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阅读是如何重视阅读的

让我们看看,他们怎样读书---深圳晚报
第A22版:天下·国际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头版
第A02 : 开眼
第A03 : 焦点
第A04 : 焦点
第A05 : 要事
第A06 : 要事
第A07 : 要事
第A08 : 要事
第A09 : 深圳新闻
第A10 : 2015高考报告会
第A11 : 深圳·社会
第A12 : 社会
第A13 : 深圳·城区
第A14 : 深圳·城区
第A15 : 法行深圳
第A16 : 社区
第A17 : 深圳·迷你新闻
第A18 : 体育新闻
第A19 : 体育·杂拌
第A20 : 分类
第A21 : 天下新闻
第A22 : 天下·国际
第A23 : 天下·国际
第A24 : 中国时局
第B01 : 深度杂志
第B02 : 深报道
第B03 : 深报道
第B04 : 价值观
第B05 : 娱乐新闻
第B06 : 娱乐·焦点
第B07 : 影讯
第B08 : 文化空间
第B09 : 财富·福彩
第B10 : 财富·体彩
第B11 : 深圳商帮
第B12 : 教育周刊
第B13 : 教育·资讯
第B14 : 旅游周刊
第B15 : 旅游·黄金线
第B16 : 教育·资讯
第C01 : 福田周刊
第C02 : 新闻广场
第C03 : 活力央区
第C04 : 健康城区
第C05 : 社区民生
第C06 : 生活圈
第C07 : 文化名片
第C08 : 影像福田
4月23日是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
让我们看看,他们怎样读书
在肯尼亚内罗毕,一位拾荒者坐在垃圾堆上看书。海滩边、草坪上、图书馆、站台旁……无论身处何地、境遇如何,读书这样温暖而美好的事,叫我们如何能放弃。新华社资料图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书籍是人类智慧和想象力的载体,它也给予了人们众多情感的交集。当你捧起书籍阅读的时候,此时此刻在世界各地,也有很多人和你做着一样的事情。因为在阅读面前,世界很大;在阅读面前,没有国界…… 在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让我们看看,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是怎样读书的。 俄罗斯 书籍与面包同等重要 读书是俄罗斯民族的悠久传统和民族习惯,今天已变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与面包同等重要,人不能不吃饭也不能不读书,他们用于阅读的时间远远超过吃饭。 在首都莫斯科约900万居民中,每5人中就有一人受过高等教育,每3人中就有一人受过中等专业教育或不完全的高等教育。读书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俄罗斯人把家庭藏书多少看成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俄罗斯居民家庭藏书总量高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的10倍之多。莫斯科人均年购书15本,俄罗斯人平均每人每天用于阅读图书、报刊和其他出版物的时间近1个小时,居世界之首。 俄罗斯读者最爱读的是文学作品。俄罗斯城乡密布着图书馆网,莫斯科国立列宁图书馆是世界五大图书馆之一。 法国 家有“图书馆”是时尚 法国人爱读书在欧洲是出了名的。巴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书摊、书店,塞纳河边还有一条专门卖旧书的长廊,成为巴黎一处特有的人文景观。到法国人家里做客,可看到几乎家家有藏书,拥有家庭“图书馆”是巴黎人一种经久不衰的时尚。 法国著名民意调查机构IFOP发布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55%以上受调查的法国人说他们去年阅读了1~12本书,24%的人阅读了12本书以上,其中许多人达到了20本。调查表明,法国人人均读的书多于人均买的书,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遍布法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及其向读者提供的免费借书服务。 巴黎最大的图书馆是法国国家图书馆。整座建筑宏伟壮观,远远看去,如同四本半启的“巨著”,极富象征意义。图书馆里拥有3600个座位,是堪称世界最大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的3倍。 以色列 阅读像吃蜜一样甜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 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据了解,平均每个以色列人每年要买10~15本新书,而他们的阅读量更是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 这种爱读书的风气渐渐从成年人身上传到了下一代。有的以色列人刚开始教孩子读书时,会在旁边放一罐蜂蜜,每读一句书,就让孩子舔一口蜜,意思是让孩子明白读书是一件甜美和快乐的事。 德国 读书像喝啤酒般平常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说过,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德国人对这种“谈话”有着巨大的热情,即使是在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十分发达的当今时代,他们依旧保持着爱读书的传统。 在地铁列车里、公园草坪上,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内,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都很常见。