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两次连战拜谒中山陵视频,第一次与第二次相比有何不同?

参观中山陵&&与中山先生对话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我随着人流登上中山陵的最顶端,拜谒中山先生,向中山先生鞠躬道:“先生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珠江三角洲的香山县翠亨村。您的哥哥孙眉将他带到美国夏威夷,在美国夏威夷接受西方教育,在哥哥的庇护下,先生完全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回国革命呢?”先生道:“在西方,我看到了西方的富足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而当时的清政府则是一个任人为亲和卖官鬻爵的政府,根本做不到平等、自由,也无法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能尽其用,货畅其流。巨大的差距使我意识到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把中国人从令人窒息的制度中解放出来,中国才能实现真正有民主和独立。”
先生的一席话深深地震动了我,我想到了1905年8月,先生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8日,先生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后却将“临时大总统”让与袁世凯,让我不理解,禁不住问先生:“您为什么将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先生大笑道:“当时革命军的势力很弱,为了避免革命军的牺牲,不了让袁世凯迫使清皇帝退位,我才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世凯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至于权力,我革命并不为自己谋私权,只是想把中国建设成民主、共和的国家。”
先生的话,让我想到在美国结束独立战争后,手握兵权的华盛顿,向国会交出了全部的权力。华盛顿对权力毫不眷恋的胸襟,成就了今天繁荣、自由、民主的美国。中山先生的一生都在为民主、共和而奋斗,如果先生不在1925年逝世,他也许会成为华盛顿似的人物,看到了中国的繁荣富强,想到这,我问先生:“您于1925年逝世后,就长眠于这片土地上,感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幸福吗?”先生道:“我长眠于这片土地上,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变化,但没感觉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得幸福,让我最痛心的是看到了发生在这个城市的两次大屠杀。”
“您能告诉我是哪两次在屠杀吗?”我问。
先生缓缓地说道:"第一次是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雨花台这个刑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多。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蒋介石是我最信赖的一个人,我没有想到革命还没有成功,他就开始屠杀,他的屠杀行为,使我意识到了,权力必须交给人民,让人民来选择,而不是我一个说了算,这是我对国家和人民犯的一个错误。第二次是发生在1937年12月初,5万日军攻克南京后,对平民进行杀戮,在日军杀戮平民的日子里,我看到400至500人被捆绑在地,用机关枪进行扫射声……那些日子,30万南京市民遭杀戮,这些暴行让我思考着南京市民面对着屠杀不反抗?"
&"您找到原因了吗?"我问。
&"原因很多,最大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地位,用儒家思想把我们的人民管得老老实实,逆来顺受,不知道报复,也不会反抗,如果我们早些走向民主,我们的人民不被教育的奴役性不那么强,也许会反抗,如果当时的南京老百姓极时反抗,也许很大一部分占领军早被消灭了……“&
先生的话,使我想到了先生的一句精典语录:”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想到这句精典语录,我对先生说:”我最敬佩的是先生不迷恋个人权力,致力于使使人民有权的事业中,您现在长眠在这块土地上,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我最大的希望能看到一个现代的、强大的、独立的、民主的中国。
我向先生辞行时,一个声音向我飘来——“我最大的希望能看到一个现代的、强大的、独立的、民主的中国……”这个声音经久不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人们拜谒孙中山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_百度知道
人们拜谒孙中山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1所谓仁者乐山些理想抱负都孙山先楷模山陵仁志士圣2建立朽历史功绩我代每都受益于创民主共事业于恩情山陵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拜谒孙山陵教育我观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913年孙中山在中国发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又称为“讨袁之役”。
1915年—1916年孙中山为反对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出兵讨袁。史称“护国战争”。
1917年—1922年孙中山为反对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掀起了“护法运动”。
1924年初,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
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兴起国民会议运动.
总之,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创者。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第一伟人啊!如果没有孙中山,中国不知道会成什么样了!孙中山的心胸比海洋还大!孙中山的的正义、无私精神,是历史上极少见的,真正了解孙中山的人,如果不是思想有问题,都会认为近代最伟大的就是孙中山,只是种种原因,很多人不知情!孙中山是公认的国父!在海外四周筹款,在海外筹款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海外华人在海外都受排斥!生活不好,筹来的钱都是血钱、汗钱!而革命屡遭失败,还在继续!当的总统是布衣总统,还为了统一让位给袁世凯,逝世是因为累死的!到死时还在为革命思考!可以说从来没有一点私心!历史上有过吗?还有,闹革命在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他是叛贼!这样的事!谁会做?
