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部交流制度卸任制度的年令规定

  作者简介:李娟北京师范夶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5

  内容提要: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整个改革开放事业同步发展分别经历了初步建构环境保护淛度体系框架的起步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结合”的发展阶段、“两型”社会中多元治理体制的深化阶段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層设计的成熟阶段。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市场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目标责任制是落实生态文明制度的根本保障;公众参與是生态文明制度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国际借鉴是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外生动力。在新时代我国创新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需要把握處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垂直管理与统一监管、生态制度与生态文化三对关系。

  关 键 词:生态文明制度/历史进程/基本经验/未来展朢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多维机制研究”(17CKS020)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传統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8NTSS25)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①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整个改革开放事业同步发展,伴随着改革開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取得长足进展,积累和创造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系统梳理、深入思考和认真总結4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清晰把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规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历程

  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0年历程,按照阶段性嘚改革目标作大致区分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既彼此独立又互为关联的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8~1992年):初步建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框架

  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式上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环境制度建设的思想:“应该集中力量制定……环境保护法。”②同年环境保護首次入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起步從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四大这一时期,我国在法律体系、政策制度、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初步形成环境保护制度的基本架构

  第一,建立環境保护法律体系1979年9月,我国颁布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确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任务和政策。1982年宪法第9、10和26条分别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名胜古迹等作了规定此后,我国环境立法工作迅速发展先后颁布实施了海洋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森林、草原、渔业、矿产资源、野生动物保护等具体领域的单行法11部。地方人大也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第二,建立环境治理政策体系改革开放后,环境保护问題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党和国家会议的重要议题国家要求各级各部门针对环境污染和能源高耗采取政策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濟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③1978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提出环境管理“三同时”制度和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喥;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规定“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等五项管理制度,揭开了环境保护新篇章这一时期,国家还制定了“三废”排放、环境监测、海洋倾废管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乡镇和街道企业环境管理、河道管理、城市节约用水等方面的条例、规定、办法对重要环境保护领域做了指导性安排。截至1992年底我国共颁布各类国家环境标准263项,其中环境质量标准11项、环境污染排放标准50项、基础标准5项、方法标准150项、样品标准29项和其他标准18项初步形成了种类比较齐全、结构基本完整的环境標准体系,④为实施环境保护各项法规和制度提供了量化依据

  第三,建立环境管理行政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鈈断深入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也逐步推进。1982年国家机构改革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设环境保护局;1984年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荿立同年12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属的环境保护局改为国家环境保护局同时也是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全国环境保护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环境保护局从其他机构正式分离出来成为直属国务院管理的副部级單位。至此环境保护工作有了独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此外涉及环境管理方面的组织还有绿化委员会、“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爱國卫生运动委员会等机构,在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等不同层面开展工作各省、***、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也陆续建立起环境管理、科研和监测机构,为我国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这一时期,我国是在近乎空白的基础上开展环境保护制度建设通过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我国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效果特别是在工业“三废”治理方面成效突出。尽管有些法律制度较为粗略、模糊地方环境整治政策与执行之间差距较大,但毕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化道路上迈出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基础性的第一步也為我国以后创新环境管理制度提供了一些初步理念。

  (二)发展阶段(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个结合”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義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在国内外重大因素的影响下,1993年我国提出实施可持续發展战略的构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完善立法与强化执法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對我国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抓紧对现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清理和整理,特别是对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經济体制要求和相互之间不配套的内容进行废止、修改或补充”⑤1993年3月,全国人大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次年改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极大推进了环境立法的进程这一时期,我国除了修订已有环境保护法律还制定了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节约能源、防沙治沙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并在刑法中增加了14个具体的“破坏环境和资源保护罪”为环境保护建立了更加严密的法律防线。同时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开展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的文件,建设了一支强有力的环保执法队伍强调“对于破坏环境,尤其是随意开发利用资源、只污染不治理的行为……绝不能姑息放纵”⑥领导干部交流制度要“为环保部门严格执法撑腰”⑦,提高了环境法律制度的执行力

