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狂想曲政治实体

“一带一路”投资政治风险研究之克罗地亚_观点库_观点中国
当前位置:
“一带一路”投资政治风险研究之克罗地亚
编者按:“”的顺利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内政局发展密切相关。由于“一带一路”地区上的许多国家对外深陷大国博弈的战场,对内面临领导人交接、民主转型、民族冲突等多重矛盾,“一带一路”国家的政治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战略推进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风险。因此,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政治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最为急迫的任务之一。中国网将以每周发布两篇分析文章的方式,对“一带一路”地区的60余国的政治风险进行简要的概述与分析。本系列将持续发布30余周,共计60余篇文章。具体内容主要围绕该国的一般情况、环境、政治结构、各方政治势力、相关政治风险以及可能的国家战略动向进行分析。
对外经贸大学学生 中国社科院学者克罗地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roatia)位于欧洲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1991年脱离南斯拉夫独立,并于1992年与中国建交。克罗地亚是前南斯拉夫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自2013年7月正式加入欧盟以来其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中克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中国顺利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巩固和发展与欧盟的政治经贸联系,研究对克罗地亚的投资政治风险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克罗地亚的基本概况(一)自然环境克罗地亚位于欧洲中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北部。东邻塞尔维亚、波黑、黑山、北靠匈牙利,西北接斯洛文尼亚,南与西南濒临亚得里亚海,岛屿众多,有“千岛之国”之称(如图一)。萨格勒布是克罗地亚首都,同时也是克罗地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克罗地亚全国共设20个省和1个省级直辖市,下设127个市,429个区。省、市、区均为克罗地亚地方自治机构。图一克罗地亚周边地图数据来源:谷歌地图克罗地亚人口428.5万(2013年),每平方公里人口平均为77.8人,其中城市人口占近70%(如图二)。由于受政治、经济、战争等因素影响,自15世纪以来,克罗地亚移民浪潮不断。目前,克罗地亚海外侨民达250万。克罗地亚全国87.8%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少部分居民信奉东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希腊天主教或犹太教。图二
克罗地亚主要城市及人口分布(2011年)城市人口人口数量(万人)城市名称人口数量(万人)萨格勒布79.3斯拉沃尼亚布罗德6.46斯普利特18.87大戈里察6.35里耶卡14.40卡尔洛瓦茨5.94奥西耶克11.46普拉5.86扎达尔7.27西萨克5.22数据来源:克罗地亚国家统计局克罗地亚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全国森林面积22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0%。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铝矾土。同时,克罗地亚还出产优质的泥灰石,其他矿产还有铁、锰、石墨等。亚得里亚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并通过石油管道通往克罗地亚、波黑、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匈牙利、捷克和斯诺伐克等国炼油厂。从斯拉沃尼亚布罗德到梅久穆尔耶的广阔地带油田密布,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克罗地亚煤储量大,但优质煤储量少,埋藏深,开采难。(二)、政治环境1、政治制度克罗地亚实行议会民主制。议会是克罗地亚最高立法机关,实行一院制。议会的主要职权是审议和通过法律、通过国家预算、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通过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决定国界的变更、决定举行全民公决、监督政府工作等。议员由全民直接选举,任期四年。总统是国家元首,克罗地亚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政府是克罗地亚最高行政机关,对议会负责。总理为政府首脑,由总统提名,议会任命。克罗地亚设宪法法院和最高法院等。最高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下辖最高商业法院,省级法院、高等刑事法院和行政法院,各高等法院又下设基层法院。最高法院院长由总统提名,议会任命,任期四年。2、主要党派克罗地亚的主要政党有克罗地亚民主联盟、社会民主党、克罗地亚农民党、克罗地亚社会自由党、克罗地亚人民党-自由民主主义者、伊斯特拉民主大会党、塞尔维亚独立民主党等。日民主联盟总统候选人格拉巴尔·基塔罗维奇在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取胜,成为克罗地亚历史上首位女总统。二、中克外交及经贸往来(一)中克外交关系中克两国和两国人民在原南斯拉夫时期就有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克罗地亚独立后,1992年5月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近年来,两国关系在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原则基础上不断发展,双方高层互访频繁。