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书已经融入到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德国老百姓而言,读书简直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 西班牙 书+玫瑰是情人礼物 每年的4月23日,西班牙各地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首都马德里要举办“图书之夜”,马德里一年一度的旧书市也开门迎客。在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读书日和情人节一起过。这一天,姑娘送男友图书,希望他们从书中汲取知识和力量;男士则以玫瑰相送,表达爱意和多读书的决心。在全国各地,书店所有的图书均降价10%…… 据西班牙出版社行会联合会统计,西班牙图书出版业的年产值近40亿欧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0.7%,年出版书目7万个、图书3.6亿册,年图书出口3.1亿多欧元、版权1.5亿欧元。该组织发表的报告还称,西班牙14岁以上人口中,每天读书或一周读书一两次的人占40.4%,一个月读几次书的人占14.2%,合计为54.6%。如果加上读报刊的人,这一数字高达90%。 日本 手机装20类文学作品 日本是公认爱读书的国家,这是其重视教育的结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本人手机阅读普及率逐年上升,尤其是青少年读者。 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手机用户就可以阅读出版商提供的多达20类的文学作品。 新闻辞典 “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藉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 4月23日这天在世界文学史上颇具纪念意义。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加西拉索·德·拉·维加逝于日,许多著名作家如莫里斯·德吕翁、弗拉基米尔·纳博和曼努埃尔·梅希亚·瓦列霍等也都是在4月23日出生或辞世。 自“世界读书日”确立以来,每年这一天,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图书宣传活动鼓励阅读。 每年的“世界读书日”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以确立每年“世界读书日”的主旨。以色列人是如何自赎的-文化杂谈-就爱阅读网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以色列人是如何自赎的
以色列人是如何自赎的
不用说,以色列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国家。50多年来,土地贫瘠、资源短缺,人口只有700万的以色列,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199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 6万美元。2003年以来每年经济成长率5%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举世瞩目,特别是在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以及航空等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势。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带边缘,水资源匮乏。严重缺水使以色列在农业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节水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将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不足总人口5%的农民不仅养活了国民,还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与此同时,以色列还被视为是中东地区里经济发展、商业自由、新闻自由、和整体人类发展度最高的国家。 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当然是各种因素的合力,而在其中选择什么样的宗教,也能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模式。因而,要准确认识一个民族,了解其信奉的宗教就成了直指核心的不二法门。犹太民族从她的第一个祖先开始就崇拜一神, 信奉一神教。如果说从多神教到一神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那么,他们是怎样走上这一神教的不归之路的呢?从客观条件而言,犹太人所以信奉一神教显然与他们的遭遇有关。可以这样说,整个“民族共同体的苦难”对于一神宗教的产生来说是一个基本或必要的前提条件。犹太民族的“民族共同体的苦难”首先体现在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犹太人居住在今巴勒斯坦,古称迦南。这本不是犹太人的居所,早在犹太人来到之前,这里已经有固定的居民,并有发达的农业。而犹太人出埃及后是经历了一番征战和杀戮才从原住民的手中掠夺到他们的居住的。巴勒斯坦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古代犹太人所处的地理形势是:北接腓尼基、叙利亚、赫梯;南邻西奈半岛、埃及;东眺亚述、巴比伦。从历史来看,似乎再没有一个民族具有这种地理的特殊性。但按照威尔·杜兰的说法:这种地理位置真“不知道是好运还是坏运”,因为“巴勒斯坦不偏不倚正位于尼罗河各大都市与幼发拉底河各大都市之间。由于其位置冲要,商业固属发达,而战争亦难避免。这块地区,由于自古即成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一次又一次战祸不断向她袭来。”“她变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及埃及的磨心。” 结果,不是个人,而是整个民族被扔进了厄运的旋涡。其次,与各大国相比,犹太民族过于弱小,因此只能是任人宰割和凌辱。