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2.为何独爱周瑜?3.借周瑜表达什么感情

(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2)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叠。这首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勾勒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手法描绘浪花千层,蔚为壮观。(3)“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4)周瑜的形象特点: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词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5)对于这两句的理解,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慨。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仔细想想又觉不妥。苏轼一生仕途坎坷。1079年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后贬到黄州;旧党执政后,升迁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旧党的一些做法,再贬出知杭、颍、定三州;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又贬到惠州、琼州。虽有过困惑,有过低沉,但他从小接受儒家兼容天下的思想,虽屡遭贬谪,但始终不忘建功立业,他每到一处总是关心人民疾苦,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苏轼的思想,儒、道、佛三家兼有,而以儒家为主,矛盾而又统一。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而排斥老庄为异端,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求而无不乐”,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更多地表现为佛、道两家超然、洒脱的态度。他善于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乐观开朗的襟怀。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既有身受迫害、怀才不遏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又有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迭。再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是词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而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旱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短暂与万事皆体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说不上是消极。与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一种自己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与英雄相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言之有理即可)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下列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4)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视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词是怎样运用烘托和映衬的艺术手法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下列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4)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视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词是怎样运用烘托和映衬的艺术手法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苏东坡突围
⑴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⑵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⑶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⑷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⑸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⑹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大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裁决者,只有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于是,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⑺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⑻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⑼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参见李端叔书)
⑽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⑾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⑿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⒀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选自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有删节)
1.文章第⑸段中划线句子:“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苏东坡害怕的是什么,不怕的是什么,行为具体表现是什么?(4
分)
2.原文中多处引用苏东坡书信与作品,对于这样的安排,作者是如何考虑的?(6 分)
3.苏东坡突围,他突破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
分)
4.苏东坡为什么能够突围成功,请就文章内容概括分析。(8
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练习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苏子愀然(&&&&&&&&&&&&&
)
(2)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3)酾酒临江(&&&&&&&&&&&&&
)
(4)渔樵于江渚之上(
&&&&&&&&&&&&&)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固一世之雄也
B.渺渺兮予怀
C.何为其然也
D.凌万顷之茫然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而今安在哉?”这几句表达的意思,作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所表达,是哪一句?
4.作者引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诗,用它主要想说明的一项是(&&&)
A.明月当空,星辰稀疏,乌鸦和喜鹊都不见了,这是对当时环境的具体描绘,作者在此用它暗示环境。
B.写明月其实是在写人,作者借用它意在说明自己心境纯洁如明月,行事如明月,光明正大,襟怀坦荡。
C.诗的作者一生求贤若渴,“明月”即“贤才”,“贤才”若当空明月,可望而不可即。而乌鸦、喜鹊则似贤才择主,犹豫再三而选择良枝。作者从客的悲凉,抒写自己的达观。
D.乌鹊南飞是作者的失落,作者追求的东西未得到,故伤感痛苦。这种士大夫失意后的落寞,让人读之心神俱悲,难以掩卷。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免责声明:本人所有资料来自网络和个人所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如有需要请购
买正版图书,请您下载后勿作商用,于24小时内删除,本人所提供资料仅为方便学习交流。 本人如有侵
犯作者权益,请作者联系官方或本人,本人将立即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考点诠释: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5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鉴赏诗歌的形.
下载积分:1200
内容提示: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考点诠释: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5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02:14:5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考点诠释: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5
官方公共微信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知识清单 夯基固源)3.2.3鉴.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全程复习方略】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知识清单 夯基固源)3.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福建省长泰县,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中考总复习,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初三物理总复习,分式总复习,拼音总复习ppt,初三化学上册总复习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3:33:3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