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上帝视角理解随机事件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上帝的思索[权威资料]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非基督徒。你首先要注意到伊万故事的结局,“那个人”没有对宗教大法官的话做任何反驳,而是亲吻了他。宗教大法官全身一颤,最后并没有如之前所说的当众烧死“那个人”,而是放走了他。这个结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短短的结局,这个故事就只有一半。因为伊万就是自己故事中的宗教大法官,而陀思妥耶夫斯基,部分的说,就是自己作品中的伊万。《宗教大法官》这个章节之所以如此出名,正是因为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作品中一贯思想的集大成者,这个思想是相互矛盾的,它分为这样两个部分:人有罪,上帝(基督)已死,人不会被拯救;人有罪,人应该被拯救,只有上帝(基督)式爱与宽容才能消除人的罪使人获得救赎。搞清楚了这个,看陀氏的小说就很清晰了。《卡》中这两部分主要是伊万和阿廖莎;《白痴》中是梅诗金公爵和其他人(伊万故事的内核其实和《白痴》是一模一样的);《罪与罚》中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和索妮娅。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理性上认为,人将在自己的罪孽中无法自拔,进而质疑放任人类如此的上帝(基督)已经死了。但感性又觉得人不应该是这样犯罪的,只有上帝(基督)式的精神才能拯救人,所以上帝(基督)只能没有死!他就是在这种反复的质疑和信仰争斗中,成就了作品的伟大。从作品来看,这种质疑和信仰的争锋造成了各种不一样的结果。《罪与罚》中,主角并没有反省自己的罪孽,他只是痛苦的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超人”,索妮娅(象征基督式的精神)像一块浮板等待着主角抓住;《白痴》就比较悲观,象征基督再临的梅诗金公爵没能拯救任何人,以失败告终;《卡》虽然没有创作完成,但所幸还有“宗教大法官”和“佐西玛神父的往事”两章,从这两章来看,我倾向于认为《卡》的结局是陀氏心中基督教信仰的最后一次彻底胜利。尤其是“佐西玛神父的往事”一章,通过佐西玛神父的哥哥临终前状态的描述,我认为陀氏在人生最后阶段,对宗教精神的理解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这种飞跃可能甚至超越了基督教的最高极限,达到了佛教所说“人人都有佛性”的境界。这对于一直在质疑与信仰中煎熬的他来说,真是一种幸运。
排第一的答主@PKU顾思蒋 写的很好,本来只是想评论在他的回答,但是考虑到他不是基督徒,担心文字冒犯。&br&&br&这里有个词可以形容这个矛盾, Paradox悖论。我第一次见是在切斯特顿的回归正统里面。 &br&&br&基督信仰是 炽热的爱和炽热的恨,而绝不是中庸之道。 &br&&br&圣经是一本充满悖论的书,耶稣是解开这本书的钥匙。&br&&br&&br&我列举了一些我看到的矛盾:&br&1.圣经中同时记载了大卫王的虔诚和滥杀无辜。&br&/根据圣经编著古兰经的/穆罕穆德都受不了这种吊诡(古兰经认为圣人不可能做杀人奸淫这种事情),改动到古兰经里面删去了大卫杀人强奸的内容,并声称圣经遭到了篡改,因为其中有抹黑圣人的情节,其实这种抄一截修改一截的做法反而体现了古兰经的虚假,悖论是真实存在的,不论是自然界,还是圣经,上帝从不造假出一个不真实的世界,所以我们在看圣经的时候会感觉到诡异而真实。&br&&br&2.建立教会的使徒保罗之前却是迫害痛恨基督徒的人,这种杀人无数的刽子手的人怎么可以当圣徒,被上帝所爱。&br&&br&3.有的基督徒过得极为奢华,寿终正寝,比如所罗门王。有的基督徒一辈子苦难,最后还痛苦惨死惨死,比如十二使徒。&br&&br&圣经是如此的不合常理,它为何要这样编著,为何大卫王不能从头虔诚到尾,为何不能给善良努力的人一个美好的结局。我们去看很多人物传记,它们看上去非常合理,通篇讲:“只要你努力,你就一定不会差。只要你善良,你就一定会有回报。”&br&但是这位上帝说着赐福平安喜乐给公义的人,却同时大量惨死的殉道者,说着痛恨罪,却爱着犯罪的妓女和杀人犯。&br&&br&圣经中的人物充斥着诡谲的命运,义人惨死,不义当道,就连神之子在十字架上流尽血而死,受尽羞辱。&br&&br&换到起点小说中,神子不该是主角光环加身,金手指大开吗?&br&&br&圣经里面还有一些概念,也是非常矛盾。&br&&br&耶稣也是完全的人和完全的神。 &br&我们既要热情的生活在这个世界,又不能融入。 &br&耶稣可以给门徒擦脚,服侍别人,又同时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极度谦卑和极度荣耀。&br& 失去生命的才会得到生命。 &br&你可以很悲伤,同时又不至于失去快乐。&br&耶稣是犹大之狮,又是温顺的羊。 &br&&br&圣经里面这样的吊诡比比皆是。&br&&br&再讲回到耶稣,圣经有关耶稣的章节可以震撼三观。&br&&br&几乎所有不信的人,都保持着这样的态度,耶稣是圣人,他们不相信耶稣是神,却同时承认耶稣是一个道德非常高尚的人,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br&&br&这种想法是全然错误,并且不合事实逻辑。&br&&br&如果耶稣如果不是神,那他一定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最恶毒的人,恶毒在他居然骗几十亿几百亿的信徒把天堂的路放在他身上,他欺骗数以亿计的人为他的疯狂和谎言殉道,他比希特勒残忍百万倍。&br&&br&所以,如果你说耶稣不是神的同时,一定要说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魔鬼。&br&&br&但是这样一个恶毒的人,在福音书中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圣贤。&br&&br&面对一个犯了罪的妓女,他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他为杀他的士兵祷告, “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23章33-34节)。 &br&耶稣的祷告和陀笔下的一吻,是来自于一个力量。 &br&&br&他究竟是疯子骗子恶人圣人还是神。陀式也留给我们自己思考。 &br&&br&若是真的想要理解基督思想,就不能太在意【基督教】的所作所为,因为教会有时候才是最大的敌基督,看吧,又是一个吊诡。&br&&br&一定要看耶稣。&br&&br&不信的人对基督信仰有很多误解,也和吊诡有关。&br&不信的人看基督信仰是从宗教和基督徒身上,用眼睛观察,最后得出结论。&br&但是在基督信仰里,只有耶稣可以解释基督,其余的都是不可信的。&br&天主教的教皇不可信。&br&信仰基督的国王不可信。&br&亲切的牧师不可信。&br&十字军更不可信。&br&圣母玛利亚也不可信。&br&最虔诚的信徒转眼也会是最大的撒旦代言,只要他离开耶稣。&br&&br&只要离开耶稣,就不能称为基督信仰,所以新教改革不是一个革新,而是错误纠正——&已经不是基督信仰了,离开耶稣,就什么也不是。&&br&&br&基督信仰是一个极窄的门,跟随耶稣谈何容易。圣经也明明白白的讲道,你想信基督?不,你不可能做到,离开耶稣,什么也做不到,新约讲因信称义,却同时告诉我们,你根本不可能靠自己有信心, 你的信心只有芥菜种子那么大,这些都是多么的矛盾啊。&br&&br&一切都是上帝的施恩,如果没有上帝,人的本性是根本不会信基督的。&br&&br&同时这里提一个信佛和信基督的一个很大的区别,信佛的人做善事就会得善果,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因果关系。犹太教也存在一个这样的因果关系,守旧约,做义人,就可以上天堂。&br&但是基督信仰里面没有,基督信仰完全不相信人能凭自己做出好事。&br&一切都是救恩,你被上帝拣选不是因为你善,不是因为你公义,不是因为你守法,而是因为上帝怜悯你,你做的再好也没用,你觉得最善良的行为,在上帝看来就是污点。&br&&br&这里没有因果关系,于是也没有类似我做了100件好事,你做了1件,上帝就应该多爱我这样的争论。(圣经中已经描述过这种争论了,马太福音20章有关葡萄园主的故事。还有浪子回头,老爸不计前嫌的故事。)&br&&br&【对信仰基督的人来说】,圣经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世界,它丝丝入扣的解释了我们在世界上的一切痛苦的或者疯狂的想法,解释了世界上一切诡谲的,可怕的矛盾。&br&&br&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向往圣洁的同时,又渴望罪恶。&br&为什么好人苦难,作恶的却逍遥自在。&br&为什么平淡的人不甘平淡,冒险的人又思念家乡。&br&为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r&为什么你全身心爱一个人,他却离开你。&br&真实的世界就是这么矛盾,不可理喻。&br&但是最可怕的是,如果圣经是真的,才是最可怕。&br&&br&我们不得不正视上帝,承认自己是罪人。&br&我们不能只选圣经中合适温和的话去信,而是要从创世纪信到启示录。&br&我们即便取了很多看起来无碍的名称,婚前性行为,青春的享受,同居,找了无数的借口,圣经却只用了两个字钉死所有借口,淫乱。&br&我们也必须承认,上帝与你我同在,他还要审判我们,你的一言一行,他都看得到。&br&&br&所以还是逃脱到虚无中,尽情享乐,迎合世界。&br&虽然内心深处既不能承认耶稣是神,也不会说他是恶人,在虚假的矛盾中,或者用声色犬马转移这种矛盾,直至死亡。