感怀先总理精神,寄托哀思,展望未来。
孙中山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好,欢迎访问博宝艺术网!
客服热线:010-
华文传媒人拜谒中山陵
共计次阅读
&<em id="num_num_
  壮丽雄伟的南京钟山东峰南麓,肃穆的中山陵依山势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前来参加“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海内外华文媒体一行近二百人,在今天下午论坛闭幕式刚刚结束后,集体乘车来到钟山脚下,虔敬地拜谒中山陵。
  中山陵,建成于一九二九年,占地三千多亩,由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平面呈警钟形,寓意唤起民众。
  海内外华文传媒人沿两边种满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首先看到的是刻有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个大字的三门石牌坊。
  来过中国多次的泰国《新中原报》社社长兼执行总编辑林宏先生兴致勃勃,一到牌坊前就拉着毛里求斯《镜报》主编冯云龙合影留念。冯先生也很配合,还恳切地对照相的人说,“再来一张,再来一张。”
  意大利《新华时报》社社长基先生已经年逾七十,曾来过南京多次,但来中山陵还是第一次,所以,老先生虽然略显疲惫,仍微笑着对记者说,“我此次无论如何要来看看。”
  中山陵的过碑亭由三百九十二级石阶组成,攀登如此多的石阶极为艰难,其意在于令人领悟《总理遗嘱》中有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嘱咐。
  香港大东集团执行陈青东和一旁的同行者聊起来,他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过碑亭三百九十二级石阶可以解释为:“三,发音意近为:生生不息;九,则是长长久久之意。”
  泰国《星暹日报》总编辑马耀辉是第二次来中山陵,兴致丝毫未减,拿着小型摄像机四处取景。
  短短一小时的参观很快结束了。上车之前,人们情不自禁地又回头看一眼,中山陵顶端青青的琉璃瓦间辉映着孙中山亲笔写下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图片说明:出席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代表,在“九·一八事件”日这一天,登上南京中山陵瞻仰国父孙中山的汉白玉雕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1972年生人,山东书画学会会员,中楹联书法协会会员,潍坊书画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见国家级省市级的展览并获奖。并被中外专家收藏。主攻山水花鸟,自幼喜爱绘画。...
观书赏画,品茗论道,何其美哉?由华夏易名书画院举办《笔歌墨舞——华夏易名书画院名家作品邀请展》第三期开幕了 本次展览集中...
在很长时间里,每当翻开画册,隐约感觉有一个声音在这热闹喧哗的展览背后,有一种被忽略、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你是否有自...
8月31日下午3点,人民喜爱的艺术家系列邀请展第五季开幕式在北京琉璃厂西街融宝汇美术馆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融宝汇美术馆和中...
无边·界--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首展将于9月26号在郑州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我们邀请的画家可谓精彩纷呈,涵盖全面写意,人...
据调查分析,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许多家庭愿意购置一些书画作品用于家居装饰,以提升生活品质,也有许多书画爱终于了却心愿!98岁远征军老兵拜谒中山陵坚持自己爬台阶
来源:&&|&&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许竹
核心提示:
“十几年前,我曾经来过中山陵,但当时的祭堂没有开,我就趴在门上远远地向里面看了一眼。”昨天,熊寿明来到中山陵前的博爱坊前。
老人拜谒中山陵 志愿者供图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摄
昨天上午10点,来自广西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熊寿明,了却了他十几年前的心愿——到南京中山陵拜谒孙中山先生。此前因为担心老人年事已高,南京1213志愿者联合会还专门招募了8位武术学校的志愿者,但98岁的熊寿明兴致颇高,几乎全程步行登顶。这位参加过今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老兵,当天穿着阅兵式的定制服装,胸前佩戴着抗战胜利纪念章,神气十足。
帮助98岁老兵谒陵&来了8个“武师”志愿者
前几天,南京1213志愿者联合会负责人文心结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从广西南宁赶来的98岁中国远征军老兵熊寿明。在今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熊寿明作为抗战老兵,坐在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的第二排。
熊寿明坦言,此次来南京有个心愿,就是到中山陵谒陵。熊寿明耳聪目明、腿脚灵便,打算拜谒过中山陵后去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你怎么上中山陵?”文心问。“走上去。”熊寿明脱口而出。“三百九十多级台阶呢。”文心有些担心。“我是军人。”熊寿明面不改色。
这一段对答,让文心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当晚,她就在朋友圈发出消息,“百岁老兵心愿——我想上中山陵,见中山先生!”