2005年两国确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11月,米拉诺维奇总理赴布加拉斯特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李克强总理会见。同月,克罗地亚第一副总理兼外交与欧洲事务部部长普希奇访华,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会见。12月,中国新任驻克大使邓英向克罗地亚总统约西波维奇递交国书。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联邦索契出席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期间,同克罗地亚总统约西波维奇简短寒暄。3月,克罗地亚总统约西波维奇、议长莱科分别就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向习近平主席、张德江委员长致慰问信。同月,克罗地亚新任驻华大使奈博伊沙·科哈罗维奇向习近平主席递交国书。2014年5月刘延东副总理访问克罗地亚。(二)中克经贸往来中国是克罗地亚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克罗地亚1992年签署了政府间经贸协定,之后又签署了相互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16+1合作“计划,旨在深化中国同中东欧16国为传统友谊,加强互利合作。克罗地亚积极参与该框架合作,2015年的“16+1”旅游部长会议将在克罗地亚举办。这一计划也为中克经贸往来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自2002年以来,中克贸易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势头。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两国贸易出现萎缩。2011年和2012年,双边贸易恢复持续性增长(如图三)。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中克双边贸易额为14.95亿美元,同比增长8.8%,中国对克罗地亚出口额13.9亿美元,同比增长6.9%;进口额1.05亿美元,同比增长40.8%,顺差12.85亿美元。中国对克罗地亚出口商品主要类别有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及鞋类等。中国从克罗地亚进口的主要商品类别有锯木板材、建筑用石材、牛皮及皮革制品等。图三
中克年双边贸易总额(单位:亿)年份贸易额(亿)200911.9201013.9201116.2201213.7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克两国拥有良好的经济合作基础,中国境内有若干家克罗地亚公司,华为等中国大型公司也在克罗地亚设立分部。但是中克双方的经贸关系并未发展到应有水平。克罗地亚于日正式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中克经贸往来有望在欧盟体系下进一步发展。克加入欧盟后,打开了中国同整个欧盟经贸往来的另一条便捷通道,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另一扇大门。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止2013年末,中国对克罗地亚直接投资存量831万美元。2012年中国企业在克罗地亚新签承包工程合同2份,新签合同额1688万美元,完成营业额4415万美元;年末在克罗地亚劳务人员2人。新签大型工程承包项目包括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ZP1841克罗地亚轮胎吊项目等。三、克罗地亚投资环境克罗地亚是前南斯拉夫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经济基础良好。世界经济论坛《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克罗地亚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14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5位。在全球经济下滑的整体环境下,克罗地亚GDP2012年经济衰退,同比下降2.0%,2013年GDP同比进一步下降1.0%。(如图四)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克罗地亚2014年人均国民总收入13020美元,较2013年有所下降,与高收入非经合组织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如图五)图四 年克罗地亚经济状况数据来源:克罗地亚国家统计局图五克罗地亚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现价美元)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此外,克罗地亚政府负债累累,公共债务2013年激增20%,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55.9%上升至67.1%。外债456.31亿欧元。政府债券占当年GDP67.1%。2014年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克罗地亚经济前景评级从“稳定”下调至“消极”,但保留了其长期主权信用评级BB+。(一)
