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邑县棠湖柏林镇镇找份工作有吗?

山东平邑县柏林镇有申通快递吗?_百度知道
山东平邑县柏林镇有申通快递吗?
提问者采纳
没有~如果有也最好不要用~地址太偏僻~不是找理由不送就是没时间送~这种请况只能用EMS~贵点~但是能到~省的麻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申通快递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申通派送范围: 市区、涪城区、青义镇、丰谷镇、塘讯镇、绵阳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游仙区、江油市区、三台县城、安县新县城。
不派送范围: 盐亭县、北川县、平武县及其它乡镇村均不派送
圆通派送范围
大部分派送
市区内全境派送,
大部分派送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部分派送
南郊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部分派送
园艺工业园:小部分派送 (两天派送一次)
西南财大天府学院
不派送范围
1、涪城区: 石塘镇下属村庄不派送、青义镇、龙门镇、吴家镇、杨家镇、玉皇镇、金峰镇、 石洞乡
2、游仙区: 游仙镇、石马镇、新桥镇、小枧沟镇、魏城镇、沉抗镇、忠兴镇、柏林镇、徐家镇、石板镇...
我要的是山东临沂市平邑县的,您知道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平邑县柏林镇蒙阳卫生室-首页
所属目录:
所属地区: &
网站访问量:1401&&
平邑县柏林镇蒙阳卫生室
平邑县柏林镇蒙阳卫生室
供货等级:
交易等级:
诚信指数:90%
客户满意:99%
联系人:李波
电话:4408165
手机:4408165
email:未填写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柏林镇蒙阳14
平邑县柏林镇蒙阳卫生室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柏林镇蒙阳14,交通相当方便,我们的服务宗旨诚信为本,为中国医疗事业作出应用贡献。我们日常开展的了村卫生室等相关业务。欢迎各类领导指导工作,欢迎广大病人群众前来平邑县柏林镇蒙阳卫生室。OTC药品 商品名:仁丹 剂型:水丸 分类: 系统:内科用药 类别:中成药 来源:第一批国家非处方药药品目录
会员类型:
普通会员(未实名认证)
主营项目:
资料待更新
注册资金:待更新
员工人数:未填
法人代表:李波
注册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柏林镇蒙阳14
单位注册时间:1999年5月
扫描保存单位二维码信息
单位印象:生日礼品
发展空间大
工作氛围好
该商铺未发布任何商品信息,以下是系统为您随机推荐的商品信息!
技术支持:1024商务网
浙ICP备号-1
&&1024商务网客服QQ: &&
免责声明:此网页并非该单位官网,而是由会员免费注册的1024商务网商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1024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发现侵权违规问题请发邮件至或联系删除。查看: 2893|回复: 0
主题帖子贡献
在线时间50 小时
& && &富饶庄位于蒙山脚下,隶属于平邑县柏林镇,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小村庄,盛产石膏。自去年年初发掘“高俅墓”(已经鉴定并非高俅墓)后,远近闻名,为人们熟知。
警示牌.jpg (50.57 KB, 下载次数: 9)
考古发掘现场
20:50 上传
发掘现场  古墓位于富饶庄村北,是2008年12月22日土地复垦时暴露的。当时发现一座东西向的双室石椁木棺墓,墓内随葬物品已无,但墓志尚存,志盖书“宋将仕郎前杭州左司理参军高君墓铭”十六字,可知此墓为宋代一高姓官吏墓。后经实地勘察、走访调查得知,墓区四角原有界桩,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约1万5千平方米;墓前神道有望柱、石羊、石虎、翁仲等。由于该墓葬气势大,规格高,当地群众历代传为宋代的“高俅墓”。 高俅是宋徽宗时期的大臣,山东人。因在《水浒传》中有描写,为世人熟知,但《宋史》无传。靖康之乱时(1126年),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在临淮突然发病,返回京城。当时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而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高俅葬于何地,历来不详。富饶庄古墓在时代、规模以及姓氏上均与高俅相吻合。