“这是一则征集帖,征集12月2日上午能陪伴爷爷登中山陵的志愿者(负责抬轮椅上下台阶)。”令文心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便有热心人士帮助她联系了南京一家武馆的八名武师,以及爱心车辆。
谢绝志愿者帮忙 老人要自己爬台阶
“十几年前,我曾经来过中山陵,但当时的祭堂没有开,我就趴在门上远远地向里面看了一眼。”昨天上午10点,熊寿明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来到中山陵前的博爱坊前。
老人穿着在阅兵式上穿过的服装,左胸前缝着部队番号及职务——中国远征军卫立煌长官部运输15团12连连长。两枚纪念章熠熠生辉,一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枚是参加阅兵的纪念章。
老人毕竟98岁了,志愿者带了轮椅,大家抬着老人往上走,但抬了几步,他不肯坐了,坚持自己走上去。
“志愿者们是好心,但我既然能从南宁来南京,就能量力而行走上去。”熊寿明休息了两次,最终顺利站到了祭堂前。
进入祭堂后,熊寿明推开了志愿者的搀扶,缓缓走到孙中山雕像前,举起右手敬了个军礼,许久没有放下。陵园管理处还专门为老人开放墓室,只有熊寿明和三个志愿者进入。绕场一周,在孙中山的汉白玉卧像前,熊寿明两度三鞠躬、敬礼。
主动请缨参加远征军&打过松山战役
1937年,熊寿明正在广西南宁读高中,“当时我准备高中读完读大学,然后做老师的。但日本人打到家门口了,还读什么书呢……”熊寿明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后来成了黄埔六分校十四期交辎科的一员。
1939年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熊寿明便进入国民革命军46军170师参谋处,成为一名见习军官,负责在师团之间传递作战命令。
日,日军攻占南宁,熊寿明随部队往武鸣高峰坳撤退。这一年的12月2日,日军侵占高峰坳,扼住了旧南武公路的“咽喉”,他们在坳顶、周边一带相连而且重要的山头挖了战壕,配置了山炮4门,不少村民和难民被日军的炮火炸死。
“我们170师没有飞机,没有炮,只有一排又一排的兵,背着7斤重的步枪上场战斗。加上弹夹,每个士兵要负重十几公斤。”熊寿明回忆,悬殊的军力使高峰坳一战打得分外艰难。仅在高峰坳阻击战中,170师508团敢死队就牺牲了300多人,尸体漫山遍野……
1942年,熊寿明申请随中国远征军去战事日趋激烈的云南,他被编入中国远征军卫立煌长官部15团12连,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滇西松山战役和龙陵战役。
“松山战役打得很惨,我们的部队是用步枪,敌人的堡垒上面有一米高的土层保护,我们的炮弹炸不进去。后来仗打完了,卫立煌派人来盘点人数,发现一个连一共150个人,牺牲了三分之二。”后来,熊寿明赴大理征兵,以补充松山战役伤亡兵力。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3
版权所有 (C) 中国网·江苏 监督电话:025-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法律顾问: |C“美轮美奂”多形容新屋、建设、装饰、布置等。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还珠格格》上演后,赵薇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B.朱镕基在全国增收节支会议上强调,禁止大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C.一座又一座立交桥,鳞次栉比,在江苏大地上拔地而起。
D.8月下旬,我市开始流行“红眼病”,医院眼科就诊人数与时俱进。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6年广东省湛江市中考语文试卷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浯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们虎视眈眈地守卫着祖国边疆。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靠我们持久奋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C.李明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简·爱》,真是妙手偶得啊!
D.金庸的武打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广大读者。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2010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浯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战士们虎视眈眈地守卫着祖国边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靠我们持久奋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李明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简·爱》,真是妙手偶得啊!
金庸的武打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广大读者。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浯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战士们虎视眈眈地守卫着祖国边疆。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靠我们持久奋战,不可能一蹴而就。C.李明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简·爱》,真是妙手偶得啊!D.金庸的武打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广大读者。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1—4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A.今亡(逃跑)亦死       无论(不论)魏晋 B.今或(有时)闻无罪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D.楚人怜(爱戴)之       此中人语(说)云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以数谏故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D.吴广以为然         父利其然也 3.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泽东拜谒中山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