投资优势首先,极佳的区位投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克罗地亚地理位置优越,连接东西欧,辐射西欧和东南欧,且拥有包括里耶卡港在内的多个主要港口,海洋运输发达。克罗地亚于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2013年正式加入欧盟以来,克罗地亚实行欧盟统一的贸易规则,成为中国与欧盟贸易合作的重要伙伴之一。第二,不断完善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克罗地亚2007年颁布了《鼓励投资法》,在税收、关税等方面对外国投资明确了具体的优惠政策;2012年颁布了《投资促进与改善投资环境法》,在鼓励投资和增加就业方面给予了具体优惠政策。第三,克罗地亚金融体系管理较健全稳固。2011年底新政府换届,中左势力执政,为恢复经济、吸引外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金融环境。与中国国内银行合作较多的当地代理行是萨格勒布银行,该行是克罗地亚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二)
投资重点领域克罗地亚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第一产业为辅。2013年,克罗地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25.8%、69.2%。旅游业是克罗地亚的支柱性产业。作为地中海旅游胜地,克罗地亚的旅游业有悠久的历史,旅游资源丰富。亚得里亚海沿岸及其一千多个岛屿、八个国家公园以及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到访。据克央行统计,2013年克旅游收入约72亿欧元,比2012年增长5%,占GDP总量的16.5%。2013年中国赴克旅游人数四万余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克罗地亚的基础设施领域较为薄弱。2013年,为与欧盟进一步接轨,克政府投入15.12亿欧元用于改善本国基础设施,投资额较2012年同比增长325%。尽管如此,克罗地亚的基础设施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克政府计划通过政府预算、欧盟基金和其他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并对现有设备更新换代。基于此,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惠及沿线国家基础设施领域的设想与克罗地亚的现状十分吻合,该领域是中资投入的重点领域。造船业是克罗地亚悠久的工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技术水平较高,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且造船业在克罗地亚出口产业中一直名列第一。制药工业也是克罗地亚的优势行业,其开发和生产能力较高,拥有普利瓦等知名制药企业。制药工业是未来中克在高科技领域投资合作的潜力领域。(三)
投资政治风险目前正值克罗地亚经济复苏,积极吸引外资,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际,中克贸易与投资合作潜力巨大。在推动中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抓住机遇,同时也要正视挑战,分析对克投资存在的政治风险。当前最严峻的危机当属克罗地亚成为欧洲难民潮“重灾区”。在匈牙利关闭边境通道后,滞留在塞尔维亚的叙利亚难民纷纷取道克罗地亚。截至9月19日,从塞尔维亚进入克罗地亚的人数超过1.1万人。克当局原本表示允许难民自由进入首都萨格勒布,但迫于压力和严峻的形势不得不关闭同塞尔维亚八个边境通道的其中七个。据最新消息,10月20日克罗地亚于当地19日决定开放其与塞尔维亚的边境,允许滞留难民向北移动,然而此举并不意味着当局足以应对危机。难民潮不仅对克罗地亚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威胁人员安全,而且阻碍当地交通,导致经济运行阻滞。这一危机是当下克罗地亚乃至欧洲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最大的投资风险。历史民族遗留问题导致的克塞矛盾是潜在的火药桶。克塞两国的矛盾可谓是世纪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斯拉夫人开始统治巴尔干半岛时期,克塞两族作为南斯拉夫的两大民族就领导权和民族利益展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明争暗斗。二战期间,克罗地亚由法西斯势力扶持的乌斯塔莎统治,对塞尔维亚族进行了大规模屠杀,两族矛盾更加激化。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成立后,克塞两族又一次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中,但“建国四巨头”分属不同民族并分别实施对两族人不公平的决策使得民族矛盾丝毫没能淡化。前南斯拉夫解体后,两国放弃和平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克罗地亚通过战争清除境内塞族人。今日的克塞两国虽均表现出和解的意愿,但战犯和难民的分歧,以及在科索沃问题上的对峙让两国始终关系紧张。这一巴尔干地区最重要的国家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经济状况和投资环境,中国投资者需要予以关注。贪腐问题和政局更迭频繁也对克罗地亚的投资环境带来阴影。克罗地亚前总理萨纳德如今正在坐牢,2012年他因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被判处十年徒刑,这一事件涉及的是国有企业和政府贷款。自开国以来一直执政的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在2012年年初的议会选举中惨败充分暴露了其内部的矛盾,而反对党上台执政在对内对外政策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但仍存在许多限制因素。总体而言,近年来克罗地亚政局趋于稳定,经济逐渐复苏,且加入欧盟为其发展经济、健全法制、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克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中国与欧盟正处于全面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16+1”框架也为中克的经贸投资合作锦上添花。中国投资者应当将目光有远见地投放在克罗地亚市场上,同时警惕防范可能发生的政治风险,势必能搭上两国合作契机的东风实现自我发展。