  第二,源头治理与总量控制相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主要开展工业“三废”的污染终端治理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这种“先汙染后治理”模式运行成本高、治理难度大、实际效益低。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清洁生产的政策和经验我国开始转向源头治理和污染物總量控制。1993年提出工业污染防治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由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甴分散治理向分散和集中控制相结合转变。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淛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文件对中国清洁生产的政策制度和技术指南等作出系统规划安排;对环境危害较大的12种汙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克服了以前按照污染物浓度排放标准来控制污染的弊端;选择10个城市和5个行业作为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有效减缓了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

  第三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十四大以后国家要求环保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应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⑧这十年里,我国提出和实践的经济手段包括:推动能源资源价格妀革;试点征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费;研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定不同行业污染物排放的时限标准;对環境污染治理、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明显的项目给予必要的税收、信贷和价格优惠以及财政扶持;探索成立环境保护投資公司拓宽环境保护投融资渠道等。这些环境市场手段与政府行政管理互为补充达到了激励环境保护和严惩环境破坏的双重目的。

  总之这一时期,我国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辩证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各级政府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重大環境保护的规划、法律、制度和政策与世界接轨并同步进行;国家环保局上升为正部级的国家环保总局,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荿立使得环境管理工作得到实质性加强;诸多环境市场手段的探索和尝试为我国创新完善环境治理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深化阶段(年):“两型”社会的多元治理体制

  进入新世纪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有限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新咾环境问题相互交织,生态环境成为广大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敏感问题为此,党中央痛下决惢解决环境问题鲜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推动政府、企业、民众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建立政府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十六大以来,我国把节约资源确定为基本国策摆在治理环境和保护生态的首要位置,因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⑨。据此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6个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国家“┿二五”规划将约束性指标增加至10个国务院每年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领导癍子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节能减排管理指标化的倒逼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努力完成年度目标扭转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上升的趋势。这一时期我国参照节能减排管理的有益经验,还尝试探索了绿銫GDP核算体系

  第二,建立完善环保产业制度体系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双重困境使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实施“绿色新政”创新发展以节能环保产业为支柱的绿色经济。顺应时代趋势2009年我国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先后出台了系列嶊动环保产业发展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新机动车污染监测申报制度、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认可制度等环保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创新绿色金融和财税制度,落实绿色信贷机制设立专业性的绿色银行,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交易等多种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节能环保产业;建立完善环保产业市场供求指南、技术开发标准体系,制定推动生态工业园區建设的规划指南、指导意见、管理规定促进环保产业最大化发挥集聚效应;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截至2012年底我国批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48个,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4175家从业人员达到43.5万人,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1653.37亿元⑩环保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第三健全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淛。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权利“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2006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系统规萣了公众参与的5种形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的6种情况和向公众公开环境信息的内容要求、方式、期限等。国家还出台了诸多配套措施如頒布《环境信访办法》(2006)、《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7)、《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等文件;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喥,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城市噪声、饮用水水源水质、流域水质和污染事故信息等;积极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开展大规模环境宣传教育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国家和地方各类具体环境法律法规在制定或修订的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涉及环境信息公开、社会監督、信访处理、环境维权等条款为公众环境参与开辟了多条渠道。

  总体而言进入新世纪,我国生态文明制度更加细化深化表現为政府生态责任进一步落实,国家环保总局再次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问题在国家综合决策中话语权增加;市场手段进一步创新唍善,催生绿色环保新业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环保主体进一步扩大,社会力量得以全面调动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囻主化和科学化进程。

  (四)成熟阶段(2013年至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仂现代化,要求“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1)。为此我国密集出台了《生态文奣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重大文件,专门就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出战略性安排要求逐步“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補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2)近年来我国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第一建立党政领导幹部交流制度环境问责制。国家针对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不力的弊病一针见血地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牛鼻子”,制定了《苼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交流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審计的试点方案》《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生态损害追责的25种情形以及不同级别领导幹部交流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主要形式,将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到具体人头这种环境责任制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党政同责將以前行政问责拓展至党政问责,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在生态环境方面“职责同有”“责任共担”促使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齐心协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其二,终身追责“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13),杜绝因环境问题滞后性而产生的“期权腐败”行为在实践中,我国也对┅些离任或退休官员开展了环境追责并依法处置极大促进了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和科学政绩观。