我们且看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犹太民族被征服和凌辱的主要经历: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所灭,居民迁往亚述各地并被同化,十部落就此失踪;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攻陷,犹太王国覆灭即整个民族沦丧,犹太人被迁往巴比伦;前539年,巴比伦为波斯所灭,犹太人被允许返回家园,但作为波斯隶属国;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征服;前63年,为罗马征服并成为罗马保护国。于是,“希伯来人周旋于诸大帝国之间,时而向这方面输诚,时而向那方面纳贡,时而被这方面征服,时而被那方面占领。” 这就是犹太“民族共同体的苦难”。强邻四逼,倾在旦夕,国破家亡,民族危机,颠沛流离。“这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熬炼。” 这样一种经历,一种足以使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经历,在古代除犹太人之外,再无他人。并且,这个“民族共同体的苦难”又具有如此漫长的“连贯性”。若从前722年以色列王国灭亡算起,到前63年为罗马征服,整个“民族共同体的苦难”持续了差不多整整七百年。七百年,几乎整整三十代人,代代相传一个共同的悲惨故事。在古代,不再有任何一个民族像犹太人这样无助、无望。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这个民族的伤口一直在流血,不得抚平;且旧伤未愈,又添新痕。而世俗国家又是如此无力。亡国灭族,却无人能够拯救。整个民族没有自己的国家可以信赖和依靠,犹太人看不到任何中兴的希望。久而久之,在严酷和悲惨的现实面前,犹太人也就彻底断灭了由世俗力量来复国的念头。而当一个民族彻底断灭了从自己国家那里获得依赖的念头时,对神的绝对托付和忠诚也即一神宗教的产生才有可能。换言之,只有世俗的无能,才会使人们不得不转向去求助神的庇佑。于是,如韦伯所说:“民族共同体的苦难”,“变成了宗教救赎寄望的对象”。这就是民族苦难与一神拯救的关系,是民族苦难导致了一神拯救。一神信仰是犹太民族被逼至绝路的选择,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并且是百般无奈的选择。只有在维系和保持种族的严峻形势的要求下,传统中对于多神的眷恋才终于化作一缕烟云。但即便如此,一神信仰其实仍采用了人间统治的形式,一神高高在上与一王高高在上在统治的本质上是一样的。当然,一神宗教不可能自发产生。“民族共同体的苦难”只赋予一神宗教产生以可能性,但没有赋予它以现实性。换言之,一神宗教要从可能走向现实仅仅有“民族共同体的苦难”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要具备一种主观或充分条件才能使得犹太人幡然忏悔、大彻大悟。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因素使得犹太人幡然忏悔、大彻大悟呢?我们就不能不提及犹太民族的优秀知识分子——先知,是他们化民族悲痛为民族信仰,带领整个犹太民族真正踏上一神宗教的通途。马丁·布伯这样评价先知的意义:“在人类世界,精神从未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得到过像以色列的先知那样以如此的战斗精神一代又一代所给予的照料。在这里,具有精神的人肩负起在历史时刻的现实中实现那种文明的证实和否证的任务。” 先知,希伯来文nabi,指接受并传谕神的启示和旨意的人。先知不特为以色列所独有,且早已存在于近东地区。在以色列早期历史中的先知,也是以国家政治生活与道德风气批评者的身份出现的,其并不具有作为一神宗教鼓吹者的鲜明特征。正如罗伯特·M·塞尔茨所说:“虽然作为宗教社会性角色的先知出现于以色列存在的早期,但到公元前8世纪后期,才出现了一系列预言人物,他们重新界定了以色列与耶和华的关系,改变了以色列的罪恶与信仰概念。”“古典先知基本上不向个人预言。他们向作为整体的民族讲话,宣讲这一民族对耶和华集体负有的责任。”“只有在以色列,预言才积极影响着政治事件,而且只有在那里,才产生了一套有影响的观念和文献,它们决定性地影响了宗教史” 按《旧约》所提供的材料,先知的种种神谕应当是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但不少学者已经指出其真正形成的年代不会早于前7世纪,甚至不会早于前5世纪。我们可以设想,从公元前7世纪起,以色列人在经历了100年、200年的劫难之后,到公元前6世纪返回家园时已经对丧失国家的痛苦有了深切的体会。“他们流放巴比伦之前是一群在政治上分裂、在宗教信仰上混乱的人,而返回耶路撒冷时则已统一在耶和华的旗帜之下从而具有强烈排外的民族意识。” 那么,先知们又是怎样将整个犹太民族统一在耶和华的旗帜下呢?先知们所采取的办法就是使整个犹太民族有一种负罪感。先知们普遍将犹太民族的灾难归咎于对耶和华的离弃和背叛,他们将这种离弃与背叛视作是一种罪恶,一种耻辱。“他们因离弃我,必定有祸;因违背我,必被毁灭。我虽要救赎他们,他们却向我说谎。他们并不诚心哀求我,乃在床上呼号。他们为求五谷新酒聚集,仍然悖逆我。我虽教导他们,坚固他们的肩膀,他们竟图谋抗拒我。他们归向,却不归向至上者。他们如同翻背的弓。他们的首领必因舌头的狂傲倒在刀下。” 数典忘祖,罪莫大焉。这在中国文化中亦是如此。先知们实际上为犹太民族展示了一幅图卷:犹太人今天的苦难是由于过去的罪孽造成的,而犹太人今天的选择也将决定其未来的运命:继续从恶,将接着受苦受难,且面临审判;改过从善,将得到耶和华的赦免,脱离苦海。换言之,我们在先知们为犹太民族展示的这幅图卷中看到了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即在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之间所建立的因果关系:过去的因决定今天的果,今天的因则决定未来的果。这样一个思考与古代印度佛教关于因果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只不过佛教的对象仅限于个人,而犹太教则针对整个民族。何去何从?以色列人,你自己选择吧!正是在先知们的启示、劝勉、引导、带领下,犹太民族最终作出了一神信仰的选择。不过,这一选择历数世纪的痛苦磨难与经验教训方始完成。(文章原创于2009年11月)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以色列有多个研发中心,有很多工程师,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工作在高科技领域。所以我今天想讲一下,我国教育部的观点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应对挑战。我们要增加数学科学工程方面的学生人数,要增加优秀学生的人数,因为我们国家非常小,我们还要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科学文化,这样就能够成为我们社会的基础。