.cn/opinion_43_143843.html
本站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观点中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网观点中国将以每周发布两篇分析文章的方式,对“一带一路”地区的60余国的政治风险进行简要的概述与分析。本系列将持续发布30余周,共计60余篇文章。每篇文章主要围绕该国的一般情况、投资环境、政治结构、各方政治势力、相关政治风险以及可能的国家战略动向具体展开。未被普遍承认的地缘政治实体
未被普遍承认的地缘政治实体
& 未被普遍承认的国家列表 本列表所列出的国家,大体给出了世界上未被普遍承认的地缘政治实体的总览。
&&&&&&&& 世界上有若干地理政治实体在实效上管治自身领地,是事实上的主权国家,但缺乏普遍的国际承认。这些有国家性质的政治体大多是一个国家内部具有独特族群识别或已从母国分隔或分离的地区,因此他们通常也被称为“叛离”地区或国家。其中的一些政治体在实效上是另一国家的自治受护国,享受该外部国家的军事保护及非正式外交认可,从而防止该“叛离”政治体被其他强势国并吞,或被其他以母国自居,未被联合国一致认可的“主权”政治体统吞。
未被世界各国政府一致承认的国家一览表
联合国成员国,但至少一联合国成员国没有给予承认 只获非联合国成员国承认的国家 非联合国成员国,但获至少一联合国成员国承认 没有获得任何国家承认的政治实体
联合国成员
多数联合国成员国承认
塞浦路斯共和国
争执时期:1974年-今(联合国成员国)塞浦路斯共和国未获得土耳其共和国和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的承认。
争执时期:1948年-今(联合国成员国)大韩民国已与188国建交,未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古巴的承认。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争执时期:1948年-今(联合国成员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166国建交,但未获得大韩民国和日本国的承认,同时亦未与美国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争执时期:1949年-今(联合国成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与中华民国的22个承认国建交。另有不丹王国和梵蒂冈城国2国没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联合国成员国、1联合国观察员)。同样地,22个承认中华民国的联合国会员国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过,颇有争议的是,至少尼加拉瓜、危地马拉、马绍尔群岛、巴拿马、巴拉圭等9个曾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止双方的外交关系后,并未声明撤回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
争执时期:1948年-今(联合国成员国)以色列国尚未与36个联合国组织成员国建交。这36国大多是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国家,以及不丹、北朝鲜、古巴、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部份国家更拒绝有以色列签证或出入境章的各国护照持有者入境。
黑山共和国
争执时期:2006年-今(联合国成员国)日,黑山境内举行公民投票,独立派以55.50%的得票比例在投票中险胜;同年6月3日,黑山国会正式宣布独立,恢复了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独立地位。随后联合国组织多数成员国纷纷给予政治承认,但截至日尚有46个成员国未正式给予承认。
巴勒斯坦国
争执时期:1988年-今(联合国观察员)巴勒斯坦原主要由阿拉伯人居住。19世纪末发生“犹太复国运动”,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并于1948年5月建立以色列。日,巴勒斯坦国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宣布成立。至今该实体已被大部分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以及其他世俗国家所承认。
南苏丹共和国
争执时期:2011年-今(联合国成员国),南苏丹举行的独立公投通过,南苏丹共和国遂于日0时宣告独立,约有30个国家的元首参加南苏丹共和国的独立庆典仪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参加了成立仪式。南苏丹于7月14日加入联合国组织。截至10月21日已经获得包括苏丹共和国在内的114个联合国成员国的正式承认。
耶路撒冷、罗得岛及马耳他圣若望独立军事医院骑士团
马耳他骑士团
争执时期:1798年-今(联合国观察员)自1798年失去马耳他岛后马耳他骑士团就变成了一个没有实际领土但拥有国际法承认的独立主权的政体。执政中心设在意大利罗马的使馆内,并在建交国家境内的百余处领事机构内拥有治外法权。
利比亚共和国
争执时期:2011年-今(联合国成员国)2011年初利比亚境内发生一系列反政府示威活动,与政府军警矛盾升温,直至2月15日演变成内战,一月内反政府军占据国家东半部。2月27日利比亚全国委员会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成立。3月5日,委员会单方宣布为利比亚全国的唯一代表机构。3月23日,利比亚共和国政府在班加西成立,而后逐渐被国际社会承认。9月16日联合国正式投票表决通过让利比亚全国委员会成为利比亚的正式代表。截至日,已有100个联合国成员国给予承认,同时与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断交,又先后获得非联合国会员国的科索沃、巴勒斯坦、中华民国和教廷的正式承认。此外联合国大会有114个成员国代表投票支持利比亚全国委员会为利比亚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
少数联合国成员国承认
科索沃共和国
