&千里大搬家&是清代以来裕固族分布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化,各部落传统的居住区域被打乱。现在皇城镇的裕固族包括了原来曼台部落、杨哥家、东八个家、八个家等好几个部落的人口。
  裕固族传统社会设有一个世袭大头目统辖各部落。大头目既是&七族&首领,又是&大头目家&的部落首领,身兼双重职务。其权力和管辖地域,经明、清王朝封授确定,颁给执照。大头目过去权势很大,掌管所有部落。民国后期势力缩小,只能管辖讲恩格尔语的几个部落。讲尧乎尔语的部落则由亚拉格家头目掌握实权。
  每个部落设有正头目、副头目、总圈头(或辅帮)和小圈头。部落头目也是世袭的,各部落头目都姓安,所以有&天下头目都姓安&的说法。部落正、副头目多数为共同管理一个地方,少数为分地而治。亚拉格家、贺郎格家的正头目驻今大河乡,副头目驻今明花东、西海子,实际上等于有了自己单独的一块辖地。曼台部落的正头目则由大头目部落的副头目出任。
  总圈头、辅帮是帮助头目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总管,几乎概由大户担任。一般任期是一年或三年,可以连任。头目、总圈头掌握本部落大权,审讯部落内发生的盗窃、打架、草场纠纷等案件,并有处罚和施刑的权力。审理时,原告、被告都得向头目、总圈头送礼、请客和出官司钱,并负担所有审理人员的茶饭和牲畜饲料。处理后的罚款也常常落入头目们的腰包。因而诉讼只能给贫苦牧民带来新的灾难,小圈头是为头目跑腿办事的差役。由部落头目指派,有的部落则由交不起茶马的贫苦牧民轮流担任,任期一般也是一年至三年,但常常也有被头目指派连任六七年的。
  部落每年举行几次会议,主要是为了摊派杂款和处理民刑纠纷。部落会议由头目召集,一般每户都要派人参加。名义上是民主议事,实际上一切问题都由头目和总圈头决定。在封建部落统治下,广大贫苦牧民没有社会地位可言。遇见头目必须俯首下跪,呼头目为&老爷&,若骑马相遇必得下马伫立问候。牧民去见头目时,不能穿短衣,不能抽烟和大声说话,否则就要受惩罚。头目家遇婚丧等事,牧民必须送财物。总圈头和辅帮也积有威势。东八个家的妇女哄孩子时,一说&总圈头来了&,孩子就不敢哭了。
  民国时期,裕固族地区还设有千户二人和&老者&若干人。千户一个是东八个家的大户艾罗,一个是亚拉格家正头目安进朝(人称&安千户&)。分别是由青海广惠寺夏洛瓦呼图克图和青海佑宁寺土观呼图克图加封,均得到河西马家军师长韩起功的加委,权势很大。艾罗一度代行大头目的职权,在大头目家、东八个家、杨哥家、四个马家等地搜刮&官羊&、&官马&。亚拉格家、贺郎格家、五个家的重要事务,如总圈头的更换,都要同&安千户&商量。&老者&相当于部落下各户族的族长。在明花和大河由头目指定,负责征集部落的各种款项和协助头目处理纠纷;在康乐由退任的总圈头和辅帮充任,不担负具体任务,供头目咨询。
  裕固族草场和牲畜的绝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都掌握在部落头目、寺院上层和牧主手中。他们拥有45%以上的牲畜,占有全部草场的42%以上。这些草场大都是冬春场。部落公有草场占30%左右,主要是夏秋场。公有草场名义上部落成员都可放牧,实际上贫苦牧民由于牲畜少,没有驮畜,往往搬入公场时,肥美的草头已被牧主的牲畜吃光了。一般牧民只占有全部草场的18%左右。
裕固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7年,红军长征进入祁连山裕固族地区,得到裕固
  人民的有力支援,共同展开了抗击国民党军队的斗争。裕固族牧民不畏艰险,为红军送粮、送柴、救护伤病员。裕固族青年柯阿代给红军带路,不幸被俘,宁死不屈,惨遭杀害。裕固族老大娘焦斯巴楞,在红石窝战斗中,收留了十多个失散、负伤的红军战士,后来又送他们重返队伍,并将一名红军战士招为女婿留下来,被誉为裕固族&红老人&。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部部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