  我们需要一个集合的影响力,要创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社会变革,使得社会上不同的机构都能够一同工作,让国家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加入进来。在协同作用中,有学校,有第三产业的组织,有非政府的一些组织,有博物馆,有学者,还必须要有公共机构,还需要一些社会商业的组织,最后还要同私人组织一起来合作,那就是商业和产业了。我们要怎样做呢?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合作议程,需要一个相互的活动,需要进行对话,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加入进来。我们把它们叫做5&2的计划。
  我们正在做的是什么呢?我会给大家五个例子。
  国家科学老师教育中心
  我们有十个国家中心,旨在提升老师的专业性,同时也做研究,政府出钱资助。这些中心分布在以色列的很多地方,有生物中心、化学中心等。我们有科学家、教育部,他们都在促进和帮助老师专业发展,也帮助老师去学习;同时它也是可持续的,具有学术性,还有一些可连续性和相关性。
  这些中心是怎样运作的呢?有两个模式。一个是扇形,有一个领头的老师,他确定发展方向,培训老师去教学生。还有一种模式是直接跟老师联系,这些老师由大学来培训,能够问培训者问题,在这个学术中心当中我们也非常乐意给予他们帮助。以物理为例,我们意识到选择学习物理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尤其是女孩,改变这一状态需要帮助老师来进行物理指导。比如说,面对不同的学生,尤其是女孩,他是怎样工作的呢?我们有25个领头老师,我们所做的就是问这些老师你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些领头的老师会开一些社团,他们也会开展一些课程,为了满足物理老师的需要,来帮助他们有更深更广阔的知识。很多老师都会说,我第二天的课程应该怎么准备?所以我会去帮助他们准备这些课程,还会给它们一些持续的支持,这些支持也是在非评判性的学习环境中。
  我们还进行一些物理学习的研究,这就是来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帮助他们进行理解,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给予学生问问题的能力。我们怎样做呢?首先就是我们进行茶点,给他们一些吃的喝的,我们非常尊重他们,每两周在这个社区中举行一次这样的活动。老师们把问题带来,相互讨论,共同学习,这样他们也就能够学到新的知识。他们是作为一个学习者来的,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他们从同事中也能学到一些新的理念,他们也会分析这些东西,来问你是怎样为你的学生想到一些可能的原因,接着领头的老师会在教室中尽的他们的一切努力来教授一些课程。他们会收集一些证据,并且分享经验,同时他们会告诉在场地的任何人,看一下现在的问题,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最后能发现什么呢?老师发现,可能每件事情他的答案不是那么很明确,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角度,老师遇到的挑战是差不多的,同时我们也要发现学生的理念是什么。所以这个信息的传递是从上到下,也是从下到上的。
  我们学习社区是非常成功的,老师也希望增加自己的专业性,他们得到持续的支持,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现在我们已经有五个数学的学习中心,还有物理的学习中心,化学的学习中心,这是非常成功的,老师们对此也非常满意,他们会得到及时的帮助,从不同学校得到反馈。
  虚拟高中
  虚拟高中对于数学科学工程的教育来说是一个中心的角色,我们都一起努力来举办一个虚拟的高中。虚拟的高中到底是什么,他里面有什么呢?
  首先有虚拟的班级教学。在平常的上学的时间中,学生坐到电脑前,带上耳机就能够听课了;放学之后还有虚拟的辅导,可能会有一些科学或者是其它课的老师,他们能够给学生来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来阅读资料,所以学生就能够有第一手的帮助;同时我们还有高质量的实践和训练,这样也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我们虚拟的高中。
  这个高中需要花很多的钱,但是非常的透明,能够监管。那么我们怎样进行监管呢?我们怎样进行对他价值的评估呢?首先我们能够监管学生的出勤率,可以看他们家庭作业的质量,还可以给他们一些小测试,同时我们还进行评估,是关于这个技术给我们传过来的一些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我们该能够进行一些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当我们讨论质量的时候,我们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尽管他们没有很好的老师,但是他们还能够加入我们的虚拟高中来进行学习。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学习生物的话,想要做一些科研,想要做一些真正的研究,你可以在国家中的不同学校、不同的地区来进行研究。选择一个研究题目,你可以看到在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中有什么不同,你也可以跟其它的人一起合作,来写出一个论文,这就是一个合作性的项目。在每一个教室有两个学生,老师也有项目,有网站能够帮助他们,还有一些可视化的东西来帮助它们,这些都是一些触手可得的东西,你可以阅读其它国家的资料,阅读其他国家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进行研究。除此之外,你也可以把你所做的记录下来,可以做一个电子档案,也可以来进行口语测试或者是进行视频会议,这都是通过电脑,通过技术,通过一些触手可得的技术来获得。