排第一的答主@PKU顾思蒋 写的很好,本来只是想评论在他的回答,但是考虑到他不是基督徒,担心文字冒犯。 这里有个词可以形容这个矛盾, Paradox悖论。我第一次见是在切斯特顿的回归正统里面。 基督信仰是 炽热的爱和炽热的恨,而绝不是中庸之道。 圣经是一…
其实关于宗教大法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三退魔诱的再解读,&br&&br&关于三退魔诱,天主教比较传统的解释可以看:&br&1、可敬者施恩主教的讲道内容:&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T2LNczyw3SI/& target=&_blank&&
&img class=&thumbnail& src=&/ffcb821c1eca6316bc44/p_2.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富尔顿·施恩总主教对魔鬼的精辟解析&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T2LNczyw3SI/&/span&
&/a&&br&&br&2、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的论述:&br&“在耶稣所受的三个试探,这些试探反映出他对使命的挣扎,但同时也触及有类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所有试探的核心都在于——在此可以看出——把天主摆到一边去,与我们生活中看起来比较迫切的需要比较,天主是次要的,即使他既不多余,也不会烦人。没有天主,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治理世界,靠自己的力量去建构世界,只把政治与物质现实视为真实,并把天主视为幻觉而摆到一边去,这个试探不断以不同的形式威胁着我们。试探的本质还包含了其道德姿态:它并不直接邀请我们去做坏事,这未免太笨拙了;而是佯称给我们看到更好的事:终于把幻想摆到一边去,并致力于改善世界。它以真正的现实主义之需求为出现的理由:现实——权力与面包——才是最优先的;与此相比,关于天主的事就显得不真实,这只是一个次要的世界,一个根本被需要的世界。(教宗本笃十六世,《纳匝肋人耶稣》,闻道出版社;2008年12月;20页)。”&br&&br&========================================&br&&br&教会本身在描述三退魔诱的时候,是把视角放在受试探者、受诱惑者耶稣基督的身上,而我们这些凡人是天主的肖像,当然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切入。然而宗教大法官的视角不一样,他的视角甚至不再局限于旷野对话的二人,而是更高——当然我们不能说他是站在天主圣父的角度——大概是一位旁观的“精灵”,也在旷野嚼过蝗虫草根的宗教大法官是借对再临的耶稣的审判来做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宣誓。&br&&br&“自由!”&br&&br&他意识到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就是要造巴别塔,并且惟其如此数,羊群才能快乐如婴儿一般,并且永久快乐下去,而作为代价,数十万知善恶的人(应该是指神父、司铎)将背负着秘密悄然死去。他实际上就是要设计这一种制度来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给自己造成的苦难——他认为耶稣基督的路走不通,并且即便末日来临,面对审判,他也有底气说:“只要你能,只要你敢!”&br&&br&然而我们不要忘记了这位宗教大法官就是伊万·卡拉马佐夫,就是那位认为建立在小女孩无辜流淌的眼泪之上的人类幸福和谐的巨厦要价太高,“恭敬地退还入场券”的“正直的人”。结合之前一节“反叛”中大量针对无辜孩童的暴虐罪恶来看,伊万·卡拉马佐夫的出发点就是——当世的罪恶是耶稣基督的路走不通的最直接证明。而宗教大法官就是伊万,阿辽沙就是耶稣基督。&br&&br&(中午午休,未完待续,等想好了后半截再写)
其实关于宗教大法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三退魔诱的再解读, 关于三退魔诱,天主教比较传统的解释可以看: 1、可敬者施恩主教的讲道内容: 2、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的论述: “在耶稣所受的三个试探,这些试探反映出他对使命的挣扎,但同时也触及有类生活中最重…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废墟上的十字架——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与“上帝”