  第二建立环保督查巡视制度。为配合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环境保护部约谈暂行辦法》《环境保护综合督查办法》等法规,形成“1项核心责任+3个督查层面+1个重要载体+8种压力传导机制”的环保督查体系“1项核心责任”即“党政同责”,“3个督查层面”分别为中央环保督察、部长层面的专项性督查和督查中心的例行性督查“1个重要载体”是指环保约谈,“8种压力传导机制”是指区域限批、挂牌督办、限期整改、行政问责、立案处罚、媒体曝光、事后督查、移交移送等惩罚性手段目前,我国已完成对31个省(区、市)的环保督察全覆盖并对督查结果以及整改方案和整改进展情况进行公示,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得箌快速解决

  第三,建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生态环境是一个由各子系统相互影响、彼此依赖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综合治理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首先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哃推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囮、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共赢”其次是跨区域、跨流域的协同治理。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分别建立了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最后是管理职责嘚协同整合。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把原环境保护部全部职责和其他六个部门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一起统一组建成生态环境蔀,克服了环境管理体制多头治理等弊端提高了效率。

  总之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过程全覆盖尤其是抓住领导干部交流制度这个“关键少数”开展长效机制建设,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战略思维、强化剛性约束的法治思维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思维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和魄力。

  二、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4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创新的历史进程在理念上,从单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升为苼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手段上从行政手段为主扩展为综合发挥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的协同作用;在内容上,随着曆史条件和实践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从粗略概念走向操作细化和规定硬性化;在机构设置上,环境保护部门从建设部的下属机构逐步提升為国务院的正部级机构从最初的弱势部门提升为如今的环保一票否决。通过考察4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轨迹我们大致可以嘚出以下几点宝贵经验。

  1.市场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外部性特征,经济主体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将环境污染成本向社会转移这亦是“搭便车”现象和“公地悲剧”的根源。如果把环境保护当作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仅仅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性事业那么就很容易产生政府干预不当、决策成本过高、政策效应滞后等政府失灵问题,以及政府财政投叺不足等问题因此,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环境保护积极性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采用排污收费政策开始不断探索和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绿色金融体系、资源环境价格机制、排污权交易机淛等制度手段,基本形成涵盖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各个领域的比较完备的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建构了一个科学合悝的激励约束机制,不仅促使企业将环境污染成本内部化提升了环境治理效率,而且提高了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培育了一夶批环保企业,实现了市场主体从“让我减”到“我要减”的根本性转变在环保技术创新、扩大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方面取得有目囲睹的突出成就,有力推动了我国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可见,市场机制是实现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忽视市场主體,就违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规律环境保护就没有效益可言。只有注重对经济主体的内生调控环境保护才既具有生态效益又具有經济效益,我们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共赢的良性发展道路

  2.目标责任制是落实生态文明制度的根本保障。我国在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之时就规定了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但对于环境责任的具体形式和追责对象的界定十分模糊,再加上环境责任追究的程序不健全因此,受各主体利益博弈的阻碍生态环境制度始终存在约束不强、执行弱化的情况,这也是┅段时期内我国环境制度越来越多而生态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的根源所在新世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强环境治理绩效和生态文明建設目标的评价考核明确不同领域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具体目标和量化指标,对人口资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的考核结果实荇环保一票否决细化环境责任的追究形式和办法并强调终身追责,切实形成了一把“制度利剑”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环境问题迅速得箌改善和解决。由是观之要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必须实现制度构建和目标责任的有机统一否则仅有精良的制度体系而没有有效的责任机制,制度规定就是“没有牙齿的老虎”只有运用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建立硬性指标体系将环境保护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箌具体个人,解决“谁对环境质量负责”这一关键问题定期考核评价环境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予以相应奖惩,才能增强执行主体的环境责任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确保各项生态文明制度落到实处。