争执时期:2008年-今科索沃原是塞尔维亚南部的自治省,阿尔巴尼亚族占科索沃总人口近92%,且由于种族冲突等原因,大量少数民族(如塞尔维亚族)离开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断上升。自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结束以来,科索沃仅在名义上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实际上则由联合国管辖。科索沃在美国与欧盟倾向支持之下,于日自行宣布独立,获得了美国、欧盟及中华民国等国家的承认,但塞尔维亚及其盟友和西班牙、俄罗斯、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国家则拒绝承认。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国
争执时期:1976年-今(非洲联盟成员国)西撒哈拉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西滨大西洋,与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相邻,人口约26万,面积266000平方公里。原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976年西班牙撤军后爆发西撒哈拉战争。目前,独立的撒哈拉阿拉伯民主共和国仅统治沿边境极小部分领土,其余大部分为摩洛哥所占领。目前共有48个联合国成员国承认撒哈拉阿拉伯民主共和国。
争执时期:1949年-今(《联合国宪章》所明载之联合国创始成员国,现在为非联合国成员)中华民国未获普遍承认的原因与其他政治实体较为不同。中华民国原领有绝大部分之中国大陆,并在对日抗战日本投降后实际领有台湾,但于1949年时因国共内战失利而失去中国大陆,中央政府撤离大陆,迁到台湾台北市。而中国大陆则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占领。中华民国至今实际管辖区域为台澎金马、东沙群岛以及附属于南沙群岛的太平岛和中洲岛等地。1971年由于第2758号决议,中华民国失去于联合国的中国席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第2758号决议表决前已宣布退出联合国,故此决议对中华民国无约束。至此联合国及国际社会逐渐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普遍认可为中国合法代表。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并声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其政府又成为了普遍承认的中国合法代表,使中华民国在1970年代之后逐渐失去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正式的官方的外交关系(目前有23个邦交国)。自1990年代末采行务实外交后,国际上逐渐改以“台湾”来称呼实际管辖、有效统治台澎金马地区的中华民国。目前中华民国多以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的名义在无邦交国设立相当于大使馆、领事馆功能的半官方机构,与世界多数国家保持非正式官方外交关系(参阅:台海现状、台湾问题、中华民国外交)。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争执时期:2011年-今2011年初利比亚境内发生一系列反政府示威活动,与政府军警矛盾升温,直至2月15日演变成内战,一月内反政府军占据国家东半部。2月27日利比亚全国委员会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成立。3月5日,委员会单方宣布为利比亚全国的唯一代表机构。3月23日,利比亚共和国政府在班加西成立,而后逐渐被国际社会承认。目前,多数联合国成员国给予承认,同时与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断交。联合国大会有17个成员国代表投票反对利比亚全国委员会为利比亚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其中的10个国家明确声称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为利比亚的唯一合法代表(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古巴、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多米尼克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阿布哈兹共和国
争执时期:1992年-今阿布哈兹位于黑海和高加索山脉之间,格鲁吉亚的西北部,原为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共和国。1992年7月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格鲁吉亚军队于同年8月进入阿布哈兹,但在1993年9月被击败。1994年6月停火之后,阿布哈兹一直在格鲁吉亚的有效管辖范围之外。虽然它已声称独立,但目前只得到俄罗斯、委内瑞拉、尼加拉瓜、瑙鲁、瓦努阿图、图瓦卢以及非联合国会员国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和南奥塞梯的正式承认。
南奥塞梯共和国
争执时期:1991年-今南奥塞梯共和国位于格鲁吉亚北部,原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约有10万人口。自格鲁吉亚内战以来,南奥塞梯一直要求获准并入与之接壤的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1992年1月,南奥塞梯通过全民公决,要求成立独立共和国并与北奥塞梯合并,结果引发武装冲突。虽然它已声称独立,但目前只得到俄罗斯、委内瑞拉、尼加拉瓜、瑙鲁、瓦努阿图、图瓦卢以及非联合国会员国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和阿布哈兹的正式承认。
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北塞浦路斯