  学生非常喜欢这些项目,这成为了我们教育的基础。我们有工程师等等,每个人都投入这个项目中。怎样评估他们的呢?我们评估是关于他们分享的信息量,看一下他们的反馈,还有他们的协同能力,看他们是否符合共同的项目,看在这个项目中个人付出了多少,以及他们的一些成就。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做一些事情,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这样的项目。我们还有自愿的工程师,他们是从不同的公司来的,来帮助我们,每周来一次,可能是早上,也可能是下午,帮助教学。我们的学生也和工程师合作非常好,他们也一起做出了非常实用的产品。
  网上高等数学课程
  我们开展了一些课程、一些课堂,如果学生想学习高等数学或者老师需要帮助的话,酒给他开展这种课堂。我们想要建立老师的自信心,想要支持他们,想要使得他们有一些成就。我们想要帮助那些出色的学生能够进行独立努力,独立的工作。所以我们有大学的中心,也有商业产业的中心,从不同的地方也得到很多实例。
  我们给每一个学生都开展这种高等数学的课程,不管你是哪一个年级,你都可以上这个网站来进行学习,如果你有个学习的可能性的话,你就来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做。如果老师想要使用学习管理系统的话,那么他就可以注册,完成之后就可以免费得到这种教学管理的知识。我们试图给每个人给予这样的机会,让他们高效的学习,让他们享受的学习。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我们能够看到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方面有一些进步,我们帮助各种各样的同学。我们有老师在课堂中教学,还会做一些课件,还会进行一些活动,我们做这一切的事情,所以我们非常想要给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学习。
  整合性的科学课程
  最后,我要给大家展示的是一个六年级的科学,是一个整合性的课程。大公司、企业、科学家、工程师都来帮助他们,来课堂上帮助学生准备一些科学的展览会。如果学生有一些技术的问题,或者是有一些科学项目的话,那么就能够一同来研究。在国家层面的展览会中,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站在讲台上给大家展示他们的产品。工程师也来帮助老师,工程师也来和学生组成一组,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他们不是老师,他们是成员,是学生中的一员,他们是一个来帮助学生的。所以在课堂中会有很多的工程师来,还会让社区来加入我们,还会让产业界来加入我们,学生也非常享受学习过程。
  我们的理念是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给每个人都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整个国家都在支持你。
  (来源:茄葩)
  声明:
  1.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在线(cedictol)。
  2.本公众号所转载文章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删除相关文章。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犹太人为什么爱读书重教育-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往期回顾 & && &
犹太人为什么爱读书重教育
——耶路撒冷的探寻
中华读书报
&&&&一&&&&以色列是我最想去拜访的国家之一。意大利我想去,因为有文艺复兴时期灿烂的文化。巴黎我想去,在我脑子里,它是时尚之都、艺术之都,正如《带一本书去巴黎》的作者林达所说:“巴黎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历经淘汰留下的精品。从优秀名画到整个古城,都是如此。”美国,想去,它毕竟是世界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只剩下它一个超级大国了,而且它那么能吸收、容纳世界各色人才。俄国(苏联)我想去,有托尔斯泰、肖洛霍夫,有保尔·柯蔡金、冬妮亚、丽达,有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还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论人们如何评价斯大林,怎样看他,当日,希特勒的大军距莫斯科只有几十公里,德军司令已经从望远镜里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时,苏联人民仍然在红场不慌不忙地举行震撼世界的大阅兵。阅兵的部队通过检阅台后,就直接奔赴战场!苏联军民创造了一个冬天的神话!这是何等英雄的人民,何等英雄的军队啊!还有,就是想去以色列,想去耶路撒冷。&&&&二&&&&2011年,夏天,参加国际书商联盟执委会议,我终于如愿以偿。炎热。据说,一年365天,得有300多天是阳光灿烂,温度都在35℃以上。离开城市,满眼是沙石。严重缺水,境内十分重要的饮用水源加利利湖,据说湖水在以一天两毫米的速度下降,以色列水利局十分焦急。没有石油。有人幽默地说:犹太人用了不少于40年的时间在沙漠中寻找自己的家园,找来找去却找到这一块在中东惟一没有石油的地方。敌对国在四面包围着它。日,建国不到24小时,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五国联军就杀了过来。但是,一个人口不足700万(那时大概还只有500多万),严重缺乏资源,却能在战争和战争的时时威胁中,实现人均GDP2000美元,迅速从一个农业国成为现代化的科技之国,让人称奇。