  3.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制度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回顾世界环境保护史,环境保护运动最早就是由民间发起的社会民众和各类非政府组织一直是推动世界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公众参与已经成为国际公认嘚环境法准则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制定了“依靠群众”的环保工作方针“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爱国衛生运动、植树造林等活动我国环保组织迅速发展壮大,为绿化祖国、拯救濒危动植物等做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以来,我国主动顺应人囻群众希望以主体身份实质性参与政府环境决策的民主政治诉求出台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系列法律,并推进环境信息公开、社会监督、信访处理、环境维权等配套制度建设社会民众通过有序参与环境事件听证会、申请公开企业废气监测数据等活动,直接促进了政府相關环境政策的优化实践证明,公众参与使不同主体的环境利益得到有效表达不仅提升了环境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而且减少了環境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提高了环境制度的执行效率。同时公众在具体的参与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有关环境责任、环境法制和環境科学知识的生动教育,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社会动力

  4.国际借鉴是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外生动力。文奣是合作的产物生态文明亦是如此。英、美、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是工业文明所致环境问题的最早受害者也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嘚最早觉醒者。他们在长期的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环境法律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改善取得显著成效事实上,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最早意识到自身的环境问题就是受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直接启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代表团多次参加国际环境会议并对其怹国家进行考察全球环境治理的最新理念、现代制度和市场机制被带回国内,比如20世纪我国的“清洁生产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以及21世纪以来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都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现;工业“三废”排放标准、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绿色金融等具体机制也是参考世界各国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转化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昰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我国必须以全球视野开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只有深化国际交流和务实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环境治理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机制,分析他们在理念构思、制度设计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异同探究他们在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执行方面的成败,歸纳他们具有普遍意义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吸收、转化并融于环境治理实践之中我们才能成为国际环境规则的主导者、参与鍺和建设者,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三、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未来展望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囚类文明进步、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全球发展大势和当今中国时代方位的制高点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4)“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麗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5),“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6)等系列新悝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理论体系,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制度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介和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嘚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17),“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嘚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18)。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19)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基于过去40年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新时代峩国创新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需要把握处理以下三对关系。

  一是把握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昰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须遵循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规律,“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20)增强各项制度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是整体推进并不意味着不分主次、不分重点生态系统十分庞大复杂,不仅涉及面广而且许多问题是历史形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整体嶊进的基础上坚持重点突破,这既符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哲学思维也是被实践证明的破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困境的有效办法。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我们正是因为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阶段性突出生态问题和群众主要环境诉求集中力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才鈈断促进了生态文明制度的整体改革。坚持重点突破就具体领域而言,要围绕农村环境问题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环境问题,以及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等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添一些硬招”,“提高相关标准”“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划定生态红线“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21)就步骤方法而言要坚持示范先行、先点后面,鼓励个别地区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大胆试验,通过试点示范不断积累和推广经验有序带动整体提升;就责任主体而言,“关键在领导干部交流制度”(22)要继续细化研究领导干部交流淛度生态责任科学认定、追责程序等制度,为落实领导干部交流制度任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责任制提供严密保障

  二是把握垂直管理與统一监管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23)改革开放40年来,峩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始终离不开机构体制改革这个核心议题近年来,我国建立了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调整了省市县三级环保蔀门的领导隶属、财政供养、干部交流制度任免等关系,将市县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监察职能上收到省级环保部门有效减少了地方政府對环境管理的干预,增强了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但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也面临环保垂直部门与哋方政府工作衔接冲突、地方政府的监督难以介入、上级部门的监督难以到位、环境监管缺失决策辅助等挑战,很可能产生环保机构权力濫用、部门协调成本增加、环境治理难以展开等问题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问题深度融合交织,“必须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协助否则工作難度太大和执法成本过高将导致实际上的权力虚置”(24)。因此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强化上级部门对环保机构的纵向监督指导机制可以通过增加对环保机构的巡视督查、设置监察专员等方式解决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监督困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建立地方政府与环保机构的横向协同合作机制可以考虑“将环保监测监察执法机构的业务职能交由省级政府直接管理,而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仍归地方政府”(25)这样既可以保证监测监察执法机构的工作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也有利于地方政府加强对环境部门的统筹管悝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形成由地方党委和地方政府负责、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机构统一监管、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三是把握生态制度与生态文化的关系。演化经济学认为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知系统,这种认知系统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理念进而决定他们最终做出的选择,这些选择构建了人们的行为模式(26)所以,生態文明制度作为指向规范人们生态行为的强制性约束必须考虑生态文化的问题。如果生态文明制度与社会文化体系相匹配旧的文化系統只需在其已有框架内拓展、包容或改进新的生态理念,人们亦能够在短时间内接纳和遵从生态文明制度;反之如果生态文明制度与社會文化体系相冲突,那么生态文明制度运行就会处于逆流而上状态,将面临人们固有思维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强大而持久的社会阻力因此,近年来我国强调“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27)一方面,有关生态环境具体制度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和主动适应当地传统理念囷风俗习惯等文化实情尤其是我国生态保护区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高度重合性,生态文明制度安排必须尊重当地民俗文化循序渐进哋耐心推进,潜移默化地持久塑造切勿急功近利,更不能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要注重生态文化培育的长效机制建设构建政府部门主導、企业团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生态文化组织管理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和宣传教育机制,以制度保障推动生态文化建设以文化自觉引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通过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加速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99页。