争执时期:1983年-今北塞浦路斯位于塞浦路斯岛北部,这个主要是由塞浦路斯岛上的土耳其族建立的政权控制了岛上北边约1/3面积的领土。北塞浦路斯于1974年时宣布脱离塞浦路斯独立建国,目前只获得土耳其的承认。
无联合国成员国承认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争执时期:1990年-今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目前仅获得南奥塞梯共和国、阿布哈兹共和国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3个非联合国成员国的承认。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争执时期:1991年-今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目前仅获得南奥塞梯共和国、阿布哈兹共和国和德涅斯特3个非联合国成员国的承认。(亚美尼亚共和国亦没有给予承认)。
索马里兰共和国
争执时期:1991年-今索马里兰共和国目前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承认,但与埃塞俄比亚有非正式的官方往来,埃、索二国境内均设有对方的领事机构。
亚齐苏丹国
1874年–1904年
阿拉什自治共和国
1917年–1920年
哈萨克斯坦斯坦及吉尔吉斯斯坦斯坦
事实上自治
阿拉腊共和国
1927年–1930年
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1943年–1945年
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有9个国家承认。它的主权限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及印度东北部的部分地区。
阿塞拜疆人民政府
1945年–1946年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2002年承认独立
独立宣言有6个国家承认:阿尔巴尼亚、佛得角、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台湾民主国
自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时宣布独立
库尔德斯坦王国
1921年–1924年
马哈巴德共和国
1946年–1947年
伊朗西部库尔德人建立的自治共和国
1932年–1945年
由日本人控制的傀儡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解散
1898年–1901年
1901年被美国解散
波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0年-1921年
现今伊朗的吉兰省
红军进入伊朗时由当地guerilleros(Jangali)人建立,但未能成功向全伊朗扩展革命运动
菲律宾第一共和国
1898年–1901年
自宣布独立的6月12日到巴黎条约的12月10日。7月4日,美菲战争后被美国正式吞并。
南摩鹿加共和国
United Suvadive Republic
1959年–1963年
他加禄主权国
1896年-1897年
由菲律宾第一共和国接替
他加禄共和国
1902年-1906年
1921年–1944年
1913年–1951年
西藏于8世纪建立统一的帝国,但在一百年之后分裂。13世纪时,西藏是元帝国内一个由中央政府管理佛教的机构——宣政院直接统治的地区(参阅元朝条目)。18世纪和19世纪,中国的清朝政府派人与达赖喇嘛共同统治西藏(参阅清朝条目),当时达赖喇嘛是西藏的宗教和政治领袖。
191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宣布西藏独立[1],中华民国政府未承认。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对西藏拥有主权,现在的达赖喇嘛在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西藏的主权,但该协议于1959年被拒绝[2]。(参阅西藏独立条目)
汪精卫政府
1940年–1945年
傀儡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解散。被日本帝国及其盟友承认。
三宝颜共和国
1899年-1903年
三宝颜共和国是一个短命的革命共和国,1899年西班牙殖民统治在菲律宾崩溃后建立
泰米尔—伊拉姆独立运动旗帜 泰米尔—伊拉姆(即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实际控制地区)
泰米尔政权位于斯里兰卡的北部和东部,即泰米尔-伊拉姆地区,由激进的泰米尔人独立组织猛虎组织于1983年建立,虽然2003年猛虎组织宣布放弃独立主张,但至今和谈进展缓慢。2009年5月,斯里兰卡政府军攻占塔米尔之虎最后的据点后,宣布收复被其占领的国土。
阿尔萨斯—洛林
Sovereign Council of Asturias and León
8月24日宣布从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独立,其政府(传统上称为“El Gobiernín”)要求国际联盟的国际承认,但收到答复之前就在西班牙内战期间(10月21日)被佛朗哥军队占领了。
阿斯图里亚斯工农共和国
1934年十月革命期间的革命部队拒绝了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保守政府,要求共和国政府独立,未被承认。佛朗哥率领的西班牙军队占领了这一地区。
巴纳特共和国
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及匈牙利
塞尔维亚匈牙利 Baranya-Baja 共和国
匈牙利及克罗地亚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
喀帕索乌克兰
加泰罗尼亚共和国
1931年、1934年
历史上曾两次宣布成立独立的加泰罗尼亚共和国。第一次是1931年4月Francesc Macià宣布独立,后自愿服从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统治。第二次是日Macià的后续者Lluís Companys作为Generalitat总统宣布独立,很快被西班牙中央政府扑灭。
车臣伊奇克里亚共和国
1991年–1994年、1996年–1999年