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到以色列已是子夜之后,寂静的夜,路上很少行人。汽车七拐八拐把我们送到一家酒店,门前灯火亮着,里外却都没有人,只有值班的人大概是听到拖行李的声音从里边走了出来。进了房间已是凌晨两点半,我冲了澡即上床睡觉。睡梦中,不知什么响动把我惊醒,从窗帘的缝隙中,射进一道晨光,我看看手表只有五点钟,刚刚睡了不到三个小时。打开窗户望出去,天色已经很亮。到阳台上去看,哇,对面就是大海,碧蓝无垠。原来我们昨晚就在这大海边上下榻的啊。沙滩上已有晨练的人跑来跑去,水面上三五只舢板,运动员在奋力挥桨,呼啸前行。海水的味道吹过来,清新、湿润。我一下子兴奋起来,套上T恤,穿上短裤,蹬上运动鞋,跑出酒店。附近的运动场上,十几个人正在教练的指导下练功夫。两名在旁边摄影录相的姑娘冲我打招呼,我觉得那些人练的是“中国功夫”,便向姑娘说:“CHINA。”心中很有些得意。带着这种兴奋,我便开始了向往几十年的以色列之旅。窗中望出去的大海便是地中海啊!这时我已踩在湿润的海滩上。想想我们来时,可不是这种心情。以色列是不能不来的,但上飞机之前我们都做好了思想准备,说不定我们在以色列的大街上,走着走着,叙利亚或巴勒斯坦的炮弹就会落下来,可得机灵着点儿。&&&&三&&&&回到北京很久,我问自己,在以色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满街的神职人员吗?他们穿着黑色西服,头戴黑色礼帽,有的人双耳边还各有一绺小辫,很奇特,确实让人过目不忘。我还看到白天这些庄严的神职人员,晚上在我们住的酒店咖啡座,和美丽的姑娘一边喝着咖啡一边亲密地聊天。但这不是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城市的宗教气氛吗?一个随以色列丈夫移民来耶路撒冷的台湾姑娘跟我说,走在耶路撒冷大街小巷中,一点儿“坏事”也不能做。总觉着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大神圣都在你头上盯着你,你一点不轨行为也不能有。因为你无论有多大本事,做得多么诡秘,也逃不过神圣们的法眼。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的精神中心。《旧约圣经·诗篇》写道:“我们怎能在陌生的土地上颂唱耶和华的赞歌。啊,耶路撒冷,假如我忘了你,就让我的右手变得麻木不仁;假如我不把你作为我最崇高的愉悦,假如我不再记住你,就让我的舌头粘住我的上腭。”对于基督教徒,耶稣就诞生在耶路撒冷城南17公里的小镇伯利恒附近的一个叫马赫德的山洞。可见这个城市对基督徒意味着什么。每年圣诞节,这里总是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有一首基督教徒的歌,歌名叫《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我曾在教堂附近听过圣徒们唱,旋律优美、曲调深沉,很好听。好像那旋律能让你说出内心的忧伤与烦恼,让你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但我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回北京后翻查资料,歌词是:“耶稣曾为圣城耶路撒冷哭,为了那些迷失的人在哭。迷失于苦难,迷失于冷漠,迷失于金钱,迷失于孤独。耶稣曾为圣城耶路撒冷哭,他为流离失散的灵魂哭。我祷告生命的救主,我的耶稣。”这真是让人深思的歌。耶路撒冷橄榄山上的主泣大教堂,外观设计很像一滴眼泪,也寓藏着这样的意思吧。他们相信,人间的耶路撒冷最终会变成天堂,上帝之子耶稣,被钉死和复生这自我牺牲的壮举就是为了拯救世界。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是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是“伟大的圣城”、“赐福的圣城”。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的第九年(公元619年),他登上七重天,接受真主阿拉的祝福和启示。据说,就是踩着耶路撒冷的一块巨石升天的。从那时起,穆罕默德指示,把耶路撒冷作为穆斯林的朝拜方向。直到公元630年,才改为面向麦加。那块巨石如今仍在萨赫来清真寺高大的金色圆顶下面。萨赫来就是阿拉伯语“岩石”之意。穆罕默德赞美耶路撒冷,说:“耶路撒冷是真主在他所有土地中的选择。世界从这里展开,并将如一幅卷轴从这里收起。降落在耶路撒冷的露珠可以医治百病,因为这露珠是来自天国的花园。”这真是圣城的魅力。那样不同的三大宗教竟然一起尊奉着这有千百个故事、万千个传说的耶路撒冷。&&&&四&&&&这些文化遗传和上天的圣迹,这笼罩在全城的宗教气氛,都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它们是那么神圣又那么玄秘,那么遥远又那么贴近。但这还不是我要探寻的真谛。直到我离开耶路撒冷的前一天,我终于明白了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我要探寻的是什么。那天,我们走完了耶稣背十字架跋涉过的14站苦路,感受了当年耶稣被出卖的历史,主人带我们去现代化的商业一条街。说让我们看看耶城现代化的一面。一转弯,便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商店,正门两侧有几个非常生动的动物雕塑。一位老师,带着七八个学生在写生。他们或坐在地上,或趴在地上,个个聚精会神地在临摹。其中一个女孩坐得端端正正,腰直直的和地面呈九十度,一根辫子垂在身后。小女孩规规矩矩,目不斜视。我走到她身后,她正一笔一笔临摹着前方那一只山羊雕塑。我贴近看她的画,她一动不动地专注地认真临摹。我们走开,走出十几米远,回头再看,她仍然端坐着写生。这是怎样认真学习的孩子啊!我又想到我们刚到以色列,在海边遗址凯撒利亚参观时碰到的一群少年。他们个个眼睛清澈明亮,脸色红润健康,表情明朗愉快,热烈地和我们打招呼,欢快地和我们合影,无忧无虑、朝气蓬勃,我就想,以色列的未来一定美好。这些孩子突然让我想起犹太人的过去,想起千百年来犹太人的遭遇。自从公元前6世纪后期,犹太王国被新巴比伦灭亡后,沦为人们所说的“巴比伦之囚”,犹太国家就不复存在了。犹太民族从此处于一个被赶尽杀绝的境地。后来又有耶稣之死的传说,犹太人更是陷入人间地狱。基督教认为耶稣是救世主,是上帝的儿子,因为他英勇智慧、多才多能,便遭到一些犹太人的嫉恨。其中一个叫犹大的把他出卖给罗马总督。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在《新旧约全书》中的四大《福音书》中有记载。