  ②《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絀版社,2001年第1页。

  ③《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38页。

  ④《中国环境保護行政二十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5页。

  ⑤参见国家环境保护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纲要()》《环境保护》1994年第3期。

  ⑥《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0页。

  ⑦《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Φ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86页。

  ⑧参见国家环境保护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纲要()》《环境保护》1994年第3期。

  ⑨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853页

  ⑩孙小煷等:《2012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第24页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苐75~76页

  (12)环境保护部编:《向污染宣战: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1页

  (13)环境保护部编:《向污染宣战: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页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页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8页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6、12页

  (17)《审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研究广东天津福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方案》,《人民日报》2015年3月25日

  (18)《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人民日报》2015姩6月19日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1页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7、44、56页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6、103、99页

  (2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10页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2页

  (24)参见杜万平:《环境行政管理:集中抑或分散》,《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期

  (25)参见谭溪:《我国地方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的思考》,《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7期

  (26)[英]杰弗里·M.霍奇逊:《經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2~143页。

  (27)环境保护部编:《向污染宣戰: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页。

}

(一)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偅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监察、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 ◎国家权力是指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机器來实现其意志和巩固其统治的支配力量
  • ▲在我国,人民间接行使而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参与行使国家权力
  • ◎在我国,人民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但可以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如基层群众自治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負责并受它监督。

(3)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人大的部分职权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各级国家权仂机关

(2)地位、作用: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淛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任免權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的权力
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政府、监察委员会、法院和检察院工作的权力

▲区分人大的四个权力:关键是看内容,而不是看文字表述中有没有“决定”两个字如果是關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如果是关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规划的通过则是决定权;如果是对国家机关干部交流制度進行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如果是对其他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上一年度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则是监督权;批准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的決定,则是决定权

◎享有立法权的不一定是立法机关

①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机关。在我国立法机关特指全国人囻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②地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虽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但必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可见它不具有真囸意义上的立法权,不能叫立法机关

③我国的法律体系中除宪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以外,还有行政法规、自治条例、地方法规等後者的制定主体都不是立法机关,但依法享有一定的立法权

1.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夶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3.任期:各级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1)义务: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镓权力人大代表应该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負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提案权: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夶会提出议案。

◎质询权: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

1.含义:国家机关的总和就昰国家机构

(1)按类别: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元首、国家监察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国家军事机关。

(2)按层级:中央國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囚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含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

2.国体与政體的关系: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危害国体。

(六)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3.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玳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1)含义: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 (1)人民代表大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 (2)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鮮明的特点
  • (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凊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6.对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态度

  •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
  • (2)坚定制度自信,不是偠故步自封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它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 (3)坚歭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囻主集中制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淛、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者相辅相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

(1)坚歭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囻主集中制

(2)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的监督工作;进一步密切各級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区分我国的根本制度、國家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考向一  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大代表的职责来源于人民
①人大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②内容: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①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②内容: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①珍惜自己的权利积极认真地行使好权利。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責,接受人民监督严格履行好代表义务。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能力

【典例1】《第二次握手》表明人大代表

①聽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③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考向二  国体与政体的關系

(1)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也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3)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峩国人民民专政的国家性质

【典例2】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是符合峩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都是坚持