发掘工地.jpg (46.2 KB, 下载次数: 8)
远看发掘现场
20:50 上传
发掘现场  该墓地北依蒙山,南望浚河,头枕吴家岭,脚蹬拦柱山。在吴家岭左右两侧各有一山岭,三岭呈“品”字型,号称“官帽地”,是古代理想的风水宝地。由于年代久远、朝代更迭及长期耕种,墓葬的封土已无,墓前石建筑也遭到严重破坏,并被搬移出墓区,墓地被改造成良田。1970年夏,因暴雨冲刷,在墓区偏东发现一座三室石椁墓,出土了铜镜、瓷器、砚台、墓志等文物。当时正值“文革”期间,砚台等文物被交至县文物部门,墓石被用于架桥、砌房基,墓志则被拉至温水镇东围沟村。  富饶庄再次发现古墓后,平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了使古墓免遭人为破坏,同时也是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平邑县对富饶庄古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发掘工作于2009年元旦开始, 3月30日圆满结束。这次发掘共发现、清理北宋时期的墓葬16座,加上1970年发现的石椁墓,该墓地共发现古墓葬17座。其中砖室墓7座,石椁墓 10座。墓葬排列有序,层次分明,其中4座墓葬据出土墓志可以确认为北宋大理寺丞高弁及其家族成员之墓。另外13座虽未发现墓志,但根据墓葬形制及所处位置推断它们也应为高氏家族成员墓。该墓群是山东省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宋代墓群,在全国范围内也属少见。
工作人员清理墓葬.jpg (52.02 KB, 下载次数: 8)
20:50 上传
发掘现场  砖室墓均为仿木结构单室砖券墓,结构复杂,砖雕精美。其中以高弁夫妇合葬墓的规模最大。该墓平面略呈“甲”字形,自南向北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除墓道外整体用砖平错砌成。墓门墙砖砌仿木结构,门额之上有砖砌的门楼,两侧是仿木“窗”状结构,且有彩绘;封门每一层都以砖角向外,斜砌而成。甬道券顶,砖砌两壁。墓室平面大致呈方形,直壁,平底,其后半部用砖铺设棺床。顶部为穹窿顶,惜已坍塌,墓室四角砌仿木砖柱,上砌把首绞项作斗拱。东西壁砖刻桌椅、日常用具。由于该墓早年被盗,墓室内仅出土了墓志、砚台、金耳钉、瓷碗各一件。
石墓藏.jpg (55.12 KB, 下载次数: 8)
20:50 上传
石墓藏  石椁墓分单室墓、双室墓和三室墓,均用巨石砌筑,除顶部盖板外,其他几面均雕刻规整、光滑。  富饶庄古墓多为迁葬,且规模较大的几座墓葬均被盗扰,但还是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该墓群共出土各类文物60余件,铜钱622枚,文物标本200余件,按质地可分外金银器、铜器、玉器、铁器、漆器、石器、木器等。这次发掘是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方针的一个范例,得到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严格遵守国家文物局有关田野考古工作的规程,发掘质量总体很高。特别是已经发现的成果证明,早在唐、宋时期,蒙山地区不仅是一个人口集聚、社会繁荣、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方,而且独具特色,吸引了燕、赵地区的人们迁居于此。
砖墓藏.jpg (56.75 KB, 下载次数: 6)
20:50 上传
砖墓藏  “高俅墓”的传说不攻自破,但该墓群规模大,葬式复杂,葬俗奇特,其价值不能用出土文物的数量和经济价值来简单衡量。它的发掘为研究宋朝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转自网易高山流水的博客
4c2304875.jpg (41.51 KB, 下载次数: 8)
20:50 上传