本文旨借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思考一些作为精神个体的思想者常有之关切:宗教受到质疑,但人对自身脆弱的认知及某种难以名状的怀念和敬畏,是否意味着有种超越性的存在?诸如永恒、完善、美等种种“向上”的东西,人能不能接近它们,又或它们只是人臆造出的一种空虚的概念、聊以自慰的谎言?信仰属个人精神寄托还是群体性盲从?我们的时代弥散着对未来的激情,对科学的崇拜,这和宗教信仰有何区别?公众舆论以为革命、战争和屠杀已远去,独裁者也不再适应时代,人们满足于现世安稳,并期待灿烂的明天,可缘何今天就比昨天好,而明天真会更好吗?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生的意义有近乎偏执的执着,更兼可贵的深刻。对于这些惶恐和疑问,他是最好的呼应者。本文首先涉及其作品中“人”的问题,含理性的限度、尊严,及对明天的希望;然后是“人”与“上帝”问题,区分个人信仰与集体信仰,将人对上帝的怀念视作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关注基里洛夫、伊凡这些“不要百万家资,也要弄清思想”之人的命运,揭示其面对自我、人群及上帝的复杂感情,并基于人对明天的要求辨析宗教、乌托邦等问题,探究历史的可能。讨论始《地下室手记》,经《罪与罚》、《群魔》而至《卡拉马佐夫兄弟》。矛盾的费奥多尔常常进行混乱的讲述,所幸这个强调非理性的作家常常不自觉摆出理性的姿态,也便使得讨论成为可能。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艺术家另有上帝”——木心评陀思妥耶夫斯基
&出处:木心《文学回忆录》(下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643-648
1、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生于医生家庭,从小爱文学。遵父意学工程,毕业后专事写作。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为“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成员(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反封建农奴制的团体)。
2、小说《穷人》继承普希金、果戈理传统,但他自己的风格全在其中。当时他初到彼得堡,无名,《穷人》一发表,诗人涅克拉索夫拉了别林斯基半夜敲门,对陀氏说:“俄国又诞生了一个天才!”
3、我第一次读完《穷人》,也叫了起来。要从近代的几位文学大人物挑选值得探索的人物,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而当时真正理解他的人(指文学家)很少。别林斯基受不了他对人性剖析的无情。后来的高尔基以为陀氏是恶的天才,中国则由鲁迅为代表,认为陀氏是残忍的。
4、要求评价一个伟大的人物,你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物?这是致命的问题。尼采,纪德,一看之下,就对陀氏拜倒。尼采说,陀氏是“在心理学上唯一可以教我的人。”
5、越到近代,陀氏的研究者崇拜者越多,而陀氏的世界,仍然大有研究的余地和处女地。自从“意识流”写法和其他种种写法出现,我都不以为然,不过是将人剖开,细看,说“这是心,这是肺”。深刻吗,新奇吗?爱情的深刻,必得解剖肾脏、生殖器,才算真正懂得爱情吗?上帝把心肺包起来,是故意的!
6、潜意识、无意识、性压抑、变态心理,什么什么情绪,比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哪里比得过!意识流那点手法,三分才气七分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手笔,一味自然,那样奇怪曲折,出人意外,但都是自然的。这才是高超、深刻。
7、1849年,陀氏被捕,判死刑。在刑场即将枪决的一瞬间,沙皇特赦,改判为四年苦役,六年军役。罪名呢,一,朗读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信,内容是反农奴制度的。二,筹备秘密印刷所。三,参与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当时俄国左翼的论调,认为陀氏在这之前思想进步,苦役流放后,成了唯心主义,敌视革命,攻击车尔尼雪夫斯基,中了沙皇的毒计,成了反对的说教者。
8、事情哪有那么简单。政治才是简单的,艺术家复杂得多哩!政治家非黑即白,艺术家即非黑也非白,我有句:“艺术家另有上帝。”(或作“艺术家另有摩西”。)这话送给陀氏,正合适。托尔斯泰是不会接受的,他认为艺术家只有上帝。
9、不要在陀氏的书中追究思想信仰、道德规范。文学的最高意义和最低意义,都是人想了解自己。这仅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是人的自觉、自识、自评。