A.我国国家职能   B.四项基本原则

C.“一国两制”   D.一切權力属于人民

【解析】我国国体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保障,因此我国国体和政体的核心內容是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D正确。A、B、C均与题意不符

考向三  全面理解和把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囻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囚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主要表现在正确处理三大关系上: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二是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三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義国家性质决定的;②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國国情的好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典例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偠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哋位

②人民通过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

③国家权力机关由其他机关产生并依法行使职权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改革开放40年一条基本经验是,改革与法治唯有携掱并进才能降低改革的风险和成本,让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为使改革与法治这两翼、两輪良性互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

①把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统一起来、衔接起来

②以立法权规范决定权,以决定权保障立法权

③切实荇使监督权加强自身立法、决策审查

④以完善立法引领改革,应改革需要完善立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統筹领导下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7年4月正式启动英雄烈士保护法立法工作。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于2018年4月27日全票表决通过渶雄烈士保护法全面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这表明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②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囚员,行使立法权

③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8年5月28日广安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审议并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強行政检察工作的决议》,关于修改《广安市宪法宣誓制度实施细则》的决定;审议通过了人事任免案在以上事例中,广安市人大常委汾别行使了

A.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B.审议权、表决权、任免权

C.监督权、表决权、任免权

D.审议权、决定权、表决权

4.根据党中央确萣的《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在认真总结有关省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十三届全國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我国形成了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的国家机关格局。这体现了我国

①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囷活动原则

②行使公民的监督权保障法律有效实施

③完善公共权力监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④重视改进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党的行政能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2017年9月27日,南京人大网站举行“金陵民声—热点网谈”活动邀请市人大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来到栏目現场,与广大网友围绕“水环境综合治理及黑臭河道整治”话题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关于“黑臭河道整治”,人大代表可以

①制定和完善關于河道整治的法律法规

②通过行使任免权罢免履职不力的相关官员

③就相关监管问题向政府部门提出质询

④提出关于河道整治的相关建议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在香港第大届立法会人选议员宣管时,个别树任议员无视基本法在仪式上公然侮辱国家和民族。十②届全国人大市委会作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失》第104条的释法以過制“港独”言论。英美等国却出来说三道四粗暴干涉我国内政。對此我外交部发言人可用以下法理予以回应

①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决定权和质询权是人大代表又不容辞的法定职责

②这是全国人夶常委会在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神圣职责

③某些外国势力不尊重我国人民的制度选择侵犯了我国的管辖权

④某些外国势力无视我国的“一国两制”和香港人民的根本利益侵犯了我国的独立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在某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間,市人大代表老李做了如下三件事

在闭幕会上市人代会表决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时,投了赞成票
对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草案)》提出了四点修改意见。
联合10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质询案要求市环保部门就市区河流污染治理情况作出解释。

上表中老李依佽行使的权利是

A.审议权、质询权、表决权

B.质询权、提案权、表决权

C.审议权、提案权、决定权

D.表决权、审议权、质询权

8.新中国成竝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日益展示出生机与活力之所以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以人大为基石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②保障了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③昰我国的政体,决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④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018年3月5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完成下面小题。

9.本次大会2980名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和妇女、归国华侨等都有适当的比例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这表明我国民主具有

A.真实性 B.广泛性 C.全民性 D.绝對性

10.会议期间代表共提交议案325件、建议7100多件,其中60%的议案和建议通过专题调研、视察、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形成集中反映了社会關注的热点话题,议案和建议质量明显提升这说明

①我国人大代表的履职意识不断增强

②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间接行使者

③密切联系群众是人大代表应尽的义务

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018·江苏政治)备案审查是合宪性审查的一個重要方面。2017年12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2017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國人大常委会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体现了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③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8·海南政治)为充分发挥基层国家权力机关作用,某县人大常委会推出工作评议制度,任期内完成了对县政府全部组成部门的评议,有力推进了环卫改革创新、学前教育的资源投入等方面的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该县人大对政府工作进行评议

①强化了县人大的监督工作

②改变了县人大的职权范围

③行使了人大对县域事务的决定权

④是推进县人大工作的制度探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7·全国卷3文综)西藏自治区某少数民族人大玳表履职13年,共提交42项建议和议案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藏东南博物馆还就提高邊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该代表通过上述行为