石雕  附录:富饶庄高氏墓志考略  墓志是记有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迹、家族世系等信息,置于墓中的石刻。其内容较史书更为详细、真实,有补史、证史、纠史的作用,也是研究书法、碑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墓志的出现始于东汉,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宋。早期的墓志是一块略呈方形的志石。到了唐代,形制臻于定式,由两块正方形的志石组成,一方篆刻墓主姓名、身份、籍贯,称为志盖。另一方刻着志文和铭,志文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由于志文的结尾加写了铭,因而又被称做墓志铭。两石合盖,平放于棺前。唐宋时期,凡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和名气的人,逝后都有墓志铭。2009年春,抢救性发掘的富饶庄古墓群是山东省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宋代墓群,虽然多为二次葬,且几座较大的墓葬还被盗扰,但还是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墓志是这次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共发现6方,其中4方是这次发掘出土的;另两方是1970年出土,这次发掘期间调查征集到的。6方墓志,内容丰富,书法精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现初考如下:  一、高弁墓志高弁墓志是这次发掘出土的,位于高弁夫妇合葬墓内的右下方。该墓志为青石质。形制较为特殊,无盖,呈长方形,高51厘米,横宽92厘米,厚9厘米,顶部略残,但未伤及文字,四边饰蔓草纹。志文阴刻楷书,共35行,满行17字,计673字。从墓志中可知,高弁,字元礼。原籍为赵方,即今河北。五代时期为避战乱,其祖父迁居沂州费县孝义乡(今属平邑县柏林镇)。其父、祖父等,虽然品德很高,但未入仕。高弁自幼读书,深明大义,廉直谦退,于物无忤,一生“以顺道事亲、事长,以义教子”。其子高复登科入仕,官至驾部员外郎。高弁“以子恩授大理评事”,后迁任大理寺丞,卒后赠尚书比部郎中。治平元年(1064年)十月二十二日在家去世,享年74岁,由此可推知,高弁生于淳化二年(991年)。元丰元年(1078年)葬于沂州费县孝义乡东蒙里祖莹里。高弁娶妻周氏,生子4人,即高复、高才、高言、高适;育女3人,皆嫁于大户人家。有孙12人,长孙高师颜早卒,次孙高昌庸任解州司理参军,孙高师雄、高师尹、高师韩均中进士,其他当年尚年幼。为高弁墓志撰文的是时任将仕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棣州州学教授赵挺之,即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的父亲,词人李清照的公公。朝奉郎、守尚书屯田郎中、充睦亲宅讲书护军、赐绯鱼袋王居正书丹。赵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为登、棣二州教授,德州通判。后任吏部侍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时任吏部尚书、宰相等职,曾屡陈蔡京奸恶。大观元年(1107年)去世,赠司徒,谥曰清宪。王居正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北宋画家。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与其父王拙同驰名于画坛。  二、周氏墓志周氏墓志位于高弁夫妇合葬墓的墓道中间。陶质,呈灰色,高61厘米,宽63厘米,厚9厘米。正面内篆铭名,4行,12字,为“宋故永嘉县太君周氏墓志铭”。背面为志文,楷书,26行,行满27字。由于水渍侵蚀较重,部分字迹模糊难辨。从墓志可以看出,周氏是当地颛臾村人。曾祖周惟籣、祖周冲、父周明均未入仕。周氏自幼天性柔顺,对父母、公婆孝敬,体贴入微,对丈夫恭敬备至。周氏勤俭持家,教子有方,以子恩封永嘉县太君。元祜二年(1087年)八月二十一日,卒于沂州家中,享年88岁,同年十月二十八日与高弁合葬于祖莹。推算可知,周氏生于咸平三年(1000年)。周氏墓志撰文者为赵挺之,书丹者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秦观,篆盖者为奉仪郎蔡駰。秦观,字少游,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以书法见长,善小楷,工行、草。蔡駰曾任河阳知县等职,是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梅尧臣的外甥,梅尧臣有诗《送甥蔡駰下第还广平》。  三、高复墓志高复夫妇合葬墓位于高弁夫妇墓的右前方。1970年夏,因暴雨被水冲出,为三室石椁墓,出土了铜镜、瓷器、砚台、墓志等文物。砚台等文物被送交至县文物部门,墓志则被拉至温水镇东围沟村。2009年春,在富饶庄发掘该墓地时,根据群众提供的信息,我们找到了高复墓志,并征集入馆。