重新融入俄罗斯联邦的车臣共和国。
康诺特共和国
法兰西附属共和国
科西嘉王国
退出热那亚共和国
盎格鲁—科西嘉王国
1794年–1796年
根据英国王国国王乔治三世,形成了爱尔兰王国。
克罗地亚独立国
1941年–1945年
克罗地亚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纳粹德国的傀儡国家。从1945年到1991年,克罗地亚是一个南斯拉夫内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克罗地亚赫塞哥波斯尼亚共和国
1992年–1994年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90年–1994年
Republic of Goust
乌戈尔—伏尔加共和国
1917年–1918年
鞑靼斯坦及巴什科尔托斯坦(俄罗斯)
抑制苏联红军。
爱尔兰共和国
1919年–1922年
分为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
库班人民共和国
1918年–1920年
Lajtabánság
奥地利及匈牙利
Republic of Mirdita
阿尔巴尼亚
明斯特共和国
Principality of Pindus and Voivodship of Macedonia
1941年-1944年
希腊及马其顿
Republic of Prekmurje
斯洛文尼亚
塞族共和国
1992年–1995年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
1991年–1995年
被克罗地亚镇压。
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
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1939年–1945年
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
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及黑山(博卡科托尔)
奥匈帝国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临时国家,日宣布成立,并于日与塞尔维亚王国并入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南斯拉夫)
Kingdom of Tavolara
1836年–1962年?
被撒丁王国及意大利王国承认;维多利亚女王承认
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1917年–1920年
乌克兰人国
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1918年–1919年
乌日策共和国
西波斯尼亚共和国
1993年–1995年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97年–2002年、2008年
1967年–1970年
控制了尼日利亚的东部。五个国家承认:加蓬、海地、科特迪瓦、坦桑尼亚及赞比亚
博普塔茨瓦纳
1977年–1994年、1981年–1994年、1976年–1994年、1979年–1994年
前种族隔离 Bantustan的家园,只被南非承认
1998年–2001年
西南索马里
1960年–1964年
刚果民主共和国
非殖民地化后控制了前比属刚果同名省份。
1997年–1998年
南罗德西亚
1965年–1979年
英国殖民地单方面宣布独立
1921年–1926年
成立于1921年9月,Rif的人民起义并宣布从西班牙摩洛哥独立。被西班牙和法国部队在日解散。
Kingdom of Rwenzururu
1963年–1982年
位于鲁文佐里山脉之间的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
1979年–1980年
阿克里共和国
1899年–1903年
加利福尼亚共和国
也被称为熊旗共和国
美利坚联盟国
1861年–1865年
初由七州组成:包括南卡罗莱纳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阿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得克萨斯州以及路易斯安娜州。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维吉尼亚州、田纳西州、阿肯色州以及北卡罗莱纳州也加入;当时获得一些国家承认为“正在战争中的国家”,后为美国吞并。
Republic of Indian Stream
1832年–1835年
被美国吞并
茱莉安娜共和国
现今的圣卡塔琳娜州
马斯寇基国
1799年–1803年
由美国土著在佛罗里达州所建立的短命国家,当时包括Creeks及Seminoles等大部落都加入了。后由美国所吞并
Piratini Republic
1836年–1845年
现今的南里奥格兰德州
里奥格兰德河共和国
美国及墨西哥
得克萨斯共和国
1836年-1845年
现今的德州
佛蒙特共和国
1777年–1791年
现今的佛蒙特州
西佛罗里达自由和独立共和国
短命共和国;由路易斯安娜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以及阿拉巴马州所组成。
尤卡坦共和国
1841年–1843年& 1846年–1848年
布干维尔共和国
1975年–1976年
巴布亚新几内亚
Independent Commune of Franceville
在法国的保证下宣布独立,这一由美拉尼西亚原住民和欧洲移民组成的群体试验了全民普选,直到法国和英国在新赫布里底进行干涉
新西兰联合部落
1835年–1840年
宣布独立在1835年及威坦哲条约在1840年
北所罗门共和国
1975年–1997年
巴布亚新几内亚
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签署和平条约,被赋予自治权利,但10年内搁置有关独立的全民公投
Tafea Nation
Tanna Nation
Vemerana共和国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军队的协助下,恢复了瓦努阿图中央政府的权力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弈实体政治的伙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