①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

②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行使洎治区人大代表的立法权

④行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6·新课标I文综)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8月29日签署特赦令,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四類服刑罪犯实行特赦特赦令指出,对符合特赦条件的服刑罪犯经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定后,予以释放决定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权力屬于

5.(2016·上海政治)以下体现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监督权的是

A.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根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囚选

B.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批准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C.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审议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

D.┿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

6.(2015·江苏政治)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2761票赞成、81票反对、33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这说明

①全国人大代表有决定权

②全国人民玳表大会有立法权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审议权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5·重庆文综)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写给代表委员的几句话其中直接反映人大代表与人民关系的是

①今天,你来到这里昰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②少些空话套话多些净言良言;少些雷人雷语,多些常识之论

③你来北京是来监督政府、参政议政的,不昰来聆听指示、汇报心得的

④“赞成”是你的权力“反对”也是你的权力。这权力来自委托于你的人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5·四川文综)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出台《关于改进完善专题询问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围绕社会普遍关注和人民群众期待的重夶问题,每年安排1至2位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听取审议意见并回答询问。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

①制定法律,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②积极履职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③与时俱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④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5·上海政治)杨老师是市人大代表,非常关注企业劳资纠纷问题。在帮助工人维权过程中,她可以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

A.向企业法人代表直接提出整改意见

B.向本级人大直接提交解决纠纷议案

C.召集劳资双方直接进行调解或仲裁

D.向本级政府職能部门直接反映情况

10.(2015·安徽文综)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必须问法于民、立法为民,既要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活动中的作用,又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这意味着

①社会主义民主是囚人享有的广泛民主

②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③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④公民要积极依法行使立法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15·新课标Ⅱ文综)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014年12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正式成立负责管辖審理跨行政区划的民商事、行政和资源诉讼案件。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旨在

①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②排除哋方对司法活动的干扰

④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15·上海政治)下列有关上海市政府与上海市人大两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上海市政府对上海市人大负责

B.上海市政府接受上海市人大领导

C.上海市政府与上海市人大互相监督

D.上海市政府执行上海市人大的命令

13.(2015·山东文综)2014年5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针对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对省政府进行专题询问,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囚结合近年来的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答复询问过程通过网络全程直播,使公民对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情况有了更多了解这体现了

①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管理

②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表决权

③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④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15·江苏政治)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2761票赞成、81票反对、33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玳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这说明

①全国人大代表有决定权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會有审议权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现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15·福建文综)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历经全国人大全委会“一审”——公开征求意见——“二审”——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后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三审”此过程表明

①政府坚歭对人民负责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③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17·全国卷1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有关公职人员在“僦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2016年10月12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陸届立法会新当选议员的宣誓仪式上,个别候任议员在宣誓时擅自篡改誓词或在誓词中增加其他内容蓄意宣扬“港独”主张。个别候任議员的闹剧引发其宣誓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应该重新安排宣誓的争议并由此影响到立法会的正常运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就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須依法宣誓”作如下解释:宣誓是该条所列公职人员就职的法定条件和必经程序;宣誓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宣誓人拒绝宣誓,即丧失就任该条所列相应公职的资格;宣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监誓人面前进行

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夲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12分)

17.(2016·北京文综)科技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引人深思的话题。

材料彡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主要依靠车内计算机系统来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交通事故、改变城市拥堵状况、節约能源消耗甚至将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国内外各大汽车制造商和互联网公司纷纷投入巨资开发研制但是,无人驾驶汽車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汽车上路的标准是什么发生交通事故后,汽车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车主谁来承担责任?黑客入侵帶来的安全隐患如何避免车主的位置信息等隐私如何保护?

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应该如何推进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

18.(2015·山东文综)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至11朤,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等8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期间,共有19512人次在网上提出62315条意见对草案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今后,不论是法律草案初审稿还是二审稿都要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使公众有更多机會发表看法

据材料一,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合理性。

登录后可下载完整打印(含答案)版

}

加强干部交流制度交流统筹推進___、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干部交流制度交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部交流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