该墓志一合,青石质,方形,边长95厘米。志盖为盝顶,上篆铭名,4行,12字,为“宋故朝散大夫琅琊高公誌铭”。由于保存不善,志盖已断裂为数块,其中右上角残缺。志文楷书阴刻,共41行,满行41字,总计1649字。由于志石断为两块,个别文字无法识别。根据志文可知,高复字道胜。庆历二年(1042年),他以超人的学识获得世人的认可,从而步入仕途。先任大明府永济县主薄,后为杭州钱塘尉。皇祐二年(1050年)起,历任卫尉寺丞,知大名府朝城县;监阆州税盐场,迁大理寺丞、太子中舍,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转殿中丞、国子博士,通判保定军;虞部员外郎,通判陕州。熙宁六年(1073年),选知赵州,迁比部员外郎,驾部员外郎,知登州。后权知邢州,换朝请郎,权知相州。不久,任江南东路刑狱公事,迁朝奉大夫,知曹州。宋哲宗即位时(1086年),恩加朝散大夫,服金紫、勋上柱国。元祐三年(1088年)五月二十五日去世,享年69岁。推算可知,高复生于天禧四年(1020年)。元符二(1099年)二月,和前夫人王氏合葬于沂州费县孝义乡东蒙里祖莹里。高复曾祖父名高晏,祖父高尽忠,均未入仕;父高弁,告老还乡前任大理寺丞,后累赠为太中大夫。其妻王氏被封为寿光县君,继室王氏被封为寿安县君。生子8人:高师颜,早年去世;高昌庸,进士及第,为奉议郎;高泽,荫补为太庙斋郎;高康、高廉未仕;高小僧早卒;高沂、高奴,年幼。生育女儿3人:大女儿高朝娘,早卒;二女儿、三女儿当时尚未出嫁。有孙男6人;孙女10人,大的嫁进士□喜,其余当时尚未嫁。高复为官40余年,虽然多在地方任职,但都忠于职守,造福一方。任大名府朝城(今山东莘县)知县时,当地治安混乱,盗事多发,百姓不堪其扰。他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整顿社会秩序,先擒贼头,按律断狱,以礼待吏,宽以治民,扶弱抑强,“境内大治。”此时,高复的官职虽小,但遇事敢言,曾因河防之役得罪上司通判,由知县徙监澶州仓草场。不出一月,朝城县数千人到时任吏部尚书的夏竦府上,请求高复还任。夏竦察觉到了通判的诬陷,安慰高复说:“吾不敏,几以人言失君。”高复任朝城知县二年,政声甚佳,当时有歌曰;“令尹不去,渠胥不富;令尹不归,百姓不肥。”不久,经夏竦推荐,高复移监阆/州税盐场,迁大理寺丞、太子中舍,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高复任赵州知府时,正值大旱。他开官仓放粮,出青苗钱,使数万人得到了救助。为根治赵城的旱涝问题,他组织百姓整治河道,兴修水利设施。高复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时,鄱阳令李深上书朝廷,要求实行江西盐法,以增加税收。高复力陈其弊,李深的提议没有得到实行。高复不仅勤政为国,体恤民情,而且品德高尚。他推荐的人都是有才能、口碑好的贫家子弟。他的俸禄多用来资助一些孤寡贫穷者。去世时,“家无余赀”,连一件新衣都没有。高复“天性至孝”,“以奉亲为职”。他母亲生病后,他衣不解带,昼夜侍奉,所用的药剂必亲口尝后再让其母服用。从高复的经历看,他一生廉政爱民,多所建树。神宗皇帝曾说;“高复忠厚人也,宜委以事。”为他撰写墓志的顿起也对其一生做了概括性的评价,认为高复是个贤者。墓志中提到的夏文庄公,名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北宋大臣,文学家、古文字学家,著有《文庄集》百卷及《笺奏》、《古文四声韵》等。官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封郑国公。卒后赠太师、中书令、谥文庄。墓志中涉及到的另一人李深,字叔平,今福建省光泽县人。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曾任济阳主薄,鄱阳、遂平县令等职,以清廉审慎、刚直不阿闻名。卒后赠朝散大夫,著作有《杭川集》。墓志的撰文者为左朝散郎、通判太原军府兼管内劝农事、上骑都尉、赐绯鱼袋顿起。顿起是蔡州人,生卒年不详,是苏轼、苏辙的好友。顿起有诗记述苏轼在徐州建黄楼的本末。苏轼有《送顿起》、《次韵答顿起》等诗,苏辙有诗《送顿起及第还蔡州》。书丹者为左奉议郎、充集贤校理太常博士、骑都尉、赐绯鱼袋陈察。蔡京专权时,陈察与司马光、文彦博、苏轼、黄庭坚等被列为“元祐党人”, 受到迫害,其姓名被刻入“元祐党籍碑”颁布天下。篆盖者为左奉议郎、秘书省校书郎、武骑尉杨国宝。杨国宝,河南荥阳人。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以文行著称,曾任开封府推官等职。  四、王氏墓志王氏为高复的夫人,其墓志也是1970年出土的。墓志出土后被富饶庄村民拉至村内,改造成门础。2009年春,根据群众提供的信息,我们找到了王氏墓志,随即征集入馆。该墓志为青石质。