《福音书》中还说,犹太人自己承认了他们对耶稣之死负责,所以基督徒认为犹太人背叛上帝,不可饶恕。甚至宣扬,耶稣死后的犹太人都是出卖耶稣的犹大的后裔。这一来,犹太人就成为基督教的千古罪人。基督徒们恨不得要杀死所有犹太人。耶稣到底有没有,历史学家说,这个传说就和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的传说相仿。传说中的黄帝、炎帝、神农、伏羲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但是有谁见过他们呢?有人说得更直接:实际上,不是耶稣创立了基督教,而是基督教创造出一个耶稣。英国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我在这里还要声明一下,这并不牵涉历史问题。历史上究竟有无耶稣其人是大可怀疑的,即使真有其人,对他的生平也一无所知。因此,我不打算探讨这个很难说清楚的历史问题。但是,犹太民族却真的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灾难中了。他们被基督徒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们到了欧洲,欧洲人把他们视为魔鬼。公元1348年,欧洲流行的黑死病,夺去了欧洲几百万人的生命,由于犹太人讲卫生,医疗又及时,死于黑死病的人就少很多。基督教会便借此宣传,是犹太人和魔鬼合伙制造了黑死病。愤怒的基督徒烧毁了犹太人的住房,追杀了几千名犹太人。基督教会规定,犹太人不能做工、不能务农,只能从事基督教认为的“罪恶勾当”——经商。但由于走投无路,“置之死地而后生”,犹太人反倒成了精明的商人、出色的银行家,积累了巨额财富。因为他们有钱,这又成了新的被嫉恨、被剥夺的不幸根源。西欧国家甚至提出这样的口号:“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犹太人犹如瘟疫,被隔离居住,不许他们走出隔离区。他们到了阿拉伯帝国。由于犹太人拒绝归顺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憎恶犹太人,制定了很多歧视的条款。比如犹太男人必须在帽子上挂一块黄布条;犹太妇女必须穿两只不同颜色的鞋。这就如同霍桑的小说《红字》中女主人公胸前的“红字”一样,在人格上让你受尽羞辱。他们到了俄国,正巧沙皇亚历山大被刺,犹太人首先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俄国贵族不分青红皂白大肆杀戮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要“最后解决犹太人”。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奥斯维辛,因为纳粹在这里建集中营,疯狂屠杀犹太人而把自己刻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据研究者考证,1940年后的几年间,希特勒在那里杀死了110多万犹太人。它们设4个毒气室,一次就可毒死12000人,焚尸炉每天焚烧8000具尸体。当集中营被解放时,发现了用死人的头发织的毛毯就有14000条,仓库里还有7.7万吨没处理的头发。就连闻名于世的德国大诗人海涅,因为是犹太人,也受到辱骂。一次聚会,一个旅行家当着大家的面对海涅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那地方居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小岛,才会弥补这个缺陷。”种种迫害,被灭族灭种的危机,终于使犹太人的思想家认识到,犹太人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豁出命来,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才能保护自己,才能有生活的空间,才能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先是居住在俄国的犹太医生平斯克,发表了《自我的解放》的著作,主张建立自己的国家,自己解放自己。后有出生于布达佩斯的犹太人赫茨尔,在周围一片“杀死犹太人”的呼喊中,他悲愤地认识到,“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恢复犹太国”。这就是犹太复国主义的起始,是没有活路的抗争。他撰写了《犹太国》一书,让犹太人看到了未来。他们感激赫茨尔,把他比做犹太民族史上,曾带领犹太人出红海进入西奈沙漠、找到自己家园的“摩西”。从1881年平斯克提出“自我解放”的思想,到1896年赫茨尔喊出建立“犹太国”的主张,又经过66年的艰难奔走,拼死呼号,曲折返复,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终于通过了建立犹太国议案。犹太人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们相拥大哭,屈辱即将到头。日,以色列国建立。这是犹太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结束了犹太民族没有自己国家,没有单独的地域,没有共同语言的历史。终于,他们早上可以坐在一起喝咖啡,晚上看着孩子放学,从远处跑来。&&&&五&&&&一个民族在屈辱和迫害中生存,在四处逃难和屠刀下寻找自己的活路,他们该学会多少求生的本事啊!中国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犹太民族在颠沛流离的旅程中认识了什么?他们认识到得有人,团结一心的人才是最为重要的。有了人才有力量,才能干大事,才能保住自己的家园。所以,他们下大力气培养人,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犹太人很早就有“什一金”制度,即每人要把自己的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献出来。犹太律法规定,这“什一金”的第一受益人是“那些把时间花在研究《圣经》和其他典籍的人”,也就是读书人。后来又扩展到把这笔钱用来支持建设学校。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第四任总理梅厄说:“对教育的投资是最有远见的投资。”