10、讲开去,求知欲、好奇心、审美力,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特质——“知”,宇宙是不可知的;“奇”,人以为奇,动物不以为奇;“美”,更是荒唐,梅兰竹菊,猴子毫无反应。
11、说回来,人类要自救,只有了解自己、认识他人,求知、好奇、审美,是必要的态度。艺术,人类,是意味着的关系,即本来艺术与人类没有关系,但人类如果要好,则与艺术可以有关系——这就是我所谓“意味着的关系”。
12、我特别在乎喜欢的是他文笔粗糙(要还债呀,飞快地写,一脱稿就进厂印刷。他哪有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优闲?)但真的艺术确实另有上帝。陀氏的粗糙是极高层次的美,真是望“粗”莫及,望“粗”兴叹。如汉家陵阙的石兽,如果打磨得光滑细洁,就一点也不好看了。尊重这粗糙,可以避免自己文笔光滑的庸俗。
13、我曾说:“贫穷是一种浪漫。”这一点陀氏最拿手。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心中,有神性之光,其实是陀氏心灵的投射。托尔斯泰最爱上帝,他的上帝是俄国农民的上帝,公共的上帝,陀氏的上帝是他自己的上帝,近乎艺术的上帝了。在世界可知的历史中,最打动我的两颗心,一是耶稣,二是陀氏。尼采感动我的是他的头脑和脾气。
14、陀氏的小说一传到欧洲,大家惊呆了。相比之下,欧洲作家就显得是无情无义的花花公子。说来奇怪,中国人不理解陀氏,俄国人半理解半不理解,苏联时期他被排入黑名单,高尔基出头批判他。所以欧洲之所以伟大,之可爱,在于懂得陀氏。俄罗斯出了陀氏,欧洲人为之惊叹,是十九世纪的美谈。
15、陀氏的读者在欧洲,情况有点像佛教,释迦牟尼后来在印度吃不开的,到了中国,佛教兴盛了。接受欧洲洗礼的中国人,会爱陀思妥耶夫斯基。欧洲一般的评论,认为陀氏“最能表现神秘的斯拉夫民族的灵魂”,这是狭义的。陀氏是世界性的,尼采、纪德不会把陀氏仅仅看做俄国式天才。
16、他的小说,本本都好:《穷人》、《双重人格》、《女房东》、《白夜》、《脆弱的心》、《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少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
17、文学家以他心灵的丰富描写人物,陀氏的小说,就是他心灵丰富。什么体验生活,与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果写出书来,假、大、空。纪德说:“艺术家是把内心的某一因素发展起来,借许多间接经验,从旁控制,使之丰富。”陀氏写《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托尔斯泰写安娜,都是这样。所以福楼拜说:“不要吵了!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18、克鲁泡特金认同陀氏的写法也是如此,但结论道:“既然拉斯柯尔尼科夫就是陀氏,那么像这样的人,是不会去谋杀一个老妇人的。”看起来不失为观点,实则愚蠢。歌德说:“世上一切的罪恶我都会去做。”是的。艺术家都可能去做的,结果没有去做。做什么呢?做艺术。少年维特死了,歌德活下来。
19、百年来,陀氏在欧洲的名誉持续上升。他的“理解场”在欧洲,其中,纪德最是竭尽心力,多次长篇讲学,出专集。自己的《背德者》就是陀氏的影响。我读《背德者》,隐隐看到陀氏在背后指指点点,我乐极了:这就是文学的圣家族啊!
20、中国的文艺评论家常常有这种论调,说“作者的矛盾的世界观限制了他的艺术才能。”请问,你们世界观正确,出什么作品?谈世界观,你们不配。最后,引纪德的话:“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
另附评哈代时谈及陀思妥耶夫斯基
21、如果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他(哈代)会说:“你注意到吗?我用的方法也是这样。他用大调,我用小调。”哈代,陀氏,是一种方法的两种用处。公平地说,福楼拜,托尔斯泰,是耶稣的衣服的一部分,重外在;哈代、陀氏,是耶稣心灵的一部分,重内在。——
22、排小说的位置,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第一流的。普鲁斯特、乔伊斯,不如他们。艺术家贵在自觉。曹雪芹是半自觉的,哈代、陀氏是恰如其分地自觉;普鲁斯特、乔伊斯,太过自觉了。
23、以后我写长篇小说,一定要和两位人物商量——不是模仿——哈代和陀氏,不断不断看他们俩的书。哈代可以教我的,是气度。向陀思妥耶夫斯基可学的,是一种文学的“粘度”,一看就脱不开了。
——-3丽江端午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究竟想表达什么思想?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图形设计作品及理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