无盖,长方形,高60厘米,横宽84厘米,厚19厘米,四边饰蔓草纹。该墓志现断为两块,个别文字残缺;碑面也因残泐,部分文字模糊难辨。志文满行16字,现存17行。从墓志可以看出,王氏为临沂人。自幼天性柔慧,贵珍淑贤,18岁嫁高复为妻。在家勤俭率下,有礼有节,侍亲至孝,友睦乡邻,被封为寿光县君。治平二年(1065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卒,享年41岁,依此可知,王氏生于天圣三年(1025年)。元丰元年(1078年)十月十五日葬于沂州费县东蒙里先茔之域。墓志的撰文者为宣德郎、守秘书丞、同监解州解县盐□兼知事田□□。王氏的次子,时为将仕郎、解州司理参军的高昌庸书丹。  五、高昌庸墓志高昌庸夫妇合葬墓位于墓地的东南部,是本次发掘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的一座墓葬。墓志位于墓葬的右前方,志盖相扣,四角用崇宁重宝钱10枚相隔。该墓志为青石质,方形,边长76厘米。志盖上篆铭名,4行,12字,为“宋故朝请郎琅琊高君墓誌铭”。志文阴刻楷书,共37行,满行37字,计1987字。根据志文得知,高昌庸,字符仲。进士及第,先任解州司理参军,后为陈州项城知县。被封为宣德郎后,任蔡州确山知县。后历任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河东经略司、管勾机宜文字、提举晋隰州矾事、提举京东河北路监税、北外都水监丞、提举河北东路常平等事、尚书金部员外郎、京东路转运判官,自宣德郎五迁升至朝请郎,最后为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公事。崇宁三年(1104年)二月廿日卒于位上,享年58岁。推算可知,高昌庸生于庆历七年(1047年)。大观二年(1108年)四月十四日,和夫人郭氏合葬于沂州费县孝义乡东蒙里祖莹里。高昌庸是高复的次子。其妻郭氏被封为文安县君,先高昌庸去世。二人生育了6个儿子:高完、高先、高览、高冕、高觉、高宽;女儿两人,分别嫁给了将仕郎顿逢原、从事郎谢克家。高昌庸幼时聪明,五岁知自读书,从师问学,写词、做文章均超过他人。及长大成人,登进士第,任解州司理参军。时解州太守刚愎自用,下属官吏没有敢持不同意见者,只有高昌庸遇事敢言,多次因公事与太守辩论曲直。初太守十分生气,不久便对高昌庸的能力大加欣赏,并向上级推荐重用高昌庸。高昌庸任项城知县时,正值灾荒年,他在郡守面前力争,减免了项城百姓的租税。他还建学校,兴教化,录取优秀学生,亲自授课。在确山任知县时,高昌庸积极稳妥地革除旧弊,将确山治理的政通人和。韩缜任河东转运使时,上奏朝廷请高昌庸出任河东经略司。高昌庸到任后,为他策划方略,补益甚多。高昌庸不仅政绩突出,而且待人宽厚,重友情,讲义气。其俸禄多用来资助族属故旧,从不计较得失。在徐州应试时,与高昌庸同住一屋的刘刚意外受伤病重,高昌庸视之如亲人,精心调护。考试时,高昌庸又搀扶刘刚进出考场,后二人同时中选。高昌庸入仕为官30余年。虽然官位不是很高,但他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体恤民情,造福百姓,是宋神宗赵顼在位时的“才能吏”。不论任内官外官,高昌庸均有卓越政绩,直至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卒后追赠为太中大夫。墓志中提到的韩缜,字玉汝,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任河东转运使、同知枢密院事、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后罢相知颍昌府,以太子太保致仕。卒,赠司空、崇国公,谥庄敏。墓志中提到的将仕郎顿逢原、从事郎谢克家,是高昌庸的闺女婿。顿逢原,《宋史》无传,生平事迹不详。谢克家,字任伯,上蔡(今河南汝南)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宋南迁时,任吏部尚书。建炎四年(1130)官至参知政事,次年为秦桧取代。绍兴四年(1134)去世。墓志由时任宰相的赵挺之撰文,高昌庸的长子高完书丹。  六、高泽墓志高泽墓志是2008年12月22日土地复垦时发现的。由于出土时遭到破坏,志石现存左下部,志盖则完好。该墓志为青石质,方形,边长70厘米。志盖阳刻铭名,4行,16字,为“宋将仕郎前杭州左司理参军高君墓铭”。志文楷书阴刻,现存27行,计525字。从墓志可以看出,高泽以父恩荫补为太庙斋郎,历任高邮县主薄、杭州左司理参军等职。其母王氏为寿安县太君,即高复的后妻。其妻纪氏。生子一人,名高充,未入仕。育女二人。……四年三月壬寅葬于费县孝义乡东蒙里祖莹里。将仕郎为文散官名,元丰三年(1080年)废,崇宁二年(1103年)复置,为选人新阶官,政和六年(1116年)改为迪仕郎。