他们的总统夏扎尔说:“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最为难得的是他们说到就能做到。几十年来,以色列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总预算9—12%,位居世界第一位。以色列公民受过教育的比例,高达97%。他们鼓励人才的创造能力。他们认为科学研究才是发展的快车道。以色列科研人员、大学教授在世界性刊物上发表著述数量世界第一。每千人发表论文60.9篇,美国仅是30.1篇。每万人从事科研的人有160人,美国仅为90人。获得专利数是美国的2倍,是加拿大的9倍。据统计,这个只占全世界人口0.3%的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民族诞生了写出《资本论》、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开辟了一个时代的马克思,提出现代物理学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现代艺术的创始人、大画家毕加索、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卡夫卡,以《伦理学》著称于世的哲学家斯宾诺沙,享誉世界的杰出诗人海涅,还有托洛茨基、洛克菲勒、格林斯潘、基辛格等等闻名遐迩的大人物。这个民族还包揽了21.7%(年)的诺贝尔奖。马克思说:“犹太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促使其早熟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教育。”马克思该是很了解他们民族的历史吧?他们抓紧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是解决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紧迫问题。他们特别看重的是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以色列水源奇缺,为了把有限的水源用好,科学家开发应用了喷灌和滴灌技术,把宝贵的水再加入必要的肥料,通过管道送到植物根部。通过管道避免了蒸发和渗漏的浪费,送到根部就可以让水中的营养充分发挥作用。而送多送少,何时送,都由计算机控制,这就把有限的水最有效地使用,解决了干旱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科学家还开发出地下咸水淡化技术,在沙漠中用微咸水灌溉,实现了蔬菜瓜果一年三熟。以色列每年生产的瓜果蔬菜大量向欧洲各国出口,被誉为“欧洲冬季的厨房”。以色列的大片沙漠,从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一个富庶的绿洲。每年有几千人到世界五十多个国家传授农业技术,销售仪器。没有石油,科学家因地制宜,找到了替代品,开发利用太阳能。以色列一年有300多天阳光灿烂,科学家开发出先进的太阳能吸收器,广泛应用于家庭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家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不但解决了从周围国家进口石油的困难,每年还节约进口燃料费五六千万美元。这样的白手起家,这样一种依靠科学自力更生的劲头,谁再想掐他们的脖子都难,让人感到这个苦难的民族没有白白受苦。他们在痛苦中凝缩了生存的哲学。他们从苦难中走向成熟。他们明白了要想不受欺凌,手中要有武器,国家要有军队。以色列是一个只有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700多万人口的小国。四周又处于经常联合起来打他们的国家的包围之中,国家的安全便是头等大事。以色列的科学家大力开展核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他们宣称,他们的核研究是和平利用。但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认为以色列是世界上继美、俄、法、英、中、印之后的第七个核国家,它不但拥有核反应堆,而且造出了原子弹;不但拥有核弹头,还拥有运载工具。这样一个小国,居然有这样的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真是让人想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打算入侵以色列,恐怕都要权衡一下它的核武库。这就是人才和科技的力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怎能不重视知识,不重视知识分子呢!想到这里,我明白了,以色列重视教育,重视科技,一是要抓紧时间,快速发展;一是要连续不断,持续发展;一是要抓住需要,重点发展。目的只有一个,在对方没有强大起来之前,尽快把自己强大起来。他们不被传统、历史所束缚,他们从传统与历史中总结出经验。他们把历史、文化与富民强国的观念牢牢捆绑在一起,让世界认识犹太人悠久的历史,尊重他们发展之不易,理解他们现实的奋斗与抗争。如今以色列的犹太人已不再是单一的犹太人。他们来自70多个国家,从阿拉伯、欧洲来的,从伊拉克、土耳其来的,从美国、俄罗斯来的,共同组成了一个民族大家庭。我们在参观以色列式的集体农庄“基布兹”的时候,七八位五十多岁的男士女士在廊下一边喝咖啡,一边轻松地聊天。一位老者在远远的大树下拉手风琴,曲调飘过来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想这位老者一定是前苏联人,就走过去。我会几句俄语,便问他,想念莫斯科了?他点点头,但又说,这里是我的家。听他这么说,我很感慨。来自四面八方的犹太人,他们各有各的传统与习惯。但不论来自何方,他们虽然都执著地保护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却又都努力地创造着一个犹太民族共同的未来,共同的新生活。他们重温历史,要重现摩西渡红海、出埃及那样的壮举,建立犹太人的理想乐园。我相信,那垂着辫子的小女孩,那些阳光、健康、快乐的孩子们,他们就是犹太民族的未来,他们身上肩负着以色列的希望。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否重视课内外阅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