崇宁年间,政治腐败,经济衰退,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高泽辞职居家,著述讲学。后调任钱塘左狱掾,高泽称病不行。据此可推断,高泽入葬的时间应在崇宁五年后,政和六年前,即大观四年(1110年)或者是政和四年(1114年)。  通过对上述墓志的初步考释和梳理,可以看出,富饶庄墓群是高氏家族墓地。其先祖为燕赵人,属渤海高氏支派。五代时期,为避战乱,高晏举家迁居于今山东平邑蒙山前。到高完、高充一代,已历7世。从墓葬的布局看,高昌庸、高泽之后,除一夭折的儿童外,再无人入葬。据此可断定,该墓地的使用时间基本上贯穿了北宋一朝。其世系:高晏(始迁祖)—高尽忠—高卞—高复、高才、高言、高适;高复—高师颜、高昌庸、高泽、高康、高廉、高小僧、高沂、高奴;高昌庸—高完、高先、高览、高冕、高觉、高宽。高复、高昌庸是这个家族的代表,父子二人在世时,该家族达到了鼎盛。高复官至朝散大夫,服金紫,勋至上柱国。朝散大夫是文散官名,为从五品上。金紫是指品官的服色,在宋代三品以上之官吏服青紫色。上柱国为勋官名,正二品。高复虽官为朝散大夫,但勋官却达到了最高品级正二品,其职权也重。在宋代,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像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等官,只用作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称为正官或本官,又称阶官或寄禄官。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又称“职事官”。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提点刑狱公事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所以真正决定其实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高复所任的差遣多为知州,是掌有大权的地方官吏。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最初是州、县两级地方官制,宋太宗以后发展为路、州、县三级制。县一级的官吏,主要有知县、县丞、主簿和县尉。州的长官是朝廷委派文职京官前来“知某州事”的,所以又简称知州。与州同级的还有府、军、监。路是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但路一级的军、政、财、监四权分散,无统辖各权的职官,因而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员没有正式形成三级制。在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的宋代,高复属位高权重的官员。高昌庸自幼聪敏好学,文才出众,步入仕途后,更显得出类不凡。不久被东平(今属山东)人,曾任濮州知州、夔州提点刑狱公事等职的郭概选为女婿。南宋史学家王明清称郭概“法家者流,遍历诸路提点刑狱,善于择婿。赵清宪、陈无己、高昌庸、谢良弼名位皆优”。(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四部丛刊续编本。)这既说明郭概善识人才,先后选择了赵挺之、著名学者陈师道及高昌庸、谢良弼为婿,也说明高昌庸确实具有非凡的才华。高昌庸数迁其职,最后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成为路一级负责刑狱的长官。高昌庸被誉为神宗朝“才能吏”,官至朝请郎,勋至骑都尉,赐绯鱼袋。朝请郎为文散官名,正七品上;骑都尉为勋官,正六品;赐绯鱼袋,即赐绯银鱼袋,宋代四品、五品的官员服绯,佩银鱼袋,作为出入朝廷或赴仕、出使的徽章,如果官员的阶官未及,皇帝以殿赐的方式授予,称做赐绯鱼袋。高昌庸在仕途上没有像其连襟赵挺之那样走得远,可能与他“遇事敢言”的性格有关。高复、高昌庸等《宋史》无传,上述墓志的发现可补史籍之缺。墓志涉及到官名、地名、政坛上的人物、历史事件较多,为研究北宋中后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书法艺术、社会风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作者王相臣系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孙静系县博物馆馆员)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邑县柏林镇婆媳事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